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163993U -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163993U
CN220163993U CN202321940841.1U CN202321940841U CN220163993U CN 220163993 U CN220163993 U CN 220163993U CN 202321940841 U CN202321940841 U CN 202321940841U CN 220163993 U CN220163993 U CN 220163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air
mount
subfram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08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晓丹
穆林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Didi Infinity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08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163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163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163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该加强装置包括:副车架后安装座,被布置在横梁连接板在竖直方向的底侧并与横梁连接板形成下空腔,横梁连接板被布置为将后副车架的后纵梁和后横梁连接,后横梁被布置在一对后纵梁之间;以及后加强板,被布置在后纵梁的内侧,并与后纵梁形成上空腔,后加强板与副车架后安装座在竖直方向上对齐,以利用下空腔和上空腔在后纵梁和后横梁交汇处形成盒状传力结构。由此,可以提高后副车架的动刚度,减少路噪在后副车架的传导。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总体涉及车辆制造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相比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因缺少发动机噪声掩盖,故而路面引起的车内噪声(下文中也称作路噪)表现的会更加突出,容易被乘员感知。
车身作为路噪的最后屏障,其副车架安装点位置是振动从底盘到车身传递路径上的关键部位之一,为保证整车的路噪性能,因此对后副车架安装结构的强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该加强装置包括:副车架后安装座,被布置在横梁连接板在竖直方向的底侧并与横梁连接板形成下空腔,横梁连接板被布置为将后副车架的后纵梁和后横梁连接,后横梁被布置在车辆的一对后纵梁之间;以及后加强板,被布置在后纵梁中,并与后纵梁形成上空腔,后加强板与副车架后安装座在竖直方向上对齐,以利用下空腔和上空腔在后纵梁和后横梁交汇处形成盒状传力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包括:底板,被布置为形成下空腔在竖直方向的底壁;横向倾斜部,从底板向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延伸,并焊接至横梁连接板;以及外横向部,从底板向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至后纵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还包括:一对纵向倾斜部,分别从底板向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倾斜延伸,并且焊接至后纵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倾斜部的倾斜度根据底板到横梁连接板的距离而被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还包括:第一安装座加强筋,被形成在横向倾斜部上;以及第二安装座加强筋,被形成在外横向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还包括:一对第三安装座加强筋,被分别形成在一对纵向倾斜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包括:顶板,被布置为形成上空腔的顶壁;以及一对纵向折弯部,被布置为从顶板在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分别沿朝向副车架后安装座的方向折弯,并且焊接至后纵梁的底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还包括:多个横向凸伸部,分别突出于一对纵向折弯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并且向车辆的长度方向的前方和后方折弯,以焊接至后纵梁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还包括:一对横向折弯部,被布置为从顶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沿远离副车架后安装座的方向折弯,并且焊接至后纵梁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还包括:一对纵向加强筋,被形成在顶板和纵向折弯部上,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还包括:横向加强筋,被形成为从一对横向折弯部中的一个横向折弯部穿过顶板并延伸至另一个横向折弯部,横向加强筋和一对纵向加强筋不相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包括第一通孔,并且后加强板包括第二通孔,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在竖直方向上对齐,以供螺栓套穿过,螺栓套的两端分别焊接至副车架后安装座和后加强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被布置为使得螺栓套的中心线与后横梁的中心线垂直且相交。
通过在后纵梁与后横梁的交汇处布置副车架后安装座以及后加强板,并使得副车架后安装座与后加强板在后纵梁的上下两侧合围呈一盒装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后纵梁与后横梁的动刚度,进而减弱路噪在后副车架的传导,从而提高行车体验。另一方面,副车架后安装座与后加强板布置在后纵梁与后横梁之间,并且副车架后安装板与后加强板通过螺栓套耦合。提高了副车架后安装板与后加强板对于后横梁与后纵梁连接结构的强化效果。提高了后副车架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该后副车架包括:一对后纵梁,相互平行地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后横梁,布置在一对后纵梁之间;一对横梁连接板,被布置在后横梁的两端以分别将后横梁与一对后纵梁连接;以及一对本公开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加强装置,加强装置的副车架后安装座被耦合至横梁连接板,并且加强装置的后加强板被布置在后纵梁中。
