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349618A -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349618A
TW201349618A TW102111060A TW102111060A TW201349618A TW 201349618 A TW201349618 A TW 201349618A TW 102111060 A TW102111060 A TW 102111060A TW 102111060 A TW102111060 A TW 102111060A TW 201349618 A TW201349618 A TW 20134961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mitting layer
light emitting
ligh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10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shiaki Imai
Kazunari Takagi
Tadahiko Yoshinaga
Tatsuya Matsumi
Makoto Ando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3496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9618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8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non-liquid printing techniques, e.g. thermal transfer printing from a donor shee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4Carrier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 H10K50/157Hole transporting layers between the light-emitting layer and the cathod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2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a resonant cavity structure, e.g. Bragg reflector pair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71/0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71/10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 H10K71/12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 H10K71/13Deposition of organic active material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spin coating using printing techniques, e.g. ink-jet printing or screen printing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51Thick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包括: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Description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有機電致發光(EL)現象發射光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製造方法及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電子裝置。
隨著資訊及通信工業之發展加速,需要高效能之顯示器件。特別是有機EL器件作為下一代顯示器件已引起關注,且作為自發射型顯示器件,有機EL器件之優點不僅在於視角寬及對比度優良,且亦具有快速回應速度。
有機EL器件具有其中複數個層(包括發光層)經層壓之組態。該等層係由例如乾式製程(諸如真空沈積法)形成。更特定言之,在典型乾式製程中,將具有開口之遮罩夾在蒸發源與基板之間以將層圖案化為所需形狀。當使用此類有機EL器件之顯示單元尺寸擴大或具有較高清晰度時,由於遮罩變形、輸送複雜及其類似問題,變得難以對準且孔徑比降低。因此,存在器件特徵降級之問題。
相反,例如在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6-216563號中,揭示一種雷射轉印法,其中在具有凸出部分及凹陷部分之供體膜上形成轉印層(有機膜),且接著使用雷射轉印位於供體膜之凸出部分上的有機膜。然而,在此技術中,由於有機膜形成於凸出部分及凹陷部分上,存在難以保持有機膜之膜厚度之均勻性的問題。
因此,在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04-186111號中,揭示使用毯覆層之凸版背面平版印刷法(以下簡稱為背面印刷法)。在背面印刷法中,用包括發光材料之油墨塗佈毯覆層以形成油墨層,且接著使用刻板選擇性移除油墨層之非必要區域(非印刷圖案)。因此,毯覆層上之印刷圖案轉印至印刷基板從而形成發光層。在此背面印刷法中,因為在平坦毯覆層上形成有機膜,所以易於形成具有均勻膜厚度之有機膜。
然而,在背面印刷法中,因為施用於毯覆層之油墨被吸收,所以顏料可殘留於已藉由與刻板接觸而移除非印刷圖案之區域中。在具有複數個色彩像素之顯示單元中,存在此殘留顏料附著至不同色彩之像素區域從而引起發射光中之混色,藉此引起色純度降低之問題。
需要提供一種能夠抑制色純度降低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包括: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中,電荷輸送層安置於不同色彩之發光層中之一個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以抑制發射光之混色。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包括:形成第一電極;在該第一電極上形成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及在該複數個發光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其中在形成該等發光層時,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之一且接著在一或多個其他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中,當形成發光層時,在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中的一個發光層後,在另一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因此,抑制具有另一發光層之器件中發射光之混色。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包括: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
在根據本發明之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及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中,在形成不同色彩之發光層中的一個發光層後,在另一發光層與第一電極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因此,抑制自具有另一發光層之器件發射光的混色且因此抑制色純度降低。
應瞭解,前述一般描述及以下詳細描述均為例示性的且意欲提供所主張之技術的進一步說明。
1‧‧‧顯示單元
2R‧‧‧有機EL器件
2R1‧‧‧紅色像素區域
2G‧‧‧有機EL器件
2G1‧‧‧綠色像素區域
2B‧‧‧有機EL器件
2B1‧‧‧藍色像素區域
3‧‧‧顯示單元
4‧‧‧顯示單元
10‧‧‧驅動基板
10a‧‧‧驅動基板
11‧‧‧第一電極
12‧‧‧絕緣膜
13A‧‧‧電洞輸送層
13B‧‧‧電洞注入層
14‧‧‧有機層
14r‧‧‧紅色殘餘物
14y‧‧‧黃色殘餘物
14r1‧‧‧印刷圖案
14R‧‧‧紅光發射層
14G‧‧‧綠光發射層
14B‧‧‧藍光發射層
14Y‧‧‧黃光發射層
15A‧‧‧電子輸送層
15B‧‧‧電子注入層
16‧‧‧第二電極
17‧‧‧電荷輸送層
18‧‧‧保護層
19‧‧‧黏著層
20‧‧‧封閉基板
21‧‧‧彩色濾光片層
21R‧‧‧紅色濾光片
21G‧‧‧綠色濾光片
21B‧‧‧藍色濾光片
60‧‧‧毯覆層
61‧‧‧刻板
62‧‧‧毯覆層
63‧‧‧毯覆層
110‧‧‧基板/顯示區
110A‧‧‧顯示區域
111‧‧‧TFT
112‧‧‧平坦化層
120‧‧‧信號線驅動電路/非顯示區
120A‧‧‧信號線
130‧‧‧掃描線驅動電路/操作區
130A‧‧‧掃描線
140‧‧‧像素電路
200‧‧‧影像顯示螢幕區
210‧‧‧前面板
220‧‧‧濾光玻璃
310‧‧‧發光區
