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98645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98645B
TWI298645B TW093122415A TW93122415A TWI298645B TW I298645 B TWI298645 B TW I298645B TW 093122415 A TW093122415 A TW 093122415A TW 93122415 A TW93122415 A TW 93122415A TW I298645 B TWI298645 B TW I2986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catalyst
radiant energy
acting
energy
promot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3122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3882A (en
Inventor
Zhu-Fang Wang
Qing-Cong Yu
zhen-hong Li
Original Assignee
Zhu-Fang Wa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Fang Wang filed Critical Zhu-Fang Wang
Priority to TW0931224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0603882A/zh
Priority to JP2005134851A priority patent/JP2006035207A/ja
Priority to US11/145,419 priority patent/US20060025304A1/en
Publication of TW2006038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38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98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9864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01J35/39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1/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agnesium, boron, aluminium, carbon, silicon, titanium, zirconium, or hafnium
    • B01J21/06Silicon, titanium, zirconium or hafnium; Oxides or hydroxides thereof
    • B01J21/063Titanium; Oxides or hydroxide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7/00Catalysts comprising the elements or compounds of halogens, sulfur, selenium, tellurium, phosphorus or nitrogen; Catalysts comprising carbon compounds
    • B01J27/06Halogens; Compounds thereof
    • B01J27/138Halogens; Compounds thereof with alkaline earth metals, magnesium, beryllium, zinc, cadmium or mercury

Description

1298645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能利用輻射能作為光催化能源的輻 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及其製造與使用方法。 【先前技術】 光觸媒目前已成為最受矚目的環境淨化材料之一。它 能夠有效處理污染物中的氣苯有機物、氣酚化合物、氰化 物、金屬離子等污染物質,對於氧化氮(N0X)、氧化硫(s〇x) 專氣體污染的處理也有良好的效果。另外,光觸媒在反應 中僅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本身並不會被消耗掉,而且不會 對環境造成其他不良的反應,因此光觸媒的開發與應用已 經成為潛力最廣的研究目標之一。 光觸媒的材料有很多種,例如Ti〇2、Zn〇、Sn02、Zr02 等氧化物以及CdS、ZnS等硫化物。其中最具代表性且應 用险表廣泛者當屬一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Ti02),因 其,化能力強、化學性質安定,而且無毒,自1972年發現 ,今,已被廣泛應用於各種民生用途,例如塗料、口罩、 家電、布料尊。 二氧化鈦本身是一種半導體,其可經由太陽輻射或是 施外線,射提供能量,而使二氧化鈦表面進行氧化還原反 ·:—氧化鈦吸收能量後會形成電子(e〇與電洞(h+)兩種載 〜子’電騎將吸附在二氧化鈦表面的水分子氧化,形成 1298645 強氧化力的羥基自由基(·0Η);電子可以還原空氣中的氧 氣,而成為過氧化物陰離子(·〇2_),而後形成過氧化氫 (Η202),最後成為Η20。另外,由於電洞的氧化力遠大於 有機物分子,當羥基自由基接觸有機物時,會以奪取電子 的方式,將有機物分子中的C-C、C-H、C-N、C-0、0-Η、 Ν-Η等鍵結破壞’促使有機物分解或斷裂。一般環境中的 污染物或病原體多為碳水化合物,經與二氧化鈦作用後, 可以分解成無害的水及二氧化碳,因此可以達到除污、滅 菌,並使環境淨化的目標。 此外,在二氧化鈦光觸媒反應中,可以經由類似植物 光合作用的機制’將光能轉換為化學能,促使水被分解為 氧與氫,其中氳氣可以作為燃料電池的主要燃料,因此被 視為新一代無污染的能源。