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430391A -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430391A
TW201430391A TW102143592A TW102143592A TW201430391A TW 201430391 A TW201430391 A TW 201430391A TW 102143592 A TW102143592 A TW 102143592A TW 102143592 A TW102143592 A TW 102143592A TW 201430391 A TW201430391 A TW 20143039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thickness
light
displa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3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Mamoru Suzuki
Masaru Minami
Yoshihisa Sato
Ryo Miya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30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039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5/00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 G03B35/18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viewing
    • G03B35/24Stereoscopic photography by simultaneous viewing using apertured or refractive resolving means on screens or between screen and ey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46Tapered light guide, e.g. wedge-shaped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8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varying in density, size, shape or depth along the light gu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56Image reproducers having separate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H04N13/359Switching between monoscopic and stereoscopic m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6Stacked 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of the same or different cross-sectional area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顯示裝置包含具有像素面之顯示部、及朝向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之光源器件。光源器件包含照射第1照明光之1個以上之第1光源、及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光源器件並包括第1導光板,該第1導光板於第1端面與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且藉由使第1照明光在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第1導光板係設為厚度於第1端面與第2端面之間產生變化之形狀,且關於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特定之條件。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係關於一種可實現利用視差障壁(parallax barrier)方式之三維顯示或多視圖(Multiview)之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作為三維顯示方式之一,有無需佩戴特殊之眼鏡即可進行裸眼下之立體觀察者。作為進行裸眼下之立體觀察之顯示方式之一,已知有視差障壁方式之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係於二維顯示面板之前表面(顯示面側)對向配置視差障壁而成者。視差障壁之一般構造係於水平方向上交替地設置有遮蔽來自二維顯示面板之顯示圖像光之遮蔽部、及使顯示圖像光穿透之條紋狀之開口部(狹縫部)者。
在視差障壁方式中,將立體觀察用之視差圖像(於2視點之情形時為右眼用視點圖像與左眼用視點圖像)空間分割而顯示於二維顯示面板,且利用視差障壁於水平方向上分離該視差圖像,藉此進行立體觀察。藉由適當地設定視差障壁中之狹縫寬度等,於觀察者自特定位置、方向觀察立體顯示裝置之情形時,可使不同之視差圖像之光經由狹縫部分別入射至觀察者之左右眼。
再者,於使用例如穿透式液晶顯示面板作為二維顯示面板之情形時,亦可採用於二維顯示面板之背面側配置視差障壁之構成。於該情形時,視差障壁係配置於穿透式液晶顯示面板與背光源之間。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光源器件,該光源器件係於成為背光源之導光板之內部反射面設置散射圖案,且使導光板本身具有與視差障壁等效 之功能。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22629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6-196409號公報
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般,於使導光板本身具有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之構成之情形時,較佳為在導光板上出射之光之亮度之面內分佈均勻。於專利文獻1中,藉由使散射圖案之形狀根據位置產生變化,而使亮度之面內分佈均勻。另一方面,例如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之背光源,雖有使用楔型導光板者(參照專利文獻2),但若欲使楔型導光板具有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則有導致三維顯示之品質劣化之虞。
因此,較理想為提供一種可使用導光板實現與視差障壁等效之功能,並且可謀求顯示品質之改善之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包含具有像素面之顯示部、及朝向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之光源器件,光源器件包括:1個以上之第1光源,其照射第1照明光;及第1導光板,其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且於第1端面與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藉由使第1照明光在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第1導光板係設為於第1端面與第2端面之間厚度產生變化之形狀,且關於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距離,於將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 D1-D2 |>| D3-D4 |......(1)
其中,設為D1:像素面與散射面相互平行,且顯示部之厚度固定,顯示部 與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D2:像素面與散射面相互平行,且顯示部之厚度固定,顯示部與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又,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電子機器具備上述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
於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中,來自第1光源之第1照明光係藉由散射區域而散射,並出射至導光板之外部。藉此,對於第1照明光,可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即,可等效地作為將散射區域作為開口部(狹縫部)之視差障壁而發揮功能。藉此,可應對三維顯示或多視圖顯示。
