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039528A -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 Google Patents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039528A
TW201039528A TW098113632A TW98113632A TW201039528A TW 201039528 A TW201039528 A TW 201039528A TW 098113632 A TW098113632 A TW 098113632A TW 98113632 A TW98113632 A TW 98113632A TW 201039528 A TW201039528 A TW 20103952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resonator
metal coil
signal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13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ai-Ting Ho
Chih-Lung Lin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81136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1039528A/zh
Priority to CNA2009101456186A priority patent/CN101594010A/zh
Publication of TW201039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9528A/zh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201039528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能量傳輸系統與能量傳輸端裝 製,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具有較小體積的能量傳輸系統與 能量傳輸端裝置。 【先前技術】 科技日新月異,人類發展出琳琅滿目的電子產品以滿 足其需求,然而諸多電子產品係藉由有線傳輸方式的能量 〇 傳輸系統提供其所需之電源,例如變壓器等,實不便利。 為了讓使用者可不受拘束的使用電子產品,無線傳輸方式 的能量傳輸系統不斷的被開發,如何提昇能量傳輸系統的 傳輸效率,成為眾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在一個例子中,能量傳輸系統之能量傳輸端裝置中包 括諧振器、饋入線圈及共振器等等。當能量傳輸系統之能 量傳輸端裝置傳輸能量訊號時,能量訊號係透過諧振器以 諧振出所需頻率,並且藉由饋入線圈將能量訊號耦合至共 Q 振器。共振器再將能量訊號以無線地傳輸至能量傳輸系統 之能量接收端裝置,以使電子產品獲得能量訊號。然而, 在傳輸過程中,諧振器的電感器會造成能量損耗,因此將 電感器與饋入線圈整合為金屬線圈。 然而,金屬線圈為滿足電感器的電感值以增加其匝 數,如此,將使金屬線圈的磁通量相對地上升,而金屬線 圈與共振器間的互感值及金屬線圈與共振器間的耦合量 變大,造成了金屬線圈與共振器阻抗不匹配。若要達成阻 抗匹配,勢必增加金屬線圈與共振器的間距,來降低金屬 3 201039528 線圈與共振器的互感值,如此卻也增加了能量傳輸系統的 體積。 【發明内容】 有鑑於此,本發明的目的為提出一種能量傳輸系統。 能量傳輸系統係將饋入線圈與電感器整合為金屬線圈,並 將金屬線圈分為兩部份,且分別以不同方向繞製,於通電 流後以降低金屬線圈的等效磁通量。如此,在不需增加金 屬線圈與共振器之間距的情況下,使得金屬線圈與共振器 之間的阻抗相互匹配,進一步可縮減能量傳輸系統的體 積。 根據本發明之一方面,提出一種能量傳輸系統。能量 傳輸系統包括能量傳輸端裝置及能量接收端裝置,能量傳 輸端裝置包括第一金屬線圈、第一電容以及第一共振器。 第一金屬線圈具有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第一部份係以第 一方向繞製,且具有N匝,第二部份係以第二方向繞製, 且具有Μ匝,第一部份係與第二部份相鄰,第一金屬線圈 用以實現等效電感及第一耦合電路,Ν與Μ係為正實數。 第一電容用以接收輸入能量訊號,第一電容與等效電感形 成電感電容諧振器,用以根據輸入能量訊號轉換得到第一 内部能量訊號,並提供第一内部能量訊號至第一耦合電 路。第一耦合電路上之第一内部能量訊號耦合至第一共振 器,以使第一共振器具有第二内部能量訊號。第二内部能 量訊號係耦合至能量接收端裝置,使得能量接收端裝置具 有第三内部能量訊號。 根據本發明之另一方面,提出一種能量傳輸裝置,用 201039528 以無線地提供輸出能量訊號至能量接收端裝置。能量傳輸 端裝置包括第一金屬線圈、第一電容及第一共振器。第一 金屬線圈具有第一部份與第二部份,第一部份係以第一方 向繞製,且具有N匝,第二部份係以第二方向繞製,且具 有Μ匝,第一部份係與第二部份相鄰,第一金屬線圈實現 一等效電感及第一耦合電路,Ν與Μ係為正實數。第一電 容接收輸入能量訊號,第一電容與等效電感形成電感電容 諧振器,用以根據輸入能量訊號轉換得到第一内部能量訊 〇 號,並提供第一内部能量訊號至第一耦合電路。