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2222U - 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2222U
CN220192222U CN202320328843.9U CN202320328843U CN220192222U CN 220192222 U CN220192222 U CN 220192222U CN 202320328843 U CN202320328843 U CN 202320328843U CN 220192222 U CN220192222 U CN 2201922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able assembly
aerosol
main body
trigger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2884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呙于波
金祖涛
梁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aish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2884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22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22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22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主体、可动组件及电连接件。主体设有腔体及装载孔,腔体通过装载孔与外界连通,腔体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可动组件安装于主体并能在相对于主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第一位置时,可动组件遮挡装载孔,在第二位置时,可动组件开放装载孔。可动组件集成有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在被触发时生成触发信号。在可动组件处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时,电连接件均电连接控制开关及主体内的控制器,电连接件用于传输所述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器。本申请中,可动组件集成有控制开关,电连接件将控制开关产生的触发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无需在主体上设置控制开关,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

Description

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雾化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生成装置是一种能够利用加热不燃烧(Heat Not Burning,HNB)技术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并产生气溶胶的小型设备。具体地,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是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到可以产生气溶胶但是不足以燃烧的温度,便可在不燃烧的前提下,让气溶胶产生基质产生供用户吸食的气溶胶。
目前,为了保持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清洁,防止外部物质掉入主体内部,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会设置盖体,盖体用于遮盖或打开设置在主体上并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装载孔。另外,气溶胶生成装置还会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触发位于主体内的其他器件启动工作。由于控制开关通常是设置在主体上,占据了主体上的空间,不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至少用于解决如何实现气溶胶生成装置小型化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主体、可动组件及电连接件。所述主体设有腔体及装载孔,所述腔体通过所述装载孔与外界连通,所述腔体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所述可动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并能从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组件遮挡所述装载孔,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组件开放所述装载孔。所述可动组件集成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用于在被触发时生成触发信号。在所述可动组件处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或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电连接件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及所述主体内的控制器,所述电连接件用于传输所述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生成第一触发信号;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生成第二触发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触发信号执行不同的控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并能沿所述主体的顶部滑动,以到达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或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的顶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可动组件内。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组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体的顶部的多个位置,多个所述位置包括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及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动组件包括承载件、操控件及所述控制开关,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操控件相互结合并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控制开关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操控件暴露于所述主体的外部,并用于供用户操作,所述承载件和/或所述操控件与所述主体的顶部抵触,在所述操控件***作的情况下,所述操控件触发所述控制开关。