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207497A -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207497A
TW201207497A TW099117990A TW99117990A TW201207497A TW 201207497 A TW201207497 A TW 201207497A TW 099117990 A TW099117990 A TW 099117990A TW 99117990 A TW99117990 A TW 99117990A TW 201207497 A TW201207497 A TW 20120749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egrees
curvature
backlight
shaped
incid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17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ogo Shinkai
Eiji Ohta
Yasuyuki Kudo
Tatsuya Harima
Saori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074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7497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1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 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201207497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及包含其之液晶顯示裝置。詳細 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抑制亮度不均之背光。又本 . 發明係關於一種含有擴散劑之擴散板、包含其之背光、及 . 液晶顯不裝置。 【先前技術】 液晶顯示裝置並非自發光型之顯示裝置,故於其背後配 置有背光。背光方式可大致分為側光型及直下型兩種,於 要求高亮度之大型液晶電視等中,廣泛使用直下型背光。 先前之直下型背光中’於光源與液晶面板之間配置有積 層有複數片光學薄片之薄片積層體。作為該薄片積層體之 構成’如圖1 A~圖1C所示’通常係採用以下所示之3種構 成。 構成(1)(參照圖1A):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1 〇 1 /擴散片102/稜鏡片103/擴散片 10 2 (液晶面板側) 、 構成(2)(參照圖1B): -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101/擴散片102/稜鏡片103/反射性偏光 . 片1〇4(液晶面板側) 構成(3)(參照圖1C): (光源側)擴散板105/擴散片102/稜鏡片103/擴散片1〇2(液晶 面板側) 與構成(1)相比,構成(2)係搭載於認為需要亮度之模型 146319.doc 201207497 中。構成(3)搭載於在光源之距離變大、或光源與擴散板之 距離變小之情形時產生亮度不均但對於亮度並無需求之模 型中。 另外,由於近年來之背光之成本下降,而研究削減搭載 於背光中之光學薄片之數量。如此研究有各種用以削減光 學薄片之數量之背光構成,其中,認為削除賦形擴散板與 棱鏡片之間之擴散片的以下背光構成係有優勢者之一(例 如參照專利文獻1)。 構成(1)(參照圖2A):(光源側)賦形擴散板1〇1/稜鏡片1〇3/ 擴散片1〇2(液晶面板側) 構成(2)(參照圖2B):(光源側)賦形擴散板1〇1/稜鏡片1〇3/ 反射性偏光片104(液晶面板側)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曰本專利特開2007-25619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若如上述般自先前之構成中單純除去擴散片,則 產生下述4個弊端。 (1)弊端1(產生正面亮度不均) 如圖3A所示,背光正面之亮度分佈L1具有於光源lu上 之位置處下降之特性。因此,於自正面觀察背光之情形 時,光源111上產生較暗之線狀之亮度不均。其原因在 於,穿過賦形擴散板101且垂直入射至稜鏡片1〇3之背面之 146319.doc 201207497 :二於稜鏡H)3a而過多地返回至光源iu側。與此相對, =所示,於賦形擴散板⑻與稜鏡㈣之間存在擴散 2之情形時,穿過賦形擴散板ι〇ι之光由擴散片⑽擴 /入射至稜鏡片103。因&,垂直入射至稜鏡片⑻之 月面之光所佔的比例變小。 (2)弊端2(產生傾斜亮度不均) 如圖3A所示,相對於背光之正面而傾斜之方向的亮度分 佈L2具有於光源ln之附近上升之特性。朝傾斜方向行進 之光由稜鏡1G3a折射,但透射紐多,因此於傾斜觀察背 光之情形日夺’光源⑴之附近變亮,產生亮度不均。與此 相對,如圖3B所示,於賦形擴散板1〇1與稜鏡片1〇3之間存 在擴散片102之情形時,穿過賦形擴散板1〇1之光由擴散片 1〇2擴散後,入射至稜鏡片103。因此,朝傾斜方向入射至 稜鏡片103之背面之光所佔的比例變小。 即’弊端1與弊端2係由相同原因引起。於弊端丨之情形 時’光源上之朝向棱鏡片背面之垂直入射光大於光源上以 外之朝向稜鏡片背面之垂直入射光,稜鏡片1 03使背面垂 直入射光返回至光源側,因此光源1 1 1上變暗。於弊端2之 情形時’光源111上之朝向稜鏡片背面之傾斜入射光小於 光源旁側之朝向棱鏡片背面之傾斜入射光,稜鏡片1 〇 3使 對於背面之傾斜入射光透射,因此光源旁側變亮。如圖 3A、圖3B所示’於擴散片102存在於賦形擴散板ι〇1與棱 鏡片103之間之情形時,利用擴散片102而使垂直入射光與 傾斜入射光均勻化,故可消除弊端1與弊端2。 1463l9.doc 201207497 (3) 弊端3(柱螺栓銷之視認) 由於除去賦形擴散板與稜鏡片之間之擴散片,擴散程度 降低’故視認出支持光學薄片(賦形擴散板)之複數個柱螺 栓銷,有損畫面之均勻度。 (4) 弊端4(由背光尺寸誤差而產生之亮度不均) 背光之亮度不均產生係受到光源中心間距離p、光源中 心與賦形擴散板(或擴散板)背面之距離H、光源中心與反 射片表面之距離L之各尺寸的影響。根據該等尺寸,以不 產生党度不均之方式設計賦形擴散板之形狀或擴散劑之添 加量等。然而,由於賦形擴散板與稜鏡片之間之擴散片消 失而使彳寸擴散程度降低,故亮度不均相對於該等尺寸之偏 差的靈敏度變高。例如,由於光源之彎曲或擴散板之彎 曲上述距離P或H僅偏移1 mm左右,便會產生亮度不 均’成為品質存在偏差之背光。 #端3與弊端4係由相同原因引起。該原因係由於賦形擴 散板與稜鏡片之間之擴散片消失而使得擴散程度降低。 因此,本發明之第1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正面亮产 不均及傾斜亮度不均、且可抑制柱螺栓銷之視認之背光? 及包含其之液晶顯示裝置。 又’本發明之第2目的在於提供—種可抑制正面亮度不 均及傾斜亮度不均且可抑制柱螺栓銷之視認'進而可:制 由背光之尺寸誤差產生之亮度不均之背光,及 晶顯示裝置。 3八之液 所述,若自先刚之構成中單純除去擴散片,則 146319.doc 201207497 由於擴散不足而產生亮度不均。於是,若為改善此種亮度 不均’而將擴散劑添加於賦形擴散板整體(透鏡部及基體 兩者)中,則會導致亮度下降。 因此,本發明之第3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改善亮度不均 且可抑制売度下降之擴散板、包含其之背光及液晶顯示裝 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第1發明係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及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 出射面而依序積 賦形擴散板及棱鏡片係自入射面朝向 層, 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夕λ ^ π <入射面、及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稜鏡片出射之出射面, •角柱狀之 於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賦予曲率尺之 複數個凸部, 間距Cp之比率 凸部之底角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凸部之頂部所賦予之曲率R、與凸部之 R/Cp滿足 0.0014<R/Cp<0.43之關係。 第2發明係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 、及使 <入射面 146319.doc 201207497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 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係自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 層, 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及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稜鏡片出射之出射面, 於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賦予 曲率R之三角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凸部之斜面角度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凸部之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所賦予之曲率R與凸 4之間距Cp之比率R/Cp滿足〇.〇〇 14<R/Cp<〇.43之關係, (其中’於對凸部之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曲率之情形 時’將頂部之曲率没為R1、將底部之曲率設為R2,且 RsR 1+R2) 〇 第3發明係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及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 賦形擴散板及棱鏡片係自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 層, 稜鏡片之稜鏡底角為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 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及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棱鏡片出射之出射面, 146319.doc 201207497 於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賦予 複數個凸部, 一角柱狀之 凸部之底角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凸部之頂部所賦予 曲旱R與凸部之間距Cd之比率 R/Cp滿足0.0014<R/Cp<0 43之關係。 第4發明係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入射面、及使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月, 而依序積 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係自入射面朝向出射面 層, 、及使 稜鏡月之稜鏡斜面角度為3〇度以上且42 5度以下 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 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稜鏡片出射之出射面, 於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職予 曲率R之三角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凸部之斜面角度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凸部之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所賦予之曲率r與凸 部之間距CP之比率R/Cp滿足〇 〇〇14<R/Cp<〇 43之關係, (其中,於對凸部之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曲率之情形 時,將頂部之曲率設為R1、將底部之曲率設為R2,I R=R1+R2)。 [發明之效果] 146319,doc •9- 201207497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發明 ^n 可抑制正面亮度不均及 傾斜亮度不均,且可抑制柱螺栓銷之視認。 又’根據本發明,可抑制正丄 卩正面売度不均及傾斜亮度不 而可抑制由背光之尺寸 均’且可抑制柱螺栓銷之視認,進 誤差產生之亮度不均。 【實施方式】 邊參照圖式》· —邊依昭H下h丨5 — ,、、、以下順序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 態0 1·第1實施形態(利用稜鏡片改善亮度不均之例) 2·第2實施形態(利用擴散板改善亮度不均之例) 3. 第3實施形態(利用稜鏡片與擴散板之組合改善亮度不均 之例) 4. 第4實施形態(單層構造之賦形擴散層、包含其之背光、 及液晶顯示裝置之例) 5. 第5實施形態(具有多層構造之賦形擴散板之例) <1·第1實施形態> [液晶顯示裝置之構成]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一構 成例的模式圖。如圖4所示’該液晶顯示裝置包含:使光 出射之背光1、及使自背光1出射之光時間、空間地調變而 顯示圖像之液晶面板2。 以下’依序對液晶顯示裝置中所包含之液晶面板2及背 光1進行說明。 (液晶面板) 146319.doc •10- 201207497 作為液晶面板2,例如可使用扭轉向列(Twisted
Nematic : TN)模式、超扭轉向列(Super Twisted Nematic : STN)模式、垂直配向(verticaiiy Aligned: VA)模式、水平 排列(In-Plane Switching : IPS)模式、光學補償彎曲配向 (O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 : OCB)模式、強誘 電性(Ferroelectric Liquid Crystal : FLC)模式、高分子分散 型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 : PDLC)模式、 相變型賓主(Phase Change Guest Host : PCGH)模式等顯示 模式者。 (背光) 作為背光1,例如可使用直下型背光。背光1例如包含框 體11、複數個光源12、反射片13、薄片積層體14以及複數 個柱螺栓銷1 〇 ^反射片13係配置於光源i 2之背後。複數個 柱螺栓銷10係配置於框體1丨之内側面,藉由該複數個柱螺 栓銷10而支持薄片積層體14。薄片積層體14係配置於光源 12與液晶面板2之間。 以下,依序對背光1中所包含之光源丨2、反射片丨3以及 薄片積層體14進行說明。 (光源) 作為光源12,例如可使用線狀光源。作為線狀光源,例 如可使用冷陰極螢光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熱陰極螢光管(H〇t Cath〇de刃謝咖如Lamp: HCFL)等螢光管。光源係形成為圓柱狀,且於相互平行之 狀態下相隔配置成等間隔或非等間隔。再者,將發光二極 146319.doc 201207497 體(Light Emitting Diode : LED)之類的點狀光源配置成線 狀之光源亦包含於線狀光源中β (反射片) 反射片13係用於藉由使自光源丨2出射之光之一部分擴散 或反射等,而提高光之利用效率者。作為反射片n,只要 為具有使光擴散或反射等之性質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定, 可列舉漫反射(白色)系之反射片、鏡面反射系之反射片 等作為漫反射系之反射片13,例如可使用白色聚酯膜、 界面多重反射片(例如超白色聚酯膜等)。作為鏡面反射系 之反射片13,例如可使用鋁(Ai)薄膜、銀(Ag)薄膜等金屬 薄膜。再者,作為反射片13,只要為具有使光擴散或反射 等之特性者即可,並無特別限定。除上述以外,亦可使用 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醋) 製、聚碳酸酯製等各種薄膜。 (薄片積層體) 圖5A係表示薄片積層體之第丨構成例之模式圖。如圖5a 所示,第1構成例之薄片積層體14包含賦形擴散板15、稜 鏡片16以及擴散片17。薄片積層體14具有使自光源12出射 之光入射之入射面、與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 面。賦形擴散板15、稜鏡片16、擴散片17係自薄片積層體 Μ之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層配置。 圖5Β係表示薄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之模式圖。如圖5β 所示,第2構成例之薄片積層體14包含擴散板15、稜鏡片 16以及反射性偏光片18。賦形擴散板15、稜鏡片16、反射 146319.doc 201207497 性偏光片18係自薄片積層體14之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 積層配置。 (賦形擴散板) 賦形擴散板15例如具有兩主面,於與液晶面板2相對向 之一主面,朝一個方向延伸之複數個凸部係朝向與該延伸 方向正交之方向而排列。作為光擴散部之複數個凸部具有 利用凸部形狀而使來自各光源12之光或來自稜鏡片16之側 之返回光擴散的功能。凸部例如具有雙凸形狀。此處,所 谓雙凸形狀,係指與凸部之脊線垂直之剖面形狀為圓弧狀 或大致圓弧狀、或者橢圓弧狀或大致橢圓弧之一部分(參 照圖6)。賦形擴散板15具有例如較厚之板狀,且以透明樹 月曰作為主成分。作為賦形擴散板丨5之材料,例如可使用聚 對笨二曱酸乙二酯(PET)、丙烯酸酯、聚碳酸酯、聚苯乙 烯、聚丙烯(PP ’ p〇lypropylene) ' pMMA(p〇lymethyl methacrylate ’ 聚甲基丙烯酸曱酯樹脂)、MS(methyl methacryiate styrene ’甲基丙烯酸甲酯與笨乙烯之共聚物)等透光性之 熱塑性樹脂。賦形擴散板1 5例如亦可包含於其内部含有擴 散劑之光擴散層。如上所述含有擴散劑之情形時,若擴散 劑之含量過多,則無光出射面形狀之效果,因此較佳為適
