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6958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69585U
CN220669585U CN202322372684.5U CN202322372684U CN220669585U CN 220669585 U CN220669585 U CN 220669585U CN 202322372684 U CN202322372684 U CN 202322372684U CN 220669585 U CN220669585 U CN 220669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box
air
electric control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268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钟谨阳
杜子杰
曹旭峰
蔡志才
王玉
王秋实
蒙健平
王立国
赵阿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7268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69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69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其中,空调器包括风机组件、换热器、安装件和电控盒,所述换热器间隔设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所述安装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电控盒安装于所述安装件,所述电控盒的外壁与所述安装件形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腔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腔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以连通所述进风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减少散热腔内产生凝露的可能。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空调业的发展,现有空调器室内机电控盒中的电元器件需要散热,故而需要设置专门的散热结构,以促进电控盒散热。但是在散热过程中,经由换热器冷却后的气流易进入散热腔内,并在散热腔内形成凝露,凝露堆积在散热腔中难以排出,还可能进入电控盒内部,这样水滴容易掉落到电控盒的电元器件上,易引起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旨在减少散热腔内产生凝露的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风机组件;
换热器,间隔设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以及
电控盒,安装于所述安装件,所述电控盒的外壁与所述安装件形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腔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腔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以连通所述进风侧。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分设于所述散热腔的底壁和侧壁。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所述电控盒固定于所述安装件背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支撑板与安装板,所述电控盒的外壁、所述安装板和部分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所述散热腔,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支撑板,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支撑板和/或所述安装板上,和/或,所述电控盒、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所述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支撑凸筋,所述支撑凸筋抵接于所述电控盒,以使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风道,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蜗壳风道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风机组件朝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形成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抵接于所述安装件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电控盒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和/或,
所述安装件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于所述电控盒。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在所述散热腔内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
可选地,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由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配置为波浪面。
可选地,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设置有格栅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设于风机组件的进风侧,安装件位于换热器的一侧;电控盒安装于安装件,电控盒的外壁与安装件形成有散热腔,从而使得流经散热腔的气体能够带走电控盒表面的热量,散热腔内设有散热器,从而加快电控盒表面的空气流动和散热面积,快速带走电控盒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散热。散热腔的进风口设于换热器背离风机组件的一侧,以直接连通主进风口,散热腔的出风口设于换热器朝向风机组件的一侧,以连通进风侧。使得散热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跨设于换热器设置,使得流经散热腔的空气,并未经过换热器的换热,为自然风。散热腔的进风口直接连通主进风口,能够尽量多的减少换热器换热后的气体进入散热腔的可能,从而减少散热腔内形成凝露的可能。且散热腔的出风口直接连通进风侧,风机组件的进风侧形成有负压区,出风口直接连通进风侧,也能有效加快流经散热腔的气流的流速,从而进一步电控盒表面的空气流动,快速带走电控盒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散热。故而出风口因朝向风机组件的进风口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流经散热腔的气流的流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中的电控盒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中的换热器、风机组件和电控盒的***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空调器中的换热器、风机组件和电控盒的一角度安装结构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器 140 电控盒
110 风机组件 141 散热腔
111 进风侧 142 进风口
112 蜗壳风道 143 出风口
120 换热器 144 格栅结构
130 安装件 150 散热器
131 支撑板 160 支撑结构
132 安装板 161 散热翅片
133 支撑凸筋 162 第二散热通道
134 第一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是便于用户实现个人安装的分体式空调器100,其采用柔性冷媒管连接空调室内机的室内侧换热器和空调室外机的室外侧换热器,并在设备出厂前就向冷媒回路内注入冷媒。如此,当用户自行安装设备时,只需要分别固定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即可,而不需要装配冷媒管和加注冷媒,从而降低安装难度,实现用户个人安装。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100还可以是普通的分体式空调器100,或者一体式空调器100。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该空调器100包括风机组件110、换热器120、安装件130和电控盒140,换热器120间隔设于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安装件130位于换热器120的一侧;电控盒140安装于安装件130,电控盒140的外壁与安装件130形成有散热腔141,散热腔141内设有散热器150,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设于换热器120背离风机组件110的一侧,散热腔141的出风口143设于换热器120朝向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连通进风侧111。
