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1998A - 電信裝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信裝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1998A
TW201631998A TW104136047A TW104136047A TW201631998A TW 201631998 A TW201631998 A TW 201631998A TW 104136047 A TW104136047 A TW 104136047A TW 104136047 A TW104136047 A TW 104136047A TW 201631998 A TW201631998 A TW 20163199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device
measurement
radio
network infrastructure
frequency ba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6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72052B (zh
Inventor
布萊恩 馬丁
馬丁 比爾
高野裕昭
安德斯 伯格倫
Original Assignee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19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19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720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720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方法。該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該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Description

電信裝置及方法
本揭露有關於電信裝置及方法,例如行動通訊網路及使用行動通訊網路之用以通訊資料的方法,用於行動通訊網路之基礎架構設備,用於經由行動通訊網路來通訊資料之通訊裝置及經由行動通訊網路來通訊之方法。
此處所提供之「先前技術」說明係為了大致呈現本揭露之內容之目的。發明人對於於此先前技術所說明之範圍的努力以及說明的觀點(其在提出申請時可能沒有作為先前技術的資格)既不是明確地也不是暗示地承認先前技術對抗本發明。
對於待被指定至不同行動網路操作者(mobile network operators;MNO)以供其透過許可(license)來專用的無線頻譜之區域,在無線電信領域中已被熟知。許可典型地允許MNO在數年間專用無線電頻譜之預定部份,以於其中佈署行動通訊網路(例如GSM、WCDMA/HSPA、LTE/LTE-A)。此許可方案可幫助保證 服務品質(Quality of Service;QoS)並提供操作者無線電資源及行動性的控制。特別地,操作者某些程度的保證沒有其他無線電服務會干擾已被指定至操作者之無線電資源,且在許可情況之限制下,操作者對於其在網路中佈署何種無線電技術具有專用控制。於是,無線電信系統(其係主要被指定以使用已被無線電信系統許可以供專用之無線電資源來操作)可依集中式控制的程度來操作及調和一完整幫助而達到可用的無線電資源最有效率的使用。此一無線電信系統亦可基於標準規格而內部地管理干擾,此係由於許可允許其外部干擾來源有一程度的免除。佈署於MNO經許可的頻帶中之不同裝置的共存可透過對相關無線電標準之符合性(conformance)來管理。現今經許可的頻譜通常經由政府組織拍賣(government-organised auction)而被指定至操作者,但所謂的「選美大會」亦持續被使用中。
對於可用的無線電頻譜至仍未經許可之區域,在無線電信領域中亦已被熟知。未經許可的(許可豁免)無線電頻譜可(至少某種程度)被自由地藉由一些不同技術(例如Wi-Fi及Bluetooth及其他非non-3GPP無線電存取技術(radio access technologies;RAT))來使用。對於使用未經許可的頻譜帶的裝置之操作參數係典型地由技術管理需求(例如FCC Part 15 rule for 2.4GHz ISM band)所規定。佈署於未經許可的頻帶中之不同裝置的共存通常缺少集中式調和及控制,因此其通常基於此技術規則及各種客 氣的協定(politeness protocol)。
為操作於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而設計之無線電信系統技術(例如LTE)的使用變得越來越普遍,根據對於無線電信技術之建立的使用之增加的使用及新的使用(例如於機器類型通訊(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TC)之發展領域)之介紹兩者皆是。為了幫助提供更多頻寬以支援無線電信技術之增加的使用,最近已計畫使用未經許可的頻譜資源以支援於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上之操作。
然而,對比經許可的頻譜,未經許可的頻譜可在不同技術或使用相同技術之不同網路間被共用及使用,而不需要任何共同調和的(co-ordinated)/集中式控制,以例如提供對干擾之保護。作為如此之結果,未經許可的頻譜中的無線技術之使用可遭受不可預期的干擾,而無法保證頻譜資源可用性及無線電連接以最佳成果方式來發生。因此,於共用無線電資源頻譜(例如未經許可的頻譜)的無線網路技術之操作可被其他無線電存取技術(例如無線區域網路)之操作所影響,且相反地此其他無線電存取技術之操作可被於共用部份的無線電頻譜上的無線網路技術之操作所影響。
舉例來說,LTE式無線電信網路(其能使用與無線區域網路(WLAN)無線電存取技術共用之無線電資源)可潛在地(至少暫時地)防止WLAN存取點適當地操作。舉例來說,特定WLAN無線電存取技術(例如Wi-Fi)以「交談前聆聽(listen-before-talk)」方式來操作以幫助 管理存取至共用的資源。基本上,操作於WLAN上之裝置(其希望存取特定無線電資源)將先監視無線電資源以決定其是否目前為可用的或已在使用中。LTE式無線電信網路可被組構以關於其於共用無線電資源之通訊而採用類似的「交談前聆聽」方式來調查以避免在目前被WLAN通訊所使用的資源上做出傳送。然而,此方式可能會發生問題,因為典型WLAN存取點及LTE基地台相關聯的典型覆蓋區域中的差別。舉例來說,LTE基地台可能離WLAN存取點太遠而無法偵測與WLAN存取點相關聯之進行中的WLAN通訊,但是WLAN存取點可在LTE基地台下行鏈路(downlink)訊號之覆蓋區域內。因此,當基地台正監視其他裝置之相關的無線電資源使用(「聆聽」),實現「交談前聆聽」方式以幫助管理其存取至共用無線電資源之基地台無法偵測與WLAN存取點相關聯的通訊。因此,基地台可推斷其可自由傳送(「交談」)於由WLAN存取點所使用之無線電資源上,從而當LTE基地台正在傳送時,干擾WLAN存取點及可能使其為不可用的。於某些觀點中,此可被稱為「隱藏節點(hidden node)」事件。
這些類型的問題係指無線網路技術(例如LTE,其係通常設計以使用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來操作)可自修改的方案以允許其有效率地使用共用的無線電資源而得益,且特別是共存可靠地且公平地與其他無線電存取技術存取共用的資源。因此,以需要藉由於共用的/未經許可的頻譜 帶(亦即不用具有專用存取至至少一些有關的無線電資源)中之操作的方式來佈署行動無線電存取技術系統主要設計以於經許可的頻譜帶(具有專用存取至(因此有一程度的控制)有關的無線電資源)中操作產生新技術挑戰。
根據本揭露之一觀點,提供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方法,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估計);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根據本揭露之另一觀點,提供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 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終端裝置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根據本揭露之一觀點,提供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電路,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 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根據本揭露之一觀點,提供一種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操作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方法,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 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根據本揭露之一觀點,提供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 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根據本揭露之一觀點,提供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電路,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進一步相關的觀點及特徵係由所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
之前的段落已被提供用於大致介紹,且並非用以限制以下申請專利範圍之範疇。所說明的實施例以及進一步優點將參照以下詳細說配合圖式而變得清楚易懂。
100‧‧‧網路
101‧‧‧基地台
102‧‧‧核心網路
103‧‧‧覆蓋區域
104‧‧‧終端裝置
201‧‧‧LTE下行無線電訊框
300‧‧‧控制區域
310‧‧‧中央頻帶
340‧‧‧資源分配
341‧‧‧資源分配
342‧‧‧資源分配
343‧‧‧資源分配
400‧‧‧電信系統
402‧‧‧核心網路部份
403‧‧‧收發器單元
404‧‧‧基地台
405‧‧‧控制器單元
406‧‧‧終端裝置
406a‧‧‧第一終端裝置
406b‧‧‧第二終端裝置
406c‧‧‧第三終端裝置
407‧‧‧收發器單元
407a‧‧‧收發器單元
407b‧‧‧收發器單元
407c‧‧‧收發器單元
408‧‧‧控制器單元
408a‧‧‧控制器單元
408b‧‧‧控制器單元
408c‧‧‧控制器單元
410‧‧‧無線電通訊鏈路
410a‧‧‧無線電通訊鏈路
410b‧‧‧無線電通訊鏈路
410c‧‧‧無線電通訊鏈路
416‧‧‧無線存取裝置
418‧‧‧無線電鏈路
420‧‧‧藍芽裝置
422‧‧‧無線電鏈路
本揭露之更完整的了解及其所伴隨的許多優點將輕易地獲得,藉由當配合所附圖式參照以下詳細說明其變得較易了解,其中圖式中相似的元件符號表示相同或對應部份,且其中:第1圖提供顯示一行動電信系統的範例之示意圖;第2圖提供顯示一LTE無線電訊框之示意圖;第3圖提供顯示一LTE下行無線電副訊框的範例之示意圖;第4圖概要地顯示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無線電信系統;第5圖為傳信梯狀圖,表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的基地台及終端裝置的一些操作觀點;及第6圖為傳信梯狀圖,表示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其他實施例的基地台及終端裝置的一些操作觀點。
第1圖提供顯示根據LTE原則(且其可被修改以實現下文所說明之揭露的實施例)操作的行動電信網路/系統100之一些基本功能的示意圖。第1圖的各種元件及其 各自的操作模式係為已知且被界定於由3GPP(RTM)機構所掌管之相關標準中,且亦被描述於許多書籍之主題中,例如Holma H.and Toskala A[1]。應了解的是,電信網路之運行情況(其未特別說明於後文)可根據任何已知技術(例如根據相關標準)而被實現。
網路100包含連接至核心網路102之複數個基地台101。各基地台提供覆蓋區域103(亦即胞元),在其內資料可被通訊至終端裝置104及自終端裝置104通訊。資料係自基地台101經由無線電下行在其個別的覆蓋區域103內傳送至終端裝置104。資料係經由無線電上行自終端裝置104傳送至基地台101。核心網路102確定資料經由個別的基地台101至及自(to and from)終端裝置104的路線並提供例如驗證、行動性管理、充電等之功能。終端裝置亦可被稱為行動站、使用者設備(UE)、使用者終端、行動無線電、通訊裝置等。基地台(其係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之範例)亦可被稱為收發器電台/節點B(nodeB)/增強節點B(e-nodeB)等。
例如那些根據3GPP界定的長程演進(LTE)架構之行動電信系統對於無線電下行(所謂的OFDMA)使用正交分頻調變(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odulation;OFDM)式介面及對於無線電上行使用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單載波分頻多重存取;SC-FDMA)方案。第2圖顯示說明OFDM式LTE下行無線電訊框201之示意圖。LTE下行無線電訊框201係自LTE基地台(已知為增強 節點B)且持續10ms來傳送。下行無線電訊框包含十個副訊框,各副訊框持續1ms。主同步信號(primary synchronisation signal;PSS)及副同步信號(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SS)係在LTE訊框之第一及第六副訊框被傳送。實體廣播通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係在LTE訊框之第一副訊框被傳送。
