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2346U -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2346U
CN220252346U CN202321502977.4U CN202321502977U CN220252346U CN 220252346 U CN220252346 U CN 220252346U CN 202321502977 U CN202321502977 U CN 202321502977U CN 220252346 U CN220252346 U CN 220252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prism sheet
optical film
pr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29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佳斐
张嘉尹
翁巾婷
黄柏菖
林坤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Nanjing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2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2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一种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光源邻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且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上的第一出光面。此光学膜片包括多条并列的棱柱,而每一条棱柱沿着与入光面相交的长轴延伸。这些棱柱位于光学膜片的一侧,而光学膜片的另一侧还具有一个第二出光面。第一棱镜片重叠于第二出光面上,且第二棱镜片重叠于第一棱镜片上。

Description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是有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侧边入光式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包括此侧边入光式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光模组的架构通常包括两个扩散片以及两个棱镜片,其中,两个棱镜片位于两个扩散片之间。扩散片内部具有多个散射粒子,光线通过扩散片并藉由这些散射粒子而散射,使得出射的光线均匀化;而棱镜片能将光线偏折至正视角方向,故具有集光增亮的效果。然而,入射光线需要以特定的角度进入棱镜片方能偏折至正视角方向。由于扩散片具有漫射特性,即扩散片偏低的光学指向性(optical directivity)会破坏导光板的高指向性,造成以适当角度进入棱镜片的光线减少,偏折至正视角方向的光线也因而减少。在这样的架构条件下,现有背光模组的辉度(luminance)难以进一步地提升。其最偏斜的出光视角相对于背光模组的法线方向约为60度,而且也较缺乏指向性,整体出光能量并不局限在特定角度,造成防窥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所包括的光学膜片架构,能提升出光视角集光性与正视角辉度。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上述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光源、光学膜片、第一棱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与邻接入光面的第一出光面。光源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上,并包括多条并列的棱柱,其中棱柱的每一者沿着长轴方向延伸,而长轴方向与入光面相交。光学膜片还包括第二出光面,其中第二出光面与棱柱分别位于光学膜片的相对两侧。第一棱镜片重叠于光学膜片的第二出光面上。第二棱镜片重叠于第一棱镜片,其中第一棱镜片位于光学膜片以及第二棱镜片之间。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长轴方向垂直于入光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片,其中扩散片位于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之间,且雾度不小于60%。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扩散片的雾度不大于92.1%。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还包括多条并列的第一棱镜条,其中第一棱镜条位于第一棱镜片的表面,而此表面相对于粗糙面,且第一棱镜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与长轴方向相交。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片还包括多条并列的第二棱镜条,且第二棱镜条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长轴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的每一个棱柱各包括棱角,其中棱角面向第一出光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角呈直角。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棱柱面向第一出光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具有粗糙面,其中粗糙面直接接触于第二出光面。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扩散层及第二扩散层,该第一扩散层比该第二扩散层更靠近该光学膜片,且该第一扩散层的雾度小于第二扩散层的雾度。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扩散层位于该第一棱镜片上并且朝向该光学膜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第二扩散层形成位于该第二棱镜片上并且朝向该第一棱镜片。
在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该第一扩散层的雾度及该第二扩散层的雾度皆不大于20%。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相对于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而设置。
基于上述,本申请利用光学膜片的棱柱让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产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促使光线集中。此外,光学膜片的棱柱更进一步将光线分光至适当的角度,以增加光线在通过棱镜片之后,往正视角出射的比例。如此一来,便能提升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的出光视角集光性与正视角辉度。