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操控件为一体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操控件为分体结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包括电路板及触发件,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相较于所述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操控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包括电路板及触发件,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相较于所述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承载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操控件的顶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包括电路板及触发件,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相较于所述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操控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包括电路板及触发件,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相较于所述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内部;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操控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操控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弹性的顶针连接器,所述顶针连接器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顶针连接器的顶针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柔性电路板或导线,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所述导线的一端收容于所述主体内,另一端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的一端位于所述主体内,另一端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将控制开关集成于可动组件,并通过电连接件将控制开关产生的触发信号传递至主体内的控制器,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工作状态,而无需在主体上设置控制开关,避免占用主体上的空间,从而有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申请某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IV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气溶胶生成装置VI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又一些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气溶胶生成装置100;气溶胶产生基质200;
主体10、腔体11、装载孔13、主体的底部15、主体的顶部17、顶面171、凹槽151、凹槽的底部1511;
可动组件30、承载件31、承载件的底壁311、承载件的侧壁313、贯通孔315、操控件33、操控件的顶壁331、操控件的侧壁333、收容腔34、控制开关35、电路板351、第一侧3511、第二侧3513、触发件353;
电连接件50、顶针连接器51、本体511、顶针513、柔性电路板53、导线55、导电弹片57;
控制器6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保持气溶胶生成装置的主体的内部清洁,防止外部物质掉入主体内部,气溶胶生成装置通常会设置盖体,盖体用于遮盖或打开设置在主体上并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的装载孔。另外,气溶胶生成装置还会设置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触发位于主体内的其他器件启动工作。由于控制开关通常是设置在主体上,占据了主体上的空间,不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的小型化。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图1所示)。
请参阅图1、图2、图5及图8,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主体10、可动组件30及电连接件50。主体10设有腔体11及装载孔13,腔体11通过装载孔13与外界连通,腔体11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动组件30安装于主体10,并能在相对于主体10的第一位置与主体10的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可动组件30遮挡装载孔13,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可动组件30开放装载孔13。可动组件30集成有控制开关35,控制开关35用于在被触发时生成触发信号。在可动组件30处于主体10的第一位置或主体10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电连接件50均电连接控制开关35及主体10内的控制器60,电连接件50用于传输触发信号至控制器60。
其中,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能够通过电阻加热、电磁加热、微波加热、激光照射、红外光照射、超声或机械振荡等作用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而生成气溶胶的结构。例如: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为利用红外光照射加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而产生气溶胶。气溶胶可以是可见或不可见的并可包括蒸汽(例如,处于气态的细颗粒物质,其在室温下通常为液体或固体)以及气体和冷凝蒸汽的液体滴液。本文中的“气溶胶”涵盖加热式气溶胶生成制品中的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加热时产生的气溶胶和可燃吸烟制品中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燃烧时产生的气溶胶。
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经过处理,并被加热后能够产生气溶胶的植物叶类制品。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形态可为全固态或半固态。在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全固态的情况下,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采用辊压、稠浆、压铸、挤压等工艺方式制备形成。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可以为类似卷烟的筒状结构,也可以为片状结构、条状结构或块状结构。本申请中以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如图1所示的筒状结构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将控制开关35集成于可动组件30,并通过电连接件50将控制开关35产生的触发信号传递至主体10内的控制器60,从而使得控制器60能够依据触发信号控制位于主体10内的其他器件,而无需在主体10上设置控制开关35,避免占用主体10上的空间,进而有利于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小型化。其中,其他器件包括但不限于电池、加热器及提示器等,例如控制器60能够依据触发信号控制电池启动供电、停止供电及电池的供电功率,控制器60还能够依据触发信号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停止加热以及加热器加热的模式,控制器60还能够依据触发信号控制提示器提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被抽吸的口数、提示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剩余的抽吸口数以及提示电池电量等。
