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38272A - 桌台用插座 - Google Patents

桌台用插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38272A
TW201838272A TW107110847A TW107110847A TW201838272A TW 201838272 A TW201838272 A TW 201838272A TW 107110847 A TW107110847 A TW 107110847A TW 107110847 A TW107110847 A TW 107110847A TW 201838272 A TW201838272 A TW 20183827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cover
socket
wall portion
plu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08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60549B (zh
Inventor
三宅清太
東出浩二
赤塚數馬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8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8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05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0549B/zh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桌台用插座,其課題在於防止因侵入至器體內的異物致使可靠度降低。桌台用插座(1),具備:具有第1***口及第2***口(22)之器體(10)、連接部、導電部分、USB連接器(7)、轉換電路、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導電部分,將從外部電源接收的交流電力,通過連接部,對***插頭之導體供給。轉換電路,將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通過USB連接器(7)而對USB插頭之導體供給。於第1基板(11),安裝USB連接器(7)。於第2基板(12),安裝構成轉換電路之電子零件(15)。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從USB插頭的***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並未彼此重疊,而係沿著第1***口與第2***口(22)並排之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器體(10)內。

Description

桌台用插座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桌台用插座。
習知技術的一例,為文獻1(JP2015-233016A)記載之桌台用插座。此一習知例,在插座本體之一面,具備複數個刃片承孔,用於與具有與一對刃片的電源插頭連接。複數個刃片承孔,2孔為一對而以無區別的方式全部等間隔地配設為一列,使用者可自由選擇電源插頭之***位置。
此外,此習知例之桌台用插座,亦具備可與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插頭連接之由陰側的連接器所構成之USB端子。用於***USB插頭的***口,與設置複數個刃片承孔的插座本體之一面設置在不同的面(側面)。
而此習知例之桌台用插座,在未***USB插頭的狀態中,USB端子通過插座本體之***口而露出。例如,當有人在載置於桌上之此一桌台用插座旁進行飲食時,若飲料等液體灑落、或食物等渣滓(固體物質)掉落,則其等可能從***口進入。亦即,可能因異物之侵入而使構成用於產生直流電力的電路之周邊的電子零件破損,招致可靠度之降低。
鑒於上述原因,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防止因侵入至器體內的異物而使可靠度降低之桌台用插座。
本發明的一態樣之桌台用插座,具備具有第1***口及第2***口之器體、連接部、導電部分、連接器、轉換電路、第1基板、及第2基板。該連接部,與***至該第1***口的第1插頭之導體電性連接。該導電部分,將外部電源與該連接部電性連接,對該第1插頭之導體供給從該外部電源接收的交流電力。該連接器,與***至該第2***口的第2插頭之導體電性連接。該轉換電路,將該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通過該連接器而對該第2插頭之導體供給。於該第1基板,安裝該連接器。於該第2基板,安裝構成該轉換電路之電子零件。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從該第2插頭之導體所***的***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並未彼此重疊,而係沿著該第1***口與該第2***口並排之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該器體內。
(1)概要 以下說明的構成僅為本發明之一例,本發明並未限定於下述構成,即便為下述構成以外的構成,若不脫離本發明之技術思想的範疇,則可因應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
本實施形態之桌台用插座1,沿著一方向具備長形的器體10。桌台用插座1,如圖2所示,分別具備可與電器等之電源線的***插頭101(第1插頭)連接之4口的插槽。亦即,器體10具備4個***口21,使***插頭101之導體(一對栓刃片101A及接地端子101B)***。桌台用插座1具備連接部(512、522、532),其等與***至各***口21的***插頭101之導體電性連接。將從器體10引出之電源線6,例如與設置於壁面等的插槽連接,藉而可供給來自外部電源(例如商業用交流電源)之交流電力。亦即,例如即便將電器設置在遠離設置於壁面的插槽之場所,藉由將電器的***插頭101***至桌台用插座1之***口21,電器仍可經由桌台用插座1接收交流電力。電源線6,亦可不具備與設置於壁面等的插槽連接之電源插頭,而具備與接線箱連接之線束插頭。
器體10,更具備***口22(參考圖7A)。此外,桌台用插座1,具備導電部分、連接器7、轉換電路、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導電部分,將外部電源與連接部(512、522、532)電性連接,對***插頭101之導體供給從外部電源接收的交流電力。此處所述之「導電部分」,例如,相當於電源線6,導電部511、521、531,固定片513、523、533。連接器7,收納於器體10,與***至***口22的插頭102之導體1020(參考圖13)電性連接藉而對導體1020供給直流電力。轉換電路,將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通過連接器7而對插頭102之導體1020供給。
本實施形態中,***至***口22之「插頭102」,作為一例,係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列匯流排)插頭102(第2插頭)(參考圖12~圖14)。因此,連接器7,係可***USB插頭102而與其連接的USB連接器7(插孔)。簡而言之,桌台用插座1,例如具備USB埠(作為一例具備2個),俾能夠供給用於將內建於攜帶型終端機等之電池充電的直流電力。然則,連接器7,除了與USB插頭102連接之USB連接器以外,例如亦可為與VGA(Video Graphics Array,影片圖形陣列)端子連接之VGA連接器。
下述說明,於桌台用插座1中,為了區別***口21與***口22,而稱作「第1***口21」、「第2***口22」。此外,以下為了簡化說明,於桌台用插座1中,將通過第1***口21供給交流電力所用之構成部分稱作「第1區塊1A」。此外,於桌台用插座1中,將通過第2***口22供給直流電力所用之構成部分稱作「第2區塊1B」。第1區塊1A,於器體10中,相當於圖1及圖2的較二點鏈線A1更為左側之部分。第2區塊1B,相當於較二點鏈線A1更為右側之部分。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將USB連接器7安裝於第1基板11,將構成轉換電路之電子零件15安裝於第2基板12。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從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所***的***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彼此並未重疊,而係沿著第1***口21與第2***口22並排之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器體10內。
此一構成中,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沿著上述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器體10內。因此,假設異物(例如飲料等液體)從第2***口22侵入至器體10內,仍可抑制異物直接接觸安裝有各種電子零件15的第2基板12。此一結果,可防止因侵入至器體10內的異物而使可靠度降低。
(2)細節 (2.1)全體構造 以下,參考圖1~圖15,茲就本實施形態之桌台用插座1詳細地予以說明。以下內容中,除非另有說明,否則係利用圖1所圖示之上下、左右、前後的箭頭,規定桌台用插座1之上下、左右、前後的方向而予以說明。亦即,作為一例,桌台用插座1之器體10的長邊方向成為左右方向,器體10的短邊方向(寬度方向)成為前後方向。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所***的***方向成為下方。然則,此等方向之用意並不在於限定桌台用插座1的使用方向。此外,附圖中之顯示各方向的箭頭僅係為了說明而標記,並不具有實體。本實施形態中,雖假定為將桌台用插座1載置於桌子等水平面而予以說明,但並未特別限定於此一形態。
桌台用插座1,如同在「(1)概要」的欄位所說明,沿著左右方向具備長形的器體10。器體10,具備:略矩形盒狀之外殼蓋2,左右方向呈長形而底面開放;以及略矩形盒狀之外殼身3,左右方向呈長形而頂面開放。此外,器體10,具備4個中間殼蓋4A、及中間殼身4B。外殼蓋2與外殼身3,係以互相之開放的面彼此相對向之方式安裝。4個中間殼蓋4A與中間殼身4B,係由外殼蓋2與外殼身3收納。
桌台用插座1,如同在「(1)概要」的欄位所說明,以圖1及圖2之二點鏈線A1為邊界線,由第1區塊1A與第2區塊1B構成。二點鏈線A1,係為了方便說明而圖示,其係不具有實體之想像線。
外殼蓋2中,較二點鏈線A1更為左側之部分成為第1區塊1A的第1外殼蓋2A,較二點鏈線A1更為右側之部分成為第2區塊1B的第2外殼蓋2B。第1外殼蓋2A與第2外殼蓋2B,一體化地形成。器體10的「壁部」,相當於後述頂板20B;「第1壁部」,相當於後述頂板20A及頂板20B;器體10的「第2壁部」,相當於底板30A及30B,與第1壁部相對向。
外殼身3中,較二點鏈線A1更為左側之部分成為第1區塊1A的第1外殼身3A,較二點鏈線A1更為右側之部分成為第2區塊1B的第2外殼身3B。第1外殼身3A與第2外殼身3B,一體化地形成。以下內容,先說明第1區塊1A,而後進行第2區塊1B之說明。
(2.2)第1區塊 (2.2.1)第1區塊之全體構造 第1區塊1A,具備4口的插槽,藉由***電器的***插頭101,而可供給來自外部電源(例如商業用交流電源)之交流電源。具體而言,第1區塊1A,具備第1外殼蓋2A、第1外殼身3A、4個中間殼蓋4A、中間殼身4B、端子區塊5、電源線6、及2個吸附部9(9A、9B)。
(2.2.2)第1外殼蓋 第1外殼蓋2A,例如由ABS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形成。第1外殼蓋2A,如圖1所示,以頂板20A、一對第1側板21A與21A、及第2側板22A,形成為底面及右面開放的扁平盒狀。頂板20A及一對第1側板21A之右端皆與第2區塊1B的第2外殼蓋2B連結。
