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6037U -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6037U
CN220586037U CN202321917952.0U CN202321917952U CN220586037U CN 220586037 U CN220586037 U CN 220586037U CN 202321917952 U CN202321917952 U CN 202321917952U CN 220586037 U CN220586037 U CN 2205860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outlet
stator
outlet channel
mot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1795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黎志锋
刘雄
谭立建
齐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aopeng Motor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1795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60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60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60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和第一定子叠片,定子上形成有主油道以及与主油道连通的第一副油道,第一副油道设置有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孔位于定子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第一定子叠片设置于定子的至少一端,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一出油通道,第一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第一出油孔连通;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二出油通道,第二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第一出油孔连通,第二出油通道的至少部分沿径向定子的圆心延伸,第二出油通道的出口端朝向电机的绕组。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通过第一定子叠片上的两种通道将冷却液的流动分化成两条路线并同时喷射到绕组的表面和内部,提高了电机组件的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油冷电机方案多采用定子与壳体组成的冷却流道结构,定子外周设有冷却流道,冷却液从定子中部进入与机壳形成的周向流道,随后沿轴向流道流至定子两端,进入到导油环,通过喷孔喷射到绕组表面,该油路设计只有导油环的周向冷却油道,同时导油环需要与壳体进行密封,形成密封腔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种油冷电机的结构采用轴向流道,冷却液通过轴向流道直接喷射至绕组,取消了导油环结构,该油路设计要求油道需要靠近定子齿部,会造成一定的扭矩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组件。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在定子上限定出主油道和第一副油道,并在定子轴向上的两端设置了布置有第一出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的第一定子叠片,电机组件通过第一定子叠片上的两种通道将冷却液的流动分化成两条路线并同时喷射到绕组的表面和内部,提高了电机组件的散热效率。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包括上述电机组件的用电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包括定子和第一定子叠片,所述定子上形成有主油道以及与所述主油道连通的第一副油道,所述第一副油道设置有第一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定子叠片设置于所述定子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一出油通道,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二出油通道,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的至少部分沿径向所述定子的圆心延伸,所述第二出油道的出口端朝向所述电机的绕组。
第一出油通道和第二出油通道的设计将第一副油道输送冷却液的管路分流成两条不同的路线,其中,第一出油通道将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的外表面,第二出油通道将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的内部。在第一定子叠片上布置两个通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通道的局限性,在加工时,双通道的设计能够避免单油道中壳体等结构对油道的限制以及减少在定子齿部过多油道而带来的扭矩损失,通过第一定子叠片实现的双通道设计降低了油道的加工难度,并且能够同时对绕组的外部和内部喷射冷却液进行冷却,提高了电机组件对绕组的降温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二定子叠片,所述第二定子叠片上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第三出油通道,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在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一齿部和第一轭部,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由所述第一轭部延伸至所述第一齿部。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三定子叠片,所述第三定子叠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和所述第二定子叠片之间,所述第三定子叠片上设置有在径向延伸的第四出油通道,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一齿部和第一轭部,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轭部;所述第三定子叠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对应的第三齿部和第三轭部,所述第四出油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三轭部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三齿部,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在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定子上形成有第二副油道,所述第二