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146851U - 制冷*** - Google Patents

制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146851U
CN221146851U CN202323046999.7U CN202323046999U CN221146851U CN 221146851 U CN221146851 U CN 221146851U CN 202323046999 U CN202323046999 U CN 202323046999U CN 221146851 U CN221146851 U CN 221146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indoor heat
refrigeration
outlet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0469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志勇
吴天青
刘科伟
李鼎谦
吕东建
张军武
谢文科
张子文
赵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Guangdong Haiw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0469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1468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146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1468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制冷***包括:第一制冷子***、第二制冷子***和送风机构;第一制冷子***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二制冷子***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位于送风机构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本申请的制冷***,在两个室内换热器中的之一冷量不足时,循环空气的温降仍然均匀和平衡的,消除了部分负载时单***开启情况下送风温度不均匀的弊端。

Description

制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制冷***。
背景技术
双循环制冷***通常具有第一制冷子***和第二制冷子***,夏季运行压缩机模式,以压缩机作为冷源,冬季切换至氟泵模式,以氟泵作为冷源,过渡季节切换至混合模式,压缩机和氟泵同时作为冷源。
但是,相关技术中的双循环制冷***在模式切换过程或单***运行中通常会出现送风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能够解决模式切换过程或单***运行中出现送风温度不均匀的问题。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冷***,所述制冷***包括:第一制冷子***、第二制冷子***和送风机构;
所述第一制冷子***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所述第二制冷子***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位于所述送风机构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的制冷***,第一制冷子***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制冷子***的第二室内换热器分别位于送风机构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在两个室内换热器中的之一冷量不足时,循环空气的温降仍然均匀和平衡的,消除了部分负载时单***开启情况下送风温度不均匀的弊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相关技术中制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的位置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制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补偿单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第一制冷子***;
11、第一室内换热器;1101、第一进液口;1102、第一出液口;12、第一主进液管;13、第一主回液管;14、第一电子膨胀阀;15、第一室外换热器;1501、第三进液口;1502、第三出液口;16、第一压缩机;17、第一制冷剂泵;18、第一旁通支路;19、第一单向阀;110、第二旁通支路;111、第二单向阀;112、第三单向阀;113、第一排风机;
2、第二制冷子***;
21、第二室内换热器;2101、第二进液口;2102、第二出液口;22、第二主进液管;23、第二主回液管;24、第二电子膨胀阀;25、第二室外换热器;2501、第四进液口;2502、第四出液口;26、第二压缩机;27、第二制冷剂泵;28、第三旁通支路;29、第四单向阀;210、第四旁通支路;211、第五单向阀;212、第六单向阀;213、第二排风机;
3、送风机构;
4、制冷末端模块;
5、补偿单元;
1000、室外主机。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
参考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多子***的制冷***由两个***组成,两个***的蒸发器001共用一个送风机002,两个蒸发器001各自占据送风机002的部分送风路径。
在部分负载时制冷***仅需要开启其中一个***,也即其中一个蒸发器001正常制冷,另一个蒸发器001不制冷,送风机002驱动的一部分空气流经制冷状态的蒸发器001,温度降低,另一部分空气流经非制冷状态的蒸发器001,温度不变,这就导致制冷***的末端出风存在温差,出风温度不均匀。且单***运行时,需要开启全部送风机002,导致一半送风机做无用功。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冷***,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消除了部分负载时单***开启情况下送风温度不均匀的弊端。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结合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冷***,制冷***包括:第一制冷子***1、第二制冷子***2和送风机构3。
第一制冷子***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第二制冷子***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分别位于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
本实施例的制冷***,第一制冷子***1的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制冷子***2的第二室内换热器21分别位于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在两个室内换热器中的之一冷量不足时,循环空气的温降仍然均匀和平衡的,消除了部分负载时单***开启情况下送风温度不均匀的弊端。
其中,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为两个独立的制冷子***,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布置在数据中心或机房的室内侧,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能够独立地通过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与室内的循环空气换热,实现对循环空气的冷却。
可选地,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可以同时运行,也可以不同时运行。另一可选地,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可以同时运行在相同的制冷模式(例如制冷量最高的压缩机制冷模式、兼具制冷量和节能的混合制冷模式,以及最节能的氟泵制冷模式),也可以分别运行在不同的制冷模式。
示例性地,送风机构3布置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即送风机构3将空气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所在侧输送。其中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可以通过送风管道进行限定,送风机构3鼓动的空气沿送风管道流动,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位于送风管道内,或位于连通送风管道的腔室内。
另一可选地,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内部流通制冷剂,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能够将制冷剂从液态转化为气态,需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热量,从而实现对空气的制冷效果。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包括但不限于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等等。
其中,送风机构3包括但不限于轴流风机、贯流风机等等。
结合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均为一个;送风机构3位于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第一室内换热器11位于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
通过上述布置,送风机构3启动后将室内空气吹向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室内空气先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进行接触换热,之后从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11,再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1进行接触换热。