在可动组件30位于主体10的第一位置时,控制开关35被触发生成第一触发信号。在可动组件30位于主体10的第二位置时,控制开关35触发生成第二触发信号。控制器60用于根据第一触发信号和第二触发信号执行不同的控制。例如,控制器60用于根据第一触发信号控制电池启动供电,而根据第二触发信号控制电池停止供电。再例如,控制器60用于根据第一触发信号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而根据第二触发信号控制电池停止供电。还例如,控制器60用于根据第一触发信号控制提示器提示电池电量,控制器60用于根据第二触发信号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如此使得可动组件30在第一位置,也即装载孔13被可动组件30遮盖时,可动组件30***作(例如按压一次)的情况下,控制开关35被触发而生成第一触发信号,控制器60根据第一触发信号控制提示器提示电池电量,用户可依据提示判断电池电量是否能够满足抽吸需求,若满足抽吸需求,可动组件30可被变更至第二位置,也即装载孔13被可动组件30开放,用户可从装载孔13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到腔体11中,此时,若可动组件30被再次操作(例如按压两次)的情况下,控制开关35被再次触发而生成第二触发信号,控制器60根据第二触发信号控制控制加热器开始加热,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产生气溶胶而供用户吸食。
另外,传统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在用于抽吸时,需要先打开盖体以将气溶胶产生基质从装载孔装载进主体内,再移动手指到主体上的控制开关进行触发,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上的其他器件工作,对其他器件的控制过程需要操控两个不同的器件才能实现,例如操控主体外部的盖体及主体上的控制开关才能实现,整个操控过程显得非常繁琐。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将控制开关35集成于可动组件30,且可动组件30被设计成能从在相对于主体10的第一位置与主体10的第二位置。如此,对其他器件的控制过程包括:操控可动组件30使其位于第二位置而开放装载孔13,以使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能从装载孔13装载进主体10内,然后再次操控可动组件30,以触发控制开关35生成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经电连接件50传递至控制器60后,控制器60便能够依据触发信号控制位于主体10内的其他器件启动工作,对比来看,整个操控过程都是至针对同一个器件----可动组件30进行的,使得整个操控过程简单,使用体验较佳。
下面结合附图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做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2、图5及图8,主体10大致为筒状结构,其内部可安装有电池(图未示)、控制器60、发热体(图未示)、加热器(图未示)等元件的器件。主体1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正多边形、其他的非正多边形等。本申请仅以主体10为长方体结构,即主体10的外轮廓的横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为例进行说明。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10可采用高导热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采用诸如铜、铝等金属或合金材料制成,方便主体10内部的元件的热量能够快速散发出去,同时能够提升整个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质感。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10可采用其他能导热的材料制成,例如主体10采用陶瓷、高导热塑料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主体10包括相对的底部15及顶部17。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体10的底部15封闭,使主体10为安装于主体10内部的元件提供了一端封闭的装载空间,从而对这些元件提供防水、防尘、防碰撞等保护,进而了延长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使用寿命。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体10的底部15可开设有一些功能性开口,例如开设进气口、充电接口、数据卡插口等等,一方面,主体10的底部15仍能对主体10内部的元件提供防水、防尘、防碰撞等保护,另一方面,主体10的底部15开设功能性开口,扩展了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功能,例如充电功能和存储功能,符合了时下市场对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多功能的需求。
请参阅图2及图3、图6及图8,装载孔13设置在主体10的顶部17,腔体11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腔体11通过装载孔13与外界连通。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体10的顶部17设有凹槽151,凹槽151的底部1511开设有装载孔13,凹槽151可用于收容可动组件30的至少部分结构,如此可以减小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高度。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体10的顶部17没有开设如图3、图6及图8所示的凹槽151,此时,主体10的顶部17包括遮挡主体10内部结构的顶面,装载孔13开设于主体10的顶面。
请结合图1,腔体11设置在主体10的内部,并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腔体11与装载孔13连通,使用户能够通过装载孔13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至腔体11内。腔体11的结构形态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的结构形态适配,以对气溶胶产生基质200限位。例如,当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圆筒状结构,则腔体11也呈圆筒状,例如腔体11的横截面呈圆形;当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为矩形片状结构,则腔体11也为长方体状,例如腔体11的横截面呈长方形。又例如,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装入腔体11内后,气溶胶产生基质200与腔体11的内壁之间可以相互挤压,或者保留有空隙。
请参阅图2、图5及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动组件30安装于主体10的顶部17,并能沿主体10的顶部17滑动,以到达主体10的第一位置或主体10的第二位置。其中,第一位置可以为主体10上的一个涵盖多个位置点的第一区域范围,也可以为主体10上的一个确定的第一位置点,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一区域范围内或该确定的第一位置点时,装载孔13被可动组件30遮挡。同样地,第二位置也可以为主体10上的一个涵盖多个位置点的第二区域范围,也可以为主体10上的一个确定的第二位置点,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二区域范围内或该确定的第二位置点时,可动组件30开放装载孔13,即可动组件30露出整个装载孔13。其中,“遮挡”包括完全遮挡,也可包括部分遮挡,只要满足能在一定程度上封闭腔体11。“开放”包括完全开放,也可包括部分开放,只要能供用户通过装载孔13放置气溶胶产生基质200至腔体11内。由此可知,装载孔13的开放程度或遮挡程度并不受限制,可由用户自行决定。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可动组件30也可以相对于主体10旋转以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或者可动组件30也可以相对于主体10旋转及滑动以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此不作限制。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动组件30至少部分收容于主体10的顶部17内。此时,请继续参阅图2、图5及图8,主体10的顶部17设有凹槽151,凹槽151的底部1511开设有装载孔13,可动组件30至少部分收容于凹槽151内。