附图说明
从以下详细叙述并搭配附图检阅,可理解本申请的态样。应注意,多种特征并未以产业上实务标准的比例绘制。事实上,为了讨论上的清楚易懂,各种特征的尺寸可以任意地增加或减少。
图1A绘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侧视图。
图1B绘示图1A的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1C绘示图1A中省略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
图1D绘示图1A的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的俯视图。
图1E绘示图1A的实施例中第二棱镜片的俯视图。
图2绘示图1D的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的局部放大图。
图3绘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4A绘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立体图。
图4B绘示三种不同膜片雾度搭配的第一棱镜片与第二棱镜片组配的光形分布辉度折线图。
图5A绘示图3的背光模组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空间辉度分布图。
图5B绘示对照例背光模组的空间辉度分布图。
图6绘示光线L1在本实施例中行径的简化示意图。
图7绘示图3的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不包含棱镜片的空间辉度分布图。
图8绘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内文中,为了清楚呈现本案的技术特征,附图中的元件(例如层、膜、基板以及区域等)的尺寸(例如长度、宽度、厚度与深度)会以不等比例的方式放大,且有的元件数量会减少。因此,下文实施例的说明与解释不受限于附图中的元件数量以及元件所呈现的尺寸与形状,而应涵盖如实际制程及/或公差所导致的尺寸、形状以及两者的偏差。所以,本案附图所呈示的元件主要是用于示意,并非旨在精准地描绘出元件的实际形状,也非用于限制本案的申请专利范围。
其次,本案内容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不仅涵盖明确记载的数值与数值范围,而且也涵盖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能理解的可允许偏差范围,其中此偏差范围可由测量时所产生的误差来决定,而此误差例如是起因于测量***或制程条件两者的限制。此外,「约」可表示在上述数值的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例如±5%、±3%或±1%内。本案文中所出现的「约」、「近似」或「实质上」等这类用字可依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或其他性质来选择可以接受的偏差范围或标准偏差,并非单以一个标准偏差来套用以上光学性质、蚀刻性质、机械性质以及其他性质等所有性质。
图1A绘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剖面图,而图1B则是图1A中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请一并参阅图1A与图1B,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导光板110具有入光面111与邻接入光面111的第一出光面112,且导光板110旁设有光源120。其中光源120设置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并能朝向入光面111发出光线L1。此外,法线方向N1可垂直于第一出光面112。
如图1B所示,光学膜片130设置于第一出光面112上,并包括第二出光面132与多条并列的棱柱131。其中第二出光面132以及棱柱131分别位于光学膜片130的两侧。各条棱柱131沿着长轴方向E1延伸,而此长轴方向E1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1相交,且各条棱柱131面向第一出光面112。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光学膜片130是位于第一棱镜片140下方,利用可分光的棱柱131将来自导光板110的光线调整成适合第一棱镜片140接收的角度。如此一来,可以确保来自第一出光面112的光线呈高指向性,以符合所需辉度。
第一棱镜片140设置在光学膜片130上,并且与光学膜片130的第二出光面132重叠。换句话说,第二棱镜片150重叠于第一棱镜片140上方,而第一棱镜片140位于光学膜片13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之间。第一棱镜片140还具有粗糙面142,且此粗糙面142与第二出光面132直接接触。
更详言之,本申请藉由光学膜片130上的各条棱柱131提高光线的指向性。另一方面,为了降低能量耗损,本申请将各条棱柱131设置在相反于第二出光面132的另一侧表面,相较于将各条棱柱131设置在第二出光面132,此种设置更能降低能量耗损。如此一来,当第一棱镜片140与呈光滑面的第二出光面132直接接触时,则会在两者之间的接触面产生吸附问题。因此,本申请利用第一棱镜片140的粗糙面142防止两个面之间紧密贴合,进而避免光学膜片130中的高分子层与第一棱镜片140中的高分子层互相吸附,改善因吸附效应而产生的暗影或类似水痕的现象。
除此之外,第一棱镜片140上的粗糙面142可以取代习知背光模组中至少一张扩散片,例如取代习知背光模组中的上扩散片,维持出光均匀性。其中前述高分子层的构成材料可以是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酰亚胺(Polyimide,PI)。
请参阅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一棱镜片140的粗糙面142可以是第一扩散层145的一表面,而此第一扩散层145具有多个扩散粒子DP,这些扩散粒子DP分布在外表面上,使外表面呈凹凸不平。然而,致使粗糙面142呈凹凸不平的方式不限于此,也可以透过压印或模具的表面处理方式而形成如发丝纹或喷砂纹的凹凸表面。所以,粗糙面142也可以不具有这些扩散粒子DP。
请参阅图1A与图1B,本申请包含可分光的光学膜片130,不仅能提高指向性,整体出光能量也较为集中,更偏向于导光板110的法线方向N1,进而使最偏斜的出光视角降至大约40至50度。除此之外,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可以导引光线,以使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的大部分光线能沿着导光板110的法线方向N1而出射,从而提高正视角的辉度。
图1C为图1A中省略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的背光模组的俯视图。请一并参阅图1A与1C,光源120可以具有沿着直线SL1而排列设置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21。具体而言,这些发光二极管121可以装设于一块条状的电路基板,以使这些发光二极管121能排列成一直线,即沿着直线SL1而排列。在一实施例中,直线SL1与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平行。
