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54506U - 负压引流敷料 - Google Patents

负压引流敷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54506U
CN221154506U CN202322498652.XU CN202322498652U CN221154506U CN 221154506 U CN221154506 U CN 221154506U CN 202322498652 U CN202322498652 U CN 202322498652U CN 221154506 U CN221154506 U CN 2211545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negative pressure
pressure drainage
drainage dressing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986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车七石
陈欣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ainhome Pharm and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ainhome Pharm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ainhome Pharm and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ainhome Pharm and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986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545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545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545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负压引流敷料包括吸盘、高透湿膜层、阻水透气膜片、吸液层、隔离层、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离型膜层,高透湿膜层、吸液层、隔离层、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离型膜层依次顺序层叠连接,离型膜层能够从打孔硅凝胶贴层撕离,高透湿膜层贯穿有第一透气孔,吸液层贯穿有第二透气孔,第二透气孔与第一透气孔相对应,阻水透气膜片设置在第一透气孔与第二透气孔之间以用于连通第一透气孔与第二透气孔,吸盘连接于高透湿膜层并与第一透气孔相通。负压引流敷料能够提高渗液水分挥发效率,有利于保持伤口干燥和减低伤口压力,减少患者换药次数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减少伤口感染风险。

Description

负压引流敷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负压引流敷料。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是一种近几年兴起、广泛应用于急性、慢性和感染性伤口等难愈性伤口的治疗技术。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不但可清除伤口渗液,避免渗液对伤口愈合的影响,抑制细菌的生长,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减低伤口部位压力,刺激伤口微血管组织的生长,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技术中一次性封闭式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中的封闭式负压敷料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因伤口渗液的粘稠度偏高,导致伤口渗液在封闭式负压敷料的敷芯内部和底部被吸收,没有进入封闭式负压敷料的敷芯上表面,渗液的水分挥发效率变慢,患者贴合封闭式负压敷料后的承重增加,不利于渗液管理,在渗液量增多的情况下,会增加患者换药次数,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伤口感染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负压引流敷料。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敷料能够高效管理伤口渗液,使渗液水分快速挥发,提高渗液水分挥发效率,避免伤口表面渗液聚集,减少患者换药次数,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减少伤口感染风险。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
一种负压引流敷料,包括吸盘、高透湿膜层、阻水透气膜片、吸液层、隔离层、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离型膜层,所述高透湿膜层、所述吸液层、所述隔离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所述离型膜层依次顺序层叠连接,所述离型膜层能够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撕离,所述高透湿膜层贯穿有第一透气孔,所述吸液层贯穿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对应,所述阻水透气膜片设置在所述高透湿膜层与所述吸液层之间,且所述阻水透气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之间以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所述吸盘连接于所述高透湿膜层并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通,所述吸盘用于外接负压设备以对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产生负压。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连接层,所述高透湿膜层朝向所述吸液层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连接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朝向所述隔离层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连接层,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外边缘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外边缘通过所述连接层连接,以包裹所述吸液层与所述隔离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连接层呈网格状;
(2)所述连接层占比所述高透湿膜层表面积的70%~80%;
