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5629U - 功率变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功率变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5629U
CN220775629U CN202322186638.6U CN202322186638U CN220775629U CN 220775629 U CN220775629 U CN 220775629U CN 202322186638 U CN202322186638 U CN 202322186638U CN 220775629 U CN220775629 U CN 2207756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oling
power conversion
heat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866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同
周杰
于任斌
王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866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56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56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56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功率变换设备,属于功率变换设备技术领域。功率变换设备包括壳体;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设于壳体内,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相对且间隔设置;至少一功率管组,设于壳体内,至少一功率管组夹设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之间,且各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本申请的功率变换设备优化了功率管组的排布方式,减小液冷板平面尺寸,合理利用空间;且各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能力,避免因增设均热措施而造成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保证设备可靠性,提升功率变换设备总输出功率。

Description

功率变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功率变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功率变换设备。
背景技术
功率变换设备主要包括电容、磁性器件、功率器件和PCB板等。随着功率变换设备的总输出功率增加,热耗也随之增加,为了满足散热需求,功率变换设备的外形尺寸和散热器尺寸也需要增加。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将功率管平铺到散热器上,使得散热器尺寸较大,当功率管的单体热耗较大时,散热器上还需布置热管或VC等均热措施,造成了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功率变换设备,解决现有技术中功率管平铺到散热器上,使得散热器尺寸较大,当功率管的单体热耗较大时,散热器上还需布置热管或VC等均热措施,造成了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功率变换设备,包括:
壳体;
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一功率管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至少一功率管组夹设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之间,且各所述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所述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
根据本申请的功率变换设备,通过将至少一功率管组夹设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之间,优化了功率管组的排布方式,使得功率管组的两发热侧面可以紧贴液冷板,可以减小液冷板平面尺寸,合理利用有限空间;且各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能力,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提升了功率变换设备的总输出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小功率管组的热耗,可以避免因在液冷板上增设热管或VC等均热措施而导致的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分设于所述至少一功率管组两侧的两个所述液冷板内部冷却液的流向相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一进液管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所述进液口通过第一出液管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外,且对应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包括进液主管路和至少两个进液支路,所述进液主管路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液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一出液管路包括出液主管路和至少两个出液支路,所述出液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出液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出液支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出液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和/或,
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进液管路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中至少部分进液支路上设置有开关阀。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第二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第二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对应壳体内的发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
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管路用以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以与壳体内的发热元件相贴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液口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中包括第三液冷板,所述第三液冷板邻近所述壳体内的发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三液冷板背离所述功率管组的侧面设置有散热翅片;
