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213606U - 座椅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213606U
CN221213606U CN202420130489.3U CN202420130489U CN221213606U CN 221213606 U CN221213606 U CN 221213606U CN 202420130489 U CN202420130489 U CN 202420130489U CN 221213606 U CN221213606 U CN 2212136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ssembly
connecting rod
seat
vehicle
cush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1304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刚
鹿德光
康程鹏
冯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Zeek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1304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2136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2136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2136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组件及车辆。所述座椅组件应用于车辆,包括座椅结构以及连杆结构。座椅结构包括坐垫部。所述坐垫部包括固定表面。连杆结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坐垫部朝向所述固定表面的一侧枢转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车辆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结构与所述坐垫部枢转时,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改变,以改变所述固定表面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

Description

座椅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的座椅组件主要装配在存在天地门结构的大型SUV(Sports UtilityVehicle,运动型多用途汽车)上。一方面,现有的座椅组件均较依赖天地门结构做支撑。另一方面,大型SUV凭借天地门结构避免了背门门槛和行李舱底板之间的高度差,有利于放置座椅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座椅组件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部分或者全部不足。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座椅组件,应用于车辆,包括:
座椅结构,包括坐垫部。所述坐垫部包括固定表面。以及
连杆结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坐垫部朝向所述固定表面的一侧枢转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车辆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结构与所述坐垫部枢转时,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改变,以改变所述固定表面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坐垫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
固定部,用于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
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坐垫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垫本体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垫本体的一侧枢转连接。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垫本体的一侧。所述垫本体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方向区别于所述第一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结构包括连杆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杆部的两端。所述连杆部的数量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于枢接点枢转连接。所述枢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非端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结构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连杆结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区别于所述第一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连杆结构连接,以驱动所述连杆结构与所述坐垫部枢转。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结构包括靠背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坐垫部枢转连接。所述靠背部包括倚靠表面。所述坐垫部包括与所述固定表面相对的乘坐表面。所述座椅结构包括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沿不同方向延伸。
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平行且相对。
进一步地,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100°、且小于或者等于120°。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前述实施例所述的座椅组件。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车身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包括行李舱、封闭所述行李舱的车尾门、以及设置于所述行李舱的底板。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包括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
当所述连杆结构正转时,所述连杆结构带动所述座椅结构远离所述底板移动。
当所述连杆部反转时,所述连杆结构带动所述座椅结构靠近所述底板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包括容纳槽。所述第二端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反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座椅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用于覆盖或者露出所述容纳槽。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的座椅组件能够实现使用时和不使用时的状态变化。在不需要使用座椅组件时,乘员能够通过连杆结构来缩小第二端和坐垫部之间的距离,减少座椅组件对空间的占用,方便座椅组件的收纳。同时,连杆结构能够实现座椅结构的支撑,使得座椅组件在使用状态时不需要依赖车辆的额外部件来实现支撑,结构简单。
应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为本申请的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2示出为本申请的车辆的一个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
图3示出为本申请的座椅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简化示意图,其中座椅组件处于使用状态;
图4示出为图3所示的座椅组件的简化示意图,其中座椅组件处于收起状态;
