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1185U - 处理盒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1185U
CN220491185U CN202321446454.2U CN202321446454U CN220491185U CN 220491185 U CN220491185 U CN 220491185U CN 202321446454 U CN202321446454 U CN 202321446454U CN 220491185 U CN220491185 U CN 2204911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eloping roller
coupling
driving
process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464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丽坤
李颖豪
钟宝生
罗琴
梁祺杰
陈宇
靳杨
陈柔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11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11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盒体、感光鼓、显影辊、送粉辊、驱动组件和驱动侧端盖,感光鼓、显影辊和送粉辊可转动地设置于盒体,驱动组件设置于盒体的端部,且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驱动侧端盖设置于驱动组件的外侧,且驱动侧端盖设有第一通孔和缺口部,第一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暴露于驱动侧端盖外侧,第二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缺口部暴露于驱动侧端盖外侧,且在显影辊的轴向上,缺口部的的投影大于第二联轴器的投影。本申请通过在显影辊的轴向上使缺口部的投影大于第二联轴器的投影,从而使处理盒的部分内部结构能够暴露于缺口部处,在需要局部维护的情况下,不需要拆除端盖也能实现维护处理,维护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处理盒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图像形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处理盒。
背景技术
电子成像设备利用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电子成像设备的示例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盒包括作为感光构件的电子照相感光鼓和能够作用在鼓上的显影构件(如显影辊)中的至少一种,感光构件和显影构件也可以一体化构造为可拆卸安装至电子成像设备中的盒(可称为处理盒)。处理盒中包括感光构件的框架是感光框架,包括显影构件的框架是显影框架。
现有技术中,这种类型的处理盒采用双驱动结构,即感光框架上设置一个联轴器,显影框架上也设置一个联轴器,两个联轴器分别通过端盖上的两个通孔暴露,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不能从端盖外观察到,在需要进行维护时,不能在外部观察到处理盒的内部结构,需要拆除端盖才能维护,尤其对于个别部件的局部维护,也需要全部拆下端盖,维护过程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拆除端盖即可对处理盒内部结构进行维护的处理盒。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处理盒,所述处理盒包括:
盒体;
感光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显影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送粉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端部,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用于接收电子成像设备输出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感光鼓、所述显影辊及所述送粉辊;
驱动侧端盖,所述驱动侧端盖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外侧,且所述驱动侧端盖设有第一通孔和缺口部,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缺口部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且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缺口部的的投影大于所述第二联轴器的投影。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通过在驱动侧端盖设有缺口部,并使缺口部在显影辊轴向上的投影大于第二联轴器在显影辊轴向上的投影,从而使处理盒的部分内部结构能够暴露于缺口部处,在需要局部维护的情况下,不需要拆除端盖也能实现维护处理,维护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处理盒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处理盒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一种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二的处理盒的一种变形例的第二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传动结构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传动结构的分解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传动结构与第二弹性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的处理盒的显影单元的局部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四的处理盒的局部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处理盒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处理盒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略端盖;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处理盒的驱动端一角度的局部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处理盒的驱动端另一角度的局部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五的处理盒的第二联轴器和第二传动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六的处理盒的显影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处理盒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处理盒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处理盒的显影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七的处理盒的驱动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八的处理盒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八的处理盒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八的处理盒沿显影辊轴向观察的示意图,图中省略显影护盖;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八的处理盒的驱动侧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驱动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驱动侧去除端盖及显影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安装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的显影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申请实施例九的处理盒力接收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分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显影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沿第一方向观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沿第三方向观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避让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申请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工作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工作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9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避让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0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分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处理盒的沿第一方向观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一的处理盒的沿第三方向观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3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处理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4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处理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5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处理盒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6(a)、(b)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分离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显影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8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避让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9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二的处理盒的分离件处于工作位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0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三的处理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1为本申请实施例十三的处理盒中的显影护盖、迫推件及复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多种”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电子成像设备使用例如电子照相成像处理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电子成像设备包括例如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LED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打印机型的传真机等。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处理盒包含感光鼓、用于显影形成于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辊等。电子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头,驱动头用于将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力传输至处理盒,使处理盒工作。
以下说明中对于方位的描述规定为:
A1和A2方向为第一方向,A1所指方向为第一方向的正方向,A2方向所指为第一方向的负方向;
