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831U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831U
CN220545831U CN202321574383.4U CN202321574383U CN220545831U CN 220545831 U CN220545831 U CN 220545831U CN 202321574383 U CN202321574383 U CN 202321574383U CN 220545831 U CN220545831 U CN 220545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structure
fold line
heating
folding
heating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7438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淑媛
熊世强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74383.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片状的壳体;和加热体,至少局部布置在壳体中,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在空间上错位层叠。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气溶胶产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产生装置是一种能够使气溶胶制品(例如,香烟、雪茄等)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产生气溶胶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加热组件,在气溶胶制品结合在气溶胶产生装置中时,加热组件的至少局部处于气溶胶制品的内部,从而加热组件能够在气溶胶制品的内部加热气溶胶制品。
然而,现有的加热组件往往具有如下问题:
1、加热组件的比表面积小,导致加热效率低,气溶胶制品升温慢;2、采用螺旋线圈发热,相邻两匝线圈之间具有间隙,造成加热组件上热量分布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提高加热效率和加热的均匀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片状的壳体;和
加热体,至少局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在空间上错位层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片状的壳体;和
加热体,至少局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彼此非轴对称设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所述的加热组件,还包括为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电力的电源组件。
上述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折线结构相比直线结构具有更长的加热轨迹,有利于提升加热组件的加热功率,且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在空间上错位层叠地布置在片状的壳体中,从而不仅能够增大加热组件的比表面、提高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和缩短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第一口气溶胶的时间,而且有助于使加热组件上的热量分布均匀,对气溶胶生成制品均匀受热和确保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高品质的气溶胶有益。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体的示意图;
图中:
1、气溶胶生成制品;11、气溶胶形成基质;
2、加热组件;21、加热体;211、第一折线结构;212、第二折线结构;2131、拐角;2132、空白区域;2133、第一边沿;2134、第二边沿;
22、壳体;23、填料;25、导线或者导电元件;
3、电源组件;31、电源;32、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于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次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或者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能同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该装置可用于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以使得气溶胶生成制品1产生出气溶胶来,以供吸食。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制品”是指包括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制品,当加热时,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11释放出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意图进行加热而不是燃烧来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相比于通过燃烧或热解降解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的气溶胶,通过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形成的气溶胶可含有更少的已知具有危害性的成分。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移除联接到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制品1可为一次性的或可再用的。
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为固体气溶胶形成基质。或者,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包括烟草。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包括含烟草材料,所述含烟草材料能够在加热时释放出具有烟草香味或者具有尼古丁的化合物。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包括非烟草材料。气溶胶形成基质11可包括含烟草材料以及不含烟草材料。
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可在大约5毫米和大约12毫米之间,例如在大约5.5毫米至大约8毫米之间。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外径为6毫米+/-10%。
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可在大约25mm至大约100mm之间。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可在大约30mm至大约10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总长度占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的约1/2。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总长度为大约45mm。在又一实施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总长度大约为33mm。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接合或交互以形成可吸入气溶胶的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可以是电操作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电操作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包括用于从例如电源组件3供应能量以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11从而生成气溶胶的一个或多个部件的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包含加热组件2的装置,加热组件2能够从电源组件3上取电进而发热。
请参照图1,电源组件3可包括任何合适的电源31,例如DC源,比如电池。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源31是锂离子电池。或者,电源31可为镍金属氢化物电池、镍镉电池或锂基电池,例如锂钴、磷酸锂铁、钛酸锂或锂聚合物电池。电源组件3还可以包括控制电路32,控制电路32能够控制电源的输出,例如使电源31输出交流电流或者输出直流电流等,或者例如使电源31以脉冲的形式输出电流或者电压等。
