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9010B - Power supply - Google Patents

Power supply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9010B
TWI399010B TW099117772A TW99117772A TWI399010B TW I399010 B TWI399010 B TW I399010B TW 099117772 A TW099117772 A TW 099117772A TW 99117772 A TW99117772 A TW 99117772A TW I399010 B TWI399010 B TW I3990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switching
switching elements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7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7513A (en
Inventor
嶋田尊衛
谷口輝三彰
庄司浩幸
Original Assignee
日立電腦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立電腦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立電腦機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117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7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9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90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2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rters located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Power Conversion In General (AREA)

Description

電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電源裝置,尤其係關於具備有可由外部電源來進行充電的電源的電源裝置。
由於對地球環境保護的意識高漲,近年來,效率高的油電混合車(Hybrid Car)在普及中。油電混合車係具備有走行電動機驅動用的主電池與輔機驅動用的輔機電池,若將該等電池由商用交流電源進行充電,可改善油電混合車的耗油量。
但是,若在車輛搭載將商用電源電壓轉換成可進行電池充電的直流電壓的充電裝置時,車輛重量會增加。
因此,在專利文獻1中,係顯示在電池充電時,將未在運轉的既有設備(逆變器)作為充電器的一部分加以利用,藉此一面抑制車輛重量增加,一面使用商用電源來將前述電池進行充電。
此外,使用逆變器而由商用電源將電池充電的電源裝置係揭示於專利文獻2~5。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9533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2695083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8-228443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7-318970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6-320074號公報
一般而言,為了將電源裝置小型、高效率化,使用切換特性較快的切換元件乃較為有效。但是,在專利文獻1~3所示之習知的電源裝置中,為了將電源裝置小型化,大部分將逆變器的電流密度設定為較高。
但是,以切換元件而言,例如IGBT般電流密度可設定為較高,但是若使用切換特性較慢的元件時,切換損失會變大,由商用電源充電至電池時的電力轉換效率會降低。
本發明係鑑於該等問題點而研創者,提供一種電源裝置可一面抑制重量增加,一面使用商用電源,而以高效率來將所搭載的電池充電。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採用以下所示之手段。
具備有:第1轉換電路,在其直流側端子連接有第1直流電源,在其交流側端子連接有變壓器的1次繞組;第2轉換電路,在其交流側端子連接有前述變壓器的2次繞組,在其直流側端子連接有第2直流電源;及控制電路,將構成前述第1及第2轉換電路之切換元件進行開閉控制,將被供給至前述第1轉換電路之交流側端子的交流電力供給至前述第1或第2直流電源。
本發明由於具備有以上構成,因此可一面抑制重量增加,一面使用商用電源,而以高效率將所搭載的電池充電。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示,一面詳加說明。在本說明書中,將由直流電源V1對直流電源V2作電力傳送的動作稱為降壓動作,相反地,將由直流電源V2對直流電源V1作電力傳送的動作稱為升壓動作。此外,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及直流電源V2作電力傳送的動作稱為充電動作1,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作電力傳送,對直流電源V2並不作電力傳送的動作稱為充電動作2。
