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931617A -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 Google Patents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931617A
TW201931617A TW108114722A TW108114722A TW201931617A TW 201931617 A TW201931617 A TW 201931617A TW 108114722 A TW108114722 A TW 108114722A TW 108114722 A TW108114722 A TW 108114722A TW 201931617 A TW201931617 A TW 20193161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olar
super
interconnect
module
solar cel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14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37989B (zh
Inventor
拉茨索恩 莫拉達
吉拉德 阿爾莫吉
伊泰 蘇伊澤
瓊 胡梅爾
奈森 P 貝克特
亞福 林
約翰 甘農
麥可 J 史塔基
羅柏 史都華
泰密爾 蘭斯
丹 梅丹
Original Assignee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6085268&utm_sourc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93161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530,40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780253B2/en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4/674,98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9947820B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美商太陽電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31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31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37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3798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2Details
    • H01L31/0224Electrodes
    • H01L31/022466Electrodes mad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s, e.g. TCO, ITO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5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 H01L31/0504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means between PV cells inside the PV module, e.g. series connection of PV cel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eries or parallel connection of solar cells in a modu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6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31/072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 H01L31/0745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 H01L31/0747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potential barriers the potential barriers being only of the PN heterojunction type comprising a AIVBIV heterojunction, e.g. Si/Ge, SiGe/Si or Si/SiC solar cells comprising a heterojunction of 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materials, e.g. 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 lay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40/00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in combination with PV modul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2S10/00 - H02S30/00
    • H02S40/30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2S40/34Electrical component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electrical connection means to be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 e.g. junction box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用於一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高效率組態包括以一蓄板方式彼此導電接合以形成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該等太陽能電池可經配置以有效地使用該太陽能模組之面積,減小串聯電阻且增大模組效率。該等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經組態以實現單步驟模板印刷,此係藉由該等超級電池中之該等太陽能電池之重疊組態促進。一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彼此並聯電連接且電連接至一反相器之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高電壓太陽能電池模組。太陽能電池***工具及太陽能電池***方法在一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沿著一或多條預先製備之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此等***工具及***方法之一優點在於,其等不必要求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上表面實體接觸。太陽能電池經製造而在該太陽能電池之邊緣處具有降低之載子重組損耗,例如不具有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該等太陽能電池可具有窄矩形幾何形狀且可有利地採用於蓄板(重疊)配置中以形成超級電池。

Description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本發明大體係關於其中太陽能電池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之太陽能電池模組。
需要替代能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能源需求。太陽能資源部分藉由提供使用太陽能(例如,光伏打)電池產生之電力而在許多地理區域中足以滿足此等需求。
本文中揭示一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之高效率配置及製造此等太陽能模組之方法。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平均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N ≥ 25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該等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或多個超級電池,該等超級電池之各者包括成直列式(in line)配置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該等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導電接合。該太陽能電池串中無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群組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並聯電連接。該太陽能模組之安全及可靠操作係藉由沿著超級電池透過鄰近太陽能電池之接合重疊部分之有效熱傳導來促進,該有效熱傳導防止或減少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中之熱點的形成。該等超級電池可囊封於(例如)夾置於玻璃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中,以進一步增強模組相對於熱損害之穩健性。在一些變動中,N≥ 30、≥ 50或≥ 100。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各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太陽側)表面及後表面。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並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障壁,該障壁經組態以在製造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各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太陽側)及後表面。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並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障壁,該障壁經組態以在製造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包括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各具有沿著其長軸之實質上相同長度的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方法亦包括將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至少一矩形太陽能電池(其具有對應於該偽方形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兩個倒角角隅)及各缺少倒角角隅之一或多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分割該偽方形晶圓所沿著之平行線之間的間距經選擇以藉由將垂直於包括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之寬度製成大於垂直於缺少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之寬度來補償該等倒角角隅,使得該太陽能電池串中之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具有對應於一偽方形矽晶圓(該至少一矽太陽能電池自該偽方形矽晶圓分割)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之方法包括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及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具有跨越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一全寬之一第一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該方法亦包括自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移除該等倒角角隅以形成各具有短於該第一長度之一第二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一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及將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二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之方法包括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將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在一第一方向上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一長形可撓性電互連件,其長軸定向成平行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該長形可撓性電互連件在沿著該第二方向配置之複數個離散位置處導電接合至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前表面或後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伸展該端部太陽能電池之至少全寬,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或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提供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至該第二方向上之電流且經組態以提供針對約–40℃至約85℃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第二方向上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的差動膨脹之可撓性。
例如,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超出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且鄰近於該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此外或替代性地,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且與該超級電池成直列式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跨越該模組之一寬度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模組之一前表面之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一第一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一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端部經由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第二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相同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複數個離散位置處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平行於該模組之該邊緣伸展且其之至少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之端部折疊且自該模組之前面隱藏。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一超級電池之方法包括: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在鄰近各矩形區域之一長邊之一或多個位置處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經刻劃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分離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一超級電池之方法包括: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頂表面之部分;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方法包括組裝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上之端部分以一蓄板方式重疊。該方法亦包括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安置於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重疊端部分之間的一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該方法亦包括使該等超級電池以一所要太陽能模組組態配置及互連於包括一囊封劑之一層堆疊中,及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
該方法之一些變動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或部分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形成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作為一中間產物。在一些變動中,在組裝一超級電池期間將各額外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時,在將任何其他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之前固化或部分固化新添加之太陽能電池與其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膠合材料。替代性地,一些變動包括在相同步驟中固化或部分固化一超級電池中之全部導電接合材料。
若超級電池形成為部分固化之中間產物,則該方法可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時完成該導電接合材料之固化。
該方法之一些變動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時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未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
該方法可包括將一或多個標準大小矽太陽能電池分割成較小面積之矩形形狀以提供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可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前將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具有預施加之導電膠合材料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替代性地,可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後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之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太陽能面板亦包括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定位於一中間位置處之一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之一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導電接合至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第一電互連件。該第一電互連件包括適應該互連件與其所接合至之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之一應力消除特徵。如本文中關於一互連件所使用之術語「應力消除特徵」可係指一幾何特徵(舉例而言,諸如一扭結、環圈或狹槽)、該互連件之厚度(例如,非常薄)及/或該互連件之延展性。例如,該應力消除特徵可為該互連件由非常薄的銅帶形成。
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定位於沿著一鄰近超級電池列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二超級電池鄰近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定位於一中間位置處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之一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其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透過該第一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在此等情況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可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一間隙延伸且導電接合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替代性地,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與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間的電連接可包含導電接合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且電連接(例如,導電接合)至該第一電互連件之另一電互連件。任一互連方案可視需要跨超級電池之額外列延伸。例如,任一互連方案可視需要跨模組之全寬延伸以經由該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使各列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互連。
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第一超級電池定位於另一中間位置處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之一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導電接合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第二電互連件及藉由該等第一及第二電互連件與定位於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與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間的太陽能電池並聯電連接之一旁通二極體。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可為以平行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伸展之一列配置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之複數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者,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導電接合至該複數個隱藏接觸件之各者且實質上沿著該長軸跨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度。此外或替代性地,該第一隱藏接觸墊可為以垂直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伸展之一列配置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之複數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者。舉例而言,在後一情況中,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列可定位成鄰近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短邊緣。該第一隱藏接觸墊可為配置成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之一二維陣列之複數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者。
替代性地,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可定位成鄰近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之一短邊,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並未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長軸自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實質上向內延伸,且提供至該互連件之一導電路徑之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上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較佳具有小於或等於每平方約5歐姆或小於或等於每平方約2.5歐姆之一薄片電阻。在此等情況中,舉例而言,第一互連件可包括定位於應力消除特徵之相對側上之兩個突片,其中該等突片之一者導電接合至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該兩個突片可具有不同長度。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可包括識別與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所要對準或識別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邊緣之一所要對準或識別與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所要對準及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邊緣之一所要對準之對準特徵。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一玻璃前薄片、一後薄片及在該玻璃前薄片與該後薄片之間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之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可撓性地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剛性地導電接合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可撓性導電接合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等超級電池與該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剛性導電接合迫使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之間在垂直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
一超級電池內之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利用不同於該超級電池與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導電接合之一導電黏著劑。一超級電池內之至少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側處之導電接合可利用不同於在其另一側處之導電接合之一導電黏著劑。舉例而言,形成超級電池與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剛性接合之導電黏著劑可為一焊料。在一些變動中,一超級電池內之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係使用一非焊料導電黏著劑形成且該超級電池與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導電接合係使用焊料形成。
在利用如剛剛所述之兩個不同導電黏著劑之一些變動中,兩個導電黏著劑可在相同處理步驟中(例如,在相同溫度下、在相同壓力下及/或在相同時間間隔中)固化。
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適應各電池與玻璃前薄片之間的(例如)大於或等於約15微米之差速運動(differential motion)。
舉例而言,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
舉例而言,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可耐受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之大於或等於約40微米之熱膨脹或收縮。
舉例而言,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超級電池之部分可為帶狀、由銅形成且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包括並未接合至太陽能電池且提供高於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部分的一導電率之一整合導電銅部分。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在該太陽能電池之該表面之平面中垂直於通過該互連件之電流之一方向上之大於或等於約10 mm之一寬度。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可導電接合至提供高於該第一電互連件之導電率之接近於太陽能電池之一導體。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之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在正常操作中並不傳導顯著電流之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超級電池列之一第一列中之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定位於一中間位置處。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並聯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列之一第二列中之至少一第二太陽能電池。
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接合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且使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互連至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電互連件。在一些變動中,該電互連件並未實質上跨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度且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提供具有小於或等於每平方約5歐姆之一薄片電阻之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導電性路徑。
該複數個超級電池可配置成三個或三個以上平行列,該等平行列跨越太陽能模組之垂直於該等列之寬度,且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各者中之至少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隱藏接觸墊以使全部該等超級電池列並聯電連接。在此等變動中,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連接至一旁通二極體或其他電子裝置之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至少一者或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間的一互連件之至少一匯流排連接。
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導電接合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以使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連接至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可撓性電互連件。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部分可為(例如)帶狀、由銅形成且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導電接合可迫使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不損害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耐受第一太陽能電池與該可撓性互連件之間的熱膨脹之一失配且適應由熱膨脹所引起之第一太陽能電池與第二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相對運動。
在一些變動中,在太陽能模組之操作中,第一隱藏接觸墊可傳導大於在太陽能電池之任何單一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之一電流。
通常,上覆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第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並未由接觸墊或任何其他互連特徵佔據。通常,未藉由第一超級電池中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一部分重疊之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任何區域並未由接觸墊或任何其他互連特徵佔據。
在一些變動中,在各超級電池中,大多數電池並不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在此等變動中,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電池可具有大於並不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等電池之一集光區域。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一玻璃前薄片、一後薄片及在該玻璃前薄片與該後薄片之間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之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可撓性地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剛性地導電接合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可撓性導電接合係由一第一導電黏著劑形成且具有小於或等於約800兆帕之一剪切模量。第一超級電池與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剛性導電接合係由一第二導電黏著劑形成且具有大於或等於約2000兆帕之一剪切模量。
例如,該第一導電黏著劑可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之一玻璃轉變溫度。
在一些變動中,該第一導電黏著劑及該第二導電黏著劑係不同的,且兩個導電黏著劑可在相同處理步驟中固化。
在一些變動中,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
在一變動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經配置以使該複數個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高直流電壓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包含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之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感測該高直流電壓且可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該模組。
在另一變動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個別對之鄰近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列,使該等對之超級電池列之一或多者串聯電連接以提供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視需要,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感測跨各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且可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視需要,若跨一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使該對列從提供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在另一變動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各個別超級電池列,使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電連接以提供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視需要,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感測跨各個別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且可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超級電池列。視需要,若跨一個別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使該超級電池列從提供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在另一變動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各個別超級電池,使該等超級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電連接以提供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視需要,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感測跨各個別超級電池之電壓且可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超級電池。視需要,若跨一個別超級電池之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使該超級電池從提供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在另一變動中,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藉由隱藏分接頭電分段成複數個片段。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透過隱藏分接頭電連接至各超級電池之各片段,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片段串聯電連接以提供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視需要,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感測跨各超級電池之各個別片段之電壓且可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片段。視需要,若跨一個別片段之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使該片段從提供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可為一最大電流-電壓電力點。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缺少一直流轉直流升壓組件。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N可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高直流電壓可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包括並聯電連接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及一反相器。各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之成直列式配置之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在各模組中,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該反相器電連接至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以將其等高電壓直流輸出轉換至一交流。
各太陽能模組可包括經配置以使該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太陽能模組之高電壓直流電輸出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
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與並聯電連接之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三太陽能模組。在此等情況中,該第三太陽能模組可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三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之成直列式配置之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在該第三太陽能模組中,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如剛所描述,包括與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一第三太陽能模組之變動亦可包括與並聯電連接之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四太陽能模組。該第四太陽能模組可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四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之成直列式配置之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在該第四太陽能模組中,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熔絲及/或阻斷二極體。
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並聯電連接至及反相器電連接至之正匯流排及負匯流排。替代性地,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藉由一分離導體所電連接至之一匯流盒(combiner box)。該匯流盒使太陽能模組並聯電連接且可視需要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熔絲及/或阻斷二極體。
該反相器可經組態以在高於一最小值設定之一直流電壓下操作太陽能模組以避免反向加偏壓於一太陽能模組。
該反相器可經組態以辨識在太陽能模組之一或多者中發生之一反向偏壓條件且在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之一電壓下操作該等太陽能模組。
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定位於一屋頂上。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N、N’及N’’可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N、N’及N’’可具有相同或不同值。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藉由一太陽能模組提供之高直流電壓可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包括一第一太陽能模組,該第一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該系統亦包括一反相器。例如,該反相器可為與該第一太陽能模組整合之一微反相器。該第一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至將直流轉換至一交流之反相器。
該第一太陽能模組可包括經配置以使該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太陽能模組之高電壓直流輸出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
該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可包括與該第一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二太陽能模組。該第二太陽能模組可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二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之成直列式配置之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在該第二太陽能模組中,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該反相器(例如,微反相器)可缺少一直流轉直流升壓組件。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N及N’可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N及N’可具有相同或不同值。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藉由一太陽能模組提供之高直流電壓可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2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超級電池中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每25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該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形成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之接合。
該等超級電池可囊封於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層中。該等超級電池及其等囊封劑可夾置於玻璃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
舉例而言,該太陽能模組可包括每3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或每5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或每10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舉例而言,該太陽能模組可不包括旁通二極體,或僅包括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三個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六個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十個旁通二極體。
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視需要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等超級電池與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N可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超級電池可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
一種太陽能系統可包括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之太陽能模組及電連接至該太陽能模組且經組態以轉換來自該太陽能模組之一DC輸出以提供一AC輸出之一反相器(例如,一微反相器)。該反相器可缺少一DC轉DC升壓組件。該反相器可經組態以在高於一最小值設定之一直流電壓下操作太陽能模組以避免反向加偏壓於一太陽能電池。該最小電壓值可具溫度相依性。該反相器可經組態以辨識一反向偏壓條件且在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之一電壓下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例如,該反相器可經組態以在該太陽能模組之電壓-電流電力曲線之一局部最大區域中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以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
本說明書揭示太陽能電池***工具及太陽能電池***方法。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包括:沿著一彎曲表面推進一太陽能電池晶圓;及在該彎曲表面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底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抵靠該彎曲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沿著一或多條先前製備之刻劃線***以使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分離。例如,可沿著該彎曲表面連續推進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替代性地,可沿著該彎曲表面以離散移動推進該太陽能電池晶圓。
例如,該彎曲表面可為施加真空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表面之一真空歧管之一上表面之一彎曲部分。藉由該真空歧管施加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該底表面之該真空可沿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行進方向改變且可(例如)在該真空歧管之循序***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區域中最強。
該方法可包括使用一穿孔帶沿著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上表面傳輸該太陽能電池晶圓,其中真空透過該穿孔帶中之穿孔施加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表面。該等穿孔可視需要配置於該帶中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沿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行進方向之前緣及後緣必須上覆於該帶中之至少一穿孔且因此藉由真空牽引朝向該彎曲表面,但此並非必需。
該方法可包括沿著真空歧管之上表面之一平坦區域推進太陽能電池晶圓以到達該真空歧管之該上表面之具有一第一曲率之一過渡彎曲區域,且接著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推進至該真空歧管之該上表面之循序***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區域中,其中該真空歧管之該***區域具有比該第一曲率緊密之一第二曲率。該方法可進一步包括將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推進至該真空歧管之具有比該第二曲率緊密之一第三曲率之一***後區域中。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在太陽能電池晶圓與彎曲表面之間在各刻劃線之一端部處施加比各刻劃線之相對端部處更強之一真空以沿著各刻劃線提供促進一單一***裂紋沿著各刻劃線之成核及傳播之一不對稱應力分佈。替代性地或此外,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使刻劃線在太陽能電池晶圓上定向成與真空歧管成一角度使得對於各刻劃線,一端部在另一端部之前到達該真空歧管之一彎曲***區域。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在經***之太陽能電池之邊緣觸碰之前自彎曲表面移除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例如,該方法可包括在切向或近似切向於該歧管之彎曲表面之一方向上以大於電池沿著該歧管行進之速度之一速度移除該等電池。此可使用(例如)一切向配置之移動帶或使用任何其他合適機構來完成。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該方法可包括:將刻劃線刻劃至太陽能電池晶圓上;及在沿著該等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前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頂表面或底表面之部分。所得經***太陽能電池之各者接著可包括沿著其頂表面或底表面之一***邊緣安置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可在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或之後使用任何合適刻劃方法形成該等刻劃線。例如,可藉由雷射刻劃形成該等刻劃線。
在以上變動之任一者中,太陽能電池晶圓可為一方形或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晶圓。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包括:將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導電膠合材料安置於其等之間;及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以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例如,可藉由以上描述之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之變動之任一者來製造太陽能電池。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包括:在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形成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及在一單一模板印刷步驟中使用一單一模板在該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模板印刷一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此等步驟可以任一順序執行或同時執行(若合適)。「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意謂在模板印刷步驟之後,無需將額外金屬化材料沈積於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上以完成前表面金屬化之形成。該方法亦包括:將各方形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以自該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形成各包括一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將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及使用安置於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導電接合材料使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矩形太陽能電池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藉此使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該模板可經組態使得界定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或多個特徵之該模板之所有部分藉由至該模板之其他部分之實體連接限制以在模板印刷期間位於該模板之一平面中。
例如,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定向成垂直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複數個指狀部,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未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彼此實體連接。
本說明書揭示在太陽能電池之邊緣處具有降低之載子重組損耗(例如,不具有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的太陽能電池、用於製造此等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及以一蓄板(重疊)配置使用此等太陽能電池以形成超級電池。
在一項態樣中,一種製造複數個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包括:在一結晶矽晶圓之一前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與該前表面相對之側上之該結晶矽晶圓之一後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圖案化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以在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中形成一或多個前表面溝渠;在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上方及該等前表面溝渠中沈積一前表面鈍化層;圖案化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以在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中形成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及在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上方及該等後表面溝渠中沈積一後表面鈍化層。該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之各者係形成為與該等前表面溝渠之一對應者成直列式。該方法進一步包括在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其中各***平面居中或實質上居中於對應前表面溝渠及後表面溝渠之一不同對上。在所得太陽能電池之操作中,前表面非晶矽層將藉由光照明。
在一些變動中,僅形成前表面溝渠而未形成後表面溝渠。在其他變動中,僅形成後表面溝渠而未形成前表面溝渠。
該方法可包括形成一或多個前表面溝渠以穿透前表面非晶矽層而到達結晶矽晶圓之前表面及/或形成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以穿透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而到達該結晶矽晶圓之後表面。
該方法可包括由一透明導電氧化物形成前表面鈍化層及/或後表面鈍化層。
一脈衝雷射或金剛石尖端可用於起始(例如,長度數量級為100微米之)一***點。一CW雷射及一冷卻噴嘴可循序用於誘發高壓縮及拉伸熱應力且導引在結晶矽晶圓中之完整***傳播以在一或多個***平面處分離該結晶矽晶圓。替代性地,該結晶矽晶圓可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機械***。可使用任何合適***方法。
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可與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在此情況中較佳自該結晶矽晶圓之後表面側***該結晶矽晶圓。替代性地,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可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在此情況中較佳自該結晶矽晶圓之前表面側***該結晶矽晶圓。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製造複數個太陽能電池之方法包括:在一結晶矽晶圓之一第一表面中形成一或多個溝渠;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一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非晶矽層;在該等溝渠中及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一表面上之該一或多個非晶矽層上沈積一鈍化層;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側上之該結晶矽晶圓之一第二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非晶矽層;及在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其中各***平面居中或實質上居中於該一或多個溝渠之一不同者上。
該方法可包括由一透明導電氧化物形成該鈍化層。
一雷射可用於誘發結晶矽晶圓中之熱應力以在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替代性地,該結晶矽晶圓可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機械***。可使用任何合適***方法。
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可與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替代性地,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可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
在另一態樣中,一種太陽能面板包括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結晶矽基底;一或多個第一表面非晶矽層,其等安置於該結晶矽基底之一第一表面上以形成一n-p接面;一或多個第二表面非晶矽層,其等安置於該結晶矽基底之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側上的該結晶矽基底之一第二表面上;及鈍化層,其等防止該等第一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該等第二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或該等第一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及該等第二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之載子重組。該等鈍化層可包括一透明導電氧化物。
太陽能電池可(例如)藉由上文概述或本說明書中以其他方式揭示之方法之任一者來形成。
當結合首先簡要描述之隨附圖式參考本發明之以下更詳細描述時,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更明白本發明之此等及其他實施例、特徵及優點。
相關申請案 交叉參考
本國際專利申請案主張以下申請案之優先權: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0月3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30,405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4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32,293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36,486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1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39,546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17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43,580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1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48,081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2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50,676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1月25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52,761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4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60,577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1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66,278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1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65,820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1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72,206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19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77,593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3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86,025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2月30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85,917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5年1月12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594,439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5年1月26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605,695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5月2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03,223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8月12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36,215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8月2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42,615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9月11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48,858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0月15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64,260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且於2014年10月16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64,834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且於2015年3月31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4/674,983號、標題為「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且於2014年11月18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81,200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且於2015年2月6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13,250號、標題為「High Voltage Solar Panel」且於2014年11月21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82,904號、標題為「High Voltage Solar Panel」且於2015年1月15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03,816號、標題為「High Voltage Solar Panel」且於2015年2月4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11,757號、標題為「Solar Cell Cleaving Tools and Methods」且於2015年3月17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34,176號、標題為「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Comprising Stencil-Printed Cell Metallization」且於2015年4月21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150,426號、標題為「Solar Cells with Reduced Edge Carrier Recombination」且於2014年8月11日申請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案第62/035,624號、2014年10月15日申請之美國設計專利申請案第29/506,415號、2014年10月20日申請之美國設計專利申請案第29/506,755號、2014年11月5日申請之美國設計專利申請案第29/508,323號、2014年11月19日申請之美國設計專利申請案第29/509,586號及2014年11月19日申請之美國設計專利申請案第29/509,588號。前述列表中之該等專利申請案之各者之全文針對所有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應參考圖式讀取以下詳細描述,其中相同元件符號貫穿不同圖指代相同元件。不一定按比例繪製之圖式描繪選擇性實施例且並非旨在限制本發明之範疇。該詳細描述僅藉由實例而非藉由限制來繪示本發明之原理。此描述將明確使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製造並使用本發明且描述本發明之若干實施例、調適、變動、替代及使用,包含目前咸信為執行本發明之最佳模式。
如本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使用,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確指示,否則單數形式「一」、「一個」及「該」包含複數個參照物。又,術語「平行」意指「平行或實質上平行」且涵蓋與平行幾何形狀之微小偏差而非要求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平行配置為確切平行。術語「垂直」意指「垂直或實質上垂直」且涵蓋與垂直幾何形狀之微小偏差而非要求本文中所描述之任何垂直配置為確切垂直。術語「方形」意指「方形或實質上方形」且涵蓋與方形形狀之微小偏差,例如,具有倒角(例如,修圓或以其他方式截頭之)角隅之實質上方形形狀。術語「矩形」意指「矩形或實質上矩形」且涵蓋與矩形形狀之微小偏差,例如,具有倒角(例如,修圓或以其他方式截頭之)角隅之實質上矩形形狀。
本說明書揭示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之矽太陽能電池之高效率蓄板配置以及可用於此等配置中之太陽能電池之前及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及互連件。本說明書亦揭示用於製造此等太陽能模組之方法。該等太陽能電池模組可在「一個太陽」(非集中)照明下有利地採用,且可具有容許其等替代習知矽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實體尺寸及電規格。
圖1展示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100之一串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的一橫截面視圖。各太陽能電池10包括一半導體二極體結構及至該半導體二極體結構之電接觸件,在藉由光照明太陽能電池10時在該太陽能電池10中產生之電流可藉由該等電接觸件提供至一外部負載。
在本說明書中描述之實例中,各太陽能電池10係具有提供至一n-p接面之相對側之電接觸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結晶矽太陽能電池,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然而,可使用採用任何其他合適材料系統、二極體結構、實體尺寸或電接觸件配置之任何其他合適太陽能電池來代替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10,或除了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10之外,亦可使用該等任何其他合適太陽能電池。例如,該前(太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
再次參考圖1,在超級電池100中,鄰近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之區域中藉由將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導電接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例如,合適導電接合材料可包含導電黏著劑及導電黏著膜及膠帶以及習知焊料。較佳地,該導電接合材料提供適應由該導電接合材料之熱膨脹係數(CTE)與太陽能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例如,矽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應力之機械順應性於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接合中。為提供此機械順應性,在一些變動中,導電接合材料經選擇以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之一玻璃轉變溫度。為進一步減小且適應由CTE失配引起之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邊緣之應力,導電接合材料可視需要僅施加於沿著太陽能電池之重疊區域之離散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施加。
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及後表面量測之藉由導電接合材料形成之在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之厚度可為(例如)小於約0.1 mm。此一薄接合降低在電池之間的互連處之電阻性損耗且亦促進熱自超級電池中之任何熱點(其等可在操作期間產生)沿著該超級電池流動。例如,太陽能電池之間的接合之導熱率可為≥約1.5瓦特/(米K)。
圖2A展示可用於一超級電池100中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10之前表面。若合適,亦可使用太陽能電池10之其他形狀。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太陽能電池10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含定位成鄰近於太陽能電池10之長邊之一者之邊緣且平行於該等長邊伸展達實質上該等長邊之長度之一匯流排條15,及垂直附接至該匯流排條且彼此平行並平行於太陽能電池10之短邊伸展達實質上該等短邊之長度的指狀部20。
在圖2A之實例中,太陽能電池10具有約156 mm之一長度、約26 mm之一寬度及因此約1:6之一縱橫比(短邊之長度/長邊之長度)。六個此等太陽能電池可製備於一標準156 mm x 156 mm尺寸之矽晶圓上,接著經分離(分割)以提供如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在其他變動中,具有約19.5 mm x 156 mm之尺寸及因此約1:8之一縱橫比之八個太陽能電池10可自一標準矽晶圓製備。更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10可具有(例如)約1:2至約1:20之縱橫比且可自標準大小晶圓或自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晶圓製備。
圖3A展示可分割、分斷或以其他方式劃分一標準大小及形狀之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晶圓45以形成如剛所描述之矩形太陽能電池所藉助之一例示性方法。在此實例中,自該晶圓之中心部分分割若干全寬矩形太陽能電池10L且此外自該晶圓之端部分分割若干較短矩形太陽能電池10S且捨棄該晶圓之倒角或修圓角隅。太陽能電池10L可用於形成具有一寬度之蓄板超級電池且太陽能電池10S可用於形成具有一較窄寬度之蓄板超級電池。
替代性地,倒角(例如,修圓)角隅可保持於自晶圓之端部分割之太陽能電池上。圖2B至圖2C展示實質上類似於圖2A之太陽能電池但具有自晶圓保持之倒角角隅之例示性「人字形」矩形太陽能電池10之前表面,該等太陽能電池自該晶圓分割。在圖2B中,匯流排條15定位成鄰近於兩個長邊之較短邊且平行於該較短邊伸展達實質上該邊之長度,且在兩個端部處至少部分圍繞太陽能電池之倒角角隅進一步延伸。在圖2C中,匯流排條15定位成鄰近於兩個長邊之較長邊且平行於該較長邊伸展達實質上該邊之長度。圖3B至圖3C展示一偽方形晶圓45之前視圖及後視圖,該偽方形晶圓45可沿著圖3C中所展示之虛線分割以提供具有類似於圖2A中所展示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太陽能電池10及具有類似於圖2B中所展示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兩個倒角太陽能電池10。
在圖2B中所展示之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匯流排條15之圍繞電池之倒角角隅延伸之兩個端部分可各具有隨著距定位成鄰近電池之長邊之匯流排條之部分的距離增加而漸縮(逐漸變窄)之一寬度。類似地,在圖3B中所展示之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使離散接觸墊15互連之薄導體之兩個端部分圍繞太陽能電池之倒角角隅延伸且隨著距太陽能電池之長邊(該等離散接觸墊沿著該長邊配置)的距離增加而漸縮。此漸縮係選用的,但可有利地減少金屬使用及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之遮蔽而不會顯著增加電阻性損耗。
圖3D至圖3E展示可沿著圖3E中所展示之虛線分割以提供具有類似於圖2A中所展示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太陽能電池10之一完美方形晶圓47之前視圖及後視圖。
倒角矩形太陽能電池可用於形成僅包括倒角太陽能電池之超級電池。此外或替代性地,一或多個此等倒角矩形太陽能電池可結合一或多個未倒角矩形太陽能電池(例如,圖2A)一起使用以形成一超級電池。例如,一超級電池之端部太陽能電池可為倒角太陽能電池且中間太陽能電池可為未倒角太陽能電池。若倒角太陽能電池結合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一起用於一超級電池中或更一般而言用於一太陽能模組中,則可期望對於太陽能電池使用導致具有在該等太陽能電池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相同前表面積之倒角及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之尺寸。以此方式匹配太陽能電池面積匹配在倒角及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此改良包含倒角太陽能電池及未倒角太陽能電池兩者之一串聯連接串之效能。例如,可藉由調整分割晶圓所沿之線之位置以將倒角太陽能電池製成在垂直於其等長軸之方向上略寬於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來匹配自相同偽方形晶圓分割之倒角及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之面積,以補償倒角太陽能電池上之缺失角隅。
一太陽能模組可僅包括純粹由未倒角矩形太陽能電池形成之超級電池,或僅包括由倒角矩形太陽能電池形成之超級電池,或僅包括包含倒角及未倒角太陽能電池之超級電池或包括超級電池之此三個變動之任何組合。
在一些例項中,一標準大小方形或偽方形太陽能電池晶圓(例如,晶圓45或晶圓47)靠近該晶圓之邊緣之部分可依低於該晶圓之定位成遠離該等邊緣之部分之效率將光轉換至電。為改良所得矩形太陽能電池之效率,在一些變動中,在分割晶圓之前修整該晶圓之一或多個邊緣以移除較低效率部分。例如,自該晶圓之邊緣修整之部分可具有約1 mm至約5 mm之寬度。此外,如圖3B及圖3D中所展示,待自一晶圓分割之兩個端部太陽能電池10可經定向使得其等前表面匯流排條(或離散接觸墊) 15沿著其等外部邊緣且因此沿著該晶圓之邊緣之兩者。因為在本說明書中揭示之超級電池中,匯流排條(或離散接觸墊) 15通常藉由一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所以沿著晶圓之該兩個邊緣之低光轉換效率並不影響太陽能電池之效能。因此,在一些變動中,如剛所描述般修整一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定向成平行於矩形太陽能電池之短邊之邊緣,但並不修整該晶圓之定向成平行於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邊緣。在其他變動中,如剛所描述般修整一方形晶圓(例如,圖3D中之晶圓47)之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邊緣。在其他變動中,如剛所描述般修整一偽方形晶圓之長邊緣之一者、兩者、三者或四者。
可有利地採用具有小於如所繪示之一標準156 mm x 156 mm太陽能電池之縱橫比及面積之長及窄縱橫比及面積的太陽能電池以降低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之I2 R電阻性電力損耗。特定言之,相較於標準大小矽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10之減小面積減少該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從而直接減小該太陽能電池中及此等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中之電阻性電力損耗。此外,將此等矩形太陽能電池配置於一超級電池100中使得電流平行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短邊流動通過該超級電池可減小該電流必須流動通過半導體材料以到達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20之距離且減小該等指狀部之所需長度,此亦可減小電阻性電力損耗。
如上文提及,相較於太陽能電池之習知突片式(tabbed)串聯連接串,使重疊之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區域彼此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減小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電連接之長度。此亦減小電阻性電力損耗。