图5示出为本申请的座椅组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简化示意图,其中座椅组件处于收起状态;
图6示出为图5所示的座椅组件的简化示意图,其中座椅组件处于使用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1车身、11行李舱、12底板、121容纳槽、13盖板、2座椅组件、21座椅结构、211坐垫部、211a固定表面、211b乘坐表面、2111垫本体、2112连接板、212靠背部、212a倚靠表面、22连杆结构、221第一端、222第二端、223连杆部、223a第一连杆、223b第二连杆、223c枢接点、23第一滑轨、24固定部、25第二滑轨、26驱动结构、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α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除非另作定义,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若仅指代“一个”时会再单独说明。“多个”或者“若干”表示两个及两个以上。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参考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100。车辆100包括车身1以及座椅组件2。结合参考图3,本申请的座椅组件2包括座椅结构21和连杆结构22。座椅结构21包括坐垫部211,以供车辆100的乘员乘坐。连杆结构22包括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第一端221与坐垫部211朝向其固定表面211a的一侧枢转连接。第二端222与车辆100连接。
座椅组件2能够在使用状态和收起状态之间切换。为了说明的方便,本申请的附图中设置了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作为参考方向。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之间可以呈任意角度。为了说明方便,附图所示实施例以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和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为例进行呈现。
本申请的座椅组件2的连杆结构22与坐垫部211枢转时,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改变,以改变固定表面211a与第二端222之间的垂直距离。图3所示实施例的座椅组件2处于使用状态。图4所示实施例的座椅组件2处于收起状态。当座椅组件2在使用状态切换为收起状态时,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增加,使得第二端222和固定表面211a之间的垂直距离变小,实现座椅组件2的下降。当座椅组件2在收起状态切换为使用状态时,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减小,使得第二端222和固定表面211a之间的距离增加,实现座椅的上升。
在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中,第二端222和固定表面211a之间的垂直距离的改变体现为第二端222和固定表面211a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的改变。
通过这样设置,座椅组件2能够实现使用时和不使用时的状态变化。在不需要使用座椅组件2时,乘员能够通过连杆结构22来缩小第二端222和坐垫部211之间的距离,减少座椅组件2对空间的占用,方便座椅组件2的收纳。同时,连杆结构22能够实现座椅结构21的支撑,使得座椅组件2在使用状态时不需要依赖车辆100的额外部件来实现支撑,结构简单。此外,第二端222和坐垫部211在第三方向Z上的距离能够改变,使得乘员能够根据需要乘坐高度调节座椅组件2在第三方向Z上的尺寸。
座椅组件2实际上可以组装于车辆100的任意位置。举例而言,座椅组件2可以组装于车辆100的后排乘坐空间的地板上。参考图1和图2,车身1包括行李舱11、封闭行李舱11的车尾门(未示出)、以及设置于行李舱11的底板12。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组件2的第二端222与底板12连接。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座椅组件2设置于行李舱11中。其中,连杆结构22包括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当连杆结构22正转时,连杆结构22带动座椅结构21远离底板12移动,使得座椅组件2处于图1和图2所示状态。当连杆部223反转时,连杆结构22带动座椅结构21靠近底板12移动,使得座椅组件2处于图4或者图5所示状态。
该实施例使得座椅组件2不占用车辆100的乘坐空间。当乘员在进行露营等户外活动时,可通过使连杆结构22正转来实现座椅组件2的升起,从而使乘员能够乘坐于行李舱11的座椅组件2上。在乘员不需要使用座椅组件2时,乘员可通过反转连杆结构22来实现座椅组件2的收纳。行李舱11中的空间充足,能够满足不同身高和体型的乘员乘坐。同时,当车尾门打开时,乘员乘坐在行李舱11时能够望向车辆100外部,视野范围扩大,体验感更佳。
由于座椅组件2的连杆结构22能够实现座椅结构21在第三方向Z上的升降,因此本申请的座椅组件2组装于行李舱11时,即便车辆100尾部存在车尾门的门槛,座椅结构21也能够通过改变其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来伸出行李舱11。可见,本申请的座椅组件2能够适配于不同车尾门类型的车辆100,并不限制于车尾门为天地门的车辆100。
如图1所示,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底板12包括容纳槽121。第二端222设置于容纳槽121中。其中,连杆结构22反转至极限位置时,座椅组件2容纳于容纳槽121中。通过设置容纳槽121,在座椅组件2处于收起状态时,座椅组件2能够缩入容纳槽121中,在第三方向Z上对于行李舱11的空间占用减小。容纳槽121的设置能够避免座椅组件2不使用时占用行李舱11的储物空间。应当说明的是,连杆结构22反转至极限位置时,座椅组件2可以是仅有部分容纳于容纳槽121中,即还存在一部分座椅组件2凸出于底板12。或者,座椅组件2可以是完全容纳于容纳槽121中,从而进一步降低收起状态时的存在感。
在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车身1还包括盖板13。盖板13与底板12可拆卸连接,用于覆盖或者露出容纳槽121。盖板13的设置能够提高底板12的平整度,从而方便乘员在行李舱11放置物品。另外,盖板13覆盖容纳槽121还能够避免物品意外掉落到容纳槽121中,或者孩童的肢体陷入容纳槽121和座椅组件2之间造成危险。
连杆结构22与车辆100之间的连接存在多种可行的方式。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组件2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滑轨23。第一滑轨23设置于坐垫部211。第一端221与第一滑轨23滑动连接。换言之,第一端221能够在第一滑轨23中滑动,从而改变其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滑轨23,第一端221能够与坐垫部211进行滑动连接,减小滑动摩擦力,有利于提高连杆结构22的运动顺畅度并且降低摩擦噪声。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端222可以是在一个固定位置处和车辆100枢转连接。换言之,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不变,连杆结构22通过改变第一端221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来实现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之间的距离改变。
或者,车辆100也可以设置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滑轨,并且滑轨与第二端222滑动连接。那么,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可改变。座椅组件2在收起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切换时,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能够进行同步移动。如此,连杆结构22能够高效地带动座椅结构21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变化,降低第一滑轨23的长度设置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座椅组件2还包括与车辆100固定连接的固定部24。其中,第一滑轨23还设置于固定部24,并且第二端222与第一滑轨23滑动连接。通过设置在固定部24中设置第一滑轨23,座椅组件2能够提高一体化的程度。生产商在组装车辆100时无需再针对车辆100进行滑轨的设计或者进行第二端222枢接结构的设计,只需将带有固定部24的座椅组件2直接组装至车辆100即可。同时如前文所述,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的同时移动能够提高座椅结构21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变化速度,降低第一滑轨23的长度设置需求。
