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97545U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97545U
CN221197545U CN202322668259.0U CN202322668259U CN221197545U CN 221197545 U CN221197545 U CN 221197545U CN 202322668259 U CN202322668259 U CN 202322668259U CN 221197545 U CN221197545 U CN 2211975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trip
cavity
box
fresh ai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66825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继刚
蒋智群
孙合庆
逯成林
武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66825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975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975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975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新风蜗壳,设于第二腔内;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电线;第一端子排,设于第二腔内;所述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所述联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第一引出孔穿出所述机壳;所述新风蜗壳包括端子排放置盒,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侧;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内的端子排放置腔,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所述第一端子排通过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所述端子排放置腔内,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使得第一端子排固定在新风蜗壳上,设置后端开口的端子排放置腔,方便联机线引出机壳外。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设于主体内的第一腔和机壳,机壳上设有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其中,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均与第一腔连通。主体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均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设于室内换热器的前侧,在换热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换热出风口流出。为了提高室内环境的空气质量,可在传统的空调室内机上增加新风模块,能够利用新风模块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更新,以此提高室内环境的质量。
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联机线。目前,在空调室内机没有新风模块时,一般将联机线与和电路板连接的端子排连接,端子排一般放置在机壳的侧壁上,或者端子排设置在电器盒的下方或后侧。
但是,在空调室内机设置了新风模块后,新风模块占据了空调室内机的较大空间,端子排放置在机壳侧壁上时,或者,端子排放置在电器盒的下方和后侧时,使得联机线的出现不方便,因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内,并经所述风机腔流至室内;
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电线;
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
所述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所述联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第一引出孔穿出所述机壳;
端子排放置盒,设于所述新风蜗壳上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侧;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内的端子排放置腔,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
所述第一端子排通过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所述端子排放置腔内,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
本申请在新风蜗壳上设置端子排放置盒,使得第一端子排固定在新风蜗壳上,设置后端开口的端子排放置腔,方便联机线引出机壳外。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端子排盒,其通过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所述端子排放置腔内,所述端子排盒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
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端子排盒内;所述联机线从所述端子排盒内穿出。
设置端子排盒,将第一端子排放置在端子排和内再放置在端子排放置盒内,能够起到双重保护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新风蜗壳包括:
前蜗壳,设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
后蜗壳,连接在所述前蜗壳的后方且与所述前蜗壳限定出所述风机腔;
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位于所述后蜗壳的后侧且位于所述后蜗壳的顶部,将端子排放置盒设置在后蜗壳上,方便联机线的引出机壳。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端子排盒包括:
端子排盒体,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且其后端开口;
端子排盒盖,连接在所述端子排盒体上且将所述端子排盒体的后端开口遮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
所述端子排盒体包括设于其侧部且相对设置的端子排盒第一侧板和端子排盒第二侧板,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上设有供所述联机线穿出所述端子排盒体的端子排盒出线孔;