再次參考圖2A,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太陽能電池10上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平行於匯流排條15伸展且與該匯流排條15間隔開之一選用旁通導體40。(此一旁通導體亦可視需要用於圖2B至圖2C、圖3B及圖3D中所展示之金屬化圖案中且亦結合離散接觸墊15而非一連續匯流排條展示於圖2Q中)。旁通導體40使指狀部20互連以電旁通可形成於匯流排條15與旁通導體40之間的裂紋。可在靠近匯流排條15之位置處切斷指狀部20之此等裂紋可以其他方式使太陽能電池10之區域與匯流排條15隔離。該旁通導體提供此等經切斷之指狀部與匯流排條之間的一替代電路徑。所繪示實例展示定位成平行於匯流排條15、延伸約達該匯流排條之全長及使每個指狀部20互連之一旁通導體40。此配置可為較佳的,但並非必需。若存在,則旁通導體不必平行於匯流排條伸展且不必延伸該匯流排條之全長。此外,一旁通導體使至少兩個指狀部互連但不必使全部指狀部互連。例如,可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短旁通導體來代替一較長旁通導體。可使用旁通導體之任何合適配置。在標題為「Solar Cell With Metallization Compensating For Or Preventing Cracking」且於2012年2月13日申請之美國專利申請案第13/371,790號中更詳細描述此等旁通導體之使用,該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圖2A之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亦包含使指狀部20在其等之與匯流排條15相對之遠端處互連之一選用端部導體42。(此一端部導體亦可視需要用於圖2B至圖2C、圖3B及圖3D及圖2Q中所展示之金屬化圖案中)。例如,導體42之寬度可約相同於一指狀部20之寬度。導體42使指狀部20互連以電旁通可形成於旁通導體40與導體42之間的裂紋,且藉此針對太陽能電池10之可以其他方式藉由此等裂紋電隔離之區域提供至匯流排條15之一電流路徑。
儘管一些所繪示實例展示實質上延伸具有均勻寬度之太陽能電池10之長邊之長度的一前匯流排條15,但此並非必需。例如,如上文間接提到,前匯流排條15可由可(例如)沿著舉例而言如圖2H、圖2Q及圖3B中所展示之太陽能電池10之一側彼此成直列式配置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前表面離散接觸墊15取代。此等離散接觸墊可視需要藉由伸展於其等之間的較薄導體互連,舉例而言,如剛提及之圖中所展示。在此等變動中,接觸墊之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量測之寬度可為(例如)使該等接觸墊互連之薄導體之寬度之約2倍至約20倍。對於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各指狀部可存在一分離(例如,小)接觸墊,或各接觸墊可連接至兩個或兩個以上指狀部。例如,前表面接觸墊15可為方形或具有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邊緣呈長形之一矩形形狀。前表面接觸墊15可具有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例如)約1 mm至約1.5 mm之寬度及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長邊之(例如)約1 mm至約10 mm之長度。接觸墊15之間的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量測之間距可為(例如)約3 mm至約30 mm。
替代性地,太陽能電池10可缺少一前匯流排條15及離散前接觸墊15兩者且僅包含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20。在此等變動中,可代替性地藉由用於使兩個太陽能電池10以上文所描述之重疊組態彼此接合之導電材料來執行或部分執行原本將藉由一前匯流排條15或接觸墊15執行之電流收集功能。
缺少一匯流排條15及接觸墊15兩者之太陽能電池可包含旁通導體40或並不包含旁通導體40。若不存在匯流排條15及接觸墊15,則旁通導體40可經配置以旁通形成於該旁通導體與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導電接合至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部分之間的裂紋。
包含匯流排條或離散接觸墊15、指狀部20、旁通導體40 (若存在)及端部導體42 (若存在)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例如)由習知用於此等目的之銀膏形成且(例如)藉由習知網版印刷方法沈積。替代性地,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由電鍍銅形成。亦可使用任何其他合適材料及程序。在其中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係由銀形成之變動中,沿著電池之邊緣使用離散前表面接觸墊15而非一連續匯流排條15減少太陽能電池上之銀之量,此可有利地降低成本。在其中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係由銅或比銀便宜之另一導體形成之變動中,可在無一成本缺點的情況下採用一連續匯流排15。
圖2D至圖2G、圖3C及圖3E展示用於一太陽能電池之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在此等實例中,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含沿著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長邊緣之一者配置之離散後表面接觸墊25及覆蓋該太陽能電池之實質上全部剩餘後表面之一金屬接觸件30。在一蓄板超級電池中,接觸墊25係接合至(例如)一匯流排條或沿著一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上表面之邊緣配置之離散接觸墊以使該兩個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例如,各離散後表面接觸墊25可與重疊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上之一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15對準且藉由僅施加至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導電接合材料接合至該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15。例如,離散接觸墊25可為方形(圖2D)或具有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邊緣呈長形之一矩形形狀(圖2E至圖2G、圖3C、圖3E)。接觸墊25可具有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例如)約1 mm至約5 mm之寬度及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長邊之(例如)約1 mm至約10 mm之長度。接觸墊25之間的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量測之間距可為(例如)約3 mm至約30 mm。
舉例而言,接觸件30可由鋁及/或電鍍銅形成。一鋁後接觸件30之形成通常提供降低太陽能電池中之後表面重組且藉此改良太陽能電池效率之一後表面場。若接觸件30係由銅而非鋁形成,則接觸件30可結合另一鈍化方案(例如,氧化鋁)使用以類似地降低後表面重組。舉例而言,離散接觸墊25可由銀膏形成。沿著電池之邊緣使用離散銀接觸墊25而非一連續銀接觸墊減少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銀之量,此可有利地降低成本。
此外,若太陽能電池依靠藉由一鋁接觸件之形成而提供之一後表面場以降低後表面重組,則使用離散銀接觸件而非一連續銀接觸件可改良太陽能電池效率。此係因為銀後表面接觸件並不提供一後表面場且因此趨於促進載子重組且在該等銀接觸件上方該等太陽能電池中產生無效(非作用)體積。在習知帶狀突片式太陽能電池串中,該等無效體積通常藉由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上之帶及/或匯流排條遮蔽且因此並不導致任何額外效率損耗。然而,在本文中揭示之太陽能電池及超級電池中,在後表面銀接觸墊25上方的太陽能電池之體積通常未藉由任何前表面金屬化遮蔽且源自使用銀後表面金屬化之任何無效體積降低該電池之效率。因此,沿著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邊緣使用離散銀接觸墊25而非一連續銀接觸墊減小任何對應無效區之體積且增加太陽能電池之效率。
在不依靠一後表面場來降低後表面重組之變動中,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可採用延伸太陽能電池之長度之一連續匯流排條25而非離散接觸墊25,舉例而言,如圖2Q中所展示。此一匯流排條25可舉例而言由錫或銀形成。
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其他變動可採用離散錫接觸墊25。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變動可採用類似於圖2A至圖2C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所展示之指狀部接觸件的指狀部接觸件且可缺少接觸墊及一匯流排條。
儘管圖中所展示之特定例示性太陽能電池係描述為具有前及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特定組合,然更一般而言可使用前及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任何合適組合。例如,一合適組合可採用包括離散接觸墊15、指狀部20及一選用旁通導體40之一銀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包括一鋁接觸件30及離散銀接觸墊25之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另一合適組合可採用包括一連續匯流排條15、指狀部20及一選用旁通導體40之一銅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包括一連續匯流排條25及一銅接觸件30之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在超級電池製程(下文更詳細描述)中,用於接合一超級電池中之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導電接合材料可僅施配至太陽能電池之前或後表面之邊緣處之(離散或連續)接觸墊上,且並不施配至該太陽能電池之周圍部分上。此減少材料之使用且如上所述可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與太陽能電池之間的CTE失配引起之應力。然而,在沈積期間或之後且在固化之前,導電接合材料之部分可趨於擴散超出接觸墊且至太陽能電池之周圍部分上。例如,導電接合材料之一黏結樹脂部分可藉由毛細管力從一接觸墊抽出至太陽能電池表面之紋理化或多孔鄰近部分上。此外,在沈積程序期間,一些導電接合材料可錯過接觸墊且代替性地沈積於太陽能電池表面之鄰近部分上且可能自此擴散。導電接合材料之此擴散及/或不準確沈積可弱化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接合且可損害太陽能電池之部分(導電接合材料已擴散或錯誤地沈積至該等部分上)。例如,可使用形成靠近或圍繞各接觸墊之一壩或障壁以使導電接合材料實質上保持於適當位置中之一金屬化圖案降低或防止導電接合材料之此擴散。
舉例而言,如圖2H至圖2K中所展示,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離散接觸墊15、指狀部20及障壁17,其中各障壁17包圍一對應接觸墊15且充當一壩以形成該接觸墊與該障壁之間的一槽溝。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18之流動離開接觸墊或在施配至太陽能電池上時錯過該等接觸墊之部分19可藉由障壁17限制於槽溝。此防止導電膠合材料自接觸墊進一步擴散至電池之周圍部分上。障壁17可由(例如)與指狀部20及接觸墊15相同之材料(例如,銀)形成,可具有(例如)約10微米至約40微米之高度且可具有(例如)約30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寬度。舉例而言,形成於一障壁17與一接觸墊15之間的槽溝可具有約100微米至約2 mm之一寬度。儘管所繪示實例僅包括圍繞各前接觸墊15之一單一障壁17,然在其他變動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障壁可(例如)圍繞各接觸墊同心定位。一前表面接觸墊及其之一或多個周圍障壁可形成類似於(例如)一「靶心」標靶之一形狀。舉例而言,如圖2H中所展示,障壁17可與指狀部20及使接觸墊15互連之薄導體互連。
類似地,舉例而言,如圖2L至圖2N中所展示,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例如,銀)離散後接觸墊25、覆蓋太陽能電池之實質上全部剩餘後表面之(例如,鋁)接觸件30及(例如,銀)障壁27,其中各障壁27包圍一對應後接觸墊25且充當一壩以形成該接觸墊與該障壁之間的一槽溝。如所繪示,接觸件30之一部分可填充該槽溝。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之流動離開接觸墊25或在施配至太陽能電池上時錯過該等接觸墊之部分可藉由障壁27限制於槽溝。此防止導電膠合材料自接觸墊進一步擴散至電池之周圍部分上。障壁27可具有(例如)約10微米至約40微米之高度且可具有(例如)約50微米至約500微米之寬度。舉例而言,形成於一障壁27與一接觸墊25之間的槽溝可具有約100微米至約2 mm之一寬度。儘管所繪示實例僅包括圍繞各後表面接觸墊25之一單一障壁27,然在其他變動中,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障壁可(例如)圍繞各接觸墊同心定位。一後表面接觸墊及其之一或多個周圍障壁可形成類似於(例如)一「靶心」標靶之一形狀。
實質上伸展一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之長度之一連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亦可藉由防止導電膠合材料擴散之一障壁包圍。例如,圖2Q展示包圍一後表面匯流排條25之此一障壁27。一前表面匯流排條(例如,圖2A中之匯流排條15)可類似地藉由一障壁包圍。類似地,前或後表面接觸墊之一列可作為一群組藉由此一障壁包圍而非藉由分離障壁個別包圍。
前或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特徵可形成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邊緣實質上伸展該太陽能電池之長度之一障壁,而非如剛所描述包圍一匯流排條或一或多個接觸墊,其中該匯流排條或該等接觸墊定位於該障壁與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邊緣之間。此一障壁可進行雙重任務以兼作一旁通導體(上文描述)。例如,在圖2R中,旁通導體40提供趨於防止接觸墊15上之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擴散至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之作用區域上之一障壁。一類似配置可用於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針對導電膠合材料之擴散之障壁可與接觸墊或匯流排條間隔開以形成如剛所描述之一槽溝,但此並非必需。此等障壁可代替性地鄰接一接觸墊或匯流排條,舉例而言,如圖2O或圖2P中所展示。在此等變動中,障壁較佳高於接觸墊或匯流排條以使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保持於該接觸墊或該匯流排條上。儘管圖2O及圖2P展示一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部分,然類似配置可用於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針對導電膠合材料之擴散之障壁及/或此等障壁與接觸墊或匯流排條之間的槽溝以及已擴散至此等槽溝中之任何導電膠合材料可視需要位於太陽能電池表面之藉由超級電池中之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之區域內且因此被隱藏及遮蔽而不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替代性地或除了使用如剛所描述之障壁之外,亦可使用一遮罩或藉由容許準確沈積且因此需要在沈積期間較不可能擴散超出接觸墊或錯過該等接觸墊之減少量之導電接合材料之任何其他合適方法(例如,網版印刷)沈積導電接合材料。
更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10可採用任何合適前及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4A展示包括如圖2A中所展示之以如圖1中所展示之一蓄板方式配置之太陽能電池10之一例示性矩形超級電池100之前表面的一部分。由於蓄板幾何形狀,在諸對太陽能電池10之間不存在實體間隙。此外,儘管在超級電池100之一端部處之太陽能電池10之匯流排條15可見,然其他太陽能電池之匯流排條(或前表面接觸墊)隱藏於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部分下面。因此,超級電池100有效地使用其在一太陽能模組中所佔據之區域。特定言之,與針對習知突片式太陽能電池配置及在太陽能電池之經照明表面上包含許多可見匯流排條之太陽能電池配置之情況相比,該區域之一更大部分可用以產生電。圖4B至圖4C分別展示主要包括倒角人字形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但以其他方式類似於圖4A之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超級電池100的前視圖及後視圖。
在圖4A中所繪示之實例中,旁通導體40係藉由鄰近電池之重疊部分隱藏。替代性地,包括旁通導體40之太陽能電池可在不覆蓋該等旁通導體的情況下類似於如圖4A中所展示般重疊。
在超級電池100之一端部處之經曝露前表面匯流排條15及在超級電池100之另一端部處之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提供用於該超級電池之負及正(終端)端部接觸件,該等端部接觸件可用於視需要使超級電池100電連接至其他超級電池及/或其他電組件。
超級電池100中之鄰近太陽能電池可重疊達任何合適量,例如達約1毫米(mm)至約5 mm。
舉例而言,如圖5A至圖5G中所展示,如剛所描述之蓄板超級電池可有效地填充一太陽能模組之區域。例如,此等太陽能模組可為方形或矩形。如圖5A至圖5G中所繪示之矩形太陽能模組可含有具有(例如)約1米之一長度之短邊及具有(例如)約1.5米至約2.0米之一長度之長邊。亦可使用太陽能模組之任何其他合適形狀及尺寸。可使用一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之任何合適配置。
在一方形或矩形太陽能模組中,超級電池通常配置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或長邊之列。各列可包含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端對端配置之超級電池。形成此一太陽能模組之部分之一超級電池100可包含任何合適數目個太陽能電池10且具有任何合適長度。在一些變動中,超級電池100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100係該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之短邊之長度之一長度。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100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100係該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100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100係該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之長邊之長度之一長度。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100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100係該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之長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當然,製造此等長度之超級電池所需之太陽能電池之數目取決於太陽能模組之尺寸、太陽能電池之尺寸及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之量。亦可使用超級電池之任何其他合適長度。
在其中一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之一長度的變動中,該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19.5毫米(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56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3 mm。八個此矩形太陽能電池可自一習知方形或偽方形156 mm晶圓分離。替代性地,此一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26 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38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2 mm。六個此矩形太陽能電池可自一習知方形或偽方形156 mm晶圓分離。在其中一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的變動中,該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19.5毫米(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28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3 mm。替代性地,此一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26 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19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2 mm。
在其中一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一長度的變動中,該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26 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72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2 mm。在其中一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的變動中,該超級電池可包含(例如)具有約26 mm x 約156 mm之尺寸之36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2 mm。
圖5A展示包括二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個超級電池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等列及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在其他變動中,各超級電池列可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又,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列。(例如,圖14A展示包括配置成各具有兩個超級電池之十二列之二十四個矩形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模組)。
在其中各列中之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等之至少一者在該超級電池之鄰近於該列中之另一超級電池之端部上具有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的變動中,圖5A中所展示之間隙210促進製成至超級電池100之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中心線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例如,曝露之匯流排條或離散接觸件15)之電接觸。例如,一列中之兩個超級電池可經配置使得一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終端接觸件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中心線且另一超級電池使其後表面終端接觸件沿著該太陽能模組之該中心線。在此一配置中,一列中之該兩個超級電池可藉由沿著該太陽能模組之該中心線配置且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互連件串聯電連接。(例如,參見下文論述之圖8C)。在其中各超級電池列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之變動中,超級電池之間的額外間隙可存在且可類似地促進製成至經定位遠離太陽能模組之側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電接觸。
圖5B展示包括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0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為十個平行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列。
圖5B亦展示在太陽能模組200之超級電池列中之鄰近超級電池之間不存在間隙時圖5A之太陽能模組200的外觀。例如,可藉由配置超級電池使得各列中之兩個超級電池使其等後表面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來消除圖5A之間隙210。在此情況中,超級電池可配置成幾乎彼此鄰接使得其等之間具有較少或不具有額外間隙,此係因為無需沿著模組之中心接達至超級電池之前表面。替代性地,一列中之兩個超級電池100可經配置使得一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沿著模組之一側且使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另一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相對側,且該等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重疊。一可撓性互連件可在不遮蔽太陽能模組之前表面之任何部分的情況下夾置於該等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以提供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電連接。對於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之列,可組合使用此兩個方法。
圖5A至圖5B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及超級電池列可藉由串聯及並聯電連接之任何合適組合互連,舉例而言,如下文關於圖10A至圖15進一步描述。例如,可類似於如下文關於圖5C至圖5G及隨後圖所描述使用可撓性互連件製成超級電池之間的互連。如藉由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許多實例證實,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可藉由串聯及並聯連接之一組合互連以對該模組提供實質上相同於一習知太陽能模組之輸出電壓之一輸出電壓。在此等情況中,來自太陽能模組之輸出電流亦可實質上相同於一習知太陽能模組之輸出電流。替代性地,如下文進一步描述,一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可經互連以提供來自該太陽能模組之顯著高於藉由習知太陽能模組提供之輸出電壓之一輸出電壓。
圖5C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5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為六個平行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長邊。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之列。此實例中(及以下實例之若干實例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約等於一156 mm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寬度的1/6之一寬度之72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亦可使用具有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在此實例中,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使用定位成鄰近於模組之一短邊之邊緣且平行於該邊緣伸展之可撓性互連件400彼此電連接。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類似地藉由在太陽能模組後面定位成鄰近於另一短邊之邊緣且平行於該邊緣伸展之可撓性互連件彼此連接。後表面互連件在圖5C中被隱藏。此配置使六個模組長度之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下文關於圖6至圖8G更詳細論述在此及其他太陽能模組組態中之可撓性互連件及其等配置之細節。
圖5D展示包括十二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6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六個超級電池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等列及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在其他變動中,各超級電池列可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又,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列。此實例中(及以下實例之若干實例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約等於一156 mm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寬度的1/6之一寬度之36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亦可使用具有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矩形太陽能電池。間隙410促進製成至超級電池100之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中心線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電接觸。在此實例中,定位成鄰近於模組之一短邊之邊緣且平行於該邊緣伸展之可撓性互連件400使六個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電互連。類似地,在該模組後面定位成鄰近於該模組之另一短邊之邊緣且平行於該邊緣伸展之可撓性互連件使另六個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電連接。沿著間隙410定位之可撓性互連件(此圖中未展示)使一列中之各對超級電池串聯互連且視需要橫向延伸以使鄰近列並聯互連。此配置使六個超級電池列並聯電連接。視需要,在一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中,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與其他列之各者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在一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中,第二超級電池與其他列之各者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且兩個超級電池群組串聯電連接。後一配置容許將該兩個超級電池群組之各者個別地放置成與一旁通二極體並聯。
圖5D中之細節A識別圖8A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之沿著模組之一短邊之邊緣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的一橫截面視圖之位置。細節B類似地識別圖8B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之沿著該模組之另一短邊之邊緣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的一橫截面視圖之位置。細節C識別圖8C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在沿著間隙410之一列內之串聯互連的一橫截面視圖之位置。
圖5E展示類似於圖5C之矩形太陽能模組進行組態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70,惟在此實例中形成超級電池之全部太陽能電池係具有對應於偽方形晶圓(該等太陽能電池自該偽方形晶圓分離)之角隅之倒角角隅之人字形太陽能電池除外。
圖5F展示類似於圖5C之矩形太陽能模組進行組態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80,惟在此實例中形成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包括經配置以重現偽方形晶圓(該等太陽能電池自該偽方形晶圓分離)之形狀之人字形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混合除外。在圖5F之該實例中,與矩形太陽能電池相比,人字形太陽能電池垂直於其等長軸可更寬以補償該等人字形電池上之缺失角隅,使得該等人字形太陽能電池及矩形太陽能電池具有在模組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之相同作用區域且因此具有匹配之電流。
圖5G展示類似於圖5E之矩形太陽能模組進行組態(即,僅包含人字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惟在圖5G之太陽能模組中,一超級電池中之鄰近人字形太陽能電池配置為彼此之鏡像使得其等重疊邊緣具有相同長度除外。此最大化各重疊接頭之長度且藉此促進熱流動通過超級電池。
矩形太陽能模組之其他組態可包含僅由矩形(未倒角)太陽能電池形成之一或多個超級電池列及僅由倒角太陽能電池形成之一或多個超級電池列。例如,一矩形太陽能模組可類似於圖5C之矩形太陽能模組進行組態,惟使兩個外部超級電池列之各者藉由僅由倒角太陽能電池形成之一超級電池列取代除外。例如,該等列中之倒角太陽能電池可如圖5G中所展示配置成鏡像對。
在圖5C至圖5G中所展示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中,沿著各超級電池列之電流係具有相同面積之一習知太陽能模組中之電流之約1/6,此係因為形成該等超級電池之矩形太陽能電池具有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之約1/6之一作用區域。因為在此等實例中,六個超級電池列並聯電連接,然而,該等例示性太陽能模組可產生等於藉由具有相同面積之一習知太陽能模組產生之總電流之一總電流。此促進圖5C至圖5G (及下文描述之其他實例)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針對習知太陽能模組之替換。
圖6比圖5C至圖5G更詳細地展示使用可撓性電互連件互連以使各列內之超級電池彼此串聯且使列彼此並聯之三個超級電池列之一例示性配置。例如,此三個列可為圖5D之太陽能模組中之三個列。在圖6之實例中,各超級電池100具有導電接合至其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及導電接合至其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另一可撓性互連件。各列內之兩個超級電池藉由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共用可撓性互連件串聯電連接。各可撓性互連件定位成鄰近於其所接合至之一超級電池之一端部且平行於該端部伸展,且可橫向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導電接合至一鄰近列中之一超級電池上之一可撓性互連件,從而使該等鄰近列並聯電連接。圖6中之虛線描繪該等可撓性互連件之藉由超級電池之上覆部分隱藏之部分或該等超級電池之藉由該等可撓性互連件之上覆部分隱藏之部分。
可撓性互連件400可(例如)使用如上所述用於接合重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材料導電接合至超級電池。視需要,該導電接合材料可僅定位於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離散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該超級電池之該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定位,以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或互連件之熱膨脹係數與該超級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
例如,可撓性互連件400可由薄銅片形成或包括薄銅片。可撓性互連件400可視需要經圖案化或以其他方式組態以增加其等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機械順應性(可撓性)以減小或適應由該互連件之CTE與該等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等邊緣的應力。此圖案化可包含(例如)狹縫、狹槽或孔。互連件400之導電部分可具有(例如)小於約100微米、小於約50微米、小於約30微米或小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以增加該等互連件之可撓性。可撓性互連件之機械順應性及其至超級電池之接合應足以使經互連之超級電池幸免於在下文關於製造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方法更詳細描述之積層程序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且幸免於在約-40℃與約85℃之間的溫度循環測試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
較佳地,可撓性互連件400對平行於其等所接合至之超級電池之端部之電流展現小於或等於約0.015歐姆、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或小於或等於約0.01歐姆之一電阻。
圖7A展示藉由元件符號400A至400T指定之可適用於可撓性互連件400之若干例示性組態。
舉例而言,如圖8A至圖8C之橫截面視圖中所展示,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通常包括具有夾置於一透明前薄片420與一後薄片430之間的超級電池及一或多個囊封劑材料4101之一積層結構。舉例而言,該透明前薄片可為玻璃。視需要,該後薄片亦可為透明的,此可容許太陽能模組之雙面操作。舉例而言,該後薄片可為聚合物薄片。替代性地,該太陽能模組可為具有前薄片玻璃及後薄片玻璃兩者之一玻璃-玻璃模組。
圖8A之橫截面視圖(來自圖5D之細節A)展示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靠近太陽能模組之邊緣之一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且在該超級電池下方向內延伸、自該太陽能模組前面隱藏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之一實例。如所繪示,一額外囊封劑條帶可安置於互連件400與超級電池之後表面之間。
圖8B之橫截面視圖(來自圖5B之細節B)展示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之一實例。
圖8C之橫截面視圖(來自圖5B之細節C)展示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以使該兩個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之一共用可撓性互連件400之一實例。
電連接至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可撓性互連件可經組態或配置以僅佔據該太陽能模組之前表面之一窄寬度,其等可(例如)定位成鄰近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藉由此等互連件佔據之該模組之該前表面之區域可具有垂直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例如) ≤約10 mm、≤約5 mm或≤約3 mm之一窄寬度。在圖8B中所展示之配置中,舉例而言,可撓性互連件400可經組態以延伸超出超級電池之端部達不大於此一距離。圖8D至圖8G展示電連接至一超級電池之一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可撓性互連件可僅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窄寬度所藉助之配置之額外實例。此等配置促進有效地使用模組之前表面區域以產生電。
圖8D展示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終端前表面接觸件且圍繞該超級電池之邊緣折疊至該超級電池之後部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可預塗佈於可撓性互連件400上之一絕緣膜435可安置於可撓性互連件400與該超級電池之後表面之間。
圖8E展示包括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終端前表面接觸件且亦導電接合至延伸於該超級電池之後表面後面之一薄寬帶445之一薄窄帶440的一可撓性互連件400。可預塗佈於帶445上之一絕緣膜435可安置於帶445與該超級電池之後表面之間。
圖8F展示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終端前表面接觸件且滾軋並按壓成僅佔據太陽能模組前表面之一窄寬度之一平坦化線圈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
圖8G展示包括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終端前表面接觸件之一薄帶區段及定位成鄰近於該超級電池之一厚橫截面部分之一可撓性互連件400。
在圖8A至圖8G中,舉例而言,如圖6中所展示,可撓性互連件400可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全長延伸(例如,至圖式頁面中)。
視需要,一可撓性互連件400之以其他方式自模組前面可見之部分可藉由一暗膜或塗層覆蓋或以其他方式著色以降低如藉由具有正常色覺之一人類感知之該互連件與超級電池之間的可見對比度。例如,在圖8C中,選用黑膜或塗層425覆蓋互連件400之原本將自模組前面可見之部分。另外,其他圖中所展示之互連件400之可見部分可類似地經覆蓋或著色。
習知太陽能模組通常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旁通二極體,其中各旁通二極體與18至24個矽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群組並聯連接。如此做是爲了限制可在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中作為熱耗散之電量。一太陽能電池可(例如)由於降低其傳遞在該串中產生之電流的能力之一缺陷、一髒前表面或不均勻照明而變為反向偏壓。在反向偏壓之一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熱取決於跨該太陽能電池之電壓及通過該太陽能電池之電流。若跨該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之電壓超過該太陽能電池之崩潰電壓,則該電池中耗散之熱將等於該串中產生之全電流之該崩潰電壓倍。矽太陽能電池通常具有16伏特至3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因為各矽太陽能電池在操作中產生約0.64伏特之一電壓,所以多於24個太陽能電池之一串可跨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產生超過該崩潰電壓之一電壓。
在其中太陽能電池彼此間隔開且使用帶互連之習知太陽能模組中,熱不易從一熱太陽能電池傳輸離開。因此,在崩潰電壓下在一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之電力可在該太陽能電池中產生引起顯著熱損害及可能一火災之一熱點。因此在習知太陽能模組中,對於18至24個串聯連接太陽能電池之每群組需要一旁通二極體以確保該串中之太陽能電池不可經反向偏壓而高於崩潰電壓。
申請者已發現,熱易於透過鄰近重疊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薄導電及導熱接合沿著一矽超級電池傳輸。此外,通過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一超級電池之電流通常小於通過一習知太陽能電池串之電流,此係因為本文中所描述之超級電池通常藉由蓄板式排列各具有小於一習知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例如,為該習知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之1/6)之一作用區域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來形成。此外,本文中通常採用之太陽能電池之矩形縱橫比在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提供熱接觸之延伸區域。因此,較少熱在以崩潰電壓反向偏壓之一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且該熱易於擴散通過超級電池及太陽能模組而不產生一危險熱點。申請者因此已認知,由如本文中所描述之超級電池形成之太陽能模組可採用遠少於習知咸信所需之旁通二極體。
例如,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些變動中,可採用包括N > 25個太陽能電池、N ≥約30個太陽能電池、N ≥約50個太陽能電池、N ≥約70個太陽能電池或N ≥約100個太陽能電池之一超級電池,其中該超級電池中之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之群組未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地並聯電連接。視需要,具有此等長度之一完整超級電池可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視需要,可在不具有一旁通二極體的情況下採用具有此等長度之超級電池。
若干額外及選用設計特徵可製造採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甚至更耐受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之熱之超級電池之太陽能模組。再次參考圖8A至圖8C,囊封劑4101可為一熱塑性烯烴(TPO)聚合物或可包括一熱塑性烯烴(TPO)聚合物,TPO囊封劑比標準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囊封劑更光熱穩定。EVA將藉由溫度及紫外光褐變且導致藉由限流電池產生之熱點問題。將使用TPO囊封劑減少或避免此等問題。此外,太陽能模組可具有其中透明前薄片420及後薄片430兩者皆為玻璃之一玻璃-玻璃結構。此一玻璃-玻璃使該太陽能模組能夠在大於由一習知聚合物後薄片耐受之溫度之溫度下安全操作。又此外,接線盒可安裝於一太陽能模組之一或多個邊緣上而非安裝於該太陽能模組後面(其中一接線盒將添加一額外熱絕緣層至其上方之該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
圖9A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六個列。該六個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電連接且與安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接線盒490中之一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該等超級電池與該旁通二極體之間的電連接係透過嵌入於該模組之積層結構中之帶450製成。
圖9B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六個列。該等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電連接。分離正終端接線盒490P及負終端接線盒490N安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該太陽能模組之相對端部處。該等超級電池藉由在接線盒之間伸展之一外部電纜455與定位於該等接線盒之一者中之一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
圖9C至圖9D展示在包括玻璃前薄片及後薄片之一積層結構中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玻璃-玻璃矩形太陽能模組,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六個列。該等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電連接。分離正終端接線盒490P及負終端接線盒490N安裝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相對邊緣上。
蓄板超級電池為相對於模組級電力管理裝置(例如,DC/AC微反相器、DC/DC模組電力最佳化器、電壓智能及智慧開關及相關裝置)之模組佈局開闢獨特機會。模組級電力管理系統之關鍵特徵係電力最佳化。如本文中所描述及採用之超級電池可產生高於傳統面板之電壓。此外,超級電池模組佈局可進一步對該模組分區。較高電壓及增加的分區兩者對於電力最佳化產生潛在優點。
圖9E展示用於使用蓄板超級電池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圖中,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六個列之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三對超級電池個別地連接至一電力管理系統460,從而實現該模組之更離散電力最佳化。
圖9F展示用於使用蓄板超級電池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圖中,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六個列之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該六個超級電池個別地連接至一電力管理系統460,從而實現該模組之又更離散電力最佳化。
圖9G展示用於使用蓄板超級電池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圖中,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六個或六個以上列之六個或六個以上矩形蓄板超級電池998,其中該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對個別地連接至一旁通二極體或一電力管理系統460,以容許該模組之又更離散電力最佳化。
圖9H展示用於使用蓄板超級電池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圖中,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包括配置成六個或六個以上列之六個或六個以上矩形蓄板超級電池998,其中每兩個超級電池串聯連接且全部對並聯連接。一旁通二極體或電力管理系統460並聯連接至全部對,從而允許該模組之電力最佳化。
在一些變動中,模組級電力管理容許消除太陽能模組上之全部旁通二極體同時仍排除熱點之風險。此係藉由整合模組級之電壓智能來實現。藉由監測太陽能模組中之一太陽能電池電路(例如,一或多個超級電池)之電壓輸出,一「智慧開關」電力管理裝置可判定該電路是否包含反向偏壓中之任何太陽能電池。若偵測到一反向偏壓之太陽能電池,則該電力管理裝置可(例如)使用一繼電器開關或其他組件使對應電路與電系統斷開連接。例如,若一經監測之太陽能電池電路之電壓下降至低於一預定臨限值(VLimit ),則該電力管理裝置將關閉(開路)該電路同時確保模組或模組串保持連接。
在某些實施例中,在電路之一電壓自相同太陽能陣列中之其他電路下降達大於一特定百分比或量值(例如,20%或10 V)的情況下,其將被關閉。電子器件將基於模組間通信偵測此變化。
此電壓智能之實施方案可併入至(例如,來自Enphase Energy Inc.、Solaredge Technologies Inc.、Tigo Energy Inc.之)現有模組級電力管理解決方案中或透過一客製電路設計。
可如何計算VLimit 臨限電壓之一實例係:
CellVoc@Low Irr & High Temp × Nnumber of cells in series – VrbReverse breakdown voltage ≤ VLimit,
其中:
● CellVoc@Low Irr & High Temp =在低輻照及高溫下運作之一電池之開路電壓(最低預期運作Voc);
● Nnumber of cells in series =在經監測之超級電池中串聯連接之電池之一數目。
● VrbReverse breakdown voltage =使電流通過一電池所需的反向極性電壓。
針對使用一智慧開關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此方法可在不影響安全性或模組可靠性的情況下容許(例如)多於100個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連接在一單一模組內。此外,此一智慧開關可用於限制串電壓轉至一中心反相器。因此,可在無關於過電壓之安全或許可顧慮的情況下安裝較長模組串。若串電壓遭遇該限制,則可旁通(關斷)最弱模組。
下文描述之圖10A、圖11A、圖12A、圖13A、圖13B及圖14B針對採用蓄板超級電池之太陽能模組提供額外例示性示意電路。圖10B-1、圖10B-2、圖11B-1、圖11B-2、圖11C-1、圖11C-2、圖12B-1、圖12B-2、圖12C-1、圖12C-2、圖12C-3、圖13C-1、圖13C-2、圖14C-1及圖14C-2提供對應於該等示意性電路之例示性實體佈局。該等實體佈局之描述假定各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具有負極性且各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端部接觸件具有正極性。若模組代替性地採用具有正極性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負極性之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之超級電池,則下文實體佈局之論述可藉由將正交換成負及藉由反轉旁通二極體之定向來修改。此等圖之描述中提及之各種匯流排之一些匯流排可(例如)使用上文所描述之互連件400形成。例如,可使用嵌入於太陽能模組之積層結構中之帶或使用外部電纜實施此等圖中所描述之其他匯流排。
圖10A展示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含各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之一長度的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中,使得其等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全部該等超級電池與一旁通二極體480並聯電連接。
圖10B-1及圖10B-2展示用於圖10A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匯流排485N將超級電池100之負(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連接至定位於該模組之後表面上之接線盒490中之旁通二極體480之正終端。匯流排485P將超級電池100之正(後表面)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480之負終端。匯流排485P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485N及/或其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該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
圖11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含各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之二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且該等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個超級電池列。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與其他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00並聯連接。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與其他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10並聯連接。該兩個超級電池群組串聯連接,該兩個旁通二極體亦串聯連接。
圖11B-1及圖11B-2展示用於圖11A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在此佈局中,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一第一側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且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與該第一側相對之一第二側。匯流排515N將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00之正終端。匯流排515P將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之接後表面(正)端部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10之負終端。匯流排520將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及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00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10之正終端。
匯流排515P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515N及/或其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該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匯流排520可佔據該模組之該前表面之一部分,從而需要如圖5A中所展示之一間隙210。替代性地,匯流排520可完全位於超級電池後面且使用夾置於該等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的隱藏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在此一情況中,需要較少間隙210或不需要間隙210。
圖11C-1、圖11C-2及11C-3展示用於圖11A之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在此佈局中,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一第一側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且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與該第一側相對之一第二側。匯流排525N將各列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00之正終端。匯流排530N將各列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00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10之正終端。匯流排535P將各列中之第一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00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10之正終端。匯流排540P將各列中之第二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10之負終端。
匯流排535P及匯流排540P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525N及匯流排530N及/或其等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該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
圖12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含各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之二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且該等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個超級電池列。在圖12A中所展示之電路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四個群組:在一第一群組中,頂部五列之第一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45並聯連接;在一第二群組中,頂部五列之第二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50並聯連接;在一第三群組中,底部五列之第一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60並聯連接;及在一第四群組中,底部五列之第二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555並聯連接。該四個超級電池群組彼此串聯連接。該四個旁通二極體亦串聯連接。
圖12B-1及12B-2展示用於圖12A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在此佈局中,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一第一側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與該第一側相對之一第二側,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一側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二側。
匯流排565N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45之正終端。匯流排570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及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45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50之正終端。匯流排575使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及該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50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55之正終端。匯流排580使該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及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超級電池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55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60之正終端。匯流排585P使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及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60之負終端。
匯流排585P及匯流排575之連接至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超級電池之部分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575之其餘部分及匯流排565N及/或其等至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
匯流排570及匯流排580可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從而需要如圖5A中所展示之一間隙210。替代性地,其等可完全位於超級電池後面且使用夾置於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的隱藏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在此一情況中,需要較少間隙210或不需要間隙210。
圖12C-1、圖12C-2及圖12C-3展示用於圖12A之太陽能模組之一替代實體佈局。此佈局使用兩個接線盒490A及490B來代替圖12B-1及圖12B-2中所展示之單一接線盒490,但以其他方式等效於圖12B-1及圖12B-2之佈局。
圖13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含各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之二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且該等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個超級電池列。在圖13A中所展示之電路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四個群組:在一第一群組中,頂部五列之第一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在一第二群組中,頂部五列之第二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在一第三群組中,底部五列之第一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及在一第四群組中,底部五列之第二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該第一群組及該第二群組彼此串聯連接且因此與一旁通二極體590並聯連接。該第三群組及該第四群組彼此串聯連接且因此與另一旁通二極體595並聯連接。該第一群組及該第二群組與該第三群組及該第四群組串聯連接,且該兩個旁通二極體亦串聯連接。
圖13C-1及圖13C-2展示用於圖13A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在此佈局中,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一第一側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與該第一側相對之一第二側,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一側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二側。
匯流排600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連接至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旁通二極體590之正終端及旁通二極體595之負終端。匯流排605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匯流排610P使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90之負終端。匯流排615N使該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旁通二極體595之正終端。匯流排620使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第四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
匯流排610P及匯流排600之連接至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之超級電池之部分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600之其餘部分及匯流排615N及/或其等至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
匯流排605及匯流排620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從而需要如圖5A中所展示之一間隙210。替代性地,其等可完全位於超級電池後面且使用夾置於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的隱藏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在此一情況中,需要較少間隙210或不需要間隙210。
圖13B展示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含各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之一長度的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中使得其等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在圖13B中所展示之電路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兩個群組:在一第一群組中,頂部五個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旁通二極體590並聯連接;及在一第二群組中,底部五個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旁通二極體595並聯連接。該兩個群組彼此串聯連接。該等旁通二極體亦串聯連接。
圖13B之示意性電路藉由用一單一超級電池取代圖13A中之各列之兩個超級電池而不同於圖13A之示意性電路。因此,用於圖13B之太陽能模組之實體佈局可如圖13C-1、圖13C-2及13C-3中所展示,其中省略匯流排605及匯流排620。
圖14A展示包括二十四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700,各超級電池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二個超級電池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列及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
圖14B展示用於如圖14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在圖14B中所展示之電路中,超級電池配置成三個群組:在一第一群組中,頂部八列之第一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705並聯連接;在一第二群組中,底部四列之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710並聯連接;及在一第三群組中,頂部八列之第二超級電池彼此並聯連接且與一旁通二極體715並聯連接。該三個超級電池群組串聯連接。該三個旁通二極體亦串聯連接。
圖14C-1及圖14C-2展示用於圖14B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在此佈局中,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一第一側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中心線。在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中,底部四列之各者中之第一超級電池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一側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該底部四列之各者中之第二超級電池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與該第一側相對之一第二側。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使其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中心線且使其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沿著該模組之該第二側。
匯流排720N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旁通二極體705之正終端。匯流排725使該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旁通二極體705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710之正終端。匯流排730P使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旁通二極體715之負終端。匯流排735使該第三超級電池群組之前表面(負)端部接觸件彼此連接、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後表面(正)端部接觸件、旁通二極體710之負終端及旁通二極體715之正終端。
匯流排725之連接至第一超級電池群組之超級電池之部分、匯流排730P及匯流排735之連接至第二超級電池群組之超級電池之部分可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匯流排720N及匯流排725之其餘部分及匯流排735及/或其等至超級電池之互連佔據模組之前表面之一部分。
上文所描述之一些實例將旁通二極體容置於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或多個接線盒中。然而,此並非必需。例如,一些或全部該等旁通二極體可圍繞太陽能模組之周邊與超級電池一起定位於平面內或定位於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中或定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在此等情況中,旁通二極體可安置於(例如)其中囊封超級電池之一積層結構中。因此,可分散且自接線盒移除旁通二極體之位置,從而促進用(例如)可定位於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靠近該太陽能模組之外部邊緣之兩個分離單終端接線盒取代包括正模組終端及負模組終端兩者之一中心接線盒。此方法大體上降低太陽能模組中之帶狀導體中及太陽能模組之間的電纜中之電流路徑長度,此可降低材料成本並增加模組電力(藉由降低電阻性電力損耗)。
例如,參考圖15,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0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實體佈局可採用定位於超級電池積層結構中之一旁通二極體480及兩個單終端接線盒490P及490N。圖15可藉由與圖10B-1及10B-2比較來最佳理解。可類似地修改上文所描述之其他模組佈局。
可藉由使用如上所述之減少電流(減小面積)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來促進使用如剛所描述之積層中旁通二極體,此係因為在一正向偏壓之旁通二極體中藉由減少電流之太陽能電池耗散之電力可小於針對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之情況。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旁通二極體可因此需要少於習知之散熱且因此可移出該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接線盒且至積層中。
一單一太陽能模組可包含支援兩個或兩個以上電組態(例如,支援上文所描述之電組態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之互連件、其他導體及/或旁通二極體。在此等情況中,可藉由使用(例如)開關及/或跨接線自兩個或兩個以上替代例選擇用於太陽能模組之操作之一特定組態。該等不同組態可使不同數目個超級電池串聯及/或並聯以提供來自太陽能模組之電壓及電流輸出之不同組合。此一太陽能模組因此可工廠或現場組態以自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電壓及電流組合選擇,(例如)以在一高電壓及低電流組態與一低電壓及高電流組態之間選擇。
圖16展示如上所述之在兩個太陽能模組之間的一智慧開關模組級電力管理裝置750之一例示性配置。
現參考圖17,用於製造如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方法800包括以下步驟。在步驟810中,切割及/或***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例如,156毫米x 156毫米或125毫米x 125毫米)以形成窄矩形太陽能電池「條帶」。(例如,亦參見上文圖3A至圖3E及相關描述)。所得太陽能電池條帶可視需要根據其等之電流-電壓效能進行測試及分類。具有匹配或近似匹配之電流-電壓效能之電池可有利地用於相同超級電池中或相同列之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中。例如,在一超級電池內或在一超級電池列內串聯連接之電池在相同照明下產生匹配或近似匹配之電流可為有利的。
在步驟815中,使用安置於超級電池中之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部分之間的一導電膠合材料自該等條帶太陽能電池組裝超級電池。例如,可藉由噴墨印刷或網版印刷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
在步驟820中,施加熱及壓力以固化或部分固化超級電池中之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膠合材料。在一變動中,在將各額外太陽能電池添加至一超級電池時,在將下一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之前固化或部分固化該新添加之太陽能電池與(已為該超級電池之部分之)其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膠合材料。在另一變動中,在固化或部分固化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可以所要重疊方式定位一超級電池中之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或全部太陽能電池。源自此步驟之超級電池可視需要根據其等電流-電壓效能進行測試及分類。具有匹配或近似匹配之電流-電壓效能之超級電池可有利地用於相同列之超級電池中或相同太陽能模組中。例如,並聯電連接之超級電池或超級電池列在相同照明下產生匹配或近似匹配之電壓可為有利的。
在步驟825中,使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以所要模組組態配置及互連於包含囊封劑材料、一透明前(太陽側)薄片及一(視需要透明)後薄片之一分層結構中。舉例而言,該分層結構可包括一玻璃基板上之一第一囊封劑層、以太陽側向下配置於該第一囊封劑層上之經互連超級電池、該超級電池層上之一第二囊封劑層及該第二囊封劑層上之一後薄片。亦可使用任何其他合適配置。
在積層步驟830中,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分層結構以形成一固化之積層結構。
在圖17之方法之一變動中,將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在此之後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各個別太陽能電池條帶。在一替代變動中,在將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前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
在固化步驟820,可完全固化導電膠合材料或可僅部分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在後一情況中,導電膠合材料最初可在步驟820充分地部分固化以易於超級電池之處置及互連,且在隨後積層步驟830期間完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
在一些變動中,在方法800中組裝為一中間產物之一超級電池100包括如上所述經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導電接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10及在該超級電池之相對端部處接合至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
圖30A展示具有接合至其前及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電互連件之一例示性超級電池。該等電互連件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終端邊緣伸展且橫向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促進與一鄰近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圖30B展示圖30A之並聯互連之兩個超級電池。互連件之以其他方式自模組前面可見之部分可經覆蓋或著色(例如,暗化)以降低如藉由具有正常色覺之一人類感知之互連件與超級電池之間的可見對比度。在圖30A中所繪示之實例中,一互連件850在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處(在圖式之右側)導電接合至具有一第一極性(例如,+或-)之一前側終端接觸件且另一互連件850在該超級電池之另一端部處(在該圖式之左側)導電接合至具有相反極性之一後側終端接觸件。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其他互連件,互連件850可使用(例如)用於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相同導電膠合材料導電接合至超級電池,但此並非必需。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各互連件850之一部分在垂直於超級電池100之長軸(及平行於太陽能電池10之長軸)之一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之邊緣。如圖30B中所展示,此容許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100並排定位,其中一超級電池之互連件850重疊且導電接合至鄰近超級電池上之對應互連件850以使該兩個超級電池並聯電互連。如剛所描述串聯互連之若干此互連件850可形成用於模組之一匯流排。例如,當個別超級電池延伸模組之全寬或全長時(例如,圖5B),此配置可為合適的。此外,互連件850亦可用於使一超級電池列內之兩個鄰近超級電池之終端接觸件串聯電連接。類似於如圖30B中所展示,一列內之此等互連超級電池之對或較長串可藉由重疊及導電接合一列中之互連件850與一鄰近列中之互連件850而與該鄰近列中之類似互連之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
例如,互連件850可自一導電薄片模切且可視需要經圖案化以增加其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機械順應性以減小或適應由互連件之CTE與該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此圖案化可包含(例如)狹縫、狹槽或孔(未展示)。互連件850之機械順應性及其至超級電池之接合或(若干)接合應足以使至該超級電池之連接幸免於在下文更詳細描述之積層程序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互連件850可使用(例如)如上所述用於接合重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材料接合至超級電池。視需要,該導電接合材料可僅定位於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離散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該超級電池之該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定位,以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或互連件之熱膨脹係數與該超級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
互連件850可自(例如)一薄銅片切割且在超級電池100係由具有小於標準矽太陽能電池之面積之太陽能電池形成時可比習知導電互連件薄且因此在低於習知之電流下操作。例如,互連件850可由具有約50微米至約300微米之一厚度之銅片形成。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互連件,互連件850可足夠薄及可撓性以圍繞其等所接合至之超級電池之邊緣及在該邊緣後面折疊。
圖19A至圖19D展示可在方法800期間施加熱及壓力以固化或部分固化超級電池中之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膠合材料所藉助之若干例示性配置。亦可採用任何其他合適配置。
在圖19A中,施加熱及局部壓力以依每次一個接頭(重疊區域)固化或部分固化導電膠合材料12。可藉由一表面1000支撐超級電池且可使用(例如)一桿、接針或其他機械接觸件自上方機械施加壓力至接頭。例如,可使用熱空氣(或其他熱氣體)、使用一紅外燈或藉由加熱施加局部壓力至該接頭之機械接觸件來施加熱至該接頭。