V 當調整擴散劑之含量。作為擴散劑,例如可列舉有機填 料、無機填料等’亦可使用空洞粒子作為擴散劑。就防止 損傷之觀點而言’賦形擴散板i 5亦可於成為光源側之另一 主面具有數十μιη〜數百μιη之不規則的凸凹形狀。 (擴散片) 146319.doc 201207497 擴散片17具有藉由使透過稜鏡片16之光擴散而改善視角 之功能。具有使來自各光源12之光或來自稜鏡片側之返回 光擴散之功能。擴散片1 7例如具有包含兩主面之較薄之薄 片狀。擴散片17例如包含具有兩主面之薄片狀之基材(例 如具有透明性之基材)、與形成於該基材之一主面之擴散 層。基材例如具有薄片狀,且以透明樹脂作為主成分。作 為基材之材料,例如可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丙烯酸酯、聚碳酸酯等透光性之熱塑性樹脂。擴散層含有 擴散劑及透明樹脂。該擴散層例如可藉由於基材上塗佈含 有擴政劑之塗料並使其硬化而形成。作為擴散劑,例如可 列舉有機填料、無機填料等,亦可使用空洞粒子作為擴散 劑。又,擴散片17並不限定於上述塗佈型者,亦可使用於 樹月a材料上轉印凹凸形狀(壓紋形狀)之轉印型者作為擴散 片17 6亥壓紋形狀轉印型之擴散片17例如可藉由將能量線 硬化樹脂(例如紫外線硬化樹脂)或熱固性樹脂塗佈於基材 上,對於泫樹脂轉印具有擴散性之凹凸形狀並使其硬化而 形成。轉印之凹凸形狀較佳為根據所期望之擴散特性等而 適當選擇’例如可列舉不規則的凹凸或大致半球形狀之凹 凸(微透鏡)等》 (反射性偏光片) 反射性偏光片18例如包含交替積層有折射率相互不同之 層之多層構造體(未圖示)。包含此種構造體之反射性偏光 片18係將藉由稜鏡片16而提高指向性之光分離成p波與s 波,並且僅使p波透射’而使3波選擇性地反射。反射之3 146319.doc -14- 201207497 波由配置於光源12背後之反射片13等再次反射,並且分離 為P波與s波’因此可再利用由反射性偏光片丨8反射之s 波。反射性偏光片1 8較佳為進而包含形成於上述多層構造 體之兩主面之擴散層。如上所述,藉由以一對擴散層夾持 多層構造體來形成,而以反射性偏光片内之擴散層擴散透 過該多層構造體之P波,藉此可擴大視角。即,可對反射 性偏光片18賦予用於改善視角之擴散性能。 (稜鏡片) 圖7A係表示稜鏡片之一構成例之立體圖。圖7B係表示 稜鏡片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如圖7A、圖7B所示,稜鏡 片16包含具有兩主面之薄片狀之基材16a、與形成於該基 材16a之主面之複數個稜鏡16b。該形成有稜鏡i6b之一 主面係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基材16a與複數個稜鏡Mb 較佳為-體成形。其原因在於’彳消除光於基材—與複 數個稜鏡16b之界面之反射,而提高稜鏡片16之透射率。 複數個稜鏡1 6b係於成為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之側之基 材16a之一主面上,朝—個方向延伸之凸#,且朝向與該 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而排列。具體而言,例如將頂部尖銳 之三角柱一、或對頂部賦予曲率尺之三角柱、或對底部賦予 曲率R之二角、或對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曲率R之三 角柱朝一個方向鄰接配置。藉此’棱鏡片16係使自盘光源 12對向配置之另一主面入射之光中之各稜鏡排列方向上的 f分’朝向底面之法線方向屈折透射’而增加指向性提 高正面亮度。亦可使稜鏡⑽之脊線蜿蜒。作為稜鏡⑽, 146319.doc -15- 201207497 亦可使用剖面為雙曲線狀等非球面形狀者。 稜鏡16b之底角較佳為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更佳為 37.5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範圍内。藉由於該角度範圍内 設定稜鏡16b之底角,可抑制於自正面方向觀察液晶顯示 裝置之情形時之亮度不均、及於自傾斜方向觀察液晶顯示 裝置之情形時的亮度不均。又,可防止柱螺栓銷之視認, 或可防止柱螺栓銷之視認至無需在意之程度。又,於由於 對稜鏡16b之底部賦予曲率R等而無法識別底角之情形時, 將上述底角另稱為斜面角度。即,稜鏡16b之斜面角度較 佳為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更佳為37 5度以上且42 5度 以下之範圍内。此處,所謂底部’表示形成於鄰接之稜: 間之凹部’所謂底部之曲率R’表示對形成於凸部間之凹 部所賦予之曲率。 予曲率R之情形時,將 之點之切線、與於稜 正交之方向所成的角 另一方面,於對稜鏡16b之斜面賦 通過鄰接之稜鏡16b之斜面彼此相交 鏡片16之面内與稜鏡之延伸方向 視為上述底角。 稜鏡16b例如具有尘命、& _ 銳次賦予曲率R之頂部16c,較裔 賦予曲率R之頂部16ce其 权13 τα 其原因在於,藉由對頂部 曲率R’可於㈣態㈣法等成形棱鏡^之情形時, 尚稜鏡形狀之轉印性…藉由對 :部賦予曲率r、或者對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V: 亦可改善截斷。 '蚵卞曲早β 稜鏡16b例如具有鈍角之 邛,該頂部之頂肖較佳為 I46319.doc 201207497 度以上且120度以下’更佳為95度以上且i〇5度以下之範圍 内。藉由於該角度範圍内設定棱鏡16b之頂角,可獲得與 設定上述稜鏡16b之底角之情形相同的效果。 該稜鏡片1 6例如係使用具有透光性之樹脂材料、具體而 言例如1種或複數種熱塑性樹脂,以溶態擠壓法等一體形 成。又,例如亦可藉由於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為主成 分之透光性基材1 6a上塗佈能量線硬化樹脂(例如紫外線硬 化樹脂)’轉印棱鏡形狀並使其硬化而形成。作為熱塑性 樹脂,考慮控制光之射出方向之功能,則較佳為使用折射 率為1.4以上者。作為此種樹脂,例如可列舉··聚碳酸酯 樹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樹脂)等丙烯酸系樹脂、 聚乙烯(polyethylene,PE)及聚丙烯(pp)等聚烯烴系樹脂、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樹脂、Ms (甲基丙烯酸曱酯與 苯乙烯之共聚物)等非晶性共聚聚酯樹脂、聚苯乙烯樹 脂、聚氣乙烯樹脂、環稀烴系樹脂、胺基曱酸酯系樹脂、 天然橡膠系樹脂及人工橡膠系樹脂、以及該等樹脂之複數 種組合等。 稜鏡片16較佳為含有擴散劑。作為擴散劑,例如可列舉 有機填料或無機填料等,亦可使用空洞粒子作為擴散劑。 擴散劑之内部霧度(JIS(japanese Industriai Standards,曰 本工業標準)κ 7136)較佳為65%以上且97%以下。此處, 所s月擴散劑之内部霧度’係指於使稜鏡片16之棱鏡部分平 坦之情形時的内部含有之擴散劑所引起之霧度。 <2.第2實施形態> 1463l9.doc •17· 201207497 圖8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背光中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 之第1構成例的模式圖。圖犯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背光中 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的模式圖。如圖8A、圖 所示第2貫施形態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在於包含稜 鏡片20及賦形擴散板19,代替第}實施形態中之稜鏡片16 及賦形擴散板1 5(參照圖5)。 (賦形擴散板) 圖9 A係表不賦形擴散板丨9之一構成例之立體圖。圖9B 係表示賦形擴散板丨9之—構成例之剖面圖。如圖$ A、圖 9B所不,賦形擴散板19包含具有兩主面之板狀之基材 Ba與形成於该基材19a之一主面之複數個凸部1外。該 开> 成有凸4 19b之一主面係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基材 心與複數個凸部㈣較佳為—體成形。其原因在於,可消 除光於基材19a與複數個凸部州之界面之反射,而提高賦 形擴散板19之透射率。 複數個凸部19b係於成為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之側之基 材9a之主面上’朝一個方向延伸者,且朝向與該延伸 方向正交之方向而排列。具體而言例如將對頂部賦予曲 率R之三角柱朝一個方向鄰接配置。 &部19b之底角較佳為痒 -权住马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更佳為39 度以上且42度以下,進而軔估盔 %叩較佳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之範 圍内董f凸σρ 19b之頂部所賦予之汉與凸部之間距&之比 率R/Cp較佳為〇.〇014<R/c <〇 4 坊丄你 ϋ·43。藉由將凸部19b之底角 及比率R/Cp設定為上述筋Jf| —r λ 4乾圍可抑制正面亮度不均及傾斜 146319.doc 201207497 亮度不均,且可抑制柱螺栓銷之視認,進而可抑制由於背 ^之尺寸誤差不均而產生亮度不均。又,賦予曲率r之部 分並不僅限定於頂部,亦可對頂部或底部、或者其兩者進 行賦予。此處,所謂底部,表示形成於鄰接之凸部間之凹 部,所謂底部之曲率R,表示對形成於凸部間之凹部所賦 予之曲率。其中,於對凸部19b之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 曲率R之情形時,將頂部之曲率設為R1、將底部之曲率設 為R2 ’從而定義為r=ri+r2。 又,本說明書中,於由於對凸部19b之底部賦予曲率r等 而無法識別底角之情形時,將上述底角另稱為斜面角度。 即,凸部19b之斜面角度較佳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更 佳為39度以上且42度以下,進而較佳為39度以上且“度以 下之範圍内。 另一方面,於對凸部19b之斜面賦予曲率尺之情形時,將 通過鄰接之凸部19b之斜面彼此相交之點之切線、與於賦 形擴散板19之面内與凸部19b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所成 的角認作上述底角。 賦形擴散板19較佳為含有擴散劑。其原因在於可抑制亮 度不均之產生。於將擴散劑添加於賦形擴散板1 9中之情形 時’賦形擴散板19之基體部分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κ 7361)較佳為82.1%以上且88·7%以下之範圍内。該基體部 分之全光線透射率係藉由利用溶劑等使賦形擴散板19之凸 部19b成為平坦後’依據JIS κ 7361測定全光線透射率而獲 得。 146319.doc - 19· 201207497 (稜鏡片) 種鏡片20例如包含具有兩主面之薄片狀之基材、 於該基狀-主面之複數個三角稜鏡。_成有稜鏡之一 主面係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其分办、—如 1基材與複數個稜鏡較佳為 -體成形。其原因:於’可消除光於基材與複數個稜鏡之 界面之反射,而提尚稜鏡片之透射率。 複數個稜鏡係於成為與液晶面板2對向配置之側之基材 之-主面上,朝-個方向延伸之凸部,且朝向與該延;方 向正交之方向而排^具體而言’例如將頂部尖銳之三角 柱、或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柱朝—個方向鄰接配置。 藉此,稜鏡片20係使自與光源12對向配置之另一主面入射 之光中之於各稜鏡排列方向上的成分,朝向底面之法線方 向屈㈣射’而增加指向性’提高正面亮度。亦可使棱鏡 之脊線蜿蜒。作為稜鏡’亦可使用剖面為雙曲線狀等非球 面形狀者。 稜鏡例如具有尖銳或賦予曲率尺之頂部,較佳為賦予曲 率R之頂部。其原因在於,藉由對頂部賦予曲率尺,可於 、熔,t、擠壓法等成形稜鏡片2〇之情形時,提高稜鏡形狀之 轉印性。又,亦可改善截斷。 (賦形擴散板之變形例) 賦形擴散板19例如圖31A、圖31B所示,亦可具有包含 透鏡層22與擴散層21之積層構造。自賦形擴散板19之入射 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層擴散層21、透鏡層22。 擴散層21及透鏡層22中僅擴散層21實質上含有擴散劑。 146319.doc •20· 201207497 即,透鏡部22a及透光層22b不含擴散劑,且以樹脂材料作 為主成分。與此相對,擴散層21含有擴散劑及樹脂材料作 為主成分,利用擴散劑而使自賦形擴散板19之入射面側入 射之光擴散。若擴散層2 1中所含之擴散劑之含量過多,則 存在出射面之形狀之效果下降之傾向,因此較佳為適當調 整擴散劑之含量。擴散層21中所含之樹脂材料及擴散劑之 折射率較佳為相互不同。,可利用擴散劑使入射至擴 散層2 1之光擴散。擴散層2 i中所含之擴散劑之平均粒徑較 佳為1 μιπ以上且10 μηι以下。若平均粒徑小於i ,則存 在透射率變高,擴散減弱之傾向m若平均粒徑 超過1〇 μιη,則存在若不多量添加粒子數則無法滿足擴散 性之傾向,導輯形擴散板15之成本上升4處,平均粒 控係藉由雷射繞射·散射式粒度分佈測定裝置((股)堀場製 作所製造,商品名:HORIBALA_920)而算出之值。 馮獷散劑 * ·〜U久热傅供科之至少j 種。料有機填料之材料,例如可使用選自由㈣㈣樹 月曰、苯乙稀樹脂以及氟樹脂等所組成之群中U種或2種以 上。作為無機填料,例如可使用選自由二氧化石夕、氧化 銘、滑石、氧化鈦以及硫酸鋇等所組成之群中之】種或2種 以上。填料之形狀例如可使 J1定用琛形狀、針狀、橢圓體狀、 板狀、鱗片狀等各種形狀。作Λ 咖' 作為該荨填料,例如亦可使用 工洞粒子。作為擴散劑’例 ^Μ π了使用具有粒度分佈之擴 、或單分散之擴散劑之任一者。 與視需要之作為基體 透鏡層22包含複數個透鏡部22a、 146319.doc 201207497 之透光層22b。於透鏡層22包含透光層22b之情形時,較佳 為一體成形透鏡部22a與透光層22b。其原因在於,可消除 光於複數個透鏡部22a與透光層22b之界面之反射,而提高 賦形擴散板19之透射率。 於使賦形擴散板19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22a為對頂部 22t賦予曲率R之三角複鏡形狀之情形時,擴散層21之厚度 相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Rd較佳為大於7〇。/〇且 為(100-RL)以下’更佳為80%以上且(100_Rl)以下,進而較 佳為80%以上且90%以下。藉由設為該比率之範圍,可提 高亮度且改善亮度不均(參照圖32B、圖33)。 於使賦形擴散板19為2層構造之情形時,就提高亮度且 改善焭度不均之觀點而言,擴散層21之厚度相對於賦形擴 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RD較佳為80%以上且為(1〇〇_Rl)以 下’更佳為80%以上且90%以下。 此處,擴散層之厚度之比率rd及透鏡層22之厚度之比例 Rl係藉由以下之式而定義。 比率RD=[(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D)/(擴散層21之厚度 dl)]xl00(%) 比率RL=[(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D)/(透鏡層22之厚产 d2)]xl00(%) 再者’如圖34所示’賦形擴散板19之擴散層21亦可具有 積層2層以上之擴散層21a,、…、21an而成之積層構造。擴 散層21 ai、…、21 an之擴散劑之含量相互不同。擴散屛 21 ai.....21 a"各自之擴散劑含量例如設定為自賦形擴散 146319.doc -22· 201207497 板19之入射面側朝向出射面依序變高或依序變低。特別是 自入射面側朝向出射面依序變高者為佳。 <3 ·第3實施形態> 圖10A係表示第3眘、 貫施七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包含之薄 片積層體之第1構成你丨的士替斗、m 再驭例的杈式圖。圖10B係表示第3實施形 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台人 — 直肀所包含之溥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的 模式圖。如圖10Α、圖丨 圏0Β所不,第3貫施形態與第1實施 形態及第2實施形雖之;^ + μ 小心之不同點在於:組合第1實施形態之稜 鏡片16與第2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㈣。如上所述藉由 組合第1實施形態之稜鏡片16與第2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板 19,可抑制正面亮度不均及傾斜亮度不均,且可抑制柱螺 栓銷之視認,進而可抑制由於背光之尺寸誤差不均而產生 亮度不均。 <4.第4實施形態> (薄片積層體) 圖37Α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薄片積層體之第ι 構成例的模式圖。如圖37Α所示,第丨構成例之薄片積層體 14包含賦形擴散板19、稜鏡片16以及擴散片17。薄片積層 體14具有使自光源12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與使自該入 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賦形擴散板19、稜鏡片16、 擴政片17係自薄片積層體14之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 層配置。 圖3 7Β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薄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之模 式圖。如圖37Β所示’第2構成例之薄片積層體14包含賦形 146319.doc •23- 201207497 擴散板19、棱鏡片16以及反射性偏光片18。賦形擴散板 19、稜鏡片16、反射性偏光片18係自薄片積層體14之入射 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層配置。 (賦形擴散板) 圖38A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的立 體圖。圖38B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 的剖面圖。賦形擴散板19例如為較厚之板狀。賦形擴散板 ^具有使自光源12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面(第1主面)、與使 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第2主面)。賦形擴散板 19具有包含透鏡層22與擴散層21之積層構造。自賦形擴散 板19之入射面朝向出射面而依序積層擴散層21、透鏡層 22。就防止損傷之觀點而言’較佳為於成為光源側之賦形 擴散板19之入射面形成數十μιη〜數百μπι之不規則的凹凸形 狀。 擴散潛21及透鏡層22中僅擴散層實質上含有擴散劑。 即,透鏡部22a及透光層22b不含擴散劑,且以樹脂材料作 為主成分。與此相對,擴散層21含有擴散劑及樹脂材料作 為主成分,利用擴散劑而使自賦形擴散板19之入射面側入 射之光擴散。若擴散層21中所含之擴散劑之含量過多,則 存在出射面之形狀之效果下降之傾向,因此較佳為適當調 整擴散劑之含量。擴散層21中所含之樹脂材料及擴散劑之 折射率較佳為相互不同。藉此,可利用擴散劑而使入射至 擴散層21之光擴散。擴散層21中所含之擴散劑之平均粒徑 較佳為1 μΓη以上且10 μιη以下。若平均粒徑小於i μηι,則 146319.doc • 24- 201207497 4 4 ;凑ό丄尤 w, 丄
徑超過1 0 μιη,則存在若习 散性之傾向,導致賦形擴^ 粒徑係藉由雷射繞射.散射 製作所製造,商品名:Η〇] ,商品名:HORIBA la-920)而算出之值。
鋁、滑石、氧化鈦以及石荒酸鋇等所組成之群中之i種或2種 以上。填料之形狀例如可使用球形狀、針狀、橢圓體狀、 板狀、鱗片狀等各種形狀。作為該等填料,例如亦可使用 空洞粒子。作為擴散劑,例如亦可使用具有粒度分佈之擴 散劑、或單分散之擴散劑之任一者。 透鏡層22包含複數個透鏡部22a、與視需要之作為基體 之透光層22b。於透鏡層22包含透光層22b之情形時,較佳 為一體成形透鏡部22a與透光層22b ^其原因在於,可消除 光於複數個透鏡部22a與透光層22b之界面之反射,而提高 賦形擴散板19之透射率。 於使賦形擴散板19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223為雙凸形 狀之情形時,擴散層21之厚度相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 度之比率RD較佳為60%以上且(100_Rl)以下,更佳為7〇% 以上且(100-RL)以下’進而較佳為70%以上且9〇%以下此 處’比率RL係透鏡層22之厚度相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 146319.doc •25- 201207497 度之比率。藉由將比率Rd設為60%以上且, 可提高亮度且可擴大擴散劑之含量之範圍(參照圖圖 42)。又,藉由設為70%以上且透鏡層22之厚度之比例心以 下,可提高亮度且可改善亮度不均(參照圖4〇B、圖42)。 於使賦形擴散板!9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為對頂部 22t賦予曲率R之三角稜鏡形狀之情形時,擴散仙之厚度 相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尺〇較佳為大於7〇%且 為(ioo-rl)以下,更佳為80%以上且〇〇〇 Rl)以下進而較 佳為80%以上且90%以下。藉由設為該比率之範圍可提 高亮度且改善亮度不均(參照圖32B、圖33)。 於使賦形擴散板19為2層構造之情形時’就不依靠透鏡 部22a之形狀而提高亮度且改善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擴 散層21之厚度相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較佳 為80%以上且(100_Rl)以下,更佳為8〇%以上且9〇%以下。 此處,擴散層之厚度之比率心及透鏡層22之厚度之比例 Rl係藉由以下之式而定義。 比率RD=[(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D)/(擴散層21之厚度 dl)]xlO〇(%) 比率[(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D)/(透鏡層22之厚度 d2)]xl00(%) 透鏡部22a係於賦形擴散板19之出射面,朝向一方向延 伸之凸冑’且朝向與該延伸方向i交之方向而排列複數個 透鏡部22a。複數個透鏡部22a具有作為利用該凸部形狀而 使來自各光源12之光或來自棱鏡片16之側之返回光擴散的 146319.doc •26- 201207497 光擴散部之功能。作為該透鏡部22a之形狀,例如可使用 對頂部22t賦予曲率R之三角形狀、或雙凸形狀。此處,所 謂雙凸形狀,係指與凸部之脊線垂直之剖面形狀為圓弧狀 或大致圓弧狀、或者橢圓弧狀或大致橢圓弧之一部分。 作為透鏡層22及擴散層21中所含之樹脂材料,較佳為具 有透明性之高分子樹脂材料。作為此種樹脂材料,例如可 使用.聚對本一甲酸乙二醋(PET)、丙稀酸S旨、聚碳酸 酯、聚苯乙烯、聚丙烯(PP)、PMMA(聚曱基丙烯酸甲酯樹 脂)、MS(曱基丙烯酸曱酯與苯乙烯之共聚物)等透光性之 熱塑性樹脂。 (棱鏡片、擴散片、反射性偏光片) 稜鏡片16、擴散片17以及反射性偏光片18可使用與上述 第1實施形態中所述者相同之薄片。 根據第4實施形態,賦形擴散板19包含含有擴散劑之擴 散層,因此可藉由擴散層21中所含之擴散劑而使自線狀光 源入射至賦形擴散板19之光擴散。因此,可改善背光之亮 度不均。