具体地,空调器100包括壳体和形成于壳体表面的主进风口和主出风口。风机组件110、换热器120和电控盒140均设于壳体内。换热器120间隔设于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也即换热器120设于主进风口处。换热器120的一侧设有安装件130,该安装件130用于固定电控盒140,使得电控盒140固定安装于换热器120所在的一侧,且该电控盒140可以设置于换热器120侧面、底面或顶面,设计人员可以根据空调器100内风机组件110、换热器120、压缩机(膨胀阀)等的布置调整电控盒140的位置。电控盒140的外壁与安装件130形成有散热腔141,散热腔141内设有散热器150,从而加快电控盒140表面的空气流动和散热面积,快速带走电控盒140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140散热。该散热腔141沿换热器120的厚度方向延伸,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设于换热器120背离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直接连通主进风口,散热腔141的出风口143设于换热器120朝向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连通进风侧111,使得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和出风口143跨设于换热器120设置,使得流经散热腔141的空气,并未经过换热器120的换热,为自然风。若进入散热腔141的气体为换热后的气体,如制冷模式下,换热器120换热后的气流温度较低,进入散热腔141可能产生凝露,凝露堆积在散热腔141中难以排出,还可能进入电控盒140内部,这样水滴容易掉落到电控盒140的电元器件上,易引起故障。而制热模式下,换热器120换热后的气体温度较高,进入散热腔141难以达到散热的效果,故而使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直接连通主进风口,能够尽量多的减少换热器120换热后的气体进入散热腔141的可能,从而减少散热腔141内形成凝露的可能。
且散热腔141的出风口143设于换热器120朝向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连通进风侧111,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形成有负压区,出风口143直接连通进风侧111,也能有效加快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的流速,从而进一步加快电控盒140表面的空气流动,快速带走电控盒140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140散热。故而出风口143因朝向风机组件110的进风口142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的流速。
且进一步的,进风口142设有多个,多个进风口142分设于散热腔141的底壁和侧壁。具体地,在散热腔141背离换热器120和风机组件110的一端设置多个进风口142,从而有效增加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量,从而进一步加快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的流速,从而进一步加快电控盒140表面的空气流动,快速带走电控盒140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140散热。多个进风口142分设于散热腔141的底壁和侧壁,为保证空调器100的换热效率,故而换热器120通常覆盖主进风口,故而该散热腔141需设于出风口143的外周侧,仅在散热腔141的侧壁设置进风口142,可能难以保证散热腔141的进风量,故而散热腔141的侧壁也设置进风口142,不仅增加进风口142的数量,也能增加进风路径,从而保证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量。
在一实施例中,进风口142和/或出风口143设置有格栅结构144。具体地,该格栅结构144能够有效阻挡空气中的杂质进入散热腔141内,一方面减少散热器150内的第二散热通道162堵塞的可能,另一方面减少空气中的灰尘由换热腔进入电控盒140内部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换热器120设于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安装件130位于换热器120的一侧;电控盒140安装于安装件130,电控盒140的外壁与安装件130形成有散热腔141,从而使得流经散热腔141的气体能够带走电控盒140表面的热量,散热腔141内设有散热器150,从而加快电控盒140表面的空气流动和散热面积,快速带走电控盒140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140散热。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设于换热器120背离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直接连通主进风口,散热腔141的出风口143设于换热器120朝向风机组件110的一侧,以连通进风侧111,使得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和出风口143跨设于换热器120设置,使得流经散热腔141的空气,并未经过换热器120的换热,为自然风。散热腔141的进风口142直接连通主进风口,能够尽量多的减少换热器120换热后的气体进入散热腔141的可能,从而减少散热腔141内形成凝露的可能。且散热腔141的出风口143直接连通进风侧111,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形成有负压区,出风口143直接连通进风侧111,也能有效加快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的流速,从而进一步电控盒140表面的空气流动,快速带走电控盒140产生的热量,以帮助电控盒140散热。故而出风口143因朝向风机组件110的进风口142设置,从而进一步加快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的流速。
再次参照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130设于换热器120的顶部,电控盒140固定于安装件130背离换热器120的一侧。具体地,也即电控盒140设于换热器120的顶部,因本实施例中,风机组件110包括蜗壳风道112,且出风口143设置在空调器100的顶面,故而换热器120与壳体的顶面具有一定的间隙,对应电控盒140设于该间隙内,能够有效利用壳体内空间,从而有效缩小空调器100的整体体积,进而减少空调器100的占用空间,实现空调器100小型化发展。安装件130设于换热器120的顶部,电控盒140固定于安装件130背离换热器120的一侧,从而使得安装件130对电控盒140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从而实现电控盒140的安装,保证电控盒140的安装稳定性。
进一步的,风机组件110包括蜗壳风道112,安装件130与蜗壳风道112一体成型。具体地,因电控盒140设置在换热器120的上方,故而该安装件130可以配置为向换热器120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电控盒140固定在安装件130背离换热器120的一侧,相较于电控盒140固定在安装件130朝向换热器120的一侧,该板状结构也能将电控盒140与换热器120隔离开来,保证电控盒140的安装稳定性。且安装件130与蜗壳风道112一体成型,从而既能减少安装件130与蜗壳风道112的拼接,减少安装工序,也能保证安装件130的安装稳定性,进而保证电控盒140的安装稳定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安装件130也能卡接或者粘接在蜗壳风道112上。
更进一步的,风机组件110朝向换热器120的一侧形成有支撑结构160,支撑结构160支撑抵接于安装件130的下方。具体地,因为该安装件130不仅自身具有一定的重量,而且需要承载电控盒140的重量,故而为进一步增加电控盒140的安装稳定性,风机组件110朝向换热器120的一侧形成有支撑结构160,支撑结构160的一端支撑抵接于安装件130的下方,另一端支撑抵接于壳体的内底壁,从而有效保证安装件130的安装稳定性。且该支撑结构160可以配置为沿安装件13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板状结构或柱状结构,从而有效增加安装件130的支撑强度,保证安装件130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130包括呈夹角设置的支撑板131与安装板132,电控盒140的外壁、安装板132和部分支撑板131围合形成散热腔141,出风口143设于支撑板131,进风口142设于支撑板131和/或安装板132上;和/或电控盒140、安装板132和支撑板131围合形成进风口142。具体地,支撑板131与安装板132呈夹角设置,支撑板131与换热器120相对平行设置,该支撑结构160支撑抵接于支撑板131,该安装板132设于支撑板131的一端,且安装板132与电控盒140相对间隔设置,使得电控盒140的外壁、安装板132和部分支撑板131围合形成散热腔141,使得散热器150设置在散热腔141内,从而为电控盒140朝向安装板132的侧壁散热。出风口143设于支撑板131,从而使得出风口131朝向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设置,从而减少散热腔141至风机组件110的进风侧111的流动路径。进风口142设有多个,进风口142设于支撑板131和安装板132上,和电控盒140、安装板132和支撑板131围合形成进风口142。从而在散热腔141的侧壁和底壁均设置进风口142,不仅增加进风口142的数量,也能增加进风路径,从而保证流经散热腔141的气流量。