B1和B2方向为第二方向,B1所指方向第二方向的正方向,B2所指方向为第二方向的负方向;
C1和C2方向为第三方向,C1所指方向第三方向的正方向,C2所指方向为第三方向的负方向。
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互相交叉。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包括显影单元10、鼓单元20、迫推件30和驱动组件,其中显影单元10和鼓单元20的框架形成盒体。
显影单元10包括显影框架11、显影辊、送粉辊和出粉刀。鼓单元20包括感光框架21、感光鼓22、充电辊和清洁刮刀。
显影框架11围成用于储存显影剂(例如碳粉)的粉仓,显影框架11大致为长条盒子形状,显影框架11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具有端面。显影框架11上可以设置有加粉口,通过加粉口向粉仓内补充碳粉,加粉口可以开设在显影框架11的其中一个端面上。送粉辊和显影辊可旋转的支撑在显影框架11长度方向的两端,显影辊位于显影框架11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送粉辊和显影辊可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旋转,送粉辊和显影辊的旋转轴线均沿显影框架11的长度方向。送粉辊将碳粉送到显影辊上,被带电的显影辊吸附。
如图2所示,感光框架21围成收集废粉的废粉仓,感光框架21也具有长度方向,其长度方向与显影框架11的长度方向一致,感光鼓22可旋转的支撑在感光框架21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具体的,感光鼓22设置在感光框架21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废粉仓沿感光框架21的长度方向设置,废粉仓位于感光鼓22的一侧。显影辊吸附的碳粉通过与感光鼓22之间的电势差将碳粉转移给感光鼓22,感光鼓上的碳粉再经过电子成像设备的转印带转印后,在记录材料(如纸张)上形成图像。经过转印后,清洁刮刀与感光鼓22线性接触,清洁感光鼓22表面尚未完全转印的碳粉,即废粉,清洁后的废粉存放在废粉仓内。充电辊用于对感光鼓22表面充上均匀电荷,从而使感光鼓22能够吸附碳粉。
电子成像设备工作过程中,显影辊与感光鼓22需要抵紧接触,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显影辊与感光鼓22需要分隔开一定距离,避免显影辊与感光鼓22长时间接触而导致感光鼓22被显影辊上附着的多余显影剂污染或者显影辊变形或者感光鼓22磨损等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鼓单元20和显影单元1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运动,从而使显影辊和感光鼓22能够在电子成像设备工作时接触,不工作时分离。当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鼓单元20与电子成像设备中的部件抵接,鼓单元20不可移动,显影单元1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鼓单元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显影单元10在第一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22接触;显影单元10在第二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22分离。
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0的运动方式为以其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为轴心摆动,即显影单元10位于第一位置时,显影单元10的下端靠近鼓单元20的下端,从而使显影辊能够与感光鼓22接触,此时,显影单元10的上端是位于远离鼓单元20的位置;当显影单元1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显影单元10的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的方向摆动,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22分离,此时,显影单元10的上端则向靠近鼓单元20的方向摆动。
如图2所示,显影单元10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由迫推件30和电子成像设备中的施力件配合实现。具体的,显影单元10在长度方向的一端面或两端面上设置有迫推件30,迫推件30转动设置于显影单元10的端面上,迫推件30呈条形臂状,其一端与显影单元10铰接,另一端能够在接收施力件的作用力时,带动显影单元10向着远离鼓单元20的方向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使显影辊与感光鼓22分离。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0还包括驱动端支架12,驱动端支架12设置于显影框架11的一端面上,迫推件30可以铰接在驱动端支架12上,驱动端支架12通过螺丝固定在显影框架11的端面上。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迫推件30也可以不设置在驱动端支架12上,显影单元10的端面上设置支轴,迫推件30的一端套设在支轴上,也能完成迫推件30的安装。迫推件30的自由端的一部分从下方露出于显影框架11之外,便于施力件从下方与其接触,对其施加作用力。
如图1所示,鼓单元20和显影单元10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件40,用于使显影单元1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22接触。具体的,第一弹性件40的一端连接在感光框架21的上端,另一端连接在显影框架11上端。第一弹性件40优选为弹簧,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弹性海绵、弹片等能够提供弹性力的部件。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施力件从下方接触迫推件30并对其施力,使迫推件30的自由端在转动的过程中同步带动显影单元1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感光鼓22与显影辊分离,此时显影单元10的上端向靠近感光鼓22的方向运动,压缩第一弹性件40。
当电子成像设备需要工作时,施力件对迫推件30的作用力撤去,第一弹性件40弹性形变恢复,推动显影单元1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显影辊与感光鼓22接触。同时,迫推件30也随着显影单元100的运动回到原位置。
驱动组件设置于处理盒长度方向的端面外侧,具体可以设于显影框架11和感光框架21在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面外侧。驱动组件用于接收并传递电子成像设备(如激光打印机)的驱动力,使处理盒工作。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理盒还包括端盖60,端盖60罩设于盒体在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端面外侧,用于保护设于处理盒端面上的驱动组件。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盒体驱动端的端盖60设有通孔,该通孔用于使与感光鼓连接的第一动力接收部件(例如下文描述的第一联轴器)暴露于端盖60外侧,以便于与感光鼓连接的第一动力接收部件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而显影护盖及驱动组件的其他部件,例如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等均被端盖60遮挡住,从而通过端盖60防止显影护盖或显影辊齿轮等受到破坏。
如图3至图5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51、第一传动件52、第二传动件53、第三传动件54、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第一联轴器51为第一动力接收部件。
具体的,第一联轴器51固定设置于感光鼓22长度方向的一端,也可以是与感光鼓22一体成型,第一联轴器51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从而接收电子成像设备的旋转驱动力,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感光鼓22旋转。第一联轴器51远离鼓单元20端面的一端设有三棱柱形的啮合头,啮合头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够与驱动头啮合稳定接收驱动力即可。
第一传动件52设为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同轴套设于第一联轴器51外侧,第一齿轮的齿轮部为斜齿,第一传动件52与第一联轴器51连接,例如可以在第一传动件52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凸肋,在第一联轴器51外壁上沿其轴向设置与凸肋相适配的凹槽,使第一联轴器51与第一传动件52通过凸肋、凹槽卡接,从而使得第一联轴器51在接收驱动力旋转时,第一传动件52也同步旋转。可选择的,第一传动件52和第一联轴器51还可以通过焊接、粘贴等方式连接。
显影辊齿轮55设置在显影辊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显影辊齿轮55与显影辊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只要能使显影辊齿轮55旋转时带动显影辊同步旋转即可。
送粉辊齿轮56设置在送粉辊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送粉辊齿轮56与送粉辊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只要能使送粉辊齿轮56旋转时带动送粉辊同步旋转即可。
继续参照图3至图5所示,第二传动件53位于显影单元10端面的外侧,第二传动件53与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相啮合,第二传动件53设为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包括第一齿轮部531和第二齿轮部532,第一齿轮部531和第二齿轮部532沿第二传动件53的轴向排布,第一齿轮部531在轴向上相对于第二齿轮部532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更远,第一齿轮部531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部532的直径,第一齿轮部531和第二齿轮部532均为斜齿。
如图5所示,端盖60的内侧设有第一安装柱61,第二传动件53套设安装在第一安装柱61上,当第二传动件53和端盖60共同装配到显影单元10的端面外侧时,第二传动件53的第一齿轮部531与显影辊齿轮55相啮合,第二齿轮部532与送粉辊齿轮56相啮合,第二传动件53旋转能够同时带动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旋转。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三传动件54为与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相啮合的中间齿轮,具体的,端盖60的内侧设有第二安装柱62,第三传动件54套设安装在第二安装柱62上,当第三传动件54和端盖60共同装配到显影单元10的端面外侧时,第三传动件54与第一传动件52的齿轮部啮合,第三传动件54还与第二传动件53的第一齿轮部531相啮合。第三传动件54的齿轮部也为斜齿。
当处理盒工作时,第一联轴器51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带动感光鼓22和第一传动件52同轴旋转,第一传动件52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54旋转,第三传动件54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第二传动件53旋转,第二传动件53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旋转。第一联轴器51从电子成像设备接收的旋转驱动力经过上述过程的动力传递,使得感光鼓22、显影辊、送粉辊都被驱动旋转,处理盒能够正常运转。
本实施例提供的处理盒中,显影单元10能够相对于鼓单元20运动,且采用单驱动的实现方式,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替代了现有技术的双驱动方式,电子成像设备只需设置一个驱动头,处理盒上也只需要设置一个接收旋转动力的联轴器,电子成像设备和处理盒的结构相对简单,成本降低。并且本实施例在显影单元10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第三传动件54与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始终保持啮合,能够使显影辊与感光鼓22从分离状态变为接触状态进行更顺畅,避免了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直接啮合产生碰撞的情况,延长了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的使用寿命。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组件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件54为传动带,传动带传动连接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