頂板20A,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板狀。頂板20A,具備貫通其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之4個貫通孔201(參考圖1)。4個貫通孔201,沿著左右方向等間隔地設置。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貫通孔201呈矩形。
頂板20A,於其底面中具備往下方突出之一對轂部202與1個轂部203(參考圖3及圖6)。各轂部呈圓筒狀,具有螺孔。一對轂部202,於頂板20A之底面的左端附近中,分別設置在靠近前後端。轂部203,設置於從左方算起第3個貫通孔201與第4個貫通孔201之間的前後方向之略中央。此等3個轂部,與第1外殼身3A之後述3個轂部,分別一對一地對應而接觸。
此外,頂板20A,於其底面中具備4組(亦即合計8片)往下方突出之一對勾卡部204。各組勾卡部204,如圖6所示,設置於4個貫通孔201中之對應的貫通孔201之前緣與後緣。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勾卡部204,形成為矩形板狀。勾卡部204,於其前端,具備往接近成對之勾卡部204的方向突出之爪204A。
此外,頂板20A,如圖3及圖6所示,於其底面中具備4組(亦即合計8片)往下方突出之一對定位壁205。各組定位壁205,分別設置在對應的貫通孔201之左緣與右緣。各定位壁205,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形成為略矩形板狀。各定位壁205的前後兩端,分別對於第1側板21A、21A之彼此相對向的內面一體化地形成。
進一步,頂板20A,於其底面的左端附近中,具備第1承接部206,用於與第1外殼身3A之後述第2承接部308一同承接電源線6。第1承接部206,具備往下方突出的一對壁206A。一對壁206A,在左右方向中彼此相對向。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壁206A,於其下端中具有往上方半圓狀地凹入的半圓溝206B(參考圖3)。
一對第1側板21A,從頂板20A之前後方向的兩端往下方突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第1側板21A,形成為細長的矩形板狀。第2側板22A,從頂板20A之左端往下方突出。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第2側板22A,全體形成為略矩形板狀,具有往上方半圓狀地凹入的第1半圓溝220(參考圖3)。第1半圓溝220,在第1外殼蓋2A安裝於第1外殼身3A時,與第1外殼身3A之後述第2半圓溝320一同形成1個通線孔。
(2.2.3)第1外殼身 第1外殼身3A,與第1外殼蓋2A同樣地,例如由ABS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形成。第1外殼身3A,如圖3及圖5A所示,以底板30A、一對第1側板31A與31A、及第2側板32A,形成為頂面及右面開放的扁平盒狀。底板30A及一對第1側板31A之右端皆與第2區塊1B的第2外殼身3B連結。
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底板30A,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板狀。底板30A,於其頂面,具備往上方突出之一對轂部303與1個轂部302(參考圖5A)。各轂部呈圓筒狀,具有貫通上下方向的貫穿孔304。一對轂部303,於底板30A之頂面的左端附近中,分別設置在靠近前後端,構成為分別與第1外殼蓋2A之一對轂部202的前端接觸。轂部302,構成為與第1外殼蓋2A之轂部203的前端接觸。
此外,底板30A,於其頂面,具備往上方突出之定位筒305(參考圖5A)。定位筒305,形成為上端面開口的圓筒狀。定位筒305,在底板30A之前後方向的略中央中,於左右方向與轂部303並排。
底板30A,於其頂面,具備用於施行中間殼身4B及端子區塊5的定位之複數凸條306(參考圖5A)。此外,底板30A,於其頂面,具備2組用於固定中間殼身4B之一對卡止部307(亦即合計4個)。複數凸條306呈矩形板狀,往上方突出。各組卡止部307,配置為在前後方向中彼此相對向。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卡止部307,形成為矩形板狀。各卡止部307,於其前端中具備往接近成對之卡止部307的方向突出之爪307A。
進一步,底板30A,於其頂面之左端附近中,具備第2承接部308,用於與第1外殼蓋2A之第1承接部206一同承接電源線6(參考圖5A)。第2承接部308,具備在前後方向中彼此相對向的一對豎立片308A、及連結一對豎立片308A的連結片308B。第2承接部308,更具備2個突起308C,從各豎立片308A向另一方的豎立片308A突出。簡而言之,第2承接部308,具備合計4個突起308C。
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豎立片308A呈矩形板狀,往上方突出。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連結片308B,於上端具有往下方半圓狀地凹入的凹陷。電源線6之捆束3條電線61~63(參考圖4)的護套60之前端部分,在器體10內載置於該凹陷。4個突起308C,與護套60的前端部分接觸,限制電源線6之對於前後方向的位移。第1外殼蓋2A之第1承接部206,收納在由第2側板32A、一對豎立片308A、連結片308B所包圍的收納空間內。護套60的前端部分,藉由連結片308B與第1承接部206之一對壁206A而限制上下方向的位移。簡而言之,第1外殼蓋2A及第1外殼身3A,構成為在器體10內穩定地支持電源線6之護套60。
此外,底板30A,於其底面之左右方向的兩端附近中具備2個收納凹處36(36A、36B),用於分別收納2個吸附部9A、9B(參考圖3)。具體而言,吸附部9A,收納在設置於底板30A之底面的左端附近之收納凹處36A內;吸附部9B,收納在設置於底板30A之底面的右端附近之收納凹處36B內。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收納凹處36形成為矩形,向上方凹入。
此外,底板30A,於其頂面中,將與各收納凹處36對應之區域的面形成為較周圍的面更高一階。換而言之,底板30A,於其頂面中具備朝向上方矩形地突出的2個突出台37(37A、37B)(參考圖5A)。各突出台37與後側的第1側板31A,以在其等之間形成間隙的方式彼此相對向。另一方面,各突出台37與前側的第1側板31A,一體化地形成而無間隙。
底板30A,於各收納凹處36之內底面的靠近前方之位置中,具備向下方突出而進一步前端向內突出的卡止爪360(參考圖3)。此外,底板30A,於各收納凹處36之後側的內側面中,具備貫通至突出台37之後端面的卡止孔361(參考圖5A)。
此處,本實施形態之底板30A,如圖5A所示,具備將器體10的外部空間與器體10的內部空間連結之一對排水口18(18A、18A)及一對排水口18(18B、18B)。一對排水口18A,於突出台37A之上端面的前端附近中,貫通上下方向,沿著左右方向彼此並排。一對排水口18B,於突出台37B之上端面的前端附近中,貫通上下方向,沿著左右方向彼此並排。一對排水口18A,在從下方觀察底板30A時,配置於收納凹處36A內之卡止爪360的左右雙方。此外,一對排水口18B,在從下方觀察底板30A時,亦配置於收納凹處36B內之卡止爪360的左右雙方。
一對第1側板31A,從底板30A之前後方向的兩端往上方突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第1側板31A形成為細長的矩形板狀。第2側板32A,從底板30A之左端往上方突出。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第2側板32A形成為矩形板狀,具有往下方半圓狀地凹入的第2半圓溝320(參考圖4)。第2半圓溝320,與第1外殼蓋2A之第1半圓溝220一同形成1個通線孔。通過該通線孔,將電源線6從器體10內引出。
(2.2.4)中間殼蓋 各中間殼蓋4A,例如由尿素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形成。各中間殼蓋4A,如圖1及圖4所示,全體形成為扁平的直方體形狀。各中間殼蓋4A,具備從上方觀察時具有矩形外形的本體部40、及從本體部40之邊緣往外方突出的凸緣部41。凸緣部41,並未形成在本體部40之前緣與後緣各自的左右方向之中央附近。換而言之,各中間殼蓋4A,於其前端部與後端部中,具備向本體部40凹入的凹部42、42(圖1中僅圖示前側的凹部42)。
各中間殼蓋4A之本體部40,如圖1所示,具備第1***口21。具體而言,第1***口21,作為一例,係由一對刃片貫穿孔210、及端子***孔211所構成。一對刃片貫穿孔210,係用於使***插頭101之一對栓刃片101A分別***的孔,在上下方向貫通本體部40。端子***孔211,係用於使***插頭101之接地端子101B***的孔,在上下方向貫通本體部40。
各中間殼蓋4A之本體部40,於其底面,具備往上方凹入的3個收納部,俾一對一地收容端子區塊5之後述連接部512與522、及接地用連接部532。藉由將連接部512與522、及接地用連接部532,收容於該3個收納部內,而使其等分別與一對刃片貫穿孔210及端子***孔211相對向。
以使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的本體部40之外形尺寸,較第1外殼蓋2A的貫通孔201之開口尺寸略小的方式,規定尺寸關係。各中間殼蓋4A,以本體部40之上端面與第1外殼蓋2A的頂板20A之頂面成為略齊平的方式,***至貫通孔201而安裝於第1外殼蓋2A。具體而言,使設置於貫通孔201之前緣與後緣的一對勾卡部204,通過中間殼蓋4A之一對凹部42,將各勾卡部204的爪204A勾卡在本體部40之底面,藉以將各中間殼蓋4A安裝在第1外殼蓋2A。簡而言之,各中間殼蓋4A,係藉由一對勾卡部204而抑制往下方的脫落。此外,將凸緣部41卡在貫通孔201之邊緣部,故亦抑制中間殼蓋4A通過貫通孔201而往上方脫落。
(2.2.5)端子區塊 端子區塊5,如圖4所示,具備第1端子板51、第2端子板52、及第3端子板53。第1端子板51、第2端子板52、及第3端子板53,例如係分別對於由黃銅形成之1片金屬板施行折彎加工藉以形成。本實施形態中,第1端子板51及第2端子板52之一方為電壓極,另一方為接地側極,第3端子板53為接地極。
第1端子板51,如圖4所示,具備沿著左右方向延伸之帶板狀的導電部511、及沿著左右方向等間隔地配置之4個連接部512。此外,第1端子板51,具備矩形板狀的固定片513、及矩形板狀的突起片514。導電部511,以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收納於中間殼身4B內。4個連接部512,與導電部511連結,和導電部511電性連接。各連接部512,係具備一對接觸片的刃片承受彈簧,藉由在一對接觸片之間夾入***插頭101的栓刃片101A而將栓刃片101A與連接部512電性連接。
固定片513,於導電部511的左右方向之略中央中,往前方突出。固定片513,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固定片513,沿著其厚度方向具有貫通的螺孔。電源線6的電線61,例如,使***至安裝於其前端之壓接端子的孔之螺絲515貫穿固定片513之螺孔,予以螺著固定,藉而對第1端子板51電性連接。
突起片514,於導電部511的左右方向之較略中央更靠近右端的位置中,往前方突出。突起片514,與固定片513同樣地,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突起片514,沿著其厚度方向具有貫通的孔。從第2基板12延伸的一對導線120中之一方,***至突起片514的孔,以銲料等固定,藉而對第1端子板51電性連接。
第2端子板52,與第1端子板51同樣地,具備沿著左右方向延伸之帶板狀的導電部521、及沿著左右方向等間隔地配置之4個連接部522。此外,第2端子板52,具備矩形板狀的固定片523、及矩形板狀的突起片524。導電部521,以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收納於中間殼身4B內。4個連接部522,與導電部521連結,和導電部521電性連接。各連接部522,係具備一對接觸片的刃片承受彈簧,藉由在一對接觸片之間夾入***插頭101的栓刃片101A而將栓刃片101A與連接部522電性連接。
固定片523,於導電部521的左右方向之略中央中,往後方突出。固定片523,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固定片523,沿著其厚度方向具有貫通的螺孔。電源線6的電線62,例如,使***至安裝於其前端之壓接端子的孔之螺絲525貫穿固定片523之螺孔,予以螺著固定,藉而對第2端子板52電性連接。
