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59020U -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59020U
CN221259020U CN202322896839.5U CN202322896839U CN221259020U CN 221259020 U CN221259020 U CN 221259020U CN 202322896839 U CN202322896839 U CN 202322896839U CN 221259020 U CN221259020 U CN 2212590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air
fresh air
module
fres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9683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建雄
黄家俊
苏运宇
聂旺辉
刘伯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9683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590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590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590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有利于降低新风模块的检修难度,降低检修成本。新风模块包括:壳体,设有风管接口并包括设有出风口的出风挡板;新风蜗壳,设于壳体内,设有进风口、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新风入口、进风口及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第一开闭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和新风入风风阀,第一电机与新风入风风阀相连;和第四开闭组件,包括第四电机和新风出风风阀,第四电机与新风出风风阀相连;其中,壳体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新风腔和电机腔,第一电机和第四电机均位于电机腔内,电机腔朝向出风挡板的一端设有用于至少避让新风出口、第一电机和第四电机的避让缺口,出风挡板遮挡遮挡第一电机和第四电机。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但不限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带新风功能的风管机,一般通过整体拆卸新风模块进行检修,导致检修十分不便,且检修成本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有利于降低新风模块的检修难度,降低检修成本。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风管接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出风挡板,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出风挡板;新风蜗壳,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蜗壳设有进风口、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风管接口对应连通,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新风入口、所述进风口及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第一开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第一电机和新风入风风阀,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新风入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新风入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入口;和第四开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第四电机和新风出风风阀,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新风出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新风出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出口;其中,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出风挡板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新风腔和电机腔,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均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腔朝向所述出风挡板的一端设有用于至少避让所述新风出口、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的避让缺口,所述出风挡板遮挡所述避让缺口的一部分以遮挡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包括壳体、新风蜗壳、第一开闭组件和第四开闭组件。新风蜗壳在壳体内形成有新风风道,使得室外新风可以依次经风管接口、新风入口、进风口、进风出口、出风口排入室内,实现新风功能。第一开闭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入口的开闭。第四开闭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出口的开闭。并且,第一电机和第四电机均设置在电机腔内,并被出风挡板遮挡,以保证新风模块外观的简洁性和美观性。
安装风管机时,可以将吊顶侧板上的送风口加长,使得新风模块的出风挡板位于送风口区域内,这样使得送风口可以形成狭长的结构,比较符合现在的主流装修风格。并且,当第一电机或第四电机需要检修时,可以将送风格栅和出风挡板拆卸下来,即可看到第一电机、第四电机,因而可以通过吊顶的送风口对第一电机、第四电机进行检修,而无需将新风模块整体拆卸下来。因此,至少对于新风模块的第一电机、第四电机的检修,无需将新风模块整体拆卸下来,从而降低了新风模块的检修难度,降低了维修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蜗壳还设有切换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出口和所述切换口设置成择一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且所述新风入口设置成通过所述切换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设置成能够连通形成排风风道;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开闭组件和第三开闭组件,所述第二开闭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和切换风阀,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切换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切换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切换口;所述第三开闭组件包括第三电机和排风出风风阀,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排风出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排风出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出口;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均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避让缺口还设置成避让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所述出风挡板还设置成遮挡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均安装