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4502U - 储能*** - Google Patents

储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4502U
CN220774502U CN202322425374.5U CN202322425374U CN220774502U CN 220774502 U CN220774502 U CN 220774502U CN 202322425374 U CN202322425374 U CN 202322425374U CN 220774502 U CN220774502 U CN 2207745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pipe
energy storage
storage system
cool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537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施献雨
徐文军
杨友进
周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537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45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45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45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储能***,所述储能***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冷却模块,所述冷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且所述冷却模块具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DC/DC模块,所述DC/DC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门体,所述门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并适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容置腔;第一冷却单元,所述第一冷却单元设置在所述门体上,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对所述第二容置腔进行散热。通过设置第一冷却单元,可以改善DC/DC模块工作温度,以提高储能***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储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储能***。
背景技术
随着储能***的广泛应用,如电动汽车、光伏/风电储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DC/DC(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直流/直流)模块的工作效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关注点。DC/DC模块通过可控开关实现高频开关,将输入的电能储存在电容中,释放电能为负载提供能量,储能***的工作电压及用电都需要经过DC/DC模块进行转换,因此,DC/DC模块基本一直处于工作状态,DC/DC模块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保证DC/DC模块能够拥有良好的运行效率,DC/DC模块的散热设计格外重要。
相关技术中,DC/DC模块的降温机构的散热降温效果差,无法及时充分降低DC/DC模块及储能***内部温度,导致DC/DC模块工作效率降低,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储能***,通过设置第一冷却单元,可以改善DC/DC模块工作温度,以提高储能***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包括:箱体、冷却模块、DC/DC模块、门体以及第一冷却单元,所述箱体包括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所述冷却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且所述冷却模块具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所述DC/DC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门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并适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设置在所述门体上,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单元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对所述第二容置腔进行散热。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通过设置冷却模块和第一冷却单元,第一冷却单元与冷却模块连通以实现冷却液循环,而第一冷却单元设置在门体上,可以实现对第二容置腔以及位于第二容置腔内的DC/DC模块的强制冷却,以优化储能***对DC/DC模块的散热降温性能,提升DC/DC模块及储能***的工作效率,同时,第一冷却单元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第二容置腔内DC/DC模块的安装空间,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容置腔内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储能***的体积优化、轻量化及负载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DC/DC模块包括在所述箱体的高度方向上叠置的多个DC/DC单元,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包括多个散热器,多个所述散热器与所述DC/DC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单元包括多个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数量大于所述DC/DC单元的数量,且在高度方向上,上方相邻的所述散热器之间的距离小于下方相邻的所述散热器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DC/DC单元的外壳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散热风扇,多个所述散热器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散热风扇正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单元还包括:进入管组件和排出管组件;所述进入管组件包括:进入管和第一管,所述第一管与所述进入管相连,并用于向所述散热器供给冷却液;所述排出管组件包括:排出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管与所述排出管相连,并用于排出所述散热器内的冷却液。