又,賦形擴散板19包含擴散層21及透鏡層22,該 等2層中之擴散層21含有擴散劑,因此可抑制亮度下降。 <5.第5實施形態> 圖3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 包含之賦形擴散板的一構成例。如圖3 9所示,第5實施形 態與第4實施形態之不同點在於:賦形擴散板19之擴散層 21具有積層2層以上之擴散層21a!、…、21an而成之積層構 造°再者,對於與上述第4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附上相同 1463I9.doc -27· 201207497 符號而省略說明。 賦形擴散板19具有使來自光源12之光入射之入射面(第i 主面)、及出射自入射面入射之光之出射面(第2主面擴 散層21ai.....21a"之擴散劑之含量相互不同。擴散層 21 a〗、…、21 an各自之擴散劑含量例如設定為自賦形擴散 板1 9之入射面側朝向出射面依序變高或依序變低。特別是 自入射面側朝向出射面依序變高者為佳。 [實施例] 以下,關於上述實施形態1〜3,利用實施例對本發明進 打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以下實施例中’賦形擴散板A、擴散板A、擴散片、稜 鏡片A、標準背光尺寸、以及背光A1〜B2表示下述者。 (賦形擴散板A) 作為賦形擴散板A,使用具有下述構成者。 凸部形狀:圖6所示之形狀2 厚度:1.0 m m 折射率:1.59 擴散劑之添加量:〇% 此處,厚度表示賦形擴散板整體(基材及凸部)之厚度。 (擴散板A) 作為擴散板A,使用未賦予形狀之通常之擴散板,且為 其全光線透射率(JIS K 7361)為65%左右之標準者。 (擴散片) 作為擴政片,主要使用神話(Shinhwa Intertek)公司製造 J46319.doc -28- 201207497 之PTD737。再者,使用惠和公司製造之BS912或神話公司 製造之SD743 ’亦可獲得與以下所示之實施例大致相同之 結果。 (稜鏡片A) 作為棱鏡片A,使用具有下述構成者。 厚度:350 μηι 折射率:1.5 9 凸部之透鏡間距Cp : 110 μπι 底角:45度 頂部之曲率R : 10 μπι 此處’厚度表示稜鏡片整體(基材及凸部)之厚度。 (標準背光尺寸) 圖4所示之距離η、p、l表示以下之距離。 距離Η :光源中心與賦形擴散板背面(或擴散板背面)之距離 距離Ρ :光源中心間距離 距離L ••光源中心與反射片表面之距離 所明標準背光尺寸,表示以下之距離Η、P、L之尺寸。 距離Ρ=45 _,距離Η=18 _,距離L = 4 _ (背光A1) 月光Al係索尼製32英吋光源8根模型之液晶電視之背 光再者’光源為冷陰極螢光管(CCFL)。 將°亥者光之薄片積層體之構成示於以下。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或擴散板)/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 側) 1463l9.doc -29- 201207497 (背光A2) 寺光A2係索尼製32英吋光源8根模型之液晶電視之背 光再者,光源為冷陰極螢光管(CCFL)。 將》亥#光之薄片積層體之構成示於以下。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或擴散板)/稜鏡片/DBEF(3M公司製 造)(液晶面板側) (背光B1) 月光B1係索尼製4〇英吋光源12根模型之液晶電視之背 光。再者,光源為冷陰極螢光管(CCFL)。 將忒背光之薄片積層體之構成示於以下。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或擴散板)/棱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 側) (背光B2) 背光B2係索尼製40英吋光源12根模型之液晶電視之背 光。再者,光源為冷陰極螢光管(CCfl)。 將該背光之薄片積層體之構成示於以下。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或擴散板)/稜鏡片/dbef(3m公司製 造)(液晶面板側) 又’以下實施例中’正面亮度不均評估、傾斜亮度不均 評估、柱螺栓銷視認性評估、稜鏡片之霧度評估、亮度評 估以及模擬係利用下述評估方法及模擬軟體而進行。 (正面亮度不均評估) 自正面觀察背光’對於是否已改善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 均,利用以下之基準以目測進行點數評估。因難以實測亮 146319.doc •30- 201207497 度不均而加以數值化, 進行評估。 故如上所述,利用目 列之點數評估 5點:未觀察到亮度不均 4占.成乎未觀察到亮度不均 3點:稍微觀察到亮度不均 2點·觀察到亮度不均 1點:清楚觀察到亮度不均 (傾斜亮度不均評估) 向觀察背 利用以下 從自背光之正面方向(法線方向)傾斜30度之方 光,對於是€已改善光源、附近較亮之亮度不均, 之基準以目測進行點數評估。 5點.未觀察到亮度不均 4點:幾乎未觀察到亮度不均 3點:稍微觀察到亮度不均 2點:觀察到亮度不均 1點:清楚觀察到亮度不均 (柱螺栓銷視認性評估) 自正面觀察背光’對於以何種方式視純螺检銷 以下之基準以目測進行評估。利用記號「◎ 「〇」以及記號「△」表示其結果。 」 ◎:未觀察到柱螺检銷。 利用 記號 〇:幾乎未觀察到柱螺拴銷。 △:隱約觀察到柱螺栓銷。 (稜鏡片之霧度評估) 146319.doc * 31 · 201207497 依據JIS κ 7136之標準’僅對以溶劑溶解稜鏡片之形狀 部分使其平坦而於内部含有之擴散劑所引起之霧度進行評 估(内部霧度)。霧度之測定係使用村上色彩製造之ΗΜ-150 進行。 (亮度評估) 亮度係以下述方式進行評估。 使用Komca Minolta製造之亮度計csl〇〇(),自正面方向 測定背光中央。 再者,冗度係將包含以下之薄片積層體之背光八丨的亮度 設為基準值1〇〇而以相對值加以表示者。 (光源侧)賦形擴散板A/稜鏡片A/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模擬) 月光之光學特性係使用〇RA(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公司之光學模擬軟體(Light T〇〇ls),利用蒙地卡羅法 (Monte Carlo method)而求出。 依照以下順序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L關於稜鏡片之研究(對應於第i實施形態之實施例) 1-1.關於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三角稜鏡之底 角的研究 I - 2.關於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對頂部賦予曲 率R之三角稜鏡的研究 1-3.對就提高亮度.視角之觀點而言之底角進行研究 卜4.關於就抑制傾斜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底角之研究 1 5.對就抑制柱螺栓銷視認之觀點而言之霧度進行研究 146319.doc -32- 201207497 2.關於賦形擴散板之 9 研究(對應於弟2貫施形態之實施例) 2- 1 ·關於就抑制正面古存 的研究 冗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擴散劑與底角 2一2·關於就抑制傾斜亮度不均之觀點而& ^ w 的研究 J〈靦點而s之擴散劑與底角 2 3 _關於就抑制由於尺十筑蕈&立l 夕几… 而產生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 之凸部形狀的研究 =·對就抑制柱螺栓銷視認之觀點而言之霧度進行研究 R關於利用具有多層構造且對前端賦予 鏡形狀之賦形擴散板而提高亮度的研冑 -角稜 ,關於利用具有多層構造且對前端賦予曲率尺之三 鏡形狀之賦形擴耑杌而坦一 > 月牙夂 咧办搌散板而“壳度及改善亮度不均 3 ·關於棱鏡片與賦形摭# 4 & /擴政板之組合之研究(對應於第3實施 形態之實施例) Λ此 3- 1 ·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 -之翻处^ 料儿度不均以及柱螺栓銷視 β心之觀點而S之研究 3-2.就抑制亮度變化之觀點而言之研究 ι關於稜鏡片之研究(對應於第1實施形.態之實施例) 二關於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三 角的研究 ^底 (試驗例1) 如圖11A所示,改 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變稜鏡片之三角稜鏡之底角 冗度。將其結果示於圖丨丨B。 藉由模 146319.doc -33- 201207497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稜鏡片/擴散片(光源側) (其中,稜鏡片之厚度為〇 35 mm,折射率為159,凸部之 間距 Cp=70 μιη)。 根據圖11Β可知以下内容。 伴隨著將稜鏡之底角設為小於45度(先前之稜鏡之底角) 之角度,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均漸漸改善’於30度以上且 42.5度以下之範圍内亮度不均幾乎消除。然而,若使稜鏡 之底角越過30度進而減小為25度,則光源上反而變亮,產 生亮度不均。 考慮以上之傾向,就減少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稜鏡之 底角較佳為3G度以上且42·5度以下,更佳為们度以上且 42.5以下之範圍。 (實施例1-1) 首先,準備於一主面形成有複數個三角稜鏡之稜鏡片。 將該稜鏡片之構成之詳細内容示於以下。 底角:41度 頂部之曲率R : 〇 μπι 稜鏡間距Cp : 200 μιη 厚度:350 μηι 樹脂材料種類:聚碳酸酯樹脂 其次,將賦形擴散板A、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A1中。藉由以上而獲得作為樣品之背光。 (實施例1-2) 146319.doc -34- 201207497 將職形擴散板A、上述棱鏡片以及反射性偏光片(3Μ公 司製造,商品名:DBEF)安裝於背光Α2中,除此以外,與 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1 -1) 設為稜鏡片之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〇 μπ1,除此 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1-2) 設為稜鏡片之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〇 μΓη,除此 以外’與實施例1-2同樣地獲得背光。 (正面亮度不均評估) 評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正面亮度不均。將該評估 結果示於以下。 貫施例1 · 1、實施例1 -2(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三角 稜鏡):3點 比較例1-1、比較例1-2(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三角 稜鏡):2點 根據該評估結果,可知於實際製作之背光中,亦於稜鏡 之底角與改善亮度不均之間存在與模擬相同之傾向。 1-2.關於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對頂部賦予曲 率R之三角稜鏡的研究 (試驗例2) 如圖12A所示,對稜鏡之頂部賦予頂部之曲率卜2〇 μιη、(頂部之曲率R)/(凸部間距Cp) = 29%之曲率R,並且改 變該稜鏡之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將其 146319.doc •35- 201207497 結果示於圖12B。 根據圖12B ’可知於試驗例2中亦存在與試驗例丨相同之 傾向。即,伴隨著將稜鏡之底角言史為小於45度(先前之棱 鏡之底角)之角度,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均漸漸改善,於 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範圍内亮度不均幾乎消除。然 而,若使稜鏡之底角越過30度進而減小為乃度,則光源上 反而變亮,產生亮度不均。 考慮以上之傾向,於對稜鏡之頂部賦予曲率r之情形 時’亦就減少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稜鏡之底角較佳為3〇 度以上且42.5度以下,更佳為37·5度以上且仏5以下之範 圍。 (實施例2-1) 首先準備於主面形成有複數個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 三角稜鏡之稜鏡片。將該稜鏡片之構成之詳細内容示於以 下。 底角:40度 頂部之曲率R : R=2〇 μΓη 棱鏡間距Cp : 70 μηι 厚度:350 μηι 樹脂材料種類:聚碳酸酯樹脂 其··人將賦形擴散板A、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A1中。藉由以上而獲得作為樣品之背光。 (實施例2-2) 將賦形擴政板A、上述稜鏡片以及反射性偏光片_公 146319.doc •36- 201207497 司製造,商品名:DBEF)安裝於背光A2中,除此以外與 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2-1) 將稜鏡片之構成設為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〇 μηι、稜鏡間距Cp : 70 μιη,除此以外,與實施例2_〖同樣 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2-2) 將稜鏡片之構成設為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〇 μιη、間距CP: 7〇 μπι,除此以外,與實施例2_2同樣地獲 得背光。 ' (比較例2-3) 將稜鏡片之構成設為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μιη、稜鏡間距CP: 110 μϊη,除此以外,與實施例2_丨同樣 地獲得背光。 7 (比較例2-4) 將稜鏡片之構成設為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 : μιη、稜鏡間距Cp : 110 μηι,除此以外,與實施例2_2同樣 地獲得背光。 ^ (實施例2-3、實施例2-4) 使用背光Bl、Β2作為背光,除此以外,與實施例n、 2-2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2 - 5 ~比較例2 - 8 ) 使用背光Β1、Β2作為背光,除此以外,與比較例^〜比 較例2-4同樣地獲得背光。 146319.doc •37· 201207497 (正面亮度不均評估) _評估以上述方式料之背光之正面亮度㈣。將其結果 丁於以下再者,亦將實施例1 -1、實施例1 -2之亮度不均 之5平估結果示於以下,以進行參考。 實施例2-卜實施例2_4(底角4〇度、頂部之曲率R=2〇 _、 間距CP = 7〇㈣之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稜鏡):(點 比較例2·1、比較例2·2、比較例2·5、比較例2_6(底角μ 度、頂部之曲率R=〇、間距0=7〇卿之三角複鏡):之點 比較例2-3、比較你丨2 4、〇· μ / I。1 平乂例2-4比較例2-7、比較例2-8(底角45 度、頂部之曲率R = 2 〇、lye 1 1 λ 間距Cp= 11 〇 之對頂部賦予曲率 R之三角稜鏡):2點 賓'施例1 _ 1、貫施例1-9 · /"念 K他1夕U 2 ·(底角“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三 角稜鏡):3點 根據該評估結果,可知於實際製作之背光中,亦於棱鏡 之底角與改善亮度不均之間存在與模擬相同之傾向。即, 可知於對稜鏡之頂部賦予曲率尺之情形時,亦藉由將棱鏡 之底角較佳設為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更佳設為37.5度 以上且42.5以下之_,而改善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均。 可知與實施例W、實施例卜2之稜鏡片(底角41度、頂部 之曲率R=0之三角稜鏡)相比,實施例U、實施例W之棱 鏡片(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間距㈣_之 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稜鏡)已改善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 均。 背光之情形 可知於使用索尼製40英吋光源12根模型作為 I463l9.doc -38- 201207497 時,亦獲得與使用索尼製32英吋光源8根模型之情形相同 的效果。 (試驗例3) 如圖13A所示,對於具有由下述式(1)所規定之非球面之 稜鏡的棱鏡片,改變稜鏡之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 正面亮度。將其結果示於圖13B。 [數1] y J7^-{i+k)7+cx4+dx6+exi+·· .(1) :〇,k如表i所示, 對應於斜面 其中,R=10 μηι,c=d=e: 之漸進線角度。 [表1]
根據圖13B,可知於試驗例^~ ,亦存在與試驗例1相 同 146319.doc
S •39· 201207497 之傾向。即,伴隨著將稜鏡之底角設為小於45度(先前之 稜鏡之底角)之角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均漸漸改善, 於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範圍内亮度不均幾乎消除。然 而,若使稜鏡之底角越過30度進而減小為25度,則光源上 反而變亮,產生亮度不均。 考慮以上之傾向,於將稜鏡設為非球面狀之情形時,就 減少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稜鏡之底角較佳為3〇度以上且 42.5度以下,更佳為37 5度以上且42 5以下之範圍。 又,於以熔態擠壓法等進行成形之情形時,對頂部賦予 曲率R者提高凸部之轉印性,因此較佳。又,於下述 「卜3」之欄中進行說明,就視角之觀點而言,對頂部賦 予曲率R者亦可改善截斷,因此較佳。 1-3.對就提高亮度.視角之觀點而言之底角進行研究 (試驗例4-1) 改變稜鏡片之三角稜鏡之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 正面亮度之變化。將其結果示於圖14A。圖14A中以稜 鏡之底角45度之亮度成為基準值(亮度=1)之方式將亮度曲 線標準化而表示。以下之試驗例4-2〜6-2中,.亦與該試驗 例4-1同樣地將藉由模擬而求出之亮度曲線標準化而表 示0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三角形狀稜鏡片/擴散 片(光源側) Λ I46319.doc 201207497 折射率為1.59,凸部之 (其中,稜鏡片之厚度為〇35 間距 Cp=70 μπι)。 (試驗例4-2) 除此以外,與試驗例 面亮度之變化。將其 使背光之薄片構成成為以下所示, 4-1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 結果示於圖14Α。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擴散板Α/三角形狀棱鏡片/擴散片 (液晶面板側) (其中,棱鏡片之厚度鼻Ohm ,.,. 汁厌与υ.3 5 mm,折射率為i.59,凸部之 間距Cp為70 μπ\)。 (試驗例5-1) 於對稜鏡之頂部賦予頂部之曲率R=2〇 pm、(頂部之曲率 R)/(凸部間距CP)=29%之曲率㈣稜鏡片+,改變該稜鏡之 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之變化。將其結果 示於圖14B。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對頂部賦予曲率尺=2〇 μιη之三角形狀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其中,棱鏡片之厚度為0.35 mm,折射率為1.59,凸部之 間距 Cp=70 μιη)。 (試驗例5-2) 146319.doc 201207497 使背光之薄片構成成為以下所示,除此以外,與試驗例 5-1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之變化。將其 結果不於圖14 B。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侧)擴散板A/對頂部賦予曲率R=2() μιη 之三角形狀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其申,稜鏡片之厚度為0.35 mm,折射率為;[.59,凸部之 間距 Cp=70 μπι)。 (試驗例6 -1) 於具有由上述式(1)所規定之非球面之稜鏡之稜鏡片 中’改變該棱鏡之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 之變化。將其結果示於圖14c。