控制电路32上可具有一个或多个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器保护电源31,或者控制电源31的功率输出等。控制器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的整体操作。详细地说,控制器不仅控制电源和加热组件的操作,而且还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中其它元件的操作。此外,控制器可以通过检查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元件的状态来确定气溶胶生成装置是否可以进行操作。控制器包括至少一个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微控制器可以包括逻辑门阵列,或可以包括通用微处理器和存储微处理器中可执行的程序的存储器的组合。
加热组件2可以构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加热组件2可以构成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一部分;或者加热组件2的部分可以构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部分构成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一部分。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形成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一部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包括内部加热组件,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内部加热组件”是指当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与气溶胶生成装置结合时至少部分地定位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内的加热组件。
请参照图2-图4,加热组件2包括壳体22和加热体21,加热体21的至少局部可以由金属制成,或者加热体21的至少局部可以由电阻涂层或红外涂层形成,加热体21的至少局部布置在壳体22的内部,从而壳体22能够代替加热体21与气溶胶生成制品1接触。壳体22用于支撑和保持加热体21,以防止在***气溶胶生成制品1内部的过程中,加热体21变形、磨损或者粘黏油渍。
加热体21可以包括能够在变化的磁场发热的感受体。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感受体”是指可以将电磁能量转换成热的材料。当位于变化的电磁场内时,在感受体中引起的涡电流引起感受体的加热。在此类实施例中,感受体被设计成与包括磁场发生器的气溶胶生成装置接合。磁场发生器生成变化的磁场,以加热位于变化的磁场内的感受体。在使用时,感受***于由磁场发生器生成的变化的磁场内。其中,磁场发生器与电源组件3电连接,电源组件3为磁场发生器提供产生变化的磁场的电流。磁场发生器可包括生成变化的磁场的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可围绕感受体。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在1至30MHz之间,例如在2至10MHz之间,例如在5至7MHz之间的变化的磁场。在一实施例中,气溶胶生成装置能够生成具有在1至5kA/m之间,例如在2至3kA/m之间,例如为约2.5kA/m的场强(H场)的变化的磁场。
其中,感受体可以包括金属或碳。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可包括铁磁性材料,例如铁素体、铁磁性钢或不锈钢。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包括镍铁合金。在一实施例中,感受体包括400系列不锈钢,400系列不锈钢包括410级或420级或430级不锈钢。当定位于具有类似频率和场强度值的电磁场内时,不同材料将耗散不同量的能量。因此,感受体的参数,例如材料类型、长度、宽度和厚度,可全部进行改变以提供已知电磁场内的所要功率消耗。
加热体21可包括在导电时能够产生焦耳热的电阻材料。合适的电阻材料包含但不限于:半导体,如掺杂陶瓷、导电陶瓷(例如二硅化钼)、碳、石墨、金属、金属合金以及由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制成的复合材料。这类复合材料可包括掺杂或未掺杂的陶瓷。合适的掺杂陶瓷的实例包含掺杂碳化硅。合适的金属的实例包含钛、锆、钽和铂族金属。合适的金属合金的实例包含不锈钢、康铜(Constantan)、含镍合金、含钴合金、含铬合金、含铝合金、含钛合金、含锆合金、含铪合金、含铌合金、含钼合金、含钽合金、含钨合金、含锡合金、含镓合金、含锰合金以及含铁合金,以及基于镍、铁、钴的超级合金、不锈钢、基于铁铝的合金以及基于铁锰铝的合金。
加热体21包括涂布在壳体内部上的红外电热涂层。红外电热涂层在通电情况下能够产生热能,进而生成一定纵向长度的红外线,例如: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红外电热涂层可选的由远红外电热油墨、陶瓷粉末和无机粘合剂充分搅拌均匀后涂印在基体的外表面上,然后烘干固化一定的时间,红外电热涂层的厚度为30μm-50μm;当然,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由四氯化锡、氧化锡、三氯化锑、四氯化钛以及无水硫酸铜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涂覆到基体的外表面上;或者为碳化硅陶瓷层、碳纤维复合层、锆钛系氧化物陶瓷层、锆钛系氮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硼化物陶瓷层、锆钛系碳化物陶瓷层、铁系氧化物陶瓷层、铁系氮化物陶瓷层、铁系硼化物陶瓷层、铁系碳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氧化物陶瓷层、稀土系氮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硼化物陶瓷层、稀土系碳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氧化物陶瓷层、镍钴系氮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硼化物陶瓷层、镍钴系碳化物陶瓷层或高硅分子筛陶瓷层中的一种;红外电热涂层还可以是现有的其他材料涂层。在此实施例中,壳体可以采用透光的材质制成,以使红外线穿过。
请参照图5-10,加热体21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串联。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均包含至少一个构成单元,构成单元具有拐角2131,即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均具有至少一个拐角2131,通过拐角2131来延长电流流经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路程,从而能够增加加热体21的整体电阻值,有助于提升加热体21的加热效率。在一示例中,加热体21的电阻介于0.4Ω-3Ω。
构成单元可以包括构成拐角2131的边沿。例如:请参照图5,构成单元可以包括在拐角2131处相交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第一边沿2133的一端和第二边沿2134的一端相交,相交处形成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该拐角2131可以是如图5-10所示的棱角,或者该拐角2131可以是圆角。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可以是如图5-10所示的直线边沿,或者第一边沿2133的一端和第二边沿2134可以弧形边沿。
在一示例中,可以参照图5-10,拐角2131是棱角,且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是直线边沿,则构成单元大致为“V”形,在多个“V”形构成单元连续排列时,可以构成一个或者多个“Z”形、“N”形、“M”形或“W”形等,其中,“V”形属于是“Z”形、“N”形、“M”形或“W”形等的构成部分,即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具有多个连续排列的“V”形构成单元时,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至少局部可以被构造成大致的锯齿波形。
在一示例中,拐角是圆角,且第一边沿和第二边沿是弧形边沿,则构成单元大致为“C”形,则在多个“C”形构成单元连续排列时,可以构成一个或者多个“S”形或蛇行形等,其中,“C”形属于是“S”形、蛇行形等的构成部分,即在第一折线结构和/或第二折线结构上具有多个连续排列的“C”形构成单元时,第一折线结构和/或第二折线结构的至少局部可以被构造成大致的正弦波形或余弦波形。
可替代的,构成单元可以被构造成大致为“匚”形,具有两个拐角,该两个拐角可以具有相同的角度θ,因此,连续的多个构成单元可以排列成大致的矩形波或梯形波等。在构成单元大致为“匚”形时,构成单元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还包括连接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的第三边沿,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可以相互平行,或者第一边沿2133的延长线和第二边沿2134的延长线可以相较,第三边沿与第一边沿2133之间具有“匚”形构成单元两个拐角2131中的一个拐角2131,第三边沿与第二边沿2134之间具有“匚”形构成单元两个拐角2131中的另一个拐角213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均包含至少一个具有拐角2131的构成单元,是指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为非直线结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具有至少一个拐角2131,该拐角2131的角度θ可以是圆角式的拐角所对应的圆心角,或者该拐角2131的角度θ可以是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之间的夹角。
