TWI400483B -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0483B
TWI400483B TW098124805A TW98124805A TWI400483B TW I400483 B TWI400483 B TW I400483B TW 098124805 A TW098124805 A TW 098124805A TW 98124805 A TW98124805 A TW 98124805A TW I400483 B TWI400483 B TW I40048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light
brightness enhancement
sheet
microle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24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4289A (en
Inventor
Tun Chien Teng
Chih Jen Tsang
Ming Feng Kuo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TW098124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0483B/zh
Priority to US12/801,612 priority patent/US20110019435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104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4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0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048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43Inhomogeneous or irregular arrays, e.g. varying shape, size, he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06Arrays
    • G02B3/0037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 G02B3/005Arrays characterized by the distribution or form of lenses arranged along a single direction only, e.g. lenticular shee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4Prisms
    • G02B5/045Prism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光學膜片及光源模組,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增光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及背光模組。
圖1A為一種習知背光模組的剖面圖,而圖1B為圖1A中之稜鏡片的立體圖。請參照圖1A及圖1B,習知背光模組100包括由背側至前側依序配置之一反射片110、複數個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120、一下擴散片(bottom diffuser)130、一稜鏡片140及一上擴散片(top diffuser)150。冷陰極螢光燈管120適於發出光束122,部分光束122會射向反射片110,然後被反射片110反射至下擴散片130,並傳遞至稜鏡片140。此外,部分光束122會直接射至下擴散片130,並傳遞至稜鏡片140。
稜鏡片140包括複數個平行排列的稜鏡柱142。每一稜鏡柱142沿著一第一方向D1延伸,且這些稜鏡柱142沿著一第二方向D2排列。稜鏡柱142對以不同入射角入射的光束122具有選擇性,亦即稜鏡柱142允許以一特定角度範圍內的入射角入射的光束122通過,而使得由稜鏡片140出射的光束122能夠盡量垂直於上擴散片150。如此一來,稜鏡片140便能夠達到集光的功效,以使背光模組100能夠提供出光角度較為集中的面光源。舉例而言,光束122中的光線122a能穿透稜鏡柱142而傳遞至上擴散片150。然而,光束122中的光線122b及122c則會被稜鏡柱142反射回反射片110。反射片110能將光線122b及122c反射回稜鏡片140,而使光線122b及122c能夠再次被利用。稜鏡柱142會允許部分再利用之光束122通過,並將部分再利用之光束122再次反射。因此,部分光束122會在稜鏡柱142及反射片110之間循環多次,直到穿透稜鏡柱142為止,使背光模組100能提高大致垂直於出光面方向的出光之比例,進而提高光束自導光板100射出後的使用效益。
此外,為了避免稜鏡片140之輪廓(即頂部的稜線144及兩相鄰稜鏡柱142之間的交界線143)明顯造成背光模組100上方之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panel)的畫素陣列(未圖示)形成疊紋(moire)或牛頓環(Newton ring),進而導致液晶面板所提供的顯示畫面不均勻,稜鏡片140上方通常配置有上擴散片150,這會使得背光模組100的成本較難降低。
而且,為了改善上述問題而加入上擴散片150時,稜鏡柱142頂部的稜線144亦容易造成稜鏡片140與相鄰的膜材(如上擴散片150)間的刮傷,導致背光模組100的可靠度及耐用性降低。
美國專利公開號US20070279940揭露習知之另一種增光片,圖2即為此習知之另一種增光片的立體圖。請參照圖2,增光片240包括稜鏡柱241及複數個微結構242,其中這些微結構242包括不同大小的微結構2421、2422、2423,且稜鏡柱241上嵌著這些散亂分佈的微結構242,使得稜鏡柱的增益值大幅降低。
請參照圖3,美國專利公告號US734428揭露習知之另一種增光片340,包括複數個凸結構341。