又,將第1導光板設為厚度變化之形狀,並且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特定條件,藉此面內亮度分佈之調整與進行三維顯示或多視圖顯示之情形時之觀察距離之調整變得容易。
根據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或電子機器,由於在導光板設置使第1照明光散射之複數個散射區域,故對於第1照明光,可等效地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
又,由於將第1導光板設為厚度變化之形狀,並且使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特定條件,故可謀求顯示品質之改善。
1‧‧‧顯示部
2‧‧‧第1光源
3‧‧‧第1導光板
3A‧‧‧第1內部反射面
3B‧‧‧第2內部反射面
4‧‧‧傾斜部
5‧‧‧反射體
6‧‧‧擴散光學構件
7‧‧‧第2光源
8‧‧‧間隔件
10L‧‧‧左眼
10R‧‧‧右眼
11‧‧‧像素面
11R‧‧‧像素
11G‧‧‧像素
11B‧‧‧像素
31‧‧‧散射區域
32‧‧‧全反射區域
50‧‧‧散射面
51‧‧‧第1端面
52‧‧‧第2端面
53‧‧‧第3端面
54‧‧‧第4端面
70‧‧‧第2導光板
71‧‧‧第1端面
72‧‧‧第2端面
81‧‧‧反射片
82‧‧‧ND濾光片
83‧‧‧亮度提高片
84‧‧‧ND濾光片
85‧‧‧接著劑
86‧‧‧接著劑
87‧‧‧底板
88-1‧‧‧貫通孔
88-2‧‧‧貫通孔
89‧‧‧螺釘
200‧‧‧影像顯示畫面部
210‧‧‧前面板
220‧‧‧濾光玻璃
300‧‧‧導光板
401‧‧‧液晶層
402‧‧‧彩色濾光片
411‧‧‧第1透明基板
412‧‧‧第2透明基板
421‧‧‧第1偏光板
422‧‧‧第2偏光板
D1‧‧‧空氣換算距離
D2‧‧‧空氣換算距離
D3‧‧‧空氣換算距離
D4‧‧‧空氣換算距離
d1‧‧‧空氣間隔
d1'‧‧‧厚度
d2‧‧‧空氣間隔
d2'‧‧‧厚度
d3‧‧‧空氣間隔
d3'‧‧‧厚度
d4‧‧‧空氣間隔
d4'‧‧‧厚度
L‧‧‧空氣換算距離
L'‧‧‧空氣換算距離
L1‧‧‧第1照明光
L10‧‧‧第2照明光
L20‧‧‧出射光
n‧‧‧折射率
P1‧‧‧位置
P2‧‧‧位置
P3‧‧‧位置
t‧‧‧厚度(物理距離)
X‧‧‧方向
Y‧‧‧方向
θ‧‧‧角度
圖1係表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的Y方向之剖面圖。
圖2係表示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X方向之剖面圖。
圖3係表示導光板之一構成例之俯視圖及剖面圖。
圖4係表示顯示部之像素構造之一例之俯視圖。
圖5係表示僅使第1光源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光線之出射狀態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6係表示僅使第1光源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7係表示僅使第2光源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光線之出射狀態之一例的剖面圖。
圖8係表示僅使第2光源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的俯視圖。
圖9係表示像素面與散射面之間之關係之剖面圖。
圖10係表示比較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Y方向之剖面圖。
圖11係表示導光板之厚度與最短觀察距離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12係表示導光板之厚度與最短觀察距離之關係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1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14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2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15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3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16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4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17係表示液晶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18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5變化例之俯視圖及剖面圖。
圖19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6變化例之俯視圖及剖面圖。
圖20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7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21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8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22係表示顯示裝置之第9變化例之剖面圖。
圖23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24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25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26係表示ND濾光片之第1固定方法之剖面圖。
圖27係表示ND濾光片之第2固定方法之剖面圖。
圖28係表示ND濾光片之第3固定方法之剖面圖。
圖29係表示ND濾光片之穿透率與第2光源之亮度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30係表示第2光源之光擷取圖案密度與第2光源之亮度之關係的說明圖。
圖31係表示ND濾光片之構成之第1具體例之剖面圖。
圖32係表示ND濾光片之構成之第2具體例之剖面圖。
圖33係表示電子機器之一例之外觀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揭示之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說明係按以下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
[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
[顯示裝置之基本動作]
[第1導光板之配置之詳細說明]
[效果]
[變化例]
2.第2實施形態
3.第3實施形態
4.第4實施形態
5.其他實施形態
<1.第1實施形態>
[顯示裝置之整體構成]
圖1及圖2表示本揭示之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該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部1,其進行圖像顯示;及光源器件,其配置於 顯示部1之背面側,且朝向顯示部1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光源器件包括第1光源2、第1導光板3、及第2光源7。第1導光板3具有對向配置於顯示部1側之第1內部反射面3A、及對向配置於第2光源7側之第2內部反射面3B。又,第1導光板3具有於Y方向(圖1)上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又,具有於X方向(圖2)上相互對向之第3端面53與第4端面54。再者,該顯示裝置除此以外還具備顯示所需之顯示部1用之控制電路等,但由於其構成與一般之顯示用之控制電路等相同,故省略其說明。又,雖未圖示,但光源器件具備進行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之接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之控制電路。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將平行於顯示部1之顯示面(像素面11)之面內之第1方向(垂直方向)設為Y方向(圖1),將與第1方向正交之第2方向(水平方向)設為X方向(圖2)。