拐角2131的角度θ满足:0°<θ<180°;较佳的,0°<θ<90°,以增加加热体21在拐角2131处的热量密度;更为具体的,θ可以约为17°。
当然,不同拐角2131的角度θ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具有至少两个构成单元,第一折线结构211上至少两个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的角度θ不同,从而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上至少可以具有两个热量密度不同的区域。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一构成单元拐角2131的角度θ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一构成单元拐角2131的角度θ不同,从而使得加热体21上至少可以具有两个热量密度不同的区域。在一示例中,加热体21在加热组件2纵向上的相对两端(上下两端)的热量密度小于加热体21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加热需求,设置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的角度θ和构成单元排布的疏密程度来调控加热体21的热量密度,以增加加热组件2至少局部区域的热量密度,或者降低加热组件2至少局部区域的热量密度,或者使得加热组件2上至少具有两个区域具有不同的热量密度。
或者,可以根据加热需求,通过合理的设置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的角度θ和构成单元排布的疏密程度或者密度,来使加热组件2具有较为均匀的热量分布。
构成单元的构造使得构成单元具有与该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相对设置的空白区域2131,构成单元的边沿界定该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1的至少局部边界。在一实施例中,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是位于该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之间的至少局部区域,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是该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的连接处或者过渡处。在一实施例中,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的至少局部边界可以由该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界定。在一实施例中,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的至少局部边界可以由该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第二边沿2134和第三边沿界定。在一实施例中,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可以与该构成单元毗邻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是相同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的阻值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阻值相等或者相近。在一实施例中,加热体21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焦耳热或者发射红外线,电流流经第一折线结构211的路程与流经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路程大致相等。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具有多个,且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相同,即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具有相同的角度θ,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具有相同的延伸长度,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的第二边沿2134具有相同的延伸长度,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具有相同的线宽,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的第二边沿2134具有相同的线宽。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具有多个,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相同。即,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在第一折线结构211上具有多个构成单元时,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相同,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具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折线结构212上具有多个构成单元时,在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多个构成单元相同,同时,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任意一个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任意一个构成单元相同。
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多个构成单元可以是连续排布的,或者可以是间隔排布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可以具有相同的排布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即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在加热组件2或在壳体22的厚度方向上叠加,以增加加热组件2单位面积上的热量密度,提高加热组件2的加热效率。
不考虑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作用时,就单独的第一折线结构211或第二折线结构212而言,因为构成单元中的边沿在通电时能够自主地产生热,构成单元中的空白区域2132不能够自主地产生热,所以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中的空白区域2132的热量密度通常会小于该构成单元中的拐角2131的热量密度。
基于此,为了使加热体21中的至少局部区域热量分布均匀,可以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错位层叠。
在一示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拐角2131层叠设置,从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拐角2131能够弥补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的热量密度,可以使得空白区域2132具有与之层叠的拐角2131大致相同的热量密度,有助于提升加热体2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从而能够提高加热体21加热的均匀性。同时,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拐角2131能够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层叠设置,以弥补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的热量密度,可以使得空白区域2132具有与之层叠的拐角2131大致相同的热量密度,提升加热体21的加热均匀性。
例如,可以参照图9和图10,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但是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拐角2131未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拐角2131层叠设置。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但是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拐角213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拐角2131错位设置。以避免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拐角213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拐角2131层叠来防止增大加热体21上的温度分布梯度,有利于增加加热体2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例如,可以参照图9和图10,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空白区域2132错位设置,以避免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空白区域2132层叠来防止增大加热体21上的温度分布梯度,有利于增加加热体21上热量分布的均匀性。