本發明提供一種增光片,兼具有良好的聚光特性及良好的遮蔽特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背光模組,能夠提供出光角度較小且亮度較為均勻的面光源。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申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增光片,包括一稜鏡柱層、一連接結構層及一微透鏡結構層。稜鏡柱層包括複數個稜鏡柱,每一稜鏡柱包括複數個稜鏡柱單元。微透鏡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微透鏡單元,每一微透鏡單元設置於稜鏡柱單元上方。連接結構層包括複數個連接單元,每一連接單元連接稜鏡柱單元與微透鏡單元,其中連接單元之一側面為一曲面,且該曲面從微透鏡單元平緩延伸至稜鏡柱單元的和緩曲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基板,稜鏡柱層設置於基板上。稜鏡柱層的每一稜鏡柱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每一稜鏡柱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並且緊密相鄰。第一方向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方向。稜鏡柱的稜鏡柱單元的一剖面為梯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微透鏡結構層的微透鏡單元可以是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的組合。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連接結構層的側面的曲率沿遠離稜鏡柱單元的方向逐漸增加。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微透鏡單元在基板的正投影之面積與對應的稜鏡柱單元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面積的比值是落在25%至65%的範圍。
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增光片及至少一發光元件。第一增光片為上述之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增光片,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且第一增光片配置於光束的傳遞路徑上。
在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更包括一第二增光片,第二增光片與第一增光片實質上相同,第二增光片與第一增光片垂直交疊。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中,稜鏡柱單元可縮小出光視角,提供良好的集光效果;微透鏡單元可聚光並勻化出光光束,提供光擴散的效果;連接單元的和緩曲面也可勻化出光光束,進一步增加光擴散的效果。透過調整稜鏡柱單元與微透鏡單元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面積的比例可以調整出光視角。
較諸習知稜鏡片的重複循環入射光線的機制,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可改善習知稜鏡片因材料吸收造成的光效率損失;而且由微透鏡單元與連接單元產生的光擴散效果能夠產生良好的遮蔽特性。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兼具有良好的聚光特性及良好的遮蔽特性,且微透鏡單元和緩的頂部也可降低相鄰光學膜的刮傷之問題。如此一來,應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的背光模組除了產品不良率可以降低之外,亦能夠提供出光角度較小且亮度較為均勻的面光源。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照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照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4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的剖面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為一側光式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增光片440a、至少一發光元件420a以及一燈罩421a。第一增光片440a包括一稜鏡柱層441a、一微透鏡結構層443a、一連接結構層442a以及一基板444a,稜鏡柱層441a設置於基板444a上,微透鏡結構層443a設置於稜鏡柱層441a的上方,連接結構層442a設置於稜鏡柱層441a上並位於微透鏡結構層443a與稜鏡柱層441a之間,用以連接微透鏡結構層442a與稜鏡柱層441a。發光元件420a適於發出一光束L,燈罩421a圍繞發光元件420a以反射發光元件420a發出的部分光束L,且第一增光片440a配至於光束L的傳遞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增光片440a的基板444a、稜鏡柱層441a、連接結構層442a以及微透鏡結構層443a皆位於光束L的傳遞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420a例如為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用冷陰極螢光燈管來取代發光二極體。
在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中,基板444a係可為一透光基板、透明膜片或其他等效之透明元件。基板444a具有一入光面S2及相對於入光面S2之一出光面S1,稜鏡柱層441a形成於基板444a之出光面S1上,另外,基板444a的入光面S2係可選擇為平滑光學表面或具有粗糙起伏結構的光學表面,適於光束L的入射(未圖示)。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除了包括第一增光片440a與至少一發光元件420a外,更包括一導光板460a以及一反射片410a。發光元件420a配置於導光板460a的側面,發光元件420a適於發出一光束L,且導光板460a配置於發光元件420a與第一增光片440a之間的光束L之傳遞路徑上。在本實施例中,部份的光束L會直接射入導光板460a,然後被傳遞至第一增光片440a;部份的光束L會射向反射片410a,然後被反射片410a反射至導光板460a,並被傳遞至第一增光片440a;部分的光束L射入導光板460a之後,會經由導光板460a上之光學微結構(未圖示)作用而射向反射片410a,並被反射片410a反射回導光板460a,然後傳遞至第一增光片440a;或者是,部分的光束L會經由導光板460a上的光學微結構作用後射入第一增光片440a。
在本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更包括一下擴散片430a與一上擴散片450a。下擴散片430a設置於導光板460a與第一增光片440a之間,用以擴散及均勻化從導光板460a出射的光束L。上擴散片450a設置於第一增光片440a上方,用以擴散及均勻化從第一增光片440a出射的光束L。在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200可以節省上擴散片450a之使用,甚至節省下擴散片430a的使用,進而有效降低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的厚度、製造成本及光損失。
