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21026A - 拉鏈 - Google Patents

拉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21026A
TW202421026A TW112115245A TW112115245A TW202421026A TW 202421026 A TW202421026 A TW 202421026A TW 112115245 A TW112115245 A TW 112115245A TW 112115245 A TW112115245 A TW 112115245A TW 202421026 A TW202421026 A TW 20242102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engagement
path
chain
pai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52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良夫
桐田勇治
幸恭一
土田茂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Ykk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21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21026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減小拉鏈拉頭的滑動阻力的拉頭。本發明的拉鏈包括第一拉頭3b~第一拉頭3e。第一拉頭包括:連結柱34,於嚙合方向C側將上翼板32與下翼板33連結;凸緣35,沿著上翼板與下翼板的左右邊緣部;以及鏈牙路36。鏈牙路包括:嚙合路361,以左右的鏈牙5、5a嚙合的狀態通過;嚙合開始路362,相對於嚙合路於嚙合方向側較嚙合路而言於左右寬度寬且左右的鏈牙一邊碰撞一邊開始嚙合;以及一對分支路363,相對於嚙合開始路於嚙合方向側向連結柱的左右分支。至少一個凸緣包括凸部352,所述凸部352以使於嚙合開始路中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窄的狀態突出,並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彼此的摩擦阻力。

Description

拉鏈
本發明是一種拉鏈,包括:一對帶,前後延伸且左右相向;一對鏈牙列,包含沿著一對帶的相向的側緣部被固定的多個鏈牙;以及至少一個拉頭,使一對鏈牙列嚙合及分離,且尤其是有關於一種拉頭的結構。
如眾所周知般,拉鏈藉由使拉頭移動而使多個鏈牙嚙合或分離。而且,於嚙合或分離時,於拉頭內鏈牙彼此碰撞而產生摩擦。該摩擦成為使拉頭移動時的阻力。以後,將該阻力稱為拉頭的滑動阻力。
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被稱為鏈齒的鏈牙中,實施了用於減小拉頭的滑動阻力的改良。更詳細而言,如以下所述。專利文獻1中的拉鏈中,相對於前後延伸的一對牙鏈帶,一對拉頭以彼此的開閉方向相反地進行安裝。另外,拉鏈於考慮到拉頭的滑動阻力的基礎上,關於拉鏈延伸的前後方向,設想拉鏈的通常的開閉方向,來安裝拉頭。於專利文獻1中,其中一個拉頭關於前後方向而通常安裝,另一個拉頭關於前後方向與通常為逆向地安裝。而且,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的鏈齒減少(減小)與通常為逆向地安裝的拉頭的滑動阻力。以後,通常安裝的拉頭由於拉鏈的打開方式正常,因此稱為正開拉頭,逆向安裝的拉頭稱為逆開拉頭。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公平1-2250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如上所述,拉頭的滑動阻力是由拉頭內的鏈牙彼此的摩擦阻力而引起。專利文獻1中揭示的技術藉由改良鏈牙的形狀,來減小拉頭的滑動阻力。然而,為了減小拉頭的滑動阻力,認為不僅能夠藉由改良鏈牙的形狀,而且能夠藉由改良拉頭的形狀來實現。
另外,拉頭的滑動阻力並非僅發生於逆開拉頭,亦發生於正開拉頭。而且,認為若可減小拉頭的滑動阻力,則設計者可較先前而言更自由地設計拉鏈。
本發明是考慮到所述實際情況創作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減小拉頭的滑動阻力的拉頭。 [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拉鏈包括:一對帶,前後延伸且左右相向;一對鏈牙列,包含沿著一對帶的相向的側緣部被固定的多個鏈牙;以及至少一個拉頭,使一對鏈牙列嚙合及分離。而且,全部的拉頭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拉頭。第一拉頭包括:上下相向的上翼板及下翼板;連結柱,於使一對鏈牙列嚙合時於使第一拉頭移動的嚙合方向側將上翼板與下翼板連結;凸緣,自上翼板及下翼板向使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變窄的方向突出且沿著上翼板及下翼板的左右緣部形成;以及鏈牙路,供一對鏈牙列通過,且形成於左右的凸緣及上翼板與下翼板之間。另外,鏈牙路包括:嚙合路,以左右的鏈牙嚙合的狀態通過;嚙合開始路,相對於嚙合路於嚙合方向側較嚙合路而言於左右方向上寬度寬且左右的鏈牙一邊碰撞一邊開始嚙合;以及一對分支路,相對於嚙合開始路於嚙合方向側向連結柱的左右分支。以上以本發明的拉鏈為前提。
而且,本發明中的第一態樣的拉鏈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凸緣包括凸部,所述凸部以使於嚙合開始路中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之間形成的間隔局部變窄的狀態突出,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彼此的摩擦阻力。