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错位层叠还可以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加热体21的上端电连接,从上至下,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至少局部空白区域2132未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层叠,或者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未与第一折线结构211层叠。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之间电连接时可选而非必选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之间可以采用绝缘层间隔。
可以参照图9和图10,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从上至下,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至少局部空白区域2132未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层叠,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层叠,从而加热体21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相对应的区域的热量密度较小。
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的一实施例中,加热体21的中间区域可以与加热体21的上端之间间隔一个或者多个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加热体21的中间区域可以与加热体21的下端之间间隔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在加热体21的中间区域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空白区域2132可以均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拐角2131层叠设置,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拐角2131可以均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空白区域2132层叠设置。加热体21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可以大于加热体21上下两端的热量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相同,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是相同的,且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对应的区域的构成单元排列的疏密程度或者密度相同,但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是相互错位的。
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可以是相互之间错位个构成单元的纵向长度,从而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层叠设置,或者使得第二折线结构212上无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相层叠的构成单元。其中,n为正整数。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5-10,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但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相互平铺时或者在彼此层叠后是非轴对称设置的,即,在对折加热体21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不能够完全重叠;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时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边沿与边沿未完全对齐,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空白区域2132与空白区域2132未完全对齐。
例如,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不相同,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不相同,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对应的区域的构成单元排列的疏密程度或者密度不相同,从而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拐角2131层叠设置,或者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之间的至少局部区域是错位的。
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其中一个空白区域2132可以同时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多个拐角2131层叠设置。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其中一个构成单元的第一边沿2133和第二边沿2134之间的第三边沿或者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其中一个拐角2131可以同时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空白区域2132层叠设置;例如,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其中一个构成单元大致为“匚”形,且该构成单元中的第三边沿具有较大的纵向长度,从而该第三边沿能够同时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多个空白区域2132层叠设置。
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由蚀刻或者冲压金属片形成的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可以如5或图6所示,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由来回折叠金属带形成的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可以如7或图8所示。在一示例中,可以先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形成平铺的一体结构,然后对折该平铺的加热体21,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在此实施例中,加热体21平铺时,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之间是非轴对称设置的。
即,可以通过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不相同;或者,可以通过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排布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排布的密度不相同;或者,可以通过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不相同;或者,可以通过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相互错位设置;或者其他情形,使得在加热体21平铺时,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非轴对称设置的。以此,可以设置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以调整加热体21的加热效率和热量分布密度,或者使得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层叠后,加热体21上可以具有多个热量密度或加热效率不同的区域;例如,在加热体21的局部区域中,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空白区域213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而在加热体21的另一区域中,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拐角2131在空间上层叠设置;例如,可以使加热体21的局部区域具有更大的加热效率或者热量密度,从而能够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局部区域具有更高的受热效率,有助于加快第一口气溶胶的产生速率和缩短用户等待第一口气溶胶的时间。