第一共振 器,第一耦合電路上之第一内部能量訊號係耦合至第一共 振器,以使第一共振器具有第二内部能量訊號。其中,第 一共振器上之第二内部能量訊號更耦合至能量接收端裝 置,以提供輸出能量訊號至能量接收端裝置。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内容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一實 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實施方式】 〇 本發明係提出一種能量傳輸系統,包括能量傳輸端裝 置及括能量接收端裝置。能量傳輸端裝置,包括第一金屬 線圈、第一電容及第一共振器。第一金屬線圈具有第一部 份與第二部份,第一部份係以第一方向繞製,且具有Ν 匝,第二部份係以第二方向繞製,且具有Μ匝,第一部份 係與第二部份相鄰,第一金屬線圈用以實現等效電感及第 一耦合電路,Ν與Μ係為正實數。第一電容接收輸入能量 訊號,第一電容與等效電感形成電感電容諧振器,用以根 據輸入能量訊號轉換得到第一内部能量訊號,並提供第一 5 201039528
TW5262PA 内部能量訊號至第一耦合電路。第一共振器,第一耦合電 路上之第一内部能量訊號耦合至第一共振器,以使第一共 振器具有第二内部能量訊號。能量接收端裝置,第二内部 能量訊號係耦合至能量接收端裝置,使得能量接收端裝置 具有第三内部能量訊號。茲舉一實施例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其繪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能量傳輸 系統的方塊圖。能量傳輸系統1〇〇包括能量傳輸端裝置1〇 及能量接收端裝置30。能量傳輸端裝置10包括金屬線圈 Ml、電容C1及共振器12。電容C1與金屬線圈Ml彼此 耦接,電容C1接收輸入能量訊號Pi。舉例來說’輸入能 量訊號Pi為一方波能量訊號。 請參照第2圖,其繪示乃第1圖之能量傳輸系統的詳 細電路圖。金屬線圈Ml例如用以實現等效電感L1及耦 合電路Cpl。等效電感L1與電容C1形成電感電容諧振器 14,用以根據輸入能量訊號Pi轉換得到内部能量訊號Pa, 並將内部能量訊號Pa提供至耦合電路Cpl。舉例來說,内 部能量訊號Pa為弦波能量訊號。本實施例之輸入能量訊 號並不以此為限制,在其他例子中,能量訊號Pa亦可為 三角波或其他波形的訊號。 耦合電路Cpl上之能量訊號Pa係耦合至共振器12, 使共振器12具有内部能量訊號Pb。舉例來說,共振器12 包括金屬線圈M2及電容C2。金屬線圈M2之一端耦接至 電容C2之一端,而金屬線圈M2與電容C2之另一端分別 耦接至接點A1與接點A2。其中,接點A1與接點A2可 連接至地,於另一例子中,接點A1與接點A2亦可不連接 201039528 至地。金屬線圈M2實理楚从承 電容共振器。實現以㈣,與電容C2形成電感 八振器2上之内部能量訊外 裝置30,使能量接 足耦口至此量接收糨 來說,能量接收㈣里有内部能量訊號。舉例 里接收&裝置3()包括共 。 共振器12上之内部处θ w汉褐合電路j 之共振器32,使:=號_合至能量接收端裝置3〇 32上之内部能4訊/ 2具有内部能量訊號h。共振器 ο 電路34可對^耦合至耦合電路34,如此,耦合 了對應地提供輪出能量訊號P〇。 舉例來說’共振器3 金屬_M3之-端叙線目及電容 與電容C3之另-端八熟 C3之端,金屬線圈M3 ^ 刀,耦接至接點A3與接點Α4。其中, ^點A3與接點Α4可連接至地 Α4點 與接點Α4亦可不連接a“例子中,接'點Α 與電容C3形成雷咸°金屬線圈Μ3實現等效電感, 电谷^形成電感電容共振器。 Ο 舉例來說,金屬線圈M1需 效地實現等效電感L1及輕合電路^^值之線随數以有 高線圈匝數之金屬绫傳統上,具有較 杜“ 線圈通電後將產生較高之磁、u森堆 ,線圈與共振器間的互感值,輕合量 思即得對應地增加間距,以使金屬_與!=地下降 相互匹配。在一個例子中,金屬線圈 兩口Ρ伤燒製’以降低金屬線圈 ^ 〇刀為 ^在維持同樣的互感值下,因/合量二線如 M1與共振器12間之間距可對應地下降,而金屬線 與共振器12仍可達到阻抗匹配。接下來,兹舉」例如下 1 7 201039528 說明。 請參照第3A圖,其繪示乃第2圖之金屬線圈之一 例。金屬線圈Ml具有第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 部份㈣以方向IH繞製,且具有N阻,第二部份t 方向D2繞製,且具有μ匝,第一部份S1係與第二部份 S2相鄰,Ν與Μ係為正實數。舉例來說,若金屬線圈 原先具有五匝,將其分為第/部份si及第二部份S2,且 其分別具有三匝與兩匝。第〆部份si的繞製方向D1與第 二部份S2的方向D2例如彼此相反。 當電流於第一部份si之起始端τι且由方向D1流 入,並於第二部份S2之終端T2且由方向D2流出後,第 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S2所產生的磁通量是相反,使金屬 線圈Ml的等效磁通量實質上對應至一匝金屬線圈的磁通 量。如此’金屬線圈Ml與共振器12之間因耦合量的下降, 間距可對應地下降,而金屬線圈Ml與共振器ι2因互感值 仍相等因而可達成阻抗匹配。 雖然,本實施例之第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s2係以具 有之匝數不相同為例作說明,然並不以此為限制。舉例來 說,第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S2具有之匝數亦可相同。