第3圖為說明範例傳統下行LTE副訊框之結構的網格之示意圖。副訊框包含預先決定數量的在1ms期間被傳送的符號。各符號包含預先決定數量的於下行無線電載波之頻寬中分佈的正交副載波。
第3圖所示之範例副訊框包含分佈於網路100之操作者所使用之經許可的20MHz頻寬中之14個符號及1200個副載波,且此範例為訊框中之第一副訊框(因此其含有PBCH)。用於LTE中傳送的實體資源之最小分配為包含於一個副訊框中傳送的十二個副載波之資源區塊。為了清楚說明,於第3圖中,各個個別資源元件未圖示,而將副訊框網格中之各個個別箱(box)對應至於一個符號上傳送之十二個副載波。
第3圖中以影線顯示四個LTE終端之資源分配340、341、342、343。舉例來說,對於第一LTE終端(UE 1)之資源分配342延伸於五個區塊的十二個副載波(亦即60個副載波),對於第二LTE終端(UE 2)之資源分配343延伸於六個區塊的十二個副載波(亦即72個副載波),以此類推。
控制通道資料可被傳送於包含副訊框之前「n」個符號的副訊框之控制區域300(於第3圖中以虛線陰影表示)中,其中對於3MHz或更大的頻寬,「n」可在一與三個符號間改變,且其中對於1.4MHz的頻寬,「n」可在二與四個符號間改變。為了提供具體範例,以下說明有關3MHz或更大的頻寬之主載波,故「n」的最大值將為3(如第3圖中範例中所示)。於控制區域300中傳送的資料包含於實體下行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實體控制格式指示通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及實體混合自動重傳請求指示通道(PHICH)所傳送的資料。這些通道傳送實體層控制資訊。控制通道資料亦可或選擇以與該副訊框之持續期間實質相同的時間或實質等於的在「n」個符號後剩下的副訊框之持續期間而被傳送於包含一些副載波之副訊框的第二區域中。於此第二區域中傳送的資料係被傳送於增強實體下行控制通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除了可於其他實體層控制通道上傳送的資訊以外,此通道傳送實體層控制資訊。
PDCCH及EPDCCH含有表示那個副訊框的副載波已被分配至特定終端(或所有終端或終端之子集)之控制資料。此可被稱為實體層控制傳信/資料。因此,於第3圖中顯示之副訊框的控制區域300中所傳送的PDCCH及/或EPDCCH資料將表示:UE1已被分配由元件符號342所表 示的資源區塊、UE2已被分配由元件符號343所表示的資源區塊、依此類推。
PCFICH含有表示控制區域的尺寸之控制資料(亦即對於3MHz或更大的頻寬係在一與三個符號間改變,對於1.4MHz的頻寬係在二與四個符號間改變)。
PHICH含有表示無論先前傳送的上行資料是否已被網路成功接收之混合自動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quest;HARQ)資料。
時間-頻率資源網格之中央頻帶310中的符號係被使用於資訊的傳送,包含主同步信號(primary synchronisation signa;PSS)、副同步信號(secondar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SS)及實體廣播通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PBCH)。此中央頻帶310係典型的72個副載波寬(對應至1.08MHz的傳送頻寬)。PSS及SSS為一旦被偵測到則允許LTE終端裝置達成訊框同步並決定傳送下行訊號之增強節點B的實體層胞元識別之同步信號。PBCH攜帶有關胞元之資訊,包含主資訊區塊(master information block;MIB),其包含LTE終端使用以正常存取胞元的參數。於實體下行共用通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上傳送至終端的資料(其亦可被稱為下行資料通道)可被傳送於副訊框之其他資源元件中。通常,PDSCH傳送使用者平面資料及非實體層控制平面資料(例如無線電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及非存取層(Non Access Stratum;NAS)傳信)之結合。於PDSCH上傳送之使用者平面資料及非實體層控制平面資料可被參照為較高層資料(亦即與高於實體層之層相關聯的資料)。
第3圖亦顯示含有系統資訊及於R344的頻寬上延伸的PDSCH之區域。傳統LTE副訊框亦將包含參考訊號,為了清楚說明的目的,其未顯示於第3圖中。
LTE頻道中副載波之數量可根據傳送網路的組態來改變。此改變典型為自包含在1.4MHz的頻寬中之72個副載波至包含在20MHz的頻寬中之1200個副載波(如第3圖中所示)。如該領域中所已知者,傳送於PDCCH、PCFICH及PHICH之資料係典型被分佈於在副訊框的整個頻寬中之副載波上以提供頻率多樣性。
基地台101與終端裝置104間之通訊係典型地使用已被許可由網路100之操作者專用之無線電資源而被完成。這些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將僅為整個無線電頻譜之一部份。網路100之環境內的其他裝置可使用其他無線電資源進行無線通訊。舉例來說,不同操作者的網路可於相同地理區域內使用已被許可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之不同無線電資源來操作。其他裝置可使用其他無線電資源於未經許可的無線電頻帶內操作(例如使用Wi-Fi或Bluetooth技術)。
如上所述,已提出:使用於無線電頻譜之經許可的部份中之無線電資源的無線電信網路可藉由使用於無線電頻譜之未經許可的部份中之無線電資源(亦即無線電頻譜中 無線電信網路不具有專用存取但由其他存取技術及/或其他無線電信網路所共用的部份)來支援。具體言之,已提出:載波聚合式技術可被使用以允許未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結合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來被使用。
基本上,載波聚合考慮到基地台與終端裝置間使用多於一個載波來做出之通訊。如此,相較於當使用僅一個載波,可增加可在基地台與終端裝置間達成之最大資料率,且可幫助更有效率及不完整的頻譜之生產利用。被聚合的個別載波通常被稱為成分載波(或有時稱為簡單成分(simply component))。在LTE的背景中,載波聚合係在標準的Release 10中出現。根據在LTE式系統中的載波聚合之目前標準,對於每個下行集上行,多達五個成分載波可被聚合。成分載波不需要是彼此相鄰的且可具有頻寬對應至任何LTE界定的值(1.4MHz、3MHz、5MHz、10MHz、15MHz及20MHz)之系統,從而允許總頻寬達100MHz。當然,應了解的是,此僅為特定載波聚合實現之一個範例且其他實現可考慮到不同數量的成分載波及/或頻寬。
於LTE式無線電信系統中之載波聚合的操作之進一步資訊可在相關標準文件的上下文中發現,例如ETSI TS 136 211 V11.5.0(2014-01)/3GPP TS 36.211 version 11.5.0 Release 11[2];ETSI TS 136 212 V11.4.0(2014-01)/3GPP TS 36.212 version 11.4.0 Release 11[3];ETSI TS 136 213 V11.6.0(2014-03)/3GPP TS 36.213 version 11.6.0 Release 11[4];ETSI TS 136 321 V11.5.0(2014-03)/3GPP TS 36.321 version 11.5.0 Release 11[5];及ETSI TS 136 331 V11.7.0(2014-03)/3GPP TS 36.331 version 11.7.0 Release 11[6]。
根據使用於LTE式系統之上下文中的載波聚合之術語與實現,對於終端裝置,胞元係表示「主要胞元(primary cell)」或Pcell,若其為在終端裝置之連接設定期間被初始地組構之胞元。因此,主要胞元對終端裝置處理RRC(無線電資源控制)連接建立/再建立。主要胞元係與下行成分載波及上行成分載波(CoC)相關聯。這些有時可在此稱為主成分載波。在於Pcell初始連接設定之後由終端裝置組構來使用的胞元係被稱為「次要胞元(secondary cell)」或Scell。因此,次要胞元係在連接建立之後被組構以提供額外的無線電資源。與Scell相關聯的載波有時可於此稱為次成分載波。由於在LTE中多達五個成分載波可被聚合,故多達四個Scell(對應與多達四個次成分載波相關聯)可被組構以與主要胞元(與主成分載波相關聯)聚合。Scell可能不同時具有下行及上行成分載波且上行成分載波及下行成分載波間的關聯係於各下行成分載波於SIB2中發訊號。主要胞元支援PDCCH與PDSCH於下行且支援PUSCH與PUCCH於上行,而次要胞元支援PDCCH與PDSCH於下行且支援PUSCH於上行,但沒有PUCCH。
測量及行動性程序係於Pcell處理且Pcell無法被解啟動(de-activated)。Scell可例如根據流量需求透過 MAC層傳信至終端裝置而被動態地啟動及解啟動。若終端裝置沒有在一臨界時間內於Scell接收任何傳送資源分配,則用於終端裝置之Scell亦可被自動地解啟動(超時)。
現在說明基於目前標準對於LTE式載波聚合的實現之實體層控制傳信的一些觀點。
各下行成分載波具有一般LTE控制通道:(E)PDCCH、PCFICH及PHICH。然而,載波聚合增加了所謂的跨載波調度(cross-carrier scheduling;XCS)於PDCCH之可能性。為了支援跨載波調度,於PDCCH之下行控制資訊(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訊息包含載波表示欄(carrier indicator field;CIF),載波表示欄包含三個位元以表示PDCCH訊息實施至那個成分載波。若沒有CIF,則PDCCH被如同實施至其被接收的載波而處理。用以提供跨載波調度的動機主要應用於大型(macro-)及小型(small-)胞元可以相同頻帶操作之異質化網路(heterogeneous network;het-net)方案。個別大型及小型胞元的PDCCH訊號間之干擾的效果可藉由使大型胞元以相對高的傳送功率來傳送其PDCCH傳信於一個成份載波(以覆蓋整個大型胞元)而被減輕,而小型胞元係使用另一成分載波以供其PDCCH調度。
支援PDCCH之控制區域可在成分載波間的尺寸上不同(亦即OFDM符號的數量),故其可運送不同的PCFICH值。然而,對於在het-net實現中控制區域內之干 擾的可能性可意味著PCFICH無法被解碼於特定成分載波上。因此,目前的LTE標準允許各成分攜帶半靜態的指示(PDSCH可被那個OFDM符號假設以開始於各副訊框中)。若較少OFDM符號被實際使用於控制區域,則自由的/剩餘的OFDM符號可被使用於PDSCH傳送至終端裝置,其非如其將解碼實際PCFICH而被跨載波調度。若有更多OFDM符號被實際使用於控制區域,則對於經跨載波調度的終端裝置將有某種程度的效能降級。
PHICH傳信係被發送於含有PHICH傳信相關的PUSCH分配之PDCCH的下行成分載波傳送。因此,一個下行成分載波可攜帶多於一個成分載波的PHICH。
於上行中,PUCCH的基本操作並非藉由載波聚合的導入而改變。然而,新的PUCCH格式(格式3)係被導入以對於多下行成分載波支援確認傳信(ACK/NACK傳信)的發送,且以對格式1b之某些改變來增加其可攜帶的ACK/NACK位元之數量。
於目前LTE式載波聚合方案中,主及次同步傳信(PSS及SSS)係使用相同的實體層胞元識別(physical-layer cell identity;PCI)被傳送於所有成分載波且成分載波皆與彼此同步。如此,將有助於胞元搜尋與發現程序。有關安全性及系統資訊(system information;SI)的問題係由Pcell處理。具體言之,當啟動Scell,Pcell使用專屬的RRC傳信對Scell傳送相關SI至終端裝置。若有關Scell的系統資訊改變,則Scell係被Pcell RRC傳信釋放 與再加入(於一個RRC訊息中)。Pcell改變(例如導因於Pcell頻寬之通道品質中的長期起伏)係使用一修改的交遞程序來處理。來源Pcell傳遞所有相關的載波聚合(CA)資訊至目標Pcell,使得當交遞完成時終端裝置可開始使用所有指定的成分載波。
隨機存取程式係主要對於終端裝置於Pcell之上行成分載波上處理,雖然在競爭解決(contention resolution)的某些觀點中傳信可被跨載波調度至另一服務胞元(亦即Scell)。
如上所述,載波聚合是一個利用主要被設計以使用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的無線通訊網路中未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資源之方式。於大略概要中,載波聚合式方式可被使用以在已經無線電信網路許可使用之無線電頻譜的區域內組構與操作第一成分載波(例如在LTE術語中與Pcell相關聯的主成分載波),且亦可被使用以在未經許可之無線電頻譜的區域中組構與操作一或多個成分載波(例如在LTE術語中與Scell相關聯的次成分載波)。操作於無線電頻譜之未經許可的區域之次成分載波可在機會方式(opportunistic manner)下藉由利用未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而如此完成(當其為可用的)。亦可預先完成用於限制給定操作者可使用未經許可的無線電資源(例如藉由界定所謂的客氣的協定)之範圍。
雖然已知載波聚合方案可形成用以使用未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資源(或共用無線電資源之其他形式)配合經許 可的無線電頻譜資源之基礎,已知載波聚合技術的某些修改可適於幫助最佳化效能。這是因為相較於在已經特定無線應用系統許可使用的無線電頻譜之區域內,未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中之無線電干擾可被預期經受在時間與頻率上一較大範圍的未知與不可預期的變化。對於根據給定技術操作(例如長程演進技術改良(Long Term Evolution Advanced;LTE-A))之給定無線電信系統,於未經許可的無線電頻譜中之干擾可自使用相同技術操作之其他系統或根據不同技術(例如Wi-Fi或Bluetooth)操作之系統產生。
第4圖概要地顯示根據本揭露之一實施例的電信系統400。此範例中之電信系統400係大致基於LTE式架構。如此,電信系統400之操作的許多觀點係標準的且已為熟知且未簡潔之目的不在此詳述。電信系統400之操作的觀點(其未於此詳細說明)可根據任何已知技術(例如根據建立的LTE標準及其已知變化)被實現。