所述功率设备还包括第三散热风扇,所述第三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对应所述壳体内发热元件设置,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翅片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所述第二进液管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用于与冷源的接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用于与冷源的接出口相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各所述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对应的所述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二侧面和对应的所述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导热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面为导电侧面,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制成材料包括绝缘材料。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变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图1中功率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开关阀工作时的冷却液流量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变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变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功率变换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附图标记:
功率变换设备100;
壳体110、安装腔111、电容112、磁性器件113;
第一液冷板120、输入口121、输出口122、第三液冷板123;
功率管组130、功率管131、第一侧面132、第二侧面133、第一导热部134、第二导热部135;
第一换热器140、进液口141、出液口142;
第一散热风扇150;
第一进液管路160、进液主管路161、进液支路162、水泵163、开关阀164;
第一出液管路170、出液主管路171、出液支路172;
换热组件180、第二换热器181、第二散热风扇182、换热管路183;
第二液冷板190、第三散热风扇191、散热翅片192、第二进液管路193、第二出液管路19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申请公开一种功率变换设备。
下面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功率变换设备100。
功率变换设备100包括壳体110、第一液冷板120以及功率管组130。
如图1所示,壳体110可以限定出安装腔111,安装腔111可以用以供电容112、磁性器件113、第一液冷板120以及功率管组130等器件的安装,使得壳体110可以起到对安装腔111内部器件的防护作用,避免安装腔111内部器件受到外界因素如灰尘等的干扰,可以保证安装腔111内部器件的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的材质可采用多种,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10材质可以采用镁铝合金,镁铝合金强度和硬度高,但重量较轻,具有良好热传导能力,常用于需重视散热的电子器材;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110材料还可以采用不锈钢或者塑料等材料。壳体11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壳体110可以为长方体或者圆柱体,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设于壳体110内,使得功率变换设备100可以采用液冷散热方式,使得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散热能力强,可以提高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总输出功率;且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可以提升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导热散热性;还可以避免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相互影响,使得两个第一液冷板120可以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液冷散热是一种高性能的散热方式,可以用来降低机器和部件的过热问题,液冷散热是利用流体(经常是水或液化气体)来传递热,在此过程中将排出热量。液冷散热比传统的空气散热方式更有效,它可以将热量从功率变换组件100中以高效的方式传递出来,与空气散热相比,液冷散热可以带走更高的热量,从而使温度更低,使得功率变换***更加稳定,更加可靠,并可以降低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安装于壳体110内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液冷板120与壳体110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材质可以为铜铝等导热金属,可以使得第一液冷板120的导热性较好;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至少一功率管组130设于壳体110内,至少一功率管组130夹设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之间,优化了功率管组130的排布方式,使得功率管组130的两发热侧面可以紧贴液冷板,可以减小液冷板平面尺寸,合理利用有限空间;且各功率管组130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增加散热路径,提高功率管组130散热能力,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减小功率管组130的热耗,可以避免因在液冷板上增设热管或VC等均热措施而导致的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
可以理解的是,功率管组130可以包括至少一功率管131,功率管131是指在放大电路中担任末级输出的管子,功率管131是一种用来控制和调节电流的半导体器件,也被称为晶闸管、场效应晶体管等,常见的功率管131有双向晶闸管、可控硅、MOSFET场效应晶体管等。至少一功率管组130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栓固定于壳体110,至少一功率管组130内也可以包括多个功率管131,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根据本申请的功率变换设备,通过将至少一功率管组130夹设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之间,优化了功率管组130的排布方式,使得功率管组130的两发热侧面可以紧贴液冷板,可以减小液冷板平面尺寸,合理利用有限空间;且各功率管组130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能力,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提升了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总输出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小功率管组130的热耗,可以避免因在液冷板上增设热管或VC等均热措施而导致的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设于至少一功率管组130两侧的两个液冷板内部冷却液的流向相反,使得相邻液冷板内冷却液流向相反,在保证功率管组130散热均匀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功率管组130两侧的两个液冷板中至少有一个是低温液冷板,可以削弱液冷板上的热累积,避免由于液冷板上的热积累而造成的液冷板末端功率管组130超温,保证功率管组130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若功率管131沿着液冷板依次排布,液冷板内的冷却液从流进液冷板后就不断的被加热,热量会在液冷板上积累,造成液冷板的表面温度沿着冷却液流动方向不断升高,使得布置在流向末端的功率管131的散热条件相对较差,有超温风险,此时只能通过增加供液流量或者增加液冷板内部扰流结构来保证末端功率管131的散热需求,会造成循环水泵及管路成本增加。