該顯示裝置可任意地選擇切換整個畫面中之二維(2D)顯示模式與整個畫面中之三維(3D)顯示模式。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切換係藉由進行顯示於顯示部1之圖像資料之切換控制與第1光源2及第2光源7之接通、斷開之切換控制而實現。圖5模式性地表示僅使第1光源2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來自光源器件之光線之出射狀態,此對應於三維顯示模式。於圖6中表示僅使該第1光源2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來自第1導光板3之出射光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圖7模式性地表示僅使第2光源7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來自光源器件之光線之出射狀態,此對應於二維顯示模式。於圖8中表示僅使該第2光源7為接通(點亮)狀態之情形時之來自第1導光板3之出射光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
顯示部1係使用穿透式二維顯示面板、例如穿透式液晶顯示面板而構成,例如,如圖4所示,具有複數個包含R(紅色)用像素11R、G(綠色)用像素11G、及B(藍色)用像素11B之像素,將該等複數個像素 配置成矩陣狀,而形成平面狀之像素面11。顯示部1係藉由使來自光源器件之光根據圖像資料針對每種顏色調變像素而進行二維圖像顯示。於顯示部1中,任意地選擇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再者,所謂三維圖像資料係例如包含對應於三維顯示中之複數個視野角方向之複數個視點圖像之資料。於進行例如雙眼式之三維顯示之情形時,為右眼顯示用與左眼顯示用之視點圖像之資料。於進行三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例如,於1畫面內產生並顯示包含條紋狀之複數個視點圖像之合成圖像。
第1光源2係使用例如CCFL(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冷陰極螢光燈)等螢光燈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而構成。第1光源2朝向第1導光板3內部自側面方向照射第1照明光L1(圖1)。第1光源2只要於第1導光板3之側面配置至少1個即可。於本實施形態中,以將第1光源2對向配置於第1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之情形為例進行說明。第1光源2係根據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切換,而被控制接通(點亮)、斷開(非點亮)。具體而言,第1光源2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三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並且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二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第2光源7相對於第1導光板3對向配置於形成有第2內部反射面3B之側。第2光源7自與第1光源2不同之方向朝向第1導光板3照射第2照明光L10。更具體而言,第2光源7朝向第2內部反射面3B自外側(第1導光板3之背面側)照射第2照明光L10(參照圖7)。第2光源7只要為面狀光源即可。考慮使用光擴散板之構造等,該光擴散板內置例如CCFL或LED等發光體,且使來自該發光體之出射光擴散。又,第2光源7亦可為導光型之光源。第2光源7係根據二維顯示模式與三維顯示模式之 切換,而被控制接通(點亮)、斷開(非點亮)。具體而言,第2光源7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三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並且於在顯示部1顯示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二維顯示模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第1導光板3係由例如由丙烯酸系樹脂等構成之透明塑膠板構成。第1導光板3之第2內部反射面3B以外之面係遍及整個面而設為透明。即,第1內部反射面3A與4個端面係遍及整個面而設為透明。
對第1內部反射面3A遍及整個面進行有鏡面加工,在第1導光板3內部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內部全反射,並且使偏離全反射條件之光線出射至外部。
第2內部反射面3B包含散射區域31與全反射區域32。散射區域31係例如於第1導光板3之表面印刷散射體而成者,或藉由進行雷射加工或噴砂加工等而附加有光散射特性。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中,散射區域31於設為三維顯示模式時,作為相對於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作為視差障壁之開口部(狹縫部)發揮功能,全反射區域32作為遮蔽部發揮功能。於第2內部反射面3B中,散射區域31與全反射區域32係以如成為相當於視差障壁之構造之圖案設置。即,全反射區域32係以相當於視差障壁中之遮蔽部之圖案設置,散射區域31係以相當於視差障壁中之開口部之圖案設置。再者,作為視差障壁之障壁圖案,例如,可使用如縱長之狹縫狀之開口部介隔遮蔽部於水平方向上並列配置有多個般之條紋狀之圖案等各種類型者,並不限定於特定者。於圖6中表示將複數個如圖3所示般於縱向延伸之散射區域31並列配置成條紋狀之情形時之來自第1導光板3之出射光(來自第1光源2之出射光L20(圖5))之面內發光圖案之一例。如圖3所示,散射區域31係於第1導光板3中之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之間之特定區域內,以例如相互固定之密度及固定之形狀設置有複數個。藉此,由複數個散射區域31 形成散射面50。
第1內部反射面3A與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使以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內部全反射(使以大於特定之臨界角之入射角入射之光線內部全反射)。藉此,以滿足全反射條件之入射角入射之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在第1內部反射面3A與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之間,利用內部全反射向側面方向導光。又,全反射區域32如圖7所示般使來自第2光源7之第2照明光L10穿透,作為偏離全反射條件之光線朝向第1內部反射面3A出射。
散射區域31係如圖1及圖5所示般,使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散射反射,且對於第1照明光L1之至少一部分光,使偏離全反射條件之光線作為出射光線L20朝向第1內部反射面3A出射。
如圖1~圖3所示,第1導光板3係設為在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之間,厚度於導光方向上產生變化之楔狀之形狀。在第3端面53與第4端面54之間之剖面內厚度固定。又,第1導光板3係以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特定條件之方式傾斜配置。關於該第1導光板3之配置或特定之條件之詳情將於下文敍述。
[顯示裝置之基本動作]
在該顯示裝置中,於進行三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於顯示部1進行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圖像顯示,並且將第1光源2與第2光源7接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為用於三維顯示。具體而言,如圖5所示,使第1光源2為接通(點亮)狀態,並且將第2光源7控制為斷開(非點亮)狀態。在該狀態下,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在第1導光板3中於第1內部反射面3A與第2內部反射面3B之全反射區域32之間反覆進行內部全反射,藉此,自配置有第1光源2之側之一側面向對向之另一側面導光。其另一方面,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之一部分藉由在第1導光板3之散射區域31散射反射,而穿透第1導光板3之第1內 部反射面3A,從而出射至第1導光板3之外部。該情形之來自第1導光板3之出射光(來自第1光源2之出射光L20(圖5))之面內發光圖案例如如圖6所示。藉此,可使導光板本身具有作為視差障壁之功能。即,對於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可等效地作為如將散射區域31作為開口部(狹縫部)、將全反射區域32作為遮蔽部之視差障壁而發揮功能。藉此,可等效地進行於顯示部1之背面側配置有視差障壁之視差障壁方式之三維顯示。
