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6482U -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 Google Patents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6482U
CN220536482U CN202322255821.7U CN202322255821U CN220536482U CN 220536482 U CN220536482 U CN 220536482U CN 202322255821 U CN202322255821 U CN 202322255821U CN 220536482 U CN220536482 U CN 2205364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wall
liquid outlet
sealing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58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赖展球
凌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Blue Moon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582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64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64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64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方案公开了一种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该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密封塞,用于封闭连接有对接件和出液嘴的第一容器,后借助第二容器启封,方便第一液体从第一容器释放到第二容器。密封塞包括同轴设置的盖状或柱状的密封部、筒状的衔接部和环状的支撑部,支撑部设置于衔接部***,密封部与衔接部在轴向上的间距b1小于等于出液嘴的高度H,密封部朝向衔接部的一面通过穿设于衔接部中的支架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密封部的外壁用于与出液嘴的内壁过盈配合,衔接部的内壁用于衔接出液嘴的外壁;启封后,进入第一容器内部的密封部与出液嘴之间留出缝隙,用于释放第一液体,第一液体透过支架释放到第二容器内。

Description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技术领域
本方案属于包装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背景技术
多数液体产品,是按使用时的合适浓度进行设计的,但其实际有效成分非常低。随着环保运动的兴起,类似产品正被设计成一定比例的浓缩液体,在使用时再按设定的比例释放到稀释容器中与纯净水进行混合。与正常浓度比例的产品相比,浓缩后的产品,无疑减少了包装和运输成本,也减少了资源消耗,达到环保的目的。但是,浓缩液是高浓度的液态产品,如何保证储存运输的安全,如何将浓缩液体便捷且安全的导入稀释容器中,同时满足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是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得到一些关注,例如专利文献CN113853345B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试图解决这个技术问题,该方案通过盖组件实现浓缩容器与稀释容器的对接,在两者相向移动的过程中通过预设在盖组件与稀释容器之间的塞子顶开封闭构件而实现启封,启封后浓缩容器的浓缩液直接释放到稀释容器中,人手可不接触到浓缩液体,在安全问题上确实能得到良好的效果。不过,由于封闭构件被顶开后处于无约束状态,可能会阻塞导管,影响容器的释放速度,而且塞子的存在会阻挡浓缩液的释放,导致部分浓缩液无法被利用。
发明内容
本方案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容器封闭结构,用于在确保人手可不接触到被包装液体的前提下,解决启封后容器封闭结构影响被包装溶液释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一种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密封塞,用于封闭第一容器,后借助第二容器启封,方便第一液体从第一容器释放到第二容器。第一容器连接有均呈筒状且同轴设置的对接件和位于对接件内的出液嘴。
密封塞使用时完全安装于对接件内,包括盖状或柱状的密封部、筒状的衔接部和环状的支撑部,它们同轴设置且使用时第一端均朝向第一容器、第二端均朝向第二容器;支撑部设置于衔接部***,其内壁连接衔接部的外壁或第二端,其第二端用于抵靠进液口;密封部与衔接部在轴向上的间距b1小于等于出液嘴的高度H,密封部朝向衔接部的一面通过穿设于衔接部中的支架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密封部的外壁用于与出液嘴的内壁过盈配合,衔接部的内壁用于衔接出液嘴的外壁;启封后,进入第一容器内部的密封部与出液嘴之间留出缝隙,用于释放第一液体,第一液体透过支架释放到第二容器内。
本方案通过密封部与出液嘴的过盈配合可拆卸地封闭出液嘴,使得第一液体可以被完好地包装在第一容器中,满足储运过程的密封要求。使用过程中,密封塞完全安装于第一容器的对接件内,可防止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冲击而造成泄漏,只有在第二容器的进液口与对接件对接、衔接部与出液嘴衔接后,密封部才会被完全推入第一容器内部而实现启封,解决了被包装液体(尤其是浓缩液)泄漏污染和安全问题。密封部通过支架连接密封塞的其它部分,使得密封部在启封后仍然受约束,与出液嘴之间始终保持距离,确保出液嘴畅通,有利于第一液体快速释放。