為了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即,至少兩個且左右相向的凸緣分別包括凸部。
為了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更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即,所有的凸緣分別包括凸部。
第一拉頭的具體結構的一例包括如下所述。 即,凸緣將鏈牙路與外部左右劃分,使形成於朝向鏈牙路側的內表面與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之間的厚度於凸部的位置處最厚,並且於嚙合路中的至少嚙合開始路側的端部為一定。
為了進一步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至少一個凸緣於較凸部而言更靠嚙合方向側包括凹部,所述凹部以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寬的狀態凹陷,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彼此的摩擦阻力。
而且,本發明中的第二態樣的拉鏈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凸緣包括凹部,所述凹部以於嚙合開始路中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寬的狀態凹陷,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彼此的摩擦阻力。
為了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即,至少兩個且左右相向的凸緣分別包括凹部。
為了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即,所有的凸緣分別包括凹部。
第一拉頭的具體結構的一例包括如下所述。 凸緣將鏈牙路與外部左右劃分,使形成於朝向鏈牙路側的內表面與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之間的厚度於嚙合路中的至少嚙合開始路側的端部為一定,於凹部中較嚙合路中的嚙合開始路側的端部而言薄。
關於拉鏈,無論鏈牙的形狀如何,於對於一對鏈牙列安裝相同結構的正開拉頭及逆開拉頭的情況下,有時拉頭的滑動阻力會產生差異,例如相對於正開拉頭而言逆開拉頭的滑動阻力大。於此種情況下,為了減小滑動阻力,有效的是應用本發明的第一態樣或第二態樣的拉鏈。而且,所謂滑動阻力產生差異的拉鏈的一例為如下所述。 即,拉鏈的鏈牙為前後不對稱形狀。
若鏈牙為前後不對稱形狀,則具體結構不受限。另外,拉鏈只要包括至少一個拉頭即可。而且,於拉頭使用前後不對稱形狀的鏈牙且包括一對拉頭的情況下,為了減小逆開拉頭的滑動阻力,理想的是如下所述。 即,拉鏈包括一對拉頭。而且,鏈牙包括:固定部,固定於帶;嚙合本體部,自固定部向帶相反側延伸;嚙合凸部,自嚙合本體部的前表面突出;以及嚙合凹部,於嚙合本體部的後表面凹陷。而且,一對拉頭中的其中一者是與第一拉頭不同的第二拉頭或第一拉頭,並且以自身的嚙合方向與嚙合凸部突出的方向一致的狀態安裝於一對鏈牙列。另外,一對拉頭中的另一者是第一拉頭,並且以自身的嚙合方向與嚙合凸部突出的方向成為相反的狀態安裝於一對鏈牙列。 [發明的效果]
本發明的拉鏈中,於凸緣在嚙合開始路中包括凸部的情況下,藉由使第一拉頭向嚙合方向移動,於沿著凸緣移動的鏈牙到達凸部時,該鏈牙以向相向的鏈牙的方向靠近的方式移動,因此與無凸部的拉頭相比,鏈牙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
另外,本發明的拉鏈中,於凸緣在嚙合開始路中包括凹部的情況下,藉由使第一拉頭向嚙合方向移動,於沿著凸緣移動的鏈牙到達凹部時,該鏈牙向凹部的方向移動,以離開相向的鏈牙,因此除了緩和於凹部的位置處的鏈牙彼此的接觸以外,該鏈牙於移動至較凹部而言更靠嚙合路側時以向相向的鏈牙靠近的方式移動,因此與無凹部的拉頭相比,鏈牙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小第一拉頭的滑動阻力。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包括:一對牙鏈帶2,前後延伸且左右相向;以及一對拉頭3、3,能夠於一對牙鏈帶2的相向的側緣部中向前後移動,並且開閉一對牙鏈帶2。一對拉頭3開閉一對牙鏈帶2的方向相反。另外,於本實施方式中,一對拉頭3的基本結構相同,一部分結構不同。以後,於對一對拉頭3進行與結構的不同相關的說明的情況下,將其中一個拉頭3稱為第一拉頭3b,將另一個拉頭3稱為第二拉頭3a。即,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結構不同。再者,所謂「相向的側緣部」於左側的牙鏈帶2的情況下是右側的緣部,於右側的牙鏈帶2的情況下是左側的緣部。
於將拉鏈1置於平面的狀態下,方向如以下般規定。 所謂「左右方向」是排列一對牙鏈帶2的方向。所謂「左方向」,於圖1、圖2中是左方向。所謂「右方向」,於圖1、圖2中是右方向。 另外,所謂「前後方向」是於俯視的狀態下沿與一對牙鏈帶2相向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方向,於圖1、圖2中是一直線的方向,與左右方向正交。所謂「前方向」,於圖1、圖2中是上方向,於圖2中標註符號F。所謂「後方向」,於圖1、圖2中是下方向,於圖2中標註符號B。 所謂「嚙合方向」是於使一對鏈牙列5L嚙合時使拉頭3移動的方向,於圖1、圖2的第一拉頭3b中為後方向,於圖1、圖2的第二拉頭3a中為前方向。圖2中,標註符號C作為第二拉頭3a的嚙合方向,標註符號C1作為第一拉頭3b的嚙合方向。再者,於對鏈牙列5L或拉頭3的基本結構進行說明的情況下,拉頭3的嚙合方向以用於第二拉頭3a的嚙合方向中的符號C表述。 所謂「分離方向」是於使一對鏈牙列5L分離時使拉頭3移動的方向,於圖1、圖2的第一拉頭3b中為前方向,於圖1、圖2的第二拉頭3a中為後方向。圖2中標註S作為第二拉頭3a的分離方向,標註S1作為第一拉頭3b的分離方向。再者,於對鏈牙列5L或拉頭3的基本結構進行說明的情況下,分離方向以符號S表述。 所謂「上下方向」是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所謂「上方向」是於圖1、圖2中與紙面正交的方向(與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中朝向近前側的方向。所謂「下方向」,於圖1、圖2中是相對於紙面正交的方向中朝向里側的方向。