在圖19B中,圖19A之配置延伸至同時施加熱及局部壓力至一超級電池中之多個接頭之一批量程序。
在圖19C中,一未固化之超級電池夾置於釋放襯墊1015與可重用之熱塑性薄片1020之間且定位於藉由一表面1000支撐之一載板1010上。薄片1020之熱塑性材料經選擇以在使超級電池固化之溫度下熔化。釋放襯墊1015可由(例如)玻璃纖維及PTFE形成且在固化程序之後不黏著至超級電池。較佳地,釋放襯墊1015係由具有匹配或實質上匹配太陽能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例如,矽之CTE)之一熱膨脹係數之材料形成。此係因為若該等釋放襯墊之CTE與太陽能電池之CTE的大不相同,則該等太陽能電池及釋放襯墊將在固化程序期間延長達不同量,此將趨於在接頭處將超級電池縱向拉開。一真空囊1005上覆於此配置。例如,自下方透過表面1000及載板1010加熱未固化之超級電池且在囊1005與支撐表面1000之間抽真空。因此,囊1005透過經熔化之熱塑性薄片1020施加流體靜壓力至該超級電池。
在圖19D中,藉由一穿孔移動帶1025攜載一未固化之超級電池通過加熱該超級電池之一烘箱1035。透過該帶中之穿孔施加之一真空牽拉太陽能電池10朝向該帶,藉此施加壓力至該等太陽能電池10之間的接頭。在超級電池通過該烘箱時該等接頭中之導電膠合材料固化。較佳地,穿孔帶1025係由具有匹配或實質上匹配太陽能電池之CTE (例如,矽之CTE)之一CTE之材料形成。此係因為若帶1025之CTE與太陽能電池之CTE大不相同,則該等太陽能電池及帶將在烘箱1035中延長達不同量,此將趨於在接頭處將超級電池縱向拉開。
圖17之方法800包含相異超級電池固化及積層步驟且產生一中間超級電池產物。相比而言,在圖18中所展示之方法900中,組合超級電池固化及積層步驟。在步驟910中,切割及/或***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例如,156毫米x 156毫米或125毫米x 125毫米)以形成窄矩形太陽能電池條帶。可視需要對所得太陽能電池條帶進行測試及分類。
在步驟915中,使太陽能電池條帶以所要模組組態配置在包含囊封劑材料、一透明前(太陽側)薄片及一後薄片之一分層結構中。該等太陽能電池條帶使用安置於超級電池中之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部分之間的一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配置為超級電池。(例如,可藉由噴墨印刷或網版印刷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互連件經配置以使未固化之超級電池以所要組態電互連。該分層結構可包括(例如)一玻璃基板上之一第一囊封劑層、以太陽側向下配置於該第一囊封劑層上之經互連超級電池、該超級電池層上之一第二囊封劑層及該第二囊封劑層上之一後薄片。亦可使用任何其他合適配置。
在積層步驟920中,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分層結構以固化超級電池中之導電膠合材料且形成一固化之積層結構。用於使互連件接合至超級電池之導電膠合材料亦可在此步驟中固化。
在方法900之一變動中,將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在此之後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各個別太陽能電池條帶。在一替代變動中,在將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前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例如,可將複數個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放置於一大樣板上,接著將導電膠合材料施配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上且接著同時將該等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具有一大配件之太陽能電池條帶。接著,該等所得太陽能電池條帶可作為一群組傳輸且以如上所述之所要模組組態配置。
如上文提及,在方法800及方法900之一些變動中,在將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前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該等太陽能電池。當分離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時導電膠合材料未固化(即,仍「濕」)。在此等變動之一些變動中,(例如,藉由噴墨印刷或網版印刷)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接著使用一雷射在該太陽能電池上刻劃,從而界定將***該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位置,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在此等變動中,雷射電力及/或刻劃線之間的距離及膠合材料可經選擇以避免藉由來自雷射之熱意外地固化或部分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在其他變動中,使用一雷射在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上刻劃,從而界定將***該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位置,接著(例如,藉由噴墨印刷或網版印刷)施加導電膠合材料至該太陽能電池,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在後一變動中,可較佳完成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步驟而不會在此步驟期間意外地***或分斷經刻劃之太陽能電池。
再次參考圖20A至圖20C,圖20A示意性地繪示可用於***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經刻劃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設備1050的一側視圖。(刻劃及施加導電膠合材料可以任一順序發生)。在此設備中,藉由一真空歧管1070之一彎曲部分上方之一穿孔移動帶1060攜載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一經刻劃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45。在太陽能電池45在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部分上方通過時,透過該帶中之穿孔施加之一真空牽拉太陽能電池45之底表面抵靠該真空歧管且藉此使該太陽能電池撓曲。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部分之曲率半徑R可經選擇使得以此方式使太陽能電池45撓曲沿著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有利的是,可藉由此方法在不接觸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太陽能電池45之頂表面的情況下***太陽能電池45。
若較佳使***在一刻劃線之一端部處(即,在太陽能電池45之一邊緣處)開始,則此可使用圖20A之設備1050藉由以下者來完成(例如)配置該等刻劃線以使其等定向成與真空歧管成一角度θ使得對於各刻劃線,一端部在另一端部之前到達該真空歧管之彎曲部分。舉例而言,如圖20B中所展示,太陽能電池可經定向使得其等之刻劃線與帶之行進方向成一角度且該歧管定向成垂直於該帶之該行進方向。舉另一實例,圖20C展示經定向使得其等之刻劃線垂直於帶之行進方向且歧管定向成與該帶之該行進方向成一角度的電池。
任何其他合適設備亦可用於***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經刻劃之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具有預施加之導電膠合材料之條帶太陽能電池。例如,此等設備可使用滾輪以施加壓力至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太陽能電池之頂表面。在此等情況中,較佳的是該等滾輪僅在未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區域中碰觸該太陽能電池之頂表面。
在一些變動中,太陽能模組包括在一白色或另外反射性後薄片上配置成列之超級電池,使得太陽能輻射之最初未藉由太陽能電池吸收且通過該等太陽能電池之一部分可藉由該後薄片反射回至該等太陽能電池中以產生電。該反射性後薄片可透過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可見,此可導致看似具有跨其前表面伸展之平行亮(例如,白色)線之列之一太陽能模組。例如,參考圖5B,若超級電池100配置於一白色後薄片上,則在超級電池100之列之間伸展的平行暗線可看似白色線。對於太陽能模組之一些使用(例如,在屋頂上),此可為不美觀的。
參考圖21,為改良太陽能模組之美學外觀,一些變動採用包括暗條帶1105之一白色後薄片1100,該等暗條帶1105定位於對應於待配置於該後薄片上之超級電池之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中。條帶1105足夠寬使得該後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經組裝模組中之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可見。此降低如藉由具有正常色覺之一人類感知之該等超級電池與該後薄片之間的視覺對比度。例如,所得模組包含一白色後薄片但可具有在外觀上類似於圖5A至圖5B中所繪示之模組之前表面之一前表面。暗條帶1105可(例如)依暗帶之長度產生或以任何其他合適方式產生。
如先前所提及,遮蔽太陽能模組內之個別電池可產生「熱點」,其中未經遮蔽電池之電力在該經遮蔽電池中耗散。此經耗散之電力產生可使模組降級之局部溫度尖峰。
為最小化此等熱點之潛在嚴重性,習知***旁通二極體作為模組之部分。旁通二極體之間的電池之最大數目經設定以限制模組之最大溫度且防止對該模組之不可逆損害。用於矽電池之標準佈局可利用每20個或24個電池一旁通二極體,此係藉由矽電池之典型崩潰電壓判定之一數目。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崩潰電壓可位於約10 V至50 V之間的範圍中。在某些實施例中,該崩潰電壓可為約10 V、約15 V、約20 V、約25 V、約30 V或約35 V。
根據實施例,使用薄導熱黏著劑蓄板式排列經切割太陽能電池之條帶改良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熱接觸。此增強之熱接觸容許高於傳統互連技術之熱擴散程度。基於蓄板式排列之此一熱擴散設計容許使用比每旁通二極體二十四個(或更少)太陽能電池(習知設計限於此)更長之太陽能電池串。根據藉由根據實施例之蓄板式排列促進之熱擴散,對於常見旁通二極體之要求之此放寬可提供一或多個益處。例如,容許產生各種太陽能電池串長度之模組佈局,未受提供較大數目個旁通二極體之一需要阻礙。
根據實施例,藉由維持與鄰近電池之一實體及熱接合來達成熱擴散。此容許透過經接合之接頭之適當熱耗散。
在某些實施例中,此接頭維持於約200微米或更小之一厚度且以一分段型樣伸展太陽能電池之長度。取決於實施例,該接頭可具有約200微米或更小、約150微米或更小、約125微米或更小、約100微米或更小、約90微米或更小、約80微米或更小、約70微米或更小、約50微米或更小或約25微米或更小之一厚度。
一準確黏著固化處理對於確保在減小一厚度時維持一可靠接頭以促進經接合電池之間的熱擴散可為重要的。
容許伸展較長串(例如,超過24個電池)提供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之設計上之靈活性。例如,某些實施例可利用以一蓄板方式組裝之經切割太陽能電池串。此等組態可利用每模組顯著多於一習知模組之電池。
在無熱擴散性質的情況下,每24個電池將需要一旁通二極體。在將太陽能電池切割掉1/6的情況下,每模組之旁通二極體將為習知模組(包括3個未切割電池)的6倍,合計達總共18個二極體。因此熱擴散提供旁通二極體之數目的一顯著減少。
此外對於每個旁通二極體,需要旁通電路來完成旁通電路徑。各二極體需要兩個互連點及將其等連接至此等互連點之導體繞線。此產生一複雜電路,從而在與組裝一太陽能模組相關聯的標準佈局成本上造成巨額費用。
相比之下,熱擴散技術僅需要每模組一旁通二極體或甚至無旁通二極體。此一組態簡化一模組組裝程序,從而容許簡單自動工具執行佈局製造步驟。
避免對於旁通之需要保護每24個電池,因此使電池模組更易於製造。避免模組中間之複雜分接口(tap-out)及用於旁通電路之長並聯連接。藉由產生伸展模組之一寬度及/或長度之長蓄板電池條帶來實施此熱擴散。
除了提供熱擴散之外,根據實施例之蓄板式排列亦容許藉由降低在一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之電流之一量值改良之熱點效能。明確言之,在一熱點條件期間,在一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之電流量取決於電池面積。
因為蓄板式排列可將電池切割至較小面積,所以在一熱點條件下通過一電池之一電流量依據切割尺寸而變化。在一熱點條件期間,電流通過最低電阻路徑(其通常為一電池級缺陷介面或晶界)。減小此電流係一益處且最小化在熱點條件下故障之可靠性風險。
圖22A展示在熱點條件下利用傳統帶連接2201之一習知模組2200的一平面視圖。此處,一電池2204上之遮蔽2202導致熱局部化至該單一電池。
相比之下,圖22B展示亦在熱點條件下利用熱擴散之一模組的一平面視圖。此處,電池2252上之遮蔽2250在該電池內產生熱。然而,此熱擴散至模組2256內之其他電及熱接合之電池2254。
應進一步注意,對於多結晶太陽能電池減少耗散之電流之益處倍增。已知此等多結晶電池在熱點條件下由於一高級缺陷介面而不良地執行。
如上文所指示,特定實施例可採用蓄板式排列倒角切割之電池。在此等情況中,沿著各電池與鄰近電池之間的接合線,反映一熱量擴散優點。
此最大化各重疊接頭之接合長度。因為接合接頭係用於電池至電池熱擴散之主要介面,所以最大化此長度可確保獲得最佳熱擴散。
圖23A展示具有倒角電池2302之一超級電池串佈局2300之一實例。在此組態中,該等倒角電池定向在一相同方向使且因此全部經接合之接頭傳導路徑係相同的(125 mm)。
一電池2304上之遮蔽2306導致該電池之反向偏壓。熱擴散至鄰近電池。倒角電池之未接合端部2304a歸因於至下一電池之一較長導電長度而變得最熱。
圖23B展示具有倒角電池2352之一超級電池串佈局2350之另一實例。在此組態中,該等倒角電池定向在不同方向上,其中該等倒角電池之一些長邊緣彼此面對。此導致兩個長度之經接合接頭傳導路徑:125 mm及156 mm。
在一電池2354經歷遮蔽2356的情況下,圖23B之組態呈現沿著較長接合長度之經改良熱擴散。因此,圖23B展示在具有彼此面對之倒角電池之一超級電池中之熱擴散。
以上論述已集中於在一共同基板上以一蓄板方式組裝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其等可為經切割太陽能電池)。此導致形成具有一單一電互連件-接線盒(或j-盒)之一模組。
然而,為聚集有用之足夠量的太陽能,一安裝通常包括自身組裝在一起之許多此等模組。根據實施例,亦可以一蓄板方式組裝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模組以提高一陣列之面積效率。
在特定實施例中,一模組可以面對一太陽能方向之一頂部導電帶及背對該太陽能方向之一底部導電帶為特徵。
該底部帶埋藏於電池下面。因此,其並不阻斷傳入光及不利地影響模組之一面積效率。相比之下,該頂部帶經曝露且可阻斷傳入光及不利地影響效率。
根據實施例,可蓄板式排列模組自身使得頂部帶藉由相鄰模組覆蓋。圖24展示此一配置2400之一簡化橫截面視圖,其中一鄰近模組2402之一端部分2401用於與一即時模組2406之頂部帶2404重疊。各模組自身包括複數個蓄板太陽能電池2407。
埋藏該即時模組2406之頂部帶2408。其定位於該即時蓄板模組之一抬高側上以與下一鄰近蓄板模組重疊。
此蓄板模組組態亦可在不會不利地影響模組陣列之一最終曝露區域的情況下對其他元件提供模組上之額外區域。模組元件之可定位於重疊區域中之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接線盒(j-盒) 2410及/或匯流排帶。
圖25展示一蓄板模組組態2500之另一實施例。此處,各自鄰近蓄板模組2506及2508之接線盒2502、2504係呈一配合配置2510以達成其等之間的電連接。此藉由消除配線來簡化蓄板模組之陣列之組態。
在某些實施例中,接線盒可經強化及/或與額外結構支座組合。此一組態可產生一整合式傾斜模組屋頂安裝架解決方案,其中接線盒之一尺寸判定一傾角。在一蓄板模組陣列安裝於一平坦屋頂上的情況下,此一實施方案可尤其有用。
在模組包括一玻璃基板及一玻璃罩蓋(玻璃-玻璃模組)的情況下,可藉由縮短一整體模組長度(且因此源自蓄板式排列之一曝露長度L)而在無額外框架部件的情況下使用該等模組。此縮短將容許傾斜陣列之模組幸免於預期實體負載(例如,一5400 Pa雪負載限制),而不會在應變下斷裂。
應強調,使用包括以一蓄板方式組裝之複數個個別太陽能電池之超級電池結構易於適應改變模組之長度以滿足由實體負載及其他要求規定之一特定長度。
圖26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一蓄板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之一例示性電互連。該蓄板超級電池之該等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可定位成鄰近於該模組之一邊緣。
圖26展示使用一可撓性互連件400以電接觸一超級電池100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可撓性互連件400包括平行且鄰近於該超級電池100之一端部伸展之一帶狀部分9400A及垂直於該帶狀部分延伸以接觸其等導電接合至之該超級電池中之端部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未展示)之指狀部9400B。導電接合至互連件400之一帶狀導體9410在超級電池100後面通過以使互連件400電連接至太陽能模組(該超級電池係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之後表面上之電組件(例如,一接線盒中之旁通二極體及/或模組終端)。一絕緣膜9420可安置於導體9410與超級電池100之邊緣及後表面之間以使帶狀導體9410與超級電池100電絕緣。
互連件400可視需要圍繞超級電池之邊緣折疊使得帶狀部分9400A位於或部分位於該超級電池後面。在此等情況中,一電絕緣層通常提供於互連件400與超級電池100之邊緣及後表面之間。
例如,互連件400可自一導電薄片模切且可視需要經圖案化以增加其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機械順應性以減小或適應由互連件之CTE與該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此圖案化可包含(例如)狹縫、狹槽或孔(未展示)。互連件400之機械順應性及其至超級電池之接合應足以使至該超級電池之連接幸免於在下文更詳細描述之積層程序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互連件400可使用(例如)如上所述用於接合重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材料導電接合至超級電池。視需要,該導電接合材料可僅定位於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離散位置(例如,對應於端部太陽能電池上之離散接觸墊之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該超級電池之該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定位,以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或互連件之熱膨脹係數與該超級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
互連件400可自(例如)一薄銅片切割且在超級電池100係由具有小於標準矽太陽能電池之面積之太陽能電池形成時可比習知導電互連件要薄且因此在低於習知之電流下操作。例如,互連件400可由具有約50微米至約300微米之一厚度之銅片形成。一互連件400可足夠薄以甚至在未經如上所述之圖案化的情況下適應由互連件之CTE與該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例如,帶狀導體9410可由銅形成。
圖27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並聯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電互連,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該等蓄板超級電池之該等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可定位成鄰近於該模組之一邊緣。
圖27展示使用如剛所描述之兩個可撓性互連件400以製成至兩個鄰近超級電池100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電接觸。平行且鄰近於超級電池100之端部伸展之一匯流排9430導電接合至該兩個可撓性互連件以使該等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此方案可視需要延伸以使額外超級電池100並聯互連。例如,匯流排9430可由銅帶形成。
類似於如上文參考圖26所描述,互連件400及匯流排9430可視需要圍繞超級電池之邊緣折疊使得帶狀部分9400A及匯流排9430位於或部分位於該超級電池後面。在此等情況中,一電絕緣層通常提供於互連件400與超級電池100之邊緣及後表面之間及匯流排9430與超級電池100之邊緣及後表面之間。
圖28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並聯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電互連,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該等蓄板超級電池之該等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可定位成鄰近於該模組之一邊緣。
圖28展示使用另一例示性可撓性互連件9440以電接觸一超級電池100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在此實例中,可撓性互連件9440包括平行且鄰近於該超級電池100之一端部伸展之一帶狀部分9440A、垂直於該帶狀部分延伸以接觸其等導電接合至之該超級電池中之端部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未展示)之指狀部9440B及垂直於該帶狀部分且在該超級電池後面延伸之指狀部9440C。指狀部9440C導電接合至一匯流排9450。匯流排9450沿著超級電池100之後表面平行且鄰近於超級電池100之端部伸展且可延伸以與其可類似地電連接至之鄰近超級電池重疊,藉此使該等超級電池並聯連接。導電接合至匯流排9450之帶狀導體9410使超級電池電互連至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電組件(例如,一接線盒中之旁通二極體及/或模組終端)。電絕緣膜9420可提供於指狀部9440C與超級電池100之邊緣及後表面之間、匯流排9450與超級電池100之後表面之間及帶狀導體9410與超級電池100之後表面之間。
例如,互連件9440可自一導電薄片模切且可視需要經圖案化以增加其之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機械順應性以減小或適應由互連件之CTE與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此圖案化可包含(例如)狹縫、狹槽或孔(未展示)。互連件9440之機械順應性及其至超級電池之接合應足以使至該超級電池之連接幸免於在下文更詳細描述之積層程序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互連件9440可使用(例如)如上所述用於接合重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材料接合至超級電池。視需要,該導電接合材料可僅定位於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離散位置(例如,對應於端部太陽能電池上之離散接觸墊之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該超級電池之該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定位,以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或互連件之熱膨脹係數與該超級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
互連件9440可自(例如)一薄銅片切割且在超級電池100係由具有小於標準矽太陽能電池之面積之太陽能電池形成時可比習知導電互連件要薄且因此在低於習知之電流下操作。例如,互連件9440可由具有約50微米至約300微米之一厚度之銅片形成。一互連件9440可足夠薄以甚至在未經如上所述之圖案化的情況下適應由互連件之CTE與該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例如,匯流排9450可由銅帶形成。
在將指狀部9440B接合至超級電池100之前表面之後,可將指狀部9440C接合至匯流排9450。在此等情況中,指狀部9440C可在其等接合至匯流排9450時(例如)垂直於超級電池100彎曲遠離超級電池100之後表面。此後,指狀部9440C可彎曲以沿著超級電池100之後表面伸展,如圖28中所展示。
圖29展示兩個超級電池之片段橫截面及透視圖,其繪示使用夾置於鄰近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的一可撓性互連件以使該等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且提供至一接線盒的一電連接。圖29A展示圖29中之所關注區域之一放大視圖。
圖29及圖29A展示使用部分夾置於兩個超級電池100之重疊端部之間且使該等重疊端部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可撓性互連件2960以提供一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電連接,藉此使該等超級電池串聯互連。在所繪示實例中,互連件2960藉由兩個重疊太陽能電池之上部自太陽能模組前面隱藏。在另一變動中,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並不重疊且互連件2960之連接至該兩個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部分自太陽能模組之前表面可見。視需要,在此等變動中,互連件之原本自模組前面可見之部分可經覆蓋或著色(例如,暗化)以降低如藉由具有正常色覺之一人類感知之互連件與超級電池之間的可見對比度。互連件2960可平行於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邊緣延伸超出該等超級電池之側邊緣以使該對超級電池與一鄰近列中之一類似配置之超級電池對並聯電連接。
一帶狀導體2970可如所展示導電接合至互連件2960以使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電連接至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電組件(例如,一接線盒中之旁通二極體及/或模組終端)。在另一變動(未展示)中,一帶狀導體2970可遠離重疊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電連接至該等重疊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後表面接觸件而非導電接合至一互連件2960。該組態亦可提供至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或多個旁通二極體或其他電組件之一隱藏分接頭。
例如,互連件2960可視需要自一導電薄片模切且可視需要經圖案化以增加其之垂直及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邊緣之機械順應性以減小或適應由該互連件之CTE與該等超級電池之CTE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垂直及平行於該等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此圖案化可包含(例如)狹縫、狹槽(如所展示)或孔。該可撓性互連件之機械順應性及其至超級電池之接合應足以使經互連之超級電池幸免於在下文更詳細描述之積層程序期間由CTE失配引起之應力。該可撓性互連件可使用(例如)如上所述用於接合重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材料接合至超級電池。視需要,該導電接合材料可僅定位於沿著超級電池之邊緣之離散位置處而非依實質上延伸該等超級電池之該邊緣之長度的一連續線定位,以減小或適應由導電接合材料或互連件之熱膨脹係數與該等超級電池之熱膨脹係數之間的失配引起之平行於該等超級電池之邊緣的應力。互連件2960可自(例如)一薄銅片切割。
實施例可包含以下美國專利公開案文件中描述之一或多個特徵: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4/0124013號;及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14/0124014號,該兩案之全文針對所有目的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本說明書揭示包括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且經串聯電連接以形成超級電池之矽太陽能電池之高效率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以實體平行列配置在該太陽能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可具有(例如)基本上跨越該太陽能模組之全長或全寬之長度,或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可端對端配置成一列。此配置隱藏太陽能電池至太陽能電池之電互連且因此可用於產生在鄰近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之間具有較少對比度或不具有對比度之一視覺上美觀的太陽能模組。
一超級電池可包括任何數目個太陽能電池,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含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且在某些實施例中包含大於或等於100個矽太陽能電池。可期望在沿著一超級電池之中間位置處之電接觸件將該超級電池電分段成兩個或兩個以上串聯連接之片段同時維持一實體連續超級電池。本說明書揭示其中製成至超級電池中之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接觸墊之此等電連接以提供自該太陽能模組前面隱藏且因此在本文中稱為「隱藏分接頭」之電分接點的配置。該隱藏分接頭係太陽能電池之背面與一導電互連件之間的電連接。
本說明書亦揭示使用可撓性互連件以使前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墊、後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墊或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互連至太陽能模組中之其他太陽能電池或其他電組件。
此外,本說明書揭示使用一導電黏著劑以使鄰近太陽能電池彼此直接接合以提供適應超級電池與太陽能模組之一玻璃前薄片之間的一熱膨脹失配之機械順應式導電接合且使用一導電黏著劑以藉由迫使可撓性互連件適應可撓性互連件與超級電池之間的一熱膨脹失配之機械剛性接合使可撓性互連件接合至超級電池。此避免原本可由於太陽能模組之熱循環而發生之對該太陽能模組之損害。
如下文進一步描述,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電連接可用於使一超級電池之片段與鄰近列中之一或多個超級電池之對應片段並聯電連接,及/或針對包含(但不限於)電力最佳化(例如,旁通二極體、AC/DC微反相器、DC/DC轉換器)及可靠性應用之各種應用提供至太陽能模組電路之電連接。
使用如剛所描述之隱藏分接頭可藉由結合隱藏電池至電池連接提供太陽能模組之一實質上全黑外觀而進一步增強該太陽能模組之美學外觀,且亦可藉由容許該模組之表面區域之一較大部分藉由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填充而增大該太陽能模組之效率。
現參考圖以更詳細理解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圖1展示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100之一串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的一橫截面視圖。各太陽能電池10包括一半導體二極體結構及至該半導體二極體結構之電接觸件,在藉由光照明太陽能電池10時在該太陽能電池10中產生之電流可藉由該等電接觸件提供至一外部負載。
在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實例中,各太陽能電池10係具有提供至一n-p接面之相對側之電接觸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矩形結晶矽太陽能電池,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然而,若合適,則可使用其他材料系統、二極體結構、實體尺寸或電接觸配置。例如,該前(太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
再次參考圖1,在超級電池100中,鄰近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之區域中藉由將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導電接合材料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例如,合適導電接合材料可包含導電黏著劑及導電黏著膜及膠帶以及習知焊料。
圖29-29A展示使用部分夾置於兩個超級電池100之重疊端部之間及使該等重疊端部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可撓性互連件2960以提供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電連接,藉此使該等超級電池串聯互連。在所繪示之實例中,互連件2960藉由兩個重疊太陽能電池之上部自太陽能模組之前面隱藏。在另一變動中,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並不重疊且互連件2960之連接至該兩個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部分自太陽能模組之前表面可見。視需要,在此等變動中,互連件之原本自模組之前面可見之部分可經覆蓋或著色(例如,暗化)以降低如藉由具有正常色覺之一人類感知之互連件與超級電池之間的可見對比度。互連件2960可平行於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邊緣延伸超出該等超級電池之側邊緣以使該對超級電池與一鄰近列中之一類似配置之超級電池對並聯電連接。
一帶狀導體2970可如所展示導電接合至互連件2960以使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電連接至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電組件(例如,一接線盒中之旁通二極體及/或模組終端)。在另一變動(未展示)中,一帶狀導體2970可遠離重疊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電連接至該等重疊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後表面接觸件而非導電接合至一互連件2960。該組態亦可提供至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或多個旁通二極體或其他電組件之一隱藏分接頭。
圖5C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5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為六個平行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之列。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可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且配置成平行列使得其等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在又其他配置中,各列可包括串聯電互連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模組可具備具有(例如)約1米之一長度之短邊及具有(例如)約1.5米至約2.0米之一長度之長邊。亦可使用太陽能模組之任何其他合適形狀(例如,方形)及尺寸。
此實例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約等於一156 mm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寬度的1/6之一寬度之72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亦可使用具有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矩形太陽能電池。
可有利地採用具有小於如所繪示之一標準156 mm x 156 mm太陽能電池之縱橫比及面積之長及窄縱橫比及面積的太陽能電池以降低本說明書中所揭示之太陽能電池模組中之I2 R電阻性電力損耗。特定言之,太陽能電池10相較於標準大小之矽太陽能電池之縮小面積減少該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從而直接降低該太陽能電池中及此等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中之電阻性電力損耗。
例如,可使用導電接合至僅定位於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邊緣部分中之一或多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電互連件製成至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之一隱藏分接頭。替代性地,可使用(垂直於超級電池之長軸)實質上伸展太陽能電池之全長且導電接合至沿著太陽能電池之長度分佈在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複數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互連件製成一隱藏分接頭。
圖31A展示適於與邊緣連接之隱藏分接頭一起使用之一例示性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3300。該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連續鋁電接觸件3310、經配置平行於且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一長邊之邊緣之複數個銀接觸墊3315及各經配置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之短邊之一者之一鄰近邊緣之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0。當太陽能電池配置於一超級電池中時,接觸墊3315藉由一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重疊且直接接合至該前表面。一互連件可導電接合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0之一者或另一者以提供至超級電池之一隱藏分接頭。(視需要可採用兩個此等互連件以提供兩個隱藏分接頭)。
在圖31A中所展示之配置中,至隱藏分接頭之電流係通過大體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後表面電池金屬化而至互連匯集點(接觸件3320)。為促進沿著此路徑之電流,後表面金屬化薄片電阻較佳小於或等於每平方約5歐姆、或小於或等於每平方約2.5歐姆。
圖31B展示適於與沿著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長度採用一類匯流排互連件之隱藏分接頭一起使用之另一例示性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3301。該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連續鋁電接觸件3310、經配置平行於且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一長邊之邊緣之複數個銀接觸墊3315及配置成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一列且近似居中於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之複數個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5。實質上伸展太陽能電池之全長之一互連件可導電接合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5以提供至超級電池之一隱藏分接頭。至該隱藏分接頭之電流主要通過類匯流排互連件,從而使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導電性對於該隱藏分接頭而言不太重要。
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在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所接合至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位置及數目影響通過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該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該互連件之電流路徑之長度。因此,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配置可經選擇以最小化對於至且通過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電流路徑中之電流收集之電阻。除了圖31A至圖31B (及下文論述之圖31C)中所展示之組態之外,合適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配置可包含(例如)一二維陣列及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伸展之一列。例如,在後一情況中,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列可定位成鄰近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短邊緣。
圖31C展示適於與邊緣連接之隱藏分接頭或沿著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長度採用一類匯流排互連件之隱藏分接頭一起使用的另一例示性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3303。該金屬化圖案包括經配置平行於且鄰近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一長邊之邊緣之一連續銅接觸墊3315、連接至接觸墊3315且自接觸墊3315垂直延伸之複數個銅指狀部3317及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伸展且近似居中於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之一連續銅匯流排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5。一邊緣連接之互連件可接合至銅匯流排3325之一端部分以提供至超級電池之一隱藏分接頭。(視需要可在銅匯流排3325之任一端部處採用兩個此等互連件以提供兩個隱藏分接頭)。替代性地,實質上伸展太陽能電池之全長之一互連件可導電接合至銅匯流排3325以提供至超級電池之一隱藏分接頭。
經採用以形成隱藏分接頭之互連件可藉由焊接、熔接、導電黏著劑或以任何其他合適方式接合至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對於採用如圖31A至圖31B中所繪示之銀墊之金屬化圖案,互連件可由(例如)塗佈錫之銅形成。另一方法係使用形成一鋁至鋁接合(舉例而言,其可藉由電或雷射熔接、焊接或導電黏著劑形成)之一鋁導體直接製成至鋁後表面接觸件3310之隱藏分接頭。在某些實施例中,接觸件可包括錫。在如剛所描述之情況中,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將缺少銀接觸墊3320 (圖31A)或3325 (圖31B),但一邊緣連接或類匯流排之鋁互連件可在對應於該等接觸墊之位置處接合至鋁(或錫)接觸件3310。
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至前或後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與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及太陽能電池及互連件上之所得應力可導致可使太陽能模組之效能降級之破裂及其他故障模式。因此,期望隱藏分接頭及其他互連件經組態以在不產生顯著應力的情況下適應此差動膨脹。該等互連件可藉由(例如)由高度延展性材料(例如,軟銅、非常薄的銅片)形成、由低熱膨脹係數材料(例如,柯華合金(Kovar)、不脹鋼(Invar)或其他低熱膨脹鐵鎳合金)形成或由具有近似匹配矽之熱膨脹係數之一熱膨脹係數之材料形成、併入適應互連件與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之平面內幾何膨脹特徵(諸如狹縫、狹槽、孔或桁架結構)及/或採用適應此差動熱膨脹之平面外幾何特徵(諸如扭結、階差或凹窩)來提供應力及熱膨脹消除。互連件之接合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或如下文所描述接合至超級電池前或後表面終端接觸墊)之部分可具有(例如)小於約100微米、小於約50微米、小於約30微米或小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以增加該等互連件之可撓性。
再次參考圖7A、圖7B-1及7B-2,此等圖展示藉由元件符號400A至400U指定之採用應力消除幾何特徵且可適於用作用於隱藏分接頭或至前或後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件之電連接之互連件的若干例示性互連件組態。此等互連件通常具有約等於其等所接合至之一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但其等可具有任何其他合適長度。圖7A中所展示之例示性互連件400A至400T採用各種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展示於圖7B-1之平面內(x-y)視圖中及圖7B-2之平面外(x-z)視圖中之例示性互連件400U採用彎曲部3705作為一薄金屬帶中之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彎曲部3705降低該金屬帶之表觀拉伸剛度。該等彎曲部容許帶材料局部彎曲而非僅在該帶處於拉伸下時伸長。對於薄帶,此可顯著降低表觀拉伸剛度達(例如) 90%或更多。表觀拉伸剛度降低之確切量取決於若干因素,包含彎曲部之數目、該等彎曲部之幾何形狀及帶之厚度。一互連件亦可組合採用平面內及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
下文進一步論述之圖37A-1至圖38B-2展示採用平面內及/或平面外應力消除幾何特徵且可適於用作用於隱藏分接頭之邊緣連接之互連件的若干例示性互連件組態。
為減小或最小化連接各隱藏分接頭所需之導體串(conductor run)之數目,可利用一隱藏分接頭互連匯流排。此方法藉由使用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而使鄰近超級電池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彼此連接。(電連接通常為正至正或負至負,即,各端處為相同極性)。
例如,圖32展示實質上伸展一第一超級電池100中之一太陽能電池10之全寬且導電接合至如圖31B中所展示配置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5之一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及伸展一鄰近列中之一超級電池100中之一對應太陽能電池之全寬且類似地導電接合至如圖31B中所展示配置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5之一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該兩個互連件3400彼此成直列式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鄰接或重疊且可彼此導電接合或以其他方式電連接以形成使該兩個鄰近超級電池互連之一匯流排。此方案可視需要跨超級電池之額外列(例如,全部列)延伸以形成包括若干鄰近超級電池之片段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平行片段。圖33展示來自圖32之一超級電池之一部分的一透視圖。
圖35展示其中鄰近列中之超級電池藉由跨越該等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且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上之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0及另一超級電池上之另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3320之一短互連件3400互連之一實例,其中該等接觸墊如圖32A中所展示配置。圖36展示其中一短互連件跨越鄰近列中之兩個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且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上之後表面金屬化之一中心銅匯流排部分之端部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之一中心銅匯流排部分之一鄰近端部的一類似配置,其中該銅後表面金屬化如圖31C中所展示進行組態。在兩個實例中,互連方案可視需要跨超級電池之額外列(例如,全部列)延伸以形成包括若干鄰近超級電池之片段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平行片段。
圖37A-1至圖37F-3展示包括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3405之例示性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之平面內(x-y)及平面外(x-z)視圖。(x-y平面係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平面)。在圖37A-1至圖37E-2之實例中,各互連件3400包括定位於一或多個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之相對側上之突片3400A及3400B。例示性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包含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中空菱形形狀、曲折形之配置及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狹槽之配置。
如本文中所使用之術語「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亦可指代互連件或互連件之一部分之厚度或延展性。例如,圖37F-1至圖37F-3中所展示之互連件3400係由在x-y平面中具有(例如)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T之薄銅帶或銅箔之一筆直平坦長度形成以增加該互連件之可撓性。例如,該厚度T可為約50微米。該互連件之長度L可為(例如)約8厘米(cm)且該互連件之寬度W可為(例如)約0.5 cm。圖37F-3至圖37F-1分別展示互連件在x-y平面中之前及後表面視圖。該互連件之前表面面對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因為該互連件可跨越一太陽能模組中之兩個平行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所以該互連件之一部分可透過該間隙自該太陽能模組之前面可見。視需要,可使該互連件之該可見部分變黑(例如,用一黑色聚合物層塗佈)以減小其可見度。在所繪示之實例中,用一薄黑色聚合物層塗佈具有約0.5 cm之一長度L2之互連件之前表面之一中心部分3400C。通常,L2大於或等於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寬度。該黑色聚合物層可具有(例如)約20微米之一厚度。此一薄銅帶互連件亦可視需要採用如上所述之平面內或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例如,該互連件可包含如上文關於圖7B-1及7B-2描述之應力消除平面外彎曲部。
圖38A-1至圖38B-2展示包括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3407之例示性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之平面內(x-y)及平面外(x-z)視圖。在該等實例中,各互連件3400包括定位於一或多個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之相對側上之突片3400A及3400B。例示性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包含一個、兩個或兩個以上彎曲部、扭結、凹窩、階差或脊之配置。
圖37A-1至圖37E-2及圖38A-1至圖38B-2中所繪示之應力消除特徵之類型及配置以及上文關於圖37F-1至圖37F-3所描述之互連件帶厚度(若合適)亦可採用於如上所述之長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中及接合至超級電池後或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中。一互連件可組合包括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及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兩者。該等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及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經設計以降低或最小化對太陽能電池接頭之應變及應力效應且藉此產生高度可靠及彈性的電互連件。
圖39A-1及圖39A-2展示包括電池接觸墊對準及超級電池邊緣對準特徵以促進自動化、易於製造及放置準確度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例示性組態。圖39B-1及圖39B-2展示包括不對稱突片長度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一例示性組態。此等不對稱互連件可用於相反定向中以避免平行於超級電池之長軸伸展之導體之重疊。(參見下文圖42A至圖42B之論述)。
如本文中所描述之隱藏分接頭可形成模組佈局中所需之電連接以提供一所要模組電路。例如,隱藏分接頭連接可依沿著一超級電池之12個、24個、36個或48個太陽能電池之間隔或依任何其他合適間隔製成。隱藏分接頭之間的間隔可基於應用判定。
各超級電池通常包括在該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處之一前表面終端接觸件及在該超級電池之另一端部處之一後表面終端接觸件。在其中一超級電池跨越太陽能模組之長度或寬度之變動中,此等終端接觸件定位成鄰近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相對邊緣。
一可撓性互連件可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前或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以使該超級電池電連接至其他太陽能電池或模組中之其他電組件。例如,圖34A展示具有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端部處之一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互連件3410之一例示性太陽能模組的一橫截面視圖。後表面終端接觸互連件3410可為或可包括(例如)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的一薄銅帶或銅箔以增加該互連件之可撓性。該互連件在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平面中在垂直於電流流動通過該互連件之一方向上可具有(例如)大於或等於約10 mm之一寬度以改良傳導。如所繪示,一後表面終端接觸互連件3410可位於太陽能電池後面,其中該互連件之部分均未在平行於超級電池列之方向上延伸超出超級電池。
類似互連件可用於連接至前表面終端接觸件。替代性地,為縮小太陽能模組之前表面之藉由前表面終端互連件佔據之面積,一前表面互連件可包括直接接合至超級電池之一薄可撓性部分及提供一較高導電性之一較厚部分。此配置減小達成一所要導電性所需之互連件之寬度。互連件之該較厚部分可為(例如)該互連件之一整合部分或可為接合至該互連件之較薄部分之一分離件。例如,圖34B至圖34C各展示導電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處之一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一例示性互連件3410之一橫截面視圖。在兩個實例中,該互連件之直接接合至超級電池之一薄可撓性部分3410A包括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的一薄銅帶或銅箔。該互連件之一較厚銅帶部分3410B接合至薄部分3410A以改良該互連件之導電性。在圖34B中,薄互連件部分3410A之後表面上之一導電膠帶3410C使該薄互連件部分接合至超級電池及厚互連件部分3410B。在圖34C中,薄互連件部分3410A使用一導電黏著劑3410D接合至厚互連件部分3410B且使用一導電黏著劑3410E接合至超級電池。導電黏著劑3410D及3410E可相同或不同。例如,導電黏著劑3410E可為一焊料。
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可包括如圖34A中所展示之一積層結構,其中超級電池及一或多個囊封劑材料3610夾置於一透明前薄片3620與一後薄片3630之間。舉例而言,該透明前薄片可為玻璃。該後薄片亦可為玻璃或任何其他合適材料。如所繪示,一額外囊封劑條帶可安置於一後表面終端互連件3410與超級電池之後表面之間。
如上文提及,隱藏分接頭提供一「全黑」模組美學。因為此等連接係使用通常具高度反射性之導體製成,所以其等將通常具有相對於所附接之太陽能電池之高對比度。然而,藉由形成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之連接及藉由亦繞線太陽能電池後面之太陽能模組電路中之其他導體,隱藏各種導體。此容許多個連接點(隱藏分接頭)同時仍維持該「全黑」外觀。
隱藏分接頭可用於形成各種模組佈局。在圖40 (實體佈局)及圖41 (電示意圖)之實例中,一太陽能模組包括各伸展該模組之長度之六個超級電池。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短互連件3400將各超級電池分段成三個片段且使鄰近超級電池片段並聯電連接,藉此形成並聯連接之超級電池片段之三個群組。各群組與併入至(嵌入於)模組之積層構造中之旁通二極體1300A至1300C之一不同者並聯連接。例如,該等旁通二極體可直接定位於超級電池後面或定位於超級電池之間。例如,該等旁通二極體可近似沿著平行於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中心線定位。
在圖42A至圖42B之(亦對應於圖41之電示意圖之)實例中,一太陽能模組包括各伸展該模組之長度之六個超級電池。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短互連件3400將各超級電池分段成三個片段且使鄰近超級電池片段並聯電連接,藉此形成並聯連接之超級電池片段之三個群組。各群組透過匯流排連接1500A至1500C與旁通二極體1300A至1300C之一不同者並聯連接,該等匯流排連接1500A至1500C定位於超級電池後面且使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短互連件連接至定位於模組之背面中一接線盒內之旁通二極體。
圖42B提供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與導體1500B及1500C之連接的一詳細視圖。如所描繪,此等導體並不彼此重疊。在所繪示之實例中,此係藉由使用配置於相反定向上之不對稱互連件3400來實現。避免導體之重疊之一替代方法係採用具有一長度之突片之一第一對稱互連件3400及具有一不同長度之突片之一第二對稱互連件3400。
在圖43之(亦對應於圖41之電示意圖之)實例中,一太陽能模組類似於如圖42A中所展示般組態,惟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形成實質上伸展太陽能模組之全寬之連續匯流排除外。各匯流排可為導電接合至各超級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之一單一長互連件3400。替代性地,該匯流排可包括多個個別互連件,各互連件跨越一單一超級電池、彼此導電接合或以其他方式電互連,如上文關於圖41所描述。圖43亦展示形成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一端部之一連續匯流排以電連接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超級電池終端互連件3410,及形成沿著該太陽能模組之相對端部之一連續匯流排以電連接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額外超級電池終端互連件3410。
圖44A至圖44B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亦對應於圖41之電示意圖。此實例採用如圖42A中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3400及如圖43中之形成用於超級電池前及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連續匯流排之互連件3410。
在圖47A (實體佈局)及圖47B (電示意圖)之實例中,一太陽能模組包括各伸展該模組之全長之六個超級電池。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短互連件3400將各超級電池分段成一2/3長度區段及一1/3長度區段。在太陽能模組之下邊緣處(如圖式中所描繪)之互連件3410使左手側三列彼此並聯互連,使右手側三列彼此並聯互連且使左手側三列與右手側三列串聯互連。此配置形成並聯連接之超級電池片段之三個群組,其中各超級電池群組具有一超級電池之長度之2/3之一長度。各群組與旁通二極體2000A至2000C之一不同者並聯連接。此配置提供藉由相同超級電池在其等代替性地如圖41中所展示電連接之情況下將提供之約兩倍之電壓及約一半之電流。
如上文參考圖34A提及,接合至超級電池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可完全位於超級電池後面且自太陽能模組之前(太陽)側隱藏。接合至超級電池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3410可在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視圖中(例如,如圖43中)可見,此係因為其等延伸超出超級電池之端部(例如,如圖44A中)或因為其等圍繞該等超級電池之端部且在該等端部下面折疊。
使用隱藏分接頭促進按每旁通二極體對較小數目個太陽能電池分組。在圖48A至圖48B (各展示一實體佈局)之實例中,一太陽能模組包括各伸展該模組之長度之六個超級電池。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短互連件3400將各超級電池分段成五個片段且使鄰近超級電池片段並聯電連接,藉此形成並聯連接之超級電池片段之五個群組。各群組與併入至(嵌入於)模組之積層構造中之旁通二極體2100A至2100E之一不同者並聯連接。例如,該等旁通二極體可直接定位於超級電池後面或定位於超級電池之間。超級電池終端互連件3410形成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一端部之一連續匯流排以電連接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終端接觸件,且額外超級電池終端互連件3410形成沿著該太陽能模組之相對端部之一連續匯流排以電連接該等超級電池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在圖48A之實例中,一單一接線盒2110藉由導體2115A及2115B電連接至前及後表面終端互連匯流排。然而,在該接線盒中不存在二極體,因此替代性地(圖48B)可消除長回路導體2215A及2215B且用定位於(例如)模組之相對邊緣處之兩個單極性(+或-)接線盒2110A至2110B取代該單一接線盒2110。此消除該等長回路導體中之電阻性損耗。
儘管本文中所描述之實例使用隱藏分接頭以將各超級電池電分段成三個或五個太陽能電池群組,然此等實例意欲為闡釋性且非限制性。更一般而言,隱藏分接頭可用於將一超級電池電分段成多於或少於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群組及/或分段成每群組多於或少於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
在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之正常操作中,在不具有正向偏壓或導電中之旁通二極體的情況下,較少或無電流流動通過任何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代替性地,電流透過形成於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電池至電池導電接合流動通過各超級電池之長度。相比而言,圖45展示在透過一正向偏壓旁通二極體旁通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時的電流。如藉由箭頭所指示,在此實例中,最左超級電池中之電流沿著該超級電池流動直至其到達經分接太陽能電池,接著通過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未展示)、一互連件3400至鄰近超級電池中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該互連件在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上所接合至之另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未展示),通過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且通過額外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互連件及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以到達至旁通二極體之匯流排連接1500。通過其他超級電池之電流係類似的。如自圖解所明白,在此等境況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可傳導來自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列之電流且因此傳導大於在模組中之任何單一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之一電流。
通常在一太陽能電池之與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相對之前表面上不存在任何匯流排條、接觸墊或其他光阻斷元件(除前表面金屬化指狀部或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一重疊部分以外)。因此,若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係由一矽太陽能電池上之銀形成,則在該銀接觸墊降低防止後表面載子重組之一後表面場之效應之情況下可降低該太陽能電池在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區域中之光轉換效率。為避免此效率損耗,一超級電池中之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通常並不包括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例如,在一些變動中,僅對於一旁通二極體電路需要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等太陽能電池將包括此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此外,為使包含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太陽能電池中之電流產生匹配於缺少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太陽能電池中之電流產生,包括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等太陽能電池可具有大於缺少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太陽能電池之一集光區域。
個別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可具有(例如)小於或等於約2 mm x小於或等於約5 mm之矩形尺寸。
太陽能模組經受由於在操作期間及在測試期間在其等安裝環境中之溫度變動而引起之溫度循環。如圖46A中所展示,在此溫度循環期間,超級電池中之矽太陽能電池與模組之其他部分(例如,該模組之一玻璃前薄片)之間的一熱膨脹失配導致該超級電池與該模組之該等其他部分之間沿著超級電池列之長軸之相對運動。此失配趨於拉伸或壓縮超級電池且可損害太陽能電池或該等超級電池中之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類似地,如圖46B中所展示,在溫度循環期間,接合至一太陽能電池之一互連件與該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熱膨脹失配導致該互連件與該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在垂直於超級電池列之方向上之相對運動。此失配引起應變且可損害太陽能電池、互連件及其等之間的導電接合。此可針對接合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針對接合至超級電池前或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發生。
類似地,(例如)在運輸期間或由於天氣(例如,風及雪)一太陽能模組之循環機械負載可在一超級電池內之電池至電池接合處及在一太陽能電池與一互連件之間的接合處產生局部剪切力。此等剪切力亦可損害太陽能模組。
為防止由超級電池與太陽能模組之其他部分之間沿著超級電池列之長軸之相對運動引起的問題,用於使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之導電黏著劑可經選擇以形成介於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可撓性導電接合3515 (圖46A),該可撓性導電接合3515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模組之超級電池與一玻璃前薄片之間沿著平行於列之一方向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導電黏著劑可經選擇以形成在標準測試條件下(即,25℃)具有(例如)小於或等於約100兆帕(MPa)、小於或等於約200 MPa、小於或等於約300 MPa、小於或等於約400 MPa、小於或等於約500 MPa、小於或等於約600 MPa、小於或等於約700 MPa、小於或等於約800 MPa、小於或等於約900 MPa或小於或等於約1000 MPa之一剪切模數之導電接合。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可撓性導電接合可適應各電池與玻璃前薄片之間的(例如)大於或等於約15微米之差動運動。例如,合適導電黏著劑可包含自Engineered Conductive Materials LLC購得之ECM 1541-S3。
為促進熱沿著一超級電池之流動(其降低由熱點(若該模組中之一太陽能電池由於遮蔽或出於一些其他原因而反向偏壓,則可在太陽能模組之操作期間發生熱點)引起的對該太陽能模組之損害的風險),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經形成具有(例如)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
為防止由一互連件與其所接合至之一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相對運動引起之問題,用於使該互連件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之導電黏著劑可經選擇以形成介於該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的一導電接合,該導電接合足夠剛性以迫使該互連件在不損害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的熱膨脹之一失配。此導電黏著劑可經選擇以形成在標準測試條件下(即,25℃)具有(例如)大於或等於約1800兆帕(MPa)、大於或等於約19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0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1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2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3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4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5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6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7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800 MPa、大於或等於約29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0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1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2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3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4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5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6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7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800 MPa、大於或等於約3900 MPa或大於或等於約4000 MPa之一剪切模數之一導電接合。在此等變動中互連件可耐受該互連件之(例如)大於或等於約40微米之熱膨脹或收縮。例如,合適導電黏著劑可包含Hitachi CP-450及焊料。
因此,在一超級電池內之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可利用不同於該超級電池與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導電接合之一導電黏著劑。例如,該超級電池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該導電接合可由一焊料形成且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由一非焊料導電黏著劑形成。在一些變動中,兩種導電黏著劑可在一單一程序步驟中,例如在一約150℃至約180℃程序窗中固化。
以上論述已集中於在一共同基板上以一蓄板方式組裝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其等可為經切割太陽能電池)。此導致形成一模組。
然而,為聚集有用之足夠量的太陽能,一安裝通常包括本身組裝在一起之許多此等模組。根據實施例,亦可以一蓄板方式組裝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模組以增大一陣列之面積效率。
在特定實施例中,一模組可以面對一太陽能方向之一頂部導電帶及背對該太陽能方向之一底部導電帶為特徵。
該底部帶埋藏於電池下面。因此,其未阻斷傳入光及不利地影響模組之一面積效率。相比之下,該頂部帶經曝露且可阻斷傳入光並不利地影響效率。
根據實施例,可蓄板式排列模組本身使得頂部帶藉由相鄰模組覆蓋。此蓄板模組組態亦可在不會不利地影響模組陣列之一最終曝露區域的情況下對其他元件提供模組上之額外區域。可定位於重疊區域中之模組元件之實例可包含(但不限於):接線盒(j-盒)及/或匯流排帶。
在某些實施例中,各自鄰近蓄板模組之接線盒係呈一配合配置以達成其等之間的電連接。此藉由消除配線來簡化蓄板模組之陣列之組態。
在某些實施例中,接線盒可經強化及/或與額外結構支座組合。此一組態可產生一整合式傾斜模組屋頂安裝架解決方案,其中接線盒之一尺寸判定一傾角。在一蓄板模組陣列安裝於一平坦屋頂上的情況下,此一實施方案可尤其有用。
蓄板超級電池為相對於模組級電力管理裝置(例如,DC/AC微反相器、DC/DC模組電力最佳化器、電壓智能及智慧開關及相關裝置)之模組佈局開闢獨特機會。模組級電力管理系統之一特徵係電力最佳化。如本文中所描述及採用之超級電池可產生高於傳統面板之電壓。此外,超級電池模組佈局可進一步對該模組分區。較高電壓及增加的分區兩者產生電力最佳化之潛在優點。
本說明書揭示包括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且串聯電連接以形成超級電池之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高效率太陽能模組(即,太陽能面板),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以實際上平行列配置在該太陽能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可具有(例如)本質上跨越該太陽能模組之全長或全寬之長度,或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可端對端配置成一列。各超級電池可包含任何數目個太陽能電池,舉例而言,在一些變動中包含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且在某些變動中包含大於或等於100個矽太陽能電池。各太陽能模組可具有一習知大小及形狀且又包含數百個矽太陽能電池,從而容許一單一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電互連以提供(例如)約90伏特(V)至約450 V或更大之一直流電(DC)電壓。
如下文進一步描述,此高DC電壓在藉由一反相器(例如,定位於太陽能模組上之微反相器)轉換至AC之前藉由消除或降低對於一DC轉DC升壓(DC電壓之步升)之需要來促進藉由該反相器自直流至交流(AC)之轉換。又如下文進一步描述,該高DC電壓亦促進使用其中藉由自彼此並聯電連接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高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接收高電壓DC輸出之一中心反相器執行DC/AC轉換之配置。
現參考圖以更詳細理解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圖1展示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100之一串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的一橫截面視圖。各太陽能電池10包括一半導體二極體結構及至該半導體二極體結構之電接觸件,在藉由光照明太陽能電池10時在該太陽能電池10中產生之電流可藉由該等電接觸件提供至一外部負載。
在本說明書中描述之實例中,各太陽能電池10係具有提供至一n-p接面之相對側之電接觸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矩形結晶矽太陽能電池,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然而,若合適,則可使用其他材料系統、二極體結構、實體尺寸或電接觸配置。例如,該前(太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
再次參考圖1,在超級電池100中,鄰近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之區域中藉由將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導電接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例如,合適導電接合材料可包含導電黏著劑及導電黏著膜及膠帶以及習知焊料。
圖5C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超級電池35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5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為六個平行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長邊。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之列。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可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且配置成平行列使得其等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在又其他配置中,各列可包括串聯電互連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模組可擁有具有(例如)約1米之一長度之短邊及具有(例如)約1.5米至約2.0米之一長度之長邊。亦可使用太陽能模組之任何其他合適形狀(例如,方形)及尺寸。
在一些變動中,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太陽能模組之超級電池與一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
在所繪示實例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72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各矩形太陽能電池具有等於或約等於一習知大小之156 mm方形或偽方形矽晶圓之寬度的1/6之一寬度及等於或約等於該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該寬度之一長度。更一般而言,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所採用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可具有(例如)等於或約等於一習知大小之方形或偽方形矽晶圓之寬度之長度及(例如)等於或約等於一習知大小之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寬度的1/M之寬度,其中M為≤ 20的任何整數。例如,M可為3、4、5、6或12。M亦可大於20。一超級電池可包括任何合適數目個此等矩形太陽能電池。
太陽能模組350中之超級電池可藉由電互連件(視需要,可撓性電互連件)或藉由如下文所描述之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串聯互連以自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模組提供高於習知之一電壓,此係因為剛所描述之蓄板式排列方法併入每模組遠多於習知之電池。例如,包括由1/8th經切割矽太陽能電池製成之超級電池之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模組可包括每模組超過600個太陽能電池。相比之下,包括習知大小及經互連之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模組通常包括每模組約60個太陽能電池。在習知矽太陽能模組中,方形或偽方形太陽能電池通常藉由銅帶互連且彼此間隔開以適應該等互連。在此等情況中,將該等習知大小之方形或偽方形晶圓切割成窄矩形將減小模組中之作用太陽能電池區域的總量且因此由於需要額外電池至電池互連件而降低模組電力。相比而言,在本文中所揭示之太陽能模組中,蓄板配置將電池至電池電互連隱藏於作用太陽能電池區域下面。因此,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可在不降低模組輸出電力的情況下提供高輸出電壓,此係因為在模組電力與太陽能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及所需電池至電池互連)之數目之間存在較少或不存在折衷。
當全部太陽能電池串聯連接時,如本文中所描述之一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提供在(例如)約90伏特至約450伏特或更大之範圍中之一DC電壓。如上文提及,此高DC電壓可為有利的。
例如,安置於一太陽能模組上或附近之一微反相器可用於模組級電力最佳化及DC轉AC轉換。現參考圖49A至圖49B,習知一微反相器4310自一單一太陽能模組4300接收一25 V至40 V DC輸入且輸出一230 V AC輸出以匹配經連接電網。該微反相器通常包括兩個主要組件:一DC/DC升壓及DC/AC反相。該DC/DC升壓係用於增加DC/AC轉換所需的DC匯流排電壓且通常係最昂貴及有損耗(2%效率損耗)組件。因為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提供一高電壓輸出,所以可減少或消除對於一DC/DC升壓的需要(圖49B)。此可降低成本且增大太陽能模組之效率及可靠性。
在使用一中心(「串」)反相器而非微反相器之習知配置中,習知低DC輸出太陽能模組彼此串聯電連接且電連接至該串反相器。藉由太陽能模組串產生之電壓等於個別模組電壓之總和,此係因為該等模組串聯連接。一可容許電壓範圍判定該串中之模組之最大及最小數目。模組之最大數目係藉由模組電壓及碼電壓限制設定:例如,Nmax x Voc < 600 V (美國住宅標準)或Nmax x Voc <1,000 V (商業標準)。該串中之模組之最小數目係藉由模組電壓及由串反相器所需之最小操作電壓設定:Nmin x Vmp > VInvertermin 。由該串反相器(例如,一Fronius、Powerone或SMA反相器)所需之最小操作電壓(VInvertermin )通常介於約180 V與約250 V之間。通常,用於該串反相器之最佳操作電壓係約400 V。
如本文中所描述之一單一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產生大於由一串反相器所需之最小操作電壓且視需要處於或接近用於該串反相器之最佳操作電壓之一電壓。因此,本文中所描述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彼此並聯地電連接至一串反相器。此避免可使系統設計及安裝複雜之串聯連接之模組串之串長度要求。又,在太陽能模組之一串聯連接串中,最低電流模組佔主導地位,且若該串中之不同模組接收如可針對不同屋頂斜坡上之模組發生或由於樹蔭而發生之不同照明,則系統不能有效操作。本文中所描述之平行高電壓模組組態亦可避免此等問題,此係因為通過各太陽能模組之電流係獨立於通過其他太陽能模組之電流。此外,此等配置無需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且因此可改良太陽能模組之可靠性,此在一屋頂上部署太陽能模組之變動中可尤為重要。