在一个例子中,可动组件30完全收容于凹槽151内。在另一个例子中,可动组件30的一部分结构收容于凹槽151内,另一部分伸出凹槽151外,并相对顶面171凸出。无论可动组件30是完全收容于凹槽151内,还是部分收容于凹槽151内,凹槽151的设置都能减小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高度。同时,在凹槽151的尺寸与可动组件30的尺寸适配的情况下,凹槽151能够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起到导引作用,使可动组件30能够稳定地在凹槽151内滑动,避免因可动组件30滑偏而卡死。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凹槽151的内壁还可设置第一导引件,对应地,可动组件30上可设置有第二导引件,第二导引件和第二导引件配合,也可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起到导引作用。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主体10的顶部17至少部分收容于可动组件30内。换言之,可动组件30套设在主体10的顶部17。在一个例子中,主体10的顶部17仍可设有凹槽151,凹槽151的底部1511开设有装载孔13,此时,可动组件30的第一部分结构收容于凹槽151内,可动组件30的第二部分结构伸出凹槽151外并套住主体10的顶部17,第一部分结构和第二部分结构之间具有间隙,主体10的顶部17的相对两侧壁伸入该间隙,以导引可动组件30在沿主体10的顶部17滑动。在另一个例子中,主体10的顶部17可不设置凹槽151,装载孔13开设于主体10的顶面171,此时,可动组件30的第一部分结构类似于瓶盖结构,且第一部分结构的相对两侧直接套设于主体10的顶部17的相对两侧壁上,以导引可动组件30在沿主体10的顶部17稳定滑动。可动组件30的第二部分结构位于第一部分结构的背离主体10的顶面171的一侧,即可动组件30的第二部分结构相对第一部分结构凸出,在可动组件30的滑动过程中,第二部分结构能够供用户握持,方便推动可动组件30滑动。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动组件30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主体10的顶部17的多个位置,多个位置包括主体10的第一位置及主体10的第二位置。此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解释同上文,在此不再赘述。可动组件30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主体10的顶部17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卡合、螺纹连接、以及二者结合等。当可动组件30最开始是位于第一位置而遮挡装载孔13时,若要开放装载孔13以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图1示)时,用户可先将可动组件30从主体10的第一位置拆卸下来,再安装到主体10的第二位置。同样地,当可动组件30最开始的位置是位于第二位置而开放装载孔13时,若已经装载完毕气溶胶产生基质200(图1示)并要遮挡装载孔13以执行抽吸时,用户可先将可动组件30从主体10的第二位置拆卸下来,再安装到主体10的第一位置。
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5及图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可动组件30包括承载件31、操控件33及控制开关35。请结合图4和图7,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相互结合并共同形成收容腔34,控制开关35收容于收容腔34内。操控件33暴露于主体10的外部,并用于供用户操作。承载件31和/或操控件33与主体10的顶部17抵触,在操控件33***作的情况下,操控件33触发控制开关35。用户的“操作”包括但不限于按压(包括按压一次、按压多次等)、触控、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再次往两边拨动等方式。
其中,在一些例子中,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为一体结构。如此,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结合得比较牢固,二者不容易脱离,可动组件30沿主体10的顶部17的滑动更为稳定。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为分体结构,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可以通过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实现彼此结合而形成收容腔34。当承载件31与操控件33可拆卸地连接,则在控制开关35发生损坏的时候方便打开更换。当承载件31与操控件33不可拆卸地连接,则能够保证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结合得比较牢固,二者不容易脱离,沿可动组件30主体10的顶部17的滑动更为稳定。
更具体地,请参阅图2、图5及图8,承载件31的底壁311设有贯通孔315,贯通孔315贯穿承载件31的底壁311,贯通孔315用于供电连接件50穿过。请结合图4和图7,在承载件31和操控件33为分体结构,且操控件33与承载件31结合的情况下,可以是操控件33套设于承载件31的侧壁313上以形成收容腔34,也可以是承载件31套设于操控件33的侧壁333上以形成收容腔34。
请参阅图2、图5及图8,控制开关35包括电路板351及设置于电路板351上的触发件353。电路板351可为硬性电路板、柔性电路板、软硬结合电路板中的任意一种。电路板351包括相背的第一侧3511和第二侧3513,第一侧3511相较于第二侧3513更靠近主体10的内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51安装于承载件31,如图4所示。
在一个例子中,请参阅图3及图4,电路板351承载于承载件31的底壁311,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二侧3513并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可以是间隔,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也可以是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的顶壁331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将受力传递至触发件353,触发件353受力后被触发而生成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图2所示)的控制灵敏度。
在另一个例子中,电路板351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电路板351可与承载件31的侧壁313结合,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一侧3511并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或者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将受力传递至电路板351,电路板351受力后带动触发件353朝承载件31的底壁311移动直至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并受力后被触发,从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图2所示)的控制灵敏度。
在再一个例子中,电路板351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电路板351可与承载件31的侧壁313结合,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二侧3513并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可以是间隔,也可以是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将受力传递至触发件353,触发件353受力后被触发而生成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的控制灵敏度。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51安装于操控件33,如图7所示。