如圖1所示,一對牙鏈帶2包括:一對帶4,沿前後方向延伸且於左右方向上相向;一對鏈牙列5L,分別包含沿著一對帶4的相向的側緣部被固定的多個鏈牙5;打開件6,固定於一對帶4的前後方向的後端部;以及一對止擋件7,於與打開件6相反的一側分別固定於一對帶4的前端部。再者,亦可於一對帶4的前後方向的後端部設置止擋件7來代替打開件6。
帶4為前後長的帶狀,其厚度方向為上下方向。
一對鏈牙列5L設為於前後方向上錯開一個鏈牙5的量的狀態下的左右對稱的形狀。鏈牙5於左右方向上包括:固定部51,於自厚度方向的兩側夾持帶4的狀態下固定於帶4;以及嚙合部52,自固定部51向與帶4相反的一側(以後,稱為「帶相反側」)突出且與其他鏈牙5嚙合。再者,將左右方向中與帶相反側相反的一側稱為「帶側」。
嚙合部52於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於前後方向(拉頭3的嚙合方向C與分離方向S)為不對稱形狀,包括:嚙合本體部53,自固定部51向帶相反側延伸;嚙合凸部54,自嚙合本體部53的前表面突出;以及嚙合凹部55,於嚙合本體部53的後表面凹陷。鏈牙5的嚙合凸部54嵌合於另一鏈牙5的嚙合凹部55,鏈牙5的嚙合凹部55嵌合於另一鏈牙5的嚙合凸部54。於本實施方式中,嚙合凸部54突出的方向(前方向)與關閉一對牙鏈帶2時的拉頭3的移動方向一致的拉頭3為第二拉頭3a,亦稱為正開拉頭。另一個拉頭3為第一拉頭3b,亦稱為逆開拉頭。換言之,於本實施方式中,第二拉頭3a於自身的嚙合方向C與嚙合凸部54突出的方向一致的狀態下安裝於一對所述鏈牙列5L,第一拉頭3b於自身的嚙合方向C1與嚙合凸部54突出的方向為相反的狀態下安裝於一對鏈牙列5L。
如圖1、圖2所示,拉頭3包括:拉頭主體30,嚙合及分離一對鏈牙列5L;以及拉片(未圖示),與拉頭主體30連結,並且用於使拉頭主體30移動時進行操作。
拉頭主體30包括:上翼板32及下翼板33,於上下方向上隔開間隔而相向;連結柱34,使上翼板32與下翼板33於相向的空間內在嚙合方向C側加以連結,且連結柱34夾持於一對鏈牙列5L之間;以及凸緣35,自上翼板32及下翼板33向使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變窄的方向突出並且沿著上翼板32與下翼板33的左右緣部形成。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拉頭主體30包括自上翼板32的上表面突出的拉片安裝部31。拉片安裝部31與上翼板32協作而形成沿左右方向貫通的貫通孔(未圖示),將拉片的一端部與所述貫通孔連結。
另外,拉頭主體30包括鏈牙路36及一對帶槽37作為其內部空間,所述鏈牙路36形成於左右的凸緣35及上翼板32與下翼板33之間並且供一對鏈牙列5L通過,所述一對帶槽37形成於上下相向的凸緣35之間並且於與鏈牙路36連通的狀態下向左或右開口。一對鏈牙列5L通過鏈牙路36,相對應的一側的帶4通過各帶槽37。
鏈牙路36的左右的外側被左右的凸緣35劃分。另外,鏈牙路36藉由連結柱34向左右分支成兩股且自連結柱34向分離方向S延伸成一條。更詳細而言,鏈牙路36包括:嚙合路361,以左右的鏈牙5於分離方向S側的部分中嚙合的狀態通過;嚙合開始路362,於相對於嚙合路361而言於嚙合方向C側較嚙合路361而言於左右方向上寬度寬,且使拉頭3向嚙合方向C移動的情況下,左右的鏈牙5一邊相互碰撞一邊開始嚙合;以及一對分支路363,相對於嚙合開始路362於嚙合方向C側(前側)向連結柱34的左右分支。
以上是拉頭3的基本結構,是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共同結構。第二拉頭3a是標準的拉頭,第一拉頭3b是較標準的拉頭而言減小滑動阻力的特殊的拉頭。於本實施方式中,關於拉頭主體30的內部空間的形狀,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均設為上下對稱。以後,對作為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不同結構的凸緣35、及基於凸緣35的形狀的鏈牙路36進行說明。
關於第二拉頭3a,凸緣35是沿著上翼板32或下翼板33的左邊緣部或右邊緣部延伸的凸緣本體351。凸緣35除了嚙合方向C的端部以外,使形成於內表面355與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為一定。凸緣35的嚙合方向C的端部設為宛如倒角的形狀,換言之,設為隨著朝向前端而較該一定的厚度而言變薄的前端變細的形狀。更詳細而言如以下所述。
與第一拉頭3b及第二拉頭3a無關,凸緣35將鏈牙路36及外部左右劃分。而且,凸緣35包括朝向鏈牙路36側的內表面355及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356。順便一提,於圖2中,拉頭主體30的下側部分包括凸緣35在內示出。
關於第二拉頭3a,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外表面356中,使與嚙合路361對應的部分於前後方向上平行,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於分離方向S的端部以外的位置隨著朝向嚙合方向C而逐漸於左右方向上變寬。更具體而言,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外表面356中,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形成為於嚙合方向C的端部以外的位置呈弧狀凹陷的形狀。再者,關於第一拉頭3b,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外表面356亦與第二拉頭3a相同。