(3)所述连接层采用聚丙烯酸粘合剂涂覆形成的聚丙烯酸粘合层,所述聚丙烯酸粘合层的剥离力>1N/c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高透湿膜层为亲水性聚氨酯薄膜;
(2)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厚度为10μm~100μm;
(3)所述高透湿膜层贯穿有直径为0.2μm~0.45μm的透气微孔,以使得水蒸气透过率为500g/(m2·24h)~3000g/(m2·24h)。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对齐;
(2)所述第一透气孔的内径为5mm~8mm;
(3)所述第二透气孔的内径为5mm~8mm;
(4)所述第一透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透气孔的位置靠近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的其中一端部;
(5)所述阻水透气膜片的直径为10mm~50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吸液层的尺寸小于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尺寸以及小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
(2)所述隔离层的尺寸小于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尺寸以及小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
(3)所述吸液层的尺寸与所述隔离层的尺寸相同;
(4)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与所述离型膜层的尺寸相同;
(5)所述高透湿膜层、所述吸液层、所述隔离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所述离型膜层分别呈长条形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吸液层含有能够吸水的树脂颗粒或纤维;优选地,所述树脂颗粒为SAP材料,所述纤维为SAF材料;
(2)所述吸液层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柔性多孔纤维管、3D网布以及PU海绵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柱状结构的外径为1.5mm~3mm;
(3)所述吸液层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有无纺布层;
(4)所述吸液层的液体吸收量为10g/g~80g/g。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隔离层为3D网布层或PU海绵层;
(2)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为2mm~3.5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打孔孔径为1.0mm~2.0mm;
(2)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硅凝胶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朝向所述离型膜层的表面连接有所述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的剥离力为0.1N/cm~0.5N/c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离型膜层为具有低表面极性和化学惰性的聚四氟乙烯薄膜;
(2)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mm~0.3mm;
(3)所述离型膜层为半透明雾面状;
(4)所述吸盘直径为20mm~75mm;
(5)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吸盘连接,所述导管的外径为2.0mm~4.0mm。
上述负压引流敷料在使用时,通过外接负压设备使得负压引流敷料上的第一透气孔与第二透气孔产生负压,使得吸液层、隔离层处于负压环境中,实现伤口渗液吸入吸液层中,渗液中的水分通过表层的高透湿膜层向外挥发,提高渗液水分挥发效率,避免伤口表面渗液聚集,有利于保持伤口干燥和减低伤口压力,减少患者换药次数,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减少伤口感染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为了更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及其有益效果,下面将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负压引流敷料;100、吸盘;200、高透湿膜层;201、第一透气孔;300、阻水透气膜片;400、吸液层;401、第二透气孔;500、隔离层;600、打孔硅凝胶贴层;700、离型膜层;800、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以解决传统技术中封闭式负压敷料在使用时,渗液的水分挥发效率变慢,患者贴合封闭式负压敷料后的承重增加,不利于渗液管理,在渗液量增多的情况下,会增加患者换药次数,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伤口感染风险的问题中的至少一种问题。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负压引流敷料10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压引流敷料10,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的负压引流敷料10能够用于医疗用途,具体可以用于患者伤口愈合治疗使用。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负压引流敷料10的结构,以下将结合附图对负压引流敷料10进行介绍。
示例性的,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包括吸盘100、高透湿膜层200、阻水透气膜片300、吸液层400、隔离层5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及离型膜层700。
