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0040U -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0040U
CN220800040U CN202322444430.XU CN202322444430U CN220800040U CN 220800040 U CN220800040 U CN 220800040U CN 202322444430 U CN202322444430 U CN 202322444430U CN 220800040 U CN220800040 U CN 220800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
atomizing
atomizer
atomizing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444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争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Innok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444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0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0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0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static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和金属发热膜,第一电极组件以及第二电极组件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多孔陶瓷体具有至少一个雾化表面,雾化表面用于导出烟雾;第一电极组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嵌入部和第一露出部,第一嵌入部埋设于雾化表面内;第二电极组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嵌入部和第二露出部,第二嵌入部埋设于雾化表面内;金属发热膜设置于至少一个雾化表面上,金属发热膜的一端与第一露出部紧密结合、另一端与第二露出部紧密结合。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芯具有发热稳定性好、防止过烧和使用寿命高的优点,能够为用户提供较佳的抽吸口感。

Description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烟以及用于雾化保健药物、治疗药物等物质的电子设备可统称为电子雾化装置,电子雾化装置一般包括有用于产生烟雾的雾化器以及用于为雾化器提供电能的电池组件。
其中,雾化器通常包括壳体以及雾化芯,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雾化芯安装于气流通道的流通路径上并与储液腔相连通,雾化芯一般包括相互连接的导液体和发热体,导液体的材料可以是导油棉、多孔陶瓷等,发热体可以是金属发热丝、金属发热网等。雾化器的雾化过程一般如下:雾化液从储液腔流入至导液体,导液体将雾化液传导至与发热体相连接的区域,在发热体的加热作用下,发热体周围的雾化液被雾化而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烟雾,用户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抽吸气流流经发热体时将烟雾带走,烟雾最终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气流通道的出气口流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
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采用薄膜电阻作为发热体的陶瓷雾化芯,具体而言,此类型的陶瓷雾化芯主要包括多孔陶瓷体以及连接于多孔陶瓷体上的薄膜电阻,此类型的陶瓷雾化芯具有雾化效率高且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但由于薄膜电阻通常比较薄,因此电极的引出较为困难,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在多孔陶瓷体的表面覆盖一层薄膜电阻后,再在薄膜电阻的两端分别覆盖一层金属电极层,作为雾化芯的电极,然后再通过压接的方式导通电路,即,将位于雾化器底部的电极柱(该电极柱作为雾化器的电极)抵顶于金属电极层的表面。然而,申请人在实践中发现,此种电极引出方式普遍会存在以下问题:
雾化芯的金属电极层与雾化器底部的电极柱相互压接的电极接触点处的电阻受高温影响会有变大的趋向,有时会超出初始电阻(即受高温影响之前电极接触点处的电阻)的30%,而且电极接触点处的导电可靠性会下降,使得薄膜电阻的发热功率不稳定,进而影响用户的抽吸口感。究其原因在于,由于雾化芯的金属电极层与雾化器的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部位很容易裸露于空气中,而且,在薄膜电阻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薄膜电阻会向其四周散发热量且薄膜电阻的四周会弥漫有大量蒸汽形式的烟雾,导致金属电极层与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部位会处于一个高温且潮湿的环境中,此外,由于金属电极层与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部位位于雾化器的下方,容易因雾化器发生漏液而导致被雾化液浸润并腐蚀,因此,会使得金属电极层与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部位很容易发生氧化而形成金属氧化层,进而会导致金属电极层与电极柱之间的电阻会大幅变大以及导电可靠性降低,从而会影响到薄膜电阻的发热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旨在通过将雾化芯的电极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的方式,解决现有陶瓷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接触部位容易形成氧化层,并最终导致薄膜电阻发热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所述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以及金属发热膜,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分别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其中:
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至少一个雾化表面,所述雾化表面用于导出烟雾;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件,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嵌入部和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一嵌入部埋设于所述雾化表面内;
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件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件,所述第二电极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嵌入部和第二露出部,所述第二嵌入部埋设于所述雾化表面内;
所述金属发热膜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雾化表面上,且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露出部紧密结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露出部紧密结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通过烧结的方式与所述多孔陶瓷体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为金属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的厚度为0.1mm~1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导电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导电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多孔陶瓷体背向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侧开设有储液槽。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发热膜迂回弯曲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厚度为1微米~20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发热膜的材料包括银、铝、铜、镍、铂、钛、铬、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铂合金、钛合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发热膜通过电镀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雾化表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一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均位于所述雾化表面上;