副油道上形成有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二出油孔位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和第二定子叠片上分别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二副油道导通的导油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还包括壳体和挡油环,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适于容纳所述定子、所述第一定子叠片、所述第二定子叠片和所述第三定子叠片的容纳腔;所述挡油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在轴向上正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油环包括第一挡油板、第二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环绕设置且位于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一挡油板在远离所述定子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油板沿径向远离所述定子的轴线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挡油板和/或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第一出油通道或所述第二副油道在轴向上正对,所述第一挡油板上形成有漏油孔。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由于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因此,当用电设备装配了本申请的电机组件后,电机组件可以通过定子及第一定子叠片、第二定子叠片和第三定子叠片等结构限定出的两条冷却液的流动通道同时对绕组外部和内部进行降温,提高了电机组件的降温效果,进而提高了用电设备的性能及设备的安全性。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定子与第一定子叠片和第二定子叠片的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定子与第一定子叠片和第二定子叠片的装配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定子叠片的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第二定子叠片的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电机组件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定子与第一定子叠片、第二定子叠片及第三定子叠片的装配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一定子叠片的结构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第三定子叠片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
电机组件1
定子11、主油道111、第一副油道112、第二副油道113、
第一定子叠片12、第一出油通道121、第二出油通道122、第一轭部123、第一齿部124;
第二定子叠片13、第三出油通道131;
第三定子叠片14、第四出油通道141、第三轭部142、第三齿部143;
壳体16、容纳腔161;
挡油环17、第一挡油板171、第二挡油板172;
储油腔18、导油槽101、绕组102、出油口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现有油冷电机方案多采用定子与壳体组成的冷却流道结构,定子外周设有冷却流道,冷却液从定子中部进入与机壳形成的周向流道,随后沿轴向流道流至定子两端,进入到导油环,通过喷孔喷射到绕组表面,该油路设计只有导油环的周向冷却油道,同时导油环需要与壳体进行密封,形成密封腔体,具有一定的难度。另一种油冷电机的结构采用轴向流道,冷却液通过轴向流道直接喷射至绕组,取消了导油环结构,该油路设计要求油道需要靠近定子齿部,会造成一定的扭矩损失。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机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1包括定子11和第一定子叠片12,定子11上形成有主油道111以及与主油道111连通的第一副油道112,第一副油道112设置有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孔位于定子11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第一定子叠片12设置于定子11的至少一端,第一定子叠片12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一出油通道121,第一出油通道121的进口端与第一出油孔连通;第一定子叠片12上形成有第二出油通道122,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进口端与第一出油孔连通,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至少部分沿径向定子11的圆心延伸,第二出油通道122的出口端朝向电机的绕组102。
根据本申请的电机组件1构造了定子11并在定子11上设置了主油道111和第一副油道112,其中:主油道111设置于定子11在轴向上的中心位置并环绕定子11外周的表面布置,主油道111构造为在定子11表面朝向定子11内部凹陷的凹槽,冷却液可以在主油道111中环绕定子11周向流动;第一副油道112与主油道111连通且在定子11的轴向上延伸,主油道111内的冷却液在环绕定子11周向流动时可以通过主油道111与第一副油道112的连通口进入第一副油道112。在第一副油道112内,冷却液可以实现在定子11轴向上的流动并流向设置于第一副油道112在定子11轴向两端的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孔与电机装配绕组102的空间连通,冷却液在第一副油道112的引流下最终流至电机的绕组102以实现对绕组102的降温冷却效果。
此外,电机组件1在定子11轴向上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一定子叠片12,第一定子叠片12上形成有第二出油通道122,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进口端与至少部分第一出油孔连通,可以理解为,第一副油道112构造为多个,多个第一副油道112在定子11的周向上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一副油道112在定子11轴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了一个第一出油孔,第一出油通道121与其中部分第一出油孔连通,以便于将至少部分的第一副油道112中的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102。同时,在第一定子叠片12上还设置有第二出油通道122,第二出油通道122与第一出油通道121间隔设置并在第一定子叠片12的径向上朝向第一定子叠片12的圆心延伸。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进口端与另外一部分的第一出油孔连通,第二出油通道122的出口端朝向绕组102以便于将部分的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102内进而实现对绕组102的降温冷却。
