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8901U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8901U
CN220828901U CN202322366307.0U CN202322366307U CN220828901U CN 220828901 U CN220828901 U CN 220828901U CN 202322366307 U CN202322366307 U CN 202322366307U CN 220828901 U CN220828901 U CN 220828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indoor unit
opening
sh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630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英杰
何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630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8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8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第一出风道具有设于机壳的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道具有设于机壳的第二出风口;分流结构件,分流结构件设于机壳,分流结构件设有第一分流面和第二分流面,第一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第二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二出风口;切换件,切换件可转动地设于分流结构件,切换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中间状态,在第一状态切换件遮挡第一出风道,在第二状态切换件遮挡第二出风道,在中间状态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均导通。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即空气调节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相关技术中,空调的出风口通常设置在机壳的前侧,机壳上还设置有可转动的导风板,通过导风板的转动可以调节空调的出风方向,相关技术中的空调设备,出风方式较为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包含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具有设于所述机壳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道具有设于所述机壳的第二出风口;分流结构件,所述分流结构件设于所述机壳,所述分流结构件设有第一分流面和第二分流面,所述第一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切换件,所述切换件可转动地设于分流结构件,所述切换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中间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件遮挡所述第一出风道,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道,在所述中间状态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均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可选择第一出风口和/或第二出风口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式,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量,并且空调室内机还设置有分流结构件和切换件,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通过第一出风口出风时的风损、通过第二出风口出风时的风损以及通过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同时出风时的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的空气调节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杀菌模块,所述杀菌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内设有室内换热器和驱动风机;所述机壳内设有循环流道,所述循环流道的循环进风口位于所述驱动风机的出风侧,所述循环流道的循环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杀菌模块位于所述循环流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开闭件,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循环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所述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百叶,所述多个第一百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百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闭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闭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朝向同一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两端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回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回风模式所述第一开闭件打开所述循环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杀菌模块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回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回风模式所述第一开闭件打开所述循环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处于打开状态且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杀菌模块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开闭件,所述第二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二扫风组件,所述第二扫风组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二百叶,所述多个第二百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道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二百叶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分流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开闭件,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一开闭件设有第一扫风组件,所述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道内的可转动的第一百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双出风模式,在所述双出风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出风;多个所述第一百叶和多个所述第二百叶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双出风模式,所述第一百叶的摆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百叶的摆动方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关闭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双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出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6是为展示第一驱动轴和连接件所做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一回风模式的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处于第二回风模式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100、空调室内机;1、机壳;11、进风口;12、第一出风道;13、第二出风道;14、第一出风口;15、第二出风口;16、循环流道;161、循环进风口;162、循环出风口;2、室内换热器;3、驱动风机;4、分流结构件;41、第一分流面;42、第二分流面;5、切换件;51、第一侧壁;52、第二侧壁;6、第一开闭件;61、第一弧形面;62、第二弧形面;63、第一驱动轴;64、连接件;7、第二开闭件;8、第一扫风组件;81、第一百叶;9、第二扫风组件;91、第二百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