320‧‧‧顯示區
330‧‧‧菜單開關
340‧‧‧快門按鈕
410‧‧‧主體
420‧‧‧鍵盤
430‧‧‧顯示區
510‧‧‧主體
520‧‧‧透鏡
530‧‧‧開始/停止開關
560‧‧‧顯示區
610‧‧‧頂側殼體
620‧‧‧底側殼體
630‧‧‧連接區
640‧‧‧顯示器
650‧‧‧子顯示器
660‧‧‧照相燈
670‧‧‧相機
1101‧‧‧閘極電極
1102‧‧‧閘極絕緣膜
1103‧‧‧閘極絕緣膜
1104‧‧‧半導體層
1105‧‧‧通道保護膜
1106‧‧‧源極及汲極電極
Cs‧‧‧電容器
D1a‧‧‧包括電荷輸送材料之溶液
D1g‧‧‧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溶液
D1r‧‧‧包括紅光發射材料之溶液
D1r'‧‧‧溶液D1r之層之不必要部分
GND‧‧‧第二電源線
H‧‧‧接觸孔
Id‧‧‧驅動電流
LB‧‧‧光
LG‧‧‧光
LR‧‧‧光
Tr1‧‧‧驅動電晶體
Tr2‧‧‧寫入電晶體
Vcc‧‧‧第一電源線
包括隨附圖式以提供對技術之進一步瞭解且將其併入本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之一部分。圖式說明實施例且與說明書一起用於解釋技術原理。
圖1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顯示單元之組態的剖視圖。
圖2為說明圖1中所說明之顯示單元之驅動基板的電路組態實例之示意圖。
圖3為說明圖1中所說明之顯示單元之像素電路的實例之等效電路圖。
圖4為說明圖1中所說明之驅動基板之組態實例的剖視圖。
圖5為說明圖1中所說明之有機EL器件之特定組態的示意性剖視 圖。
圖6A及6B為描述圖1中所說明之顯示單元之製造方法的剖視圖。
圖7為說明根據圖6A及6B之製程的剖視圖。
圖8為說明根據圖7之製程(形成R及G之發光層之製程)的剖視圖。
圖9A至9C為描述圖7中所說明之製程之特定程序的示意圖。
圖10A至10C為說明根據圖9A至9C之製程的示意圖。
圖11A至11C為說明根據圖10A及10C之製程的示意圖。
圖12A至12C為說明根據圖11A至11C之製程的示意圖。
圖13A至13C為說明根據圖12A至12C之製程的示意圖。
圖14A及14B分別為說明形成R之發光層後之器件基板及形成G之發光層後之器件基板的特定組態之示意性剖視圖。
圖15A及15B分別為描述比較實例及實施例中之發光原理的示意圖。
圖16A及16B分別為說明比較實例中G器件之發射光譜及實施例中G器件之發射光譜的示意圖。
圖17A及17B為說明根據圖8之製程(形成B之發光層之製程)的剖視圖。
圖18為說明根據圖17A及17B之製程的剖視圖。
圖19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中的有機EL器件之特定組態的剖視圖。
圖20為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中的有機EL器件之特定組態的剖視圖。
圖21A至21E為說明形成圖20中所說明之有機EL器件之電荷輸送層及綠光發射層的製程之製程圖。
圖22為說明根據修改方案1之有機EL器件之特定組態的剖視圖。
圖23A及23B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智慧型手機之組態的透視圖。
圖24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電視之組態的透視圖。
圖25A及25B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數位靜態相機之組態的透視圖。
圖26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個人電腦之外觀的透視圖。
圖27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視訊攝影機之外觀的透視圖。
圖28A至28G為說明使用顯示單元之蜂巢式電話之組態的平面圖。
下文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應注意,描述將按以下次序進行。
1. 第一實施例(按如下次序形成第一發光層,且接著在第二有機EL器件上形成電荷輸送層及第二發光層的實例)
1-1. 完整組態
1-2. 製造方法
2. 第二實施例(其中形成第一發光層且接著形成作為器件共用層之電荷輸送層的實例)
3. 第三實施例(其中形成第一發光層且接著在第二有機EL器件上同時形成電荷輸送層及第二發光層之實例)
4. 修改方案(包括黃光發射層及藍光發射層之顯示單元之實例)
5. 應用實例(電子裝置之實例)
(第一實施例) [1-1. 完整組態]
圖1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顯示單元1)之剖面組態。顯示單元1係用作例如有機電致發光彩色顯示器且具有 其中複數個發射紅光之有機EL器件2R(第一有機EL器件,紅色像素)、複數個發射綠光之有機EL器件2G(第二有機EL器件,綠色像素)及複數個發射藍光之有機EL器件2B(藍色像素)規則排列的組態。該等有機EL器件2(2R、2G及2B)由保護層18覆蓋且由封閉基板20密封,其中黏著層19在兩者之間。顯示單元1為頂部發射型顯示單元,其中彼此相鄰的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組合組成一個像素,且自封閉基板20之頂面發射三種色彩的光LR、LG及LB。下文將詳細描述各別組件。
(驅動基板10)
圖2說明與上述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一起形成於顯示單元1之驅動基板10上的電路組態。在驅動基板10中,舉例而言,在基板110上形成其中複數個有機EL器件2R、2G及2B以矩陣形式排列的顯示區域110A,且在顯示區域110A周圍安置作為影像顯示器之驅動器的信號線驅動電路120及掃描線驅動電路130。沿列方向延伸的複數個信號線120A連接至信號線驅動電路120,且沿行方向延伸的複數個掃描線130A連接至掃描線驅動電路130。每一信號線120A與每一掃描線130A之交點對應於有機LE器件2R、2G及2B中之一者。除該等電路外,在顯示區域110A周圍的區域中安置電源線驅動電路(未說明)。
圖3說明安置於顯示區域110A中之像素電路140之實例。像素電路140包括例如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各對應於下文中將描述之TFT 111)、在該等電晶體Tr1與Tr2之間的電容器(保持電容器(retention capacitor))Cs及在第一電源線(Vcc)與第二電源線(GND)之間的串聯連接至驅動電晶體Tr1之有機EL器件2R、2G或2B。驅動電晶體Tr1及寫入電晶體Tr2各由典型薄膜電晶體(TFT)組成,且TFT可具有例如反向交錯組態(所謂底閘極型)或交錯組態(頂閘極型)。在此類組態下,影像信號自信號線驅動電路120經由信號線120A供應至寫入電 晶體Tr2之源極(或汲極)。掃描信號自掃描線驅動電路130經由掃描線130A供應至寫入電晶體Tr2之閘極。
圖4說明驅動基板10之特定剖面組態(TFT 111之組態)以及有機EL器件2R、2G或2B之示意性組態。在驅動基板10中,形成對應於上述驅動電晶體Tr1及上述電晶體Tr2中之每一者的TFT 111。在TFT 111中,舉例而言,閘極電極1101安置於基板110上之選擇性區域中,且半導體層1104形成於閘極電極1101上,其中閘極絕緣膜1102及1103在半導體層1104與閘極電極1101之間。通道保護膜1105安置於充當半導體層1104之通道的區域(面向閘極電極1101之區域)上。一對源極及汲極電極1106電連接至半導體層1104。平坦化層112形成於基板110之整個表面上以覆蓋此類TFT 111。
基板110係由例如玻璃基板或塑膠基板組成。或者,基板110可由表面經絕緣處理之石英、矽、金屬或其類似物製成。此外,基板110可具有可撓性或剛性。
閘極電極1101具有藉由施加至TFT 111之閘極電壓來控制半導體層1104中之載流子密度的功能。閘極電極1101係由例如以下組成:單層膜,由選自由Mo、Al、鋁合金及其類似物組成之群之一種製成;或層壓膜,由選自該群之兩種或兩種以上製成。鋁合金之實例包括鋁-釹合金。
閘極絕緣膜1102及1103各由例如以下組成:單層膜,由選自由氧化矽(SiOX)、氮化矽(SiNX)、氮化矽氧化物(SiON)、氧化鋁(Al2O2)及其類似物組成之群的一種製成;或層壓膜,由選自該群之兩種或兩種以上製成。在此情況下,閘極絕緣膜1102係由例如SiO2製成且閘極絕緣膜1103係由例如Si3N4製成。閘極絕緣膜1102及1103之總膜厚度在例如約200nm至約3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
半導體層1104係由例如氧化物半導體製成,該氧化物半導體包括 一或多種選自由銦(In)、鎵(Ga)、鋅(Zn)、錫(Sn)、Al及Ti組成之群之材料的氧化物作為主要組分。半導體層1104藉由施加閘極電壓在該對源極及汲極電極1106之間形成通道。半導體層1104之膜厚度較佳足以不引起薄膜電晶體之ON電流降級,藉此可對通道施加負電荷影響(其將於下文中描述)。更特定言之,半導體層1104之膜厚度較佳在約5nm至約1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
通道保護膜1105形成於半導體層1104上且防止在形成源極及汲極電極1106時對通道造成損害。通道保護膜1105係由例如包括矽(Si)、氧(O2)及氟(F)之絕緣膜組成,其中厚度為例如約10nm至約300nm(包括端點在內)。
源極及汲極電極1106充當源極及汲極且各由以下組成:單層膜,由選自由鉬(Mo)、鋁(Al)、銅(Cu)、鈦、ITO、氧化鈦(TiO)及其類似物組成之群的一種製成;或層壓膜,由選自該群之兩種或兩種以上製成。舉例而言,較佳使用三層膜,其經由將厚度為約50nm之Mo、厚度為約500nm之Al及厚度為約50nm之Mo按此次序,或鍵聯於氧之鍵弱的金屬或金屬化合物(諸如包括氧之金屬化合物,例如ITO或氧化鈦)層壓所組成。因此,可穩定保持氧化物半導體之電特性。