所述端子排盒盖的一侧端向端子排盒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侧延伸以使所述端子排盒盖远离所述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端凸于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所述端子排盒盖凸于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的区域遮挡所述联机线,能够将对联机线和第一端子排连接处设置在端子排盒盖内,避免用户误触,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顶部的端子排放置盒顶板,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顶板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使得端子排放置盒顶板上的水容易流下,避免水进入端子排放置腔内。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端子排盒连接以对端子排盒散热,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通过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端子排盒连接,能够起到对端子排盒的散热作用,且能够对端子排盒和端子排放置盒的加强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所述导流件包括设于其底端的导流件进风口以及设于其前侧的导流件出风口,所述导流件进风口和导流件出风口与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导流件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腔连通;所述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所述导流件的宽度方向;
电器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
电路板,设于所述电器盒内且用于控制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
第一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所述电路板连接,避免第一连接线和联机管发生干涉。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
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电器盒内,所述第一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二端子排和所述电路板连接,方便第一端子排和电路板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
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所述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所述导流件的宽度方向;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内,并经所述风机腔、导流风道流至室内;
电路板,设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且用于控制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
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电线;
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设置在所述新风蜗壳的后侧;
所述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所述联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第一引出孔穿出所述机壳;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一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本申请将第一端子排固定在新风蜗壳的后侧,方便联机线引出机壳外,设置第一连接线方便与电路板连接且避免将联机线与电路板连接的线与联机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露出换热出风口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的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的剖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罩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机壳的局部结构***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第一安装板的结构图;
图1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1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电器盒和电路板的结构图;
图2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新风模块的局部结构图;
图2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2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端子排盒的局部结构图;
图2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端子排盒体和第一散热板的结构图;
图2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端子排盒体和第一端子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3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3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3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的俯视局部剖视图;
图3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空调室内机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图
图3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换热蜗壳的局部结构图;
图3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联机线、第一端子排和第二端子排连线图。
以上各图中:主体100;
机壳1;第一净化***口1121;第一腔131;第二腔132;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进风口143;
室内换热器21;换热风机22;
新风模块3;新风蜗壳31;风机腔315;新风风机32;新风罩33;第二净化***口331;第一净化导轨336;第一导轨3361;***段33611;***平面336111;***轮廓线336112;第一直线A0;第一夹角a;导向段33612;导向平面336121;导向轮廓线336122;第二夹角b;第一限位段33613;第一限位平面336131;第一限位轮廓线336132;第三夹角c;第六夹角f;第一净化装置34;第一净化框架341;第一滤芯342;第一滤芯迎风面3421;第一迎风面轮廓线3422;第四夹角d;滤芯第一端3423;滤芯第二端3424;
换热净化***口1124;第一安装口1125;后壳伸出板116;导水筋1161;导流面11611;第一伸出面1162;底座151;底座底板1511;底座第一固定柱1512;第一安装板154;第一引出孔1542;第一敲破孔区15411;第二敲破孔区15412;中心引出孔15421;第一敲破孔15422;第二敲破孔15423;
制冷剂管212;换热器第一端板214;第一端板体2141;第一端板孔21411;第一连接端板2142;第二连接端板2143;换热器第二端板215;接水盘23;换热净化装置24;换热蜗壳25;前蜗舌251;后蜗舌252;蜗舌风道253;换热蜗壳顶板255;顶板排水孔2551;
前蜗壳311;蜗壳前板3111;前蜗壳侧板3112;后蜗壳312;蜗壳进风口3121;蜗壳后板3122;后蜗壳侧板3123;端子排放置盒3124;端子排放置腔31241;端子排放置盒顶板31242;新风风扇321;