参照图1、图2和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置有室内换热器2和驱动风机3,机壳1还设置有进风口11,机壳1内设有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驱动风机3工作时可驱动机壳1外侧的空气进入机壳1并与室内换热器2换热,与室内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的空气进入第一出风道12和/或第二出风道13。
第一出风道12具有设于机壳1的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道13具有设于机壳1的第二出风口15。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具有至少两个出风口,空调出风时,参照图4,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4出风,参照图5,还可选择第二出风口15,参照图3,还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并且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参照图2、图3和图4,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分流结构件4,分流结构件4设于机壳1,分流结构件4设有第一分流面41和第二分流面42,第一分流面41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14,第二分流面42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二出风口15。当气流通过第一出风道12出风时,第一分流面41可以引导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14,使得气流可以很顺畅地流向第一出风口14,减小风损;当气流通过第二出风道13出风时,第二分流面42可以引导气流导向第二出风口15,使得气流可以很顺畅地流向第二出风口15,减小风损。
参照图2、图3和图5,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切换件5,切换件5可转动地设于分流结构,切换件5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中间状态,参照图5,在第一状态切换件5遮挡第一出风道12,参照图2,在第二状态切换件5遮挡第二出风道13,参照图3,在中间状态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
当空调室内机100只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切换件5转动至第二状态以遮挡第二出风道13,避免气流流入第二出风道13,减小风损;当空调室内机100只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切换件5转动至第一状态以遮挡第一出风道12,避免气流流入第一出风道12,减小风损;当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切换件5转动至中间状态,使得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然后机壳1内的一部分气流在第一分流面41的引导下流向第一出风口14,另一部分气流在第二分流面42的引导下流向第二出风口15。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并且空调室内机100还设置有分流结构件4和切换件5,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的风损、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的风损以及通过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的风损,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果。
参照图1、图2和图3,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的构造为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第一出风口14位于机壳1的前表面,第二出风口15位于机壳1的底壁。也就是说,空调室内机100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4向前送风,也可通过第二出风口15向下送风,还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4向前送风的同时还通过第二出风口15向下送风。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分别设置在机壳11不同的位置以用于向不同的方向送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区域,有利于空调出风在室内环境中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温度调节能力。并且,当空调同时使用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送风时,空调出风分别向前和向下送风,降低了空调出风直吹人体的可能性,有效提高了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切换件5构造为转动设置在分流结构件4上的板状结构件,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分流结构件4,在第一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止抵以遮挡第一出风道12,在第二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与第二出风道13的内壁止抵以遮挡第二出风道13,在中间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即不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止抵,也不与第二出风道13的内壁止抵,以使得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切换件5结构简单,便于制造,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进一步实施例中,切换件5具有第一侧壁51和第二侧壁52,切换件5在第一状态时,切换件5遮挡第一出风道12,切换件5的第二侧壁52朝向第二出风道13,第二侧壁52为弧形侧壁,第二侧壁52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第二出风道13,以减小风损。并且第二侧壁52与分流结构件4的第二分流面42衔接,使得气流经过第二侧壁52之后直接流向第二分流面42,然后在第二分流面42的引导下流向第二出风口15,进一步减小了风损。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切换件5在第一状态时,切换件5与竖直方向具有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60度,以便于第二侧壁52将气流向下倾斜引导至第二分流面42。
切换件5在第二状态时,切换件5遮挡第二出风道13,切换件5的第一侧壁51朝向第一出风道12,且第一侧壁51与水平方向具有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5~45度,以便于第一侧壁51将气流向上倾斜引导至第一分流面41。第一侧壁51与第一分流面41衔接,使得气流经过第一侧壁51之后直接流向第一分流面41,然后在第一分流面41的引导下流向第一出风口14,减小了风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开关门和第二开关门,第一开关门活动设置于机壳1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关门活动设置于机壳1以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15。
当空调室内机100只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第二开关门关闭第二出风口15,避免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减小风损;当空调室内机100只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第一开关门关闭第一出风口14,避免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减小风损;当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第一开关门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关门打开第二出风口15。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空调无需使用第一出风口14时,第一开关门可以关闭第一出风口14,避免外界灰尘进入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关门还可以对第一出风口14内部进行遮挡,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性。当空调无需使用第二出风口15时,第二开关门可以关闭第二出风口15,避免外界灰尘进入第二出风口15,第二开关门还可以对第二出风口15内部进行遮挡,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美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导风件,第一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机壳1的第一出风口14处,当第一出风口14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一导风件可引导第一出风口14处气流的出风方向。