另一方面,於進行二維顯示模式下之顯示之情形時,於顯示部1進行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顯示,並且將第1光源2與第2光源7接通(點亮).斷開(非點亮)控制為用於二維顯示。具體而言,例如,如圖7所示,使第1光源2為斷開(非點亮)狀態,並且將第2光源7控制為接通(點亮)狀態。於該情形時,來自第2光源7之第2照明光L10藉由穿透第2內部反射面3B中之全反射區域32,而自第1內部反射面3A之大致整個面成為偏離全反射條件之光線並出射至第1導光板3之外部。該情形之來自第1導光板3之出射光(來自第2光源7之出射光)之面內發光圖案例如如圖8所示。即第1導光板3作為與通常之背光源相同之面狀光源發揮功能。藉此,等效地進行於顯示部1之背面側配置有通常之背光源之背光源方式之二維顯示。
再者,雖然即便僅使第2光源7點亮亦自第1導光板3之大致整個面出射第2照明光L10,但亦可視需要點亮第1光源2。藉此,例如於如僅點亮第2光源7而在對應於散射區域31與全反射區域32之部分亮度分佈產生差之情形時,藉由適當調整(進行接通.斷開控制、或點亮量之調整)第1光源2之點亮狀態,可遍及整個面使亮度分佈最佳化。然而,於進行二維顯示之情形時,於例如在顯示部1側可充分地進行亮度之修正之情形時,可僅點亮第2光源7。
[第1導光板3之配置之詳細說明]
若將第1導光板3設為楔形狀,則第1導光板3之厚度在面內產生變化。因此,自第1導光板3之散射面50至顯示部1之像素面11之空氣換算距離產生變化。藉此,進行三維顯示之情形時之最短觀察距離在面內產生變化,而對三維顯示之畫質造成不良影響。於對第1導光板3之配置進行說明之前,首先對該空氣換算距離與最短觀察距離之關係進行說明。
例如,如圖11所示,為厚度固定之導光板300之情形時之最短觀察距離與自散射面50至像素面11之空氣換算距離L,成比例。圖11之構成之情形之空氣換算距離L'係以導光板300之厚度(物理距離)t除以導光板300之折射率n所得之值(t/n)。再者,於圖11中,表示於像素面11顯示有6視點之視點圖像之例,藉由第3視點圖像到達至左眼10L,第4視點圖像到達至右眼10R而進行立體觀察。如此,在畫面整個區域內,將成為對左眼10L與右眼10R入射特定之不同視點圖像之狀態之最短距離L設為「最短觀察距離」。如圖11所示,若導光板300之厚度無論位置如何在面內均固定,則最短觀察距離亦無論位置如何在面內均固定。
相對於此,對圖10之比較例之構成之情形進行考察。於該比較例之構成中,第1導光板3成為楔形狀。顯示部1之像素面11與第1導光板3之散射面50相互平行,且顯示部1之厚度固定。又,顯示部1與第1導光板3之間為空氣。於該情形時,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D1成為D1≒d1+d1'/n。d1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顯示部1與第1導光板3之間之空氣間隔,d1'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n係第1導光板3之折射率。再者,自像素面11至顯示部1之表面之厚度設為足夠小者而省略。
又,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 間之空氣換算距離D2成為D2≒d2+d2'/n。
d2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顯示部1與第1導光板3之間之空氣間隔,d2'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n係第1導光板3之折射率。再者,自像素面11至顯示部1之表面之厚度設為足夠小者而省略。
於圖10之比較例之構成之情形時,由於顯示部1之像素面11與第1導光板3之散射面50相互平行,故物理距離在面內固定,但空氣換算距離根據位置而不同。因此,如圖12所示,最短觀察距離根據畫面內之位置而變化。具體而言,第1導光板3之厚度相對較小之位置上之最短觀察距離與厚度相對較大之位置上之最短觀察距離相比變遠。於此種狀況下,有如下之虞:於畫面之一部分中所謂之串音(crosstalk)惡化,不進行正常之立體觀察而在三維下無法看到。
為了減少上述最短觀察距離之變化,在本實施形態中,如圖9所示,於將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 D1-D2 |>| D3-D4 |......(1)
具體而言,配置為以滿足條件式(1)之方式,與圖10之比較例之構成相比使第1導光板3傾斜角度θ(散射面50相對於像素面11傾斜角度θ,從而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不平行)。再者,理想而言,較佳為以空氣換算距離D3與空氣換算距離D4相同之方式傾斜配置。藉此,在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之間,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無論位置如何均固定,且最短觀察距離L亦無論位置如何在面內均固定。
再者,於圖9之構成之情形時,空氣換算距離D3係以如下方式表 示。
D3≒d3+d3'/n
d3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顯示部1與第1導光板3之間之空氣間隔,d3'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n係第1導光板3之折射率。再者,自像素面11至顯示部1之表面之厚度設為足夠小者而省略。
又,空氣換算距離D4係以如下方式表示。
D4≒d4+d4'/n
d4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顯示部1與第1導光板3之間之空氣間隔,d4'係第1導光板3之厚度,n係第1導光板3之折射率。再者,自像素面11至顯示部1之表面之厚度設為足夠小者而省略。
[效果]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由於使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特定條件,故即便第1導光板3之構造為厚度變化之楔狀之形狀,亦可減少最短觀察距離之變化,從而謀求顯示品質之改善。又,藉由將第1導光板3設為楔狀,而易於謀求在第1導光板3上出射之光之面內亮度分佈之均勻化。
(具體之改善例)
表示在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圖9)與比較例之構成(圖10)中進行最短觀察距離之測定所得之結果。作為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使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無論位置如何均固定。畫面之上部之位置P1、中央之位置P2、及下部之位置P3(參照圖3)處之最短觀察距離係以如下方式進行測定。
.比較例之構成之情形
P1:1400mm
P2:1250mm
P3:1070mm
.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之情形
P1:1090mm
P2:1080mm
P3:1060mm
根據以上之測定結果可知,於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之情形時,最短觀察距離之變化減少。
[變化例]
圖13表示第1變化例。於該第1變化例中,於像素面11與第1導光板3之間配置有光學構件(間隔件8),該光學構件(間隔件8)係以具有與第1導光板3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雖在圖9之構成例中成為使第1導光板3傾斜角度θ之配置(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不平行),但在圖13之構成例中,未使第1導光板3傾斜(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平行)。然而,藉由配置有間隔件8,而滿足上述條件式(1)。間隔件8係配置於顯示部1中之與第1導光板3對向之側之面與第1導光板3中之與顯示部1對向之側之面之間。亦可將間隔件8貼合於顯示部1中之與第1導光板3對向之側之面。間隔件8之厚度分佈較佳為以如下方式變化: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圖14表示第2變化例。於圖9之構成例中,成為第1光源2與第1導光板3一併亦傾斜角度θ之配置。相對於此,亦可如圖14之第2變化例般,為不使第1光源2傾斜之構成。
圖15表示第3變化例。雖在圖9之構成例中,藉由設為使第1導光板3傾斜角度θ之配置而使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不平行,但於圖15之構成例中,設為傾斜顯示部1而非第1導光板3之配置。
圖16表示第4變化例。於該第4變化例中,於像素面11與顯示部1中之與第1導光板3對向之側之面之間配置有光學構件,該光學構件係以具有與第1導光板3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雖在圖9之構成例中成為使第1導光板3傾斜角度θ之配置(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不平行),但於圖16之構成例中,未使第1導光板3傾斜(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相互平行)。然而,藉由將顯示部1設為厚度變化之構造,而滿足上述條件式(1)。
例如顯示部1可由如圖17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構成。該液晶顯示裝置於中央部具有液晶層401與彩色濾光片402。又,以第1透明基板411與第2透明基板412夾持液晶層401與彩色濾光片402。進而,於最外側配置有第1偏光板421與第2偏光板422。