圖5為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俯視圖,請同時參照圖4及圖5,稜鏡柱層441a包括複數個稜鏡柱441P,這些稜鏡柱441P沿著一第一方向D1延伸且沿著一第二方向D2緊密排列,其中第一方向D1實質上垂直於第二方向D2。每一稜鏡柱441P實質上為一梯形柱狀結構,每一稜鏡柱441P沿著第二方向D2的剖面大致上可為一梯形或可為一等腰梯形,其中梯形或等腰梯形的下底大於上底,下底與基板444a連接,上底與連接結構層442a連接。此外,稜鏡柱層441a相鄰的兩稜鏡柱441P之間彼此相連可形成一V型溝槽之結構,此V型溝槽之結構允許特定角度範圍內的入射角的入射光通過,而使得由第一增光片440a出射的光能夠盡量垂直於基板444a的出光面S1,如此一來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便能夠達到集光的功效。
再者,每一稜鏡柱441P包括複數個稜鏡柱單元T1,同一稜鏡柱441P上的每一稜鏡柱單元T1沿著第一方向D1相連接,每一稜鏡柱單元T1與對應的微透鏡單元T3之間由對應的連接單元T2所連接。一對應的稜鏡柱單元T1、一對應的連接單元T2以及一對應的微透鏡單元T3組成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之一微結構單元440T。
圖6為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的微結構單元440T的三視圖,請同時參照圖5及圖6。稜鏡柱單元T1沿著第一方向D1的剖面實質上為一矩形,沿著第二方向D2的剖面實質上為一梯形或一等腰梯形,其中梯形或等腰梯形的下底大於上底,下底與基板連接,上底與連接單元T2連接。微透鏡單元T3具有一朝向遠離稜鏡柱單元T1方向凸起的曲面,微透鏡單元T3朝向遠離稜鏡柱單元T1方向凸起的曲面可為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之組合之結構。連接單元T2包括四個側面,分別是T2a、T2b、T2c以及T2d,每一側面的曲率沿著遠離稜鏡柱單元T1的方向逐漸增加,且每一側面的水平寬度沿著遠離稜鏡柱單元T1的方向逐漸縮小,每一側面係為微透鏡單元T3的邊緣延伸至稜鏡柱單元T1的和緩曲面,連接單元T2的每一側面的連接處具有一和緩的稜線。
相鄰兩稜鏡柱441P之相鄰的稜鏡柱單元T1之間可形成一V型溝槽結構,V型溝槽之結構是沿著第一方向D1而延伸,並沿著第二方向D2排列,所以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出射的光之出光視角在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不相同,第一方向D1的出光視角大於第二方向D2的出光視角。由於V型溝槽結構允許特定角度範圍內的入射角的入射光通過,因此V型溝槽結構可使第一增光片440a具有類似傳統稜鏡片的集光效果,使得第一增光片440a出射的光能夠盡量垂直於基板444的出光面S1,以使第一增光片440a具有集光的功效。
承上,由於微透鏡單元T3朝向遠離稜鏡柱單元T1方向凸起的曲面可為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之組合之結構,曲面上各點的法線方向隨曲面而變化,所以來自不同位置的入射光經過微透鏡單元T3時,會使出射光因為通過微透鏡單元T3上不同的位置而有不同角度的偏折量與發散角,因此可以產生出光均勻、模糊化以及遮蔽的功效。另外,由於微透鏡單元T3的的曲面結構可形成和緩的頂部,因此可降低疊在微透鏡單元T3上的相鄰的光學膜片的刮傷之問題,使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無傳統稜鏡片會刮傷疊在傳統稜鏡片上的光學膜片之問題。
此外,連接單元T2的側面T2a、T2b、T2c以及T2d之和緩的曲面係由微透鏡單元T3之朝向遠離稜鏡柱單元T1方向突起的曲面和緩地延伸至稜鏡柱單元T1,連接單元T2與微透鏡單元T3之連接處與基板444之出光面S1平行的剖面為一圓形或一橢圓形,連接單元T2與稜鏡柱單元T1之連接處與基板444之出光面S1平行的剖面為一矩形;因此,連接單元T2的側面T2a、T2b、T2c以及T2d於連接微透鏡單元T3之一側可圍成一圓形或一橢圓形,且連接單元T2的側面T2a、T2b、T2c以及T2d於連接稜鏡柱單元T1之一側可圍成一矩形。另外,由於微透鏡單元T3朝向遠離稜鏡柱單元T1方向凸起的曲面例如為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之組合,連接單元T2的四個的側面T2a、T2b、T2c以及T2d係配合微透鏡單元T3的形狀不同而相對應的調整。另一方面,由於稜鏡柱單元T1與連接單元T2連接的一側在基板上正投影的形狀為一矩形,所以連接單元T2的四個側面T2a、T2b、T2c以及T2d的相鄰兩側面交接處會形成一稜線。由於連接單元T2的四個的側面T2a、T2b、T2c以及T2d為和緩的曲面,且曲面上各點的法線方向隨曲面變化而變化,所以來自不同位置的光通過連接單元T2的曲面時,會使光的出射因為通過連接單元T2上不同的位置而有不同角度的偏折量與發散角,因此可以產生出光均勻、模糊化以及遮蔽的擴散功效。
以下將以光學模擬圖形來說明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功效。圖7為從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光源及習知稜鏡片所出射的光隨著出光角度的光強度比之分佈圖,其中光源例如是發光二極體。請參照圖7,圖中之縱軸代表光強度比,橫軸代表出光角度,並假設光源所出射的光強度比為1。在出光角度為0度附近時,從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所出射的光強度比與從習知稜鏡片所出射的光強度比接近,換言之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對光源(例如朗伯(Lambertian)光源)的正向增益與習知稜鏡片對光源的正向增益接近。此外,在出光角度為40度附近時,從第一增光片440a出射的光強度比遠大於從習知稜鏡片出射的光強度比,且在此出光角度的光亦能夠被利用,因此採用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之背光模組200會比採用習知稜鏡片的背光模組具有更佳的光效率。另外,在出光角度為70度附近時,從習知稜鏡片出射的光強度比會大於從第一增光片440a出射的光強度比,但在此出光角度的光並無法被有效利用而會造成光損失,因此採用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背光模組200會比採用習知稜鏡片之背光模組具有更小的光損失。由此可驗證,本實施例之第一增光片440a的確具有良好的聚光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圖7所示之光學模擬圖形並不是用來限制本發明,在其他實施例中或其他參數條件下之增光片可能會得到其他的光學模擬圖形。