如图6所示,传动带可以是履带,履带的内侧设有设有传动齿541,第一传动件52可以设置为能与传动齿541相配合的链轮。
第二传动件53上还设置有第三齿轮部,第三齿轮部设置在第一齿轮部531远离显影单元10端面的一侧,第三齿轮部能够与履带的传动齿541相啮合。
装配时,履带套在第一传动件52的齿轮部和第二传动件53的第三齿轮部外侧并与之啮合。
当第一联轴器51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时,第一传动件52跟随旋转,并作为主动轮通过履带传动带动第二传动件53旋转,第二传动件53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旋转。
作为实施例二的一个变形例,如图7和图8所示,传动带可以是皮带,传动带设置为皮带时,第一传动件52对应设置为圆轮,第二传动件53也对应增加圆轮部533,圆轮部533设置在第一齿轮部531远离显影单元10端面的一侧。
皮带套在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的圆轮部533上,当第一联轴器51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时,第一传动件52跟随旋转,皮带与第一传动件52和圆轮部533的摩擦传递驱动力,从而带动第二传动件53旋转,第二传动件53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显影辊齿轮55和送粉辊齿轮56旋转。
本实施例通过传动带传动的方式也能实现单驱动的效果。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组件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三传动件54为显影辊齿轮55,显影辊齿轮55安装在端盖60内侧,具体的,端盖60内侧设有第三安装柱,显影辊齿轮55套设于第三安装柱。显影辊齿轮55通过传动结构与显影辊15连接。
如图10和图11所示,传动结构包括连接件57和传递件58,连接件57固定设置于显影辊15的一端,传递件58的两端分别连接连接件57和显影辊齿轮55。
具体的,如图10至图13所示,连接件57的一端与显影辊15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端(远离显影单元10端面的一端)中部设有凸台571,凸台571的外侧壁上设有第三抵接部572,第三抵接部572为形成于凸台571外侧壁上的两个第三凸柱,两个第三凸柱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三凸柱的延伸方向沿与显影辊15的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即两个第三凸柱沿凸台571的径向延伸。两个第三凸柱可以是圆柱形结构,也可以是其他几何形状。第三抵接部572可以是一体化成型在凸台571上,也可以是分体结构,通过焊接、粘贴、卡合等方式连接。
如图10和图11所示,传递件58包括沿着远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抵接部581、圆台部582、第一连接部583和球形部584,球形部584的上形成有第一抵接部585。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抵接部581用于在传递动力时与第三抵接部572相抵接,第二抵接部581为形成于圆台部582的一端的两个第二凸柱,两个第二凸柱沿显影辊15的轴向方向延伸,两个第二凸柱也可是一体化成型在圆台部582的一端,两个第二凸柱靠近圆台部582的最外表面设置,两个第二凸柱的最外表面可以设置为与圆台部582的最外表面平齐。两个第二凸柱在圆台部582的径向上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凸柱之间具有间隔,该间隔的尺寸与凸台571的尺寸相适配;第三抵接部57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抵接部581的延伸方向是相交的,连接件57与传递件58接合时,凸台571卡入到第二抵接部581的两个凸柱之间的间隔中,并且第二抵接部581的第二凸柱与第三抵接部572的第三凸柱相抵接啮合,使得传递件58旋转时,能够带动连接件57旋转。
如图11所示,圆台部582的另一端为第一连接部583,第一连接部583为一圆柱形构件,第一连接部583的外径小于圆台部582的外径。
如图11所示,第一抵接部585为形成于球形部584外侧壁上的两个第一凸柱,两个第一凸柱位于同一直线上,两个第一凸柱的延伸方向沿与显影辊15的轴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即两个第一凸柱沿球形部584的径向延伸。第一抵接部585的两个第一凸柱所在的直线与第二抵接部581的两个第二凸柱之间的连线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优选的,该夹角为90°,即第一抵接部585的两个第一凸柱所在的直线与第二抵接部581的两个第二凸柱之间的连线呈十字相交。
显影辊齿轮55内部具有中空通道,其外圆周表面设有斜齿,通过斜齿与第一传动件52和第二传动件53啮合,进而实现第一联轴器51接收的驱动力依次传递至第一传动件52、显影辊齿轮55、第二传动件53、送粉辊齿轮56。
进一步的,如图11至图13所示,显影辊齿轮55的内壁上设有限位槽551,限位槽551用于与第一抵接部585相配合,具体的,传递件58与显影辊齿轮55装配时,球形部584的一部分***到显影辊齿轮55的中空通道内,第一抵接部585的两个第一凸柱卡入到显影辊齿轮55的限位槽551内,使得显影辊齿轮55旋转时,能够带动传递件58旋转,传递件58再带动连接件57旋转,进而实现将驱动力传递至显影辊15。
进一步的,如图9、图12和图13所示,处理盒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0,用于在显影辊15和感光鼓22分离的状态下,使传递件58的轴线相对于显影辊15的轴线倾斜。具体的,第二弹性件50为扭簧,显影框架11的端面上设有第一柱13,扭簧的圈部套设在第一柱13上,扭簧的一端抵接在显影框架11的端面上设有的第二柱14,另一端抵接在传递件58的第一连接部583,扭簧被构建成始终对传递件58施加作用力的状态,该作用力的方向沿显影单元10的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即沿显影辊15远离感光鼓22的方向。
当显影单元1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显影辊15与感光鼓22分离时,连接件57与显影辊15共同向远离感光鼓22的方向运动,连接件57的第三抵接部572与传递件58的第二抵接部581脱离啮合,两者之间的作用力消失,传递件58在第二弹性件50的作用力下向远离感光鼓22的方向倾斜,传递件58的轴线与连接件57的轴线成一定夹角,并在显影辊15和感光鼓22重新接触之前保持倾斜状态。
传递件58为倾斜状态,能在显影辊15和感光鼓22接触时,避免第三抵接部572与第二抵接部581发生干涉,两者能够顺畅地啮合,两者在啮合的过程中,连接件57会对传递件58施加沿靠近感光鼓22的方向的力,推动传递件58摆正,即传递件58的轴线和连接件57的轴线重合,从而能够进行驱动力的传递。通过这样的结构,能使传递件58和连接件57在显影辊15和感光鼓22接触的过程中啮合时间更短,啮合更流畅,还能避免啮合中的冲击损坏。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与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驱动组件的结构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驱动组件中增加了第二联轴器59,第二传动件53的结构也与实施例一不同,驱动组件中的其他部件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第二联轴器59可旋转的设置于显影单元10的端面上,第二联轴器59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从而接收电子成像设备的旋转驱动力旋转。第二联轴器59远离显影单元10端面的一端设有三棱柱形的啮合头,啮合头的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只要能够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稳定接收驱动力即可。
第二传动件53为与第二联轴器59同轴设置的齿轮,第二传动件53与第二联轴器59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是分体结构,通过卡合、粘贴、焊接等方式连接,只要能使第二联轴器59旋转时第二传动件53同步旋转即可。
第二传动件53设有第二齿轮部,第二齿轮部与送粉辊齿轮56相啮合,第二联轴器59接收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力旋转,带动第二传动件53同步旋转,第二传动件53再带动送粉辊齿轮56旋转,即本实施例中,第二联轴器59和第二传动件53仅用于驱动送粉辊旋转,第二传动件53省略如实施例一中用于驱动显影辊齿轮55的第一齿轮部。
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第三传动件54为与第一传动件52和显影辊齿轮55相啮合的中间齿轮,第三传动件54的结构和安装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
当处理盒工作时,第一联轴器51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带动感光鼓22和第一传动件52同轴旋转,第一传动件52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第三传动件54旋转,第三传动件54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显影辊齿轮55旋转;同时,第二联轴器59与电子成像设备的另一驱动头啮合,接收旋转驱动力旋转,带动第二传动件53同轴旋转,第二传动件53带动与其传动连接的送粉辊齿轮56旋转。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组件采用双驱动结构,第一联轴器51接收的驱动力带动感光鼓22和显影辊旋转,第二联轴器59接收的驱动力带动送粉辊旋转,此种结构,由于第一联轴器51驱动感光鼓22和显影辊旋转而没有驱动送粉辊旋转,因此可以减小第一联轴器51处的扭矩。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相比,不同之处在于,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显影辊和感光鼓22不需要分离。
如图16至图18所示,处理盒在长度方向的一端为驱动端,与之相对的另一端为非驱动端,驱动组件设置于处理盒的驱动端,显影单元10在驱动端的外侧设置有驱动端支架12,显影单元10在非驱动端的外侧设置有非驱动端支架16,驱动端支架12和非驱动端支架16的外侧均设置有端盖60。
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采用如实施例四的双驱动结构,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联轴器51仅用于驱动感光鼓22,省略第一传动件52和第三传动件54,第二联轴器59和第二传动件53驱动显影辊和送粉辊。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联轴器59和第二传动件53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连接,第二联轴器59的一部分***到第二传动件53的内腔内,并与第二传动件53相卡合,使第二联轴器59不能从第二传动件53中向外脱出并且在周向上不可相对运动,即第二联轴器59和第二传动件53在旋转时相对静止(同步旋转)。
本实施例中,第二联轴器59被构建成能够沿盒体的轴向移动,具体是在第二传动件53的内腔中沿着其轴线靠近或远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移动。
如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件53的内腔中设置有第三弹性件70,第三弹性件70的一端抵接在第二传动件53的内壁,另一端抵接在第二联轴器59上,第三弹性件70被构建成压缩状态,从而使第二联轴器59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保持在远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位置。
如图19和图20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联轴器59上还设有导向部591,导向部591为形成于第二联轴器59上的凸起,导向部591位于第二联轴器59的啮合头的***,并且在轴向上不突出于啮合头,导向部591上设有导向面5911,导向面5911优选为斜面,也可以是弧形面。导向部591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沿着第二联轴器59的周向分布设置,第二联轴器59接收驱动力旋转时,导向部591也沿着圆周轨迹运动。