於如圖17所示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情形時,可將第1透明基板411及第1偏光板421之至少一者用作厚度變化之光學構件。又,亦可將除第1透明基板411及第1偏光板421以外之構件作為厚度變化之光學構件而貼合。
圖18表示第5變化例。於圖1~圖3之構成例中設置1個第1光源2,但亦可如圖18所示般具備2個第1光源2。即,亦可將2個第1光源2中之1個對向配置於第1端面51,將另1個對向配置於第2端面52。
圖19表示第6變化例。於上文所述之構成例中,對在第1導光板3之上下方向(Y方向)配置有第1光源2之構成例進行了敍述,但亦可於左右方向(X方向)配置第1光源2。圖19表示此種顯示裝置之構成例。於圖19之構成例中將第1光源2對向配置於第3端面53。於圖19之構成中,將第1導光板3設為於第3端面53與第4端面54之間厚度變化之楔狀之形狀。於此種構成之情形時,亦只要構成為在第3端面53與第4端面54之間,像素面11與散射面50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滿足上述條件式(1)即可。例如只要在X方向之剖面內使第1導光板3傾斜配置即可。
圖20表示第7變化例。於圖20之構成例中,於對向配置有第1光源2之側之端面(第1端面51)與第1導光板3中之散射面50之間設置有用以使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行進至散射面50之傾斜部4。又,於未配置第1光源2之側之端面(第2端面52)設置有用以使到達至第2端面52之第1照明光L1行進至散射面50之反射體5。
傾斜部4及反射體5係為了使在第1導光板3之內部傳播之第1照明光L1之角度分佈產生變化,從而改善光線入射至散射區域31之光量之不均勻性而設置。例如設為在第1導光板3之第1端面51與第2端面52之間以相互固定之密度及固定之形狀設置有複數個散射區域31者。於該情形時,在第1導光板3中越接近於第1光源2之部分之亮度變得越高,隨著靠近與第1光源2為相反側之端部亮度變低。藉由設置傾斜部4及反射體5而對此進行改善。
反射體5係例如貼附或接近配置於第2端面52。第2端面52及反射體5較理想為傾斜。藉由使第2端面52及反射體5傾斜,可利用反射體5之傾斜反射面使到達至第2端面52之光之角度分佈方向產生變化。藉由以此方式改變到達至第2端面52之光之角度分佈方向,可提高光入射至散射區域31之機率。藉此,有使與第1光源2為相反側之端部附近之亮度上升之效果。
圖21表示第8變化例。於上文所述之構成例中,設為在第1導光板3中與設置有散射面50之側為相反側之面(第1內部反射面3A)為平面(剖面形狀為直線狀)者進行了說明,但亦可如圖21所示般為曲面(剖面形狀為曲線狀)。
圖22表示第9變化例。於圖1~圖3之構成例中,將第1光源2對向配置於第1導光板3之厚度較大之側(第1端面51),但亦可如圖22所示般將第1光源2對向配置於厚度較小之側(第2端面52)。
<2.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再者,對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實質上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符號,而適當省略說明。
圖23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構成例。該顯示裝置相對於圖1之顯示裝置進而包括擴散光學構件6。擴散光學構件6係配置於第1導光板3與第2光源7之間。
三維顯示用之第1導光板3由於使用例如散射反射圖案將光出射至顯示部1側,故在接近於朗伯(Lambert)散射之狀態下擴展。另一方面,作為二維顯示用之背光源之第2光源7由於使用例如稜鏡片等於正面方向上聚光,故可以說為與自第1導光板3出射之光相比,自第2光源7出射之光之配光更窄之狀態。若如上述般三維顯示用之第1導光板3之配光與二維顯示用之第2光源7之配光不同,則於二維顯示時使第1導光板3(第1光源2)與第2光源7兩者均發光時、或切換二維顯示與三維顯示時,存在辨識到配光之不同,而令使用者感到異常之情況。
因此,藉由使第2光源7之配光與三維顯示用之第1導光板3相同、或接近於相同,而可解決上述問題。擴大作為二維顯示用之背光源之第2光源7之配光,而接近於三維顯示用之第1導光板3之配光。因此,具體而言,將具有擴大配光之效果之擴散板、擴散片、稜鏡片等光學構件如圖23所示般作為擴散光學構件6配置於第1導光板3與第2光源7之間,藉此可解決上述問題。或者,藉由將與例如第1導光板3中所使用之散射反射圖案相同之散射反射圖案使用於二維顯示用之背光源,而可解決上述問題。
<3.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揭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再者,對與上述第1或第2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實質上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符號,而適當省略說明。
圖24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相對於上述圖1~圖3所示之構成例,在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相對於第1導光板3於與顯示部1為相反側配置有導光型之光源。即,包括第2光源7、及將來自第2光源7之第2照明光朝向顯示部1側出射之第2導光板70。又,於第1導光板3與第2導光板70之間配置有ND(Neutral Density,中性密度)濾光片82與亮度提高片83。ND濾光片82係用以吸收來自第1導光板3之不需要之漏光者。亮度提高片83係用以提高自第2導光板70出射之光之亮度者。於第2導光板70之與第1導光板3為相反側之面(底面)對向配置有用以將來自第2導光板70之漏光朝向第2導光板70反射之反射片81。
第2導光板70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71與第2端面72。第2光源7係對向配置於第2端面72。第2導光板70成為楔型之形狀,且配置為在第1端面71與第2端面72之間具有與第1導光板3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具體而言,第2導光板70具有如下厚度分佈,即,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又,使楔型之第2導光板70之傾斜面對向配置於第1導光板3。
由於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將第1導光板3整體傾斜配置,故藉由如上述般配置第2導光板70,可使顯示裝置整體薄型化。又,藉由使用楔型之第2導光板70,可改善二維顯示時之光利用效率。藉此,可減少二維顯示時之消耗電力。
<4.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對本揭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進行說明。再者,對與上述第1至第3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實質上相同之構成部分標註相同符號,而適當省略說明。
圖25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一構成例。相對於上述圖1 ~圖3所示之構成例,在本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中,相對於第1導光板3於與顯示部1為相反側(第1導光板3與第2光源7之間)配置有ND(Neutral Density)濾光片84。ND濾光片84係用以吸收來自第1導光板3之不需要之漏光者。ND濾光片84可對例如市售之經著色之透明壓克力板進行形狀加工而使用。該經著色之透明壓克力板較理想為吸收波長均勻。ND濾光片84成為楔型之形狀,且配置為具有與第1導光板3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具體而言,ND濾光片84具有如下厚度分佈,即,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第1導光板3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又,使楔型之ND濾光片84之傾斜面對向配置於第1導光板3。由於如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般將第1導光板3整體傾斜配置,故以對應於其傾斜之方式將ND濾光片84之傾斜面對向配置於第1導光板3。
圖26表示ND濾光片84之固定方法之第1例。於該第1例中,使用例如壓克力板用之接著劑85,局部性地接合ND濾光片84之傾斜面側與第1導光板3。由於接合部亦光學性地接合,故雖然光自第1導光板3漏出,但由於漏出之光被ND濾光片84吸收,故不會產生較大之影響。作為接著劑85,可使用市售之光學零件用UV(Ultraviolet,紫外線)硬化型之接著劑。又,作為接合方法,亦可不用接著劑而為市售之光學用透明黏著片,或進行超音波接合等,並不限定其接合方法。接合部位只要為第1導光板3中之散射面50之外側(對應於顯示部1之像素面11之外側之部分)即可。又,亦可利用相同之方法局部性地接合ND濾光片84中之與傾斜面為相反側之面與第2光源7。例如亦可利用壓克力板用之接著劑86或黏著片等進行接合。