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开闭件6,第一开闭件6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闭件6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以改变第一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开闭件6不仅能起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门的作用,还能起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件的作用,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的简化,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闭件6的构造为导风板,且第一开闭件6转动设置于机壳1,第一开闭件6可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闭件6也可转动至打开第一出风口14且用于引导第一出风口14处气流的出风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开闭件6与机壳1的连接方式简单,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8,第一扫风组件8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百叶81,多个第一百叶81设于第一出风道12内,多个第一百叶81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当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多个第一百叶81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左流动,多个第一百叶81还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右流动,多个第一百叶81还可往复摆动以引导气流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风。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的出风方式,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出风的舒适性,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导风件,第二导风件活动设置于机壳1的第二出风口15处,当第二出风口15处于打开状态时,第二导风件可引导第一出风口14处气流的出风方向。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15的第二开闭件7,第二开闭件7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以改变第二出风口15的出风方向。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开闭件7不仅能起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开关门的作用,还能起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导风件的作用,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的简化,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开闭件7的构造为导风板,且第二开闭件7转动设置于机壳1,第二开闭件7可转动至关闭第二出风口15,第二开闭件7也可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5且用于引导第二出风口15处气流的出风方向。
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开闭件7与机壳1的连接方式简单,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开闭件7的横截面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5的后边沿处,当第二开闭件7转动至第二开闭件7的横截面的第二端与第二出风口15的前边沿止抵时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当第二开闭件7转动至第二开闭件7的横截面的第二端位于第二出风口15的前边沿的下方时第二开闭件7打开第二出风口15,此时第二开闭件7可引导气流向下流动。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扫风组件9,第二扫风组件9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二百叶91,多个第二百叶91可转动地设于第二出风道13内。多个第二百叶91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当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多个第二百叶91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左流动,多个第二百叶91还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右流动,多个第二百叶91还可往复摆动以引导气流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风。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的出风方式,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出风的舒适性,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百叶91可转动设于分流结构件4的第二分流面42。
上述技术方案,因为第二分流面42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第二出风口15,将多个第二扫风组件9设置在第二分流面42上,使得第二扫风组件9可以影响更多的第二出风道13内的气流,有效提高了第二扫风组件9的导风效果。
参照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双出风模式,在双出风模式,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闭件7打开第二出风口15,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均出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双出风模式,使得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可以同时出风,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
并且在双出风模式,多个第一百叶81和多个第二百叶91转动,使得第一出风口14的出风左右扫风,第二出风口15的出风左右扫风,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出风的舒适性,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可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双出风模式,第一百叶81的摆动方向和第二百叶91的摆动方向相同,也就是说,第一百叶81向左摆动时第二百叶91也向左摆动,第一百叶81向右摆动时第二百叶91也向右摆动。
在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双出风模式,第一百叶81的摆动方向和第二百叶91的摆动方向相反,也就是说,第一百叶81向左摆动时第二百叶91向右摆动,第一百叶81向右摆动时第二百叶91向左摆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双出风模式时第一百叶81的摆动方向和第二百叶91的摆动方向相反,增加了室内空气的扰动,加快了室内空气的热平衡,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出风的舒适性。
参照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制冷出风模式,在制冷出风模式,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以遮蔽第二出风道13,空调出风时,气流流向第一出风道12,并且在第一分流面41的引导下流向第一出风口14,然后通过第一出风口14向前排向室内,避免冷风直吹人体,提高空调出风的舒适性。
在制冷出风模式时,多个第一百叶81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左流动,多个第一百叶81还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右流动,多个第一百叶81还可往复摆动以引导气流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风。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面41的出风端朝前朝上设置,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出风模式时可以将冷风向前向上送风,因为冷空气适于向下流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面41可以将冷风向前向上导风以形成天幕式送风,有利于冷空气在室内的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降低室内温度的效果。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制热出风模式,在制热出风模式,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闭件7打开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第一状态以遮蔽第一出风道12,空调出风时,气流流向第二出风道13,并且在第二分流面42的引导下流向第二出风口15,然后通过第二出风口15向下排向室内。
因为热空气适于向上流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将热风向下导风,有利于热空气在室内扩散,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提升室内温度的效果。
