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6699U - 电源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源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6699U
CN220456699U CN202321978770.4U CN202321978770U CN220456699U CN 220456699 U CN220456699 U CN 220456699U CN 202321978770 U CN202321978770 U CN 202321978770U CN 220456699 U CN220456699 U CN 2204566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elastic
contact surface
elastic arm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787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姚坤磷
陈宏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787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6699U/zh
Priority to JP2023004627U priority patent/JP3245824U/ja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66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66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第三电源端子以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具有第一接触面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具有第二接触面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三电源端子包括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第一偏斜部以及第三接触面。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包括第二偏斜部以及第四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相接触的载流面积,具有更高的电流传输能力。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双排接触点接触存在先后,具有更柔和的插拔力。

Description

电源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源连接器,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电源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电源端子通常包括第一电源端子和第二电源端子,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以及若干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二固定部以及若干第二弹性臂,所述若干第一弹性臂和所述若干第二弹性臂交叉设置。
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第二弹性臂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和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同一排上。
相关技术中的这种交错型单排的电源端子设计损失了不少载流面积,使得电源端子的载流能力受到了限制。随着电力传输要求的不断提高,这对电源端子的电力传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的电源端子仍有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流能力较好且插拔力更柔和的电源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源连接器,其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对接面以及沿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的对接插槽,所述对接插槽配置为至少部分收容对接电源连接器;以及
若干电源端子,所述若干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第三电源端子以及第四电源端子;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延伸的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设有第一接触面;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延伸的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二弹性臂设有第二接触面;
所述第三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三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三固定部延伸的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部向所述第一固定部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偏斜部,所述第三弹性臂设有第三接触面;
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第四固定部以及自所述第四固定部延伸的第四弹性臂,所述第四弹性臂包括自所述第四固定部向所述第二固定部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第二偏斜部,所述第四弹性臂设有第四接触面;
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三弹性臂位于所述对接插槽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接触面齐平;
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第四弹性臂位于所述对接插槽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臂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超过所述第四弹性臂,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接触面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臂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连的第一弹性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折弯而成的第一接触部;
所述第二弹性臂包括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连的第二弹性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折弯而成的第二接触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第一折弯部、第二折弯部以及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的第一末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连成S型;
所述第二弹性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第三折弯部、第四折弯部以及与所述第四折弯部相连的第二末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四折弯部连成S型;
所述第一末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二末端部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末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一末端部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一末端部与所述第二末端部形成第一喇叭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折弯部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向前且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自所述第一折弯部向下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末端部自所述第二折弯部向前且向上延伸;
所述第三折弯部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向前且向上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自所述第三折弯部向上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二末端部自所述第四折弯部向前且向下延伸。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弹性臂包括自所述第一偏斜部向前且向下延伸的第三弹性基部以及自所述第三弹性基部折弯而成的第三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包括第五折弯部以及自所述第五折弯部相连的第三末端部;
所述第四弹性臂包括自所述第二偏斜部向前且向上延伸的第四弹性基部以及自所述第四弹性基部折弯而成的第四接触部,所述第四接触部包括第六折弯部以及自所述第六折弯部相连的第四末端部;
所述第三末端部向远离所述第四末端部的方向倾斜,所述第四末端部向远离所述第三末端部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三末端部与所述第四末端部形成第二喇叭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接触面设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底面,所述第二接触面设于所述第四折弯部的顶面,所述第三接触面设于所述第五折弯部的底面,所述第四接触面设于所述第六折弯部的顶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后方的第一空间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四折弯部的后方的第二空间,所述第三末端部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第四末端部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二空间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所述第四固定部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所述第四固定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三固定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四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三固定部;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一安装脚,所述第二电源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二安装脚,所述第三电源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部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三安装脚,所述第四电源端子还包括自所述第四固定部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四安装脚,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脚、所述第三安装脚、所述第四安装脚以及所述第二安装脚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臂与所述第二弹性臂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的两侧,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四弹性臂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弹性臂为多个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弹性臂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弹性臂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四弹性臂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间隔布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若干电源端子包括第一电源端子、第二电源端子、第三电源端子以及第四电源端子,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包括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包括第二弹性臂,所述第三电源端子包括第三弹性臂,所述第四电源端子包括第四弹性臂;如此设置,增加了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相接触的载流面积,具有更高的电流传输能力,降低了大电流端子发热。另外,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三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三接触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所述第二接触面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的所述第四接触面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如此设置,也使得插拔力得到了错峰(双排接触点接触存在先后),具有更柔和的插拔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源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上且与对接电源连接器相配合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中所述电源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中画圈部分B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的俯视图。