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设计将第一副油道112输送冷却液的管路分流成两条不同的路线,其中,第一出油通道121将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102的外表面,第二出油通道122将冷却液引流至电机的绕组102的内部。在第一定子叠片12上布置两个通道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单通道的局限性,在加工时,双通道的设计能够避免单油道中壳体16等结构对油道的限制以及减少在定子11齿部过多油道而带来的扭矩损失,通过第一定子叠片12实现的双通道设计降低了油道的加工难度,并且能够同时对绕组102的外部和内部喷射冷却液进行冷却,提高了电机组件1对绕组102的降温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1还包括第二定子叠片13,第二定子叠片13上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第三出油通道131,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连通。由于第二出油通道122的出口端朝向电机的绕组102,因此,电机组件1的构造会影响第二出油通道122中的冷却液的流动。电机组件1还在第一定子叠片12背离定子11的一侧设置了第二定子叠片13,第二定子叠片13上设置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三出油通道131,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的出口端连通,第二出油通道122中的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三出油通道131流向绕组102内部。第三出油通道131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电机组件1对冷却液流向绕组102内部的引流效果。其次,在实际加工时,第三出油通道131可以加工为小口径的通道,小口径的设计能够提高冷却液从第三出油通道131喷射向绕组102时的速率,进一步提高电机组件1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出油通道131在轴向上的一端与第二出油通道122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由于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连通,因此,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连通方式会影响冷却液的流动。第二出油通道122在第一定子叠片12的径向上延伸,第三出油通道131在第二定子叠片13的轴向上延伸,电机组件1将第一定子叠片12分别与定子11和第二定子叠片13贴合,避免了冷却液从第一定子叠片12与定子11之间的缝隙以及第一定子叠片12与第二定子叠片13之间的缝隙流出。同时,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使冷却液的流动方向从绕组102外部改变为流向绕组102内部,并且确保了第二出油通道122内的冷却液能完全流入第三出油通道131,提高了电机组件1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定子叠片12上形成有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第二出油通道122由第一轭部123延伸至第一齿部124。由于第二出油通道122设置在第一定子叠片12上,因此,第一定子叠片12的构造会影响第二出油通道122的布置。电机组件1在第一定子叠片12上设置了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的构造使第一定子叠片12内部的结构能够与定子11对应,可以理解为,定子11上构造有相同的齿部和轭部,以便于实现定子11缠绕线圈或其它功能,区别点在于定子11上齿部和轭部在轴向上的厚度与第一定子叠片12上的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在轴向上的厚度不同。第二出油通道122由第一轭部123延伸至第一齿部124,可以将冷却液从第一定子叠片12的径向外端输送到径向内端,并通过第三出油通道131最终流向绕组102内部。第一定子叠片12的设计改变了部分冷却液的流向,实现了冷却液对绕组102内部的直接冷却,进而提高了电机组件1的冷却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1还包括第三定子叠片14,第三定子叠片14设置在第一定子叠片12和第二定子叠片13之间,第三定子叠片14上设置有在径向延伸的第四出油通道141,第四出油通道141分别与第三出油通道13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连通。由于第二出油通道122从第一轭部123延伸至第一齿部124,加工过多的第二出油通道122会影响第一定子叠片12的扭矩,对磁路的影响大。因此,本申请还可以在第一定子叠片12与第二定子叠片13之间设置第三定子叠片14,并在第三定子叠片14上设计第四出油通道141,且第四出油通道14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出油通道122相同,第四出油通道141分别将第三出油通道131和第二出油通道122连通,第二出油通道122中的冷却液先经过第四出油通道141后再流向第三出油通道131,可以理解为,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定子叠片14的设计将上述无第三定子叠片14的实施例中的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路线分化,且分化成新的第二出油通道122与第四出油通道141的配合的形式,减小了上述无第三定子叠片14的实施例中电机组件1构造第二出油通道122时对第一定子叠片12的影响,提高了第一定子叠片12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外端与第二出油通道122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由于第四出油通道14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连通,因此第四出油通道141与第三出油通道131的连通方式会影响冷却液的流动。电机组件1将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外端与第二出油通道122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同时,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使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出油通道122在径向上的内端流向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外端,并经过第四出油通道141的引流后从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内端流向第三出油通道131,最终,冷却液在第三出油通道131的作用下流向绕组102内部。第三出油通道131与第二出油通道122的连通关系的设计确保了冷却液的流动,避免了冷却液在第二出油通道122和第四出油通道141内的损失。