電信系統400包含耦接至無線電網路部份之一核心網路部份(演進封包核心)402。無線電網路部份包含基地台(演進節點B)404、第一終端裝置406a、第二終端裝置406b及第三終端裝置406c(其可共同稱為裝端裝置406)。當然應了解的是,實際上無線電網路部份可包含在各種通訊胞元中服務大量的裝端裝置之複數個基地台。然而,為了簡潔的目的,僅單一基地台404與三個終端裝置406係顯示於第4圖。
雖然不是電信網路400本身的部份,亦顯示於第4圖中的是一些其他裝置,其可與彼此無線地通訊且在電信網路400之無線電環境內操作。具體言之,有一對經由根據Wi-Fi標準來操作之無線電鏈路418而彼此通訊之無線存取裝置416及一對經由根據藍芽標準來操作之無線電鏈路422而彼此通訊之藍芽裝置420。這些其他裝置表示對於電信網路400無線電干擾及資源競爭之可能的來源,且反之亦然。應了解的是,實際上典型地有更多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400的無線電環境之此種裝置,且為了簡潔的目的,僅兩對的裝置416、418係顯示於第4圖。
至於傳統行動無線電網路,終端裝置406係被設置以自基地台(收發器電台)404無線地通訊資料及無線地通訊資料至基地台(收發器電台)404。接著基地台係通訊地連接至核心網路部份中之伺服閘道器(serving gateway;S-GW)(未圖示),其係被設置以經由基地台404執行至電信系統400中之終端裝置406的行動通訊服務之路由及管理。為了維持移動性管理及連接,核心網路部份402亦包含移動性管理實體(未圖示),其基於儲存於家庭用戶伺服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中之用戶資訊來管理至操作於通訊系統中的終端裝置406之加強的封包服務(enhanced packet service;EPS)連接。核心網路中之其他網路組件(亦為了簡潔而未圖示)包含策略計費及資源功能(policy charging and resource function;PCRF)及封包資料網路閘道器(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DN-GW),其自核心網路部份402提供連接至外部的封包資料網路,例如網際網路。如上所述,第4圖中所示的通訊系統400之各種元件的操作可根據於此所述之揭露的實施例大略傳統的修改以提供功能性。
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終端裝置406a、406b、406c各包含個別的收發器單元407a、407b、407c(其可共同稱為收發器單元407)以供無線訊號之傳送與接收及經組構以控制個別裝置406的操作之個別的控制器單元408a、408b、408c(其可共同稱為控制器單元408)。個別的控制器單元408可各包含適於對於在無線電信系統中之設備使用傳統程式化/組構技術來組構/程式化以提供此處所述之期望的功能性之處理器單元。對於各個終端裝置406,其個別的收發器單元407及控制器單元408係於第4圖中圖示為分開的元件以清楚表示。然而,應了解的是,對於各終端裝置406,這些單元之功能性可被提供於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使用單一適合地程式化的通用電腦,或適合地組構的特定應用積體電路,或使用複數個離散的電路/處理元件以提供期望的功能性之不同元件。應了解的是,終端裝置406將大致包含根據建立的無線電信技術之與其操作功能性相關聯之各種其他元件(例如電源、可能的使用者介面等)。
如在無線電信領域中已為普遍的,除了蜂窩/行動電信功能以外,終端裝置可支援Wi-Fi及Bluetooth功能。 因此,個別的終端裝置之收發器單元407可包含可操作於根據不同無線通訊操作標準之功能性模組。舉例來說,個別的終端裝置之收發器單元407可各包含LTE收發器模組以根據LTE式操作標準來支援無線通訊、WLAN收發器模組以根據WLAN操作標準(如Wi-Fi標準)來支援無線通訊、及藍芽收發器模組以根據藍芽操作標準來支援無線通訊。不同收發器模組之根本的功能性可根據傳統技術來提供。舉例來說,終端裝置可具有分開的硬體元件以提供各收發器模組之功能性,或替代地,終端裝置可包含至少一些可組構以提供多個收發器模組之一些或所有功能性之硬體元件。因此,第4圖中表示的終端裝置406之收發器單元407係於此假設以根據傳統無線通訊技術來提供LTE收發器模組、Wi-Fi收發器模組及藍芽收發器模組之功能性。
基地台404包含收發器單元403以供無線訊號的傳送及接收以及經組構以控制基地台404之控制器單元405。控制器單元405可包含適於對於在無線電信系統中之設備使用傳統程式化/組構技術來組構/程式化以提供此處所述之期望的功能性之處理器單元。收發器單元403及控制器單元405係於第4圖中圖示為分開的元件以清楚表示。然而,應了解的是,這些單元之功能性可被提供於各種不同的方式,例如使用單一適合地程式化的通用電腦,或適合地組構的特定應用積體電路,或使用複數個離散的電路/處理元件以提供期望的功能性之不同元件。應了解的是, 基地台404將大致包含與其操作功能性相關聯的各種其他元件。舉例來說,基地台404將大致包含負責排程通訊之排程實體。排程實體之功能性可例如被控制器單元405納入。
因此,基地台404係經組構以透過個別的無線電通訊鏈路410a、410b、410c(其可共同稱為無線電通訊鏈路410)與終端裝置406a、406b、406c通訊資料。無線電信系統400支援載波聚合模式的操作,其中無線電通訊鏈路410包含由多個成分載波所提供之無線存取介面。舉例來說,各通訊鏈路可包含一主成分載波與一或多個次成分載波。再者,根據本揭露之此實施例包含無線電信系統400之元件係被假設以支援載波聚合於未經許可的頻譜模式。於此未經許可的頻譜模式中,基地台404使用操作於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而在已被無線電信系統許可使用之第一頻帶內及操作於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或多個次成分載波而在未被無線電信系統許可專用之第二頻帶內與終端裝置406通訊。第一頻帶有時於此可稱為經許可的頻帶而第二頻帶有時於此可稱為未經許可的(U)頻帶。於LTE式無線電信系統之上下文中,例如第4圖中所表示者,於未經許可的頻帶中之操作有時可稱為LTE-U模式之操作。第一(經許可的)頻帶可被稱為LTE頻帶(或更具體的LTE-A頻帶)而第二(未經許可的)頻帶可被稱為LTE-U頻帶)。LTE-U頻帶上之資源可稱為U-資源(U-resource)。能使用U-資源之終端裝置可稱為U-終端裝置 (或U-UE)。更具體言之,限定詞「U」可被於此使用以傳統地識別關於包含可被複數個無線通訊系統存取之無線電資源的頻帶之操作(亦即經常為未經許可的頻帶者)。以此方式使用共用無線電資源以支援無線電信系統中之通訊亦可有時稱為經許可的輔助存取(licensed assisted access;LAA)。
應了解的是,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之載波聚合技術的使用及未經許可的頻譜資源的使用(亦即可不經中央調和而由其他裝置使用)可大致基於先前提出的原理以用於此種模式的操作(如上所述),而用此處所述之修改以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來提供額外的功能性。因此,載波聚合及共用頻譜(例如經許可的輔助存取)操作(其位於此詳細說明)之觀點可根據已知技術來實施。
現在將說明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於第4圖中表示的無線電信網路400之操作的模式。兩個主方案將參照第5及6圖來說明。然而,應了解的是,第5及6圖中所表示之方案的各種觀點及特徵可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加以結合。亦即,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的無線電信系統可參考第5及6圖結合此處所述的功能性同時特定的其他實施例可參考第5及/或6圖不結合此處所述的功能性之一些觀點。
第5圖中表示的一般方案為無線電信系統400係經組構以支援LAA(LTE-U)操作之一者。LLA操作可如此處所述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基於任何先前提出但有修改的方 案以提供功能性。因此,系統400支援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LTE-A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LTE-U/LAA載波))來支援基地台404與載波聚合可用的終端裝置406間之通訊。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終端裝置406係經組構以用於對於第二頻帶(基地台所正使用或想要使用以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在無線電頻譜未經許可的(共用的)部份中通訊)內之無線電資源關於無線電頻道狀況的測量報告。因此,當決定是否(且若是,如何)操作支援於未經許可的頻帶中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的通訊之一或多個次載波(亦即基地台可考慮其接收以建立操作特性對於次成分載波上之通訊的測量報告)時,基地台可例如根據此處所述的原理考慮自終端裝置所取得的測量報告。
因此,LTE-A(主)載波對於終端裝置406提供Pcell而LTE-U資源支援可被組構以由終端裝置406使用且關於終端裝置406係經組構以提供測量報告之Scell。應了解的是,第二頻帶中的無線電資源可被使用以根據傳統的載波聚合技術來提供與多個Scell相關聯的成分載波。亦應了解的是,雖然目前範例主要聚焦於在經許可的頻帶之LTE-A傳送及在共用頻帶中之LAA傳送係由相同的基地台404完成的實現,在其他範例實現中並不需要如此。再者,應了解的是,LTE-U載波通常可被以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或分頻雙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訊框結構來利用。
根據特定實施例的第5圖中所示之方案的一個明顯的觀點是一或多個終端裝置406可被組構以用於關於在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亦即其係(或可)被組構以支援LAA操作於次載波的無線電資源)的測量及事件報告,即使終端裝置係操作於RRC閒置模式中。亦即,終端裝置可根據特定實施例被組構以提供關於與由基地台所支援之LAA操作相關聯的無線電資源之測量報告,即使終端裝置並非自身涉及於LAA操作中。
如已為熟知者,無線電信系統中之終端裝置可被支援於不同操作模式,其能接收特定類型的資料(例如使用者平面資料)。舉例來說,於LTE式網路中,例如第4圖中所表示者,有兩個無線電資源控制(RRC)模式用於終端裝置,其為:(i)RRC閒置模式(RRC_IDLE);及(ii)RRC連接模式(RRC_CONNECTED)。為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或至少一特定類型的使用者平面資料,終端裝置必須在RRC連接模式中而於RRC閒置模式中的終端裝置不接收此種資料。於RRC閒置模式中,無線電信系統之核心網路(CN)部份認出終端裝置存在於系統內,但無線電信系統之無線電存取網路(RAN)部份則否。效果上,於RRC閒置模式,終端裝置未連接至基地台。從RRC閒置模式至RRC連接模式的過程可參照連接至胞元/基地台而從RRC連接模式至RRC閒置模式的過程可參照釋放一連接至一胞元。
第5圖為傳信梯狀圖,表示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之對於第4圖中所表示的基地台(eNB)404及第一終端裝置406a(UEa)、第二終端裝置406b(UEb)及第三終端裝置406c(UEc)的操作之範例模式。為了概要說明,第5圖表示用於支援操作之連接模式(其中終端裝置自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例如基地台)使用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及操作之閒置模式(其中終端裝置不從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主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的無線電信系統之測量報告方案。根據此處所揭露的原理,及以下進一步說明,操作於閒置模式之一或多個終端裝置係經組構以根據測量組態(其係被建立以供測量)在第二頻帶內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及接著決定該測量是否滿足一預定觸發基準(例如決定是否多於無線電干擾之一預定臨界位準係被偵測於做出測量的無線電資源)。若滿足時,終端裝置可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從而允許基地台考慮是否(且若是,將如何)修改其如何於次載波支援LAA操作之任何觀點(例如關於是否LAA載波應被使用,且若是,在未經許可的頻帶內之那個無線電資源應被使用以支援次載波)。
第5圖中表示的處理自一點(其中第一終端裝置406a(UEa)係操作於RRC連接模式(如第5圖中步驟S1所示),而第二終端裝置406b(UEb)及第三終端裝置406c(UEc)係操作於RRC閒置模式(如第5圖中步 驟S1b與S1c所示))開始。因此,終端裝置UEb及UEc並未涉及於與LAA操作相關聯的主或次成分載波自基地台404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然而,終端裝置UEa係被假設根據任何LAA操作之已知方案而涉及與基地台進行中的通訊及主成分載波與次成分載波上之接收資料(如第5圖中步驟S2a所示)。根據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傳統操作程序,此情況可被假設已出現,例如關於是否個別終端裝置有在對應時間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的需求。雖然於此特定方案中,第一終端裝置UEa係被假設涉及進行中的LAA通訊,且如此處所述,於閒置模式中之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提供測量報告以支援基地台的LAA操作,關於此考量的第一終端裝置之操作狀態對於根據此處所述之原理的測量報告之處理是不明顯的。舉例來說,即使當基地台不支援與第一終端裝置UEa(或任何其他終端裝置)之LAA操作,根據此處所述之原理的測量報告仍可被利用以允許基地台決定用於後續LAA操作之適當組態。舉例來說,無線電信系統可被組構以使用如此處所述之閒置模式終端裝置利用關於在LAA頻帶中之無線電資源之測量報告以決定LAA操作是否應被啟動,例如因應流量負載的增加,即使當LAA操作並非目前被組構以使用。