現參考圖50A至圖50B,如上所述,一超級電池可伸展約太陽能模組之全長或全寬。為實現沿著該超級電池之長度之電連接,可將一(自前視圖)隱藏之電分接點整合至太陽能模組構造中。此可藉由使一電導體連接至超級電池之一端部或中間位置處之一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來完成。此等隱藏分接頭容許一超級電池之電分段且實現超級電池或超級電池之片段至旁通二極體、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例如,一微反相器、電力最佳化器、電壓智能及智慧開關及相關裝置)或其他組件之互連。隱藏分接頭之使用進一步描述於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081,200號、美國臨時申請案第62/133,205號及美國申請案第14/674,983號中,各申請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在圖50A (一例示性實體佈局)及圖50B (一例示性電示意圖)之實例中,所繪示之太陽能模組200各包括串聯電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之六個超級電池100。藉由隱藏分接頭4400將各超級電池電分段成若干太陽能電池群組,其中各群組之太陽能電池與一不同旁通二極體4410並聯電連接。在此等實例中,該等旁通二極體安置於太陽能模組積層結構內,即,其中太陽能電池在一前表面透明薄片與一背襯薄片之間的一囊封劑中。替代性地,旁通二極體可安置於定位於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表面或邊緣上之一接線盒中且藉由導體串互連至隱藏分接頭。
在圖51A (實體佈局)及圖51B (對應電示意圖)之實例中,所繪示之太陽能模組200亦包括串聯電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之六個超級電池100。在此實例中,將太陽能模組電分段成三對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其中各對超級電池與一不同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在此實例中該等旁通二極體安置於定位於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表面上之一接線盒4500內。該等旁通二極體可代替性地定位於太陽能模組積層結構中或一邊緣安裝之接線盒中。
在圖50A至圖51B之實例中,在太陽能模組之正常操作中,各太陽能電池經正向偏壓且因此全部旁通二極體經反向偏壓且並不傳導。然而,若一群組中之一或多個太陽能電池經反向偏壓至一足夠高電壓,則對應於該群組之旁通二極體將接通且通過模組之電流將旁通該等反向偏壓之太陽能電池。此防止在經遮蔽或出故障之太陽能電池處形成危險熱點。
替代性地,旁通二極體功能性可在安置於太陽能模組上或附近之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例如,一微反相器)內完成。(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及其等之使用在本文中亦可稱為模組級電力管理裝置或系統及模組級電力管理)。視需要與太陽能模組整合之此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最佳化來自超級電池群組、來自各超級電池或來自經電分段之超級電池中之各個別超級電池片段之電力(例如,藉由在其最大電力點處操作該等超級電池群組、超級電池或超級電池片段),藉此實現該模組內之離散電力最佳化。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可消除對於模組內之任何旁通二極體之需要,此係因為電力電子器件可判定何時旁通整個模組、一特定超級電池群組、一或多個特定個別超級電池及/或一或多個特定超級電池片段。
此可(例如)藉由依模組級整合電壓智能來完成。藉由監測太陽能模組中之一太陽能電池電路(例如,一或多個超級電池或超級電池片段)之電壓輸出,一「智慧開關」電力管理裝置可判定該電路是否包含處於反向偏壓之任何太陽能電池。若偵測到一反向偏壓之太陽能電池,則該電力管理裝置可(例如)使用一繼電器開關或其他組件使對應電路與電系統斷開連接。例如,若一經監測之太陽能電池電路之電壓下降至低於一預定臨限值,則該電力管理裝置將關閉(開路)該電路。例如,相較於該電路之正常操作,該預定臨限值可為一特定百分比或量值(例如,20%或10 V)。此電壓智能之實施方案可併入至(例如,來自Enphase Energy Inc.、Solaredge Technologies Inc.、Tigo Energy Inc.之)現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產品中或透過一客製電路設計。
圖52A (實體佈局)及圖52B (對應電示意圖)展示用於包括蓄板超級電池之一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實例中,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六個列的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100。該六個超級電池經串聯電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4600可對於整個模組執行電壓感測、電力管理及/或DC/AC轉換。
圖53A (實體佈局)及圖53B (對應電示意圖)展示用於包括蓄板超級電池之一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實例中,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六個列的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100。該六個超級電池電分組成三對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各對超級電池個別連接至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4600,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4600可對個別對之超級電池之執行電壓感測及電力最佳化,使該等超級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及/或執行DC/AC轉換。
圖54A (實體佈局)及圖54B (對應電示意圖)展示用於包括蓄板超級電池之一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實例中,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六個列的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100。各超級電池與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4600(其可對各超級電池執行電壓感測及電力最佳化,使該等超級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及/或執行DC/AC轉換)個別地連接。
圖55A (實體佈局)及圖55B (對應電示意圖)展示用於包括蓄板超級電池之一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另一例示性架構。在此實例中,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包括配置成延伸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六個列的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100。各超級電池藉由隱藏分接頭4400電分段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群組。各所得太陽能電池群組與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4600(其可對各太陽能電池群組執行電壓感測及電力最佳化、使複數個該等群組串聯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及/或執行DC/AC轉換)個別地連接。
在一些變動中,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兩個或兩個以上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藉由一反相器轉換至AC之一高電壓DC輸出。舉例而言,該反相器可為與太陽能模組之一者整合之一微反相器。在此等情況中,該微反相器視需要可為亦執行如上所述之額外感測及連接功能之模組級電力管理電子器件之一組件。替代性地,反相器可為如下文進一步論述之一中心(「串型」)反相器。
如圖56中所展示,當在一太陽能模組中串聯串接超級電池時,鄰近超級電池列可以一交錯方式沿著其等長軸略微偏移。此交錯容許超級電池列之鄰近端部藉由接合至一超級電池之頂部及另一超級電池之底部之一互連件4700串聯電連接,同時節省模組區域(空間/長度)以及簡化製造。舉例而言,鄰近超級電池列可偏移達約5毫米。
電互連件4700與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及太陽能電池及該互連件上之所得應力可導致可使太陽能模組之效能降級之破裂及其他故障模式。因此,期望該互連件為可撓性的且經組態以在不產生顯著應力的情況下適應此差動膨脹。該互連件可藉由(例如)由高度延展性材料(例如,軟銅、薄銅片)形成、由低熱膨脹係數材料(例如,柯華(Kovar)合金、不脹鋼(Invar)或其他低熱膨脹鐵鎳合金)形成或由具有近似匹配矽之熱膨脹係數之一熱膨脹係數之材料形成、併入適應互連件與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之平面內幾何膨脹特徵(諸如狹縫、狹槽、孔或桁架結構)及/或採用適應此差動熱膨脹之平面外幾何特徵(諸如扭結、階差或凹窩)來提供應力及熱膨脹消除。互連件之導電部分可具有(例如)小於約100微米、小於約50微米、小於約30微米或小於約25微米之一厚度以增加該等互連件之可撓性。(此等太陽能模組中之普遍低電流使薄可撓性導電帶能夠在無源自薄互連件之電阻之過量電力損耗的情況下使用)。
在一些變動中,一超級電池與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導電接合迫使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超級電池與該可撓性互連件之間的熱膨脹之一失配。
圖7A (在上文論述)展示藉由元件符號400A至400T指定之採用平面內應力消除幾何特徵之若干例示性互連件組態,且圖7B-1及圖7B-2 (亦在上文論述)展示藉由元件符號400U及3705指定之採用平面外應力消除幾何特徵之例示性互連件組態。如本文中所描述,採用應力消除特徵之此等互連件組態之任一者或任何組合可適於使超級電池串聯電互連以提供一高DC電壓。
關於圖51A至圖55B之論述集中於模組級電力管理與用以自模組提供一AC輸出之藉由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之一高DC模組電壓之可能DC/AC轉換。如上文提及,可代替性地藉由一中心串反相器執行來自如本文中所描述之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高DC電壓之DC/AC轉換。例如,圖57A示意性地繪示包括經由一高DC電壓負匯流排4820及一高DC電壓正匯流排4810彼此並聯地電連接至一串反相器4815之複數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之一光伏打系統4800。通常,如上所述,各太陽能模組200包括使用電互連件串聯電連接以提供一高DC電壓之複數個蓄板超級電池。例如,太陽能模組200可視需要包括如上所述配置之旁通二極體。圖57B展示光伏打系統4800在一屋頂上之一例示性部署。
在光伏打系統4800之一些變動中,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兩個或兩個以上短串聯連接串可與一串反相器並聯電連接。再次參考圖57A,例如,各太陽能模組200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之一串聯連接串取代。此可經完成以(例如)在遵守法規標準的情況下最大化提供至反相器之電壓。
習知太陽能模組通常產生約8安培Isc (短路電流)、約50 Voc (開路電壓)及約35 Vmp (最大電力點電壓)。如上文所論述,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包括M倍的太陽能電池之習知數目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一習知太陽能電池之面積之約1/M的一面積)大致產生一習知太陽能模組之M倍電壓及1/M之電流。如上文提及,M可為任何合適整數,通常≤ 20但可大於20。例如,M可為3、4、5、6或12。
若M = 6,則用於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Voc可為(例如)約300 V。使此兩個模組串聯連接將提供約600 V DC至匯流排,從而遵守由美國住宅標準設定之最大值。若M = 4,則用於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Voc可為(例如)約200 V。使三個此等模組串聯連接將提供約600 V DC至匯流排。若M = 12,則用於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Voc可為(例如)約600 V。吾人亦可組態系統以具有小於600 V之匯流排電壓。在此等變動中,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例如)成對或三個一組或以任何其他合適組合連接於一匯流盒中以提供一最佳電壓至反相器。
由上文所描述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平行組態引起之一挑戰在於,若一太陽能模組具有一短路,則其他太陽能模組可潛在地將其等電力轉儲(dump)於該經短接之模組上(即,驅動電流通過該經短接模組且在該經短接模組中耗散電力)且產生一危害。例如,可藉由使用經配置以防止其他模組驅動電流通過一經短接模組之阻斷二極體、使用限流熔絲或結合阻斷二極體使用限流熔絲來避免此問題。圖57B示意性地指示在一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200之正及負終端上使用兩個限流熔絲4830。
阻斷二極體及/或熔絲之保護配置可取決於反相器是否包括一變壓器。使用包括一變壓器之一反相器之系統通常使負導體接地。使用一無變壓器反相器之系統通常並不使負導體接地。對於一無變壓器反相器,可較佳具有與太陽能模組之正終端成直列式之一限流熔絲及與負終端成直列式之另一限流熔絲。
例如,阻斷二極體及/或限流熔絲可藉由各模組放置於一接線盒中或模組積層中。合適接線盒、阻斷二極體(例如,直列式阻斷二極體)及熔絲(例如,直列式熔絲)可包含自Shoals Technology Group購得之接線盒、阻斷二極體及熔絲。
圖58A展示一例示性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該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其中一阻斷二極體4850與該太陽能模組之正終端成直列式之一接線盒4840。該接線盒並不包含一限流熔絲。此組態可較佳結合與太陽能模組之正及/或負終端成直列式地定位於別處(例如,在一匯流盒中)之一或多個限流熔絲使用(例如,參見下文圖58D)。圖58B展示一例示性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該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其中一阻斷二極體與該太陽能模組之正終端成直列式且一限流熔絲4830與負終端成直列式之一接線盒4840。圖58C展示一例示性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該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其中一限流熔絲4830與該太陽能模組之正終端成直列式且另一限流熔絲4830與負終端成直列式之一接線盒4840。圖58D展示一例示性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該高電壓DC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包括如圖58A中組態之一接線盒4840及與該太陽能模組之正及負終端成直列式地定位於該接線盒外部之熔絲。
現參考圖59A至圖59B,作為上文所描述之組態之一替代例,用於全部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阻斷二極體及/或限流熔絲可一起放置於一匯流盒4860中。在此等變動中,一或多個個別導體獨立於各模組伸展至該匯流盒。如圖59A中所展示,在一選項中,在全部模組之間共用具有一極性(例如,如所繪示為負)之一單一導體。在另一選項中(圖59B),用於各模組之個別導體具有兩個極性。儘管圖59A至圖59B僅展示定位於匯流盒4860中之熔絲,然熔絲及/或阻斷二極體之任何合適組合可定位於該匯流盒中。此外,執行其他功能(舉例而言,諸如監測、最大電力點追蹤及/或個別模組或模組群組之斷開連接)之電子器件可實施於該匯流盒中。
一太陽能模組之反向偏壓操作可在該太陽能模組中之一或多個太陽能電池經遮蔽或以其他方式產生低電流時發生,且該太陽能模組在驅動大於一低電流太陽能電池可處置之一電流通過該低電流太陽能電池之一電壓-電流點下操作。一反向偏壓之太陽能電池可加熱且產生一危害條件。舉例而言,如圖58A中所展示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平行配置可藉由設定反相器之一合適操作電壓而可能夠保護該等模組免受反向偏壓操作之擾。此藉由(例如)圖60A至圖60B進行繪示。
圖60A展示針對約十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模組之一並聯連接串之電流對電壓之一曲線圖4870及電力對電壓之一曲線圖4880。此等曲線係針對其中太陽能模組不包含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之一模型進行計算。因為該等太陽能模組並聯電連接,所以其等全部具有相同操作電壓且其等電流相加。通常,一反相器將改變電路上之負載以探究電力-電壓曲線,識別該曲線上之最大點,接著在該點處操作模組電路以最大化輸出電力。
相比而言,圖60B展示針對其中電路中之一些太陽能模組包含一或多個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之一情況之圖60A之模型系統之電流對電壓之一曲線圖4890及電力對電壓之一曲線圖4900。該等反向偏壓模組藉由形成具有自在至約210伏特之電壓下之約10安培操作至在低於約200伏特之電壓下之約16安培操作之一轉變之一膝蓋形狀而顯現於例示性電流-電壓曲線中。在低於約210伏特之電壓下,經遮蔽模組包含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該等反向偏壓模組亦藉由存在以下兩個最大值而顯現於電力-電壓曲線中:在約200伏特處之一絕對最大值及在約240伏特處之一局部最大值。反相器可經組態以辨識反向偏壓太陽能模組之此等標記且在一絕對或局部最大電力點電壓(在此電壓下,模組未經反向偏壓)下操作該等太陽能模組。在圖60B之實例中,反相器可在局部最大電力點下操作模組以確保模組未經反向偏壓。此外或替代性地,可對於反相器選擇一最小操作電壓,低於該最小操作電壓,任何模組將不會反向偏壓。可基於其他參數(諸如環境溫度、操作電流及經計算或量測之太陽能模組溫度)以及自外部源接收之其他資訊(舉例而言,諸如輻照度)調整該最小操作電壓。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蓄板式排列高DC電壓太陽能模組,其中鄰近太陽能模組以一部分重疊方式配置且視需要在其等重疊區域中電互連。此等蓄板組態可視需要用於提供一高DC電壓至一串反相器之並聯電連接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或用於各包括一微反相器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該微反相器將該太陽能模組之高DC電壓轉換至一AC模組輸出。例如,一對高電壓太陽能模組可如剛所描述蓄板式排列且串聯電連接以提供一所要DC電壓。
習知串反相器通常需要具有一相當廣泛的潛在輸入電壓範圍(或「動態範圍」),此係因為1)其等必須與不同串聯連接模組串長度相容,2)一串中之一些模組可經完全或部分遮蔽,3)環境溫度及輻射之變化改變模組電壓。在採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平行架構之系統中,並聯連接太陽能模組串之長度並不影響電壓。此外,對於其中一些模組經部分遮蔽且一些模組並未經遮蔽之情況,吾人可決定依未經遮蔽模組之電壓操作該系統(例如,如上文所描述)。因此,一平行架構系統中之一反相器之輸入電壓範圍可僅需要適應因數#3 (溫度及輻射變化)之「動態範圍」。因為,此少於(例如,為約30%的)反相器所需之習知動態範圍,所以與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平行架構系統一起採用之反相器可具有一較窄範圍之MPPT (最大電力點追蹤),舉例而言在標準條件下之約250伏特與在高溫及低輻射下之約175伏特之間,或舉例而言在標準條件下之約450伏特與在高溫及低輻射下之約350伏特之間(在此情況中,450伏特MPPT操作可對應於在最低溫度操作中低於600伏特之一VOC )。此外,如上所述,反相器可在無一升壓階段的情況下接收足夠DC電壓以直接轉換至AC。因此,與習知系統中所採用之串反相器相比,與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平行架構系統一起採用之串反相器可更簡單、具有較低成本且依較高效率操作。
對於與本文中所描述之高電壓直流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一起採用之微反相器及串反相器兩者,為消除反相器之一DC升壓需求,可較佳組態太陽能模組(或太陽能模組之短串聯連接串)以提供高於AC之峰間值之一操作(例如,最大電力點Vmp) DC電壓。例如,對於120 V AC,峰間值係sqrt(2)*120V = 170V。因此,太陽能模組可經組態以提供(例如)約175 V之一最小Vmp。標準條件下之Vmp則可為約212 V (假定0.35%負電壓溫度係數及75℃之最大操作溫度)且在最低溫度操作條件(例如,-15℃)下之Vmp則為約242 V,且因此Voc低於約300 V (取決於模組填充因數)。對於分相120 V AC (或240 V AC),所有此等數目加倍,此係方便的,因為600 V DC係美國對於許多住宅應用所容許之最大值。對於商業應用,需要且容許較高電壓,此等數目可進一步增加。
如本文中所描述之一高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經組態以在> 600 VOC 或> 1000 VOC 下操作,在此情況中,該模組可包括防止藉由該模組提供之外部電壓超過規範要求之整合式電力電子器件。此一配置可使操作Vmp 能夠足以用於分相120 V (240 V,需要約350 V)而無在低溫下超過600 V之VOC 之一問題。
當(例如)藉由消防員將一建築物至電網之連接斷開時,若太陽正照射,則提供電至該建築物之太陽能模組(例如,在建築物屋頂上)可仍產生電力。此引出一擔憂:此等太陽能模組可在使該建築物與電網斷開連接之後用一危險電壓保持該屋頂「有電」。為解決此擔憂,本文中所描述之高電壓直流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可視需要包含(例如)在一模組接線盒中或鄰近於該模組接線盒之一斷開件。例如,該斷開件可為一實體斷開件或一固態斷開件。該斷開件可經組態以(例如)「常關」使得在其丟失(例如,來自反相器之)一特定信號時,其使太陽能模組之高電壓輸出與屋頂電路斷開連接。例如,至該斷開件之通信可經由高電壓電纜、透過一分離導線或無線。
針對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蓄板式排列之一顯著優點係熱擴散於一蓄板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之間。申請者已發現,熱可易於透過鄰近重疊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薄導電及導熱接合沿著一矽超級電池傳輸。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及後表面量測之藉由導電接合材料形成之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之厚度可為(例如)小於或等於約20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15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125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9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8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7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6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或小於或等於約25微米。此一薄接合降低電池之間的互連處之電阻性損耗且亦促進熱自超級電池中可在操作期間產生之任何熱點沿著該超級電池流動。例如,太陽能電池之間的接合之導熱率可為≥約1.5瓦特/(米 開爾文)。此外,本文中通常採用之太陽能電池之矩形縱橫比提供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熱接觸之延伸區域。
相比而言,在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採用帶狀互連件之習知太陽能模組中,在一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熱並不易於透過該等帶狀互連件擴散至模組中之其他太陽能電池。此使習知太陽能模組比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更傾向於產生熱點。
此外,通過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之一超級電池之電流通常小於通過一習知太陽能電池串之電流,此係因為本文中所描述之超級電池通常藉由蓄板式排列各具有小於一習知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例如,為該習知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之1/6)之一作用區域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來形成。
因此,在本文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中,較少熱在以崩潰電壓反向偏壓之一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且該熱可易於擴散通過超級電池及太陽能模組而不產生一危險熱點。
若干額外及選用特徵可製造採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更耐受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中耗散之熱之超級電池的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例如,超級電池可囊封於一熱塑性烯烴(TPO)聚合物中。TPO囊封劑比標準乙烯乙酸乙烯酯(EVA)囊封劑更光熱穩定。EVA將藉由溫度及紫外光為褐變且導致藉由限流電池產生之熱點問題。此外,太陽能模組可具有其中經囊封之超級電池夾置於一玻璃前薄片與一玻璃後薄片之間的一玻璃-玻璃結構。此一玻璃-玻璃結構使太陽能模組能夠在大於由一習知聚合物後薄片耐受之溫度之溫度下安全操作。又此外,接線盒(若存在)可安裝於一太陽能模組之一或多個邊緣上而非安裝於該太陽能模組後面(其中一接線盒將添加一額外熱絕緣層至其上方之該模組中之太陽能電池。
申請者因此已認識到,由如本文中所描述之超級電池形成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可採用遠少於習知太陽能模組中之旁通二極體,此係因為通過該等超級電池之熱流容許一模組在無一或多個太陽能電池反向偏壓之顯著風險的情況下操作。例如,在一些變動中,如本文中所描述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採用每25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每3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每5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每75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每10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僅採用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或無旁通二極體。
現參考圖61A至圖61C,提供利用旁通二極體之例示性高電壓太陽能模組。當遮蔽一太陽能模組之一部分時,可透過使用旁通二極體來防止或降低對該模組之損害。對於圖61A中所展示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4700,10個超級電池100串聯連接。如所繪示,該10個超級電池配置成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含有40個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其中該40個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係由一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約1/6製成,如本文中所描述。在正常未經遮蔽之操作下,電流自接線盒4716流入通過透過連接器4715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100之各者,且接著電流透過接線盒4717流出。視需要,可使用一單一接線盒來代替分離接線4716及4717,使得電流返回至一接線盒。圖61A中所展示之實例展示其中每超級電池約一旁通二極體之一實施方案。如所展示,一單一旁通二極體在沿著超級電池近似中途之一點處電連接於一對相鄰超級電池之間(例如,一單一旁通二極體4901A電連接於第一超級電池之第22個太陽能電池與第二超級電池中之其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一第二旁通二極體4901B電連接於該第二超級電池與第三超級電池之間等等)。第一及最後電池串僅具有每旁通二極體一超級電池中之太陽能電池之數目之約一半。對於圖61A中所展示之實例,第一及最後電池串包含每旁通二極體僅22個電池。對於圖61A中所繪示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變動之旁通二極體之總數目(11)等於超級電池之數目加上1個額外旁通二極體。
例如,各旁通二極體可併入至一撓性電路中。現參考圖61B,展示兩個相鄰超級電池之一旁通二極體連接之區域之一放大視圖。圖61B之視圖係來自非向陽側。如所展示,相鄰超級電池上之兩個太陽能電池10使用包括一旁通二極體4720之一撓性電路4718電連接。撓性電路4718及旁通二極體4720使用定位於太陽能電池10之後表面上之接觸墊4719電連接至該等太陽能電池。(亦參見使用隱藏接觸墊以提供至旁通二極體之隱藏分接頭之下文進一步論述)。可採用額外旁通二極體電連接方案以減少每旁通二極體太陽能電池之數目。一實例係繪示於圖61C中。如所展示,一旁通二極體在沿著超級電池近似中途電連接於各對相鄰超級電池之間。旁通二極體4901A電連接於第一及第二超級電池上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旁通二極體4901B電連接於第二及第三超級電池上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旁通二極體4901C電連接於第三及第四超級電池上之相鄰太陽能電池之間等等。可包含一第二組旁通二極體以減少在部分遮蔽之情況下將旁通之太陽能電池之數目。例如,一旁通二極體4902A在旁通二極體4901A與旁通二極體4901B之間的一中間點處電連接於第一超級電池與第二超級電池之間,一旁通二極體4902B在旁通二極體4901B與旁通二極體4901C之間的一中間點處電連接於第二超級電池與第三超級電池之間等等(見例如旁通二極體4902C),從而減少每旁通二極體電池之數目。視需要,又另一組旁通二極體可經電連接以進一步減少在部分遮蔽之情況下將旁通之太陽能電池之數目。旁通二極體4903A在旁通二極體4902A與旁通二極體4901B之間的一中間點處電連接於第一超級電池與第二超級電池之間,旁通二極體4903B在旁通二極體4902B與旁通二極體4901C之間的一中間點處電連接於第二超級電池與第三超級電池之間,從而(例如參照旁通二極體4902C)減少每旁通二極體電池之數目。此組態導致容許在部分遮蔽期間旁通小電池群組的旁通二極體之一巢狀組態。額外二極體可以此方式電連接直至達成每旁通二極體所要數目個太陽能電池,例如,每旁通二極體約8個、約6個、約4個或約2個太陽能電池。在一些模組中,需要每旁通二極體約4個太陽能電池。若需要,則圖61C中所繪示之旁通二極體之一或多者可併入至如圖61B中所繪示之隱藏可撓性互連件中。
本說明書揭示可用於(例如)將習知大小之方形或偽方形太陽能電池分離成複數個窄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太陽能電池***工具及太陽能電池***方法。此等***工具及方法在該等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之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等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等太陽能電池沿著先前製備之刻劃線***。此等***工具及***方法之一優點在於,其等無需與該等太陽能電池之上表面實體接觸。因此,可採用此等***工具及方法以***包括其等之上表面上可藉由實體接觸損害之軟及/或未固化材料之太陽能電池。此外,在一些變動中,此等***工具及***方法可需要僅與太陽能電池之底表面之部分接觸。在此等變動中,可採用此等***工具及方法以***包括其等之底表面未藉由***工具接觸之部分上之軟及/或未固化材料之太陽能電池。
例如,利用本文中所揭示之***工具及方法之一太陽能電池製造方法包括:在一或多個習知大小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頂表面之部分;及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可在對該等習知大小之矽太陽能電池雷射刻劃之前或之後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等太陽能電池。
所得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可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接著,可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以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此程序形成如上文在「相關申請案之交叉參考」中列出之專利申請案中所描述之一蓄板「超級電池」。
現參考圖以更佳理解本文中所揭示之***工具及方法,圖20A示意性地繪示可用於***經刻劃之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設備1050的一側視圖。在此設備中,藉由一真空歧管1070之一彎曲部分上方之一穿孔移動帶1060攜載一經刻劃之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晶圓45。在太陽能電池晶圓45在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部分上方通過時,透過該帶中之穿孔施加之一真空牽拉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底表面抵靠該真空歧管且藉此使該太陽能電池撓曲。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部分之曲率半徑R可經選擇使得以此方式使太陽能電池晶圓45撓曲沿著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以形成矩形太陽能電池10。舉例而言,矩形太陽能電池10可用於如圖1及圖2中所繪示之一超級電池中。可藉由此方法***太陽能電池晶圓45而不接觸已被施加導電膠合材料之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頂表面。
可藉由(例如)配置刻劃線以使其等定向成與真空歧管成一角度θ使得對於各刻劃線一端部在另一端部之前到達該真空歧管之彎曲部分而在一刻劃線之一端部處(即,在太陽能電池45之一邊緣處)優先起始***。舉例而言,如圖20B中所展示,太陽能電池可經定向使得其等之刻劃線與帶之行進方向及定向成垂直於該帶之該行進方向之歧管之一彎曲***部分成一角度。作為另一實例,圖20C展示經定向使得其等之刻劃線垂直於帶之行進方向且歧管之彎曲***部分定向成與該帶之該行進方向成一角度的電池。
***工具1050可利用(例如)具有垂直於其行進方向之約等於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寬度之一寬度的一單一穿孔移動帶1060。替代性地,例如,工具1050可包括可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兩個、三個、四個或更多個穿孔移動帶1060。***工具1050可利用可(例如)具有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行進方向之約等於一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寬度之一寬度的一單一真空歧管。此一真空歧管可(例如)與一單一全寬穿孔移動帶1060或(例如)與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帶一起採用。
***工具1050可包括並排平行配置且彼此間隔開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彎曲真空歧管,其中各真空歧管具有相同曲率。此一配置可(例如)與一單一全寬穿孔移動帶1060或(例如)與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帶一起採用。例如,該工具可包括針對各真空歧管之一穿孔移動帶1060。在後一配置中,真空歧管及其等對應穿孔移動帶可經配置以僅沿著藉由該等帶之寬度界定之兩個窄條帶接觸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部。在此等情況中,太陽能電池可包括在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表面未藉由帶接觸之區域中之軟材料而在***程序期間無損害軟材料之風險。
穿孔移動帶及真空歧管之任何合適配置可用於***工具1050中。
在一些變動中,在使用***工具1050***之前,經刻劃之太陽能電池晶圓45包括在其等頂表面及/或底表面上之未固化導電膠合材料及/或其他軟材料。對太陽能電池晶圓刻劃及施加軟材料可以任一順序發生。
圖62A示意性地繪示類似於上文所描述之***工具1050之另一例示性***工具5210之一側視圖且圖62B示意性地繪示該***工具5210之一俯視圖。在使用***工具5210時,一習知大小之經刻劃太陽能電池晶圓45放置於以恆定速度在一對對應平行且間隔開之真空歧管5235上方移動的一對平行間隔開之穿孔帶5230上。真空歧管5235通常具有相同曲率。在該晶圓隨著該等真空歧管上方之該等帶行進通過一***區域5235C時,該晶圓藉由對該晶圓之底部牽拉之真空力圍繞藉由該等真空歧管之彎曲支撐表面界定之一***半徑彎曲。在該晶圓圍繞該***半徑彎曲時,刻劃線變為使該晶圓分離成個別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裂紋。如下文進一步描述,該等真空歧管之曲率經配置使得在發生***程序之後鄰近經***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不共面且因此鄰近經***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並不彼此接觸。該等經***之矩形太陽能電池可藉由任何合適方法自穿孔帶連續卸載,在下文描述該等合適方法之若干實例。通常,卸載方法進一步使鄰近經***之太陽能電池彼此分離以在其等隨後處於共面之情況下防止其等之間的接觸。
仍參考圖62A至圖62B,各真空歧管可包括(例如)不提供真空、提供低或高真空之一平坦區域5235F;提供低或高真空或沿著其長度自低真空過渡至高真空之一選用彎曲過渡區域5235T;提供一高真空之一***區域5235C;及提供一低真空之一較緊密半徑***後區域5235PC。帶5230將晶圓45自平坦區域5235F傳輸至過渡區域5235T中並通過該過渡區域5235T且接著至晶圓***之***區域5235C中,且接著傳輸所得經***太陽能電池10離開***區域5235C且至***後區域5235PC中。
平坦區域5235F通常在足以將晶圓45限於帶及真空歧管之一低真空下操作。此處之真空可為低(或不存在)以減小摩擦力及因此所需的帶張力,且因為將晶圓45限於一平坦區域比限於彎曲表面容易。例如,平坦區域5235F中之真空可為約1英寸至約6英寸之水銀。
過渡區域5235T提供自平坦區域5235F至***區域5235C之一過渡曲率。過渡區域5235T中之曲率半徑或(若干)曲率半徑大於***區域5235C中之曲率半徑。例如,過渡區域5235T中之曲線可為一橢圓之一部分但可使用任何合適曲線。使晶圓45以一較淺曲率變化通過過渡區域5235T接近***區域5235C而非直接自區域5235F中之一平坦定向直接過渡至***區域5235C中之***半徑,有助於確保晶圓45之邊緣不提升及破壞真空,此可難以將該等晶圓限於***區域5235C中之***半徑。舉例而言,過渡區域5235T中之真空可與***區域5235C中相同,介於區域5235F之真空與區域5235C之真空中間或沿著區域5235T之長度在區域5235F中之真空與區域5235C中之真空之間過渡。舉例而言,過渡區域5235T中之真空可為約2英寸至約8英寸之水銀。
***區域5235C可具有一變化曲率半徑或視需要具有一恆定曲率半徑。例如,此一恆定曲率半徑可為約11.5英寸、約12.5英寸或介於約6英寸與約18英寸之間。任何合適曲率範圍可經使用且可部分基於晶圓45之厚度及晶圓45中之刻劃線之深度及幾何形狀來選擇。通常,晶圓愈薄,使晶圓充分撓曲以使其沿著一刻劃線破裂所需之曲率半徑愈短。刻劃線可具有(例如)約60微米至約140微米之一深度,但亦可使用任何其他合適較淺或較深刻劃線深度。通常,刻劃愈淺,使晶圓充分撓曲以使其沿著一刻劃線破裂所需之曲率半徑愈短。刻劃線之橫截面形狀亦影響所需曲率半徑。具有一楔形或一楔形底部之一刻劃線可比具有一圓形或一圓形底部之一刻劃線更有效地集中應力。更有效地集中應力之刻劃線可不需要***區域中與不太有效地集中應力之刻劃線一樣緊密之一曲率半徑。
至少針對兩個平行真空歧管之一者,***區域5235C中之真空通常比其他區域中高以確保將晶圓適當地限於***曲率半徑以維持恆定彎曲應力。視需要且如下文進一步闡釋,在此區域中,一歧管可提供高於另一歧管之一真空以更佳地控制沿著刻劃線之破裂。例如,***區域5235C中之真空可為約4英寸至約15英寸之水銀或約4英寸至約26英寸之水銀。
***後區域5235PC通常具有比***區域5235C更緊密之一曲率半徑。此促進自帶5230傳送經***太陽能電池而不容許鄰近經***太陽能電池之斷裂表面摩擦或觸碰(此可引起太陽能電池由於裂紋或其他故障模式而發生故障)。特定言之,較緊密曲率半徑提供帶上之鄰近經***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之間的較大分離。***後區域5235PC中之真空可為低(例如,類似於或相同於平坦區域5235F中之真空),此係因為晶圓45已***成太陽能電池10,因此不再需要將該等太陽能電池限於真空歧管之彎曲半徑。例如,經***太陽能電池10之邊緣可自帶5230剝離。此外,可期望經***太陽能電池10不受過度應力。
真空歧管之平坦區域、過渡區域、***區域及***後區域可為其等端部匹配之不同曲線之離散部分。例如,各歧管之上表面可包括一平坦平面部分、用於過渡區域之一橢圓之一部分、用於***區域之一圓弧及用於***後區域之另一圓弧或一橢圓之部分。替代性地,一歧管之上表面之一些或全部彎曲部分可包括增加曲率(減小密切圓之直徑)之一連續幾何函數。合適的此等函數可包含(但不限於)螺形函數(舉例而言,諸如迴旋曲線)及自然對數函數。一迴旋曲線係其中曲率沿著曲線路經長度線性增加之一曲線。例如,在一些變動中,過渡區域、***區域及***後區域係具有匹配於平坦區域之一端部之一單一迴旋曲線之所有部分。在一些其他變動中,過渡區域係具有匹配於平坦區域之一端部及匹配於具有一圓曲率之一***區域之另一端部的一迴旋曲線。在後一變動中,***後區域可具有(例如)一較緊密半徑圓曲率或一較緊密半徑迴旋曲率。
如上文提及及如圖62B及圖63A中示意性地繪示,在一些變動中,一歧管在***區域5235C中提供一高真空且另一歧管在***區域5235C中提供一低真空。該高真空歧管將其支撐之晶圓之端部完全限於該歧管之曲率,此在上覆於該高真空歧管之一刻劃線之端部處提供足夠應力以開始沿著該刻劃線之一裂紋。該低真空歧管並未將其支撐之晶圓之端部完全限於該歧管之曲率,因此該晶圓在該側上之彎曲半徑並不足夠緊密以產生在刻劃線中開始一裂紋所需之應力。然而,該應力足夠高以傳播在上覆於高真空歧管之刻劃線之另一端部處開始之裂紋。在「低真空」側上不具有一些真空以將晶圓之該端部部分及充分限於歧管之曲率的情況下,可存在開始於晶圓之相對「高真空」端部上之裂紋並不跨該晶圓一直傳播的一風險。在如剛所描述之變動中,一歧管可視需要沿著其整個長度自平坦區域5235F至***後區域5235PC提供一低真空。
如剛所描述,***區域5235C中之一不對稱真空配置沿著刻劃線提供控制裂紋沿著該等刻劃線之成核及傳播之不對稱應力。例如,參考圖63B,若兩個真空歧管代替性地提供相等(例如,高)真空於***區域5235C中,則裂紋可在晶圓之兩端部處成核、朝向彼此傳播且在該晶圓之一中心區域中之某處相交。在此等境況下,存在一風險:裂紋彼此不成直列式且因此該等裂紋在其等相交之所得***電池中產生一潛在機械故障點。
作為上文所描述之不對稱真空配置之一替代例,或除了上文所描述之不對稱真空配置之外,可藉由針對一刻劃線之一端部配置以使其在另一端部之前到達歧管之***區域而在該刻劃線之一端部處優先起始***。例如,此可藉由如上文關於圖20B所描述使太陽能電池晶圓定向成與真空歧管成一角度來完成。替代性地,真空歧管可經配置使得該兩個歧管之一者之***區域比另一真空歧管之***區域更遠沿著帶路徑。例如,具有相同曲率之兩個真空歧管可在移動帶之行進方向上略微偏移使得太陽能電池晶圓在到達一真空歧管之***區域之前到達另一歧管之***區域。
現參考圖64,在所繪示之實例中,各真空歧管5235包括在一真空通道5245之中心成直列式配置之通孔5240。如圖65A至圖65B中所展示,真空通道5245經凹入至該歧管之支撐一穿孔帶5230之一上表面中。各真空歧管亦包括定位於通孔5240之間且在真空通道5245之中心成直列式配置之中心支柱5250。中心支柱5250將真空通道5245有效地分離成在該中心支柱列之任一側上之兩個平行真空通道。中心支柱5250亦對帶5230提供支撐。在無中心支柱5250的情況下,帶5230將曝露至一較長未支撐區域且可潛在地被向下吸入朝向通孔5240。此可導致晶圓45之三維彎曲(依***半徑彎曲且垂直於該***半徑),此可損害太陽能電池且干擾***程序。
如圖65A至圖65B及圖66至圖67中所展示,在所繪示實例中,通孔5240與一低真空室5260L (圖62A中之平坦區域5235F及過渡區域5235T)、一高真空室5260H (圖62A中之***區域5235C)及另一低真空室5260L (圖62A中之***後區域5235PC)連通。此配置提供真空通道5245中之低真空區域與高真空區域之間的一平穩過渡。通孔5240提供足夠流動阻力使得在一孔所對應之區域完全敞開之情況下,氣流將不會完全偏壓至該一孔,從而容許其他區域維持真空。真空通道5245有助於確保真空帶孔5255在定位於通孔5240之間時將始終具有真空且將不處於一死點中。
再次參考圖65A至圖65B且亦再次參考圖67,穿孔帶5230可包括(例如)視需要經配置使得在帶沿著歧管前進時一晶圓45或一經***太陽能電池10之前緣及後緣527始終處於真空下之孔5255之兩列。特定言之,在所繪示之實例中之孔5255之交錯配置確保一晶圓45或一經***太陽能電池10之邊緣始終與各帶5230中之至少一孔5255重疊。此有助於防止一晶圓45或經***太陽能電池10之邊緣自帶5230及歧管5235剝離。亦可使用孔5255之任何其他合適配置。在一些變動中,孔5255之配置並不確保一晶圓45或一經***太陽能電池10之邊緣始終處於真空下。
在***工具5210之所繪示實例中之穿孔移動帶5230僅沿著藉由沿著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橫向邊緣之帶之寬度界定之兩個窄條帶接觸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部。因此,太陽能電池晶圓可包括在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底表面未藉由帶5230接觸之區域中之軟材料(諸如未固化黏著劑)而在***程序期間無損害軟材料之風險。
在替代變動中,***工具5210可利用(例如)具有垂直於其行進方向之約等於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寬度之一寬度的一單一穿孔移動帶5230而非如剛所描述之兩個穿孔移動帶。替代性地,***工具5210可包括可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三個、四個或更多個穿孔移動帶5230。***工具5210可利用可(例如)具有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行進方向之約等於一太陽能電池晶圓45之寬度之一寬度的一單一真空歧管5235。此一真空歧管可(例如)與一單一全寬穿孔移動帶5230或與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兩個或兩個以上此等帶一起採用。***工具5210可包括(例如)藉由並排平行配置且彼此間隔開之兩個彎曲真空歧管5235沿著相對橫向邊緣支撐之一單一穿孔移動帶5230,其中各真空歧管具有相同曲率。***工具5210可包括並排平行配置且彼此間隔開之三個或三個以上彎曲真空歧管5235,其中各真空歧管具有相同曲率。此一配置可(例如)與一單一全寬穿孔移動帶5230或與並排平行配置且視需要彼此間隔開之三個或三個以上此等帶一起採用。例如,該***工具可包括針對各真空歧管之一穿孔移動帶5230。
穿孔移動帶及真空歧管之任何合適配置可用於***工具5210中。
如上文提及,在一些變動中,使用***工具5210***之經刻劃太陽能電池晶圓45在***之前包括其等頂表面及/或底表面上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及/或其他軟材料。對太陽能電池晶圓刻劃及施加軟材料可以任一順序發生。
***工具5210中之穿孔帶5230 (及***工具1050中之穿孔帶1060)可以(例如)約40毫米/秒(mm/s)至約2000 mm/s或更大、或約40 mm/s至約500 mm/s或更大或約80 mm/s或更大之一速度傳輸太陽能電池晶圓45。與以較低速度***太陽能電池晶圓45相比,以較高速度***太陽能電池晶圓45可更容易。
現參考圖68,歸因於圍繞一曲線彎曲之幾何形狀,一旦***,便存在鄰近經***電池10之前緣與後緣527之間的某一分離,此產生介於鄰近經***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楔形間隙。若在未首先增加經***電池之間的分離之情況下容許經***電池返回至一平坦共面定向,則存在鄰近經***電池之邊緣可彼此接觸及損害之一可能性。因此,有利的是,在經***電池仍藉由一彎曲表面支撐時自帶5230 (或帶1060)移除該等經***電池。
圖69A至圖69G示意性地繪示可在經***之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分離增加的情況下自帶5230 (或帶1060)移除經***之太陽能電池且將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遞送至一或多個額外移動帶或移動表面所藉助之若干設備及方法。在圖69A之實例中,藉由一或多個傳送帶5265自帶5230收集經***之太陽能電池10,該等傳送帶5265移動快於帶5230且因此增加經***之太陽能電池10之間的分離。舉例而言,傳送帶5265可定位於兩個帶5230之間。在圖69B之實例中,經***晶圓10藉由沿著定位於兩個帶5230之間的一滑板5270滑動而分離。在此實例中,帶5230將各經***電池10推進至歧管5235之一低真空(例如,無真空)區域中以釋放該經***電池至滑板5270,而晶圓45之未***部分仍藉由帶5230固持。在經***電池10與滑板5270之間提供一氣墊有助於確保電池及滑板兩者不會在操作期間磨損且亦容許經***電池10更快地滑離晶圓45,藉此容許更快之***帶操作速度。
在圖69C之實例中,呈一旋轉「摩天輪(Ferris Wheel)」配置5275之托架5275A將經***太陽能電池10自帶5230傳送至一或多個帶5280。
在圖69D之實例中,旋轉滾輪5285透過致動器5285A施加一真空以自帶5230拾取經***太陽能電池10且將其等放置於帶5280上。
在圖69E之實例中,一托架致動器5290包括一托架5290A及安裝於該托架上之一可伸縮致動器5290B。托架5290A來回平移以定位致動器5290B以自帶5230移除一經***太陽能電池10且接著定位致動器5290B以將該經***太陽能電池放置於帶5280上。
在圖69F之實例中,一托架追蹤配置5295包括附接至一移動帶5300之托架5295A,該移動帶5300定位托架5295A以自帶5230移除經***太陽能電池10且接著定位托架5295A以將經***太陽能電池10放置於帶5280上,後者在該等托架歸因於帶5230之路徑自帶5280掉落或拉離時發生。
在圖69G之實例中,一倒轉真空帶配置5305透過一或多個移動穿孔帶施加一真空以將經***太陽能電池10自帶5230傳送至帶5280。
圖70A至圖70C提供上文參考圖62A至圖62B及後續圖所描述之例示性工具之一額外變動的正交視圖。此變動5310使用如在圖69A之實例中之傳送帶5265以自將未經***之晶圓45傳輸至該工具之***區域中之穿孔帶5230移除經***之太陽能電池10。圖71A至圖71B之透視圖展示在兩個不同操作階段之***工具之此變動。在圖71A中,一未經***之晶圓45接近該工具之***區域,且在圖71B中,晶圓45已進入該***區域且兩個經***之太陽能電池10已與該晶圓分離且接著在其等藉由傳送帶5265傳輸時進一步彼此分離。
除了先前所描述之特徵之外,圖70A至圖71B展示在各歧管上之多個真空埠5315。使用每歧管多個埠可容許對沿著該歧管之上表面之長度之真空之變動的更大控制。例如,不同真空埠5315可視需要與不同真空室(例如,圖66及圖72B中之5260L及5260H)連通及/或視需要連接至不同真空泵,以沿著歧管提供不同真空壓力。圖70A至圖70B亦展示穿孔帶5230之完整路徑,該等路徑環繞輪子5325、真空歧管5235之上表面及輪子5320。例如,帶5230可藉由輪子5320或輪子5325驅動。
圖72A及圖72B展示針對圖70A至圖71B之變動藉由一穿孔帶5230之一部分覆疊之一真空歧管5235之一部分的透視圖,其中圖72A提供圖72B之一部分的一特寫視圖。圖73A展示藉由一穿孔帶5230覆疊之真空歧管5235之一部分的一俯視圖,且圖73B展示沿著圖73A中所指示之線C-C獲取之相同真空歧管及穿孔帶配置的一橫截面視圖。如圖73B中所展示,通孔5240之相對定向可沿著真空歧管之長度改變使得各通孔配置成垂直於該歧管之上表面之該通孔正上方的部分。圖74A展示藉由一穿孔帶5230覆疊之真空歧管5235之一部分的另一俯視圖,其中真空室5260L及5260H展示於幻影視圖中。圖74B展示圖74A之一部分的一特寫視圖。
圖75A至圖75G展示可視需要用於穿孔真空帶5230之若干例示性孔圖案。此等圖案之一共同特性在於,在該帶上之任何位置處垂直於該帶之長軸交叉圖案之一晶圓45或經***太陽能電池10之筆直邊緣將始終與各帶中之至少一孔5255重疊。舉例而言,該等圖案可包括交錯方形或矩形孔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列(圖75A、圖75D)、交錯圓孔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列(圖75B、圖75E、圖75G)、傾斜狹槽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列(圖75C、圖75F)或孔之任何其他合適配置。
本說明書揭示包括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及藉由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導電接合串聯電連接以形成超級電池的矽太陽能電池之高效率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在該太陽能模組中配置成實體平行列。一超級電池可包括任何合適數目個太陽能電池。該等超級電池可具有(例如)基本上跨越該太陽能模組之全長或全寬之長度,或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可端對端配置成一列。此配置隱藏太陽能電池至太陽能電池之電互連且可因此用於產生在鄰近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之間具有較少或不具有對比度之一視覺上美觀的太陽能模組。
本說明書進一步揭示促進模板印刷金屬化至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及視需要)後表面上之電池金屬化圖案。如本文中所使用,電池金屬化之「模板印刷」係指透過一以其他方式不可滲透之材料薄片中之經圖案化開口施加金屬化材料(例如,一銀膏)至一太陽能電池表面上。舉例而言,該模板可為一經圖案化之不銹鋼薄片。模板中之該等經圖案化之開口完全沒有模板材料且(例如)並不包含任何篩孔或網篩。在經圖案化之模板開口中不存在篩孔或網篩材料使如本文中所使用之「模板印刷」與「網版印刷」區分。相比之下,在網版印刷中金屬化材料係透過支撐一經圖案化之不可滲透材料之一網篩(例如,篩孔)施加至一太陽能電池表面上。該圖案包括在不可滲透材料中之開口,金屬化材料透過該等開口施加至太陽能電池。支撐網篩跨不可滲透材料中之該等開口延伸。
相較於網版印刷,電池金屬化圖案之模板印刷提供許多優點,包含一模板相較於一網篩之較窄線寬度、較高縱橫比(線高度對寬度)、較佳線均勻度及清晰度及較長壽命。然而,模板印刷無法如在習知3匯流排條金屬化設計中所需般在一遍次中印刷「島狀物(island)」。此外,模板印刷無法在一遍次中印刷將需要模板包含在印刷期間並不限於位於該模板之平面中且可能干擾該模板之放置及使用之未經支撐結構之一金屬化圖案。例如,模板印刷無法在一遍次中印刷其中平行配置之金屬化指狀部藉由垂直於該等指狀部伸展之一匯流排條或其他金屬化特徵互連之一金屬化圖案,此係因為用於此一設計之一單一模板將包含藉由用於該匯流排條之開口及用於該等指狀部之開口界定之未經支撐之薄片材料舌狀物。該等舌狀物在印刷期間不會藉由至模板之其他部分之實體連接限於位於該模板之平面中且將可能移出平面且扭曲該模板之放置及使用。
因此,嘗試使用模板以用於印刷傳統太陽能電池對於前側金屬化需要使用兩個不同模板或使用一模板印刷步驟結合一網版印刷步驟的兩個遍次,此增加每電池印刷步驟之總數目且亦產生其中兩種印刷重疊並導致兩倍高度之一「拼接」問題。該拼接使進一步程序複雜化且額外印刷及相關步驟增加成本。因此,模板印刷對於太陽能電池不常見。
如下文進一步描述,本文中所描述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並未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彼此連接之一指狀部(例如,平行線)陣列。此等圖案可在使用一單一模板之一遍次中經模板印刷,此係因為所需模板無需包含未經支撐之部分或結構(例如,舌狀物)。此等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對於標準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及其中間隔開之太陽能電池藉由銅帶互連之太陽能電池串可為不利的,此係因為該金屬化圖案自身並不提供垂直於指狀部之實質電流擴散或電傳導。然而,本文中所描述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在如本文中所描述之其中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部分藉由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重疊且導電接合至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的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蓄板配置中良好地運作。此係因為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後表面金屬化可提供垂直於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的電流擴散及電傳導。
現參考圖以更詳細理解本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太陽能模組,圖1展示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100之一串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的一橫截面視圖。各太陽能電池10包括一半導體二極體結構及至該半導體二極體結構之電接觸件,在藉由光照明太陽能電池10時在該太陽能電池10中產生之電流可藉由該等電接觸件提供至一外部負載。
在本說明書中描述之實例中,各太陽能電池10係具有提供至一n-p接面之相對側之電接觸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矩形結晶矽太陽能電池,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然而,若合適,則可使用其他材料系統、二極體結構、實體尺寸或電接觸配置。例如,該前(太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安置於具有p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且該後(遮蔽側)表面金屬化圖案安置於具有n型導電性之一半導體層上。
再次參考圖1,在超級電池100中,鄰近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之區域中藉由將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導電接合材料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例如,合適導電接合材料可包含導電黏著劑及導電黏著膜及膠帶以及習知焊料。
再次參考圖5C,圖5C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5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為六個平行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一經類似組態之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之列。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可各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且配置成平行列使得其等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該等短邊。在又其他配置中,各列可包括(例如)可串聯電互連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模組可擁有具有(例如)約1米之一長度之短邊及具有(例如)約1.5米至約2.0米之一長度之長邊。亦可使用太陽能模組之任何其他合適形狀(例如,方形)及尺寸。此實例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約等於一156毫米(mm)方形或偽方形晶圓之寬度的1/6之一寬度及約156 mm之一長度之72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亦可使用具有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任何其他合適數目個矩形太陽能電池。
圖76展示一矩形太陽能電池10上促進如上所述之模板印刷之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例如,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由銀膏形成。在圖76之實例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彼此平行、平行於該太陽能電池之短邊且垂直於該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伸展之複數個指狀部6015。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亦包括平行於且鄰近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邊緣伸展之一列選用接觸墊6020,其中各接觸墊6020定位於一指狀部6015之端部處。在存在的情況下,各接觸墊6020產生用於將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導電接合至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一重疊部分的導電黏著劑(ECA)、焊料或其他導電接合材料之一個別焊珠之一區域。例如,該等墊可具有圓形、方形或矩形形狀,但可使用任何合適墊形狀。作為使用導電接合材料之個別焊珠之一替代例,沿著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邊緣安置之ECA、焊料、導電帶或其他導電接合材料之一連續線或虛線可使一些或全部指狀部互連且使該太陽能電池接合至一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導電接合材料之此一虛線或連續線可結合在指狀部之端部處之導電墊一起使用或在無此等導電墊的情況下使用。
例如,太陽能電池10可具有約156 mm之一長度、約26 mm之一寬度且因此約1:6之一縱橫比(短邊之長度/長邊之長度)。六個此等太陽能電池可製備於一標準156 mm x 156 mm尺寸之矽晶圓上,接著經分離(分割)以提供如所繪示之太陽能電池。在其他變動中,具有約19.5 mm x 156 mm之尺寸及因此約1:8之一縱橫比之八個太陽能電池10可自一標準矽晶圓製備。更一般而言,太陽能電池10可具有(例如)約1:2至約1:20之縱橫比且可自標準尺寸晶圓或自任何其他合適尺寸之晶圓製備。
再次參考圖76,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例如)每156 mm寬電池約60個至約120個指狀部,例如,約90個指狀部。指狀部6015可具有(例如)約10微米至約90微米(例如,約30微米)之寬度。指狀部6015可具有垂直於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例如)約10微米至約50微米之高度。例如,指狀部高度可為約10微米或更大、約20微米或更大、約30微米或更大、約40微米或更大或約50微米或更大。墊6020可具有(例如)約0.1 mm至約1 mm (例如,約0.5 mm)之直徑(圓形)或邊長(方形或矩形)。
用於矩形太陽能電池10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可包括(例如)一列離散接觸墊、一列互連接觸墊或平行且鄰近於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伸展的一連續匯流排條。然而,無需此等接觸墊或匯流排條。若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沿著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之一者之一邊緣配置的接觸墊6020,則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列接觸墊或匯流排條(若存在)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另一長邊之一邊緣配置。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可進一步包括覆蓋該太陽能電池之實質全部剩餘後表面之一金屬後接觸件。圖77A之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與如剛所描述之一金屬後接觸件6030組合之一列離散接觸墊6025且圖77B之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與如剛所描述之一金屬後接觸件6030組合之一連續匯流排條35。
在一蓄板超級電池中,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導電接合至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重疊部分。例如,若太陽能電池包括前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0,則各接觸墊6020可與一對應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5 (若存在)對準且接合至該對應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5,或與一後表面金屬化匯流排條35 (若存在)對準且接合至該後表面金屬化匯流排條35,或接合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上之金屬後接觸件6030 (若存在)。此可(例如)使用安置於各接觸墊6020上之導電接合材料之離散部分(例如,焊珠)或使用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伸展且視需要使接觸墊6020之兩者或兩者以上電互連之導電接合材料之一虛線或連續線來完成。
若太陽能電池缺少前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0,則舉例而言各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指狀部6015可與一對應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5 (若存在)對準且接合至該對應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5,或接合至一後表面金屬化匯流排條35 (若存在)或接合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上之金屬後接觸件6030 (若存在)。此可(例如)使用安置於各指狀部6015之重疊端部上之導電接合材料之離散部分(例如,焊珠)或使用平行於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伸展且視需要使指狀部6015之兩者或兩者以上電互連之導電接合材料之一虛線或連續線來完成。
如上文所提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後表面金屬化之部分(例如,一後表面匯流排條35及/或後金屬接觸件6030) (若存在)可提供垂直於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的電流擴散及電傳導。在如上所述之利用導電接合材料之虛線或連續線之變動中,該導電接合材料可提供垂直於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指狀部的電流擴散及電傳導。例如,重疊後金屬化及/或導電接合材料可攜載電流以旁通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破裂指狀部或其他指狀部斷裂。
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6025及匯流排條35 (若存在)可(例如)由可藉由模板印刷、網版印刷或任何其他合適方法施加之銀膏形成。金屬後接觸件6030可(例如)由鋁形成。
亦可使用任何其他合適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及材料。
圖78展示在可經分割以形成各具有圖76中所展示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方形太陽能電池6300上之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79展示在可經分割以形成各具有圖77A中所展示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方形太陽能電池6300上之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本文中所描述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可使前表面金屬化能夠模板印刷在一標準三印表機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上。例如,生產程序可包括使用一第一印表機將銀膏模板或網版印刷至一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以形成後表面接觸墊或一後表面銀匯流排條,接著乾燥該後表面銀膏,接著使用一第二印表機於該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上模板或網版印刷一鋁接觸件,接著乾燥該鋁接觸件,接著用一第三印表機在一單一模板印刷步驟中使用一單一模板將銀膏模板印刷至該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上以形成一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接著乾燥該銀膏,接著燒製該太陽能電池。此等印刷及相關步驟可以任何其他順序發生或可省略(若合適)。
與網版印刷可能產生之指狀部相比,使用一模板來印刷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使得能夠產生較窄指狀部,此可改良太陽能電池效率且減少銀的使用及因此生產成本。在一單一模板印刷步驟中使用一單一模板模板印刷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使得能夠產生具有一均勻高度之一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例如,不展現如在多個模板或模板印刷結合網版印刷一起用於重疊印刷以定義在不同方向上延伸之特徵之情況下可發生之拼接。
在前及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形成於方形太陽能電池上之後,各方形太陽能電池可分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矩形太陽能電池。此可(例如)藉由雷射刻劃接著***或藉由任何其他合適方法來完成。接著,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可如上所述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且彼此導電接合以形成一超級電池。本說明書揭示用於製造在太陽能電池之邊緣處具有降低之載子重組損耗(例如,不具有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之太陽能電池之方法。例如,該等太陽能電池可為矽太陽能電池且更特定言之可為HIT矽太陽能電池。本說明書亦揭示此等太陽能電池之蓄板(重疊)超級電池配置。此一超級電池中之個別太陽能電池可具有窄矩形幾何形狀(例如,條帶狀形狀),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經配置以重疊。
對高效率太陽能電池(諸如HIT太陽能電池)之具成本效益之實施方案的一主要挑戰係,對於將一大電流自一此高效率太陽能電池攜載至一鄰近串聯連接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大量金屬的習知感知需求。將此等高效率太陽能電池分割成窄矩形太陽能電池條帶且接著使用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重疊部分之間的導電接合將所得太陽能電池配置成一重疊(蓄板)圖案以形成一超級電池中之一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串提出透過程序簡化降低模組成本的一機會。此係因為可消除使用金屬帶使鄰近太陽能電池互連習知所需之突片形成程序步驟。此蓄板式排列方法亦可藉由減少通過太陽能電池之電流(因為個別太陽能電池條帶可具有小於習知的作用區域)及藉由減小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電流路徑長度(該兩者趨於降低電阻性損耗)來改良模組效率。減少之電流亦可容許在無顯著效能損耗的情況下用較不昂貴但電阻較大的導體(例如,銅)來替代較昂貴但電阻較小的導體(例如,銀)。此外,此蓄板式排列方法可藉由自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消除互連帶及相關接觸件來縮小非作用模組區域。
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可具有(例如)具有約156毫米(mm) x約156 mm之尺寸之實質上方形前及後表面。在剛所描述之蓄板式排列方案中,將此一太陽能電池分割成兩個或兩個以上(例如,兩個至二十個) 156 mm長的太陽能電池條帶。關於此蓄板式排列方法之一潛在難點在於,相較於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將一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分割成薄條帶增加每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之電池邊緣長度,此可歸因於邊緣處之載子重組而使效能降級。
例如,圖80示意性地繪示將具有約156 mm x約156 mm之前及後表面尺寸之一HIT太陽能電池7100分割成各具有擁有約156 mm x約40 mm之尺寸之窄矩形前及後表面的若干太陽能電池條帶(7100a、7100b、7100c及7100d)。(該等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156 mm側延伸至頁面中)。在所繪示之實例中,HIT電池7100包括一n型單晶基底7105,其可(例如)具有約180微米之一厚度及具有約156 mm x約156 mm之尺寸之前及後方形表面。純質非晶Si:H (a-Si:H)之一約5奈米(nm)厚層及n+摻雜a-Si:H之一約5 nm厚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0指示)安置於結晶矽基底7105之前表面上。一透明導電氧化物(TCO)之一約65 nm厚膜7120安置於a-Si:H層7110上。安置於TCO層7120上之導電金屬網格線7130提供至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之電接觸。純質a-Si:H之一約5 nm厚層及p+摻雜之a-Si:H之一約5 nm厚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5指示)安置於結晶矽基底7105之後表面上。一透明導電氧化物(TCO)之一約65 nm厚膜7125安置於a-Si:H層7115上且安置於TCO層7125上之導電金屬網格線7135提供至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之電接觸。(上文列舉之尺寸及材料旨在例示性而非限制性且可改變(若合適))。
仍參考圖80,若藉由習知方法***HIT太陽能電池7100以形成條帶太陽能電池7100a、7100b、7100c及7100d,則未使新形成之經***邊緣7140鈍化。此等未鈍化邊緣含有懸空化學鍵之一高密度,該等懸空化學鍵促進載子重組且降低太陽能電池之效能。特定言之,曝露n-p接面之經***表面7145及曝露重摻雜前表面場(在層7110中)之經***表面未經鈍化且可顯著促進載子重組。此外,若習知雷射切割或雷射刻劃程序用於分割太陽能電池7100,則在新形成之邊緣上可發生熱損害(諸如非晶矽之再結晶7150)。由於未鈍化邊緣及熱損害,若使用習知製程,則可預期形成於經***太陽能電池7100a、7100b、7100c及7100d上之新邊緣降低太陽能電池之短路電流、開路電壓及偽填充因數。此相當於太陽能電池之效能之一顯著降低。
可使用圖81A至圖81J中所繪示之方法避免在將一習知大小之HIT太陽能電池分割成較窄太陽能電池條帶期間形成促進重組之邊緣。此方法在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7100之前及後表面上使用隔離溝渠以使p-n接面及重摻雜前表面場與原本可充當少數載子之重組位點之經***邊緣隔離。溝渠邊緣並未藉由習知***界定而是藉由化學蝕刻或雷射圖案化接著沈積使前溝渠及後溝渠兩者鈍化之一鈍化層(諸如一TCO)來界定。相較於重摻雜區域,基底摻雜足夠低使得接面中之電子到達該基底之未鈍化切割邊緣的可能性為小。此外,可使用一無切口晶圓分割技術、熱雷射分離(TLS)以切割晶圓,從而避免潛在熱損害。
在圖81A至圖81J中所繪示之實例中,起始材料係一約156 mm方形n型單晶矽原切割晶圓,其可具有(例如)約1歐姆-厘米至約3歐姆-厘米之一體電阻率且可為(例如)約180微米厚。(晶圓7105形成太陽能電池之基底)。
參考圖81A,原切割晶圓7105經習知紋理蝕刻、酸洗、沖洗及乾燥。
接著,在圖81B中,在(例如)約150℃至約200℃之一溫度下藉由(例如)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沈積(PECVD)於晶圓7105之前表面上沈積一約5 nm厚純質a-Si:H層及一約5 nm厚摻雜n+ a-Si:H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0指示)。
接著,在圖81C中,在(例如)約150℃至約200℃之一溫度下藉由(例如) PECVD於晶圓7105之後表面上沈積一約5 nm厚純質a-Si:H層及一約5 nm厚摻雜p+ a-Si:H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5指示)。
接著,在圖81D中,圖案化前a-Si:H層7110以形成隔離溝渠7112。隔離溝渠7112通常穿透層7110以到達晶圓7105且可具有(例如)約100微米至約1000微米(例如,約200微米)之寬度。通常,該等溝渠具有可取決於圖案化技術及隨後應用之***技術之準確度而使用之最小寬度。例如,可使用雷射圖案化或化學蝕刻(例如,噴墨濕式圖案化)來完成溝渠7112之圖案化。
接著,在圖81E中,圖案化後a-Si:H層7115以形成隔離溝渠7117。類似於隔離溝渠7112,隔離溝渠7117通常穿透層7115以到達晶圓7105且可具有(例如)約100微米至約1000微米(例如,約200微米)之寬度。例如,可使用雷射圖案化或化學蝕刻(例如,噴墨濕式圖案化)來完成溝渠7117之圖案化。各溝渠7117與結構之前表面上之一對應溝渠7112成直列式。
接著,在圖81F中,於經圖案化之前a-Si:H層7110上沈積一約65 nm厚TCO層7120。例如,此可藉由物理氣相沈積(PVD)或藉由離子電鍍來完成。TCO層7120填充a-Si:H層7110中之溝渠7112且塗佈層7110之外部邊緣,藉此使層7110之表面鈍化。TCO層7120亦用作為一抗反射塗層。
接著,在圖81G中,於經圖案化之後a-Si:H層7115上沈積一約65 nm厚TCO層7125。例如,此可藉由PVD或藉由離子電鍍來完成。TCO層7125填充a-Si:H層7115中之溝渠7117且塗佈層7115之外部邊緣,藉此使層7115之表面鈍化。TCO層7125亦用作為一抗反射塗層。
接著,在圖81H中,將導電(例如,金屬)前表面網格線7130網版印刷至TCO層7120上。例如,網格線7130可由低溫銀膏形成。
接著,在圖81I中,將導電(例如,金屬)後表面網格線7135網版印刷至TCO層7125上。例如,網格線7135可由低溫銀膏形成。
接著,在沈積網格線7130及網格線7135之後,(例如)在約200℃之一溫度下固化太陽能電池達約30分鐘。
接著,在圖81J中,藉由在溝渠之中心處分割太陽能電池而將該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7155a、7155b、7155c及7155d。例如,可在溝渠之中心處使用習知雷射刻劃及機械***以按照該等溝渠***太陽能電池來完成切割。替代性地,可使用其中在溝渠之中心處之雷射誘發加熱誘發導致按照該等溝渠***太陽能電池之機械應力的(例如,如由Jenoptik AG開發之)一熱雷射分離程序來完成分割。後一方法可避免對太陽能電池之邊緣的熱損害。
所得條帶太陽能電池7155a至7155d不同於圖80中所展示之條帶太陽能電池7100a至7100d。特定言之,藉由蝕刻或雷射圖案化而非藉由機械***來形成太陽能電池7155a至7155d中之a-Si:H層7110及a-Si:H層7115之邊緣。此外,藉由一TCO層使太陽能電池7155a至7155d中之層7110及7115之邊緣鈍化。因此,太陽能電池7155a至7155d缺少存在於太陽能電池7100a至7100d中之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
關於圖81A至圖81J所描述之方法旨在例示性而非限制性。描述為以特定序列執行之步驟可以其他序列執行或並行執行(若合適)。可省略、添加或替代步驟及材料層(若合適)。例如,若使用鍍銅金屬化,則額外圖案化及晶種層沈積步驟可包含於程序中。此外,在一些變動中,僅圖案化前a-Si:H層7110以形成隔離溝渠且在後a-Si:H層7115中未形成隔離溝渠。在其他變動中,僅圖案化後a-Si:H層7115以形成隔離溝渠且在前a-Si:H層7110中未形成隔離溝渠。如在圖81A至圖81J之實例中,在此等變動中,在溝渠之中心處亦發生分割。
亦可使用圖82A至圖82J中所繪示之方法避免在將一習知大小之HIT太陽能電池分割成較窄太陽能電池條帶期間形成促進重組之邊緣,類似於如關於圖81A至圖81J描述之方法中所採用,該方法亦使用隔離溝渠。
參考圖82A,在此實例中,起始材料再次為一約156 mm方形n型單晶矽原切割晶圓7105,其可具有(例如)約1歐姆-厘米至約3歐姆-厘米之一體電阻率且可為(例如)約180微米厚。
參考圖82B,在晶圓7105之前表面中形成溝渠7160。此等溝渠可具有(例如)約80微米至約150微米(例如,約90微米)之深度且可具有(例如)約10微米至約100微米之寬度。隔離溝渠7160界定待由晶圓7105形成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幾何形狀。如下文所闡釋,晶圓7105將按照此等溝渠***。例如,可藉由習知雷射晶圓刻劃形成溝渠7160。
接著,在圖82C中,晶圓7105經習知紋理蝕刻、酸洗、沖洗及乾燥。該蝕刻通常移除最初存在於原切割晶圓7105之表面中或在形成溝渠7160期間引起之損害。該蝕刻亦可使溝渠7160加寬及加深。
接著,在圖82D中,在(例如)約150℃至約200℃之一溫度下藉由(例如) PECVD於晶圓7105之前表面上沈積一約5 nm厚純質a-Si:H層及一約5 nm厚摻雜n+ a-Si:H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0指示)。
接著,在圖82E中,在(例如)約150℃至約200℃之一溫度下藉由(例如) PECVD於晶圓7105之後表面上沈積一約5 nm厚純質a-Si:H層及一約5 nm厚摻雜p+ a-Si:H層(兩個層一起藉由元件符號7115指示)。
接著,在圖82F中,於前a-Si:H層7110上沈積一約65 nm厚TCO層7120。例如,此可藉由物理氣相沈積(PVD)或藉由離子電鍍來完成。TCO層7120可填充溝渠7160且通常塗佈溝渠7160之壁及底部以及層7110之外部邊緣,藉此使該等經塗佈之表面鈍化。TCO層7120亦用作為一抗反射塗層。
接著,在圖82G中,於後a-Si:H層7115上沈積一約65 nm厚TCO層7125。例如,此可藉由PVD或藉由離子電鍍來完成。TCO層7125使層7115之表面(例如,包含外部邊緣)鈍化且亦用作為一抗反射塗層。
接著,在圖82H中,將導電(例如,金屬)前表面網格線7130網版印刷至TCO層7120上。例如,網格線7130可由低溫銀膏形成。
接著,在圖82I中,將導電(例如,金屬)後表面網格線7135網版印刷至TCO層7125上。例如,網格線7135可由低溫銀膏形成。
接著,在沈積網格線7130及網格線7135之後,(例如)在約200℃之一溫度下固化太陽能電池達約30分鐘。
接著,在圖82J中,藉由在溝渠之中心處分割太陽能電池而將該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太陽能電池條帶7165a、7165b、7165c及7165d。例如,可在溝渠之中心處使用習知機械***以按照該等溝渠***太陽能電池來完成分割。替代性地,可使用(例如)如上所述之一熱雷射分離程序來完成分割。
所得條帶太陽能電池7165a至7165d不同於圖80中所展示之條帶太陽能電池7100a至7100d。特定言之,藉由蝕刻而非藉由機械***來形成太陽能電池7165a至7165d中之a-Si:H層7110之邊緣。此外,藉由一TCO層使太陽能電池7165a至7165d中之層7110之邊緣鈍化。因此,太陽能電池7165a至7165d缺少存在於太陽能電池7100a至7100d中之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
關於圖82A至圖82J所描述之方法旨在例示性而非限制性。描述為以特定序列執行之步驟可以其他序列執行或並行執行(若合適)。可省略、添加或替代步驟及材料層(若合適)。例如,若使用鍍銅金屬化,則額外圖案化及晶種層沈積步驟可包含於程序中。此外,在一些變動中,溝渠7160可形成於晶圓7105之後表面中而非晶圓7105之前表面中。