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溥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Α/非球面式中R=l〇 μ 6 〇之—角形狀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U中複鏡片之厚度為0 35 _,折射率為i W,凸部之 間距 Cp=70 μπι)。 (試驗例6-2) 除此以外,與試驗例 面亮度之變化。將其 使背光之·薄片構成成為以下所示, 6-1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正 結果示於圖14C。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146319.doc -42- 201207497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擴散板A/非球面式中R= 1 〇 μηι、 c=d=e=〜 = 0之三角形狀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其中’稜鏡片之厚度為0.35 mm,折射率為1.59,凸部之 間距 Cp=70 μηι)。 可知擴散板構成(試驗例4-2、5-2、6-2)中,若減小底 角’則亮度下降’但如試驗例4-1、5-1、6-1所示,若組合 賦形擴散板與底角較小之稜鏡片,則亮度不易下降或上 升。 底角較小之稜鏡片係如後所述,緩和稜鏡片之戴斷現 象,提高視角。通常’底角較小之稜鏡片之亮度下降,但 藉由配置於賦形擴散板之正上方,不會使亮度下降且可改 善視角* (試驗例7) 改變稜鏡片之三角稜镑夕& u , ^ 月杈覜之底角,藉由模擬而求出強度視 角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15及表2。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溥片構成 側)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三 角稜鏡(液晶面板 (其中,稜鏡片之厚度為〇.35 間距 Cp = 70 μηι)。 折射率為1.59 凸部之 1463l9.doc •43- 201207497 [表2] 底角 截斷角度 旁瓣強度/正面強度 55度 35度 0.512 50度 40度 0.346 45度 45度 0.203 42.5 度 47.¾ 0.145 40度 50度 0.085 373度 523度 0.056 35度 57.5 度 0.049 30度 9〇度(消失) 0.000 圖15表示自與稜鏡片脊線正交之傾斜方向觀察之亮度分 佈,橫軸〇度為正面方向。如圖15所示,底角45度之稜鏡 片於傾斜45度附近存在亮度接近〇之點,將該點:作= 點。若於稜鏡片上存在擴散片,則此情形稍有緩和,但會 成為使視角惡化之主要原因。 再者,本模擬中’為了容易理解該截斷點之變化,卸除 稜鏡片上之擴散片而進行。 觀察圖15及表2,可知若底角大於45度,則截斷點朝正 面〇度側偏移’視角惡化。反之,若底角小於45度,則截 斷點自正面〇度離閗,於龢并& Ί ☆較截斷點更高角度側亮度再次上 升之現象(旁瓣)顯著減少’而可有效利用光。於底角贈 下截斷點消失。 若組合賦形擴散板與底角為3〇度以上且42 5度以下之底 角較小之棱鏡片’則可抑制亮度下降或提高亮度,且改善 視角截斷。又’於底角為37.5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範圍 146319.doc -44- 201207497 内’可提高焭度且改善視角截斷。 1-4.關於就抑制傾斜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底角之研究 (試驗例8-1) 如圖16A所示,改變稜鏡片之稜鏡之底角,藉由槿擬而 求出與棱鏡片脊線垂直且相對於稜鏡片法線而傾斜之方向 (〇度、15度、30度、45度)之亮度變化。將其結果示於圖 16B 〇圖16B中’所謂縱轴之不均率係指((亮度分佈之最 大值)·(亮度分佈之最小值))/(亮度分佈之平均值)。因此, 不均率較小者於特性上較佳。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稜鏡片/擴散片(液晶 面板側) (其中,稜鏡片之厚度為。35 mm,折射率為159,凸部之 間距Cp-70 μηι,頂部之曲率R=2〇㈣參照圖ι6α》。 (試驗例8-2) 將稜鏡片之稜鏡形狀設為雙凸形狀,除此以外與試驗 例8-1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亮度變化。 根據圖16Β可知,關於正面〇度之方向,如上所述若使底 角成為較45度更低之角《,則亮度不均得以改善。與此相 對,關於傾斜方向,於底角為37.5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 範圍内相對於底角為45度之稜鏡、底角為35度以下之稜 ,、及又凸稜鏡,不均率變低,觀察到傾斜亮度不均之改 善。特別是於底角為4〇度之棱鏡中不均率變小。 146319.doc •45- 201207497 藉由以下之試驗例,對在底 甘坻角為37.5度以上且42 5产 下之範圍内傾斜亮度不均得以 ^ 于乂改善之原因進行調杳。 (試驗例9-1) — 如圖17所示,於對於具有底㈣45度之稜鏡之稜鏡片之 改變入射角而照射平行光的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 出出射光之角度強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A。 (試驗例9-2) 如圖17所示,於對於具有底自 、π低月4〇度、頂部之曲率R=1〇 叫之稜鏡之稜鏡片之背面’改變入射角而照射平行光的 情形時’#由模擬而求出出射光之角度強度分佈。將其結 果示於圖1 8B。 (試驗例9 - 3 ) 如圖17所示,於對於具有圖16A所示之雙凸形狀之複鏡 之稜鏡片的背面,改變入射角而照射平行光之情形時,藉 由模擬而求出出射光之角度強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 18C。 入射光之入射角度對應於與光源之位置關係。例如,〇 度入射對應於光源正上方之角度強度分佈,52度入射對應 於光源與光源之中間上之角度強度分佈^若特定之入射光 朝傾斜方向行進,則傾斜不均變差。如圖UA所示,於底 角為45度之稜鏡中’〇度入射附近之光朝出射角度±30度以 上之傾斜方向行進。又,如圖18C所示,於雙凸形狀之稜 鏡中’入射角度為30度至50度之光朝出射角度±30度以上 之傾斜方向行進。與此相對,如圖18B所示,於底角為4〇 146319.doc -46· 201207497 度且頂部之曲率R=10 μιΏ2棱鏡中,朝出射角度±3〇度以 上之傾斜方向行進之光幾乎不存在。其係上述試驗例8^ 中於底角為37.5度以上且42.5度以下之範圍内傾斜不均得 以改善之原因。 (實施例3-1) 首先,準備於一主面形成有複數個對頂部賦予曲率尺之 三角稜鏡之稜鏡片。將該稜鏡片之構成之詳細内容示於以 下。 底角:40度 頂部之曲率R : 20 μιη 稜鏡間距Cp : 70 μιη 厚度:350 μηι 樹脂材料種類:聚碳酸酯樹脂 其次,將賦形擴散板A、t* u 成做Α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Α1中。藉由以上而獲得作為樣品之背光。 (實施例3-2) 將賦形擴散板Α、上述稜鏡片以及dbef(3m公司製造)安 裝於月光A2中’除此以外,與實施例% i同樣地獲得背 • 光。 • (比較例3-1-1) 使用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2〇、間距p之棱 鏡片,除此以外,盘膏祐々,丨<5,η 一貰%例3-1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3-1-2) 使用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2〇、間距Cp=ii〇 _之棱 146319.doc .47· 201207497 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例3 -2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3-2-1) 使用採用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20、間距Cp=110 μιη 之棱鏡形狀’並且以使霧度成為65%之方式添加擴散劑的 棱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例3_i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3-2_2) 使用採用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2〇、間距Cp=11〇 μιη 之棱鏡形狀’並且以使霧度成為65%之方式添加擴散劑的 棱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例3_2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3-3-1) 使用圖16Α所示之雙凸型之稜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 例3 -1同樣地獲得背光。 (比較例3-3-2) 使用圖16Α所不之雙凸型之稜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 例3 - 2同樣地獲得背光。 (正面及傾斜亮度不均評估) 對於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評估正面亮度不均及傾斜 亮度不均。將其結果示於以下。 實施例3-1、3-2(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 μΓη、間距 Cp=70 μπι之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稜鏡): 正面亮度不均:4點,傾斜亮度不均:4點 比較例3-1-1、3-1-2(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2〇、間距
Cp -11 0 μιη之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棱鏡): 正面亮度不均:2點,傾斜亮度不均:3點 146319.doc -48 · 201207497 比較例3-2-1、3_2_2(以使霧度成為65%之方式於上述比較 例3-1-1、3-1-2中添加擴散劑): 正面焭度不均:3點,傾斜亮度不均:3點 比較例3-3-1、3·3·2(圖16A所示之雙凸型稜鏡): 正面亮度不均:4點’傾斜亮度不均:2點 1 -5 ·對就抑制柱螺栓銷視認之觀點而言之霧度進行研究 (實施例4) 首先’作為賦形擴散板,準備以下之構成者。 凸部形狀··圖6所示之形狀3 厚度:1.2 mm 折射率:1.59 擴散劑之添加量:〇〇/0 其次,作為稜鏡片,準備改變擴散劑之添加量(濃度)之 以下之構成者。 底角:45° 厚度·· 0.35 mm 折射率:1,59 凸部之間距Cp : 110 μηι ' 頂部之曲率R : 20 μ„ι _ 擴散劑之添加量(濃度):〇質量。/〇、〇· 1質量%、1.0質量%、 1.25質罝%、1.5質量%、2 〇質量%、4 〇質量% 其次,測定準備之稜鏡片之霧度。將其結果示於表3。 繼而’將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Β1中。 146319.doc -49- 201207497 (柱螺检銷視認性評估) 評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 果示於表3。 (亮度評估) 之柱螺检銷視認性 將其結 評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亮度。 將其結果示於表 [表3] 根據 擴散劑濃度 霧度 ------- 才主螺栓銷視認性 — 100 0% 0% 一 一 Δ Λ 1 ΠΟ/ 9% ^~---- V. J U /0 △ 1.00% 56% "~~----- Δ ------ 91 1.25% 65% 〇 ----- 90 1.50% 71% ------- 〇 89 2.00% 81% 〇 87 4.00% 97% ◎ 80 表3可知以下内容。 可知於擴散劑為1,25質量。/0以 内柱螺栓銷視認性下降。再者, 種類’因此若代替擴散劑之添 1.25質量%相對應之霧度(JIS κ 6 5 %以上。 上且4.0質量。/。以下之範圍 擴散劑濃度依賴於擴散劑 加量,而以與上述擴散劑 7 136)加以表示,則霧度為 可知若為了不會觀察到柱螺检銷(提高擴散度),而添加 擴散劑,則亮度顯著下降。於擴散劑為125%以上即霧度 (JIS Κ 7136)為65%以上時觀察到柱螺拴銷視認性下降之效 果’但亮度下降甚至達到10%。 146319.doc •50· 201207497 根據以上,為了如 μ i抑制去除賦形擴散板與稜鏡片之間之擴 散片時之擴散性的政 的下降’較佳為於稜鏡片中添加擴散劑, 對稜鏡片賦予擴嵛,地 ^ 颁敢〖生。其原因在於可降低柱螺栓銷之視認 性。 2·關於賦形擴散板之研究(對應於第2實施形態之實施例) 關於就抑制正面党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擴散劑與底角 的研究 (試驗例10) 藉由模擬而求出使用賦形擴散板Α之背光之亮度。將其 結果示於圖19。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職形擴散板A/稜鏡片a/擴散光 源側) 根據圖19 ’可知光源上之亮度變低變暗,因此需要改善 免度不均。 (試驗例11 -1〜11 _3) 如圖2〇所示’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之擴 散劑之添加量時的亮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Μ〜圖 21C。圖2 1A〜圖2 1C中,將姑田π 字使用賦形擴散板A之背光(試驗 例10)之平均亮度(圖19之亮廑分 儿度77钸之平均值)設為1進行桿 準化。以下之試驗㈣]〜15_3t,㈣樣將制職形擴 散板A之背光(試驗例1〇)之平均亮度設為卜將藉由模擬而 146319.doc 201207497 求出之亮度分佈標準化而表示。 試驗例η七底角為38度,頂部之曲率r=〇i叫,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 = 〇.〇〇14 。 試驗例11-2:底角為38度,頂 | <萌丰R-10 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14 試驗例11-3 :底角為38度,頂 具4之曲率R=30 μπι,頂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43 其中,賦形擴散板之厚度紅2咖,折射率為159。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上述賦形擴散板/複鏡片A/擴散片 (光源側) (試驗例12-1〜12-4) 如圖20所示,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職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之擴 散劑之添加量時之亮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22A〜圖 22D。 試驗例12]: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R=〇」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0014 試驗例12-2 :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R=1〇 μπι,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14 試驗例12-3: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R=2〇 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28 武驗例12-4 .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尺=3〇 ,頂部 146319.doc -52- 201207497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43 背光尺寸及薄片之模擬條件係與試驗例相同。 (試驗例13-1〜13-4) 如圖20所示’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 散劑之添加量時之亮度分佈。將其姓 、 丹、,0果不於圖23A〜圖 23D。 μιη,頂部 試驗例13-1 :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〇 j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0014 試驗例13-2: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1〇 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14 試驗例13-3 :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 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 ρ=0.2 8 試驗例13-4 :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3〇 ,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43 背光尺寸及薄片構成之模擬條件係與試驗例相 同。 (試驗例14-1〜14-4) 如圖20所示,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之擴 散劑之添加量時之亮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24A〜圖 24D。 試驗例14-1 :底角為41度,頂部之曲率R=〇〖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〇〇14 146319.doc -53- 201207497 μηι,τ貝部 試驗例14-2 :底角為41度,頂部之曲率r=i〇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14 ,頂部 試驗例14-3 :底角為41度,頂部之曲率r=2〇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28 :3〇 μπι,了頁部 試驗例14-4 :底角為41度’頂部之曲率尺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43 .3相 背光尺寸及薄片構成之模擬條件係與試驗例丨^〜^ 同0 (試驗例 15-1~15-4) 圖 如圖20所述,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情形時,藉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之擴 散劑之添加量時之亮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25八兴