在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所提出的后副车架。
应当理解,本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特征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强装置安装在后副车架处的分解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副车架的整体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副车架后安装座;
图3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副车架后安装座与后纵梁的耦合状态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图3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图3中沿B-B线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副车架后安装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加强板与后纵梁的耦合状态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加强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所提供的任何节/子节的标题并不是限制性的。本文通篇描述了各种实施例,并且任何类型的实施例都可以包括在任何节/子节下。此外,在任一节/子节中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任何方式与同一节/子节和/或不同节/子节中描述的任何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包括”及其类似用语应当理解为开放性包含,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应当理解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或“该实施例”应当理解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应当理解为“至少一些实施例”。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术语“第一”、“第二”等可以指代不同的或相同的对象。下文还可能包括其他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指的是平行于车辆行进方向的水平方向(也被称为X向),宽度方向W指的是垂直于车辆行进方向的水平方向(也被称为Y向),竖直方向V指的是垂直于水平面的方向(也被称为Z向)。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描述中,某部件(例如第一部件)在另一部件(例如第二部件)的内侧指的是该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朝向车辆中轴线(即车辆前后轴各自中点的连线)的一侧。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的外侧指的是第一部件位于第二部件背离车辆中轴线的一侧。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前”指的是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同的方向,“后”指的是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
如前文所简要提及的,现有的纯电动新能源汽车中,一些主后驱车型采用多连杆后悬架,中间布置后电机。整个后悬架呈现前部低、中部高、后部低的拱桥状布置空间需求,相应车身侧为避让悬架连杆包络,电机传动轴包络,后纵梁总成呈现Z向较大落差的拱桥状,后纵梁无法一体成型。
为了满足车辆对后悬架严苛布置空间要求,部分汽车后纵梁多设计成前低后高较为平顺的结构,并在纵梁上增加一个Z向较高的座子,以提供副车架后安装点的结构,但安装点的刚度性能差。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以解决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传统的方案中的所存在的上述问题和其他潜在问题。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通过在后纵梁与后横梁的交汇处布置副车架后安装座以及后加强板,并使得副车架后安装座与后加强板在后纵梁的上下两侧合围呈一盒装结构,可以提高后纵梁与后横梁的动刚度,副车架后安装板上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延伸的横向倾斜部的设置,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后横梁与后纵梁之间的耦合强度。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加强装置安装在后副车架处的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总体上包括布置在后横梁20、后纵梁10交汇处的副车架后安装座40以及后加强板50。
图2示出了车辆的后副车架的整体示意图,其中为了便于展示后横梁20和后纵梁10的连接方式,未示出副车架后安装座40。如图2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的后横梁20与后纵梁10的交汇处具体为如下结构。后副车架的一对后纵梁10被布置为沿车辆的长度方向L(也即,车辆的行进方向)延伸。后横梁20被布置为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也即,垂直与车辆行进方向的水平方向)延伸。后横梁20朝向后纵梁10的一端耦合有横梁连接板30,后横梁20与后纵梁10通过横梁连接板30耦合在一起。具体来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横梁20与横梁连接板30通过紧固件固定并且焊接在一起,并且横梁连接板30至少与后纵梁10的下表面以及后纵梁10朝向内侧的一面贴靠。横梁连接板30通过与后纵梁10的下表面以及后纵梁10朝向内侧的一面焊接而耦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后纵梁10与后横梁20成为整体。后横梁20布置在两根后纵梁10的内侧,即,两根后纵梁10之间。如图1所示,后纵梁10上还耦合有副车架后纵梁盖板70,从而使得后纵梁10和副车架后纵梁盖板70形成空腔结构。副车架后纵梁盖板70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侧壁分别与后纵梁10的侧壁通过焊接耦合在一切。副车架后纵梁盖板70的布置也提高了后纵梁10整体的强度。