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杆结构22也可以是第一端221与坐垫部211枢转连接,并且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不变。同时,第二端222与固定部24的第一滑轨23滑动连接,或者与底板12的滑轨滑动连接。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为进一步提高座椅组件2的可调性,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部211包括层叠设置的垫本体2111以及连接板2112。第一端221与连接板2112远离垫本体2111的一侧枢转连接。座椅组件2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滑轨25。第二滑轨25设置于连接板2112朝向垫本体2111的一侧,并且垫本体2111与第二滑轨25滑动连接。通过这样设置,座椅结构21在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可调节。在座椅组件2组装于行李舱11的实施例中,座椅结构21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凸出于行李舱11,从而扩大座椅组件2乘坐者的视野范围。
应当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固定表面211a设置于连接板2112远离垫本体2111的一侧,并且第一端221与坐垫部211朝向固定表面211a的一侧枢接。此外,第一端221与坐垫部211的枢接,可以是直接枢接于固定表面211a,或者也可以是通过第一滑轨23间接地与固定表面211a枢接,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为使座椅结构21能够尽可能地延伸出行李舱11,同时保持乘坐者的乘坐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坐垫部211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超出行李舱11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190mm、且小于或者等于210mm。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座椅结构21包括靠背部212。靠背部212与坐垫部211枢转连接。靠背部包括倚靠表面212a。坐垫部211包括与固定表面211a相对的乘坐表面211b。当乘员乘坐在座椅组件2上时,能够乘坐在乘坐表面211b上,并且后背依靠于倚靠表面212a。
其中,该实施例的座椅结构21包括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当座椅结构21处于打开状态时,倚靠表面212a和乘坐表面211b沿不同方向延伸,即图6所示状态。此时坐垫部211和靠背部212之间存在角度α,例如可以是100°、105°、110°、115°、120°或者之间的任意角度。该角度范围能够有效地保证乘员依靠在靠背部212时的舒适性。
当座椅结构21处于折叠状态时,倚靠表面212a和乘坐表面211b平行且相对,即图5所示状态。倚靠表面212a和乘坐表面211b平行,能够降低座椅结构21处于折叠状态时在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有利于实现座椅组件2的小型化以及收纳。
靠背部212的设置使得乘员乘坐在座椅组件2上时能够倚靠在倚靠表面212a上,进一步提高了座椅组件2的乘坐舒适性。同时,靠背部212和坐垫部211枢转连接,提升了座椅组件2的一体性。当座椅组件2处于收纳状态时,靠背部212和坐垫部211能够同时收纳在例如容纳槽121中。因此乘员无需再另外为靠背部212找寻收纳处。
参考图3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杆结构22包括连杆部223。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分别设置于连杆部223的两端。连杆部223的数量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杆223a和第二连杆223b。第一连杆223a和第二连杆223b于枢接点223c枢转连接。枢接点223c位于第一连杆223a和第二连杆223b的非端部。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连杆部223设置为“X”型的交叉结构。通过设置第一连杆223a和第二连杆223b,连接结构为座椅结构2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两端进行支撑,能够有效地提高座椅结构21的稳定性。
应当说明的是,图3所示实施例中,枢接点223c位于第一连杆223a和第二连杆223b的中点,从而降低连杆结构22在第一方向X上的尺寸。在其他实施例中,枢接点223c可以是靠近第一端221设置,或者靠近第二端222设置。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连杆部223的数量可以仅有一个,并且设置于座椅结构21在第二方向Y上的中点位置,从而提高座椅组件2的稳定性。或者,如图6所示,连杆结构22包括多个。多个连杆结构2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多个连杆结构22的设置方式能够提高连杆结构22对座椅结构21的支撑稳定性,避免座椅结构21围绕平行于第一方向X的轴线旋转。同时,多个连杆结构22同时支撑座椅结构21,因此该实施例对于连杆结构22的材料强度、结构强度要求降低,有效地降低连杆结构22的体积以及材料成本。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固定部24设置为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延伸的方形框,使得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两个连杆结构22均能够与设置于固定部24的第一滑轨23配合滑动。同时,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固定部24能够提高连杆结构22的第二端222的结构稳定性。
诚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杆结构22可以设置有多根连杆。多根连杆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设置。并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Y的平面上,多根连杆呈“X”交叉。该实施例也能够实现座椅结构21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调节。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连杆结构22的运动可以是通过人手进行调节的,随后通过额外的锁扣结构连杆结构22的位置锁定。或者,第一滑轨23上可以设置有多个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的卡位,并且与之配合的第一端221或第二端222对应设置有卡扣。通过卡位和卡扣的配合,座椅组件2能够实现多档位的高度调节。
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杆结构22的运动可以是通过机械结构自动实现的。在该实施例中,座椅组件2还包括驱动结构26。驱动结构26与连杆结构22连接,以驱动连杆结构22与坐垫部211枢转。举例而言,如图3和图4所示,驱动结构26可以是可伸缩的液压杆。驱动结构26通过推动连杆结构22远离固定部24来实现第一端221和第二端222之间的距离缩小,并且通过拉动连杆结构22靠近固定部24来实现第二端222和第一端221之间的距离增加。应说明的是,在不设置有固定部24的实施例中,驱动结构26可以设置于车辆100,也可以设置于固定表面211a。本申请对此并不限制。
在例如第二端222在第一方向X上的位置固定的实施例中,驱动结构26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二端222的电机。驱动结构26通过在第二端222驱动连杆结构22枢转来实现座椅组件2的位置调节。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申请精神作举例说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多种修改、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法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车辆,包括:
座椅结构,包括坐垫部;所述坐垫部包括固定表面;以及
连杆结构,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坐垫部朝向所述固定表面的一侧枢转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所述车辆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结构与所述坐垫部枢转时,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在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改变,以改变所述固定表面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的垂直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坐垫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和/或,
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第一滑轨以及用于与所述车辆固定连接的固定部;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固定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部包括层叠设置的垫本体以及连接板;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连接板远离所述垫本体的一侧枢转连接;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设置于所述连接板朝向所述垫本体的一侧;所述垫本体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方向区别于所述第一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结构包括连杆部;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杆部的两端;所述连杆部的数量包括两个,分别为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于枢接点枢转连接;所述枢接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的非端部;和/或,
所述连杆结构包括多个;多个所述连杆结构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方向区别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或,
所述座椅组件还包括驱动结构;所述驱动结构与所述连杆结构连接,以驱动所述连杆结构与所述坐垫部枢转。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结构包括靠背部;所述靠背部与所述坐垫部枢转连接;所述靠背部包括倚靠表面;所述坐垫部包括与所述固定表面相对的乘坐表面;所述座椅结构包括打开状态和折叠状态:
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沿不同方向延伸;
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平行且相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座椅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倚靠表面和所述乘坐表面之间的角度大于或者等于100°、且小于或者等于120°。
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以及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座椅组件;所述第二端与所述车身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包括行李舱、封闭所述行李舱的车尾门、以及设置于所述行李舱的底板;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板连接;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包括正转状态和反转状态;
当所述连杆结构正转时,所述连杆结构带动所述座椅结构远离所述底板移动;
当所述连杆部反转时,所述连杆结构带动所述座椅结构靠近所述底板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容纳槽;所述第二端设置于所述容纳槽中;其中,所述连杆结构反转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座椅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纳槽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用于覆盖或者露出所述容纳槽。
CN202420130489.3U 2024-01-18 2024-01-18 座椅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212136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30489.3U CN221213606U (zh) 2024-01-18 2024-01-18 座椅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130489.3U CN221213606U (zh) 2024-01-18 2024-01-18 座椅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213606U true CN221213606U (zh) 2024-06-25

Family

ID=91576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130489.3U Active CN221213606U (zh) 2024-01-18 2024-01-18 座椅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2136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48549C2 (ru) Кресл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с регулируемыми спинкой и основанием
US7255399B2 (en) Thin profile folding vehicle seat
US6578919B2 (en) Vehicle seat
EP1558460B1 (en) Seat cushion presenter device for folding seat
US7152921B2 (en) Vehicle seat
US4779917A (en) Reconfigurable rear seat for van or station wagon
US7980617B2 (en) Vehicle seat with back-support and shoulder-support wings
US9102250B2 (en) Stadium and stowing seat
US10189373B2 (en) Seat arrangement
US7748766B2 (en) Vehicle seat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use thereof
US6893095B2 (en) Horizontally pivoting headrest for motor vehicle
CN110053524A (zh) 具有可变换后座椅的机动车辆
CN221213606U (zh) 座椅组件及车辆
US6899367B1 (en) Movable seat for vehicle
WO2003055716A1 (en) Motor vehicle seat, with a knee-rest element
DE10336307A1 (de) Sitz- und/oder Liegeeinrichtung für einen Fahr zeuginnenraum
CN218999906U (zh) 一种具有多姿态转换的座椅
WO2003008229A1 (en) Vehicle seating system
JP3317165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230017048A1 (en) Seat for vehicle
JP2532615Y2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
JPS6030105Y2 (ja) バン型自動車に設けた横向き座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