结合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均为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均为一个;送风机构3位于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第二室内换热器21位于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
通过上述布置,送风机构3启动后将室内空气吹向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室内空气先与第一室内换热器11进行接触换热,之后从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21,再与第二室内换热器21进行接触换热。
结合图4、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并联连接;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并联连接。
通过在第一制冷子***1内并联连接多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在第二制冷子***2内并联连接多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能够增大制冷***与室内空气的接触总面积,提高制冷***与室内空气的换热能力,从而提高制冷***的制冷效果。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正对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正对另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
基于多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多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和下游均布置有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流经该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室内空气需要分别流经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当该第一室内换热器11冷量不足或不制冷时,两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可以确保室内空气获得足够的冷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制冷***的兼容性。
结合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正对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正对另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
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沿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和下游均布置有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流经该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室内空气需要分别流经两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当该第二室内换热器21冷量不足或不制冷时,两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可以确保室内空气获得足够的冷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制冷***的兼容性。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制冷***包括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可选地,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均对于一个独立的送风口,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均匀布置在数据中心或机房内,能够大大提高数据中心或机房内部温度的均匀性,确保数据中心或机房内部各处具有相同的制冷效果。
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均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和至少一个送风机构3;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中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分别位于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在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之间依次通过。
通过上述布置,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分别集成第一室内换热器11、第二室内换热器21和至少一个送风机构3,能够独立的对循环空气进行接触制冷,确保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均能对其布置区域进行温度调节。
可选地,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独立控制,例如每个制冷末端模组中的第一室内换热器11可以独立控制制冷剂的流量,第二室内换热器21可以独立控制制冷剂的流量,送风机构3可以独立的控制启动、停止或转速。
另一可选地,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可以作为备份模块,当某一制冷末端模块4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另一制冷末端模块4,保持制冷***的正常运行。
结合图2、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子***1包括第一主进液管12和第一主回液管13;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进液口1101分别连通至第一主进液管12,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出液口1102分别连通至第一主回液管13。
第二制冷子***2包括第二主进液管22和第二主回液管23;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进液口2101分别连通至第二主进液管22,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出液口2102分别连通至第二主回液管23。
通过上述布置,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内的多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能够实现并联连接,多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能够实现并联连接,从而使得每个制冷末端模块4均具有相同的制冷能力。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进液口1101与第一主进液管12之间均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14,每个第二进液口2101与第二主进液管22之间均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24。
利用第一电子膨胀阀14可以控制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制冷剂的流量,对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制冷效果进行调节;利用第二电子膨胀阀24可以控制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制冷剂的流量,对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制冷效果进行调节。
结合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均包括能够相互切换的氟泵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制冷***还包括补偿单元5,补偿单元5分别与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连接,补偿单元5用于在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中的之一进行模式切换时,控制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中的另一个增加冷量供应。
考虑到制冷***需要兼顾制冷需求和节能效果,在某些场景下,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可能会进行制冷模式的切换,例如从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的相互切换,或是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氟泵制冷模式的相互切换,又或是混合制冷模式和氟泵制冷模式的相互切换,切换过程中,压缩机或氟泵需要短暂停机,会导致其所在的制冷子***的制冷量下降,影响制冷***的制冷效果。因此,通过补偿单元5可以在其中一个制冷子***进行模式切换时,控制另一个制冷子***增加冷量供应,实现总冷量的稳定输出。
可选地,补偿单元5控制其中一个制冷子***增加冷量供应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高压缩机或制冷剂泵的功率,提高送风机构3的转速,增加参与接触换热的室内换热器的数量等等。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子***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外换热器15、第一压缩机16、第一制冷剂泵17和至少一个第一电子膨胀阀14。
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进液口1101均通过一个第一电子膨胀阀14连通至第一制冷剂泵17的出口,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出液口1502,每个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进液口1501均连通至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出液口1102。