關於第二拉頭3a,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內表面355中,使與嚙合路361對應的部分於前後方向上平行,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於分離方向S的端部以外的位置隨著朝向嚙合方向C而逐漸於左右方向上變寬。更具體而言,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內表面355中,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形成為於嚙合方向C的端部以外的位置較與第二拉頭3a的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外表面356平緩地呈弧狀膨脹的形狀。再者,凸緣35的內表面355呈弧狀膨脹的形狀、凸緣35的外表面356呈弧狀凹陷的形狀是基於視點的不同,且同樣地彎曲。
關於第二拉頭3a,嚙合路361於前後方向上平行,左右寬度為一定。於圖示的例子中,嚙合路361於遍及一對鏈牙列5L的通過方向(前後方向)的總長度上左右的寬度為一定,但亦可為於分離方向S側的端部隨著朝向分離方向S而變寬的形狀。另外,嚙合開始路362隨著朝向嚙合方向C而向左右兩側變寬(左右的寬度變寬)。因此,嚙合路361與嚙合開始路362之間的邊界由鏈牙路36的左右寬度規定(參照圖3)。另外,一對分支路363是相對於連結柱34位於左右的部分。於圖示的例子中,凸緣35除了嚙合方向C的端部以外,使形成於內表面355與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為一定。
關於第一拉頭3b,凸緣35包括:沿著上翼板32或下翼板33的左邊緣部或右邊緣部延伸的凸緣本體351;以及相對於凸緣本體351的內表面355突出的凸部352或者相對於凸緣本體351的內表面355凹陷的凹部353。凸部352與凹部353均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5彼此的摩擦阻力。
凸部352以使於嚙合開始路362中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35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窄的狀態突出。 凹部353以於嚙合開始路362中與左或右相向的凸緣35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寬的狀態凹陷。 所謂局部,是僅與特定的一部分相關的情況。因此,凸部352及凹部353僅形成於凸緣35中的嚙合開始路362的一部分,而不會形成於整體中。 圖2中示出第一拉頭3b的下側部分,左邊的凸緣35包括凸部352,右邊的凸緣35包括凹部353。第一拉頭3b為上下對稱,因此於第一拉頭3b的上側亦為左邊的凸緣35包括凸部352,右邊的凸緣35包括凹部353。
關於第一拉頭3b,凸緣35除了嚙合方向C1的端部、凸部352及凹部353的部分以外,使形成於內表面355與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為一定。於圖示的例子中,使凸緣35的該厚度形成為一定的範圍是較凸部352而言更靠分離方向S1側的總長度,但理想的是於嚙合路361中的至少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為鏈牙路36中的至少與凸部352對應的範圍的長度以上。凸緣35的嚙合方向C1的端部是與第二拉頭3a相同的結構。更詳細而言為以下所述。
如圖3所示,凸部352相對於嚙合開始路362中的與嚙合路361的邊界於嚙合方向C1側隔開間隔地配置。凹部353於嚙合開始路362中配置於較凸部352而言更靠嚙合方向C1側。另外,凹部353配置於較凸緣35的嚙合開始路362側的前端而言更靠分離方向S1側。凸部352為呈弧狀膨脹的形狀,凹部353為呈弧狀凹陷的形狀。另外,凸部352與凹部353形成為,於鏈牙5彼此嚙合時,嚙合的兩個鏈牙5的固定部51同時位於凸部352及凹部353。
關於第一拉頭3b,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內表面355中,使與嚙合路361對應的部分於前後方向上平行,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於分離方向S1的端部、凸部352及凹部353以外的位置隨著朝向嚙合方向C1而逐漸於左右方向上變寬。更具體而言,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內表面355中,使與嚙合開始路362對應的部分形成為於分離方向S1的端部、凸部352及凹部353以外的位置呈弧狀且較與第二拉頭3a的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外表面356而言平緩地呈弧狀膨脹的形狀。因此,凸部352與凹部353相對於凸緣35的呈弧狀膨脹的形狀的設想的內表面355突出或凹陷。
打開件6與止擋件7規定一對拉頭3的前後方向上的移動範圍。 如圖1所示,打開件6包含一對打開件片61、62,該一對打開件片61、62於一對帶4的前後方向上的後端部以相對於鏈牙列5L於後側相鄰的狀態分別被固定。於本實施方式中,其中一個打開件片61是固定於其中一個帶4的相向的側緣部的插棒61,另一個打開件片62是固定於另一個帶4的相向的側緣部的座棒62。座棒62構成為以不使第一拉頭3b脫落的方式與第一拉頭3b碰撞。另一方面,於將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以前後相鄰的狀態配置於其中一個鏈牙列5L的後端部的情況下,插棒61能夠相對於第二拉頭3a及第一拉頭3b的鏈牙路36的左右的單側插拔。 再者,止擋件7是以不使第二拉頭3a脫落的方式碰撞的結構。