另外,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除了包括第一增光片440a、發光元件420a、導光板460a以及反射片410a外,更包括一與第一增光片440a。第二增光片440b包括一稜鏡柱層441b、一微透鏡結構層443b、一連接結構層442b以及一基板444b,基板444b具有一入光面S4及相對於入光面S4之一出光面S3。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增光片440b與第一增光片440a實質上相同,第二增光片440b設置於第一增光片440a之上,且第一增光片440a與第二增光片440b垂直交疊。具體來說,第一增光片440a上的稜鏡柱441P延伸的方向與第二增光片440b上的稜鏡柱441P延伸的方向大致上是垂直的,第一增光片440a上稜鏡柱441P相鄰排列的方向與第二增光片440b上稜鏡柱441P相鄰排列的方向大致上是垂直的。由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440a、440b上的稜鏡柱441P之延伸方向之出光視角與稜鏡柱441P之排列方向之出光視角不同,所以當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之第一增光片440a與第二增光片440b垂直交疊時,可以更進一步的將出光視角縮小。
表1為本實施例之光學模擬功效表,請參照表1,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使用垂直交疊的第一增光片440a及第二增光片440b與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僅使用第一增光片440a的比較如下,另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僅使用第一增光片440a的出光面的法線方向的輝度增益值較低(例如為1.68)、水平出光視角較大(例如為38度)、垂直出光視角較大(例如為44度),而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200使用垂直交疊之第一增光片440a與第二增光片440b之出光面的法線方向的輝度增益值較高(例如為2.13)、水平出光視角較小(例如為30度)、垂直出光視角較小(例如為32度)。
圖8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背光模組300的剖面圖,請參照圖8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300與上述背光模組200(如圖4所繪示)的差異如下所述。本實施例之背光模組300為一直下式背光模組,與圖4之背光模組200為側光式背光模組不同。圖4之背光模組200的發光元件420a配置於導光板460a的側面,且導光板460a配置於發光元件420a與第一增光片440a之間的光束L之傳遞路徑上,而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300不具有導光板,且複數個發光元件420b位於第一增光片440a的正下方。具體而言,發光元件420b位於第一增光片440a與反射片410a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元件420b例如為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發光元件亦可以是發光二極體。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中,稜鏡柱單元能夠提供良好的聚光效果,且連接單元與微透鏡單元能夠提供良好的光擴散效果,其中良好的光擴散效果能夠產生良好的遮蔽特性。藉由調整稜鏡柱單元與微透鏡單元以及連接單元的面積比可調整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的聚光效果的程度與擴散效果的程度之比例,因此可以依不同的背光模組的光學設計而調整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的聚光效果與光擴散效果而可提供增光片的較佳設計。此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兩增光片的垂直交疊可以更進一步地提高出射光在出光面法線方向的輝度增益,且可以縮小出光的視角,以使應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的背光模組可以提供出光角度較小且亮度較為均勻且高的面光源。
再者,由於本實施例之增光片之微透鏡單元與連接單元的曲面具有光擴散性,因此增光片具有良好的遮蔽特性,如此一來,更可節省上擴散片之使用,甚至節省下擴散片的使用,進而有效降低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厚度、製造成本及光損失。
再加上由於本實施例之增光片之微透鏡單元的曲面的頂部無習知稜鏡片中容易造成稜鏡片與相鄰的膜材間刮傷的稜線結構,因此具有良好的防刮傷相鄰膜材的功效,可以有效提升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可靠度及耐用性。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100、200、300...背光模組
110、410a...反射片
120...冷陰極螢光燈管
122...光束
122a、122b、122c...光線
140...稜鏡片
142、241...稜鏡柱
143...稜鏡柱的交界線
144...稜鏡柱頂部的稜線
130、430a...下擴散片
150、450a...上擴散片
240、340...增光片
440...增光片
242、2421、2422、2423...微結構
341...凸結構
420a、420b...發光元件
421a...燈罩
460a...導光板
440a...第一增光片
440b...第二增光片
441、441a、441b...稜鏡柱層
442、442a、442b...連接結構層
443、443a、443b...微透鏡結構層
444、444a、444b...基板
S1、S3...基板之出光面
S2、S4...基板之入光面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L...光束
440T...微結構單元
441P...稜鏡柱
T1...稜鏡柱單元
T2...連接單元
T3...微透鏡單元
T2a...連接單元的第一側面
T2b...連接單元的第二側面
T2c...連接單元的第三側面
T2d...連接單元的第四側面
圖1A為一種習知背光模組的剖面圖。
圖1B為圖1A中之稜鏡片的立體圖。
圖2為習知增光片的立體圖。
圖3為習知增光片的立體圖
圖4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圖。
圖5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增光片的俯視圖。
圖6為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增光片的微結構單元的三視圖。
圖7為從本發明之實施例之增光片、朗伯(Lambertian)光源及習知稜鏡片所出射的光隨著出射角度的光輝度比分佈圖。
圖8為本發明之第二實施例之背光模組的剖面圖。
440T...微結構單元
444...基板
T1...稜鏡柱單元
T2...連接單元
T3...微透鏡單元
T2a...連接單元的第一側面
T2b...連接單元的第二側面
T2c...連接單元的第三側面
T2d...連接單元的第四側面

Claims (19)