平坦化層112係由例如有機材料(諸如聚醯亞胺或酚醛清漆)製成。平坦化層112之厚度在例如約10nm至約1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且較佳為約50nm或50nm以下。有機EL器件2之第一電極11形成於平坦化層112上。
應注意,接觸孔H形成於平坦化層112中,且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中之每一者之源極或汲極電極1106及第一電極11經由接觸孔H彼此電連接。各別像素之第一電極11藉由絕緣膜12彼此電分離,且在第一電極11上層壓包括各色彩之發光層的有機層14(其將於下文中描述)及第二電極16。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特定組態將描述於下文 中。
保護層18防止水進入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中且係由具有低透明度及低透水性之材料製成,厚度為例如約2μm至約3μm(包括端點在內)。保護層18可由絕緣材料或導電材料製成。使用無機非晶形絕緣材料(例如非晶矽(α-Si)、非晶矽碳化物(α-SiC)、非晶矽氮化物(α-Si1-xNx)、非晶碳(α-C)或其類似物)作為絕緣材料。此類無機非晶形絕緣材料不形成晶粒;因此,無機非晶形絕緣材料形成具有低透水性之良好保護膜。
封閉基板20與黏著層19一起密封有機EL器件2R、2G及2B。封閉基板20係由可透射由有機EL器件2發射之光的材料(諸如玻璃)製成。在封閉基板20中,舉例而言,可包括彩色濾光片及黑色矩陣(兩者均未說明)且在此情況下,封閉基板20射出由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中之每一者發射的各色彩光且吸收由有機EL器件2R、2G及2B反射之外部光,藉此改良對比度。
(有機EL器件2R、2G及2B)
有機EL器件2R、2G及2B具有頂部發射型器件組態。然而,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不限於該組態且可具有例如透射型器件組態,亦即自基板110出光之底部發射型器件組態。
各有機EL器件2R係形成於絕緣膜12之開口部分中且具有例如層壓組態,其中電洞注入層(HIL)13B、電洞輸送層(HTL)13A、紅光發射層14R、藍光發射層14B及電子輸送層(ETL)15A、電子注入層(EIL)15B及第二電極16以所述次序層壓在第一電極11上。類似地,除包括綠光發射層14G替代紅光發射層14G以外,各有機EL器件2G具有例如與有機EL器件2R之層壓組態類似的層壓組態。各有機EL器件2B具有例如其中電洞注入層13B、電洞輸送層13A、藍光發射層14B、電子輸送層15A、電子注入層15B及第二電極16以所述次序層壓在第一電極 11上之層壓組態。因此,在實施例中,各像素之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獨立地形成,且所有像素共用的藍光發射層14B係形成於整個顯示區域110A上。形成所有像素共用的電洞注入層13B、電洞輸送層13A、電子輸送層15A及電子注入層15B。如下文中詳細描述,在實施例中,藉由背面印刷法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且藉由真空沈積法形成藍光發射層14B。此外,儘管本文中未說明,但綠光有機EL器件2G進一步包括在發射層印刷期間形成的電荷輸送層17。
在顯示單元1為頂部發射型的情況下,第一電極11充當例如陽極且係由例如高反射性材料(諸如鋁、鈦或鉻(Cr))製成。應注意,在顯示單元1為底部發射型的情況下,使用例如由ITO、IZO、IGZO或其類似物製成的透明導電膜。
絕緣膜12使有機EL器件2R、2G及2B彼此電絕緣且將發光區域分為對應於各別像素之發光子區域。絕緣膜12中包括複數個開口部分,且在各開口部分中形成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中之一者。絕緣膜12係由例如有機材料(諸如聚醯亞胺、酚醛清漆樹脂或丙烯酸系樹脂)製成。或者,可經由將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層壓來組成絕緣膜12。無機材料之實例包括SiO2、SiO、SiC及SiN。
電洞注入層13B為用於提高電洞注入效率及防止洩漏之緩衝層。電洞注入層13B之厚度較佳為例如約5nm至約200nm(包括端點在內),且更佳為約8nm至約150nm(包括端點在內)。可相對於相鄰層(諸如電極)之材料適當地選擇電洞注入層13B之材料,且電洞注入層13B之材料之實例包括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伸苯基伸乙烯基、聚伸噻吩基乙烯、聚喹啉、聚喹喏啉及其衍生物、導電聚合物(諸如在主鏈或側鏈中包括芳族胺結構之聚合物)、金屬酞菁(諸如銅酞菁)及碳。導電聚合物之特定實例包括寡苯胺及聚二氧基噻吩,諸如 聚(3,4-伸乙二氧基噻吩)(PEDOT)。此外,可使用可自H.C.Starck GmbH獲得之Nafion(商標)及Liquion(商標)、可自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獲得之ELsource(商標)、可自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Ltd.獲得之名為Verazol(商標)之導電聚合物或其類似物。
電洞輸送層13A提高輸送至各別色彩之發光層之電洞輸送效率。舉例而言,電洞輸送層13A之厚度視整個器件組態而定,但較佳在約5nm至約2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且更佳在約8nm至約15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電洞輸送層13A係由可溶於溶劑中之聚合物材料製成,例如聚乙烯咔唑、聚茀、聚苯胺、聚矽烷或其衍生物、在側鏈或主鏈中具有芳族胺之聚矽氧烷衍生物、聚噻吩或其衍生物、聚吡咯或4,4'-雙(N-1-萘基-N-苯基胺基)聯苯(α-NPD)。
紅光發射層14R、綠光發射層14G及藍光發射層14B回應於電場之施加而藉由電子與電洞之重組來發射光。舉例而言,該等各別色彩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之厚度視整個器件組態而定,但較佳在約10nm至約2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且更佳在約20nm至約15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
紅光發射層14R、綠光發射層14G及藍光發射層14B可由對應於發射光之各別色彩的材料製成,且可使用聚合物材料(分子量為例如約5000或5000以上)或低分子量材料(分子量為例如約5000或5000以下)。當使用低分子量材料時,舉例而言,可使用包括兩種或兩種以上材料(亦即主體材料及摻雜材料)之混合材料。當使用聚合物材料時,舉例而言,聚合物材料係以溶解於有機溶劑中之油墨狀態使用。此外,可使用包括低分子量材料及聚合物材料之混合材料。
在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描述,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係由背面印刷法(所謂濕式製程)形成,且藍光發射層14B係由真空沈 積法(所謂乾式製程)形成。因此,主要使用聚合物材料作為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之材料,且在藍光發射層14B中主要使用低分子量材料。
聚合物材料之實例包括基於聚茀之聚合物衍生物、(聚)對伸苯基伸乙烯基衍生物、聚伸苯基衍生物、聚乙烯咔唑衍生物、聚噻吩衍生物、基於苝之顏料、基於香豆素之顏料、基於若丹明(rhodamine)之顏料及經摻雜材料摻雜之上述聚合物材料。摻雜材料之實例包括紅螢烯(rubrene)、苝、9,10-二苯基蒽、四苯基丁二烯、尼羅紅(nile red)及香豆素6。低分子量材料之實例包括苯、苯乙烯胺、三苯胺、卟啉、聯伸三苯、氮雜聯伸三苯、四氰基對醌二甲烷、***、咪唑、噁二唑、聚芳基烷、苯二胺、芳基胺、噁唑、蒽、茀酮、腙、芪及其衍生物,以及雜環共軛系統單體及寡聚物,諸如基於聚矽烷之化合物、基於乙烯基咔唑之化合物、基於噻吩之化合物及基於苯胺之化合物。此外,除該等材料外,各別色彩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可包括具有高發光效率之材料(例如低分子量螢光材料、磷光顏料或金屬錯合物)作為客體材料。
電子輸送層15A提高輸送至各別色彩之發光層之電子輸送效率。電子輸送層15A之材料之實例包括喹啉、苝、啡啉、雙苯乙烯、吡嗪、***、噁唑、富勒烯、噁二唑、茀酮、其衍生物及其金屬錯合物。更特定實例包括參(8-羥基喹啉)鋁(簡稱Alq3)、蒽、萘、菲、芘、蒽、苝、丁二烯、香豆素、C60、吖啶、芪、1,10-啡啉、其衍生物及其金屬錯合物。此外,較佳使用具有優良電子輸送效能之有機材料。有機材料之特定實例包括芳基吡啶衍生物及苯并咪唑衍生物。舉例而言,電子輸送層15A及電子注入層15B之總膜厚度視整個器件組態而定,但較佳在約5nm至約20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且更佳在約10nm至約180nm範圍內(包括端點在內)。
電子注入層15B提高注入至各別色彩之發光層之電子注入效率。電子注入層15B之材料之實例包括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金屬及其氧化物、其錯合物氧化物、其氟化物及其碳酸鹽。
