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91348U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91348U
CN220191348U CN202320905241.5U CN202320905241U CN220191348U CN 220191348 U CN220191348 U CN 220191348U CN 202320905241 U CN202320905241 U CN 202320905241U CN 220191348 U CN220191348 U CN 220191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condensing
driving
dim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0524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彦强
罗利辉
陈友春
郭远征
侯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0524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91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91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91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显示面板包括驱动背板、多个发光器件和调光层,发光器件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一侧;调光层设于发光器件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各调光层均包括聚光层,至少一调光层包括第一吸光层;聚光层包括折射率不同的聚光单元和透光分隔部;一聚光单元与一发光器件交叠,聚光单元用于使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聚拢;第一吸光层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聚光单元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孔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是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目前,人们对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现有显示面板的亮度,特别是正面亮度,仍有待提升,现有技术中,若要满足亮度要求,则会使功耗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在不增加功耗的前提下,提高正面亮度,并提高防窥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背板;
多个发光器件,阵列分布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
多个调光层,设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分布;各所述调光层均包括聚光层,且至少一个所述调光层还包括与所述聚光层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第一吸光层;
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聚光单元和分隔各所述聚光单元的透光分隔部,且所述透光分隔部和所述聚光单元的折射率不同;一所述聚光单元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且所述聚光层用于使与所述聚光单元交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聚拢;所述第一吸光层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一所述第一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
在一包括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聚光单元和第一透光孔中,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聚光单元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聚光单元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所述调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吸光层;
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第一透光孔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第一透光孔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一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一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二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二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收缩的坡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一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一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二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二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收缩的坡面;
各所述调光层中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近的一调光层的聚光层为所述第二类聚光层,其它所述调光层的聚光层为所述第一类聚光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层还包括透光覆盖层,所述透光覆盖层覆盖所述聚光单元和所述透光分隔部,且与所述透光分隔部为一体结构;
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于所述透光覆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光层还包括透光平坦层,所述透光平坦层覆盖所述透光覆盖层;
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透光平坦层覆盖所述第一吸光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调光层设于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第二吸光层和多个滤光部;所述第二吸光层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一所述滤光部填充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