导流件41;导流管410;导流风道411;导流件进风口412;导流件出风口413;第二连接板415;
电器盒44;电器盒盒体441;盒体后板4411;盒体围板4412;盒体顶板44121;盒体底板44122;盒体第一侧板44123;盒体第二侧板43124;电器盒盒盖442;盒盖前板4421;盒盖围板4422;盒盖顶板44221;盒盖第一侧板44222;盒盖第二侧板44223;
电路板46;
端子排盒471;端子排盒体4711;端子排盒腔47111;端子排盒第一侧板47112;端子排盒第二侧板47113;端子排出线孔47114;连接线出线孔47115;端子排盒盖挂接部47116;端子排盒盖4712;端子排盒盖挂接孔47121;
第一端子排472;第一散热板473;第二端子排474;联机线481;联机管482;联机出线夹48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下面参考图1-图36对立式空调室内机进行描述。
立式空调室内机为空调器的组成部分,其中,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室外机。
参考图1和图4,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主体100,主体100包括机壳1、室内换热器21和换热风机22。
其中,主体具有顶部和底部,主体顶部到主体底部为主体的高度方向;主体还具有宽度方向,其中,主体的一侧部到其另一侧部为主体的宽度方向。主体具有相对设置的前侧和后侧,其中,主体面向用户的一侧为主体的前侧,主体的前侧到主体的后侧为主体的前后方向。
参考图4和图6,主体至少包括位于主体内的第一腔131和第二腔132,其中,第一腔位于第二腔的上方。
参考图1-图4,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141、换热出风口1421和新风进风口143,其中,换热进风口与第一腔连通,换热出风口与第一腔连通,新风进风口与第二腔连通。
换热进风口位于主体的后侧,换热出风口开设与主体的前侧。新风进风口位于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第一腔内,室内换热器用于与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进行换热。
换热风机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前方,换热风机用于为室内空气的流动提供动力。
换热风机的转动使室内空气由换热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与室内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由换热出风口排出第一腔。
空调室外机包括室外机壳、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
室外机壳内设有室外容纳空间,其中,室外风机、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室外机壳上设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其中,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均与室外容纳空间连通。室外进风口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至室外容纳空间内,室外出风口用于将室外容纳空间内空气引出至室外容纳空间外
室外风机的转动使室外空气由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容纳空间内与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由室外出风口流出室外容纳空间。
空调器还包括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其中,节流装置用于节流。压缩机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节流装置也设于室外容纳空间内。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
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
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节流装置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
蒸发器蒸发在节流装置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
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在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两者中,其中一者为冷凝器且另一者为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主体还包括新风模块3,新风模块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参考图5-图7,新风模块包括新风蜗壳31和新风风机32,其中,新风蜗壳设于第二腔内,新风蜗壳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315,新风蜗壳设于新风进风口的前方。
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内,新风风机包括新风风扇和新风电机,其中,新风风扇设于风机腔内。
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流至室内。
参考图3,风机腔可与换热出风口连通,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由换热出风口流至室内。或者,机壳上形成有新风出风口1422,新风出风口与风机腔连通,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风机腔由新风出风口流至室内。
参考图6-图7,主体还包括新风罩33,新风罩设于第二腔内,新风罩位于新风蜗壳和新风进风口之间,也即,新风罩设于新风蜗壳的后方,并且,新风罩设于新风进风口的前方。
新风风机的转动使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室外新风经新风罩和风机腔流至室内。
参考图7,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装置34,其中,第一净化装置插设在第一腔内,并且,第一净化装置位于新风蜗壳的后侧,第一净化装置用于净化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当主体包括新风罩33时,第一净化装置34插设在新风罩内,且第一净化装置34用于净化经新风罩进入风机腔内的新风。
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口1121,其中,第一净化***口形成于机壳上且位于主体的侧面。
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口***新风罩内或从新风罩内拉出。
定义水平设置且与所述主体的前后方向垂直的直线为第一直线A0。
主体还包括第一净化导轨336,第一净化导轨形成于新风罩上。
第一净化导轨用于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轨迹。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口***第一净化导轨内或从第一净化导轨内拉出。
参考图7,主体还包括第二净化***口331,其中,第二净化***口形成于新风罩的侧部。第一净化装置通过第一净化***口和第二净化***口***第一净化导轨内或从第一净化导轨内拉出。
参考图12,第一净化导轨包括第一导轨3361,第一导轨用于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轨迹,第一净化装置设于第一导轨的前方,也可称之为,第一导轨设于第一净化装置的后侧。
参考图12-图15,第一导轨包括***段33611、导向段33612和第一限位段33613。