在顯示單元1為頂部發射型的情況下,第二電極16之厚度為例如約10nm且係由例如以下組成:單層膜,由任一種具有高透光性之導電膜材料(包括ITO、IZO、ZnO、InSnZnO、MgAg、Ag及其類似物)製成;或層壓膜,由兩種或兩種以上選自導電膜材料之材料製成。在顯示單元1為底部發射型的情況下,使用高反射性材料,諸如鋁、AlSiC、鈦或鉻。
(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特定組態)
在實施例中,除上述各種功能層外,有機EL器件2R、2G及2B、尤其有機EL器件2G在顯微鏡下包括電荷輸送層17,其將於下文中描述。
圖5示意性說明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層壓組態。如上文所描述,在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中的有機EL器件2R及2G中,各像素之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獨立地形成。另一方面,在有機EL器件2B中,藍光發射層14B係形成延伸至形成有機EL器件2R及2G之區域。換言之,在驅動基板11上將三種色彩之發光層中的兩種色彩之發光層(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形成為預定圖案(例如線形圖案或矩陣圖案)。
在實施例中,電荷輸送層17安置於紅光發射層14R、綠光發射層14G及藍光發射層14B中的綠光發射層14G及藍光發射層14B之靠近第一電極11定位的表面上(更特定言之,在綠光發射層14G及藍光發射層14B與電洞輸送層13A之間)。
在此情況下,電荷輸送層17包括電洞輸送材料且其厚度為例如約5nm至約20nm(包括端點在內)。可使用電洞輸送層13A之上述材料 中之任一種作為電洞輸送材料,但電洞輸送材料不限於此。舉例而言,除電洞輸送層13A之上述材料外,可使用用作非發光性電洞輸送材料之二胺基二苯基衍生物,諸如聚TPD或PPV或PEDOT-PSS。此外,電荷輸送層17及電洞輸送層13A可由彼此相同之材料或彼此不同之材料製成。在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後,以與綠光發射層14G相同的模式形成電荷輸送層17。
[1-2. 製造方法]
舉例而言,藉由以下製程製造上述顯示單元1。
首先,如圖6A中說明,在驅動基板10上形成第一電極11。此時,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或濺鍍法在驅動基板10之整個表面上形成上述電極材料之膜,且接著藉由使用例如光微影法蝕刻來使該膜圖案化。此外,各第一電極11經由形成於驅動基板10中之平坦化層112之接觸孔H連接至TFT 111(更特定言之,源極及汲極電極1106)。
接著,如圖6B中說明,形成絕緣膜12。更特定言之,用上述樹脂材料藉由例如旋塗法塗佈驅動基板10之整個表面,且接著使用例如光微影法在對應於各第一電極11之部分中形成開口。在形成開口後,可視需要使絕緣膜12回流。
接著,如圖7中說明,電洞注入層13B及電洞輸送層13A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以所述次序形成以覆蓋第一電極11及絕緣膜12。然而,除真空沈積法外,可使用直接塗佈法(諸如旋塗法、縫塗法或噴墨法)或可使用照相凹版膠印法(gravure offset method)、凸版印刷法、凹版背面印刷法或其類似方法作為形成電洞注入層13B及電洞輸送層13A之技術。
(形成G及R之發光層之製程)
接著,如圖8中說明,分別在紅色像素區域2R1及綠色像素區域2G1中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此時,如下文將描述, 綠光發射層14G及紅光發射層14R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法按所述次序以圖案形成。簡單說明如下。
1. 形成第一發光層
(1)用包括第一發光材料之溶液塗佈毯覆層
(2)使用刻板在毯覆層上形成印刷圖案
(3)將毯覆層上之印刷圖案轉印至驅動基板10
2. 形成電荷輸送層17
(1)用包括電洞輸送材料之溶液塗佈毯覆層
(2)使用刻板在毯覆層上形成印刷圖案
(3)將毯覆層上之印刷圖案轉印至驅動基板10
3. 形成第二發光層
(1)用包括第二發光材料之溶液塗佈毯覆層
(2)使用刻板在毯覆層上形成印刷圖案
(3)將毯覆層上之印刷圖案轉印至驅動基板10
1. 形成第一發光層
(1)形成第一發光層之塗佈製程
首先,製備用於轉印第一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紅光發射層14R)之毯覆層60,且用包括紅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r塗佈毯覆層60。更特定言之,如圖9A及9B中說明,將溶液D1r滴於毯覆層60上,且藉由直接塗佈法(諸如旋塗法或縫塗法)用溶液D1r塗佈毯覆層60之整個表面。因此,如圖9C中說明,在毯覆層60上形成包括紅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r之層。
(2)形成印刷圖案之製程
接著,在毯覆層60上形成紅光發射層14R之印刷圖案層(印刷圖案層14g1)。更特定言之,首先,如圖10A中說明,具有對應於紅色像素區域2R1之凹陷部分的刻板61與毯覆層60上之溶液D1r之層經排 列,使其彼此面對,且如圖10B中說明,將毯覆層60上之溶液D1r之層與刻板61相抵按壓。接著,如圖10C中說明,當毯覆層60與刻板61分離時,將溶液D1r之層之不必要部分(D1r')轉印至待自毯覆層60移除之刻板61之凸出部分。因此,在毯覆層60上形成對應於紅光發射層14R之紅色像素區域的印刷圖案14r1。應注意,在圖式中,說明線形圖案;然而,圖案形狀不限於線形圖案,只要圖案與TFT像素排列一致即可。
(3)轉印製程
接著,將毯覆層60上之紅光發射層14R之印刷圖案層14R1轉印至驅動基板10。更特定言之,如圖11A中說明,上面已形成有電洞注入層13B及電洞輸送層13A之驅動基板10(為方便起見,下文中簡稱為「驅動基板10a」)與毯覆層60經排列,使其彼此面對。接著,將驅動基板10a與印刷圖案14r1對準,且如圖11B中說明,將毯覆層60之形成有印刷圖案層14r1之表面與驅動基板10a相抵按壓。接著,分離毯覆層60與驅動基板10a,且接著紅光發射層14R在驅動基板10a上以圖案形成(參見圖11C)。
2. 形成電荷輸送層
(1)形成電荷輸送層之塗佈製程
接著,用包括電荷輸送材料(在此情況下,為電洞輸送材料)之溶液D1a塗佈毯覆層62。更特定言之,如圖12A及12B中說明,藉由例如旋塗法用包括電洞輸送材料之溶液D1a塗佈毯覆層62之整個表面。因此,如圖12C中說明,在毯覆層62上形成包括電洞輸送材料之溶液D1a之層。
(2)形成印刷圖案之製程及(3)轉印製程
接著,儘管未特定說明,但如在上述紅光發射層14R之情況下,使用預定刻板在毯覆層62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之印刷圖案層且接著轉 印至驅動基板10a。因此,在驅動基板10a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
3. 形成第二發光層
(1)形成第二發光層之塗佈製程
接著,製備用於轉印第二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綠光發射層14G)之毯覆層63,且用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g塗佈毯覆層63。更特定言之,如圖13A及13B中說明,將溶液D1g滴至毯覆層63上,且藉由例如直接塗佈法(諸如旋塗法或縫塗法)用溶液D1g塗佈毯覆層63之整個表面。因此,如圖13C中說明,在毯覆層63上形成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g之層。
(2)形成印刷圖案之製程及(3)轉印製程
接著,儘管未特定說明,但如上述紅光發射層14R之情況下,使用預定刻板在毯覆層62上形成綠光發射層14G之印刷圖案層且接著轉印至驅動基板10a。因此,在驅動基板10a上形成綠光發射層14G。
如上文所描述,在實施例中,對於各像素來說,三種色彩之發光層中的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之圖案係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獨立地形成。此時,舉例而言,在形成紅光發射層14R之製程中,用溶液D1r塗佈毯覆層60時所吸收之紅光發射材料留存於毯覆層60之藉由刻板61移除溶液D1r之區域中。因此,在轉印紅光發射層14R之製程中,如圖14A中說明,紅光發射材料(紅色殘餘物14r)附著至除紅色像素區域2R1以外的區域,更特定言之綠色像素區域2G1及藍色像素區域2B1。因此,如圖15A中說明,在綠色像素區域2G1中,藉由施加電壓自第一電極11及第二電極16輸送電洞及電子,且綠光發射層14G及與綠光發射層14G相鄰的紅光發射材料經激發而發光。因此,如圖16A中說明,來自有機EL器件之發射光不僅具有表示綠光之峰(約550nm波長),且亦具有表示紅光之峰(約600nm波長)。換言之,綠光與紅光混合引起色純度降低。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描述,藉由背面印刷形成紅光發射層14R,且接著在形成綠光發射層14G之前在綠色像素區域2G1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換言之,如圖14B中說明,電荷輸送層17***綠色像素區域2G1上之紅色殘餘物14r與綠光發射層14G之間,且如圖15B中說明,紅色殘餘物14r排列於激子漫射區域外。因此,紅光發射材料不發光。結果,如圖16B中說明,來自有機EL器件2G之發射光僅具有表示綠光之峰(約550nm波長)且色純度獲改良。