在制热出风模式时,多个第二百叶91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左流动,多个第二百叶91还可转动至引导气流向右流动,多个第二百叶91还可往复摆动以引导气流在左右方向上进行扫风。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制热出风模式时,第二开闭件7的出风端朝前朝下设置,以便于将热风向前向下引导形成地毯式送风,提高空调送风的舒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杀菌模块,杀菌模块设于机壳1内。杀菌模块工作时可释放杀菌物质,以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对机壳1内部进行杀菌,空调室内机100及也可对室内环境进行杀菌,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安全性。需要说明的是,杀菌物质包括带电离子。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杀菌物质还可以包括臭氧和/或自由基。
在一些实施例中,杀菌模块设置在机壳1的进风口11处,当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均处于关闭状态时,杀菌模块工作杀菌物质进入机壳1内部以对机壳1内部进行杀菌。当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处于打开状态时,杀菌模块工作杀菌物质进入机壳1内部可以对机壳1内部进行杀菌,同时部分杀菌物质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以对室内环境进行杀菌,有效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安全性。
杀菌物质除了可以设置在进风口11处,还可以设置在安装有室内换热器2的区域、安装有驱动风机3的区域、第一出风道12或第二出风道13,只要使得杀菌物质可以对机壳1内部环境和室内环境进行杀菌即可。
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杀菌模块还可以设置在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处,当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处于打开状态时,杀菌模块工作释放杀菌物质,直接对室内环境进行杀菌。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内设置有循环流道16,循环流道16的循环进风口161位于驱动风机3的出风侧,循环流道16的循环出风口162位于室内换热器2的进风侧,杀菌模块位于循环流道16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风机3工作时,驱动风机3可以驱动气流通过循环进风口161进入循环流道16,然后通过循环出风口162排向室内换热器2,然后又流向驱动风机3,也就是说机壳1内部的空气可以通过循环流道16在机壳1内部循环流动。杀菌模块位于循环流道16内,也就是说杀菌模块工作时释放的杀菌物质可以在机壳1内部循环流动,有效提高了杀菌模块对机壳1内部环境的杀菌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三开关门,第三开关门活动设置于机壳1以打开或关闭循环进风口161。当空调室内机100需要使用循环流道16时,第三开关门活动至打开循环进风口161,当空调室内机100无需使用循环流道16时,第三开关门活动至关闭循环进风口161。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循环进风口161形成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出风道12靠近第一出风口14的一端,第三开关门与第一开闭件6为一体结构件,第一开闭件6可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闭件6还可以转动至关闭循环进风口161。
也就是说第一开闭件6不仅能起到第一开关门的作用,还能起到第三开关门的作用,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0的结构的简化,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3、图4和图5,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双出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且第一开闭件6关闭循环进风口161;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冷出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且第一开闭件6关闭循环进风口161;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出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第一开闭件6打开循环进风口161,又因为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制热出风模式时,切换件5处于第一状态,避免了气流进入第一出风道12,从而避免了气流通过循环进风口161进入循环流道16。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开闭件6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朝向同一方向弯曲,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的两端相连。
当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时,第一弧形面61朝向机壳1内侧,第一弧形面61可引导气流流向循环进风口161,提高了气流循环流动时的顺畅性,第二弧形面62朝向机壳1外侧以遮挡第一出风口14。
当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且关闭循环进风口161时,第一弧形面61朝向第一出风道12以用于引导气流流向第一出风口14,减小风损。
参照图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轴63,第一驱动轴63位于机壳1内侧,第一驱动轴63通过连接件64与第一开闭件6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驱动轴63可以驱动第一开闭件6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14,或转动至遮挡循环进风口161。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开闭件6的驱动方式简单,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成本。
参照图2、图3和图4,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8,第一扫风组件8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百叶81,多个第一百叶81设于第一开闭件6,多个第一百叶81沿第一开闭件6的左右方向间隔分布。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第一扫风组件8可以随着第一开闭件6的转动而转动,避免了第一开闭件6转动时与第一扫风组件8发生干涉的情况。
参照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一回风模式,在第一回风模式第一开闭件6打开循环进风口161,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均处于关闭状态,杀菌模块工作释放杀菌物质,驱动风机3工作驱使空气在机壳1内循环流动,以带动杀菌物质在机壳1内循环流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提高了对机壳1内部环境的杀菌效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一回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
在一些其它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一回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以使得杀菌物质还可以进入第二出风道13,从而对第二出风道13进行杀菌。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一回风模式时,多个第一百叶81往复摆动以提高机壳1内部气流的扰动,提高杀菌效率。
参照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具有第二回风模式,在第二回风模式第一开闭件6打开循环进风口161,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中的其中一个处于打开状态且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杀菌模块工作释放杀菌物质,驱动风机3工作驱动空气流动。此时,机壳1内的部分空气通过循环流道16循环流动,机壳1内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一出风口14或第二出风口15排向室内,同时室内环境中会有部分空气通过进风口11补充进机壳1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二回风模式时,不仅可以对机壳1内部环境进行杀菌,还可以对室内环境进行杀菌,提高了杀菌模块工作时,空调室内机100的通风量,可以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杀菌效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二回风模式时,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第二开闭件7打开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以使得机壳1内的部分空气通过循环流道16循环流动,机壳1内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二出风口15排向室内,避免了空气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影响空气进入循环流道16的情况。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在第二回风模式时,多个第一百叶81往复摆动以提高机壳1内部气流的扰动,多个第二百叶91往复摆动以提高室内空气的扰动,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杀菌效率。