當 第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S2具有相同匝數時,金屬線圈 Ml產生之等效磁通量接近零。如此,可使能量傳输端裝 置10整體上具有較低之電磁能量。這樣一來,可使能量 傳輸端裝置10能更容易的符合相關產品之電磁干擾 (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的規定。茲舉一例詳細 說明如下。 201039528 請同時參照第2圖與第3B圖,第3B圖繪示乃第2 圖之金屬線圈於共振器之一侧之一例的侧視圖。共振器12 與金屬線圈Ml係位於同平面上,且金屬線圈Ml與共振 器12的間距實質上係為零。共振器12的軸心係與金屬線 圈Ml的軸心實質上平行,例如共振器12之轴心與金屬線 圈Ml之第一部份S1與第二部份S2之軸心實質上平行, 然,並不以此為限制。 舉例來說,共振器12之金屬線圈M2與金屬線圈Ml 0 之第一部份S1的電流方向係相同,其產生第一方向之磁 通量。金屬線圈M2與金屬線圈Ml之第二部份S2的電流 方向係與第一部份Sl(即是金屬線圈M2的電流方向)相 反,其分別產生第二方向之磁通量及第一方向之磁通量, 其中第一及第二方向彼此互為相反方向。在這個例子中, 方向相同之磁通量彼此耦合產生正極性之磁能耦合量,而 方向相反之磁通量彼此麵合產生負極性之磁能耦合量。舉 例來說,在第一部份S1與金屬線圈M2定義之區域b產生 〇 之磁能耦合量和由第二部份S2與金屬線圈M2定義之區域 d產生之磁能麵合量對應地具有第一極性(例如是正極 性)。由第一部份S1與金屬線圈M2定義之區域a產生之 磁能耦合量與由第二部份S2和由第二部份S2與金屬線圈 M2定義之區域c產生之磁能耦合量對應地具有第二極性 (例如是負極性)。金屬線圈Ml與M2之等效耦合量由前述 各區域a-d產生之磁能搞合量的和來決定,而透過調整區 域a_d之面積大小可相對應改變金屬線圈Ml與M2之等 效磁能耦合量。然而,更可透過調整金屬線圈M2繞製的 9 201039528 Λ. «> Λ ^ 面積,相對地改變區域ad產生之磁能耦合量的極性,進 而改變金屬線圈Mi與M2之等效磁能耦合量。茲舉另— 例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4圖’其繪示乃第2圖之金屬線圈於共振器 之一側之另一例的侧視圖。請同時參照第3B圖與第4圖, 舉例來說,假設電流方向與第3圖所述相同’相較於區域 a與區域b ’金屬線圈M2A與第一部分S1A定義之區域 al例如是只具有單一極性(例如係正極性),相較於區域c 與區域d ’金屬線圈M2A與第二部分siA定義之區域a2
例如是具有單一極性(例如係負極性),如此,金屬線圈MlA 與M2A之等效耦合量由前述之區域al、區域a2產生之磁 能耦合量的和來決定。雖然,本實施例以此為例作說明, 然,並不以此為限制,只要金屬線圈M1A之第一部份81八 與第二部份S2A與金屬線圈M2A定義之區域能隨著所需 要的耦合量而調整者,皆在本發明的範圍内。 本發明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能量傳輸系統與能量傳 輸端裝置之金屬線圈係可降低等效磁通量,使得金屬線圈 與共振器_互感值與間距相對地下降仍可有效的達成 阻抗匹配,進而縮小能量傳輸裝置及系統的體積’增加其 應用範疇。 、 、 综上所述’雖然本發明已以一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 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 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内,當可作各種之更 $與调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中請專利 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1039528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繪示乃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能量傳輸系統的 方塊圖。 第2圖繪示乃應用第1圖之能量傳輸系統的電路圖。 第3A圖繪示乃第2圖之金屬線圈之一例。 第3B圖繪示乃第2圖之金屬線圈於共振器之一側之 一例的側視圖。 0 第4圖繪示乃第2圖之金屬線圈於共振器之一側之另 一例的侧視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能量傳輸端裝置 12、32 :共振器 14 :電感電容諧振器 30 :能量接收端裝置 34、Cpl :耦合電路 q 100 :能量傳輸系統 A1〜A4 :接點
Ml〜M2、MIA、M2A :金屬線圈 51、 S1A :第一部份 52、 S2A :第二部份
Dl、D2 :第一方向、第二方向 L1 :等效電感 C1〜C3 :電容 T1 :起始端 11 201039528
l w^zo/rA Τ2 :終端 a〜d、al、a2 :區域

Claims (1)