其中,***段设于第二净化***口远离第一净化***口的一侧,***段包括设于***段前侧的***平面336111,***平面设于***段靠近第一净化装置的一侧。
***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轮廓线336112,***轮廓线靠近第一净化***口的一端为***轮廓线的前端,***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夹角a为锐角。
具体的,俯视第一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一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旋转第一夹角的角度后与***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进一步的,第一夹角a可为大于0°且小于80°中的任一数值。进一步的,第一夹角a可为20°-70°中的任一数值。
导向段位于***段远离第一净化***口的一侧,也可描述为,导向段位于***段远离第二净化***口的一侧。导向段位于***段前端的后侧。
导向段包括设于导向段前侧的导向平面336121;导向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导向轮廓线336122,导向轮廓线直线与***轮廓线所在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二夹角b设置,第二夹角b为钝角,第二夹角b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净化装置。
第一限位段位于导向段远离***段的一侧,第一限位段前端位于导向段的前方,第一限位段包括设于第一限位段靠近第一净化装置一侧的第一限位平面336131。
第一限位平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限位轮廓线336132,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导向轮廓线所在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三夹角c设置,第三夹角为钝角且开口方向朝向第一净化装置。
***平面、导向平面和第一限位平面限定第一净化装置的***轨迹。
设置第一导轨包括***段,***段与第一直线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一夹角为锐角,为第一净化装置导向,方便用户从空调室内机的前侧斜向后***机壳内,避免空调侧部的***行程较小引起的难***问题;设置第一导轨包括导向段和第一限位段,以及设置导向轮廓线和***轮廓线的以及第一限位轮廓线和导向轮廓线的夹角,使得导向段和限位段对第一净化装置起到导向与限位的作用,使得第一净化装置沿着导向段和限位段***到主体内,能够减小第一净化装置***时需要的***空间,方便用户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净化框架341和第一滤芯342,其中,第一滤芯安装在第一净化框架上。
第一滤芯设置在新风进风口和新风蜗壳之间,第一滤芯包括第一滤芯迎风面3421,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平面;设置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平面,方便第一净化装置的设置,减小第一净化装置的尺寸,节省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芯迎风面为弧面,能够增大第一滤芯的过风面积且能够减小对第二腔内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滤芯包括相对设置的滤芯第一端3423和滤芯第二端3424,滤芯第一端为第一滤芯的***端,滤芯第一端到滤芯第二端的方向为第一滤芯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滤芯的长度方向,第一滤芯迎风面至少包括两段,相邻两段所述第一滤芯迎风面不平行,能够增大第一滤芯的过风面积且能够减小对第二腔内空间的占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7,第一滤芯迎风面包括与水平面平行的第一迎风面轮廓线3422,第一迎风面轮廓线靠近第一净化***口的一端为第一迎风面轮廓线的前端,第一迎风面轮廓线所在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四夹角d设置,第四夹角d呈锐角,能够在主体总体尺寸有限的情况下增大第一滤芯的过滤面积,提高净化效果。
具体的,俯视第四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四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旋转第四夹角的角度后与第一迎风面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净化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一端为第一净化装置的***端,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一端到第一净化装置的第二端为第一净化装置的长度方向,第一净化装置***第一净化导轨时以及***第一净化导轨后,第一净化装置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锐角且锐角位于第一直线的后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间隔设置,方便设置,节省材料。第一限位段远离导向段的一端位于导向段的前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连接,避免第一净化装置***时产生卡顿;具体的,导向段与第一限位段连接时,第一限位段远离第一净化装置的一端与导向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段间隔设置,方便设置,节省材料。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向段与***段连接,避免第一净化装置***时产生卡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6,导向轮廓线靠近或远离***轮廓线的一端为导向轮廓线的前端,导向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平行或呈第五夹角e设置,第五夹角大于0°且不超过10°。
具体的,俯视第五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五夹角的顶点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第五夹角的角度后与导向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第一限位轮廓线远离导向轮廓线的一端为第一限位轮廓线的前端,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六夹角f设置,第六夹角f为锐角。
具体的,俯视第六夹角,第一直线对应的投影绕第六夹角的顶点逆时针旋转第六夹角的角度后与第一限位轮廓线对应的投影重合。
设置导向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平行或呈第五夹角e设置,以及第一限位轮廓线所在的直线与第一直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呈第六夹角f设置,使得第一净化装置沿着导向段和限位段***到主体内时,第一净化装置逐渐向主体的前侧偏转,能够减小第一净化装置***时需要的***空间,方便用户的***。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主体还包括联机线481,其中,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
参考图14-图15,主体还包括联机管482,其中,联机管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并且,联机管为用于制冷剂流通的管。