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电机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沿所述第一隔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机及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沿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通过电机罩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电机罩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避让缺口还设置成避让所述电机罩、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所述出风挡板还设置成遮挡所述电机罩、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壳身;所述底板包括可拆卸的检修板,所述检修板与所述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相对设置;所述壳身包括位于所述新风蜗壳与所述出风挡板之间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所述避让缺口。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检修板设有排风入口;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检修板的第五开闭组件,所述第五开闭组件包括第五电机和排风入风风阀,所述第五电机与所述排风入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排风入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入口。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新风蜗壳朝向所述检修板的端壁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传感器组件在所述检修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检修板内。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电控盒,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传感器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电控盒之间。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壳身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邻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有所述风管接口;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外,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且所述电控盒与所述风管接口沿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并与所述检修板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其中,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一走线扣,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二走线扣,所述第二走线扣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走线扣和所述第二走线扣设置成供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线体沿着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的走向连接至所述电控盒。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新风蜗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新风蜗壳设有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的进风出风板,所述新风入口设于所述进风出风板,所述进风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二走线扣;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进风出风板均设有与所述壳体密封配合的密封翻边。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底板设有检修缺口,所述检修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检修缺口处,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导风圈,套设于所述进风口处,并与所述新风蜗壳可拆卸连接;风轮电机,固定于所述顶板或所述导风圈;和电机压盖,盖设于所述风轮电机,且所述导风圈、所述电机压盖和所述风轮电机设置成能够由所述检修缺口进出所述壳体。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壳身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依次相连;所述第二侧板设有所述风管接口;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外,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新风蜗壳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合围出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位于所述导风圈的径向外侧,所述走线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的第一转角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转角区域;所述风轮电机的线体引出至所述第一转角区域或第二转角区域,并通过所述走线通道连接至所述电控盒。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四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角区域连通的进线口,所述进线口设置成供风管机主体的连接线穿过;和/或,所述走线通道内设有第三走线扣。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风管机主体;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位于所述风管机主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风管机主体相连。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主体设有排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新风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沿所述风管机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模块的检修板以及所述新风模块的电控盒沿所述风管机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风管机主体包括机壳和电控模块,所述电控模块位于所述风管机主体远离所述新风模块的一端;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电控盒通过连接线连接;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风机腔和换热腔,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风机腔的底壁上,所述连接线设置成穿过所述风机腔及所述新风模块的进线口进入所述新风模块。
在一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回风口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连接线的第四走线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图中省去了检修板;