接著,如圖17A中說明,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在驅動基板10之整個表面上形成藍光發射層14B。應注意,當在形成藍光發射層14B之前在藍色像素區域2B1上形成厚度為例如約1nm或1nm以上之電荷輸送層17時,預期會改良器件特徵,諸如藍光有機EL器件之色純度。此外,在此情況下,提供藍光發射層14B作為有機EL器件2R、2G及2B共用的層;然而,藍光發射層14B不限於此且可由與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類似的方式藉由背面印刷形成。
接著,如圖17B中說明,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在藍光發射層14B上形成電子輸送層15A及電子注入層15B。接著,如圖18中說明,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CVD法或濺鍍法在電子注入層15B上形成第二電極16。因此,在驅動基板10上形成有機EL器件2R、2G及2B。
最終,形成保護層18以覆蓋驅動基板10上之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且接著封閉基板20與驅動基板10用位於兩者之間的黏著層19黏結,從而完成圖1中說明之顯示單元1。
[功能及作用]
在根據實施例之顯示單元1中,掃描信號自掃描線驅動電路130經由寫入電晶體Tr2之閘極電極供應至各像素,且自信號線驅動電路120經由寫入電晶體Tr2供應之影像信號留存於保持電容器Cs中。藉此將驅動電流Id注入各有機EL器件2以允許各有機EL器件2藉由電子與 電洞之重組而發光。在顯示單元1為頂部發射型的情況下,此光穿過第二電極16及封閉基板20以朝向顯示單元1之頂部射出。
在此類顯示單元1中,在製造製程中,如上文所描述,對於各像素而言,三種色彩之發光層R、G及B中的兩種色彩之發光層(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係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法獨立地形成。形成三種色彩之發光層中的第一種色彩之發光層(第一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紅光發射層14R),且接著在除第一種色彩以外的色彩之有機EL器件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在此情況下,為在綠光有機EL器件2G及藍光有機EL器件2B之電洞輸送層13A上)。接著,形成第二種色彩之發光層(第二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綠光發射層14G)。
(比較實例)
在根據相對於實施例之比較實例之顯示單元中,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法形成第一種色彩之發光層(例如紅光發射層),且接著如在第一種色彩之發光層之情況下,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依序形成第二種色彩之發光層(例如綠光發射層)。在依序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之情況下,如上文所描述,有機EL器件2G之電洞輸送層13A上形成包括紅光發射材料之紅色殘餘物14R。隨後形成之綠光發射層14G直接層壓在紅色殘餘物14r上。因此,紅色殘餘物14r與綠光發射層14G一起由電洞供應層(電洞注入層及電洞輸送層)及電子供應層(電子注入層及電子輸送層)供應之電洞及電子激發從而發紅光。結果,在有機EL器件2G中,綠光與紅光混合引起色純度降低。
另一方面,在實施例中,形成紅光發射層14R,且接著在綠色像素區域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因此,在有機EL器件2G中,電荷輸送層17抑制電子注入位於電洞輸送層13A上之紅色殘餘物14r。因此,來自有機EL器件2G之發射光僅包括來自綠光發射層14G之發射光,且抑制發射光譜之混色從而改良色純度。
如上文所描述,在根據實施例之顯示單元1中,形成電荷輸送層17之製程***使用背面印刷法形成第一發光層(紅光發射層14R)與第二發光層(綠光發射層14G)之製程之間,且綠光發射層14G直接層壓在電荷輸送層17上。因此,由於電荷輸送層17形成於綠光發射層14G與在紅光發射層14R形成期間形成於綠色像素區域上的紅色殘餘物14r之間,因此紅色殘餘物14r排列於激子漫射區域外。因此,抑制第二有機EL器件(有機EL器件2G)中發射光譜之混色從而改良色純度。換言之,改良有機EL器件2G之器件特徵且可提供具有優良顯示品質之顯示單元。
接著,下文將描述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相同組件由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之數字表示且不另作描述。
(第二實施例)
圖19示意性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顯示單元2中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層壓組態。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顯示單元2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電荷輸送層17作為有機EL器件2R、2G及2B共用之層形成。應注意,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同,在驅動基板10上形成有機EL器件2R、2G及2B且由保護層18、黏著層19及封閉基板20密封以組成顯示單元。
同樣在本實施例中,各有機EL器件2R及2G具有例如其中電洞注入層13B、電洞輸送層13A、紅光發射層14R或綠光發射層14G、藍光發射層14B、電子輸送層15A、電子注入層15B及第二電極16以所述次序層壓在第一電極1上之層壓組態。各有機EL器件2B具有例如其中電洞注入層13B、電洞輸送層13A、藍光發射層14B、電子輸送層15A、電子注入層15B及第二電極16以所述次序層壓在第一電極11上之層壓組態。此外,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及綠光發射層14G,且藉由例如真空沈積法形成藍光發射層14B。
在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描述,電荷輸送層17作為有機EL器件2R、2G及2B共用之層形成。更特定言之,在有機EL器件2R之紅光發射層14R以及有機EL器件2G及2B之電洞輸送層13A上連續形成電荷輸送層17。在使用背面印刷形成紅光發射層14R後,舉例而言,在毯覆層上進行區域塗佈,且接著在未進行圖案化下進行背面印刷以形成電荷輸送層17。
因此,在實施例中,使用背面印刷法形成第一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紅光發射層14R),且接著電荷輸送層17作為共用層在有機EL器件2G及2B之紅光發射層14R及電洞輸送層13A上形成;因此,除上述實施例中之作用外,亦減少板的使用,藉此產生諸如藉由簡化製造製程而降低成本、降低組件成本及改良製造產率之作用。
(第三實施例)
圖20示意性說明根據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顯示單元3中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層壓組態。圖21A至21E說明進行塗佈以共同形成兩個層(亦即實施例中之電荷輸送層17及綠光發射層14G)之製程。根據實施例之顯示單元3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電荷輸送層17及綠光發射層14G藉由塗佈共同形成於綠色像素區域2G1上。
在本實施例中,如上文所描述,電荷輸送層17及綠光發射層14G藉由塗佈以所述次序共同形成於對應於電洞輸送層13A之綠色像素區域之部分上。首先,藉由塗佈形成紅光發射層2R,且接著用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g塗佈毯覆層60。更特定言之,如圖21A及21B中說明,藉由例如縫塗法用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溶液D1g塗佈毯覆層60之整個表面以形成溶液D1g之層。接著,如圖21C及21D中說明,藉由例如縫塗法用包括電荷輸送材料(在此情況下,為電洞輸送材料)之溶液D1a塗佈毯覆層60之整個表面以形成溶液D1a之層,其中溶液1g之層在兩者之間。因此,如圖21E中說明,在毯覆層60上形成包括溶液 D1g(包括綠光發射材料)之層及溶液D1a(包括電洞輸送材料)之層的雙層膜。使用例如對應於綠色像素區域2G之板使雙層膜圖案化,且接著立即轉印至驅動基板10a以在綠色像素區域2G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及綠光發射層14G。
因此,在實施例中,使用背面印刷法形成第一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紅光發射層14R),且接著共同形成電荷輸送層17及第二發光層(在此情況下,為綠光發射層14G)。因此,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相比,減少製程數目且簡化製造製程。此外,抑制來源於電荷輸送層17與第二發光層之間的界面中之毯覆層之矽氧烷引起的污染,且因此可防止特徵劣化。
(修改方案)