密封部的高度h1最好满足:h1≥2mm,有利于提高密封部对出液嘴的密封效果。对于高度较大的密封部,被配置为盖状结构有利于密封塞各处壁厚均匀。支架连接于盖状结构的密封部的内凹面,有利于降低模具设计难度,从而减少制作成本。衔接部的高度h2最好满足:h2>2mm,有利于增加衔接部与出液嘴的衔接长度,进一步防止第一液体在启封阶段外泄。启封到位后密封部与出液嘴在轴向上的间距b2最好满足:b2≥2mm,以便提高第一液体从缝隙流出的顺畅性,加大第一液体释放速度。
支架可以包括支柱和绕支柱周向阵列设置的多块加强筋板,支柱的第一端连接密封部,支柱靠近其第二端的部分通过加强筋板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从缝隙流出的第一液体直接沿着出液嘴的内壁释放到第二容器,即支架不会成为第一液体的阻碍,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释放速度,又能够避免因密封塞存在造成液体残留。
密封塞还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引流部,引流部的第一端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其内径d小于等于出液嘴的内径D,以便引导所释放的第一液体,防止存在残液。支架通过引流部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
密封塞还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对接部,对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支撑部的第二端,其外壁用于与进液口的内壁间隙配合,以便支撑部***进液口,从而对接进液口,同时避免对进液口的旋进造成阻力。
密封塞还可以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旋合部,旋合部的第一端连接支撑部的外壁,其外壁用于与对接件的内壁螺纹连接,内壁用于与进液口的外壁螺纹连接,只有在进液口与旋合部旋合到位后继续旋进,才可以迫使密封塞向第一容器移动,可以防止密封塞被其它尖锐物品挤压而误开启,进一步提高储运的安全性。优选地,支撑部的第一端和与之相对的对接件/第一容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止逆结构,使得启封到位的密封塞与对接件/第一容器相互锁死,第二容器在第一液体释放完毕后可以直接从密封塞上卸下,降低使用难度。
对接件第一端与第一容器之间的连接,可以是对接件一体成型于第一容器上,也可以是对接件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容器上。对于后者,对接件可以作为第一容器的一部分,与第一容器一起售卖,也可以作为容器封闭结构的一部分,与密封塞一同售卖,因此,本容器封闭结构还可以包括对接件,对接件的第一端用于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接入第一容器,其第二端用于依序接入密封塞和第二容器。
对于对接件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容器的情况,出液嘴可以连接于第一容器,也可以连接于对接件。对于后者,出液嘴同样可以作为容器封闭结构的一部分,与密封塞一同售卖,因此,本容器封闭结构还可以包括出液嘴,出液嘴的第一端连接对接件内壁,同时用于连通第一容器内部,其第二端用于接入切换部,同时用于连通第二容器内部。
优选地,对接件的第一端和与之相对的第一容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止逆结构,使得对接到位的对接件与第一容器相互锁死,两者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不可拆卸连接,可以防止误操作。
第二方面,一种包装***,包括上述容器封闭结构和被其封闭的第一容器。该包装***还可以包括与其配合以实现启封的第二容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的密封塞只有在第二容器的进液口与对接件对接、衔接部与出液嘴衔接后,密封部才会被完全推入第一容器内部而实现启封,解决了被包装液体(尤其是浓缩液)泄漏污染和安全问题。密封部通过支架连接密封塞的其它部分,使得密封部在启封后仍然受约束,与出液嘴之间始终保持距离,确保出液嘴畅通,有利于被包装液体快速释放。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方案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以下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图1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仰视图。
图3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4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进液口旋进至与支撑部恰好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一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图。
图9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三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容器封闭结构第三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容器封闭结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容器封闭结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接件的立体图。
