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120581A -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 Google Patent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20581A
TW201120581A TW099120067A TW99120067A TW201120581A TW 201120581 A TW201120581 A TW 201120581A TW 099120067 A TW099120067 A TW 099120067A TW 99120067 A TW99120067 A TW 99120067A TW 201120581 A TW201120581 A TW 20112058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asurement
moving body
wafer
moving
expos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20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o Ichinose
Original Assignee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Nikon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20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058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8Construction of apparatus, e.g. environment aspects, hygiene aspects or materials
    • G03F7/7085Detection arrangement, e.g. detectors of apparatus alignment possibly mounted on wafers, exposure dose, photo-cleaning flux, stray light, thermal loa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216Mask projection systems
    • G03F7/70341Details of immersion lithography aspects, e.g. exposure media or control of immersion liquid supp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33Handling masks and workpieces, e.g. exchange of workpiece or mask, transport of workpiece or mask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FPHOTOMECHANICAL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FOR PRINTING, FOR PROCESSING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MATERIALS THEREFOR; ORIGINALS THEREF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00Photomechanical, e.g. photolithographic, production of textured or patterned surfaces, e.g. printing surfaces; Materials therefor, e.g. comprising photoresist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3F7/70Microphotolithographic exposure; Apparatus therefor
    • G03F7/70691Handling of masks or workpieces
    • G03F7/70775Position control, e.g. interferometers or encoders for determining the stage posi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xposure And Positioning Against Photoresist 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AREA)
  • Exposure Of Semiconductors, Excluding Electron Or Ion Beam Exposure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Description

201120581 、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曝光裝置及裝置製造方法,更詳 細來說,是關於一種隔著光學系統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 光的曝光裝置,及用該曝光裝置的裝置製造方法。 【先前技術】 以往’在製造半導體元件(積體電路等)、液晶顯 示元件等電子裝置(微裝置)的微影製程(lithography), 主要是採用步進重複(stepandrepeat)方式的投影曝光 裝置(即光刻機)’或是步進掃猫(step and scan )方式 的投影曝光裝置(即掃瞄光刻機(或稱掃瞄機))等。 在這種投影曝光裝置,為了在晶圓或玻璃板等基板 (以下總稱為晶圓)上使裝置圖案重疊而形成,設有平 台裝置’以高精確度驅動維持晶圓沿著特定的二維平面 移動的平台。在此,平台裝置中,由於提升吞吐量 (throughput) ’要求將平台以高速且高加速度來驅動。 因此,例如專利文件丨所揭露,開發用電磁力驅動方式 的平面馬達來驅動平台的結構的平台裝置。又,平面馬 達疋由设於支持平台的定盤内的固定子,與設於平台内 的可動子所構成。 ^再者,由於以高精確度使裝置圖案重疊而形成,在 平台裝置,將平台驅動,對於裝置圖案要求將晶圓以高 精確度定位。在此,為回應這種要求,例如專利文獻2 4 201120581 的第五實施形態中,揭露了一種二維編碼系統,在設於 平台的光閘,從其正下方照射計測光束,以接受來自光 閘的反射、繞射光,來計測平台的位置資訊。在專利文 獻的第五實施形態指涉的二維編碼系統中,二維編碼器 (將計測光束射出的頭部)被固定於支持平台的定盤。 因此,將專利文獻2記載的二維編碼系統,直接適用於 前面用平面馬達結構的平台裝置(專利文獻1),伴隨著 用以驅動平台的驅動力的反作用力,成為設有二維編碼 器(頭部)的定盤的振動主因,減少二維編碼系統的計 測精確度,結果平台的位置控制精確度有低落之虞。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美國專利第6,437,463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94594 號說明書 【發明内容】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狀態,提供一種第一曝光裝置, 隔著光學系統與液體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光,具備:第 一及第二移動體,各維持前述物體,在平行於二維平面 的導面上獨立移動,並設有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計測 面;導面形成部材,形成前述導面;液體供給裝置,在 前述光學系統與維持於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 物體之間,供給前述液體;第一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 面形成部材為界前述光學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 S. 5 201120581 至第一區域内移動的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 測面’接受來自前述制面的光,求得前述第十 移動體的位置資訊;第二計測系統,藉由位於前 區域内的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者,鱼义苐 第二移動體的另一者彼此接近而移動,供仏至 :移動體上的前述液體移動至前述另」、者° “動;f 時,求得至少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由此,將供給至位於第一區域内的第一及 者上的液體,移動至第—及第二移動體 =二第測系統高精確度地求得—者的移動體的 位置貝讯,以第二計測系統高精確度地求得至少 的移Ϊ體的位置資訊。因此,根據這些計測結果,使第 一及第二移動體彼此接近而移動,藉此可使供給至一 的移動體上的液體移動至另一者的移動體上。 在此’前述導面是導引移動體的前述二維平面的垂 直方向者,但也可以是接觸型,也可以是非接觸型 ^為非接觸型的導引方式,是包含採用氣墊(airpad) 荨乳體靜壓軸承的結構,或採用磁力浮上的結構等。 又,不限於沿著導面的形狀來導引移動體者。例如 用前述氣墊等A體靜壓軸承的結财,導面形成部材的 移動體的面向面’疋以良好平面度加卫’移動體跟著盆 面向面的形狀,藉由特定溝(gap)以非接觸被導引。對 此’,用電磁力的馬達等的一部份配置於導面形成部 材,並將其-部分配置於移動冑,兩者合作運轉使在 垂直於前述二維平面方向的作用力產生的結構中,以其 6 201120581 力在特定二維平面上控制移動體的位置。例如,在導面 开> 成部材設置平面馬達,在移動體產生包含在二維平面 内垂直的兩方向及垂直於二維平面的方向的方向力,也 包含不設置前述氣體靜壓軸承,使移動體非接觸浮上 結構。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狀態’提供一種第二曝光裳置, 隔著光學系統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光,具備:第—及第 二移動體,維持前述物體,平行於二維平面的導面上獨 立移動,並設有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計測面;導面形 成部材,形成前述導面;第一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 形成部材為界前述光學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 第一區域内移動的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 面,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的光,求得前述第一戋第二 動體的位置資訊,·記號檢測系統,在分離於前述第=區 域的第二區域内’檢測被維持於前述第—或第二移動體 的前述物體上所形賴魏個記號;第二計測純,长 2在第三區域内移動的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位置 貧5孔,其中第三區域包含前述第一及二 ,第三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形成部材:界前i光; 照射計測光束至前述第二區域内移動的 : = : ί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 測面: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此用以第〜第二計測系統求 可使前述第-及第二移動體,右一貝°凡 間,經由前述第三區H及第二區域 201120581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狀態,提供一種第三曝光裝置, 隔著光學系統與液體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光,具備:第 一及第二移動體,各包含:第一移動體部材,維持前述 物體,可在平行於二維平面的導面上移動;及第二移動 體部材,被配置於前述第一移動體部材的外側,可相對 移動地支持前述第一移動體部材,可在前述導面上移 動,設有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計測面;液體供給裝 置,在前述光學系統與維持於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 前述物體之間,供給前述液體;第一計測系統.,從前述光 學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第一區域内移動的前 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測 面的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第二 計測系統,使供給至位於第一區域内的第一及第二移動 體的一者上的液體,移動至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另一者 上時,求得至少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由此,使供給至位於第一區域内的第一及第二移動 體的一者上的液體,移動至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另一者 上時,以第一計測系統,求得第一區域内移動的一者的 移動體的位置資訊,以第二計測系統,求得至少前述另 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訊。因此,求得第一及第二移動 體的兩者的位置資訊,並可使供給至第一及第二移動體 的一者之上的液體移動到另一者之上。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狀態,提供一種第四曝光裝置, 隔著光學系統與液體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光,具備:第 一及第二移動體,各包含:第一移動體部材,維持前述 8 201120581 物體,可在平行於二維平面的導 部材,被配置於前述第 移動;及弟二移動體 液體供給裝置,在前述光 傲1在則述導面上移動; 第二移動體的前述物體之間二皮!^ 統,驅動前述第一及第二移體’控制系 面内的-軸以近;:!動體部材,在前述二維平 .的前述第二移動二隐弟-及第二移動體各自 使前述第-維持該接近狀態,並 供給至前述一者的移動體上的前』錯此使 一者的移動體上。 ⑴达液體移動至丽述另 及第一及第二移動體,使第-面内的在二維平 = Ϊ彼此接近,維持該接近狀態,並使前述 前述-者^在前述一轴方向移動,藉此使供給至 ^體ί動體上的前述液體移動至前述另一者的 移動體上。因此,可使供給至第一 之上的液體移動至前述另一者之上。 , 句入根發明的第五狀態’提供一種裝置製造方法, 二„第一〜第四的曝光裝置中的任-者將 *光’及將别述曝光過的物體顯像。 201120581 【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形態》 關於本發明的第一實施形態,以下根據第一圖〜第 十三圖來說明。 在第一圖中,概略地顯示第一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 100的結構。曝光裝置100是步進掃瞄方式的投影曝光 裝置,也就是掃瞄機。如後述,本實施形態中設有投影 光學系統PL,以下平行於該投影光學系統PL的光轴 AX ·的· Z··轴方向》在垂直於此的平面内,標線片與晶圓 相對掃瞄方向為Y軸方向,Z軸及垂直Y軸的方向為X 軸方向,繞著Z軸、Y軸、Z軸的回轉(傾斜)方向分 別以0 X、0 y、以及0 z方向來進行說明。 如第一圖所示,曝光裝置100具備:在基盤12上 的+Y侧端部附近配置的曝光處(曝光處理區域)200, 在一對基盤12的-Y側端部附近配置的計測處(計測處 理區域)300,包含兩個晶圓台WST1、WST2的平台裝 置50,及這些的控制系統等。在第一圖中,晶圓台WST1 位於曝光處200,晶圓台WST1上維持著晶圓W。又, 晶圓台WST2位於計測處300,晶圓台WST2上維持著 另一晶圓W。 曝光處200具備:照明系統10、標線片台RST、投 影單元PU及局部液浸裝置8等。 照明系統10,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 2003/0025890號說明書等所揭露,包含:光源、具有光 學積分器(Optical Integrator)等照度均勻化的光學系 201120581 統、及具有標線片遮簾等(圖皆未顯示)的照明光學系 統。照明系統ίο是將以標線片遮簾(也稱為遮罩系統 (masking system ))所規定的標線片R上的縫隙狀照明 區域IAR,以照明光(曝光光)IL以均勻照度來照明。 做為照明光IL的一例,是用ArF準分子雷射(波長 193nm) ° 在標線片台RST上,形成有電路圖案等於其圖案面 (在第一圖下面)的標線片R以真空吸著被固定。標線 片台RST以包含例如線性馬達等的標線片台驅動系統 11 (第一圖未顯示,參照第六圖)’在掃晦方向(是第 一圖中紙張表面内左右方向的Y軸方向)可以特定行 程、特定掃瞄速度來驅動,也能以X軸方向微小驅動。 標線片台RST的XY平面内的位置資訊(包含 方向的旋轉資訊)是以標線片雷射干涉計(以下稱為標 線片干涉計)13,藉由固定於標線片台RST的移動鏡 15(實際上是設有具有垂直於Y轴方向的反射面的γ移 動鏡)(或回射器,Retroreflector )與具有垂直於X轴方 向的反射面的X移動鏡),以例如〇.25nm程度的顯示解 析度(Display resolution )來經常地檢測。標線片干涉 計13的計測值被送到主控制裝置20 (第一圖未顯示, 參照第六圖)。又,例如國際公開2007/083758號(對應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7/0288121號說明書)等所揭 露,也可以以編碼系統來計測標線片台RST的位置資 訊。 例如美國專利第5,646,413號說明書等所詳細揭 201120581 露,標線片自RST的上方具有CCD等成像 著將曝光波長的光(在本實施形態中的照明光 對準用照明光的圖像處理方式的一對標線 : RA]、RA2 (第-圖標線對準线Ra2隱藏於耕進 系統RAl的紙張表面深處)。在微動台WFS1(^W ^ 上的後述計測板位於投影光學系統pL正下方 下,一對標線片對準系統rAi、RA2以主控制骏' 由投影光學系統PL檢測出形成於標線片R的 』 對準記號(圖示省略)的投影像與對應的計上: 對第-基準記號,而被用於為了檢測投影光 、 的標線片,®案的投影區域中心與計測板上的基準位 置,也就疋一_的第一基準記號的中心間的位置關係。 標線片對準系統RAi、RA2的檢測訊號藉由圖未顯示的 訊號處理系統供給至主控制裝置2 0 (參照第六圖)。又, 就算沒有設置榡線片對準系統R A】、R A 2也可以。此時, ί如申請公開第2GG2/G()41377號說明書所揭 /又k透光部(受光部)於後述微動台的檢測系 、,浐二^檢剛標線對準記號的投影像。 方。70 Pu被配置於標線片台Rst的第-圖下 框架(又稱以圖未顯示的支持部材水平地支持主 架BD藉二二f框架,metrology frame) BD,以該主框 支持。主框疋於其外周部的凸緣(flange)部FLG來 構成為使來以將房振裝置等設於該支持部材,可 動傳到外部。^部的振動不會傳來’且也可以不要將振 ♦又景>單元PU包含鏡筒40、鏡筒40内維 12 201120581 =投影光學緖PL。投影光學线PL為期例如沿 ^行於Z軸方向的光軸ΑΧ而配列的複數個光學元件 ^鏡片單元)所組成的曲㈣㈣統。投影絲系統孔 為例如在兩側遠心具有特定投影倍率(例如1/4倍、1/5 ,或1/8倍等)。因此,當以來自照明系統1〇的照明光 PT 線片R上的照縣域IAR,縣投影光學系統 .弟一面(物體面)與圖案面大致一致配 =照明光藉由投影光學系統 &早兀PU ) ’.其照明區域IAR .内的標線片R的電路圖案 電路圖案的一部份的縮小像)被配置於投影 tii:第二面(像面)側’而在表面塗布光阻 « (感應刎)的晶圓W上的該照明區域IAR形成 ,二以下稱曝光區域)IA。然:後,以標線片台RST二 ^目:二^ (或WST2)間的同步驅動,使標線片^ 知方向(Y軸方向)相對於照明區域IAR(昭明光 日圓瞒方向(γ轴方向μ對於 4" 〇〇 "(照明光1L)移動,來進行晶圓W上一個 自shot)區域(區劃區域)的掃瞄曝光。由此
線=,的B案被轉寫於該拍攝區域。也就是說,本實施 形悲中的朗系統1G是以投影光學系統&在晶圓W 的圖案’以依照明光IL的晶圓w上的 感應層(光阻層)曝光,而形成晶圓w