第二制冷子***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外换热器25、第二压缩机26、第二制冷剂泵27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膨胀阀24。
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进液口2101均通过一个第二电子膨胀阀24连通至第二制冷剂泵27的出口,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出液口2502,每个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进液口2501均连通至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出液口2102。
通过上述布置,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分别实现氟泵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压缩机16和第二压缩机26的数量可以分别为多台,串联或并联布置在第一制冷子***1或第二制冷子***2内,从而提高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在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下的制冷能力。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制冷剂泵17和第二制冷剂泵27的数量也可以为多台,串联或并联布置在第一制冷子***1或第二制冷子***2内,从而提高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在氟泵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下的制冷能力。
结合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和第一制冷剂泵17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一旁通支路18,第一旁通支路18上设有由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一单向阀19;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和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二旁通支路110,第二旁通支路110上设有由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二单向阀111;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与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进液口1501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112。
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和第二制冷剂泵27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三旁通支路28,第三旁通支路28上设有由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到出口的第四单向阀29;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和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四旁通支路210,第四旁通支路210上设有由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五单向阀211;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与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进液口2501之间设有第六单向阀212。
通过上述布置,第一制冷子***1和第二制冷子***2可以分别实现氟泵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的相互切换。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蒸发器(即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21)串联的形式,部分负载下单制冷子***开启时,室内侧空气循环全部经过两个蒸发器,无论该蒸发器对应的制冷子***是否开启,空气的温降较均匀,送风机构3没有无效做工,解决了蒸发器间送风不平衡问题,消除部分负载时单***开启情况下送风温度不均匀的弊端。
参考图5所示,第一制冷子***1中第一压缩机16、第一制冷剂泵17、第一室内换热器11等结构,以及第二制冷子***2中第二压缩机26、第二制冷剂泵27、第二室内换热器21等结构,集成为一个室外主机1000,布置在数据中心或机房的室外侧,制冷末端模块4布置在数据中心或机房的室内侧。
可选地,第一制冷子***1还包括第一排风机113,第一排风机113用于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空气流通效率,提高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换热效率;第二制冷子***2还包括第二排风机213,第二排风机213用于提高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空气流通效率,提高第二室外换热器21的换热效率。第一排风机113和第二排风机213同样被集成在室外主机1000内。
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制冷子***1或第二制冷子***2中可以布置一个或多个辅助器件,该辅助器件的种类包括储液罐、气液分离器、油分离器、过滤器、高压开关、变频控制器,以及多个参数检测器件(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等等。
其中,可选地,储液罐布置在第一制冷剂泵17或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第一室外换热器15或第二室外换热器25输入的制冷剂,首先进入储液罐,之后再由储液罐向第一制冷剂泵17或第二制冷剂泵27输送。储液罐的布置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减少第一制冷剂17或第二制冷剂泵27进口压力波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内的制冷剂灌注量,确保***可以稳定高效的循环制冷。
另一可选地,气液分离器布置在第一压缩机16或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第一室内换热器11或第二室内换热器21输入的制冷剂,首先进入气液分离器,将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分离,之后再将气态制冷剂输入第一压缩机16或第二压缩机26,气液分离器能够防止液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造成压缩机损坏,甚至液体击穿现象,确保压缩机的正常运行。
再一可选地,变频控制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动调整压缩机或制冷剂泵的运行速度,从而达到最佳的能效和工作效率。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制冷***还包括供电子***,供电子***用于分别对第一制冷子***1或第二制冷子***2进行独立供电,并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中提供的控制器对用电设备(例如第一制冷子***1中的第一压缩机16、第一制冷剂泵17、第一电子膨胀阀14、第一单向阀19、第二单向阀111、第三单向阀112和第一排风机113等,以及第二制冷子***2中的第二压缩机26、第二制冷剂泵27、第二电子膨胀阀24、第四单向阀29、第五单向阀211、第六单向阀212和第二排风机213等)进行运行状态的控制,如控制用电设备的启动、停止、转速调整、状态切换等等。
本申请实施例的制冷***采用单室外主机1000对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的形式,多联制冷末端模块4,一方面,可增加***备份能力,在某一制冷末端模块4出现故障时,切换至其余制冷末端模块4工作,提升***整体可靠性;另一方面,多联制冷末端模块4亦可同时分区域控制,使送风更均匀。工作过程如下:
1)多联制冷末端模块4制冷模块做备份
当在工作制冷末端模块4出现送风机构3、电子膨胀阀等影响制冷末端模块4冷量输出的相关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备份制冷末端模块4工作,保持***正常运行。
2)多联制冷末端模块4分区域控制
在该运行状态下,多联制冷末端模块4同时工作,***内电子膨胀阀,送风机构3全部开启,各制冷末端模块4分区域单独控制冷量输出,送风区域减小,风机功耗减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若干个”、“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至少两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包括:第一制冷子***(1)、第二制冷子***(2)和送风机构(3);
所述第一制冷子***(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所述第二制冷子***(2)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分别位于所述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上,且循环空气能够先后流经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室内换热器(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均为一个;其中:
所述送风机构(3)位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位于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
和/或,