[第1實施形態]
第1圖係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之電路構成的圖。第1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係與連接有負荷R1的直流電源V1、連接有負荷R2的直流電源V2、及交流電源V3相連接,在直流電源V1、V2間將電力作收授,並且由交流電源V3將直流電源V1、V2進行充電。
在第1圖中,平滑電容器C1係與直流電源V1相連接,平滑電容器C2係與直流電源V2相連接。轉換電路11的直流端子係透過二極體D而與平滑電容器C1相連接。該二極體D係與由轉換電路11對直流電源V1流通電力,相反地,由直流電源V1對轉換電路11並不流通電力的方向相連接,在二極體D係並聯連接有開關SW0。此外,電路12的直流端子係與平滑電容器C2相連接。
在轉換電路11的交流端子係透過開關SW11、SW12、共振電容器Cr而連接有繞組N1,並且透過升壓電感器L1、L2、開關SW21、SW22而連接有交流電源V3。在轉換電路12的交流端子係連接有繞組N2。變壓器1係將繞組N1與繞組N2作磁性耦合。
轉換電路11、12、開關SW0、SW11、SW12、SW21、SW22係藉由控制手段10予以控制。在控制手段10係連接有電壓感測器21、22、23及電流感測器31、32、33。
在此,說明第1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降壓動作時,係將開關SW0、SW11、SW12保持為導通狀態,將開關SW21、SW22保持為關斷狀態。二極體D的兩端係被短路,因此轉換電路11的直流端子係形成為與並未透過二極體D而直接與平滑電容器C1相連接的情形為相同的狀態。控制手段10係一面將開關SW0、SW11、SW12保持為導通狀態、將開關SW21、SW22保持為關斷狀態,一面使轉換電路11作切換動作,而對繞組N1施加交流電壓。轉換電路12係將在繞組N2所產生的感應電壓進行整流,而對直流電源V2供給電力。
接著,說明第1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升壓動作。在升壓動作時,控制手段10係一面將開關SW0、SW21、SW22保持為關斷狀態、將SW11、SW12保持為導通狀態,一面使轉換電路12作切換動作,而對繞組N2施加交流電壓。轉換電路11係將在繞組N1所產生的感應電壓進行整流,而對直流電源V1供給電力。
接著,說明第1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及直流電源V2進行電力傳送)。在充電動作1時,係將開關SW0保持為關斷狀態,將SW11、SW12、SW21、SW22保持為導通狀態。使轉換電路11作切換動作,在升壓電感器L1、L2反覆交流電源V3的能量蓄積與釋放,對直流電源V1供給電力,並且對繞組N1施加交流電壓。轉換電路12係將在繞組N2所產生的感應電壓進行整流,而對直流電源V2供給電力。
接著,說明第1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由交流電源V3僅對直流電源V1進行電力傳送)。在充電動作2時,係將開關SW0、SW11、SW12保持為關斷狀態,將SW21、SW22保持為導通狀態。與充電動作1同樣地,使轉換電路11作切換動作,對直流電源V1供給電力。由於開關SW11、SW12為關斷狀態,因此對繞組N1並未施加電壓,對直流電源V2並未被供給電力。
在充電動作1、2中,以電流感測器33所檢測到之來自交流電源V3的輸入電流,以成為與以電壓感測器23所檢測到之交流電源V3的電壓為相同波形的方式使電路11進行切換動作,藉此可提高輸入電力的功率因數。
在升壓動作、充電動作1、2中,即使使用如高耐壓MOSFET之內接二極體(寄生二極體)般反向回復特性較慢的元件來作為構成轉換電路11的整流元件,亦由於防止反向回復特性較快的二極體D由直流電源V1或平滑電容器C1電力逆流至轉換電路11,可進行有效率的電力傳送。
開關SW0係僅在動作切換時切換導通狀態與關斷狀態,因此可使用動作較慢的IGBT、或電磁繼電器般的機械式開關。若使用IGBT,若使用內建有逆並聯二極體的封裝體者,則不需要外接二極體D,有利於小型化。若使用機械式開關,由於導通損失小,因此可進行效率更佳的電力傳送。當然、以構成轉換電路11的整流元件而言,若使用反向回復特性較快的元件時,並不需要二極體D及開關SW0,而亦可將轉換電路11的直流端子直接連接於平滑電容器C1。
[第2實施形態]
第2圖係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之電路構成圖。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係被連接於:連接有負荷R1的直流電源V1、連接有負荷R2的直流電源V2、及交流電源V3,在直流電源V1、V2間作電力收授,並且由交流電源V3將直流電源V1、V2進行充電。
在第2圖中,平滑電容器C1係與直流電源V1相連接,平滑電容器C2係與直流電源V2相連接。將切換元件H1、H2作串聯連接的第1切換接腳係透過二極體D而與平滑電容器C1相連接。該二極體D係與由第1切換接腳對直流電源V1流通電力,相反地由直流電源V1對第1切換接腳並不流通電力的方向相連接,在二極體D係並聯連接有開關SW0。將切換元件H3、H4串聯連接的第2切換接腳係與第1切換接腳並聯連接。
在切換元件H1、H2的串聯連接點與切換元件H3、H4的串聯連接點之間,透過共振電感器Lr,串聯連接有開關SW11、SW12與共振電容器Cr與繞組N1,並且串聯連接有開關SW21、SW22與升壓電感器L1、L2與交流電源V3。