图3为图2所示新风模块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省去了前侧板、底板和出风挡板;
图4为图3所示新风模块处于新风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新风模块处于排风模块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新风模块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新风模块的一个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所示新风模块的另一个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风管机的一个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风管机的另一个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壳体,11顶板,12底板,121检修板,1211排风入口,122检修缺口,131第一侧板,1311避让缺口,132第二侧板,1321风管接口,133第三侧板,134第四侧板,1341进线口,14出风挡板,141出风口,15电机腔,16新风腔,171第一转角区域,172第二转角区域,173走线通道,1731第三走线扣;
2新风蜗壳,21端壁,211进风口,212切换口,22进风出风板,221新风入口,222第二走线扣,223密封翻边,23第一隔板,231新风出口,232第一走线扣,24排风出口,25出线孔;
311第一电机,312新风入风风阀,321第二电机,322切换风阀,331第三电机,332排风出风风阀,341第四电机,342新风出风风阀,35电机罩;
4传感器组件;5电控盒;61导风圈,62风轮电机,63电机压盖,64风轮;7风管接头;8滤网组件;
100新风模块;200风管机主体,202机壳,2022排风口,2024回风口,2026风机腔,204电控模块,206第二隔板,2062第四走线扣,208连接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申请,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100及风管机。其中,新风模块100可以用于风管机,也可以用于其他种类的空气处理设备。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包括风管机主体200和新风模块100。风管机主体200可以为风管内机。风管内机可以与风管外机连接。风管内机暗装在吊顶内,风管外机安装在室外。风管机主体200也可以为一体机。
如图1所示,风管机主体200设有回风口2024,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供室内空气进入风管机主体200内。风管机主体200还设有排风口2022,如图1所示,风管机主体200的排风口2022供风管机主体200内换热后的空气排出至室内。风管机主体200通常为长方体形,风管机主体200的排风口2022可以设置在风管机的前侧壁上,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可以设置在风管机的底壁上。此处是以风管机出厂后安装完成后的状态为基准,即安装完成后,回风口2024位于风管机朝下设置的端壁上,故回风口2024朝下设置。但在出厂前的装配过程中,风管机的回风口2024可以朝上设置。
风管机暗装在吊顶内。吊顶的侧板上设有与风管机主体200的排风口2022对应设置的送风口,送风口处可以设置送风格栅。吊顶的底板上设有与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对应设置的回风口,吊顶的回风口处可以设置回风格栅。并且,吊顶的回风口也是风管机的检修口(记为第二检修口,如图1所示),用于使用过程中对风管机的检修。检修时,可以将回风格栅拆卸下来,即可露出第二检修口,对风管机主体200进行检修。
其中,如图1所示,新风模块100设于风管机主体200长度方向(即图1、图11、图12中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并与风管机主体200相连。
这样不会加大风管机的进深尺寸(即风管机水平伸入吊顶侧壁内的深度),且使得第二检修口可以形成狭长的结构,比较符合现在的主流装修风格。
相关技术中,第二检修口只能用于对风管机主体200进行检修,而新风模块100检修时需要将新风模块100完全拆卸下来进行检修,检修非常不便,导致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包括:壳体1、新风蜗壳2、第一开闭组件和第二开闭组件。新风模块100还可以包括风轮64、风轮电机62、导风圈61、滤网组件8、电控盒5、风管接头7等结构,如图3、图7和图9所示。
具体而言,壳体1设有风管接口1321(如图6所示)和出风口141(如图1和图2所示)。风管接口1321用于对接风管接头7,出风口141用于出新风。风管接头7用于连接新风管道(图中未示出),新风管道连通室外空间,用于把室外新风输送至新风模块100内,进而通过出风口141将新风输出至室内空间。壳体1包括可拆卸的出风挡板14,如图2所示,出风口141设置在出风挡板14上。
新风蜗壳2设置在壳体1内。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新风蜗壳2设有进风口211、新风入口221和新风出口231。进风口211与风轮64对应设置。风轮64转动时,将气流由进风口211吸入。新风入口221与风管接口1321对应连通。新风出口231与出风口141对应连通。新风入口221、进风口211及新风出口231连通形成新风风道。新风管道输送的室外新风经风管接口1321到达新风入口221,进入新风蜗壳2内,再经进风口211进入风轮64,经风轮64排出至新风出口231,然后经壳体1的出风口141排出至室内空间,如图4所示。
第一开闭组件设置在壳体1内,用于控制新风入口221的开闭。第一开闭组件包括第一电机311(如图2和图3所示)和新风入风风阀312(如图10所示)。第一电机311可以为步进电机。新风入风风阀312可以为阀板。第一电机311与新风入风风阀312相连,设置成驱动新风入风风阀312打开或关闭新风入口221。
第四开闭组件设于壳体1内,用于控制新风出口231的开闭。第四开闭组件包括第四电机341(如图2和图3所示)和新风出风风阀342(如图6所示)。第四电机341可以为步进电机。新风出风风阀342可以为阀板。第四电机341与新风出风风阀342相连,设置成驱动新风出风风阀342打开或关闭新风出口231。
其中,如图2所示,壳体1内设有与出风挡板14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23。第一隔板23可以与出风挡板14大致呈平行间隔设置的状态。第一隔板23将壳体1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新风腔16和电机腔15,如图7所示。新风模块100的风轮64、风轮电机62、导风圈61、滤网组件8、新风蜗壳2的主体等结构均位于新风腔16内,主要用于新风的输送。第一电机311和第四电机341均位于电机腔15内,电机腔15朝向出风挡板14的一端设有避让缺口1311。避让缺口1311用于至少避让新风出口231、第一电机311和第四电机341。换言之,避让缺口1311可以仅用于避让出风口141、第一电机311和第四电机341,也可以还用于避让其他结构(如下述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出风挡板14遮挡避让缺口1311的一部分以遮挡第一电机311和第四电机341,以避免第一电机311、第四电机341外露而影响新风模块100的美观性,也能够对第一电机311、第四电机341起到保护作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包括壳体1、新风蜗壳2、第一开闭组件和第四开闭组件。新风蜗壳2在壳体1内形成有新风风道,使得室外新风可以依次经风管接口1321、新风入口221、进风口211、进风出口、出风口141排入室内,实现新风功能。第一开闭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入口221的开闭。第四开闭组件用于控制新风出口231的开闭。并且,第一电机311和第四电机341均设置在电机腔15内,并被出风挡板14遮挡,以保证新风模块100外观的简洁性和美观性。
安装风管机时,可以将吊顶侧板上的送风口加长,使得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挡板14位于送风口区域内,这样使得送风口可以形成狭长的结构,比较符合现在的主流装修风格。并且,当第一电机311或第四电机341需要检修时,可以将送风格栅和出风挡板14拆卸下来,即可看到第一电机311、第四电机341,因而可以通过吊顶的送风口对第一电机311、第四电机341进行检修,而无需将新风模块100整体拆卸下来。因此,至少对于新风模块100的第一电机311、第四电机341的检修,无需将新风模块100整体拆卸下来,从而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降低了维修成本。