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为多个,所述进入管具有多个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相连,以使多个所述第一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二管为多个,所述排出管具有多个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相连,以使多个所述第二管并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入管位于所述散热器的一侧,所述排出管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另一侧,且所述进入管与所述排出管至少部分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管中,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管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管的管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体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凹陷以形成安装槽,所述散热器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箱体还包括第三容置腔,所述第三容置腔内设置有储能单元和第二冷却单元,所述第二冷却单元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冷却单元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单元对所述储能单元进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冷却单元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并联或串联连接于所述冷却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储能***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1;
箱体11,第一容置腔111,第二容置腔112,第三容置腔113;
冷却模块12,冷却液输出管121,冷却液进入管122;
DC/DC模块13;
第一冷却单元14;
散热器141;
进入管组件142,进入管1421,第一管1422;
排出管组件143,排出管1431,第二管1432;
散热风扇15,门体16,储能单元17,第二冷却单元1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储能***1包括:箱体11、冷却模块12、DC/DC模块13、
门体16以及第一冷却单元14。
其中,箱体11包括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二容置腔112,冷却模块12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且冷却模块12具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DC/DC模块13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12,门体16设置于箱体11,并适于开启或关闭第二容置腔112,第一冷却单元14设置在门体16上,且第一冷却单元14的第一进液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第一冷却单元14的第一出液口与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第一冷却单元14对第二容置腔112进行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中箱体11可为储能***1的部分其他部件(如:冷却模块12、DC/DC模块)提供安装位,并可对储能***1的部分其他部件起支撑、固定及保护作用,箱体11可以包括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二容置腔112。
冷却模块12设置于第一容置腔111,且冷却模块12具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冷却模块12分别设置有冷却液输出管121和冷却液进入管122,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分别形成于冷却液输出管121上和冷却液进入管122上,冷却液可从冷却液输出管121经冷却液出口流出冷却模块12,以在储能***1中起换热作用,经换热后的冷却液可经冷却液进口流入冷却液进入管122,以重新回到冷却模块12。
DC/DC模块13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12,DC/DC模块13可以在储能***1中起电压变换作用,以保证储能***1的正常工作,并实现储能***1的储能功能。
具体而言,第一冷却单元14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12,第一冷却单元14形成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且第一进液口适于与冷却液出口相连,第一出液口适于与冷却液进口相连,从而冷却液可从冷却模块12的冷却液出口进入第一进液口,以实现第一冷却单元14可对第二容置腔112进行降温散热,并且与第二容置腔112进行换热后的冷却液可从第一出液口流至冷却模块12的冷却液进口,再次回到冷却模块12,从而实现了冷却模块12可与第一冷却单元14配合产生降温散热效果。其中,冷却液可以构造为甲醇溶液、乙醇溶液或水。
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储能***1采用将DC/DC模块13和第一冷却单元14分别设置于第二容置腔112内和门体16上的方式,使第一冷却单元14可通过冷却液快速并充分将DC/DC模块13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避免热量累积,保持DC/DC模块13及储能***1能始终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范围内,从而有效提升了DC/DC模块13及储能***1的温度均一性和工作效率,且利于延长DC/DC模块13及储能***1的使用寿命,节省经济成本。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储能***1,通过设置冷却模块12和第一冷却单元14,第一冷却单元14与冷却模块12连通以实现冷却液循环,而第一冷却单元14设置在门体16上,可以实现对第二容置腔112以及位于第二容置腔112内的DC/DC模块的强制冷却,以优化储能***1对DC/DC模块13的散热降温性能,提升DC/DC模块13及储能***1的工作效率,同时,第一冷却单元14的布置不需要占用第二容置腔112内DC/DC模块13的安装空间,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容置腔112内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储能***1的体积优化、轻量化及负载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DC/DC模块13包括在箱体11的高度方向上叠置的多个DC/DC单元,第一冷却单元14包括多个散热器141,多个散热器141与DC/DC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具体而言,每个散热器141设置于门体16上,并可分别对对应的DC/DC单元进行散热,散热器141从DC/DC单元吸收的热量可通过冷却液流回冷却模块12实现热量散发。