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第一透光孔、第二透光孔和聚光单元中,任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任一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调光层的数量为三个,且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调光层、第二调光层和第三调光层;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第一调光层和所述第二调光层。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远的第一吸光层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距离大于20μm;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远的第一吸光层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小于20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所述调光层设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层设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驱动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无机层覆盖所述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厚度大于8μm。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与沿一指定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各第一透光孔沿所述指定方向贯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宽度不同。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聚光层设有吸光孔,所述第一吸光层沿所述吸光孔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吸光孔内,形成吸光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所述调光层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在相邻两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一所述调光层的一所述吸光孔与另一所述调光层的一所述吸光孔连通,相互连通的所述吸光孔内的吸光体连通。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可通过驱动背板驱动发光器件发光,发光器件发出的部分光线可通过各调光层,以显示图像。在调光层中,部分光线可在聚光单元和透光分隔部接触的界面处发生全反射,从而通过聚光层使部分光线聚拢,缩小光线扩散的角度,从而提高正面亮度,而不用通过增大发光器件的功率;也就是说,在不用增大功耗的情况下,可提高正面亮度,或者,在不降低正面亮度的情况下,可降低功耗。且由于扩散角度的缩小,可限制视角,达到防窥的目的;同时,可通过第一透光孔限制其交叠的聚光单元出射的光线的范围,从而限制视角,达到防窥的目的。
此外,对于多个调光层而言,每个调光层都可以利用其聚光层聚光,部分光线的扩散角度逐渐减小,并可通过第一透光孔限制扩散角度。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显示面板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中外扩距离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孔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显示面板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透光孔的示意图。
图9为现有显示面板和本公开显示面板一实施方式的亮度衰减对比图。
图10为聚光单元的坡度角与亮度衰减和正面亮度的关系图。
图11为第一透光孔的扩张距离与亮度衰减和正面亮度的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此外,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
用语“一个”、“一”、“该”、“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文中的行方向X和列方向仅为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在本公开的附图中,行方向X是横向,列方向是纵向,但并不限于此,若显示面板发生旋转,则行方向X和列方向的实际朝向可能发生变化。附图中的X方向示例性的示出了行方向,Y方向为示例性的示出了列方向。
本文中的A与B“交叠”是指A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与B在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存在重合区域。
本公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1-图4所示,显示面板可包括驱动背板1、发光器件2和调光层7,其中:
发光器件2的数量为多个,且阵列分布于驱动背板1一侧;
调光层7的数量为多个,且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分布于发光器件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各调光层7均包括聚光层71,且至少一个调光层7还包括与聚光层71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堆叠的第一吸光层72。
聚光层71包括多个聚光单元711和分隔各聚光单元711的透光分隔部712,且透光分隔部712和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不同;一聚光单元711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且聚光单元711用于使与其交叠的发光器件2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聚拢;第一吸光层72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721,一第一透光孔721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
在一包括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聚光单元711和第一透光孔721中,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
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可通过驱动背板1驱动发光器件2发光,发光器件2发出的部分光线可穿过各调光层7,以显示图像。在调光层7中,部分光线在聚光单元711和透光分隔部712接触的界面处可发生全反射,从而通过聚光单元711使部分光线聚拢,缩小光线扩散的角度,从而提高正面亮度。也就是说,在不用增大功耗的情况下,可提高正面亮度,或者,在不降低正面亮度的情况下,可降低功耗。且由于扩散角度的缩小,可限制视角,达到防窥的目的。同时,可通过第一透光孔721限制其交叠的聚光单元711出射的光线的范围,从而限制视角,达到防窥的目的。
此外,对于多个调光层7而言,每个调光层7都可以利用其聚光层71聚光,部分光线的扩散角度逐渐减小,并可通过第一透光孔721显示扩散角度。
下面对本公开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4所示,驱动背板1具有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2发光,以显示图像。其中:
驱动背板1可包括衬底和位于衬底一侧的电路层,衬底可为平板结构,且其材料可为包括玻璃等硬质材料,也可以是聚酰亚胺等软质材料。同时,衬底可以是单层或多层结构。
电路层可设于衬底一侧,在形成电路层之前,可在衬底上形成缓冲层,将电路层设置于缓冲层远离衬底的表面,缓冲层的材料可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
电路层可包括驱动电路,通过驱动电路可驱动发光器件2发光。举例而言,显示面板可至少划分为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外的***区,相应的。驱动电路可包括位于显示区内的像素电路和位于***区内的***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可以是7T1C、3T1C等像素电路,只要能驱动发光器件2发光即可,在此不对其结构做特殊限定。其中,nTmC表示一个像素电路包括n个晶体管(用字母“T”表示)和m个电容(用字母“C”表示)。像素电路的数量与发光器件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地与各发光器件2连接,以便分别控制各个发光器件2发光。当然,同一像素电路也可连接多个发光器件2,同时驱动多个发光器件2发光,在此不做特殊限定。
***电路可位于***区,且***电路与像素电路连接,用于向像素电路输入驱动信号,以便控制发光器件2发光。***电路可包括栅极驱动电路和发光控制电路,当然,还可包括其它电路,在此不对***电路的具体结构做特殊限定。
上述的电路层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和电容,其中,薄膜晶体管可以是顶栅或底栅型薄膜晶体管,每个薄膜晶体管均可包括有源层、栅极,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同层设置于同一半导体层,栅极同层设置于一栅极层,以便简化工艺。