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换热器140,第一换热器140设于壳体110外,使用时,功率管组130的热量传递至第一液冷板120上,第一换热器140可以用于对吸收功率管组130热量后升温的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进行降温,将第一液冷板120中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外环境,保证第一液冷板120对功率管组130的散热能力;第一换热器14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或者通过焊接固定于壳体110外壁,或者壳体110外的单独设立的支架上,或者电路板上,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换热器140具有进液口141和出液口142,出液口142通过第一进液管路160分别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入口121相连通,进液口141通过第一出液管路170分别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出口122相连通,使得升温后的冷却液可以从输出口122流出并由进液口141进入至第一换热器140内,经过第一换热器140降温后的冷却液可以从出液口142流出,并由输入口121流回第一液冷板120,使得第一换热器140可以将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外环境,如此循环,可以将功率管组130上的热量带出,散热效果较好,且结构简单,便于安装,节省了生产成本,避免了功率管组130因受热膨胀导致裂开的情况,保证了功率管组130的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150,第一散热风扇150设于壳体110外,且第一散热风扇150对应第一换热器140设置,使得当升温的冷却液进入第一换热器140后,壳体110外的第一散热风扇150与第一换热器140可以相互配合,更有利于将冷却液的热量传递至外环境,进一步提高第一液冷板120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散热风扇150可以作用于第一换热器140,且第一散热风扇150可以设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第一散热风扇15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或者通过焊接固定于壳体110;第一换热器140可以为管式换热器,也可以为板面式换热器;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进液管路160包括进液主管路161和至少两个进液支路162,进液主管路161的一端适于穿过壳体110与出液口142相连通,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器140降温后的冷却液可以先进入进液主管路161,进液主管路161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进液支路162的一端相连通,可以实现对进液主管路161内的冷却液的分流,至少两个进液支路162的另一端分别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入口121相连通,分流后的冷却液通过输入口121流入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可以提高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散热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个进液支路162内冷却液流入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方向相反,例如,当一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入口121位于自身顶部,输出口122位于自身底部时,冷却液可以在该第一液冷板120内由上往下流动,此时与该第一液冷板120相邻的另一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入口121位于自身底部,输出口122位于自身顶部,冷却液可以由下往上流动,使得分设于至少一功率管组130两侧的两个第一液冷板120内部换热液的流向相反,可以使得功率管组130散热均匀,还可以保证功率管组130两侧的两个液冷板中至少有一个是低温液冷板,可以削弱液冷板上的热累积,避免由于液冷板上的热积累而造成的末端功率管组130超温,保证功率管组130的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进液支路162可以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可根据功率管131数量设定,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如图2所示,第一出液管路170包括出液主管路171和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出液主管路171的一端与进液口141相连通,出液主管路171的另一端与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的一端相连通,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出口122相连通,使得吸收热量后升温的冷却液可以先流入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并由出液支路172流向出液主管路171,在出液主管路171内汇合后再流入第一换热器140进行降温,可以使得第一换热器140对冷却液的集中降温,提高第一换热器140工作效率;还可以减小冷却液对第一出液管路170的冲击力,可以延长第一出液管路170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的另一端分别对应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出口122相连通为: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中的一个支路的另一端对应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中的一个液冷板的输出口122相连通,至少两个出液支路172中的另一个支路的另一端对应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中的另一个液冷板的输出口122相连通,即两者为一对一连接关系。
如图1所示,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水泵163,水泵163设于第一进液管路160上,水泵163可以为冷却液循环提供动力,使得经由第一换热器140降温之后的冷却液可以顺利由输入口121进入第一液冷板120,保证第一液冷板120可以将功率管组130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循环的冷却液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进液支路162中至少部分进液支路162上设置有开关阀164,使得功率管组130可以依据功率器件热耗情况控制管路的通断或者开度以调节经过冷板的冷却液流量。如图3所示,当功率变换设备100输出功率减小时,功率管131发热量会相应减小,功率管组130中至少部分进液支路162上的开关阀164动作,使得功率管131为单面散热;或者功率管131为双面散热,但是冷却液流量或者流速降低;进而可以减小冷却液流量,避免过多冷却液投入,在节约冷却液使用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液冷板表面温度过低而造成的凝露现象。可以在液冷板上布置温度监控点,可以依据温度监控点的温度动作开关阀164,各进液支路162上开关阀164的具体状态可以均由液冷板上的温度监控点确定。
可以理解的是,可以为一个进液支路162上设置有开关阀164,也可以为两个进液支路162均设置有开关阀164,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凝露是一种自然现象,当物体从低温环境快速转移到高温环境中时,由于物体的热惯性影响,物体表面的温度低于包围它的气流的气氛温度,靠近物体表面附面层内空气的相对湿度会加大,当附面层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达到100%时,就会在物体表面产生凝露。液冷板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壳体110密封性能的不同,当液冷板和冷却液循环管路表面温度低于壳体110内露点温度时,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凝露现象,特别是冷却液温度较低时,凝露现象明显。
通常情况下,单纯的凝露水不足以导致产品故障,但在某些情况下中,凝露水会与其他因素融合产生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影响器件的安全质量,如金属氧化/电化学腐蚀、有机和无机表面覆盖层的化学或电化学破坏、摩擦系数的改变导致粘结或粘附、因吸收效应导致的材料膨胀、物理强度降低、电气短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换热组件180,换热组件180包括第二换热器181、第二散热风扇182以及换热管路183。