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设置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分别单独成型然后再相互焊接。基于此,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二者至少之一可以由蚀刻或者冲压金属片成型,或者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二者至少之一可以由金属带来回折叠成型。所以可以先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然后再焊接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一端。当然,也可以先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平铺,然后再焊接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最后再对折平铺的加热体21,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可以在焊接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前,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之间是非轴对称设置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设置的,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可以处于同一空间平面中。
例如,可以参照图5-图8,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相互串联的同时相互并列设置。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并列设置是指,第一折线结构211的中轴线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不在同一直线上;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并列设置是指,加热体21大致为“∩”形,第一折线结构211的至少局部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至少局部为“∩”形中彼此相对的两侧,但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相对并不意味着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一定相互轴对称或者一定相互镜像,也不意味着在对折加热体21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一定能够完全重叠。
在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设置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2132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拐角2131相对应。如此设计,相比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对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使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对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部分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设置,更能够使加热体21上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和增加加热体21上的热量密度,有利于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至少局部区域均匀受热和有利于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能够更为快速地产生气溶胶,有助于提高第一口气溶胶的产生效率。
在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设置的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图8,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加热体21的上端电连接,从上至下,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相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更加靠近加热体21的上端,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错位(例如错位个构成单元的纵向长度),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是非轴对称设置的,同时使得加热体21上端的热量密度小于加热体21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
在如图5-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之间非轴对称。
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相同、构成单元的数量相同,构成单元的排布密度或者疏密程度相同,但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错位平铺设置,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错位个构成单元的纵向长度,n为正整数,从而,从上至下,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上的朝向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空白区域2132未对应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朝向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空白区域2132位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第一个构成单元的上方,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是非轴对称设置的,同时使得加热体21上端的热量密度小于加热体21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拐角2131可以位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下方,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其中一个边沿可以未与第一折线结构211对应,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是非轴对称设置的,同时使得加热体21下端的热量密度小于加热体21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
由于气溶胶形成基质11产生的气溶胶被用户吸食之前必须途径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上端,而且途径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上端的气溶胶具有较高的温度,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加热体21上端的热量密度,来防止途径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上端的气溶胶温度过高造成烫嘴问题。
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的油液在高温时会渗透出来,可以通过降低加热体21下端的热量密度,来防止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下端的油液通过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底部泄漏。
可替代的,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设置的时,,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不相同,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不相同,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排列的疏密程度不相同,从而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彼此是非轴对称设置的。
加热体21还可以包括引脚部分,引脚部分可以通过导线或者导电元件与电源组件3电连接。在加热体21在通电时能够产生焦耳热或者发射红外线时,加热体21可以从引脚部分上取电进而发热。在加热体21包含热敏材质时,例如在加热体21包含热敏电阻时,电源组件3上的处理器可以通过与引脚部分电连接的导线或者导电元件25来检测热敏材质的电阻,然后处理器基于热敏材质的温度系数等,获取热敏材质上的温度信息,进而电源组件3上的控制电路32可以基于该温度信息控制电源31对加热组件2输出的功率、电流、电压或者脉冲频率。