如已為熟知者,無線電信系統中之基地台廣播允許終端裝置在基地台的胞元內操作之資訊。於LTE式無線電信系統中,終端裝置所需之一些基本資訊係被傳送於主資 訊區塊(MIB)中之PBCH。有關系統組態之其他資訊係被分為系統資訊區塊(SIB),如SIB1、SB2、SIB3等(Release 11 LTE界定16個SIB)。SIB係被傳送於系統資訊(SI)訊息,與SIB1分開,其可包含多個SIB。可有以不同週期性傳送之一或數個SI訊息。各SI訊息可傳送適於以相同週期性來排程之多個SIB。SIB1傳送之時序係固定為80ms週期且其發生於無線電訊框之第五個副訊框,當系統訊框編號(SFN)為8的倍數(亦即SFN mod 8=0)。有提供於每個其他無線電訊框的SIB1之在80ms週期內之重傳(retransmission)。用於其他SIB傳送之時序係被組構於SIB1,用於SI訊息之在副訊框內於PDSCH上之傳送資源分配係被使用定址至系統資訊無線電網路暫時識別符(SI-RNTI;System Information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urrently 0xFFFF in LTE)之PDCCH分配訊息來提供至終端裝置。於較高層中,SI係被於邏輯廣播控制通道(logical 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BCCH)上運送。因此,系統資訊傳信提供一建立的機制以允許基地台傳送組態資訊至終端裝置。
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基地台404係被調適以傳送包含界定終端裝置對於在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應如何監視無線電頻道狀況測量組態資訊之系統資訊,且此可不管終端裝置是否操作於連接模式或閒置模式中。於一實現中,由系統資訊中之資訊所傳送的測量組態可界定基地台希望終端裝置監視的一或多個測量物件及報告對應的觸發 條件是否符合。
因此,如第5圖中之步驟S3所示,基地台傳送包含LAA測量組態之系統資訊,例如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傳送關於那個無線電資源應被終端裝置監視之資訊,及有關基準(當符合時,提出測量報告)的特性。舉例來說,測量組態可表示終端裝置應測量於對應至基地台目前在第二頻帶中使用於LAA操作之頻率通道的無線電資源上之無線電頻道狀況,例如第5圖之步驟S2a中所示之支援與第一終端裝置UEa之通訊。測量組態可更表示待完成的測量之性質,例如測量是否應包含對於來自相關無線電資源上之基地台的參考傳信之接收的功率(如LTE內容中之RSRP)之測量,及/或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之接收的參考符號傳信的品質(如LTE內容中之RSRQ)之測量,及/或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之接收的訊號強度(如LTE內容中之RSSI)之測量。於此考量下,測量本身可大致對應於無線電信系統中做出之傳統測量。測量組態可更包含測量應於何時完成之一指示,例如藉由界定關於測量之監視計畫。
於第5圖中所示之步驟S4a、S4b及S4c中,個別終端裝置UEa、UEb、UEc開始根據步驟S3所接收的測量組態來監視事件觸發條件。此情形之一重要觀點是於閒置模式中操作之終端裝置UEb及UEc以與於連接模式中操作之終端裝置UEa幾乎相同的方式來監視事件觸發條件。除此以外,監視事件觸發條件之步驟可基於由於無線電信系統中之RRC連接的終端裝置執行的種類之一般建 立的技術。舉例來說,個別的終端裝置可各被組構以在第二頻帶內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上測量無線電頻道狀況之特性,例如於LTE內容中,其可為RSRP、RSRQ或RSSI,且決定其測量表示用於觸發測量報告之預定條件是否符合。舉例來說,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當RSRP或RSRQ測量落於由臨界值所界定的範圍之外時觸發測量報告。通常而言,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當其決定與其目前測量組態相關聯的無線電資源上之干擾的程度係被決定超過一預定臨界值時觸發測量報告(可能亦需要至少一特定時間量來發生(亦即「觸發時間(time-to-trigger)」))。於此考量下,觸發條件(例如臨界值及/或觸發時間)之觀點可根據用於設定無線電信系統中之測量報告觸發條件之建立的技術來選擇。界定觸發條件之特性可被指明用於無線電信系統之操作標準中或可藉由基地台為可選擇的及於先前傳信中被傳送至終端裝置,例如協同步驟S3之LAA測量組態。於此係假設個別的終端裝置係經組構以藉由根據監視排程以重複的方式做出相關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及決定該測量是否符合預定觸發條件來監視事件觸發條件。舉例來說,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定期執行測量。
於第5圖中所示之步驟S5b中,其係假設第二終端裝置UEb決定其已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符合觸發測量報告的條件之測量。此情況係例如因為終端裝置UEb係位於相對接近已開始操作於無線電資源之WLAN存取點,且因此增加由終端裝置UEb所測量的干擾(原則上此增加 的干擾可與第二終端裝置本身之Wi-Fi模組的啟動相關聯)。此處係假設涉及與基地台404 LAA通訊的第一終端裝置UEa並未見到任何干擾的增加,因為其與接收此訊號之WLAN存取點太遠而無法接收其傳信。因此,如已於上所述者,此可發生傳統測量報告方案受限於RRC連接的終端裝置之問題,因為操作於LAA資源上之終端裝置UEa沒有察覺到與LAA操作相關聯的干擾問題。此意味著根據現有方案,基地台可能僅僅繼續做出干擾WLAN存取點之LAA傳送。然而,根據本揭露之一些實施例,目前處於閒置模式中且並未涉及任何在次成分載波上與基地台的使用者平面通訊之第二終端裝置UEb係被做成可察覺干擾問題且可將其報告至基地台。
於步驟S5b中已決定測量報告應被通訊至基地台,第二終端裝置UEb繼續建立與基地台之RRC連接(如第5圖中步驟S6b所示),使得其變成RRC連接(如步驟S7b所示)。自閒置模式切換至連接模式之此程序可根據任何傳統技術來執行。
已轉變成連接模式且如第5圖中步驟S8b所示,第二終端裝置UEb傳送一測量報告至基地台以表示相關觸發基準已符合。測量報告的傳送可根據傳統測量報告技術來完成。
在步驟S8b中傳送測量報告至基地台之後,終端裝置UEb釋放其RRC連接且回到閒置模式,如第5圖中步驟S9b所示。RRC連接釋放及自連接模式切換至閒置模式之 此程序可根據傳統技術來執行。已回到RRC閒置模式且如第5圖中步驟S10b所示,第二終端裝置UEb繼續監視事件觸發條件。此可以如上所述相同方法參照步驟S4b來執行。於一些範例實現中,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在其已完成之後延遲一段期間來傳送任何進一步測量報告。此可允許時間以供基地台採取行動來設法解決干擾問題。於某些情形中,終端裝置仍保持在RRC連接模式一段期間已允許其更容易地傳送關於無線電頻道狀況之進一步測量的進一步測量報告,已提供進行中的回饋予基地台關於該問題是否已被解決而不需要重複地在RRC連接模式與RRC閒置模式間切換。
於步驟S8b中已接收測量報告,基地台404繼續決定其是否應修改其LAA操作之任何觀點。舉例來說,基地台可決定其是否應停止LAA操作於相關的無線電資源,例如藉由切換次成分載波至其他無線電資源,或解啟動(deactivating)次載波一段期間以允許WLAN存取點存取無線電資源而沒有來自基地台傳送之干擾(或至少降低的干擾)。此決定策略可大致根據傳統測量報告式決定策略技術(特別是在LAA方案中所使用者)來執行。亦即,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重要的是在閒置模式中的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測量於與LAA操作相關聯的無線電資源之無線電頻道狀況(即使其未涉及LAA操作)而非測量報告如何處理。一旦基地台接收測量報告,其可被以傳統方式關於基地台決定其是否(及若是,將如何)應考 慮測量報告修改其LAA操作來處理。於第5圖中所示之範例中,其係假設基地台404於步驟S9決定其應參考自第二終端裝置UEb接收的測量報告來修改其LAA操作之操作特性。舉例來說,基地台可決定其應修改次成分載波被使用以支援與第一終端裝置UEa的通訊(例如在使用於次成分載波的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之一或多個特性、或次成分載波應被解啟動之決定、或於次載波的下行通訊不應被排程一段期間之決定(例如如根據建立的公平/客氣協定所界定者)。
如第5圖中步驟S5a所示,在步驟S9決定其應修改其LAA通訊之操作特性之後,基地台將修改的LAA組態資訊通訊至第一終端裝置UEa且根據修改的LAA組態而開始LAA操作(例如自步驟S2a使用於LAA操作中者來使用第二頻帶內之不同的頻率資源)。於第5圖中所示之處理之此觀點可根據用於支援無線電信系統中LAA操作特性中的改變之先前提出的技術來執行。
因此,關於第一與第二終端裝置UEa、UEb之上述處理顯示操作於閒置模式中的終端裝置如何可被組構以關於支援LAA操作之無線電資源來對操作於連接模式中之另一終端裝置提供測量報告。效果上,此意味著未涉及進行中的LAA操作之終端裝置可提供基地台關於LAA傳送如何與用於與在相同無線電環境內不同無線存取技術相關聯之其他無線通訊裝置(或根據相同無線存取技術來操作之不同電信網路)的傳送互動之資訊。
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的操作之另一觀點將參考與第5圖中所示之第一終端裝置UEc相關聯的處理步驟加以說明。
如已於上所述者,於步驟S4c中,終端裝置UEc開始監視事件觸發條件。於此係假設第三終端裝置UEc繼續進行而不決定觸發條件已發生(例如因為其亦離由如上所述之第二終端裝置所造成的干擾之WLAN存取點太遠)直到其希望建立RRC連接至基地台之一時間點(如第5圖中步驟S5c所示),使得其變成RRC連接(如步驟S6c所示)。自閒置模式切換至連接模式之此處理可根據傳統技術來執行,而為何做出切換的理由於此並不重要。舉例來說,可因為終端裝置UEc具有其需要傳送至基地台之資料或因為基地台已呼叫終端裝置UEc而做出切換至連接模式。
在切換至RRC連接模式之後,終端裝置UEc繼續根據於步驟S3接收的LAA測量組態而在連接模式中監視事件觸發條件。於此考量下,第5圖中所示之處理的重要觀點是終端裝置可繼續根據LAA測量組態(例如界定一或多個測量物件)在從閒置模式切換至連接模式之後監視觸發事件。亦即,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的重要觀點是在RRC狀態改變(亦即自閒置變成連接或自連接變成閒置(如後文所述))之後維持測量組態。
當基地台修改其LAA操作時,其可係適當的再組構油終端裝置所執行的測量以配合修改的LAA組態(例如 因為已有用以支援LAA載波之無線電資源中的改變)。此一改變可藉由根據傳統技術來更新系統資訊以反映新的組態而被傳送。於此考量下,應了解的是,對於有關延伸存取限制(Extended Access Barring;EAB)、地震海嘯警示系統(Earthquake Tsunami Warning System;ETWS)及商業行動警報系統(Commercial Mobile Alert System;CMAS)以外的系統資訊之改變,有一BCCH修改期間被界定(其可稱為「SI修改期間」)。SI修改期間界限係被界定於無線電訊框,其對於胞元特定值(cell-specific value)為q時,SFN mod q=0。當系統資訊中有一改變時,新系統資訊係自新SI修改期間的開始而被傳送。
對於實現LTE式網路中之系統資訊中的改變之一般程序係被說明於例如ETSI TS 136 331 V11.7.0(2014-03)/3GPP TS 36.331 version 11.7.0 Release 11[6]。基地台表示系統資訊的改變係概述如下。
1.當網路改變系統資訊時,其藉由PDCCH資源分配訊息對於呼叫RNTI(paging RNTI;P-RNTI)通知終端裝置有關該改變。其使得終端裝置解碼含有呼叫訊息及設為真(true)的系統資訊修改旗標(SystemInfoModification flag)之PDSCH資源。其可例如在一個SI修改期間內完成。RRC_IDLE與RRC_CONNECTED終端裝置皆定期檢查呼叫訊息。可被注意的是,EAB變更、ETWS與CMAS通知可用在呼叫訊息中之分開的旗標而被分開地修改(但亦可與其他SIB一起被修改)。
2.於接下來的SI修改期間,網路傳送修改的系統資訊,且可增加系統資訊值標籤(SystemInfoValueTag)於SIB1中。這個值標籤可表示任何SIB中之改變,但其不可被使用於EAB、ETWS、CMAS及一些定期改變的SI參數,例如CDMA2000系統時間。終端裝置可使用SystemInfoValueTag以驗證目前儲存的系統資訊是否仍為有效的,例如自覆蓋範圍外的回報,當UE可能已錯過呼叫中的系統資訊改變通知。
終端裝置可因此被建議需要取得反映自基地台接收的傳信中於LAA組態中的改變之新系統資訊。其可根據傳統技術來執行。舉例來說,以與non-EAB、non-ETWS、及non-CMAS系統資訊更新方案相關聯之現有方案相同的方式,或期望有較快回應時,使用基於EAB、ETWS、CMAS系統資訊更新方案之現有方案。
於LTE式系統中之系統資訊與系統資訊中的改變之細節係被說明於ETSI TS 136 331 V11.7.0(2014-03)/3GPP TS 36.331 version 11.7.0 Release 11[6]。
如上所述,於一些實現中,基地台可替代地(或額外地)透過專屬傳信來傳送LAA測量組態資訊至個別的終端裝置,且其範例係於步驟S8c中表示,其顯示基地台傳送更新的LAA測量組態至第一終端裝置(實際上可預期基地台亦將傳送更新的LAA測量組態的指示至其他終端裝置,例如透過更新的系統資訊或對應至步驟S8c所表示的專屬傳信,但為了簡潔目的,未於第5圖中顯示)。
如步驟S9c中所示者,接收更新的LAA測量組態之終端裝置UEc根據更新測量組態來繼續監視事件觸發條件(其他終端裝置無論在閒置模式或連接模式將接收更新測量組態)。除了不同的測量組態(例如不同的無線電資源及/或不同的觸發基準)以外,終端裝置UEc可用與上述(雖然終端裝置目前是在RRC連接模式)相同的方式來監視更新的事件觸發條件。