此’投影單元PU維持於主框架BD,本實施形態H f Ϊ:分別藉由防振機構,以配置於設置面(地面等) 的複數個(例如三或四個)支持部材,而以大致水平地 13 201120581 被支持。又,該防振機構也可以配置於各支持部材與主 框架BD之間。又,例如國際公開第2006/038952號所 揭露,對於投影單元PU的上方所配置的圖未顯示的主 框架部材,或標線片底部(reticle base )等,也可以將 主框架BD (投影單元PU)懸掛支持。 局部液浸裝置8包含液體供給裝置5、液體回收裝 置6 (在第一圖皆未顯示,參照第六圖)以及喷嘴單元 32等。喷嘴單元32如第一圖所示,構成投影光學系統 PL的最像面側(晶圓W側)的光學元件,在此是鏡片 (以下稱前端鏡片)191,以包圍著維持該前端鏡片191 的鏡筒40的下端部周圍,藉由圖未顯示的支持部材, 懸掛支持於支持投影單元PU等的主框架BD。喷嘴單元 32具備液體Lq的供給口與回收口、晶圓W面向被配置 且設有回收口的下面、分別連接液體供給管31A以及液 體回收管31B (在第一圖皆未顯示,參照第二圖)的供 給流路與回收流路。液體供給管31A的一端連接於液體 供給裝置5的圖未顯示的供給管的另一端,液體回收管 31B的一端連接於液體回收裝置6的圖未顯示的回收管 的另一端。 本實施形態中,主控制裝置20控制液體供給裝置5 (參照第六圖),在前端鏡片191與晶圓W之間供給液 體,並控制液體回收裝置6 (參照第六圖),從前端鏡片 191與晶圓W之間回收液體。此時,主控制裝置20在 前端鏡片191與晶圓W之間總是維持著交換一定量的液 體Lq (參照第一圖),控制供給的液體量與回收的液體 14 201120581 里。本實施形態中,做為上述液體係採用ArF準分子雷 射(波長193nm的光)透過的純水。 計測處300包括設於主框架BD的對準裴置99。對 準,置99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088843號說明 書等所揭露,包含如第二圖所示的五個對準系統AL1、 AL2 i〜AL24。詳細地敘述,如第二圖所示,經過投影單 兀PU的中心(投影光學系統pL的光軸αχ,在本實施 形態與刼述的曝光區域IA的中心一致)且平行於γ車由 的直線(以下稱基準軸)LV上,檢測中心位於從光幸由 AX到-γ側相隔特定距離的位置的狀態下’配置初級對 準系統AL1。挾著初級對準系統AL1,在X軸方向的一 側與另一側’大致對稱於基準轴LV而配置有檢測中心 的次級對準系統AL2i、AL22、AL23 'AL24分別被設有。 也就是說,五個對準系統AL1、AL2】〜AL24的檢測中 心’是以初級對準系統AL1的檢測中心,沿著垂直於基 準轴LV而平行於交叉的X軸的直線(以下稱基準轴) La而被配置。又’在第一圖中所表示的對準裝置99包 含五個對準系統AL1、AL21〜AL24以及維持上述系統 的維持裝置(滾動條,slider )。次級對準系統AL2,〜AL24 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9/0233234號說明書等所揭 路’經由可動式滾動條固定於主框架BD的下面(參照 第一圖)’以圖未顯示的驅動機構,以至少Z軸方向調 整這些檢測區域的相對位置。 在本實施形態,做為對準系統AL1、 分別採用例如圖像處理方式的FIA ( Field Image 15 201120581
Alignment)系統。關於對準系統ALl、的 結構為例如國際公開第2008/056735號等所詳細地揭 露。分別來自於對準系統AL1、AL2丨〜AL24的成像訊 號疋藉由圖未顯示的訊號處理糸統供給至主控制裝置 20 (參照第六圖)。 、 又,曝光襞置100雖然圖未顯示’但係具有對晶圓 台WST1進行晶圓搬送作業的第一負載位置以及對晶圓 台WST2進行晶圓搬送作業的第二負載位置。在本實施 形態’第一負載位置設於定盤14A·側’第二負载位置設 於定盤14B側。 如第一圖所示,平台裝置50具備一對基盤12a、12B (在第一圖基盤12B隱藏於基盤12A的紙張表面深 處)’基盤12A、12B上方分別配置的一對定盤14A、14B (在第一圖定盤14B隱藏於定盤14A的紙張表面深 處),以一對定盤14A、14B的上面所規定的平行於χγ 平面的導面上移動的兩個晶圓台WST1、WST2,晶圓台 WST1、WST2分別藉由配管、配線系統(以下簡稱管, tube) Ta2、Tb2 (第一圖未顯示,參照第二圖、第三(a) 圖)連接的管運送器TCa、TCb (管運送器TCb在第一 圖未顯示’參照第二圖、第三(A )圖),計測晶圓台 WST1、WST2的位置資訊的計測系統等。晶圓台WST1、 WST2分別藉由管Ta2、Tb2供給來自外部的各種感應器 類、馬達等致動器(Actuator )用的電力、對致動器進 行溫度調整用的冷媒、空氣轴承(Air Bearing)用的加 壓空氣等。又’以下將電力、溫度調整用冷媒、加壓空 16 201120581 氣等統稱為效用力。在需要真空吸引力的狀況下,真空 效用力(負壓)也包含於效用力。 /、 基盤12,是由具有平板狀外形的部材所組成,如第 一圖所示,藉由地面1〇2上的防振機構(圖示省略)大 致水平地(平行於XY平面)被支持◊在基盤12的上面 的X軸方向的中央部,如第三圖所示,形成有平行於¥ 軸方向延伸的凹部12a(凹溝)。在基盤12的上面侧^但 疋除了形成有凹部12a的部分外)收容著線圈單元(圖 示省略),線圈單元包含將XY二維方向做為行方向、二 方向的矩陣狀來配置的複數個線圈。 如第二圖所示,定盤14A、14B在平面視角(從上 方來看)是由將Y軸方向做為長方向的矩形板狀部材所 組成’分別配置於基盤12A、12B上。定盤14A與定盤 14B對稱於基準軸lv,以X軸方向的些微間隔配置。 疋盤14A、14B的上面(+z側的面)是以非常高的平坦 度來製造’所以晶圓台WST1、WST2分別跟著χγ平 面移動時,使對Z軸方向的導面能運作。或是,以後述 的平面馬達使z軸方向的力量作用於晶圓台WST1、 WST2,而能構成為使定盤14A、14B上磁力浮上。本實 悲的狀況’因為採用該平面馬達的結構而不用氣體 靜壓轴承’所以不需要提高如前述的定盤14A、14B上 面的平坦度。 如第三圖所示,定盤14A、14B分別藉由圖未顯示 的空氣軸承(或回轉軸承)支持於基盤12的凹部l2a 的兩側部分的上面12b上。 201120581 定盤14A、14B分別具有:上述導面被形成於其上 面,厚度較薄的板狀的第一部分14A!、14B!,以及厚度 較厚、X轴方向尺寸短的板狀第二部分14A2、14B2,第 二部分14A2、14B2是分別一體地被固定於該第一部分 14A】、14B】的下面。定盤14A的第一部分14A!的+X側 端部是從第二部分14A2的+X側端面往+X側突出一部 分,定盤14B的第一部分14B!的-X側端部是從第二部 分14B2的-X側端面往-X側突出一部分。但是,這並非 限定於這種結構,也可以不設突出結構。 · ·- 定盤14A的第二部分14A2的内部(底部),收容著 磁石單元(圖示省略),相對於收容於基盤12的上面側 的線圈單元,磁石單元是由將XY二維方向做為行方 向、列方向的矩陣狀來配置的複數個永久磁石(及圖未 顯示的偏轉線圈)所組成。磁石單元與基盤12的線圈 單元一起構成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3/0085676 號說明書等揭露的電磁力(勞侖茲力)驅動方式的平面 馬達所組成的定盤驅動系統60A(參照第六圖)。定盤驅 動系統60A產生將定盤14A以XY平面内的三自由度方 向(X、Y、(9 z )驅動的驅動力。 同樣地,定盤14B的第二部分14B2的内部(底部), 收容著由複數個永久磁石(及圖未顯示的偏轉線圈)組 成的磁石單元(圖示省略),磁石單元與基盤12的線圈 單元一起構成定盤驅動系統60B(參照第六圖),定盤驅 動系統60B是由將定盤14B以XY平面内的三自由度方 向驅動的平面馬達所組成。又,構成各定盤驅動系統 201120581 60A、60B的平面馬達的線圈單元與磁石單元的配置, 也可以相反(各自在基盤側具有磁石單元,在定盤側具 有線圈單元的移動線圈式)於上述(移動磁式)的狀況。 定盤14A、14B的三自由度方向的位置資訊是以例 如包含編碼态系統的第一及第二定盤位置計測系統 69A、69B (參照第六圖)分別獨立地求得。第一及第二 定盤位置计測系統69A、69B的輪出被供給至主控制裝 置20 (參照第六圖)。主控制裴置2〇用(根據)定盤位 置计測系統69A、69B的輸出來控制供給至各線圈的電 流強度及方向,各線圈構成定盤驅動系統6〇A、6〇B的 線圈單元。主控制裝置20根據需要分別控制定盤14A、 14B的XY平面内的三自由度方向位置。主控制裝置 20,在定盤14A、14B做為後述的配衡質量來運作時, 將從定盤14A、14B的基準位置的移動量收斂於特定範 圍内,由於回到其基準位置,用(根據)定盤位置計測 系統69A、69B的輸出’藉由定盤驅動系統6〇A、60B 將定盤14A、14B驅動。也就是說,定盤驅動系統60A、 60B與微調馬達(trim motor )以相同目的被使用。 第一及第二定盤位置計測系統69A、69B的結構, 沒有特別限定’但例如用將計測光束照射至各配置於第 二部分14八2、14B2下面的刻度(例如二維光柵)所獲得 的反射光(來自二維光栅的繞射光),可採用編碼器系 統’該編碼器系統配置編碼頭於基盤12 (或各自在第二 部分HA?、14B2配置編碼頭,在基盤12配置刻度),該 編碼頭求得(計測)各定盤14A、14B的XY平面内的 201120581 =自由度方向的位置資訊。又,定盤14A、14B的位置 貝汛’也可以藉由例如光干涉計系統或光干涉計系統與 編碼器系統組合而成的計測系統來求得(計測)。 他一晶圓台WST1 ’如第二圖所示,具備維持晶圓w 的Μ動台(又稱桌,table) WFS1以及包圍微動台WFS1 周^的矩形框狀的粗動台WCS1。另一晶圓台WST2, 如第二圖所示’具備維持晶圓W的微動台WFS2以及包 圍微動台WFS2周圍的矩形框狀的粗動台WCS2。從第 一圖可知,晶圓台WST2除了相對於晶圓台WST1在左 右,轉狀態下被配置外,包含其驅動系統、位置計測系 $等全部是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將代表地採用晶圓 台WST1來說明,關於晶圓台WST2則僅在需要狀況下 才會特別說明。 粗動台WCS1如第四(A)圖所示,具有 滑動部90a、90b與一對連結部材92a、92b。一對粗動 滑動部90a、90b是以Y軸方向相離彼此平行配置,分 別將X軸方向做為長邊方向的直方體狀部材所組成。一 對連結部材92a、92b S分別將γ車由方向做為長邊方向 的直方體狀部材所組成,在γ軸方向的一端與另一端連 結二對粗動滑動部90a、90b。也就是說,粗/動台WCS1 被形成為矩形框狀,該矩形框狀在中央部具有以z軸方 向穿透的矩形開口部。 如第四(B)圖與第四(C)圖所示,磁石單元96a、 96b被收容於各粗動滑動部9〇a、9〇b的内部(底部)。 磁石單元96a、96b對應被收容於各定盤14A、14B的第 20 201120581 一部分14A1、14B1内部的線圈單元,是由將χγ二維 方向做為行方向、列方向的矩陣狀來配置的複數個永久 磁石所組成。磁石單元96a、96b與定盤14Α、14Β的線 圈單元一起被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3/0085676 號說明書等揭露,是由對於粗動台WCS1能以六自由度 方向產生驅動力的電磁力(勞舍兹力,Lorentz force )驅 動方式的平面馬達所組成的粗動台驅動系統62A (參照 第六圖)所構成。又’與此同樣,以晶圓台WST2'的粗 動台WCS2 (參照第二圖)具有的磁石單元與以定盤 14 A、14B的線圈單元’構成由平面馬達組成的粗動台 驅動系統62B (參照第六圖)。這種狀況,因為z軸方 向的力作用於粗動台WCS1 (或WCS2),所以將定盤 14A、14B上磁力浮上。因此,沒有必要採用要求相對 南加工精確度的氣體靜壓軸承,因此,也變得不需要提 高定盤14A、14B上面的平坦度。 又,本實施形態的粗動台WCS1、WCS2是僅粗動 滑動部90a、90b具有平面馬達的磁石單元的結構,但也 不限於此’也可以結合連結部材92a、92b來配置磁石單 元。又,做為驅動粗動台WCS1、WCS2的致動器,並 不限於電磁力(勞侖茲力)驅動方式的平面馬達’也可 以採用例如可變磁阻驅動方式的平面馬達等。又,粗動 台WCS1、WCS2的驅動方向並不限於6自由度方向, 也可以只是XY平面内的3自由度方向(χ、Υ、0z)。 這種狀況’也可以用例如氣體靜壓軸承(例如空氣軸承) 使粗動台WCS1、WCS2在定盤14A、14Β上來浮上。 201120581 又,本實施形態中,制動磁式的平面馬達做為粗動台 驅動系統62A、62B,但也不限於此,也可以採用將磁 石皁兀配置於定盤,線圈單元配置於粗動台的動線圈式 的平面馬達。 做為將微動台WFS1微小驅動時的導引運作的導引 部材94a、94b分別被固定於粗動滑動部9〇a ιγ側的 側面以及粗動滑動部90b的+Y侧的側面。導引部材9乜 如第四⑻圖所示’是由以X轴方向延設的剖面二字 形部材所組;^ ’其下©與粗動滑動部_的下面被配置 於同-面上。導引部材94b相對於導引部材術是左右 對稱,同樣地被構成’且同樣地被配置。 分別包含將XY二維方向做為行方向、列方向的矩 陣狀配置的複數個線圈的一對線圈單元,以 X軸方向於特定間隔被收容於導引部材94a的内部(底 面)(參照第四(A)圖)。另一方面,包含將χγ二維 方向做為行方向、列方向的矩陣狀配置的複數個線圈的 一個線圈單元CUc被收容於導引部材9仆的内部(底部) (參知、第四(A)圖)。供給至構成線圈單元CUa〜CUc 的各線圈的電流強度與方向’是以主控制裝置2〇 (參照 第六圖)來控制。 連結部材92a、92b係中空地被形成,其内部收容著 用於供給效用力至微動纟WFS1的圖未顯示的配管部 材、配線部材等。連結部材92a及/或灿的内部也可以 收容各種光學部材(例如空間料測器、照度不均計測 器、照度監測器、波前像差計測器等)。 22 201120581 、,在此,晶圓台WST1以構成粗動台驅動系統62A的 平面馬達在定盤14A上隨著加減速以γ軸方向驅動時 (例如移動至曝光處200與計測處300之間時),定盤 14A以驅動晶圓台WST1的反作用力,根據所謂作用= 與反作用力定律(運動量保存定律),往相反於晶圓台 WST1的方向被驅動。又,用定盤驅動系統6〇A產生γ 軸方向的驅動力,也能做為未滿足該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定律的狀態。 又’晶圓台WST2在定盤14Β上以γ軸方向被驅動 時,定盤14Β也以驅動晶圓台WST2的反作用力,根據 所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運動量保存定律),往相 反於晶圓台WST2的方向被驅動。也就是說,定盤14A、 14B以配衡質量來運作,晶圓台WST1、WST2以及定 盤14A、14B的全體組成系的運動量被保存,而不會產 生重心移動。因此,藉由晶圓台WST1、WST2的Y軸 方向移動,偏負荷重量作用於定盤14A、14B等不配合 的狀況不會發生。又,即使關於晶圓台WST2,以定盤 驅動系統60B在Y軸方向產生驅動力,可做為未滿足該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定律的狀態。 又,以晶圓台WST1、WST2的X軸方向驅動力的 反作用力的作用’定盤14A、14B以配衡質量來運作。 又’分別在粗動滑動部90a的+Y的侧面,粗動滑動 部90b的-Y侧的側面,以及連結部材92a的-X側的側 面施以鏡面加工’形成反射面17Y2、17Y丨、17X。這些 反射面,被利用於以後述的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 E. 23 201120581 68B的晶圓台WSTl、WST2的位置計測。又,替代反 射面17Y2、17Y!、17X,也可以將平面鏡組成的移動鏡 固定於粗動滑動部90a、90b及連結部材92a。 如第四(A)圖與第四(B)圖所示,微動台WFS1 具備由平面視角矩形的部材所組成的本體部8〇,固定於 本體部80的+Y侧的侧面的一對微動滑動部8如、8扑, 以及固定於本體部80的-Y側的側面的一對微動滑動部 .......本體部80是以熱膨脹率較小的材料,例如陶瓷或 玻璃等所形成,在其底面位於粗動台WCS1的底面的^ 一平面上的狀態,以粗動台WCS1非接觸支持著。太ς 部80為了輕量化’也可以為中空。又,本體部8 面也可以不必與粗動台WCS1為同一平面。 & 本體部80的上面中央配置著以真空吸 ,晶圓支架(圖未顯示)。在本實施形;::: (,,_胃支桿成夾 -面(表面)為晶圓載置面的晶圓支架 (¾面)側設有後述的二維光柵11(}等。又,曰, ::與微動台WFS1 (本體部8〇) 一體地形成曰,:: -部80 ’也可以藉由例如靜電夾具機夾鉗 (如P)機構等的維持機構而可分離地固定著 /变光栅RG變成被設於本體部8〇的背面側 、 =也可以由接著等被固定於本體部8Q 曰曰回 的上面'㈣支架⑽㈣載㈣域)的外 24 201120581 (A )圖所示,比晶圓w (晶圓支架)大一圈的圓形開 口被形成於中央,且具有對應本體部8〇的矩形狀外形 (輪廓)的板(撥液板)82被安装。板82的表面對於 液體Lq被撥液化處理(形成撥液面)。在本實施形態, 板82的表面包含例如金屬、陶瓷或玻璃等組成的基材 以及形成於其基材表面的撥液性材料的膜。撥液性材料 包含例如 PFA ( Tetra fluoro ethylene-perfluoro alkylvinyl ether copolymer)、pTFE ( Poly tetra 仙。,。ethylene)、鐵 氟龍® (商標登錄)等。又’形成膜的材料也可以為壓 克力樹脂、矽酯樹脂。又,板82整體也可以以至少一 PFA、PTFE、鐵氟龍⑧(商標登錄)、壓克力樹脂、矽酯 樹脂來形成。在本實施形態,對於液體Lq的板82的上 面的接觸角為例如90度以上。前述的連結部材92b的 表面也可以施以同樣的撥液化處理。 板82被固定於本體部80的上面而其表面的全部 (或一部分)與晶圓W的表面成同一面。又,板82及 晶圓W的表面,與前述連結部材92b的表面位於同一面 上。又,在板82的+X側且+Y侧的角落附近形成圓形 開口’计測板FM1在與晶圓W表面成同一面的狀態下 無空隙地配置於該開口内。在計測板FM1的上面形成分 別以前述一對標線片對準系統RA^RA〆參照第一圖、 第六圖)檢測的一對第一基準記號,以及以初級對準系 統AL1檢測的第二基準記號(圖皆未顯示)。在晶圓台 WST2的微動台WFS2,如第二圖所示,板82的-X側且 +Y側的角落附近相同於計測板FM1的計測板FM2,在 § 25 201120581 與晶圓w表面成同一面的狀態下被固定。又,替代將板 82安裝於微動台WFSi (本體部8〇),例如將晶圓支架 一體地形成於微動台WFS1,微動台WFS1的,包圍晶 圓支架的周圍區域(與板82相同的區域(也可以包含 計測板表面))的上面,也可以施加撥液化處理,來形 成撥液面。 在微動台WFS1的本體部80的下面的中央部,如 第四(B)圖所示,能覆蓋晶圓支架(晶圓w的載置區 --域)與計測板FM1 (或微動台WFS2)程度.尺寸的特定 形狀的薄板狀的板,被配置在其下面與其他部分(周圍 部分)大致位於同一面上(板的下面並未較周圍部分往 下方突出)的狀態。在板的一面(上面(或下面))形 成二維光柵(以下僅稱為光柵)RG。光柵RG包含將X 軸方向做為週期方向的反射型繞射光柵(X繞射光栅) 以及將Y軸方向做為週期方向的反射型繞射光栅(X繞 射光栅)。板是以例如玻璃所形成’光柵RG以例如在 138nm〜4# m間的間距,將繞射光栅的分界線刻成例如 1 // m程度。又,光栅RG也可以將本體部80的下面整 體覆蓋著。又,所採用光栅RG的種類不只是機械地形 成有溝等物,也玎以用例如感光性樹脂加熱做成干涉條 紋。又,薄板狀板的結構也不一定要限定成如此之物。 一對微動滑動部84a、84b,如第四(A )圖所不, 是平面視角的略玉方形的板狀部材’在X軸方向相隔特 定距離被配置於本體部80的+Y側的側面。微動滑動部 84c是平面視角的在X軸方像的細長的長方形的板狀部 26 201120581 的中二在2 1端與他端位於與微動滑動部84a、84b 於本體部軸的直線上的狀態,被固定 94a所支^動:動彳84a、84b分別由前述的導引部材 也就是說微i:=M4c由導引部材灿所支持。 線的三處被二對於粗動台wcs是不在同-直 98a-^8t^8f,^ WCS1 磁石早兀98a、98b、98c對應粗動台 、、V引部材94a、94b具有的線圈單元cUa〜 c ’被配置於將Χγ二維方向做為行方向 、列方向的 '的複數個永久磁石(以及圖未顯示的偏轉線圈 (yoke ))所組成。磁石單元98a與線圈單元cua 一起, 磁f單元98b與線圈單元CUb 一起,磁石單元98c與線 圈單元CUc 一起,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3/0085676 號說明書等所揭露,分別由在X、γ、z軸方向可產生 驅動力的電磁力(勞侖茲力)驅動方式的平面馬達所構 成’以這三個平面馬達’構成將微動台WFS1在六自由 度方向(Χ、Υ、Ζ、θχ、0y以及θζ)驅動的微動台 驅動系統64Α (參照第六圖)。 在晶圓台WST2,同樣構成粗動台WCS2具有的線 圈單元’與微動台WFS2具有的磁石單元所組成的三個 平面馬達,以這三個平面馬達,構成將微動台WFS2在 六自由度方向(Χ、Υ、Ζ、0X、0y以及θζ)驅動的 微動台驅動系統64Β (參照第六圖)。