25D 曲率R=0.1 μιη,頂部 試驗例15-1 :底角為42度,頂部之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0014 試驗例15-2 :底角為42度,頂部 只。丨s之曲率r=10 μι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14 ° 試驗例15-3 :底角為42度,頂部 〜坶手JK-20 μπι,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28 ° 試驗例15_4:底角為42度,頂部之曲率Μ〇μΐη,頂部 之曲率R/凸部間距Cp=0.43 同 背光尺寸及薄片構成之模擬條件係與試驗例叫〜叫相 再者’圖21A〜圖加之圖表中所記載之凡例並非以擴散 146319.doc -54- 201207497 Μ之/辰度表不,而係以擴散劑之全光線透射率(ns κ < )表示如上所述’並非漠度表示而是以全光線透射 率表示之原因在於濃度係依賴於擴散劑種類。 王光線透射率之計算及測定係對於賦形擴散板之基體部 刀進行即,僅對以溶劑溶解賦形擴散板之形狀部分使其 平i一而於内部含有之擴散劑而引起者進行評估(内部擴 散)'則疋時係利用村上色彩製造之HM-1 5 0進行測定。圖 26中 ju 一 ,斤 示算出使用以下之擴散劑及基材(與以溶劑溶解 樹脂板、賦形擴散板之形狀部分而使其平坦者相同)之情 形時的全光線透射率與濃度之關係之結果。 .擴散劑(折射率n=1·49 ’直徑Φ=3 |im),基材(1 _厚,折 射率 n=l .59) .擴散劑(折射率n=1.43 ’直徑ψ=2 μιη),基材(1 _厚折 射率 η=1.59) .擴散劑(折射率η=1·45,直徑9=4 μιη),基材(1 _厚,折 射率 η=1·59) •擴散劑(折射率n=L45,直徑φ=4 μΓη),基材(1 2麵厚, 折射率n= 1.59) 擴政劑(折射率n=1.45,直徑φ=4 μιη) ’基材(1.5 _厚, 折射率η=1.59) •擴散劑(折射率n=1.45,直徑φ=4 μιη) ’基材(2 mn^,折 射率 n= 1.59) 於將全光線透射率換算成擴散劑濃度之情形時,基材之厚 度或折射率、擴散劑之折射率或直徑係根據種類而變化, 146319.doc •55- 201207497 故如上所述,需要採用模擬進行計算。基本上亮度不均等 光學特性係依賴於全光線透射率,若全光線透射率相同, 則不論擴散劑之種類。 如圖21A〜圖25D所示,可知藉由於各形狀下使擴散劑量 成為最優,可使亮度不均處於1.5%以内。例如,於底角為 40度、頂部之曲率R=10 μηι之情形時(圖23B),全光線透射 率為87.5%之擴散劑量為最優,亮度不均為1.0%以内。 於底角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頂部之曲率R為0.1以上 且3 0以下、即(頂部之曲率R)/(凸部間距Cp)為0.0014<R/Cp <0.43之情形時,擴散劑量最優時之全光線透射率處於 82.1% 〜88.7%之間。 •關於底角之更佳範圍(39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可知與底角為39度以上且42度以下(圖22 A~圖24D)相 比,底角為38度之形狀(圖21A〜圖21C)係於擴散劑量最優 (全光線透射率)時之亮度不均中,成為光源上較亮且光源 間亦較亮之亮度不均。可視認其為若干光源上細小明亮之 亮線,若有可能則無亮線者為佳。以下,參照表5對底角 之更佳範圍與R/Cp及全光線透射率之關係加以說明。 [表5] 底角 0.0014以上且 0.14以下 0.14以上且 0.28以下 0.28以上且 0.43以下 39〜40度 • 〇 〇 40〜41度 • ·〇 〇 41〜42度 • • 〇 •:全光線透射率為82.1%以上且87.5%以下 〇 :全光線透射率為84.5%以上且88.7%以下 146319.doc -56· 201207497 •關於頂部之曲率R較小之情形或底角較大之情形 如圖Μ〜圖灿所示,可知底角越大或頂部之曲料越 小,最優之全光線透射率越小(即,最優擴散劑量越多)。 於此情形時,最優之全光線透射率為821%以上且⑽以 下。藉此’存在擴散性變強,不易觀察到下述柱螺栓鎖之 優點。為了維持亮度不均(不均率為以左右以下)並獲得該 全光線透射率之範圍’於底角為39度以上且4〇度以下之情 形時,較佳為0.0014<R/Cp<〇 14。或者,於底角為度以 上且42度以下之情形時,較佳為〇〇〇i4<R/Cp<〇28。 •關於頂部之曲率R較大之情形或底角較小之情形 於底角為39度之形狀(圖22A〜圖22d)下,將頂部之曲率 R 0.1(圖22A)、頂部之曲率R=1〇(圖22b)、以及頂部之曲 率R=3G(S122D)進行比較’則可知伴隨著頂部之曲率尺變 光原上、’.田小明冗之売線得以抑制。即,頂部之曲率尺 較大者可改善亮度不均。進而,關於正面亮度(圖中之亮 又刀佈曲線之平均值),亦於頂部之曲率尺=下亮度提高 5/〇(相較於頂部之曲率R=〇丨),於頂部之曲率下亮 又楗问1.5/。(相較於頂部之曲率R=〇 i)。其原因在於如 圖21A〜圖25D所示’頂部之曲率R越大或底角越小最優 之王光線透射率越大(即最優擴散劑量越少)。於此情形 時,最優之全光線透射率為84 5%以上且88 7%以下。為了 、准持7C度不均(不均率為2%左右以下)並獲得該全光線透射 率之範圍於底角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之情形時,較佳 為〇.14<R/Cp<〇.43。或者,於底角為41度以上且42度以下 146319.doc •57- 201207497 之情形時,較佳為〇.28<R/Cp<0.43 ^如上所述,於最優之 全光線透射率較大之情形時’ R/Cp較佳為〇 14<R/Cp<〇 43 左右。 .關於底角之進而較佳範圍(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 可知與底角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圖22 A〜圖24D)相 比,底角為42度之形狀(圖25A〜圖25D)係於最優擴散劑量 (全光線透射率)下之亮度不均中,成為光源上較暗且光源 間亦較暗之亮度不均。可視認其為若干光源上較細且暗之 暗線,較佳為儘可能無暗線。於底角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 下之範圍内,擴散劑量最優時之全光線透射率處於84 5% 以上且87.5°/。以下之間。 2-2.關於就抑制傾斜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擴散劑與底角 的研究 (試驗例 16-1 〜16-3、17-1 〜17-8) 以下述方式改變薄片積層體之構成及賦形擴散板之凸部 形狀,藉由模擬而求出與稜鏡片脊線垂直且相對於稜鏡片 法線而傾斜之方向(0度、15度、30度)之亮度變化。將其結 果示於圖27。圖27中,所謂縱軸之不均率,係指((亮度分 佈之最大值)-(亮度分佈之最小值)}/ (亮度分佈之平均值)。 因此,不均率係不均率較小者於特性上較佳。 試驗例16-1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稜鏡片A/擴散片(液晶 面板側) 試驗例16-2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圖12B之雙凸型稜鏡片/ 擴散片(液晶面板侧) 146319.doc -58· 201207497 試驗例1 6-3 :(光源側)添加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 1%) 之圖6之形狀2的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7-1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圖12A、圖12B之底角 為4〇度之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7-2 :(光源側)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尺為3〇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8 2%之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頂部之曲率R為1 0 試驗例1 7-3 :(光源側)底角為4〇度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7·5%之賦形擴散板/棱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頂部之曲率R為30
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 7-4 :(光源側)底角為4〇度、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項部之曲率R為10 崎形擴散板/稜鏡片Α/ 頂部之曲率R為30 擴散板/棱鏡片Α/ 試驗例17-7 :(光源側)底角為42度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 5 · 3 %之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7 - 8 •(光源側)底角為4 2度 μη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 7 · 5 °/。之 146319.doc -59- 201207497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其中,賦开> 擴散板之厚度為丨2 mm,折射率為丨59 ^稜 鏡片之厚度為0.35 mm,折射率為J 59。 試驗例16-1係賦形擴散板A/稜鏡片A/擴散片之薄片積層 體構成,如圖所示,成為光源上較暗之亮度不均。圖27 中亦係0度(正面)之不均率較高,成為亮度不均。 試驗例16-2係如上述「!_4」之欄中所示,將試驗例⑹ 之稜鏡片A之形狀變更為雙凸,而實現〇度(正面)之亮度不 均之改善H傾斜觀察之亮度不均惡化而不佳。 试驗例Ι6·3係於試驗例16·】之賦形擴散板a中添加擴散 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1%),而實現〇度(正面)之亮度不均 之改善。’然而,傾斜觀察之亮度不均惡化而不佳。 式驗例17 1係如上述「卜4」之搁十所示,將試驗例Μ」 之:鏡片A之形狀變更為圖16A之4〇度,而實現〇度(正面) 儿度不均之改善。如上述「i _4」之棚中所#,即使傾 斜觀察,亦無亮度不均之惡化,而較佳。 忒驗例17-2至試驗例17-8係使用上述「2 之賦形擴散板之情形的結果。以各底角與頂部之曲率= 擴散劑之添加量成為最優量之方式加以調整。與試驗例 =或試驗例⑹相比’實現較低之正面亮度不均及傾斜 亮度不均。 / 又不均得以改善之原因係藉由將與上述「1 」 之搁中所示之角度強度分佈相同之理論適用於賦形擴散板 而說明。 146319.doc 201207497 <實施例5> 首先 ’準備於一主面形成有複數個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 凸_卩形狀之賦形擴散板。將該賦形擴散板之構成之詳細内 容示於以下。 mm 厚度:1.2 折射率:1.59 凸部之間距Cp ·· 70 μπι -角貝邛.(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 pm),(底角 為39.5度,頂部之曲率R=1〇㈣ 全光線透射率: 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之形狀之樣品之全光線透射 率:86.0%、87.〇%、87 8%、88 2%、88 底角39.5度、頂部之曲率R=1〇之樣品之全光線透射率: 84.3% ' 86.0% X 87.8% 其中賦开/擴政板之厚度為12議,折射率為 其次’將上述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正面及傾斜亮度不均評估) 將各種賦形擴散板之亮度不均之結果示於以下 賦形擴散板為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尺=2〇之形狀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 6. 〇 % 正面免度不均:4點 度不均:4點 之情形 ,傾斜亮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7.0%:正面亮度不均:5點 度不均:4點 146319.doc -61· 201207497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7.8% : 度不均:4點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8.2% : 度不均:4點 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 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8.7% 度不均:4點 賦形擴散板為底角39.5度、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4.3% 度不均:4點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6 0〇/〇 度不均:5點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7 8〇/〇 度不均·· 4點 正面亮度不均:4點,傾斜亮 頂部之曲率R==l〇之形狀之情形 •正面亮度不均:4點,傾斜亮 •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 :正面亮度不均:4點,傾斜亮 根據以上,可知於實際製作之樣品中亦存在與上述模擬 結果相同之傾向。 Η關於就抑制由於尺寸誤差而產生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 之凸部形狀的研究 (試驗例 18-1、18·2、 將光源中心-賦形擴散板距離H自標準背光尺寸進行變化 (_) ’藉由模擬而求出不均率(%)之變化。將其結果示於 不均率之負符號係於光源與光源之間較光源上更亮之情 形時添附。 ’匕月 146319.doc -62- 201207497 具體而言’不均率係藉由以下之式而求出。 •光源上較光源與光源之間更亮之情形 不均率=((亮度分佈之最大值)_(亮度分佈之最小值)}/(亮 度分佈之平均值) •光源與光源之間較光源上更亮之情形 不均率=-((亮度分佈之最大值)_(亮度分佈之最小值)}/(亮 度分佈之平均值) 又,圖28B中,為了容易理解,針對每個試驗例表示自 §十Η之偏差為_2瓜爪至+4 mm時之不均率之變化量(%)。 以下,表示試驗例18-1、18-2、19-1〜19-6中使用之薄片 積層體之構成。 試驗例18-1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圖16A之雙凸型棱鏡 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 8-2 :(光源側)添加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 1〇/〇) 之圖6之形狀2的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1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A/圖12A之底角為4〇度 之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2 :(光源側)底角為39度、頂部之曲率R=3〇 μιη、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8 2%之賦形擴散板/棱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3 :(光源側)底角為4〇度、頂部之曲率R=1〇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7 5%之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_4 :(光源側)底角為4〇度、頂部之曲率r=3〇 146319.doc •63· 201207497 P擴散·Μ__88·2%μ形擴散板/棱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5 :(光源側)底角為41唐 = 又頂部之曲率R= 10 μπ^'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1%之崎形擴散板/棱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試驗例19-6 :(光源側)底角為41度、頂部之曲率r=3〇 μι缝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7.5%之靖形擴散板/棱鏡片a/ 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再者’於試驗例18-1、18-2、19-1〜19_6所有中,背光尺 '寸為標準背光尺寸。賦形擴散板之厚度為12 mm,折射率 為 1.59。 18-2 、 19-1) 大。根據圖 中 使用拱型之賦形擴散板之例(試驗例丨8_ i、 ,相對於高度Η之變化,不均率之變化較 28Β,可知不均率之變化量為2.6%以上。與此相對,若使 用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型之賦形擴散板,則根據圖 28Β,可知不均率之變化量為2 2%以下,成為可抑制由於 尺寸誤差而產生亮度不均之設計。 (實施例6-1) 首先’作為稜鏡片,準備以下之構成者。 稜鏡形狀:圖16Α所示之雙凸形狀 擴散劑之添加量:6 5 % 其次’將賦形擴散板A、上述棱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裳於 背光Al、A2中,並且使光源中心與賦形擴散板背面之距 離 Η變化·2 mm、-1 mm、g mm、1 醜、2 mm、3 mm。 146319.doc -64· 201207497 (正面亮度不均評估) 5平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正面亮度不均。將其結果 示於以下。 距離H=-2 mm : 2點 距離H=-l mm : 3點 距離H=〇 mm : 4點 距離H=1 mm : 5點 距離H=2 mm : 5點 距離H=3 mm : 4點 (實施例6-2) 首先,作為賦形擴散板,準備以下之構成者。 底角:40度 頂部之曲率R : 2〇 μηι 凸部之間距Cp : 70 μιη 擴政劑全光線透射率:8 7. 〇 % 厚度:1.2 mm 折射率:1.59 其-人,將上述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Al、A2中,並且使光源中心與賦形擴散板背面之距 離 Η # π _ 〇 m ~ ,
不均。將其結果 示於以下。 距離H=-2 mm : 3點 146319.doc -65. 201207497 距離H=-l mm : 4點 距離H=0 mm : 5點 距離H= 1 mm : 5點 距離H=2 mm : 5點 距離H=3 mm : 5點 (實施例6-3) 首先,作為賦形擴散板,準備以下之構成者。 底角:39.5度 頂部之曲率R : 1 0 μπι 凸部之間距Cp : 70 μηι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6.0% 厚度:1.2 mm 折射率:1.59 其次,將上述賦形擴散板、稜鏡片A以及擴散片安裝於 背光Al、A2中,並且使光源中心與賦形擴散板背面之距 離 Η變化-2 mm、-1 mm、0 mm、1 mm、2 mm、3 mm。 (正面亮度不均評估) 評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正面亮度不均。將其結果 示於以下。 距離H=-2 mm : 4點 距離H=-l mm : 5點 距 H=0 mm : 5 點 距離H= 1 mm : 5點 距離H=2 mm : 5點 146319.doc -66- 201207497 距離H=3 mm : 5點 實施例6-2、實施例6_3中,自正面觀察背光,即便當距 離H改變時亦可抑制亮度不均之產生。實施例6-1中,於距 離Η變小’例如賦形擴散板彎曲而接近光源之情形時,存 在範圍不充分之傾向。 2-4.對就抑制柱螺栓銷視認之觀點而言之霧度進行研究 (實施例7) 首先’作為賦形擴散板,準備改變凸部形狀及全光線透 射量之以下之構成者。再者,全光線透射量根據擴散劑之 添加量而變化。 凸部形狀:圖6所示之形狀3 厚度:1.2 mm 折射率:1.59 底角.39度、40度、41度 頂部之曲率R: 5 μιη、2〇 _、1 _ ,王光線透射率· 81%、86%、87%、88.2%、89% 其-人’將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片安裝 於背光A1中。 (柱螺栓銷視認性評估) °平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柱螺栓銷視認性。將其結 果示於表4。 (亮度評估) °平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亮度。將其結果示於表 4 〇 H6319.doc -67- 201207497 [表4] 賦形擴散板形狀 全光線透射率 柱螺检銷視認性 *oT fjt 冗度 底角為39度,R=5 86% ◎ 101 底角為40度,R=20 86% ◎ 101 底角為40度,R=20 87% ◎ 101 底角為40度,R=20 88.20% ◎ 101 底角為40度,R=20 89% ◎ 101 底角為41度,R=1 81% 卜◎ 99 根據表4可知以下内容。 於賦形擴散板中添加擴散劑而提高擴散性,相對於此於 牙文鏡片中並未添加妨礙亮度提高之擴散劑,故可無損亮度 地不視認柱螺栓銷。 根據表3,認為即使於棱鏡片中添加擴散劑,對稜鏡片 賦予擴散性,亦難以同時實現正面亮度與柱螺栓銷視認 性。然而,如表4所示,若於賦形擴散板中添加擴散劑而 提间擴散性,則可無損亮度地不視認柱螺栓銷。其原因在 於,於稜鏡片中未添加妨礙亮度提高之擴散劑。 (試驗例20-1〜2〇-3) 如圖35A所示,於以下述方式設定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 狀之情形時,ϋ由模擬而求出改變該賦形擴散板中所含之 擴散劑之添加量時的亮度分佈。將其結果示於圖36Α〜圖 36C。 °式驗例20-1 ·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20 μιη,底部 無曲率’頂部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26 μηι, 試驗例2〇_2 :斜面角度為40度,底部之曲率R=2() 146319.doc •68· 201207497 頂部無曲率’底部之曲率R/凸部間距Cp=〇26 試驗例20-3:斜面角度為4〇度,頂部之曲率r问 底部之曲率R2 = l〇 μηι,尺 K1+R2,曲率R/凸部間距