如图16至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迫推件30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不同,迫推件30位于显影单元10的驱动端,迫推件30通过第四弹性件80连接在驱动端支架12上,迫推件30包括压块31和臂部32,臂部32大致呈L形,臂部32的一端连接压块31,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联轴器59附近,第四弹性件80一端连接在驱动端支架12上,另一端连接在迫推件30的臂部32或压块31。在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臂部32的另一端位于导向部591的运动轨迹之外,即第二联轴器59旋转时,迫推件30不会与导向部591发生干涉。驱动端的端盖60和驱动端支架12上均设有避让臂部32的避让槽,使得臂部32的另一端能够延伸到靠近导向部591的位置。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施力件接触迫推件30并对其施力,迫使迫推件30向下移动,迫推件30的臂部32的另一端移动至导向部591的运动轨迹内,迫推件30移动的过程中压缩第四弹性件80;随着第二联轴器59的旋转,臂部32的另一端与导向面5911接触,并沿着导向面5911相对滑动,对导向部591形成推力,从而推动整个第二联轴器59向靠近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方向移动,第二联轴器59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脱离啮合,第二联轴器59不能接受驱动力,显影辊也停止旋转,使得在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显影辊不会继续摩擦感光鼓22,达到即使显影辊与感光鼓22不分离也能够避免磨损的效果。在第二联轴器59向靠近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方向移动时,第二联轴器59移动时压缩第三弹性件70,当电子成像设备开始工作时,施力件对迫推件30的作用力撤去,第四弹性件80的弹性形变恢复,带动迫推件30移动复位,迫推件30的臂部32的另一端离开导向部591的运动轨迹不再抵住导向部591,第三弹性件70的弹性形变恢复,带动第二联轴器59向远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方向移动,第二联轴器59重新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并接收驱动力,处理盒开始工作。
进一步的,如图16至图18所示,处理盒还包括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均为长条形的导电钢片,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的长度与处理盒的长度大致相当,能够从处理盒的非驱动端延伸至驱动端。
如图17所示,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均安装在非驱动端支架16上,具体的,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在长度方向的第一端安装在非驱动端支架16上,并且第一导电件91的第一端还与显影辊的钢轴接触,第二导电件92的第一端还与出粉刀接触,第一导电件91的第一端和第二导电件92的第一端不接触,第二导电件92的第一端与电子成像设备的导电端子接触带电。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的第一端为经过一次或多次弯折后的形状,以能够贴合非驱动端支架16的表面安装,并延伸到对应的位置与显影辊和出粉刀接触。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在长度方向的第二端延伸至迫推件30的附近。
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具有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当第一导电件91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92的第二端接触时为接通状态,能够为显影辊和出粉刀提供电压。
接通状态下,显影辊带电,能够吸附显影剂并能通过电势差使显影剂转移到感光鼓22上;出粉刀导电之后,能使显影剂带上更多的电荷,显影辊更好吸附,同时刀口与显影辊接触摩擦时,调节的显影剂层厚度更均匀。
当第一导电件91的第二端与第二导电件92的第二端分离时为断开状态,此时显影辊不再带电,显影辊不能吸附显影剂也无法通过电势差转移到感光鼓22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的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切换由迫推件30的移动来控制。具体的,迫推件30的压块31可以与第二导电件92的第二端接触,也可以与第一导电件91的第二端接触,在未受到外力的状态下,迫推件30的压块31对第一导电件91或第二导电件92无作用力,不能使其分离,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处于接通状态。当迫推件30收到施力件的作用力移动时,压块31推动第二导电件92的第二端运动,使其与第一导电件91的第二端分离,使第一导电件91和第二导电件92从接通状态转为断开状态。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施力件对迫推件30施力使迫推件30移动,迫推件30的压块31推压第二导电件92运动与第一导电件91分离,电路断开,显影辊断电;同时迫推件30的臂部32移动至导向部591的运动轨迹内,与导向部591发生干涉,推动第二联轴器59向靠近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方向移动,第二联轴器59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分离,不接收驱动力,此时,显影辊既不带电也不旋转,使显影辊上的显影剂无法通过电势差转移到感光鼓上,并且显影辊停止旋转,防止与感光鼓摩擦。
当电子成像设备工作时,施力件的作用力撤去,迫推件30在第四弹性件80的作用力下复位,压块31不再推压第二导电件92,第二导电件92的第二端与第一导电件91的第二端接触,电路接触,显影辊带电;同时迫推件30的臂部32也离开导向部591的运动轨迹,不再与导向部591发生干涉,第二联轴器59在第三弹性件70的作用力下向远离显影单元10的端面的方向移动,重新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接收驱动力运转。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与实施例四的驱动组件相同,均为双驱动结构,并且第一联轴器51仅驱动感光鼓22,第二联轴器59驱动送粉辊和显影辊15。
如图21至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端支架12上设有第一通孔122,驱动端的端盖60上设有与第一通孔122同轴的第二通孔64,第二联轴器59的一部分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22和第二通孔64伸出到端盖60外侧。第二联轴器59位于显影单元10在高度方向上大致中部的位置,对应的,第一通孔122也位于驱动端支架12大致中部的位置,第一通孔122的内径小于第二通孔64的内径。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包括第二连接部,用于使显影单元10能够相对于鼓单元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时,显影辊15与感光鼓22接触;在第二位置时,显影辊15与感光鼓22分离。沿显影辊15的轴向观察,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联轴器59不重叠。
如图21和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包括支撑柱121d和引导部63,驱动端支架12在高度方向上的一端的附近设置支撑柱121d,具体是在驱动端支架12的端面上靠近其下端的位置。端盖60上设有与支撑柱121d相配合的引导部63,支撑柱121d在引导部63的范围内运动。具体的,支撑柱121d为形成于驱动端支架12端面上的柱形构件,优选为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多面棱柱的结构;引导部63为形成于端盖60上的通孔或通槽,该通孔或通槽为弧形孔或弧形槽,装配时,支撑柱121d嵌入到引导部63内,引导部63的范围限定支撑柱121d的移动范围,即限制显影单元10相对于鼓单元20摆动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0的摆动轴心大致为其高度方向的中部位置,同时也是第二联轴器59的旋转中心。当显影单元10位于第一位置时,显影单元10的下端靠近鼓单元20的下端,从而使显影辊15能够与感光鼓22接触,支撑柱121d位于引导部63内的一端;当显影单元10在迫推件30的作用力下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支撑柱121d在引导部63内从其一端运动至另一端,显影单元10的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的方向摆动,带动显影辊15与感光鼓22分离。
进一步的,如图22和图23所示,驱动端支架12上还设有环形凸缘123,环形凸缘123围绕在第一通孔122的***,环形凸缘123能从第二通孔64中伸出到端盖60外侧,环形凸缘123与第二通孔64之间具有间隙,且当显影单元10在迫推件30的作用力下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环形凸缘123与第二通孔64之间不接触。环形凸缘123与第一通孔122之间也具有间隔,环形凸缘123的内径能够适配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的尺寸,当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沿轴向伸出与第二联轴器59啮合时,驱动头的一部分伸入到环形凸缘123与第一通孔122之间的间隔,环形凸缘123套住驱动头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支撑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22和图23所示,环形凸缘123远离显影单元10的一端设置有引导面1231,引导面1231为斜面,能在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与第二联轴器59啮合时起到引导作用,使两者啮合更顺畅,缩短啮合时间。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四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六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端盖的结构不同。
参照图24和图25所示,处理盒大致呈长方体盒子状,其在第一方向(A1和A2方向)上具有长度,在第二方向(B1和B2方向)上具有宽度,在第三方向(C1和C2方向)上具有高度;处理盒在A1方向上的一端为驱动端,在A2方向上的一端为导电端,显影单元100和鼓单元200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由显影单元100朝向鼓单元200的方向为B1方向,处理盒沿着B1方向的一端为前端,由鼓单元200朝向显影单元100的方向为B2方向,沿着B2方向的一端为后端,处理盒沿着C1方向的一端为上端,沿着C2方向的一端为下端。
显影框架110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A1和A2方向)延伸,显影框架110在长度方向(A1和A2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驱动侧支架120和导电侧支架,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可旋转的支撑在显影框架110长度方向两端的驱动侧支架120和导电侧支架上,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可在驱动组件的作用下旋转,且搅拌架、送粉辊和显影辊的轴向均沿显影框架110的长度方向(第一方向)。粉仓中的碳粉通过搅拌架搅拌,防止粉仓内的碳粉结块,同时也可以向送粉辊方向输送碳粉,送粉辊将碳粉输送到显影辊且被带电的显影辊吸附。
如图24和图25所示,感光框架2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端盖,分别为固定设置于感光框架210在A1方向上的一端的驱动侧端盖220和固定设置于感光框架210在A2方向上的一端的导电侧端盖230。感光鼓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端盖220和导电侧端盖230上,具体的,感光鼓设置在感光框架210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C2方向一侧)。
如图24至图26所示,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310、第二联轴器320、显影辊齿轮330、送粉辊齿轮340和搅拌架齿轮,驱动组件可以设置于盒体在第一方向(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或两端,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设置于显影单元100在长度方向上的同一端,优选为驱动端(A1方向一端)。第一联轴器310设置在感光鼓在A1方向上的一端,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的感光驱动头相啮合以接收驱动力,带动感光鼓旋转。第二联轴器320、显影辊齿轮330、送粉辊齿轮340、搅拌架齿轮设置于驱动侧支架120的外侧,具体的,驱动侧支架120上设有用于支撑第二联轴器320的支撑孔,第二联轴器320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的显影驱动头啮合并接收驱动力,第二联轴器320位于显影单元100在第三方向上大致中部的位置;显影辊齿轮330套设在显影辊的轴伸出于驱动侧支架120的一端,送粉辊齿轮340套设在送粉辊的轴伸出于驱动侧支架120的一端,搅拌架齿轮套设在搅拌架伸出于驱动侧支架120的一端,显影辊齿轮330、送粉辊齿轮340和搅拌架齿轮直接或间接与第二联轴器320啮合,以使得第二联轴器320将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从而带动显影辊、送粉辊、搅拌架旋转。在第三方向上,第二联轴器320位于第一联轴器310的上方侧(C1方向一侧)。