或者,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多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均位于同一所述雾化表面上;
或者,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多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中的至少两个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雾化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一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和第一极耳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二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和第二极耳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另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为9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宽度小于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相连接的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宽度小于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相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露出部为第一电极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线脚,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紧密接触;
所述第二露出部为第二电极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线脚,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紧密接触;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线脚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线脚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为9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一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和第一极耳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线脚,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紧密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二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和第二极耳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另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线脚,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紧密连接;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线脚远离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线脚远离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夹角为9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相焊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相焊接。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壳体、正电极、负电极以及前述的雾化芯,所述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间隔设置于壳体上且均远离所述雾化芯设置,其中,所述多孔陶瓷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所述金属发热膜暴露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正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负电极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间隔设置于底座中,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底座之间;
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正电极相焊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负电极相焊接。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以及前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源组件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电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多孔陶瓷体具有至少一个雾化表面,在多孔陶瓷体的雾化表面上设置具有第一嵌入部和第一露出部的第一电极件、具有第二嵌入部和第二露出部的第二电极件以及金属发热膜,金属发热膜设置在至少一个雾化表面上,第一嵌入部和第二嵌入部均埋设于多孔陶瓷体的雾化表面内,第一露出部、第二露出部分别与设置于雾化表面上的金属发热膜的端部紧密结合,并且,第一电极组件以及第二电极组件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这样,在金属发热膜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电极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均远离金属发热膜,也即,均远离金属发热膜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因此,不仅避免了因雾化芯周围产生的潮湿烟雾使得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导电可靠性。而且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均在远离雾化芯的常温环境下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电极间相连接的部位的电阻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大幅增加,而是始终保持电阻稳定且电阻值始终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使整个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发热,还能够避免过烧问题的发生。此外,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由于远离雾化芯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还能够防止流进雾化芯的雾化液发生漏液而腐蚀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以及雾化器的电极,不仅大幅降低了电极被腐蚀的风险,而且大幅提升了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稳定性,使得用户可获得更佳的抽吸口感,还能够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雾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电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其中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雾化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多孔陶瓷体,11-雾化表面,12-储液槽;
2-第一电极组件,21-第一电极件,211-第一嵌入部,212-第一露出部,2121-第一电极子部,2122-第一极耳子部,22-第一线脚;
3-第二电极组件,31-第二电极件,311-第二嵌入部,312-第二露出部,3121-第二电极子部,3122-第二极耳子部,32-第二线脚;
4-金属发热膜;
5-壳体,51-外壳,52-底座;
61-气流通道,62-储液腔;
71-正电极,72-负电极;