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第一拉頭3b的左側的凸緣35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包括凸部352,因此藉由使第一拉頭3b向自身的嚙合方向C1移動,於沿著右側的凸緣35移動的鏈牙5到達了凸部352時該鏈牙5以向相向的鏈牙5的方向靠近的方式移動,因此與無凸部352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5彼此的摩擦阻力,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第一拉頭3b的右側的凸緣35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包括凹部353,因此藉由使第一拉頭3b向自身的嚙合方向C1移動,於沿著左側的凸緣35移動的鏈牙5到達凹部353時,該鏈牙5以離開相向的鏈牙5的方式向凹部353的方向移動,因此除了凹部353的位置處的鏈牙5彼此的接觸得到緩和以外,以於該鏈牙5到達較凹部353而言更靠嚙合路361側時向相向的鏈牙5的方向靠近的方式移動,因此與無凹部353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鏈牙5彼此的摩擦阻力,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凸部352與凹部353均為弧狀,因此藉由使第一拉頭3b向自身的嚙合方向C1移動,於鏈牙5到達凹部353或凸部352時,該鏈牙5沿著弧狀平滑地移動,以靠近或遠離相向的鏈牙5,因此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第一拉頭3b於較凸部352而言更靠自身的嚙合方向C1側包括凹部353,因此與僅包括凸部352的拉頭相比,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藉由使第一拉頭3b向自身的嚙合方向C1移動,於位於凹部353的鏈牙5到達較凹部353而言更靠嚙合路361側時,以向相向的鏈牙5的方向靠近的方式移動,因此與無凹部353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特別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將凸部352與凹部353的位置關係設為於一對鏈牙列5L的鏈牙5嚙合時嚙合的兩個鏈牙5的固定部51同時位於凸部352與凹部353的關係,因此例如與將凸部352與凹部353的位置關係形成為嚙合的兩個鏈牙5的固定部51於不同的時期位於凸部352與凹部353的關係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可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使形成於第一拉頭3b的凸緣35的朝向鏈牙路36側的內表面355與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於嚙合路361中的至少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為一定,因此使第一拉頭3b向自身的嚙合方向C1移動時的鏈牙5彼此的嚙合得到保持。而且,使凸緣35的該厚度於凸部352的位置處最厚,因此例如與具有厚度於凸部352的位置處和嚙合路361中的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相同的凸緣35的拉頭相比,第一拉頭3b的剛性亦得到提高。另外,由於使凸緣35的該厚度於凹部353的位置處較嚙合路361中的至少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而言薄,因此例如與包括厚度於凹部353的位置處和嚙合路361中的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相同的凸緣35(無凹部353的凸緣35)的拉頭相比,雖然減弱了第一拉頭3b的剛性,但與包括無凹部353的凸緣35的拉頭相比,鏈牙5難以於凹部353發生碰撞,因此可盡可能地抑制第一拉頭3b的剛性的下降。
另外,於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鏈牙5於前後(嚙合方向C及分離方向S)為不對稱形狀,因此即便一對拉頭3(正開拉頭及逆開拉頭)使用例如相同結構的拉頭,其中一個拉頭3的滑動阻力與另一個拉頭3的滑動阻力亦會產生差異。而且,已知於正開拉頭與逆開拉頭使用相同結構的拉頭的情況下,逆開拉頭較正開拉頭而言拉頭3的滑動阻力大。其原因如以下般推測。於關閉拉頭3時,鏈牙5沿著嚙合開始路362的內表面355移動。而且,隨著關閉拉頭3的操作,於逆開拉頭的情況下,鏈牙5的嚙合凸部54較嚙合本體部53而言先向逆開拉頭的嚙合路361突入。另一方面,隨著關閉拉頭3的操作,於正開拉頭的情況下,鏈牙5的嚙合本體部53較嚙合凸部54而言先向正開拉頭的嚙合路361突入。若如此,則推測:逆開拉頭較正開拉頭而言,先向嚙合路361突入嚙合凸部54的量,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多個鏈牙5容易接近,接觸的鏈牙5的數量變多,或者於其中一個鏈牙5的嚙合凸部54越過另一個鏈牙5的嚙合凹部55的緣部時接觸的情況變得更強。
而且,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逆開拉頭使用包括凹部353或凸部352的第一拉頭3b,因此例如與逆開拉頭使用第二拉頭3a的情況相比,可減小逆開拉頭的滑動阻力。另外,於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鏈牙5於拉頭3的前後為不對稱形狀,因此例如於正開拉頭及逆開拉頭使用了相同結構的拉頭3的拉鏈的情況下,正開拉頭與逆開拉頭的滑動阻力產生差異。但是,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由於正開拉頭使用無凹部353或凸部352的第二拉頭3a,逆開拉頭使用包括凹部353或凸部352的第一拉頭3b,因此例如與正開拉頭及逆開拉頭此兩者使用第二拉頭3a的情況相比,滑動阻力的差異減小。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將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凸緣35的外表面356、進而來說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外觀設為相同的形態,因此可使使用者於不會注意到第一拉頭3b與第二拉頭3a的結構的不同的同時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