图8是图4中若干电源端子的右视图。
图9是图8的分解图。
图10是在去除图1中的对接电源连接器后沿C-C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实用新型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至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电源连接器100,用以与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配合。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电源端子2、若干第一端子3以及安装块4。
请结合图4以及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对接面11、安装面12以及沿第一方向A1(例如从后向前的方向)贯穿所述对接面11的对接插槽10。所述对接插槽10配置为至少部分***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所述安装面12用以将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300上。
请结合图4所示,每一个第一端子3大致呈L型,其包括延伸入所述对接插槽10中的接触臂31以及自所述接触臂31向下折弯而成的折弯部32。所述折弯部32设有用以安装于所述电路板300的安装尾部321。
所述安装块4设有对应于所述安装尾部321的若干穿孔(未标号)。所述安装块4组装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所述安装尾部321穿过所述穿孔以向下延伸凸出所述安装块4,以保证各个安装尾部321的位置,从而有利于将所述安装尾部321安装于所述电路板300上。
请结合图4以及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顶壁13、底壁14、连接所述顶壁13的一端和所述底壁14的一端的第一侧壁15、以及连接所述顶壁13的另一端和所述底壁14的另一端的第二侧壁16。所述对接插槽10由所述顶壁13、所述底壁14、所述第一侧壁15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6围成。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自所述顶壁13的下表面向所述对接插槽10中凸伸的若干第一间隔壁131。相邻的两个第一间隔壁131与所述顶壁13形成一个U型的第一收容槽132。类似地,所述绝缘本体1还包括自所述底壁14的上表面向所述对接插槽10中凸伸的若干第二间隔壁141。相邻的两个第二间隔壁141与所述底壁14形成一个U型的第二收容槽142。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对应位置的所述第一收容槽132与所述第二收容槽142沿上下方向对齐。另外,为了提高所述电源连接器100的散热能力,所述顶壁13还设有上下贯穿所述顶壁13的若干第一散热槽130,所述底壁14还设有上下贯穿所述底壁14的若干第二散热槽140。请结合图4至图6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还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一定位槽171、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二定位槽172、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三定位槽173、以及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的第四定位槽174。所述第一定位槽171、所述第三定位槽173、所述第四定位槽174以及所述第二定位槽172沿从上到下依次层叠布置。
此外,请结合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的顶壁13的下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10相连通的第一倾斜面133;所述绝缘本体1的底壁14的上表面还设有与所述对接插槽10相连通的第二倾斜面143。所述第一倾斜面133与所述第二倾斜面143形成喇叭口状,且越靠近所述对接面11,所述喇叭口越宽。所述第一倾斜面133以及所述第二倾斜面143用以在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时,限制对应的电源端子2的最大变形(容后详述)。所述第一倾斜面133设有延伸至所述对接面11的第一端面1331,所述第二倾斜面143设有延伸至所述对接面11的第二端面1431。
请结合图8至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若干电源端子2包括第一电源端子21、第二电源端子22、第三电源端子23以及第四电源端子24。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位于外侧且构成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位于内侧且构成第二端子组。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定位槽171的第一固定部211、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一端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弹性臂212、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另一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一安装脚21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固定部21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槽171中,以保证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的安装稳固性。
所述第一弹性臂212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相连的第一弹性基部2121以及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折弯而成的第一接触部2122。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2122包括第一折弯部2122a、第二折弯部2122b以及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相连的第一末端部2122c。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连成S型。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向前且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自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向下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自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向前且向上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的底面设有第一接触面214,以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定位槽172的第二固定部221、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一端延伸的第二弹性臂222、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另一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二安装脚22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臂222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固定部22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定位槽172中,以保证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的安装稳固性。
所述第二弹性臂222包括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相连的第二弹性基部2221以及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折弯而成的第二接触部2222。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包括第三折弯部2222a、第四折弯部2222b以及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相连的第二末端部2222c;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连成S型。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向前且向上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自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向上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自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向前且向下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的顶面设有第二接触面224,以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向远离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向远离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与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形成第一喇叭口,以利于导引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的***。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的后方的第一空间2122d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的后方的第二空间2222d。
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三定位槽173的第三固定部231、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的一端延伸的第三弹性臂232、以及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的另一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三安装脚23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A3-A3(例如左右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固定部23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三定位槽173中,以保证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的安装稳固性。