突起片524,於導電部521之右端中,往右方突出。突起片524,與固定片523同樣地,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突起片524,沿著其厚度方向具有貫通的孔。從第2基板12延伸的一對導線120中之另一方,***至突起片524的孔,以銲料等固定,藉而對第2端子板52電性連接。
第3端子板53,如圖4所示,具備沿著左右方向延伸之帶板狀的接地用導電部531、及沿著左右方向等間隔地配置之4個接地用連接部532。此外,第3端子板53,具備矩形板狀的固定片533。接地用導電部531,以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收納於中間殼身4B內。4個接地用連接部532,與接地用導電部531連結,和接地用導電部531電性連接。各接地用連接部532,係具備一對接觸片的刃片承受彈簧,藉由在一對接觸片之間夾入***插頭101的接地端子101B而將接地端子101B與接地用連接部532電性連接。
固定片533,於接地用導電部531的左右方向之較略中央更靠近右端的位置中,往後方突出。固定片533,其朝向為其厚度方向沿著上下方向。固定片533,沿著其厚度方向具有貫通的螺孔。電源線6的電線63,例如,使***至安裝於其前端之壓接端子的孔之螺絲535貫穿固定片533之螺孔,予以螺著固定,藉而對第3端子板53電性連接。
本實施形態之桌台用插座1,藉由將電源線6之電源插頭與設置於壁面等的插槽連接,而可從如商業用交流電源(例如100V、60Hz)等電源往電器供給電力。
(2.2.6)中間殼身 中間殼身4B,與中間殼蓋4A同樣地,例如由尿素樹脂等熱硬化性樹脂形成。中間殼身4B,形成為頂面開口之扁平的矩形盒狀。中間殼身4B,構成為可個別地收納端子區塊5之第1端子板51、第2端子板52、及第3端子板53。中間殼身4B,具備從其內底面往上方突出的絕緣壁。絕緣壁,形成為使與各第1***口21對應之相鄰的連接部512與連接部522電性絕緣。此外,絕緣壁,形成為使沿著左右方向並排之4個接地用連接部532,對各組連接部512、522電性絕緣。
(2.2.7)吸附部 吸附部9A、9B,如圖3所示,分別具備扁平的矩形板狀之永久磁石91、及軛鐵92。軛鐵92,其底面與前後兩端面開放,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呈倒U字形。永久磁石91及軛鐵92,於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之中央中,分別具備貫通厚度方向的孔。在永久磁石91收納於軛鐵92內之狀態下,例如,使填缝密封用銷貫穿永久磁石91及軛鐵92的上述孔,將銷的端部填缝密封藉以將永久磁石91固定於軛鐵92。軛鐵92,於其後端,具備往後方突出之突片920(參考圖4)。各吸附部9,藉由將突片920卡止於收納凹處36之卡止孔361,進一步將軛鐵92之前端卡止於收納凹處36之卡止爪360,而安裝在第1外殼身3A。桌台用插座1,可藉由吸附部9A與9B、及後述第2區塊1B的吸附部9C,而安裝於鐵製之桌子或置物櫃等。
(2.3)第2區塊 (2.3.1)第2區塊之全體構造 第2區塊1B具備2個USB埠,藉由***USB插頭102,而可供給直流電力。具體而言,第2區塊1B,具備第2外殼蓋2B、第2外殼身3B、2個USB連接器7(7A、7B)、及一對罩蓋8(8A、8B)。此外,第2區塊1B,具備第1基板11、轉換電路、及第2基板12。進一步,第2區塊1B,具備2個彈性材13、13,顯示元件14,及吸附部9(9C)。
(2.3.2)第1基板與第2基板 第1基板11,如圖1及圖4所示,係於其頂面(安裝面)之左端附近安裝有2個USB連接器7(7A、7B)的印刷配線基板。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第1基板11,沿著左右方向呈細長的略矩形之板狀。第1基板11,於其前緣及後緣之右端具備往內側凹入的凹陷111、111。此外,第1基板11,於其前緣及後緣之左端具備往內側凹入的凹陷112、112。進一步,第1基板11,於前後方向之中央,且為略靠近右方之位置,具有貫通其厚度方向的貫穿孔110(參考圖1)。貫穿孔110,係用於使位於第2外殼蓋2B之轂部207(參考圖3)貫穿的孔。
於第1基板11的安裝面安裝顯示元件14,其反應對於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的直流電力之供給狀態而發出顯示用光線。本實施形態中,顯示元件14,於第1基板11中,安裝在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中的與第2基板12為相反側之端部(右端部)。顯示元件14,例如為表面安裝型之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晶片,對USB連接器7串聯連接。亦即,顯示元件14,若USB插頭102與USB連接器7連接而成為通電狀態則點亮,在USB插頭102未與任一USB連接器7連接時熄滅。因此,通過顯示元件14,可進行通電確認、及基板上有無電路異常的判斷。此外,顯示元件14,與電阻器串聯連接,限制流通在顯示元件14的電流。
各USB連接器7,例如係可與USB型A插頭(參考圖12~圖14)連接的連接器(插孔)。然則,USB連接器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定。本實施形態中,USB連接器7A、7B,以其朝向一致的方式,於第1基板11並排。亦即,使USB連接器7A、7B內之形成有4端子(VBUS、-DATA、+DATA、GND)的塑膠基板朝向一致,分別靠近左右方向之相同方側而配置。因此,印在2個USB插頭102之表面的USB之標誌,在分別與2個USB連接器7A、7B連接時,皆朝向左右方向之同一方向(例如右方)。
各USB連接器7之電源端子(VBUS)與接地端子(GND),分別藉由銲料而與形成在第1基板11之配線導體(例如銅箔)連接。各USB連接器7,經由第1基板11之配線導體與複數導線121(參考圖4),而與第2基板12側之直流輸出端電性連接。
第2基板12,係安裝有構成轉換電路之複數個電子零件15的印刷配線基板。轉換電路,例如,利用從端子區塊5側接收的交流電力(例如100V),產生高頻之交流電壓後,藉由二極體及電解電容器等而產生經整流及平滑化的直流電壓。而後,轉換電路,藉由對產生的直流電壓施行切換調整,而輸出經穩定化的直流電壓(例如5V)。簡而言之,轉換電路,構成為將來自端子區塊5側的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轉換電路之一對交流輸入端,如圖4所示,經由導線120、120,而分別與端子區塊5的第1端子板51之突起片514、及第2端子板52之突起片524電性連接。轉換電路,通過直流輸出端,而往第1基板11側供給經穩定化的5V之直流電壓。
(2.3.3)第2外殼蓋 第2外殼蓋2B,與第1區塊1A之第1外殼蓋2A一體化地形成,與第1外殼蓋2A一同構成外殼蓋2。因此,第2外殼蓋2B,與第1外殼蓋2A同樣地,例如由ABS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形成。第2外殼蓋2B,如圖1所示,以頂板20B、一對第1側板21B與21B、第2側板22B、及連結板23B,形成為底面及左面開放的扁平盒狀。連結板23B及一對第1側板21B之左端皆與第1區塊1A的第1外殼蓋2A連結。
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頂板20B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板狀。頂板20B,於其第1端面2001(頂面)中,具備成對之2個第2***口22。各第2***口22,貫通頂板20B的厚度方向。各第2***口22,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呈矩形。第2***口22、22,以各自之長邊方向沿著前後方向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中並排設置。以下內容,在將2個第2***口22彼此區別的情況,亦將配置於靠近第1區塊1A之一方的第2***口22稱作「第2***口221」,將另一方稱作「第2***口222」(參考圖7A)。
頂板20B具備堰部23,從第1端面2001中的包圍各第2***口22之區域分別向上突出(參考圖7A)。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堰部23,藉由4片壁成為矩形框狀。以下內容,將4片壁稱作前壁231、後壁232、第1側壁(對向壁)233、及第2側壁234。第1側壁233及第2側壁234,皆為在前後方向呈長形。第1側壁233的左右方向之寬度尺寸,較第2側壁234的左右方向之寬度尺寸更小。
各堰部23,具備平坦的上端面230(4片壁231~234之上端面)(參考圖7B)。上端面230,位於較周圍之平坦的第1端面2001更高之位置。2個堰部23,採用在左右方向中成為面對稱的構造。亦即,於2個堰部23中,寬度窄之2個第1側壁233彼此互相鄰接而相對向。另一方面,寬度寬之2個第2側壁234,位於彼此遠離的位置。
此外,頂板20B,如圖7A所示,具備溝240。溝240,沿著前後方向延伸。溝240,係由2個堰部23之互相鄰接而相對向的第1側壁233形成。亦即,溝240之底面,為第1端面2001的一部分。
頂板20B,如圖7A所示地具備收納部241,與各堰部23之第2側壁234鄰接而設置。收納部241、241,往下方凹入而可分別一對一地收納2個彈性材13。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收納部241,沿著左右方向而呈長形。
此外,頂板20B,如圖7A所示,於第1端面2001之前緣與後緣具備往下方凹入的凹處242、242。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凹處242、242,設置在對於第1端面2001將罩蓋8A、8B雙方合攏之1個矩形投影區域的位在四隅中之對角位置的二隅(左前隅右後隅)附近。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凹處242,沿著左右方向延伸。各凹處242,構成為將對應之罩蓋8的後述引導片87沿著左右方向引導。
頂板20B,如圖7A所示,在右端附近中,具有貫通其厚度方向的貫通孔243。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貫通孔243呈前後方向細長的矩形。此貫通孔243,配置為與安裝在第1基板11之顯示元件14相對向。將具有透光性之燈罩16,以封閉貫通孔243的方式安裝於頂板20B。燈罩16,例如由丙烯樹脂等透光性樹脂形成。從顯示元件14放射出的光線,通過燈罩16而往器體10之外部射出。
頂板20B,如圖6所示,於其底面2002中,具備往下方突出的轂部207。轂部207呈圓筒狀,具有螺孔。轂部207,設置於貫通孔243之左側方。轂部207,與第2外殼身3B的後述轂部310對應而接觸。
此外,頂板20B,如圖6所示,於其底面2002中,具備往下方突出之複數個限制凸條。具體而言,頂板20B,具備一對第1限制凸條251、一對第2限制凸條252、一對第3限制凸條253、及一對第4限制凸條254。此等限制凸條,構成為與設置於第2外殼身3B之(後述)限制凸條371~374一同在上下方向中夾入第1基板11,限制第1基板11之對於上下方向的位移。
2個第1限制凸條251,如圖6所示,於頂板20B之底面2002的右端中,形成為在前後方向並排。各第1限制凸條251,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為長形的帶板狀,與第2側板22B一體化地形成。各第1限制凸條251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與第2側板22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相等(參考圖3)。各第1限制凸條251,與第1基板11之右端相對向。各第1限制凸條251,可與第1基板11之右端接觸,亦可略為分離。
第2限制凸條252、第3限制凸條253、及第4限制凸條254,如圖6所示,在頂板20B的底面2002之前緣與後緣中,從右端起依上述順序配置。