h1-第一电极件的厚度,h2-第二电极件的厚度,T-金属发热膜的厚度,W21-与第一极耳子部相连接的第一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W22-第一极耳子部的宽度,W31-与第二极耳子部相连接的第二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W32-第二极耳子部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此外,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该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1、第一电极组件2、第二电极组件3以及金属发热膜4,第一电极组件2以及第二电极组件3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电极组件2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相连接,第二电极组件3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相连接,也即,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2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3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的连接部位均与金属发热膜4间隔一段距离,其中:
多孔陶瓷体1具有至少一个雾化表面11,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用于导出烟雾。
第一电极组件2包括第一电极件21,第一电极件21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嵌入部211和第一露出部212,第一嵌入部211埋设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内。
第二电极组件3包括与第一电极件21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件31,第二电极件31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嵌入部311和第二露出部312,第二嵌入部311埋设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内。
金属发热膜4设置于至少一个雾化表面11上,且金属发热膜4的一端与第一露出部212紧密结合,金属发热膜4的另一端与第二露出部312紧密结合。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电极件21整体可以是由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片,第二电极件31整体也可以是由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金属片,当然,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材料也可以是导电陶瓷或者是其它类型的导电材料,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结构形式也不限于片状结构,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此外,在具体实施时,当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均为金属片时,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灵活设置,且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厚度可以是均匀的,也可以是不均匀的,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厚度可均为0.1~1毫米,示例性地,如图3-4以及图12-13所示,假设第一电极件21的厚度为h1,第二电极件313的厚度为h2,则有0.1mm≤h1≤1mm,0.1mm≤h2≤1mm,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因将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厚度设置得过薄(小于0.1毫米)而增加后续需要在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上焊接线脚时的焊接难度,同时可以避免因将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厚度设置得过厚(大于1毫米)而增加不必要的材料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中的至少一者可通过烧结的方式与多孔陶瓷体1一体成型,可选地,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均通过烧结的方式与多孔陶瓷体1一体成型,在具体实施时,可将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按照预定位置间隔固定于成型模具中,然后通过注浆机将多孔陶瓷浆料注入到放置有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成型模具中,待多孔陶瓷浆料冷却成型为多孔陶瓷生坯后,将预埋有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多孔陶瓷生坯置于通入有惰性气体的烧结炉内进行烧结固化(烧结的温度可以是700℃~1000℃),烧结完成后便可得到埋设有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多孔陶瓷体1,具体表现为,第一电极件21的第一嵌入部211埋设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内,第一电极件21的第一露出部212外露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第二电极件31的第二嵌入部311埋设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内,第二电极件31的第二露出部312外露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由于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均通过烧结的方式一体成型于多孔陶瓷体1上,因此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能够更加牢固地结合于多孔陶瓷体1上而不易发生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实施时,金属发热膜4的材料可以是银、铝、铜、镍、铂、钛、铬、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铂合金、钛合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电热材料,只要使得金属发热膜4能够通电发热,以将吸附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此外,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灵活设置,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可设置为0.1~20微米,示例性地,如图3-4所示,假设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为T,则有0.1μm≤T≤20μm。
另外,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在通过烧结的方式制得埋设有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的多孔陶瓷体1后,可以以第一电极件21作为起始点、第二电极件31作为终止点,然后通过电镀或印刷(如厚膜印刷)的方式在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制作出金属发热膜4,所制得的金属发热膜4不仅能够牢固地结合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而且能够牢固地与第一电极件21和第二电极件31结合成一体,其中,在具体实施时,金属发热膜4优选采用电镀的方式形成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相比于采用厚膜印刷的方式,由于采用电镀的方式所获得的金属发热膜4为具有微孔结构的膜层,因此采用电镀的方式所获得的金属发热膜4具有更好的透气性,使得雾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烟雾能够更加容易地从发热膜与雾化表面11之间逸出,达到“出烟”更快、不易出现积碳现象且能够为用户提供更佳吸食口感的技术效果。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电镀工艺和厚膜印刷工艺均为本领域已成熟的现有工艺,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2、图6-7以及图10-11,无论是在多孔陶瓷体1具有一个雾化表面11的情况下,还是在多孔陶瓷体1具有多个雾化表面11的情况下,均可将第一露出部212、第二露出部312和金属发热膜4设置于同一雾化表面11上;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请参照图16-17,在多孔陶瓷体1具有多个雾化表面11的情况下,还可将第一露出部212、第二露出部312和金属发热膜4中的至少两个分别设置于不同的雾化表面11上,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示例性地,如图16-17所示,在多孔陶瓷体1具有三个雾化表面11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露出部212、第二露出部312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两个不同雾化表面11上,相应地,可以金属发热膜4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露出部212所在的雾化表面11上、另一端设置于第二露出部312所在的雾化表面11上,金属发热膜4的其余部分则可设置于剩余的雾化表面11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在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2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3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的连接部位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也即,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因此,不仅避免了因雾化芯周围产生的潮湿烟雾使得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导电可靠性。