引脚部分的总阻值小于加热体21阻值的25%,更为具体的,引脚部分的阻值可以小于加热体21阻值的10%,以降低引脚部分造成的电损耗,提高加热体21的有效功率。引脚部分位于加热体21的下端时,可以使加热体1的下端具有较小的发热密度。
在一实施例中,引脚部分包括电连接电源组件与第一折线结构的第一引脚和电连接电源组件与第二折线结构的第二引脚,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相互电连接,在此实施例中,引脚部分与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使引脚部分采用铜、银或金等电阻率较小的材料制成。例如,可以使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由316L系列不锈钢、304系列不锈钢或镍等热敏材料制成或者具有高较高TCR特征的材质制成,或者可以使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由铁铬铝或镍铬等高电阻率的材料制成,而引脚部分可以主要采用镍、镍镀银、铜、铜镀银、纯银等高电导率材料制成。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5-10,第一折线结构211的一端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一端相互电连接,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另一端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一折线结构211的自由端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自由端。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自由端可以各自构成一引脚,两引脚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导线或者导电元件25与电源组件3电连接。
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及其引脚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第二折线结构212及其引脚可以一体成型或者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
在此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5、图7和图8,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引脚可以由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至少局部下边沿构成,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引脚可以由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至少局部下边沿构成。因此,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引脚的线宽可以等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1,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引脚的线宽可以等于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2,其中,构成单元的线宽W1为构成单元边沿的宽度。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引脚的线宽可以等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引脚的线宽,即W11可以等于W12,构成单元的线宽W1可以等于构成单元的线宽W11和W12。
可替代的,可以参照图5,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引脚可以自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下边沿延伸形成,从而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引脚的线宽W21可以大于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1;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引脚可以自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最后一个构成单元的下边沿延伸形成,从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引脚的线宽W22可以大于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2。通过增大引脚的线宽来降低引脚的导电电阻。
或者,可替代的,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并联在两引脚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具有较小的厚度,以通过降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来增加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电阻。其中,电流流经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方向。
具体的,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的时,在如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制成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金属片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从而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或者加热体21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更为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均约为0.08mm。在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制成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金属带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从而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介于0.1mm-0.2mm,或者加热体21的厚度可以介于0.1mm-0.2mm。
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层叠时,在如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制成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金属片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从而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加热体21的厚度可以介于0.1mm-0.2mm。更为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均约为0.08mm。或者,制成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金属带的厚度可以介于0.05mm-0.1mm,从而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厚度可以介于0.1mm-0.2mm,加热体21的厚度可以介于0.2mm-0.4mm。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具有较小的线宽W1,以通过降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线宽W1,来增加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电阻。其中,电流流经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方向垂直于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线宽W1方向。
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的线宽W11可以介于0.03mm-1mm,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1可以介于0.03mm-1mm。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线宽W12可以介于0.03mm-1mm,或者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线宽W12可以介于0.03mm-1mm。更为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的线宽W1可以均约为0.3mm。
在如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宽度W3可以略大于构成单元的线宽W1;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的宽度W3约为0.4mm,更为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空白区域2132的宽度W3可以为0.4±0.1mm。