  1. 一種增光片,包括:一稜鏡柱層,包括複數個稜鏡柱,每一該稜鏡柱包括複數個稜鏡柱單元;一微透鏡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微透鏡單元,每一該微透鏡單元設置於該稜鏡柱單元上;以及一連接結構層,包括複數個連接單元,每一該連接單元連接該稜鏡柱單元與該微透鏡單元,其中該連接單元之一側面為一曲面,且該曲面從該微透鏡單元延伸至該稜鏡柱單元,每一該連接單元由四個側面圍成,該些側面於連接該稜鏡柱單元之一側圍成一矩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稜鏡柱層的該些稜鏡柱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該些稜鏡柱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第一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二方向。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些稜鏡柱之間彼此緊密相鄰。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更包括一基板,且該稜鏡柱層設置於該基板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微透鏡單元在該基板的正投影之面積與對應的該稜鏡柱單元在該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面積的比值是落在25%至65%的範圍。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稜鏡 柱單元的一剖面為梯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微透鏡單元為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之組合。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增光片,其中該連接單元的該側面的曲率沿著遠離該稜鏡柱單元的方向逐漸增加。
  10.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一第一增光片,該第一增光片包括:一稜鏡柱層,包括複數個稜鏡柱,每一該稜鏡柱包括複數個稜鏡柱單元;一微透鏡結構層,包括複數個微透鏡單元,每一該微透鏡單元設置於該稜鏡柱單元上;以及一連接結構層,包括複數個連接單元,每一該連接單元連接該稜鏡柱單元與該微透鏡單元,其中該連接單元之一側面為曲面,且該曲面從該微透鏡單元延伸至該稜鏡柱單元,每一該連接單元由四個側面圍成,該些側面於連接該稜鏡柱單元之一側圍成一矩形;;以及至少一發光元件,適於發出一光束,其中該第一增光片配置於該光束的傳遞路徑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柱層的該些稜鏡柱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該些稜鏡柱沿著一第二方向排列。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方向實質上垂直於該第二方向。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稜鏡柱之間彼此緊密相鄰。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基板,且該稜鏡柱層設置於該基板上。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透鏡單元在該基板的正投影之面積與對應的該稜鏡柱單元在該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面積的比值是落在25%至65%的範圍。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柱單元的一剖面為梯形。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透鏡單元為圓形凸起、橢圓形凸起、球形凸起、半球形凸起或上述之組合。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連接單元的該側面的曲率延著遠離該稜鏡柱單元的方向逐漸增加。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第二增光片,該第二增光片與該第一增光片實質上相同,該第二增光片與該第一增光片垂直交疊。
TW098124805A 2009-07-22 2009-07-22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TWI400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24805A TWI400483B (zh) 2009-07-22 2009-07-22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US12/801,612 US20110019435A1 (en) 2009-07-22 2010-06-17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24805A TWI400483B (zh) 2009-07-22 2009-07-22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4289A TW201104289A (en) 2011-02-01
TWI400483B true TWI400483B (zh) 2013-07-01

Family

ID=4349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24805A TWI400483B (zh) 2009-07-22 2009-07-22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019435A1 (zh)
TW (1) TWI400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113568A (en) * 2009-10-09 2011-04-16 Coretronic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KR101440050B1 (ko) * 2010-12-09 2014-09-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헤테로-코닉 렌즈를 갖는 집광 필름을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CN102721004B (zh) * 2012-06-29 2014-05-28 深圳大学 一种一体化微光学增亮膜及其背光模组