因此,通过设置第一冷却单元14包括多个与DC/DC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的散热器141,使得散热器141可为每个DC/DC单元提供针对性散热,从而提高DC/DC单元与散热器141间的热量传递效率,增强了散热器141对DC/DC单元的散热降温效果,进一步优化了储能***1对DC/DC模块13的散热降温性能,提升了DC/DC模块13及储能***1的工作效率。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冷却单元14的结构不限于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散热器141数量的变更,以实现对高温区域的针对性散热,提高第二容置腔112内的温度均一性。
示例性地,第一冷却单元14包括多个散热器141,散热器141的数量大于DC/DC单元的数量,且在高度方向上,上方相邻的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小于下方相邻的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
散热器141的数量大于DC/DC单元的数量,即在高度方向上,上方相邻的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小于下方相邻的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从而上方的多个散热器141间距较下方的多个散热器141间距更小,上方多个散热器141的布置更加密集,散热器141对上方的DC/DC单元的降温强度比对下方的DC/DC单元的降温强度更大。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容置腔112内上方区域的热量堆积相较下方区域的热量堆积更为严重,而本申请通过对上方区域的针对性散热,可以证在高温工作环境下,储能***1内不会出现顶部和底部空气温度分层现象,散热器141对上方与下方DC/DC单元的差异化降温,实现了保持第二容置腔112内多个DC/DC单元的温度均一性,提升了储能***1内顶部和底部温度的均匀性,有利于优化储能***1的工作性能并延长寿命。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器141排布方式,也不限于上述,如果下方区域温度累积严重,则可以下方设置更多的散热器14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DC/DC单元的外壳上具有出风口,出风口上设置有散热风扇15,多个散热器141中的至少部分与散热风扇15正对。
DC/DC单元的外壳上具有出风口,出风口上设置有散热风扇15,散热风扇15运行时可产生气流,以加速将DC/DC单元的工作热量传递至出风口外。多个散热器141中的至少部分与散热风扇15正对,从而多个散热器141可分别与散热风扇15产生的气流所带走的热量进行换热,而多个散热器141与气流换热后所吸收的热量,可通过冷却液循环流动至冷却模块12以进行散发。
因此,通过设置散热风扇15,将多个散热器141中的至少部分与散热风扇15正对,使得在散热风扇15与散热器141的共同配合下,DC/DC单元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可快速被带走并散发,从而实现了提升储能***1对DC/DC单元的散热降温效率及效果,提高了DC/DC单元的工作效率,且保障了DC/DC单元的工作安全,节省了维护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41与散热风扇15是一一对应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散热器141与散热风扇15一一对应,另一部分散热器141设置在需要加强换热的区域上。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散热风扇15的吹风方向设置为朝向DC/DC单元,也可以将散热风扇15的吹风方向设置为朝向散热器141。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冷却单元14还包括:进入管组件142和排出管组件143;进入管组件142包括:进入管1421和
第一管1422,第一管1422与进入管1421相连,并用于向散热器141供给冷却液;排出管组件143包括:排出管1431和第二管1432,第二管1432与排出管1431相连,并用于排出散热器141内的冷却液。
其中,进入管1421可与冷却模块12的冷却液输出管121连通,冷却液可依次经进入管1421、第一管1422,实现流向散热器141,排出管1431可与冷却模块12的冷却液进入管122连通,冷却液流经散热器141后,可从第二管1432流向排出管1431,并最终重新流回至冷却模块12,从而实现了冷却液良好的循环工作,可以提高第一冷却单元14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管1422为多个,进入管1421具有多个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管1422相连,以使多个第一管1422并联设置;第二管1432为多个,排出管1431具有多个在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管1432相连,以使多个第二管1432并联设置。
具体地,进入管1421具有多个第一连接部,冷却液在流入进入管1421后,可通过多个第一连接部分流进入多个第一管1422,以实现向多个散热器141分别提供冷却液,多个散热器141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多个第二管1432分别流出,并且汇流至排出管1431内,由此,多个第一管1422和多个第二管1432可以同时高效工作,实现每个散热器141都有各自单独的冷却液供给和排出通道,从而进一步优化了散热器141对第一冷却单元14的冷却效率及效果。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入管1421位于散热器141的一侧,排出管1431位于散热器141的另一侧,且进入管1421与排出管1431至少部分相对。
具体地,进入管1421与排出管1431分别位于散热器141的两侧且至少部分正对设置,可以使得与进入管1421相连的第一管1422和与排出管1431相连的第二管1432也相对设置,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进入管1421与第一管1422、排出管1431与第二管1432的集成性,便于进入管1421与第一管1422、排出管1431与第二管1432以及散热器141的安装及维护,且利于优化第一冷却单元14的体积,实现节省空间;另一方面,供给和排出于散热器141的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也得到了优化,冷却液能更有效的转移散热器141的热量,从而可以提高换热效率,提升对DC/DC模块13的冷却效果。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进入管1421设置于散热器141靠近第一容置腔111的一侧,排出管1431设置于散热器141远离第一容置腔111的一侧,以便冷却模块12与第一冷却单元14的安装布置,并可以避免出现管路较差,提高换热效果以及换热稳定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管1422中,位于上方的第一管1422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一管1422的管径。