上文關於圖81A至圖81J及圖82A至圖82J所描述之方法可應用於n型HIT太陽能電池及p型HIT太陽能電池兩者。該等太陽能電池可為前射極或後射極。在不具有射極之側上應用分離程序可為較佳的。此外,使用如上所述之隔離溝渠及鈍化層以降低經***晶圓邊緣上之重組可應用於其他太陽能電池設計及使用除矽以外之材料系統之太陽能電池。
再次參考圖1,藉由上文所描述之方法形成之一串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10可有利地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100。在超級電池100中,鄰近太陽能電池10在其等重疊之區域中藉由將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導電接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例如,合適導電接合材料可包含導電黏著劑及導電黏著膜及膠帶以及習知焊料。
再次參考圖5A至圖5B,圖5A展示包括二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20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半之一長度。超級電池成對地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十個超級電池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等列及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在其他變動中,各超級電池列可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又,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可端對端配置成列,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列及長邊定向成平行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長邊或定向成平行於一方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側。此外,一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超級電池及超級電池列。
在其中各列中之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等之至少一者在該超級電池之鄰近於該列中之另一超級電池之端部上具有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的變動中,圖5A中所展示之選用間隙210可存在以促進製成至超級電池100之沿著太陽能模組之中心線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的電接觸。在其中各超級電池列包含三個或三個以上超級電池之變動中,超級電池之間的額外選用間隙可存在以類似地促進製成至經定位遠離太陽能模組之側之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電接觸。
圖5B展示包括十個矩形超級電池100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300,各矩形超級電池100具有約等於該太陽能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等之長邊定向成平行於該模組之該等短邊。在其他變動中,超級電池可具有約等於一矩形太陽能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長度且經定向使得其等之長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長邊。該等超級電池亦可具有約等於一方形太陽能模組之邊長的長度且經定向使得其等之長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側。此外,一太陽能模組可包含多於或少於此實例中所展示之此等邊長超級電池。
圖5B亦展示在太陽能模組200之超級電池列中之鄰近超級電池之間無間隙時圖5A之太陽能模組200的外觀。亦可使用一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100之任何其他合適配置。
以下列舉段落提供本發明之額外非限制性態樣。
1.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N ≥ 25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其等平均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該等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或多個超級電池,該等超級電池之各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導電接合;
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串中之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之群組未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地並聯電連接。
2.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30。
3.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50。
4.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100。
5.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黏著劑形成介於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0.1 mm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 w/m/k之一導熱率的接合。
6.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N個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單一超級電池。
7.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囊封於一聚合物中。
7A. 如條項7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聚合物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7B. 如條項7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聚合物夾置於一玻璃前薄片與一後薄片之間。
7C. 如條項7B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後薄片包括玻璃。
8. 如條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係矽太陽能電池。
9.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超級電池,其實質上跨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全長或全寬,該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平均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導電接合;
其中該超級電池中之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之群組未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地並聯電連接。
10. 如條項9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 > 24。
11. 如條項9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2. 如條項9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囊封於夾置於玻璃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中。
13.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之一障壁。
14. 如條項13之超級電池,其中對於各對鄰近且重疊矽太陽能電池,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上之該障壁藉由另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部分重疊及隱藏,藉此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重疊區域。
15. 如條項13之超級電池,其中該障壁包括平行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且實質上伸展達該第一長邊之全長之一連續導電線,其中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定位於該連續導電線與該太陽能電池之該第一長邊之間。
16. 如條項15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電連接至該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且垂直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該連續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電互連以提供自各指狀部至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之多個導電路徑。
17. 如條項13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鄰近且平行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之複數個離散接觸墊,且該障壁包括形成用於各離散接觸墊之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分離障壁之複數個特徵。
18. 如條項17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其等對應離散接觸墊。
19.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並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
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之一障壁。
20. 如條項19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鄰近且平行於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之一或多個離散接觸墊,且該障壁包括形成用於各離散接觸墊之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分離障壁之複數個特徵。
21. 如條項20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其等對應離散接觸墊。
22.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各具有沿著其長軸實質上相同之長度的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
將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對應於該偽方形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兩個倒角角隅的至少一矩形太陽能電池及各缺少倒角角隅之一或多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且
其中分割該偽方形晶圓所沿著之平行線之間的間距經選擇以藉由將垂直於包括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製成大於垂直於缺少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來補償該等倒角角隅,使得該太陽能電池串中之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23. 一種太陽能電池串,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具有對應於自其分割該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24.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各具有跨越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一全寬之一第一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自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移除該等倒角角隅以形成各具有短於該第一長度之一第二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一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及
將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二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
25.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26.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複數個偽方形矽晶圓之各者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該晶圓以由該複數個偽方形矽晶圓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之倒角角隅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配置缺少倒角角隅之至少一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各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缺少倒角角隅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配置包括倒角角隅之至少一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各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包括倒角角隅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將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具有實質上相等長度之平行超級電池列以形成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其中各列僅包括來自該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或僅包括來自該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
27. 如條項26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鄰近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平行相對邊緣之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兩者僅包括來自該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且全部其他超級電池列僅包括來自該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
28. 如條項27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總共六個超級電池列。
29.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在一第一方向上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長形可撓性電互連件,其中其長軸定向成平行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在沿著該第二方向配置之三個或三個以上離散位置處導電接合至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前表面或後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伸展該端部太陽能電池之至少全寬,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或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對該第二方向上之電流提供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且經組態以提供針對約–40℃至約85℃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在該第二方向上的差動膨脹之可撓性。
30. 如條項29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
31. 如條項29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於且鄰近該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32. 如條項29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且與該超級電池成直列式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33.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跨越該模組之一寬度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模組之一前表面,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一第一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一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端部經由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第二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相同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複數個離散位置處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平行於該模組之該邊緣伸展且其之至少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端部折疊且自該模組之前面隱藏。
34. 如條項33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在該模組之該前表面上之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表面經覆蓋或著色以降低與該等超級電池的可見對比度。
35. 如條項33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超級電池列配置於一白色後薄片上以形成在該太陽能模組之操作期間待由太陽能輻射照明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該白色後薄片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等平行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位置及寬度的平行暗化條紋且該等後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該等列之間的該等間隙可見。
36.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
在鄰近各矩形區域之一長邊之一或多個位置處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經刻劃之矽太陽能電池;
沿著該等刻劃線分離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37.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頂表面及一相對定位之底表面;
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頂表面之部分;
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使得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38. 如條項37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該一或多條刻劃線。
39. 如條項37之方法,其包括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該一或多條刻劃線,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40.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超級電池包括在該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處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在該超級電池之一相對端部處之相反極性之一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其中一第一超級電池列包括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一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且該太陽能模組包括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僅佔據鄰近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垂直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量測不寬於約1厘米之該太陽能模組之該前表面之一窄部分。
41.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一部分圍繞最靠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之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端部且在該第一超級電池後面延伸。
42.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薄帶狀部分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之一較厚部分。
43.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薄帶狀部分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之一螺旋帶狀部分。
44.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且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
45.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定位成鄰近且平行於與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相對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邊緣,其包括一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
46. 如條項45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一第二超級電池,該第二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定位成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47.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第二超級電池,其配置於該第一超級電池列中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串聯且其中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與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相對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邊緣;及
一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
48. 如條項47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串聯配置之一第三超級電池及一第四超級電池,其中該第三超級電池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該第四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且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三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四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49.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於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等平行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位置及寬度的平行暗化條紋之一白色後薄片上,且該等後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該等列之間的該等間隙可見。
50.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前表面上之所有部分經覆蓋或著色以降低與該等超級電池的可見對比度。
51. 如條項40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各矽太陽能電池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垂直於該等長邊伸展之複數個指狀部及定位於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各前表面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指狀部之至少一者;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於鄰近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且
在各超級電池內,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及離散後表面接觸墊經對準、重疊及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52. 如條項5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使鄰近離散前表面接觸墊電互連之複數個薄導體,且各薄導體比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長邊量測之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寬度要薄。
53. 如條項5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鄰近於該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一或多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54. 如條項5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鄰近於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一或多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55.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組裝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上之端部分以一蓄板方式重疊;
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安置於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重疊端部分之間的一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將該等超級電池以一所要太陽能模組組態配置及互連於包括一囊封劑之一層堆疊中;及
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
56. 如條項55之方法,其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或部分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
57. 如條項56之方法,其中在組裝一超級電池期間將各額外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時,在將另一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之前固化或部分固化該新添加之太陽能電池與其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導電膠合材料。
58. 如條項56之方法,其包括在相同步驟中固化或部分固化一超級電池中之全部該導電接合材料。
59. 如條項56之方法,其包括:
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之前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部分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及
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時完成該導電接合材料之固化。
60. 如條項55之方法,其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時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未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
61. 如條項55之方法,其包括將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分割成矩形形狀以提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62. 如條項61之方法,其包括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具有預施加之導電膠合材料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63. 如條項62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使用一雷射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刻劃一或多條線,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64. 如條項62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雷射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刻劃一或多條線,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65. 如條項62之方法,其中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之一頂表面且不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之一相對定位之底表面,包括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刻劃線***。
66. 如條項61之方法,其包括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後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67. 如條項55之方法,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之一玻璃轉變溫度。
1A.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超級電池包括在該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處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及在該超級電池之一相對端部處之相反極性之一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其中一第一超級電池列包括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一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且該太陽能模組包括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僅佔據鄰近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垂直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量測不寬於約1厘米之該太陽能模組之該前表面之一窄部分。
2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一部分圍繞最靠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之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端部且在該第一超級電池後面延伸。
3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薄帶狀部分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之一較厚部分。
4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之一薄帶狀部分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伸展之一螺旋帶狀部分。
5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且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
6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定位成鄰近且平行於與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相對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邊緣,其包括一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
7A. 如條項6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一第二超級電池,該第二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定位成鄰近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8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第二超級電池,其配置於該第一超級電池列中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串聯且其中其後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與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相對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邊緣;及
一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其呈長形且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伸展,導電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且完全位於該等超級電池後面。
9A. 如條項8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一第二超級電池列包括串聯配置之一第三超級電池及一第四超級電池,其中該第三超級電池之一前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一邊緣且該第四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鄰近該太陽能模組之該第二邊緣;且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三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端部接觸件且該第二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經由該第二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四超級電池之該後表面端部接觸件。
10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遠離該太陽能模組之外部邊緣不存在介於該等超級電池之間的減小該模組之該前表面之作用區域之電互連。
11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至少一對超級電池在一列中成直列式配置,其中該對超級電池之一者之後表面接觸端部鄰近於該對超級電池之另一者之後表面接觸端部。
12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至少一對超級電池在一列中成直列式配置,其中該兩個超級電池之鄰近端部具有相反極性之端部接觸件;
該對超級電池之該等鄰近端部重疊;且
該對超級電池中之該等超級電池藉由夾置於其等重疊端部之間且並不遮蔽該前表面之一可撓性互連件串聯電連接。
13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於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等平行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位置及寬度的平行暗化條紋之一白色背襯薄片上,且該等背襯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該等列之間的該等間隙可見。
14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前表面上之所有部分經覆蓋或著色以降低與該等超級電池的可見對比度。
15A. 如條項1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各矽太陽能電池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垂直於該等長邊伸展之複數個指狀部及定位於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各前表面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指狀部之至少一者;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於鄰近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且
在各超級電池內,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及離散後表面接觸墊經對準、重疊及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16A. 如條項15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使鄰近離散前表面接觸墊電互連之複數個薄導體,且各薄導體比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長邊量測之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寬度要薄。
17A. 如條項15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18A. 如條項15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19A. 如條項15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係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且除該等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外,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在下伏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未藉由一鄰近矽太陽能電池重疊之一部分的任何位置處不包括一銀接觸件。
20A.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垂直於該等長邊伸展之複數個指狀部及定位於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各前表面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指狀部之至少一者;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於鄰近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在各超級電池內,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及離散後表面接觸墊經對準、重疊及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
其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實質上跨越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長度或寬度之一單一列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太陽能模組之在該太陽能模組之操作期間待由太陽能輻射照明之一前表面。
21A. 如條項2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係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且除該等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外,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在下伏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未藉由一鄰近矽太陽能電池重疊之一部分的任何位置處不包括一銀接觸件。
22A. 如條項2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使鄰近離散前表面接觸墊電互連之複數個薄導體,且各薄導體比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長邊量測之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寬度要薄。
23A. 如條項2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24A. 如條項2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25A.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垂直於該等長邊伸展之複數個指狀部及定位於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各前表面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指狀部之至少一者;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於鄰近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中之複數個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對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及離散後表面接觸墊經對準、重疊及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26A. 如條項25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係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且除該等離散銀後表面接觸墊外,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在下伏於該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未藉由一鄰近矽太陽能電池重疊之一部分的任何位置處不包括一銀接觸件。
27A. 如條項25A之太陽能電池串,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使鄰近離散前表面接觸墊電互連之複數個薄導體,且各薄導體比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長邊量測之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寬度要薄。
28A. 如條項25A之太陽能電池串,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前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29A. 如條項25A之太陽能電池串,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藉由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形成圍繞各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障壁之特徵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後表面接觸墊之位置。
30A. 如條項25A之太陽能電池串,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之一玻璃轉變溫度。
31A.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組裝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上之端部分以一蓄板方式重疊;
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安置於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重疊端部分之間的一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將該等超級電池以一所要太陽能模組組態配置及互連於包括一囊封劑之一層堆疊中;及
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
32A. 如條項31A之方法,其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固化或部分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
33A. 如條項32A之方法,其其中在組裝一超級電池期間將各額外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時,在將另一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添加至該超級電池之前固化或部分固化該新添加之太陽能電池與其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導電膠合材料。
34A. 如條項32A之方法,其包括在相同步驟中固化或部分固化一超級電池中之全部該導電接合材料。
35A. 如條項32A之方法,其包括:
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之前藉由施加熱及壓力至該等超級電池來部分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及
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該積層結構時完成該導電接合材料之固化。
36A. 如條項31A之方法,其包括在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層堆疊以形成一積層結構時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在形成該積層結構之前未形成作為一中間產物之經固化或部分固化之超級電池。
37A. 如條項31A之方法,其包括將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分割成矩形形狀以提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38A. 如條項37A之方法,其包括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具有預施加之導電膠合材料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39A. 如條項38A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使用一雷射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刻劃一或多條線,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40A. 如條項38A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雷射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刻劃一或多條線,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沿著該等刻劃線***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41A. 如條項38A之方法,其中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之一頂表面且不施加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之一相對定位之底表面,包括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刻劃線***。
42A. 如條項37A之方法,其包括在分割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後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43A. 如條項31A之方法,其中該導電膠合材料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之一玻璃轉變溫度。
44A. 一種製造一超級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在鄰近各矩形區域之一長邊之一或多個位置處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經刻劃之矽太陽能電池;
沿著該等刻劃線分離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45A. 一種製造一超級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頂表面及一相對定位之底表面;
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頂表面之部分;
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使得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46A. 一種製造一超級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各具有沿著其長軸實質上相同之長度的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
將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對應於該偽方形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兩個倒角角隅的至少一矩形太陽能電池及各缺少倒角角隅之一或多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且
其中分割該偽方形晶圓所沿著之平行線之間的間距經選擇以藉由將垂直於包括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製成大於垂直於缺少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來補償該等倒角角隅,使得太陽能電池串中之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47A.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具有對應於自其分割該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48A.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各具有跨越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一全寬之一第一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自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移除該等倒角角隅以形成各具有短於該第一長度之一第二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一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及
將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二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
49A.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50A.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N ≥ 25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其等平均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該等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或多個超級電池,該等超級電池之各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導電接合;
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串中之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之群組未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地並聯電連接。
51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30。
52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50。
53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100。
54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黏著劑形成介於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0.1 mm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 w/m/k之一導熱率的接合。
55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N個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單一超級電池。
56A. 如條項5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係矽太陽能電池。
57A.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超級電池,其實質上跨越平行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全長或全寬,該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平均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導電接合;
其中該超級電池中之單一太陽能電池或< N個太陽能電池之群組未與一旁通二極體個別地並聯電連接。
58A. 如條項57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 > 24。
59A. 如條項57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60A.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
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之一障壁。
61A. 如條項60A之超級電池,其中對於各對鄰近且重疊矽太陽能電池,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上之該障壁藉由另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部分重疊及隱藏,藉此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重疊區域。
62A. 如條項60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障壁包括平行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且實質上伸展達該第一長邊之全長之一連續導電線,其中該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定位於該連續導電線與該太陽能電池之該第一長邊之間。
63A. 如條項62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電連接至該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且垂直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該連續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電互連以提供自各指狀部至該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之多個導電路徑。
64A. 如條項60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鄰近且平行於該第一長邊之一列之複數個離散接觸墊,且該障壁包括形成用於各離散接觸墊之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分離障壁之複數個特徵。
65A. 如條項64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其等對應離散接觸墊。
66A.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各包括:
矩形或實質上矩形前表面及後表面,其等具有藉由第一及第二相對定位之平行長邊及兩個相對定位之短邊界定之形狀,該等前表面之至少部分在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太陽能輻射;
一導電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前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於該第一長邊之至少一前表面接觸墊;及
一導電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其安置於該後表面上且包括定位成鄰近該第二長邊之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及第二長邊重疊且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上之前表面及後表面接觸墊重疊並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
其中各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至少一後表面接觸墊之一障壁。
67A. 如條項66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鄰近且平行於該第二長邊之一列之一或多個離散接觸墊,且該障壁包括形成用於各離散接觸墊之在製造該超級電池期間在固化該導電膠合材料之前將該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之分離障壁之複數個特徵。
68A. 如條項67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其等對應離散接觸墊。
69A.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各具有沿著其長軸實質上相同之長度的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
將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對應於該偽方形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兩個倒角角隅的至少一矩形太陽能電池及各缺少倒角角隅之一或多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且
其中分割該偽方形晶圓所沿著之平行線之間的間距經選擇以藉由將垂直於包括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製成大於垂直於缺少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之寬度來補償該等倒角角隅,使得該太陽能電池串中之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70A. 一種太陽能電池串,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具有對應於自其分割該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至少一者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串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71A.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各具有跨越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一全寬之一第一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自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移除該等倒角角隅以形成各具有短於該第一長度之一第二長度且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一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及
將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三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具有等於該第二長度之一寬度之一太陽能電池串。
72A. 一種製造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各晶圓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一或多個偽方形矽晶圓以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或角隅之部分之倒角角隅之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將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一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將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第二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73A.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平行於複數個偽方形矽晶圓之各者之一長邊緣之複數條線分割該晶圓以由該複數個偽方形矽晶圓形成包括對應於該等偽方形矽晶圓之角隅之倒角角隅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及缺少倒角角隅之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
配置缺少倒角角隅之至少一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各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缺少倒角角隅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配置包括倒角角隅之至少一些該等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以形成各僅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包括倒角角隅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其中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將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具有實質上相等長度之平行超級電池列以形成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其中各列僅包括來自該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或僅包括來自該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
74A. 如條項73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鄰近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平行相對邊緣之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兩者僅包括來自該第二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且全部其他超級電池列僅包括來自該第一複數個超級電池之超級電池。
75A. 如條項74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包括總共六個超級電池列。
76A. 一種超級電池,其包括:
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等在一第一方向上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長形可撓性電互連件,其中其長軸定向成平行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在沿著該第二方向配置之三個或三個以上離散位置處導電接合至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前表面或後表面,在該第二方向上伸展該端部太陽能電池之至少全寬,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或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對該第二方向上之電流提供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且經組態以提供針對約–40℃至約85℃之一溫度範圍適應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在該第二方向上的差動膨脹之可撓性。
77A. 如條項76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具有垂直於該端部矽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及該後表面量測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之一導體厚度。
78A. 如條項76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該第二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於且鄰近該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79A. 如條項76A之超級電池,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該第一方向上延伸超出該超級電池以提供至一太陽能模組中定位成平行於該超級電池且與該超級電池成直列式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電互連。
80A.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跨越該模組之一寬度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模組之一前表面,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分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一第一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一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至少一端部經由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第二列中之鄰近該模組之相同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端部,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複數個離散位置處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平行於該模組之該邊緣伸展且其之至少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端部折疊且自該模組之前面隱藏。
81A. 如條項8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在該模組之該前表面上之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表面經覆蓋或著色以降低與該等超級電池的可見對比度。
82A. 如條項80A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超級電池列配置於一白色背襯薄片上以形成在該太陽能模組之操作期間待由太陽能輻射照明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前表面,該白色背襯薄片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等平行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位置及寬度的平行暗化條紋且該等背襯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該等列之間的該等間隙可見。
83A.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
在鄰近各矩形區域之一長邊之一或多個位置處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經刻劃之矽太陽能電池;
沿著該等刻劃線分離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使得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84A.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一或多條刻劃線以在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上界定複數個矩形區域,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頂表面及一相對定位之底表面;
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頂表面之部分;
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該等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沿著該等刻劃線***以提供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包括鄰近一長邊安置於其前表面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將該複數個矩形矽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使得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85A. 如條項84A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接著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該一或多條刻劃線。
86A. 如條項84A之方法,其包括在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雷射刻劃該一或多條刻劃線,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一或多個矽太陽能電池。
1B. 一種設備,其包括:
至少25個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其等與一共同旁通二極體並聯連接,各太陽能電池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且分組成一超級電池,該超級電池包括經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2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N大於或等於30。
3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N大於或等於50。
4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N大於或等於100。
5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黏著劑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1 mm之一厚度及具有大於或等於約1.5 W/m/K之一導熱率。
6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N個太陽能電池分組成一單一超級電池。
7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N個太陽能電池分組成在一相同背襯上之複數個超級電池。
8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係矽太陽能電池。
9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0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特徵。
11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12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金屬化。
13B. 如條項12B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包括伸展第一長邊之一全長之一線,該設備進一步包括定位於該線與該第一長邊之間的至少一接觸墊。
14B. 如條項13B之設備,其中:
該金屬化進一步包括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接觸墊且垂直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
該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15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前側上。
16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後側上。
17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18B. 如條項10B之設備,其中該特徵藉由該超級電池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隱藏。
19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之一第一太陽能電池具有倒角角隅且該超級電池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及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面積。
20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具有平行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之一長軸之一可撓性電互連件,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導電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之一表面且適應一太陽能電池之二維熱膨脹。
21B. 如條項20B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具有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之一厚度以提供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
22B. 如條項20B之設備,其中該表面包括一後表面。
23B. 如條項20B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接觸另一超級電池。
24B. 如條項23B之設備,其中該另一超級電池與該超級電池成直列式。
25B. 如條項23B之設備,其中該另一超級電池鄰近於該超級電池。
26B. 如條項20B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第一部分圍繞該超級電池之一邊緣折疊使得一剩餘第二互連部分係在該超級電池之一後側上。
27B. 如條項20B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旁通二極體。
28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複數個超級電池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在一背襯薄片上以形成一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其中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包括具有對應於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暗化條紋。
29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包括連接至一電力管理系統之至少一對電池串。
30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與該超級電池電連通且經組態以,
接收該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31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安置於一第一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一第一側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之一第一模組,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安置於一第二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遠離該太陽能之該方向之一方向之一第二側上具有一底部帶之一第二模組的另一超級電池,
其中該第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第一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第一模組之一部分。
32B. 如條項31B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3B. 如條項31B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4B. 如條項31B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第二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35B. 如條項34B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6B. 如條項35B之設備,其中該配合配置係在該接線盒與該第二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
37B. 如條項31B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背襯包括玻璃。
38B. 如條項31B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背襯包括除玻璃以外。
39B. 如條項1B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電池包括自一較大件切割之一倒角部分。
40B. 如條項39B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倒角部分之另一太陽能電池,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之具有一類似長度之一長邊電接觸。
1C1. 一種方法,其包括:
形成包括在一相同背襯上之至少N ≥ 25個太陽能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串的一超級電池,各太陽能電池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且經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及
使各超級電池與至多一單一旁通二極體連接。
2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N大於或等於30。
3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N大於或等於50。
4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N大於或等於100。
5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黏著劑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1 mm之一厚度且具有大於或等於約1.5 w/m/k之一導熱率。
6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係矽太陽能電池。
7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8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超級電池之一第一太陽能電池具有倒角角隅且該超級電池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且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及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面積。
9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利用一太陽能電池表面上之一特徵限制該黏著劑之一擴散。