而且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均在远离雾化芯的常温环境下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电极间相连接的部位的电阻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大幅增加,而是始终保持电阻稳定且电阻值始终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使整个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发热,还能够避免过烧问题的发生。此外,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由于远离雾化芯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还能够防止流进雾化芯的雾化液发生漏液而腐蚀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以及雾化器的电极,不仅大幅降低了电极被腐蚀的风险,而且大幅提升了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稳定性,使得用户可获得更佳的抽吸口感,还能够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2、图5、图7-8以及图11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孔陶瓷体1背向金属发热膜4的一侧开设有储液槽12。如此,通过在多孔陶瓷体1背向金属发热膜4的一侧开设储液槽12,在一些将本实施例的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能够缩短雾化液传导至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的距离,以减小雾化液在传导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使得储液槽12中的雾化液可通过多孔陶瓷体1中的孔隙持续且快速地传导至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从而能够提高多孔陶瓷体1的导液速率,使得雾化过程中,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能够及时获得充足的雾化液用以进行雾化,进而能够有效降低雾化芯发生缺液干烧的风险。其中,在具体实施时,储液槽12的深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图6和图10,在本实用新型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金属发热膜4迂回弯曲设置。如此,相比于直线型的金属发热膜4,通过将金属发热膜4设置为迂回弯曲的形态,可以增大金属发热膜4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升雾化芯的雾化效率,使得单位时间内雾化芯能够产生更多的烟雾。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4、图6-7以及图10-11,在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为1微米~20微米。如此,通过将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合理设置为1~20微米,一方面可避免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过薄(小于1微米)而导致金属发热膜4的电阻值过大,进而可避免金属发热膜4的电阻值过大而导致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后所产生的温度过高,从而可避免长时间使用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因长期承受过高的温度而发生破裂的现象,因此有利于提高雾化芯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可避免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过厚(大于20微米)而导致金属发热膜4的电阻值过小,进而可避免金属发热膜4的电阻值过小而导致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后所产生的温度过小而难以达到雾化液所需的雾化温度(一般为150~250℃);也即,本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芯通过将金属发热膜4的厚度合理设置为1~20微米,不仅有利于快速地将吸附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的雾化液加热至所需的温度,使得雾化芯能够快速地产生烟雾,而且有利于提高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多个不同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照图1-2、图5以及图12-13,第一电极件21的材料为金属,第一露出部212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2121和第一极耳子部2122,第一电极子部2121外露于雾化表面11上并与第一嵌入部211呈夹角设置,且第一电极子部2121与金属发热膜4的一端紧密结合,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沿远离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方向延伸设置。
第二电极件31的材料为金属,第二露出部312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3121和第二极耳子部3122,第二电极子部3121外露于雾化表面11上并与第二嵌入部311呈夹角设置,且第二电极子部3121与金属发热膜4的另一端紧密结合,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沿远离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当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时,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以及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分别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具体而言,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电连接,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由于两个电极组件的露出部均具有沿远离金属发热膜4的方向延伸设置的极耳子部,因此在进行电极的引出时,两个电极子部能够通过两个极耳子部间接地电连接至雾化器的正负电极,也即,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极耳子部2122以及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极耳子部3122能够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金属发热膜4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如此,在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极耳子部2122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极耳子部3122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的连接部位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也即,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因此,不仅避免了因雾化芯周围产生的潮湿烟雾使得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导电可靠性。而且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均在远离雾化芯的常温环境下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电极间相连接的部位的电阻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大幅增加,而是始终保持电阻稳定且电阻值始终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使整个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发热,还能够避免过烧问题的发生。此外,由于雾化芯的两个极耳子部的末端远离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而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还能够防止流进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中的雾化液发生漏液而腐蚀雾化芯的极耳子部与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这样不仅大幅降低了雾化芯的电极与雾化器的电极的连接部位被腐蚀的风险,而且大幅提升了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稳定性,使得用户可获得更佳的抽吸口感,还能够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嵌入部211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还可以是钝角,同理,第二嵌入部311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还可以是钝角,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示例性地,如图2-4以及图12-13所示,第一嵌入部211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嵌入部311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之间的夹角均为90°。