27 201120581 微動台WFS1在X軸方向沿著以χ轴方向延設的導 弓I部材94a、94b’可以比其他五自由度方 移動。微動台WFS2也一樣。 以上述結構’微動台WFS1相對於粗動台wcsl可 在六自由度方向移動。X,此時’以微動台; 驅 動所造成的反作用力’使與前述相同的作用力與反作用 力定律(運動量保存定律)成立。也就是說,粗動台 WCS1以微動台WFS1的配衡質量來運作,粗動台wcsi 在相反於微動台WFS1的方向被驅動。微動台—WFS2與 粗動台WCS2之間的關係也一樣。 σ ^ 又,本實施形態中,在主控制裝置2〇將微動台WFS1 (或WFS2)隨著加減速在X轴方向大幅驅動時(例如 在曝光中進行拍攝區域間的步進動作時等),以構成微 動台驅動系統64A (或64B )的平面馬達,在x軸方向 驅動微動台WFS1 (或WFS2),並藉由粗動台驅動系統 62A (或62B) ’給予粗動台WCS1 (或WCS2)相同於 微動台WFS1 (或WFS2)方向驅動的初速度(將粗動 台WCS1 (或WCS2)在相同於微動台WFS1 (或WFS2) 的方向驅動)。由此,使粗動台WCS1 (或WCS2)以所 謂配衡質量來運作的同時,能將隨著微動台WFS1 (或 WFS2)的X軸方向移動的(產生驅動力的反作用力的 主因)粗動台WCS1 (或WCS2)的相反方向的移動距 離縮短。特別是,微動台WFS1 (或WFS2)進行包含 往X軸方向的步進移動,也就是說,在微動台WFS1(或 WFS2)進行往X軸方向的加速與減速交互重複動作的 28 201120581 狀況,能將關於粗動台WCS1 (或WCS2)的移動在必 要的X軸方向的行程減到最少。此時,主控制裝置20 也可以將包含微動台與粗動台的晶圓台WST1 (或 WST2)系統整體的重心在X軸方向等速運動的初速 度’給予粗動台WCS1 (或WCS2)。如此一來,粗動台 WCS1 (或WCS2)將微動台WFS1 (或WFS2)的位置 做為基準’在特定範圍内來回運動。因此,做為粗動台 WCS1 (或WCS2)的X軸方向的移動行程,也可以準 備在其特定範圍加入幾分邊緣距離。關於該詳細說明為 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8/0143994號說明書等所 揭露。 又’如前述’微動台WFS1以粗動台WCS1是不在 同一直線的三處被支持,所以主控制裝置2〇,是以例如 適宜控制分別作用於微動滑動部84a〜84c的Z軸方向 的驅動力(推力)’而能將微動台WFS1 (即晶圓W)相 對於XY平面’在θ X及/或0y方向以任意角度(回轉 量)傾斜。又,主控裝置20使+0X方向(在第五(B) 圖的紙張表面左旋轉方向)的驅動力作用於例如微動滑 動部84a、84b的同時,以-βχ方向(在第四(B)圖的 紙張表面右旋轉方向)的驅動力作用於微動滑動部 84c ’而能使微動台WFS1的中央部往+Ζ方向撓曲。又, 主控制裝置20以使-6>y、+(9y方向(分別從+Y側來看 左旋轉、右旋轉)的驅動力分別作用於例如微動滑動部 84a、84b,也能使微動台WFS1的中央部往+Z方向(凸 狀地)徺曲。主控制裝置20相對於微動台WFS2,也能 £ 29 201120581 進行同樣的動作。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麸採 :e〇式的平面馬達嶋動台驅動系統:: 但也不限於此’也可以採用移動線圈(_ingeoil)式 的平面馬達,该平面馬達係配置線圈單元於微動台的; 動滑動部’配置磁石單元於粗動台的導引部材。1 在粗動台WCS1的連結部材92a與微動台WFS1 本體部80之間,如第四⑷圖所示,架設有一對的管 86a、86b,用以將從外部供給至連結部材92&的效用 傳達至微動台WFS卜又,包含第四(A)圖,雖然在各 圖式,略圖示,但實際上是一對的管86a、86b分別以複 數個官所構成。各管86a、86b的一端連接於連結部材 =2a的+X側的側面,另一端各藉由一對凹部8〇& (參照 第四(C)圖)’連接於本體部8〇的内部,凹部80a具 有於本體部80上面從_χ側的端面以+χ方向以特定長度 形成特定深度。管86a、86b如第四(c )圖所示,成不 往上方突出於微動台WFS1的上面。在粗動台WCS2的 連結部材92a與微動台WFS2的本體部80之間,如第二 圖所示’架設有一對的管86a、86b,用以將從外部供給 至連結部材92a的效用力傳達至微動台WFS2。 一個管運送器TCa,如第二圖所示,藉由管Ta2連 接於粗動台WCS1的連結部材92a内部的配管部材、配 線部材。如第三(A)圖所示’管運送器TCa被配置於 形成在基盤12A的-X侧端部的段部12b上。管運送器 TCa在段部12b上以線性馬達等的致動器,來追從晶圓 30 201120581 d WST1並在Y軸方向被驅動。 另-個管運送器Tcb,如第三圖所示,被配置於形 成在基盤12B的+X側的端部的段部12上,經由管Tb2 連接於粗動台WCS2的連結部材92a内部的配管部材、 配線部材(參照第二圖)。管運送器TCb在段部12b上 以線性馬達等的致動器,來追從晶圓台WST2並在γ軸 方向被驅動。 如第三圖所示,管Ta!、Tb〗的一端連接於設置在外 部且圖未顯示的效用力供給裝置(例如電源、儲氣槽、 壓縮機或真空泵等)另一端連接於各管運送器TCa、 TCb從效用力供給裝置糟由管Ta1 ’供給至管運送器 TCa的效用力,藉由管τ&2、收容於粗動台wcsi的連 。卩材92a的圖未顯示的配管部材、配線部材,以及管 86a、86b而供給至微動台WFS卜同樣地,從效用力供 給,置藉由管Tbl,供給至管運送器TCb的效用力,藉 由管Th、收容於粗動台WCS2的連結部材92a的圖^ 顯不的配管部材、配線部材,以及管86a、86b而供給至 微動台WFS2。 吹接下來說明關於計測晶圓台WST1、WST2的位置 資訊的計測系統。曝光裝置1〇〇具有計測微動台WFS卜 WFS2的位置資訊的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〇 (參照第六 圖),以及分別計測粗動台WCS卜WCS2的位置資訊的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 (參照第六圖)。 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具有第一圖所示的計測條 71 δ十測條71如第三圖所示,被配置於一對定盤14 a、 S· 31 201120581 14B的第一部公 1 77 14心、14;8丨的下方。從第一圖及第三圖 二:二6測條71是由將Y軸方向做為長邊方向的剖面 ^狀部材所組成,該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別藉由 心^ 74’在懸掛狀態固定於主框部BD。也就是說, 主忙架BD與叶測條71為-體。又,樑狀部材在採用不 ,礙曰曰圓台移動的結構的狀況下,不限於兩端支持,也 I以在ΐ長邊方向的一端被懸著支持。又,樑狀部材也 1以配直在前述基盤12的下方。又,樑狀部材做為被 f持於主框部BD者,但也可以藉由例如防振機構設於 设置面(地面等)。這種狀況,較佳為設有計測主框架 BD與樑狀部材的相對位置關係的計測裝置。樑狀部材 可以稱為計測用部材等。 計測條71配置有+z側半部(上半部)於定盤14A、 14B,第二部分HA:、14B2彼此之間,收容側半部 (下半部)於形成在基盤12的凹部i2a内。又,計測條 71分別與定盤14A、14B及基盤12之間形成有特定間 隙,計測條71相對於主框架BD以外的部材,處於機械 地非接觸狀態。計測條71是以熱膨脹率較低的材料(例 如不變鋼或陶瓷等)來形成。 79 Λ計測條71,如第五圖所示,設有第—計測頭群 一苐二計測頭群73,第一計測頭群72是在 於 阳7^的微動台(rsi或WFS2)的位置資 .用,第一計測頭群73是在計測位於對準舻置99 下方的微動台(WFS1或WFS2) #位置資訊時使用。 又’為了容易瞭解圖式,在第五圖以假想線(兩點虛線) 32 201120581 表示對準系統ALl、AL2〗〜AL24。又,在第五圖中,省 略圖示關於對準系統AL2】〜AL24的符號。 第一計測頭群72如第五圖所示,被配置於投影單 元PU的下方,包含X軸方向計測用—維編碼頭(以下 略述為X頭或編碼頭)75x ’ 一對的γ軸方向計測用一 維編碼頭(以下略述為Y頭或編碼頭)75ya、75yb,以 及三個 Z 頭 76a、76b、76c。 X頭75x、Y頭75ya、75yb以及三個z頭76a〜76c, 在at測條7 1的内部,在其位置不變的狀態下被配置。X 頭75x被配置於基準軸LV上,Y頭7Sya、75yb分別相 隔相同距離被配置於X頭75x的-X側、+χ側。在本實 施形態,做為三個編碼頭75x、75ya、75yb,採用例如 國際公開第2007/083758號(對應美國專利 第 2007/0288121 源、受光糸統(包含光檢測器)以及各種 單元化的結構的繞射干涉型頭。 X頭75x、Y頭75ya、75yb分別在晶圓台w WST2)位於投影光學系統PL (參照第—圖)的正下方 定盤14A蚊盤之間的空隙,或藉由形成於定 皿14A、14B的各第-部分14A卜應的光透過部(例 如開口)’將計測光束照射至配置於微動台WFSl (或 WFS2)的下面的光栅RG (參照第四(B)圖)。再者, X頭75x、Y頭7加、75yb分別以接受來自光栅rg的 繞射光,求得微動台WFS1 (或WFS2)的χγ平面内的 位置資訊(也包含向的回轉資訊)。也就是說,用 33 201120581 光柵RG具有的χ繞射光栅,以計測微動台WFS1 (或 =FS2)的X軸方向位置的乂頭75χ,構成乂線性編碼 器51 (參照第六圖)。又,光栅RG的γ繞射光柵以計 測微動台WFS1 (或WFS2)的Υ軸方向位置的一對γ 頭75ya、75yb,構成一對γ線性編碼器52、53 (參照 第六圖)。各X頭75χ、γ頭75ya、75yb的計測值被供 給至主控制裴置20(參照第六圖)’主控制裝置2〇用(根 據)X頭75x的計測值,將微動台WFS1 (或WFS2)的 X軸方向位置,根據一對γ頭75ya.、75yb的計測值的 平均值’为別汁測(异出)微動台WFS1 (或WFS2) 的Y軸方向位置。又,主控制裝置2〇分別用一對γ線 性編碼斋52、53的計測值,計測(算出)微動台WFS1 (或WFS2)的方向位置(繞z軸的回轉量)。 在此,從X頭75x被照射的計測光束的光柵R(3上 的照射點(檢測點),一致於晶圓W上的曝光區域IA(參 妝第一圖)中心的曝光位置。又,從一對γ頭75ya、75外 分別被照射的计測光束的光梱 RG上的一對昭射點「於 測點)的中點,一致於從X頭75x被照射 光柵RG上的照射點(檢測點)。主控制裝置2〇根據兩 個Y頭75ya、75yb的計測值的平均,算出微動台WFS1 (或WFS2)的Y軸方向位置資訊。因此,關於微動台 WFS1 (或WFS2)的Y軸方向的位置資訊,實際上是在 照射至晶圓W的照明光il的照射區域(曝光區域)工八 的中心的曝光位置被計測。也就是說,χ頭75χ的計測 中心以及兩個Υ頭75ya、75yb的實質計測中心是一致 34 201120581 於曝光位置。因此,主控制裝置20藉由用x線性編碼 器51及Y線性編碼器52、53,能將微動台WFS1 (或 WFS2)的XY平面内的位置資訊(包含θζ方向的回轉 資訊)的計測,經常地在曝光位置的正下方(背側)進 行0 做為Ζ頭76a〜76c,採用例如相同於光碟機裝置等 使用的光讀取頭的光學式移位感應器頭。三個Z頭76a 〜76c被配置於對應等腰三角形(或正三角形)的各頂 點的位置。各Z頭_76a〜76c對微動台W.FS1 (或· WFS2) 的下面,從下方照射平行於Z軸的計測光束,以形成有 光柵RG的板表面(或反射型繞射光栅的形成面)接受 被反射的反射光。由此,各Z頭76a〜76c構成計測在 各照射點的微動台WFS1 (或WFS2)的面位置(Z軸方 向的位置)的面位置計測系統54 (參照第六圖)。三個 Z頭76a〜76c的計測值分別被供給至主控制裝置20(參 照第六圖)。 又,將從三個Z頭76a〜76c被照射的計測光束的 光柵RG上的三個照射點做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或正 三角形)的重心,是一致於晶圓W上的曝光區域IA (參 照第一圖)的中心的曝光位置。因此,主控制裝置20 根據三個Z頭76a〜76c的計測值的平均值,能經常地 在曝光位置的正下方進行微動台WFS1 (或WFS2)的Z 轴方向的位置資訊(面位置資訊)的取得。又,主控制 裝置20用(根據)三個Z頭76a〜76c的計測值,加上 微動台WFS1 (或WFS2 )的Z軸方向的位置,計測(算 35 201120581 出)方向及0y方向的回轉量。 第二計測頭群73,具有構成X線性編碼器55 (參 照第六圖)的X頭77x,構成一對Y線性編碼器56、57 (參照第六圖)的一對Y頭77ya、77yb,以及構成面位 置計測系統58 (參照第六圖)的三個Z頭78a、78b、 78c。將X頭77x做為基準,各一對Y頭77ya、77yb及 三個Z頭78a〜78c的位置關係,是相同於將前述X頭 75x做為基準,各一對Y頭75ya、75yb及三個Z頭76a 〜76c的位置關係。從X頭77x被照射的計測光束的光 栅RG上的照射點(檢測點),是一致於初級對準系統 AL1的檢測中心。也就是說,X頭77x的計測中心及兩 個Y頭77ya、77yb的實質計測中心,是一致於初級對 準系統AL1的檢測中心。因此,主控制裝置20,能經 常地在初級對準系統AL1的檢測中心,進行微動台 WFS1 (或WFS2)的XY平面内的位置資訊及面位置資 訊的計測。 又,本實施形態中,各X頭75x、77x及Y頭75ya、 75yb、77ya、77yb,被配置於圖未顯示的光源、受光系 統(包含光檢測器)、及各種光學系統單元化的計測條 71的内部,但編碼頭的結構不限於此。例如,也可以將 光源及受光系統配置於計測條的外部。這種狀況,也可 以將配置在計測條的内部的光學系統與,光源及受光系 統,藉由例如光纖等分別連接。又,將編碼頭配置於計 測條外部,也可以構成為僅將計測光束,藉由配置於計 測條内部的光纖,引導至光柵。又,晶圓的0z方向的 36 201120581 回轉資訊,可以用一對x線性編碼器來計測(這種狀況, γ線性編碼器可為一個)。又,微動台的面位置資訊,可 用例如光干涉計來計測。又,代替第一計測頭群72、第 二計測頭群73的各頭,也可以把將X軸方向及Z軸方 向做為計測方向的XZ編碼頭,與將Y軸方向及Z軸方 向做為計測方向的YZ編碼頭,包含至少一個合計為三 個的編碼頭,設為相同於前述X頭、及一對Y頭的配置。 又,可以複數地分割計測條71。例如,也可以將具 有第一計測頭群72·的部分與具有第二計測頭群73的部 分分割,各部分(計測條)將主框架BD (的計測基準 面)做為基準,檢測與主框架BD間的相對位置,控制 其位置關係為一定。這種狀況,將包含頭單元的複數編 碼頭及Z頭(面位置計測系統)設於各部分(計測條) 的兩端,可算出各部分(計測條)的Z軸方向的位置, 及6*x、(9y方向的回轉量。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 (參照第六圖)在晶圓台 WST1於定盤14A上在曝光台200與計測台300之間移 動時,計測粗動台WCS1 (晶圓台WST1)的位置資訊。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如第二圖所示,包含干 涉計系統,該干涉計系統具有兩個Y干涉計18YA!、 18YA2 與三個 X 干涉計 18XA]、18XA2、18XA3。Y 干涉 計18YA2被配置於定盤14A的+Y侧。Y干涉計18YA2 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ΠΥ2,接受來自於反射面17Y2 的反射光束,計測反射面17Y2,也就是計測晶圓台WST1 的Y位置。Y干涉計18YA!被配置於定盤14A的-Y側。
37 201120581 Y干涉計18丫八1與Y干涉計18ΥΑ2—樣,例如第十二圖 及第十三圖所示,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接受 來自於反射面17Y!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1的γ 位置。各Y干涉計18YA!、18YA2,主要是被使用在晶 圓台WST1位於定盤14A上的-Y側半部、+Y側半部時。 另一方面,X干涉計18XA!、18XA2、18XA3於定 盤14A的-X侧以Y軸方向在特定間隔被配置。X干涉 計18XA3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X,該反射面17X 係沿著對X轴的平行軸(測長軸)·’該X軸垂直於投影 光學系統PL的光軸AX與基準軸LV,X干涉計18XA3 接受來自反射面17X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1的 X位置及0z回轉(偏離量)。同樣地,X干涉計18XA!、 18XA2也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X,接受來自反射 面17X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1的X位置及(9z 回轉(偏離量)。在此,X干涉計I8XA1、18XA2、18XA3 設定有在鄰接的X干涉計彼此間的Y軸方向的間隔,而 必然有任一 X干涉計面對晶圓台WST1的反射面17Χ。 主控制裝置20 (參照第六圖)對應晶圓台WST1的Υ 位置,以切換X干涉計18ΧΑ!、18ΧΑ2、18ΧΑ3來使用, 而經常地計測將定盤14Α上移動的晶圓台WST1的X 位置及0ζ回轉(偏離量)。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Α (及後述的粗動台位置計 測系統68Β)的結構’並沒有限制為前述結構,也可採 用編碼器系統’或是光干涉計系統與編碼系統的組合。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Α包含編碼器系統的狀況,例如 38 201120581 月匕成為沿著晶圓台WST1的移動路徑,從在懸掛狀態下 被固疋於主框架BD的複數個編碼頭,將計測光束照射 至被固定(或被形成)於粗動台WCS1的上面的刻度(例 如一維光栅),接受該繞射光並計測粗動台WCS1的位 置Μ況的結構。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Β (參照第六圖),與粗動台 位置計測系統68Α —樣’在晶圓台WST2於定盤14Β上 在曝光台200與計測台300之間移動時,計測粗動台 —weS2-(晶圓台WST2 )的位―置資訊.。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如第二圖所示,包含干 涉計系統,該干涉計系統具有兩個Y干涉計18YBJ、 18YB2 與三個 X 干涉計 18XB!、18XB2、18XB3。Y 干涉 計18YB2被配置於定盤14B的-Y側。Y干涉計18YB! 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ΠΥ!,接受來自於反射面17Y! 的反射光束,計測反射面ΠΥ!,也就是計測晶圓台WST2 的Y位置。Y干涉計18YB2被配置於定盤14B的+Y側。 Y干涉計18YB2與Y干涉計18YB! —樣,例如晶圓台 WST2位於如第十二圖及第十三圖所示的位置時,將測 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Y2,接受來自於反射面17Y2的 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2的Υ位置。各Υ干涉計 18ΥΒ,、18ΥΒ2,主要是被使用在晶圓台WST2位於定盤 14B上的-Y側半部、+Y側半部時。 另一方面,X干涉計18XB!、18XB2、18XB3於定盤
14B的+X側以Y軸方向在特定間隔被配置。X干涉計 18XB3將兩個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X,該反射面17X 39 201120581 係沿著對X軸的平行軸(測長軸),該X軸垂直於投影 光學系統PL的光軸AX與基準轴LV,X干涉計18XB3 接受來自反射面17X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2的 X位置及0z回轉(偏離量)。在此,X干涉計18XB!、 18XB2、18XB3設定有在鄰接的X干涉計彼此間的γ軸 方向的間隔’而必然有任一 X干涉計面對晶圓台WST2 的反射面ΠΧ。主控制裝置20 (參照第六圖)對應晶圓 台WST2的Y位置,以切換X干涉計18XB!、18XB2、 18XB3來使用,而經常地計測將定盤14B上移動的晶圓 台WST2的X位置及0z回轉(偏離量)。 從第二圖可知,構成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的各 Y 干涉計 18YAi、18YA2 及 X 干涉計 18XA!、18XA2、 18XA3 ’相對於各構成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的Y干 涉計 18YB!、18YB2 及 X 干涉計 ISXB^ 18XB2、18XB3, 相對於基準軸LV為對稱地被配置。 主控制裝置20’根據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 的計測值,個別地控制粗動台驅動系統62a、62B,並 控制各粗動台WCS1、WCS2 (晶圓台WST1、WST2) 的位置。 又’曝光裝置100具備相對位置計測系統66A、 66B,該相對位置計測系統66A、66B計測各粗動台 WCS1與微動台WFS1的相對位置、及粗動台WCS2與 微動台WFS2的相對位置(參照第六圖)。相對位置計 測系統66A、66B的結構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可以包 含電容感應器的間距感應器(gap sens〇r)來構成。這種 201120581 狀况’間距感應器可以例如固定於粗動台WCS1 (或 WCffiS2)的探針部與固定於微動台WFS1 (或WFS2)的 目標部來構成。又,相對位置計測系統的結構,並不限 ,此,也可以用例如線性編碼器系統、光干涉計系統 等,來構成相對位置計測系統。 第六圖顯示中心地構成曝光裴置100的控制系統, 統整控制結構各部的主控制裝置20的輸出入關係的方 塊圖。主控制裴置20包含工作站(或微電腦)等,統 整控制别述的局部.液浸裝置.8、定盤驅動.系統6〇A、 60B、粗動台驅動系統62A、62B、微動台驅動系統64A、 64B等曝光裝置的結構各部。 接下來’根據第七圖〜第十三圖,說明關於用兩個 晶圓台WST1、WST2的並行曝光動作。又,曝光動作 中’以主控制裝置20,如前述地控制液體供給裝置5與 液體回收裝置6’在投影光學系統pl的前端鏡片191 的正下方’經由維持定量的液體Lq而經常形成液浸區 域。 在第七圖顯示曝光處200,相對於載置於晶圓台 WST1的微動台WFS1上的晶圓W,進行步進掃瞄式曝 光,並行於前述動作’在第二負載位置,於晶圓搬送機 構(圖未顯示)與晶圓台WST2的微動台WFS2之間進 行晶圓交換的狀態。 