變壓器2係將繞組N1、N21、N22作磁性耦合。繞組N21的其中一端與繞組N2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繞組N21的另一端係與切換元件S1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繞組N22的另一端係與切換元件S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切換元件S1的另一端與切換元件S2的另一端係與平滑電容器C2的其中一端相連接。繞組N21、N22的連接點係透過平滑電感器L而與平滑電容器C2的另一端相連接。
在切換元件H1~H4、S1、S2係分別連接有逆並聯二極體DH1~DH4、DS1、DS2。在此,當使用MOSFET作為該等切換元件時,可利用MOSFET的內接二極體作為逆並聯二極體。其中,在前述切換元件的各個係可並聯連接緩衝電容器。
切換元件H1~H4、S1、S2、與開關SW0、SW11、SW12、SW21、SW22係藉由控制手段10予以控制。在控制手段10係連接有電壓感測器21、22、23及電流感測器31、32、33。
(降壓動作)
第3A圖~第3E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的圖。以下一面參照第3A圖~第3E圖,一面詳加說明降壓動作。其中,第3A圖~第3E圖係分別表示模式a~e。
(模式a)
首先,在模式a中,開關SW0、SW11、SW12、切換元件H1、H4呈導通狀態,開關SW21、SW22、切換元件H2、H3呈關斷狀態,直流電源V1的電壓透過開關SW0、SW11、SW12、切換元件H1、H4、共振電感器Lr、共振電容器Cr而被施加至繞組N1。
切換元件S2係關斷狀態,在繞組N21所產生的電壓係透過二極體DS1、平滑電感器L而被施加至直流電源V2,對直流電源V2供給能量。此時,若使用MOSFET作為切換元件S1、S2時,若將切換元件S1形成為導通狀態,會有藉由將流至二極體DS1的電流朝切換元件S1分流,而可減低損失的情形。如上所示,當在與MOSFET逆並聯連接的二極體或MOSFET的內接二極體流通二極體的順向電流時,將該MOSFET形成為導通狀態而減低損失的情形在以下稱為同步整流。
(模式b)
若將切換元件H4關斷,在切換元件H4、直流電源V1、開關SW0流通的電流係轉流至二極體DH3。此時,使切換元件H3導通。蓄積在平滑電感器L的能量係被供給至直流電源V2。
(模式c)
若將切換元件H1關斷,在切換元件H1流通的電流係轉流至開關SW0及/或二極體D、直流電源V1、二極體DH2。此時,使切換元件H2導通。在共振電感器Lr係被施加直流電源V1的電壓,該電流逐漸減少。伴隨於此,在二極體DS1與繞組N21流通的電流會減少,而在二極體DS2與繞組N22流通電流。此時,若將切換元件S2導通,則成為同步整流。
(模式d)
由於切換元件H2、H3呈導通狀態,因此在共振電感器Lr的電流達為零之後,該電流朝反向增加。通過繞組N21的電流達為零之前,先將切換元件S1關斷。
(模式e)
通過繞組N21的電流達為零時,在繞組N22所產生的電壓係透過二極體DS2、平滑電感器L而被施加至直流電源V2,對直流電源V2供給能量。
該模式e係模式a的對稱動作。以下,在模式b~d的對稱動作之後,回到模式a。
(充電動作1)
第4A圖、第4B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及直流電源V2傳送電力)的圖。以下,一面參照該第4A圖、第4B圖,一面詳加說明充電動作1。其中,第4A圖、第4B圖係分別表示模式a、b。針對交流電源V3的電壓朝向切換元件H1、H2的連接點者為正的期間加以說明。
(模式a)
首先,在模式a中,開關SW11、SW12、SW21、SW22、切換元件H2、H3係導通狀態,開關SW0係關斷狀態,交流電源V3的電壓係透過開關SW21、SW22、切換元件H2、H3、二極體DH1、DH4、共振電感器Lr而被施加於升壓電感器L1、L2,交流電源V3的能量被蓄積在升壓電感器L1、L2。此時,若將切換元件H1、H4導通,則成為同步整流。
另一方面,共振電容器Cr的電壓係透過開關SW11、SW12、切換元件H2、H3、二極體DH1、DH4、共振電感器Lr而被施加於繞組N1。切換元件S1係關斷狀態,在繞組N22所產生的電壓係透過二極體DS2、平滑電感器L而被施加於直流電源V2,對直流電源V2供給能量。此時,若將切換元件S2導通,則成為同步整流。
(模式b)
若將切換元件H2、H3關斷,在切換元件H2、H3流通的電流係轉流至二極體D、直流電源V1,升壓電感器L1、L2係釋放出所蓄積的能量,對直流電源V1供給能量。與模式a同樣地,若將切換元件H1、H4導通,則成為同步整流。
另一方面,交流電源V3的電壓係透過開關SW11、SW12、SW21、SW22、升壓電感器L1、L2、共振電容器Cr而被施加於繞組N1。切換元件S2係關斷狀態,在繞組N21所產生的電壓係透過二極體DS1、平滑電感器L而被施加於直流電源V2,對直流電源V2供給能量。此時,若將切換元件S1導通,則成為同步整流。
若再次將切換元件H2、H3導通,二極體D係呈關斷狀態,而返回至模式a的動作。此時防止二極體D由直流電源V1對切換元件H1~H4逆流電力。
如上所示,交流電源V3的電壓朝向切換元件H1、H2的連接點者為正的期間係反覆該模式a、b,使切換元件H2、H3作導通關斷。其中,交流電源V3的電壓為逆向的期間若使切換元件H1、H4作導通關斷即可。
在該充電動作1中,亦可考慮為共振電容器Cr係一面使切換元件H1~H4的切換頻率通過,一面阻止交流電源V3的商用頻率,來防止變壓器2的磁氣飽和。
(充電動作2)
第5A圖、第5B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由交流電源V3僅對直流電源V1傳送電力)的圖。在該充電動作2中,與充電動作1相比,係在開關SW11、SW12呈關斷狀態方面有所不同。藉此阻止對繞組N1施加電壓而未對直流電源V2供給電力方面係與充電動作1不同。關於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供給電力的動作,係與充電動作1相同。