雖然目前氫能源的應用仍處於 研究階段,但未來極可能可成為替代石油的能源,因此光 觸媒反應的應用價值不可限量。 要使二氧化鈦的電子由價帶(valence band)跨越能隙 (band gap)躍遷至導帶(con(jucti〇I1 band),必須依賴外來的 光源提供足夠的能量。二氧化鈦能隙的寬度為3·2 ev,其 對應的波長為380 nm,而此波長正屬於紫外光的波長^ 園L換言之,只有使用波長小於38〇nm(即能量大於 的光源,才能使二氧化鈦進行光觸媒反應。目前商業上廣 泛應用的二氧化鈦光觸媒,乡以紫外錢太陽姉 : 源二以紫外光燈作為光源時,必須以極低的效率將電炉= 換後,才能進行光觸媒反應。再者,因為紫外光的穿=力 1298645 有限 或是光觸騎質Γΐ^Γ隔,衫透距離過長, 反應的進行。以太陽輻射作觸媒 =的=_會受制於天候、季;;:、= 觸媒反i:: 無法照射到的地區’將無法進行光 外光’太陽㈣中對媒反應所能提供的紫 =僅佔太咖的5%左右,應用光觸媒反應的效= 為了擴大光觸媒的光源應用範圍,世界 j=r7rm)作為光源的光觸媒,以提高: ^反應的效率以及其應祕。例如,使二氧化鈦吸收 ^鉻(c〇、鈒(V)、猛(Mn)、鐵㈣或錄(Ni)等具有顏色的金 屬離子」這些金屬離子於吸收可見光後處於激發態,將其 注入二氧化鈦材料中,藉由電_射產生氧缺陷而引發^ ,媒反應,但此方式的缺點為難以形成均勻性的分散狀 態,不僅影響反應的效能,而且耗費相當高的成本。 【發明内容】 為了解決傳統技術所產生的缺點,並且改善習知光觸 媒的反應效率,申請人將習知的Ti02材料中加入可釋放出 激發Ti〇2光催化反應的促進劑,並以輕射能(例如使用較高 能I的輻射源)做為光觸媒的激發能源,而達成反應效率更 佳的光觸媒反應。苐一圖所示即為本發明輻射型光觸媒複 合體之反應示意圖。如第一圖,本發明之輻射型光觸媒複 合體係利用輪射能做為激發光觸媒反應的能量,本發明利 1298645 用與光觸媒微粒共同附著在基質材料上的促進劑晶體吸收 轉射能後’電子躍遷至較高能階的激發態’在衰變過程中 釋放出町以激發二氧化鈦晶體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的光子, 被鄰近之二氧化欽微粒吸收後’即可進行光觸媒反應。因 為輻射能的穿透力強,因此可以克服傳統UV光源穿透性 不值的問通,不至因為光子受到基質或材料的阻隔而影響 光觸媒反應。此外,核能發電或工業上所產生的樹脂或有 機廢液等放射性廢料,常面臨無法固化或極難處理等問 題,本發明的姉型光觸媒複合體,可以直接利用射林 身的輻射能來分解或減量廢料,為環境中相關廢棄物供 了一種用與處理方式,將轉射能轉變為 的 能源,甚至可以作為生產氫氣能琢的再生能源。 的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為提供— 觸媒複合體’該光㈣複合體可叫”致效型 反應之激發能量,其包含一光觸媒,^射犯做為光觸 媒反應;-促進劑,其能吸收輕料,光觸媒可進行光 媒進行光觸媒反應的光能;以及多並釋放出使該光 光觸媒與促進劑等反應物的吸附伋置,料,此材料能提 於其上,並且成為一種複合體的型熊,使該些反應物固 應。其中該光觸媒與促進劑所佔 而增進其光催 wo%為較佳。 重量百分比,分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為提供 觸媒複合體的方法,此方法至少包人^造轉射能致效 觸媒與一促進劑;以及(ii)將該光觸H列步驟:①合成 、/、讀促進劑固定 1298645 於一多孔性材料上;其中,該光觸媒可經由特定能量光子 之激發進行光觸媒反應;該促進劑能吸收輻射能,並釋放 出使該光觸媒進行光觸媒反應的光子;該多孔性基質材料 能提供固定光觸媒與促進劑等微粒的位置,以一種複合體 的型態,應用於光催化反應。 本發明同時k供了 一種使用輪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體的方法,此方法至少包含下列步驟:(1)取得一包含光觸媒 與促進劑的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2)使該輻射能致 效型光觸媒複合體與-目標物接觸;(3)使魏射能致效型 光觸媒複合體巾的促進#丨吸㈣射能;以及(4)該促進劑釋 放出-光子’使該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中 與目標物進行氧化還原反應。 本發明的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盆中所包/ 光觸媒並無特別限制,但以二氧化鈦為較佳了促進^ 無特別限制,只要為其能吸㈣射能,並釋放出使該另 ,進行光觸媒反應的光子即可。因為許多無機閃燦體灰 ,能量之後,可崎放出特定波長的光波,因此適^ 本發明中的促進劑。為了達成本發明的目@,可 到輪射能激發後,其釋放波長小於·譲㈣ ,^ 吸收能量後’釋放波長小於38〇n_-些益 反應的效能,較佳者為氟化鋇。含鋇或較::::先觸 物極易受到高能量輻射的激發,即使在無:條之化 於基材上的氟化鋇晶體微粒也可以藉由光電效應I康: 1298645 作用的輻射吸收效應,釋出足以使光觸媒進行反應的光 子,完成相關之光催化效應。 為了提高光觸媒反應的效率,本發明中所使用的二氧 化鈦與促進劑的粒徑以奈米級的微粒為較佳。 多孔性基材可以選擇易於吸附並使光觸媒與促進劑鍵 結於其上的微米級材料,例如透明玻璃粉、或透光度較差 但吸附效果較佳的陶瓷粉,以及不透光但吸附效果佳的活 性碳等。本發明所提供的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已 經將光觸媒以及促進劑固定化於多孔性基材上,形成一種 複合體型態,因此便於回收及重複使用。另外,多孔性材 料=粒徑尺寸以微米為較佳者,如此可提供較大的吸附與 =定化的表面積,並藉以提供較大的反應表面積。同時, 若於使用微米尺寸的多孔性材料配合使用奈米級的光觸媒 ,促,劑微粒’因其粒徑小,表面積大,且可彼此交互覆 蓋於夕孔性材質表面,因此可以大幅提昇光觸媒的反應效 能。 製造輕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時,可以直接將含鋇 的促進劑與光觸媒二氧化鈦的粉末混合,再使此混合粉末 吸附並且固定化於一多孔性材料上。也可以將包括促進 劑、Τι〇2 ’以及多孔性材料的粉末混合,並且分別進行反 應生成促進劑以及光觸媒二氧化鈦。