步進掃瞄方式的曝光動作,是以主控制裝置20,以 事前進行的晶圓對準的結果(例如以增強型全晶圓調準 (enhanced global alignment,EGA)得到的晶圓 W 上各 201120581 拍攝區域的配列座標,求得將該配列 基準記號做為基準的座標的資訊),及標線片: 等,反覆來進行使晶圓台WST1#動至為了晶圓^各 拍攝區域的曝光的掃晦開始位置(加 攝,間移動(拍攝間步進)動作,與以掃目4 = 於&線片R的圖㈣方式轉寫於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 域的掃鱗光動作。這種步進掃猫動作中,晶圓台體】 的例如掃瞒曝光時隨著γ軸方向移動,如前述,定盤 14Α、14Β-發揮以配衡質量來運作。又,以主控制裝置 2士0,為J拍攝間步進動作’在χ軸方向驅動微動台卿 吟,藉由賦予粗動台WCS1初速度,粗動台WCS1對於 微動台WFS1以局部的配衡質量來運作。因此,晶圓台 WST1 (粗動台WCM、微動台WFS1)的移動,成為定 盤14A、14B的振動主因,不會對晶圓台wST2造成惡 影響。 。上述曝光動作,維持液體Lq在前端鏡片 191與晶 圓W (以拍攝區域的位置為晶圓w及板82)之間的狀 態下,也就是以液浸曝光進行。 在本貫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上述一連串的曝光 動1乍中,以主控制裝置20,用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〇 ,第一計測頭群72來計測微動台WFS1的位置,根據 該計測結果來控制微動台WFS1 (晶圓w)的位置。 晶圓交換是當微動台WFS2,在第二負載位置時, 以圖未顯不的晶圓搬送機構,曝光過的晶圓從微動台 WFS2上卸下(unlGad)’㈤時進行新的晶圓被負載至微 42 201120581 動台WFS2上的動作。在此,第二負載位置是在晶圓台 WST2上進行晶圓交換的位置,本第二實施形態中,決 定計測板FM2的位置於初級對準系統AL1的正下方做 為決定微動台WFS2 (晶圓台WST2)的位置者。 上述晶圓交換中,及其晶圓交換後,晶圓台WST2 停止於第二負載位置間,主控制裝置20,在對新晶圓W 晶圓對準(及其他前處理計測)的開始前,執行微動台 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二計測頭群73,也就是編碼器 55、56、57 (及面位置計測系統58 )的重設(原點的再 設定)。 當晶圓交換(新晶圓W的負載)與編碼器55、56、 57 (及面位置計測系統58)的重設結束,則主控制裝置 20,用初級對準系統AL1來檢測計測板FM2上的第二 基準記號。然後,主控制裝置20,檢測將初級對準系統 AL1的指標中心做為基準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根據 該檢測結果,與基於檢測時編碼器55、56、57的微動 台WFS2的位置計測結果,將基準軸La及基準軸LV做 為座標軸的直角坐標系(對準座標系),算出於直角坐 標系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座標。 接下來,主控制裝置20,如第八圖所示,用編碼器 55、56、57 (參照第六圖),來計測在對準座標系的微 動台WFS2(晶圓台WST2)的位置座標,並進行EGA。 詳細來說,主控制裝置20為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 2008/0088843號說明書等所揭露,使支持晶圓台 WST2,也就是使支持微動台WFS2的粗動台WCS2,在 £ 43 201120581 例如γ軸方向移動, WFS2的位置,每次; AL22〜AL24决铬制
其移動路徑上的複數處決定微動台 ^定位置,用至少一對準系統AL1、 此上述對準記號的計測時,晶圓台戰们不會在 向被驅動。 然後,主控制裝置2〇,根據晶圓w上的樣本拍攝 ^域附設的複數個對準記號的位置座標與料上的位 ,標」例=美國專利第4,78。,617號說明書等揭露的 行統寅,(EGA演算),來計算複數_攝區域的 在對準座標系的位置座標(配列座標)。 又,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中,因為計測處300 與曝光處2GG是以間隔分離著,所以主控制裝置2〇從 得到晶圓對準結果的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的位置座 標’首先演算檢測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座標,求得將 第二基準座標的位置做為原點的晶圓^上的複數個拍 通常,上述的晶圓交換及晶圓對準序列,以曝光序 列而快速結束。因此,當晶圓對準結束,則主控制裝置 20,如第九圖所示,將晶圓台WST2在+χ方向驅動, 而移動至定盤14B上的特定待機位置。在此,將晶圓台 201120581 WST2在+X方向驅動,則微動台WFS2從微動台位置計 測系統70的可計測範圍脫離,(也就是說,從第二計測 頭群73照射的各計測光束離開光柵RG)。因此,主控 制裝置20,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計測粗動台 WCS2的位置,根據該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2的 位置。也就是說,從用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編碼 器55、56、57的計測,將晶圓台WST2的XY平面内的 位置計測,切換至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的Y干涉 計18YB〗及X干涉計18XBf。然後,主控制‘裝置20, 對微動台WFS1上的晶圓W曝光結束後,使晶圓台 WST2在上述特定待機位置待機。 當對微動台WFS1上的晶圓W曝光結束,則主控制 裝置20,開始將晶圓台WST1、WST2,向著如第十圖 所示的各右側並列位置驅動。向著右側並列位置以-X方 向驅動晶圓台WST1時,微動台WFS1脫離微動台位置 計測系統70 (編碼器51、52、53及面位置計測系統54) 的可計測範圍(也就是說,從第一計測頭群72照射的 計測光束離開光栅RG )。因此,主控制裝置20,用粗動 台位置計測系統68Α,計測粗動台WCS1的位置,根據 該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1的位置。也就是說,從 用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編碼器51、52、53的計測, 將晶圓台WST1的ΧΥ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切換至用粗 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Α的Υ干涉計18ΥΑ2及X干涉計 18ΧΑ3。 又,主控制裝置20,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Β來 45 201120581 計測晶圓台WST2的位置,根據該計測結果,如第九圖 所示’將晶圓台WST2在定盤14B上以+γ方向驅動(參 照第九圖中的白色箭頭)。此時,如第九圖與第十圖所 示,對應晶圓台WST2的Y位置’晶圓台WST2的位置 計測所使用的X干涉計’依序切換為X干涉計18ΧΒι、 I8XB2、I8XB3 ’同時晶圓台WST2的位置計測所使用的 Y干涉計從Y干涉計18YB!切換至γ干涉計i8YB2。又, 藉由晶圓台WST2的驅動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定盤 • - . 14B·以配衡質量來運作。. ... 又,主控制裝置20,並行於向著上述的右側並列位 置的晶圓台WST1、WST2的移動,根據相對位置計測 系統66A的計測值,在+X方向驅動微動台WFS1,接近 或接觸粗動台WCS1的同時,根據相對位置計測系統 66B的計測值’在-X方向驅動微動台WFS2,接近或接 觸粗動台WCS2。 然後’在兩晶圓台WST1、WST2移動至右側並列 位置的狀態’如第十圖所示,晶圓台WST1與晶圓台 WST2變成在X轴方向接近或接觸的並列狀態。於此同 時,微動台WFS1與粗動台WCS1變成並列狀態,以粗 動台WCS1的連結部材92b、粗動台WCS2的連結部材 92b及微動台WFS2的上面,形成外觀上一體的完全平 坦的面。 主控制裝置20,如第十圖所示’維持著上述並列狀 態,根據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的計測結果,以黑箭 頭所示方向(-X方向)驅動晶圓台WST1的同時,根^ 46 201120581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的計測結果,以白箭頭所示方 向(-X方向)驅動晶圓台WST2。晶圓台WST1及WST2, 維持著上述三個並列狀態,依_χ方向移動,形成於前端 鏡片191與微動台WFS1之間的液浸區域(液體Lq), 依序移動至微動台WFS1、粗動台WCS1的連結部材 92b、粗動台WCS2的連結部材92b、與微動台WFS2 上。在第十圖,液浸區域(液體Lq )的移動表示為開始 前的狀態。又,將晶圓台WST1與晶圓台WST2,維持 在上述三個並列狀態下驅動的狀況,將晶圓台WST1與 晶圓台WST2的間距(間隙)、微動台WFS1與粗動台 WCS1的間距(間隙)及粗動台WCS2與微動台WFS2 的間距(間隙)’設定成防止或是抑制液體Lq的漏出為 較佳。在此,「接近」係包含成為上述並列狀態的兩個 部材間的間距(間隙)為零的狀況,也就是說還包含兩 者接觸的狀況。 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微動台WFS2上後,主 控制褒置20根據相對位置計測系統66A的計測值,以 -X方向驅動微動台WFS1,解除微動台WFS1與粗動台 wcsi的並列狀態的同時’根據相對位置計測系統66B 的計測值,以+X方向驅動微動台WFS2,解除微動台 WFS2與粗動台WCS2的並列狀態。再者,主控制裝置 20解除晶圓台WST1、WST2的並列狀態。 .當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微動台WFS2上结 束’如第十一圖所示,則晶圓台WST1移動至定盤14A 上。在此’為了移動至第一負載位置,主控制裝置2〇 47 S- 201120581 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計測晶圓台WST1的位置, 並使晶圓台WST1以第十一圖中黑箭頭所示,在定盤 14A上以-Y方向移動,再如第十二圖所示以+χ方向移 動。 此時,如第十一圖與第十二圖所示,對應晶圓台 WST1的Y位置,晶圓台WST1的位置計測所使用的χ 干涉計,依序切換為X干涉計18ΧΑι、18XA2、18XA3, 同時晶圓台WST1的位置計測所使用的Y干涉計從γ 干涉計18ΥΑ2切換至γ干涉計18ΥΑι。又,·晶圓台WST1 以-Y方向移動時,以其驅動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定盤 14A以配衡質量來運作。又,晶圓台WST1以+χ方向 移動時,也可以其驅動力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定盤14A 以配衡質量來運作。 如第十三圖所示,晶圓台WST1到達第一負載位置 後,主控制裝置20從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將晶 圓台^WSTl的χγ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切換至用微動台 位置計測系統70 (包含於第二計測頭群73的編碼器 55、56、57 )的計測。 並行於上述晶圓台WST1的移動,主控制裝置2〇, 驅動晶圓纟WST2,如第十二圖所示,在投影光學系統 PL的正下方決定計測板FM2的位置。首先,主控制裴 置20 ’從用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b的計測,將晶圓台 =巧的Χγ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切換至用微動台位置 二1 f統.7〇 (編碼器51、52、53 )的計測。然後,用 對準系統RA!、RA2,檢測計測板FM2上的一對 48 201120581 第一基準記號,檢測對應第一基準記號的標線片R上的 標線片對準記號的晶圓面上投影像的相對位置。又,該 檢測是藉由投影光學系統PL及形成液浸區域的液體Lq 來進行。 主控制裝置20,根據在此檢測的相對位置資訊,與 首先求得的微動台WFS2上的將第二基準記號做為基準 的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的位置貢訊*鼻出標線片R 的圖案的投影位置(投影光學系統PL的投影中心)與 微動台WFS2上載置的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的相對位 置關係。根據該算出結果,主控制裝置20與前述微動 台WFS1上載置的晶圓W的狀況一樣,管理微動台 WFS2 (晶圓台WST2)的位置,並以步進掃瞄方式轉寫 標線片R的圖案於載置在微動台WFS2的晶圓W上的 各拍攝區域。第十三圖顯示著標線片R的圖案被轉寫於 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時的狀況。 並行於對上述微動台WFS2上的晶圓W的曝光動 作,主控制裝置20於第一負載位置,在晶圓搬送機構 (圖未顯示)與晶圓台WST1之間進行晶圓交換,在微 動台WFS1上載置新的晶圓W。在此,第一負載位置是 在晶圓台WST1上進行晶圓交換的位置,本實施形態 中,決定計測板FM1的位置於初級對準系統AL1的正 下方做為決定微動台WFS1 (晶圓台WST1)的位置者。 然後,主控制裝置20,用初級對準系統AL1來檢 測計測板FM1上的第二基準記號。又,第二基準記號的 檢測前,在晶圓台WST1位於第一負載位置的狀態下, i 49 201120581 主控制裝置20,執行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二計 測頭群73,也就是編碼器55、56、57 (及面位置計測 系統58)的重設(原點的再設定)。其後,主控制裝置 20管理晶圓台WST1的位置,並對微動台WFS1上的晶 圓W,進行採用與前述同樣的對準系統AL1、 的晶圓對準(EGA)。 當對微動台WFS1上的晶圓W的晶圓對準(EGA) 結束,且對微動台WFS2上的晶圓W的曝光結束,則主 控制裝置20,將晶圓台WST1、W-ST2向著左側並列位 置來驅動。該左侧並列位置,如第十圖所示的右側並列 位置,是指在前述基準轴LV的左右對稱位置,位於晶 圓台WST1、WST2的位置關係。向著左側並列位置驅 動中的晶圓台WST1的位置計測,是以相同於前述晶圓 台WST2的位置計測的步驟來進行。 即使是左側並列位置,晶圓台WST1與晶圓台 WST2,變成前述並列狀態,於此同時,微動台WFS1 與粗動台WCS1變成並列狀態,微動台WFS2與粗動台 WCS2變成並列狀態。然後,以微動台WFS1、粗動台 WCS1的連結部材92b、粗動台WCS2的連結部材92b 及微動台WFS2的上面,形成外觀上一體的完全平坦的 面。 主控制裝置20,維持著上述三個並列狀態,將晶圓 台WST1、WST2以與之前相反的+X方向驅動。隨之, 形成於前端鏡片191與微動台WFS1之間的液浸區域 (液體Lq),與之前相反,依序移動至微動台WFS2、 50 201120581 ί t WCS2的連結部材92b、粗動台WCS1的連結部 心與微動台WFS1上。#然,轉著上述三個並 ,、悲打,與之前同樣,進行晶圓台WST1、WST2的 位置計測。當液浸區域(液體Lq)的移動結束,則主控 制裝置20 ’以與前述同樣的步驟開始對晶圓台WST1上 的^圓w曝光。並行於該曝光動作,主控制裝置2〇, 與則述同樣,將晶圓台WST2向著第二負載位置來驅 動’。將晶圓台WST2上的曝光結束的晶圓w交換為新的 晶圓W ’對新的-晶圓w執行晶圓對準........ 此後’主控制裝置20反覆執行用上述晶圓台 WST1、WST2的並行處理動作。 如以上說明,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〇中,於曝 光動作時’以及晶圓對準時(主要是對準記號的計測 時)’維持晶圓W的微動台WFS1 (或WFS2 )的位置資 訊(XY平面内的位置資訊’及面位置資訊)的計測中, 分別使用固定於計測條71的第一計測頭群72、第二計 測頭群73。然後,構成第一計測頭群72的各編碼頭 75x、75ya、乃沖及Z頭76a〜76c,以及構成第二計測 頭群73的編碼頭77x、77ya、77yb、及Z頭78a〜78c, 各相對於配置於微動台WFS1 (或WFS2)底面的光柵 RG,可從正下方以最短距離照射計測光束,所以晶圓台 WST1、WST2的周圍大氣的溫度搖動,例如起因於空氣 搖動的的計測誤差會變小,變得可以高精確度的計測微 動台WFS的位置資訊。 再者,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中,將晶圓台 201120581 WSTl、WST2的一者上形成的液浸區域(液體Lq)移 動至晶圓台WST1、WST2的的另一者上時,以微動台 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一計測頭群72計測一者的晶圓台 的位置資訊,以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計測另 一者的晶圓台,或者是兩者晶圓台的位置資訊。根據這 些計測結果,藉由晶圓台WSTl、WST2彼此接近,維 持在並列狀態驅動’可將一者的晶圓台上形成的液浸區 域(液體Lq)移動至另一者的晶圓台上。 -又’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 〇〇中,具備微動台位 置計測系統70 (第一及第二計測頭群72、73)、與粗動 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 ’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〇計 測移動曝光處200内(投影單元PU的下方)及計測台 300内(對準裝置99的下方)的微動台WFS1、WFS2 的位置資訊,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計測在曝 光處200與計測處300之間移動的粗動台WCS1、WCS2 的位置資訊。以此’根據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與粗 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計測結果,可使晶圓台 WSTl、WST2在曝光處200與計測處3〇〇之間移動。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〇〇,主控制裝置 根據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 (第一計測頭群72 )、與 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68B的計測結果,在X韩方 向使各晶圓台WST卜WST2具有的粗動台WCS卜WCS2 與微動台WFS卜WFS2接近(或接觸),同時在X轴方 向使晶圓台WST1及WST2接近(或接觸),維持該接 近狀態使晶圓台WST1及WST2 —體地往X軸方向移 52 201120581 動。以此’使形成於晶圓台WSTl、WST2的一者之上 的液/文區域(液體Lq )移動至晶圓台WST1、WST2另 一者之上。 又,在上述實施例,藉由各粗動台WCS1、WCS2 具備的連結部材92b,使液浸區域(液體Lq)在微動台 WFS1與Μ動台WFS2之間移動。在此,粗動台WCS1、 yCS2的結構上,在不需要連結部材奶的狀況,也就 是說,如第十四圖所示的變形例,將一對粗動滑動部 90a、90b只用連結部材92a.,將粗動台WCS1、WCS2 連結構成U字形的狀況,變成可以使液浸區域(液體 Lq)在微動台WFS1與微動台WFS2之間直接移動。第 十四圖申顯不,對應如第十圖所示狀態的兩晶圓台 WSTl ' WST2移動至右侧並列位置的狀態。 、第十四圖的變形力中,主控制裝置20,將向著右側 並列位置的晶圓台WST卜WST2的移動並列,根據相 對位置計測系統66A的計測值,將微動台WFS2相對於 粗動。WCS2以-X方向驅動。然後,當兩晶圓台wsrn、 移動至右側並列位置,則如第十四圖所示,微動 台WFS1與微動台WFS2變成在χ軸方向接近或接觸的 亚列狀態。此時,以微動台WFS1與微動台WFS2的上 ^ =成外觀上一體的完全平坦的面。主控制裝置2〇, 計持Ϊ上述並列狀態,根據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A的 果,以黑箭頭所示的_χ方向驅動晶圓台WSTl 白=盼,根據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68β的計測結果,以 則碩所示的-X方向驅動晶圓台WST2。隨著兩晶圓台 53 «97- 201120581 WST1及WST2的移動’形成於前端鏡片191與微動台 WFS1之間的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微動台WFS2 《第二實施形態》 接下來,關於本發明的第二實施形態,根據第十五 〜二十二圖來說明。在此,關於相同或同等於前述的第 一實施形態的構成部分,採用相同或類似符號,並簡略 或省略其說明。 第十五圖顯示本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〇〇〇的 平面圖。第十五圖與第二圖相比較可知,本第二實施形 ”裝置1000,維持晶圓W的晶圓台的結構,與 前述第一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〇〇有狠大差異,但其他 4刀的、、、。