圖22示意性說明根據修改方案1之顯示單元4中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層壓組態。在上述第一實施例及其類似實施例中,紅光發射層及綠光發射層描述為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以圖案形成之發光層之實例;然而,可使用任何其他色彩之發光層。舉例而言,在此修改方案中,可在兩個像素(亦即有機EL器件2R及2G)上形成黃光發射層14Y,且可形成藍光發射層14B以覆蓋黃光發射層14Y。在此情況下,在有機EL器件2R及2G中,藉由混合黃光與藍光產生白光;因此,在靠近封閉基板20的側上設置彩色濾光片層21,且使用彩色濾光片層21提取紅光及綠光。彩色濾光片層21具有分別面向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紅色濾光片21R、綠色濾光片21G及藍色濾光片21B。紅色濾光片21R選擇性地允許紅光穿過,綠色濾光片21G選擇性地允許綠光穿過且藍色濾光片21B選擇性地允許藍光穿過。在此修改方案中,在此類組態下,在對應於藍光發射層14B之藍色像素之部分與電洞輸送層13A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17。
在此修改方案中,使用毯覆層藉由背面印刷在對應於兩個像素 (亦即電洞輸送層13A上之紅色像素及綠色像素)之區域上形成黃光發射層14Y,且接著在對應於藍色像素之區域上形成電荷輸送層17。接著,在電荷輸送層17上形成藍光發射層14B。因此,抑制電子注入位於電洞輸送層13A上之黃色殘餘物14y,且抑制藍色像素中發射光譜之混色。
(應用實例)
將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及上述修改方案1中描述之各包括有機EL器件2R、2G及2B之顯示單元1至4併入以下在各種領域中顯示影像之電子裝置中。
圖23A及23B說明智慧型手機之外觀。智慧型手機包括例如顯示區11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及非顯示區(殼體)120,及操作區130。操作區130可安置於非顯示區120之前表面上,如圖23A中說明,或可安置於非顯示區120之頂面上,如圖23B中說明。
圖24說明電視之外觀組態。電視包括例如影像顯示螢幕區20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其包括前面板210及濾光玻璃220。
圖25A及25B分別說明數位靜態相機之正面及背面上之外觀組態。數位靜態相機包括例如用於閃光之發光區310、顯示區32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菜單開關330及快門按鈕340。
圖26說明筆記型個人電腦之外觀組態。筆記型個人電腦包括例如主體410、用於輸入字元及其類似物之操作的鍵盤420及用於顯示影像之顯示區43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
圖27說明視訊攝影機之外觀組態。視訊攝影機包括例如主體510、設置於主體510之前表面上且用於拍攝物體影像之透鏡520、拍攝開始/停止開關530及顯示區56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
圖28A至28G說明蜂巢式電話之外觀組態。圖28A及28B分別為蜂巢式電話打開狀態下之前視圖及側視圖,且圖28C、28D、28E、28F 及28G分別為蜂巢式電話閉合狀態下之前視圖、左側視圖、右側視圖、俯視圖及仰視圖。蜂巢式電話具有其中例如頂側殼體610與底側殼體620經由連接區(鉸鏈區)630連接在一起之組態,且蜂巢式電話包括顯示器640(顯示單元1或其類似物)、子顯示器650、照相燈(picture light)660及相機670。
儘管已參考第一至第三實施例及修改方案描述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且可進行不同修改。舉例而言,在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實施例中,紅光發射層及綠光發射層分別作為首先藉由背面印刷法形成之第一發光層及接著藉由背面印刷法形成之第二個發光層形成;然而,可以相反次序形成各別色彩之發光層。
此外,視發光層之形成次序或各像素中之器件特徵而定,可選擇適當的電洞輸送材料或適當的電子輸送材料作為本發明中之電荷輸送材料。
此外,各層之材料及厚度、形成各層之方法及條件不限於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實施例中所描述者,且可藉由任何其他方法在任何其他條件下用任何其他材料製成具有任何其他厚度之各層。此外,無需包括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實施例中所描述之所有層,且可適當地移除任一個層。此外,可進一步包括除上述實施例及其類似實施例中所描述之層以外的層。舉例而言,在藍光EL器件2B之電荷輸送層17與藍光發射層14B之間可進一步包括一或多個由具有電洞輸送效能之材料製成的層,諸如日本未審查專利申請公開案第2011-233855號中描述之共用電洞輸送層。當進一步包括此類層時,可改良發光效率及使用壽命特徵。
應注意,該技術可具有以下組態。
(1)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包括: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 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2)如(1)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層獨立地包括各像素之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形成於該第一及第二發光層之該第二發光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3)如(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連續地安置於該第一發光層之更靠近第二電極之側及該第二發光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之側上。
(4)如(2)或(3)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括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其中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該紅色像素中,且綠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該綠色像素中。
(5)如(2)至(4)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括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其中綠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該綠色像素中,且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該紅色像素中。
(6)如(4)或(5)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藍色像素包括藍光發射層,及該電荷輸送層亦安置於該藍色像素中之該藍光發射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7)如(2)至(6)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括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 其中該紅色像素及該綠色像素中包括黃光發射層,及該藍色像素中包括藍光發射層。
(8)如(7)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形成於該藍色像素中之該藍光發射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9)如(7)或(8)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藍光發射層係形成延伸至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上之區域。
(10)如(1)至(9)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由電洞輸送材料製成。
(11)如(2)至(10)中任一項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矽氧烷。
(12)一種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包括:形成第一電極;在該第一電極上形成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及在該複數個發光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其中在形成該等發光層時,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者,且接著在一或多個其他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