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定子叠片12上形成有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第二出油通道122设置在第一轭部123;第三定子叠片14上设置有与第一定子叠片12对应的第三齿部143和第三轭部142,第四出油通道141设置在第三轭部142上并延伸至第三齿部143,第三出油通道131在轴向上的一端与第四出油通道141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由于第四出油通道141设置在第三定子叠片14上,因此,第三定子叠片14的设计会影响第四出油通道141的布置。与上述无第三定子叠片14的实施例中的设计相同的是,第一定子叠片12上也形成有第一齿部124和第一轭部123,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出油通道122只在第一轭部123内延伸,减少了第一定子叠片12的扭矩损失。同时,第三定子叠片14上形成有与第一定子叠片12对应的第三齿部143和第三轭部142,第四出油通道141由第三轭部142延伸至第三齿部143,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出油通道141在第三轭部142上的起始端的位置与第二出油通道122在第一轭部123的径向内端的位置对应。第四出油通道141的设计减少了第四出油通道141在第三叠片上的延伸长度,减少了加工第四出油通道141对第三叠片的影响。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定子11上形成有第二副油道113,第二副油道113上形成有第二出油孔,第二出油孔位于定子11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第一定子叠片12和第二定子叠片13上分别形成有适于与第二副油道113导通的导油槽101。电机组件1在定子11上还设置了与主油道111连通的第二副油道113,第二副油道11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副油道112的延伸方向相同,区别点在于,第二副油道113构造为在定子11周向表面沿轴向延伸的凹槽,而第一副油道112则布置于定子11的轭部靠近定子11周向表面的位置。同时,在第一定子叠片12和第二定子叠片13上分别形成有与第二副油道113导通的导油槽101,在主油道111内的部分冷却液可以通过第二副油道113以及导油槽101流向绕组102的表面以对绕组102进行降温冷却。在定子11表面设计第二副油道113可以降低加工定子11的难度,可以理解的是,在保证输送冷却液的效率的前提下,在定子11的周向的表面上加工第二副油道113可以减少第一副油道112的加工数量,同时,在定子11的周向的表面上加工第二副油道113的难度更低,因此,在定子11上同时加工第一副油道112和第二副油道113可以降低定子11的加工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电机组件1还包括壳体16和挡油环17,壳体16内部形成有适于容纳定子11、第一定子叠片12、第二定子叠片13和第三定子叠片14的容纳腔161;挡油环17设置于容纳腔161内形成有与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副油道113在轴向上正对。由于冷却液是在电机组件1内部流动,电机组件1的构造会影响冷却液的流动效率及电机组件1自身的冷却效果。电机组件1设置了壳体16并在壳体16内限定出容纳腔161,定子11、第一定子叠片12、第二定子叠片13和第三定子叠片14等结构可以收容于容纳腔161内。值得注意的是,定子11与壳体16内壁可以是过盈配合,避免了主油道111和第二副油道113等冷却液流通路线中冷却液的损失。在容纳腔161内还设置有与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副油道113在轴向上正对的挡油环17,挡油环17能够改变第一出油通道121及第二副油道113中冷却液的流向,并使这一部分冷却液朝向绕组102表面喷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挡油环17包括第一挡油板171、第二挡油板172,第一挡油板171环绕设置且位于定子11的一端,第一挡油板171在远离定子11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增大;第二挡油板172设置于第一挡油板171背离定子11的一端,第二挡油板172沿径向远离定子11的轴线延伸;其中,第一挡油板171和/或第二挡油板172与第一出油通道121或第二副油道113在轴向上正对,第一挡油板171上形成有漏油孔。
由于挡油环17是改变第一出油通道121及第二副油道113中冷却液流向的结构,因此,挡油环17的设计会影响至少部分的冷却液的流动。挡油环17构造了第一挡油板171和第二挡油板172,其中:第一挡油板171环绕设置并位于定子11在轴向上的一端,且第一挡油板171在远离定子11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增大;第二挡油板172设置于第一挡油板171背离定子11的一端并沿径向远离定子11的轴线延伸,第二挡油板172与第一出油通道121和第二副油道113在轴向上正对,第二挡油板172的设计能够阻挡冷却液并使冷却液汇聚在第一挡油板171上。在第一挡油板171上还设置了朝向绕组102的漏油孔,汇聚在第一挡油板171上的冷却液可以通过漏油孔喷射到绕组102的表面,进而实现对绕组102的降温冷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壳体16与定子11之间形成有储油腔18,储油腔18与容纳腔161连通。由于冷却液冷却绕组102后会滞留在容纳腔161内,过多的冷却液会影响电机组件1的使用。电机组件1还在壳体16与定子11之间限定出了储油腔18,储油腔18与容纳腔161连通,冷却液冷却绕组102后可以通过容纳腔161与储油腔18的连通口进入储油腔18内储存,同时,储油腔18可以设置与壳体16外界连通的出油口103,出油口103能将储油腔18内储存的冷却液排放到壳体16外以便于冷却液的集中排放或循环使用。储油腔18的设计避免了容纳腔161内部的冷却液的滞留,可以实现电机组件1的油路循环,降低成本。
下面简单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
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1,由于根据本申请的用电设备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1,因此,当用电设备装配了本申请的电机组件1后,电机组件1可以通过定子11及第一定子叠片12、第二定子叠片13和第三定子叠片14等结构限定出的两条冷却液的流动通道同时对绕组102外部和内部进行降温,提高了电机组件1的降温效果,进而提高了用电设备的性能及设备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子,所述定子上形成有主油道以及与所述主油道连通的第一副油道,所述第一副油道设置有第一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位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
第一定子叠片,所述第一定子叠片设置于所述定子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第一出油通道,所述第一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