構4乎-樣。在此,以下是從避免重複說明的 觀點’以相異點為中心來說明。 第十六(Α)圖表示曝光裝置1〇〇〇具備的晶圓台 WST3的平面圖’第十六(Β)圖表示第十六(Α)圖的 B-B線剖面圖。晶圓台體3係,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 中相當於微動台的部材⑽(上面維持晶圓w,下面具 有光柵RG的平板狀部材),對於在平面視角為相當於粗 動台的矩形框狀部材_,-體地固定而成,整體為平 板狀部材。晶圓台WST3的+Y侧及-γ側的各端部,設 =單元196a、觸,磁石單元驗、19补是由定 了同-4B的各第一部分14A!、14Βι内部的線圈單元 不省略)與可在六自由度方向產生推力的磁力浮上 坚平面馬達構成。晶圓台WST3以該平面馬達在定盤上 54 201120581 沿著χγ平面被驅動。也就是說,平面馬達是做為粗微 動兼用的平台驅動系統61A、61Β (參照第十八圖)來 運作。又,這種狀況,平面馬達也可以是移動磁型,也 可以是移動線圈型,任一者皆可適用。 構成晶圓台WST3的-X側端部的部材190的-X側 部分,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中的連結部材92a—樣,是 中空地被形成,其内部收容著用以供給晶圓台WST3的 作用力的圖未顯示的配管部材、配線部材等。又,晶圓 台WST3的内部,可以收容各種光學部材(例如空間像 計測器、照度不均計測器、照度監測器、波前像差計測 器等)。 又,在晶圓台WST3的+Y側的側面、-Y側的側面 及-X側的側面,各施加鏡面加工,形成反射面17Y2、 17Υ!、17Χ。這些反射面,被用於以後述的干涉計系統 67Α、67Β的晶圓台WST3的位置計測。替代反射面 17Υ2、17Υ!、17Χ,也可以將平面鏡組成的移動鏡設於 晶圓台WST3。 從第十五圖可知,晶圓台WST4除了在相對於晶圓 台WST3的左右反轉狀態下被配置之外,包含其驅動系 統、位置計測系統等,全是同樣的結構。 接下來說明關於計測晶圓台WST3、WST4的位置 資訊的計測系統。曝光裝置1000具備平台位置計測系 統70 (參照第十八圖)、辅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及干 涉計系統67Α、67Β (參照第十八圖)。平台位置計測系 統70在曝光處200内(投影單元PU的下方)及計測台 S. 55 201120581 300内(對準裝置99的下方)計測晶圓台WST3、WST4 的位置資訊。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在曝光處2〇〇 及計測處3〇〇以外的定盤14A、14B上的區域内計測晶 圓台WST3、WST4的位置資訊。 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與第一實施形態的微動台位 置計測系統70大致上是同樣的結構。也就是說,如第 十七圖所示,在定盤14A、14B (第一部分14八丨、14B,) 的下方配置的計測條71設有第一計測頭群72與第二計 測頭群73。各第一及第二計測頭群72、73被配置於投 影單元PU及對準裴置99的下方,為了計測位於曝光處 200及計測台300内的晶圓台WST3、WST4的位置資訊 而使用。 辅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為了計測位於曝光處 200及計測台300之間的區域(以下,為方便而稱為並 列區域)内的晶圓台WST3、WST4的位置資訊而使用。 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包含設於計測條71的第三計 測頭群79H。 第二&十測頭群79H ’如第十七圖所示,被配置在第 一計測頭群72與第二計測頭群73之間,包含又頭7知 與一對Y頭79ya、79yb。X頭79χ被配置於基準軸LV 上,Y頭79ya、79yb分別相隔相同距離被配置在χ頭 79χ的-X側、+Χ侧。採用與前述相同的繞射干涉型頭 來做為這些X頭79χ、Υ頭79ya、79yb。 各X頭79x、Y頭79ya、79yb位於晶圓台WST3、 WST4的並列區域時,藉由在定盤14A與定盤14B之間 56 201120581 的空隙,或各定盤14A、14B的第一部分14A!、14B, 形成的光透過部(例如開口),將計測光束照射至配置 於晶圓台WST3、WST4的下面的光柵RG (參照第十六 (B)圖),以接受來自於光柵RG的繞射光,來計測晶 圓台WST3、WST4的X位置或Y位置資訊。 第三計測頭群79H所包含的各X頭79x、Y頭79ya、 79yb的計測值,被供給至主控制裝置20 (參照第十八 圖)。主控制裝置20,分別根據X頭79x的計測值、一 對Y頭79ya、79yb的計測值的平均值及各-Y頭79ya、 79yb的計測值的差,算出晶圓台WST3、WST4的X位 置、Y位置及θζ回轉。 在此,第三計測頭群79Η的各第一計測頭群72及 第二計測頭群73的在Υ軸方向的分離距離,被設定為 小於設於晶圓台WST3、WST4的光柵RG的Υ軸方向 的寬度。因此,第一計測頭群72所包含的頭75x、75ya、 75yb將計測光束照射至光栅RG的同時,第三計測頭群 79H所包含的頭79x、79ya、79yb也可以將計測光束照 射至光柵RG。同樣地,第二計測頭群73包含的頭77x、 77ya、77yb將計測光束照射至光柵RG的同時,第三計 測頭群79H所包含的頭79x、79ya、79yb也可以將計測 光束照射至光栅RG。因此,晶圓台WST3、WST4沿著 並列區域從計測處300移動至曝光處200時,主控制裝 置20 (參照第十八圖),對應晶圓台WST3、WST4的Y 位置,以切換使用第一及第二計測頭群72、73與第三 計測頭群79H (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而可位置 S· 57 201120581 控制晶圓台WST3、WST4。 干涉計系統67A(參照第十八圖)除了晶圓台WST3 在定盤14A上的並列區域外,經過-X側的區域(以下, 為方便而稱為第一退避區域),從曝光處200移動至計 測處300(或是往其相反方向移動)時,計測晶圓台WST3 的位置資訊。 干涉計系統67A,如第十五圖所示,包含兩個Y干 涉計18YA】、18YA2與四個X干涉計18XA丨、18XA2、 18XA3、I8XA4。Y干涉言十I8YA2被酉己置於定盤14A的 +Y側。Y干涉計18YA2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Y2, 接受來自反射面17Y2的反射光束,計測反射面17Y2, 也就是計測晶圓台WST3的Y位置。Y干涉計18YA! 被配置於定盤14A的-Y侧。Y干涉計18YA!與Y干涉 計18YA2同樣’例如第二十五圖及第二十六圖所示,將 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Y】,接受來自反射面17Yi的 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3的Y位置。各γ干涉計 18YA!、18YA2主要是在晶圓台WST3位於定盤14A上 的第一退避區域内的-Y側半部' +Y侧半部時被使用。 另一方面,X干涉計18XA〗〜18XA4,以Y軸方向 的特定間隔被配置在定盤14A的-X侧。X干涉計18XA3 將兩個測長光束照射至沿著X軸平行的軸(測長轴)的 反射面17X,X軸垂直於投影光學系統Pl的光軸AX 與基準轴LV,X干涉計18乂八3接受來自反射面17X的 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3的X位置及0Z回轉(偏 離量)。同樣地,X干涉計18XA!、18XA2、18XA4也將 58 201120581 兩個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X ’接受來自反射面17X 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3的X位置及θζ回轉(偏 離量)。在此,X干涉計18XAi〜18ΧΑ4設定有在鄰接的 X干涉計彼此間的Y軸方向的間隔,而必然有任一 X干 涉計面對晶圓台WST3的反射面17X。主控制裝置20 (參照第十八圖)對應晶圓台WST3的Y位置’以切換 X干涉計1〜18XA4來使用,而經常地計測將定盤 14A上的第一退避區域内移動的晶圓台WST3的X位置 及0z回轉(偏離量)。 ...... 干涉計系統67B (參照第十八圖)’與干涉計系統 67A —樣,除了晶圓台WST4在定盤14B上的並列區域 外,經過+X側的區域(以下,為方便而稱為第二退避 區域),從曝光處200移動至計測處300 (或是往其相反 方向移動)時,計測晶圓台WST4的位置資訊。 干涉計系統67B,如第十五圖所示,包含兩個Y干 涉計18YB!、18YB2與四個X干涉計18XB丨、18XB2 ' 18XB3、18XB4。Y干涉計18YB!被配置於定盤14B的-Y 側。Y干涉計18YB!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HYi,接 受來自反射面17Υι的反射光束,計測反射面17Y!,也 就是計測晶圓台WST4的Y位置。γ干涉計18YB2被配 置於定盤14B的+Y側。Y干涉計18YB2與Y干涉計 18ΥΒι同樣’例如第三十圖〜第三十二圖所示,將測長 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Y2,接受來自反射面17Y2的反射 光束,計測晶圓台WST4的Y位置。各γ干涉計18YB!、 18YB2主要是在晶圓台WST4位於定盤14B上的第二退 59 201120581 避區域内的-Y側半部、+Y側半部時被使用。 另一方面,X干涉計18XBi〜18XB4,以Υ軸方向 的特定間隔被配置在定盤14B的+X側。X干涉計18XB3 將兩個測長光束照射至沿著X軸平行的軸(測長轴)的 反射面17X,X軸垂直於投影光學系統PL的光轴AX 與基準軸LV,X干涉計18XB3接受來自反射面17X的 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4的X位置及θζ回轉(偏 離量)。同樣地,X干涉計18ΧΒ!、18ΧΒ2、18ΧΒ4也將 -兩個測長光束照射至反射面17Χ,接受來自反射面17Χ 的反射光束’計測晶圓台WST4的X位置及0ζ回轉(偏 離量)。在此,X干涉計18ΧΒ1〜18ΧΒ4設定有在鄰接的 X干涉計彼此間的Υ軸方向的間隔,而必然有任一 X干 .涉計面對晶圓台WST4的反射面17Χ。主控制裝置20 對應晶圓台WST4的Υ位置,以切換X干涉計18ΧΒ! 〜18ΧΒ4來使用,而經常地計測將定盤14Β上的第二退 避區域内移動的晶圓台WST4的X位置及0Ζ回轉(偏 離量)。 以第十五圖可知,構成干涉計系統67Α的各Υ干涉 計18ΥΑ!、18ΥΑ2及X干涉計18ΧΑ〗〜18ΧΑ4,相對於 構成干涉計系統67Β的Υ干涉計18ΥΒ,、18ΥΒ2與X干 涉計18ΧΒ〗〜18ΧΒ4 ’相對於基準軸LV為對稱地被配 置。 主控制裝置20 ’根據干涉計系統67Α、67Β的計測 值’個別地控制平台驅動系統61A、61Β,並控制各晶 圓台WST3、WST4的位置。 201120581 第十八圖表示本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0的 控制系統的結構。控制系統,以主控制裝置20為中心 而構成。主控制裝置20,包含工作站(或微電腦)等, 統整控制前述的局部液浸裝置8、定盤驅動系統60A、 60B、平台驅動系統61A、61B等曝光裝置的結構各部。 接下來,根據第十九圖〜第三十二圖,說明關於用 兩個晶圓台WST3、WST4的並行曝光動作。又,曝光 動作中,以主控制裝置20,如前述地控制液體供給裝置 5-與液體回收裝置6,在投影光學系統PL的前端鏡片191 的正下方,經由維持定量的液體Lq而經常形成液浸區 域。 在第十九圖顯示曝光處200,相對於載置於晶圓台 WST3上的晶圓W,進行步進掃瞄式曝光,並行於前述 動作,在第二負載位置,於晶圓搬送機構(圖未顯示) 與晶圓台WST4之間進行晶圓交換的狀態。 如前述,步進掃瞄方式的曝光動作,是以主控制裝 置20,根據事前進行的晶圓對準的結果,及標線片對準 的結果等,反覆來進行使晶圓台WST3移動至為了晶圓 W上各拍攝區域的曝光的掃瞄開始位置(加速開始位 置)的拍攝區域間移動(拍攝間步進)動作,與以掃瞄 曝光形成於標線片R的圖案的方式轉寫於晶圓W上的 各拍攝區域的掃猫曝光動作。晶圓對準的結果,例如以 增強型全晶圓調準(EGA)得到的晶圓W上各拍攝區域 的配列座標,求得將該配列座標變換為將第二基準記號 做為基準的座標的資訊。
61 201120581 在本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0,上述一連串的曝光 動作中,以主控制裝置20,用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 第一計測頭群72來計測微動台WFS3的位置,根據該 計測結果來控制微動台WFS3 (晶圓W)的位置。 晶圓交換是當晶圓台WST4,在前述第二負載位置 時,以圖未顯不的晶圓搬送機構5將曝光過的晶圓從晶 圓台WST4上卸下(unload),同時進行新的晶圓被負載 至晶圓台WST4上的動作。 .......上述晶圓交換中,及其晶圓交換後,晶圓台WST4 停止於第二負載位置間,主控制裝置20,在對新晶圓W 晶圓對準(及其他前處理計測)的開始前,執行平台位 置計測系統70的第二計測頭群73,也就是編碼器55、 56、57(及面位置計測系統58 )的重設(原點的再設定)。 當晶圓交換(新晶圓W的負載)與平台位置計測系 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的重設結束,則主控制裝置 20,用初級對準系統AL1來檢測計測板FM2上的第二 基準記號。然後,主控制裝置20,檢測將初級對準系統 AL1的指標中心做為基準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根據 該檢測結果,與基於檢測時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 (第二 計測頭群73)的晶圓台WST4的位置計測結果,將基準 轴La及基準軸LV做為座標軸的直角坐標系(對準座標 系),算出於直角坐標系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座標。 接下來,主控制裝置20,如第二十圖所示,用平台 位置計測系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來計測在對準座 標系的晶圓台WST4的位置座標,並進行晶圓對準 62 201120581 (EGA )。晶圓對準(EGA )的細節如前述。然後,主 控制裝置20,從上面的第二基準記號的位置座標的算出 結果與晶圓對準(EGA)的結果,求得將第二基準記號 的位置做為原點的晶圓W上的複數個拍攝區域的位置 座標。 通常,上述的晶圓交換及晶圓對準序列,以曝光序 列而快速結束。因此,當晶圓對準結束,則主控制裝置 20 ’如第二十一圖所示’將晶圓台WST4在+Y方向驅 動’而移動至並列區域(曝光處200及計測處300之間 的區域)。此時’晶圓台WST4脫離平台位置計測系統 70的可計測範圍(也就是說,從第二計測頭群73照射 的計測光束離開光柵RG )。因此,主控制裝置20,將晶 圓台WST4的XY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從用平台位置計 測系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的計測,切換至用輔助 平台位置計測系統(第三計測頭群)79的計測。根據該 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4的位置。然後,主控制裝置 20’對晶圓台WST3上的晶圓w曝光結束後,使晶圓台 WST4在上述特定待機位置待機。 當對晶圓台WST3上的晶圓W曝光結束,則主控制 裝置=0,將晶圓台WST3、WST4,如第二十二圖所示, 各向著並列位置而開始驅動。 曰。$後,在晶圓台WST3、WST4移動至並列狀態, :圓台WST3的_γ側端部與晶圓台WST4的侧端部 f成在Y#由方向接近或接觸的並列狀態。由此,以晶圓 。WST3、WST4的上面,形成外觀上一體的完全平坦 63 201120581 的面。 :計測結果,以黑箭頭所示的;方向==) WST4 结果’以白箭頭所示的+Y方向驅動晶圓台 端“。1:者:晶圓台彻、赠4的移動,形成於前 ST;晶圓台™之間的液浸區域(液叫 々第一十二圖所示,移動至晶圓台WST4。-… ^移動時’晶圓台w s τ 3從平台位置計測系統川 第ϋ 3群72 )的可計測範圍脫離至定盤14Α上的 二:退避區域(也就是說,從第一計測頭群72 ^測光束離開光柵抓)。因此,主控制裝置2曰 的第 ΧΥΓ 内 系統6Μ的;城至用干涉計 t ^ 卞夕汁〗8YA2及X干涉計18XA4的舛制, 根據該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3的位置。 “ 以此又^圓/體4 ’從並列區域進入曝光處扇内。 以此,攸構成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G的第—計 束離開光柵RG,來代替從構成輔助平台 的第三計測頭群79H照射的計測光束 離開先柵RG。因此,主控制裝置20,將晶圓台術4 ,第置計測’從用辅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 统70一(第+ 79的計測’切換至用平台位置計測系 統7〇 U-相頭群72)的計測,根據該計測結果控 64 201120581 制晶圓台WST4的位置。 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晶圓台WST4上後,主 控制裝置20解除晶圓台WST3、WST4的並列狀態。然 後’主控制裝置20 ’使晶圓台WST3經過定盤14A上 的第一退避區域,移動至前述第一負載位置。在此,主 控制裝置2〇’用干涉計系統67A計測其位置,並使晶圓 台WST3以第二十三圖中所示的黑箭頭,沿著定盤14A 的+Y端以-X方向移動,再如第二十四圖及第二十五圖 中所示的黑前頭,沿著定盤14A的_乂端以_γ方向移動, 再如第二十六圖中所示的黑箭頭,沿著定盤14Α的_γ 端以+Χ方向移動。此時,如第二十四圖〜第二十六圖 所不,對應晶圓台WST3的Υ位置,晶圓台WST3的位 置計測所使用的X干涉計,依序切換為χ干涉計 18ΧΑ4、18ΧΑ3、18ΧΑ2、18ΧΑ!,同時晶圓台 WST3 的 位置汁測所使用的γ干涉計,從γ干涉計丨8 切換 至Υ干涉計18ΥΑ〗。又,第二十五圖所示為從χ干涉計 Ι8ΧΑ3至X干涉計αχ、,從γ干涉計18伙2至γ干 涉計18ΥΑ! ’切換干涉計的狀態。 如第一十六圖所示,晶圓台WST3到達第一負載位 置後’主控制褒置20 ’將晶圓台WST3的ΧΥ平面内的 位置計測,從用干涉計系統67Α的計測,切換至用平台 位置汁測系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的計測。 並行於上述晶圓台WST3的移動,主控制裝置2〇, 驅動晶圓台WST4 ’如第二十四圖所*,在投影光學系 統PL的正下方決定計測板FM2的位置。然後,用標線 S/ 65 201120581 片對準系統RAi、RA2,檢測計測板FM2上的一對第一 基準記號,檢測對應第一基準記號的標線片R上的標線 片對準記號的晶圓面上投影像的相對位置。 主控制裝置20,根據在此檢測的相對位置資訊,與 首先求得將第二基準記號做為基準的晶圓W上的各拍 攝區域的位置資訊,算出標線片R的圖案的投影位置(投 影光學系統PL的投影中心)與晶圓台WST4上載置的 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的相對位置關係。根據該算出結 果,主控制裝置20與前述同樣,管理晶圓台_ WST4的 位置,並以步進掃瞄方式轉寫標線片R的圖案於載置在 晶圓台WST4的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第二十六圖顯 示著標線片R的圖案被轉寫於晶圓W上的各拍攝區域 時的狀況。 並行於對上述晶圓台WST4上的晶圓W的曝光動 作,主控制裝置20於第一負載位置,在晶圓搬送機構 (圖未顯不)與晶圓台W S T 3之間進行晶圓父換*在晶 圓台WST3上載置新的晶圓W。 然後,主控制裝置20,用初級對準系統AL1來檢 測計測板FM1上的第二基準記號。又,第二基準記號的 檢測前,在晶圓台WST3位於第一負載位置的狀態下, 主控制裝置20,執行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二計測 頭群73 (也就是編碼器55、56、57 (及面位置計測系 統58)的重設(原點的再設定)。其後,主控制裝置20, 如第二十七圖所示,管理晶圓台WST3的位置,並對晶 圓台WST3上的晶圓W,進行採用與前述同樣的對準系 66 201120581 統ALl、AL2i〜AL24的晶圓對準(EGA)。 當對晶圓台WST3上的晶圓W的晶圓對準(EGA) 結束,且對晶圓台WST4上的晶圓W的曝光結束,則主 控制裝置20,如第二十八圖所示,將晶圓台WST3、WST4 向著並列位置來驅動。此時,晶圓台WST3,脫離平台 位置計測系統70的可計測範圍(也就是說,從第一計 測頭群72照射的計測光束離開光柵RG)。因此,主控 制裝置20,將晶圓台WST3的XY平面内的位置計測, 從用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的計測, 切換至用辅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第三計測頭群)79H 的計測,根據該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3的位置。 