2個第2限制凸條252,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為長形的帶板狀,在前後方向中彼此相對向。各第2限制凸條252,分別與第1側板21B一體化地形成。各第2限制凸條252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與第1側板21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相等(參考圖3)。此外,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第2限制凸條252形成為略L字形。亦即,各第2限制凸條252,在與另一方的第2限制凸條252彼此相對向之端部中,具有往遠離該另一方的第2限制凸條252之方向凹入的凹坑252A(參考圖3)。第1基板11,藉由收容於各第2限制凸條252之凹坑252A內而限制其對於前後方向及上方的位移。各第2限制凸條252與第1基板11接觸。
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2個第3限制凸條253呈矩形板狀(參考圖3),在前後方向中彼此相對向。各第3限制凸條253,分別與第1側板21B一體化地形成。各第3限制凸條253的上下方向之尺寸,例如與USB連接器7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相等。各第3限制凸條253之下端,與第1基板11之頂面相對向。各第3限制凸條253與第1基板11接觸。
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2個第4限制凸條254呈T字形,在前後方向中彼此相對向。T字形狀之各第4限制凸條254的沿著前後方向延伸之部位的端部,分別與第1側板21B一體化地形成。各第4限制凸條254的上下方向之尺寸,例如與USB連接器7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相等。各第4限制凸條254之下端,與第1基板11之頂面相對向。各第4限制凸條254與第1基板11接觸。
此外,頂板20B,如圖6所示,於其底面2002中,具備向第1基板11突出之複數個補強凸條。具體而言,頂板20B,具備1個第1補強凸條261、及2組(即合計4個)一對第2補強凸條262。此等補強凸條,設置於第2***口22、22之周圍,抑制伴隨USB插頭102的插拔之頂板20B對於上下方向的變形。第1補強凸條261,呈矩形板狀,在從頂板20B的底面2002觀察時配置於2個第2***口22之間。各組一對第2補強凸條262,呈矩形板狀,分別配置於對應的第2***口22之前緣及後緣附近。
此處,本實施形態之頂板20B,如圖3及圖6所示,於其底面2002中,具備第1凸壁171與第2凸壁172。第1凸壁171及第2凸壁172,形成為從底面2002向下方突出。第1凸壁171與第2凸壁172,與第2外殼身3B之後述第3凸壁173一同構成分隔壁17。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第1凸壁171,形成為L字形之板狀(參考圖3)。亦即,第1凸壁171,係由沿著前後方向延伸的第1部位171A、及從第1部位171A之前端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的第2部位171B所構成。第2部位171B,與前側的第1側板21B一體化地形成。第2凸壁172,在前後方向中,與第1凸壁171之第2部位171B相對向。第2凸壁172,與後側的第1側板21B一體化地形成。
第1凸壁171的第2部位171B之下端、及第2凸壁172之下端,皆延伸至第1側板21B之下端。具體而言,第1凸壁171的第2部位171B、及第2凸壁172,以未往較各第1側板21B之後述(構成狹縫27的)缺口部270更為下方突出的方式延伸。
此外,如圖6所示,在第1凸壁171之第1部位171A的後端,與第2凸壁172之間,存在有間隙而未形成凸壁。因此,藉由將第2外殼身3B之第3凸壁173,在上下方向中與第1凸壁171及第2凸壁172合攏,而形成用於使複數導線121通過的貫穿口174(參考圖3)。
進一步,頂板20B,如圖6所示,於其底面2002之較第1凸壁171及第2凸壁172更為左側的區域中,具備往下方突出之5個伸出凸條255。5個伸出凸條255,皆沿著上下方向長形地延伸,較第1側板21B之下端略為突出。此等伸出凸條255,構成為與第2外殼身3B之後述複數個支持凸條375一同於上下方向中夾入第2基板12,限制第2基板12之對於上下方向的位移。
連結板23B,如圖3及圖6所示,將頂板20B之左端,與較該左端位於更為下方之第1區塊1A側的頂板20A之右端連結。連結板23B,形成為矩形板狀,對上下方向略為傾斜。連結板23B,於其內表面(底面)中,具備往下方突出之轂部208。轂部208呈圓筒狀,具有螺孔。轂部208,與第2外殼身3B之後述轂部311對應而接觸。
第1側板21B、21B,從頂板20B之前後方向的兩端往下方突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第1側板21B,沿著左右方向形成為細長的矩形板狀。第1側板21B、21B,於其左端中,分別使略下半部與第1外殼蓋的第1側板21A、21A之右端連續而連結,使略上半部與連結板23B之前後端連續而連結。各第1側板21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較第1側板21A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大。
各第1側板21B,如圖7B所示,於其第2端面2003(外表面)中,具備用於與第2外殼身3B一同構成引導溝28的凹部280。凹部280,從第1側板21B之下端略往上方凹入。凹部280,於左右方向細長地延伸。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凹部280,配置為使從左右方向的2個第2***口22間之中心位置(亦即溝240)往下方筆直地劃過的直線,通過凹部280之左右方向的中央。
此處,凹部280,具備一對缺口部270。各缺口部270,較凹部280內之頂面更往上方凹入。一對缺口部270,於凹部280內之頂面中,配置為沿著左右方向並排。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一對缺口部270,配置為對於上述直線呈左右對稱。關於引導溝28及狹縫27,將在「(2.3.5)狹縫與引導溝」的欄位詳細地說明。
(2.3.4)第2外殼身 第2外殼身3B,與第1區塊1A的第1外殼身3A一體化地形成,與第1外殼身3A一同構成外殼身3。因此,第2外殼身3B,與第1外殼身3A同樣地,例如由ABS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形成。第2外殼身3B,如圖5A所示,以底板30B、一對第1側板31B、及第2側板32B,形成為頂面及左面開放的扁平盒狀。
一對第1側板31B,從底板30B之前後方向的兩端往上方突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第1側板31B,形成為細長的矩形板狀。各第1側板31B,於其左端中,分別與第1區塊1A之第1外殼身3A的第1側板31A之右端連續而連結。各第1側板31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與第1側板31A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相等。第2側板32B,從底板30B之右端往上方突出。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第2側板32B,形成為矩形板狀。
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底板30B呈左右方向長的矩形板狀。底板30B,於其頂面,具備往上方突出的2個轂部310、311(參考圖5A)。各轂部呈圓筒狀,具有貫通上下方向的貫穿孔304。
轂部310,設置於底板30B之頂面的靠近右端,構成為與第2外殼蓋2B之位於頂板20B的轂部207之前端接觸。此處,位於頂板20B之轂部207在貫穿設置於第1基板11的貫穿孔110(參考圖1)之狀態下,與轂部310接觸,故第1基板11,前後及左右方向的位移受到限制。
轂部311,設置於底板30B之頂面的左端附近,構成為與第2外殼蓋2B之位於連結板23B的轂部208之前端接觸。此處,第2基板12,其左端與轂部311接觸,故往左方向之進一步的位移受到限制。
底板30B,於其底面中,具備用於收納吸附部9(9C)的1個收納凹處36(36C)(參考圖3)。收納凹處36C,設置於底板30B之底面的右端附近。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收納凹處36C形成為矩形,向上方凹入。
此外,底板30B,於其頂面中,將與收納凹處36C對應之區域的面形成為較周圍的面更高一階。換而言之,底板30B,於其頂面中具備向上方矩形地突出的突出台37(37C)(參考圖5A及5B)。突出台37C與後側的第1側板31B,以在其等之間形成間隙的方式彼此相對向。另一方面,突出台37C與前側的第1側板31A,一體化地形成而無間隙。底板30B,亦與底板30A之收納凹處36A、36B同樣地,於收納凹處36C之內底面,具備卡止爪360與卡止孔361。
此處,底板30B,如圖5A及5B所示,與底板30A之排水口18A及18B同樣地,具備將器體10的外部空間與器體10的內部空間連結之一對排水口(排水孔)18(18C、18C)。一對排水口18C,於突出台37C之上端面的前端附近中貫通上下方向,在左右方向彼此並排。
此外,底板30B,如圖5A所示,於其頂面,具備往上方突出之複數個限制凸條。具體而言,底板30B,具備一對第1限制凸條371、一對第2限制凸條372、一對第3限制凸條373、及一對第4限制凸條374。此等限制凸條,構成為與第2外殼蓋2B的複數個限制凸條251~254一同在上下方向中夾入第1基板11,限制第1基板11之對於上下方向的位移。
第1限制凸條371、第2限制凸條372、第3限制凸條373、及第4限制凸條374,如圖5A所示,於底板30B的頂面之前緣與後緣中,從右端起依上述順序配置。
2個第1限制凸條371,如圖5A所示,於底板30B的頂面之右端附近(突出台37C之左側)中,在前後方向彼此相對向。各第1限制凸條371,沿著上下方向長形地延伸,與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各第1限制凸條371,形成為T字形。
各第1限制凸條371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較第1側板31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大。亦即,各第1限制凸條371,其上端較第1側板31B之上端更往上方突出(參考圖1)。進一步,各第1限制凸條371,如圖1所示,於其上端,具有支持第1基板11的支持凹處371A。亦即,切出前側的第1限制凸條371之上端後部、及後側的第1限制凸條371之上端前部。第1基板11,載置於支持凹處371A、371A之底面,藉而限制往前後方向及下方的位移。進一步,各第1限制凸條371,如圖1所示,具備往左方突出之支持突片371B。第1基板11的各凹陷111內之左端面抵住支持突片371B,故第1基板11之往右方的位移亦受到限制。
2個第2限制凸條372,如圖5A所示,於底板30B之頂面的左右方向之較中央更靠近右方的位置中,在前後方向彼此相對向。各第2限制凸條372,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為長形的帶板狀,分別與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各第2限制凸條372,其上端較第1側板31B之上端往更為上方突出(參考圖1)。然則,第2限制凸條372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較第1限制凸條371的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小,與從底板30B的頂面至第1限制凸條371之支持凹處371A的內底面為止之距離略相等。
第1基板11之底面,與第2限制凸條372、372接觸。亦即,第2限制凸條372,與其他限制凸條371、373及374一同限制第1基板11之往下方的位移。
此處,第2限制凸條372、372,如圖4所示,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配置在較安裝於第1基板11上之右側的USB連接器7B略右方之位置。因此,可使USB插頭102***時第1基板11所受到的應力有效地往器體10側逸散。簡而言之,可抑制第1基板11的變形。
2個第3限制凸條373,如圖5A所示,於較第2限制凸條372更為左側的位置中,在前後方向彼此相對向。各第3限制凸條373,成為沿著上下方向延伸為長形的帶板狀,分別與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第3限制凸條373的上下方向之尺寸,與第2限制凸條372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相等。第1基板11之底面,與第3限制凸條373、373接觸。亦即,第3限制凸條373,與其他限制凸條371、372及374一同限制第1基板11之往下方的位移。