高透湿膜层200、吸液层400、隔离层5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及离型膜层700依次顺序层叠连接。离型膜层700能够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撕离,在使用时,施力将离型膜层700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上撕离,漏出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用于贴合患者的伤口处。高透湿膜层200贯穿有第一透气孔201。吸液层400贯穿有第二透气孔401。第二透气孔401与第一透气孔201相对应。阻水透气膜片300设置在高透湿膜层200与吸液层400之间,且阻水透气膜片300设置在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之间以用于连通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吸盘100连接于高透湿膜层200并与第一透气孔201相通。吸盘100用于外接负压设备以对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产生负压。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负压引流敷料10还包括连接层。高透湿膜层200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层。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朝向隔离层500的表面设置有连接层。高透湿膜层200的外边缘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外边缘通过连接层连接,以包裹吸液层400与隔离层50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高透湿膜层200可以是高透湿PU膜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层呈网格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表面积的70%~80%。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层采用聚丙烯酸粘合剂涂覆形成的聚丙烯酸粘合层,聚丙烯酸粘合层的剥离力>1N/cm。聚丙烯酸粘合层在制备时可以通过涂聚丙烯粘合剂涂覆于连接层,其中连接层的表面有20%~30%面积无涂聚丙烯粘合剂,形成占比70%~80%的网孔均匀分布的网格状连接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高透湿膜层200为亲水性聚氨酯薄膜。高透湿膜层200具有延展性、防水、阻菌能力,高透湿膜层200为半透明雾面。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高透湿膜层200的厚度为10μm~100μ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高透湿膜层200贯穿有直径为0.2μm~0.45μm的透气微孔,以使得水蒸气透过率为500g/(m2·24h)~3000g/(m2·24h)。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对齐。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201的内径为5mm~8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透气孔401的内径为5mm~8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透气孔201的位置、第二透气孔401的位置靠近于负压引流敷料10的其中一端部。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阻水透气膜片300的直径为10mm~50mm。阻水透气膜片300能够覆盖第一透气孔201、第二透气孔401,阻水透气膜片300可以通过气体且阻止液体通过,吸附的气体通过阻水透气膜片300后进入负压设备。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的尺寸小于高透湿膜层200的尺寸以及小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尺寸。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500的尺寸小于高透湿膜层200的尺寸以及小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尺寸。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的尺寸与隔离层500的尺寸相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尺寸与离型膜层700的尺寸相同。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高透湿膜层200、吸液层400、隔离层5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及离型膜层700分别呈长条形结构。在加工制备时,高透湿膜层200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对齐贴合,两者中间包裹吸液层400、隔离层500,其中,吸液层400、隔离层500位于高透湿膜层200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之间的中间位置处。
优选地,高透湿膜层200的面积、形状和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面积、形状分别相同;吸液层400的面积、形状和隔离层500的面积、形状分别相同。吸液层400的面积比高透湿膜层的面积小。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含有能够吸水的树脂颗粒或纤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树脂颗粒为SAP材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纤维为SAF材料。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柱状结构包括柔性多孔纤维管、3D网布以及PU海绵中的一种或几种。柱状结构均匀分布于吸液层400。其中,3D网布为聚酯纤维编织的三维布料,内部有规则编织的弹丝。PU海绵为多孔聚氨酯海绵材料制备而成。吸液层400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吸液层400内部有丰富的空隙,在负压环境下可将渗液引流至吸液层400上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柱状结构的外径为1.5mm~3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有无纺布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液层400的液体吸收量为10g/g~80g/g。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500为3D网布层或PU海绵层。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500的厚度为2mm~3.5mm。负压引流敷料10在使用过程中,负压引流敷料10内的各个层结构处于负压环境,伤口的渗液可通过隔离层500内部的空隙进入吸液层400以及扩散进入未饱吸收渗液的吸液层400部位,隔离层500还可以阻隔吸收了渗液的吸液层400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接触,防止被吸收的渗液通过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孔洞接触伤口。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打孔孔径为1.0mm~2.0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朝向离型膜层700的表面的硅凝胶层的剥离力为0.1N/cm~0.5N/cm。