这些发光二极管121与上述电路基板可以整合成一条光条(lightbar),而电路基板可以是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可挠式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Circuit,FPC)。在本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的棱柱131延伸的长轴方向E1可以垂直于直线SL1(即长轴方向E1垂直于入光面111),使光线L1得以进入棱柱13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121。不过,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20也可以是其他种类的发光装置,例如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CCFL)。因此,图1A至图1C仅供举例说明,而光源120并不限制是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121的发光装置(例如光条)。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110还具有底面113,其中第一出光面112与底面113分别位于导光板110的两侧而彼此相对,如图1A所示。当光源120朝向入光面111发出光线L1时,光线L1从入光面111进入导光板110内,其中光线L1可以从入光面111入射至底面113。
底面113能反射一部分光线L1,例如,底面113可透过全反射(Total InternalReflection,TIR)而在导光板110内不断反射光线L1,并向导光板110的平面延伸方向传递光线L1。另外一部分的光线L1则利用底面113布设的微结构(未绘示于图中)来破坏全反射,以使此光线L1的行进方向改变,从而让光线L1从第一出光面112离开导光板110。值得一提的是,导光板110的法线方向N1实质上等同于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的法线方向。
在离开导光板110之后,光线L1是经由棱柱131所在的表面进入光学膜片130内部,并可从第二出光面132离开光学膜片130。光学膜片130的棱柱131可以将从导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发出的光线L1集中出射,产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因此,当光线L1依序通过导光板110与光学膜片130时,会受到棱柱131的作用而折射,使得光线L1在导光板110的出射角不等于光线L1在光学膜片130的出射角。除此之外,光学膜片130还能促使光线L1朝导光板110的法线方向N1偏折出射,以提升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的出光视角集光性与正视角辉度。
图1D与图1E是图1B中这些棱镜片(即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的俯视图,其中图1D所示为第一棱镜片140,而图1E所示为第二棱镜片150。如图1A所示,第一棱镜片140还包括多条第一棱镜条143,这些第一棱镜条143位于第一表面144上,此第一表面144与粗糙面142分别位于第一棱镜片140的两侧。另一方面,第二棱镜片150具有第二表面154以及位于第二表面154上的多条第二棱镜条153,且其中第二表面154背对于第一棱镜片140。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1C至图1E,在图1D中,粗线代表相邻两条第一棱镜条143之间的波谷,而细线代表各条第一棱镜条143的波峰。其中第一棱镜条143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且第一方向D1与棱柱131的长轴方向E1呈垂直。在图1E中,粗线代表相邻两条第二棱镜条153之间的波谷,而细线代表各条第二棱镜条153的波峰。这些第二棱镜条153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二方向D2与棱柱131的长轴方向E1呈平行。换句话说,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之间呈两两正交。
根据以上所述,在图1D与图1E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D2垂直于第一方向D1,以使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能引导大部分的光线L1沿着平行法线方向N1出射,以进一步提升正视角的辉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图1D与图1E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分别平行以及垂直于长轴方向E1。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可以与长轴方向E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另一方面,在图1A的实施例中,光学膜片130上的每一个棱柱131皆具有一棱角133,且棱角133的尖端指向导光板110,意即棱柱131面对于导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棱角133的角度呈90度,以确保光线L1经过光学膜片130之后的分光落点为45±5度及135±5度,即为较佳分光落点。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棱角133的角度不限定为90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90度。
图3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例如,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也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本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还包括雾度(Haze)范围落在60%至92.1%的扩散片360,设置于导光板110以及光学膜片130之间。在扩散片360的雾度不小于60%时,可以有效地雾化来自导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的高指向性光线。然而,当扩散片360的雾度超过92.1%时,则可能会影响出光辉度。
图4A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的***立体图。本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400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例如,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400也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400还包括第一扩散层145及第二扩散层15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扩散层145比第二扩散层155更靠近光学膜片130。如图4A所示,第一扩散层145位于第一棱镜片140上并朝向光学膜片130,而第二扩散层155位于第二棱镜片150上并朝向第一棱镜片140。