如上所示,在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中,係在充電動作1、2時,防止二極體D由直流電源V1對切換元件H1~H4逆流電力,因此可進行將切換元件H1~H4全部導通的動作、或使用例如高耐壓MOSFET及其內接二極體來作為切換元件H1~H4與二極體DH1~DH4,來進行有效率的動作。
如以上說明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第2圖)係使用交流電源V3的能量,可將直流電源V1與直流電源V2同時充電。此時,對直流電源V2有無電力供給,係可藉由開關SW11、SW12的控制來作選擇。此外,若將開關SW21、SW22關斷,亦可在直流電源V1、V2間將電力作收授。
此外,在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中,亦可與繞組N1串聯挿入共振電感器Lr。
此外,在該圖之例中,係將轉換電路11、12形成為電壓型全橋電路與電流型中間抽頭電路的組合,但是亦可形成為電壓型中間抽頭電路或電流型全橋電路或倍流電路的組合。
[第3實施形態]
第6圖係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的圖。該電源裝置與第2圖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相比,省略二極體D與開關SW0,且將切換元件H1、H3形成為後述的切換元件H11、H13,關於此點有所不同。
在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中,以切換元件H11、H13、二極體DH1、DH3而言,使用例如IGBT與反向回復特性較快的二極體。此外,以切換元件H2、H4、二極體DH2、DH4而言,使用例如高耐壓MOSFET般切換特性較快的元件及其內接二極體。
接著,說明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動作。首先,降壓動作係與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相同。
第7A圖、第7B圖係說明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的圖。其中,第7A圖、第7B圖係分別表示模式a、b。
如第7A圖、第7B圖所示,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由交流電源V3對直流電源V1及直流電源V2傳送電力),與第4A圖、第4B圖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相比,在模式a的期間為不同。亦即,在第4A圖中係將切換元件H3導通而在二極體DH1與切換元件H3流通電流,但是在第7A圖中則係將切換元件H13關斷而在二極體DH1與切換元件H13未流通電流。
如第7B圖所示,在模式b中當將切換元件H2關斷時的動作係與第4B圖中之模式b的動作相同。
在第7B圖所示之模式b中,若再次將切換元件H2導通,二極體DH1會呈關斷狀態,而返回模式a的動作。此時,在第4A圖、第4B圖中,雖然防止二極體D由直流電源V1對切換元件H1~H4逆流電力,但是在第7A圖、第7B圖中則是二極體DH1防止該逆流,在這點有所不同。
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由交流電源V3僅對直流電源V1傳送電力)係與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同樣地,藉由將開關SW11、SW12關斷,而對直流電源V2不供給電力者。
如上所示,在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中,係藉由使用反向回復特性較快的元件來作為二極體DH1、DH3,可省略第1、2圖所示電源裝置中的二極體D與開關SW0。
如上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使用切換特性快的元件作為切換元件H2、H4,因此切換損失小,而且二極體D的導通損失亦可刪減,而可進行高效率的充電動作。當然,即使使用其他種類的元件作為切換元件H2、H4,或將切換元件H1、H3、與切換元件H2、H4的作用作交換,均可進行同樣的動作。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亦可將直流電源V1的直流電力轉換成交流電力而電力供給至交流電源V3。此時,例如在由升壓電感器L1朝交流電源V3流通電流的期間,係一面將切換元件H11保持為導通狀態,一面使切換元件H13與切換元件H4互補式作導通關斷,在由升壓電感器L2朝交流電源V3流通電流的期間,則係一面將切換元件H13保持為導通狀態,一面將切換元件H11與切換元件H2互補式作導通關斷即可。此時亦可藉由開關SW11、SW12的控制,來選擇有無對直流電源V2供給電力。
[第4實施形態]
第8圖係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圖。在第8圖中,採用本發明之電源裝置100作為電動汽車111的電源系統。電源裝置100係被連接於:連接有電裝機器101的輔機電池106、連接有對用以驅動動力用電動機104的逆變器103作電力供給的DC-DC轉換器102的主電池105、及***式充電連接器108。此外,在主電池105係連接有急速充電連接器107,俾以將急速充電器等外部直流電源予以連接而將主電池105進行充電。
電源裝置100係在主電池105與輔機電池106之間作電力收授。此外,將與***式充電連接器108相連接的交流電源109的電力供給至主電池105與輔機電池106。此外,將主電池105的電力供給至交流電源109。當然,若對***式充電連接器108連接交流負荷110,亦可將主電池105的電力供給至交流負荷110。