此處係假設此第三終端裝置UEc繼續進行而不決定更新的觸發條件已發生直到其釋放其RRC連接並回到RRC閒置模式之一時間點(如第5圖中步驟S10c所示)。自連接模式切換至閒置模式之此處理可根據傳統技術來執行,而為何做出切換的理由於此並不重要。舉例來說,因為終端裝置UEc而可切換至閒置模式。
在切換至RRC閒置模式之後,終端裝置UEc繼續根據於步驟S8c接收的更新LAA測量組態而在閒置模式中監視事件觸發條件,如步驟S11c所示。於此考量中且如已說明者,第5圖中所示之處理的重要觀點是終端裝置在從連接模式切換至閒置模式(亦即RRC狀態轉換)之後可根據目前的LAA測量組態而繼續監視觸發事件。於此考量中,終端裝置可因此根據由當處於連接模式中之終端裝置在其已切換至閒置模式之後所接收的測量組態來執行測量。相反地,終端裝置可根據由當處於閒置模式中之終端裝置在其已切換至連接模式之後所接收的測量組態來執行測量。
雖然未顯示於第5圖中,若終端裝置自相關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當終端裝置剛好操作於RRC連接模式中時用以觸發測量報告之基準符合時,則終端裝置可根據傳統測量報告技術來繼續傳送測量報告至基地台已表示其已發生。
應了解的是,第5圖中所示的處理之各種觀點可與本揭露之實施例的其他實現不同。舉例來說,與藉由基地台將測量組態資訊傳送至系統資訊中之終端裝置不同,其他技術可被採用。舉例來說,LAA測量組態可透過專屬傳信而被通訊至個別的終端裝置。
再者,然而,第5圖中所示處理的說明已主要聚焦於觸發條件係與決定關於相關無線電資源超過臨界值所測量之干擾的程度相關聯的情況,於另一範例中,次成分載波之觸發條件係被組構以使用於由待被另一無線電存取技術所使用的終端裝置所已知之無線電資源上。其係例如因為終端裝置本身希望使用相關無線電資源以根據另一無線電存取技術(例如Wi-Fi或藍芽)來通訊,或是因為終端裝置認出另一無線通訊裝置已使用那些資源,例如自與其他無線通訊裝置一起被傳送之Wi-Fi通道組態資訊。於此考量下,決定觸發基準是否符合可包含決定基地台是否傳送於與操作在自該基地台之一覆蓋區內之另一無線通訊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電資源重疊之無線電資源上。亦即,根據此處所使用的用語,根據測量組態做出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處理應被概括地解釋為包含決定測量組態是否與已知為另 一無線電存取技術所使用而不需做出任何實際的實體通道測量之無線電資源相關聯。於此考量下,根據此處所述之原理所做出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亦可被稱為估計無線電頻道狀況。
於一些實現中,存在自動地修改於閒置與連接模式之間的轉換之測量組態的一些觀點。舉例來說,於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僅當其所有的WLAN模組於對應至經組構以用於測量之LAA通道的無線電資源上開始通信對話時觸發支援的測量,而於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可自動地被組構以基於在臨界之上的干擾程度之偵測來觸發測量報告。
因此,參照第5圖之上述方案表示於支援LAA操作之無線電信系統中提供測量報告的新方法。這些方案顯示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之任何終端裝置(即使目前沒有被組構以使用LAA)如何可被使用以即時執行無線電頻道測量及若其觀察到干擾問題時提出報告。其可幫助實際上提供基地台更多無線電頻道狀況的測量來提出上述之隱藏節點問題。再者,這些方案可被採用於一些實現中而不需明顯的空中傳信,因為僅觀察干擾問題之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報告對應的測量。再者,於一些實現中,測量組態可藉由廣播傳信(亦即傳送至複數個終端裝置的傳信)通訊,從而避免個別地組構終端裝置(雖然於一些實現中可做出)的需要。
第6圖為傳信梯狀圖,表示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 之對於第4圖中所表示的基地台(eNB)404及第一終端裝置406a(UEa)、第二終端裝置406b(UEb)及第三終端裝置406c(UEc)的操作之範例模式。如同第5圖,於第6圖中所示的一般方案為無線電信系統400係被組構以基於先前提出的方案與修改來支援LAA(LTE-U)操作以根據此處所述之揭露的實施例來提供功能性。具體言之,根據特定實施例,終端裝置(無論於閒置或連接模式中)可關於正被使用(或可被使用)於LAA操作的第二頻帶中之無線電資源被請求以執行測量(及基於適當的測量之對應的測量報告)。當決定是否(且若是,如何)操作支援於未經許可的頻帶中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的通訊之一或多個次載波(亦即基地台可考慮其接收以建立操作特性對於次成分載波上之通訊的測量報告)時,基地台可接著根據此處所述的原理考慮自終端裝置所取得的測量報告。
測量可藉由基地台傳送請求訊息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以請求複數個終端裝置其中的至少一些對於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根據與請求訊息相關聯的測量組態來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的測量而被請求(觸發)。請求訊息可例如包含針對複數個終端裝置之群組傳呼(亦即包含與複數個終端裝置相關聯的一識別符)。
請求訊息可包含用於待被做出的測量之測量組態資訊。於一些範例中,其可包含特定測量組態參數之指示(例如那個無線電資源要測量及/或何時測量及/或那個無線電頻道狀況要測量及/或測量報告觸發條件)。於其他 範例中,測量組態資訊可包含使用先前建立的/半靜態測量組態,例如對於一或多個預定可能的測量組態參照一識別符。對於此方案,預定可能的測量組態可例如藉由由基地台在請求訊息預先傳送之系統資訊傳信來界定,或可根據用於無線電信系統之操作規格來界定。於其他範例中,該系統可與單一測量組態相關聯,以供終端裝置當其接收請求做出測量時使用。於此情形中,請求訊息可不包含測量組態之任何明示指示來使用且終端裝置可僅使用無論那個測量組構係於目前界定,例如基於先前接收的測量組構資訊或根據用於無線電信系統之操作標準來界定測量組態資訊。對於第6圖中所示之範例實現,及如下文進一步說明者,其係假設複數個可能的LAA測量組態係於系統資訊中與終端裝置通訊且後來的請求訊息表示這些複數個可能的測量組態中的那些個係被使用於對應的測量。
根據此處所述原理自一或多個終端裝置接收測量報告時,當決定是否(且若是,如何)操作支援於未經許可的頻帶中與一或多個終端裝置的通訊之一或多個次載波(亦即基地台可考慮其接收以建立操作特性對於次成分載波上之通訊的測量報告)時,基地台可考慮測量報告。於此考量下,基地台可以如第5圖所表示之處理幾乎相同的方式反映測量報告。
第6圖中所表示的處理開始於系統資訊自基地台404的傳送,其係藉由個別的終端裝置406a、406b及406c接收,如步驟T1所示。系統資訊可根據傳統技術藉由終端 裝置接收。然而,系統資訊係被修改以包含有關複數個可能的LAA測量組態之資訊。不同的可能的測量組態可例如對應可由基地台所支援之不同的可能的LAA通道組態。舉例來說,可有基地台可採用之一些可能的LAA組態,且不同的LAA組態可與被使用於次成分載波的第二頻帶內之不同的無線電資源相關聯。於此情形中,可有對應數量的可能的測量組態被建立,各可能的測量組態提供關於與可能的LAA組態之對應的其中一者相關聯的無線電之一測量。於一些實現中,不同的測量組態可額外地或替代地提供不同的臨界位準或基準以供觸發測量報告、不同的評價期間(觸發時間)或不同的報告數量參數(例如RSRP、RSRQ、RSSI之間)。應了解的是,有基地台可將相關的LAA測量組態資訊至終端裝置之其他方式。舉例來說,代替地或額外地使用系統資訊,可能的測量組態可透過藉由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當於連接模式中時傳送至個別的終端裝置的無線電資源控制傳信與經組構以用於個別的終端裝置之個別的測量物件相關聯。
測量組態可概括地對應以上所述者。舉例來說,移動組態可包含關於那個無線電資源應被終端裝置測量及待完成的性質之資訊(例如測量是否應包含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上對於參考傳信自基地台接收的電源之一測量及/或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上對於參考符號傳信之接收的電源之一測量及/或於相關無線電資源上接收的訊號強度之一測量(例如若沒有參考符號被傳送於相關的無線電資源上,例如因 為次成分載波並非目前在那些資源上啟動))。
於步驟T2中,基地台決定根據一(或多個)由步驟T1之傳信所界定的測量組態來建立無線電頻道狀況測量。為何基地台想要建立這些測量的確實理由並不重要。舉例來說,可能是因為基地台目前支援次成分載波於第二頻帶內之特定無線電資源,且想要藉由操作於基地台的覆蓋區域內的無線電信網路中之各種終端裝置來獲得與次載波相關聯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概要。其可因為基地台係考慮修改其目前LAA操作,例如因應改變資料流量需求,或僅因為基地台係被組構以定期(作為進行中的監視流程之部份)請求測量。於另一範例中,基地台可非目前操作次成分載波於第二頻帶內之特定無線電資源上,但可希望決定其是否可開始操作次載波於這些資源而不需過度地干擾與其他無線電存取數相關聯之進行中的通訊或操作於基地台之無線電環境中的共用頻帶之另一操作者的無線電信網路。
因此,於步驟T3中,基地台傳送請求訊息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以請求複數個終端裝置對於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根據與請求訊息相關聯的測量組態來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的測量並提供對應的測量報告至基地台。依此觀點,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基地台可對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之多個終端裝置要求一測量報告。請求訊息可以針對基地台會想要執行測量報告的那些終端裝置之呼叫訊息的形式被傳送。原則上,其可能是操作於基地台的 胞元內之每個終端裝置,或至少具有在第二頻帶內做出測量的能力者,但於其他情形中,請求訊息可僅針對終端裝置之子集。舉例來說,基地台可對於呼叫訊息中明確地識別之選擇數量的終端裝置提出呼叫訊息。替代地,單一群組傳呼個體可被使用,其與複數個終端裝置相關聯。群組的會員可在先前的傳信中被建立,例如終端裝置可被提供在連接至網路的早期期間其相關聯的一或多個群組傳呼個體之指示。群組傳呼的會員亦可基於與終端裝置相關聯的識別符(IMSI或IMEI)被建立。舉例來說,為了請求10%(統計上)的終端裝置對呼叫訊息起反應,呼叫訊息可指示在呼叫訊息中所提供之特定單一位數(digit)的結束與IMSI/IMEI(或其他識別符)相關聯的任何終端裝置應做出反應。類似的方案可被使用以自終端裝置之不同的部份請求反應。舉例來說,若基地台希望八個終端裝置的其中一個做出反應,則呼叫訊息可指示當其識別符除以八時不具有餘數的任何終端裝置應做出反應。建立那個終端裝置應做出反應之另一方案將是提供由基地台廣播之系統資訊中之特定終端裝置(例如藉由參照其IMSI/IMEI或其他識別符)之一指示。接收呼叫訊息之終端裝置可因此被組構以取得系統資訊之此觀點來確認其是否應對呼叫訊息起反應。將呼叫訊息僅針對終端裝置之特定子集之另一方式將是僅於一些呼叫時機(呼叫時機為終端裝置個體之功能)傳送呼叫訊息。於一些情況下,基地台可對亦一或多個特定終端裝置(例如因為其先前測量報告或其在胞元內 的位置之觀點)反應有興趣且可因此針對呼叫請求,反之,於其他情形中,終端裝置之子集可實際上被基地台隨機建立。
請求訊息進一步包含於步驟T1中先前傳送至終端裝置之複數個可能的LAA測量組態係關於所做出的請求而被使用於測量之指示。舉例來說,請求訊息可包含表示基地台會希望終端裝置來使用的相關LAA測量組態之參考/索引/識別符。因此,接收請求訊息的終端裝置能決定其從請求訊息被請求以做出之測量(例如按照頻道狀況將被測量的第二頻帶中之無線電資源)的性質。
於第6圖所示之步驟T4a、T4b及T4c中,個別的終端裝置UEa、UEb、UEc根據相關的測量組態來執行請求的測量。於此考量下,測量本身可基於在無線電信系統中對於無線電頻道狀況測量及測量報告之一般制定的技術。因此,個別的終端裝置可在第二頻帶內於相關的無線電資源上各測量無線電頻道狀況之特性,例如基於特定測量組態,其於LTE內容中可為RSRP、RSRQ或RSSI。此測量可藉由終端裝置來執行,不管其接收請求訊息時是否於閒置或連接狀態。當其接收請求訊息時操作於閒置模式中之終端裝置可在做出測量之前轉變至連接模式,或可在閒置模式中做出測量,然後轉變至連接模式以做出測量報告(在測量報告係藉由該終端裝置所傳送的範圍內,例如關於其測量是否符合測量報告觸發條件)。由終端裝置所完成的測量亦可與有效性時間(validity time)相關聯。舉 例來說,終端裝置可做出測量以監視觸發條件,並決定若觸發條件不符合指明的期間之內,則其可停止做出測量。
於第6圖中所示步驟T5a、T5b及T5c中,個別的終端裝置UEa、UEb、UEc根據步驟T3所接收的測量請求而傳送表示其無線電頻道狀況之個別的測量之測量報告至基地台。於閒置模式做出其測量之任何終端裝置可在測量之前轉變成RRC連接模式,例如以上述的方式參照第5圖中所示測量報告方案。自個別的終端裝置至基地台之測量報告的傳送可根據傳統測量報告技術來完成。
如步驟T6所示,且於步驟T5a、T5b及T5c中已接收的測量報告,基地台404繼續決定其是否應修改其LAA操作之任何觀點(亦即基於測量報告對次成分載波修改任何操作特性)。舉例來說,若測量報告表示一不期望的程度之無線電干擾係由第二頻帶中測量的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或多個終端裝置觀察到,則基地台可決定其應於相關的無線電資源上停止LAA操作,例如藉由切換次成分載波至其他無線電資源,或解啟動次載波一段期間。至於第5圖所示之處理,此決定策略可大致根據傳統測量報告式決定策略技術(特別是已於LAA方案提出者)來執行。亦即,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重要的是複數個終端裝置可被請求以根據與請求訊息相關聯的測量組態對於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而非測量報告被如何處理)。因此,一旦基地台接收測量報告,其可被以傳統方式關於基地台決定其是否(及若是,將如何) 應考慮測量報告修改其LAA操作來處理。若基地台基於測量報告來決定其應修改其LAA操作之觀點,則其可繼續完成。該處理之此觀點可以任何傳統方式(未於第6圖中表示)來執行。