具体的,联机管包括用于制冷剂流入室内换热器的管和用于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的管。
参考图15-图17,主体还包括第一引出孔1542,其中,第一引出孔1542开设于机壳上,第一引出孔贯穿机壳,并且,第一引出孔设于机壳的后侧。
联机线和/或联机管通过第一引出孔穿出机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机壳包括第一安装口1125,其中,第一安装口设于机壳的后侧,机壳还包括第一安装板154,第一安装板154连接在机壳上且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安装口,第一引出孔开设于第一安装板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机壳包括前壳和后壳,前壳设于机壳的前侧,后壳设于机壳的后侧,前壳与后壳连接,后壳设于前壳的后方。
后壳上设有第一安装口,第一安装口设于后壳的后侧。第一安装板连接在后壳上。设置第一安装口和第一安装板,便于打开第一安装板对机壳内件进行操作,方便维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第一引出孔包括中心引出孔15421,中心引出孔贯穿机壳。
具体的,中心引出孔贯穿第一安装板。
机壳上设有第一敲破孔区15411,其中,第一敲破孔区位于中心引出孔的上方或下方,第一敲破孔区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第一敲破孔15422,其中,第一敲破孔与中心引出孔连通。
第一敲破孔形成后,第一敲破孔为第一引出孔的组成部分,也即,第一引出孔包括第一敲破孔。
其中,第一敲破孔区形成于第一安装板上。
参考图15-图17,机壳上设有第二敲破孔区15412,其中,第二敲破孔区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中心引出孔的一侧,第二敲破孔区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第二敲破孔15423,其中,第二敲破孔与中心引出孔连通。
在第二敲破孔形成后,第二敲破孔为第一引出孔的组成部分。也即,第一引出孔包括第二敲破孔。
其中,第二敲破孔区形成于第一安装板上。
本申请在中心引出孔的上方或下方设置第一敲破孔区且在中心引出孔水平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敲破孔区,能够在纵向上形成第一敲破孔且在横向上形成第二敲破孔,能够在联机线或者联机管的长度不够时,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移动,保证联机线和联机管的正常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第一敲破孔区设有多个敲破轮廓,沿不同轮廓将第一敲破孔区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贯穿面积不同的第一敲破孔,能够根据需要形成第一敲破孔,既保证第一引出孔相对较小,又保证联机管和联机线的正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第二敲破孔区设有多个敲破轮廓,沿不同轮廓将第二敲破孔区域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贯穿面积不同的第二敲破孔,能够根据需要形成第二敲破孔,既保证第一引出孔相对较小,又保证联机管和联机线的正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图17,主体包括中心引出孔、第一敲破孔区和第二敲破孔区。
中心引出孔开设于机壳的后侧且贯穿机壳。
第一敲破孔区形成于机壳上且位于中心引出孔的上方或下方;第一敲破孔区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第一敲破孔,第一敲破孔与所述中心引出孔连通。
第二敲破孔区形成于机壳上且在水平方向上位于中心引出孔的一侧;第二敲破孔区处的板体敲破后形成第二敲破孔,第二敲破孔与中心引出孔连通。
联机线和/或联机管通过中心引出孔和/或第一敲破孔和/或第二敲破孔穿出机壳。
本申请设置中心引出孔、设于中心引出孔上方或下方设置第一敲破孔以及在中心引出孔水平方向的一侧设置第二敲破孔,能够在联机线或者联机管的长度不够时,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移动,保证联机线和联机管的正常安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8,主体还包括接水盘23,其中,接水盘设于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的下方,接水盘用于承接水。
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引出孔位于接水盘的下方,第一引出孔与接水盘具有一定间距,避免联机管和联机线与接水盘发生干涉,保证联机线和联机管的正常穿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联机管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第一侧端。也即,机壳的左右方向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垂直,联机管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右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进风口时,在竖直方向上,第一引出孔与新风进风孔具有一定间距。
参考图19,新风蜗壳上开设有蜗壳进风口3121,蜗壳进风口与风机腔连通。
具体的,蜗壳进风口开设于新风蜗壳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一侧,也即,蜗壳进风口开设于新风蜗壳的后侧。
新风风机设于新风蜗壳内,其中,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第二腔内,并经蜗壳进风口、风机腔流至室内。
参考图19,新风风机包括新风风扇321和新风电机,其中,新风电机与新风风扇连接,新风电机驱动新风风扇转动。
参考图19,新风蜗壳包括前蜗壳311和后蜗壳312,后蜗壳和前蜗壳可拆卸连接,并且,后蜗壳位于前蜗壳的后方,其中,前蜗壳与后蜗壳限定出位于前蜗壳和后蜗壳之间的风机腔。将新风蜗壳设置成前蜗壳和后蜗壳,方便成型与新风风扇和新风电机的安装。
参考图19,前蜗壳包括蜗壳前板3111和前蜗壳侧板3112,其中,蜗壳前板设于新风蜗壳的前侧,具体的,蜗壳前板位于前蜗壳的前侧。前蜗壳侧板与蜗壳前板连接,并且,前蜗壳侧板连接在蜗壳前板的后方。
参考图19,后蜗壳包括蜗壳后板3122和后蜗壳侧板3123,其中,后蜗壳侧板与蜗壳后板连接,并且,后蜗壳侧板连接在蜗壳后板的后侧。
其中,后蜗壳侧板和前蜗壳侧板连接,并且后蜗壳侧板连接在前蜗壳侧板的后侧。
其中,蜗壳后板上形成有蜗壳进风口3121,蜗壳后板的后侧具有蜗壳迎风面。
参考图20,新风蜗壳上开设有设于风机腔上方且与风机腔连通的蜗壳出风口313。
参考图20,主体包括导流件41,其中,导流件41位于风机腔的上方。
其中,导流件41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411。
参考图20,导流件还包括导流件进风口412和导流件出风口413,其中,导流件进风口设于导流件的底端,导流件出风口位于导流件的前侧,导流件进风口朝向机壳的底部设置,导流件出风口朝向机壳的前侧设置。
导流件进风口与导流风道连通,导流件出风口与导流风道连通。
导流件的底部与新风蜗壳连接,导流件进风口与蜗壳出风口连通;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机壳内,并经风机腔、蜗壳出风口、导流件进风口进入导流风道内,然后经导流件出风口流至室内。
主体的宽度方向与前后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垂直,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导流件的宽度方向,联机管位于导流件的第一侧。
参考图20,导流件包括导流管410,导流管410内形成有导流风道,并且,导流管上形成有导流件进风口和导流件出风口。
接水盘位于导流件和室内风机之间;其中,接水盘位于导流件的上方,导流件与接水盘连接,其中,导流件的顶部与接水盘连接,提高导流件顶部的稳定性且能够对接水盘进行支撑。