如图1-图4所示,像素定义层3和各发光器件2可设于驱动背板1的同一侧面。发光器件2可以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当然,也可以是Micro LED(微米发光二极管)和MiniLE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还可以是QLED(量子点二极管)等器件,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发光器件2均可包括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3以及位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3之间的发光层22,通过向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3施加电信号,可激发发光层22发光。
如图1-图5所示,各个发光器件2的第一电极21间隔分布,像素定义层3设有露出各第一电极21的像素开口,即一个像素开口露出一个第一电极21。像素定义层3可用于限定出各个发光器件2,一个像素开口31对应的范围即一个发光器件2的范围。像素开口31的形状可以是矩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也可以是椭圆形、扇形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在本文中,可将像素开口3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视为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
发光层22至少部分位于像素开口31内,且与第一电极21堆叠设置。例如,发光层22可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层叠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材料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只要能与第一电极21和第二电极23配合发光即可。各发光器件2可共用同一发光层22,不同发光器件2的发光层22也可以相互独立设置。
第二电极23可覆盖发光层22,第二电极23可以是连续的整层结构,使得各个发光器件2可共用同一第二电极23。第二电极23在对应于像素开口31的位置可凹陷至像素开口31内。同时,第二电极23可为发光器件2的阴极,其可采用透光结构,使得发光器件2可向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发光。
此外,如图1-图4所示,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封装层4,其可覆盖各发光器件2,用于阻隔外界的水、氧,防止其对发光器件2造成侵蚀。举例而言,封装层4可采用薄膜封装的方式,其可包括第一无机层41、有机层42和第二无机层43,其中:
第一无机层41可覆盖各个发光器件2,即第一无机层41可覆盖于第二电极23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第一无机层41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有机层42可设于第一无机层41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且可通过位于***区的阻挡坝或其他结构将有机层的边界限定于第一无机层41的边界的内侧。同时,有机层4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可位于***区,确保有机层能覆盖各发光器件2。
第二无机层43可覆盖有机层42和未被有机层42覆盖的第一无机层41,可通过第二无机层43阻挡水氧侵入,通过在固化前具有流动性的有机层实现平坦化。第二无机层43的材料可以包括氮化硅、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
如图2-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还可包括触控层5,其可设于封装层4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且用于感应触控操作。以触控层5采用互容式触控结构为例,触控层5可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各第一触控电极沿行方向X间隔分布,一第一触控电极可包括沿列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第一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两第一电极块的转接桥;各第二触控电极沿列方向间隔分布,一第二触控电极包括沿行方向串联的多个第二电极块;一转接桥与一第二触控电极交叉且绝缘设置,具体而言,触控层5可包括:缓冲层、转接层、隔离层和电极层,其中:
缓冲层可设于封装层4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其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转接层可设于缓冲层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且包括多个阵列分布的上述的转接桥。转接层可采用金属或其它导电材料。隔离层可覆盖转接层,且隔离层的材料可采用氮化硅、氧化硅等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电极层设于所述隔离层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且包括上述的第一电极块和第二电极块。
此外,触控层5还可包括平坦层,用于实现平坦化,以便形成触控层5上方的膜层,平坦层的材料可以是树脂或其它透明绝缘材料,在此不做特殊限定。例如,平坦层可覆盖电极层。
当然,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不设置上述的触控层5,可用缓冲阻挡层8覆盖封装层4。
如图1-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显示面板还可包括彩膜层6,其可设于发光器件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例如,如图2-图4所示,对于具有触控层5的显示面板,彩膜层6可设于触控层5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当然,也可以设于触控层5和封装层4之间;如图1所示,对于未设置触控层5的显示面板而言,彩膜层6可设于缓冲阻挡层8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
如图1-图5所示,彩膜层6可包括第二吸光层61和多个滤光部62,第二吸光层61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611,一滤光部62可填充一第二透光孔611,从而可通过第二吸光层61及其第二透光孔611限定滤光部62的位置。一第二透光孔611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相应的一滤光部62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例如,发光器件2与滤光部62时一一对应地交叠,且发光器件2与第二透光孔611也一一对应地交叠。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可使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其交叠的第二透光孔6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例如,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其交叠的第二透光孔6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内侧,使得发光器件2小于其交叠的第二透光孔611,使尽可能多的使发光器件2发出的光线能进入与其交叠的滤光部62中。
每个滤光部62仅能透过单色光,例如红色、绿色和蓝色等。第二吸光层61可吸收光线,其可以是黑色的树脂或其他黑色的材料。由于滤光部62仅能透过单色光,因而可以可滤除外界环境的部分光线,减弱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23等膜层接收到的环境光,从而降低显示面板对环境光的反射程度,进而可省去用于降低环境光反射的厚度较大的圆偏光片,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厚度。
当然,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上述彩膜层6,而在发光器件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设置圆偏光片。同时,各个发光器件2的发光层22间隔分布,使得不同的发光器件2可发不同颜色的光,以便实现彩色显示。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各个发光器件2可共用发光层22,使得各发光器件2的发光颜色相同,此时,彩膜层6可与发光器件2配合,实现彩色显示。