因此,第6圖中於步驟T1至T6所示之處理提供基地台基於與請求訊息相關聯的測量組態而輕易地要求複數個終端裝置對於在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關於無線電頻道狀況來做出測量報告之一機制。其可允許基地台當決定其LAA操作之操作特性時在其覆蓋範圍內獲得關於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資訊。舉例來說,當決定一或多個操作特性(例如第二頻帶內將被使用於次成分載波的無線電資源之選擇、次成分載波是否應被啟動以使用之決定、及次成分載波是否應被解啟動之決定)時,測量報告可被使用。
若基地台想要對於不同的LAA資源對應步驟T1傳信時所建立之另一預定可能的測量組態來建立無線電資源測量,則基地台可類似於步驟T3中所述僅傳送請求訊息,但表示將被使用的不同的測量組態。
然而,可能有一些情況,其中基地台決定其希望的是對於不對應目前界定的可能的測量組態其中一者之LAA資源來建立無線電頻道狀況。於此背景中,根據本揭露之特定實施例的操作之另一觀點將參考與第6圖中所示之處理步驟T7至T12相關聯的處理步驟加以說明。
因此,於步驟T7中,基地台決定其應關於不對應根據步驟T1建立的可能的測量組態之其中一者之無線電資 源來建立無線電頻道狀況測量。如根據步驟T2說明於上者,為何基地台想要建立這些測量的確實理由並不重要。
為了傳送新的LAA測量組態資訊至終端裝置,基地台可更新被傳送於胞元中的系統資訊以反映新的LAA測量組態。因此,於步驟T8中,基地台呼叫終端裝置表示其應取得更新的系統資訊。於此考量下,表示終端裝置應取得更新的系統資訊之處理可根據傳統技術而被執行,例如以上所述者,使用與non-EAB、non-ETWS、及non-CMAS系統資訊更新方案相關聯之現有方案,或期望有較快回應時,使用基於EAB、ETWS、CMAS系統資訊更新方案之現有方案。
已對終端裝置表示其應取得更新的系統資訊,基地台傳送更新的系統資訊,如步驟T9中所示。步驟T9可與上述步驟T1相同的方式被執行,除了系統資訊傳信之資訊內容將反映不同的測量組態資訊(例如指明與新一組的無線電資源相關聯之新的可能的LAA測量組態來測量)。
如步驟T10所示,且在步驟T9中已提供終端裝置更新測量組態資訊之後,基地台根據新建立的測量組態來傳送請求訊息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以請求其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步驟T10可與上述步驟T3相同的方式被執行,且請求訊息(呼叫訊息)包含界定於步驟T9的系統資訊中之可能的測量組態之相關一者之一指示。
於第6圖所示的方案之變化中,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 假設不論何時其取得更新的系統資訊與不同的LAA測量組態資訊(例如第6圖中步驟T9所示),其亦應將其解釋為請求訊息以根據此處所述原理進行測量報告程序。亦即,於一些實現中,步驟T10之傳信實際上為暗示的傳信且不包含任何來自基地台之明確的傳送。
於第6圖所示之步驟T11a、T11b及T11c中,個別的終端裝置UEa、UEb、UEc根據相關的測量組態來執行請求的測量。這些步驟可用與上述步驟T4a、T4b及T4c相同的方式來執行。
於第6圖中所示步驟T12a、T12b及T12c中,個別的終端裝置UEa、UEb、UEc根據步驟T10所接收的測量請求而傳送表示其無線電頻道狀況之個別的測量之測量報告至基地台。這些步驟可用與上述步驟T5a、T5b及T5c相同的方式來執行。
已於步驟T12a、T12b及T12c中接收測量報告,基地台404繼續決定其是否應以與上述參考步驟T6之相同的方式修改其LAA操作之任何觀點。
因此,第6圖之處理顯示複數個終端裝置如何被呼叫以關於不同的可能的測量組態中所選擇之一者來提供測量報告,及可能的測量組態如何可被改變。
應了解的是,第6圖中所示之處理可根據其他範例實現來修改。舉例來說,於第6圖之處理中,其係假設接收請求以做出測量之所有終端裝置關於其測量而傳送一測量報告至基地台。然而,於其他實現中,僅接收測量請求之 終端裝置的子集可傳送報告。
舉例來說,於一些實現中,個別的終端裝置可僅傳送測量報告,若其個別的測量符合觸發條件,例如關於第5圖之方案的上述類型。舉例來說,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當其決定其請求測量的無線電資源上之干擾的程度係被決定超過一預定臨界值時僅觸發測量報告(可能亦需要至少一特定時間量來發生(亦即「觸發時間(time-to-trigger)」))。於此考量下,且如已於第5圖方案中所提及,觸發條件(例如臨界值及/或觸發時間)之觀點可根據用於設定無線電信系統中之測量報告觸發條件之建立的技術來選擇。界定觸發條件之特性可被指明用於無線電信系統之操作標準中或可藉由基地台為可選擇的及例如結合請求訊息而被傳送至終端裝置。於終端裝置可被組構以基於測量的結果來選擇地反映對於測量的請求之情形中,其可永遠如此,或請求訊息可提供此方案係關於特定請求而被採用之一指示。
再者,於一些實現中,僅請求訊息所針對之終端裝置的子集可被期望藉由做出測量來反映。其係有助於降低大量的測量報告在大約相同的時間被傳送而影響無線電信系統的效能之風險。
於請求訊息所針對之終端裝置的子集係被請求以根據此處所述支援理來進行測量報告的情形中,請求訊息可包含表示其為此情形之資訊。舉例來說,請求訊息可包含給定比例的終端裝置係被請求以進行測量報告之一指示。終 端裝置接著可個別地決定是否根據期望比例的應答者以統計原則進行測量報告。舉例來說,請求訊息可表示基地台希望僅接收該訊息之終端裝置的10%藉由進行測量/測量報告來反映。接收請求訊息的終端裝置因此可產生0與1之間的隨機數字,並進當其隨機數字在0與0.1之間時,決定其應繼續進行測量報告。當然,應了解的是,有許多其他方式,其中反映的數量可以此種方式被限制。舉例來說,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中之各終端裝置將典型地與一些形式的識別符(例如IMSI)相關聯,且請求訊息可表示一個兩位數的數字、或多個兩位數的數字(例如一範圍的數字),然而僅在其末包含兩個位數的識別符符合請求訊息中所識別的數字之終端裝置將對請求做出反應。
於一些情形中,對請求做出反應之終端裝置的子集可基於其位置。舉例來說,對於終端裝置了解其目前地理位置是很平常的(例如使用GPS接收器技術)。因此,基地台可傳送其表示僅於特定區域內的終端裝置被要求做出反應之請求訊息。其可幫助基地台了解於其覆蓋區域內的干擾之區域的地理位置,例如有助於識別「隱藏節點」之位置。於另一範例中,基地台本身可了解終端裝置之位置且可將請求訊息僅對在期望的地理位置中者發出。於另一方案中,終端裝置報告本身可包含位置資訊以報告終端裝置再幫助基地台地圖,干擾正在其覆蓋區域內何處發生。
應了解的是,第6圖中所示之處理的各種修改可根據其他範例實現來採用。舉例來說,並非建立複數個可能的 測量組態與表示那個測量組態將被使用之請求訊息,請求訊息本身可包含界定將被使用的測量組態之訊息。其提供基地台高度的彈性,其中測量可被組構但增加請求訊息所需的傳信量。
應了解的是,雖然前述實施例聚焦於支援主成分載波及次成分載波之單一基地台,通常其可自分開的基地台被傳送。於此考量下,根據本揭露之實施例的網路側處理可根據實現該方案的無線電信網路之操作原理而藉由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其包含例如一或多個基地台)及可能的其他網路基礎架構元件而被執行。
應了解的是,上述原理可關於支援載波聚合之無線電信系統與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中不具有專屬控制的一頻帶中之次成分載波(不管無線電信系統是否需要管理許可以操作於第二頻帶中)而被應用。亦即,應了解的是,用語「未經許可的」於此係被使用以方便參照至在無線電信系統不具有專屬存取的頻帶中之操作。於許多實現中,其將對應許可豁免頻帶。然而,於其他實現中,該操作可被應用於在嚴謹管理觀念中為未經許可之頻帶,但藉由根據不同無線存取技術(例如LTE式、Wi-Fi式及/或藍芽式技術)及/或根據相同技術(例如由不同網路操作者提供之LTE式無線通訊系統)的多個網路之操作之裝置,其對於共用的/機會的使用為可用的。於此考量下,例如「未經許可的頻帶」之技術可被考慮大致參照資源係被鍍銅無線通訊系統共用之頻帶。因此,雖然用語「未經許可的」係 被通常用以參照這些類型的頻帶,在一些佈署方案中,無線電信系統的操作者可仍被需要以掌握管理許可以操作於這些頻帶中。於此說明的類型之操作有時稱為經許可的輔助存取(LAA),相對於未經許可的。舉例來說,用語LTE-LAA可被使用以取代LTE-U等等。此用語反映操作的本質,使用於經操作者許可使用的頻率上之通訊以輔助於未經操作者專屬許可使用之其他頻率上之存取。
因此,已說明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方法。該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該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亦已說明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方法。該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 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該方法包含:傳送請求訊息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以請求複數個終端裝置其中的至少一些對於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根據與請求訊息相關聯的測量組態來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的測量;自複數個終端裝置中之至少一些接收表示其無線電頻道狀況之個別的測量之測量報告;及基於該測量報告對次成分載波建立一操作特性。
本發明之進一步特定及較佳觀點係說明於後附獨立請求項及附屬請求項。應了解的是,附屬請求項之特徵可(除了明確於申請專利範圍中說明者以外)與獨立請求項之特徵相結合。
因此,前述說明僅揭露及描述本發明之例示實施例。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將了解的是,本發明可以其他特定形式加以實現而不超出其精神與基本特性。因此,本發明之揭露係用以說明,而非限制本發明之範疇以及其他請求項。包含此處技術之任何可輕易識別的改變之揭露部份地界定前述的要求的用語之範疇,使得沒有發明的標的係貢獻於大眾。
本揭露之個別特徵係藉由以下段落界定。
第1段
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方法, 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第2段
如第1段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由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所接收之傳信而建立。
第3段
如第2段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藉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廣播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之系統資訊傳信廣播而建立。
第4段
如第2段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之專屬傳信而建立。
第5段
如第1至4段中任一段之方法,更包含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切換至操作的該連接模式以傳送該測量報告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
第6段
如第1至5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與指明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於該第二頻帶內之一或多個測量物件相關聯。
第7段
如第1至6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係與一或多個頻率通道相關聯,於該等一或多個頻率通道上該次成分載波可操作於該第二頻帶中。
第8段
如第1至7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包含選自下列群組中之一或多個測量:(i)對 於藉由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於該次成分載波上所傳送之參考信號的一接收電源之一測量;(ii)對於藉由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於該次成分載波上所傳送之參考信號的一接收品質之一測量;及(iii)於該等無線電資源上由個別的終端裝置所接收的一信號強度之一測量。
第9段
如第1至8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包含決定自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所決定的無線電干擾之程度是否超過一預定臨限值。
第10段
如第1至9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包含決定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是否傳送於與操作在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之無線電傳送的一覆蓋區內之一無線通訊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電資源重疊之無線電資源上。