参考图20,导流件还包括导流件第二连接板415,导流件第二连接板连接在导流管上,并且,导流件第二连接板位于导流管的上方,导流件第二连接板与接水盘的前端连接,设置导流件第二连接板,方便导流件与接水盘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1-23,主体还包括电路板46,其中,电路板用于控制立式空调室内机。
参考图21-23,主体还包括电器盒44,其中,电器盒用于放置控制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电路板。电器盒设于第二腔内,并且,电器盒位于新风蜗壳的前方。
参考图24-图29,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端子排472,第一端子排472设于第二腔内且位于导流件的后侧。
参考图36,主体还包括第一连接线(未图示),第一连接线的一端与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电路板连接。
将联机管设置到导流件的第一侧且第一连接线设置在导流件的第二侧,方便走线和走管,避免第一连接线和联机管发生干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联机线的一端与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第一引出孔穿出机壳。
参考图24-图29,新风蜗壳包括端子排放置盒3124,端子排放置盒连接在新风蜗壳上且位于新风蜗壳的后侧;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端子排放置盒内的端子排放置腔31241,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
第一端子排通过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端子排放置腔内,第一端子排连接在端子排放置盒上。
本申请在新风蜗壳上设置端子排放置盒,使得第一端子排固定在新风蜗壳上,设置后端开口的端子排放置腔,方便联机线引出机壳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新风蜗壳包括前蜗壳和后蜗壳,前蜗壳设于新风蜗壳的前侧;后蜗壳连接在前蜗壳的后方且与前蜗壳限定出风机腔。端子排放置盒位于后蜗壳的后侧且位于后蜗壳的顶部,将端子排放置盒设置在后蜗壳上,方便联机线的引出机壳。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4-图29,主体还包括端子排盒471,端子排盒通过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端子排放置腔内,端子排盒连接在端子排放置盒上。
第一端子排设于端子排盒内;联机线从端子排盒内穿出。设置端子排盒,将第一端子排放置在端子排和内再放置在端子排放置盒内,能够起到双重保护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4-图29,端子排盒包括端子排盒体4711和端子排盒盖4712;端子排盒体连接在端子排放置盒上且其后端开口;端子排盒盖连接在端子排盒体上且将端子排盒体的后端开口遮挡。端子排盒盖与端子排盒体限定出位于两者之间的端子排盒腔47111,第一端子排设于端子排盒腔内。
端子排盒体上设有端子排盒盖挂接部47116,端子排盒盖上有端子排盒盖挂接孔47121,端子排盒盖挂在端子排盒体上,然后通过螺钉将端子排盒盖和端子排盒体连接。
端子排盒体包括设于其侧部且相对设置的端子排盒第一侧板47112和端子排盒第二侧板47113,端子排盒第一侧板上设有供联机线穿出端子排盒体的端子排出线孔47114。
端子排盒盖的一侧端向端子排盒第一侧板远离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侧延伸以使端子排盒盖远离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端凸于端子排盒第一侧板,端子排盒盖凸于端子排盒第一侧板的区域遮挡联机线,能够将对联机线和第一端子排连接处设置在端子排盒盖内,避免用户误触,起到安全防护的作用。
端子排盒第二侧板47113设有供第一连接线穿出端子排盒体的连接线出线孔47115。
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端子排放置盒顶部的端子排放置盒顶板31242,端子排放置盒顶板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使得端子排放置盒顶板上的水容易流下,避免水进入端子排放置腔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端子排放置盒上设有连接柱,端子排盒体上设有连接耳,连接柱与连接耳连接,其中,连接耳可为4个。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4-图29,主体还包括联机线出线夹483,联机线出线夹483设于端子排盒的下方且连接在后蜗壳上,从端子排盒出来的线先穿过联机线出线夹483再穿出第一引出孔。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4-图29,主体还包括第一散热板473,第一散热板为金属板,第一散热板与端子排盒连接,端子排放置盒通过第一散热板与端子排盒连接,能够起到对端子排盒的散热作用,且能够对端子排盒和端子排放置盒的加强作用。
其中,端子排放置盒包括位于其前侧的端子排放置盒前板,端子排盒包括位于其前侧的端子排盒前板。
第一散热板473设于端子排放置腔内,第一散热板位于端子排放置盒前板与端子排盒前板之间;或者,第一散热板473设于端子排放置盒前板的前侧。
第一散热板的前表面面积大于端子排盒前板的前表面面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1-图23,电器盒包括电器盒盒体441和电器盒盒盖442,其中,电器盒盒体的前端设有开口,电器盒盒盖连接在电器盒盒体的前端,并且,电器盒盒盖将电器盒盒体的前端开口遮挡。其中,电器盒盒体连接在新风蜗壳上。
参考图21-图23,主体还包括第二端子排474,第二端子排474设于电器盒内,第一连接线通过第二端子排和电路板连接,方便第一端子排和电路板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导流件位于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导流件的宽度方向;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内,并经风机腔、导流风道流至室内。电路板设于新风蜗壳的前侧且用于控制立式空调室内机。
第一端子排设置在新风蜗壳的后侧;第一连接线的一端与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电路板连接。
本申请将第一端子排固定在新风蜗壳的后侧,方便联机线引出机壳外,设置第一连接线方便与电路板连接且避免将联机线与电路板连接的线与联机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1-图23,电器盒盒体包括盒体后板4411,其中,盒体后板设于电器盒盒体的后部。
电器盒盒体还包括盒体围板4412,其中,盒体围板连接在盒体后板的前侧,盒体围板的前端形成电器盒盒体的前端开口。
参考图21-图23,盒体围板包括设于盒体围板顶部的盒体顶板44121,盒体围板包括设于盒体围板底部的盒体底板44122,盒体围板包括设于盒体围板侧部的盒体第一侧板44123和盒体第二侧板43124,其中,盒体第一侧板44123和盒体第二侧板43124相对设置。
机壳还包括设于其顶部的顶盖,机壳还包括设于其底部的底座151,机壳还包括设于其前侧的前壳,顶盖位于前壳的顶部,底座位于前壳的底部,机壳还包括设于其后侧后壳,后壳连接在前壳的后方,顶盖位于前壳的顶部,底座位于前壳的底部。
电器盒盒体与底座连接,提高电器盒的稳定性。
参考图21-图23,底座包括底座底板1511,其中,底座底板1151设于底座的底部,底座还包括底座第一固定柱1512,其中,底座第一固定柱设于底座底板的顶面上,底座第一固定柱设于盒体后板的后方,盒体后板与底座第一固定柱可拆卸连接,方便电器盒的拆装。
参考图21-图23,电器盒盒盖包括盒盖前板4421和盒盖围板4422,其中,盒盖前板设于电器盒盒盖的前侧,盒盖围板设于盒盖前板的后侧,盒盖围板与盒盖前板连接,电器盒盒该连接在电器盒盒体上时,盒盖围板位于电器盒盒体的外侧。