圖27表示ND濾光片84之固定方法之第2例。於該第2例中,顯示裝置具備底板87。對該底板87固定有ND濾光片84。底板87係設為如覆蓋自第2光源7之底面側至ND濾光片84之底面端部之形狀。藉由以 例如壓克力板用之接著劑86或黏著片等進行接合,而對底板87固定ND濾光片84。又,ND濾光片84之傾斜面側與第1導光板3係與圖26之第1例同樣地,使用例如接著劑85而局部性地接合。其等之接合方法亦可與上述第1例同樣地不用接著劑而為市售之光學用透明黏著片或進行超音波接合等,並不限定其接合方法。
圖28表示ND濾光片84之固定方法之第3例。於該第3例中,與上述第2例同樣地,顯示裝置具備底板87。對該底板87機械性固定有ND濾光片84。具體而言,於ND濾光片84之端部設置有貫通孔88-1,並且於底板87之端部設置有貫通孔88-2,經由該等貫通孔88-1、88-2利用螺釘89將底板87與ND濾光片84機械性固定。又,ND濾光片84之傾斜面側與第1導光板3係與圖26之第1例同樣地,使用例如接著劑85而局部性地接合。
圖29表示ND濾光片84之穿透率與第2光源7之亮度之關係。若將ND濾光片84設為楔型,則如圖29所示,穿透率根據位置而變化。二維顯示用之第2光源7由於通常設計為整個面成為均勻之亮度分佈,故因該ND濾光片84之穿透率之由位置所致之差而導致於二維顯示時畫面內之亮度分佈產生差。因此,較佳為以抵消ND濾光片84之穿透率之變化之方式調整第2光源7之亮度分佈。即,如圖29所示,在ND濾光片84之穿透率相對較低之位置上相對提高亮度,在穿透率相對較高之位置上相對降低亮度,藉此可改善通過ND濾光片84後之面內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性。
作為第2光源7之亮度之調整方法,考慮例如於對應於ND濾光片84之厚度較小之側之部分與對應於厚度較大之側之部分分別配置光源基板(未圖示),並調整該等光源基板之驅動電流之方法等。或者,於將第2光源7設為導光型之光源之情形時,如圖30所示,亦可藉由使該導光型之光源之光擷取圖案密度產生變化而應對。在通常之導光型之 光源中,圖案密度較高者之亮度變高。因此,在ND濾光片84之穿透率相對較低之位置上相對提高圖案密度,在穿透率相對較高之位置上相對降低圖案密度,藉此可改善通過ND濾光片84後之面內之亮度分佈之不均勻性。
圖31表示ND濾光片84之構成之第1具體例。用作ND濾光片84之例如市售之著色壓克力可決定每單位長度之吸收率之規格且適當選擇構成。如圖31之第1具體例般,於使用例如每單位長度之吸收率為10%/mm之著色壓克力中厚度較小之部分為5mm、厚度較大之部分為6mm者作為ND濾光片84之情形時,厚度較小之部分之穿透率為50%,厚度較大之部分之穿透率為40%。因該穿透率之差而使來自第2光源7之光之亮度分佈產生差。然而,若可容許10%之亮度分佈差,則於使用上不存在問題。
於無法容許10%之亮度分佈差之情形時,例如,如圖32之第2具體例般,使用吸收率為5%/mm、厚度較小之部分為10mm、厚度較大之部分為11mm者。於該情形時,厚度較小之部分之穿透率為50%,厚度較大之部分之穿透率為45%,從而可減小來自第2光源7之光之亮度分佈之差。於將ND濾光片84之最大穿透率設為50%以下之情形時,亦可藉由改變材料與楔形狀之板厚而減小對來自第2光源7之光之亮度分佈造成之影響。於實際使用上,只要藉由ND濾光片84所使用之材料之吸收率與楔形之形狀使穿透率之差為例如20%以下即可,並不限定於特定之構成。
<5.其他實施形態>
本揭示之技術並不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之說明,而可進行各種變化實施。
例如,上述各實施形態之顯示裝置之任一者均可應用於具有顯示功能之各種電子機器。圖33表示電視裝置之外觀構成作為此種電子 機器之一例。該電視裝置具備影像顯示畫面部200,該影像顯示畫面部200包含前面板210及濾光玻璃220。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對在第1導光板3中將散射區域31與全反射區域32設置於第2內部反射面3B側之構成例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為設置於第1內部反射面3A側之構成。
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雖以將來自第1光源2之第1照明光L1用於三維顯示之情形為例,但亦可代替三維顯示而進行如顯示根據觀察方向而不同之影像之所謂之多視圖顯示。
又,例如,本技術可採用如下構成。
(1)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顯示部,其具有像素面;及光源器件,其朝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器件包括:1個以上之第1光源,其照射第1照明光;及第1導光板,其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且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第1導光板係設為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厚度產生變化之形狀;關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距離,於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 D1-D2 |>| D3-D4 |......(1)
其中,設為D1: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 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D2: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2)
如上述(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無論位置如何均固定。
(3)
如上述(1)或(2)之顯示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上述散射面與上述像素面相互不平行。
(4)
如上述(1)或(2)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配置有光學構件,該光學構件係以具有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
(5)
如上述(4)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學構件之厚度分佈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6)
如上述(4)或(5)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顯示部中之與上述第1導光板對向之側之面與上述第1導光板中之與上述顯示部對向之側之面之間配置有上述光學構件。
(7)
如上述(4)或(5)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顯示部中之與上述第1導光板對向之側之面之間配置有上述光學構件。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配置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之第2光源及第2導光板;上述第2導光板具有如下厚度分佈,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9)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配置有ND濾光片。
(10)
如上述(9)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係設為如下構造,即,以成為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
(11)
如上述(10)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之厚度分佈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 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12)
如上述(9)至(11)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與上述第1導光板係局部性地接合。
(13)
如上述(12)之顯示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進而包括照射第2照明光之第2光源;且於上述第1導光板與上述第2光源之間配置上述ND濾光片,上述第2光源與上述ND濾光片係局部性地接合。
(14)
如上述(12)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底板;且對上述底板固定有上述ND濾光片。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中之至少一者對向配置有上述第1光源。