此處,第3限制凸條373、373,如圖4所示,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配置在安裝於第1基板11上的USB連接器7A、7B之間的位置。因此,可使USB插頭102***時第1基板11所受到的應力有效地往器體10側逸散。簡而言之,第3限制凸條373,可與第2限制凸條372一同抑制第1基板11的變形。
2個第4限制凸條374,如圖5A所示,於底板30B之頂面的左右方向之中央附近中,在前後方向彼此相對向。各第4限制凸條374,沿著上下方向長形地延伸,與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此外,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各第4限制凸條374,形成為T字形。
各第4限制凸條374,其上端較第1側板31B之上端往更為上方突出(參考圖1)。進一步,各第4限制凸條374,如圖1所示,於其上端,具有支持第1基板11的支持凹處374A。亦即,切出前側的第4限制凸條374之上端後部、及後側的第4限制凸條374之上端前部。第1基板11,載置於支持凹處374A、374A之底面,藉而限制往前後方向及下方的位移。進一步,各第4限制凸條374,如圖1所示,具備往右方突出的支持突片374B。第1基板11的各凹陷112內之右端面抵住支持突片374B,故第1基板11之往左方的位移亦受到限制。
此外,第4限制凸條374、374,如圖4所示,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配置在較安裝於第1基板11上的USB連接器7A略左方之位置。因此,可使USB插頭102***時第1基板11所受到的應力有效地往器體10側逸散。簡而言之,第4限制凸條374,可與其他限制凸條372、373一同抑制第1基板11的變形。
此處,本實施形態之底板30B,如圖5A所示,於其底面,具備第3凸壁173。第3凸壁173,形成為從底板30B之底面往上方突出。第3凸壁173,與第2外殼蓋2B的第1凸壁171及第2凸壁172一同構成分隔壁17。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第3凸壁173,形成為略矩形的板狀。第3凸壁173,形成為其上端較第1側板31B之上端更往上方突出且配置在較第1基板11之頂面更為上方。第3凸壁173的上下方向之尺寸,例如,較第1限制凸條371的上下方向之尺寸略大。
第3凸壁173之前端的下部與後端之下部,分別與第1側板31B、31B一體化地形成。第3凸壁173,於其前端與後端分別具有往下方凹入的凹陷,第1凸壁171的第2部位171B與第2凸壁172嵌入至此等凹陷。由此等凸壁171~173構成之分隔壁17,設置於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左右方向)中的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之間(參考圖4)。此外,分隔壁17,具備貫通左右方向的貫穿口174。將第1基板11之輸入端與第2基板12之直流輸出端電性連接的複數導線121,係以通過貫穿口174的方式配線。
進一步,底板30B,如圖5A所示,於其頂面之較第3凸壁173更為左側的區域中,具備往上方突出之7個支持凸條375。分別將7個支持凸條375中之2個與前側的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2個與後側的第1側板31B一體化地形成,2個與第3凸壁173一體化地形成,最後與1個轂部311一體化地形成。7個支持凸條375,皆未延伸至第1側板31B之上端,相較於第1側板31B的上下方向之尺寸具有非常短之尺寸(例如第1側板31B的一半程度之尺寸)。換而言之,支持凸條375,相較於將第1基板11載置於上方的第2限制凸條372及第3限制凸條373之各自的上下方向之尺寸,具有非常短之尺寸。
7個支持凸條375,構成為將載置於其上端之第2基板12,與第2外殼蓋2B的5個伸出凸條255一同在上下方向中夾入。簡而言之,支持凸條375與伸出凸條255,限制第2基板12之對於上下方向的位移。此外,第2基板12之前端與後端,與從各第1側板31B向內側略為突出的複數個小突起接觸,故第2基板12之前後方向的位移亦受到限制。進一步,第2基板12之右端,與分隔壁17的第3凸壁173接觸,其左端,與轂部311接觸,故第2基板12的左右方向之位移亦受到限制。
簡而言之,本實施形態之器體10,構成為以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在左右方向並排之狀態支持其等;進一步,藉由分隔壁17,分隔出收納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的空間。進一步,談及上下方向之高度位置,第1基板11,於器體10內,支持在較第2基板12更高的位置。藉此,使安裝在第1基板11之2個USB連接器7,對於第2***口22在盡可能接近的位置相對向。另一方面,第2基板12,盡可能配置於接近底板30B的位置,故將可收納安裝於第2基板12之頂面的複數個電子零件15的空間,形成在器體10內。
(2.3.5)狹縫與引導溝 而外殼身3,如圖1所示,於其開放的頂面之邊緣部中具備往上方略為突出的嵌合突起312。嵌合突起312,涵蓋其邊緣部全體而形成。嵌合突起312,設置於較外殼身3之外表面(例如第1側板31B之外表面)更為內側。此嵌合突起312,從外殼蓋2之開放的底面嵌入至外殼蓋2內,外殼身3之外表面與外殼蓋2之外表面彼此成為略齊平。
此處,如同上述,第2外殼蓋2B之各第1側板21B,於其第2端面2003具備凹部280。然則,嵌合突起312,構成為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配置在較凹部280更接近器體10的內側。換而言之,嵌合突起312的一部分通過凹部280而露出(參考圖7B)。簡而言之,藉由將外殼蓋2與外殼身3組合,構成在左右方向細長地延伸之往內側凹入的引導溝28。
進一步,如同上述,於第2外殼蓋2B之的各第1側板21B,設置較凹部280內之頂面更往上方凹入的缺口部270、270。然則,如圖7B所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嵌合突起312,並未往上方延伸至蓋住缺口部270的程度。因此,藉由將外殼蓋2與外殼身3組合,而構成在厚度方向貫通器體10之側板的狹縫27。
(2.3.6)罩蓋與彈性材 一對罩蓋8,為相同的成形品,彼此具備相同形狀、相同尺寸。各罩蓋8,例如由ABS樹脂等熱可塑性樹脂形成。各罩蓋8,安裝於器體10,構成為在覆蓋成為覆蓋目標之第2***口22的第1位置、與露出第2***口22的第2位置之間,可對於器體10滑移。本實施形態中,第2***口22的數量為2個,罩蓋8的數量亦為2個。亦即,成為各罩蓋8的覆蓋目標之第2***口22的個數,分別為1個。以下,將以左側之第2***口221為覆蓋目標的罩蓋8稱作「罩蓋8A」,將以右側之第2***口222為覆蓋目標的罩蓋8稱作「罩蓋8B」。
各罩蓋8,構成為對於成為覆蓋目標之第2***口22,可與其他罩蓋8獨立地滑動。亦即,罩蓋8A與罩蓋8B,彼此獨立而可動。以下內容,亦將罩蓋8滑動的方向稱作「滑動方向」。「滑動方向」,係沿著後述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底面)與各側部82之第2對向面820(內表面)雙方(並未交叉)的方向。本實施形態中,「滑動方向」,相當於左右方向。各罩蓋8,構成為以第1對向面810沿著第1端面2001,且第2對向面820沿著第2端面2003的方式,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之間滑移。
各罩蓋8,如圖8A、8B及圖9所示,具備本體部81、及一對側部82(82A、82B)。進一步,各罩蓋8,具備引導凸條83、83,勾爪84、84,第1突出部85(突出部),一對第2突出部86、86(突出部),引導片87,及抵緊片88。
如圖8B所示,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本體部81形成為略矩形的板狀。本體部81,如圖8A所示,以往上方凸起的方式緩緩地彎曲。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底面),與器體10的設置有第2***口22之第1端面2001(頂面)相對向。於本體部81之頂面,設置用於表示罩蓋的滑動方向之標誌80(參考圖10)。標誌80,例如,係藉由使本體部81之頂面的一部分區域三角形狀地往上方凸起而形成。
側部82A、82B,如圖9所示,從本體部81之前後方向的兩端向下方突出。亦即,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本體部81及側部82A、82B,全體呈倒U字形。各側部82之第2對向面820(內表面),與第1側板21B之第2端面2003(外表面)相對向。
引導凸條83、83,如圖9所示,於側部82、82之第2對向面820的下部中,沿著前後方向往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從前後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各引導凸條83,沿著左右方向細長地形成,其左右方向之尺寸,與側部82的左右方向之尺寸略相等。
引導凸條83、83,嵌入至沿著滑動方向延伸之器體10的引導溝28、28。罩蓋8,藉由引導溝28,限制沿著第1側板21B之第2端面2003往與滑動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的移動。
勾爪84、84,如圖9所示,於側部82、82之第2對向面820中,設置在引導凸條83的左右方向之中央上方附近。各勾爪84、84,從第2對向面820沿著前後方向往彼此接近的方向突出。各勾爪84,具備從其前端部往下方突出之突出片840。勾爪84、84之突出片840、840,分別勾卡在器體10的狹縫27、27之邊緣部。因此,罩蓋8,沿著第1側板21B的第2端面2003往與滑動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的移動進一步受到限制。
罩蓋8A,以勾爪84與狹縫27內之右端面接觸時成為第1位置,勾爪84與狹縫27內之左端面接觸時成為第2位置的方式,規定狹縫27的左右方向之尺寸。此外,罩蓋8B,以勾爪84與狹縫27內之左端面接觸時成為第1位置,勾爪84與狹縫27內之右端面接觸時成為第2位置的方式,規定狹縫27的左右方向之尺寸。簡而言之,各罩蓋8,藉由勾爪84與狹縫27,限制左右方向的可動範圍。
第1突出部85,如圖9所示,於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中,設置在滑動方向的兩端中之一方的端。另一方面,第2突出部86、86,於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中,設置在上述兩端中之另一方的端。第1突出部85及第2突出部86、86,皆往接近頂板20B的第1端面2001之方向突出。此等突出部,以可在第1端面2001上方滑動的程度與第1端面2001接觸,或對於第1端面2001以略未接觸的程度接近。
罩蓋8A的第1突出部85,設置於第1對向面810之左端;第2突出部86、86,設置於第1對向面810之右端。另一方面,罩蓋8B的第1突出部85,設置於右端;第2突出部86、86,設置於第1對向面810之左端。簡而言之,罩蓋8A與罩蓋8B,採用在其等並排的左右方向中成為面對稱之構成(參考圖10)。
各罩蓋8的第2突出部86、86,在前後方向中彼此隔著既定間隔而設置。此既定間隔,較堰部23之前後方向的尺寸略大。簡而言之,第2突出部86、86,構成為在罩蓋8滑移時,不卡住位於成為覆蓋目標之第2***口22周邊的堰部23。
引導片87,如圖9所示,於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中,向下方突出。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引導片87呈略矩形的板狀。本實施形態中,引導片87,設置於第1對向面810的靠近側部82A、82B中之側部82B的端(參考圖9)。因此,分別將罩蓋8A的引導片87,配置於第1對向面810之前端;將罩蓋8B的引導片87,配置於第1對向面810之後端。