其中,避让缺口1311可以是一个完整的缺口,也可以包括多个分散设置的缺口(如图2所示),并且,避让缺口1311的形状和尺寸也不受限制,只要保证能够露出需要检修的部件(以满足这些需要检修部件的检修需求)以及新风出口231(保证新风出口231能够与出风口141对应连通)即可。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新风蜗壳2还设有切换口212(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和排风出口24(如图6所示)。切换口212和排风出口24相配合,用于控制新风模块100的气流方向,以使新风模块100在新风模式(如图4所示)与排风模式(如图5和图6所示)之间切换。新风模式指的是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空间的工作模式。排风模式指的是将室内污风排出室外的工作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都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排风出口24和切换口212设置成择一与新风入口221连通。换言之,排风出口24和切换口212不能同时与新风入口221连通,在同一工作模式下只有一个能够与新风入口221连通。
新风入口221设置成通过切换口212与进风口211连通。即:在新风模式下,新风入口221与切换口212连通,与排风出口24隔断,切换口212位于新风入口221的下游侧,位于进风口211的上游侧,新风依次流经新风入口221、切换口212和进风口211,如图4所示。
进风口211、排风出口24、新风入口221设置成能够连通形成排风风道。即:在排风模式下,新风入口221与排风出口24连通,与切换口212隔断,排风出口24位于进风口211的下游侧,位于新风入口221的上游侧,室内污风依次流经进风口211、排风出口24和新风入口221,如图5和图6所示。
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第二开闭组件。第二开闭组件设于壳体1内。第二开闭组件用于控制切换口212的开闭。第二开闭组件包括第二电机321和切换风阀322。第二电机321与切换风阀322相连,设置成驱动切换风阀322打开或关闭切换口212。
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第三开闭组件。第三开闭组件设于壳体1内。第三开闭组件用于控制排风出口24的开闭。第三开闭组件包括第三电机331(如图2和图3所示)和排风出风风阀332(如图6所示)。第三电机331与排风出风风阀332相连,设置成驱动排风出风风阀332打开或关闭排风出口24。
这样,新风模块100不仅具有新风风道,还具有排风风道,新风风道可以用于将室外新风排入室内空间,排风风道可以将室内污浊空气排出至室外空间,从而有利于丰富新风模块100的功能,有利于提高风管机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都位于电机腔15内,即: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都设置在电机腔15内。避让缺口1311还设置成避让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如图2所示,使得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在出风挡板14拆卸后可以露出。出风挡板14还设置成遮挡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以保证新风模块100外观的完整性和美观性,并对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起到保护作用。
这样,当第二电机321或第三电机331需要检修时,也可以将送风格栅和出风挡板14拆卸下来,通过送风口对第二电机321和第三电机331进行维修,而无需将新风模块100整体拆卸下来。因此,对于新风模块100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的检修,也无需将新风模块100整体拆卸下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维修成本。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和第四电机341均安装于第一隔板23,如图3所示。即:四个电机都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由于第一隔板23正对着吊顶的送风口,因而方便对四个电机进行检修操作。
如图3所示,第一电机311的输出轴沿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二电机321的输出轴也沿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延伸。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为前后方向(水平方向)。因此,第一电机311的输出轴和第二电机321的输出轴都沿水平方向设置,可以为平行间隔设置。
如图3所示,第三电机331的输出轴沿第一隔板23的高度方向延伸。第四电机341的输出轴也沿第一隔板23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一隔板23的高度方向为上下方向(竖直方向)。因此,第三电机331的输出轴和第四电机341的输出轴都沿竖直方向设置,可以为平行间隔设置。
第一电机311通过第一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第二电机321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第三电机331通过电机罩35(如图4所示)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第四电机341通过电机罩35(如图4所示)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电机罩35通过第二紧固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
由于电机设置安装紧固件的固定孔的时候,通常固定孔的中心轴线会与电机输出轴的方向平行,故紧固件的安装方向与电机输出轴的方向一致。由于第一电机311的输出轴与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一致,故第一紧固件可以沿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固定于第一隔板23,如图3所示,从而实现第一电机311的固定。同理,第二电机321也可以通过第一紧固件直接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如图3所示。
而第三电机331的输出轴与第一隔板23的厚度方向不一致,故第三电机331很难通过紧固件直接固定在第三隔板上,故增加了电机罩35,如图4所示,利用电机罩35来将第三电机331间接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同理,第四电机341也通过电机罩35间接固定在第一隔板23上。电机罩35的形状便于根据需要合理设置,也便于设置中心轴线沿第一隔板23厚度方向的连接孔,进而利用第二紧固件实现与第一隔板23的固定连接。
可以在第一隔板23上设置螺纹孔或者有螺纹孔的连接柱。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可以为螺钉、螺栓等螺纹紧固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缺口1311还设置成避让电机罩35、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这样,送风格栅和出风挡板14拆下后,操作人员也可以看到电机罩35、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便于将电机罩35、第一紧固件、第二紧固件拆掉,进而对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进行检修操作。
出风挡板14还设置成遮挡电机罩35、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以保证新风模块100外观的简洁性和美观性。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1还包括:顶板11、底板12和壳身。底板12与顶板11相对设置,壳身位于顶板11与底板12之间,并与顶板11和底板12相连。其中,此处的顶板11和底板12是以风管机暗装到吊顶内后的状态为基准,顶板11在上,底板12在下。但是在风管机出厂前的装配过程中,底板12与顶板11的上下关系可以改变。比如:底板12可以靠上设置,顶板11可以是底盘,风轮电机62可以固定在顶板11上,安装好风轮64、风轮电机62、新风蜗壳2等内部结构后,再将底板12盖上。