此外,在本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中,在具体实施时,为使得第一极耳子部2122能够更加轻易地相对于第一电极子部2121进行弯折,以便在将本实施例一的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时,能够更加灵活且方便地将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连接至雾化器的正电极71,可将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宽度设置为小于与第一极耳子部2122相连接的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边的长度,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假设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宽度为W22,与第一极耳子部2122相连接的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边的长度为W21,则有W22≤W21,可选地,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宽度为与第一极耳子部2122相连接的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边的长度的1/4~2/3,即,1/4W21≤W22≤2/3W21。
同理,在具体实施时,为使得第二极耳子部3122能够更加轻易地相对于第二电极子部3121进行弯折,以便在将本实施例一的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时,能够更加灵活且方便地将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连接至雾化器的负电极72,可将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宽度设置为小于与第二极耳子部3122相连接的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边的长度,示例性地,如图13所示,假设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宽度为W32,与第二极耳子部3122相连接的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边的长度为W31,则有W32≤W31,可选地,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宽度为与第二极耳子部3122相连接的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边的长度的1/4~2/3,即,1/4W31≤W32≤2/3W31。
实施例二
请参照图6-9以及图12-13,第一露出部212为第一电极子部2121,第一电极子部2121与第一嵌入部211呈夹角设置,第一电极组件2还包括第一线脚22,第一线脚2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紧密接触。
第二露出部312为第二电极子部3121,第二电极子部3121与第二嵌入部311呈夹角设置,第二电极组件3还包括第二线脚32,第二线脚32的一端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紧密接触。
其中,当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时,第一线脚22远离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一端以及第二线脚32远离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一端分别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线脚22远离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一端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电连接,第二线脚32远离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一端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由于两个电极件的电极子部均紧密连接有线脚,因此在进行电极的引出时,两个电极子部能够通过两个线脚间接地电连接至雾化器的正负电极,也即,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线脚22以及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线脚32能够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金属发热膜4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如此,在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线脚22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线脚32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的连接部位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也即,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因此,不仅避免了因雾化芯周围产生的潮湿烟雾使得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导电可靠性。而且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均在远离雾化芯的常温环境下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电极间相连接的部位的电阻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大幅增加,而是始终保持电阻稳定且电阻值始终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使整个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发热,还能够避免过烧问题的发生。此外,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线脚的末端远离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而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还能够防止流进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中的雾化液发生漏液而腐蚀雾化芯的线脚与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这样不仅大幅降低了雾化芯的电极与雾化器的电极的连接部位被腐蚀的风险,而且大幅提升了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稳定性,使得用户可获得更佳的抽吸口感,还能够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线脚22的材料可以是金、银、铜、铝、铬、镍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二线脚32的材料可以是金、银、铜、铝、铬、镍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第一线脚22和第二线脚32的材料也可以是其它类型的导电材料,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此外,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线脚2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之间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紧密接触,第二线脚32的一端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之间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紧密接触,示例性地,如图所示,第一线脚22的一端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背向多孔陶瓷体1的一侧表面相焊接,第二线脚32的一端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背向多孔陶瓷体1的一侧表面相焊接。