可以理解的是,管径越大,管径所能容纳的冷却液越多,流量越大,冷却效率、冷却效果越高。
因此,使得位于上方的第一管1422内的冷却液可比位于下方的第一管1422内的冷却液更多,上方至少一个散热器141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均高于下方的至少一个散热器141,不仅可以实现对上方热量更高的区域针对性增强散热,以提高第二容置腔112内的温度均一性,而且,通过将上方与下方第一管1422的管径差异化设计,还能提高储能***1对不同散热器141的散热强度的控制精准性,并实现冷却液节流,节省经济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第二管1432中,位于上方的第二管1432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管1432的管径。类似地,通过设置位于上方的第二管1432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方的第二管1432的管径,使得位于上方的第二管1432内的冷却液可比位于下方的第二管1432内的冷却液更多,上方至少一个散热器141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均高于下方的至少一个散热器141,从而实现了对上方热量更高的区域针对性增强散热,提高了第二容置腔112内的温度均一性。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门体16的至少部分远离第二容置腔112凹陷以形成安装槽,散热器141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槽。
具体地,通过将门体16的至少部分远离第二容置腔112凹陷以形成安装槽,且散热器141可拆卸地设置于安装槽内,使得散热器141不会占用DC/DC模块13在第二容置腔112内的安装空间,从而可以提高第二容置腔112内的空间利用率,有利于储能***1的体积优化、轻量化及负载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采用安装槽形成于门体16上的方式,使得安装槽的成型更加容易方便,从而有利于提升储能***1整体的生产制造便利性和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散热器141的散热通过冷却液循环实现,而无需借助外界空气换热,因此,通过将散热器141可拆卸地设置于门体16,可以在保证散热器141能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同时,门体16可将散热器141及DC/DC模块13密封于第二容置腔112内,从而提高了第二容置腔112及储能***1整体的密封性,提升了第二容置腔112及储能***1整体的防尘性能,降低了储能***1内部件受到灰尘和杂质污染的风险,有效提高了储能***1的工作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中,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的连接方式为可拆卸连接,使得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可容易地进行安装及拆卸,有助于提高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的装配效率,并提升散热器141的更换及维护便利性。
另外,当需要改变散热器141布局密度以改变散热器141对不同位置的DC/DC单元的降温效果时,无需改变箱体11,通过更换门体16即能实现散热器141对不同DC/DC单元的差异化降温,提高了箱体11的通用性,节省了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的连接方式构造为螺纹连接或插销连接,以实现保障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的连接稳固性,并提升散热器141与门体16间装配及维护便利性。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箱体11还包括第三容置腔113,第三容置腔113内设置有储能单元17和第二冷却单元18,第二冷却单元18的第二进液口与冷却液出口相连,第二冷却单元18的第二出液口与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第二冷却单元18对储能单元17进行散热。
由此,第二冷却单元18可以与冷却模块实现冷却液循环,并对第三容置腔113内的储能单元进行降温,以降低储能单元的工作温度,提高储能***的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
需要指出的是,储能单元可以是多个电池包、多个电池簇或多个电池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冷却单元14与第二冷却单元18并联或串联连接于冷却模块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单元14与第二冷却单元18可以并联连接于冷却模块12,储能***1中冷却液的循环路径包括第一循环路径和第二循环路径,其中,第一循环路径适于对DC/DC模块13进行冷却,第一循环路径为:冷却模块12→冷却液出口→第一进液口→第一冷却单元14→第一出液口→冷却液进口→冷却模块12,第二循环路径适于对储能单元17进行冷却,第二循环路径为:冷却模块12→冷却液出口→第二进液口→第二冷却单元18→第二出液口→冷却液进口→冷却模块1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却单元14与第二冷却单元18可以串联连接于冷却模块12,冷却液可以先流经第一冷却单元14再流经第二冷却单元18,此情况下储能***1中冷却液的循环路径构造为第三循环路径,第三循环路径为:冷却模块12→冷却液出口→第一进液口→第一冷却单元14→第一出液口→第二进液口→第二冷却单元18→第二出液口→冷却液进口→冷却模块12;或者冷却液也可以先流经第二冷却单元18再流经第一冷却单元14,此情况下储能***1中冷却液的循环路径构造为第四循环路径,第四循环路径为:冷却模块12→冷却液出口→第二进液口→第二冷却单元18→第二出液口→第一进液口→第一冷却单元14→第一出液口→冷却液进口→冷却模块12。
由此,第一冷却单元、第二冷却单元以及冷却模块组成冷却循环回路,可以实现对储能***中的功率元件和充放电元件进行有效降温、冷却,提高储能***工作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储能***,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11),所述箱体(11)包括第一容置腔(111)和第二容置腔(112);
冷却模块(12),所述冷却模块(1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111),且所述冷却模块(12)具有冷却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
DC/DC模块(13),所述DC/DC模块(13)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112);
门体(16),所述门体(16)设置于所述箱体(11),并适于开启或关闭所述第二容置腔(112);