然後,在晶圓台WST3、WST4移動至並列狀態, 如第二十九圖所示,晶圓台WST3與晶圓台WST4在Y 軸方向變成接近或接觸的並列狀態。但是,與之前的並 列時不同,晶圓台WST3的+Y側端部與晶圓台WST4 的-Y侧端部接近或接觸。由此,以晶圓台WST3、WST4 的上面,形成外觀上一體的完全平坦的面。 主控制裝置20,維持著上述並列狀態,根據平台位 置計測系統70 (第一計測頭群72)的計測結果,以第 二十九圖中黑箭頭所示的+Y方向驅動晶圓台WST4的 同時,根據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第三計測頭群)79H 的計測結果,以第二十九圖中白箭頭所示的+Y方向驅 動晶圓台WST3。隨著兩晶圓台WST3、WST4的移動, 形成於前端鏡片191與晶圓台WST4之間的液浸區域 (液體Lq),如第三十圖所示,移動至晶圓台WST3。 荔,- 67 201120581 上述移動時,晶圓台WST4從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〇 (第一計測頭群72)的可計測範圍脫離至定盤14B上的 弟一退避區域(也就是說,從第—計測頭群72照射的 計測光束離開光柵RG )。因此,主控制裝置20,將晶圓 台WST4的χγ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從用平台位置計測 系統70 (第一計測頭群72)的計測,切換至用干涉計 系統67B的Y干涉計18YB2及X干涉計丨8χΒ4的計測, 根據該計測結果控制晶圓台WST4的位置。 -又卜曰曰曰圓台WST3 ,從並列區域進入曝-光處-200内。 以此,從構成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9的第三計測頭 群79H照射的計測光束離開光栅rg,來代替從構成平 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一計測頭群72照射的計測光束 離開光柵RG。因此’主控制裝置2〇,將晶圓台WST3 的XY平面内的位置計測,從用辅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 (第三計測頭群)79的計測,切換至用平台位置計測系 統70 (第一計測頭群72)的計測,根據該計測結果控 制晶圓台WST3的位置。 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晶圓台WST3上後,主 控制裝置20解除晶圓台WST3、WST4的並列狀態。然 後,主控制裝置20 ’使晶圓台WST4經過定盤14B上的 退避區域,移動至前述第二負載位置。在此,主控制裝 置20 ’用干涉計系統67B計測其位置,並使晶圓台ws丁4 以第三十圖中所示的黑箭頭,沿著定盤14B的+γ端以 +X方向移動,再如第三十一圖及第三十二圖中所示的 黑箭頭,沿著定盤14B的+X端以-Y方向移動,再如第 68 201120581 三十二圖中所示的黑箭頭,沿著定盤14B的-Y端以-X 方向移動。由此,晶圓台WST4,如第十九圖所示,到 達第二負載位置。此時,如第三十一圖、第三十二圖及 第十九圖所示,對應晶圓台WST4的Υ位置,晶圓台 WST4的位置計測所使用的X干涉計,依序切換為X干 涉計 18ΧΒ4、18ΧΒ3、18ΧΒ2、18ΧΒ!,同時晶圓台 WST4 的位置計測所使用的Υ干涉計,從Υ干涉計18ΥΒ2切 換至Υ干涉計18ΥΒ!。又,第三十二圖所示為從X干涉 計18ΧΒ3至X干涉計18ΧΒ2,從Υ干涉計18ΥΒ2至Υ 干涉計18ΥΒ!,切換干涉計的狀態。 如第十九圖所示,晶圓台WST4到達第二負載位置 後,主控制裝置20,將晶圓台WST4的ΧΥ平面内的位 置計測,從用干涉計系統67Β的計測,切換至用平台位 置計測系統70 (第二計測頭群73)的計測。 當液浸區域(液體Lq)的移動結束,則主控制裝置 20,以與前述同樣的步驟開始對晶圓台WST3上的晶圓 W曝光。並行於該曝光動作,主控制裝置20,將晶圓台 WST4以前述同樣步驟,將晶圓台WST4上的曝光結束 的晶圓W交換為新的晶圓W,對新的晶圓W執行晶圓 對準。 此後,主控制裝置20反覆執行用上述晶圓台 WST3、WST4的並行處理動作。 如以上說明,根據本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 1000,可以得到與前述第一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100相 同的作用效果。又,根據本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 69 201120581 1000,不只是配置在計測條71的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 的第一計測頭群72、第二計測頭群73,由於還配置了 輔助平台計測系統79的第三計測頭群79H,主控制裝置 20根據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一計測頭群72、第二 計測頭群73、及辅助平台計測系統79的第三計測頭群 79H的計測結果,將晶圓台WST3及WST4,在計測處 300及曝光處200間,可以經過並列區域而高精確度地 移動。又,根據曝光裝置1000,形成於晶圓台WST3、 WST4的一者之上的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晶圓台 WST3、WST4的另一者之上時,以主控制裝置20,用 平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第一計測頭群72,計測一者的 晶圓台的位置資訊,用辅助平台計測系統79 (第三計測 頭群79H)計測另一者的晶圓台,或是兩晶圓台的位置 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計測結果,主控制裝置20使晶 圓台WST3、WST4在Y軸方向維持在彼此接近(或接 觸)的並列狀態,以在Y軸方向驅動,而可使形成於一 者的晶圓台上的液浸區域(液體Lq)移動至另一者的晶 圓台上。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計測條71是由 將Y軸方向做為長度方向的樑狀部材所構成,也可以由 將X軸方向做為長度方向的樑狀部材所構成。這種狀 況,將曝光處200内(投影單元PU的下方)與計測處 300内(做為第一及第二計測條)分別設於計測條,可 以將第一及第二計測頭群72、73個別地設於各計測條 (做為第一及第二計測條)。例如,將這種第一及第二 201120581 計測條適用於前述第一實施形態的狀況,也可以將第一 計測頭群72與相同的頭群(或第一計測頭群72所包含 的編碼頭),以小於光柵RG的X軸方向的寬度的適當 間隔配置於第一計測條。這種狀況,主控制裝置20,用 複數個頭群高精確度地計測兩個晶圓台的位置資訊,並 根據該計測結果,藉由使兩個晶圓台在X軸方向接近或 接觸,維持其狀態(X並列狀態)並使兩個晶圓台在第 一計測條的長度方向(X轴方向),變得可以使形成於一 者的晶圓'台上的液浸區域(液體Lq )·往另·一者的晶圓台 移動。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對應兩個晶圓台 而有兩個定盤,但定盤數量不限於此,可以為例如一 個,三個以上。又,晶圓台的數量不限於兩個,可以就 算是一個,三個以上,例如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 2007/0201010號說明書所揭露,也可以將例如具有空間 像計測器、照度不均計測器、照度監測器、波前像差計 測器等的計測台配置於定盤上。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計測條71係, 長度方向的兩端部被懸掛支持於主框架BD,但不限於 此,也可以例如獨立支持主框架BD,並以求得兩者間 的相對位置的位置感應器等來監控。這種狀況,也可以 在計測條設有位置調整用的驅動機構。又,也可以藉由 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2007/0201010號說明書所揭露的 自體重量消除器(Canceller),在基盤上支持長方向的中 間部分(也可為複數處)。 Λ 71 201120581 又,做為將定盤14A、14B在基盤12上驅動的馬達, 不限於電磁力(勞侖茲力)驅動方式的平面馬達,也可 以為例如可變磁阻驅動方式的平面馬達(或線性馬 達)。又,馬達不限於平面馬達,也可以為包含固定於 定盤的側面的可動子,與固定於基盤的固定子的音圈馬 達。又,定盤也可以藉由美國專利申請公開第 2007/0201010號說明書所揭露的自體 W)在基虹被支持。再者,定盤=動 不限於三自由度方向,也可以為例如六自由度方向、僅 γ軸方向、或僅XY二軸方向。這種狀況,也可以以氣 體靜壓軸承(例如空氣軸承)等,使定盤在基盤上浮上。 又,定盤的移動方向僅γ軸方向的狀況,定盤也可以搭 載在例如以Y軸方向沿設的γ導引部材上而可在γ軸 方向移動。 、又,使疋盤或基部材複數地分離的分界線的位置, ,不,於如上述第一、第二實施形態的位置。上述各實 轭形態中,設定為包含基準軸Lv與光軸AX相交,但 例如曝光處有分界與其部分的平面馬達推力變弱的狀 況,也可以使分界線設定於其它處。 上述第及第一貫施形態中,微動台的下面, 也就是在面向於定盤的上面的面配置了光柵,但也不限 ,此,也可以將微動台的本體部做為以光可透過的中實 4材杂將光柵配置於本體部的上面。這種狀況,相較於 上述實施形態’起因於與基於編碼器51、52、53的微 動台的位置計測的基準面(光柵的配置面)間z軸方向 72 201120581 的差,可將產生的阿貝誤差變小。又,光柵也可以形成 於晶圓支架的内面。這種狀況’曝光中的晶圓支架會膨 脹,就算是對於微動台的裝配位置有偏離的狀況,追從 於此而能計測晶圓支架(晶圓)的位置。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子,說 明了關於編碼器系統,具備X頭與一對γ頭的狀況,但 也不限於此,也可以將例如將X軸方向及Y軸方向的兩 方向做為計測方向的二維頭(2D頭),配置於一個或兩 個計測條内。設有兩個2D頭的狀況中,這些檢測點可 以是在光栅上將曝光位置做為中心,成為在X軸方向離 開相同距離的兩點。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1頭群所 包含的頭數為X頭1個、Y頭2個,但也可以再增加。 又,曝光處200側的第一計測頭群72,也可以更具有複 數個頭群。例如,在對應曝光位置(晶圓W的曝光中的 拍攝區域)的位置配置的各頭群的周圍(+X、+Y、-X、 -Y方向的四方向),可以再設有頭群。然後,也可以將 在前述拍攝區域曝光前的微動台(晶圓W)的位置以所 謂先讀來測定。又,構成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的編 碼器系統的結構,不限於上述各實施例,而可任意構 成。例如也可以用3D頭,可計測在X軸、Y軸及Z軸 的各方向的位置資訊。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從編碼頭射出的 計測光束,從Z頭射出的計測光束,分別藉由兩個定盤 間的隙間,或形成於各定盤的光透過部,做為照射至微 動台的光柵者。這種狀況,做為光透過部,例如,也可 S.. 73 201120581
、WST2 以將略大於各計測光束的光束徑的孔等 14A、14B的配衡質量的移動範圍, 〜一 1叫巧适的固定子部的定盤 的XY平面移動時的導面(產生z軸方向力的面)的狀 況。但是,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又,上述各實施形態 例示了關於形成-沿著晶圓.台.WST1、WST2 中’在微動台WFS1、WFS2設有計測面(光柵RG), 在計測條71設有編碼頭(及z頭)所組成的第一計測 頭群72 (及第二計測頭群73)。但是,上述實施形態不 限於此。也就是說,與上述相反,也可以將編碼頭(及 Z碩)設於微動台WFS卜在計測條71形成計測面(光 栅RG)。這種相反裴置,採用例如電子光束曝光裝置, 或者是EUV曝光裴置等,即可適用於在H型平台將磁 力浮上的平台組合結構的平台裝置。在這種平台裝置, 因為以導引條支持平台,所以配置位於平台下方且面對 於平台的刻度條(相當於將繞射光栅形成於計測條的表 面者)’配置編碼頭的至少一部分(光學系統等)於面 對於此的平台的下面。這種狀況,變成以該導引條構成 導面形成部材。當然其它結構也可以。設有做為計測條 71的光柵RG之處為,例如,也可以是計測條71,也可 74 201120581 以在疋盤14 A (14B)上的全表面或至少一表面設有非 磁性材料等的板。 人,上迷貫施形恶中,說明了計測條71與主框架 BD為一體的狀況,但不限於此,也可以將計測條71與 主框架BD物理地分離。這種狀況,計測對於主框架BD (或基準位置)的計測條71的位置(或移位)的計測 裝置C例如編.及/或干涉計等)财調整計測條^ 的位置的致動S等,主控制裝置2G與其它控制裳置, ^可,據計測裝置的計測結果,將主框架&D (及投 影光學系統PL)與計測條γι的位置難雜在特定關 係(例如維持在不變)。 又,在計測條71,用光學手法,也可以設有計測計 測,71㈣動的計測系統(感應器)、溫度感應器、壓 力感應器、振動計測用的加速度感應料。又,也可以 設有^計測條的變形(扭曲等)的歪曲感應 器或變位 感應器等。紐,也可以使用以這㈣應H求得的值, 來修正在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70或粗動台位置計測系 統68A、68B獲得的位置資訊。 又,已說明了關於使上述各實施形態適用於曝光裝 置的平台裝置(晶圓台)5〇,但不限於此物,也可以適 用於標線片台RST。 又,在上述各實施形態,光柵RG可以以保護部材, 例如盍玻璃(cover glass)所覆蓋而保護著。蓋玻璃可 設為覆蓋本體部80的下面的幾乎整面,也可以設為覆 蓋包含光栅RG的本體部的下面的一部分。又,由於保 75 201120581 護光柵RG需要足夠的厚度,板狀保護部材為較佳,也 可以對應素材用薄膜狀的保護部材。 此外,在一面固定或形成有光柵RG的透明板,將 該透明板的的另一面接觸或接近配置於晶圓支架的背 面,且其透明板的一面侧設有保護部材(蓋玻璃),或 者疋,也可以不設有保護部材(蓋玻璃),將固定或形 成光栅RG的透明板的一面,接觸或接近配置於晶圓支 架的背面。特別是前者,固定或形成光柵RG於以陶瓷 等不透明部材來代替透明板·,或者是,·也可以固定或形 成光柵RG於晶圓支架的背面。後者的狀況,在曝光中 晶圓支架會膨脹,就算是對於微動台的裝配位置有偏離 的狀況,追從於此而能計測晶圓支架(晶圓)的位置。 或者是,也可以在以往的微動台,僅維持晶圓支架與光 柵RG。又,也可以將晶圓支架,以中實的玻璃部材形 成’將光柵RG配置於該玻璃部材的上面(晶圓載置面)。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例示了晶圓台為粗動台與微 動台組合而成粗微動台的狀況,但也不限於此。又,上 述實施形態中,微動台WFS卜WFS2可以在全六自由 度方向驅動,但也不限於此,只要能在平行於至少χγ 平面的二維平面内移動即可。再者,微動台WFShWFS2 也可以被支持接觸於粗動台WCS1或WCS2。因此,將 微動台WFS1、WFS2對粗動台WCS1或WCS2驅動的 微動台驅動系統’也可以為與例如旋轉馬達與滚珠螺桿 (或進給螺旋)組合之物。 又’也可以構成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在晶圓台的 76 201120581 移動範圍全區能對其位置計測。在這種狀況下不需要粗 動台位置計測系統。 又,在上述各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使用的晶圓,為 450mm晶圓、300mm晶圓等’就鼻是各種尺寸的晶圓 也可以。 又,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說明了關於曝光裝置為液 浸型曝光裝置的狀況,但不限於此。不藉由液體(水) 進行晶圓W的曝光(不伴隨並列動作)的乾式曝光裝置 也可以適用於上述實施形態。.............-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說明了關於曝光 裝置為掃瞄步進的狀況,但不限於此,步進等靜止型曝 光裝置可適用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即使是步進等。藉由 將搭載曝光對象的物體的平台位置以編碼器計測,可將 起因於空氣搖動的位置計測誤差的發生趨近於零。因 此,根據編碼器的計測值,變得能高精確度地決定平台 位置,結果可以高精確度的轉寫至標線片圖案的物體 上。又,拍攝區域與拍攝區域合成的步進與往復式(step and stitch)的縮小投影曝光裝置可以適用於上述各實施 形態。 又,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的投影 光學系統,不只是縮小系,也可以是任選等倍系或放大 系,投影光學系統不只是曲折系,也可以是任選反射系 或反射曲折系,其投影像也可以是任選倒立像及正立 像。 又,照明光IL,不限於ArF準分子雷射(波長 Ά. 為. 77 201120581 193nm)’即使是KrF準分子雷射光(波長248nm)等的 紫外光,或F2雷射光(波長157nm)等的真空紫外光也 可以。例如美國專利第7,023,610號說明書所揭露,從 做為真空紫外光的DFB半導體雷射或光纖雷射振盪的 紅外線域,或將可見光域的單一波長雷射,以例如添加 餌(或餌與镱兩者)的光纖放大器來增幅,就算是用非 線形光學結晶,用變換紫外光波長的諧波也可以。 又,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中,做為曝光裝置的 照明光IL ’不限於波長1 〇〇nm以上的光,毫無疑問可以 用未滿波長100nm的光。例如用軟X射線區域(例如5 〜15nm的波長域)的極紫外線(EUV, Extreme Ultraviolet)的EUV曝光裝置可適用於上述各實施形 態。此外’用電子束或離子光束等的帶電粒子束的曝光 裝置可適用於上述各實施形態。 又’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採用了在光透過 性的基板上形成特定遮光圖案(或相位圖案、消光圖案) 的光透過型光罩(標線片),但代替該標線片,也可以 用例如美國專利第6,778,257號說明書所揭露,根據應 曝光的圖案的電子資料,將透過圖案或反射圖案,或者 是發光圖案形成的電子光罩(包含可變成形光罩、主動 光罩、或被稱為影像產生器,例如一種非發光型圖像表 示元件(空間光調變器)的數位微鏡裝置(DMD,Digital Mien)_mim>r Device)等)。用這種可變成形光罩的狀況 下’由於搭載晶圓或玻璃板等的平台,對於可變成形光 罩被掃目苗’藉由用編碼器系統計測這平台的位置,可得 78 201120581 到同等於上述實施形態的效果。 又,例如國際公開第2001/035168號所揭露,藉由 將干涉條紋形成於晶圓W上,在晶圓W上形成線與空 間圖案的曝光裝置(光刻糸統)可適用於上述各實施形 態。 再者’例如美國專利第6,611,316號說明書所揭露, 將兩個標線片圖案’藉由投影光學系統在晶圓上合成, 以一次的掃目苗曝光將晶圓上的一個拍攝區域幾乎同時 地雙重曝光的曝光裝置可適用於上述各實施形態。 又,在上述第一及第二實施形態,應形成圖案的的 物體(照射能置光束的曝光對象的物體)不限於晶圓, 也可以是玻璃板、陶瓷基板、薄膜部材、或者是空白光 罩等其他物體。 曝光裝置的用途不限於半導體製造用的曝光裝 置,例如,將液晶顯示元件圖案轉寫於方形的玻璃板的 液晶用曝光裝置’或用以製造有機EL、薄膜磁頭、攝影 元件(CCD等)、微機械及DNA晶片等的曝光裝置都^ 廣泛適用。又,不只是半導體元件等的微裝置,以光曝 光裝置、EUV曝光裝置、X射線曝光裝置、及電子束曝 光裝置專,為了製造上述裝置使用的標線片或光罩,轉 寫電路圖案至玻璃基板或矽晶圓等的曝光裝置可適用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 又,在目則為止的說明,援用已引用的關於曝光裝 ^的所有公報、國際公開、美國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 及母國專利說明書的揭露’來做為本說明書記載的一部