如图1所示,上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被布置后横梁20与后纵梁10的交汇处(即,后横梁20中心线与后纵梁10中心线的交点),图3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副车架后安装座与后纵梁的耦合状态示意图。如图3所示,副车架后安装座40耦合在横梁连接板30的下表面(也即,横梁连接板30在竖直方向V上的底面)。图4、图5分别示出了图3中沿A-A线、B-B线的剖视图,图6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副车架后安装座4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副车架后安装座40整体上相对于沿宽度方向W的中心呈对称结构,并且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为了便于描述,本文中将把车架后安装座40分成几个部分来分别描述。如图4、图5、图6所示,副车架后安装座40包括底板402以及布置在底板402四周的横向倾斜部403、外横向部404以及一对纵向倾斜部405。具体而言,一对纵向倾斜部405布置在底板402朝向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侧壁上,并且一对纵向倾斜部405分别向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倾斜延伸至后纵梁10并与后纵梁10通过焊接耦合。横向倾斜部403布置在底板402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并且横向倾斜部403向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延伸,并与横梁连接板30通过焊接耦合。外横向部404布置在底板402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外横向部404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至后纵梁10,并与后纵梁10通过焊接耦合。通过横向倾斜部403、外横向部404以及一对纵向倾斜部405分别与后纵梁10或横梁连接板30的耦合,从而使得副车架后安装座40被固定在后纵梁10与后横梁20上。同时,底板402与横梁连接板30之间留有一定空隙,使得副车架后安装座40与横梁连接板30之间形成下空腔401。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402与后纵梁10的距离以及横梁连接板30与横向倾斜部403的耦合位置决定了横向倾斜部403相对于横梁连接板30的倾斜角度。也就是说,横梁连接板30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底板402到横梁连接板30的距离而被调整,即,该倾斜角度的大小可根据具体车型的安装座高度(可由底板402到横梁连接板30的距离体现)调整。横向倾斜部403相对于横梁连接板30倾斜角度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大可以提高后副车架整体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倾斜部403相对于横梁连接板30的倾斜角度可以是45°、60°、75°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横向倾斜部403与横梁连接板30的倾斜角度大于纵向倾斜部405与横梁连接板30的倾斜角度,从而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后横梁20与后纵梁10之间耦合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副车架后安装座40上还可以具有一些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强度。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包括第一安装座加强筋406,第一安装座加强筋406形成在横向倾斜部403上,并且第一安装座加强筋406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延伸。第一安装座加强筋406可以相对于横向倾斜部403的其他部分凸设(例如沿竖直方向V向上突出)或者凹设(例如沿竖直方向V向下凹入)在横向倾斜部403的表面,以提高横向倾斜部403的整体强度。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可以包括第二安装座加强筋407,第二安装座加强筋407形成在外横向部404,并且第二安装座加强筋407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第二安装座加强筋407的数目可以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40也可以包括一对第三安装座加强筋408,一对第三安装座加强筋408被分别形成在一对纵向倾斜部405上,以提高一对纵向倾斜部405的整体强度。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加强筋结构只是示意性的,事实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副车架后安装座40的任意位置上设置加强筋结构以提高副车架后安装座40的整体强度。
图7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的耦合状态示意图,图8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后加强板5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7、图8所示,后加强板50布置在后纵梁10的内部,即被容纳在后纵梁10和副车架后纵梁盖板70形成的空腔结构内。后加强板50相对于长度方向L的中线和宽度方向W的中线呈对称结构,并且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类似于副车架后安装座40,为了便于描述,下文中也将后加强板50分为几个部分来描述。具体而言,后加强板50包括顶板502、以及分别布置在顶板502前后两个侧壁上的一对纵向折弯部503。一对纵向折弯部503分别布置在顶板502朝向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的侧壁上。纵向折弯板沿竖直方向V向下方折弯并与后纵梁10通过焊接耦合。以此方式,一对纵向折弯部503使得顶板502与后纵梁10之间保持一定的空隙,后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之间形成上空腔501。
