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95418U -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95418U
CN220795418U CN202322252600.4U CN202322252600U CN220795418U CN 220795418 U CN220795418 U CN 220795418U CN 202322252600 U CN202322252600 U CN 202322252600U CN 220795418 U CN220795418 U CN 220795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bar
copper bar
negative electrode
positive electrode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260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俊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volt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260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95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95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95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测试工装,包括: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分别用于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和电芯的负极极耳;第一正极铜排、第二正极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母排;第一负极铜排、第二负极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母排;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一母排上,并将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负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二母排上。本申请减少了铜排和电芯极耳之间的接触不均和不稳定性,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电芯极耳变形和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测试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锂离子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电池的性能测试成为了确保电池安全可靠、性能达标的重要环节。测试电池的极限功率时,需要用到很大的电流,以Arbi n设备为例,单一测试通道量程达不到试验要求,解决方式为设备的测试通道并联来增加设备的量程。
现有并联方法:准备两组通道线,每组由正、负极两根测试通道线铜排组成,将两根测试通道线的正极铜排固定到电芯正极极耳上,将两根测试通道线的负极铜排固定到电芯负极极耳上,上位机电脑端发出指令合并这两组通道,并联完成。
然而,在大小有限的电芯极耳上固定两个铜排,此方法忽视了铜排的形状和体积,设备铜排处硬且不易弯折,铜排和极耳连接需要找特定的角度,这种方法提高了连接电芯的难度,电池极耳处易受力不均,可导致极耳变形甚至脱落,影响试验的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该电池测试工装包括:
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分别用于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和电芯的负极极耳;
第一正极铜排、第二正极铜排,用于连接第一母排;
第一负极铜排、第二负极铜排,用于连接第二母排;
固定组件,用于将第一正极铜排和第二正极铜排固定在第一母排上,并将第一负极铜排和第二负极铜排固定在第二母排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测试工装还包括:
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分别设置于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上,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均形成为L形板状结构,第一连接板的两侧分别用于固定电芯正极极耳和第一母排,第二连接板的两侧分别用于固定电芯负极极耳和第二母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母排适用于抵接第一连接板,第二母排适用于抵接第二连接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铜排和第二正极铜排适用于抵接第一母排,第一负极铜排和第二负极铜排适用于抵接第二母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螺栓,用于将第一正极铜排固定在第一母排上;
第二螺栓,用于将第二正极铜排和第一母排固定在第一连接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还包括:
第三螺栓,用于将第一负极铜排和第二母排固定在第二连接板上;
第四螺栓,用于第二负极铜排固定在第二母排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母排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通过第一安装孔固定第一正极铜排和第二正极铜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母排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第三螺栓和第四螺栓通过第二安装孔固定第一负极铜排和第二负极铜排。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测试工装还包括:
第一正极通道线、第二正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第一正极铜排和第二正极铜排;
第一负极通道线、第二负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负极铜排和第二负极铜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提高连接电芯的可靠性:相比于现有的并联方法,本申请增加了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和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将正负极铜排牢固地连接到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上。这种设计减少了铜排和电芯极耳之间的接触不均和不稳定性,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电芯极耳变形和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简化连接过程:该方案中使用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形成L形板状结构,分别固定在电芯的正负极极耳上。这种设计使得连接过程更加简化,只需将连接板与电芯极耳对准并固定即可,无需考虑特定的角度和形状。相比于现有的方法,这种简化的连接过程减少了操作难度和错误的可能性。
提高测试通道的可扩展性:通过使用电池测试工装中的第一母排和第二母排,可以将多个测试通道并联起来,这样一来,测试设备的量程得到增加,可以满足更高的测试需求,也提高测试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这对于测试电池的极限功率时所需的大电流而言尤为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母排;2、第二母排;21、第一正极铜排;22、第二正极铜排;31、第一负极铜排;32、第二负极铜排;41、第一连接板;42、第二连接板;51、第一螺栓;52、第二螺栓;53、第三螺栓;54、第四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测试电池的极限功率时,需要用到很大的电流,以Arbi n设备为例,单一测试通道量程达不到试验要求,解决方式为设备的测试通道并联来增加设备的量程。现有并联方法:准备两组通道线,每组由正、负极两根测试通道线铜排组成,将两根测试通道线的正极铜排固定到电芯正极极耳上,将两根测试通道线的负极铜排固定到电芯负极极耳上,上位机电脑端发出指令合并这两组通道,并联完成。然而,在大小有限的电芯极耳上固定两个铜排,此方法忽视了铜排的形状和体积,设备铜排处硬且不易弯折,铜排和极耳连接需要找特定的角度,这种方法提高了连接电芯的难度,电池极耳处易受力不均,可导致极耳变形甚至脱落,影响试验的安全性。