第二换热器181安装于壳体110内,第二换热器181可以冷却壳体110内部除功率管组130以外的其他器件;壳体110内的电容112、磁性器件113以及功率管组130共同作用起到功率变换作用,当电容112和磁性器件113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热量,此时,第二换热器181可以对电容112和磁性器件113进行冷却,可以使得功率变换设备100内部器件的功能稳定,还可以维持壳体110内整体温度与压力,保证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正常工作。第二换热器181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钉安装于壳体110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散热风扇182安装于壳体110内,第二散热风扇182的进风口对应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设置,当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时,第二散热风扇182开始工作,第二散热风扇182可以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抽入到进风口中,随后将热量通过出风口排出;由于第二散热风扇182的出风口对应第二换热器181设置,使得热量可以排向第二换热器181,有利于第二换热器181对该热量进行冷却,可以维持壳体110内整体温度与压力,还可以使得功率变换设备100内部器件的功能稳定,保证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正常工作。
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可以为电容112和磁性器件113;第二散热风扇182可以通过焊接或者螺钉安装于壳体110内,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换热管路183的一端适于穿过壳体110与第一换热器140的进液口141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壳体110与第一换热器140的出液口142相连通,使得第一换热器140中的冷却液可以流过换热管路183;且换热管路183用以与第二换热器181进行换热,此时,壳体110内的第二换热器181与第二散热风扇182配合可以将壳体110内的热量传递至循环的冷却液中,可以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换热组件180的散热能力,维持壳体110内部温度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第二液冷板190,第二液冷板190设于壳体110内,第二液冷板190可以用以与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相贴接,使得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可以采用液冷散热方式,可以使得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散热能力强,提高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总输出功率。
第二液冷板190的输入口121与第一换热器140的出液口142相连通,第二液冷板190的输出口122与第一换热器140的进液口141相连通,使得第一换热器140中的冷却液可以流过第二液冷板190,实现第二液冷板190对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的冷却,维持壳体110内部温度稳定;还可以提高冷却液的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中包括第三液冷板123,第三液冷板123邻近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设置,当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产生热量时,壳体110内气体温度提高使得壳体110内部压力增大,通过在第三液冷板123背离功率管组130的侧面设置有散热翅片192,可以使得壳体110内的热量通过第三散热风扇191的作用传递至散热翅片192,然后通过第三液冷板123的冷却液传出,可以维持壳体110内整体温度,避免因壳体110内部压力过大而引起***。可以理解的是,散热翅片192可以是铝挤、铲齿、插翅等形式,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第三散热风扇191,第三散热风扇191的进风口对应壳体110内发热元件设置,当壳体110内的发热元件工作产生热量时,第三散热风扇191开始工作,使得第三散热风扇191可以将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抽入到进风口中,随后将热量通过出风口排出;由于出风口对应散热翅片192设置,使得壳内发热元件(电容112和磁性器件113等)的热量可以通过第三散热风扇191的作用传递至散热翅片192,然后通过第三液冷板123123的冷却液传出,提高对壳内发热元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变换设备100还包括第二进液管路193和第二出液管路194,第二进液管路193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入口121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壳体110用于与冷源的接入口相连通,第二出液管路194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输出口122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壳体110用于与冷源的接出口相连通,使得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进液管路193和第二出液管路194在冷源与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之间流动,有利于对冷却液的冷却,还便于冷源对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内冷凝液的补充,保证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的冷却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如图6所示,当功率变换设备100使用冷源时,第一换热器140和第一散热风扇150可以择一设置或者均不设置;冷源可以为外接冷源,例如,冷水机或者冷却塔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功率变换设备100同时使用冷源与第一换热器140的情况下,冷源与第一换热器140可以呈并联设置,且二者均设置在壳体外,具体排布顺序不作具体限定;同时,可以在第一换热器140的出液口142上设置单向阀,可以避免从冷源流出的冷却液进入到第一换热器140的出液口142中,确保冷源对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120有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功率管组130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包括第一侧面132和第二侧面133,第一侧面132和对应的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热部134,第二侧面133和对应的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导热部135,第一导热部134和第二导热部135均可以起到加强传热的作用,可以使得功率管组130的热量更好的传递给液冷板,提高液冷板对功率管组130的散热效果,增强了功率管组130的散热能力,可以提高功率变换组件100的总输出功率。
如图2所示,功率管组130、第一导热部134和第二导热部135以及第一侧面132和第二侧面133之间为层层贴合,且可以多层叠放,在保证功率管组130与液冷板正常功能的同时,可以减小液冷板的平面尺寸,合理利用有限空间;还可以增加散热路径,提高散热能力,避免因功率管131的单体热耗较大而造成设备的散热成本增加,保证设备的可靠性,提升了功率变换设备100的总输出功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依据第一侧面132和第二侧面133的绝缘强度要求,选择不同的第一导热部134材料和第二导热部135材料;当第一侧面132为导电侧面时,第一导热部134的制成材料包括绝缘材料;同理,当第二侧面133为导电侧面时,第二导热部135的制成材料可以包括绝缘材料,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相对且间隔设置;以及,