藉由此反應過程, 同時將促進劑與光觸媒吸附固定於多孔性材料上。反應時 可以進一步加入聯結劑提高固定化的效果,該聯結劑可採 1298645 【實施方式】 體的==為!:本發明的議㈣效型光觸媒複合 效型光觸賴合體時,’製備本發_輻射能致 及多孔材料(如陶μ =酸鋇、氟化鈉、四氯化鈦以 使其反應生成作為你、*坡璃粕、或活性碳)等粉末混合, 並且吸附於多孔材料上劑f氟化鋇以及光觸媒二氧化欽, 製得本發明的輻射能致二過/溫鍛燒(彻-喊),即可 XRD分析立長成日日相/型光觸媒複合體。最後可使用 sEM觀察其粒徑分H否銳鈦礦(— ’以 種特性分析。 ^彻腳進行元素分析進行各 以下將以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某複合艚的 翁化1常溫1於驗性水溶液中加人適4edta,將俩鋇、 =化納加人並溶解,加人定量喊粉等粉末,經過 拌2滴加入四氣化鈦並攪拌約2小時。其次,利用埶: 液②乾後,於烘箱巾乾燥粉末,並經過高溫約_ C料即獲得光觸媒粉末。上述硝酸鋇、氟化納、四 鈦以及陶錄等各反應物的混合重量比(以克為單錢 為 〇·3七(u_a8 : ο·· ·· 2_7,而 EDTA 的莫耳= 鋇與四氯化鈦莫耳㈣總合。反應完錢作為促進 化鋇以及作為光觸媒的二氧化鈦已經生成,並且同^的既 分佈於多孔材料的喊粉上。經過高溫锻燒後隹,附 〜運劑與 12 1298645 光觸媒晶體的分子經過重新排列,而得到可重複回收 並且催化性強的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 使用 以SEM/EDS觀察經上述方式合成之輕射能致效 =複合體’如第三圖所示,其中二氧化鈦與氟化鋇的板 仅為小於lOOnm以下之奈米微粒,由此可知,經由上述人 =應’吸附並固定化於陶竟粉上的二氧化鈦;氟化鋇二 為奈米級的微粒。 輻射能致效型立觸媒複合體 配製3組,70 CC濃度為i〇ppm的曱基藍溶液,分別為 (a)不經處理;(b)以C〇-60加馬射源輻射照射72小時· 將實施例1所製備而得之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〇七 加入甲基藍溶液中,並以Co-60加馬射源輻射照射72小時。 由於甲基藍於可見光乾圍波長約663 nm處,有一極大 及靈敏吸收峰,因此可藉由光電比色計測量此處吸收峰強 度j變化。另外,曱基藍溶液於氧化態時為藍色,而於還 原態時為無色,因此也可以簡易地由肉眼檢視溶液顏色的 變化,判斷溶液樣品是否已進行氧化還原反應。 結果如第四圖所示,實施例i所製備的輻射能致效型 光觸媒複合體,確實可以經由c〇-6〇輻射而引發曱基藍的 光催化還原反應,並且觀察到其褪色效果。 以輪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進行光觸媒反應的裝置 可如第五圖所示,將欲處理之目標物與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13 1298645
媒複人,、B 現合i⑶ΐ合成為混合液(3),c°_6()(2)的輻射源放置於該 錯屏蔽(5、(此處為$基藍與光觸媒的現合液),外部設有 應器中(ι/可另設有一授摔裝置(4),並將新鮮空氣通入反 置的上述,C〇-6〇(2)的輻射源可如第六圖所示,以外部設 、方式供,也可以第七圖的X光照射設備所取代。 由前述的說明及實施财’可以證實本發明所提供的 1錢效型光觸媒複合體料可利Μ射能騎光觸媒 :丄而且其製造方法簡便。所使用的促進劑成本低且性 收ϊί,同時此種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可以重複回 此種輪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也可以同時利用傳統 的υν光以及游離輻射作為激發光源,而增加其使用效率。 利用游離輻射作為光觸媒的激發光源,因其具有高^透性 與不需額外耗能等特性,因此可以應用於大規模的工業處 理,且不受天候、地點與時間的限制。此種輳射能致效= 光觸媒複合體適用於一般工業廢水廢氣、有機廢液、廢機 油等的處理。此外,本發明將放射性廢料作為新的能源用 途,不但可以解決放射性廢料的處理問題,尚且可以|爭化 環境,或是生產新一代無污染的能源,實是一舉數得。 1298645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為本發明輻射型光觸媒複合體之反應示意圖。 第二圖為製備本發明的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的流 程不意圖。 第三圖本發明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之(a)SEM照 片,圖中尺規表示0·5μπι ;與(b)EDS分析圖譜。 第四圖為Co-60加馬射源内部照射曱基藍溶液之褪色 圖。(a)為lOppm的曱基藍溶液;(b)為lOppm的 曱基藍溶液,經Co-60加馬射源輻射照射72小 時;(c)為lOppm的曱基藍溶液,與輻射能致效型 光觸媒複合體O.lg混合,並以Co-60加馬射源輻 射照射72小時。 第五圖為Co-60加馬射源内部照射之裝置示意圖。
第六圖為Co-60加馬射源外部照射之設備圖。 第七圖為X-射線外部照射之設備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空氣 2 Co-60 3混合液 4攪拌裝置 5鉛屏蔽 16

Claims (1)