如图24至图26所示,驱动侧支架120外侧还设有显影护盖130,显影护盖130遮盖显影辊齿轮330、送粉辊齿轮340、搅拌架齿轮以及第二联轴器320的一部分,能够起到保护驱动组件的作用。具体的,显影护盖130上设有圆筒部131,圆筒部131沿远离显影框架110的一侧突出,圆筒部131内部中空形成第三通孔132,第三通孔132的轴向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联轴器320的一部分从第三通孔132穿过伸出到显影护盖130外。
如图26和图27所示,显影护盖130上还设有环形凸缘123,环形凸缘123围绕在圆筒部131的***。环形凸缘123与圆筒部131之间具有间隔,环形凸缘123的内径能够适配电子成像设备的显影驱动头的尺寸,当电子成像设备的显影驱动头沿轴向伸出与第二联轴器320啮合时,显影驱动头的一部分伸入到环形凸缘123与圆筒部131之间的间隔,环形凸缘123套住显影驱动头的一部分,能起到一定的支撑定位作用。
进一步的,如图26和图27所示,环形凸缘123远离显影单元100的一端设置有引导面134,引导面134为斜面,能在电子成像设备的显影驱动头与第二联轴器320啮合时起到引导作用,使两者啮合更顺畅,缩短啮合时间。
如图24至图26、图28所示,导电侧端盖230罩设在导电侧支架外侧,驱动侧端盖220罩设在显影护盖130外侧,沿处理盒的长度方向观察,驱动侧端盖220与显影护盖130至少部分重合。驱动侧端盖220和导电侧端盖230均分别遮盖感光框架210和显影框架110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驱动侧端盖220与感光框架210的端部固定连接。
如图24至图26、图28所示,驱动侧端盖220上设有第一通孔221和缺口部222,在驱动侧端盖220安装在显影框架110和感光框架210端部时,第一联轴器310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221暴露,第二联轴器320的一部分通过缺口部222暴露,以便联轴器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接收驱动力。缺口部222从与第二联轴器320相对应的位置开始向上及向后延伸至驱动侧端盖220的上端和后端,即在驱动侧端盖220上挖出一个空缺部分,使缺口部222在显影辊轴向上的投影大于第二联轴器320在显影辊轴向上的投影,从而使显影护盖130大部分通过缺口部222暴露,通过缺口部222能够一定程度地观察到处理盒内部的结构(尤其是显影单元100的内部结构),在需要局部维护的情况下,不需要拆除驱动侧端盖220也能实现,维护更方便。驱动侧端盖220安装到位后,显影护盖130的环形凸缘123从驱动侧端盖220的缺口部222中伸出并突出于驱动侧端盖220的表面,环形凸缘123与驱动侧端盖220不接触,即环形凸缘123完全位于缺口部222的范围内。
如图25至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还包括连接部、限制部224、被限制部136、迫推件400和弹性件500,用于实现显影单元100相对于鼓单元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一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在第二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沿显影辊的轴向(第一方向)观察,连接部与第二联轴器320不重叠。
如图25至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包括支撑柱135a和引导部223,显影护盖130在第三方向上的一端的附近设置支撑柱135a,具体是在显影护盖130的端面上靠近其下端的位置。驱动侧端盖220上设有与支撑柱135a相配合的引导部223,支撑柱135a在引导部223的范围内运动,引导部223在第三方向上位于缺口部222的下方侧,而支撑柱135a与引导部223位置相对应,也位于缺口部222的下方侧,即沿着显影辊的轴向观察,连接部始终位于缺口部222的下方侧,与缺口部222无重叠部分,而第二联轴器320以及显影护盖130上的环形凸缘123、圆筒部131等均在缺口部222的范围内,因此,沿显影辊的轴向观察,连接部与第二联轴器320也无重叠部分。
具体的,如图27和图28所示,支撑柱135a为形成于显影护盖130端面上的柱形构件,优选为圆柱形,也可以是其他多面棱柱的结构;引导部223为形成于驱动侧端盖220上的通孔或通槽,该通孔或通槽为弧形孔或弧形槽,引导部223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装配时,支撑柱135a嵌入到引导部223内,引导部223的范围限定支撑柱135a的移动范围,即限制显影单元100相对于鼓单元200摆动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如图25至图28所示,驱动侧端盖220靠近缺口部222的上边缘的位置设有限制部224,即驱动侧端盖220的上端且在缺口部222的旁侧设置有限制部224,限制部224为形成于驱动侧端盖220内壁上的突起,限制部224沿A2方向延伸;显影护盖130上设有与限制部224相配合的被限制部136,被限制部136为形成于显影护盖130外壁上的突起,被限制部136沿A1方向延伸,限制部224在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时与被限制部136相接触,且在第二方向上,限制部224位于被限制部136的后侧(沿B2方向的一侧),限制部224与被限制部136相接触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防止显影单元100偏离第一位置。显影单元100位于第一位置时,显影单元100的下端靠近鼓单元200的下端,从而使显影辊能够与感光鼓接触,支撑柱135a位于引导部223内的B1方向上的一端;当显影单元100受到电子成像设备的作用力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支撑柱135a在引导部223内从B1方向上的一端运动至B2方向上的一端,显影单元100的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大致沿B2方向)摆动,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同时显影单元100的上端向靠近鼓单元200的方向摆动(大致沿B1方向运动),被限制部136随之沿B1方向移动与限制部224分离。
如图26所示,显影单元100从第一位置至第二位置的运动由迫推件400和电子成像设备中的施力件配合实现。具体的,显影单元100在长度方向的一端或两端上设置有迫推件400,迫推件400转动设置于显影单元100的端面上,迫推件400呈条形臂状,其一端与显影单元100铰接,另一端能够在接收施力件的作用力时带动显影单元100向着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使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
本实施例中,迫推件400可以铰接在显影护盖130上的下端,迫推件400也可以不设置在显影护盖130上,显影单元100的端面上设置支轴,迫推件400的一端套设在支轴上,也能完成迫推件400的安装。迫推件400的自由端的一部分从下方露出于显影框架110之外,便于施力件从下方与其接触,对其施加作用力。
如图25所示,鼓单元200和显影单元100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500,用于使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具体的,弹性件500的一端连接在感光框架210的上端,另一端连接在显影框架110上端。弹性件500优选为弹簧,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弹性海绵、弹片等能够提供弹性力的部件。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施力件从下方接触迫推件400并对其施力,使迫推件400绕着其连接端相对转动,显影单元100受力后其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大致沿B2方向)摆动,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显影单元100的上端向靠近感光鼓的方向(大致沿B1方向)运动,压缩弹性件500,被限制部136跟随显影单元100沿B1方向移动与限制部224分离。同时,支撑柱135a在引导部223内从B1方向上的一端运动至B2方向上的一端,连接部在显影单元100运动的过程中起到支撑和定位的作用。
当电子成像设备需要工作时,施力件对迫推件400的作用力撤去,同时弹性件500弹性形变恢复,推动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迫推件400也随着显影单元100的运动回到原位置。同时,支撑柱135a在引导部223内从B2方向上的一端运动至B1方向上的一端。被限制部136随着显影单元100摆动至与限制部224接触,使显影单元100保持在第一位置。
在显影单元100相对于鼓单元200运动的过程中,显影护盖130上的环形凸缘123与驱动侧端盖220始终不接触,即无论显影单元100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环形凸缘123都不会接触到驱动侧端盖220。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处理盒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是:端盖的结构不同。
如图29至图32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侧端盖220上省略限制部224,显影护盖130上省略被限制部136,同时将缺口部设为第二通孔,即驱动侧端盖220上设置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225,第一联轴器310的一部分通过第一通孔221暴露,第二联轴器320的一部分从第二通孔225中暴露,且在显影辊轴向上,第二通孔225的投影大于第二联轴器320的投影。第一通孔221为圆孔,第二通孔225大致为椭圆孔,在第三方向上,第一通孔221与第二通孔225具有重叠部分。第二联轴器320以及显影护盖130上的环形凸缘123、圆筒部131等均在第二通孔225的范围内,连接部位于第二通孔225的下方侧,因此,沿显影辊的轴向观察,连接部与第二联轴器320无重叠部分。
在显影单元100相对于鼓单元200运动的过程中,显影护盖130上的环形凸缘123与第二通孔225的内缘始终不接触,即无论显影单元100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环形凸缘123都不会接触到第二通孔225的内缘。
本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显影辊齿轮330与第二联轴器320啮合,显影辊齿轮330的旋转轴线在第三方向上位于第二联轴器320的旋转轴线的下方侧,在第二方向上,显影辊齿轮330的旋转轴线位于第二联轴器320的旋转轴线的前方侧。显影辊齿轮330能够通过第二通孔225暴露,即显影辊齿轮330位于第二通孔225的范围内,沿显影辊的轴向(第一方向)观察,显影辊齿轮330与驱动侧端盖220无重叠部分。
在显影单元100相对于鼓单元200运动的过程中,显影辊齿轮330随之运动,显影辊齿轮330的运动轨迹大致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无论显影单元100位于第一位置还是第二位置,显影辊齿轮330始终位于第二通孔225的范围内,即沿显影辊的轴向观察,显影辊齿轮330的投影完全落入第二通孔225的投影内,显影辊齿轮330与驱动侧端盖220始终不重叠。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与实施例七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或接触的过程中,显影单元100整体相对于鼓单元200并不运动,而是感光鼓自身相对于显影单元100运动。
如图33至图36所示,感光框架210在第一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体或分体成型的感光支架2101,以驱动侧为例,感光支架2101上设置有第一避让部2101a,具体地,第一避让部2101a大致呈椭圆状,使得第一联轴器310在受到与感光鼓轴向方向垂直的外力时可以在第一避让部2101a中移动;感光支架2101上还设置有充电辊安装结构,其中充电辊安装结构包括第五弹性件2102、弹性件设置部2101b和安装滑块2101c(如图36所示),弹性件设置部2101b用于安装第五弹性件2102,安装滑块2101c用于安装充电辊且具有第一导滑槽2101d,第一导滑槽2101d卡合于感光支架2101的侧壁2101e,其中,充电辊的两端安装在安装滑块2101c上。在感光框架210的第一方向上感光支架2101的外侧设置有端盖,分别为固定设置于感光框架210在A1方向上的一端的驱动侧端盖220和固定设置于感光框架210在A2方向上的一端的导电侧端盖230。在驱动侧端盖220和导电侧端盖230分别设置有与感光支架2101避让部相同且能够配合第一联轴器310移动的避让部,以驱动侧为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驱动侧端盖220具有与感光支架2101的第一避让部2101a形状大致相同的第二避让部2201a,第一联轴器310通过感光支架2101的第一避让部2101a和驱动侧端盖220的第二避让部2201a暴露,且第一联轴器310可以在两个避让部中移动。同时,处理盒的非驱动侧同样设置有与驱动侧相同的避让部。因此,感光鼓可旋转的支撑在驱动侧端盖220和导电侧端盖230上且能够相对于二者移动,并且感光鼓设置在感光框架210在高度方向上的下端侧(C2方向一侧)。
进一步地,驱动侧端盖220设置在感光支架2101以及显影护盖130外侧,且驱动侧端盖220、感光支架2101与显影护盖130三者固定连接。