图14是容器封闭结构第四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容器封闭结构第四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包装***(启封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容器封闭结构第四实施方式配套使用的第一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密封塞100,密封部110,衔接部120,支撑部130,支架140,支柱141,加强筋板142,引流部150,对接部160,旋合部170,对接件200,连接板210,第二对接部211,出液嘴300,第一容器400,出液口410,第二容器500,进液口510,第一止逆结构012,第二止逆结构02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3示意了容器封闭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密封塞100。该容器封闭结构用于可拆卸地封闭具有出液嘴300和对接件200的第一容器400,形成与之配套使用的包装***,如图4;该包装***只有在第二容器500的配合下才能被启封,形成又一包装***,如图5~6。
请参考图4,第一容器400用于容纳第一液体,尤其是浓缩液(高浓度的液态产品)。对接件2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第一端连接第一容器400,第二端用于接入密封塞100和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从而实现第一容器400与第二容器500的对接。出液嘴3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同轴设置于对接件200内,第一端连通第一容器400内部,第二端用于连通第二容器500内部,从而实现第一容器400内部与第二容器500内部的连通。
请参考图5~6,第二容器500用于容纳第二液体、或第二液体与第一液体的混合液,该第二液体可以是用于稀释浓缩液的稀释液,如水。第二容器500设有进液口510,供液体进出第二容器500,尤其供包装于第一容器400的第一液体进入第二容器500。进液口510的外壁通常配置有外螺纹,以便通过普通螺纹盖、带有泵头的螺纹盖等可拆卸地封闭该进液口510。相应地,对接件200的内壁可以配置外螺纹,该外螺纹的直径和导程与进液口510外螺纹相适配,以便对接件200与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旋合对接。
请参考图1~6,密封塞100包括同轴设置的密封部110、衔接部120和支撑部130。使用过程中,密封塞100及其各部件的第一端均朝向第一容器400,第二端均朝向第二容器500。
密封部110被配置为盖状结构,其外壁用于与出液嘴300的内壁过盈配合,从而可拆卸地封闭出液嘴300,使得第一液体可以被完好地包装在第一容器400中,满足储运过程的密封要求。衔接部120被配置筒状结构,其内壁用于衔接出液嘴300的外壁。支撑部130被配置为环状结构,其第二端用于抵靠进液口510,承受进液口510施加的推力。
支撑部130的内壁连接衔接部120的外壁和第二端,衔接部120与密封部110在轴向上相距设置,密封部110朝向衔接部120的一面通过穿设于衔接部120中的支架140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确保施加于支撑部130的推力可以传递到密封部110,使密封部110脱离出液嘴300、进入第一容器400内部,取消对出液嘴300的封堵,最后在密封部110与出液嘴300之间留出缝隙,供第一液体流出,第一液体透过支架140释放到第二容器500中。衔接部120与密封部110在轴向上的间距b1小于等于出液嘴300的高度H,使得衔接部120在密封部110受外力推动完全脱离出液嘴300之前,就开始衔接出液嘴300,防止第一容器400中的第一液体在启封阶段泄漏至包装***外。
无论是封闭阶段还是启封阶段,密封塞100都完全安装于对接件200内,可防止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冲击而造成泄漏,只有在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与对接件200对接、衔接部120与出液嘴300衔接后,密封部110才会被完全推入第一容器400内部而实现启封,解决被包装液体(尤其是浓缩液)泄漏污染和安全问题。启封后,密封部110仍然被支架140约束,与出液嘴300之间始终保持距离,确保出液嘴300畅通,有利于第一液体快速释放。
除了盖状结构,密封部110还可以被配置为柱状结构,同样可以通过外壁与出液嘴300内壁的过盈配合可拆卸地封闭出液嘴300。密封部110的高度h1最好满足:h1≥2mm,有利于提高密封部110对出液嘴300的密封效果。对于高度较大的密封部110,被配置为盖状结构有利于密封塞100各处壁厚均匀。支架140连接于盖状结构的密封部110的内凹面,有利于降低模具设计难度,从而减少制作成本。
衔接部120的高度h2最好满足:h2>2mm,有利于增加衔接部120与出液嘴300的衔接长度,进一步防止第一液体在启封阶段外泄。启封到位后密封部110与出液嘴300在轴向上的间距b2最好满足:b2≥2mm,以便提高第一液体从缝隙流出的顺畅性,加大第一液体释放速度。
支架140可以被配置为包括支柱141和加强筋板142的结构。加强筋板142被配置为三块,也可以被配置为四块、五块或更多,它们绕支柱141周向阵列设置。支柱141的第一端连接密封部110朝向衔接部120及支撑部130的一面,靠近第二端的部分通过加强筋板142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从缝隙流出的第一液体直接沿着出液嘴300的内壁释放到第二容器500,即支架140不会成为第一液体的阻碍,既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释放速度,又能够避免因密封塞100存在造成液体残留。