(16)
如上述(15)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中之對向配置有上述第1光源之側之端面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間設置有傾斜部,該傾斜部用以使上述第1照明光行進至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項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第2光源,該第2光源係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配置於與 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且照射第2照明光。
(18)
如上述(17)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部係選擇性地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者;上述第2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19)
如上述(18)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20)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上述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部,其具有像素面;及光源器件,其朝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器件包括:1個以上之第1光源,其照射第1照明光;及第1導光板,其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且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第1導光板係設為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厚度產生變化之形狀;關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距離,於將上述第1導光板 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 D1-D2 |>| D3-D4 |......(1)
其中,設為 D1: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D2: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3年1月21日向日本專利廳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號第2013-8194號而主張優先權者,藉由參照將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引用至本申請案中。
若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則可根據設計上之必要條件或其他主要原因而想到各種修正、組合、次組合、及變更,但應明白其等包含於隨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或其均等物之範圍內。
1‧‧‧顯示部
2‧‧‧第1光源
3‧‧‧第1導光板
3A‧‧‧第1內部反射面
3B‧‧‧第2內部反射面
7‧‧‧第2光源
11‧‧‧像素面
31‧‧‧散射區域
50‧‧‧散射面
51‧‧‧第1端面
52‧‧‧第2端面
L1‧‧‧第1照明光
Y‧‧‧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顯示裝置,其包含:顯示部,其具有像素面;及光源器件,其朝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器件包括:1個以上之第1光源,其照射第1照明光;及第1導光板,其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且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上述第1導光板係設為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厚度產生變化之形狀;關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距離,於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D1-D2 |>| D3-D4 |......(1)其中,設為D1: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D2: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 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2.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係無論位置如何均固定。
  3.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在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上述散射面與上述像素面相互不平行。
  4.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配置有光學構件,該光學構件係以具有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
  5. 如請求項4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光學構件之厚度分佈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6. 如請求項4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顯示部中之與上述第1導光板對向之側之面與上述第1導光板中之與上述顯示部對向之側之面之間配置有上述光學構件。
  7. 如請求項4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顯示部中之與上述第1導光板對向之側之面之間配置有上述光學構件。
  8.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配置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之第2光源及第2導光板;上述第2導光板具有如下厚度分佈,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 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9.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配置有ND濾光片。
  10. 如請求項9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係設為如下構造,即,以成為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分佈不同之厚度分佈之方式使厚度變化。
  11. 如請求項10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之厚度分佈係以如下方式變化,即,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小,在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厚度變為最大。
  12. 如請求項9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ND濾光片與上述第1導光板係局部性地接合。
  13. 如請求項12之顯示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進而包括照射第2照明光之第2光源;且於上述第1導光板與上述第2光源之間配置上述ND濾光片,上述第2光源與上述ND濾光片係局部性地接合。
  14. 如請求項12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底板;且對上述底板固定有上述ND濾光片。
  15.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中於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中之至少一者對向配置有上述第1光源。
  16. 如請求項15之顯示裝置,其中 於上述第1端面及上述第2端面中之對向配置有上述第1光源之側之端面與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之間設置有傾斜部,該傾斜部用以使上述第1照明光行進至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
