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25243U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25243U
CN221225243U CN202323001096.7U CN202323001096U CN221225243U CN 221225243 U CN221225243 U CN 221225243U CN 202323001096 U CN202323001096 U CN 202323001096U CN 221225243 U CN221225243 U CN 2212252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frame
frame
backlight module
optical film
film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0109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芳
刘厚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foVision Optoelectronics Kun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0109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252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252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252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胶框、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和按压部,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中;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侧框位于背板的外侧,上框朝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的顶面;按压部设置于上框的顶部,并与胶框分体设置,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通过在上框的顶部设置按压部,按压部能够通过上框对光学膜片组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对光学膜片组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按压部与胶框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的壁厚均匀,进而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机身薄、省电及无辐射等众多优点,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现有市场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液晶面板的工作原理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当中放置液晶分子,两片玻璃基板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电线,通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液晶分子改变方向,将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由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来正常显示影像,因此,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结构之一。
如图1所示,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反射片5',其中,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上的侧板1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反射片5'由上至下排列并设于底板11'和侧板12'围成的容置空间内,胶框2'包括相垂直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侧框22'与侧板12'平行设置且位于侧板12'的外侧,上框21'向背板1'内侧延伸,并能部分按压于光学膜片组3'的上表面;显示面板100'搭接于上框21'的顶部。为了实现显示面板100'的固定,上框21'的顶部凸设有挡墙23'。
在现有技术中,上框21'、侧框22'和挡墙23'通常为一体式结构,导致整个胶框2'在设置挡墙23'的位置处壁厚较厚,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影响整个胶框2'的成型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的解决方式为:如图2所示,上框21'设置挡墙23'位置的内侧挖槽处理,以使整个胶框2'的厚度大致保持为一致,但这会导致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影响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为防止出现摇晃异音,在光学膜片组3'的非固定侧靠近灯条(图中未示出)一侧的角落处安装泡棉,以辅助上框21'对光学膜片组3'进行固定。但是,在角落处设置泡棉会产生角落漏光的现象,影响显示装置的品味;此外,当上框21'内侧的挖槽深度较大时,需要使用的较厚的泡棉,而泡棉厚度较厚时其压缩性较大,对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也较差,影响显示装置的品质,且会产生摇晃异音。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背光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对光学膜片组固定的效果较好,能避免出现摇晃异音的现象。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所述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
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中;
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所述侧框位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上框朝所述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所述光学膜片组的顶面;
按压部,设置于所述上框的顶部,并与所述胶框分体设置,所述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框为平板形结构,所述上框的底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相粘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与所述上框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槽,另一个上设置有卡凸,所述卡凸卡接于所述卡槽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卡凸的截面形状和所述卡槽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框包括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框,所述按压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间隔部和连接部,所述间隔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和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所述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按压部和所述间隔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间隔部过盈配合于所述上框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的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所述间隔部和所述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粘连于所述上框的顶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支撑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胶框、光学膜片组、导光板和按压部,背板内设置有容置空间;光学膜片组和导光板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中;胶框包括相连接的上框和侧框,侧框位于背板的外侧,上框朝容置空间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的顶面;按压部设置于上框的顶部,并与胶框分体设置,按压部能限位显示面板的侧部。通过在上框的顶部设置按压部,按压部能够通过上框对光学膜片组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对光学膜片组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按压部与胶框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的壁厚均匀,以防止其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通过应用上述背光模组,可以实现对光学膜片组较好的固定效果,避免出现摇晃异音的现象,且能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现有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显示面板;