请参阅图5至图7,在一个例子中,电路板351承载于操控件33的顶壁331,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一侧3511并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可以是间隔,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也可以是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带动触发件353一起朝承载件31的底壁311移动直至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并受力后被触发,从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的控制灵敏度。
在另一个例子中,电路板351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间隔,电路板351可与操控件33的侧壁333结合,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一侧3511并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或者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的顶壁331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将受力传递至电路板351,电路板351受力后带动触发件353朝承载件31的底壁311移动直至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并受力后被触发,从而产生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承载件31的底壁31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的控制灵敏度。
在再一个例子中,电路板351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间隔,电路板351可与操控件33的侧壁333结合,触发件353位于电路板351的第二侧3513并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相对,此时,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可以是间隔,也可以是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在操控件33***作(例如按压)的情况下,操控件33发生一定程度的形变,并将受力传递至触发件353,触发件353受力后被触发而生成触发信号。其中,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间隔,使施加给操控件33的按压力要较大才能触发触发件353,可以防止在可动组件30滑动的过程中,用户的手指误按压到操控件33导致误触发触发件353。而触发件353与操控件33的顶壁331接触但二者之间无力产生,使在滑动操作完毕后使用较小的按压力就能触发触发件353,可提升触发信号的产生速率,进而提升控制器60的控制灵敏度。
请参阅图2、图5及图8,电连接件50的一端位于主体10的内部,另一端从贯通孔315伸入收容腔34内并与电路板351电连接。
电连接件50与贯通孔315对应设置,包括:电连接件50的数量与贯通孔315的数量对应,电连接件50的位置与贯通孔315的位置也对应。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5及图8所示,可动组件30能沿主体10的顶部17滑动以到达主体10的第一位置或主体10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贯通孔315的数量为两个,电连接件50的数量也为两个。每个贯通孔315的延伸方向均为可动组件30的滑动方向,如此,在可动组件30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电连接件50能在贯通孔315中滑动,以保证在可动组件30的整个滑动过程中电连接件50始终保持与电路板351的电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可动组件30如前文能够拆卸地安装于主体10的第一位置及主体10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两个贯通孔315为一组,主体10设有两组贯通孔315,分别为第一组贯通孔315和第二组贯通孔315。对应地,两个电连接件50为一组,电连接件50也有两组,分别为第一组电连接件50和第二组电连接件50。每组电连接件50穿设于对应的一组贯通孔315内。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组电连接件50穿过第一组贯通孔315而与电路板351电连接,第二组电连接件50虽然穿过第二组贯通孔315但与电路板351不电连接;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组电连接件50穿过第二组贯通孔315而与电路板351电连接,第一组电连接件50虽然穿过第一组贯通孔315但与电路板351不电连接。如此,能够保证可动组件30在主体10的第一位置或主体10的第二位置时,均可与电连接件50电连接。
具体地,请参阅图2及图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50包括弹性的顶针连接器51。顶针连接器51安装于主体10,顶针连接器51包括本体511及顶针513。本体511收容于主体10内,顶针513能够伸缩地安装于本体511中。顶针连接器51的顶针513从贯通孔315伸入收容腔34内并与电路板351电连接。可动组件30的电路板351压迫顶针513,而顶针513始终受到来自本体511内部的推力,该推力使顶针513具有朝向可动组件30运动的趋势,从而无论可动组件30是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还是在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或者是从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时,可动组件30中的电路板351始终保持与顶针513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请参阅图5至图7,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50包括柔性电路板53或导线55,柔性电路板53或导线55的一端收容于主体10内,另一端从贯通孔315伸入收容腔34内并与电路板351电连接。由于柔性电路板53和导线55均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在可动组件30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或者从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柔性电路板53和导线55均能电连接控制器60和电路板351。
请参阅图8,在还一个实施方式中,电连接件50包括导电弹片57,导电弹片57的一端位于主体10内,另一端从贯通孔315伸入收容腔34内并与电路板351电连接。导电弹片57可由能够导电且具有一定弹性的材料制成,例如可由铜、不锈钢等金属制成,或由高弹性的导电塑料制成。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导电弹片57的第一端贴附于凹槽151的底部1511,相对的第二端从贯通孔315伸入收容腔34内并与电路板351电连接。导电弹片57自身的弹性力,使第二端具有朝向可动组件30运动的趋势,从而无论可动组件30是位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还是在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或者是从第二位置滑动至第一位置时,可动组件30中的电路板351始终保持与导电弹片57的第二端接触而实现电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同时,可以利用上述实施例中导出其它实施方式,使得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逻辑替换和改变。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设有腔体及装载孔,所述腔体通过所述装载孔与外界连通,所述腔体用于装载气溶胶产生基质;