第9圖係顯示使用倍流電路作為第2轉換電路之例圖。
如以上說明所示,藉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可一面抑制車輛重量(電源裝置之重量)的增加,一面高效率地由商用電源將主電池充電。此外,藉由使用如MOSFET般切換特性較快的元件作為切換元件,可減低切換損失,而可由商用電源以高效率充電至電池。
1、2...變壓器
10...控制手段
11、12...轉換電路
21、22、23...電壓感測器
31、32、33...電流感測器
V1、V2...直流電源
V3...交流電源
R1、R2...負荷
C1、C2...平滑電容器
L...平滑電感器
L1、L2...升壓電感器
Lr...共振電感器
Cr...共振電容器
N1、N2、N21、N22...繞組
SW0、SW11、SW12、SW21、SW22...開關
H1~H4、H11、H13、S1、S2...切換元件
D、DH1~DH4、DS1、DS2...二極體
100...電源裝置
101...電裝機器
102...DC-DC轉換器
103...逆變器
104...動力用電動機
105...主電池
106...輔機電池
107...急速充電連接器
108...***式充電連接器
109...交流電源
110...交流負荷
111...電動汽車
第1圖係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之電路構成的圖。
第2圖係說明第2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之電路構成的圖。
第3A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模式a)的圖。
第3B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模式b)的圖。
第3C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模式c)的圖。
第3D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模式d)的圖。
第3E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降壓動作(模式e)的圖。
第4A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模式a)的圖。
第4B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模式b)的圖。
第5A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模式a)的圖。
第5B圖係說明第2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2(模式b)的圖。
第6圖係說明第3實施形態之電源裝置的圖。
第7A圖係說明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模式a)的圖。
第7B圖係說明第6圖所示之電源裝置之充電動作1(模式b)的圖。
第8圖係說明第4實施形態的圖。
第9圖係顯示使用倍流電路作為第2轉換電路之例圖。
1...變壓器
10...控制手段
11、12...轉換電路
21、22、23...電壓感測器
31、32、33...電流感測器
V1、V2...直流電源
V3...交流電源
R1、R2...負荷
C1、C2...平滑電容器
L1、L2...升壓電感器
Cr...共振電容器
N1、N2...繞組
SW0、SW11、SW12、SW21、SW22...開關
D...二極體

Claims (20)

  1. 一種電源裝置,其特徵為具備有:第1轉換電路,在其直流側端子連接有第1直流電源,在其交流側端子連接有變壓器的1次繞組;第2轉換電路,在其交流側端子連接有前述變壓器的2次繞組,在其直流側端子連接有第2直流電源;及控制電路,將構成前述第1及第2轉換電路之切換元件進行開閉控制,將被供給至前述第1轉換電路之交流側端子的交流電力供給至前述第1或第2直流電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與前述變壓器的1次繞組串聯***共振電容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具備有:將前述第1轉換電路的交流側端子與前述變壓器的1次繞組間進行開閉的第1開關,當將被供給至前述第1轉換電路之交流側端子的交流電力供給至前述第1直流電源時,將前述第1開關開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轉換電路的直流側端子與前述第1直流電源間,由前述第1轉換電路挿入將前述第1直流電源進行充電的方向的二極體與第2開關的並聯電路,當由前述第1直流電源對前述第2直流電源供給電力時,將前述第2開關閉路。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在前述第1轉換電路的交流側端子與連接於該交流側端子的交流電源之間***有升壓用的電感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電路係具備有功率因數改善控制手段,其將被供給至前述第1轉換電路的交流側端子的交流電源的電流控制成正弦波狀。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轉換電路係具備有:將第1、第2切換元件作串聯連接的第1切換接腳;及將第3、第4切換元件作串聯連接,而且與前述第1切換接腳作並聯連接的第2切換接腳,將前述第1切換接腳的兩端作為直流側端子,將前述第1、第2切換元件的串聯連接點與前述第3、第4切換元件的串聯連接點作為交流側端子的全橋電路。