1'-背板;11'-底板;12'-侧板;
2'-胶框;21'-上框;22'-侧框;23'-挡墙;
3'-光学膜片组;4'-导光板;5'-反射片;
100-显示面板;
1-背板;11-底板;12-侧板;101-容置空间;
2-胶框;21-上框;211-卡槽;22-侧框;
3-光学膜片组;4-导光板;5-反射片;
6-按压部;61-卡凸;
7-间隔部;8-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下面通过多个实施例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一
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按压部6。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01;光学膜片组3和导光板4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101中;具体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上的侧板12,底板11与侧板12之间围设形成上述容置空间101。胶框2包括相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侧框22位于背板1的外侧,上框21朝容置空间101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3的顶面;按压部6设置于上框21的顶部,并与胶框2分体设置;显示面板100支撑于上框21的顶面,按压部6限位显示面板100的侧部。通过在上框21的顶部设置按压部6,一方面能够通过上框21对光学膜片组3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2对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避免该显示装置出现摇晃异音;另一方面还起到对显示面板100的限位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5,反射片5位于导光板4和底板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与胶框2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21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2的壁厚均匀,以防止其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胶框2的截面形状为倒L形,上框21为平板形结构,上框21的底部通过双面胶与光学膜片组3相粘接。采用这种设置方式,上框21的底部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进一步提高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且通过胶粘的方式实现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连接,连接稳固性较好。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按压部6粘连于上框21的顶部,方便操作,且连接稳固性较好。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方便取材,制造成本较低,且能防止显示面板100与按压部6碰撞导致显示面板100表面发生损伤。
实施例二
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按压部6。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01;光学膜片组3和导光板4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101中;具体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上的侧板12,底板11与侧板12之间围设形成上述容置空间101。胶框2包括相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侧框22位于背板1的外侧,上框21朝容置空间101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3的顶面;按压部6设置于上框21的顶部,并与胶框2分体设置;显示面板100支撑于上框21的顶面,按压部6限位显示面板100的侧部。通过在上框21的顶部设置按压部6,一方面能够通过上框21对光学膜片组3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2对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避免该显示装置出现摇晃异音;另一方面还起到对显示面板100的限位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5,反射片5位于导光板4和底板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与胶框2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21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2的壁厚均匀,以防止其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按压部6与上框2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上设置有卡凸61,上框21上设置有卡槽211,卡凸61卡接于卡槽211中。通过设置能相互卡接的卡凸61和卡槽211,可以保证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方便组装及拆卸。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卡凸61设置于上框21上,将卡槽211设置于按压部6上,同样能够实现上述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框21上开设的卡槽211的深度不需要太深,因此,卡槽211的设置不会影响上框21的整体壁厚。
可选地,卡凸61的截面形状和卡槽211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连接稳固,能够防止该显示装置发生晃动时,按压部6与上框21在竖直方向上脱开。
实施例三
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胶框2、光学膜片组3、导光板4和按压部6。
在本实施例中,背板1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01;光学膜片组3和导光板4由上至下叠设于容置空间101中;具体地,背板1包括底板11和立设于底板11上的侧板12,底板11与侧板12之间围设形成上述容置空间101。胶框2包括相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侧框22位于背板1的外侧,上框21朝容置空间101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光学膜片组3的顶面;按压部6设置于上框21的顶部,并与胶框2分体设置;按压部6和上框21共同支撑限位显示面板100。通过在上框21的顶部设置按压部6,按压部6能够通过上框21对光学膜片组3施加作用力,以提高胶框2对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避免该显示装置出现摇晃异音。