光线离开导光板110并进入第一棱镜片140之后,是利用第一棱镜片140的集光作用来提升辉度,集亮度越高则辉度越高,故第一棱镜片140必须为低雾度以避免破坏集旋光性。另一方面,尚须确保出光角度是第二棱镜片150所需的角度,因此,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必须不大于20%,以免出光角度过于杂乱而降低了整体辉度。虽然本实施例的第一扩散层145与第二扩散层155皆具有多个扩散粒子DP,但在不影响第一棱镜片140及第二棱镜片150各别进光角度的前提下,第一扩散层145与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皆不大于20%,以避免破坏集旋光性并且兼顾遮瑕效果。
请参阅图4B中三种不同雾度搭配的第一棱镜片145与第二棱镜片155的光形分布辉度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为10%而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为20%,如图4B中的实线所示,此时的辉度峰值可以达到0.96。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及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皆为20%时,其辉度峰值约为0.85(如长虚线所示);当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为20%而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为10%时,其辉度峰值约为0.90(如短虚线所示)。基于上述,当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小于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时,在维持出光视角集旋光性的前提下,维持正视角的辉度的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而言,当光线从第二棱镜片150出光时,为了达到遮瑕效果,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可以小于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
如前段所述,当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为20%而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为10%时,其辉度峰值约为0.90,即使增加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直到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及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两者相同皆为20%时,其辉度峰值约为0.85,反而会得到辉度降低的结果,如此一来,更不会驱使熟知该项技术领域者再进一步尝试使用较高雾度的第二扩散层155。因此,第一扩散层145的雾度小于第二扩散层155的雾度的这种组合,并非可以轻易思及而得。
图5A是图3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其中一实施例的空间辉度分布图,而图5B为本申请的一对照例的空间辉度分布图。图5A的实施例与图5B的对照例皆采用与图3的实施例相似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中包含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然而,在图5A的实施例中,还包含雾度为92.1%的扩散片360,而在图5B的对照例中,则是还包含雾度为2%的扩散片360。
须说明的是,空间辉度分布图原本是彩色图。在本案中,空间辉度分布图以灰阶图呈现,其中灰阶度由浅至深代表辉度由小到大的趋势变化。具体而言,图5A的主要亮区位于正中心区域,并且在接近3点钟与9点钟方向具有两个次要亮区,在这些亮区中,灰阶越深代表辉度越高;其余非亮区的深色部分,则是整个空间辉度分布图中辉度最小的区域。此外,图5A与图5B(以及后续图7)所示的空间辉度分布图皆为计算机模拟图。
值得一提的是,图5A是模拟以俯瞰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方式来观测辉度分布,其中图5A中的纵轴与横轴皆代表角度,而纵轴与横轴两者相交的中心可以代表导光板出光面(例如导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的中心轴。
图6为光线L1在本实施例中行径的简化示意图。为方便说明,以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为例,图6仅标示出导光板110以及光源120的部分,其他位于导光板110上方的结构则简化表示。请一并参阅图5A与图6,图5A中的纵轴与横轴相交的中心等同于图6中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顶部出光面602的中心轴OB1。应特别注意,图6中的顶部出光面602是指包含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与第二棱镜片150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中,第二棱镜片150的出光面。图5A中的纵轴角度等同于图6所示的观测角度SA1。观测角度SA1为中心轴OB1与观测方向OD1之间的夹角,而观测角度SA1的绝对值介于0度至90度之间。当图5A中的纵轴角度为零时,代表观测方向OD1与中心轴OB1之间的夹角为零,即零纵轴角度代表从中心轴OB1观测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辉度。
当图5A中的纵轴角度为负值时,观测方向OD1会偏向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即负值的纵轴角度代表从顶部出光面602邻近入光面111的一侧观测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辉度。反之,当图5A中的纵轴角度为正值时,观测方向OD1会偏离导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即正值的纵轴角度代表从顶部出光面602远离入光面111的一侧观测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辉度,如图6所示的观测角度SA1。同样地,图5A中在横轴上的辉度变化代表在图6中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左右两侧之间的辉度分布。
请一并参考图5A及图5B,由于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中的棱镜片(例如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可以导引光线L1,使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300的大部分光线L1能沿着法线方向N1而出射。虽然两图中的出光视角皆接近正视角0度,但图5A中的出光视角约为2度,小于图5B中对照例的7度。另一方面,图5A实施例的辉度相较于图5B对照例的辉度提升7%。