  1. 201039528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能量傳輸系統,包括: 一能量傳輸端裝置,包括: 一第一金屬線圈,具有一第一部份與一第二部 份,該第一部份係以一第一方向繞製,且具有N匝,該第 二部份係以一第二方向繞製,且具有Μ匝,該第一部份係 與該第二部份相鄰,該第一金屬線圈用以實現一等效電感 及一第一耦合電路,Ν與Μ係為正實數; ◎ 一第一電容,接收一輸入能量訊號,該等效電 感與該第一電容形成電感電容諧振器,用以根據該輸入能 量訊號轉換得到一第一内部能量訊號,並提供該第一内部 能量訊號至該第一耦合電路;及 一第一共振器,該第一耦合電路上之該一第一 内部能量訊號耦合至該第一共振器,以使該第一共振器具 有一第二内部能量訊號;以及 一能量接收端裝置,該第二内部能量訊號係耦合至該 Q 能量接收端裝置,使得該能量接收端裝置具有一第三内部 能量訊號。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系統,其 中,該第一共振器包括: 一第二金屬線圈,該第二金屬線圈之一端係接地;以 及 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之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二金屬 線圈之另一端,該第二電容之另一端係接地。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系統,其 13 201039528 1 νν j-v 中,該能量接收端裝置包括: 一第二共振器,該第一共振器上之該第二内部能量訊 號係耦合至該第二共振器,以使該第二共振器具有該第三 内部能量訊號;以及 一第二耦合電路,該第二共振器上之該第三内部能量 訊號係耦合至該第二耦合電路,以輸出一輸出能量訊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系統,其 中,該第二共振器包括: 一第三金屬線圈,該第三金屬線圈之一端係接地;以 及 一第三電容,該第三電容之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三金屬 線圈之另一端,該第三電容之另一端係接地。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系統,其 中,該輸入能量訊號係一方波訊號,該方波訊號經由該電 感電容諧振器以形成一弦波訊號。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裝置,其 中,該第一金屬線圈位於該第一共振器之一側’並且相隔 一間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裝置,其 中該間距之大小係與該第一金屬線圈之該第二部份的磁 通量相關。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能量傳輸裝置,其 中,該第一共振器之軸心係與該第一金屬線圈之轴心實質 上平行。 9. 一種能量傳輸端裝置,用以無線地提供一輸出能 14 201039528 量訊號至一能量接收端裝置,該能量傳輸端裝置包括: 一第一金屬線圈,具有一第一部份與一第二部份,該 第一部份係以一第一方向繞製,且具有N匝,該第二部份 係以一第二方向繞製,且具有Μ匝,該第一部份係與該第 二部份相鄰,該第一金屬線圈並用以接收實現一等效電感 及一第一耦合電路,Ν與Μ係為正實數; 一第一電容,用以接收一輸入能量訊號,該等 效電感與該第一電容形成電感電容諧振器,用以根據該輸 〇 入能量訊號轉換得到一第一内部能量訊號,並提供該第一 内部能量訊號至該第一耦合電路;以及 一第一共振器,該第一耦合電路上之該第一内 部能量訊號係耦合至該第一共振器,以使該第一共振器具 有一第二内部能量訊號; 其中,該第一共振器上之該第二内部能量訊號更耦合 至該能量接收端裝置,以提供該輸出能量訊號至該能量接 收端裝置。 〇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端裝置, 其中,該第一共振器包括: 一第二金屬線圈,該第二金屬線圈之一端係接地;以 及 一第二電容,該第二電容之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二金屬 線圈之另一端,該第二電容之另一端係接地。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端裝置, 其中,該輸入能量訊號係一方波訊號,該方波訊號經由該 電感電容諧振器以形成一弦波訊號。 15 201039528 TW5262PA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端裝置, 其中,該第一金屬線圈位於該第一共振器之一側,並且相 隔一間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端裝置, 其中該間距之大小係與該第一金屬線圈之該第二部份的 磁通量相關。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能量傳輸端裝置, 其中,該第一共振器之軸心係與該第一金屬線圈之軸心實 質上平行。 16
TW098113632A 2009-04-24 2009-04-24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TW201039528A (en)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13632A TW201039528A (en) 2009-04-24 2009-04-24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CNA2009101456186A CN101594010A (zh) 2009-04-24 2009-05-15 能量传输***与能量传输端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13632A TW201039528A (en) 2009-04-24 2009-04-24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CNA2009101456186A CN101594010A (zh) 2009-04-24 2009-05-15 能量传输***与能量传输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9528A true TW201039528A (en) 2010-11-01