进一步的,支撑板131上设有支撑凸筋133,支撑凸筋133抵接于电控盒140,以使电控盒140与支撑板131间隔设置。具体地,为进一步增大电控盒140的散热效果,支撑板131上设有支撑凸筋133,且多个支撑凸筋133沿安装板132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多个支撑凸筋133与支撑板131共同形成第一散热通道134,该第一散热通道134连通主进风口和出风口143,从而增大电控盒140朝向支撑板131的侧壁表面的气流流速,从而进一步增大电控盒140的散热面积,增加电控盒14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安装件130与电控盒140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安装件130通过电控盒140紧固连接于散热器150。具体地,也即该电控盒140同时通过卡接结构和紧固件安装在安装件130上,从而既能保证电控盒140的安装稳定性,也能方便电控盒140的安装。其中,该紧固件可以配置为紧固螺钉和紧固螺栓等。
参照图1至图5,在一实施例中,散热器150包括多个在散热腔141内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161。具体地,该散热翅片161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从而快速将电控盒140表面的热量导出,且多个散热翅片161在散热腔141内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散热翅片161之间形成有第二散热通道162,从而进一步带走散热翅片161表面的热量,提高电控盒140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的,多个散热翅片161由进风口142向出风口143延伸设置。具体地,多个散热翅片161由进风口142向出风口143延伸设置,也即第二散热通道162由进风口142向出风口143延伸设置,使得第二散热通道162直接连通进风口142和出风口143,从而减少气流在散热腔141内被阻挡的可能,从而有效加快散热腔141内的空气流动,进而提高散热翅片161表面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电控盒140的散热效果。
更进一步的,散热翅片161的表面配置为波浪面。从而增加散热翅片161的有效散热面积,从而提高散热器150的散热效率,进而提高电控盒140的散热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机组件;
换热器,间隔设于所述风机组件的进风侧;
安装件,所述安装件位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以及
电控盒,安装于所述安装件,所述电控盒的外壁与所述安装件形成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有散热器,所述散热腔的进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背离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所述散热腔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朝向所述风机组件的一侧,以连通所述进风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口分设于所述散热腔的底壁和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设于所述换热器的顶部,所述电控盒固定于所述安装件背离所述换热器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包括呈夹角设置的支撑板与安装板,所述电控盒的外壁、所述安装板和部分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所述散热腔,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支撑板,所述进风口设于所述支撑板和/或所述安装板上,和/或,所述电控盒、所述安装板和所述支撑板围合形成所述进风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设有支撑凸筋,所述支撑凸筋抵接于所述电控盒,以使所述电控盒与所述支撑板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蜗壳风道,所述安装件与所述蜗壳风道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朝向所述换热器的一侧形成有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支撑抵接于所述安装件的下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件与所述电控盒通过卡接结构卡接;和/或,
所述安装件通过紧固件紧固连接于所述电控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多个在所述散热腔内间隔设置的散热翅片。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由所述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延伸设置;和/或,
所述散热翅片的表面配置为波浪面。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出风口设置有格栅结构。
CN202322372684.5U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器 Active CN220669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684.5U CN220669585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2684.5U CN220669585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69585U true CN220669585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310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2684.5U Active CN220669585U (zh) 2023-08-31 2023-08-3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695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00734A (en) Room air conditioner
KR101852800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5675453U (zh) 空调器的电控盒以及空调器
CN220669585U (zh) 空调器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412223U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4094729U (zh) 空调室外机
CN104296263A (zh) 一种变频移动空调
CN212081527U (zh) 半导体空调
CN210292082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14166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12503643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5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112503644A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8544638U (zh) 空调器室外机
CN220205920U (zh) 一种侧出风室外机及空调
CN212390505U (zh) 空调器
CN22079329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357184U (zh) 蒸发器组件及空调柜机
CN219550701U (zh) 空调室外机
WO2024041055A1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390127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11439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1384112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307367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