Cp=0.26 背光尺寸及薄片構成之模擬條件係與試驗例叫〜^ 同。 根據圖36A〜圖36C可知,無論頂部之曲率汉係存在於底 部還是存在於頂部與底部之兩者,只要曲率R/凸部間距Cp 與全光線透射率⑽K 7361)相@,則亮度不均之分佈實 質上相同。其中,於存在於頂部與底部之兩者之情形時, 考慮將頂部之曲率R設為R1,將底部之曲率尺設為R2,且 R-R1+R2。又,於底部存在曲率尺之情形時,將底角另稱 為斜面角度。 2-5.關於利用具有多層構造且對前端賦予曲率尺之三角稜 鏡形狀之賦形擴散板而提高亮度的研究 (背光尺寸) 距離P=39 mm,距離H=18 mm,距離L = 5 mm (背光之薄片構成)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稜鏡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賦形擴散板)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具有以下之各試驗例中所示之構 成者。 (稜鏡片) 厚度:300 μιη 146319.doc -69- 201207497 折射率:1.59 透鏡形狀:稜鏡形狀 透鏡間距:11 0 μηι 底角:45度 頂部之曲率:R=5 μΐη (擴散片) 一般之擴散片(神話公司製造,商品名:pTD737) (試驗例21) 於具有下述構成之單層 ^ 行π〜沙、少-狀月入从,,t鹎形擴 政板之整體中添加擴散劑,並且改變其添加量,藉由模擬 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上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细。再 者,作為圖32B之橫車由之相對粒子量係以粒?數:約 150000個/mm3成為基準 「 u·"5」之方式,將粒子數標準 化而表示之值。又,作為圖32B之縱轴 ig #4. ^ β . . c . 又·^升率係將 對粒子量為0.5時之亮度設為基準 -^ 千值1」,以相對值表 不除此以外之相對粒子量之亮产 例,… 再者’以下之試驗 例22-1〜22-3中亦同樣地,亮度上 ^ 又上开羊表不以相對粒子量 為〇·5時之焭度為基準值「丨」之相對值。 (賦形擴散板之構成) 賦形擴散板之層構造:單層構造 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 1.2 mm 予曲率R之三角稜 透鏡部之形狀··圖32A所示之對前端賦 鏡形狀 透鏡部之厚度(高度):約56 μηι 1463 ] 9.doc •70· 201207497 基材折射率:1.59 擴散劑之折射率:1.45 擴散劑之形狀:球形狀 擴散劑之平均粒徑:4 μηι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0.5 此處,所謂基材㈣率,係'指構成賦形擴散板之樹脂材料 之折射率。 (試驗例22-1) 具有下述構成之2層構造之賦形擴散板中,將透鏡層之 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们)設為丨:9,並且 改變,加於擴散層中之擴散劑之添加量,#由模擬而求出 正面冗度上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32b〇 (賦形擴散板之構成) 賦形擴散板之層構造:包含透鏡層及擴散層之多層構造 (透鏡層:擴散層=1 : 9) 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1 2 mm •透鏡層 予曲率R之三角稜 透鏡部之形狀:圖32A所示之對前端賦 鏡形狀 透鏡部之厚度(高度):120 μιη 折射率:1.59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〇 •擴散層 基材折射率:1.59 146319.doc -71 - 201207497 擴散劑之形狀:球形狀 擴散劑之折射率:1 45 擴散劑之平均粒徑:4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〇25〜12 此處,所謂基材折射率,係指構成賦形擴散板之樹脂材料 之折射率。 (試驗例22-2)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 d2)設 為2 · 8,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2-1同樣地求出正面亮度上 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32B。 (試驗例22-3)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 d2)設 為3 . 7,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2_〗同樣地求出正面亮度上 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32B。 根據圖32B可知以下内容。 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僅於擴散層中添加擴散劑之 試驗例22-1〜22·3中,與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且於其 整體中添力:擴散劑之試驗例1相比,可使亮度提高約5%。 即,就提咼亮度之觀點而言,較 ^ ^ 权佳為使賦形擴散板之構造 成為包含透鏡層及擴散層之2片媒 ,瑕增心2層構造,且僅於擴散層中添 加擴散劑。 上述亮度提高之原因推測為以下方面。 •折射率差之增大 具有多層構造且透鏡層中益撼勒杰丨 增無擴散劑,ϋ此透鏡層與出射 146319.doc •72· 201207497 後之工,層之折射率差變大。藉此,引起透鏡層之全反射 之角度區域變大,原本朝傾斜方向透射之光(因透鏡效果 而不上升之光)於界面全反射而使循環光增加。 •透鏡效果之加強 因透鏡層之透鏡部中無擴散劑’故於擴散層中擴散之光 不會於透鏡部内擴散,而加強上升效果。 2-6.關於利用具有多層構造且對前端賦予曲率尺之三角稜 鏡形狀之賦形擴散板而提高亮度及均改善亮度不均的研究 (試驗例23)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2丨相同,藉由模擬而求出 不均率。將相對粒子量〇.5之不均率示於圖33。再者,不 均率係如上所述’藉由下述式而定義。 不均率=((正面亮度分佈之最大值)_(正面亮度分佈之最 小值))/(正面亮度分佈之平均值) (試驗例24-1〜24-3)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22_丨〜22_3相同,藉由模 擬而求出不均率。將相對粒子量0.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試驗例24-4)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 d2)設 為4 : 6 ’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2_丨同樣地求出亮度上升 率。將相對粒子量〇.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試驗例24-5)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 d2)設 為5 : 5,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2·!同樣地求出亮度上升 146319.doc -73- 201207497 率。將相對粒子量0 · 5之不均率示於圖3 3。 (試驗例24-6)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i : 為6 : 4,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2-1同樣地求出亮度上升 率。將相對粒子量0.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根據圖33可知以下内容。 於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為對頂部賦予曲 率R之三角稜鏡形狀之情形時,藉由將擴散層之厚度相對 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Rl較佳設為大於7〇%、更 佳設為80%以上,與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之情形相 比,可抑制不均率。 因此,就提高亮度及改善 是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 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 為8 0 %以上。 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理想的 ,且將擴散層之厚度相對於賦 Rl較佳設為大於70%、更佳設 之組合之研究(對應於第3實施 傾斜亮度不均以及柱螺栓銷視 3.關於稜鏡片與賦形擴散板 形態之實施例) 3 -1.就抑制正面亮度不均、 認之觀點而言之研究 (試驗例25) 藉由模擬而求出背光之 改變稜鏡片之= 一角稜鏡之底角 正面亮度。將其結果+ 衣不於圖29。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146319.doc -74- 201207497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其形擴散板,稜_散片(光_ —―:二二-’:射率為一部之 -邊進行模擬。丨續不,—収變三角稜鏡之底角 又’賦形擴散板係將厚度設為12麵,折射率設為 W ’凸部之形狀設為底角40.5度、頂部之曲率R=2〇 μ間距CP 7〇 μΠ1,以全光線透射率成為87.5%之方式添 加擴散劑,而進行模擬。 根據圖29 ’可知藉由將稜鏡之底角自45度(先前之稜鏡 角又)》又疋為37.5度之底角,可將正面亮度不均抑制為丄% 左右0 (實施例8-1) 首先’準備於一主面形成有複數個三角稜鏡之稜鏡片。 將该稜鏡片之構成之詳細内容示於以下。 底角:41度 頂部之曲率R : 〇 μη! 稜鏡間距Cp : 200 μπι 厚度·· 350 μιη 樹脂材料種類:聚碳酸酯樹脂 其次,準備於一主面形成有複數個凸部形狀之賦形擴散 板。將該賦形擴散板之構成之詳細内容示於以下。 底角:40度 頂部之曲率R : 20 μπι 1463l9.doc -75· 201207497 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88.2% 其次,將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擴散月安裝 於背光A1中。 (實施例8-2) 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反射性偏光片(3M& 司製造,商品名:DBEF)安裝於背光八2中,除此以外,與 實施例1同樣地獲得背光。 (實施例9 -1)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底角為39 5度、頂部之曲率R=i〇 μιη、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 〇%者,除此以外,與實施 例8-1同樣地獲得背光。 (實施例9-2)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底角為39.5度、頂部之曲率r=i〇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 〇%者,除此以外,與實施 例8-2同樣地獲得背光。 (實施例10-1) 使用稜鏡片Α作為稜鏡片,除此以外,與實施例8^同樣 地獲得背光。 ^ (實施例10-2) 使用背光A2作為背光,除此以外,與實施例1〇_丨同樣地 獲得背光。 7 (實施例11-1)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底角為39.5度、頂部之曲率r=i〇 gm、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〇%者,除此以外,與實施 146319.doc •76· 201207497 例10-1同樣地獲得背光。 (實施例11-2)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底角為3 9.5度、頂部之曲率r= 1 〇 μπι、擴散劑全光線透射率為86·〇%者,除此以外,與實施 例10 - 2同樣地獲得背光。 (正面及傾斜亮度不均評估) ’評估正面亮度不均及傾斜 。再者,實施例1〇_1〜11_2係 對於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 亮度不均。將其結果示於以下 對應於第2實施形態之實施例。 •使用底角為40度、頂部之曲率R=2〇、擴散劑全光線透射 率為88.2%之賦形擴散板之情形: 實施例8-1、9-1(底角“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三角稜鏡): 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度不均:4點 實施例10-1、U-U稜鏡片A)(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 二角稜鏡).正面免度不均:5點’傾斜亮度不均:4點 •使用底角為39.5度、頂部之曲率R=1〇、擴散劑全光線透 射率為86.0%之賦形擴散板之情形: 實施例8-2、9-2(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三角稜鏡): 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度不均:5點 實施例1〇_2、U-以稜鏡片A)(底角45度、頂部之曲率r=〇之 三角稜鏡):正面亮度不均:5點,傾斜亮度不均:5點 關於傾斜亮度不均,亦利用賦形擴散板來改善傾斜亮度 不均,因此不依賴於稜鏡片便可獲得良好之結果。 (柱螺栓銷視認性評估) I46319.doc •77· 201207497 評估以上述方式獲得之背光之柱螺栓銷視認性。其結 果,可獲得未觀察到柱螺栓銷之結果。其原因在於,利用 上述賦形擴散板之構成已改善柱螺栓銷視認性。 3-2.就抑制亮度變化之觀點而言之研究 (試驗例26-1) 如圖11A所示,改變稜鏡片之三角棱鏡之底角,藉由模 擬而求出背光之正面亮度之變化。將其結果示於圖。再 者,亮度係以底角45度之亮度成為基準值(亮度=1)之方式 進行標準化而表示。 模擬係於下述條件下進行。 背光:標準背光尺寸 薄片構成:(光源側)賦形擴散板/稜鏡片/擴散片(光源側) 其中’稜鏡片係厚度為〇.35 mm,折射率為159,凸部 之間距Cp-70 μιη ’如圖UA所示,一邊改變三角稜鏡之底 角一邊進行模擬。 又,賦形擴散板係將厚度設為12麵,折射率設為 1.59 ’凸部之形狀設為底角4〇 5度頂部之曲率 叩、間距CP=70 以全光線透射率成為87.5%之方式添 加擴散劑,而進行模擬。 (試驗例26-2) 使薄片積層體之構成成^一 人 乂战馮以下所不,除此以外,盥試驗 例26-1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 ’ 月尤之正面亮度之變化。將 其結果不於圖30。再去,古 丹者冗度係以底角45度之亮度成為基 準值(亮度=1)之方式進行標準化而表示。 146319.doc -78- 201207497 薄片構成:(光源側)擴散板/三角形狀稜鏡片/擴散片(液 晶面板側) 可知擴散板構成(試驗例26-2)中,若減小稜鏡片之底 角,則存在亮度下降之傾向,但如試驗例26-1所示,若組 合上述賦形擴散板與底角較小之稜鏡片,則亮度不易下降 或者有所提高。 底角較小之稜鏡片係如上所述,緩和稜鏡片之截斷現象 且提高視角。通常’底角較小之稜鏡片之亮度下降,但藉 由配置於賦形擴散板之正上方,可改善視角而不會使亮度 下降。 以下’關於上述實施形態4、5,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 行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不僅限定於該等實施例。 將該實施例中所使用之模擬之條件示於以下。 (背光尺寸) 距離 P=39 mm,距離 H=18 mm,距離 L=5 mm 其中,距離Η、P、L表示以下之距離(參照圖4)。 距離Η :光源中心與賦形擴散板背面(或擴散板背面)之距離 距離Ρ :光源中心間距離 距離L :光源中心與反射片表面之距離 (背光之薄片構成) (光源側)賦形擴散板/透鏡薄片/擴散片(液晶面板側) (賦形擴散板) 作為賦形擴散板,使用具有以下之各試驗例中所示之構 成者。 146319.doc •79- 201207497 (透鏡薄片) 厚度:300 μηι 折射率:1.59 透鏡形狀:稜鏡形狀 透鏡間距:110 μιη 底角:45度 頂部之曲率:R=5 μηι (擴散片) 一般之擴散片(神話公司製造,商品名:PTD73 7) (模擬軟體) 背光之光學特性係使用ORA(Op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公司之光學模擬軟體(Light Tools),藉由蒙地卡羅法而求 出。 依照以下之順序對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1·關於就提高亮度之觀點而言之多層構造之職形擴散板的 研究 2.關於就改善製造範圍之觀點而言 。之夕層構造之賦形擴散 板的研究 < 板之透鏡部形狀 3 ·關於就提高亮度之觀點而 的研究 之觀點而言之多層構造 4.關於就提高亮度及改善亮度不土勺 之賦形擴散板的研究 之賦形擴散板的 1.關於就k咼壳度之觀點而古 〇 <夕層構造 研究 1463l9.doc -80· 201207497 (試驗例27) 具有下述構成之單層構造之賦形擴散板中,於賦 板之整體中添加擴散劑,並且改變其添加量,藉由模擬而 求出U之正面亮度上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圓侧。再 者,作為圖儀之橫軸之相對粒子量係以粒子數 150000個成為 成為基準值「0_5」之方式將粒子數標準化 而表不^值° X,作為圖娜之縱軸之亮度上升率係將相 子粒子里為0.5時之党度設為基準值「1」,以相對值表示 除此以外之相對粒子量之亮度之值。再者,以下之試驗例 2一4中亦同樣,亮度上升率表示以相對粒子量為〇5 時之冗度為基準值「1」之相對值。 (賦形擴散板之構成) 賦形擴散板之層構造:單層構造 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12 mm 透鏡部之形狀··圖40A所示之雙凸形狀 透鏡部之厚度(高度):約60 μηι(59.13 μιη) 基材折射率:1.5 9 擴散劑之折射率:1.45 擴散劑之形狀:球形狀 擴散劑之平均粒徑:4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0.254 此處’所吻基材折射率’係指構成賦形擴散板之樹脂材料 之折射率。 (試驗例28-1) 146319.doc •81. 201207497 具有下述構成之2層構造之賦形擴散板 厚㈣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d2m為二= 改變添加於擴散層中之擴散劑之添加量,藉由模擬 正面亮度上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娜。 包含透鏡層及擴散層之多層構造 (賦形擴散板之構成) 賦形擴散板之層構造: (透鏡層.擴散層=1 : 9) 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丨2 mm •透鏡層 透鏡部之形狀:圖40A所示之雙凸形狀 透鏡部之厚度(高度):120 μιη 折射率:1.59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〇 •擴散層 基材折射率:1.5 9 擴散劑之形狀:球形狀 擴散劑之折射率:1.45 擴散劑之平均粒徑:4 μιη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〇.〇5〜2 5 此處,所謂基材折射率,係指構成賦形擴散板之樹脂材料 之折射率。 (試驗例28-2) 將透鏡層之厚度di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l : d2)設 為2:8,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8_丨同樣地求出正面亮度上升 146319.doc -82- 201207497 率。將其結果示於圖40B。 (試驗例28-3)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di : d2)設 為3 · 7 ’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 8 -1同樣地求出正面亮度上 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40B。 • (試驗例28-4)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cH : d2)設 為4:6,除此以外’與試驗例2 8 -1同樣地求出正面亮度上升 率。將其結果示於圖40B。 根據圖40B可知以下内容。 於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僅於擴散層中添加擴散劑 之試驗例28-1〜28-3中,與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且於 其整體中添加擴散劑之試驗例27相比,可使亮度提高約 5%。