其中,参考图21-图23,盒盖围板包括设于盒盖围板顶部的盒盖顶板44221,盒盖围板还包括设于盒盖围板侧部的盒盖第一侧板44222和盒盖第二侧板44223,其中,盒盖第一侧板和盒盖第二侧板相对设置。
盒盖围板还可包括设于盒盖围板底部的盒盖底板(未图示)。
其中,电器盒盒盖连接在电器盒盒体上时,盒盖顶板位于电器盒盒体的上方,盒盖第一侧板和盒盖第二侧板位于电器盒盒体的外侧,当电器盒盒盖具有盒盖底板时,盒盖底板设于电器盒盒体的下方,电器盒盒盖罩设在电器盒盒体的前端。
当然,电器盒盒盖可不具有盒盖底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端子排放置盒位于后蜗壳的后侧且位于后蜗壳的顶部;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端子排放置盒内的端子排放置腔,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端子排通过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端子排放置腔内,第一端子排连接在端子排放置盒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1,换热进风口开设于机壳的后侧;机壳上设有换热净化***口1124,换热净化***口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且位于换热进风口的前侧。
参考图30-图31,主体包括换热蜗壳25,换热蜗壳设于第一腔内,换热蜗壳包括设于其内的蜗舌风道253。
室内换热器设于第一腔内且位于蜗舌风道靠近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换热风机设于蜗舌风道内且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参考图30-图31,主体还包括换热净化装置24,换热净化装置24通过换热净化***口***第一腔内且位于换热进风口和室内换热器之间。
参考图30-图31,换热蜗壳包括前蜗舌251和后蜗舌252,后蜗舌252的后端位于换热风机和室内换热器之间。
参考图30-图31,室内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第一端板214,换热器第一端板设于室内换热器的第一侧端且位于后蜗舌远离换热风机的一侧。
参考图30-图31,机壳包括后壳伸出板116,后壳伸出板沿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后壳伸出板位于换热净化***口靠近后蜗舌的一侧;后壳伸出板的后端位于换热器第一端板远离后蜗舌的一侧。
参考图30-图35,后壳伸出板靠近换热器第一端板的侧面上设有导水筋1161,导水筋包括倾斜设置的导流面11611,导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在后壳伸出板靠近换热器第一端板的侧面上设有导水筋,设置导水筋包括倾斜设置的导流面且导流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呈锐角,使得在后壳伸出板靠近换热器第一端板的侧面上产生冷凝水时,导流面能够行使导流的作用,将冷凝水导流至下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5,后壳伸出板与换热器第一端板的最小距离小于25mm,使得后壳伸出板与换热器第一端板之间的距离较小,避免用户通过换热进风口看到室内换热器前侧的零件,增加视觉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设于换热蜗壳和室内换热器的下方以承接水;沿竖直方向,导水筋的底端位于接水盘的上方,使得导水筋向下导流的冷凝水流至接水盘内。
导水筋的顶端与接水盘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不重合,使得能够对无法流至接水盘内平面上的冷凝水进行引导,增大导水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5,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翅片以及贯穿翅片且供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管212。
换热器第一端板连接在室内换热器的一侧端,在室内换热器的另一侧端设有换热器第二端板215。
参考图30-图35,换热器第一端板包括第一端板体2141和第一连接端板2142。第一端板体上设有供制冷剂管穿过的第一端板孔21411;第一连接端板与第一端板体靠近后壳伸出板的侧端连接。
换热器第一端板还包括第二连接端板2143,第二连接端板与第一连接端板相对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5,后壳伸出板后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板一侧设有第一伸出面1162,第一伸出面与第一连接端板靠近后壳伸出板的平面平行。
第一伸出面与所述第一连接端板靠近后壳伸出板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小于25mm。导水筋位于第一伸出面的前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蜗壳包括位于其顶部的换热蜗壳顶板255,换热蜗壳顶板上设有贯穿其的顶板排水孔2551,避免冷凝水在换热蜗壳顶部积聚。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0-图35,后壳伸出板沿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设置,后壳伸出板位于换热净化***口靠近后蜗舌的一侧;后壳伸出板的后端位于换热器第一端板远离后蜗舌的一侧;后壳伸出板与换热器第一端板的最小距离小于25mm,使得后壳伸出板与换热器第一端板之间的距离较小,避免用户通过换热进风口看到室内换热器前侧的零件,增加视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内,并经所述风机腔流至室内;
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电线;
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
所述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所述联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第一引出孔穿出所述机壳;
端子排放置盒,设于所述新风蜗壳上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后侧;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内的端子排放置腔,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
所述第一端子排通过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所述端子排放置腔内,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端子排盒,其通过所述端子排放置腔的后端开口放置在所述端子排放置腔内,所述端子排盒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
所述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端子排盒内;所述联机线从所述端子排盒内穿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蜗壳包括:
前蜗壳,设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
后蜗壳,连接在所述前蜗壳的后方且与所述前蜗壳限定出所述风机腔;
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位于所述后蜗壳的后侧且位于所述后蜗壳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排盒包括:
端子排盒体,连接在所述端子排放置盒上且其后端开口;