如图35、图37和图38所示,驱动侧支架120和显影护盖130上设置有接收来自电子成像设备作用力的迫推件121、第六弹性件122a以及用于安装第六弹性件的安装部123a,迫推件121包括受力部121a、施力部121b以及突起121c。迫推件121通过第六弹性件122a安装在驱动侧支架120的安装部123a上,迫推件121的施力部121b与感光鼓端部抵接以将迫推件121通过受力部121a接收到来自电子成像设备的作用力再通过施力部121b施加至感光鼓;迫推件121上还设置有突起121c,同时显影护盖130上设置有与突起121c配合的第二导滑槽130c,当迫推件121受到外力时,突起121c可以在第二导滑槽130c内沿第三方向移动。受力部121a为受力斜面,当电子成像设备向受力部121a施加水平作用力时,受力斜面将水平力分解,C1方向的分力使得迫推件121在第二导滑槽130c沿C1方向移动;迫推件121的尾部(沿第二方向与受力部121a相对的另一侧)与驱动侧支架120抵接以限制迫推件121的位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弹性件2102及第六弹性件122a可以为弹簧,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弹性海绵、弹片等能够提供弹性力的部件。
电子成像设备工作的过程中,显影辊与感光鼓需要抵紧接触,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显影辊与感光鼓需要分隔开一定距离,避免显影辊与感光鼓长时间接触而导致感光鼓被显影辊上附着的多余显影剂污染或者显影辊变形或者感光鼓磨损等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感光鼓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显影辊其自身在感光框架210上运动,从而使得显影辊和感光鼓能够在电子成像设备工作时接触,不工作时分离。当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鼓单元200与电子成像设备中的部件抵接,鼓单元200不可移动,驱动侧端盖220将显影单元100与鼓单元200固定连接,因此显影单元100也不可移动,感光鼓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显影辊(即相对于鼓单元200和显影单元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感光鼓在第一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感光鼓在第二位置时,显影辊与感光鼓分离。
如图35所示,当处理盒处于装进电子成像设备的初始位置时,感光鼓与显影辊处于接触状态,此时第五弹性件2102处于初始状态,迫推件121的突起121c处于显影护盖130上的第二导滑槽130c的C2方向端,迫推件121的施力部121b与感光鼓不抵接,第一联轴器310处于避让部的C2方向端,充电辊与感光鼓抵接,第六弹性件122a处于初始状态。
当处理盒不进行显影工作时,受力部121a接收电子成像设备向迫推件121施加的作用力,迫推件121跟随突起121c在显影护盖130上的第二导滑槽130c内沿着C1方向移动,此时第六弹性件122a压缩,迫推件121的施力部121b与感光鼓抵接并施力于感光鼓,第一联轴器310向远离显影辊的方向(大致沿C1和B1方向)在感光支架2101的第一避让部2101a以及驱动侧端盖220的第二避让部2201a内移动,由于感光鼓与充电辊始终保持抵接状态,因此在感光鼓的迫推下,充电辊安装结构的安装滑块2101c的第一导滑槽2101d沿侧壁2101e与感光鼓同向移动,第五弹性件2102被压缩,此时,感光鼓从与显影辊接触的第一位置移动至与显影辊分离的第二位置。
当处理盒需要进行显影工作时,电子成像设备不再向迫推件121施加作用力,由于第六弹性件122a的由压缩到释放的反作用力,迫推件121的突起121c在第二导滑槽130c内沿着C2方向移动至初始位置,此时感光鼓失去了迫推件121施力部121b的作用力,在自身重力和充电辊安装结构(第五弹性件2102)的作用力下第一联轴器310向靠近显影辊的方向(大致沿C2和B2方向)在感光支架2101的第一避让部2101a以及驱动侧端盖220的第二避让部2201a内移动至初始位置,同时第五弹性件2102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感光鼓从与显影辊分离的第二位置移动至与显影辊接触的第一位置。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迫推件400的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不同。
如图39至图41所示,导电侧端盖230罩设在导电侧支架外侧,驱动侧端盖220罩设在显影护盖130外侧,沿处理盒的长度方向观察,驱动侧端盖220与显影护盖130至少部分重合。驱动侧端盖220和导电侧端盖230均分别遮盖感光框架210和显影框架110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驱动侧端盖220与感光框架210的端部固定连接。
如图41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侧端盖220上设有第一通孔221和第二通孔222a,在驱动侧端盖220安装在显影框架110和感光框架210端部时,第一联轴器310通过第一通孔221暴露,第二联轴器320通过第二通孔222a暴露,以便联轴器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啮合接收驱动力。在显影框架110一侧,第二联轴器320、圆筒部131和第二通孔222a同轴设置,圆筒部131的至少一部分***到第二通孔222a内。
电子成像设备工作的过程中,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需要抵紧接触,当电子成像设备不工作时,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需要分隔开一定距离,避免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长时间接触而导致感光鼓240被显影辊140上附着的多余显影剂污染或者显影辊140变形或者感光鼓240磨损等问题。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的鼓单元200和显影单元10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运动,从而使显影辊140和感光鼓240能够在电子成像设备工作时接触,不工作时分离。当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鼓单元200与电子成像设备中的部件抵接,鼓单元200不可移动,显影单元100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鼓单元2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当显影单元100在第一位置时,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接触;当显影单元100在第二位置时,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本实施例中,显影单元100的运动方式为以第二联轴器320的轴线为旋转中心摆动,即显影单元100位于第一位置时,显影单元100的下端靠近鼓单元200的下端,从而使显影辊140能够与感光鼓240接触,此时,显影单元100的上端则是位于远离鼓单元200的位置;当显影单元10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时,显影单元100的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摆动,带动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此时,显影单元100的上端则向靠近鼓单元200的方向摆动。
如图39至图42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还包括迫推件400,通过迫推件400与电子成像设备中的施力件300(图47中示出)相配合,以实现在不进行显影工作时,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
如图41所示,迫推件400活动设置于显影单元100,迫推件400能够在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之间转动;具体的,迫推件400转动安装在显影护盖130的下端(在C2方向的一端),迫推件400大致为长条形块状构件,其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迫推件400包括主体410,主体410上设有卡转部420、滑动避让面430和抵接面440。
如图41至图43所示,卡转部420设置在主体41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显影护盖130上设有与卡转部420相配合的接合部133,优选的,卡转部420为形成于主体410上的卡槽,接合部133为靠近显影护盖130的下端设置的卡柱,卡柱的轴向沿第三方向延伸,卡转部420与卡柱接合后,迫推件400可绕卡柱转动,即迫推件400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内绕卡柱转动,也就是说,以卡柱为轴心,迫推件400远离卡转部420的一端可朝A1方向或A2方向摆动,其中,朝向A2方向可摆动至避让位置,朝向A1方向可摆动至工作位置。可选择的,也可以是卡转部420为卡柱,接合部133为卡槽,也能实现迫推件400与显影护盖130转动连接;还可以是通孔和转轴的相互配合。
如图43、图45至图47所示,显影护盖130在C2方向上的一端的表面为其下表面134,该下表面134为平面,下表面134上开设有凹槽,用于供迫推件400在凹槽内转动,同时也能限制迫推件400的转动范围。凹槽在第三方向的投影的形状与迫推件400在第三方向的投影的形状大致相同,迫推件400的卡转部420靠近凹槽在B2方向的一端,凹槽在B1方向的内表面为第一侧壁136a,凹槽在A1方向的内表面为第二侧壁137。迫推件400与第二侧壁137接触时,其在A1方向上的摆动被停止,迫推件400与第二侧壁137接触的位置也被称为迫推件400的工作位置,在该位置时,迫推件400可接受施力件300的分离力以实现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也为其初始状态。迫推件400远离卡转部420的一端朝向A2方向转动时,迫推件400从工作位置转动至避让位置。
如图42和图44所示,迫推件400的主体410的至少一部分向下突出于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主体410上设有滑动避让面430,滑动避让面430全部或至少一部分从凹槽中向下突出至下表面134的下方侧,使滑动避让面430能够与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300相配合。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迫推件400装配在显影护盖130上时,滑动避让面430大致朝向A1方向,滑动避让面430为向外凸出的弧面,滑动避让面430的延伸方向与迫推件400的延伸方向形成一定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滑动避让面430的延伸方向大致从A2、B2一侧向A1、B1一侧延伸。可选择的,滑动避让面430也可以为平面;滑动避让面430还可以是不规则的面,由一个或多个弧面和/或平面拼接形成。迫推件400的延伸方向与感光鼓240的轴线垂直。
如图42、图44和图45所示,迫推件400还具有抵接面440,抵接面440位于主体410远离卡转部420的一端,抵接面440位于滑动避让面430的B1方向一侧,且抵接面440连接于滑动避让面430在B1方向的一端,抵接面440大致朝向B1方向,抵接面440可以为平面,且抵接面440全部或至少一部分向下突出于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使抵接面440能与施力件300接触以接收分离力。当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时,在第三方向上,抵接面440的最下端(C1方向的一端)距离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的距离为H1,优选的,3mm≤H1≤4.8mm;在第二方向上,抵接面440距离凹槽的第一侧壁136a的距离为D1,优选的,0<D1≤2.5mm。当迫推件400在H1和D1的范围内时,迫推件400可以与施力件300配合的更加精密,从而可以增加迫推件400的可选择性来满足零部件尺寸的优化。
进一步的,如图41所示,处理盒还包括复位件600,用于对迫推件400施加使其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工作位置的力,复位件600具有弹性,施力件300推压迫推件400转动时,复位件600被压缩。优选的,复位件600为扭簧,安装在驱动侧支架120上,具体的,驱动侧支架120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扭簧的安装座121,扭簧的圈部套设在安装座121上,扭簧的其中一臂抵接在驱动侧支架120上,另一臂抵接在迫推件400的主体410朝向A2方向的一侧,扭簧被构建成始终对迫推件400施加朝向A1方向的力,使得迫推件400在未受到其他外力作用下,保持在工作位置(即为迫推件400的初始状态)。可选择的,复位件600也可以是压缩弹簧、拉伸弹簧、弹性橡胶、弹性海绵等其他弹性部件,还可以是其他采用非弹性方式的复位结构。
如图39所示,鼓单元200和显影单元100之间还设置有弹性件500,用于使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带动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接触。具体的,弹性件500的一端连接在感光框架210的上端(C1方向一端),另一端连接在显影框架110上端(C1方向一端)。弹性件500优选为弹簧,也可以是弹性橡胶、弹性海绵、弹片等能够提供弹性力的部件。