在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嵌入部211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还可以是钝角,同理,第二嵌入部311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还可以是钝角,只要能够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示例性地,如图7所示,第一嵌入部211与第一电极子部2121之间的夹角以及第二嵌入部311与第二电极子部3121之间的夹角均为90°。
在本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中,值得指出的是,相比于采用电极膜作为金属发热膜4的两个电极(具体而言,该电极膜为采用电镀或印刷的方式所形成的薄膜层),本实施例二采用具有一定厚度的电极件作为金属发热膜4的两个电极,能够有效降低线脚的焊接难度,具体而言,由于电极膜的厚度比较薄(微米级别,一般为0.1~20微米),因此在实践中是难以将金属线脚与电极膜焊接在一起的,即便能够焊接在一起,两者的结合面积也通常比较小,使得金属线脚与电极膜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较差,容易发生脱离;而本实施例二的电极件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实体金属件或导电陶瓷件,其厚度相比于膜层形式的电极膜要大得多(毫米级别,一般为0.1~1毫米),因此在实践中通过激光焊、压焊等方式便能够轻易地将金属线脚与电极件在一起。
实施例三
请参照图10-15,第一电极件21的材料为金属,第一露出部212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2121和第一极耳子部2122,第一电极子部2121外露于雾化表面11上并与第一嵌入部211呈夹角设置,且第一电极子部2121与金属发热膜4的一端紧密结合,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沿远离第一电极子部2121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一电极组件2还包括第一线脚22,第一线脚22的一端与第一极耳子部2122紧密连接。
第二电极件31的材料为金属,第二露出部312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3121和第二极耳子部3122,第二电极子部3121外露于雾化表面11上并与第一嵌入部211呈夹角设置,且第二电极子部3121与金属发热膜4的另一端紧密结合,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沿远离第二电极子部3121的方向延伸设置,第二电极组件3还包括第二线脚32,第二线脚32的一端与第二极耳子部3122紧密连接。
其中,当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时,第一线脚22远离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一端以及第二线脚32远离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一端分别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具体而言,第一线脚22远离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一端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电连接,第二线脚32远离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一端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由于两个电极件的露出部均紧密连接有线脚,因此在进行电极的引出时,两个露出部能够通过两个线脚间接地电连接至雾化器的正负电极,也即,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线脚22以及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线脚32能够分别在远离雾化芯的金属发热膜4的位置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如此,在金属发热膜4通电发热的雾化过程中,由于雾化芯的第一电极组件2中的第一线脚22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的连接部位、以及雾化芯的第二电极组件3中的第二线脚32与雾化器的负电极72的连接部位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也即,均远离金属发热膜4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因此,不仅避免了因雾化芯周围产生的潮湿烟雾使得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从而提升了雾化芯的电极和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导电可靠性。而且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均在远离雾化芯的常温环境下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能够确保电极间相连接的部位的电阻不会因温度升高而大幅增加,而是始终保持电阻稳定且电阻值始终在正常范围内,从而使整个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稳定地进行发热,还能够避免过烧问题的发生。此外,由于雾化芯的两个线脚的末端远离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而与雾化器的电极相连接,因此还能够防止流进雾化芯的多孔陶瓷体1中的雾化液发生漏液而腐蚀雾化芯的线脚与雾化器的电极之间的连接部位,这样不仅大幅降低了雾化芯的电极与雾化器的电极的连接部位被腐蚀的风险,而且大幅提升了雾化芯在工作过程中的发热稳定性,使得用户可获得更佳的抽吸口感,还能够延长雾化芯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具体实施时,第一线脚22的一端与第一极耳子部2122之间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紧密连接,第二线脚32的一端与第二极耳子部3122之间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实现紧密连接,示例性地,如图所示,第一线脚22的一端侧壁沿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延伸方向焊接于第一极耳子部2122上,第二线脚32的一端侧壁沿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延伸方向焊接于第二极耳子部3122上。
在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前面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三的两个极耳子部的延伸长度要小于实施例一的两个极耳子部的延伸长度,因此在一些将设有极耳子部的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当极耳子部的长度足以连接至雾化器的电极时,则无需额外设置与极耳子部相焊接的线脚,而当极耳子部的长度不足以连接至雾化器的电极时,则需要额外设置与极耳子部相焊接的线脚,也即,在进行电极件的结构设计时,通过预留与电极子部连为一体的极耳子部,能够提高雾化芯的电极引出方式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可以理解的是,相比于前面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三的两个电极件预留有两个极耳子部且两个线脚是焊接于两个极耳子部上的,而实施例二的两个电极件未预留有两个极耳子部且两个线脚是焊接于两个电极子部上的,相比于前面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的好处在于,在一些将本实施例三的雾化芯应用于雾化器的使用场景中,由于在将两个线脚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进行电连接的过程中,为使得两个线脚能够顺利地连接至雾化器的正负电极,通常需要对两个线脚进行弯折来改变其空间位置,而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设置,使得在将两个线脚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进行电连接的过程中,不仅可通过弯折两个极耳子部的方式来改变两个线脚的空间位置,还可通过同时弯折两个极耳子部和两个线脚的方式来改变两个线脚的空间位置,从而有利于更加灵活且方便地将两个线脚连接至雾化器的正负电极,而且在此过程中,线脚与电极件之间也更不易发生脱离。