后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形成的上空腔501以及副车架后安装座40与后纵梁10形成的下空腔401在竖直方向V上相互对应并在后纵梁10的上下两侧合抱成一盒状传力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后纵梁10与后横梁20交汇处的动刚度,并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强度,减少路噪的传递。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50上的纵向折弯部503上还延伸有多个横向凸伸部504。多个横向凸伸部504分为两组,两组横向凸伸部504分为布置在纵向折弯部50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和外侧。横向凸伸部504沿背离顶板502的方向的弯折并与后纵梁10的侧壁贴合,横向凸伸部504与后纵梁10的侧壁耦合,从而进一步的提高了后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的耦合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50还包括一对横向折弯部505,一对横向折弯部505分别布置在顶板502朝向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和外侧的两个侧壁上,一对横向折弯部505相对于顶板502分别向竖直方向V的上方弯折,并与后纵梁10的侧壁通过焊接耦合。
后加强板50上也可以通过设置加强筋以提高后加强板50的整体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50还可以包括一对纵向加强筋506,纵向加强筋506被布置在顶板502上,并沿车辆的长度方向L在顶板502和对应的纵向折弯部503中延伸,也就是说,纵向加强筋506同时布置在顶板502以及纵向折弯部503上,可以提高顶板502与纵向折弯部503之间的强度,进而提高后加强板50的整体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加强板50还可以包括横向加强筋507,横向加强筋507布置在顶板502上,并且横向加强筋507分别沿车辆的宽度方向W从两个横向折弯部505中的一个横向折弯部505穿过顶板502延伸到另一个横向折弯部505。在一些实施例中,一对纵向加强筋506被布置在横向加强筋507的两侧,并且横向加强筋507与纵向加强筋506不相交。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包括布置在底板402上的第一通孔409。与之对应地,后加强板50包括布置在顶板502上的第二通孔508。第一通孔409和第二通孔508在竖直方向V上对齐。第一通孔409和第二通孔508内还同时穿设有一螺栓套60,螺栓套60的两端分别耦合在副车架后安装座40和后加强板50上。从而通过螺栓套60使得副车架后安装座40、后加强板50与后纵梁10进一步的被固定为一整体,从而提高了后副车架整体的强度,也减弱了路噪在后副车架内的传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孔409与第二通孔508的轴线被布置在后纵梁10与后横梁20的交汇处。也就是说,第一通孔409与第二通孔508的轴线穿过后纵梁10中心线与后横梁20中心线的交点,同时第一通孔409与第二通孔508的轴线垂直于后纵梁10中心线与后横梁20中心线所成的平面。以此方式,副车架后安装板与后加强板50可以准确地固定在后纵梁10与后横梁20上,提高了后副车架整体的稳定性。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现,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公开的各实现。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现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现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的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公开的各个实现方式。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副车架后安装座(40),被布置在横梁连接板(30)在竖直方向(V)的底侧并与所述横梁连接板(30)形成下空腔(401),所述横梁连接板(30)被布置为将所述后副车架的后纵梁(10)和后横梁(20)连接,所述后横梁(20)被布置在所述车辆的一对所述后纵梁(10)之间;以及
后加强板(50),被布置在所述后纵梁(10)中,并与所述后纵梁(10)形成上空腔(501),所述后加强板(50)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在所述竖直方向(V)上对齐,以利用所述下空腔(401)和所述上空腔(501)在所述后纵梁(10)和所述后横梁(20)交汇处形成盒状传力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包括:
底板(402),被布置为形成所述下空腔(401)在所述竖直方向(V)的底壁;
横向倾斜部(403),从所述底板(402)向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延伸,并焊接至所述横梁连接板(30);以及
外横向部(404),从所述底板(402)向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外侧延伸至所述后纵梁(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包括:
一对纵向倾斜部(405),分别从所述底板(402)向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倾斜延伸,并且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倾斜部(403)的倾斜度根据所述底板(402)到所述横梁连接板(30)的距离而被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包括:
第一安装座加强筋(406),被形成在所述横向倾斜部(403)上;以及
第二安装座加强筋(407),被形成在所述外横向部(404)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还包括:
一对第三安装座加强筋(408),被分别形成在所述一对纵向倾斜部(405)上。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50)包括:
顶板(502),被布置为形成所述上空腔(501)的顶壁;以及