Family

ID=54835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13632A TW201039528A (en) 2009-04-24 2009-04-24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94010A (zh)
TW (1) TW20103952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086A (zh) * 2010-04-30 2010-10-06 中山大学 一种高品质因数的无线能量传输设备
JP2012165527A (ja) * 2011-02-04 2012-08-30 Nitto Denko Corp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915907B (zh) * 2014-03-25 2016-05-11 复旦大学 主从自耦合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CN106374636B (zh) * 2016-10-28 2019-11-12 天津工业大学 一种中距离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4010A (zh) 2009-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578392B1 (ko) 멀티 코일 대면적 무선 전력 시스템
JP5573190B2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5054113B2 (ja) 誘導電力伝送回路
JP5640530B2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1142748A (ja)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0063324A (ja) 誘導電力伝送回路
TW201039528A (en) Energy transferring system and energy transferring side device
JP2011151946A (ja) 中継コイルシートおよび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US9998085B2 (en) Waveguide
TWI625034B (zh) Transformer
JP6315109B2 (ja) 給電装置
JP5354874B2 (ja) 誘導電力給電システム
JP5730840B2 (ja)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2015128347A (ja) 無線受電装置、無線送電装置
Furusato et al. Design of multi-frequency coil for capacitor-less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using high order self-resonance of open end coil
JP5902644B2 (ja)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アンテナ設計方法
JP2008312357A5 (zh)
JP6207046B2 (ja) 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TWI536405B (zh) 變壓器電路及其製作方法
JP6044865B2 (ja) 誘導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Teng et al. Design of multilayer flat spiral inductive coil for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hi et al. Efficient magnetic resonant coupling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ith a novel conical-helix resonator
JP2016021852A (ja) 共振器
JP2016189686A (ja) 電界共鳴型カップラ
KR20190068909A (ko) 전기 공진 방식에 기반한 무선 전력 전송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