(13)如(12)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在形成該等發光層時,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係使用一種或兩種板藉由印刷以此次序形成,及在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後,使用用於形成該第二發光層之板形成該電荷輸送層。
(14)如(13)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在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後,該第二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以層壓形式形成。
(15)如(13)或(14)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紅色像素區域中,且綠光發射層作為該 第二發光層形成於綠色像素區域中。
(16)如(15)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且接著自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上之區域至藍色像素區域形成藍光發射層。
(17)如(12)至(16)中任一項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黃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紅色像素區域及綠色像素區域中,且藍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藍色像素區域中。
(18)如(12)至(17)中任一項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藉由平板印刷法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
(19)如(12)至(18)中任一項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藉由反向套版印刷法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
(20)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包括: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本申請案含有與2012年4月23日向日本專利局申請之日本優先專利申請案第2012-097626號中所揭示之內容相關的主題,該申請案之全部內容以引用的方式併入本文中。
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瞭解,可在隨附申請專利範圍或其相等物之範疇內視設計要求及其他因素進行各種修改、組合、子組合及變化。
1‧‧‧顯示單元
2R‧‧‧有機EL器件
2G‧‧‧有機EL器件
2B‧‧‧有機EL器件
10‧‧‧驅動基板
11‧‧‧第一電極
12‧‧‧絕緣膜
13A‧‧‧電洞輸送層
13B‧‧‧電洞注入層
14R‧‧‧紅光發射層
14G‧‧‧綠光發射層
14B‧‧‧藍光發射層
15A‧‧‧電子輸送層
15B‧‧‧電子注入層
16‧‧‧第二電極
18‧‧‧保護層
19‧‧‧黏著層
20‧‧‧封閉基板
LB‧‧‧光
LG‧‧‧光
LR‧‧‧光

Claims (20)

  1.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包含: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複數個發光層獨立地包括各像素之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形成於該第一及第二發光層之該第二發光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3.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連續地安置於該第一發光層之更靠近該第二電極之側及該第二發光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之側上。
  4.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括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其中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該紅色像素中,且綠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該綠色像素中。
  5.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括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其中綠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該綠色像素中,且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該紅色像素中。
  6. 如請求項4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藍色像素包括藍光發射層,及 該電荷輸送層亦安置於該藍色像素中之該藍光發射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7.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進一步包含紅色像素、綠色像素及藍色像素,其中該紅色像素及該綠色像素中包括黃光發射層,及該藍色像素中包括藍光發射層。
  8. 如請求項7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形成於該藍色像素中之該藍光發射層之更靠近該第一電極的側上。
  9. 如請求項7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藍光發射層係形成延伸至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上之區域。
  10. 如請求項1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電荷輸送層係由電洞輸送材料製成。
  11. 如請求項2之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其中該第一發光層包括矽氧烷。
  12. 一種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包含:形成第一電極;在該第一電極上形成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及在該複數個發光層上形成第二電極,其中在形成該等發光層時,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者,且接著在一或多個其他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形成電荷輸送層。
  13. 如請求項12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在該形成該等發光層時,第一發光層及第二發光層係使用一種或兩種板藉由印刷以此次序形成,及在該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後,使用用於形成該第二發光層之板形成該電荷輸送層。
  14. 如請求項13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在該形成該第一發光層後,該第二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以層壓形式形成。
  15. 如請求項14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紅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紅色像素區域中,且綠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綠色像素區域中。
  16. 如請求項15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形成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且接著自該紅光發射層及該綠光發射層上的區域至藍色像素區域形成藍光發射層。
  17. 如請求項12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黃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一發光層形成於紅色像素區域及綠色像素區域中,且藍光發射層作為該第二發光層形成於藍色像素區域中。
  18. 如請求項12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藉由平板印刷法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
  19. 如請求項12之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其中藉由反向套版印刷法形成該複數個發光層及該電荷輸送層。