如图46和图47所示,当处理盒在成像设备中安装到位后,此时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300开始运动,在施力件300沿B1方向移动时,施力件300接触到滑动避让面430,施力件300沿着滑动避让面430滑移并对滑动避让面430施加推压力,该推压力使得迫推件400绕接合部133朝向A2方向摆动,从工作位置摆动至避让位置,让施力件300可以继续沿B1方向移动,迫推件400摆动的过程中,复位件600被压缩形变,当施力件300移动至与滑动避让面430分离的位置后,施力件300对滑动避让面430的推压力消失,复位件600弹性形变恢复,推动迫推件400朝向A1方向摆动,迫推件400从避让位置摆动至工作位置,到达工作位置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与施力件300相对,即两者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但施力件300与抵接面440并不接触,此时电子成像设备的准备状态完成,可进行显影工作。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进行显影工作时,施力件300向B2方向移动,施力件300与抵接面440接触并对抵接面440施加作用力,抵接面440接收到的作用力经由迫推件400作用于整个显影单元100,显影单元100受力后其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大致沿B2方向)摆动,显影单元10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带动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同时,显影辊140的上端则向靠近感光鼓240的方向(大致沿B1方向)运动,压缩弹性件500。
当电子成像设备需要进行显影工作时,施力件300对抵接面440的作用力撤去,弹性件500形变恢复,推动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接触,可进行显影工作。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的处理盒结构基本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迫推件400的结构不同。
如图48至图50所示,本实施例中,迫推件400包括卡转部420、滑动避让面430和抵接面440,其中,卡转部420的结构与实施例十相同。
如图50所示,本实施例中,滑动避让面430为向内凹陷的弧面。不同形状的滑动避让面430可以使迫推件400适配不同类型的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300。
如图51和图52所示,本实施例中,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时,在第三方向上,抵接面440的最下端(C1方向的一端)距离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的距离为H2,优选的,4.8mm<H2≤6.5mm;在第二方向上,抵接面440距离凹槽的第一侧壁136a的距离为D2,优选的,2.5mm<D2≤4.7mm。在本实施例中,H2>H1,D2>D1,即本实施例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突出于下表面134的距离大于实施例十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突出于下表面134的距离;并且本实施例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到第一侧壁136a的距离大于实施例十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到第一侧壁136a的距离,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到迫推件400的转动轴心的距离相较于实施例十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到迫推件400的轴心的距离更短。
通过设置抵接面440突出于下表面134的距离不同,以及抵接面440到旋转轴心的距离不同,可使迫推件400适配于不同类型的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300,从而提高迫推件400的通用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滑动避让面430的形状、抵接面440的位置、高度等参数的设置均可以根据施力件300的具体结构进行调整,只要能实现相应的功能即可。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及运行方式与实施例十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十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迫推件400的结构以及运行方式不同。
如图53至图59所示,迫推件400大致为长条形块状构件,其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延伸,即迫推件400长度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感光鼓240的轴线,迫推件400包括主体410,主体410上设有卡转部420、滑动避让面430和抵接面440。
如图55至图57所示,卡转部420设置在主体410在高度方向(C1方向)上的一端,显影护盖130上设有与卡转部420相配合的接合部133,优选的,卡转部420为形成于主体410上的卡槽,接合部133为靠近显影护盖130的下端设置的卡柱,卡柱的轴向沿第二方向延伸,卡转部420与卡柱接合后,迫推件400可绕卡柱转动,即迫推件400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形成的平面内绕卡柱转动,迫推件400的旋转轴线沿第二方向,分离件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感光鼓24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也就是说,以卡柱为轴心,迫推件400远离卡转部420的一端可朝A1方向或A2方向摆动,其中,朝向A2方向可摆动至避让位置,朝向A1方向可摆动至工作位置,迫推件400远离卡转部420的一端在避让位置时相较于其在工作位置时离显影辊140的轴线更近。可选择的,也可以是卡转部420为卡柱,接合部133为卡槽,也能实现迫推件400与显影护盖130转动连接;还可以是通孔和转轴的相互配合。
如图54所示,迫推件400的主体410的至少一部分向下突出于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主体410上设有滑动避让面430,滑动避让面430全部或至少一部分从凹槽中向下突出至下表面134的下方侧,使滑动避让面430能够与电子成像设备的迫推件300相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迫推件400装配在显影护盖130上时,滑动避让面430大致朝向A1方向,滑动避让面430为平面,滑动避让面430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内延伸。
在一些其他实施方式中,滑动避让面也可以是向外凸出或向内凹陷的弧面,滑动避让面430的延伸方向可以与迫推件400的延伸方向形成一定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滑动避让面430的延伸方向大致从A2、B2一侧向A1、B1一侧延伸。滑动避让面430还可以是不规则的面,由一个或多个弧面和/或平面拼接形成。
如图54、图56和图58所示,迫推件400还具有抵接面440,抵接面440位于主体410在长度方向上的一端,抵接面440位于滑动避让面430的B1方向一侧,且抵接面440连接于滑动避让面430在B1方向的一端,抵接面440大致朝向B1方向,抵接面440为直面,抵接面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内延伸,即抵接面440与迫推件400的旋转轴线(沿第二方向)相垂直,抵接面440也与感光鼓240的轴线(沿第一方向)相垂直;且抵接面440全部或至少一部分向下突出于显影护盖130的下表面134,使抵接面440能与施力件300接触以接收分离力。
如图55、图58和图59所示,处理盒还包括复位件600,用于对迫推件400施加使其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工作位置的力,复位件600具有弹性,迫推件300推压迫推件400转动时,复位件600被压缩。优选的,复位件600为扭簧,安装在显影护盖130上,具体的,显影护盖130靠近下端的位置设有用于安装扭簧的安装座135,扭簧的圈部套设在安装座135上,扭簧的其中一臂抵接在显影护盖130上,另一臂抵接在迫推件400的主体410上,扭簧被构建成始终对迫推件400施加朝向A1方向的力,使得迫推件400在未受到其他外力作用下,保持在工作位置(即为迫推件400的初始状态)。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35也可以是接合部133(卡柱)端部的一部分,安装座135与接合部133设置为一体可以简化显影护盖130的结构。
进一步的,迫推件400还包括与复位件600相连接的卡接部450,卡接部450设置于主体410在长度方向上与抵接面440相对的另一端,卡接部450可以为孔或槽,从主体410朝向B2方向的端面上向内凹陷或贯穿,复位件600(扭簧)的另一臂伸入到卡接部450内且与卡接部450的内壁抵接,设置卡接部450复位件600相连接可以防止复位件600脱位。
在一些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复位件600可以是压缩弹簧、拉伸弹簧、弹性橡胶、弹性海绵等其他弹性部件,还可以是其他采用非弹性方式的复位结构。
如图58和图59所示,在处理盒在成像设备中安装到位后,此时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300开始运动,在施力件300沿B1方向移动时,施力件300接触到滑动避让面430,施力件300沿着滑动避让面430滑移并对滑动避让面430施加推压力,该推压力使得迫推件400绕接合部133朝向A2方向摆动,从工作位置摆动至避让位置,让施力件300可以继续沿B1方向移动,迫推件400摆动的过程中,复位件600被压缩形变,当施力件300移动至与滑动避让面430分离的位置后,施力件300对滑动避让面430的推压力消失,复位件600弹性形变恢复,推动迫推件400朝向A1方向摆动,从避让位置摆动至工作位置,到达工作位置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与施力件300相对,即两者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施力件300与抵接面440不接触,此时电子成像设备的准备状态完成,可进行显影工作。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进行显影工作时,施力件300向B2方向移动,施力件300与抵接面440接触并对抵接面440施加分离力,抵接面440接收到的分离力经由迫推件400作用于整个显影单元100,显影单元100受力后其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0的方向(大致沿B2方向)摆动,显影单元10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带动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分离,同时,显影单元100的上端则向靠近感光鼓240的方向(大致沿B1方向)运动,压缩弹性件500。
当电子成像设备需要进行显影工作时,迫推件300对抵接面440的分离力撤去,弹性件500形变恢复,推动显影单元10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显影辊140与感光鼓240接触,可进行显影工作。
实施例十三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电子成像设备包括驱动头,在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时,处理盒能够与电子成像设备的驱动头配合,以通过驱动头驱动处理盒中的转动件转动。参照图60所示,处理盒包括鼓单元20、显影单元10和驱动组件,鼓单元20和显影单元10的框架组成盒体,且鼓单元20包括感光鼓22、显影单元10包括显影辊和送粉辊,感光鼓22、显影辊和送粉辊分别可转动地设置于盒体,驱动组件设置于盒体的端部,用于与驱动头驱动连接,以接收驱动头输出的驱动力并将该驱动力传递给感光鼓22、显影辊及送粉辊等转动件,使各转动件转动。
具体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动力接收部件、第一传动件52、第二传动件53、第三传动件54、送粉辊齿轮56和显影辊齿轮55,第一动力接收部件设为第一联轴器51,第一联轴器51与感光鼓22连接。第一传动件52设为第一齿轮,第一齿轮套设于第一联轴器51。第二传动件53设为第二齿轮,送粉辊齿轮56连接送粉辊的一端,显影辊齿轮55连接于显影辊的一端,且送粉辊齿轮56和显影轮齿轮55分别与第二齿轮相啮合。第三传动件54设为中间齿轮,中间齿轮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分别相啮合。
当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设备中时,第一联轴器51能够与驱动头驱动连接,从而通过驱动头驱动第一联轴器51转动,再通过第一联轴器51带动第一齿轮及感光鼓22转动,第一齿轮的转动会通过中间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的转动会带动送粉辊齿轮56和显影轮齿轮55转动,从而带动送粉辊及显影辊转动。
进一步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护盖130和驱动侧端盖,显影护盖130设置于盒体的端面外侧并位于显影辊的端部,驱动侧端盖罩设于显影护盖130的外侧,且驱动侧端盖内侧设有第一安装柱和第二安装柱,第二齿轮套设于第一安装柱,中间齿轮套设于第二安装柱。