如圖4所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鏈1a的鏈牙5a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1中的鏈牙5不同。鏈牙5a於前後方向(第一拉頭3b的嚙合方向C1與分離方向S1)上為對稱形狀。更詳細而言為以下所述。 對於鏈牙5a於左右方向上包括固定部51、以及與另一鏈牙5a嚙合的嚙合部52a的情況,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鏈牙5相同。其中,嚙合部52a包括:頸部56,自固定部51向帶相反側延伸且沿前後方向縮窄;頭部57,相對於頸部56向帶相反側延伸且沿前後方向膨脹;一對肩部58,自固定部51朝向頸部56的前後延伸;以及肩槽部(未圖示),為了收容肩部58而形成於頭部57。肩槽部形成於頭部57的前表面及後表面。
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鏈1a的鏈牙5a於前後方向上為對稱形狀,但即便於相對於此種鏈牙5a使用了具有凸部352或凹部353的第一拉頭3b的情況下,亦可藉由凸部352與凹部353減小第一拉頭3b的滑動阻力。再者,由於鏈牙5a於前後方向上為對稱形狀,因此例如即便正開拉頭與逆開拉頭使用相同的拉頭,正開拉頭與逆開拉頭的滑動阻力亦相同。
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鏈中,如圖5的(A)所示,於第一拉頭3c的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分別包括凸部352且左右對稱地包括凸部352,該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的第一拉頭3b不同。順便一提,於第三實施方式中,於在第一拉頭3c的上側中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及在下側中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於相同位置形成有相同大小的凸部352。即,第一拉頭3c為上下對稱。
第三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第一拉頭3c的所有凸緣35分別包括凸部352,因此與左側的鏈牙列5L及右側的鏈牙列5L無關,與無凸部352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而且,由於在第一拉頭3c的左右相向的凸緣35左右對稱地包括凸部352,因此施加至第一拉頭3c的滑動阻力左右均等,可無不協調感地進行第一拉頭3c的移動。另外,由於第一拉頭3c於其上側及下側中,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於相同位置包括相同大小的凸部352,因此第一拉頭3c於其上側及下側中同樣地與鏈牙5碰撞,可無不協調感地進行第一拉頭3c的移動。
本發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鏈中,如圖5的(B)所示,於第一拉頭3d的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分別包括凹部353且左右對稱地包括凹部353,該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的第一拉頭3b不同。順便一提,於第四實施方式中,第一拉頭3d設為上下對稱。
第四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由於第一拉頭3d的所有凸緣35分別包括凹部353,因此與左側的鏈牙列5L及右側的鏈牙列5L無關,與無凹部353的拉頭相比,鏈牙5彼此容易嚙合。而且,由於在第一拉頭3d左右相向的凸緣35左右對稱地包括凹部353,因此施加至第一拉頭3d的滑動阻力左右均等,可無不協調感地進行第一拉頭3d的移動。另外,由於第一拉頭3d上下對稱,於其上側及下側中,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上於相同位置包括相同大小的凹部353,因此第一拉頭3d於其上側及下側中同樣地與鏈牙5碰撞,可無不協調感地進行第一拉頭3d的移動。
本發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鏈中,如圖5的(C)所示,於第一拉頭3e的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於嚙合開始路362中分別包括凸部352及凹部353,將凸部352及凹部353依次於嚙合方向C1上鄰接的狀態下配置,且左右對稱地包括凸部352及凹部353,該方面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的第一拉頭3b不同。順便一提,於第五實施方式中,第一拉頭3e亦設為上下對稱。另外,關於第一拉頭3e,使左右相向的一對凸緣35的其中一者中的凸部352與另一者中的凹部353的位置關係與第一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拉頭3b相同,成為於一對鏈牙列5L的鏈牙5嚙合時嚙合的兩個鏈牙5的固定部51同時位於凸部352與凹部353的關係。