以下参照附图1-8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100。
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内设置有室内换热器2和驱动风机3,机壳1还设置有进风口11,机壳1内设有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驱动风机3工作时可驱动机壳1外侧的空气进入机壳1并与室内换热器2换热,与室内换热器2进行换热后的空气进入第一出风道12和/或第二出风道13。第一出风道12具有设于机壳1的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道13具有设于机壳1的第二出风口15。空调室内机100的构造为挂式空调室内机100,第一出风口14位于机壳1的前表面,第二出风口15位于机壳1的底壁。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分流结构件4,分流结构件4设于机壳1,分流结构件4设有第一分流面41和第二分流面42,第一分流面41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口14,第二分流面42用于将气流导向第二出风口15。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切换件5,切换件5可转动地设于分流结构,切换件5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中间状态,在第一状态切换件5遮挡第一出风道12,在第二状态切换件5遮挡第二出风道13,在中间状态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
切换件5构造为转动设置在分流结构件4上的板状结构件,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分流结构件4,在第一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止抵以遮挡第一出风道12,在第二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与第二出风道13的内壁止抵以遮挡第二出风道13,在中间状态切换件5横截面的第二端即不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止抵,也不与第二出风道13的内壁止抵,以使得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开闭件6,第一开闭件6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闭件6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以改变第一出风口14的出风方向。第一开闭件6的构造为导风板,且第一开闭件6转动设置于机壳1。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风口15的第二开闭件7,第二开闭件7可转动地设于机壳1以改变第二出风口15的出风方向。第二开闭件7的构造为导风板,且第二开闭件7转动设置于机壳1。第二开闭件7的横截面的第一端转动设置于第二出风口15的后边沿处。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杀菌模块,杀菌模块设于机壳1内。
机壳1内设置有循环流道16,循环流道16的循环进风口161位于驱动风机3的出风侧,循环流道16的循环出风口162位于室内换热器2的进风侧,杀菌模块位于循环流道16内。
循环进风口161形成于第一出风道12的内壁,且位于第一出风道12靠近第一出风口14的一端,第一开闭件6可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4,第一开闭件6还可以转动至关闭循环进风口161。
第一开闭件6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朝向同一方向弯曲,第一弧形面61和第二弧形面62的两端相连。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轴63,第一驱动轴63位于机壳1内侧,第一驱动轴63通过连接件64与第一开闭件6连接,从而使得第一驱动轴63可以驱动第一开闭件6转动至遮挡第一出风口14,或转动至遮挡循环进风口161。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8,第一扫风组件8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百叶81,多个第一百叶81设于第一开闭件6,多个第一百叶81沿第一开闭件6的左右方向间隔分布。
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二扫风组件9,第二扫风组件9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二百叶91,多个第二百叶91可转动设于分流结构件4的第二分流面42,多个第二百叶91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间隔分布。
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关闭状态,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关闭状态时,第一开闭件6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出风口162,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即切换件5遮挡第二出风道13)。
空调室内机100具有双出风模式,在双出风模式,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第一出风道12和第二出风道13均导通,第一开闭件6打开第一出风口14,第二开闭件7打开第二出风口15,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均出风。
控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双出风模式的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闭件6转动至打开第一出风口14且关闭循环进风口161,具体地,获取第一开闭件6的位置,若第一开闭件6处于关闭第一出风口14的位置,则控制第一开闭件6逆时针旋转至遮挡循环进风口16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闭件6逆时针旋转108°,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开闭件6可以逆时针旋转其他的角度,只要使得第一开闭件6遮挡循环进风口161即可。若第一开闭件6处于关闭循环进风口161的位置,则第一开闭件6不转动。
控制切换件5转动至中间状态,具体地,获取切换件5的位置,若切换件5处于第一状态,则驱动切换件5逆时针转动至中间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切换件5逆时针旋转44°,在其他实施例中切换件5可以逆时针旋转其他的角度,只要使得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即可。若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则驱动切换件5顺时针转动至中间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切换件5顺时针旋转46°,在其他实施例中切换件5可以顺时针旋转其他的角度,只要使得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即可。若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则切换件5不转动。
控制第二开闭件7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5,具体地,获取第二开闭件7的位置,若第二开闭件7处于关闭第二出风口15的位置,则驱动第二开闭件7顺时针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5。若第二开闭件7处于打开第二出风口15的位置,则第二开闭件7不动。
当空调室内机100处于双出风模式时,第一扫风组件8和第二扫风组件9可扫风,且第一百叶81的摆动方向和第二百叶91的摆动方向相反。
控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第一回风模式的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闭件6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
控制切换件5转动至第二状态,具体地,获取切换件5的位置,若切换件5处于第一状态,则驱动切换件5逆时针转动至第二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切换件5逆时针旋转90°,在其他实施例中切换件5可以逆时针旋转其他的角度,只要使得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即可。若切换件5处于中间状态,则驱动切换件5逆时针转动至第二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切换件5逆时针旋转46°,在其他实施例中切换件5可以逆时针旋转其他的角度,只要使得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即可。若切换件5处于第二状态,则切换件5不转动;
控制第二开闭件7关闭第二出风口15;
控制驱动风机3工作驱动空气流动;
控制杀菌模块工作释放杀菌物质;
控制第一扫风组件8左右摆动以扫风。