支柱141被配置为筒状结构,还可以被配置为实心柱体。当实心柱体的直径小到一定程度时,支架140可以被视为由多块绕轴周向阵列设置的加强筋板142组成的结构,各加强筋板142的第一端连接密封部110朝向衔接部120及支撑部130的一面,靠近第二端的部分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筒状结构的支柱141有利于将支柱141的直径设计得比较大,以便提高对密封部110的支撑强度,同时有利于密封塞100各处壁厚均匀。各加强筋板142的第一端可以连接密封部110朝向衔接部120及支撑部130的一面,也可以与密封部110相距设置,前者更有利于密封部110各处均匀受力,降低启封难度,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模具设计难度,节省制作成本。
密封塞100还配置有引流部150。引流部15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与密封塞100的其它部分同轴设置,且位于衔接部120第二端的一侧。引流部150的内径d小于等于出液嘴300的内径D,以便引导所释放的第一液体,防止存在残液。引流部150的第一端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两者之间形成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恰好抵靠出液嘴300的第二端,可以进一步防止液体残留。加强筋板142的外侧连接至引流部150的内壁,通过引流部150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此外,支撑部130的内壁也可以单独连接衔接部120的外壁或衔接部120的第二端,还可以连接至引流部150的外壁,通过引流部150连接衔接部120的第二端;当然,支撑部130离衔接部120的第一端越近,越有利于减少针对对接件200的高度要求。
密封塞100还配置有对接部160。对接部16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与密封塞100的其它部分同轴设置,其第一端连接支撑部130的第二端。对接部160的外壁用于与进液口510的内壁间隙配合,以便对接部160***进液口510,从而对接进液口510,同时避免对进液口510的旋进造成阻力。
使用过程中,支撑部130将对接件200内螺纹分为两部分,第i部分位于对接件200第一端与支撑部130分之间,第ii部分位于支撑部130与对接件200的第二端之间,如图4。当密封部110与出液嘴300处于最佳的密封位置时,第ii部分内螺纹的长度超过1/2周,以便引导之后接入对接件200的进液口510旋进;同时,第i部分内螺纹的高度大于第ii部分内螺纹的高度,以便推动密封部110完全脱离出液嘴300并与出液嘴300拉开一定的距离,形成供第一液体流出的缝隙,优选第一部分内螺纹与第二部分内螺纹的高度差大于等于3mm。进液口510旋进至与支撑部130恰好接触时,进液口510外螺纹与对接件200内螺纹的旋合角度α≥90°,即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旋入对接件200大于或等于四分一圈后,再施加作用力于支撑部130打开通道。请参见图5~6,进液口510的高度h3及启封到位后进液口510与对接件200的配合高度h4满足:h3>h4,两者之差h3-h4恰好是启封到位后第二容器500与对接件200的配合间隙δ2,进液口510旋进至与支撑部130恰好接触时第二容器500与对接件200的配合间隙δ1恰好是启封前后密封塞100的移动行程t与配合间隙δ2之和。
图7~8示意了容器封闭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容器封闭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同样包括密封塞100,同样用于可拆卸地封闭具有出液嘴300和对接件200的第一容器400,只有在第二容器500的配合下才能被启封;密封塞100同样包括密封部110、衔接部120和支撑部130,主要区别在于:密封塞100还配置有旋合部170。
请参考图7~8,旋合部17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与密封塞100的其它部分同轴设置,其第一端连接支撑部130的外壁。旋合部170的外壁用于与对接件200的内壁螺纹连接,可以防止被其它尖锐物品挤压而误开启,进一步提高储运的安全性。旋合部170的内壁用于与进液口510的外壁螺纹连接,进液口510与旋合部170旋合到位后,进液口510的继续旋进将带动旋合部170在对接件200中旋进,从而推动密封部110进入第一容器400内部,实现启封。进液口510旋进至与支撑部130恰好接触时,进液口510外螺纹与旋合部170内螺纹的旋合角度α≥90°,即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旋入旋合部170大于或等于四分一圈后,再施加作用力于支撑部130打开通道。
对接件200正对支撑部130第一端的一面和支撑部130的第一端分别配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止逆结构012,该第一止逆结构012可以是止逆棘齿。密封塞100受进液口510带动而旋进到一定程度后,支撑部130上的第一止逆结构012和对接件200上的第一止逆结构012发生连接并锁死;第一液体释放完毕后,逆向旋转第二容器500时,由于第一止逆结构012的存在,密封塞100和对接件200之间不会随之发生相对转动,二者形成的整体将与第二容器500发生相对转动,使得第二容器500可以直接从对接件200上卸下,降低使用难度。若正对支撑部130第一端的是第一容器400,则第一止逆结构012可以配置在支撑部130和第一容器400上。
上述两个实施方式中,出液嘴300和对接件200可以一体成形于第一容器400上(如图4),也可以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容器400上(如图10、14)。若对接件2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容器400,则对接件200可以作为容器封闭结构的一部分;若对接件200和出液嘴300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安装于第一容器400,则对接件200和出液嘴300可以作为容器封闭结构的一部分。由此,下面将提出容器封闭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和第四实施方式。