如图1-图4所示,调光层7的数量为多个,且各个调光层7可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分布,例如,调光层7的数量为三个,且三个调光层7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堆叠于彩膜层6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
各调光层7均包括聚光层71,且至少一个调光层7还包括第一吸光层72,且第一吸光层72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堆叠于聚光层71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和第一吸光层72;其中:
如图1-图4所示,聚光层71可包括多个聚光单元711和分隔各聚光单元711的透光分隔部712,例如,透光分隔部712可为开设有通孔7121的整层结构,聚光单元711填充于各通孔7121内,从而通过透光分隔部712实现对聚光单元711的分隔。同时,一聚光单元711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进一步的,聚光单元711与发光器件2可以一一对应地交叠,发光器件2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可进入与其交叠的聚光单元711。
透光分隔部712和聚光单元711直接接触,且二者均为透光材质,该透光材质可以是光学胶等。同时,透光分隔部712和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不同;在聚光单元711和透光分隔部712接触的界面,即上述通孔7121的侧壁,部分光线可以发生折射或全反射,从而使与聚光单元711交叠的发光器件2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聚拢,有利于提高正面亮度。聚光单元711和透光分隔部712的厚度可以相同。
在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任意两聚光单元711中,远离驱动背板1的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驱动背板1的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即聚光单元711在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上至少不会增大,以便限制光线的扩散角度,适应光线扩散角度的缩小,可使亮度衰减到一定数值(5%)内的角度越小,有利于实现防窥。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聚光单元711在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远离驱动背板1的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远离驱动背板1的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可使亮度衰减到一定范围内的角度越小,有利于实现防窥。
如图1-图4所示,第一吸光层72可为黑色的树脂等吸光材质,在具有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第一吸光层72可位于聚光层71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第一吸光层72可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721,一第一透光孔721与一发光器件2交叠,发光器件2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可在经过聚光单元711后经过第一透光孔721。进一步的,第一透光孔721与发光器件2可以一一对应地交叠。
在一包括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聚光单元711和第一透光孔721中,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使得聚光单元711不大于其交叠的第一透光孔721,避免第一吸光层72遮挡聚光单元711,有利于提高出光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调光层7包括第一吸光层72,各第一吸光层72都设有第一透光孔721。在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任意两第一透光孔721中,远离驱动背板1的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驱动背板1的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即第一透光孔721在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上至少不会增大。使得不同第一吸光层72的第一透光孔721都可以起到限制光线扩散范围的作用。可使亮度衰减到一定数值(5%)内的角度越小,有利于实现防窥。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使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第一透光孔721在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即远离驱动背板1的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靠近驱动背板1的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也就是说,下方的第一透光孔721大于上方的第一透光孔721。有车,由此,可以通过第一透光孔721的限制进一步增加正面亮度,限制光线扩散范围的作用,即限制视角的作用。可使亮度衰减到一定数值(5%)内的角度越小,有利于实现防窥,其中,由于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透光孔721对视角的限制作用最大,因而使下方的第一透光孔721较大,可避免照射至聚光层71的光线减少,有利于提高正面亮度,且不影响对视角的限制。
如图1-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除了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调光层7外,其它调光层7均可设有第一吸光层7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第一透光孔721、第二透光孔611和聚光单元711中:任一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透光孔6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也就是说,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第二透光孔611和第一透光孔721也是沿着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逐渐减小。同时,任一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与第二透光孔6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也就是说,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聚光单元711小于第二透光孔611。
下面对聚光单元711实现聚光的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聚光层71为第一类聚光层,其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小于透光分隔部712的折射率。同时,聚光单元711的侧壁,即上述通孔7121的侧壁,为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扩张的坡面。发光器件2发出的部分光线在照射到聚光单元711与透光分隔部712接触的界面时,即照射至聚光单元711的侧壁时,会发生全反射,实现聚光。
进一步的,上述坡面的坡度角α可不小于光线的全反射角,α≥arcsin(n1/n2),n1为透明分隔部712的折射率,n1为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确保至少部分光线能发生上述的全反射。
进一步的,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对于多个调光层7而言,在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两个聚光单元711中,靠近驱动背板1的聚光单元711的坡度角α大于远离驱动北办1的聚光单元711的坡度角α,即多个聚光单元711的坡度角α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减小。