底板12包括可拆卸的检修板121,如图1所示。检修板121与进风口211的至少一部分相对设置。壳身包括位于新风蜗壳2与出风挡板14之间的第一侧板131(即前侧板)。第一侧板131设有避让缺口1311,如图2所示。
安装风管机时,可以将吊顶底板12上的回风口加长,使得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位于送风口区域内,这样使得吊顶的回风口可以形成狭长的结构,比较符合现在的主流装修风格。并且,这样,通过拆卸回风格栅和检修板121,可以看到风轮64和风轮电机62的至少一部分,便于对风轮64和风轮电机62进行检修,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
其中,顶板11、底板12、壳身只是从相对位置进行的划分,壳体1具体包括几个部件不受限制。比如:顶板11可以与壳身的左侧板(或右侧板)形成一体式结构,底板12的一部分可以与壳身的前侧板形成一体式结构,如图2所示。壳身的右侧板(或左侧板)与后侧板形成一体式结构。底板12的剩余部分还可以拆分为检修板121和其他挡板,如图1和图2所示。检修板121的宽度可以与回风口2024的宽度大致相当。底板12与前侧板连为一体的部分的宽度可以与电机腔15的宽度大致相当。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检修板121设有排风入口1211,如图1所示。由于检修板121位于吊顶设置的回风口范围内,便于通过吊顶的同一回风口将室内污风吸入,使得吊顶无需额外开设与排风入口1211对应的开口,有利于降低风管机的安装难度,使得吊顶的设置方式与常规风管机一致,只需适当延长送风口和回风口的长度即可,且不会违背现代装修的主流趋势。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第五开闭组件(图中未示出)。第五开闭组件设置在检修板121上,用于控制排风入口1211的开闭。第五开闭组件包括第五电机和排风入风风阀。第五电机与排风入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排风入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排风入口1211。这样,当第五电机需要检修时,可以将回风格栅和检修板121拆下,即可对第五电机进行检修,而无需将整个新风模块100拆下,因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还包括:传感器组件4,如图7所示。传感器组件4设置在新风蜗壳2朝向检修板121的端壁21与底板12之间。并且,传感器组件4在检修板121上的投影位于检修板121内传感器组件4检修板121。
这样,通过拆卸检修板121,还可以看到传感器组件4,进而可以对传感器组件4进行检修。这样,传感器组件4的检修也无需拆卸整个新风模块100,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进一步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
其中,传感器组件4可以固定在新风蜗壳2的端壁21上,也可以固定在导风圈61上。传感器组件4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电控盒5,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固定于壳体1。传感器组件4位于进风口211与电控盒5之间,如图7所示。这样有利于减小传感器组件4与电控盒5之间的距离,进而便于传感器组件4与电控盒5之间的走线。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壳身还包括:第二侧板132(即:左侧板或右侧板)。第二侧板132与第一侧板131相邻设置,如图3所示。第二侧板132设有风管接口1321。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电控盒5。电控盒5设于壳体1外,并固定于第二侧板132,即:电控盒5位于壳体1的左侧或右侧。并且,电控盒5与风管接口1321沿第二侧板132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错开设置,如图3和图7所示。电控盒5与检修板121沿第一侧板131的长度方向(即: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如图1所示。
这样,通过适当延长吊顶回风口的长度,可以使电控盒5也可以位于吊顶的回风口区域内。当电控盒5需要检修时,通过拆掉回风格栅,即可看到电控盒5,进而可以对电控盒5进行检修操作,而无需将整个新风模块100拆卸下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3设有第一走线扣232,如图3所示。壳体1内还设有第二走线扣222,如图3所示。第二走线扣222位于第二侧板132与进风口211之间。第一走线扣232和第二走线扣222设置成:供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的线体沿着第一隔板23及第二侧板132的走向连接至电控盒5,如图3所示。
这样便于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的线体沿着第一隔板23、第二侧板132上的走线扣走线,有利于优化线路布局,防止与风轮64等结构发生干涉。
并且,第一走线扣232与底板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走线扣232与顶板11之间的距离。第二走线扣222与底板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走线扣222与顶板11之间的距离。换言之,第一走线扣232设置在第一隔板23的下部,第二走线扣222设置在靠近底板12的位置。这样,风管机暗装到吊顶内后,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的位置较为靠下,便于检修人员检修。图3中的四条虚线示意了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三线体、第四线体的走向。
第一走线扣232、第二走线扣222可以为但不限于:卡扣、绕线柱等。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3与新风蜗壳2为一体式结构。新风出口231设于第一隔板23,如图2所示。新风蜗壳2设有与第二侧板132相对设置的进风出风板22,如图3所示。新风入口221设于进风出风板22,进风出风板22设有第二走线扣222。第二走线扣222可以设置在进风出风板22的下端,如图3所示。第一走线扣232可以设置在第一隔板23的下端,如图3所示。
这样,第一隔板23与新风蜗壳2集成为一体,可以简化壳体1的结构,有利于新风模块100精简零部件。当然,第一隔板23也可以与新风蜗壳2为分体式结构。第二走线扣222也可以设于第二侧板13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隔板23设有与壳体1密封配合的密封翻边223,如图3所示。进风出风板22也设有与壳体1密封配合的密封翻边223。密封翻边223可以与壳体1底板12相抵实现密封配合,将电机腔15与新风腔16隔开,有利于防止新风腔16严寒天气下室外冷风进入电机腔15导致电机腔15发生凝露甚至结冰而影响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也有利于防止炎热天气下室外热风进入电机腔15导致电机腔15发生凝露。
并且,密封翻边223的设置,有利于提高新风蜗壳2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新风蜗壳2的使用可靠性。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底板12设有检修缺口122,如图2所示。检修板121可拆卸地盖设于检修缺口122处。新风模块100还包括:导风圈61、风轮电机62和电机压盖63,如图3和图8所示。
其中,导风圈61套设于进风口211处,并与新风蜗壳2可拆卸连接。风轮电机62固定于顶板11或导风圈61。电机压盖63盖设于风轮电机62。并且,导风圈61、电机压盖63和风轮电机62设置成能够由检修缺口122进出壳体1。
这样,当风轮64、风轮电机62或者导风圈61需要检修时,可以将回风格栅和检修板121拆下,即可将导风圈61、电机压盖63、风轮电机62依次拆下,并取出进行检修更换等操作,而无需将整个新风模块100拆下,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成本。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壳身还包括:第二侧板132、第三侧板133和第四侧板134,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三侧板133与第一侧板131相对设置,即后侧板。第二侧板132与第四侧板134相对设置,即左右侧板。第一侧板131、第二侧板132、第三侧板133、第四侧板134依次相连,形成四个转角区域。第二侧板132设有风管接口1321。