關於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鏈,將第一拉頭3e的凸部352與凹部353的位置關係設為嚙合的兩個鏈牙5的固定部51同時位於凸部352與凹部353的關係,而且使第一拉頭3e左右對稱且上下對稱,因此可無不協調感地進行第一拉頭3e的移動。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所述實施方式,能夠於不脫離其主旨的範圍內適宜變更。 例如,第二拉頭3a於所述實施方式中是無凹部353及凸部352的結構,但本發明中並不限於此,只要是與第一拉頭3b不同的結構,則亦可包括凹部353或凸部352。 另外,於所述實施方式中,拉鏈包括兩個拉頭3,但本發明中並不限於此,亦可為一個或三個以上。於拉鏈包括一個拉頭3的情況下,所述拉頭3是正開拉頭,且是第一拉頭。於拉鏈包括兩個(一對)拉頭3的情況下,一對拉頭3中兩個均為第一拉頭,亦可一個為作為逆開拉頭的第一拉頭,另一個為作為正開拉頭的第二拉頭。於拉鏈包括三個以上的拉頭3的情況下,全部的拉頭中的至少一個只要為第一拉頭即可。
1、1a:拉鏈 2:牙鏈帶 3:拉頭 3a:第二拉頭 3b、3c、3d、3e:第一拉頭 30:拉頭主體 31:拉片安裝部 32:上翼板 33:下翼板 34:連結柱 35:凸緣 351:凸緣本體 352:凸部 353:凹部 355:內表面 356:外表面 36:鏈牙路 361:嚙合路 362:嚙合開始路 363:分支路 37:帶槽 4:帶 5L:鏈牙列 5、5a:鏈牙 51:固定部 52、52a:嚙合部 53:嚙合本體部 54:嚙合凸部 55:嚙合凹部 56:頸部 57:頭部 58:肩部 6:打開件 61:打開件片(插棒) 62:打開件片(座棒) 7:止擋件 C、C1:嚙合方向 S、S1:分離方向 F:前方向 B:後方向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的整體結構的平面圖。 圖2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的拉頭內的鏈牙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拉鏈的第一拉頭的剖面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拉鏈中的拉頭內的鏈牙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5的(A)~圖5的(C)是依次表示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的拉鏈所使用的拉頭的剖面圖。
3:拉頭
3a:第二拉頭
3b:第一拉頭
30:拉頭主體
33:下翼板
34:連結柱
35:凸緣
351:凸緣本體
352:凸部
353:凹部
355:內表面
356:外表面
36:鏈牙路
361:嚙合路
362:嚙合開始路
363:分支路
37:帶槽
5L:鏈牙列
5:鏈牙
51:固定部
52:嚙合部
53:嚙合本體部
54:嚙合凸部
55:嚙合凹部
B:後方向
F:前方向
C、C1:嚙合方向
S、S1:分離方向

Claims (11)

  1. 一種拉鏈,是如下拉鏈(1,1a),包括:一對帶(4),前後延伸且左右相向;一對鏈牙列(5L),包含沿著一對所述帶(4)的相向的側緣部被固定的多個鏈牙(5,5a);以及至少一個拉頭(3),使一對所述鏈牙列(5L)嚙合及分離,所述拉鏈的特徵在於, 全部的所述拉頭(3)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拉頭(3b~3e), 所述第一拉頭(3b~3e)包括:上下相向的上翼板(32)及下翼板(33);連結柱(34),於使一對所述鏈牙列(5L)嚙合時於使所述第一拉頭(3b~3e)移動的嚙合方向(C1)側將所述上翼板(32)與所述下翼板(33)連結;凸緣(35),自所述上翼板(32)及所述下翼板(33)向使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變窄的方向突出且沿著所述上翼板(32)及所述下翼板(33)的左右緣部形成;以及鏈牙路(36),供一對所述鏈牙列(5L)通過,且所述鏈牙路(36)形成於左右的所述凸緣(35)及所述上翼板(32)與所述下翼板(33)之間, 所述鏈牙路(36)包括:嚙合路(361),以左右的所述鏈牙(5,5a)嚙合的狀態通過;嚙合開始路(362),相對於所述嚙合路(361)於所述嚙合方向(C1)側較所述嚙合路(361)而言於左右方向上寬度寬且左右的所述鏈牙(5,5a)一邊碰撞一邊開始嚙合;以及一對分支路(363),相對於所述嚙合開始路(362)於所述嚙合方向(C1)側向所述連結柱(34)的左右分支, 至少一個所述凸緣(35)包括凸部(352),所述凸部(352)以使於所述嚙合開始路(362)中與左或右相向的所述凸緣(35)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窄的狀態突出,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所述鏈牙(5,5a)彼此的摩擦阻力。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拉鏈,其中,至少兩個且左右相向的所述凸緣(35)分別包括所述凸部(352)。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拉鏈,其中,所有的所述凸緣(35)分別包括所述凸部(352)。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所述凸緣(35)將所述鏈牙路(36)與外部左右劃分,使形成於朝向所述鏈牙路(36)側的內表面(355)與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於所述凸部(352)的位置處最厚,並且於所述嚙合路(361)中的至少所述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為一定。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至少一個所述凸緣(35)於較所述凸部(352)而言更靠所述嚙合方向(C1)側包括凹部(353),所述凹部(353)以與左或右相向的所述凸緣(35)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寬的狀態凹陷,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所述鏈牙(5,5a)彼此的摩擦阻力。