所述第三弹性臂232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向所述第一固定部211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第一偏斜部2323、自所述第一偏斜部2323向前且向下延伸的第三弹性基部2321以及自所述第三弹性基部2321折弯而成的第三接触部2322。所述第三接触部2322大致呈V型。所述第三接触部2322包括第五折弯部2322a以及自所述第五折弯部2322a相连的第三末端部2322c。所述第五折弯部2322a的底面设有第三接触面234,以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一空间2122d中。
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四定位槽174的第四固定部241、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的一端延伸的第四弹性臂242、以及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的另一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四安装脚243。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弹性臂242为多个且沿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四固定部241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四定位槽174中,以保证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的安装稳固性。
所述第四弹性臂242包括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向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第二偏斜部2423、自所述第二偏斜部2423向前且向上延伸的第四弹性基部2421以及自所述第四弹性基部2421折弯而成的第四接触部2422。所述第四接触部2422大致呈V型。所述第四接触部2422包括第六折弯部2422a以及自所述第六折弯部2422a相连的第四末端部2422c。所述第六折弯部2422a的顶面设有第四接触面244,以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二空间2222d中。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以及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分别对应隐藏在所述第一接触部2122以及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的后方,能够对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以及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被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顶坏。与此同时,所述绝缘本体1无需设置用以保护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以及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不被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顶坏的结构。
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向远离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的方向倾斜,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向远离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与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形成第二喇叭口,以利于导引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的***。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与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一侧(例如上侧)。所述第一弹性臂212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弹性臂232。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三接触面23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三接触面234齐平,即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类似地,所述第二弹性臂222与所述第四弹性臂224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另一侧(例如下侧)。所述第二弹性臂222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超过所述第四弹性臂242,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接触面24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接触面244齐平,即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211、所述第三固定部231、所述第四固定部241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21沿第二方向A2(例如从上而下的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述第一方向A1、所述第二方向A2以及所述第三方向A3-A3两两相互垂直。所述第四固定部24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固定部221,所述第三固定部23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四固定部241,所述第一固定部21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三固定部231。所述第一安装脚213、所述第三安装脚233、所述第四安装脚243以及所述第二安装脚223沿所述第一方向A1依次间隔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2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两侧(例如上下两侧);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与所述第四弹性臂242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两侧(例如上下两侧)。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若干电源端子2包括第一电源端子21、第二电源端子22、第三电源端子23以及第四电源端子24,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包括第一弹性臂212,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包括第二弹性臂222,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包括第三弹性臂232,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包括第四弹性臂242;如此设置,增加了与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的载流面积,具有更高的电流传输能力,降低了大电流端子发热。
另外,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的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的所述第三接触面23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的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的所述第四接触面24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以形成双排接触点;如此设置,也使得插拔力得到了错峰(所述双排接触点接触存在先后),具有更柔和的插拔力。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二接触面224先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接触面244后与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相接触。
在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的***过程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的第一弹性臂212与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的第三弹性臂232不相互干涉,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的第二弹性臂222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的第四弹性臂242不相互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与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不相互接触,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与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不相互接触,如此设置,增大了内、外层电源端子的载流面积,提高了载流能力。
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以及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均采用高弹性、高导电材质(例如铜材),同时保证接触力与载流能力。
请结合图10所示,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1331之间的距离为X1,其中0.5mm≤X1≤1.2mm。类似地,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端面1431之间的距离为X2,其中0.5mm≤X2≤1.2mm。通过将距离X1和距离X2设置在该区间范围内,能够在所述对接电源连接器200***到位后,避免了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以及所述第二弹性臂222在变形后与所述绝缘本体1产生干涉。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本体(1),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对接面(11)以及沿第一方向(A1)贯穿所述对接面(11)的对接插槽(10),所述对接插槽(10)配置为至少部分收容对接电源连接器(200);以及
若干电源端子(2),所述若干电源端子(2)包括第一电源端子(21)、第二电源端子(22)、第三电源端子(23)以及第四电源端子(24);
其中,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一固定部(211)以及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11)延伸的第一弹性臂(212),所述第一弹性臂(212)设有第一接触面(214);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二固定部(221)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延伸的第二弹性臂(222),所述第二弹性臂(222)设有第二接触面(224);
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三固定部(231)以及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延伸的第三弹性臂(232),所述第三弹性臂(232)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向所述第一固定部(211)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第一偏斜部(2323),所述第三弹性臂(232)设有第三接触面(234);
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第四固定部(241)以及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延伸的第四弹性臂(242),所述第四弹性臂(242)包括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向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偏斜且靠近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第二偏斜部(2423),所述第四弹性臂(242)设有第四接触面(244);