除此之外,请进一步参阅图7,其中图7是雾度为92.1%的扩散片360结合光学膜片130的空间辉度分布图。本实施例中的光线L1在经过扩散片360后的出光角度约为64度(未示出),符合后续进入光学膜片130需要的入光角度范围(大约50度至64度之间)的上限值。除此之外,如图7所示,本结构亦使得光学膜片130的出光角度落在72度及74度,符合适当的出光角度范围(大约68度至74度之间)内,以利光线后续进入棱镜片。而适当的出光角范围,是以出光视角最靠近0度且具有最佳的辉度时,由光线逆追迹的分析结果来推导。经过推导后可得,光线L1进入第一棱镜片140之前所需达到的出光角度为68度(即光线离开光学膜片130的出光角度为68度)。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前述实施例中,仅以雾度92.1%的扩散片360为例,但在60%至92.1%的雾度范围中的扩散片360皆具有提升正视角辉度的效果。换言之,在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中,扩散片360的雾度可以落在小于92.1%以及大于60%的范围内,例如70%或85%。举例而言,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雾度85%的扩散片360的辉度增益可以达到103%。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侧视图。请参阅图8,显示装置80包括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以及显示面板820,其中显示面板820相对于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而设置,并位于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的出光面上方,以使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能朝向显示面板820发出光线。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100、300。因此,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也包括导光板110、光源120、光学膜片130、第一棱镜片140以及第二棱镜片150,或者还包括至少一片扩散片360。显示面板820可以是穿透式显示面板,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由于光学膜片130能促使光线L1集中出射,以提升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的光指向性,因此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800及显示装置80能兼具高出光视角集光性与正视角辉度的特性。此外,本申请中互相层叠的光学膜片130与第一棱镜片140之间的粗糙面142能够改善光学膜片之间的吸附现象,而具有提升显示装置80的光学品味的功效。
综上所述,利用光学膜片的棱柱能让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产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促使光线集中。除此之外,光学膜片的棱柱更进一步将光线分光至适当的角度,以有效进入棱镜片。而两层棱镜片的设置可以导引光线,使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的大部分光线能沿着法线方向出射。如此一来,便能提升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的出光视角集光性与正视角辉度。
虽然本申请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申请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符号说明
80:显示装置
100、300、400、800: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
110:导光板
111:入光面
112:第一出光面
113:底面
120:光源
121:发光二极管
130:光学膜片
131:棱柱
132:第二出光面
133:棱角
140:第一棱镜片
142:粗糙面
143:第一棱镜条
144:第一表面
145:第一扩散层
150:第二棱镜片
153:第二棱镜条
154:第二表面
155:第二扩散层
360:扩散片
602:顶部出光面
820:显示面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P:扩散粒子
E1:长轴方向
L1:光线
N1:法线方向
OB1:中心轴
OD1:观测方向
SL1:直线
SA1:观测角度

Claims (16)

1.一种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具有入光面与邻接该入光面的第一出光面;
光源,设置于该入光面;
光学膜片,设置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出光面上,并包括:
并列的多条棱柱,其中所述多条棱柱的每一者沿着长轴方向延伸,而该长轴方向与该入光面相交;以及
第二出光面,其中该第二出光面与所述多条棱柱分别位于该光学膜片的相对两侧;
第一棱镜片,重叠于该光学膜片的该第二出光面上;以及
第二棱镜片,重叠于该第一棱镜片,其中该第一棱镜片位于该光学膜片以及该第二棱镜片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轴方向垂直于该入光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扩散片,位于该导光板以及该光学膜片之间,且雾度不小于6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扩散片的雾度不大于9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棱镜片还包括并列的多条第一棱镜条,其中所述多条第一棱镜条位于该第一棱镜片的表面,而该表面面向第二棱镜片,且所述多条第一棱镜条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长轴方向相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棱镜片还包括并列的多条第二棱镜条,且所述多条第二棱镜条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二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长轴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的所述多条棱柱的每一者包括棱角,其中该棱角面向该第一出光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棱角呈直角。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棱柱面向该第一出光面。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棱镜片具有直接接触于该第二出光面的粗糙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扩散层及第二扩散层,该第一扩散层比该第二扩散层更靠近该光学膜片,且该第一扩散层的雾度小于第二扩散层的雾度。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层位于该第一棱镜片上并且朝向该光学膜片。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扩散层位于该第二棱镜片上并且朝向该第一棱镜片。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扩散层的雾度及该第二扩散层的雾度皆不大于20%。