引導片87、87,如圖7A所示,分別嵌入至沿著滑動方向延伸之第2外殼蓋2B的凹處242、242。因此,罩蓋8,藉由凹處242,限制沿著頂板20B的第1端面2001往與滑動方向交叉之方向(例如前後方向)的移動。
抵緊片88,如圖9所示,於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中,向下方突出。抵緊片88,設置於本體部81之第1對向面810的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之中央。從左右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抵緊片88呈矩形的板狀。抵緊片88,以從第2外殼蓋2B之收納於收納部241的彈性材13接收彈力之方式,嵌入至收納部241內。
2個彈性材13,例如為螺旋狀之螺旋彈簧。各彈性材13,通過抵緊片88,將使罩蓋8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滑移之朝向的彈力,給予罩蓋8。具體而言,罩蓋8A,從彈性材13接收向右的彈力;罩蓋8B,從彈性材13接收向左的彈力。因此,在未使用USB連接器7時,如圖7A及7B所示,罩蓋8A、8B,皆維持在第1位置。
此處,罩蓋8A與罩蓋8B具備一端部,在滑動方向中,彼此相對向。亦即,罩蓋8A與罩蓋8B,以使罩蓋8A之右端部與罩蓋8B之左端部彼此相對向的方式,對器體10沿著左右方向並排為一列而安裝。本實施形態中,罩蓋8A之右端部,相當於本體部81及一對側部82之右端;罩蓋8B之左端部,相當於本體部81及一對側部82之左端。罩蓋8A及罩蓋8B構成為,一方的罩蓋8在從第1位置往第2位置滑移時遠離另一方的罩蓋8,一方的罩蓋8在從第2位置往第1位置滑移時接近另一方的罩蓋8。
罩蓋8A與罩蓋8B,以其等皆位於第1位置時,相對向之右端部與左端部互相合攏的方式,設定狹縫27之左右方向的尺寸及彈性材13之彈力等。此外,罩蓋8A與罩蓋8B構成為,在皆位於第1位置時,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右端部與左端部沿著第2外殼蓋2B的溝240互相合攏(參考圖7A)。
(2.4)外殼蓋、外殼身及罩蓋的組裝順序 以下,茲就外殼蓋2及罩蓋8之對於外殼身3的組裝順序簡單地說明。然則,將第1基板11、第2基板12、中間殼身4B、端子區塊5,預先收納於外殼身3內。電源線6之電線61~63,與端子區塊5連接,護套60之前端部分,嵌入至外殼身3的第2半圓溝320(參考圖4)。此外,3個吸附部9,亦分別嵌入至位於外殼身3之底面的3個收納凹處。以下說明之組裝順序(A)~(F)僅為一例,亦可藉由與下述順序不同的順序組裝。
(A)組裝操作者,首先,分別將彈性材13、13嵌入至外殼蓋2之收納部241、241內。此時,彈性材13,以其螺旋彈簧之壓縮方向與罩蓋8之滑動方向(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式嵌入。
(B)組裝操作者,將與外殼蓋2之第2***口221對應的罩蓋8A安裝於外殼蓋2。具體而言,以使罩蓋8A的標誌80之前端向左的方式握持罩蓋8A。而後,在使左方彈性材13之右端往左方撓曲的狀態下,使側部82、82略往外方撓曲並將罩蓋8A以包圍外殼蓋2之第1端面2001與第2端面2003的方式嵌入至外殼蓋2,將罩蓋8A之抵緊片88***至收納部241。此時,如圖7B所示,罩蓋8A之勾爪84***至缺口部270;如圖7A所示,罩蓋8A之引導片87亦***至凹處242內。
於收納部241之底面設置貫通孔,故可在使螺絲起子等工具之前端從外殼蓋2的裡側進入貫穿孔以使彈性材13往左方撓曲之狀態下,從外殼蓋2的表側***罩蓋8A之抵緊片88。彈性材13的撓曲一解除,則彈性材13恢復彈性,其右端將抵緊片88往右方推壓,故將罩蓋8A暫時保持在外殼蓋2。
(C)接著,組裝操作者,將與外殼蓋2之第2***口222對應的罩蓋8B安裝於外殼蓋2。具體而言,以使罩蓋8B的標誌80之前端向右的方式握持罩蓋8B。而後,在使右方彈性材13之左端往右方撓曲的狀態下,使側部82、82略往外方撓曲並將罩蓋8B以包圍外殼蓋2之第1端面2001與第2端面2003的方式嵌入至外殼蓋2,將罩蓋8B之抵緊片88***至收納部241。與罩蓋8A同樣地,罩蓋8B之勾爪84***至缺口部270,罩蓋8B之引導片87亦***至凹處242內。彈性材13的撓曲一解除,則彈性材13恢復彈性,將其左端往抵緊片88左方推壓,故將罩蓋8B暫時保持在外殼蓋2。
(D)組裝操作者,將4個中間殼蓋4A,分別嵌入至外殼蓋2之4個貫通孔201內。亦即,將位於各貫通孔201之前緣與後緣的勾卡部204、204,***至中間殼蓋4A之凹部42、42,使勾卡部204的爪204A勾卡住中間殼蓋4A。此一結果,對外殼蓋2安裝中間殼蓋4A。
(E)組裝操作者,在將4個中間殼蓋4A與罩蓋8A、8B安裝於外殼蓋2之狀態下握持外殼蓋2,使外殼蓋2之開放的底面朝向外殼身3之開放的頂面。而後,以使外殼身3的頂面之涵蓋邊緣部全體而突出的嵌合突起312進入外殼蓋2內之方式,將外殼蓋2嵌入外殼身3。
(F)最後,組裝操作者,使5根螺絲103從外殼身3的裡側貫穿轂部302、303、303、310、311之貫穿孔304而鎖入。此一結果,5根螺絲103之前端,進入至位於外殼蓋2側的轂部203、202、202、207、208之螺孔。藉此完成外殼身3與外殼蓋2的組裝。
(2.5)USB插頭的安裝及拆卸 以下,主要參考圖10~圖14,並對USB插頭102之往桌台用插座1的安裝及拆卸予以說明。此處,例如,假定智慧型手機等攜帶型終端機之利用者,為了將內建於該攜帶型終端機內的電池充電,而利用桌台用插座1。
利用者,可將與攜帶型終端機側連接的USB線之位於前端的USB插頭102,選擇性地與桌台用插座1的USB連接器7A、7B之任一連接。例如,將USB插頭102與位於右側之USB連接器7B連接的情況,利用者,如圖10所示,沿著罩蓋8B之三角形狀的標誌80之前端所指的朝向(向右),以指尖移動罩蓋8B。如此一來,則罩蓋8B,其抵緊片88抵抗收納部241內之彈性材13的彈力而使彈性材13撓曲,並往右方滑移。此時,罩蓋8B之引導凸條83、83在引導溝28、28內往右方移動,且勾爪84、84亦在狹縫27、27內往右方移動。同樣地,罩蓋8B之引導片87,亦在凹處242內往右方移動。若罩蓋8B往右方某程度地滑移,則各勾爪84抵住狹縫27內之右端面,故罩蓋8B往右方之進一步的移動受到限制。
若成為此一狀態,則右側的第2***口222與堰部23一同往外部露出。亦即,達成罩蓋8B的從(覆蓋第2***口222之)第1位置往(露出第2***口222之)第2位置的移動(參考圖10)。
利用者,以指尖保持此一狀態,並如圖12所示,將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參考圖13)***至第2***口222,藉以將USB插頭102與USB連接器7B電性連接。而後,利用者,使指尖從罩蓋8B離開,則因彈性材13的彈性恢復而將罩蓋8B之抵緊片88往左方推壓,罩蓋8B往左方移動。然則,罩蓋8B,其本體部81之左端抵住USB插頭102之金屬部分1030(參考圖13),因而使罩蓋8B的滑移停在該處。藉此完成USB插頭102的安裝。此時宜以罩蓋8B並未過強地推壓USB插頭102之方式設定彈性材13的彈力。
而後,若攜帶型終端機之電池的充電完成,則利用者,以指尖使罩蓋8B略往右方滑動,而後從第2***口222拔出USB插頭102,放開罩蓋8B即可。罩蓋8B,因彈性材13之彈性恢復而自動返回原本的(覆蓋第2***口222之)第1位置。
雖省略詳細說明,但利用者,在將USB插頭102與位於左側之USB連接器7A連接的情況,如圖11及圖13所示,沿著罩蓋8A之三角形狀的標誌80之前端所指的朝向(向左)以指尖移動罩蓋8A即可。其後,左側的第2***口222與堰部23一同往外部露出,故將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至第2***口221,藉以將USB插頭102與USB連接器7A電性連接。
此外,自然,利用者,如圖14所示,可同時利用USB連接器7A、7B。例如,可在將攜帶型終端機側之USB插頭102與USB連接器7A連接的狀態下,將另一攜帶型終端機側之USB插頭102與USB連接器7B連接。
(2.6)對於異物之構造1 以下,著眼於桌台用插座1之用於抑制異物(塵埃、飲料等液體、及食物等渣滓)的從第2***口22之侵入的罩蓋8及器體10之構造而予以說明。
首先,桌台用插座1,在罩蓋8位於第1位置,亦即處於覆蓋第2***口22的狀態時,可防止異物對於第2***口22之直接落下。此外,罩蓋8,並非僅覆蓋第2***口22及其邊緣。亦即,罩蓋8,構成為覆蓋設置有第2***口22的頂板20B之第1端面2001,及第1側板21B、21B之第2端面2003雙方。因此,亦抑制異物對於第2***口22從器體10之側方(前後方向)的侵入。
進一步,罩蓋8,於左右方向的一端具備第1突出部85(突出部),於另一端具備一對第2突出部86、86(突出部)。因此,亦抑制異物對於第2***口22從器體10之滑動方向(左右方向)侵入。尤其是,異物為飲料等液體的情況,若液體淋到器體10,則容易在頂板20B之第1端面2001上流動而流向第2***口22,但上述突出部85、86、86,更為有效地抑制液體的浸入。
另一方面,器體10,具備堰部23,從該第1端面2001的包圍各第2***口22之區域分別向上突出。因此,即便液體淋到器體10,在頂板20B之第1端面2001上流動而流向第2***口22,仍可藉由堰部23截堵。此外,在第2***口22、22之間,設置沿著前後方向延伸的溝240,故液體容易進入溝240內,在溝240流動而往前後方向溢出。尤其是,溝240,在罩蓋8A與罩蓋8B皆位於第1位置時,配置於其等之右端部與左端部合攏的邊界之正下方。因此,即便液體從罩蓋8A之右端部與罩蓋8B之左端部間的微小間隙往下滴落,仍以位於其正下方的溝240承接液體,可抑制液體往第2***口22之浸入。
(2.7)對於異物之構造2 以下,著眼於桌台用插座1中,對於浸入器體10內的飲料等液體(異物)的器體10之內部構造,參考圖15A及15B並予以說明。圖15B之點線箭頭B1~B4,簡單地表示液體之流動。
首先,對於第1基板11,於其頂面僅安裝USB連接器7及顯示元件14等,例如供給如5V程度之較低的直流電壓(弱電側基板)。因此,假設液體淋到第1基板11,仍不易發生造成USB連接器7接觸不良之程度的,例如各種電子零件破損、或發生絕緣性降低而使可靠度降低等狀況。
另一方面,對於第2基板12,將用於轉換為直流電力的交流電力(例如100V)從端子區塊5供給(強電側基板)。此外,於第2基板12,安裝構成轉換電路之各種電子零件15(參考圖15A)。因此,假設若液體淋到第2基板12,則容易發生各種電子零件15破損、或發生絕緣性降低而使可靠度降低等狀況。
相對於此,本實施形態中,首先,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於器體10內,並非沿著上下方向並排收納,而係沿著第1***口21與第2***口22並排之並排方向,亦即沿著左右方向並排而收納。具體而言,第1基板11、第2基板12、端子區塊5(連接部512、522、532),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以第1基板11、第2基板12、端子區塊5的順序沿著左右方向並排為一列而收納於器體10內。亦即,位於第2***口22之正下方的基板,僅有安裝USB連接器7的第1基板11。因此,假設飲料等液體通過第2***口22而浸入器體10內(點線箭頭B1),仍可避免液體直接淋到第2基板12等狀況。
進一步,本實施形態中,並非單將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沿著左右方向並排而收納,而係將第2基板12,藉由分隔壁17而與收納第1基板11的空間隔離。因此,只要不是水位超過分隔壁17之(導線121通過的)貫穿口174程度之大量液體浸入,可抑制液體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流入。
此外,本實施形態之器體10,具備3組成對之排水口18(合計6個排水口),其等與器體10的外部空間連結。因此,可將浸入至器體10內的液體從器體10排出。
尤其是,排水口(排水孔)18C、18C,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器體10的底板(第2壁部)中,配置於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中的第1基板11之與第2基板12為相反側的端部側(右端部)之區域。通過第2***口22而浸入至器體10內的液體,在第1基板11上方流動而從邊緣部往下方滴落(點線箭頭B2),蓄積在器體10底部。而若液體某程度地蓄積在器體10底部,其水位超過位於器體10底部之右端的突出台37C之上端面(點線箭頭B3),則液體從排水口18C、18C排出(點線箭頭B4)。因此,可更為抑制液體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流入。