为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电池测试工装,其主要包括:第一连接板41、第二连接板42、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第一正极铜排21、第二正极铜排22、第一负极铜排31、第二负极铜排32、第一正极通道线、第二正极通道线、第一负极通道线、第二负极通道线和固定组件。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是电池测试工装中的关键部件,它们分别位于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上,用于连接电芯与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
具体地,在示范在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采用L形板状结构,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连接板41:
形状:L形板状结构,由导电材料制成。
功能:用于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和第一母排1。
结构:板状部分由导电材料构成,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接口和连接接口。
固定接口:连接板的一侧固定在电芯的正极极耳上。
连接接口:连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一母排1抵接。
第二连接板42:
形状:L形板状结构,由导电材料制成。
功能:用于连接电芯的负极极耳和第二母排2。
结构:板状部分由导电材料构成,两侧分别具有固定接口和连接接口。
固定接口:连接板的一侧固定在电芯的负极极耳上。
连接接口:连接板的另一侧与第二母排2抵接。
这种L形板状结构的设计使得连接板的固定接口部分能够与电芯的极耳紧密贴合,并通过螺栓或其他固定装置进行牢固固定。连接板的另一侧则与相应的母排连接,确保电池与测试通道之间的电连接。
通过使用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可以有效地固定电芯的极耳,并将其与母排进行可靠的电连接。这种结构简化了连接过程,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了电芯极耳变形和脱落的风险,确保测试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是电池测试工装中的关键组件,用于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并提供与测试设备的电连接。
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母排1:
形状:通常为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条或导电板,具体材质为导电紫铜,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
功能: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将正极信号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呈板状,一端连接到第一连接板41上,另一端与测试设备的正极通道连接。
第二母排2:
形状:通常也为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条或导电板,具体材质为导电紫铜,其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
功能:连接电芯的负极极耳,将负极信号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类似于第一母排1,一端连接到第二连接板42上,另一端与测试设备的负极通道连接。
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的长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电芯和测试设备,在示范实施例中,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具体为长95mm宽40mm厚6mm,内径长75mm宽9.5mm,截面积240平方毫米,以承受测试所需电流,使得载流量满足试验需求。
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通过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与电芯的极耳紧密连接,确保稳定的电连接。同时,它们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接口与测试设备的正负极通道线连接,将电池信号传递到测试设备,实现电池性能的测试和监测。
通过使用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可以实现电芯与测试设备之间的可靠电连接,确保测试信号的传递和准确性。这种设计使得测试工装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电池性能测试的要求。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铜排21、第二正极铜排22、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负极铜排32是电池测试工装中的关键组件,用于连接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并提供电连接。
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正极铜排21:
形状:为长条状的铜导体。
功能:连接第一母排1,将正极信号从电芯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为导电性能优良的铜材料制成,其一侧与第一母排1抵接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母排1上。
第二正极铜排22:
形状:类似于第一正极铜排21,也是长条状的铜导体。
功能:连接第一母排1,将正极信号从电芯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同样由导电性能良好的铜材料制成,其一侧与第一母排1抵接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一母排1上。
第一负极铜排31:
形状:类似于第一正极铜排21,为长条状的铜导体。
功能:连接第二母排2,将负极信号从电芯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由铜材料制成,其一侧与第二母排2抵接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二母排2上。
第二负极铜排32:
形状:与前述的铜排类似,为长条状的铜导体。
功能:连接第二母排2,将负极信号从电芯传递到测试设备。
结构:同样由铜材料制成,其一侧与第二母排2抵接并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第二母排2上。
进一步地,在示范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正极铜排21、第二正极铜排22、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负极铜排32的最大量程均为700A,测试过程中,上位机电脑端能够将第一正极铜排21和第二正极铜排22合并为一组通道,并将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负极铜排32合并为一组通道,以满足最大量程1400A的电芯极限功率测试的需求。
通过使用第一正极铜排21、第二正极铜排22、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负极铜排32,电池测试工装能够实现电芯正负极信号的传递和连接,使得电池性能测试更加可靠和准确。这种设计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确保电池性能测试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固定组件是电池测试工装中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构件:
第一螺栓51:穿设于第一母排1的第一安装孔中,并用于将第一正极铜排21固定在第一母排1上。
第二螺栓52:穿设于第一母排1的第一安装孔中,并用于将第二正极铜排22和第一母排1固定在第一连接板41上。
第三螺栓53:穿设于第二母排2的第二安装孔中,并用于将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母排2固定在第二连接板42上。
第四螺栓54:穿设于第二母排2的第二安装孔中,并用于将第二负极铜排32固定在第二母排2上。
这些固定组件的功能是将铜排固定在相应的母排或连接板上,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们通过螺纹结构与母排或连接板上的孔相匹配,通过旋紧螺栓,可牢固地将铜排固定在位,以保持良好的电连接。这样的固定设计提高了电池测试工装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松动或断开,确保测试信号的传递和测试准确性。