即,就提高亮度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使賦形擴散板 之構造成為包含透鏡層及擴散層之2層構造,且僅於擴散 層中添加擴散劑。 上述壳度提高之原因推測為以下方面。 •折射率差之增大 具有多層構造且透鏡層中無擴散劑,藉此透鏡層與出射 後之空氣層之折射率差變大。藉此,引起透鏡層之全反射 之角度區域變大,原本朝傾斜方向透射之光(以透鏡效果 不會上升之光)於界面全反射而使循環光增加。 •透鏡效果之加強 因透鏡層之透鏡部中無擴散劑,故於擴散層中擴散之光 146319.doc •83- 201207497 不會於透鏡部内擴散,而加強上升效果。 2_關於就改善製造範圍之觀點而言之多層構造之賦形擴散 板的研究 (試驗例29)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27相同,藉由模擬而求出 正面亮度分佈及不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41及圖42。再 者’圖〇中’以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為G5時之正面亮度 分佈為代表而表示。 作為圖42之橫軸之相對粒子量係以粒子數:約15〇〇〇〇個/ _3成為基準值「0.5」之方式將粒子數標準化而表示之 值。作為圖42之縱軸之不均率係將相對粒子量為0.5時之 不均率設為基準值「〇丨,以相蚪姑主一人 」^相對值表不除此以外之相對粒 子里之不均率的值。再去,丁〜u _ 丹者以下之试驗例30-1〜30-4中亦 同樣,不均率表示以相對粒早 仰訂祖于量為〇 5時之不均率為基準 值「0 J之相對值。 不均率係藉由以下之式而宕盖 甘 式而疋義。其中,圖42所示之圖表 Τ ’如上所述,以相對值表菇 办 值衣不藉由以下之式而定義之不均 〇 •光源上較光源與光源之間更亮之情形 不均率=((正面亮度分佈备. 怖之最大值)-(正面亮度分佈之最 小值))/(正面亮度分佈之平均值) 光源與光源之間較光源上更亮之情形 不均率=_((正面亮度分 ,.,x电 之最大值)-(正面亮度分佈之最 小值))/(正面亮度分佈之平均值) 146319.doc -84» 201207497 (試驗例30-1〜30-4)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28-1〜28-4相同,藉由模 擬而求出亮度分佈及不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41及圖42。 再者,圖41中,於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 比率(dl : d2)設為1 ·· 9之情形時(試驗例3〇_1},以相對粒 子量為0.05、0.25、〇.5、25、5時之亮度分佈為代表而表 示。 根據圖41及圖42可知以下内容。 ^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且於其整體中添加擴散劑之 4驗例29中’相對於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之變化的正面亮 度不均之變化較大。即’表示相對於背光之尺寸誤差或擴 政板之翹曲等之外因,不均之行為較大&圍較低。另一 方面’使賦形擴散板為多層構造,且僅於擴散層中添加擴 散劑之试驗例3〇]〜3〇_4中與試驗例Μ相比,可於較寬 之相對粒子量之範圍内降低不均率。因此,可減小相對於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之變化的不均率之變化。,可擴大 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之範圍。又,根據擴散層之厚度相對 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擴散劑之添加量之最優 ::同。藉此,就降低不均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適當調 ::度比率與擴散劑之相對粒子量。特別是當添加等量之 =劑時’於減小擴散層之厚度者中擴散劑凝縮於賦形擴 散板之更狹小之銘_ & 項 變強。藉此,亦改以,因此擴散劑之密度變高’白色性 亦改善桎螺栓之視認性。 -體而„ ’於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之 146319.doc -85- 201207497 形狀為雙凸形狀之情形時,藉由將擴散層之厚度相對於賦 形擴散板之厚度之比率rd設為6〇%以上且9〇%以下,可於 較寬之相對粒子量之範圍内降低不均率。 又’於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之形狀為 雙凸形狀之情形時,藉由將比率RD設為70%以上且90%以 下而與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之情形相比,可遍及相 對粒子量之幾乎整個範圍而降低不均率。 因此,就提高亮度及改善相對粒子量之範圍之觀點而 較佳為將比率rd設為6〇%以上且9〇%以下。 又,就提高亮度及改善不均率之觀點而言,較佳為將比 率Rd設為70%以上且9〇%以下。 母;就&面冗度之觀點而s之賦形擴散板之透鏡部形狀 的研究 (试驗例3 1) 山如圖32A所示’使賦形擴散板之透鏡部之形狀成為對前 端賦予曲率R之二角稜鏡形狀,&此以外,與試驗例同 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亮度上升率。將其結果示於圖32B。 (试驗例32 -1〜32-3) 如圖32A所示,使賦形擴散板之透鏡部之形狀成為對前 端賦予曲率R之三角稜鏡㈣,除此以外,與試驗例 心〜28-3同樣地藉由模擬而求出亮度上升率。將其结果 示於圖32B。 根據圖3 2B可知以下内容。 可知於試驗例31、32-1〜32-3中,撼埼鈿天^旦^ τ 擴散劑添加量與亮度 M63l9.doc •86· 201207497 上升率之間存在與試驗例27、28-1〜28 3相同之傾向 即,於使透鏡部之剖面形狀成為對前端賦予曲率R之三角 稜鏡形狀(參照圖32A)之情形時,亦於擴散劑之添加量與
売度上升率之間,存在與將透鏡部設定為雙凸形狀之情形 時(參照圖40A)大致相同之傾向。 V 4.關於就提高亮度及改善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之多層構生 之賦形擴散板的研究 & (試驗例33) 求出 ,不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31相同,藉由模擬而 不均率。將相對粒子量〇·5之不均率示於圖33。再者 均率係如上所述,藉由下述式而定義。 不均率=((正面亮度分佈之最大值)_(正面亮度分佈之最 小值))/(正面亮度分佈之平均值) (試驗例34-1〜34-3) 使賦形擴散板之構成與試驗例32_丨〜32_3相同,藉由模 擬而求出不均率。將相對粒子量〇 5之不均率示於圖二。 (試驗例34-4)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们之厚度之比率⑷叫設 為4: 6,除此以外,與試驗例34_丨同樣地求出亮度上= 率。將相對粒子量0.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試驗例3 4 - 5 )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⑫之厚度之比率⑷:叫設 為5 . 5,除此以外,與試驗例34]同樣地求出亮度上升 率。將相對粒子量0.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1463l9.doc •87- 201207497 (試驗例34-6) 將透鏡層之厚度dl與擴散層d2之厚度之比率(cU : d2)_^ 為6 : 4,除此以外,與試驗例34-1同樣地求出亮度上升 率°將相對粒子量〇.5之不均率示於圖33。 根據圖3 3可知以下内容。 於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使透鏡部為對頂部賦予 曲率R之三角稜鏡形狀之情形時,藉由將擴散層之厚度相 對於賦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Rl較佳設為大於7〇〇/。、 更佳設為80%以上,而與使賦形擴散板為單層構造之情形 相比,可抑制不均率。 因此’就提高亮度及改善亮度不均之觀點而言,理想的 是使賦形擴散板為2層構造’且將擴散層之厚度相對於賦 形擴散板整體之厚度之比率Rl較佳設為大於7〇%、更佳設 為80%以上。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加以具體說明,但本發明並 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進行基於本發明之技術思想之 各種變形。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所列舉之構成、方法、形狀、材 料以,及數值等僅為示例,視需要亦可使用與此不同之構 成、方法、形狀、材料以及數值等。 又,上述實施形態之各構成於不脫離本發明之主旨之範 圍内可相互組合。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針對相對於將朝一個方向延伸之 凸狀之透鏡部一維排列於出射面之賦形擴散板而應用本發 146319.doc -88· 201207497 明的示例進行了 $ . , ^ 如,亦可針二:: 明並不限定於該示例。例 凸狀之透^ 於將具有半球形狀或半橢圓球形狀等之 透鏡邛二維排列於賦形 板,應用本發明。 ㈣之出射面的賦形擴散 二實施形態'’以線狀光源為例進行說明,對於 等,本發明亦可適用。於此情二=== :!!板或棱鏡片,以賦形擴散板之凸部或種鏡之延伸方 方向…,形擴散: 【圖式簡單說明】 圖1A〜圓1c係表示先前之背光中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之 構成的模式圖。 ^專片積層體之 圖2A、圖2B係表示除去时m ^ ^ 去賦形擴政板與稜鏡片之間之擴 月文片的奇光中所包含之镇Η接思触 、 吓匕3之,專片積層體之構成的模式圖。 圖3Α、圖3Β係用於對正面 行說明之模式圖。 Μ及傾斜党度不均進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筮 Λ、 第1貫施形痛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構 成例的模式圖。 構 :Α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 匕δ的溥片積層體之第丨構 路日日今故— 再成例之模式圖。圖5B係表示本 ^第貫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包含的薄片積層 體之第2構成例之模式圖。 圖6係表示賦形擴散板之形狀例之圖表。 I46319.doc -89. 201207497 圖7A係表示棱鏡片之一構成例之立體圖。圖7B係表示 稜鏡片之一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8A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背光中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 之第1構成例的模式圖。圖卯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背光中 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的模式圖。 圖9A係表示賦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之立體圖。圖9B係 表示賦形擴散板之—構成例之剖面圖。 圖10A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背光中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 之第1構成例的模式圖。圖1〇B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背光 中所包含之薄片積層體之第2構成例的模式圖。 圖11A係表示試驗例1之稜鏡片之稜鏡形狀之圖表。圖 11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表。 圖12A係表示試驗例2之稜鏡片之稜鏡形狀之圖表。圖 12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表。 圖13A係表示試驗例3之稜鏡片之稜鏡形狀之圖表。圖 13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表。 圖14A係表示作為試驗例4-1、4-2之模擬結果之正面亮 度變化之圖表。圖14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5_ι、5_2之模擬 結果之正面亮度變化之圖表。圖14C係表示作為試驗例6-1、0-2之模擬結果之正面亮度變化之圖表。 圖15係表示作為試驗例7之模擬結果之強度視角分佈之 圖表。 圖16A係表示試驗例8-1、8-2之稜鏡片之形狀之圖表。 圖16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8_ 1、8_2之模擬結果之不均率之 146319.doc -90- 201207497 圖表。 圖1 7係用以對試驗例9_丨〜9_3之模擬之方法進行說明之 模式圖。 圖18A〜圖18C係表示作為試驗例91〜93之模擬結果之出 射光之角度強度分佈的圖表。 圖19係表示作為試驗例1〇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 表。 圖20係表示試驗例丨丨_丨〜丨5_3之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之圖表。 圖21A係表示底角38度、頂部之曲率R=〇」μιη、 R/Cp=〇.〇〇i4之試驗例u-丨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 表。圖21B係表示底角3 8度、頂部之曲率R= 10 μιη、 R/Cp=〇. 14之試驗例11 _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表。 圖21C係表示底角38度、頂部之曲率R=30 μπι、R/Cp=0.43 之試驗例11-3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2A係表示底角39度、頂部之曲率R=〇.l μηι、 R/Cp=〇.〇〇14之試驗例12-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 表。圖22B係表示底角39度、頂部之曲率R=l〇 μηι、 R/Cp=0.14之試驗例12-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 圖22C係表示底角39度、頂部之曲率R=20 、R/CP=0.28 之試驗例12-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圖22D係表 示底角39度、頂部之曲率R=30 μηι、R/Cp=0.43之試驗例 12·4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3 Α係表示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ϊ^0·1叫1、 U6319.doc -91- 201207497 R/Cp=0.0014之試驗例13-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 表。圖23B係表示底角40度 '頂部之曲率R=l〇 μπι、 R/Cp=0.14之試驗例13-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3C係表示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R=20 、R/CP=0.28 之試驗例13-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圖23D係表 示底角40度、頂部之曲率R=30 μπι、R/Cp=0.43之試驗例 13- 4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4A係表示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ϊ^0.1 Pm、 R/Cp=0.0014之試驗例14-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 表。圖24B係表示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R=l〇 μηι、 R/Cp = 0 · 14之試驗例14-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4C係表示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R=20 、r/cP=〇.28 之試驗例14-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圖24D係表 示底角41度、頂部之曲率R=30 μιη、R/cP=〇.43之試驗例 14- 4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5A係表示底角42度、頂部之曲率R=〇.l μιη、 R/Cp=0.0014之試驗例15-1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 表。圖25B係表示底角42度、頂部之曲率R=l〇 μιη、 R/Cp=0.14之試驗例15-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5C係表示底角42度、頂部之曲率R=2〇 Km、R/Cp = 0.28 之試驗例15-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圖25D係表 示底角42度、頂部之曲率R=30 μηι、R/Cp = (M3之試驗例 15- 4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26係表示全光線透射率與濃度之計算結果之圖表。 1463l9.doc •92- 201207497 圖27係表示作為 試驗例16-1-16-3、17-1〜17-8之模擬結 果之不均率之圖表。 圖28A係表示作為試驗例18-1、18-2、19-1~ 19-6之模擬 結果之不均率之圖表。圖28B係表示試驗例18-1、18-2、 19-1〜19-6之模擬結果之與設計η偏差_2 mm至+4 mm時之 不均率之變化量的圖表。 圖29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0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之圖 表。 圖30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1-1、21-2之模擬結果之正面亮 度變化之圖表。 圖31A係表不具有包含透鏡層與擴散層之積層構造之賦 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的立體圖。圖31B係表示具有包含透 鏡層與擴散層之積層構造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的剖面 圖0 圖3 2 A係表不試驗例21、291 ο。, J 22-1〜22-3之賦形擴散板之透鏡 口戸之剖面形狀的圖表。圖3 2 B孫志-a 固β係表不作為試驗例2 1、22- 1〜22-3之棋擬結果之不均率之圖夺。 圖33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3、 M-l〜24-6之模擬結果之不 均率之圖表。 圖34係表示具有積層2層以上 之擴放層而成之積層構造 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3 5係表示試驗例2〇· 1〜2〇 3夕& 之圖表。 之賦形擴散板之凸部形狀 圖36A係表示底角40度、頂部 曲率R=20 μηι、底部無 1463l9.doc -93- 201207497 曲率、頂部之曲率R/凸部間距Cp = 〇26之試驗例2〇_丨之模 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圖36B係表示斜面角度⑽度、 底部之曲率R=20 μΐΏ、頂部無曲率、底部之曲率R/凸部間 距Cp=0.26之試驗例20·2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36C係表示斜面角度4〇度、頂部之曲率Rl = i〇 底部 之曲率R2 = l〇 μηι、R=R1+R2、曲率r/凸部間距Cp=〇 %之 試驗例20-3之模擬結果之亮度分佈的圖表。 圖37A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 包合的薄片積層體之第1構成例之模式圖。圖37B係表示本 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所包含的薄片積層 體之第2構成例之模式圖。 圖3 8 A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 成例的立體圖。圖38B係表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賦形 擴散板之一構成例的剖面圖。 圖39係表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賦形擴散板之一構 成例的刮面圖。 圖40A係表示試驗例27、28-1〜28-4之賦形擴散板之透鏡 部之剖面形狀的圖表。圖4〇B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7、28_ 1〜28-4之模擬結果之亮度上升率之圖表。 圖4 1係表示試驗例29、試驗例30-1之正面亮度分佈之圖 表。 圖42係表示作為試驗例29、20-1〜20-4之模擬結果之不 均率之圖表。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46319.doc •94- 201207497 1 背光 2 液晶面板 10 柱螺栓銷 11 框體 12 光源 13 反射片 14 薄片積層體 15、19 賦形擴散板 16 > 20 稜鏡片 17 擴散片 18 反射性偏光片 146319.doc .95