  20. 一種電子裝置,其包括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該有機電致發光單元包含:複數個不同色彩之發光層;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其向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每一者施加電壓;及電荷輸送層,其安置於該複數個發光層中之一或多個發光層與該第一電極之間。
TW102111060A 2012-04-23 2013-03-28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TW2013496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97626A JP2013225436A (ja) 2012-04-23 2012-04-23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および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9618A true TW201349618A (zh) 2013-12-01

Family

ID=48614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1060A TW201349618A (zh) 2012-04-23 2013-03-28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090977A1 (zh)
JP (1) JP2013225436A (zh)
KR (1) KR20150004319A (zh)
CN (1) CN104247074A (zh)
TW (1) TW201349618A (zh)
WO (1) WO201316164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3938B (zh) * 2013-12-17 2016-10-11 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20449B2 (en) * 2013-12-09 2018-07-10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for anode buffer layer of organic thin film solar cell and organic thin film solar cell
KR102165234B1 (ko) * 2014-04-25 2020-10-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CN104766875B (zh) * 2015-03-30 2019-12-13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共用蓝光发光层的像素排布方式及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JP2017182892A (ja) * 2016-03-28 2017-10-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1053814A1 (ja) * 2019-09-20 2021-03-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デバイスおよび表示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CN113950753A (zh) * 2021-09-14 2022-0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其制备方法和发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8616B2 (ja) * 2002-03-26 2008-11-26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術振興機構 機能性薄膜
KR100729089B1 (ko) * 2005-08-26 2007-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JP4484081B2 (ja) * 2006-12-22 2010-06-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08277193A (ja) * 2007-05-02 2008-11-13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素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ラインヘッド
US8137147B2 (en) * 2007-10-30 2012-03-20 Toppan Printing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5019644B2 (ja) * 2010-03-24 2012-09-0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有機el装置
KR101137392B1 (ko) * 2010-03-31 2012-04-20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5418435B2 (ja) * 2010-07-27 2014-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66422B2 (ja) * 2010-10-05 2015-08-19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36935B2 (ja) * 2011-04-26 2015-06-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184937B (zh) * 2011-05-03 2013-08-21 昆山维信诺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2012060174A (ja) * 2011-12-19 2012-03-22 Sony Corp 表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53938B (zh) * 2013-12-17 2016-10-11 北京維信諾科技有限公司 一種有機電致發光元件及其製備方法
US10312453B2 (en) 2013-12-17 2019-06-04 Beijing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25436A (ja) 2013-10-31
KR20150004319A (ko) 2015-01-12
WO2013161646A1 (en) 2013-10-31
CN104247074A (zh) 2014-12-24
US20150090977A1 (en) 2015-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69878B2 (en) Display unit with moisture proof film outside of seal section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said display unit
KR101896125B1 (ko)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유닛, 전사 인쇄 방법, 유기 전계발광 유닛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전자 장치
US10770658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unit
US8921872B2 (en) Display uni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nic apparatus, illumination unit,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767303B1 (ko) 표시 장치,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US8872200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201349618A (zh) 有機電致發光單元、製造有機電致發光單元之方法,及電子裝置
US10444559B2 (en) Display unit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9099406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system
JP2013225436A5 (zh)
WO2013179873A1 (ja)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子機器
JP6031649B2 (ja) 有機電界発光装置、有機電界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79726A (ja) 膜および膜構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