  17. 如請求項1之顯示裝置,其進而包括第2光源,該第2光源係相對於上述第1導光板配置於與上述顯示部為相反側,且照射第2照明光。
  18. 如請求項17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顯示部係選擇性地切換顯示基於三維圖像資料之複數個視點圖像與基於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者;上述第2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
  19. 如請求項18之顯示裝置,其中上述第1光源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上述複數個視點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點亮狀態,於在上述顯示部顯示基於上述二維圖像資料之圖像之情形時,被控制為非點亮狀態或點亮狀態。
  20. 一種電子機器,其包括顯示裝置,上述顯示裝置包含:顯示部,其具有像素面;及光源器件,其朝向上述顯示部出射圖像顯示用之光;且上述光源器件包括:1個以上之第1光源,其照射第1照明光;及第1導光板,其具有相互對向之第1端面與第2端面,且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設置由複數個散射區域形成之散射面,藉由使上述第1照明光在上述複數個散射區域散射而使其出射至外部;且 上述第1導光板係設為於上述第1端面與上述第2端面之間厚度產生變化之形狀;關於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距離,於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3,將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空氣換算距離設為D4時,滿足以下條件:| D1-D2 |>| D3-D4 |......(1)其中,設為D1: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大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D2: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相互平行,且上述顯示部之厚度固定,上述顯示部與上述第1導光板之間為空氣之情形時之上述第1導光板之厚度為最小之位置上之上述像素面與上述散射面之間之空氣換算距離。
TW102143592A 2013-01-21 2013-11-28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TW2014303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08194 2013-01-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391A true TW201430391A (zh) 2014-08-01

Family

ID=512093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3592A TW201430391A (zh) 2013-01-21 2013-11-28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1) TW201430391A (zh)
WO (1) WO201411225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5497B2 (en) 2015-12-29 2019-07-30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autostereoscopic 3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3805B (zh) * 2018-12-05 2023-11-07 广州美术学院 一种具有曲面的导光板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7354B2 (ja) * 2002-10-25 2009-08-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JP4482286B2 (ja) * 2003-03-31 2010-06-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KR20100026761A (ko) * 2008-09-01 2010-03-10 주식회사 토비스 백라이트 유닛 그리고 이를 포함하는 평면 및 입체 겸용 영상 표시 장치
JP2011253028A (ja) * 2010-06-02 2011-12-15 Sharp Corp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を使用した電子機器
JP5545068B2 (ja) * 2010-06-25 2014-07-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5497B2 (en) 2015-12-29 2019-07-30 L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unit and autostereoscopic 3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677721B (zh) * 2015-12-29 2019-11-21 南韓商Lg顯示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單元及包含該背光單元的自動立體3d顯示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12258A1 (ja)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45826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JP5674023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4973794B1 (ja) 表示装置
JP5545068B2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立体表示装置
TWI453506B (zh) 光源裝置及立體顯示器
US20120306861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JP2013076725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KR20140065332A (ko) 광원 디바이스 및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2014029356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37961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2012025697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and electronic unit
JP2013083904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WO2013069406A1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3104917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US20130162694A1 (en) Light source device,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JP2012226199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104915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2012252937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3104914A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TW201430391A (zh) 顯示裝置及電子機器
WO2014148099A1 (ja) 光源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KR2016003083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 표시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