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二出油通道,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的进口端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的至少部分沿径向所述定子的圆心延伸,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的出口端朝向所述电机的绕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定子叠片,所述第二定子叠片上形成有轴向延伸的第三出油通道,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在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一齿部和第一轭部,所述第二出油通道由所述第一轭部延伸至所述第一齿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定子叠片,所述第三定子叠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和所述第二定子叠片之间,所述第三定子叠片上设置有在径向延伸的第四出油通道,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油通道与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外端与所述第二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子叠片上形成有第一齿部和第一轭部,所述第二出油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轭部;
所述第三定子叠片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对应的第三齿部和第三轭部,所述第四出油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三轭部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三齿部,所述第三出油通道在轴向上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出油通道在径向上的内端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定子上形成有第二副油道,所述第二副油道上形成有第二出油孔,所述第二出油孔位于所述定子在轴向上的至少一端;
所述第一定子叠片和第二定子叠片上分别形成有适于与所述第二副油道导通的导油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适于容纳所述定子、所述第一定子叠片、所述第二定子叠片和所述第三定子叠片的容纳腔;
挡油环,所述挡油环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出油通道和所述第二副油道在轴向上正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环包括:
第一挡油板,所述第一挡油板环绕设置且位于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一挡油板在远离所述定子的方向上直径逐渐增大;
第二挡油板,所述第二挡油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油板背离所述定子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油板沿径向远离所述定子的轴线延伸;其中
所述第一挡油板和/或所述第二挡油板与所述第一出油通道或所述第二副油道在轴向上正对,所述第一挡油板上形成有漏油孔。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所述定子之间形成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12.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机组件。
CN202321917952.0U 2023-07-19 2023-07-19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Active CN2205860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17952.0U CN220586037U (zh) 2023-07-19 2023-07-19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17952.0U CN220586037U (zh) 2023-07-19 2023-07-19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6037U true CN220586037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081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17952.0U Active CN220586037U (zh) 2023-07-19 2023-07-19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60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84038B (zh) 用于电机的转子组件、用于车辆的电机和车辆
US20200036248A1 (en) End plate for a rotor assembly of an electrical machine, rot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vehicle
JP5075874B2 (ja) 電動機
CN110784037B (zh) 用于电机的转子组件、用于车辆的电机和车辆
CN109450128B (zh) 一种电机定子和具有该电机定子的油冷电机
CN109639054B (zh) 具有油冷***的电机定子
EP3913772B1 (en) Rotor, electric motor and electric vehicle
CN110601446A (zh) 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13498572B (zh) 具有内部冷却通路的电机
KR20210102522A (ko)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동기
CN210123921U (zh) 电机
CN115459478A (zh) 一种高功率密度电机冷却结构及其冷却方法
CN111725939A (zh) 一种冷却***、定子组件以及轴向磁场电机
CN212033944U (zh) 油冷机壳以及油冷电机
CN220586037U (zh) 电机组件及用电设备
CN113890272A (zh) 一种油冷定子结构、电机及车辆
CN211351917U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动力***及其电机冷却结构
JP2013059193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構造
CN114175457A (zh) 用于电机的定子装置和电机
CN112421858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及其驱动电机
CN215009955U (zh) 电机冷却结构及电机
CN114759706B (zh) 一种转子、电机和电动车
KR102122238B1 (ko) 전동기
US20240204607A1 (en)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for driving a vehicle
US20240204620A1 (en) Electric machine, in particular electric mo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