  1. u%645 、申請專利範圓: 正替換頁 種軲射能致欵型光觸媒複人 利用韓射能作為光觸媒反應複合 體可以 —光觸媒,此光觸婼可、隹1敎發能量,其組成包含: -促進劑,其能吸收輕射:光二媒反應; 光觸媒反應的光子;以及迷釋放出使该光觸媒進行 —多孔材料’此材料能使 定於其上; 觸媒與該促進劑吸附並固 其中該光觸媒所佔的重量 1-40〇/〇 ; 比為卜40%,該促進劑為 其中該促進劑選自NaI(碘化 化鋇)、ceF3(氟化鈽^^^、⑽碘化铯)、^^ 的至少其中之一 ·及 (正鋁酸釔)所組成的群組 其中該光觸媒為二氧化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 體,其中賴射能係選自紫^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貝他射線所組成的群組的至^、加馬射線、x射線、 夕其中之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項所逃 體,兮彳Ϊ准制A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其中刻足進劑為無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體,其中該促_為氟化=%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5. 如申請專利範圍帛i項所述之輕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17 1298645 乃年翊/日修(嚴)正替換頁 =ί中該多孔材料係選自喊粉、玻璃粉與活性碳所 、、且成的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 I申利讓1項所述之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體,其中該光觸媒與促進劑之粒徑尺寸最大為i〇〇nm。 :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 體’其中該多孔性材料之粒徑尺寸為微米 表 面積最少為5〇m2/g。 且八比衣 一種製造鋪能致效型光觸騎合體的方法,JL至少包 含下列步驟: … Μ 合成一光觸媒與一促進劑;以及 ⑴)使該光觸媒與該促進劑固定附著於—多孔性材 料上; 其中,該摘媒相特枝長之光子崎光觸媒反應; 該促進劑能吸收游離輻射,並釋出使該光觸媒進行光觸 媒反應的光子;以及該多孔材料能使該光觸媒盘該促進 劑附著並固定於其上;其中該光觸媒為二氧化鈦;該促 進劑選自NaI(峨化鈉)、Csl(蛾化铯)、BaF2(氟化鋇)、 CeFK氟化鈽)、YAp(正鋁酸釔)所組成的群纟且的至少 其中之一。 9·=申明專利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 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促進劑為無機閃爍體材料。、 10·如H利|&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 18 1298645 抑年·厂月/日缭(复)正替換頁 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促進劑為氟化鋇。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 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多孔材料係選自陶瓷粉、玻璃粉 與活性碳所組成的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 1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 複合體的方法,其中步驟⑴包含將硝酸鋇、氟化鈉、四 氯化鈦、聯結劑,以及多孔材料粉末混合,並且進行反 應,以得到氟化鋇與二氧化鈦。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媒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聯結劑為EDTA(乙二胺四乙酸)。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媒複合體的方法,其中硝酸鋇、氟化鈉、四氯化鈦以及 陶瓷粉的混合重量份比分別為0.3-1 : 0.1-0.8 : 0.5-1.8 : 2-7,EDTA的莫耳數為硝酸鋇與四氯化鈦莫耳數的總合。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製造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 複合體的方法,其中步驟(ii)包含一高溫鍛燒的步驟,鍛 燒溫度為400-600°C。 16. —種使用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的方法,此方法至 少包含下列步驟: (1)合成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輻射能致效 型光觸媒複合體; 19 1298645 ?件日修(更)最替換頁 (2) 使該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與一目標物接 觸; (3) 使該輻射能致效型光觸媒複合體中的促進劑吸收 ~ 游離輻射能;以及 - (4) 該促進劑釋放出一光子,使該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 媒複合體中的光觸媒與目標物進行氧化還原反 應。 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使用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媒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輻射能係選自紫外線、加馬射 Φ 線、X射線、貝他射線所組成的群組的至少其中之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使用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媒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促進劑為無機閃爍體材料。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使用輻射能致效型光觸 媒複合體的方法,其中該促進劑為氟化鋇。 20