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5,反射片5位于导光板4和底板1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与胶框2分体设置,不会增加上框21的壁厚,可以保证整个胶框2的壁厚均匀,以防止其注塑成型时容易出现应力或者冷却缩水不均匀的现象,保证整个显示装置的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装置的区别在于按压部6与上框21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上框21包括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第一平直部远离竖直部的一端连接侧框22,按压部6设置于第一平直部的顶部。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可以对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进行改进,不需要重新设计加工胶框2,可以节省制造成本;此外,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形成的台阶可以实现对显示面板100的支撑及限位,以保证显示面板100的稳定性,防止其出现摇晃异音。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该示例下的胶框2的结构,为了保证胶框2各个位置的壁厚均匀,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且相较于实施例一中的显示装置,该示例下的按压部6的厚度较小,在光学膜片组3上施加的按压力较小。为提高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还包括间隔部7和连接部8,间隔部7设置于第二平直部和光学膜片组3之间,连接部8的两端分别连接按压部6和间隔部7。通过设置间隔部7和连接部8,位于第二平直部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间隔部7可以通过连接部8对按压部6施加拉拽力,以使按压部6紧紧按压在第一平直部上,且间隔部7也能对光学膜片组3施加压力,从而保证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
可选地,间隔部7过盈配合于上框21与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增加光学膜片组3的固定效果,防止其出现摇晃异音。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部6、间隔部7和连接部8为一体式结构。按压部6、间隔部7和连接部8依次连接形成包边套的结构,组装时,可以之间将按压部6、间隔部7和连接部8连接形成的整体套在上框21上即可,方便且快捷。
按压部6粘接于第一平直部上;间隔部7的两端分别粘接于第二平直部的底部及光学膜片组3上;连接部8依次粘接于竖直部的侧面、第二平直部的顶面及第二平直部的侧面,方便操作,且连接稳固。
按压部6、间隔部7和连接部8均采用橡胶材质制成,方便取材,制造成本较低,且能防止显示面板100或者光学膜片组3与按压部6、间隔部7和连接部8发生碰撞导致显示面板100或者光学膜片组3表面发生损伤。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所述背板(1)内设置有容置空间(101);
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组(3)和导光板(4),由上至下叠设于所述容置空间(101)中;
胶框(2),包括相连接的上框(21)和侧框(22),所述侧框(22)位于所述背板(1)的外侧,所述上框(21)朝所述容置空间(101)内部延伸并能部分按压所述光学膜片组(3)的顶面;
按压部(6),设置于所述上框(21)的顶部,并与所述胶框(2)分体设置,所述按压部(6)能限位显示面板(100)的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21)为平板形结构,所述上框(21)的底部与所述光学膜片组(3)相粘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与所述上框(21)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卡槽(211),另一个上设置有卡凸(61),所述卡凸(61)卡接于所述卡槽(211)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凸(61)的截面形状和所述卡槽(211)的截面形状均为梯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框(21)包括第一平直部、竖直部和第二平直部,所述第一平直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第二平直部依次连接,并形成Z字形,所述第一平直部远离所述竖直部的一端连接所述侧框(22),所述按压部(6)设置于所述第一平直部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间隔部(7)和连接部(8),所述间隔部(7)设置于所述第二平直部和所述光学膜片组(3)之间,所述连接部(8)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按压部(6)和所述间隔部(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7)过盈配合于所述上框(21)与所述光学膜片组(3)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所述间隔部(7)和所述连接部(8)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部(6)粘连于所述上框(21)的顶部。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100)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100)支撑于所述背光模组上。
CN202323001096.7U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12252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01096.7U CN2212252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01096.7U CN2212252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25243U true CN221225243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76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01096.7U Active CN221225243U (zh) 2023-11-07 2023-11-07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252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8774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1721414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6497870B2 (ja) 下部シャーシを含む表示装置
US8780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frame unit thereof
KR101420521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EP2772796B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40043968A (ko) 곡면형 표시 장치
US8692954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thickness and improved luminance
US2015005502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KR20120083752A (ko) 수납 모듈과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4002877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2089022A1 (zh) 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KR2014009469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140042313A (ko) 액정 표시장치 및 그 조립방법
KR20140019525A (ko) 액정 표시 모듈과 이의 조립 방법 및 조립 장치
CN215181306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21225243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205480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37524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3031338A (zh) 一种tft-lcd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KR101569206B1 (ko) 곡면 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283724B (zh) 一种液晶模组
US7525609B2 (en) LCD module having inverter power supply with master/slave portions interconnected by flexible flat cable mounted on inner surface of lower cover and where master/slave portions and corresponding sides of power supply line are exposed on outer surface of lower cover
CN113867046B (zh) 背光胶框、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023933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