需要说明书的是,上述的坡面在垂直于驱动背板1的截面中的轮廓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且若未曲线,则坡度角可以是坡面的切线中与驱动背板1的夹角最大的切线与驱动背板1的夹角,也开始多个切线与驱动背板1的夹角的平均值等。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聚光层71为第二类聚光层71b,其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大于透光分隔部712的折射率。同时,聚光单元711的侧壁为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收缩的坡面,上述通孔7121的侧壁,为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收缩的坡面。发光器件2发出的部分光线在照射到聚光单元711与透光分隔部712接触的界面时,即照射至聚光单元711的侧壁时,会发生折射,实现聚光。
基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各个调光层7中的聚光层71,可以是全部都是第一类聚光层,也可以是全部都是第二类聚光层71b;当然,还可以同时具有第一类聚光层和第二类聚光层71b。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各调光层7中距离驱动背板1最近的一调光层7的聚光层71为上述的第二类聚光层71b,其它调光层7的聚光层71为第一类聚光层。其中,第二类聚光层71b通过折射实现聚光,不需要满足全反射角的限制,使其距离发光器件2最近,有利于使更多的光线聚拢。但若第二类聚光层71b的数量过多,则被第一吸光层72吸收的光线增多,不利于提高出光效率,因而,第二类聚光层71b的数量不宜过多。
举例而言:如图1-图3所示,调光层7的数量为三个,且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调光层701、第二调光层702和第三调光层703。其中,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均具有第一吸光层72,第三调光层703则没有第一吸光层72。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聚光层71还可包括透光覆盖层713,其可覆盖聚光单元711和透光分隔部712,且与透光分隔部712为一体结构,从而可与透光分隔部712同时形成。
在具有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第一吸光层72可设于透光覆盖层713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以第一类聚光层为例,可先利用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光材料形成具有通孔7121的透光分隔部712,再利用第二折射率的第二透光材料覆盖透光分隔部712;其中,填充在通孔7121内的第一透光材料即为聚光单元711,覆盖于透光分隔部712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的为透光覆盖层713;第二折射率小于第一折射率。
如图3所示,以第二类聚光层71b为例,可先利用第一折射率的第一透光材料形成各个聚光单元711,再利用第二折射率的第二透光材料覆盖聚光单元711;其中,填充于聚光单元711之间的部分即为透光分隔部712,覆盖于聚光单元711远离驱动背板1的一侧的为透光覆盖层713;第二折射率小于第一折射率。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实现平坦化,便于堆叠其它膜层,各调光层7还可包括透光平坦层73,其可以采用树脂等有机材料,以便通过材料的流平实现平坦化。透光平坦层73可覆盖透光覆盖层713。同时,在具有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透光平坦层73还覆盖第一吸光层72,也就是说,透光平坦层73还填充第一透光孔721。
进一步的,透光平坦层7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其覆盖的透光覆盖层713的折射率,光线在通过透光平坦层73和透光覆盖层713接触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使至少部分光线聚拢,有利于提高正面亮度,增强防窥效果,当然,透光平坦层73的折射率可以等于其覆盖的透光覆盖层713的折射率。
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聚光层71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透光覆盖层713,第一吸光层72可覆盖透光分隔部712远离驱动背板1的表面。相应的,透光平坦层73可覆盖第一吸光层72,填充第一透光孔721,并覆盖聚光单元711。
进一步的,透光平坦层73的折射率可以大于其覆盖的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光线在通过透光平坦层73和聚光单元711接触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使至少部分光线聚拢,有利于提高正面亮度,增强防窥效果,当然,透光平坦层73的折射率可以等于其覆盖的聚光单元711的折射率。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调光层7的数量为三个,且包括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调光层701、第二调光层702和第三调光层703。其中,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均具有第一吸光层72,第三调光层703则没有第一吸光层72。同时,在与同一发光器件2交叠的第一透光孔721、第二透光孔611和聚光单元711中,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一透光孔721、第二透光孔611和聚光单元711中任意一个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以内。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为了第一透光孔721、第二透光孔611和聚光单元711中任意一个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其外扩距离,具体来说,一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该第一透光孔721的外扩距离L1;一第二透光孔6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该第二透光孔611的外扩距离L2。聚光单元71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发光器件2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距离为该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L3。
第二调光层702的第一吸光层72为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吸光层,彩膜层6的第二吸光层61为距离驱动背板1最近的吸光层。
第二调光层702的第一透光孔721的外扩距离可为0至4μm,即大于0且不大于4μm,例如,1μm、2μm、3μm、4μm等。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调光层702的第一透光孔721的外扩距离可为0,或者大于4μm。
第一调光层701的第一透光孔721和彩膜层6的第二透光孔611的外扩距离为4μm至6μm,即不小于4μm,且不大于6μm。也就是说,第二调光层702的第一透光孔721的外扩距离不大于第一调光层701的第一透光孔721和彩膜层6的第二透光孔611。
进一步的,第三调光层703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可为0至1.5μm,例如,0.5μm、1μm、1.5μm等。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调光层703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可为0,或者大于1.5μm。
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为0至4μm,例如,1μm、2μm、3μm、4μm等。使得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不大于第三调光层703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可以相等,也可以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减小。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可为0,或者大于4μm。