图9示意了容器封闭结构的第三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对接件200和密封塞100。该容器封闭结构用于封闭不具备对接件200的第一容器400,形成与之配套使用的包装***,如图10;还用于可拆卸地对接第二容器500,形成又一包装***,如图11;前一包装***只有在第二容器500的配合下才能被启封。其中,密封塞100和第二容器500的结构可以参考上文,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0,第一容器400用于容纳第一液体,尤其是浓缩液(高浓度的液态产品)。出液嘴3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第一端连接第一容器400且连通第一容器400内部,第二端用于连通第二容器500内部,从而实现第一容器400内部与第二容器500内部的连通。第一容器400的至少部分外壁可以配置为与出液嘴300同轴的筒状结构,同时可以在此配置外螺纹。
请参考图9~11,对接件2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第一端用于接入第一容器400,第二端用于依序接入密封塞100和第二容器500。接入第一容器400后,出液嘴300同轴配置于对接件200内。具体地,对接件200包括靠近第一端的第I部分和靠近第二端的第II部分。对接件200第I部分的内壁配置内螺纹,用于与第一容器400外壁上的外螺纹可拆卸连接。对接件200和第一容器400之间配置有第二止逆结构024,如止逆棘齿,使得对接件200在第一容器400上安装到位后便与第一容器400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不可拆卸连接,防止误操作。对接件200第II部分的内壁配置内螺纹,用于与密封塞100的旋合部170连接;若密封塞100未配置旋合部170,则可用于与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连接。
图12~13示意了容器封闭结构的第四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对接件200、出液嘴300和密封塞100。该容器封闭结构用于封闭不具备出液嘴300和对接件200的第一容器400,形成与之配套使用的包装***,如图14;还用于可拆卸地对接第二容器500,形成又一包装***,如图15;前一包装***只有在第二容器500的配合下才能被启封。其中,密封塞100和第二容器500的结构可以参考第一或第二实施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6,第一容器400用于容纳第一液体,尤其是浓缩液(高浓度的液态产品)。第一容器400配置有出液口410,以供第一液体进出第一容器400。
请参考图12~16,对接件2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第一端用于接入第一容器400,第二端用于依序接入密封塞100和第二容器500。出液嘴300被配置为筒状结构,其同轴设置于对接件200内,第一端连通第一容器400内部,第二端用于连通第二容器500内部,从而实现第一容器400内部与第二容器500内部的连通。具体地,出液嘴300通过环形的连接板210连接对接件200,连接板210的内壁连接出液嘴300第一端外壁,连接板210的外壁连接对接件200的内壁,将对接件200分为靠近第一端的第I部分和靠近第二端的第II部分。
连接板210的第一端可以配置筒状的第二对接部211,第二对接部211的外壁用于与接入的出液口410的内壁配合。连接板210的第一端、第二对接部211的外壁或前述两者均配置有密封圈,用于与出液口410密封连接。对接件200第I部分的内壁配置内螺纹,用于与第一容器400外壁上的外螺纹可拆卸连接。对接件200和第一容器400之间配置有第二止逆结构024,如止逆棘齿,使得对接件200在第一容器400上安装到位后便与第一容器400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不可拆卸连接,防止误操作。对接件200第II部分的内壁配置有内螺纹,用于与密封塞100的旋合部170连接;若密封塞100未配置旋合部170,则可用于与第二容器500的进液口510连接。
显然,本方案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方案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方案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方案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容器封闭结构,包括密封塞,用于封闭第一容器,后借助第二容器启封,方便第一液体从第一容器释放到第二容器;所述第一容器连接有均呈筒状且同轴设置的对接件和位于对接件内的出液嘴;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塞使用时完全安装于对接件内,包括盖状或柱状的密封部、筒状的衔接部和环状的支撑部,它们同轴设置且使用时第一端均朝向第一容器、第二端均朝向第二容器;所述支撑部设置于衔接部***,其内壁连接衔接部的外壁或第二端,其第二端用于抵靠进液口;所述密封部与衔接部在轴向上的间距b1小于等于出液嘴的高度H,密封部朝向衔接部的一面通过穿设于衔接部中的支架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密封部的外壁用于与出液嘴的内壁过盈配合,衔接部的内壁用于衔接出液嘴的外壁;启封后,进入第一容器内部的密封部与出液嘴之间留出缝隙,用于释放第一液体,第一液体透过支架释放到第二容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的高度h1满足:h1≥2mm;和/或