新风模块100还包括:电控盒5。电控盒5设于壳体1外,并固定于第二侧板132。
新风蜗壳2与第二侧板132、第三侧板133、第四侧板134合围出走线通道173,如图11所示。走线通道173位于导风圈61的径向外侧。走线通道173包括第一转角区域171和第二转角区域172,如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转角区域171位于第四侧板134与第三侧板133之间的转角区域。第二转角区域172位于第三侧板133与第二侧板132之间的转角区域。
风轮电机62的线体引出至第一转角区域171或第二转角区域172,如图8和图11所示,并通过走线通道173连接至电控盒5。图8和图11中的粗虚线示意了风轮电机62的线体走向。
第一转角区域171和第二转角区域172的空间相对较大,因为新风蜗壳2在这两处是圆弧结构,这样便于售后人员利用第一转角区域171、第二转角区域172的空间进行检修操作,也便于利用走线通道173进行布线,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新风模块100的检修难度和检修成本。
其中,当风轮电机62固定于顶板11时,可以在新风蜗壳2上设置出线孔25,如图8所示,使风轮电机62的线体可以经出线孔25伸出新风蜗壳2并延伸至第二转角区域172,进而连接至电控盒5。
当风轮电机62固定于导风圈61时,可以在导风圈61上设置出线孔25,使风轮电机62的线体可以经出线孔25伸出新风蜗壳2并延伸至第二转角区域172,进而连接至电控盒5。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四侧板134设有与第一转角区域171连通的进线口1341,如图11和图12所示,进线口1341设置成供风管机主体200的连接线208穿过。这样,风管主体可以引出连接线208穿过进线口1341,进入新风模块100内,并经走线通道173与电控盒5连接,有利于实现风管机主体200与新风模块100之间的供电和/或通讯。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走线通道173内设有第三走线扣1731,如图11所示。
在走线通道173内设置第三走线扣1731,便于对风轮电机62的线体或者其他线体(如连接线208)进行固定。
走线通道173内的走线扣可以设于新风蜗壳2,也可以设于壳身,也可以设于导风圈61或其他部件。
如图1、图11和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包括:风管机主体200和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新风模块100。新风模块100位于风管机主体200长度方向的一侧(即:左侧或右侧),并与风管机主体200相连。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管机,因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新风模块100,因而具有上述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风管机主体200设有排风口2022和回风口2024,如图1所示。新风模块100的出风口141与排风口2022沿风管机主体20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回风口2024、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以及新风模块100的电控盒5沿风管机主体200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这样,风管机主体200的排风口2022与新风模块100的出风口141可以位于吊顶前侧壁的出风区域内。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以及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可以位于吊顶底壁的回风区域内。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风管机主体200包括机壳202和电控模块204,如图1所示。电控模块204位于风管机主体200远离新风模块100的一端。这样,电控模块204也可以处于吊顶底壁的回风区域内,可以通过拆卸回风格栅进行检修,且电控模块204与新风模块100不易发生干涉。
电控模块204与电控盒5通过连接线208连接。机壳202内设有第二隔板206,如图12所示。第二隔板206将机壳202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风机腔2026(如图12所示)和换热腔。风机腔2026用于安装风管机主体200的风机。换热腔用于安装风管机主体200的换热器。第二隔板206设有连通风机腔2026与换热腔的过风口,以保证风机驱动产生的气流能够流经换热器实现换热处理。
回风口2024设于风机腔2026的底壁上。连接线208设置成穿过风机腔2026及新风模块100的进线口1341进入新风模块100,如图12所示。图12中的粗虚线示意了连接线208的走向。
这样,连接线208位于风机腔2026相对靠下的位置,有利于避免连接线208与风机腔2026内的风机发生干涉或者发生触碰产生异音。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隔板206靠近回风口2024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连接线208的第四走线扣2062,如图12所示。第四走线扣2062可以对连接线208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有利于防止连接线208与风机腔2026内的风机发生干涉。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第二检修口(即吊顶的回风口,图中未示出)与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电控模块204以及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及电控盒5对应设置,且第二检修口的面积大于风管机主体200的回风口2024、电控模块204、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及电控盒5的总面积。电控模块204可以位于风机腔2026内。吊顶的送风口的面积大于风管机主体200的排风口2022以及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挡板14的总面积。
这样,当回风格栅拆卸下来后,风管机主体200的进风口211、电控模块204以及新风模块100的检修板121、电控盒5都可以露出,即可对电控盒5进行检修。通过打开风管机主体200进风口211所在的底壁(即:风管机主体200的检修板121),可以对风管机主体200进行检修。通过打开检修板121,可以对新风模块100的风轮电机62、风轮64、第五电机、传感器组件4等部件进行检修。
当送风格栅和新风模块100的出风挡板14拆卸下来后,可以对新风模块100的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第四电机341进行检修。
因此,只需在吊顶上设置一个检修口(即第二检修口)和一个送风口,即可实现风管机主体200及新风模块100的检修。并且,第二检修口和送风口可以保持狭长的形状,符合现在的主流装修风格,有利于产品的市场推广。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模块100及风管机,具有以下特点:
新风出口231与排风口2022排风出口24的中心轴线在同一个方向(竖直方向),且切换风阀322、新风入风风阀312、新风出风风阀342、排风出风风阀332的驱动电机(即第一电机311、第二电机321、第三电机331和第四电机341,可以为步进电机)均通过拆卸出风挡板14进行维修。对应于新风模块100的前侧板上设有避让缺口1311用于维修步进电机,其中第一电机311和第二电机321的固定螺钉(即第一紧固件)以及因转动方向的限制设有电机固定罩的固定螺钉(即第二紧固件)均通过出风挡板14拆卸维修。
蜗壳在第一隔板23和进风出风板22上均设有翻边(即密封翻边223),在两个翻边上设有卡扣(即第一走线扣232和第二走线扣222)用于步进电机线走入电控盒5内。此外上述两个翻边与壳体1的底板12配合将新风腔16与电机隔绝开,有效地保护电机防尘防凝露。
排风入口1211位于检修板121上,排风入风风阀以及驱动电机(即第五电机)均固定于检修板121上,检修板121与风管机回风检修口(即既用于回风,也用于检修的开口)保持一致。
新风模块100的电控盒5也设置于风管机回风检修口延长线区域内,保证电控方便维修。
风管接头7置于风管机长度风向风管机主体200电控模块204的相对侧。电控模块204在左,风管接头7在整机的右侧;主机电控模块204在右,风管接头7在左侧。