第一冷却单元(14),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设置在所述门体(16)上,且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的第一进液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的第一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对所述第二容置腔(112)进行散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模块(13)包括在所述箱体(11)的高度方向上叠置的多个DC/DC单元,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包括多个散热器(141),多个所述散热器(141)与所述DC/DC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包括多个散热器(141),所述散热器(141)的数量大于所述DC/DC单元的数量,且在高度方向上,上方相邻的所述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小于下方相邻的所述散热器(141)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单元的外壳上具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散热风扇(15),多个所述散热器(141)中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散热风扇(15)正对。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还包括:进入管组件(142)和排出管组件(143);
所述进入管组件(142)包括:进入管(1421)和第一管(1422),所述第一管(1422)与所述进入管(1421)相连,并用于向所述散热器(141)供给冷却液;
所述排出管组件(143)包括:排出管(1431)和第二管(1432),所述第二管(1432)与所述排出管(1431)相连,并用于排出所述散热器(141)内的冷却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1422)为多个,所述进入管(1421)具有多个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管(1422)相连,以使多个所述第一管(1422)并联设置;所述第二管(1432)为多个,所述排出管(1431)具有多个在所述高度方向上间隔开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管(1432)相连,以使多个所述第二管(1432)并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入管(1421)位于所述散热器(141)的一侧,所述排出管(1431)位于所述散热器(141)的另一侧,且所述进入管(1421)与所述排出管(1431)至少部分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管(1422)中,位于上方的所述第一管(1422)的管径大于位于下方的所述第一管(1422)的管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门体(16)的至少部分远离所述第二容置腔(112)凹陷以形成安装槽,所述散热器(141)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1)还包括第三容置腔(113),所述第三容置腔(113)内设置有储能单元(17)和第二冷却单元(18),所述第二冷却单元(18)的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冷却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二冷却单元(18)的第二出液口与所述冷却液进口相连,以通过所述第二冷却单元(18)对所述储能单元(17)进行散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储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单元(14)与所述第二冷却单元(18)并联或串联连接于所述冷却模块(12)。
CN202322425374.5U 2023-09-06 2023-09-06 储能*** Active CN2207745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5374.5U CN220774502U (zh) 2023-09-06 2023-09-06 储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5374.5U CN220774502U (zh) 2023-09-06 2023-09-06 储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4502U true CN220774502U (zh) 2024-04-12

Family

ID=90610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5374.5U Active CN220774502U (zh) 2023-09-06 2023-09-06 储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45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21051U (zh) 一种电池包的液冷式热管理***
CN116937005A (zh) 一种液冷储能电池簇
CN113067049A (zh)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CN220830061U (zh) 储能集装箱和光伏***
KR102371850B1 (ko) 알루미늄 프로파일이 구비된 전기차량의 수냉식 배터리팩 구조
CN220774502U (zh) 储能***
WO2024082687A1 (zh) 一种储能***和供电***
CN210607377U (zh) 一种具有热管装置的动力电池包散热装置
CN216903126U (zh) 一种电池热管理装置及车辆
CN116154355A (zh) 一种可变导热系数的主/被动结合的散热结构
CN214542351U (zh) 储能柜和多能互补能源站
CN212627813U (zh) 一种光伏电站发电设备用散热装置
CN115377564A (zh) 电池模组冷却***、电池箱及储能设备
CN221352944U (zh) 一种风冷电池包
CN220106660U (zh) 一种液冷冷却储能散热装置
CN218867169U (zh) 全钒液流电池双极板
CN220400638U (zh) 一种双回路水冷氢燃料电池组
CN214898568U (zh) 温度自动控制组件、换电站及储能站
CN212209611U (zh)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和车辆
CN218160490U (zh) 组合式燃料电池***
CN220209159U (zh) 动力***及动力电池包
CN216355583U (zh) 一种电容柜高效散热装置
CN219144290U (zh) 一种电池温控***
CN220510115U (zh) 储能电站的热管理***
CN112467170B (zh) 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