10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11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包括金屬化。
12C1. 如條項11C1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包括伸展第一長邊之一全長之一線,定位於該線與該第一長邊之間的至少一接觸墊。
13C1. 如條項12C1之方法,其中:
該金屬化進一步包括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接觸墊及垂直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
該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14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前側上。
15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後側上。
16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17C1. 如條項9C1之方法,其中該特徵藉由該超級電池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隱藏。
18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相同背襯上形成另一超級電池。
19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具有平行於垂直於該第一方向之一第二方向之一長軸之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導電接合至一太陽能電池之一表面;及
使該可撓性電互連件適應該太陽能電池之二維熱膨脹。
20C1. 如條項19C1之方法,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具有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之一厚度以提供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
21C1. 如條項19C1之方法,其中該表面包括一後表面。
22C1. 如條項19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另一超級電池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接觸。
23C1. 如條項22C1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超級電池與該超級電池成直列式。
24C1. 如條項22C1之方法,其中該另一超級電池鄰近於該超級電池。
25C1. 如條項19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該互連件之一第一部分圍繞該超級電池之一邊緣折疊使得一剩餘第二互連部分係在該超級電池之一後側上。
26C1. 如條項19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該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旁通二極體。
27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複數個超級電池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在相同背襯上以形成一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其中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包括具有對應於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暗化條紋。
28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至少一對電池串連接至一電力管理系統。
29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使一電力管理裝置與該超級電池電連通;
使該電力管理裝置接收該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使該電力管理裝置判定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引起該電力管理裝置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30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超級電池安置於該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第一側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之一第一模組,該方法進一步包括:
將另一超級電池安置於另一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遠離該太陽能之該方向之一方向之一第二側上具有一底部帶之一第二模組,
其中該第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第一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第一模組之一部分。
31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2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3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使一接線盒與該第二模組重疊。
34C1. 如條項33C1之方法,其中藉由一配合配置將該第二模組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5C1. 如條項34C1之方法,其中該配合配置係在該接線盒與該第二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
36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中該背襯包括玻璃。
37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中該背襯包括除玻璃以外。
38C1. 如條項30C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在該第一模組與該第二模組之間串聯電連接一繼電器開關;
藉由一控制器感測該第一模組之一輸出電壓;及
在該輸出電壓下降至低於一限制時使用該控制器啟動該繼電器開關。
39C1. 如條項1C1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包括自一較大件切割之一倒角部分。
40C1. 如條項39C1之方法,其中形成該超級電池包括放置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使其與具有一倒角部分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之類似長度之一長邊電接觸。
1C2.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分組成一第一超級電池之至少19個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串聯連接串,該等太陽能電池經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及
一帶狀導體,其電連接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後表面接觸件以提供至一電組件之一隱藏分接頭。
2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3C2. 如條項2C2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表面上。
4C2. 如條項3C2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接線盒外部。
5C2. 如條項4C2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包括一單一終端。
6C2. 如條項3C2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附近。
7C2. 如條項2C2之設備,其中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積層結構中。
8C2. 如條項7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囊封於該積層結構內。
9C2. 如條項2C2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經定位圍繞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周邊。
10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模組終端、一接線盒、一電力管理系統、一智慧開關、一繼電器、一電壓感測控制器、一中心反相器、一DC/AC微反相器或一DC/DC模組電力最佳化器。
11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表面上。
12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模組進一步包括分組成具有串聯電連接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第一端部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至少19個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二串聯連接串。
13C2. 如條項12C2之設備,其中該第二超級電池與該第一超級電池重疊且使用導電黏著劑串聯電連接至該第一超級電池。
14C2. 如條項12C2之設備,其中該後表面接觸件經定位遠離該第一端部。
15C2. 如條項12C2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介於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之間的一可撓性互連件。
16C2. 如條項15C2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互連件延伸超出該等第一及第二超級電池之側邊緣以使該等第一及第二超級電池與另一超級電池並聯電連接。
17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黏著劑具有小於或等於約0.1 mm之一厚度且具有大於或等於約1.5 w/m/k之一導熱率。
18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等太陽能電池係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矽太陽能電池。
19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20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特徵。
21C2.如條項20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22C2. 如條項21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金屬化。
23C2. 如條項22C2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包括伸展第一長邊之一全長之一導電線,該設備進一步包括定位於該線與該第一長邊之間的至少一接觸墊。
24C2. 如條項23C2之設備,其中:
該金屬化進一步包括電連接至該至少一接觸墊且垂直於該第一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
該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25C2. 如條項20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前側上。
26C2. 如條項20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後側上。
27C2. 如條項20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28C2. 如條項20C2之設備,其中該特徵藉由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隱藏。
29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倒角部分。
30C2. 如條項29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倒角部分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之具有一類似長度之一長邊電接觸。
31C2. 如條項29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缺少倒角角隅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該太陽能電池及該另一太陽能電池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面積。
32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一第二超級電池以平行列配置在一背襯薄片前表面上;且
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暗化條紋。
33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連接至一電力管理系統之至少一對電池串。
34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與該第一超級電池電連通且經組態以,
接收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35C2. 如條項34C2之設備,其中該電力管理裝置包括一繼電器。
36C2. 如條項1C2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安置於一第一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一第一側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之該模組,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另一超級電池,其安置於一第二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遠離該太陽能之該方向之一方向之一第二側上具有一底部帶之一不同模組,
其中該不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模組之一部分。
37C2. 如條項36C2之設備,其中該不同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模組。
38C2. 如條項36C2之設備,其中該不同模組藉由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模組。
39C2. 如條項36C2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不同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40C2. 如條項39C2之設備,其中該不同模組藉由該接線盒與一不同太陽能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的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模組。
1C3.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第一超級電池,其安置於一太陽能模組前表面上且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各太陽能電池具有大於約10 V之一崩潰電壓;
一第一帶狀導體,其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後表面接觸件電連接以提供至一電組件之一第一隱藏分接頭;
一第二超級電池,其安置於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上且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各太陽能電池具有大於約10 V之一崩潰電壓;及
一第二帶狀導體,其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一後表面接觸件電連接以提供一第二隱藏分接頭。
2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3C3. 如條項2C3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太陽能模組後表面上。
4C3. 如條項3C3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接線盒外部。
5C3. 如條項4C3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包括一單一終端。
6C3. 如條項3C3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太陽能模組邊緣附近。
7C3. 如條項2C3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積層結構中。
8C3. 如條項7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囊封於該積層結構內。
9C3. 如條項8C3之設備,其中該旁通二極體經定位圍繞一太陽能模組周邊。
10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串聯連接。
11C3. 如條項10C3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及該第二超級電池形成一第一對;且
該設備進一步包括在與該第一對並聯連接之一第二對中之兩個額外超級電池。
12C3. 如條項10C3之設備,其中該第二隱藏分接頭連接至該電組件。
13C3. 如條項12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14C3. 如條項13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不少於19個太陽能電池。
15C3. 如條項12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電力管理系統。
16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開關。
17C3. 如條項16C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開關通信之一電壓感測控制器。
18C3. 如條項16C3之設備,其中該開關與一中心反相器通信。
19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經組態以,
接收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20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反相器。
21C3. 如條項20C3之設備,其中該反相器包括一DC/AC微反相器。
22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太陽能模組終端。
23C3. 如條項22C3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模組終端係一接線盒內之一單一太陽能模組終端。
24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定位於一太陽能模組後表面上。
25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後表面接觸件經定位遠離與該第二超級電池重疊之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端部。
26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27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特徵。
28C3. 如條項27C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29C3. 如條項28C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金屬化。
30C3. 如條項27C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31C3. 如條項27C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之一後側上。
32C3. 如條項27C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藉由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隱藏。
33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倒角部分。
34C3. 如條項33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倒角部分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之具有一類似長度之一長邊電接觸。
35C3. 如條項33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缺少倒角角隅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該太陽能電池及該另一太陽能電池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面積。
36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以平行列配置在一背襯薄片前表面上;且
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包括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暗化條紋。
37C3. 如條項1C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安置於一第一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該模組前表面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之一模組,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一第三超級電池,其安置於一第二背襯上以形成在面對遠離該太陽能之該方向之一方向之一第二側上具有一底部帶之一不同模組,
其中該不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模組之一部分。
38C3. 如條項37C3之設備,其中該不同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模組。
39C3. 如條項37C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不同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40C3. 如條項39C3之設備,其中該不同模組藉由該接線盒與該不同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的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模組。
1C4.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分組成一第一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串聯連接串,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側重疊且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及
一太陽能電池表面特徵,其經組態以限制該黏著劑。
2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電池表面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3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電池表面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4C4. 如條項3C4之設備,其中該凸起特徵係在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前表面上。
5C4. 如條項4C4之設備,其中該凸起特徵包括一金屬化圖案。
6C4. 如條項5C4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平行於且實質上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伸展之一導電線。
7C4. 如條項6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導電線與該長邊之間的一接觸墊。
8C4. 如條項7C4之設備,其中:
該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複數個指狀部;且
該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電互連以提供自各指狀部至該接觸墊之多個導電路徑。
9C4. 如條項7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配置成鄰近且平行於該長邊之一列之複數個離散接觸墊,該金屬化圖案形成複數個分離障壁以將該黏著劑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
10C4. 如條項8C4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鄰接對應離散接觸墊。
11C4. 如條項8C4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高於對應離散接觸墊。
12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電池表面特徵藉由另一太陽能電池之一重疊側隱藏。
13C4. 如條項12C4之設備,其中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係該超級電池之部分。
14C4. 如條項12C4之設備,其中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係另一超級電池之部分。
15C4. 如條項3C4之設備,其中該凸起特徵係在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
16C4. 如條項15C4之設備,其中該凸起特徵包括一金屬化圖案。
17C4. 如條項16C4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形成複數個分離障壁以將該黏著劑限制於定位於藉由該太陽能電池重疊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前表面上之複數個離散接觸墊。
18C4. 如條項17C4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鄰接對應離散接觸墊。
19C4. 如條項17C4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高於對應離散接觸墊。
20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之各太陽能電池具有10 V或更大之一崩潰電壓。
21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22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包括一倒角部分。
23C4. 如條項22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具有一倒角部分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其中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另一太陽能電池之具有一類似長度之一長邊電接觸。
24C4. 如條項22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進一步包括缺少倒角角隅之另一太陽能電池,且該太陽能電池及該另一太陽能電池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面積。
25C4. 如條項1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與一第二超級電池配置於一第一背襯薄片前表面上以形成一第一模組。
26C4. 如條項25C4之設備,其中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包括具有對應於該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暗化條紋。
27C4. 如條項25C4之設備,其中該第一模組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一第一模組前表面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一第三超級電池,其安置於一第二背襯上以形成在背對該太陽能之一第二模組側上具有一底部帶之一第二模組,且
其中該第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第一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第一模組之一部分。
28C4. 如條項27C4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29C4. 如條項27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第二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30C4. 如條項29C4之設備,其中該第二模組藉由該接線盒與該第二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的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第一模組。
31C4. 如條項29C4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容置一單一模組終端。
32C4. 如條項27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模組與該第二模組之間的一開關。
33C4. 如條項32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開關通信之一電壓感測控制器。
34C4. 如條項27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包括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個別並聯電連接之不少於十九個太陽能電池。
35C4. 如條項34C4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模組邊緣附近。
36C4. 如條項34C4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積層結構中。
37C4. 如條項36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囊封於該積層結構內。
38C4. 如條項34C4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經定位圍繞一第一模組周邊。
39C4. 如條項25C4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及該第二超級電池構成個別連接至一電力管理裝置之一對。
40C4. 如條項25C4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經組態以,
接收該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1C5.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分組成包括一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串聯連接串,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具有倒角角隅且經配置使得一側重疊並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至一第二矽太陽能電池。
2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該第一超級電池之各矽太陽能電池實質上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前表面積。
3C5. 如條項2C5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及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具有一相同長度;且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寬度大於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寬度。
4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長度重現一偽方形晶圓之一形狀。
5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56 mm。
6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25 mm。
7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8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1 mm至約5 mm之間。
9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矽太陽能電池。
10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1C5. 如條項3C5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前表面上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
該前表面包括以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的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12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13C5. 如條項12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重疊。
14C5. 如條項12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短邊重疊。
15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中該前表面包括:
一第一列,其包括由具有倒角角隅之太陽能電池組成之該第一超級電池;及
一第二列,其包括分組成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由缺少倒角角隅之太陽能電池組成之一第二超級電池的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二串聯連接串,該第二列之一長度實質上與該第一列之一長度相同。
16C5. 如條項15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列鄰近於一模組邊緣且該第二列並不鄰近於該模組邊緣。
17C5. 如條項15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且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8C5. 如條項15C5之設備,其中該前表面包括以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的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19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前側上之一金屬化圖案。
20C5. 如條項19C5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圍繞一倒角角隅延伸之一漸縮部分。
21C5. 如條項19C5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凸起特徵。
22C5. 如條項19C5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
複數個離散接觸墊;
指狀部,其等電連接至該複數個離散接觸墊;及
一導電線,其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23C5. 如條項22C5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形成複數個分離障壁以將該黏著劑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
24C5. 如條項23C5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對應離散接觸墊。
25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表面且適應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二維熱膨脹的一可撓性電互連件。
26C5. 如條項25C5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第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邊緣折疊使得一剩餘第二互連部分係在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後側上。
27C5. 如條項1C5之設備,其中該模組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該前表面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另一模組,其具有安置於一前表面上之一第二超級電池,該另一模組之一底部帶背對該太陽能,且
其中該第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第一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第一模組之一部分。
28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中該另一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模組。
29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另一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30C5. 如條項29C5之設備,其中該另一模組藉由該接線盒與該另一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的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模組。
31C5. 如條項29C5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容置一單一模組終端。
32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模組與該另一模組之間的一開關。
33C5. 如條項32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開關通信之一電壓感測控制器。
34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電連接之不少於十九個太陽能電池。
35C5. 如條項34C5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模組邊緣附近。
36C5. 如條項34C5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積層結構中。
37C5. 如條項36C5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囊封於該積層結構內。
38C5. 如條項34C5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經定位圍繞一第一模組周邊。
39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及該第二超級電池構成連接至一電力管理裝置之一對。
40C5. 如條項27C5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經組態以,
接收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1C6.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分組成包括一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串聯連接串,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具有倒角角隅且經配置使得一側重疊並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至一第二矽太陽能電池。
2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該第一超級電池之各矽太陽能電池實質上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前表面積。
3C6. 如條項2C6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及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具有一相同長度;且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寬度大於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寬度。
4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長度重現一偽方形晶圓之一形狀。
5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56 mm。
6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25 mm。
7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8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重疊達約1 mm至約5 mm之間。
9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矽太陽能電池。
10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1C6. 如條項3C6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前表面上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
該前表面包括以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的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12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中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13C6. 如條項12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重疊。
14C6. 如條項12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短邊重疊。
15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中該前表面包括:
一第一列,其包括由具有倒角角隅之太陽能電池組成之該第一超級電池;及
一第二列,其包括分組成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並聯連接且由缺少倒角角隅之太陽能電池組成之一第二超級電池的矽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二串聯連接串,該第二列之一長度實質上與該第一列之一長度相同。
16C6. 如條項15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列鄰近於一模組邊緣且該第二列並不鄰近於該模組邊緣。
17C6. 如條項15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且該第一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18C6. 如條項15C6之設備,其中該前表面包括以具有對應於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的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19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前側上之一金屬化圖案。
20C6. 如條項19C6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圍繞一倒角角隅延伸之一漸縮部分。
21C6. 如條項19C6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凸起特徵。
22C6. 如條項19C6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
複數個離散接觸墊;
指狀部,其等電連接至該複數個離散接觸墊;及
一導電線,其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23C6. 如條項22C6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形成複數個分離障壁以將該黏著劑限制於該等離散接觸墊。
24C6. 如條項23C6之設備,其中該複數個分離障壁鄰接且高於對應離散接觸墊。
25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導電接合至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表面且適應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二維熱膨脹的一可撓性電互連件。
26C6. 如條項25C6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第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邊緣折疊使得一剩餘第二互連部分係在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後側上。
27C6. 如條項1C6之設備,其中該模組在面對太陽能之一方向之該前表面上具有一頂部導電帶,該設備進一步包括:
另一模組,其具有安置於一前表面上之一第二超級電池,該另一模組之一底部帶背對該太陽能,且
其中該第二模組與包含該頂部帶之該第一模組重疊且接合至該第一模組之一部分。
28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中該另一模組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模組。
29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藉由該另一模組重疊之一接線盒。
30C6. 如條項29C6之設備,其中該另一模組藉由該接線盒與該另一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之間的一配合配置接合至該模組。
31C6. 如條項29C6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容置一單一模組終端。
32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模組與該另一模組之間的一開關。
33C6. 如條項32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開關通信之一電壓感測控制器。
34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電連接之不少於十九個太陽能電池。
35C6. 如條項34C6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模組邊緣附近。
36C6. 如條項34C6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積層結構中。
37C6. 如條項36C6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囊封於該積層結構內。
38C6. 如條項34C6之設備,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經定位圍繞一第一模組周邊。
39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及該第二超級電池構成連接至一電力管理裝置之一對。
40C6. 如條項27C6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該電力管理裝置經組態以,
接收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1C7.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各具有大於約10 V之一崩潰電壓且分組成包括一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超級電池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串聯連接串,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經配置使得一端部重疊且使用一黏著劑導電接合至一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及
一互連件,其導電接合至一太陽能電池表面。
2C7. 如條項1C7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電池表面包括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背面。
3C7. 如條項2C7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使該超級電池電連接至一電組件之一帶狀導體。
4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帶狀導體導電接合至遠離該重疊端部之該太陽能電池表面。
5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係在一太陽能模組後表面上。
6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接線盒。
7C7. 如條項6C7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與藉由該模組重疊之一不同模組上之另一接線盒配合接合。
8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9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模組終端。
10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反相器。
11C7. 如條項10C7之設備,其中該反相器包括一DC/AC微反相器。
12C7. 如條項11C7之設備,其中該DC/AC微反相器係在一太陽能模組後表面上。
13C7. 如條項4C7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電力管理裝置。
14C7. 如條項13C7之設備,其中該電力管理裝置包括一開關。
15C7. 如條項14C7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開關通信之一電壓感測控制器。
16C7. 如條項13C7之設備,其中該電力管理裝置經組態以,
接收該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17C7. 如條項16C7之設備,其中該電力管理裝置與一中心反相器電連通。
18C7. 如條項13C7之設備,其中該電力管理裝置包括一DC/DC模組電力最佳化器。
19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夾置於該超級電池與該前表面上之另一超級電池之間。
20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帶狀導體導電接合至該互連件。
21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提供對電流小於或等於約0.012歐姆之一電阻。
22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經組態以針對約–40℃至約85℃之一溫度範圍適應在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與該互連件之間的差動膨脹。
23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厚度小於或等於約100微米。
24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厚度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
25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在電流之一方向上具有至少約500 mm之一長度。
26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模組前表面上之另一超級電池。
27C7. 如條項26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使該另一超級電池與該超級電池串聯連接。
28C7. 如條項26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使該另一超級電池與該超級電池並聯連接。
29C7. 如條項26C7之設備,其中該前表面包括以具有對應於該超級電池與該另一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的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30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包括一圖案。
31C7. 如條項30C7之設備,其中該圖案包括狹縫、狹槽及/或孔。
32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係暗色的。
33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且
該超級電池之各矽太陽能電池實質上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前表面積。
34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且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包括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重疊之一長邊。
35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形成一匯流排。
36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在一膠合接頭處導電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表面。
37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第一部分圍繞該超級電池之一邊緣折疊使得一剩餘第二部分定位於該超級電池之一後側上。
38C7. 如條項3C7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前表面上之一金屬化圖案且包括沿著一長邊伸展之一線,該設備進一步包括定位於該線與該長邊之間的複數個離散接觸墊。
39C7. 如條項38C7之設備,其中:
該金屬化進一步包括電連接至各自離散接觸墊且垂直於該長邊伸展之指狀部;且
該導電線使該等指狀部互連。
40C7. 如條項38C7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凸起特徵。
1C8. 一種設備,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以列配置在一太陽能模組前表面上,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且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一第一列中之鄰近於一模組邊緣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端部經由接合至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前表面之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電連接至一第二列中之鄰近於該模組邊緣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端部。
2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一部分藉由一暗膜覆蓋。
3C8. 如條項2C8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包括展現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降低之視覺對比度的一背襯薄片。
4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經著色。
5C8. 如條項4C8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包括展現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降低之視覺對比度之一背襯薄片。
6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包括一白色背襯薄片。
7C8. 如條項6C8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對應於該等列之間的間隙之暗化條紋。
8C8. 如條項6C8之設備,其中該矽太陽能電池之一n型半導體層面對該背襯薄片。
9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
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包括一背襯薄片;且
該背襯薄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該第一超級電池及一囊封劑構成一積層結構。
10C8. 如條項9C8之設備,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聚合物。
11C8. 如條項10C8之設備,其中該熱塑性聚合物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12C8. 如條項9C8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前玻璃薄片。
13C8. 如條項12C8之設備,其中該背襯薄片包括玻璃。
14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複數個離散位置處接合。
15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使用一導電膠合材料接合。
16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膠合接頭。
17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平行於該模組邊緣伸展。
18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一部分圍繞該第一超級電池折疊且被隱藏。
19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使該第一超級電池電連接至一電組件之一帶狀導體。
20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帶狀導體導電接合至該可撓性電互連件。
21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帶狀導體導電接合至遠離一重疊端部之一太陽能電池表面。
22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係在一太陽能模組後表面上。
23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接線盒。
24C8. 如條項23C8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與另一太陽能模組前表面上之另一接線盒配合接合。
25C8. 如條項23C8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包括一單終端接線盒。
26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27C8. 如條項19C8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開關。
28C8. 如條項27C8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電壓感測控制器,該電壓感測控制器經組態以,
接收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電壓輸出;
基於該電壓,判定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太陽能電池是否處於反向偏壓;及
與該開關通信以使反向偏壓之該太陽能電池與一超級電池模組電路斷開連接。
29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串聯。
30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第二矽太陽能電池缺少倒角角隅;且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各矽太陽能電池實質上具有曝露至光之一相同前表面積。
31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第一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第二矽太陽能電池包含倒角角隅;且
該第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與該第二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重疊。
32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約156 mm之一長度之一條帶。
33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約125 mm之一長度之一條帶。
34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矽太陽能電池包括具有在一寬度與一長度之間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的一縱橫比之一條帶。
35C8. 如條項1C8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之該等重疊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使用黏著劑導電接合,該設備進一步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黏著劑之擴散之一特徵。
36C8. 如條項35C8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槽溝。
37C8. 如條項36C8之設備,其中該槽溝係藉由一金屬化圖案形成。
38C8. 如條項37C8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沿著該矽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伸展之一線,該設備進一步包括定位於該線與該長邊之間的複數個離散接觸墊。
39C8. 如條項37C8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定位於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前面上。
40C8. 如條項37C8之設備,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定位於該第二超級電池之一矽太陽能電池之一背面上。
1C9.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前表面,該前表面包含分組成一第一超級電池之串聯連接矽太陽能電池,該第一超級電池包括藉由一第二切割條帶重疊之具有沿著一第一外部邊緣之一前側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切割條帶。
2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切割條帶及該第二切割條帶具有重現一晶圓之一形狀之一長度,該第一切割條帶自該晶圓劃分。
3C9. 如條項2C9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56 mm。
4C9. 如條項2C9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125 mm。
5C9. 如條項2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切割條帶之一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6C9. 如條項2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切割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7C9. 如條項6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倒角角隅係沿著該第一外部邊緣。
8C9. 如條項6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倒角角隅並未沿著該第一外部邊緣。
9C9. 如條項6C9之設備,其中該第二切割條帶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10C9. 如條項9C9之設備,其中該第二切割條帶之一重疊邊緣包含該第二倒角角隅。
11C9. 如條項9C9之設備,其中該第二切割條帶之一重疊邊緣並不包含該第二倒角角隅。
12C9. 如條項6C9之設備,其中該長度重現一偽方形晶圓之一形狀,該第一切割條帶自該偽方形晶圓劃分。
13C9. 如條項6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切割條帶之一寬度不同於該第二切割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第一切割條帶及該第二切割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14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第二切割條帶與該第一切割條帶重疊達約1 mm至約5 mm之間。
15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前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匯流排條。
16C9. 如條項15C9之設備,其中該匯流排條包含一漸縮部分。
17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前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離散接觸墊。
18C9. 如條項17C9之設備,其中:
第二切割條帶藉由黏著劑接合至該第一切割條帶;且
該離散接觸墊進一步包括限制黏著劑擴散之一特徵。
19C9. 如條項18C9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槽溝。
20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前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21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前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指狀部。
22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切割條帶進一步包括沿著與該第一外部邊緣相對之一第二外部邊緣之一後側金屬化圖案。
23C9. 如條項22C9之設備,其中該後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接觸墊。
24C9. 如條項22C9之設備,其中該後側金屬化圖案包括一匯流排條。
25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包括各具有大於約10伏特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矽切割條帶。
26C9. 如條項1C9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與該模組前表面上之另一超級電池連接。
27C9. 如條項26C9之設備,其中該模組前表面包括以對應於該超級電池與該另一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之暗化條紋為特徵之一白色背襯。
28C9. 如條項26C9之設備,其中:
該太陽能模組前表面包括一背襯薄片;且
該背襯薄片、該互連件、該超級電池及一囊封劑構成一積層結構。
29C9. 如條項28C9之設備,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聚合物。
30C9. 如條項29C9之設備,其中該熱塑性聚合物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31C9. 如條項26C9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介於該超級電池與該另一超級電池之間的一互連件。
32C9. 如條項31C9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藉由一暗膜覆蓋。
33C9. 如條項31C9之設備,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經著色。
34C9. 如條項31C9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使該超級電池電連接至一電組件之一帶狀導體。
35C9. 如條項34C9之設備,其中該帶狀導體導電接合至該第一切割條帶之一後側。
36C9. 如條項34C9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37C9. 如條項34C9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開關。
38C9. 如條項34C9之設備,其中該電組件包括一接線盒。
39C9. 如條項38C9之設備,其中該接線盒與另一接線盒重疊且與該另一接線盒呈配合配置。
40C9. 如條項26C9之設備,其中該超級電池與該另一超級電池串聯連接。
1C10. 一種方法,其包括:
在一矽晶圓上雷射刻劃一條刻劃線以界定一太陽能電池區域;
鄰近於該太陽能電池區域之一長邊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經刻劃矽晶圓之一頂表面;及
沿著該刻劃線分離該矽晶圓以提供包括安置成鄰近於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的一太陽能電池條帶。
2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提供具有一金屬化圖案之該矽晶圓,使得該分離產生具有沿著該長邊之該金屬化圖案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
3C10. 如條項2C10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一匯流排條或一離散接觸墊。
4C10. 如條項2C10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印刷該金屬化圖案。
5C10. 如條項2C10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電鍍該金屬化圖案。
6C10. 如條項2C10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導電膠合材料之擴散之一特徵。
7C10. 如條項6C10之方法,其中該特徵包括一槽溝。
8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印刷。
9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使用一遮罩沈積。
10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之一長度重現該晶圓之一形狀。
11C10. 如條項10C10之方法,其中該長度係156 mm或125 mm。
12C10. 如條項10C10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13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
在該晶圓之一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太陽能電池區域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矽晶圓沿著該刻劃線***。
14C10. 如條項1C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15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固化包括施加熱。
16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固化包括施加壓力。
17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形成一分層結構。
18C10. 如條項17C10之方法,其中該固化包括施加熱及壓力至該分層結構。
19C10. 如條項17C10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一囊封劑。
20C10. 如條項19C10之方法,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聚合物。
21C10. 如條項20C10之方法,其中該熱塑性聚合物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22C10. 如條項17C10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一背襯薄片。
23C10. 如條項22C10之方法,其中:
該背襯薄片係白色的;且
該分層結構進一步包括暗化條紋。
24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將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成直列式配置。
25C10. 如條項24C10之方法,其中該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各者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
26C10. 如條項24C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放置該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以使其等僅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連通。
27C10. 如條項26C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者與該單一旁通二極體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
28C10. 如條項27C10之方法,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接線盒中。
29C10. 如條項28C10之方法,其中該接線盒係在一太陽能模組之一後側上,與一不同太陽能模組之另一接線盒呈配合配置。
30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電池條帶與該太陽能電池條帶重疊達約1 mm至約5 mm之間。
31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32C10. 如條項31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並不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3C10. 如條項32C10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大於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及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34C10. 如條項31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5C10. 如條項34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該長邊重疊。
36C10. 如條項34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不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一長邊重疊。
37C10. 如條項14C10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利用一互連件使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與另外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連接。
38C10. 如條項37C10之方法,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藉由一暗膜覆蓋。
39C10. 如條項37C10之方法,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經著色。
40C10. 如條項37C10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與該另外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串聯連接。
1C11. 一種方法,其包括:
提供具有一長度之一矽晶圓;
在該矽晶圓上刻劃一條刻劃線以界定一太陽能電池區域;
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矽晶圓之一表面;及
沿著該刻劃線分離該矽晶圓以提供包括安置成鄰近於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2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刻劃包括雷射刻劃。
3C11. 如條項2C11之方法,其包括雷射刻劃該刻劃線且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
4C11. 如條項2C11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至該晶圓且接著雷射刻劃該刻劃線。
5C11. 如條項4C11之方法,其中:
該施加包括施加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且
該雷射刻劃包括避免使用來自該雷射之熱固化該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
6C11. 如條項5C11之方法,其中該避免包括選擇一雷射電力及/或該刻劃線與該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之間的一距離。
7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印刷。
8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使用一遮罩沈積。
9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刻劃線及該導電膠合材料係在該表面上。
10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
在該晶圓之一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太陽能電池區域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矽晶圓沿著該刻劃線***。
11C11. 如條項10C11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使該刻劃線配置成相對於一真空歧管成一角度。
12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使用一滾輪施加壓力至該晶圓。
13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提供具有一金屬化圖案之該矽晶圓使得該分離產生具有沿著該長邊之該金屬化圖案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
14C11. 如條項13C11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一匯流排條或一離散接觸墊。
15C11. 如條項13C11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印刷該金屬化圖案。
16C11. 如條項13C11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電鍍該金屬化圖案。
17C11. 如條項13C11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導電膠合材料之擴散之一特徵。
18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之一長度重現該晶圓之一形狀。
19C11. 如條項18C11之方法,其中該長度係156 mm或125 mm。
20C11. 如條項18C11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21C11. 如條項1C1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22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中:
該配置包括形成一分層結構;且
該固化包括施加熱及/或壓力至該分層結構。
23C11. 如條項22C11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囊封劑。
24C11. 如條項22C11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
一白色背襯薄片;及
在該白色背襯薄片上之暗化條紋。
25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中:
將複數個晶圓提供於一樣板上;
將該導電膠合材料施配於該複數個晶圓上;且
該複數個晶圓係同時分離成具有一配件之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電池。
26C11. 如條項25C1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將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作為一群組進行傳輸且其中該配置包括將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配置成一模組。
27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將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配置成僅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成直列式。
28C11. 如條項27C1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者與該單一旁通二極體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
29C11. 如條項28C11之方法,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之與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接線盒呈配合配置之一第一接線盒中。
30C11. 如條項27C1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者與一智慧開關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
31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電池條帶與該太陽能電池條帶重疊達約1 mm至約5 mm之間。