可动组件,所述可动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并能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组件遮挡所述装载孔,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可动组件开放所述装载孔,所述可动组件集成有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用于在被触发时生成触发信号;及
电连接件,在所述可动组件处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或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电连接件均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及所述主体内的控制器,所述电连接件用于传输所述触发信号至所述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时,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生成第一触发信号;在所述可动组件位于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时,所述控制开关被触发生成第二触发信号;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触发信号和所述第二触发信号执行不同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并能沿所述主体的顶部滑动,以到达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或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主体的顶部内;和/或所述主体的顶部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可动组件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能够拆卸地安装于所述主体的顶部的多个位置,多个所述位置包括所述主体的第一位置及所述主体的第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组件包括承载件、操控件及所述控制开关,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操控件相互结合并共同形成收容腔,所述控制开关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操控件暴露于所述主体的外部,并用于供用户操作,所述承载件和/或所述操控件与所述主体的顶部抵触,在所述操控件***作的情况下,所述操控件触发所述控制开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开关包括电路板及触发件,所述电路板包括相背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相较于所述第二侧更靠近所述主体的内部;
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承载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或
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承载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操控件的顶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或
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操控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或
所述电路板安装于所述操控件,所述触发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触发件与所述操控件的底壁相对间隔或相对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弹性的顶针连接器,所述顶针连接器安装于所述主体,所述顶针连接器的顶针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柔性电路板或导线,所述柔性电路板或所述导线的一端收容于所述主体内,另一端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的底壁设有贯通孔;所述电连接件包括导电弹片,所述导电弹片的一端位于所述主体内,另一端从所述贯通孔伸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CN202320328843.9U 2023-02-21 2023-02-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1922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8843.9U CN220192222U (zh) 2023-02-21 2023-02-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28843.9U CN220192222U (zh) 2023-02-21 2023-02-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2222U true CN220192222U (zh) 2023-12-19

Family

ID=89155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28843.9U Active CN220192222U (zh) 2023-02-21 2023-02-21 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22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93361B (zh) 电压输出电路、电子设备以及电子烟
EP1427037B1 (en) Power supply unit for electronic devices
CN108471804B (zh) 电源组件、非燃烧型香味吸取器以及非燃烧型香味吸取***
US11903423B2 (en)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GB2379068A (en) Handheld mobile phone with a detachable battery pack
US5703751A (en) Electrical apparatus with a detachable power supply base
CN22019222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JP2003045563A (ja) カードアダプタ
JP2003045575A (ja) カードアダプタ
CN114947212B (zh) 一种加速热传导雾化装置及使用方法
US20130108510A1 (en) Device for measuring biological sample
CN212590278U (zh) 雾化器组件及电子烟
CN214047569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0329362U (zh) 电子烟充电装置及电子烟具组合
KR20230145373A (ko) 용량성 센서를 갖는 에어로졸 발생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217547273U (zh) 收纳式电子雾化装置
CN211818731U (zh) 一种便捷式电池安装的电子锁
JP4327529B2 (ja) コネクター付き電池パック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電動式玩具銃
CN218482684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6568381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20068867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8474059U (zh) 电子烟充电装置
CN220109118U (zh) 雾化主机以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553777U (zh) 电子装置及胰岛素笔
CN220800041U (zh) 一种环保电子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