具体地,在示范实施例中,第一正极通道线和第二正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第一正极铜排21和第二正极铜排22,并将正极信号传递到测试设备,即上位机电脑端;第一负极通道线和第二负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第一负极铜排31和第二负极铜排32,并将负极信号传递到上位机电脑端。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能够:
提高连接电芯的可靠性:相比于现有的并联方法,本申请增加了第一母排1、第二母排2和固定组件,通过固定组件将正负极铜排牢固地连接到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上。这种设计减少了铜排和电芯极耳之间的接触不均和不稳定性,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降低了电芯极耳变形和脱落的风险,从而提高了试验的安全性。
简化连接过程:该方案中使用的第一连接板41和第二连接板42形成L形板状结构,分别固定在电芯的正负极极耳上。这种设计使得连接过程更加简化,只需将连接板与电芯极耳对准并固定即可,无需考虑特定的角度和形状。相比于现有的方法,这种简化的连接过程减少了操作难度和错误的可能性。
提高测试通道的可扩展性:通过使用电池测试工装中的第一母排1和第二母排2,可以将多个测试通道并联起来,这样一来,测试设备的量程得到增加,可以满足更高的测试需求,也提高测试了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这对于测试电池的极限功率时所需的大电流而言尤为重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母排、第二母排,分别用于连接电芯的正极极耳和电芯的负极极耳;
第一正极铜排、第二正极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母排;
第一负极铜排、第二负极铜排,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母排;
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一母排上,并将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负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二母排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分别设置于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上,所述第一母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电芯的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均形成为L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两侧分别用于固定电芯正极极耳和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分别用于固定电芯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母排。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排适用于抵接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母排适用于抵接所述第二连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正极铜排适用于抵接所述第一母排,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负极铜排适用于抵接所述第二母排。
6.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第一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一母排上;
第二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二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一母排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
第三螺栓,用于将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母排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
第四螺栓,用于所述第二负极铜排固定在所述第二母排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母排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二螺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固定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正极铜排。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母排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三螺栓和所述第四螺栓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固定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负极铜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测试工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正极通道线、第二正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第一正极铜排和所述第二正极铜排;
第一负极通道线、第二负极通道线,分别用于连接所述第一负极铜排和所述第二负极铜排。
CN202322252600.4U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Active CN220795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2600.4U CN220795418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2600.4U CN220795418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95418U true CN220795418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2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2600.4U Active CN220795418U (zh) 2023-08-21 2023-08-21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954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4645B (zh) 包含金属板的电极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使用的电池模块
US7851081B2 (en) Equal distribution-typed bus bar, an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employed with the same
CN110088953B (zh) 用于电接触导通燃料电池堆的隔板的连接元件
CN217239688U (zh) 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20795418U (zh) 一种电池测试工装
CN213782207U (zh) 汇流排、电池模组及动力电池
KR20180010591A (ko) 배터리 팩
CN212031676U (zh) 用于燃料电池电压的巡检组件及包含该组件的燃料电池
CN111796127A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单体电压采集的连接装置
CN216792403U (zh) 一种燃料电池巡检装置
CN212783689U (zh) 数据采集装置及锂离子电池模组
CN210607654U (zh) 一种锂电池化成分容设备中信号线的快速接驳装置
CN220253422U (zh) 电池包
CN216213963U (zh) 端子转接结构和电池包
CN216903247U (zh) 一种电芯并联连接装置
CN219456257U (zh) 电压采样治具和电压测试***
CN220138640U (zh) 一种电池端子、电池模组以及电池包
CN220106818U (zh) 动力电池信息采集结构及采集***
CN217239558U (zh) 电池模组
CN217983591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3936244U (zh) 一种用于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镍带
CN219534797U (zh) 一种电芯模组的汇流结构及电池***
CN215180331U (zh) 一种pim测试工装
WO2024092999A1 (zh) 汇流排、电池包及电子设备
CN219226452U (zh) 绝缘支架及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