在一实施方式中,彩膜层6的第二透光孔611以及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的第一透光孔721,三者的外扩距离可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减小。第一调光层701至第三调光层703的聚光单元711,的外扩距离可沿远离驱动背板1的方向减小。
发明人发现,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与驱动背板1的距离越大,视角缩小程度越大,防窥效果越好,经过试验和分析,发明人得出,在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与发光器件2的距离大于20μm时,亮度衰减到一定范围内时的角度较小,防窥的效果较好。同时,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的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小于20μm,以便限制出光范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和驱动背板1之间的膜层的厚度的方式,保证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与驱动背板1的距离。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使封装层4的有机层42的厚度大于8μm,进一步的,可使有机层42的厚度为17μm,且在有机层42的厚度为17μm时,防窥效果较好,使得在上文中三个调光层7和两个第一吸光层72的方案的基础上,可减少一第一吸光层72或减少聚光层71的数量,从而降低厚度,例如,可以去除第三调光层703,仅保留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二调光层702;或者,仅
第二调光层702设置第一吸光层72,第一调光层701和第三调光层703都不设置第一吸光层72;等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当然,也可以不减少第一吸光层72或减少聚光层71的数量。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孔721的图案,使亮度在不同方向上的衰减程度不同,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对于车载的显示面板,可使亮度在竖直方向衰减快,而水平方向衰减慢或可以不进行专门的限制,避免显示面板发出的光线在挡风玻璃上形成倒影,干扰驾驶。举例而言:
如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不同方向上与沿一指定方向分布的多个发光器件2交叠的各第一透光孔721可沿指定方向贯通,在指定方向上,光线不再受到第一吸光层72的限制,衰减速度较慢,二在垂直于指定方向上,部分光线会被第一吸光层72吸收,衰减速度较快。例如,该指定方向可以是行方向X。
如图8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第一透光孔721的形状来实现不同方向上亮度衰减程度不同。举例而言:
至少一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宽度不同,例如,第一透光孔721在驱动背板1的正投影的形状为矩形或其他多边形,还可以是椭圆形、腰圆形等其它形状,只要至少在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宽度不同即可。
如图5所示,为了降低暗态反射率,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在第一吸光层72设置吸光体722,环境光进入吸光体722内,可在其侧壁上反射,并被逐渐吸收,相较于平坦的第一吸光层72,可以增大与环境光的接触面,从而吸收更多的环境光,减少对环境光的反射。举例而言: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具有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可在聚光层71设置吸光孔714,第一吸光层72沿吸光孔714的侧壁延伸至吸光孔714内,形成凹陷形状的吸光体722,即通过继承聚光层71的形貌,在第一吸光层72形成吸光体722。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在相邻两具有第一吸光层72的调光层7中,一调光层7的一吸光孔714与另一调光层7的一吸光孔714连通,相互连通的吸光孔714内的吸光体722连通。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仅在距离驱动背板1最远的第一吸光层72设置吸光体722,且吸光体722的深度小于第一吸光层72的厚度,而不在聚光层71开设吸光孔714。
参考图9,图9示出了现有显示面板和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衰减(L-Decay)和视角(View Angle)的关系,其中,normal曲线为显示显示面板,LCF Use为本公开的显示面板,可以看出,本公开的显示面板的亮度衰减速度比现有显示面板快,视角较小,防窥效果更好。
参考图10,图10示出了采用第一类聚光单元的调光层7时,聚光单元711的坡度角α与正面亮度和亮度衰减(L-Decay)的关系,其中,横坐标为坡度角α,Eff用于表示出光效率;@30°表示视角为30°,@45°表示为视角为30°。可以看出,随着坡度角α的增大,越不容易发生全反射,正面出光效率降低,亮度衰减减小,防窥效果减弱。
参考图11,图11示出了聚光单元711的扩张距离与正面亮度和亮度衰减(L-Decay)的关系,其中,横坐标out表示扩张距离;@30°表示视角为30°,@45°表示为视角为30°。可以看出,随着扩张距离的增大,正面出光效率增大,亮度衰减增大,防窥效果增强。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包括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面板。该触控显示面板为上述任意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其具体结构和有益效果可参考上文中显示面板的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车载显示器等其它具有图像显示功能的装置,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
多个发光器件,阵列分布于所述驱动背板一侧;
多个调光层,设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分布;各所述调光层均包括聚光层,且至少一个所述调光层还包括与所述聚光层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堆叠的第一吸光层;
所述聚光层包括多个聚光单元和分隔各所述聚光单元的透光分隔部,且所述透光分隔部和所述聚光单元的折射率不同;一所述聚光单元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且所述聚光层用于使与所述聚光单元交叠的发光器件发出的至少部分光线聚拢;所述第一吸光层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一所述第一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
在一包括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聚光单元和第一透光孔中,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聚光单元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聚光单元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调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吸光层;
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第一透光孔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任意两第一透光孔中,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位于靠近所述驱动背板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一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一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二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二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收缩的坡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一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一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小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扩张的坡面;