其中,打孔硅凝胶贴层600另一表面的连接层采用聚丙烯酸粘合剂涂覆形成的聚丙烯酸粘合层的剥离力>1N/cm,如此设置,便于离型膜层700从负压引流敷料10上撕离。另外,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朝向离型膜层700的表面的硅凝胶层的剥离力为0.1N/cm~0.5N/cm,其剥离力小,贴合伤口后避免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减少对伤口刺激。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离型膜层700为具有低表面极性和化学惰性的聚四氟乙烯薄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离型膜层700的厚度为0.1mm~0.3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离型膜层700为半透明雾面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吸盘100直径为20mm~75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负压引流敷料10还包括导管800,导管800与吸盘100连接,导管800的外径为2.0mm~4.0mm。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实施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包括吸盘100、导管800、高透湿膜层200、阻水透气膜片300、吸液层400、隔离层5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及离型膜层700。高透湿膜层200、吸液层400、隔离层5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及离型膜层700依次顺序层叠连接。离型膜层700能够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撕离,在使用时,施力将离型膜层700从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上撕离,漏出打孔硅凝胶贴层600以用于贴合患者的伤口处。高透湿膜层200贯穿有第一透气孔201。吸液层400贯穿有第二透气孔401。第二透气孔401与第一透气孔201相对应。阻水透气膜片300设置在高透湿膜层200与吸液层400之间,且阻水透气膜片300设置在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之间以用于连通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吸盘100连接于高透湿膜层200并与第一透气孔201相通。吸盘100用于外接负压设备以对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产生负压。
其中,高透湿膜层200、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尺寸均为10cm×20cm,负压引流敷料10的面积为10×20cm2。吸液层400和隔离层500的尺寸均为6cm×16cm。隔离层500为3D网布层,3D网布层朝向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编织的网孔形状为椭圆形孔,3D网布层朝向打孔硅凝胶贴层600的表面编织的网孔形状为三角形孔,隔离层500的厚度为2.0mm,隔离层500中的弹丝丝径为0.1mm。离型膜为聚四氟乙烯薄膜,厚度为1mm。高透湿膜层200上的第一透气孔201的直径为8mm,吸液层400上的第二透气孔401的直径为8mm,阻水透气膜片300的直径为15mm。高透湿膜层厚度为100μm,表面有均匀分布的直径为0.35μm的透气微孔。高透湿膜层200为亲水性聚氨酯薄膜。高透湿膜层200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通过聚丙烯酸胶水涂覆形成网格状的连接层,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75%,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有25%面积无涂聚丙烯粘合剂。
吸液层400为含有超高吸水能力的SAP树脂颗粒,吸液层400厚度为3.5mm;吸液层400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有厚度0.5mm的无纺布层,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50g/g。吸液层400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为柔性多孔纤维管,柔性多孔纤维管横截面的直径为3mm,柔性多孔纤维管柱体高度与吸液层400厚度相同,相邻的纤维管相邻柱体之间的间距为15mm。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实施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2中吸液层400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为3D网布,3D网布横截面的直径为3mm。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实施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2mm。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实施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实施例3中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2mm,吸液层400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为3D网布,3D网布横截面的直径为3mm。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PU膜层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通过聚丙烯酸胶水涂覆形成完整的连接层,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100%,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3.5mm,吸液层400无柔性多孔纤维管的柱状结构。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PU膜层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通过聚丙烯酸胶水涂覆形成完整的连接层,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100%,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2mm,吸液层400无柔性多孔纤维管的柱状结构。
对比例3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吸液层400无柔性多孔纤维管的柱状结构。
对比例4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3.5mm,吸液层400无柔性多孔纤维管的柱状结构。