风轮64安装轴线沿风管机厚度方向,即竖直方向。风轮电机62通过拆卸检修板121进行维修更换。
温湿度传感器放置于电控盒5侧的蜗壳或者导风圈61上,通过拆卸检修板121进行维修。
新风模块100电源和通讯可通过风管机主体200供电和通讯。上述两者线体(即连接线208)通过风管机主体200出发,先后固定在风管机主体200第二隔板206的靠下位置,以免触碰风轮64产生异音等品质风险。新风模块100与风管机主体200的过渡口(即进线口1341)、进入新风模块100后线体通过卡扣(即第三走线扣1731)固定在蜗壳或者导风圈61上,然后进入新风模块100的电控盒5。
风机固定于新风模块100的顶板11上或者导风圈61上。当风轮电机62固定在顶板11上时设有压线板,新风蜗壳2上设有出线口,出线口设置于新风模块100的电控盒5一侧,该风机线体与新风电控盒5连接进行供电控制。风机的维修通过拆卸导风圈61,另外风机压盖的固定螺钉均设置在检修板121拆卸后可视可操作区域,以便拆装维修。当电机固定于新风模块100的顶板11上时,风机出线孔25设置于新风模块100靠近最后侧的两个角落区域(即第一转角区域171、第二转角区域172),两个角落区域的蜗壳刚好与新风模块100的壳体1之间有间隙,方便售后人员操作维修。
所有新风模块100的维修以及零部件的更换,通过拆卸出风挡板14或者检修板121进行维修更换。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6)

1.一种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风管接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出风挡板,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出风挡板;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新风蜗壳设有进风口、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与所述风管接口对应连通,所述新风出口与所述出风口对应连通,所述新风入口、所述进风口及所述新风出口连通形成新风风道;
第一开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第一电机和新风入风风阀,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新风入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新风入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入口;和
第四开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包括第四电机和新风出风风阀,所述第四电机与所述新风出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新风出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出口;
其中,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出风挡板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新风腔和电机腔,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均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电机腔朝向所述出风挡板的一端设有用于至少避让所述新风出口、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的避让缺口,所述出风挡板遮挡所述避让缺口的一部分以遮挡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还设有切换口和排风出口,所述排风出口和所述切换口设置成择一与所述新风入口连通,且所述新风入口设置成通过所述切换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口、所述排风出口、所述新风入口设置成能够连通形成排风风道;
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二开闭组件和第三开闭组件,所述第二开闭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和切换风阀,所述第二电机与所述切换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切换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切换口;所述第三开闭组件包括第三电机和排风出风风阀,所述第三电机与所述排风出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排风出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出口;
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均位于所述电机腔内,所述避让缺口还设置成避让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所述出风挡板还设置成遮挡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第三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均安装于所述第一隔板;
所述第一电机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沿所述第一隔板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三电机及所述第四电机的输出轴沿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一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四电机通过电机罩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电机罩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隔板;
所述避让缺口还设置成避让所述电机罩、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所述出风挡板还设置成遮挡所述电机罩、所述第一紧固件和所述第二紧固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顶板、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的底板、以及位于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之间的壳身;所述底板包括可拆卸的检修板,所述检修板与所述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相对设置;所述壳身包括位于所述新风蜗壳与所述出风挡板之间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有所述避让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检修板设有排风入口;
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检修板的第五开闭组件,所述第五开闭组件包括第五电机和排风入风风阀,所述第五电机与所述排风入风风阀相连,设置成驱动所述排风入风风阀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入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传感器组件,设于所述新风蜗壳朝向所述检修板的端壁与所述底板之间,且所述传感器组件在所述检修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检修板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盒,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传感器组件位于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电控盒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身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邻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有所述风管接口;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