1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以及
显示面板,相对于该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而设置。
CN202321502977.4U 2022-09-05 2023-06-13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2523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76526 2022-09-05
CN202211077652 2022-09-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2346U true CN220252346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2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2977.4U Active CN220252346U (zh) 2022-09-05 2023-06-13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2346U (zh)
TW (1) TW202411747A (zh)
WO (1) WO202405104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47012A (ja) * 2008-12-22 2010-07-01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表示用照明器具
CN203413546U (zh) * 2013-06-28 2014-01-29 3M材料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光学膜层、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8239762U (zh) * 2018-03-02 2018-12-14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双荧幕显示装置
CN112014918A (zh) * 2019-05-29 2020-12-01 台湾扬昕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015000B (zh) * 2019-05-29 2024-01-23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215769109U (zh) * 2021-08-25 2022-02-08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51048A1 (zh) 2024-03-14
TW202411747A (zh) 2024-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98847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prism sheet thereof
US7665876B2 (en) Backlight unit
US7623293B2 (en) Optical element and th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US11921314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CN102518988B (zh) 背光模块
US20070127268A1 (en) Edge-type backlight module
EP3015884A1 (en) Lens, light emit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lens, and backlight unit including the apparatus
CN101749601B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其的显示器
US20180157115A1 (en) Edge-lit backlight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2020521A (zh) 導光板與背光模組
US11768325B2 (en) Display device,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ght guiding member
US7766533B2 (en) Illumination module, and a display and general ligh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311433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an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KR10078402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US8405796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8241236B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CN220252346U (zh) 可扩散分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131883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JP2003187620A (ja) 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US2008013699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6020351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structure
US2024015995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US20060072341A1 (en) Transflective brightening plate and double-face lighting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transflective brightening plate
JP2009158467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JP2002203413A (ja) 面光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