对比例5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PU膜层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通过聚丙烯酸胶水涂覆形成完整的连接层,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100%。
对比例6
本对比例提供了一种负压引流敷料10。
本对比例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本对比例中,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PU膜层朝向吸液层400的表面通过聚丙烯酸胶水涂覆形成完整的连接层,连接层占比高透湿膜层200的表面100%,整个吸液层400液体吸收量为27g/g,吸液层400厚度为2mm。
对实施例1~实施例4、对比例1~对比例6中的负压引流敷料10分别进行水蒸气透过率试验。实施例1~实施例4、对比例1~对比例6中的负压引流敷料10各进行3组实验。水蒸气透过率试验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取洁净、干燥的透湿杯,内径为(35.7±0.1)mm(截面积为10cm2),往透湿杯中加入20ml左右的纯化水。将各个负压引流敷料10裁剪成合适尺寸的圆形试样,移除离型膜,将试样贴于透湿杯的上凸缘,固定试样。将透湿杯放置在相对湿度(RH)≤20%、温度为37℃±0.5℃的干燥箱中进行干燥培养24h。
记录实验期前试样、容器和液体的总重量为m1,试验期后试样、容器和液体的总重量为m2,根据m1、m2计算试样的水蒸气透过率。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由表1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4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水蒸气挥发作用明显,实施例1~4的水蒸气透过率均>1500g/m2·24h,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敷料10能够有效促进被吸收进吸液层400的渗液的水分挥发,有利于渗液管理,减少更换次数,其中,实施例4为最佳实施例。
对比例1~2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中,采用涂胶面积100%的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吸液层400无填充柱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例1~2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水蒸气透过率比实施例1~4的水蒸气透过率小约1500~2400g/m2·24h,对比例1~2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水蒸气挥发作用低。
对比例3~4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中,吸液层400无填充柱状结构,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例3~4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水蒸气透过率比实施例1~4的水蒸气透过率小约900~1900g/m2·24h,对比例3~4的水蒸气挥发作用比对比例1~2的水蒸气挥发作用好单比实施例1~4的水蒸气挥发作用差,可见,本申请中吸液层400填充柱状结构能够促进被吸收渗液进入负压引流敷料10的吸液层400的上层,促进被吸收渗液中的水分挥发。
对比例5~6的负压引流敷料10中,采用涂胶面积100%的PU膜层代替高透湿膜层200,试验结果表明对比例5~6的负压引流敷料10的水蒸气透过率比实施例1~4的水蒸气透过率小约500~1400g/m2·24h,对比例5~6的水蒸气挥发作用比对比例1~2的水蒸气挥发作用好,比实施例1~4的水蒸气挥发作用差,可见,本申请中的高透湿膜层200透气作用比PU膜层好,能够促进被吸收渗液中的水分挥发。
综上所述,上述负压引流敷料10在使用时,通过外接负压设备使得负压引流敷料10上的第一透气孔201与第二透气孔401产生负压,使得吸液层400、隔离层500处于负压环境中,实现伤口渗液吸入吸液层400中,渗液中的水分通过表层的高透湿膜层200向外挥发,提高渗液水分挥发效率,避免伤口表面渗液聚集,有利于保持伤口干燥和减低伤口压力,减少患者换药次数,促进伤口愈合,提高治疗效果以及减少伤口感染风险。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吸盘、高透湿膜层、阻水透气膜片、吸液层、隔离层、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离型膜层,所述高透湿膜层、所述吸液层、所述隔离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所述离型膜层依次顺序层叠连接,所述离型膜层能够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撕离,所述高透湿膜层贯穿有第一透气孔,所述吸液层贯穿有第二透气孔,所述第二透气孔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对应,所述阻水透气膜片设置在所述高透湿膜层与所述吸液层之间,且所述阻水透气膜片设置在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之间以用于连通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所述吸盘连接于所述高透湿膜层并与所述第一透气孔相通,所述吸盘用于外接负压设备以对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产生负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连接层,所述高透湿膜层朝向所述吸液层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连接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朝向所述隔离层的表面设置有所述连接层,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外边缘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外边缘通过所述连接层连接,以包裹所述吸液层与所述隔离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连接层呈网格状;
(2)所述连接层占比所述高透湿膜层表面积的70%~80%;
(3)所述连接层采用聚丙烯酸粘合剂涂覆形成的聚丙烯酸粘合层,所述聚丙烯酸粘合层的剥离力>1N/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高透湿膜层为亲水性聚氨酯薄膜;
(2)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厚度为10μm~100μm;
(3)所述高透湿膜层贯穿有直径为0.2μm~0.45μm的透气微孔,以使得水蒸气透过率为500g/(m2·24h)~3000g/(m2·24h)。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第一透气孔与所述第二透气孔对齐;
(2)所述第一透气孔的内径为5mm~8mm;