外,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且所述电控盒与所述风管接口沿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并与所述检修板沿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隔板设有第一走线扣,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第二走线扣,所述第二走线扣位于所述第二侧板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所述第一走线扣和所述第二走线扣设置成供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所述第三电机、所述第四电机的线体沿着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侧板的走向连接至所述电控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新风蜗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新风出口设于所述第一隔板;所述新风蜗壳设有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的进风出风板,所述新风入口设于所述进风出风板,所述进风出风板设有所述第二走线扣;
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进风出风板均设有与所述壳体密封配合的密封翻边。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设有检修缺口,所述检修板可拆卸地盖设于所述检修缺口处,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
导风圈,套设于所述进风口处,并与所述新风蜗壳可拆卸连接;
风轮电机,固定于所述顶板或所述导风圈;和
电机压盖,盖设于所述风轮电机,且所述导风圈、所述电机压盖和所述风轮电机设置成能够由所述检修缺口进出所述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身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设置的第三侧板、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依次相连;所述第二侧板设有所述风管接口;
所述新风模块还包括:电控盒,设于所述壳体外,并固定于所述第二侧板;
所述新风蜗壳与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四侧板合围出走线通道,所述走线通道位于所述导风圈的径向外侧,所述走线通道包括位于所述第四侧板与所述第三侧板之间的第一转角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的第二转角区域;
所述风轮电机的线体引出至所述第一转角区域或第二转角区域,并通过所述走线通道连接至所述电控盒。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板设有与所述第一转角区域连通的进线口,所述进线口设置成供风管机主体的连接线穿过;和/或
所述走线通道内设有第三走线扣。
13.一种风管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管机主体;和
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模块,位于所述风管机主体长度方向的一侧,并与所述风管机主体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主体设有排风口和回风口,所述新风模块的出风口与所述排风口沿所述风管机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模块的检修板以及所述新风模块的电控盒沿所述风管机主体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机主体包括机壳和电控模块,所述电控模块位于所述风管机主体远离所述新风模块的一端;所述电控模块与所述电控盒通过连接线连接;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机壳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风机腔和换热腔,所述回风口设于所述风机腔的底壁上,所述连接线设置成穿过所述风机腔及所述新风模块的进线口进入所述新风模块。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风管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靠近所述回风口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连接线的第四走线扣。
CN202322896839.5U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Active CN2212590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96839.5U CN2212590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96839.5U CN2212590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59020U true CN221259020U (zh) 2024-07-02

Family

ID=91626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96839.5U Active CN221259020U (zh) 2023-10-26 2023-10-26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590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62057B2 (en) Gas turbin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EP2157377B1 (en) Indoor unit of an airconditioner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cross-flow fan
JP3593418B2 (ja)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機
CN22125902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N21723579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JPH09243109A (ja)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装置
JPH07233993A (ja) 換気装置
CN221257224U (zh) 一种新风蜗壳、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N215112921U (zh) 空调进风面板组件和空调器
CN220417469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风管机
CN217844192U (zh) 新风机
CN215909223U (zh)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8033384U (zh) 风管机
CN111595009B (zh) 室内机壳体和空调器
CN218953648U (zh) 一种风机外壳及风机
CN217235809U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2961906U (zh) 一种降温效果好的厨房新风机及厨房补风***
CN218915141U (zh) 空调器
CN212720021U (zh) 散热组件、燃气装置和空调器
CN213480400U (zh) 空调器
CN215982870U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21735717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012842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17872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557515U (zh) 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