所述送风机构(3)位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位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并联连接;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并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正对一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正对另一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
和/或,
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进风侧正对一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出风侧,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出风侧正对另一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进风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包括多个制冷末端模块(4);
每个所述制冷末端模块(4)均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和至少一个所述送风机构(3);
每个所述制冷末端模块(4)中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分别位于所述送风机构(3)的空气流通路径上,循环空气能够在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和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之间依次通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子***(1)包括第一主进液管(12)和第一主回液管(13);每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进液口(1101)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主进液管(12),每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出液口(1102)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一主回液管(13);
所述第二制冷子***(2)包括第二主进液管(22)和第二主回液管(23);每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进液口(2101)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主进液管(22),每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出液口(2102)分别连通至所述第二主回液管(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进液口(1101)与所述第一主进液管(12)之间均设有第一电子膨胀阀(14),每个所述第二进液口(2101)与所述第二主进液管(22)之间均设有第二电子膨胀阀(2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子***(1)和所述第二制冷子***(2)均包括能够相互切换的氟泵制冷模式、压缩机制冷模式和混合制冷模式;
所述制冷***还包括补偿单元(5),所述补偿单元(5)分别与所述第一制冷子***(1)和所述第二制冷子***(2)连接,所述补偿单元(5)用于在所述第一制冷子***(1)和所述第二制冷子***(2)中的之一进行模式切换时,控制所述第一制冷子***(1)和所述第二制冷子***(2)中的另一个增加冷量供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子***(1)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室外换热器(15)、第一压缩机(16)、第一制冷剂泵(17)和至少一个第一电子膨胀阀(14);
每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进液口(1101)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一电子膨胀阀(14)连通至所述第一制冷剂泵(17)的出口,所述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出液口(1502),每个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进液口(1501)均连通至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所述第一室内换热器(11)的第一出液口(1102);
所述第二制冷子***(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室外换热器(25)、第二压缩机(26)、第二制冷剂泵(27)和至少一个第二电子膨胀阀(24);
每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进液口(2101)均通过一个所述第二电子膨胀阀(24)连通至所述第二制冷剂泵(27)的出口,所述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出液口(2502),每个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进液口(2501)均连通至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分别连通至每个所述第二室内换热器(21)的第二出液口(210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和所述第一制冷剂泵(17)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一旁通支路(18),所述第一旁通支路(18)上设有由所述第一制冷剂泵(17)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一单向阀(19);
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和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二旁通支路(110),所述第二旁通支路(110)上设有由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二单向阀(111);
所述第一压缩机(16)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15)的第三进液口(1501)之间设有第三单向阀(112);
所述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制冷剂泵(27)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三旁通支路(28),所述第三旁通支路(28)上设有由所述第二制冷剂泵(27)的进口到出口的第四单向阀(29);
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和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之间连通有第四旁通支路(210),所述第四旁通支路(210)上设有由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进口到出口的第五单向阀(211);
所述第二压缩机(26)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25)的第四进液口(2501)之间设有第六单向阀(212)。
CN202323046999.7U 2023-11-10 2023-11-10 制冷*** Active CN2211468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46999.7U CN221146851U (zh) 2023-11-10 2023-11-10 制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046999.7U CN221146851U (zh) 2023-11-10 2023-11-10 制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146851U true CN221146851U (zh) 2024-06-14

Family

ID=914162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046999.7U Active CN221146851U (zh) 2023-11-10 2023-11-10 制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1468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8773B (zh) 一种蓄能式双循环热泵空调***
US4454728A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1486534A (zh) 低功耗恒温恒湿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2299278U (zh) 低功耗恒温恒湿机
CN101382362A (zh) 窗式空调器卸荷阀管路结构
CN221146851U (zh) 制冷***
CN106766410A (zh) 一种氟泵制冷循环流量分配机组
CN116605005A (zh) 一种车用热管理***和汽车
CN206556311U (zh) 一种氟泵制冷循环流量分配机组
CN115489262A (zh) 一种间接式多层级余热回收的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10042712U (zh) 一种集中冷却式热管空调多联机***
CN202378888U (zh) 节能轨道车辆空调机组
CN108633223B (zh) 一种空调电池热泵的控制方法
CN220911734U (zh) 冷却***
CN213747405U (zh) 换热***和空调器
CN110035644B (zh) 一种集中冷却式热管空调多联机***
CN218722403U (zh) 数据中心制冷空调机组
CN115014011B (zh) 氟泵压缩制冷***及其控制方法
CN113703309B (zh) 一种具有高集成环控***的人员设备混合舱
CN112351651B (zh) 冷凝器、风冷机房专用空调及风冷机房专用空调控制方法
CN216203942U (zh) 热泵***
CN220114412U (zh) 一种车用热管理***和汽车
CN217357655U (zh) 恒温冷却***、空调机组测试装置及空调机组
CN114251873B (zh) 风冷冷水热泵***
CN113639479B (zh) 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