在如图5-10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边沿的延伸长度L可以约为2.4mm,具体的,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的至少一边沿的延伸长度L可以为2.4±0.1mm。
在如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两边沿的延伸长度不相同,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上的构成单元可以大致为直角三角形。
在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时,为了使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正常工作,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二者至少一者的表面上具有绝缘层,使得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相互绝缘地接触。该绝缘层可以是能够耐受600℃高温的绝缘材料,该绝缘层可以是云母片、玻纤片或者陶瓷,该绝缘层可以采用化学沉积、物理沉积、高温氧化、离子溅射、粒子注入、印刷或喷涂等工艺形成在第一折线结构211和/或第二折线结构212的表面,该绝缘层可以包含二氧化硅、氧化铝、含铬碳化物等。
在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是平铺的时,加热体21的宽度W4等于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宽度、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宽度和第一折线结构211与第二折线结构212之间的间距之和,此时,加热体21的宽度W4可以约为4.8mm,具体的,加热体21的宽度W4可以为4.8±0.15mm。在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时,加热体21的宽度W4约等于第一折线结构211的宽度或约等于第二折线结构212的宽度,此时,加热体21的宽度可以约为2.4mm,具体的,加热体21的宽度可以为2.4±0.15mm。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时,加热体21展开平铺后,可以形成诸如如5-图8所示的形状。
请参照图2,用于接受加热体21的壳体22可以是片状的。相比采用圆形的壳体,采用片状壳体22的加热组件2具有更小的体积,从而在加热组件2***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内部时,能够减少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内部空间占用和减少对气溶胶形成基质11的挤压,有利于使气溶胶形成基质11中气流畅通和有利于气溶胶产生和排出。且相比采用圆形的壳体,采用片状壳体22的加热组件2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面积与体积之比),有利于增加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加热效率,同时能够壳体22的升温速率,对快速地产生气溶胶有益,能够减少用户对抽吸第一口气溶胶的等待时长,可以将抽吸第一口气溶胶的等待时长减少至5s以下。
基于此,第一折线结构211可以是片状的,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可以被构造成片状,或者第一折线结构211可以被布置在片状的载体上,例如第一折线结构211可以被印刷在流延片上;第二折线结构212可以是片状的,例如第二折线结构212可以被构造成片状,或者第二折线结构212可以被布置在片状的载体上,例如第二折线结构212可以被印刷在流延片上。
在加热体21中第一折线结构211和第二折线结构212在空间上层叠时,壳体22的宽度W5可以为2.8±0.3mm,壳体的厚度D可以为0.5±0.1mm。
其中,壳体22率先***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一端可以被构造成三角形或者弧形,以方便壳体22***气溶胶生成制品1中。
为了方便加热体21与壳体22组装,壳体22可以包括片状的第一壳体221和片状的第二壳体222,加热体21夹持在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3,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至少局部由导热材料制成,导热材料可以理解为在23℃及50%的相对湿度下热导率是至少10W/(m·K),优选的是至少4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00W/(m·K)的材料。具体的,支撑管由在23℃和50%的相对湿度下热导率是至少40W/(m·K),优选的是至少100W/(m·K),更优选的是至少150W/(m·K),并且最优选的是至少200W/(m·K)的材料形成。合适的导热材料包含但不限于:石墨、石墨烯、铝、铜、锌、钢、银、导热聚合物或其任何组合或合金。因此,加热组件2表面的升温速率快,有利于使气溶胶生成制品1快速地产生第一口气溶胶。
具体的,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至少局部可以由金属制成,金属具有较大的硬度和较低的热容,因而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至少局部不仅可以具有较薄的厚度,还可以具有较快的升温速度和较低的热量损耗。
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之间可以具有容纳内腔,加热体21的至少局部容纳在该容纳内腔中,容纳内腔可以对加热体21进行定位,以确保加热体21与壳体22共中心轴线。为了防止壳体21与加热体22之间导电,加热组件2还可以包括填料23,填料23可以是无机耐高温绝缘材料,可以耐受600℃的高温,填料23的热膨胀系数可以与金属壳体22的热膨胀系数接近,例如,填料23的热膨胀系数可以不低于8ppm/℃,填料23可以是硅酸钠、硅酸铝、磷酸二氢铝、二氧化硅、氧化钡、氧化镁、氧化铝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填料填充23在加热体21与壳体22之间。
其中,壳体22中的金属可以为316系列、304系列等不锈钢体系;或者,壳体22可以采用具有不同热导率的材料拼接而成,例如壳体22中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接触的区段可以采用热导率较高的铝或铜等制成,壳体22中与气溶胶形成基质11非接触的区段可以采用不锈钢等低热导率材料制成。
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可以具有相同的壁厚,例如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壁厚可以是0.1mm,容纳内腔的深度可以大于或者等于加热体21的厚度,例如容纳内腔的深度可以为0.3mm。
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边缘可以被焊接在一起。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外表面上可以具有高辐射层,高辐射层的发射率大于或者等于0.8。高辐射层可以包含碳化硅或二氧化硅等。通过高辐射层来增加加热组件2对气溶胶生成制品1的加热效率和加热深度,有助于提高气溶胶生成制品1受热的均匀性。
在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至少局部由金属制成时,加热组件2的总重量可以不大于0.2g,例如,可以约为0.1g,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加热组件2的加热效率和显著地降低质量热容和显著地减少能耗。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参照图4,第一壳体221和第二壳体222的至少局部由陶瓷制成。例如,第一壳,221和第二壳体222可以由流延片制成,加热体21夹持在两侧流延片之间,然后烧结流延片,使得加热体21与流延片形成一体结构。单层流延片的厚度可以小于0.3mm,例如可以约为0.1mm。流延片可以为氧化铝流延片。
无论壳体22的至少局部由金属制成还是有陶瓷制成,加热组件2的厚度均可以介于0.35mm-0.6mm。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设置在片状壳体中的加热体上的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可以是对称设置的;或者,设置在片状壳体中的加热体可以是网状,例如可以是蚀刻网;或者,设置在片状的第一壳体和片状的第二壳体之间的加热体可以是印刷的发热轨迹,该发热轨迹可以具有一个或者多个折线结构,或者可以为网状。
上述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折线结构相比直线结构具有更长的加热轨迹,有利于提升加热组件的加热功率,且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在空间上错位层叠地布置在片状的壳体中,从而不仅能够增大加热组件的比表面、提高加热组件的加热效率和缩短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第一口气溶胶的时间,而且有助于使加热组件上的热量分布均匀,对气溶胶生成制品均匀受热和确保气溶胶生成制品产生高品质的气溶胶有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3)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片状的壳体;和