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轉換電路係具備有:平滑電感器;將第5、第6切換元件作串聯連接的第3切換接腳;及將第7、第8切換元件作串聯連接,而且與前述第3切換接腳作並聯連接的第4切換接腳,在前述第3切換接腳的其中一端連接前述平滑電感器的其中一端,將前述平滑電感器的另一端與前述第3切換接腳的另一端之間作為直流側端子間,將前述第5、第6切換元件的串聯連接點與前述第7、第8切換元件的串聯連接點作為交流側端子的全橋電路。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2次繞組係具備有:第一2次繞組的其中一端與第二2次繞組的其中一端的連接體,前述第2轉換電路係具備有:平滑電感器、及第5、第6切換元件,在前述第一2次繞組的另一端連接前述第5切換元件的其中一端,在前述第二2次繞組的另一端連接前述第6切換元件的其中一端,將前述第5切換元件的另一端與前述第6切換元件的另一端相連接,在前述第一、第二2次繞組的連接點連接前述平滑電感器的其中一端,將前述平滑電感器的另一端與前述第5、第6切換元件的連接點作為直流側端子的中間抽頭電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2轉換電路係具備有:第1平滑電感器的其中一端與第2平滑電感器的其中一端的連接體;及第5切換元件的其中一端與第6切換元件的其中一端的連接體,在前述第5切換元件的另一端連接前述第1平滑電感器的另一端,在前述第6切換元件的另一端連接前述第2平滑電感器的另一端,將前述第5切換元件的另一端與前述第6切換元件的另一端作為交流側端子,將前述第1、第2平滑電感器的連接點與前述第5、第6切換元件的連接點作為直流側端子的倍流電路。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具備有與前述第1至第4切換元件的各個作逆並聯連接的逆並聯二極體。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具備有與前述第1至第4切換元件的各個作並聯連接的緩衝電容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開關係形成為電磁繼電器。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開關係形成為半導體切換元件。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第1至第4切換元件係形成為MOSFET。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裝置,其中,相較於前述第1至第4切換元件的內接二極體或與各自的切換元件呈逆並聯連接的逆並聯二極體,前述二極體係反向回復特性較快。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將前述第1及第3切換元件形成為IGBT,將第2及第4切換元件形成為MOSFET。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電源裝置,其中,前述控制電路係當前述第2直流電源的電壓比第1預定值低時將前述第1開關導通,當前述第2直流電源的電壓比高於前述第1預定值的第2預定值為更高時,則將前述第1開關關斷。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其中,由前述第1直流電源對前述交流電源供給電力。
  20. 一種車輛,其特徵為:搭載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源裝置。
TW099117772A 2009-06-12 2010-06-02 Power supply TWI399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9/060799 WO2010143304A1 (ja) 2009-06-12 2009-06-12 電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7513A TW201117513A (en) 2011-05-16
TWI399010B true TWI399010B (zh) 2013-06-11

Family

ID=43308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7772A TWI399010B (zh) 2009-06-12 2010-06-02 Power supply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412515B2 (zh)
TW (1) TWI399010B (zh)
WO (1) WO20101433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74956B1 (fr) * 2011-05-04 2013-06-14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architecture electriqu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renant un tel dispositif
JP2014039383A (ja) * 2012-08-14 2014-02-2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電源装置および車載用電源装置