控制空调室内机100处于第二回风模式的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开闭件6转动至关闭第一出风口14且打开循环进风口161;
控制切换件5转动至中间状态;
控制第二开闭件7转动至打开第二出风口15;
控制驱动风机3工作驱动空气流动;
控制杀菌模块工作释放杀菌物质;
控制第一扫风组件8左右摆动以扫风。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室内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其空调室内机100,可选择第一出风口14和/或第二出风口15出风,增多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方式,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面积,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出风量,并且空调室内机100还设置有分流结构件4和切换件5,有效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00通过第一出风口14出风时的风损、通过第二出风口15出风时的风损以及通过第一出风口14和第二出风口15同时出风时的风损,提升了空调器的空气调节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7)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内设有第一出风道和第二出风道,所述第一出风道具有设于所述机壳的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道具有设于所述机壳的第二出风口;
分流结构件,所述分流结构件设于所述机壳,所述分流结构件设有第一分流面和第二分流面,所述第一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二分流面用于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出风口;
切换件,所述切换件可转动地设于分流结构件,所述切换件具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中间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切换件遮挡所述第一出风道,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切换件遮挡所述第二出风道,在所述中间状态所述第一出风道和所述第二出风道均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杀菌模块,所述杀菌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内设有室内换热器和驱动风机;
所述机壳内设有循环流道,所述循环流道的循环进风口位于所述驱动风机的出风侧,所述循环流道的循环出风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所述杀菌模块位于所述循环流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开闭件,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循环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扫风组件,所述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一百叶,所述多个第一百叶设于所述第一出风道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百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开闭件。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闭件的横截面包括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朝向同一方向弯曲,所述第一弧形面和所述第二弧形面的两端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一回风模式,在所述第一回风模式所述第一开闭件打开所述循环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杀菌模块工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第二回风模式,在所述第二回风模式所述第一开闭件打开所述循环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中的其中一个处于打开状态且另一个处于关闭状态,所述杀菌模块工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风口的第二开闭件,所述第二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扫风组件,所述第二扫风组件包括多个可转动的第二百叶,所述多个第二百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出风道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百叶可转动设于所述第二分流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开闭件,所述第一开闭件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开闭件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机壳以改变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所述第一开闭件设有第一扫风组件,所述第一扫风组件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一出风道内的可转动的第一百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双出风模式,在所述双出风模式,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均出风;
多个所述第一百叶和多个所述第二百叶转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双出风模式,所述第一百叶的摆动方向和所述第二百叶的摆动方向相反。
17.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322366307.0U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20828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6307.0U CN220828901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6307.0U CN220828901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8901U true CN220828901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27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6307.0U Active CN220828901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8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73087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3673085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KR20080101477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0921588U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110657495B (zh) 空调内机
CN111140922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69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575270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82890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140924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5218278B (zh) 导风组件及空调器
CN111023295A (zh)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17109804U (zh) 空调器
CN21692455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211650479U (zh) 一种上下出风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2082890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3803791A (zh) 空调室内机、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CN21771517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771516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889546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7354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464653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771516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