所述衔接部的高度h2满足:h2>2mm;和/或
启封到位后所述密封部与出液嘴在轴向上的间距b2满足:b2≥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包括支柱和绕支柱周向阵列设置的多块加强筋板,所述支柱的第一端连接密封部,支柱靠近其第二端的部分通过加强筋板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塞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引流部,所述引流部的第一端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其内径d小于等于出液嘴的内径D,所述支架通过引流部连接衔接部的第二端;和/或
所述密封塞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的第一端连接支撑部的第二端,其外壁用于与进液口的内壁间隙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塞还包括同轴设置的筒状的旋合部,所述旋合部的第一端连接支撑部的外壁,其外壁用于与对接件的内壁螺纹连接,内壁用于与进液口的外壁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和与之相对的对接件/第一容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一止逆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封闭结构还包括所述对接件,所述对接件的第一端用于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接入第一容器,其第二端用于依序接入密封塞和第二容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封闭结构还包括所述出液嘴,所述出液嘴的第一端连接对接件内壁,同时用于连通第一容器内部,其第二端用于接入切换部,同时用于连通第二容器内部;和/或
所述对接件的第一端和与之相对的第一容器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第二止逆结构。
9.一种包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容器和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容器封闭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包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容器。
CN202322255821.7U 2023-08-21 2023-08-21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Active CN2205364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5821.7U CN22053648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5821.7U CN22053648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6482U true CN220536482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754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5821.7U Active CN220536482U (zh) 2023-08-21 2023-08-21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64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7516718A (ja) 緩み防止乳液ポンプ
CO5060528A1 (es) Recipiente y cierre con valvula dispersante y sello de expedicion interno soltable por separado
US9169933B2 (en) Safety discharge valve
JP5809907B2 (ja) 吐出容器
WO2022126811A1 (zh) 一种防污染瓶盖
CN220536482U (zh) 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CN106144191A (zh) 一种防运输打开及泄漏的乳液泵
CN220536480U (zh) 容器封闭组件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CN206050452U (zh) 一种防运输打开及泄漏的乳液泵
CN220536481U (zh) 一种容器封闭结构及其配套使用的包装***
CN211845588U (zh) 一种便于倒灌定量容器
TW201311513A (zh) 多容室容器
CN203753609U (zh) 防松脱乳液泵
CN207906540U (zh) 一种新型的灭火装置容器阀
CN1300498C (zh) 缓开速闭节能止回阀
CN212549450U (zh) 一种新型的反应釜组合式放料阀门
CN207750644U (zh) 一种内涂塑镀锌钢管弯头连接结构
CN105221932A (zh) 低温流体装卸臂用紧急脱离装置
KR100915096B1 (ko) 밀폐용기
CN220518971U (zh) 一种新型带拉环防漏内塞结构包装瓶
CN213169310U (zh) 一种低扭矩瓶盖
CN204957255U (zh) 一种侧划口自封闭出水结构
CN213769859U (zh) 一种即配式饮料包装瓶
CN220810421U (zh) 一种双通道弯头容器盖
CN109268321A (zh) 虹吸排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