至少一功率管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至少一功率管组夹设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之间,且各所述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均用以与对应的所述液冷板的侧面进行热量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分设于所述至少一功率管组两侧的两个所述液冷板内部冷却液的流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外,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出液口通过第一进液管路分别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所述进液口通过第一出液管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于所述壳体外,且对应所述第一换热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包括进液主管路和至少两个进液支路,所述进液主管路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进液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和/或,
所述第一出液管路包括出液主管路和至少两个出液支路,所述出液主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出液主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至少两个出液支路的一端相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出液支路的另一端分别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和/或,
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于所述第一进液管路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进液支路中至少部分进液支路上设置有开关阀。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
第二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第二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对应壳体内的发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风扇的出风口对应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
换热管路,所述换热管路的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换热管路用以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进行换热。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液冷板,所述第二液冷板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以与壳体内的发热元件相贴接,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输入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液冷板的输出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进液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中包括第三液冷板,所述第三液冷板邻近所述壳体内的发热元件设置,所述第三液冷板背离所述功率管组的侧面设置有散热翅片;
所述功率变换设备还包括第三散热风扇,所述第三散热风扇的进风口对应所述壳体内发热元件设置,出风口对应所述散热翅片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进液管路和第二出液管路,所述第二进液管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入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用于与冷源的接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液管路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液冷板的输出口相连通,另一端适于穿过所述壳体用于与冷源的接出口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功率管组相对设置的两发热侧面包括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对应的所述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导热部,所述第二侧面和对应的所述的液冷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导热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功率变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为导电侧面,所述第一导热部的制成材料包括绝缘材料。
CN202322186638.6U 2023-08-11 2023-08-11 功率变换设备 Active CN2207756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638.6U CN2207756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功率变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86638.6U CN2207756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功率变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5629U true CN220775629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2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86638.6U Active CN220775629U (zh) 2023-08-11 2023-08-11 功率变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56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885798B (zh) 服务器用一体式相变传热元件液冷散热模组
CN106960988B (zh) 一种动力锂电池热管理***
CN101308398B (zh) 用于计算处理设备的散热***及采用该散热***的设备
CN210015419U (zh) 半导体器件散热装置及数据中心机房
CN210808094U (zh) 电路板、换热***及制冷***
CN220775629U (zh) 功率变换设备
CN211019734U (zh) 一种新型散热电气柜
CN217470614U (zh) 用于处理器的呼吸式动态液冷装置
CN108024488B (zh) 水套式线路板散热装置
CN115701823A (zh) 一种充电设备和充电***
CN201773835U (zh) 一种环路热管散热器
CN210168376U (zh) 一种数据中心水冷散热机柜
CN1852646B (zh) 一种功率器件的蒸发冷却散热装置
CN210838441U (zh) 一种应用于半导体激光器的散热装置
CN212781924U (zh) 计算机用散热装置
CN217685509U (zh) 散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CN220307674U (zh) 一种电源模组的水冷结构
CN112880050B (zh) 驱动板散热结构及空调器
CN218735743U (zh) 基于重力热管的服务器散热***
CN218677135U (zh) 热源管理***
CN217274937U (zh) 一种冷却装置
CN219268272U (zh) 一种电路故障应急发电自动投切装置
CN112490206B (zh) 开关管散热结构、变流器及空调
CN220235267U (zh) 一种单相冷却***
CN210569344U (zh) 工业半导体水冷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