至少一所述聚光层为第二类聚光层,且所述第二类聚光层的聚光单元的折射率大于所述透光分隔部的折射率;所述聚光单元的侧壁为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收缩的坡面;
各所述调光层中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近的一调光层的聚光层为所述第二类聚光层,其它所述调光层的聚光层为所述第一类聚光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层还包括透光覆盖层,所述透光覆盖层覆盖所述聚光单元和所述透光分隔部,且与所述透光分隔部为一体结构;
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第一吸光层设于所述透光覆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层还包括透光平坦层,所述透光平坦层覆盖所述透光覆盖层;
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透光平坦层覆盖所述第一吸光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彩膜层,设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调光层设于所述彩膜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第二吸光层和多个滤光部;所述第二吸光层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一所述滤光部填充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一所述第二透光孔与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
在与同一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第一透光孔、第二透光孔和聚光单元中,任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任一所述聚光单元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位于与所述第二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以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光层的数量为三个,且包括沿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调光层、第二调光层和第三调光层;所述第一吸光层位于所述第一调光层和所述第二调光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远的第一吸光层与所述发光器件的距离大于20μm;距离所述驱动背板最远的第一吸光层的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一个方向上的宽度小于20μm。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封装层,覆盖各所述发光器件,所述调光层设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所述封装层包括第一无机层、有机层和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覆盖所述发光器件,所述有机层设于所述第一无机层远离驱动背板的表面,所述第二无机层覆盖所述有机层;所述有机层的厚度大于8μm。
15.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与沿一指定方向分布的多个所述发光器件交叠的各第一透光孔沿所述指定方向贯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第一透光孔在所述驱动背板上的正投影在至少两个不同方向上的宽度不同。
17.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所述聚光层设有吸光孔,所述第一吸光层沿所述吸光孔的侧壁延伸至所述吸光孔内,形成吸光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调光层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在相邻两具有所述第一吸光层的调光层中,一所述调光层的一所述吸光孔与另一所述调光层的一所述吸光孔连通,相互连通的所述吸光孔内的吸光体连通。
1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320905241.5U 2023-04-20 2023-04-2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20191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5241.5U CN220191348U (zh) 2023-04-20 2023-04-2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05241.5U CN220191348U (zh) 2023-04-20 2023-04-2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91348U true CN220191348U (zh) 2023-12-15

Family

ID=89112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05241.5U Active CN220191348U (zh) 2023-04-20 2023-04-20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91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101805552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KR20170052455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US8067888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CN11319315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783370B (zh) 显示装置及其oled显示面板
CN11156456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2031070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controller
CN110928040A (zh) 显示装置
WO2023246492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车载显示***
CN21727919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14122066A (zh) 显示装置
CN114678480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37732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41837A (zh) 一种oled显示模组及显示终端
CN220191348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3007628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5663008A (zh) 发光芯片、发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2666737B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15312673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968141B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CN114355657A (zh) 拼接显示面板及拼接显示装置
CN115734652A (zh) 发光显示装置
KR20230106116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이동 단말기
KR101968570B1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