一对纵向折弯部(503),被布置为从所述顶板(502)在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分别沿朝向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的方向折弯,并且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0)的底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50)还包括:
多个横向凸伸部(504),分别突出于所述一对纵向折弯部(503)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W)上的两侧并且向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L)的前方和后方折弯,以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0)的侧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50)还包括:
一对横向折弯部(505),被布置为从所述顶板(502)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W)的两侧分别沿远离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的方向折弯,并且焊接至所述后纵梁(10)的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50)还包括:
一对纵向加强筋(506),被形成在所述顶板(502)和所述纵向折弯部(503)上,并且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L)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加强板(50)还包括:
横向加强筋(507),被形成为从所述一对横向折弯部(505)中的一个横向折弯部(505)穿过所述顶板(502)并延伸至另一个横向折弯部(505),所述横向加强筋(507)和所述一对纵向加强筋(506)不相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4和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包括第一通孔(409),并且所述后加强板(50)包括第二通孔(508),所述第一通孔(409)和所述第二通孔(508)在所述竖直方向(V)上对齐,以供螺栓套(60)穿过,所述螺栓套(60)的两端分别焊接至所述副车架后安装座(40)和所述后加强板(50)。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409)和所述第二通孔(508)被布置为使得所述螺栓套(60)的中心线与所述后横梁(20)的中心线垂直且相交。
14.一种车辆的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对后纵梁(10),相互平行地沿所述车辆的长度方向(L)延伸;
后横梁(20),布置在所述一对后纵梁(10)之间;
一对横梁连接板(30),被布置在所述后横梁(20)的两端以分别将所述后横梁(20)与所述一对后纵梁(10)连接;以及
一对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装置,所述加强装置的副车架后安装座(40)被耦合至所述横梁连接板(30),并且所述加强装置的后加强板(50)被布置在所述后纵梁(10)中。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后副车架。
CN202321940841.1U 2023-07-21 2023-07-21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Active CN220163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0841.1U CN220163993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0841.1U CN220163993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163993U true CN220163993U (zh) 2023-12-12

Family

ID=89052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0841.1U Active CN220163993U (zh) 2023-07-21 2023-07-21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163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69268B (zh) 侧车身加强结构
KR20210119213A (ko) 차량용 차체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US1180730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15205067U (zh) 前车体传力构造
CN220163993U (zh) 用于车辆的后副车架的加强装置、车辆的后副车架及车辆
CN114802484B (zh) 一种电动汽车后地板结构
CN213566147U (zh) 后轮罩加强结构及车辆
KR20230155703A (ko) 차량용 루프 구조체
KR20220140253A (ko) 차체 스페이스 프레임 플랫폼과 이것이 구비된 차량
JP2000085579A (ja) 鉄道車両用台車枠
CN211167096U (zh) 一种前副车架和车辆
CN219192360U (zh) 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9447147U (zh) 中地板组件、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20905131U (zh) 货车白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9487577U (zh) 车辆前地板下纵梁结构及车辆
CN216232561U (zh) 后副车架结构、横拉杆安装部及车辆
CN213831313U (zh) 车辆电池包安装结构以及车辆
CN215922331U (zh) 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6184307U (zh) 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20764502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5904598U (zh) 用于安装副车架的加强组件和车辆
CN220842678U (zh) 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CN218112793U (zh) 中通道结构、前地板结构以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