32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33C11. 如條項32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並不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4C11. 如條項33C11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大於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及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35C11. 如條項32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6C11. 如條項35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該長邊重疊。
37C11. 如條項35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不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一長邊重疊。
38C11. 如條項21C11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利用一互連件使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與另外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連接。
39C11. 如條項38C11之方法,其中該互連件之一部分藉由一暗膜覆蓋或經著色。
40C11. 如條項38C11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與該另外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串聯連接。
1C12. 一種方法,其包括:
提供具有一長度之一矽晶圓;
在一矽晶圓上刻劃一條刻劃線以界定一太陽能電池區域;
沿著該刻劃線分離該矽晶圓以提供一太陽能電池條帶;及
施加安置成鄰近於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之一導電膠合材料。
2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中該刻劃包括雷射刻劃。
3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網版印刷。
4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噴墨印刷。
5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使用一遮罩沈積。
6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在該晶圓之一表面與一彎曲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
7C12. 如條項6C12之方法,其中該彎曲表面包括一真空歧管,且該分離包括使該刻劃線定向成相對於該真空歧管成一角度。
8C12. 如條項7C12之方法,其中該角度係垂直的。
9C12. 如條項7C12之方法,其中該角度係除垂直以外。
10C12. 如條項6C12之方法,其中該真空係透過一移動帶施加。
11C12. 如條項1C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將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與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直列式配置;該等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與該導電膠合材料重疊;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以接合串聯電連接之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
12C12. 如條項11C12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形成包含一囊封劑之一分層結構,該方法進一步包括積層該分層結構。
13C12. 如條項12C12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至少部分在該積層期間發生。
14C12. 如條項12C12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與該積層相異地發生。
15C12. 如條項12C12之方法,其中該積層包括施加一真空。
16C12. 如條項15C12之方法,其中將該真空施加至一囊。
17C12. 如條項15C12之方法,其中將該真空施加至一帶。
18C12. 如條項12C12之方法,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19C12. 如條項12C12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
一白色背襯薄片;及
在該白色背襯薄片上之暗化條紋。
20C12. 如條項11C12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提供具有一金屬化圖案之該矽晶圓使得該分離產生具有沿著該長邊之該金屬化圖案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
21C12. 如條項20C12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一匯流排條或一離散接觸墊。
22C12. 如條項20C12之方法,其中該提供包括印刷或電鍍該金屬化圖案。
23C12. 如條項20C12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使用該金屬化圖案之一特徵限制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擴散。
24C12. 如條項23C12之方法,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前側上。
25C12. 如條項23C12之方法,其中該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後側上。
26C12. 如條項11C12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之一長度重現該晶圓之一形狀。
27C12. 如條項26C12之方法,其中該長度係156 mm或125 mm。
28C12. 如條項26C12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與該長度之間的一縱橫比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29C12. 如條項11C12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將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作為一第一超級電池配置成僅與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成直列式。
30C12. 如條項29C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一互連件之間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
31C12. 如條項30C12之方法,其中該互連件使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一第二超級電池並聯連接。
32C12. 如條項30C12之方法,其中該互連件使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一第二超級電池串聯連接。
33C12. 如條項29C12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單一旁通二極體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
34C12. 如條項33C12之方法,其中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之與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接線盒呈配合配置之一第一接線盒中。
35C12. 如條項11C12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36C12. 如條項35C12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並不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7C12. 如條項36C12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大於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及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38C12. 如條項35C12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
39C12. 如條項38C12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該長邊重疊。
40C12. 如條項38C12之方法,其中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不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電池條帶之一長邊重疊。
1C13. 一種設備,其包括:
一半導體晶圓,其具有一第一表面,該第一表面包含沿著一第一外部邊緣之一第一金屬化圖案及沿著與該第一外部邊緣相對之一第二外部邊緣之一第二金屬化圖案,該半導體晶圓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的一第一刻劃線。
2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離散接觸墊。
3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遠離該第一外部邊緣指向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指狀部。
4C13. 如條項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沿著該第一外部邊緣伸展且與該第一指狀部交叉之一匯流排條。
5C13. 如條項4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包括:
一第二指狀部,其遠離該第二外部邊緣指向該第一金屬化圖案之;及
一第二匯流排條,其沿著該第二外部邊緣伸展且與該第二指狀部交叉。
6C13. 如條項3C1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沿著該第一外部邊緣伸展且與該第一指狀部接觸之一導電黏著劑。
7C13. 如條項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一第一旁通導體。
8C13. 如條項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一第一端部導體。
9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銀。
10C13. 如條項9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銀膏。
11C13. 如條項9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離散接觸件。
12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錫、鋁或比銀較便宜之另一導體。
13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銅。
14C13. 如條項1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電鍍銅。
15C13. 如條項13C1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一鈍化方案以降低重組。
16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
一第三金屬化圖案,其在該半導體晶圓之該第一表面上而不接近於該第一外部邊緣或該第二外部邊緣;及
一第二刻劃線,其在該第三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其中該第一刻劃線係在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三金屬化圖案之間。
17C13. 如條項16C13之設備,其中在該第一刻劃線與該第二刻劃線之間界定的一第一寬度除以該半導體晶圓之一長度之一比率係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
18C13. 如條項17C13之設備,其中該長度係約156 mm或約125 mm。
19C13. 如條項17C13之設備,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含倒角角隅。
20C13. 如條項19C13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刻劃線與該第一外部邊緣一起界定包括兩個倒角角隅及該第一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矩形區域,該第一矩形區域具有對應於該長度與大於該第一寬度之一第二寬度之一乘積減去該兩個倒角角隅之一組合面積的一面積;且
該第二刻劃線與該第一刻劃線一起界定不包含倒角角隅且包含該第三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二矩形區域,該第二矩形區域具有對應於該長度與該第一寬度之一乘積的面積。
21C13. 如條項16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指向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一指狀部。
22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在該半導體晶圓之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一第二表面上之一第三金屬化圖案。
23C13. 如條項22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接近於該第一刻劃線之一位置之一接觸墊。
24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刻劃線係藉由一雷射形成。
25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刻劃線係在該第一表面中。
26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限制一導電黏著劑之擴散之一特徵。
27C13. 如條項26C1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凸起特徵。
28C13. 如條項27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一接觸墊,且該特徵包括鄰接及高於該接觸墊之一壩。
29C13. 如條項26C13之設備,其中該特徵包括一凹入特徵。
30C13. 如條項29C13之設備,其中該凹入特徵包括一槽溝。
31C13. 如條項26C13之設備,其進一步包括與該第一金屬化圖案接觸之該導電黏著劑。
32C13. 如條項31C13之設備,其中該導電黏著劑經印刷。
33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括矽。
34C13. 如條項33C13之設備,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括結晶矽。
35C13. 如條項3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表面具有n型導電性。
36C13. 如條項33C13之設備,其中該第一表面具有p型導電性。
37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
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離該第一外部邊緣5 mm或更小;且
該第二金屬化圖案離該第二外部邊緣5 mm或更小。
38C13. 如條項1C13之設備,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含倒角角隅且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圍繞一倒角角隅延伸之一漸縮部分。
39C13. 如條項38C13之設備,其中該漸縮部分包括一匯流排條。
40C13. 如條項38C13之設備,其中該漸縮部分包括連接一離散接觸墊之一導體。
1C14. 一種方法,其包括:
在一晶圓上刻劃一第一刻劃線;及
利用一真空沿著該第一刻劃線分離該晶圓以提供一太陽能電池條帶。
2C14. 如條項1C14之方法,其中該刻劃包括雷射刻劃。
3C14. 如條項2C14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在該晶圓之一表面與一彎曲表面之間施加該真空。
4C14. 如條項3C14之方法,其中該彎曲表面包括一真空歧管。
5C14. 如條項4C14之方法,其中將該晶圓支撐於移動至該真空歧管之一帶上且透過該帶施加該真空。
6C14. 如條項5C14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
使該第一刻劃線定向成相對於該真空歧管成一角度;及
在該第一刻劃線之一端部處開始一***。
7C14. 如條項6C14之方法,其中該角度係實質上垂直。
8C14. 如條項6C14之方法,其中該角度係除實質上垂直以外。
9C14. 如條項3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施加一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
10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刻劃線及該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係在該晶圓之一相同表面上。
11C14. 如條項10C14之方法,其中該雷射刻劃藉由選擇一雷射功率及/或該第一刻劃線與該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之間的一距離來避免固化該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
12C14. 如條項10C14之方法,其中該相同表面係與藉由使該晶圓移動至該彎曲表面之一帶支撐之一晶圓表面相對。
13C14. 如條項12C14之方法,其中該彎曲表面包括一真空歧管。
14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在該刻劃之後發生。
15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在該分離之後發生。
16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網版印刷。
17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噴墨印刷。
18C14. 如條項9C14之方法,其中該施加包括使用一遮罩沈積。
19C14. 如條項3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刻劃線係介於,
該晶圓之一表面上沿著一第一外部邊緣之一第一金屬化圖案,與
該晶圓之該表面上沿著一第二外部邊緣之一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
20C14. 如條項19C14之方法,其中該晶圓進一步包括在該半導體晶圓之該表面上不接近於該第一外部邊緣或該第二外部邊緣之一第三金屬化圖案,且該方法進一步包括:
在該第三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刻劃一第二刻劃線,使得該第一刻劃線係在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三金屬化圖案之間;及
沿著該第二刻劃線分離該晶圓以提供另一太陽能電池條帶。
21C14. 如條項20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刻劃線與該第二刻劃線之間的一距離形成與包括約125 mm或約156 mm之該晶圓之一長度一起定義介於約1:2與約1:20之間的一縱橫比之一寬度。
22C14. 如條項19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指向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一指狀部。
23C14. 如條項22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與該指狀部交叉之一匯流排條。
24C14. 如條項23C14之方法,其中該匯流排條係在該第一外部邊緣之5 mm內。
25C14. 如條項22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與該指狀部接觸之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
26C14. 如條項19C14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一離散接觸墊。
27C14. 如條項19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晶圓上印刷或電鍍該第一金屬化圖案。
28C14. 如條項3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配置包括各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中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重疊該導電膠合材料;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以接合串聯電連接之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
29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形成包含一囊封劑之一分層結構,該方法進一步包括積層該分層結構。
30C14. 如條項29C14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至少部分在該積層期間發生。
31C14. 如條項29C14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與該積層相異地發生。
32C14. 如條項29C14之方法,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33C14. 如條項29C14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
一白色背襯薄片;及
在該白色背襯薄片上之暗化條紋。
34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使用一金屬化圖案特徵限制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擴散。
35C14. 如條項34C14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前表面上。
36C14. 如條項34C14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後表面上。
37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串聯連接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互連件之間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
38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單一旁通二極體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之與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接線盒呈配合配置之一第一接線盒中。
39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中:
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並不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且
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大於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及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40C14. 如條項28C14之方法,其中:
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且
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不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重疊。
1C15. 一種方法,其包括:
形成沿著一半導體晶圓之一第一表面之一第一外部邊緣的一第一金屬化圖案;
形成沿著該第一表面之一第二外部邊緣的一第二金屬化圖案,該第二外部邊緣與該第一外部邊緣相對;及
在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形成一第一刻劃線。
2C15. 如條項1C15之方法,其中:
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指向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指狀部;且
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包括指向該第一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二指狀部。
3C15. 如條項2C15之方法,其中:
該第一金屬化圖案進一步包括與該第一指狀部交叉且定位於該第一外部邊緣之5 mm內之一第一匯流排條;且
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包括與該第二指狀部交叉且定位於該第二外部邊緣之5 mm內之一第二匯流排條。
4C15. 如條項3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在該第一表面上形成不沿著該第一外部邊緣或該第二外部邊緣之一第三金屬化圖案,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
一第三匯流排條,其平行於該第一匯流排條,及
一第三指狀部,其指向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及
在該第三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二金屬化圖案之間形成一第二刻劃線,其中該第一刻劃線係在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與該第三金屬化圖案之間。
5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刻劃線及該第二刻劃線分離達與該半導體晶圓之一長度具有介於約1:2至約1:20之間的一比率之一寬度。
6C15. 如條項5C15之方法,其中該半導體晶圓之該長度係約156 mm或約125 mm。
7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含倒角角隅。
8C15. 如條項7C15之方法,其中:
該第一刻劃線與該第一外部邊緣一起界定包括兩個倒角角隅及該第一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太陽能電池區域,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區域具有對應於該半導體晶圓之一長度與一第一寬度之一乘積減去該兩個倒角角隅之一組合面積的一第一面積;且
該第二刻劃線與該第一刻劃線一起界定並不包含倒角角隅且包含該第三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二太陽能電池區域,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區域具有對應於該長度與比該第一寬度窄之一第二寬度之一乘積的一第二面積,使得該第一面積及該第二面積近似相同。
9C15. 如條項8C15之方法,其中該長度係約156 mm或約125 mm。
10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刻劃線及形成該第二刻劃線包括雷射刻劃。
11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形成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及形成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印刷。
12C15. 如條項11C15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形成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及形成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網版印刷。
13C15. 如條項11C15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形成包括銀之複數個接觸墊。
14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形成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及形成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電鍍。
15C15. 如條項14C15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該第二金屬化圖案及該第三金屬化圖案包括銅。
16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第一金屬化圖案包括鋁、錫、銀、銅及/或比銀較便宜之一導體。
17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括矽。
18C15. 如條項17C15之方法,其中該半導體晶圓包括結晶矽。
19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半導體晶圓之一第二表面上該第一外部邊緣與該第二刻劃線之一位置之5 mm內之間形成一第四金屬化圖案。
20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第一表面包括一第一導電性類型且該第二表面包括與該第一導電性類型相反之一第二導電性類型。
21C15. 如條項4C15之方法,其中該第四金屬化圖案包括一接觸墊。
22C15. 如條項3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施加一導電黏著劑至該半導體晶圓。
23C15. 如條項22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施加與該第一指狀部接觸之該導電黏著劑。
24C15. 如條項23C15之方法,其中施加該導電黏著劑包括網版印刷或利用一遮罩沈積。
25C15. 如條項3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沿著該第一刻劃線分離該半導體晶圓以形成包含該第一金屬化圖案之一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
26C15. 如條項25C15之方法,其中該分離包括施加一真空至該第一刻劃線。
27C15. 如條項26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將該半導體晶圓安置於移動至該真空之一帶上。
28C15. 如條項25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施加一導電黏著劑至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
29C15. 如條項25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
配置包括各具有至少10 V之一崩潰電壓之至少十九個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中之該太陽能電池條帶,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條帶之長邊重疊且安置於其等之間的導電黏著劑;及
固化該導電黏著劑以接合串聯電連接之鄰近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
30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形成包含一囊封劑之一分層結構,該方法進一步包括積層該分層結構。
31C15. 如條項30C15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至少部分在該積層期間發生。
32C15. 如條項30C15之方法,其中該固化與該積層相異地發生。
33C15. 如條項30C15之方法,其中該囊封劑包括一熱塑性烯烴聚合物。
34C15. 如條項30C15之方法,其中該分層結構包括:
一白色背襯薄片;及
在該白色背襯薄片上之暗化條紋。
35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中該配置包括使用一金屬化圖案特徵限制該導電黏著劑之一擴散。
36C15. 如條項35C15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特徵係在該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前表面上。
37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串聯連接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互連件之間施加該導電黏著劑。
38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進一步包括在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單一旁通二極體之間形成一帶狀導體,該單一旁通二極體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之與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接線盒呈配合配置之一第一接線盒中。
39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中:
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並不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且
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大於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寬度使得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及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具有一近似相同面積。
40C15. 如條項29C15之方法,其中:
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包含一第一倒角角隅;
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包含一第二倒角角隅;且
該重疊太陽能電池條帶之該長邊與不包含該第一倒角角隅之該第一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長邊重疊。
1C16. 一種方法,其包括:
獲得或提供包括一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矽晶圓,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含配置成平行於且鄰近該晶圓之一第一外部邊緣之一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及配置成平行於且鄰近該晶圓之與該晶圓之該第一邊緣相對及平行之一第二外部邊緣之一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
沿著平行於該晶圓之該等第一及第二外部邊緣之一或多條刻劃線分離該矽晶圓以形成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其中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一者之一長外部邊緣且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二者之一長外部邊緣;及
將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以形成一超級電池;
其中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該第一者上之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藉由該超級電池中之一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底表面重疊且導電接合至該底表面。
2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該第二者上之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藉由該超級電池中之一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底表面重疊且導電接合至該底表面。
3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矽晶圓係一方形或偽方形矽晶圓。
4C16. 如條項3C16之方法,其中該矽晶圓包括長約125 mm或長約156 mm之側。
5C16. 如條項3C16之方法,其中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度對寬度之比率係介於約2:1與約20:1之間。
6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矽晶圓係一結晶矽晶圓。
7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及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係定位於該矽晶圓之與該矽晶圓之中心區域相比較不有效地將光轉換至電之邊緣區域中。
8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電連接至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且自該晶圓之該第一外部邊緣向內延伸之第一複數個平行指狀部及電連接至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且自該晶圓之該第二外部邊緣向內延伸之第二複數個平行指狀部。
9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定向成平行於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及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且定位於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與該第二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之間的至少一第三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及定向成垂直於該第三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且電連接至該第三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之第三複數個平行指狀部,且在分離該矽晶圓以形成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後,該第三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配置成平行於且鄰近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第三者之一長外部邊緣。
10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包括施加一導電黏著劑至該第一匯流排條或接觸墊列,藉由該導電黏著劑將該第一矩形太陽能電池導電接合至一鄰近太陽能電池。
11C16. 如條項10C16之方法,其中該金屬化圖案包括經組態以限制該導電黏著劑之擴散之一障壁。
12C16. 如條項10C16之方法,其包括藉由網版印刷施加該導電黏著劑。
13C16. 如條項10C16之方法,其包括藉由噴墨印刷施加該導電黏著劑。
14C16. 如條項10C16之方法,其中在該矽晶圓中形成該等刻劃線之前施加該導電黏著劑。
15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沿著該一或多條刻劃線分離該矽晶圓包括在該矽晶圓之一底表面與一彎曲支撐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矽晶圓抵靠該彎曲支撐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矽晶圓沿著該一或多條刻劃線***。
16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中:
該矽晶圓係包括倒角角隅之一偽方形矽晶圓且在分離該矽晶圓以形成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後,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或多者包括該等倒角角隅之一或多者;且
刻劃線之間的間距經選擇以藉由將垂直於包括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之寬度製成大於垂直於缺少倒角角隅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之寬度來補償該等倒角角隅,使得該超級電池中之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各者具有在該超級電池之操作期間曝露至光之實質上相同面積之一前表面。
17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包括將該超級電池以一分層結構配置在一透明前薄片與一後薄片之間且積層該分層結構。
18C16. 如條項17C16之方法,其中積層該分層結構完成安置於該超級電池中之該等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導電黏著劑之固化以使該等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彼此導電接合。
19C16. 如條項17C16之方法,其中該超級電池以該分層結構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超級電池列之一者,且該後薄片係包括具有對應於該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之位置及寬度之位置及寬度的平行暗化條紋之一白色薄片使得該後薄片之白色部分無法透過該經組裝模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列之間的間隙可見。
20C16. 如條項17C16之方法,其中該前薄片及該後薄片係玻璃薄片且該超級電池囊封於夾置於該等玻璃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層中。
21C16. 如條項1C16之方法,其包括配置該超級電池於包括與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接線盒呈配合配置之一接線盒之一第一模組中。
1D.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一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其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一中間位置處;及
一第一電互連件,其導電接合至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
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包括適應該互連件與其所接合至之該矽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差動熱膨脹之一應力消除特徵。
2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定位於一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之一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該第二太陽能電池鄰近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二超級電池之一中間位置處,其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透過該第一電互連件電連接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
3D. 如條項2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二超級電池之間的一間隙延伸且導電接合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
4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一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其定位於一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該第二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之該第一超級電池之另一中間位置處;一第二電互連件,其導電接合至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及一旁通二極體,其藉由該等第一及第二電互連件與定位於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與該第二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間的該等太陽能電池並聯電連接。
5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係以平行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軸伸展之一列配置於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上之複數個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者,且該第一電互連件導電接合至該複數個隱藏接觸件之各者且實質上沿著該長軸跨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度。
6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定位成鄰近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後表面之一短邊,該第一電互連件並未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長軸自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實質上向內延伸,且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提供至該互連件之具有小於或等於約每平方5歐姆之一薄片電阻之一導電路徑。
7D. 如條項6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薄片電阻小於或等於約每平方2.5歐姆。
8D. 如條項6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互連件包括定位於該應力消除特徵之相對側上之兩個突片,且該等突片之一者導電接合至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
9D. 如條項8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兩個突片具有不同長度。
10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包括識別與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一所要對準之對準特徵。
11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電互連件包括識別與該第一超級電池之一邊緣之一所要對準之對準特徵。
12D. 如條項1D之太陽能模組,其與其在一重疊區域中所電連接至之另一太陽能模組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
13D.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玻璃前薄片;
一後薄片;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在該玻璃前薄片與該後薄片之間,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可撓性地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其剛性地導電接合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
其中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可撓性導電接合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在該等超級電池與該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及
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該剛性導電接合迫使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在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之間在垂直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
14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超級電池內之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利用不同於該超級電池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之一導電黏著劑。
15D. 如條項14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兩個導電黏著劑可在相同處理步驟中固化。
16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超級電池內之至少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側處之該導電接合利用不同於在其另一側處之該導電接合之一導電黏著劑。
17D. 如條項16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兩個導電黏著劑可在相同處理步驟中固化。
18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適應各電池與該玻璃前薄片之間的大於或等於約15微米之差動運動。
19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
20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耐受該第一可撓性互連件之大於或等於約40微米之熱膨脹或收縮。
21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超級電池之該部分係帶狀、由銅形成且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該太陽能電池之該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
22D. 如條項2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超級電池之該部分係帶狀、由銅形成且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該太陽能電池之該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30微米之一厚度。
23D. 如條項2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包括並未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且提供高於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太陽能電池之該部分的一導電率之一整合導電銅部分。
24D. 如條項2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具有在該太陽能電池之該表面之平面中在垂直於通過該互連件之電流之一方向上大於或等於約10 mm之一寬度。
25D. 如條項21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導電接合至提供接近於該太陽能電池之高於該第一電互連件之導電率之一導體。
26D. 如條項13D之太陽能模組,其與其在一重疊區域中所電連接至之另一太陽能模組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
27D.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其在正常操作中並不傳導顯著電流,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定位於一第一太陽能電池之一後表面上;
其中該第一太陽能電池定位於沿著該等超級電池列之一第一列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之一中間位置處且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並聯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列之一第二列中之至少一第二太陽能電池。
28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接合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且使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互連至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電互連件,其中該電互連件並未實質上跨越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長度且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提供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具有小於或等於約每平方5歐姆之一薄片電阻之一導電性路徑。
29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複數個超級電池配置成三個或三個以上平行列,該等平行列跨越該太陽能模組之垂直於該等列之寬度,且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各者中之至少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隱藏接觸墊以使該等超級電池列並聯電連接,且至該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至少一者或至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間的一互連件之至少一匯流排連接連接至一旁通二極體或其他電子裝置。
30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導電接合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以使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電連接至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其中:
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導電接合至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部分係帶狀、由銅形成且具有垂直於其所接合至之太陽能電池之表面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且
該隱藏分接頭接觸墊與該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該導電接合迫使該可撓性電互連件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80℃之一溫度範圍耐受在該第一太陽能電池與該可撓性互連件之間的熱膨脹之一失配且適應起因於熱膨脹之在該第一太陽能電池與該第二太陽能電池之間的相對運動。
31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在該太陽能模組之操作中,該第一隱藏接觸墊可傳導大於在該等太陽能電池之任何單一太陽能電池中產生之電流之一電流。
32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上覆於該第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前表面並未由接觸墊或任何其他互連特徵佔據。
33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未藉由該第一超級電池中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之一部分重疊之該第一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任何區域並未由接觸墊或任何其他互連特徵佔據。
34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在各超級電池中,大多數該等電池並不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
35D. 如條項34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等電池具有大於並不具有隱藏分接頭接觸墊之該等電池之一集光區域。
36D. 如條項27D之太陽能模組,其與其在一重疊區域中所電連接至之另一太陽能模組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
37D.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一玻璃前薄片;
一後薄片;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等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在該玻璃前薄片與該後薄片之間,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直接可撓性地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其剛性地導電接合至該等超級電池之一第一超級電池;
其中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可撓性導電接合係由一第一導電黏著劑形成且具有小於或等於約800兆帕之一剪切模量;且
其中該第一超級電池與該第一可撓性電互連件之間的該剛性導電接合係由一第二導電黏著劑形成且具有大於或等於約2000兆帕之一剪切模量。
38D. 如條項3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一導電黏著劑及該第二導電黏著劑係不同的且兩個導電黏著劑可在相同處理步驟中固化。
39D. 如條項37D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重疊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
40D. 如條項37D之太陽能模組,其與其在一重疊區域中所電連接至之另一太陽能模組以一重疊蓄板方式配置。
1E.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其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
2E. 如條項1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經配置以使該複數個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
3E. 如條項2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包含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之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
4E. 如條項3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感測該高直流電壓且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該模組。
5E. 如條項1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個別對之鄰近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列,使該等對之超級電池列之一或多者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
6E. 如條項5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感測跨各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且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
7E. 如條項6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若跨一個別對之超級電池列之該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使該對列從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8E. 如條項1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各個別超級電池列,使該等超級電池列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
9E. 如條項8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感測跨各個別超級電池列之電壓且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超級電池列。
10E. 如條項9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若跨一個別超級電池列之該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使該超級電池列從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11E. 如條項1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電連接至各個別超級電池,使該等超級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
12E. 如條項11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感測跨各個別超級電池之電壓且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超級電池。
13E. 如條項12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若跨一個別超級電池之該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使該超級電池從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14E. 如條項1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超級電池藉由隱藏分接頭電分段成複數個片段,該太陽能模組包括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透過該等隱藏分接頭電連接至各超級電池之各片段,使兩個或兩個以上片段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且包括將該高直流電壓轉換至一交流電壓之一反相器。
15E. 如條項14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感測跨各超級電池之各個別片段之電壓且在一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下操作各個別片段。
16E. 如條項15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若跨一個別片段之該電壓低於一臨限值,則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使該片段從提供該高直流電壓之一電路斷開。
17E. 如條項4E、6E、9E、12E或15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最佳電流-電壓電力點係一最大電流-電壓電力點。
18E. 如條項3E至17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缺少一直流轉直流升壓組件。
19E. 如條項1E至18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20E. 如條項1E至19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高直流電壓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21E. 一種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
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其等並聯電連接;及
一反相器;
其中各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在各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且
其中該反相器電連接至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以將其等高電壓直流輸出轉換至一交流。
22E. 如條項21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各太陽能模組包括經配置以使該太陽能模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太陽能模組之高電壓直流輸出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
23E. 如條項21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與並聯電連接之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一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三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三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三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在該第三太陽能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24E. 如條項23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與並聯電連接之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之一第二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四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四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四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在該第四太陽能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25E. 如條項21E至24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熔絲。
26E. 如條項21E至25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阻斷二極體。
27E. 如條項21E至26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並聯電連接至及該反相器電連接至之正匯流排及負匯流排。
28E. 如條項21E至26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該兩個或兩個以上太陽能模組藉由一分離導體所電連接至之一匯流盒,該匯流盒使該等太陽能模組並聯電連接。
29E. 如條項28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匯流盒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該等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熔絲。
30E. 如條項28E或29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匯流盒包括經配置以防止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任一者中發生之一短路耗散在該等太陽能模組之其他太陽能模組中產生之電力的阻斷二極體。
31E. 如條項21E至30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在高於一最小值設定之一直流電壓下操作該等太陽能模組以避免反向加偏壓於一模組。
32E. 如條項21E至30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辨識一反向偏壓條件且在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之一電壓下操作該等太陽能模組。
33E. 如條項21E至32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34E. 如條項21E至33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高直流電壓係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35E. 如條項21E至34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定位於一屋頂上。
36E. 一種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
一第一太陽能模組,其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反相器;
其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至將該直流轉換至一交流之該反相器。
37E. 如條項36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反相器係與該第一太陽能模組整合之一微反相器。
38E. 如條項36E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第一太陽能模組包括經配置以使該太陽能模組中之該等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以提供該太陽能模組之高電壓直流輸出之一或多個可撓性電互連件。
39E. 如條項36E至38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與該第一太陽能模組串聯電連接之至少一第二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第二太陽能模組包括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該第二太陽能模組中之各超級電池包括該模組中成直列式配置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之兩者或兩者以上,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且在該第二太陽能模組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90伏特之一高電壓直流模組輸出。
40E. 如條項36E至39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缺少一直流轉直流升壓組件。
41E. 如條項36E至40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N大於或等於約200、大於或等於約250、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42E. 如條項36E至41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中該高直流電壓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
43E. 一種太陽能光伏打系統,其包括:
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2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超級電池中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每25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
其中該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形成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之接合。
44E. 如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囊封於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層中。
45E. 如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囊封於玻璃前薄片與後薄片之間。
46E. 如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其包括每3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或每5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或每100個太陽能電池小於一個旁通二極體,或僅包括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或不包括一旁通二極體。
47E. 如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其不包括旁通二極體,或僅包括一單一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三個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六個旁通二極體或不多於十個旁通二極體。
48E. 如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在該等超級電池與該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
49E. 如條項43E至48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50E. 如條項43E至49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
51E. 一種太陽能系統,其包括:
條項43E之太陽能模組;及
一反相器,其電連接至該太陽能模組且經組態以轉換來自該太陽能模組之一DC輸出以提供一AC輸出。
52E. 如條項51E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缺少一DC轉DC升壓組件。
53E. 如條項51E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在高於一最小值設定之一直流電壓下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以避免反向加偏壓於一太陽能電池。
54E. 如條項53E之太陽能系統,其中最小電壓值係溫度相依的。
55E. 如條項51E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辨識一反向偏壓條件且在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之一電壓下操作該太陽能模組。
56E. 如條項55E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在該太陽能模組之電壓-電流電力曲線之一局部最大區域中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以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
57E. 如條項51E至56E中任一項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係與該太陽能模組整合之一微反相器。
1F. 一種製造太陽能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沿著一彎曲表面推進一太陽能電池晶圓;及
在該彎曲表面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底表面之間施加一真空以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抵靠該彎曲表面撓曲且藉此使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沿著一或多條先前製備之刻劃線***以使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分離。
2F. 如條項1F之方法,其中該彎曲表面係施加該真空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該底表面之一真空歧管之一上表面之一彎曲部分。
3F. 如條項2F之方法,其中藉由該真空歧管施加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該底表面之該真空沿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行進方向改變且在該真空歧管之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區域中最強。
4F. 如條項2F或3F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穿孔帶沿著該真空歧管之該彎曲上表面傳輸該太陽能電池晶圓,其中該真空透過該穿孔帶中之穿孔施加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該底表面。
5F. 如條項4F之方法,其中該帶中之該等穿孔經配置使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沿著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該行進方向之前緣及後緣必須上覆於該帶中之至少一穿孔。
6F. 如條項2F至5F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沿著該真空歧管之該上表面之一平坦區域推進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以到達該真空歧管之該上表面之具有一第一曲率之一過渡彎曲區域,且接著將該太陽能電池晶圓推進至該真空歧管之該上表面之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區域中,該真空歧管之該***區域具有比該第一曲率緊密之一第二曲率。
7F. 如條項6F之方法,其中該過渡區域之該曲率係藉由增加曲率之一連續幾何函數定義。
8F. 如條項7F之方法,其中該***區域之該曲率係藉由增加曲率之該連續幾何函數定義。
9F. 如條項6F之方法,其包括將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推進至該真空歧管之具有比該第二曲率緊密之一第三曲率之一***後區域中。
10F. 如條項9F之方法,其中該過渡彎曲區域、該***區域及該***後區域之該等曲率係藉由增加曲率之一單一連續幾何函數定義。
11F. 如條項7F、8F或10F之方法,其中增加曲率之該連續幾何函數係一迴旋曲線。
12F. 如條項1F至11F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在該太陽能電池晶圓與該彎曲表面之間在各刻劃線之一端部處施加比在各刻劃線之相對端部處更強之一真空以沿著各刻劃線提供促進一單一***裂紋沿著各刻劃線之成核及擴散之一不對稱應力分佈。
13F. 如條項1F至12F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自該彎曲表面移除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其中在自該彎曲表面移除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前該等經***之太陽能電池之邊緣並不觸碰。
14F. 如條項1F至13F中任一項之方法,其包括:
將該等刻劃線雷射刻劃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上;及
在沿著該等刻劃線***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前施加一導電膠合材料至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之一頂表面之部分;
其中各經***太陽能電池包括沿著其頂表面之一***邊緣安置之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
15F. 如條項14F之方法,其包括雷射刻劃該等刻劃線,接著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
16F. 如條項14F之方法,其包括施加該導電膠合材料,接著雷射刻劃該等刻劃線。
17F. 一種由藉由如條項14F至16F中任一項之方法製造之經***太陽能電池製成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其中該等經***太陽能電池係矩形,該方法包括:
將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該導電膠合材料之一部分安置於其等之間;及
固化該導電接合材料,藉此使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彼此接合且使其等串聯電連接。
18F. 如條項1F至17F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太陽能電池晶圓係一方形或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晶圓。
1G. 一種製造一太陽能電池串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形成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在一單一模板印刷步驟中使用一單一模板在該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之各者上模板印刷一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
將各方形太陽能電池分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矩形太陽能電池以自該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形成各包括一完整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一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
將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成直列式配置,其中鄰近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邊以一蓄板方式重疊;及
使用安置於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間的一導電接合材料使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電連接至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藉此使該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2G. 如條項1G之方法,其中定義該一或多個方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或多個特徵之該模板之所有部分藉由至該模板之其他部分之實體連接限制以在模板印刷期間位於該模板之一平面中。
3G. 如條項1G之方法,其中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定向成垂直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該等長邊之複數個指狀部且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指狀部未藉由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彼此實體連接。