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与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一侧,所述第一弹性臂(212)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超过所述第三弹性臂(232),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三接触面(23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接触面(214)与所述第三接触面(234)齐平;
所述第二弹性臂(222)与所述第四弹性臂(242)位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弹性臂(222)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超过所述第四弹性臂(242),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接触面(244)沿所述第一方向(A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面(224)与所述第四接触面(244)齐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2)包括与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相连的第一弹性基部(2121)以及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折弯而成的第一接触部(2122);
所述第二弹性臂(222)包括与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相连的第二弹性基部(2221)以及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折弯而成的第二接触部(2222)。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所述第一接触部(2122)包括第一折弯部(2122a)、第二折弯部(2122b)以及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相连的第一末端部(2122c);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连成S型;
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沿所述第一方向(A1)延伸,所述第二接触部(2222)包括第三折弯部(2222a)、第四折弯部(2222b)以及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相连的第二末端部(2222c);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连成S型;
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向远离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向远离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与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形成第一喇叭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自所述第一弹性基部(2121)向前且向下延伸,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自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向下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一末端部(2122c)自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向前且向上延伸;
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自所述第二弹性基部(2221)向前且向上延伸,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自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向上且向前延伸,所述第二末端部(2222c)自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向前且向下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弹性臂(232)包括自所述第一偏斜部(2323)向前且向下延伸的第三弹性基部(2321)以及自所述第三弹性基部(2321)折弯而成的第三接触部(2322),所述第三接触部(2322)包括第五折弯部(2322a)以及自所述第五折弯部(2322a)相连的第三末端部(2322c);
所述第四弹性臂(242)包括自所述第二偏斜部(2423)向前且向上延伸的第四弹性基部(2421)以及自所述第四弹性基部(2421)折弯而成的第四接触部(2422),所述第四接触部(2422)包括第六折弯部(2422a)以及自所述第六折弯部(2422a)相连的第四末端部(2422c);
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向远离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的方向倾斜,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向远离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的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与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形成第二喇叭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214)设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的底面,所述第二接触面(224)设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的顶面,所述第三接触面(234)设于所述第五折弯部(2322a)的底面,所述第四接触面(244)设于所述第六折弯部(2422a)的顶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连接器(100)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折弯部(2122a)与所述第二折弯部(2122b)的后方的第一空间(2122d)以及位于所述第三折弯部(2222a)与所述第四折弯部(2222b)的后方的第二空间(2222d),所述第三末端部(2322c)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一空间(2122d)中,所述第四末端部(2422c)至少部分延伸入所述第二空间(2222d)中。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211)、所述第三固定部(231)、所述第四固定部(241)以及所述第二固定部(221)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的第二方向(A2)依次间隔布置;
所述第四固定部(24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二固定部(221),所述第三固定部(23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四固定部(241),所述第一固定部(211)向后延伸超出所述第三固定部(231);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21)还包括自所述第一固定部(211)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一安装脚(213),所述第二电源端子(22)还包括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二安装脚(223),所述第三电源端子(23)还包括自所述第三固定部(231)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三安装脚(233),所述第四电源端子(24)还包括自所述第四固定部(241)的后端向下折弯而成的第四安装脚(243),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脚(213)、所述第三安装脚(233)、所述第四安装脚(243)以及所述第二安装脚(223)沿所述第一方向(A1)依次间隔布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与所述第二弹性臂(222)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两侧,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与所述第四弹性臂(242)对称设置于所述对接插槽(10)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连接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臂(212)为多个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A1)的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二弹性臂(222)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弹性臂(232)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所述第四弹性臂(242)为多个且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间隔布置。
CN202321978770.4U 2023-07-26 2023-07-26 电源连接器 Active CN2204566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8770.4U CN220456699U (zh) 2023-07-26 2023-07-26 电源连接器
JP2023004627U JP3245824U (ja) 2023-07-26 2023-12-25 電源コネク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78770.4U CN220456699U (zh) 2023-07-26 2023-07-26 电源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6699U true CN220456699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6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78770.4U Active CN220456699U (zh) 2023-07-26 2023-07-26 电源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45824U (zh)
CN (1) CN220456699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45824U (ja) 2024-0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517066U (zh) 电连接器
CN101989696B (zh) 连接器
JP4885173B2 (ja) ソケットコネクタ
CN101964470B (zh) 连接器
US73843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reliabl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4064915B (zh) 电连接器
US810072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eatured USB/eSATA interfaces
CN104836046A (zh) 连接器端子
CN113422243B (zh) 电连接器
US7357679B2 (en) Cable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terminals
CN112072403B (zh) 电连接器
CN109193216B (zh) 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110011092B (zh) 电连接器
CN220456699U (zh) 电源连接器
CN205081266U (zh) 电连接器
CN114784548A (zh) 电连接器
CN208862214U (zh) 电连接器
TW202130050A (zh) 電連接器
TW202130052A (zh) 電連接器
CN211017505U (zh) 电连接器
CN220401019U (zh) 一种侧接式板端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16289313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13878494U (zh) 电连接器
CN216850408U (zh) 电连接器
CN109510013A (zh) 电连接器及具有该电连接器的电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