  6. 一種拉鏈,包括:一對帶(4),前後延伸且左右相向;一對鏈牙列(5L),包含沿著一對所述帶(4)的相向的側緣部被固定的多個鏈牙(5,5a);以及至少一個拉頭(3),使一對所述鏈牙列(5L)嚙合及分離,所述拉鏈的特徵在於, 全部的所述拉頭(3)包括至少一個第一拉頭(3b~3e), 所述第一拉頭(3b~3e)包括:上下相向的上翼板(32)及下翼板(33);連結柱(34),於使一對所述鏈牙列(5L)嚙合時於使所述第一拉頭(3b~3e)移動的嚙合方向(C1)側將所述上翼板(32)與所述下翼板(33)連結;凸緣(35),自所述上翼板(32)及所述下翼板(33)向使兩者之間所形成的間隙變窄的方向突出且沿著所述上翼板(32)及所述下翼板(33)的左右緣部形成;以及鏈牙路(36),供一對所述鏈牙列(5L)通過,且所述鏈牙路(36)形成於左右的所述凸緣(35)及所述上翼板(32)與所述下翼板(33)之間, 所述鏈牙路(36)包括:嚙合路(361),以左右的所述鏈牙(5,5a)嚙合的狀態通過;嚙合開始路(362),相對於所述嚙合路(361)於所述嚙合方向(C1)側較所述嚙合路(361)而言於左右方向上寬度寬且左右的所述鏈牙(5,5a)一邊碰撞一邊開始嚙合;以及一對分支路(363),相對於所述嚙合開始路(362)於所述嚙合方向(C1)側向所述連結柱(34)的左右分支, 至少一個所述凸緣(35)包括凹部(353),所述凹部(353)以於所述嚙合開始路(362)中與左或右相向的所述凸緣(35)之間所形成的間隔局部變寬的狀態凹陷,且減少嚙合開始過程中的所述鏈牙(5,5a)彼此的摩擦阻力。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拉鏈,其中,至少兩個且左右相向的所述凸緣(35)分別包括所述凹部(353)。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拉鏈,其中,所有的所述凸緣(35)分別包括所述凹部(353)。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所述凸緣(35)將所述鏈牙路(36)與外部左右劃分,使形成於朝向所述鏈牙路(36)側的內表面(355)與朝向外部側的外表面(356)之間的厚度於所述嚙合路(361)中的至少所述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為一定,於所述凹部(353)中較所述嚙合路(361)中的所述嚙合開始路(362)側的端部而言薄。
  10. 如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其中,所述鏈牙(5,5a)於前後為不對稱形狀。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拉鏈,其中,所述鏈牙(5)包括:固定部(51),固定於所述帶(4);嚙合本體部(53),自所述固定部(51)向帶相反側延伸;嚙合凸部(54),自所述嚙合本體部(53)的前表面突出;以及嚙合凹部(55),於所述嚙合本體部(53)的後表面凹陷, 所述拉頭(3)為一對, 一對所述拉頭(3)中的其中一者是與所述第一拉頭(3b~3e)不同的第二拉頭(3a)或所述第一拉頭(3b~3e),並且以自身的嚙合方向(C)與所述嚙合凸部(54)突出的方向一致的狀態安裝於一對所述鏈牙列(5L), 一對所述拉頭(3)中的另一者是所述第一拉頭(3b~3e),並且以自身的所述嚙合方向(C1)與所述嚙合凸部(54)突出的方向成為相反的狀態安裝於一對所述鏈牙列(5L)。
TW112115245A 2022-11-28 2023-04-25 拉鏈 TW2024210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WOPCT/JP2022/043726 2022-1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21026A true TW202421026A (zh) 2024-06-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75976B2 (ja) 簡易ロック機構を有する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0636773B (zh) 拉链
TWI563935B (zh) Zipper chain, chain and zipper
JPWO2018069971A1 (ja) 防水性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US8661628B2 (en) Slide fastener
EP2604138A1 (en) Slide fastener
US8813318B2 (en) Slide fastener
US8806725B2 (en) Slide fastener
TWI400045B (zh) Zipper and zipper attachments
TW202421026A (zh) 拉鏈
TWI711398B (zh) 拉鏈
WO202411622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JP7274044B2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TWI531332B (zh) Zipper chain with the chain of teeth, and zipper chain
JP7394237B2 (ja) 逆開き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開離嵌挿具
TW201813539A (zh) 滑件及拉鏈
CN110087502B (zh) 拉链
TWI814420B (zh) 滑件及拉鏈
WO2024034143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の開き具
WO2021090494A1 (ja)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CN116782789A (zh) 拉链
TW201244659A (en) Slide faste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