端子排盒盖,连接在所述端子排盒体上且将所述端子排盒体的后端开口遮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排盒体包括设于其侧部且相对设置的端子排盒第一侧板和端子排盒第二侧板,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上设有供所述联机线穿出所述端子排盒体的端子排盒出线孔;
所述端子排盒盖的一侧端向端子排盒第一侧板远离所述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侧延伸以使所述端子排盒盖远离所述端子排盒第二侧板的一端凸于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所述端子排盒盖凸于所述端子排盒第一侧板的区域遮挡所述联机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包括设于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顶部的端子排放置盒顶板,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顶板与水平面呈锐角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散热板,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端子排盒连接以对端子排盒散热,所述端子排放置盒通过所述第一散热板与所述端子排盒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所述导流件包括设于其底端的导流件进风口以及设于其前侧的导流件出风口,所述导流件进风口和导流件出风口与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导流件进风口与所述风机腔连通;所述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所述导流件的宽度方向;
电器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
电路板,设于所述电器盒内且用于控制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
第一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端子排,设于所述电器盒内,所述第一连接线通过所述第二端子排和所述电路板连接。
10.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的顶部到所述主体的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所述主体至少包括位于所述主体内的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所述主体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上形成有换热进风口、换热出风口和新风进风口,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所述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所述主体的后侧;
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腔内;
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
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
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所述导流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由导流件的第一侧到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为所述导流件的宽度方向;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第二腔内,并经所述风机腔、导流风道流至室内;
电路板,设于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且用于控制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
联机线,用于连接空调室外机的电线;
第一端子排,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设置在所述新风蜗壳的后侧;
所述机壳的后侧设有第一引出孔;所述联机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第一引出孔穿出所述机壳;
所述主体还包括:
第一连接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子排连接且其另一端由所述导流件的第二侧绕到所述新风蜗壳的前侧与所述电路板连接。
CN202322668259.0U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11975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8259.0U CN221197545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668259.0U CN221197545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97545U true CN221197545U (zh) 2024-06-21

Family

ID=91487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668259.0U Active CN221197545U (zh) 2023-09-28 2023-09-28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975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6933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空調ユニット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61870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4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9880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09881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7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955070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1197552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46654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9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13007815A (zh) 空调
CN22123793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97550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32459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23793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21122391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763591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23723U (zh) 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