TW093122415A 2004-07-27 2004-07-27 Radiation energy activation type photo catalyst composite TW200603882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3122415A TW200603882A (en) 2004-07-27 2004-07-27 Radiation energy activation type photo catalyst composite
JP2005134851A JP2006035207A (ja) 2004-07-27 2005-05-06 輻射エネルギー励起型光触媒複合体
US11/145,419 US20060025304A1 (en) 2004-07-27 2005-06-03 Radiation sensitive photocatalyst composi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3122415A TW200603882A (en) 2004-07-27 2004-07-27 Radiation energy activation type photo catalyst composit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3882A TW200603882A (en) 2006-02-01
TWI298645B true TWI298645B (zh) 2008-07-11

Family

ID=3573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3122415A TW200603882A (en) 2004-07-27 2004-07-27 Radiation energy activation type photo catalyst composit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60025304A1 (zh)
JP (1) JP2006035207A (zh)
TW (1) TW20060388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59483A2 (en) 2009-07-31 2012-06-06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s and methods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of carbon-based nanostructures
EP2504278A2 (en) * 2009-11-25 2012-10-0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ing growth of carbon-based nanostructures
US9663368B2 (en) 2010-10-28 2017-05-30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arbon-based nanostructure formation using large scale active growth structures
US20150366474A1 (en) * 2013-01-22 2015-12-24 The Charlotte-Mecklenburg Hospital Authority D/B/A Carolinas Healthcare System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blood pressure
ES2663666T3 (es) 2013-02-28 2018-04-16 N12 Technologies, Inc. Dispensación basada en cartucho de películas de nanoestructura
CN106582891A (zh) * 2016-12-07 2017-04-26 新疆兵团现代绿色氯碱化工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紫外光辐射催化剂载体改性的方法
CN113877555B (zh) * 2021-10-11 2024-03-22 湖南省核农学与航天育种研究所 一种钛-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025304A1 (en) 2006-02-02
TW200603882A (en) 2006-02-01
JP2006035207A (ja) 2006-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han et al. Synthesis of eosin modified TiO2 film with co-exposed {001} and {101} facets for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ara-aminobenzoic acid and solar H2 production
Phanichphant et al. Evaluating the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of the BiVO4/rGO photocatalyst
Lam et al. A review on photocatalytic application of g-C3N4/semiconductor (CNS) nanocomposites towards the erasure of dyeing wastewater
Yin et al.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NO x under visible LED light irradiation over nitrogen-doped titania particles with iron or platinum loading
Tiwari et al. Efficient application of nano-TiO2 thin films in the photocatalytic removal of Alizarin Yellow from aqueous solutions