第11段
如第10段之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為該終端裝置本身。
第12段
如第1至11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包含選自下列群組中之一或多個指示:(i)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之一指示;(ii)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何時被做出之一指示;(ii)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如何被做出之一指示;及(iv)該觸發基準之一指示。
第13段
如第1至12段中任一段之方法,更包含在建立該測量組態以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之後及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之前,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連接模式切換至操作的該閒置模式。
第14段
如第1至13段中任一段之方法,更包含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及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或多個測量之後,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切換至操作的該連接模式。
第15段
如第1至14段中任一段之方法,更包含該終端裝置 建立一更新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根據該更新測量組態而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進一步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進一步測量滿足與該更新測量組態相關聯之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第16段
如第15段之方法,其中該更新測量組態係因應該終端裝置於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及操作的該連接模式間切換而建立。
第17段
如第1至16段中任一段之方法,更包含重複地執行下列步驟: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根據一監視計畫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
第18段
如第1至17段中任一段之方法,其中該第二頻帶包含與不為該無線電信系統的部份之無線通訊裝置共用的無線電資源。
第19段
如第18段之方法,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根據一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而操作且不為該無線電信系統的部份之該無線通訊裝置係經組構以根據與該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不同之一第二無線通訊操作標準而操作。
第20段
如第19段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為蜂巢式電信操作標準且該第二無線通訊操作標準為非蜂巢式電信操作標準。
第21段
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終端裝置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 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第22段
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終端裝置的電路,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 滿足。
第23段
一種操作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方法,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第24段
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 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第25段
一種使用於一無線電信系統內之一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電路,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 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參考資料
[1] Holma H. and Toskala A, “LTE for UMTS OFDMA and SC-FDMA based radio access”, John Wiley and Sons, 2009
[2] ETSI TS 136 211 V11.5.0 (2014-01) / 3GPP TS 36.211 version 11.5.0 Release 11
[3] ETSI TS 136 212 V11.4.0 (2014-01) / 3GPP TS 36.212 version 11.4.0 Release 11
[4] ETSI TS 136 213 V11.6.0 (2014-03) / 3GPP TS 36.213 version 11.6.0 Release 11
[5] ETSI TS 136 321 V11.5.0 (2014-03) / 3GPP TS 36.321 version 11.5.0 Release 11
[6] ETSI TS 136 331 V11.7.0 (2014-03) / 3GPP TS 36.331 version 11.7.0 Release 11
404‧‧‧基地台
406a‧‧‧第一終端裝置
406b‧‧‧第二終端裝置
406c‧‧‧第三終端裝置

Claims (25)

  1. 一種操作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終端裝置的方法,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所接收之傳信(signaling)而建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藉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廣播至複數個終端裝置之系統 資訊傳信而建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自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傳送至該終端裝置之專屬傳信而建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更包含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切換至操作的該連接模式以傳送該測量報告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係與指明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於該第二頻帶內之一或多個測量物件相關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係與一或多個頻率通道相關聯,於該等一或多個頻率通道上該次成分載波可操作於該第二頻帶中。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包含選自下列群組中之一或多個測量:(i)對於藉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於該次成分載波上所傳送之參考信號的一接收電源之一測量;(ii)對於藉由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於該次成分載波上所傳送之參考信號的一接收品質之一測量;及(iii)於該等無線電資源上由個別的終端裝置所接收的一信號強度之一測量。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包含決定自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所決定的無線電干擾之程度是否超過一預 定臨限值。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包含決定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是否傳送於與操作在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之無線電傳送的一覆蓋區內之一無線通訊裝置所使用的無線電資源重疊之無線電資源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方法,其中該無線通訊裝置為該終端裝置本身。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測量組態包含選自下列群組之一或多個指示:(i)關於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的該等無線電資源之一指示;(ii)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何時被做出之一指示;(iii)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如何被做出之一指示;及(iv)該觸發基準之一指示。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更包含在建立該測量組態以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之後及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之前,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連接模式切換至操作的該閒置模式。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更包含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及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或多個測量之後,該終端裝置自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切換 至操作的該連接模式。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更包含該終端裝置建立一更新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根據該更新測量組態而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進一步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進一步測量滿足與該更新測量組態相關聯之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方法,其中該更新測量組態係因應該終端裝置於操作的該閒置模式及操作的該連接模式間切換而建立。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更包含重複地執行下列步驟: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根據一監視計畫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二頻帶包含與不為該無線電信系統的部份之無線通訊裝置共用的無線電資源。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方法,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根據一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而操作且不為該無線電信系統的部份之該無線通訊裝置係經組構以根據與該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不同之一第二無線通訊操作 標準而操作。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之方法,其中該第一無線通訊操作標準為蜂巢式電信操作標準且該第二無線通訊操作標準為非蜂巢式電信操作標準。
  21. 一種使用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終端裝置,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終端裝置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22. 一種使用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終端裝置的電路, 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建立一測量組態以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測量;當該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根據該測量組態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