此外,排水口18B、18B,從上下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器體10的底板(第2壁部)中,配置在第2基板12與端子區塊5之間的區域。因此,假設液體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流入,仍可將液體從排水口18B、18B排出。
而本實施形態中,各排水口18,如圖15A及圖15B所示,並未直接設置於器體10的底板30B之底面,而係設置於收納吸附部9之收納凹處36內。亦即,於各排水口18下方配置吸附部9。因此,例如可藉由吸附部9,防止銷等異物誤從排水口18進入,而使器體10內之電子零件15等破損。
(3)變形例 以下,列出數個變形例而描述。以下將上述實施形態稱作「基本例」。以下說明之變形例,亦可與上述基本例適宜組合而應用。
基本例中,可與電器等之電源線的***插頭101連接之插槽的口數,作為一例為4個。然則,插槽的口數並未特別限定。此外,基本例中,可與USB插頭102連接之USB連接器7及第2***口22的數量作為一例為各2個。然則,並未特別限定為此等數量。
基本例中,1個罩蓋8之覆蓋目標,為1個第2***口22。然則,1個罩蓋8之覆蓋目標,亦可為2個以上的第2***口22。此外,第2***口22的數量,並未特別限定。亦即,第2***口22的數量為1個之情況,罩蓋8亦可為1個。
基本例中,溝240,係由2個堰部23之彼此相對向的第1側壁(對向壁)233、233形成。然則,溝240,亦可與堰部23分開,藉由使頂板20B之第1端面2001的一部分區域凹入而形成。然則,如同基本例地由堰部23形成溝240,在器體10的製造上較為容易。
基本例中,罩蓋8A、8B可彼此獨立地滑移。然則,罩蓋8A、8B,亦可彼此連動而滑移。然則,如同基本例地罩蓋8A、8B可彼此獨立地滑移者,能夠更為降低異物侵入的可能性。
基本例中,第1基板11,於上下方向中,與第2外殼蓋2B之第2限制凸條252、第3限制凸條253、及第4限制凸條254接觸。然則,第1基板11,以與此等限制凸條略為分離的狀態收納於器體10內亦可。
基本例中,第1基板11,於上下方向中,並未與第2外殼蓋2B之第1補強凸條261及第2補強凸條262接觸。然則,第1基板11,以與此等補強凸條接觸的狀態收納於器體10內亦可。
基本例中,第2基板12,於上下方向中,與第2外殼蓋2B之伸出凸條255接觸。然則,第2基板12,以與此等伸出凸條略為分離的狀態收納於器體10內亦可。
基本例中,罩蓋8的各勾爪84之突出片840,往下方突出。然則,突出片840,亦可往上方突出。
(4)優點 如同上述說明,第1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具備具有第1***口21及第2***口22之器體10、連接部(512、522、532)、導電部分、及連接器(USB連接器7)。此外,桌台用插座1,具備轉換電路、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連接部,與***至第1***口21的第1插頭(***插頭101)之導體(一對栓刃片101A及接地端子101B)電性連接。導電部分,將外部電源與連接部電性連接,對第1插頭之導體供給從外部電源接收的交流電力。連接器,與***至第2***口22的第2插頭(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電性連接。轉換電路,將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通過連接器而對第2插頭之導體供給。於第1基板11,安裝連接器。於第2基板12,安裝構成轉換電路之電子零件15。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從第2插頭之導體所***的***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彼此並未重疊,而係沿著第1***口21與第2***口22並排之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器體10內。依第1態樣,可防止因侵入至器體10內的異物而使可靠度降低。
關於第2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態樣中,將轉換電路之交流輸入端,與連接部電性連接。依第2態樣,轉換電路,可利用從連接部供給的交流電力產生直流電力。
關於第3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或2態樣中,第1基板11、第2基板12、連接部,以下述順序,沿著並排方向並排為一列而收納於器體10內。從***方向之一方觀察時,該順序為第1基板11、第2基板12、連接部的順序。依第3態樣,可更為有效地防止可靠度降低。
關於第4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3態樣之任一態樣中,更具備顯示元件14,反應對於第2插頭(USB插頭102)之導體1020的直流電力之供給狀態而發出顯示用光線。顯示元件14,於第1基板11中,安裝在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中的與第2基板12為相反側之端部。依第4態樣,通過顯示元件14,可進行通電確認、及基板上有無電路異常的判斷。此外,顯示元件14安裝於上述端部,故可抑制侵入至器體10內的異物所造成之顯示元件14的破損。
關於第5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4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器體10,於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的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之間,具備分隔壁17。依第5態樣,第2基板12,藉由分隔壁17而與收納第1基板11的空間隔離。因此,可抑制異物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之浸入。
關於第6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5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器體10,具備限制凸條(251、252、253、254、371、372、373、374)。限制凸條,從***方向之至少一方接觸第1基板11,俾限制第1基板11之對於***方向(上下方向)的位移。依第6態樣,在器體10內,可抑制沿著***方向之第1基板11的位移(鬆動)。
關於第7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6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器體10,具備與第1基板11相對向之壁部(頂板20B)。器體10,於壁部,具備至少2個第2***口。壁部,具備向第1基板11突出的補強凸條(第1補強凸條261)。補強凸條,從***方向之一方觀察時,設置於壁部的2個第2***口之間。依第7態樣,可抑制伴隨第2插頭(USB插頭102)的插拔之器體10的壁部變形。
關於第8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7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器體10,具備第1壁部(頂板20A及頂板20B)、及第2壁部(底板30A及30B)。於第1壁部,形成第1***口21及第2***口22。第2壁部,隔著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而與第1壁部相對向。第2壁部,具備將器體10的外部空間與器體10的內部空間連結之排水口18B。排水口18B,從***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第2壁部中,配置在第2基板12與連接部之間的區域。依第8態樣,假設液體(異物)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浸入,仍可將液體從排水口18B排出。
關於第9態樣之桌台用插座1,宜為於第1~第8態樣之任一態樣中,器體10,具備第1壁部(頂板20A及頂板20B)、第2壁部(底板30A及30B)。於第1壁部,形成第1***口21及第2***口22。第2壁部,隔著第1基板11及第2基板12,而與第1壁部相對向。第2壁部,具備將器體10的外部空間與器體10的內部空間連結之排水孔(排水口18C)。排水孔,從***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第2壁部中,配置在第1基板11與第2基板12並排之並排方向中的第1基板11之與第2基板12為相反側的端部側之區域。依第9態樣,假設液體(異物)從第2***口22浸入,仍可將液體從排水孔(排水口18C)排出,可抑制液體往收納第2基板12的空間側流入。
1‧‧‧桌台用插座
1A‧‧‧第1區塊
1B‧‧‧第2區塊
10‧‧‧器體
101‧‧‧***插頭
101A‧‧‧栓刃片
101B‧‧‧接地端子
102‧‧‧USB插頭(插頭)
1020‧‧‧導體
103‧‧‧螺絲
1030‧‧‧金屬部分
11‧‧‧第1基板
110‧‧‧貫穿孔
111、112‧‧‧凹陷
12‧‧‧第2基板
120、121‧‧‧導線
13‧‧‧彈性材
14‧‧‧顯示元件
15‧‧‧電子零件
16‧‧‧燈罩
17‧‧‧分隔壁
171A‧‧‧第1部位
171B‧‧‧第2部位
171、172、173‧‧‧凸壁
174‧‧‧貫穿口
18、18A、18B、18C‧‧‧排水口(排水孔)
2、2A、2B‧‧‧外殼蓋
20A、20B‧‧‧頂板
2001‧‧‧第1端面
2002‧‧‧底面
2003‧‧‧第2端面
201‧‧‧貫通孔
202、203、207、208、302、303、310、311‧‧‧轂部
204‧‧‧勾卡部
204A‧‧‧爪
205‧‧‧定位壁
206‧‧‧第1承接部
206A‧‧‧壁
206B‧‧‧半圓溝
21、22、221、222‧‧‧***口
21A、21B‧‧‧第1側板
210‧‧‧刃片貫穿孔
211‧‧‧端子***孔
22A、22B‧‧‧第2側板
220‧‧‧第1半圓溝
23‧‧‧堰部
23B‧‧‧連結板
230‧‧‧上端面
231‧‧‧前壁
232‧‧‧後壁
233‧‧‧第1側壁(對向壁)
234‧‧‧第2側壁
240‧‧‧溝
241‧‧‧收納部
242‧‧‧凹處
243‧‧‧貫通孔
252A‧‧‧凹坑
251、252、253、254、371、372、373、374‧‧‧限制凸條
255‧‧‧伸出凸條
261、262‧‧‧補強凸條
27‧‧‧狹縫
270‧‧‧缺口部
28‧‧‧引導溝
280‧‧‧凹部
3、3A、3B‧‧‧外殼身
30A、30B‧‧‧底板
304‧‧‧貫穿孔
305‧‧‧定位筒
306‧‧‧凸條
307‧‧‧卡止部
307A‧‧‧爪
308‧‧‧第2承接部
308A‧‧‧豎立片
308B‧‧‧連結片
308C‧‧‧突起
31A、31B‧‧‧第1側板
312‧‧‧嵌合突起
32A、32B‧‧‧第2側板
320‧‧‧第2半圓溝
36、36A、36B、36C‧‧‧收納凹處
360‧‧‧卡止爪
361‧‧‧卡止孔
37、37A、37B、37C‧‧‧突出台
371A、374A‧‧‧支持凹處
371B、374B‧‧‧支持突片
375‧‧‧支持凸條
4A‧‧‧中間殼蓋
4B‧‧‧中間殼身
40‧‧‧本體部
41‧‧‧凸緣部
42‧‧‧凹部
5‧‧‧端子區塊
51‧‧‧第1端子板
511‧‧‧導電部
512、522、532‧‧‧連接部
513‧‧‧固定片
514‧‧‧突起片
515‧‧‧螺絲
52‧‧‧第2端子板
521‧‧‧導電部
522‧‧‧連接部
523‧‧‧固定片
524‧‧‧突起片
525‧‧‧螺絲
53‧‧‧第3端子板
531‧‧‧接地用導電部
532‧‧‧接地用連接部
533‧‧‧固定片
535‧‧‧螺絲
6‧‧‧電源線
60‧‧‧護套
61、62、63‧‧‧電線
7、7A、7B‧‧‧USB連接器(連接器)
8、8A、8B‧‧‧罩蓋
80‧‧‧標誌
81‧‧‧本體部
810‧‧‧第1對向面
82、82A、82B‧‧‧側部
820‧‧‧第2對向面
83‧‧‧引導凸條
84‧‧‧勾爪
840‧‧‧突出片
85‧‧‧第1突出部(突出部)
86‧‧‧第2突出部(突出部)
87‧‧‧引導片
88‧‧‧抵緊片
9、9A、9B、9C‧‧‧吸附部
91‧‧‧永久磁石
92‧‧‧軛鐵
920‧‧‧突片