(3)所述第二透气孔的内径为5mm~8mm;
(4)所述第一透气孔的位置、所述第二透气孔的位置靠近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的其中一端部;
(5)所述阻水透气膜片的直径为10mm~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吸液层的尺寸小于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尺寸以及小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
(2)所述隔离层的尺寸小于所述高透湿膜层的尺寸以及小于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
(3)所述吸液层的尺寸与所述隔离层的尺寸相同;
(4)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尺寸与所述离型膜层的尺寸相同;
(5)所述高透湿膜层、所述吸液层、所述隔离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以及所述离型膜层分别呈长条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吸液层含有能够吸水的树脂颗粒或纤维;优选地,所述树脂颗粒为SAP材料,所述纤维为SAF材料;
(2)所述吸液层贯穿有多个间隔分布的柱状结构,所述柱状结构包括柔性多孔纤维管、3D网布以及PU海绵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地,所述柱状结构的外径为1.5mm~3mm;
(3)所述吸液层的两个表面分别连接有无纺布层;
(4)所述吸液层的液体吸收量为10g/g~80g/g。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隔离层为3D网布层或PU海绵层;
(2)所述隔离层的厚度为2mm~3.5mm。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的打孔孔径为1.0mm~2.0mm;
(2)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硅凝胶层,所述打孔硅凝胶贴层朝向所述离型膜层的表面连接有所述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的剥离力为0.1N/cm~0.5N/cm。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负压引流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满足下述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1)所述离型膜层为具有低表面极性和化学惰性的聚四氟乙烯薄膜;
(2)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0.1mm~0.3mm;
(3)所述离型膜层为半透明雾面状;
(4)所述吸盘直径为20mm~75mm;
(5)所述负压引流敷料还包括导管,所述导管与所述吸盘连接,所述导管的外径为2.0mm~4.0mm。
CN202322498652.XU 2023-09-14 2023-09-14 负压引流敷料 Active CN2211545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8652.XU CN221154506U (zh) 2023-09-14 2023-09-14 负压引流敷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98652.XU CN221154506U (zh) 2023-09-14 2023-09-14 负压引流敷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54506U true CN221154506U (zh) 2024-06-18

Family

ID=914626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98652.XU Active CN221154506U (zh) 2023-09-14 2023-09-14 负压引流敷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545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1994B (zh) 吸收性负压伤口疗法敷料
EP3669840B1 (en) Medical system with flexible fluid storage bridge
CN108472160B (zh) 负压伤口疗法设备
EP3397219B1 (en) Absorbent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dressing
US12004926B2 (en) Wound dressings and systems with remote oxygen generation for topical wound therapy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5636532B (zh) 用于采集皮肤移植片的吸收性基底
EP0108063B1 (en) Absorbent body with semipermeable membrane
US20210236342A1 (en) Wound Dressings and Systems with Low-Flow Therapeutic Gas Sources for Topical Wound Therapy and Related Methods
US10231877B2 (en) Wound-covering article with preparation for attachment of a vacuum device
WO2019060667A1 (en) DRESSINGS AND SYSTEMS WITH HIGH SPEED THERAPEUTIC GAS SOURCES FOR TOPICAL WELD THERAPY AND RELATED METHODS
JP2017518105A (ja) 流体獲得および分配特徴を備えるドレッシング
TWM553191U (zh) 負壓傷口敷料
JP2013509978A (ja) 創傷包帯の部材
WO2013029652A1 (en) Bandage
WO2020141059A1 (en) 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 apparatus
US20120215193A1 (en) Self-adaptive and optionally also otherwise adaptable wound dressing
CN105597136A (zh) 一种导湿快干的伤口敷料
CN221154506U (zh) 负压引流敷料
CN117137725A (zh) 负压引流敷料
CN111616865A (zh) 一种保持创面清洁干爽的医用创面敷料
CN218458247U (zh) 一种便携式创面管理敷料
WO2021209950A1 (en) Dressing with perforated superabsorbent sheet
CN211985915U (zh) 一种功能性敷料
CN211131712U (zh) 一种高透湿硅凝胶微负压引流敷料
CN106943232A (zh) 复合型多孔轻质强吸水性医用吸水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