4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該等指狀部具有約10微米至約90微米之寬度。
5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該等指狀部具有約10微米至約50微米之寬度。
6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該等指狀部具有約10微米至約30微米之寬度。
7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該等指狀部具有垂直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約10微米至約50微米之高度。
8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該等指狀部具有垂直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該前表面之約30微米或更大之高度。
9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複數個接觸墊,其中各接觸墊定位於一對應指狀部之一端部處。
10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一列之複數個接觸墊,且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經配置使得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上之該等後表面接觸墊之各者與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一對應指狀部對準且電連接至該對應指狀部。
11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伸展之一匯流排條,且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經配置使得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上之該匯流排條重疊且電連接至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指狀部。
12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
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複數個接觸墊,其中各接觸墊定位於一對應指狀部之一端部處;
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一列之複數個接觸墊;且
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經配置使得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上之該等後表面接觸墊之各者與該對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一對應接觸墊重疊且電連接至該對應接觸墊。
13G. 如條項12G之方法,其中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藉由安置於該等重疊前及後表面接觸墊之間的導電接合材料之離散部分彼此導電接合。
14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藉由安置於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指狀部之重疊端部之間的導電接合材料之離散部分彼此導電接合。
15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藉由安置於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指狀部之該等重疊端部之間的導電接合材料之一虛線或連續線彼此導電接合,導電接合材料之該虛線或連續線使該等指狀部之一或多者電互連。
16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
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複數個接觸墊,其中各接觸墊定位於一對應指狀部之一端部處;且
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藉由安置於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接觸墊之間的導電接合材料之離散部分彼此導電接合。
17G. 如條項3G之方法,其中:
各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配置成平行且鄰近於該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一邊緣之複數個接觸墊,其中各接觸墊定位於一對應指狀部之一端部處;且
各對鄰近重疊矩形太陽能電池中之該等矩形太陽能電池藉由安置於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者之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及該對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另一者之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中之該等接觸墊之間的導電接合材料之一虛線或連續線彼此導電接合,導電接合材料之該虛線或連續線使該等指狀部之一或多者電互連。
18G. 如條項1G至17G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係由銀膏形成。
1H. 一種製造複數個太陽能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結晶矽晶圓之一前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在該等太陽能電池之操作期間,該前表面非晶矽層將藉由光照明;
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與該前表面相對之側上之該結晶矽晶圓之一後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
圖案化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以在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中形成一或多個前表面溝渠;
在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上方及該等前表面溝渠中沈積一前表面鈍化層;
圖案化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以在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中形成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該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之各者經形成與該等前表面溝渠之一對應者成直列式;
在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上方及該等後表面溝渠中沈積一後表面鈍化層;及
在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各***平面居中或實質上居中於一不同對之對應前表面溝渠及後表面溝渠上。
2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包括形成該一或多個前表面溝渠以穿透該等前表面非晶矽層而到達該結晶矽晶圓之該前表面。
3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包括形成該一或多個後表面溝渠以穿透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而到達該結晶矽晶圓之該後表面。
4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包括由一透明導電氧化物形成該前表面鈍化層及該後表面鈍化層。
5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雷射誘發該結晶矽晶圓中之熱應力以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
6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包括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機械***該結晶矽晶圓。
7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前表面非晶矽層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
8H. 如條項7H之方法,其包括自該結晶矽晶圓之後表面側***該結晶矽晶圓。
9H. 如條項1H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後表面非晶矽層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
10H. 如條項9H之方法,其包括自該結晶矽晶圓之前表面側***該結晶矽晶圓。
11H. 一種製造複數個太陽能電池之方法,該方法包括:
在一結晶矽晶圓之一第一表面中形成一或多個溝渠;
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一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非晶矽層;
在該等溝渠中及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一表面上之該一或多個非晶矽層上沈積一鈍化層;
在該結晶矽晶圓之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側上之該結晶矽晶圓之一第二表面上沈積一或多個非晶矽層;
在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各***平面居中或實質上居中於該一或多個溝渠之一不同者上。
12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包括由一透明導電氧化物形成該鈍化層。
13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包括使用一雷射誘發該結晶矽晶圓中之熱應力以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該結晶矽晶圓。
14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包括在該一或多個***平面處機械***該結晶矽晶圓。
15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第一表面非晶矽層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
16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中該一或多個第二表面非晶矽層與該結晶矽晶圓形成一n-p接面。
17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中在該等太陽能電池之操作期間,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一表面將藉由光照明。
18H. 如條項11H之方法,其中在該等太陽能電池之操作期間,該結晶矽晶圓之該第二表面將藉由光照明。
19H. 一種太陽能面板,其包括:
複數個超級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以一蓄板方式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
其中各太陽能電池包括一結晶矽基底、安置於該結晶矽基底之一第一表面上以形成一n-p接面之一或多個第一表面非晶矽層、安置於該結晶矽基底之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側上的該結晶矽基底之一第二表面上之一或多個第二表面非晶矽層及防止該等第一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該等第二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或該等第一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及該等第二表面非晶矽層之邊緣處之載子重組之鈍化層。
20H. 如條項19H之太陽能面板,其中該等鈍化層包括一透明導電氧化物。
21H. 如條項19H之太陽能面板,其中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一單一列或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以形成該太陽能面板之在該太陽能面板之操作期間將藉由太陽能輻射照明之一前表面。
Z1.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括:
以兩個或兩個以上平行列配置為複數個串聯連接之超級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250之數目N個矩形或實質上矩形矽太陽能電池,各超級電池包括成直列式配置之複數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其中鄰近矽太陽能電池之長邊重疊且使用一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彼此直接導電接合以使該超級電池中之該等矽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及
一或多個旁通二極體;
其中該太陽能模組中之各對鄰***行列藉由一旁通二極體電連接,該旁通二極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一列中之一居中定位之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另一列中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
Z2. 如條項Z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對鄰***行列藉由至少一其他旁通二極體電連接,該至少一其他旁通二極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一列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另一列中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
Z3. 如條項Z2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對鄰***行列藉由至少一其他旁通二極體電連接,該至少一其他旁通二極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一列中之一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且導電接合至該對之另一列中之一鄰近太陽能電池上之一後表面電接觸件。
Z4. 如條項Z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導電及導熱黏著劑形成鄰近太陽能電池之間的具有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小於或等於約50微米之一厚度及垂直於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大於或等於約1.5瓦特/(米-開爾文)之一導熱率之接合。
Z5. 如條項Z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囊封於前玻璃薄片與後玻璃薄片之間的一熱塑性烯烴層中。
Z6. 如條項Z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重疊太陽能電池之間的該等導電接合對該等超級電池提供在不損害該太陽能模組的情況下針對約-40℃至約100℃之一溫度範圍適應在該等超級電池與該玻璃前薄片之間在平行於該等列之一方向上之熱膨脹之一失配的機械順應性。
Z7.如條項Z1至Z6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N大於或等於約300、大於或等於約350、大於或等於約400、大於或等於約450、大於或等於約500、大於或等於約550、大於或等於約600、大於或等於約650或大於或等於約700。
Z8. 如條項Z1至Z7中任一項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超級電池經電連接以提供大於或等於約1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1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24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0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36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2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480伏特、大於或等於約540伏特或大於或等於約600伏特之一高直流電壓。
Z9. 一種太陽能系統,其包括:
如條項Z1之太陽能模組;及
一反相器,其電連接至該太陽能模組且經組態以轉換來自該太陽能模組之一DC輸出以提供一AC輸出。
Z10. 如條項Z9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缺少一DC轉DC升壓組件。
Z11. 如條項Z9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在高於一最小值設定之一直流電壓下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以避免反向加偏壓於一太陽能電池。
Z12. 如條項Z11之太陽能系統,其中最小電壓值係溫度相依。
Z13. 如條項Z9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辨識一反向偏壓條件且在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之一電壓下操作該太陽能模組。
Z14. 如條項Z13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經組態以在該太陽能模組之電壓-電流電力曲線之一局部最大區域中操作該太陽能模組以避免該反向偏壓條件。
Z15. 如條項Z9至Z14中任一項之太陽能系統,其中該反相器係與該太陽能模組整合之一微反相器。
本發明係闡釋性且非限制性。鑒於本發明,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白進一步修改且該等進一步修改旨在落於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內。
10‧‧‧太陽能電池/倒角太陽能電池/矩形太陽能電池/經***太陽能電池/經***電池/經***晶圓
10L‧‧‧全寬矩形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10S‧‧‧較短矩形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12‧‧‧導電膠合材料
15‧‧‧匯流排條/接觸墊/前表面匯流排條/前匯流排條/前表面離散接觸墊/前表面接觸墊/離散前接觸墊/連續匯流排/離散前表面接觸墊/離散接觸墊/前接觸墊/離散接觸件
17‧‧‧障壁
18‧‧‧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
19‧‧‧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之部分
20‧‧‧指狀部
25‧‧‧離散後表面接觸墊/接觸墊/離散接觸墊/離散銀接觸墊/連續匯流排條/後表面接觸墊/後表面匯流排條/後表面銀接觸墊/匯流排條/離散錫接觸墊/離散後接觸墊/後接觸墊
27‧‧‧障壁
30‧‧‧金屬接觸件/接觸件/鋁後接觸件/鋁接觸件/銅接觸件
35‧‧‧連續匯流排條/後表面金屬化匯流排條/後表面匯流排條/匯流排條
40‧‧‧旁通導體
42‧‧‧端部導體/導體
45‧‧‧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晶圓/偽方形晶圓/晶圓/經刻劃之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經刻劃之習知大小之太陽能電池晶圓/太陽能電池晶圓/未經***之晶圓
47‧‧‧晶圓
100‧‧‧超級電池/矩形超級電池/第一超級電池/矩形蓄板超級電池
200‧‧‧矩形太陽能模組/太陽能模組/高直流電(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210‧‧‧間隙
300‧‧‧矩形太陽能模組
350‧‧‧矩形太陽能模組
360‧‧‧矩形太陽能模組
370‧‧‧矩形太陽能模組
380‧‧‧矩形太陽能模組
400‧‧‧可撓性互連件/互連件
400A至400U‧‧‧互連件組態/可撓性互連件
410‧‧‧間隙
420‧‧‧透明前薄片
425‧‧‧黑膜或塗層
430‧‧‧後薄片
435‧‧‧絕緣膜
440‧‧‧薄窄帶
445‧‧‧薄寬帶
450‧‧‧帶
455‧‧‧外部電纜
460‧‧‧電力管理系統
480‧‧‧旁通二極體
485P‧‧‧匯流排
485N‧‧‧匯流排
490‧‧‧接線盒
490A‧‧‧接線盒
490B‧‧‧接線盒
490P‧‧‧正終端接線盒/單終端接線盒
490N‧‧‧負終端接線盒/單終端接線盒
500‧‧‧旁通二極體
510‧‧‧旁通二極體
515P‧‧‧匯流排
515N‧‧‧匯流排
520‧‧‧匯流排
525N‧‧‧匯流排
527‧‧‧前緣及後緣
530N‧‧‧匯流排
535P‧‧‧匯流排
540P‧‧‧匯流排
545‧‧‧旁通二極體
550‧‧‧旁通二極體
555‧‧‧旁通二極體
560‧‧‧旁通二極體
565N‧‧‧匯流排
570‧‧‧匯流排
575‧‧‧匯流排
580‧‧‧匯流排
585P‧‧‧匯流排
590‧‧‧旁通二極體
595‧‧‧旁通二極體
600‧‧‧匯流排
605‧‧‧匯流排
610P‧‧‧匯流排
615N‧‧‧匯流排
620‧‧‧匯流排
700‧‧‧矩形太陽能模組
705‧‧‧旁通二極體
710‧‧‧旁通二極體
715‧‧‧旁通二極體
720N‧‧‧匯流排
725‧‧‧匯流排
730P‧‧‧匯流排
735‧‧‧匯流排
750‧‧‧智能開關模組級電力管理裝置
800‧‧‧方法
810‧‧‧步驟
815‧‧‧步驟
820‧‧‧步驟/固化步驟
825‧‧‧步驟
830‧‧‧積層步驟
850‧‧‧互連件
900‧‧‧方法
910‧‧‧步驟
915‧‧‧步驟
920‧‧‧積層步驟
998‧‧‧矩形蓄板超級電池
1000‧‧‧表面/支撐表面
1005‧‧‧真空囊
1010‧‧‧載板
1015‧‧‧釋放襯墊
1020‧‧‧熱塑性薄片/薄片
1025‧‧‧穿孔移動帶/穿孔帶/帶
1035‧‧‧烘箱
1050‧‧‧設備/***工具/工具
1060‧‧‧穿孔移動帶/穿孔帶/帶
1070‧‧‧真空歧管
1100‧‧‧白色後薄片
1105‧‧‧暗條紋/條紋
1300A‧‧‧旁通二極體
1300B‧‧‧旁通二極體
1300C‧‧‧旁通二極體
1500‧‧‧匯流排連接
1500A‧‧‧匯流排連接
1500B‧‧‧匯流排連接/導體
1500C‧‧‧匯流排連接/導體
2000A‧‧‧旁通二極體
2000B‧‧‧旁通二極體
2000C‧‧‧旁通二極體
2100A‧‧‧旁通二極體
2100B‧‧‧旁通二極體
2100C‧‧‧旁通二極體
2100D‧‧‧旁通二極體
2100E‧‧‧旁通二極體
2110‧‧‧接線盒
2110A‧‧‧單極性(+或-)接線盒
2110B‧‧‧單極性(+或-)接線盒
2115A‧‧‧導體
2115B‧‧‧導體
2200‧‧‧習知模組
2201‧‧‧傳統帶連接
2202‧‧‧遮蔽
2204‧‧‧電池
2215A‧‧‧長回路導體
2215B‧‧‧長回路導體
2250‧‧‧遮蔽
2252‧‧‧電池
2254‧‧‧電及熱接合之電池
2256‧‧‧模組
2300‧‧‧超級電池串佈局
2302‧‧‧倒角電池
2304‧‧‧電池
2304a‧‧‧未接合端部
2306‧‧‧遮蔽
2350‧‧‧超級電池串佈局
2352‧‧‧倒角電池
2354‧‧‧電池
2356‧‧‧遮蔽
2400‧‧‧配置
2401‧‧‧端部分
2402‧‧‧模組
2404‧‧‧頂部帶
2406‧‧‧即時模組
2407‧‧‧蓄板太陽能電池
2408‧‧‧底部帶
2410‧‧‧接線盒
2500‧‧‧蓄板模組組態
2502‧‧‧接線盒
2504‧‧‧接線盒
2506‧‧‧蓄板模組
2508‧‧‧蓄板模組
2510‧‧‧配合配置
2960‧‧‧可撓性互連件/互連件
2970‧‧‧帶狀導體
3300‧‧‧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3301‧‧‧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3303‧‧‧太陽能電池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3310‧‧‧連續鋁電接觸件/鋁後表面接觸件/鋁(或錫)接觸件
3315‧‧‧銀接觸墊/接觸墊/連續銅接觸墊
3317‧‧‧銅指狀部
3320‧‧‧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隱藏分接頭接觸墊/接觸件/銀接觸墊
3325‧‧‧銀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連續銅匯流排隱藏分接頭接觸墊/銅匯流排/銀接觸墊
3400‧‧‧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短互連件/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互連件/不對稱互連件/第一對稱互連件/第二對稱互連件/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長互連件
3400A‧‧‧突片
3400B‧‧‧突片
3400C‧‧‧中心部分
3405‧‧‧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
3407‧‧‧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
3410‧‧‧互連件/後表面終端接觸互連件/後表面終端互連件/超級電池終端互連件
3410A‧‧‧薄可撓性部分/薄部分/薄互連件部分
3410B‧‧‧較厚銅帶部分/後互連件部分
3410C‧‧‧導電膠帶
3410D‧‧‧導電黏著劑
3410E‧‧‧導電黏著劑
3515‧‧‧可撓性導電接合
3610‧‧‧囊封劑材料
3620‧‧‧透明前薄片
3630‧‧‧後薄片
3705‧‧‧彎曲部
4101‧‧‧囊封劑材料/囊封劑
4300‧‧‧太陽能模組
4310‧‧‧微反相器
4400‧‧‧隱藏分接頭
4410‧‧‧旁通二極體
4500‧‧‧接線盒
4600‧‧‧模組級電力電子器件
4700‧‧‧互連件/電互連件/太陽能模組
4715‧‧‧連接器
4716‧‧‧接線盒
4717‧‧‧接線盒
4718‧‧‧撓性電路
4719‧‧‧接觸墊
4720‧‧‧旁通二極體
4800‧‧‧光伏打系統
4810‧‧‧高直流(DC)電壓正匯流排
4815‧‧‧串反相器
4820‧‧‧高直流(DC)電壓負匯流排
4830‧‧‧限流熔絲
4840‧‧‧接線盒
4850‧‧‧阻斷二極體
4860‧‧‧匯流盒
4870‧‧‧曲線圖
4880‧‧‧曲線圖
4890‧‧‧曲線圖
4900‧‧‧曲線圖
4901A‧‧‧旁通二極體
4901B‧‧‧第二旁通二極體/旁通二極體
4901C‧‧‧旁通二極體
4902A‧‧‧旁通二極體
4902B‧‧‧旁通二極體
4903A‧‧‧旁通二極體
4903B‧‧‧旁通二極體
5210‧‧‧***工具
5230‧‧‧穿孔帶/帶/穿孔移動帶/穿孔真空帶
5235‧‧‧真空歧管/歧管/彎曲真空歧管
5235C‧‧‧***區域/區域
5235F‧‧‧平坦區域/區域
5235PC‧‧‧***後區域
5235T‧‧‧選用彎曲過渡區域/過渡區域/區域
5240‧‧‧通孔
5245‧‧‧真空通道
5250‧‧‧中心支柱
5255‧‧‧真空帶孔/孔
5260H‧‧‧高真空室/真空室
5260L‧‧‧低真空室/真空室
5265‧‧‧傳送帶
5270‧‧‧滑板
5275‧‧‧旋轉「摩天輪」配置
5275A‧‧‧托架
5280‧‧‧帶
5285‧‧‧旋轉滾輪
5285A‧‧‧致動器
5290‧‧‧托架致動器
5290A‧‧‧托架
5290B‧‧‧可伸縮致動器/致動器
5295‧‧‧托架追蹤配置
5295A‧‧‧托架
5300‧‧‧移動帶
5305‧‧‧倒轉真空帶配置
5310‧‧‧工具之變動
5315‧‧‧真空埠
5320‧‧‧輪子
5325‧‧‧輪子
6015‧‧‧指狀部/前表面金屬化圖案指狀部
6020‧‧‧接觸墊/墊/前表面金屬化接觸墊
6025‧‧‧離散接觸墊/後表面金屬化接觸墊
6030‧‧‧金屬後接觸件
6300‧‧‧方形太陽能電池
7100‧‧‧HIT太陽能電池/HIT電池/太陽能電池
7100a‧‧‧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經***太陽能電池
7100b‧‧‧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經***太陽能電池
7100c‧‧‧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經***太陽能電池
7100d‧‧‧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經***太陽能電池
7105‧‧‧n型單晶基底/結晶矽基底/晶圓/方形n型單晶矽原切割晶圓
7110‧‧‧層/a-Si:H層/前a-Si:H層
7112‧‧‧隔離溝渠/溝渠
7115‧‧‧層/a-Si:H層/後a-Si:H層
7117‧‧‧隔離溝渠/溝渠
7120‧‧‧膜/透明導電氧化物(TCO)層
7125‧‧‧膜/透明導電氧化物(TCO)層
7130‧‧‧導電金屬網格線/導電前表面網格線/網格線
7135‧‧‧導電金屬網格線/導電後表面網格線/網格線
7140‧‧‧新形成之經***邊緣
7145‧‧‧經***表面
7150‧‧‧再結晶
7155a‧‧‧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55b‧‧‧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55c‧‧‧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55d‧‧‧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60‧‧‧隔離溝渠/溝渠
7165a‧‧‧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65b‧‧‧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65c‧‧‧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7165d‧‧‧太陽能電池條帶/條帶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
9400A‧‧‧帶狀部分
9400B‧‧‧指狀部
9410‧‧‧帶狀導體/導體
9420‧‧‧絕緣膜/電絕緣膜
9430‧‧‧匯流排
9440‧‧‧可撓性互連件
9440A‧‧‧帶狀部分
9440B‧‧‧指狀部
9440C‧‧‧指狀部
9450‧‧‧匯流排
A‧‧‧細節
B‧‧‧細節
C‧‧‧細節
L‧‧‧曝露長度/長度
L2‧‧‧長度
R‧‧‧曲率半徑
T‧‧‧厚度
W‧‧‧寬度
θ‧‧‧角度
圖1展示以一蓄板方式配置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之端部重疊以形成一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串聯連接之太陽能電池串之一橫截面圖。
圖2A展示可用於形成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
圖2B及圖2C展示可用於形成蓄板超級電池之具有修圓角隅之兩個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
圖2D及圖2E展示圖2A中所展示之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及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圖。
圖2F及圖2G分別展示圖2B及圖2C中所展示之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及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圖。
圖2H展示可用於形成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各藉由一障壁包圍之離散接觸墊,該障壁經組態以防止沈積於其接觸墊上之未固化導電膠合材料流動離開該接觸墊。
圖2I展示圖2H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橫截面視圖且識別在圖2J及圖2K中之放大視圖中展示之包含一接觸墊及包圍該接觸墊之一障壁之部分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的細節。
圖2J展示來自圖2I之細節之一放大視圖。
圖2K展示來自圖2I之細節之一放大視圖,其中未固化導電膠合材料實質上藉由障壁限制於離散接觸墊之位置。
圖2L展示圖2H之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及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各藉由一障壁包圍之離散接觸墊,該障壁經組態以防止沈積於其接觸墊上之未固化導電膠合材料流動離開該接觸墊。
圖2M展示圖2L之太陽能電池之一橫截面視圖且識別在圖2N中之放大視圖中展示之包含一接觸墊及包圍該接觸墊之一障壁之部分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的細節。
圖2N展示來自圖2M之細節之一放大視圖。
圖2O展示包括經組態以防止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流動離開一接觸墊之一障壁之一金屬化圖案的另一變動。該障壁鄰接該接觸墊之一側且高於該接觸墊。
圖2P展示圖2O之金屬化圖案之另一變動,其中障壁鄰接接觸墊之至少兩側。
圖2Q展示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及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該後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邊緣實質上伸展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長邊之長度的一連續接觸墊。該接觸墊藉由經組態以防止沈積於該接觸墊上之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流動離開該接觸墊之一障壁包圍。
圖2R展示可用於形成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及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一圖。該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包括沿著該太陽能電池之一邊緣配置成一列之離散接觸墊及平行於該接觸墊列且自該接觸墊列內側伸展之一長薄導體。該長薄導體形成經組態以防止沈積於其接觸墊上之未固化之導電膠合材料流動離開該接觸墊且至太陽能電池之作用區域上之一障壁。
圖3A展示繪示可將一標準大小及形狀之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分離(例如,切割或分斷)成可用於形成蓄板超級電池之兩個不同長度之矩形太陽能電池所藉助之一例示性方法之一圖。
圖3B及圖3C展示繪示可將一偽方形矽太陽能電池分離成矩形太陽能電池所藉助之另一例示性方法之圖。圖3B展示晶圓之前表面及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圖3C展示晶圓之後表面及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3D及圖3E展示繪示可將一方形矽太陽能電池分離成矩形太陽能電池所藉助之一例示性方法之圖。圖3D展示晶圓之前表面及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圖3E展示晶圓之後表面及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4A展示包括舉例而言如圖2A中所展示之以如圖1中所展示之一蓄板方式配置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超級電池之前表面的一片段視圖。
圖4B及圖4C分別展示包括具有舉例而言如圖2B中所展示之倒角角隅之以如圖1中所展示之一蓄板方式配置之「人字形」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超級電池的前視圖及後視圖。
圖5A展示包括複數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短邊之長度之一半的一長度。超級電池對經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之列。
圖5B展示包括複數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短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等之長邊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
圖5C展示包括複數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經配置使得其等之長邊平行於該模組之側。
圖5D展示包括複數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之一半的一長度。超級電池對經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平行於該模組之長邊之列。
圖5E展示在組態上類似於圖5C之組態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形成超級電池之全部太陽能電池係具有對應於偽方形晶圓(自該偽方形晶圓分離該等太陽能電池)之角隅之倒角角隅的人字形太陽能電池。
圖5F展示在組態上類似於圖5C之組態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形成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包括經配置以重現偽方形晶圓(自該偽方形晶圓分離該等太陽能電池)之形狀之人字形及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混合。
圖5G展示在組態上類似於圖5E之組態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唯一超級電池中之鄰近人字形太陽能電池配置為彼此之鏡像使得其等重疊邊緣具有相同長度除外。
圖6展示三個超級電池列之一例示性配置,該三個超級電池列使用可撓性電互連件互連以使各列內之超級電池彼此串聯且使列彼此平行。例如,此三個列可為圖5D之太陽能模組中之三個列。
圖7A展示可用於使超級電池串聯或並聯互連之例示性可撓性互連件。一些該等實例展現沿著其等長軸、沿著其等短軸或沿著其等長軸及其等短軸增加其等可撓性(機械順應性)之圖案化。圖7A展示可如本文中所描述用於至超級電池之隱藏分接頭中或用作至前或後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之例示性應力消除長互連件組態。圖7B-1及圖7B-2繪示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之實例。圖7B-1及圖7B-2展示包括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且可用於至超級電池之隱藏分接頭中或用作至前或後表面超級電池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之一例示性長互連件組態。
圖8A展示來自圖5D之細節A:圖5D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之一橫截面視圖展示接合至超級電池列之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可撓性電互連件之橫截面細節。
圖8B展示來自圖5D之細節C:圖5D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之一橫截面視圖展示接合至超級電池列之前(陽光側)表面終端接觸件之可撓性電互連件之橫截面細節。
圖8C展示來自圖5D之細節B:圖5D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之一橫截面視圖展示經配置以使一列中之兩個超級電池串聯互連之可撓性互連件之橫截面細節。
圖8D至圖8G展示接合至在一超級電池列之一端部處鄰近一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之一超級電池之一前終端接觸件之電互連件的額外實例。該等例示性互連件經組態以在該模組之前表面上具有一小佔據面積。
圖9A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彼此並聯電連接且與安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之一接線盒中之一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之六個列。該等超級電池與該旁通二極體之間的電連接係透過嵌入於該模組之積層結構中之帶製成。
圖9B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彼此並聯電連接且與安置於該太陽能模組之後表面上及靠近該太陽能模組之一邊緣之一接線盒中之一旁通二極體並聯電連接之六個列。一第二接線盒定位於該太陽能模組之該後表面上靠近該太陽能模組之一相對邊緣。該等超級電池與該旁通二極體之間的電連接係透過該等接線盒之間的一外部電纜製成。
圖9C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玻璃-玻璃矩形太陽能模組,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彼此並聯電連接之六個列。兩個接線盒安裝於該模組之相對邊緣上,從而最大化該模組之作用區域。
圖9D展示圖9C中所繪示之太陽能模組之一側視圖。
圖9E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太陽能模組,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六個列,其中三對列個別地連接至該太陽能模組上之一電力管理裝置。
圖9F展示包括六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太陽能模組,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長邊之長度的一長度。該等超級電池配置成六個列,其中各列個別地連接至該太陽能模組上之一電力管理裝置。
圖9G及圖9H展示使用蓄板超級電池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架構之其他實施例。
圖10A展示如圖5B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0B-1及圖10B-2展示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0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1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1B-1及圖11B-2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1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1C-1及圖11C-2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1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另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2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2B-1及圖12B-2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2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2C-1、圖12C-2及圖12C-3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2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另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3A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3B展示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3C-1及13C-2展示用於如圖5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3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實體佈局。稍加修改,圖13C-1及13C-2之該實體佈局適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3B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
圖14A展示包括複數個矩形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矩形太陽能模組之一圖,其中各超級電池之長邊具有約為該模組之短邊之長度之一半的一長度。超級電池對經端對端配置以形成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長邊平行於該模組之短邊之列。
圖14B展示用於如圖14A中所繪示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示意電路圖。
圖14C-1及14C-2展示用於如圖14A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4B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5展示用於如圖5B中所繪示之具有圖10A之示意性電路圖之一太陽能模組之各種電互連的另一例示性實體佈局。
圖16展示使兩個太陽能模組串聯互連之一智慧開關之一例示性配置。
圖17展示使用超級電池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一例示性方法的一流程圖。
圖18展示使用超級電池製造一太陽能模組之另一例示性方法的一流程圖。
圖19A至圖19D展示可使用熱及壓力固化超級電池所藉助之例示性配置。
圖20A至圖20C示意性地繪示可用於***經刻劃之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設備。該設備在用於***導電膠合材料所施加至之經刻劃超級電池時尤其有利。
圖21展示使用暗線「加斑馬條紋」之一例示性白色後薄片,其可用於包括平行超級電池列之太陽能模組中以降低該等超級電池與該後薄片之自該模組前面可見之部分之間的視覺對比度。
圖22A展示在熱點條件下利用傳統帶連接之一習知模組的一平面視圖。圖22B展示根據實施例之亦在熱點條件下利用熱擴散之一模組的一平面視圖。
圖23A至圖23B展示具有倒角電池之超級電池串佈局之實例。
圖24至圖25展示包括以一蓄板組態組裝之複數個模組之陣列的簡化橫截面視圖。
圖26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一蓄板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之一例示性電互連。
圖27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兩個或兩個以上蓄板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並聯電互連,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
圖28展示一太陽能模組之後(經遮蔽)表面之一圖,其繪示兩個或兩個以上蓄板超級電池之另一例示性並聯電互連,其中該等超級電池之前(太陽側)表面終端電接觸件彼此連接且連接至該模組之後側上之一接線盒。
圖29展示兩個超級電池之片段橫截面及透視圖,其等繪示使用夾置於鄰近超級電池之重疊端部之間的一可撓性互連件以使該等超級電池串聯電連接且提供至一接線盒之一電連接。圖29A展示圖29中之所關注區域之一放大視圖。
圖30A展示具有接合至其前及後表面終端接觸件之電互連件之一例示性超級電池。圖30B展示圖30A之超級電池之並聯互連之兩個超級電池。
圖31A至圖31C展示可如本文中所描述經採用以產生至超級電池之隱藏分接頭之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圖。
圖32至圖33展示使用具有伸展約超級電池之全寬之互連件之隱藏分接頭的實例。
圖34A至圖34C展示接合至超級電池後表面(圖34A)及前表面(圖34B至圖34C)終端接觸件之互連件之實例。
圖35至圖36展示使用具有跨越鄰近超級電池之間的間隙但並未沿著矩形太陽能電池之長軸實質上向內延伸之短互連件之隱藏分接頭的實例。
圖37A-1至圖37F-3展示包括平面內應力消除特徵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例示性組態。
圖38A-1至圖38B-2展示包括平面外應力消除特徵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例示性組態。
圖39A-1及圖39A-2展示包括對準特徵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例示性組態。圖39B-1及圖39B-2展示包括不對稱突片長度之短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一例示性組態。
圖40及圖42A至圖44B展示採用隱藏分接頭之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佈局。
圖41展示用於圖40及圖42A至圖44B之太陽能模組佈局之一例示性電示意圖。
圖45展示具有導電中之一旁通二極體之一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中之電流。
圖46A至圖46B展示分別在平行於太陽能模組中之超級電池列之一方向上及在垂直於該等超級電池列之一方向上之由熱循環所引起之太陽能模組組件之間的相對運動。
圖47A至圖47B分別展示採用隱藏分接頭之另一例示性太陽能模組佈局及對應電示意圖。
圖48A至圖48B展示結合嵌入式旁通二極體採用隱藏分接頭之額外太陽能電池模組佈局。
圖49A至圖49B分別展示提供一習知DC電壓至一微反相器之一太陽能模組及如本文中所描述之提供一高DC電壓至一微反相器之一高電壓太陽能模組的方塊圖。
圖50A至圖50B展示用於併入旁通二極體之例示性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例示性實體佈局及電示意圖。
圖51A至圖55B展示用於包括蓄板超級電池之高電壓太陽能模組之模組級電力管理之例示性架構。
圖56展示六個平行列中之六個超級電池之一例示性配置,其中鄰近列之端部偏移且藉由可撓性電互連件串聯互連。
圖57A示意性地繪示包括彼此並聯電連接且電連接至一串反相器之複數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一光伏打系統。圖57B展示圖57A之部署於一屋頂上之光伏打系統。
圖58A至圖58D展示可用於防止具有一短路之一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耗散在其並聯電連接至之其他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中產生之顯著電力之限流熔絲及阻斷二極體的配置。
圖59A至圖59B展示其中兩個或兩個以上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在可包含限流熔絲及阻斷二極體之一匯流盒中並聯電連接之例示性配置。
圖60A至圖60B各展示並聯電連接之複數個高DC電壓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之電流對電壓之一曲線圖及電力對電壓之一曲線圖。圖60A之該等曲線圖係針對其中模組不包含一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情況。圖60B之該等曲線圖係針對其中一些模組包含一或多個反向偏壓太陽能電池之一例示性情況。
圖61A繪示利用每超級電池約1個旁通二極體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實例。圖61C繪示利用呈一巢狀組態之旁通二極體之一太陽能模組之一實例。圖61B繪示使用一可撓性電互連件連接於兩個相鄰超級電池之間的一旁通二極體之一例示性組態。
圖62A至圖62B分別示意性地繪示另一例示性***工具之側視圖及俯視圖。
圖63A示意性地繪示使用一例示性不對稱真空配置以在***一晶圓時控制裂紋沿著刻劃線之成核及傳播。圖63B示意性地繪示使用與圖63A之配置相比提供較少***控制之一例示性對稱真空配置。
圖64示意性地繪示可用於圖62A至圖62B之***工具中之一例示性真空歧管之一部分的一俯視圖。
圖65A及圖65B分別提供圖64之藉由一穿孔帶覆疊之例示性真空歧管之俯視圖及透視圖的示意性圖解。
圖66示意性地繪示可用於圖62A至圖62B之***工具中之一例示性真空歧管的一側視圖。
圖67示意性地繪示上覆一穿孔帶及一真空歧管之一例示性配置之一經***太陽能電池。
圖68示意性地繪示一標準大小晶圓之一經***太陽能電池與一未***部分之相對位置及定向,在一例示性***程序中自該標準大小晶圓***該太陽能電池。
圖69A至圖69G示意性地繪示可自一***工具連續移除經***之太陽能電池所藉助之設備及方法。
圖70A至圖70C提供圖62A至圖62B之例示性***工具之另一變動的正交視圖。
圖71A及圖71B提供圖70A至圖70C之例示性***工具在一***程序之兩個不同階段之透視圖。
圖72A至圖74B繪示圖70A至圖70C之例示性***工具之穿孔帶及真空歧管之細節。
圖75A至圖75G繪示可用於圖10A至圖10C之例示性***工具中之穿孔真空帶之若干例示性孔圖案的細節。
圖76展示一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77A至圖77B展示一矩形太陽能電池上之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78展示可經分割以形成各具有圖76中所展示之前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方形太陽能電池上之一例示性前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79展示可經分割以形成各具有圖77A中所展示之後表面金屬化圖案之複數個矩形太陽能電池之一方形太陽能電池上之一例示性後表面金屬化圖案。
圖80係使用習知***方法分割成窄條帶太陽能電池從而導致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之一習知大小HIT太陽能電池的一示意圖。
圖81A至圖81J示意性地繪示將一習知大小HIT太陽能電池分割成缺少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之窄太陽能電池條帶之一例示性方法中的步驟。
圖82A至圖82J示意性地繪示將一習知大小HIT太陽能電池分割成缺少促進載子重組之經***邊緣之窄太陽能電池條帶之另一例示性方法中的步驟。

Claims (20)

  1.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含: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經配製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太陽能電池包含在該模組之操作期間由一太陽光照明之一前表面及相對定位之一後表面; 一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一第一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一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相對於該第一端部之一第二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等列中之一個或一個以上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在該等列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等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各列中之該一個或一個以上縱向位置之相同者之該等太陽能電池;及 複數個旁通二極體; 其中該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該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及該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一起電分段各列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縱向片段且並聯電連接鄰近列中之鄰近列片段,從而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列片段群組;及 其中各列片段群組係與該等旁通二極體之一不同者並聯電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列包含串聯電連接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
  3.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各列僅包含一單一超級電池; 該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該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及該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一起電分段各超級電池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縱向片段且並聯電連接鄰近列中之鄰近超級電池片段,從而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片段群組;及 其中各超級電池片段群組係與該等旁通二極體之一不同者並聯電連接。
  4.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單一第一終端互連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一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5.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複數個該第一終端互連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一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6.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一單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在該一個或一個以上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中之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7.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沿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個或一個以上外圍邊緣。
  8.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該等超級電池之一者或一者以上後方。
  9.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與該等超級電池同平面。
  10.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超級電池之鄰近列之間。
  11.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沿該模組之與超級電池之該等列平行之一中線。
  12.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於在該太陽能模組之操作期間非直接由太陽光照明之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後表面上之一接線盒中。
  13.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各列僅包含一單一超級電池; 一單一第一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一端部之各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 一單一第二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二端部之各超級電池之太陽能電池; 一單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一個或多個縱向位置之各者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該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該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及該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一起電分段各超級電池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縱向片段且並聯電連接鄰近列中之鄰近超級電池片段,從而形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列超級電池片段群組;及 其中各超級電池片段群組係與該等旁通二極體之一不同者並聯電連接。
  14. 如請求項13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沿該太陽能模組之一個或一個以上外圍邊緣。
  15. 如請求項1之太陽能模組,其中該等旁通二極體係位於沿該模組之與超級電池之該等列平行之一中線。
  16.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含: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經直列式配製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太陽能電池包含在該模組之操作期間由一太陽光照明之一前表面及相對定位之一後表面; 一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一第一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一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相對於該第一端部之一第二端部之各太陽能電池; 一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等列中之一第一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在該等列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各列中之該第一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一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複數個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等列中之一第二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在該等列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各列中之該第二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一第一旁通二極體,其在該第一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終端互連件與該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間電互連; 一第二旁通二極體,其在該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與該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間電互連; 一第三旁通二極體,其在該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與該第二終端互連件或該複數個第二終端互連件之間電互連。
  17. 如請求項16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列包含串聯電連接之兩個或兩個以上超級電池。
  18. 如請求項16之太陽能模組,其中各列僅包含一單一超級電池。
  19. 如請求項18之太陽能模組,其中: 一單一第一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一端部之各超級電池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一單一第二終端互連件,其橫向延伸至該等列以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二端部之各超級電池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一單一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等列中之該第一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在該等列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第一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一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及 一單一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在該等列中之該第二縱向位置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在該等列之該第一端部及該第二端部之間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第二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各列之該第二縱向位置之該等太陽能電池;
  20. 一種太陽能模組,其包含: 複數個超級電池,其配置成兩個或兩個以上實體平行列,各超級電池包括複數個太陽能電池,該複數個太陽能電池經配製使得鄰近太陽能電池重疊且彼此導電接合以使該等太陽能電池串聯電連接,各太陽能電池包含在該模組之操作期間由一太陽光照明之一前表面及相對定位之一後表面; 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其沿太陽能電池之後表面橫向延伸至該等列,該複數個隱藏分接頭互連件電互連位於沿各隱藏分接頭互連件之太陽能電池以用並聯電連接之鄰近串聯連接電分段將各超級電池電分段為複數個串聯連接片段。
TW108114722A 2014-05-27 2015-05-26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TWI737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03223P 2014-05-27 2014-05-27
US62/003,223 2014-05-27
US201462035624P 2014-08-11 2014-08-11
US62/035,624 2014-08-11
US201462036215P 2014-08-12 2014-08-12
US62/036,215 2014-08-12
US201462042615P 2014-08-27 2014-08-27
US62/042,615 2014-08-27
US201462048858P 2014-09-11 2014-09-11
US62/048,858 2014-09-11
US201462064260P 2014-10-15 2014-10-15
US62/064,260 2014-10-15
US201462064834P 2014-10-16 2014-10-16
US62/064,834 2014-10-16
US14/530,405 2014-10-31
US14/530,405 US9780253B2 (en) 2014-05-27 2014-10-31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32,293 US20150349193A1 (en) 2014-05-27 2014-11-04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32,293 2014-11-04
US14/536,486 2014-11-07
US14/536,486 US20150349168A1 (en) 2014-05-27 2014-11-07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39,546 US20150349169A1 (en) 2014-05-27 2014-11-12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39,546 2014-11-12
US14/543,580 US9882077B2 (en) 2014-05-27 2014-11-17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43,580 2014-11-17
US201462081200P 2014-11-18 2014-11-18
US62/081,200 2014-11-18
US14/548,081 2014-11-19
US14/548,081 US20150349701A1 (en) 2014-05-27 2014-11-19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201462082904P 2014-11-21 2014-11-21
US14/550,676 US20150349171A1 (en) 2014-05-27 2014-11-21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62/082,904 2014-11-21
US14/550,676 2014-11-21
US14/552,761 2014-11-25
US14/552,761 US20150349172A1 (en) 2014-05-27 2014-11-25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60,577 US9876132B2 (en) 2014-05-27 2014-12-04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60,577 2014-12-04
US14/565,820 US20150349145A1 (en) 2014-05-27 2014-12-10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66,278 US20150349703A1 (en) 2014-05-27 2014-12-10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66,278 2014-12-10
US14/565,820 2014-12-10
US14/572,206 2014-12-16
US14/572,206 US9401451B2 (en) 2014-05-27 2014-12-16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77,593 2014-12-19
US14/577,593 US9356184B2 (en) 2014-05-27 2014-12-19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85,917 2014-12-30
US14/586,025 2014-12-30
US14/586,025 US20150349153A1 (en) 2014-05-27 2014-12-30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85,917 US20150349162A1 (en) 2014-05-27 2014-12-30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94,439 US9397252B2 (en) 2014-05-27 2015-01-12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14/594,439 2015-01-12
US201562103816P 2015-01-15 2015-01-15
US62/103,816 2015-01-15
US14/605,695 2015-01-26
US14/605,695 US9484484B2 (en) 2014-05-27 2015-01-26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US201562111757P 2015-02-04 2015-02-04
US62/111,757 2015-02-04
US201562113250P 2015-02-06 2015-02-06
US62/113,250 2015-02-06
US201562134176P 2015-03-17 2015-03-17
US62/134,176 2015-03-17
US14/674,983 US9947820B2 (en) 2014-05-27 2015-03-31 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
US14/674,983 2015-03-31
US201562150426P 2015-04-21 2015-04-21
US62/150,426 2015-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31617A true TW201931617A (zh) 2019-08-01
TWI737989B TWI737989B (zh) 2021-09-01

Family

ID=560852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14722A TWI737989B (zh) 2014-05-27 2015-05-26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TW104116879A TWI660518B (zh) 2014-05-27 2015-05-26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16879A TWI660518B (zh) 2014-05-27 2015-05-26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7) EP3489848B1 (zh)
DK (3) DK3522045T3 (zh)
ES (5) ES2769834T3 (zh)
TW (2) TWI7379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73379B2 (en) * 2016-06-08 2020-06-02 Sunpower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working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s
CN106531829B (zh) 2016-12-23 2018-11-30 泰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叠片电池片间互连结构与太阳能叠片电池
TWI661572B (zh) * 2017-07-21 2019-06-01 海力雅集成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模組及其製法
EP3782206A4 (en) * 2018-04-16 2021-05-19 Sunpower Corporation SOLAR CELLS WITH JUNCTIONS RETRACTED FROM DIVIDED EDGES
TWI660571B (zh) * 2018-05-04 2019-05-21 茂迪股份有限公司 太陽能電池串及其製造方法
CN114725243B (zh) * 2022-04-11 2023-04-07 晟高发新能源发展(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硅片的串联组装设备及方法
CN115000193A (zh) * 2022-05-24 2022-09-02 环晟光伏(江苏)有限公司 叠瓦光伏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5302101A (zh) * 2022-08-31 2022-11-08 厦门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 晶圆切割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US20240121971A1 (en) * 2022-10-06 2024-04-11 Swift Solar Inc. Module Layup for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3980A (ja) * 1982-06-29 1984-01-10 Nec Corp 複合太陽電池素子の製造方法
DE3303926A1 (de) * 1983-02-05 1984-08-16 Telefunken electronic GmbH, 6000 Frankfurt Scheibenfoermige solarzelle
JPS63229766A (ja) * 1987-03-18 1988-09-26 Sharp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ユ−ルの製造方法
US5710065A (en) * 1995-01-03 1998-01-20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reaking and separating dies from a wafer
JP3349308B2 (ja) * 1995-10-26 2002-11-25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光起電力素子
US6156967A (en) * 1998-06-04 2000-12-05 Tecstar Power Systems, Inc. Modular glass covered solar cell array
KR100628276B1 (ko) * 2004-11-05 2006-09-27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스크라이브 장비 및 이를 구비한 기판의 절단장치 및이것을 이용한 기판의 절단방법
US7755157B2 (en) * 2005-03-29 2010-07-13 Sanyo Electric Co., Ltd. Photovolta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photovoltaic device
KR100586821B1 (ko) * 2006-01-09 2006-06-08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글라스 기판의 브레이크 장치
US7825329B2 (en) * 2007-01-03 2010-11-02 Solopower, Inc. Thin film solar cell manufacturing and integration
CN101226968A (zh) * 2007-01-17 2008-07-23 易斌宣 降低聚光太阳能电池串联电阻阻值的方法及由该方法获得的聚光太阳能电池
JP5142565B2 (ja) * 2007-03-20 2013-02-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の製造方法
AU2007360045A1 (en) * 2007-10-12 2009-04-16 System S.P.A. A process for connecting photovoltaic cells in series, a photovoltaic cell connectable in series using the process, and a module obtained with the process
JP2009130193A (ja) * 2007-11-26 2009-06-11 Toyota Motor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396382B2 (ja) * 2008-04-23 2014-01-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用電力線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光発電システム
CN101510570A (zh) * 2009-03-30 2009-08-19 苏州富能技术有限公司 串并联结构的薄膜太阳电池模块组及其加工方法
KR101161209B1 (ko) * 2009-04-30 2012-07-02 주식회사 효성 함몰 전극형 hit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DE102009053416B4 (de) * 2009-11-19 2021-09-30 Markus Hörmann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nd Verschaltung von Solarzellenanordnungen und Solarzellenanordnung
TWI393202B (zh) * 2009-12-08 2013-04-11 Ind Tech Res Inst 薄膜太陽能電池畫線缺陷檢測方法
WO2013055307A2 (en) * 2010-08-05 2013-04-18 Solexel, Inc. Backplane reinforcement and interconnects for solar cells
WO2012043770A1 (ja) * 2010-09-29 2012-04-05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20104846A (ko) * 2011-03-14 2012-09-24 주성엔지니어링(주) 태양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JP5210408B2 (ja) * 2011-04-06 2013-06-12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脆性材料基板の分断装置
JP2012256738A (ja) * 2011-06-09 2012-1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光起電力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120318319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olopower, Inc. Methods of interconnecting thin film solar cells
US20120318318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Solopower, Inc. Cigs based thin film solar cells having shared bypass diodes
CN102856425A (zh) * 2011-06-30 2013-01-02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柔性硅基薄膜太阳电池集成组件的制备方法
CN107634108B (zh) * 2012-04-17 2019-12-13 环球太阳能公司 积体薄膜太阳能晶胞电池的互连
CN103703567B (zh) * 2012-04-25 2015-04-01 株式会社钟化 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JP2014017447A (ja) * 2012-07-11 2014-01-30 Sharp Corp 集積型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947820B2 (en) 2014-05-27 2018-04-17 Sunpower Corporation Shingled solar cell panel employing hidden taps
US20140124013A1 (en) 2012-11-08 2014-05-08 Cogenra Solar, Inc.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US20140124014A1 (en) 2012-11-08 2014-05-08 Cogenra Solar, Inc. High efficiency configuration for solar cell str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05858A1 (en) 2022-12-21
ES2845098T3 (es) 2021-07-23
ES2769834T3 (es) 2020-06-29
TW201611317A (zh) 2016-03-16
EP3149775A2 (en) 2017-04-05
ES2936162T3 (es) 2023-03-14
DK3518126T3 (da) 2023-01-30
EP3518126B1 (en) 2022-11-02
EP3522045A1 (en) 2019-08-07
EP3489848A1 (en) 2019-05-29
EP3522045B1 (en) 2022-08-31
ES2931525T3 (es) 2022-12-30
EP3506134B1 (en) 2022-09-14
EP3506134A3 (en) 2019-07-31
ES2933130T3 (es) 2023-02-01
TWI660518B (zh) 2019-05-21
DK3506134T3 (da) 2022-12-19
EP3518126A1 (en) 2019-07-31
DK3522045T3 (da) 2022-12-05
TWI737989B (zh) 2021-09-01
EP3149775A4 (en) 2017-06-07
EP3489848B1 (en) 2020-08-19
EP3149775B1 (en) 2019-12-04
EP4120155A1 (en) 2023-01-18
EP3506134A2 (en) 2019-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69746B2 (ja) こけら葺き状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11038072B2 (en)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
KR102034888B1 (ko) 슁글드 태양 전지 모듈
TWI737989B (zh) 蓄板太陽能電池模組
JP6663616B2 (ja) こけら葺き状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US20220352393A1 (en) Shingled solar cell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