79 S 201120581 分。 能、性等的電子裝置,經過,進行裝置的機 驟,從矽;’製作根據該設計步驟的標線片步 置(圖案形成裝】驟’以前述實施形態的曝光裝 圖案轉寫s曰^ 其曝光方法將光罩(標線片)的 的顯像步驟曰,曰將^J製裎步驟,將曝光後的晶圓顯像 以钕刻除去的钱刻牛=殘:部分以外的部分的露出部材 光阻劑除去步驟,=,2刻後將不要的光阻劑除去的 步驟、封震步驟)2合步驟(包含切割步驟、接合 在微影製程步驟,用查步驟等,而被製造。這種狀况, 述曝光方法二述實施形態的曝廳來執行前 好地製造南積體度的裝置。 |〖生良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束將::以說ΓίΓ”光裝置’適合以能量光 子裝置。 又’本發明的裝置製造方法適合製造電 201120581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 弟二圖 弟三圖 第一貫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結構的概示圖。 第一圖的曝光裝置的平面圖。 ^ 從+γ側看第一圖的曝光裝置的側視圖。 第四(A)圖:第一圖的曝光裝置具備的晶圓台 圖。 第四(B)圖:第四⑷圖的B_B線剖面的端面圖。 ,四(C)圖:第四(A)圖的c_c線剖面的端面圖。 ,五圖: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結構的顯示圖。 第六圖:用於說明第一圖的曝光裝置具備的主控制裝置 的輸出入關係的方塊圖。 用兩個晶圓台 第七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 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一)。 用兩個晶圓台 苐八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 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二)。 用兩個晶圓台 用兩個晶圓台 第九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 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三)。 第十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 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四)。 第十一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用兩個晶圓 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五)。 第十二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用兩個晶圓 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六)。 第十三圖:用於說明在第一圖的曝光裝置,用兩個晶圓 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七)。 201120581 第十四圖:用於說明晶圓台的變形結構例,與在兩個 圓台間的液浸區域Lq的移動步驟圖。 第十五圖: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的平面圖。
Ϊΐΐ (A)圖··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褒置具備的晶 台的平面圖。 線剖面的端面 第十六(B)圖:第十六(A)圖的Β·β 圖0 ,十七圖:平台位置計測系統的結構的顯示圖。 :顯示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裳置的控制系統的 結構的方塊圖。 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兩 個ΒΘ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_)。 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兩 個曰曰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二)。 第一十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三)。 第一十二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四)。、 第二十三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兩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五、 第二十四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六)。、 第二十五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七)。义 第二十六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82 201120581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八)。 第二十七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 兩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九)、。元戒罝用 第一十八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兩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十)。 第二十九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兩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十一)。 第三十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兩 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十二)。 第三十一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兩個B曰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十二)。 第三十二圖:用於說明在第二實施形態的曝光裝置用 兩個晶圓台將晶圓曝光的步驟圖(其之十四)。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1000曝光裝置 5液體供給裝置 6液體回收裝置 8局部液浸裝置 1〇照明系統 11標線片台驅動系統 12基盤 12a凹部 12b上面 83 201120581 13標線片干涉計 14A、14B 定盤 14A!、14B!第一部分 14A2、14B2 第二部分 15移動鏡 17Y2、17Y】、17X反射面 18XA!、18XA2、18XA3、18XA4、18XB!、18XB2、18XB 18XB4X干涉計 18YAT、18YA2、-18YB!、18YB2 Y 干涉計·-- 20主控制裝置 31A液體供給管 31B液體回收管 32喷嘴單元 40鏡筒 50平台裝置 51 X線性編碼器 52、53 Y線性編碼器 54、58面位置計測系統 55 X線性編碼器 56、57 Y線性編碼器 60A、60B定盤驅動系統 61A、61B平台驅動系統 62A、62B粗動台驅動系統 64A、64B微動台驅動系統 66A、66B相對位置計測系統 84 201120581 67A、67B干涉計系統 68A、68B粗動台位置計測系統 69A、69B定盤位置計測系統 70微動台位置計測系統、平台位置計測系統 72第一計測頭群 73第二計測頭群 74懸掛部材 75x 、 77x 、 79x X 頭 75ya、75yb、77ya.、77yb、.79ya、79yb Y 頭- 76a、76b、76c、78a〜78c Z 頭 79輔助平台位置計測系統 79H第三計測頭群 80本體部 82板 84a、84b、84c微動滑動部 86a、86b 管 90a、90b粗動滑動部 92a、92b連結部材 94a、94b導引部材 96a、96b、98a、98b、98c、196a、196b 磁石單元 99對準裝置 100、1000曝光裝置 102地面 180、190 部材 191鏡片 85 201120581 200曝光處 300計測處 AL1、AL2!〜AL24對準系統 AX光軸 BD主框架 CUa、CUb、CUc線圈單元 FLG凸緣部 FM1、FM2計測板 IA曝光.區域 .·- IAR照明區域 IL照明光
Lq液體 LV、La基準軸 PL投影光學系統 PU投影單元 R標線片 RA!、RA2標線片對準系統 RG光桃 RST標線片台
Ta】、Tb,、Ta2、Tb2 管 TCa、TCb管運送器 W晶圓 WCS1、WCS2粗動台 WFS1、WFS2微動台 WST1、WST2、WST3、WST4 晶圓台 86

Claims (1)

  1. 201120581 七、申請專利範圍: L 一種曝光裝置,隔著光學系統與液體以能量光束將物 體曝光,具備·· 第一及第二移動體,各維持前述物體,在平行於二 維平面的導面上獨立移動,並設有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 的計測面; 導面形成部材,形成前述導面; 々液體供給裝置,在前述光學系統與維持於前述第一 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物體之間,供給前述液體.;.. 與/第一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形成部材為界前述光 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第—區域内移動的前述 =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 的光,求得前述第-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及 第二計測系統,藉由位於前述第—區域内的前述第 kC的一者,與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另 、十、接近而移動’供給至前述—者的移動體上的前 另-者的移動體二:移體上時’求得至少前述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項所述 -計測系統是,將前述計:曝九裝置,其中刖述弟 的前述計測面上的點,前述應曝光位置 的前述能量光束的照射區域置u切述物體 3.如申請專利範圍第丨項 中前述第二計測系統,從 員所述的曝光裝置,其 光學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 87 §. 201120581 維平面内的前述第一區域重複的區域内移動的前述另一 者的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的光, 求得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二計測系統,與前述第一計測系統一起,將前述計測光 束照射至位於前述重複的一部分區域内的前述第一及第 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八中削述第一计測系統包含干涉計系.統’該干涉計系統 將測長光束照射至分別設於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反 射面接义來自如述反射面的光’求得前述第一及第二 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一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申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更具備記號檢測系統,該記號檢測系統在分離於前述第 區域的第二區域内,檢測被維持於前述第一或第二移 動體的前述物體上所設有的複數個記號。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第二移動體,經由前述第二計測系統求得前述第一 及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的計測區域,在前述第一 二區域間移動。 弟 8.如申請專利範園第6項或第7項所述的曝光裝置,更 ,備第二計測系統,該第三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形成 部,為界前述光學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前^第 二,域内移動的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 接党來自t述計㈣面的《’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 88 201120581 的位置資訊。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三計測系統,將前述計測光束,照射至對應前述記號檢 測系統的檢測中心的計測面上的點。 1〇ί申^青專利範圍第8項或第9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 :前述第三計測系統的至少一部分,被設置於第二支持 邛材,该第二支持部材被支持於第一支持部材,該第一 支持部材支持前述光學系統。 U·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導 έ 卩材,疋被配置於前述第二支持部材的前述光學 向前述移動體、面向前述移動體側的一面形成 有别逑導面的定盤;及 2述第二支持部材,不接觸前述定盤而被支持。 盆圍第1〇項或第^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二支持Ϊ材。統的至少—部分,被配置於前述第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〇〜12項中任一項 置’其中前述第二計測系統的至少八、 述第二支持部材。 …4刀,被配置於前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3 置,Α中箭、+、— # 貞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Z 1 a弟一及弟二移動體的至少一者,包含. 移動第:移動體部材,維持前述物體,可在前述導面上 外侧:可支於前述第-移動體部材的 r相對移動地支.述第—移動體部材,而可= ί». 备. 89 201120581 前述導面上移動; 其中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部材,在前述第—及第 二移動體接近時,彼此接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曝光裝置,更具有相對 驅動系統,該相對驅動系統將前述第一移動體部材相對 於前述第二移動體部材驅動。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或第15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更具備相對位置計測系統,該相對位置計測系統求得前 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部材間的相.對位置資訊。 則 17. 一種曝光裝置,隔著光學系統以能量光束將物體曝 光’具備: 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維持前述物體,平行於二維平 面的導面上獨立移動,並設有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計 測面; 導面形成部材,形成前述導面; 第一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形成部材為界前述式 3 =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第一區域内移動的前过 第=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 的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記號檢測系統,在分離於前述第一區域的第二區越 内’檢測被維持於前述第—或第二移動上 所形成的複數個記號; 及第第銘統’求付在第三區域内移動的前述第- 位置資訊’其中第三區域包含前述第-及弟一E域之間的區域;及 201120581 ~第三計測系統,從以前述導面形成部材為界前述光 Ϊ系ΐ先的相,側照射計測光束至前述第二區域内移動的 月IJ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 測面的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如,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及第一移動體,經由前述第三區域,在前述第一及 二區域間移動。 19.如^請專利範圍第17項或第18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其中前述第一計測系統是,將前述計測·光束,照射至對 應^光位置的前述制面上的點,前述曝綠置是照射 至前述物體的前述能量光束的照射區域的中心。 如二明彡利^圍第17〜19項十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 二’其中前述第三計測系統,將前述計測光束,照射至 =^測©上的點’前述計測面上的點對應前述記號檢 測系統的檢測中心。 ϋ申請/利範圍第17〜2G項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別述第一叶測系統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於第二支 ^材,5亥第二支持部材被支持於第一支持部材,該第 一支持部材支持前述光學系統。 2二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二言=系統的至少—部分,被配置於前述第二支持部材。 豆./:睛專利範圍第21項或第22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别述導面形成部材,是被配置於前述第二支持部材 从月’』述光學系統側面向前述移動體、面向前述移動體側 的-面形成有前述導面的定盤; 201120581 _ 刖 24.如申3 = 2材,不接觸前述定盤而被支持。 -十L專乾圍第23項所述的曝光襄置,其中前述第 ::十:列=二配置於前述定盤下方’隔著該定盤,照 先束至别述第三區域内移動的前述第一或第二 述第’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㈣,求得前 述弟或弟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2置5.如:,士利範圍第17〜2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 接述第二計測系統,照射測長光束至反射面, 述反射面的光,求得前述第—或第二移動體 前述第貝^前述反射面被設於前述第三區域内移動的 月J迷弟一及第二移動體。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25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 曝光的Ϊ =供給裝置’該液體供給裝置在進行前述 维持於‘十、J域内’將前述液體供給至前述光學系統與 9寺;别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物體之間。 二請專利範圍第26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由位於前述第一區域内的前述第-及第 體的一者與位於前述第三區域内的前述第-及第 體的另—者彼此接近而移動,供給至前述一者的 前述液體移動至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上時, /侍至>、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ΐ 請專利範圍第2 6項或第2 7項所述的曝光襄置, 八中刖述第—及第二移動體的至少一者,包含: 第一移動體部材,維持前述物體,可在前述導面 移動,及 92 201120581 第二移動體部材,被配置於 外側,可相對移動地支持前 :體部材的 述導面上移動; 乐矛多動體顿’可在前 一及第二移動體部材,當前述第 一移動體接近日^,彼此接近。 弟及弟 2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S項所述 驅動系統,該相對驅動系 /、" 更具有相對 於前述第二移動體部材驅動。、移動體部材相封 广及第二移動體部材間的則系統求得前 31. —種曝弁奘罢 + 相對位置負讯。 體曝光,〃具備\ ,。耆光學系統與液體以能量光束將物 第一及第二移動體,各包含: 二維平面的導面上動卩;材及維持前述物體,可在平行於 第二移動體部材, 材的外側,可相對移動 =置於前述第-移動體部 在前述導面上移動,設有无持則述第一移動體部材,可 液體供給裝置,在於前述二維平面的計測面; 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物:,系統與維持於前述第一 第一計測系統,從前曰,供給前述液體; ,至第-區域内移動的前=系統的相反側照射計測 二移動體的位置^相,光,求得前述第 93 S· 201120581 ^ 第二計測系統,使供給至位於第一區域内的第一及 第一移動體的一者上的液體,移動至第一及第二移動體 的另者上時,求得至少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的位置資 訊。 、 32.如申切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的曝光裝置,更具備控制 系二先°亥控制系統用前述第一計測系統與第二計測系統 結果’使前述第—及第二㈣體各具有的前述第 一及第二移動體部材接近,並使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 接近,維持該接近狀態,使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移動; 前述控制系統,在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間使前述 势移動吩,在A述二維平面内的一軸方向使前述第一 二第之移!