加热体,至少局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在空间上错位层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均包含至少一个构成单元,所述构成单元包括拐角和与该拐角相对设置的空白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至少部分空白区域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至少部分拐角层叠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单元大致为“V”形、“C”形或者“匚”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构成单元包括形成所述拐角的边沿,所述边沿界定所述拐角的至少局部边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空白区域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的空白区域错位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拐角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的拐角错位设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相同。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相同。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具有相同的排布密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中间区域的热量密度大于所述加热体上下两端的热量密度。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的阻值相等或者相近;或者
电流流经所述第一折线结构的路程与流经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的路程大致相等。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的电阻介于0.4Ω-3Ω。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的自由端各自构成一引脚,两所述引脚的阻值之和小于所述加热体阻值的25%。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的线宽大于或者等于所述构成单元的线宽;或者
所述构成单元的线宽介于0.03mm-1m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电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是由蚀刻或者冲压金属片形成的一体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是由来回折叠金属带形成的一体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通过焊接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二者至少之一由蚀刻或者冲压金属片成型;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二者至少之一由金属带来回折叠成型。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的厚度介于0.05mm-0.4mm;或者
所述加热组件的厚度介于0.35mm-0.6mm。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片状的第一壳体和片状的第二壳体,所述加热体保持在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至少局部由导热材料制成;或者
所述壳体的至少局部由陶瓷制成。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至少局部由金属制成,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具有发射率大于或者等于0.8的高辐射层。
2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片状的壳体;和
加热体,至少局部布置在所述壳体中,所述加热体包括第一折线结构和第二折线结构;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彼此非轴对称设置。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线结构和所述第二折线结构均包含至少一个构成单元,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的数量不相同;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排布的密度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构成单元排布的密度不相同;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不相同;或者
所述第一折线结构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与所述第二折线结构上的至少一个构成单元相互错位。
23.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还包括为所述加热组件提供电力的电源组件。
CN202321574383.4U 2023-06-20 2023-06-20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ctive CN220545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4383.4U CN220545831U (zh) 2023-06-20 2023-06-20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74383.4U CN220545831U (zh) 2023-06-20 2023-06-20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831U true CN220545831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10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74383.4U Active CN220545831U (zh) 2023-06-20 2023-06-20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8417A (zh) 一种加热装置及其制备方法、气溶胶产生装置
CN113453571A (zh) 卷烟型电子烟装置用加热器及包括其的卷烟型电子烟装置
CN113455712A (zh)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EP4066662A1 (en) Heater, and cigarette utensil containing same
CN114788585A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545831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WO2022062342A1 (zh)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CN114304750A (zh) 加热元件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8605132U (zh) 一种温度监测发热模组、加热不燃烧雾化器件及雾化装置
CN114246373A (zh) 发热组件及气溶胶形成装置
CN218073474U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WO2023208053A1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6776093U (zh) 发热体组件和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7184817U (zh) 加热器、气雾生成装置及气雾生成***
CN219353077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US20230248061A1 (en) Apparatus for heating aerosolisable material
CN21998217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20545829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23551485A (ja) 多層絶縁を有するエアロゾル発生装置
CN112369686A (zh) 一种加热器
CN220545838U (zh)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353061U (zh) 加热模组及气雾生成装置
CN219781584U (zh) 加热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9353072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8605067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