Claims (1)

  1. 201207497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 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上述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 上述賦形擴散板及上述稜鏡片係自上述入射面朝向 述出射面而依序積層, °上 上述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 射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上述稜鏡片出射 出射面, < 於上述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賦予曲率尺之= 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上述凸部之底角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上述凸部之頂部所賦予之曲率R與上述凸部之間靼 Cp之比率R/Cp滿足〇.〇〇14<R/Cp<0.43之關係。 2. 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 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上述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棱鏡片, 上述賦形擴散板及上述棱鏡片係自上述入射面朝向上 述出射面而依序積層, 上述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 1463I9.doc 201207497 射面、及使自該人射面人射之光朝向上述稜鏡片出射之 出射面, 於上述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 者賦予曲率R之三角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上述凸部之斜面角度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上述凸部之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所賦予之曲率 R與上述凸部之間距Cp之比率R/Cp滿足〇 〇〇i4<R/Cp< 0.43之關係, (其中,於對上述凸部之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曲率之情 形時,將頂部之曲率設為R1、將底部之曲率設為R2,且 R=R1 +R2) 〇 3.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賦形擴散板進而含有擴 散劑,上述賦形擴散板之基體部分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K 7361)為82.1%以上且88·7%以下之範圍内。 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 為39度以上且42度以下。 5. 如請求項丨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賦形擴散板進而含有擴 散劑’上述賦形擴散板之基體部分之全光線透射率(HS K 7361)為82.1%以上且87.5%以下之範圍内。 6. 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 為39度以上且40度以下, 上述R/Cp滿足0.0014<R/Cp<0.14之關係。 7. 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 為40度以上且42度以下, 146319.doc 201207497 8. 9. 10. 11. 12. 上述R/Cp滿足0.0014<R/Cp<0.28之關係。 如叫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賦形擴散板進而含有擴 散劑,上述賦形擴散板之基體部分之全光線透射率(jis K 7361)為84.5%以上且88.7%以下之範圍内。 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 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 上述R/Cp滿足0.14<R/Cp<0.43之關係。 如請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 為41度以上且42度以下, 上述R/Cp滿足0.28<R/Cp<0.43之關係。 如明求項1或2之背光,其中上述賦形擴散板進而含有擴 散劑,上述賦形擴散板之基體部分之全光線透射率(ns K 7361)為84.5%以上且87.5%以下之範圍内, 上述凸部之底角或斜面角度為39度以上且41度以下。 一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 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上述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棱鏡片, 上述賦形擴散板及上述稜鏡片係自上述入射面朝向上 述出射面而依序積層, 上述棱鏡片之稜鏡底角為30度以上且42.5度以下, 上述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 射面、及使自该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上述稜鏡片出射之 146319.doc 201207497 出射面, ;述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賦予曲率R之三角 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上述凸部之底角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上述凸部之頂部所㈣予之曲率r與上述凸部之間距 CP之比率R/Cp滿足〇 〇〇14<R/Cp<〇^之關係。 13. —種背光,其包括: 光源;及 積層體,其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射 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出射之出射面; 上述積層體包含相鄰配置之賦形擴散板及稜鏡片, 上述賦形擴散板及上述稜鏡片係自上述入射面朝向上 述出射面而依序積層, 上述稜鏡片之稜鏡斜面角度為3〇度以上且42 5度以 下, 人 上述賦形擴散板具有使自上述光源出射之光入射之入 射面、及使自該入射面入射之光朝向上述稜鏡片出射之 出射面, 於上述出射面重複配置具有對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 者賦予曲率R之三角柱狀之複數個凸部, 上述凸部之斜面角度為38度以上且42度以下, 對上述凸部之頂部或底部、或者該兩者所職予之曲率 R與上述凸部之間距Cp之比率R/Cp滿足0 〇〇14<R/Cp <0.43之關係, 146319.doc 201207497 (其中’於對上述凸部之頂部與底部之兩者賦予曲率之情 形時,將頂部之曲率設為R丨、將底部之曲率設為R2,且 R=R1+r2) 〇 如。月求項1、2、12、13中任一項之背光,其中上述積層 體進而包含擴散片, 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上述擴散片係自上 述入射面朝向上述出射面而依序積層。 15. 如請求項!、2、12、13中任一項之背光,其中上述積層 體進而包含含有擴散層之反射性偏光元件, 上述賦形擴散板、上述稜鏡片以及上述包含擴散層之 反射性偏光元件係自上述入射面朝向上述出射面而依序 積層。 16. 如請求们、2、12、13中任一項之背光其中於上述賦 形擴散板之入射面形成有不規則之凹凸。 17.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如請求項丨至]6中任一項之 背光。 、 146319.doc
TW099117990A 2009-06-26 2010-06-03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1207497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53019 2009-06-26
JP2009159358 2009-07-03
JP2010048406A JP2011029146A (ja) 2009-06-26 2010-03-04 バックライ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7497A true TW201207497A (en) 2012-02-16

Family

ID=43368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17990A TW201207497A (en) 2009-06-26 2010-06-03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328575A1 (zh)
JP (1) JP2011029146A (zh)
KR (1) KR20110000503A (zh)
CN (1) CN101929640B (zh)
TW (1) TW20120749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08201A1 (en) * 2010-10-12 2013-08-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101824039B1 (ko) * 2011-07-29 2018-01-3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6098064B2 (ja) * 2012-08-08 2017-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KR101530047B1 (ko) * 2013-12-06 2015-06-22 주식회사 창강화학 광학 부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171403B1 (ko) * 2014-11-11 2020-10-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광학시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학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70064039A (ko) * 2015-11-30 2017-06-0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장치
CN106195804A (zh) * 2016-08-30 2016-12-07 昆山市诚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光源的l型光学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平面光源
EP3633420A4 (en) * 2017-05-31 2020-05-13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ELEMENT,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ING DEVICE
US10235557B1 (en) * 2018-01-08 2019-03-19 Secugen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sing fingerprint
KR20200115510A (ko) 2018-01-30 2020-10-07 브라이트 뷰 테크놀로지즈 코포레이션 램버시안 분포를 갖는 광을 배트윙 분포로 변환하기 위한 마이크로구조체
JP6994647B2 (ja) * 2018-06-28 2022-02-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US11822158B2 (en) 2019-09-11 2023-11-21 Brightview Technologies, Inc. Back light unit for backlit displays
US11531232B2 (en) 2020-01-24 2022-12-20 Brightview Technologies, Inc. Optical film for back light unit and back light unit including same
CN221079143U (zh) 2023-05-22 2024-06-04 亮视技术公司 背光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80063B1 (en) * 1997-05-09 2001-08-2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Brightness enhancement article
CN1704813A (zh) * 2004-05-31 2005-12-07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光扩散板及其制作方法
EP1790905A4 (en) * 2004-08-24 2008-10-01 Zeon Corp BACKLIGHT DIRECTLY UNDERLYING
JP4806828B2 (ja) * 2004-10-26 2011-11-02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光調節プレー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バックライト組立体及び表示装置
JP5283146B2 (ja) * 2005-07-01 2013-09-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表示装置
US7391571B2 (en) * 2005-07-15 2008-06-24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Diffusion plate used in direct-type backlight module
KR100721009B1 (ko) * 2005-10-27 2007-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수의 확산시트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소자
KR20070075996A (ko) * 2006-01-17 2007-07-24 주식회사 파인옵틱스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1004459A (zh) * 2006-01-18 2007-07-25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增加光扩散及提高亮度的光扩散板
US20080231780A1 (en) * 2007-03-22 2008-09-25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Low-absorptive diffuser sheet and film stacks for direct-lit backlighting
CN101285902B (zh) * 2007-04-11 2010-05-26 颖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板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29146A (ja) 2011-02-10
CN101929640A (zh) 2010-12-29
US20100328575A1 (en) 2010-12-30
KR20110000503A (ko) 2011-01-03
CN101929640B (zh) 2013-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207497A (en)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313898B2 (ja) ディスプレイデバイスに好適なバックライト
TWI494615B (zh) 稍具表面粗度之稜形片
TW544501B (en) Back light unit,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CN103282807B (zh) 光学膜叠堆
TWI637220B (zh) 上用光擴散片和背光單元
EP2102702B1 (en) Diffuser-integrated prism sheet for backlight unit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6502442A (ja) フラットパネル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ルクディフューザー
TW200931136A (en) Recycling backlights with semi-specular components
TW200839379A (en) Back-lit displays with high illumination uniformity
TW201037370A (en) Reflective film combinations with output confinement in both polar and azimuthal directions and related constructions
JPH1039115A (ja) プリズムレンズ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941070A (en) Optical member
TW200815872A (en) Direct backlight apparatus
KR20100033663A (ko) 고굴절층을 포함하는 광학시트
TW201013116A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CN110268311A (zh) 用于在水平平面中增强视图的具有转向膜和透镜状匀光片的光控制膜
TW200420933A (en) Light deflecting device and illuminating apparatus
JP2009063898A (ja) 光拡散板及び面光源装置並びに液晶表示装置
JP2008304501A (ja) 拡散板
TW200848811A (en) Light guide panel comprising symmetric front prism and asymmetric front prism for back light unit of LCD
TW200921165A (en) Light guide plate comprising prism with smooth top
TW201044022A (en) Diffusion sheet, light control unit, and light source unit
TWM347588U (en) Microstructure and back-light module for compound type optical thin film with spotlight and diffusion functions
TWI384285B (zh) Diffusion interlayer optical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