参照图61所示,显影护盖130设有凹槽130a,处理盒还包括迫推件400,迫推件400可活动地设置于显影护盖130并至少部分穿出于凹槽130a,且迫推件400能够在凹槽130a内转动以具有工作位置和避让位置。
具体地,处理盒还包括复位件600,显影护盖130包括接合部133,迫推件400具有卡转部420、滑动避让面430和抵接面440,卡转部420与接合部133可转动地连接,以使迫推件400能够绕接合部133转动。复位件600设为扭簧,扭簧的圈部套设于驱动侧支架的安装座,扭簧的其中一臂抵接在驱动侧支架上,扭簧的另一壁抵接在迫推件400上,以通过扭簧能够使迫推件400从避让位置复位至工作位置。
当处理盒在成像设备中安装到位后,此时迫推件400处于工作位置,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开始运动,在施力件移动的过程中会推压滑动避让面430,使得迫推件400绕接合部133摆动,从工作位置摆动至避让位置,而在迫推件400摆动的过程中,复位件600被压缩形变;当施力件移动至与滑动避让面430分离的位置后,施力件对滑动避让面430的推压力消失,复位件600弹性形变恢复,推动迫推件400从避让位置摆动至工作位置,到达工作位置的迫推件400的抵接面440与施力件相对,即两者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合,但施力件与抵接面440并不接触,此时电子成像设备的准备状态完成,可进行显影工作。
当电子成像设备不进行显影工作时,施力件移动至与抵接面440接触并对抵接面440施加作用力,抵接面440接收到的作用力经由迫推件400作用于整个显影单元10,显影单元10受力后其下端向远离鼓单元20的方向摆动,显影单元10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带动显影辊与感光鼓22分离,同时,显影辊的上端则向靠近感光鼓22的方向运动,压缩连接于鼓单元与显影单元之间的弹性件。
当电子成像设备需要进行显影工作时,施力件对抵接面440的作用力撤去,弹性件形变恢复,推动显影单元10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显影辊与感光鼓22接触,可进行显影工作。
本实施例的处理盒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十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
感光鼓,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显影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送粉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端部,且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联轴器和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用于接收电子成像设备输出的驱动力并分别传递给所述感光鼓、所述显影辊及所述送粉辊;
驱动侧端盖,所述驱动侧端盖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外侧,且所述驱动侧端盖设有第一通孔和缺口部,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缺口部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且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缺口部的投影大于所述第二联轴器的投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延伸至所述驱动侧端盖的上端和后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显影辊齿轮和送粉辊齿轮,所述第一联轴器连接于所述感光鼓,所述显影辊齿轮套设于所述显影辊的一端,所述送粉辊齿轮套设于所述送粉辊的一端,且所述送粉辊齿轮与所述第二联轴器连接,所述显影辊齿轮与所述第一联轴器和所述第二联轴器中的一者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显影护盖,所述显影护盖设置于所述驱动组件的外侧,所述驱动侧端盖设置于所述显影护盖的外侧,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部分穿出于所述第一通孔以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部分依次穿出于所述显影护盖和所述缺口部以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护盖包括圆筒部和环形凸缘,所述圆筒部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环形凸缘围绕在所述圆筒部的***,且所述环形凸缘与所述圆筒部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用于与电子成像设备的显影驱动头配合限位,所述环形凸缘穿出于所述缺口部,所述第二联轴器由所述第三通孔穿出。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护盖设有支撑柱,所述驱动侧端盖设有引导部,所述支撑柱能够在所述引导部内移动;
当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引导部的一端时,所述显影辊处于第一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处于接触状态,当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引导部的另一端时,所述显影辊处于第二位置,所述显影辊与所述感光鼓处于分离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引导部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联轴器的投影完全不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包括限制部,所述显影护盖包括被限制部,所述被限制部能够与所述限制部配合限位,用于阻止所述显影辊偏离所述第一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部设为第二通孔,所述第一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通孔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所述第二联轴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暴露于所述驱动侧端盖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辊齿轮与所述第二联轴器连接,且在所述显影辊的轴向上,所述显影辊齿轮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第二通孔的投影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还包括迫推件,所述迫推件可操作地连接于所述显影辊,在所述迫推件受到电子成像设备的施力件的作用力时,所述迫推件能够带动所述显影辊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
CN202321446454.2U 2022-06-08 2023-06-07 处理盒 Active CN22049118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4357917 2022-06-08
CN202221435791 2022-06-08
CN202221501591 2022-06-15
CN2022215015917 2022-06-15
CN202222743725 2022-10-18
CN2022227437252 2022-10-18
CN202223355376 2022-12-12
CN2022233553763 2022-12-12
CN2023202894291 2023-02-21
CN202320289429 2023-02-21
CN202320679262 2023-03-29
CN202320679262X 2023-03-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1185U true CN220491185U (zh) 2024-02-13

Family

ID=889894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2812.XA Pending CN117192925A (zh) 2022-06-08 2023-06-07 处理盒
CN202321446454.2U Active CN220491185U (zh) 2022-06-08 2023-06-07 处理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72812.XA Pending CN117192925A (zh) 2022-06-08 2023-06-07 处理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7192925A (zh)
WO (1) WO20232370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8932A (ja) * 1993-03-02 1994-09-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631219B1 (ko) * 2005-08-26 2006-10-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로세스카트리지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CN206411427U (zh) * 2016-12-30 2017-08-15 中山森威办公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耦合联接结构简单的粉盒
CN110647022A (zh) * 2019-11-18 2020-01-0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CN111665701A (zh) * 2020-07-17 2020-09-1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碳粉盒及打印机
CN215006253U (zh) * 2020-09-03 2021-12-03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处理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92925A (zh) 2023-12-08
WO2023237043A1 (zh) 2023-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09135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76820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artridge supporting member and preventing members for ensuring mounting of cartridges in associated mounting portions
CN111190333B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114077175A (zh) 一种显影盒、鼓盒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15047739A (zh) 处理盒
CN220491185U (zh) 处理盒
US938953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rive switching mechanism to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driving force
CN212675366U (zh) 具有活动件的处理盒
CN210742682U (zh) 处理盒
CN211015028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0647022A (zh) 处理盒
CN219958076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455673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7655429U (zh) 处理盒
CN110632836A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处理盒
CN210488238U (zh) 处理盒
CN215376098U (zh) 一种处理盒
CN111413856B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220691263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0543261U (zh) 一种处理盒
CN221008090U (zh) 一种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2085544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323734U (zh) 处理盒
CN216210510U (zh) 一种处理盒
US2023000411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