在本实施例三的技术方案中,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三的其它内容可参考前面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相关内容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请参照图5、图8-9以及图14-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雾化器,该雾化器包括壳体5、正电极71、负电极72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芯,壳体5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61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62,雾化芯安装于壳体5内,正电极71和负电极72间隔设置于壳体5上且均远离雾化芯设置,其中,多孔陶瓷体1与储液腔62相连通,金属发热膜4暴露于气流通道61的气流流通路径上,第一电极组件2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正电极71电连接,第二电极组件3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负电极72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雾化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储液腔62中的雾化液从多孔陶瓷体1背向金属发热膜4的一侧流入至多孔陶瓷体1中并最终传导至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在金属发热膜4的加热作用下,金属发热膜4周围的雾化液被雾化而形成可供用户抽吸的烟雾,当用户于气流通道61的出气口处进行抽吸时,会在气流通道61的气流流通路径上形成抽吸气流,抽吸气流流经金属发热膜4时将烟雾带走,烟雾最终跟随抽吸气流一起从气流通道61的出气口流出至用户的口腔而被用户所吸食。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雾化器的技术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具体设置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例如,可以将正负电极设置于壳体5的底部(如图5、图8以及图14-15所示),也可以设置于壳体5的顶部,还可以设置于壳体5的侧部(如图9所示),只要能够远离雾化芯的金属发热膜4,以远离金属发热膜4通电工作时周边的高温潮湿环境,避免雾化芯的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的连接部位发生氧化并形成氧化层的情况发生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此外,雾化芯的两个电极组件与雾化器的正负电极之间实现电连接的方式可以是夹紧连接,也可以是焊接,只要能满足使用需求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制。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8以及图14所示,壳体5包括外壳51和底座52,底座52安装于外壳51的底部,正电极71和负电极72间隔设置于底座52中,第一电极组件2(具体为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或者是第一线脚22的末端)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正电极71和底座52之间,第二电极组件3(具体为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或者是第二线脚32的末端)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正电极71和底座52之间。
可选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和图15所示,第一电极组件2(具体为第一极耳子部2122的末端或者是第一线脚22的末端)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正电极71相焊接,第二电极组件3(具体为第二极耳子部3122的末端或者是第二线脚32的末端)在远离雾化芯的位置与负电极72相焊接。
在本实施例中,得益于上述雾化芯的改进,本实施例的雾化器具有与上述雾化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对应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电源组件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电源组件分别与雾化器的正电极71、雾化器的负电极72电连接,用于为雾化芯中的金属发热膜4提供电能,使得金属发热膜4通电后能够加热并雾化吸附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的雾化液,以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实施的电源组件可包括供电电源和控制电路板,供电电源可以是锂电池、干电池等类型的电源,控制电路板分别与供电电源、雾化器的正电极71、雾化器的负电极72电连接,使用时,通过控制电路板可控制供电电源为金属发热膜4供电,使得金属发热膜4能够通电发热,以将吸附于多孔陶瓷体1的雾化表面11上的雾化液汽化成可供用户吸食的烟雾。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可为电子烟(此时,上述雾化液可以是烟油等类型的烟雾形成基质),得益于上述雾化芯的改进,本实施例的电子雾化装置具有与上述雾化芯相同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其它内容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雾化芯,其特征在于,应用于雾化器,所述雾化芯包括多孔陶瓷体、第一电极组件、第二电极组件以及金属发热膜,所述第一电极组件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分别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其中:
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至少一个雾化表面,所述雾化表面用于导出烟雾;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包括第一电极件,所述第一电极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嵌入部和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一嵌入部埋设于所述雾化表面内;
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包括与所述第一电极件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件,所述第二电极件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嵌入部和第二露出部,所述第二嵌入部埋设于所述雾化表面内;
所述金属发热膜设置于至少一个所述雾化表面上,且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露出部紧密结合、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露出部紧密结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通过烧结的方式与所述多孔陶瓷体一体成型;
且/或,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为金属片;
且/或,所述第一电极件和/或所述第二电极件的厚度为0.1mm~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导电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且/或,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包括金、银、铜、铝、铬、镍、金合金、银合金、铜合金、铝合金、铬合金、镍合金、导电陶瓷中的任意一种;
且/或,所述多孔陶瓷体背向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侧开设有储液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发热膜迂回弯曲设置;
且/或,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厚度为1微米~20微米;
且/或,所述金属发热膜的材料包括银、铝、铜、镍、铂、钛、铬、银合金、铝合金、铜合金、镍合金、铂合金、钛合金、铬合金中的任意一种。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发热膜通过电镀或印刷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雾化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一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均位于所述雾化表面上;
或者,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多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均位于同一所述雾化表面上;
或者,在所述多孔陶瓷体具有多个所述雾化表面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露出部、所述第二露出部和所述金属发热膜中的至少两个分别位于不同的所述雾化表面上。
7.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一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和第一极耳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二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和第二极耳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另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以及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角为90度;和/或
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宽度小于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相连接的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和/或