[圖1]係從上方觀察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桌台用插座的分解立體圖。 [圖2]係從上方觀察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立體圖。 [圖3]係從下方觀察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分解立體圖。 [圖4]係卸下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外殼蓋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5]圖5A係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外殼身之俯視圖;圖5B係圖5A的A-A線剖面圖。 [圖6]係同上之外殼蓋的底視圖。 [圖7]圖7A係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之俯視圖;圖7B係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之前視圖。 [圖8]圖8A係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罩蓋之側視圖;圖8B係同上的罩蓋之底視圖。 [圖9]係從下方觀察同上之罩蓋的立體圖。 [圖10]顯示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係僅一方罩蓋位於第2位置時之立體圖。 [圖11]顯示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係雙方罩蓋位於第2位置時之立體圖。 [圖12]顯示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係USB插頭***一方的第2***口時之立體圖。 [圖13]顯示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係USB插頭***另一方的第2***口時之立體圖。 [圖14]顯示同上之桌台用插座的要部,係2個USB插頭***雙方的第2***口時之立體圖。 [圖15]圖15A係圖7A的B-B線剖面圖;圖15B係圖15A的要部放大圖。

Claims (9)

  1. 一種桌台用插座,包括: 器體,具備第1***口及第2***口; 連接部,與***至該第1***口的第1插頭之導體電性連接; 導電部分,將外部電源與該連接部電性連接,對該第1插頭之導體供給從該外部電源接收的交流電力; 連接器,與***至該第2***口的第2插頭之導體電性連接; 轉換電路,將該交流電力轉換為直流電力,通過該連接器供給至該第2插頭之導體; 第1基板,安裝有該連接器;以及 第2基板,安裝有構成該轉換電路之電子零件; 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從該第2插頭之導體所***的***方向之一方觀察時,彼此並未重疊,而係沿著該第1***口與該第2***口並排之並排方向並排而收納於該器體內。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轉換電路之交流輸入端,與該連接部電性連接。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第1基板、該第2基板與該連接部,從該***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係依該第1基板、該第2基板及該連接部的順序,沿著該並排方向並排為一列而收納於該器體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更具備顯示元件,依對於該第2插頭之導體的該直流電力之供給狀態而發出顯示用光線; 該顯示元件,於該第1基板中,安裝在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並排之並排方向的與該第2基板為相反側之端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器體,在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並排的並排方向中之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之間,具備分隔壁。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器體具備限制凸條,其從該***方向之至少一方接觸該第1基板,俾限制該第1基板之對於該***方向的位移。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器體,具備與該第1基板相對向之壁部; 該器體,於該壁部,具備至少2個該第2***口; 該壁部,具備向該第1基板突出之補強凸條; 該補強凸條,從該***方向之一方觀察時,係設置於該壁部的2個該第2***口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器體,具備: 第1壁部,形成有該第1***口及該第2***口;以及 第2壁部,隔著該第1基板及該第2基板,而與該第1壁部相對向; 該第2壁部,具備將該器體的外部空間與該器體的內部空間連結之排水口; 該排水口,從該***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該第2壁部中,配置在該第2基板與該連接部之間的區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桌台用插座,其中, 該器體,具備: 第1壁部,形成有該第1***口及該第2***口;以及 第2壁部,隔著該第1基板及該第2基板,而與該第1壁部相對向; 該第2壁部,具備將該器體的外部空間與該器體的內部空間連結之排水孔; 該排水孔,從該***方向之一方觀察時,於該第2壁部中,係配置在該第1基板與該第2基板並排之並排方向中的「該第1基板之與該第2基板為相反側的端部側之區域」。
TW107110847A 2017-03-31 2018-03-29 桌台用插座 TWI6605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73159A JP6814980B2 (ja) 2017-03-31 2017-03-31 テーブルタップ
JP2017-073159 2017-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8272A true TW201838272A (zh) 2018-10-16
TWI660549B TWI660549B (zh) 2019-05-21

Family

ID=6410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0847A TWI660549B (zh) 2017-03-31 2018-03-29 桌台用插座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14980B2 (zh)
TW (1) TWI6605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5928B2 (ja) * 2020-12-03 2022-11-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テーブルタッ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30294Y (zh) * 2002-02-01 2003-01-08 文天恒 带有usb接口的电源排插
US8172604B2 (en) * 2007-09-18 2012-05-08 Byrne Norman R Power data slide
TWI456851B (zh) * 2009-12-31 2014-10-11 Powertech Ind Ltd 可部份轉動的電源插座
KR101474678B1 (ko) * 2011-02-04 2014-12-17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테이블 탭 및 전력 측정 방법
JP2013016288A (ja) * 2011-07-01 2013-01-24 Panasonic Corp Acアダプター
CN202474374U (zh) * 2012-05-14 2012-10-03 东莞维升电子制品有限公司 排插
JP2014154802A (ja) * 2013-02-13 2014-08-25 Panasonic Corp Usbコンセント
KR101413452B1 (ko) * 2013-04-10 2014-07-01 박광근 전원케이블의 길이조절기능을 갖는 절전형 멀티탭
KR101382698B1 (ko) * 2013-11-01 2014-04-08 김지태 자동 개폐 매립형 멀티 콘센트장치
JP3197970U (ja) * 2015-03-30 2015-06-11 喬日電業股▲フン▼有限公司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を充電できるテーブルタップ
JP2015233016A (ja) * 2015-08-24 2015-12-24 ウエルシ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差込み位置の自由なテーブルタッ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4980B2 (ja) 2021-01-20
JP2018174112A (ja) 2018-11-08
TWI660549B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09499B2 (en) LED track lighting module
US8821184B2 (en) Power connector for transmitting high current
US77963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heat sink
US8292667B1 (en) Card connector
CN104733911B (zh) 电连接器组合
US8011961B2 (en) Cable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pieces
US20180294602A1 (en)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latch member having a shorter length
CN103986010A (zh) 配线装置
TWI659578B (zh) 桌台用插座
US7001194B2 (en) Electric power connector and electric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TWI660549B (zh) 桌台用插座
US10243303B2 (en) Plug connector with ground terminals in contact with metal shell
US6414580B1 (en) Electrical noise suppressing device for motors
US2018030300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electrical socket
CN103490355B (zh) 电接线盒
EP2705575B1 (en) High-voltage resistance for a connector attached to a circuit board
US20170018896A1 (en) Electric receptacle
CN108988613B (zh) 电源转换器及其电连接器模块
TWI654802B (zh) 配線器具
JP7165928B2 (ja) テーブルタップ
US869059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ual retention elements
US9466920B2 (en) 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TWI672870B (zh) 配線器具
TWI776300B (zh) 延長線
CN104143714A (zh) 台用分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