FR3001843B1 (fr) * 2013-02-04 2015-03-13 Renault Sa Dispositif et procede correspondant de gestion de batteries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n particulier une batterie basse tension et une batterie haute tension
JP7003803B2 (ja) * 2018-03-30 2022-01-2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CN113131462A (zh) 2020-01-10 2021-07-16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交流负荷供电***和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417A (ja) * 1995-06-14 1997-01-10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器
JP2000358305A (ja) * 1999-06-14 2000-12-26 Denso Corp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の電源装置
JP2002010486A (ja) * 2000-06-27 2002-01-11 Origin Electric Co Ltd コンデンサ充電装置及び充電方法
JP2008312395A (ja) * 2007-06-15 2008-12-2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5414B2 (ja) * 2002-03-05 2006-07-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 ファシリティーズ 交流電源供給システム
JP4378400B2 (ja) * 2007-08-28 2009-12-02 日立コンピュータ機器株式会社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及び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9417A (ja) * 1995-06-14 1997-01-10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電気自動車用充電器
JP2000358305A (ja) * 1999-06-14 2000-12-26 Denso Corp ハイブリッド電気自動車の電源装置
JP2002010486A (ja) * 2000-06-27 2002-01-11 Origin Electric Co Ltd コンデンサ充電装置及び充電方法
JP2008312395A (ja) * 2007-06-15 2008-12-25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143304A1 (ja) 2012-11-22
WO2010143304A1 (ja) 2010-12-16
JP5412515B2 (ja) 2014-02-12
TW201117513A (en) 2011-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78646B2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908179B2 (ja) 車両用充電装置
US9231424B2 (en) Charging system
JP6057186B2 (ja) バッテリ充電装置
KR101438610B1 (ko) 충전기 및 그 구동 방법
US11383605B2 (en) Hybrid charging system
JP2020043729A (ja) 車両電源装置
TWI399010B (zh) Power supply
WO201318699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742145B2 (ja)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これを用いた電源システム及び当該電源システムを用いた自動車
Eckardt et al. Advanced vehicle charging solutions using SiC and GaN power devices
US9789778B2 (en)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providing a DC voltage in a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circuit arrangement
KR101295317B1 (ko) 전기 자동차(xEV)의 전력변환장치용 복합형 충전 시스템
JP2013158168A (ja) 共振型コンバータ
JP5135418B2 (ja)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JP5587382B2 (ja) 双方向dc−dcコンバータ
KR102004192B1 (ko) 저전압 배터리 충전 기능을 구비하는 절연형 모터 구동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