  23. 一種於無線電信系統內操作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方法,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 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24. 一種使用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網路基礎 架構設備包含一控制器單元及一收發器單元,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25. 一種使用於無線電信系統內之網路基礎架構設備的電路,該無線電信系統係經組構以使用操作於在一第一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主成分載波及操作於在一第二頻帶內之無線電資源上之一次成分載波來支援網路基礎架構設備與終端裝置間之通訊,其中該無線電信系統支援操作之一連接模式及操作之一閒置模式,於該連接模式中,終端裝置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於該閒置模式中,終端裝置不自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接收使用者平面資料,其中該電路包含一控制器元件及一收發器元件,兩者係經組構以共同執行下列步驟: 使用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將使用者平面資料通訊予操作於該連接模式中之一第一終端裝置;組構一第二終端裝置以當該第二終端裝置係操作於該閒置模式中時做出對於無線電資源在該第二頻帶內的無線電頻道狀況之一測量及決定是否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一觸發基準,且若滿足時,將一測量報告傳送至該網路基礎架構設備以表示該觸發基準已被滿足;自該第二終端裝置接收一測量報告以表示該第二終端裝置已決定無線電頻道狀況之該測量滿足該觸發基準;及使用因應於此之該主及/或次成分載波來修改使用者平面資料與該第一終端裝置之該通訊。
TW104136047A 2014-11-13 2015-11-02 電信裝置及方法 TWI6720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14193068.5 2014-11-13
EP14193068 2014-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1998A true TW201631998A (zh) 2016-09-01
TWI672052B TWI672052B (zh) 2019-09-11

Family

ID=51900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6047A TWI672052B (zh) 2014-11-13 2015-11-02 電信裝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117122B2 (zh)
EP (3) EP3219139B1 (zh)
TW (1) TWI672052B (zh)
WO (1) WO20160751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062B (zh) * 2019-04-03 2022-08-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調適性量測設置控制的技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8019B2 (en) * 2014-11-13 2018-10-09 Sony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TWI672052B (zh) * 2014-11-13 2019-09-1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電信裝置及方法
US10462684B2 (en) 2014-11-13 2019-10-29 Sony Corporatio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EP3681203B1 (en) 2014-12-17 2021-07-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for transmitting mobility signals and related network nodes and wireless devices
JP2018152624A (ja) * 2015-08-05 2018-09-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7162287A1 (en) * 2016-03-24 2017-09-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onfiguration and reporting of mobility measurements
US10517021B2 (en) 2016-06-30 2019-12-24 Evolve Cellular Inc. Long term evolution-primary WiFi (LTE-PW)
CN107580348B (zh) * 2016-07-04 2020-06-02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网络的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US10448257B2 (en) * 2017-02-23 2019-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existence mechanisms for shared spectrum and unlicensed spectrum
WO2019032013A1 (en) * 2017-08-10 2019-02-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IGNALING TO ENHANCE THE USE OF MULTIPLE CARRIERS
US10070256B1 (en) 2017-08-16 2018-09-04 Tile, Inc. Tracking device operation in risk-classified geographic area
CN109803278B (zh) * 2017-11-16 2022-04-2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非连接态测量方法、终端及基站
US11470492B2 (en) 2018-06-21 2022-10-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porting of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10785708B2 (en) 2018-09-12 2020-09-22 Trespass Tracker Ltd. System and method of tracking a mobile device
WO2021035650A1 (zh) * 2019-08-29 2021-03-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498081B (zh) * 2020-04-02 2024-02-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用户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13821306B (zh) * 2021-09-24 2023-09-05 亿咖通(湖北)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隔离方法、装置和终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464748B1 (ko) * 2007-04-30 2014-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단말의 측정보고 기동방식
KR20110048456A (ko) 2009-11-02 2011-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149281A2 (ko) * 2010-05-26 2011-12-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로그된 측정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GB2486926B (en) * 2011-06-02 2013-10-23 Renesas Mobile Corp Frequency hopping in license-exempt/shared bands
US9647819B2 (en) 2011-08-18 2017-05-09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chanisms to facilitate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to make use of bands which are not-licensed to th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32167B1 (en) 2012-03-26 2017-04-26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pparatuse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out-of-band sensing in a cognitive lte system
US9485683B2 (en) * 2012-05-31 2016-11-01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ensing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and reporting in a long term evolution system operating over license exempt bands
US9184886B2 (en) 2012-08-10 2015-11-10 Blackberry Limited TD LTE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 in unlicensed bands
KR20150143428A (ko) * 2013-03-22 2015-12-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중 연결 모드를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핸드오버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지원하는 장치
WO2015109516A1 (zh) * 2014-01-24 2015-07-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方法、配置方法、相关设备及***
TWI672052B (zh) * 2014-11-13 2019-09-11 日商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電信裝置及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5062B (zh) * 2019-04-03 2022-08-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調適性量測設置控制的技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82407B2 (en) 2020-03-03
EP3886487A2 (en) 2021-09-29
US10117122B2 (en) 2018-10-30
EP3277017A2 (en) 2018-01-31
WO2016075123A1 (en) 2016-05-19
US20170311195A1 (en) 2017-10-26
EP3886487A3 (en) 2021-11-10
EP3277017A3 (en) 2018-03-07
TWI672052B (zh) 2019-09-11
EP3219139A1 (en) 2017-09-20
EP3277017B1 (en) 2021-05-19
EP3219139B1 (en) 2019-10-23
US20190037431A1 (en) 2019-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2052B (zh) 電信裝置及方法
US11706745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0098019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1671841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1350426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0462684B2 (en)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WO2023050132A1 (en) Data collection enhancements for network sli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