Xu et al. Constructing Z-scheme β-Bi2O3/ZrO2 heterojunctions with 3D mesoporous SiO2 nanospheres for efficient antibiotic remediation via synergistic 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sis
Hu et al. Novel composite BiFeO3/ZrO2 and its high photocatalytic performance under white LED visible-light irradiation
Rashid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g-C3N4 (0.94)/CeO2 (0.05)/Fe3O4 (0.01) nanosheets for DFT supported visible photocatalysis of 2-Chlorophenol
Tian et al. Visible light enhanced Fe–I–TiO2 photocatalyst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gaseous benzene
Muthirulan 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fficient hybrid photocatalysts based on titania and graphene for acid orange seven dye degradation under UV irradiation
Falah et al. Photocatalytic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based on inorganic polymers (geopolymers): a review
Tang et al. rGO/g-C3N4 photocatalyst with an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for NO removal
Du et 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 modified Z-scheme AgI/Bi 2 MoO 6 heterojunctions with boost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for water treatment originated from the efficient charge pairs partition and migration
Kitchamsetti et al. Bimetallic MOF derived ZnCo2O4 nanocages as a novel class of high performance photocatalyst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TWI298645B (zh)
Rao et al. Architecting the Z-scheme heterojunction of Gd2O3/g-C3N4 nanocomposites for enhanced visible-light-induced photoactivity towards organic pollutants degradation
Akbarzadeh et al. Highly efficient visible-driven reduction of Cr (VI) by a novel black TiO 2 photocatalyst
Ahlawat et al. Facile synthesis of carbon dots via pyrolysi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RhB)
Long et al. Photocatalytic Removal of 17α-Ethinyl Estradiol Using the Bi 2 O 3/Bi 2 O 4 Photocatalyst
Anusha et al. Improved CeMnO3 perovskite framework for visible-light-aided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 antibiotic residue and methylene blue dye
Pradhan et al. Efficient photo‐degradation of cationic dyes by Co3O4 and Sr‐Co3O4 spinel nanocomposites under solar light irradiation
Subash et al. Heterojunction of Bentonite Clay supported Bi2O3/ZnO composite for the detoxification of azo dyes under UV-A light illumination
Guo et al. Preparation of a novel ZnFe2O4/oyster shell powder composite photocatalyst for visible-light-drive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ammonia nitrogen wastewater
Duan et al. A double Z‐scheme catalyst BiOI/g‐C3N4/Bi2WO6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CN100443162C (zh) 辐射能致效型光触媒复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