體各具有的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部材接 前述第-及第二移動體接近,維持該接近狀態, 及第二移動體在前述一軸方向移動。 33.如申請專·㈣31項或第%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驅動系統,該相對驅動系統將前述第一移動 體精相對於前述第二移動體部材驅動。 3®4.,申凊專利範圍第32項或第33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相對位置計測系統,該相對位置計㈣統求得前 弟一及^二移動體部材間的相對位置資訊; 呼,1二述控制系統’根據前述相對位置計測系統的 ^了果,相對於前述第—移動體部材, 動體部材相對移動。 义矛秒 3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卜34财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94 201120581 置_1其令4述第二計測系統,從前述光學系統的相反側, 將别述計測光束照射至至少__部分與前述第—區域重複 的,域内移動的前述苐-或第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 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的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 的位置資訊。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5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第 二計測系統,與前述第一計測系統一起,將前述計測光 束照射至位於前述重複的一部分區域内的前述第一或 —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36項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置’其中前述第二計測系統更包含干涉計系統,該干涉 計系統將縣光束照射至設於前述第—及第二移動體的 反射面,接受來自前述反射面的光,求得前 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 3署8如审申2利範圍第31〜37項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更具備記躲㈣統’該記錄财、統在分離於前 述第一區域的第二區域内,檢測被維持於前述第一 一移動體的如述物體上所形成的複數個記號。 3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 一及第二移動體,經由前述第二計測系統求得前 及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的計測區域,在前 二區域間移動。 禾汉弟 4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8項或第39項所述的曝 更具備第三計測系統,該第三計測系統從前述 的相反側照射計測光束至前述第二區域内移動^述第 m «»· 95 201120581 :或^二移動體的前述計測面,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 光,求得前述第一或第二移動體的位置資訊。 4二申ί太利範圍第1〜40項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裂 述計測面,被設於前述第-及第二移動體面 對刖^蜍面、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第一面; :述物體,被載置於前述第一面相反側的平行於 述一.准平面的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的第二φ。、 古在刚十測面,設有將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 方向做為週期方向的光柵; 、 仏第—計測系統,接受來自前述計測面的繞射光。 體m置’㈣光學线與液㈣能量光束將物 第一及第二移動體,各包含: ^…/二移動體部材,被配置於前述第—移動體邻 ==移動地支持前述第-移動體部二 -或學线倾_於前述第 =動體的别述物體之間,供給前述液體; -及?”驅動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使前述第 d=具有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部= 移動體各自財向接近,並使前述第—及第二 各自的別述第二移動體部材彼此接近,維持該接 96 201120581 近狀,,並使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在前述一軸方向移 動丄藉此使供給至前述一者的移動體上的前述液體移動 至前述另一者的移動體上。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物 體的表面,與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體各自的前述第二移 動體部材的上面,形成平行於前述二維平面的單一平面。 45. 如^請專利範圍第43項或第44項所述的曝光裝置, 其中觔述第二移動體部材的上面,具有撥液性。 4署6·如甘申'利範圍第43〜45項中任—項所述的曝光裝 ’/、中前述第一移動體部材在前述物體被載置的區域 同一平面形成部,該同-平面形成部其表面 形成舁則述物體的表面同一的平面。 4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所述的曝光裝置,其中前述同 一平面形成部的上面,具有撥液性。 【如範圍"〜47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 移動體部材相對於前述第二移動體部材驅動。 4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3〜48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曝光裝 ί前ίΓϊΓ置計測系統,該相對位置計測系統求 仟則迷弟一及弟二移動體部材間的相對位置資气. 測4中制线,时述㈣位置計对系統的計 體部材相對移fe。 卩心迷弟二移動 50. 如申δ青專利範圍第43〜49項中任一項# 置’其中前述第一及第二移動趙所包含 97 «β· 201120581 體部材各自,形成包圍該第二移動體部材支持的前述第 一移動體部材的周圍的框狀。 51. —種裝置製造方法,包含: 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5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曝光裝 置將物體曝光;及 將前述曝光過的物體顯像。 98
TW099120067A 2009-06-19 2010-06-21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12058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1847509P 2009-06-19 2009-06-19
US12/818,579 US8355114B2 (en) 2009-06-19 2010-06-18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0581A true TW201120581A (en) 2011-06-16

Family

ID=43356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20067A TW201120581A (en) 2009-06-19 2010-06-21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55114B2 (zh)
JP (1) JP2012531030A (zh)
TW (1) TW201120581A (zh)
WO (1) WO2010147240A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6912B2 (en) 2017-02-27 2019-07-30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tage apparatus and charged particle beam apparatus
US11531279B2 (en) 2017-09-29 2022-12-20 Onto Innova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 lithography exposure proces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72564B2 (en) * 2012-11-12 2017-09-26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2478705B1 (ko) * 2016-09-30 2022-12-16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이동체 장치, 이동 방법,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플랫 패널 디스플레이의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17238A (en) 1981-01-14 1982-07-21 Nippon Kogaku Kk <Nikon> Exposing and baking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integrated circuit with illuminometer
US4780617A (en) 1984-08-09 1988-10-25 Nippon Kogaku K.K. Method for successive alignment of chip patterns on a substrate
JP3412704B2 (ja) 1993-02-26 2003-06-03 株式会社ニコン 投影露光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露光装置
IL138374A (en) 1998-03-11 2004-07-25 Nikon Corp An ultraviolet laser device and an exposure device that includes such a device
WO1999049504A1 (fr) 1998-03-26 1999-09-30 Nikon Corporation Procede et systeme d'exposition par projection
JP2001118773A (ja) * 1999-10-18 2001-04-27 Nikon Corp 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WO2001035168A1 (en) 1999-11-10 2001-05-17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terference lithography utilizing phase-locked scanning beams
SG124257A1 (en) 2000-02-25 2006-08-30 Nikon Corp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capable of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distribution
US6437463B1 (en) 2000-04-24 2002-08-20 Nikon Corporation Wafer positioner with planar motor and mag-lev fine stage
US20020041377A1 (en) 2000-04-25 2002-04-11 Nikon Corporation Aerial imag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nit, opt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 method and unit, adjustment method of projection optical system, exposure method and apparatus, making method of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0815222B1 (ko) 2001-02-27 2008-03-19 에이에스엠엘 유에스, 인크. 리소그래피 장치 및 적어도 하나의 레티클 상에 형성된 적어도 두 개의 패턴으로부터의 이미지로 기판 스테이지 상의 필드를 노출시키는 방법
US20030085676A1 (en) 2001-06-28 2003-05-08 Michael Binnard Six degree of freedom control of planar motors
TW529172B (en) 2001-07-24 2003-04-21 Asml Netherlands Bv Imaging apparatus
JP4415674B2 (ja) 2002-01-29 2010-02-17 株式会社ニコン 像形成状態調整システム、露光方法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プログラム及び情報記録媒体
DE60335595D1 (de) 2002-11-12 2011-02-17 Asml Netherlands Bv Lithographischer Apparat mit Immersio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Vorrichtung
CN101872135B (zh) 2002-12-10 2013-07-31 株式会社尼康 曝光设备和器件制造法
TWI338912B (en) 2003-05-12 2011-03-11 Nikon Corp Stage device and exposing device
WO2005093792A1 (ja) 2004-03-25 2005-10-06 Nikon Corporation 露光装置及び露光方法、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WO2005098911A1 (ja) 2004-04-09 2005-10-20 Nikon Corporation 移動体の駆動方法、ステージ装置及び露光装置
EP1794650A4 (en) 2004-09-30 2008-09-10 Nikon Corp OPTICAL PROJECTION DEVICE AND EXPOSURE DEVICE
EP2752714B8 (en) 2006-01-19 2015-10-28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EP1986222A4 (en) * 2006-02-16 2010-09-01 Nikon Corp EXPOSURE DEVICE, EXPOSURE METHOD AND COMPON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SG178791A1 (en) 2006-02-21 2012-03-29 Nikon Corp Pattern forming apparatus, mark detecting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pattern forming metho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391025B1 (ko) 2006-09-29 2014-04-30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이동체 시스템, 패턴 형성 장치, 노광 장치 및 노광 방법, 그리고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5151989B2 (ja) 2006-11-09 2013-02-27 株式会社ニコン 保持装置、位置検出装置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US8279399B2 (en) 2007-10-22 2012-10-02 Nikon Corporatio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66912B2 (en) 2017-02-27 2019-07-30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Stage apparatus and charged particle beam apparatus
TWI667682B (zh) * 2017-02-27 2019-08-01 日商日立全球先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latform device and charged particle beam device
US11531279B2 (en) 2017-09-29 2022-12-20 Onto Innovat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mizing a lithography exposure process
TWI797737B (zh) * 2017-09-29 2023-04-01 美商昂圖創新公司 用於在曝光裝置時減少未對準誤差的方法和設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47240A3 (en) 2011-07-14
US20110007325A1 (en) 2011-01-13
JP2012531030A (ja) 2012-12-06
WO2010147240A2 (en) 2010-12-23
US8355114B2 (en) 2013-0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58332B (zh) 移動體裝置、曝光裝置、計測裝置及裝置製造方法
TW201109857A (en) Exposure apparatus,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0845118A (en) Stage apparatus,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137532A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120583A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W201137531A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exposure method,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120091160A (ko) 노광 장치, 노광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KR102130964B1 (ko)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5348627B2 (ja) 移動体装置、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TW201120581A (en) Exposure apparatus and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5910982B2 (ja) 移動体装置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KR20120031075A (ko) 노광 장치 및 디바이스 제조 방법
JP5299638B2 (ja) 露光装置及びデバイス製造方法
WO2014136143A1 (ja) 移動体装置及び露光装置、並びにデバイス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