WO2017154973A1 (ja) * 2016-03-08 2017-09-14 株式会社 東芝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776412A (zh) * 2018-08-10 2018-11-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9358390B (zh) * 2018-10-30 2024-03-22 东莞市谷麦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组件
CN209821564U (zh) * 2019-07-04 2019-12-20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721385B (zh) * 2021-08-18 2024-07-09 安徽芯瑞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出光的Mini LED芯片背光模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77950U (en) * 2005-05-06 2005-10-11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M294667U (en) * 2005-12-19 2006-07-21 Apticon Inc Multi-sectional light-collecting optical film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65871B1 (ko) * 2005-04-21 2007-01-10 미래나노텍(주) 액정표시장치의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100751519B1 (ko) * 2006-05-08 2007-08-23 미래나노텍(주) 광학 시트 및 상기 광학 시트가 구비된 액정표시장치의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2009098615A (ja) * 2007-06-08 2009-05-07 Hitachi Maxell Ltd 光学調製部材、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935717B1 (ko) * 2007-09-03 2010-01-08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능선이 기울기를 가지도록 형성된 프리즘 시트 및 이를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90214828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Vicki Herzl Watkins Blunt tip prism film and methods for mak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277950U (en) * 2005-05-06 2005-10-11 Innolux Display Corp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M294667U (en) * 2005-12-19 2006-07-21 Apticon Inc Multi-sectional light-collecting optical fil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19435A1 (en) 2011-01-27
TW201104289A (en) 201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1193B (zh) 光學薄片以及包含該薄片之顯示裝置
TWI400483B (zh) 增光片及背光模組
TWI684048B (zh) 直視型顯示裝置及用於直視型顯示裝置的發光單元
TWI397743B (zh) 稜鏡片及背光模組
KR100898100B1 (ko) 프리즘 시트
TWI393926B (zh) 用於液晶背光單元之光導面板以及具有該面板之液晶背光單元
US20110058389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JP4649553B2 (ja) 導光板及びこれを有す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TWI502254B (zh) 顯示裝置及組合成之顯示系統
JP2003330007A (ja) 表示パネル、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100030909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일체형 멀티집광시트
JP2006140124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表示装置
JP2006330672A (ja)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504141B2 (ja) 面光源装置
US7311433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an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JP2007335280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KR20100049339A (ko) 광학 부재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9086592B2 (en) Direct illumination type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reflecto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6798980B2 (ja) 光源用レンズ、照明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00254159A1 (en)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JP2006202559A (ja) 面光源装置
KR102391395B1 (ko) 광학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액정표시장치
CN102155711A (zh) 光学片
KR20100050632A (ko) 프리즘시트,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350590B1 (ko) 렌티큘러 렌즈 어레이 시트 및 그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