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宽度小于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相连接的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边的长度。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露出部为第一电极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线脚,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紧密接触;
所述第二露出部为第二电极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第二嵌入部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线脚,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紧密接触;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线脚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线脚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角为90度;和/或
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相焊接;和/或
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相焊接。
11.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一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一电极子部和第一极耳子部,所述第一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线脚,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紧密连接;
所述第二电极件的材料为金属,所述第二露出部包括连为一体的第二电极子部和第二极耳子部,所述第二电极子部外露于所述雾化表面上并与所述第一嵌入部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电极子部与所述金属发热膜的另一端紧密结合,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末端沿远离所述第二电极子部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二线脚,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紧密连接;
其中,当所述雾化芯应用于所述雾化器时,所述第一线脚远离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线脚远离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负电极相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雾化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角为90度;和/或
所述第一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极耳子部相焊接;和/或
所述第二线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极耳子部相焊接。
13.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正电极、负电极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雾化芯,所述壳体内设有与外界相连通的气流通道以及用于存储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雾化芯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间隔设置于壳体上且均远离所述雾化芯设置,其中,所述多孔陶瓷体与所述储液腔相连通,所述金属发热膜暴露于所述气流通道的气流流通路径上,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正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负电极电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底座,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正电极和所述负电极间隔设置于底座中,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夹紧于所述正电极和所述底座之间;
或者,
所述第一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正电极相焊接,所述第二电极组件在远离所述雾化芯的位置与所述负电极相焊接。
15.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组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雾化器,所述电源组件分别与所述雾化器的正电极以及负电极电连接。
CN202322444430.XU 2023-09-08 2023-09-08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800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4430.XU CN220800040U (zh) 2023-09-08 2023-09-08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4430.XU CN220800040U (zh) 2023-09-08 2023-09-08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0040U true CN220800040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1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4430.XU Active CN220800040U (zh) 2023-09-08 2023-09-08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004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23132B2 (ja) 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及び電子エアロゾル供給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気化器
US20170035109A1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12315027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113141678A (zh) 发热体的制造方法
WO2021088948A1 (zh) 一种超声波雾化器
CN21058100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组件
CN11458702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3096094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雾化芯
CN216821761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JP6857749B2 (ja) エアロゾル吸引器用カートリッジ、エアロゾル吸引器、およびエアロゾル吸引器用金属ヒータ
WO2020248230A1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发热组件
CN220800040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1820474A (zh) 一种雾化组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WO2023179258A1 (zh) 中心通孔导液的雾化芯
CN216821758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7609556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821763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43860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5251471A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088094U (zh) 一种雾化装置
CN219613084U (zh) 发热组件、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87503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613085U (zh) 雾化芯、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126986U (zh) 雾化组件、电子烟烟弹及电子雾化器
CN218682018U (zh) 一种雾化器、电子雾化装置及雾化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