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95166U - 光源 - Google Patents

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95166U
CN219995166U CN202320996935.4U CN202320996935U CN219995166U CN 219995166 U CN219995166 U CN 219995166U CN 202320996935 U CN202320996935 U CN 202320996935U CN 219995166 U CN219995166 U CN 219995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eam
unit
light
excitation
fluores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9969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祖强
杨炳柯
张玟珺
李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ppotronic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ppotronic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Appotronic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9969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95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95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95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光源,涉及光学技术领域。该光源包括:发光单元,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束转换单元,设置于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束转换单元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光循环单元,设置于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循环单元用于将第二激发光光束收集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以使光束转换单元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通过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设置光循环单元,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收集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以使光束转换单元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减少了光能量的损失,提升了光源的荧光转换效率。

Description

光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源。
背景技术
在激光光源装置中广泛使用激光光源激发荧光粉产生荧光,由于荧光粉对激发光吸收率有限,存在部分激发光未被荧光粉转化为荧光并被散射。在激光光源装置中对激发光的不完全吸收造成了光能量的损失,使得激光光源装置的荧光转换效率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源,包括:发光单元,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束转换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所述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光循环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收集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可选地,所述光源还包括光束引导单元,所述光束引导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所述发光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输出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可选地,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为用于透射输出所述荧光光束的二向色片,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一侧,且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之间,所述光循环单元为具有通孔的曲面反射镜;所述光循环单元的所述通孔用于透过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至所述光束引导单元;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反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反射回所述光循环单元;所述曲面反射镜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所述光束引导单元;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光循环单元汇聚反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沿所述第二方向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
可选地,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荧光层以及反射层;所述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所述反射层用于将所述荧光光束以及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沿第三方向反射回所述光束引导单元,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可选地,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一侧,且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所述光循环单元为具有通孔的曲面反射镜;所述光循环单元的所述通孔用于透过所述光束引导单元导入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所述曲面反射镜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反射回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可选地,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荧光层以及分光层:所述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所述分光层设置于所述荧光层与所述光循环单元之间,所述分光层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反射回所述荧光层,以使所述荧光层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
可选地,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为用于透射输出所述荧光光束的二向色片,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二侧,所述光循环单元为曲面反射镜,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透明荧光层;所述光循环单元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透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以及所述荧光光束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所述透明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且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透射至所述光循环单元,以使所述光循环单元对至少部分所述荧光光束以及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反射。
可选地,所述光束转换单元还包括修色层,所述修色层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出射所述荧光光束的一侧,所述修色层用于在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出射所述荧光光束时过滤所述荧光光束中的杂光。
可选地,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蓝紫光发光二极管、蓝光激光器或者蓝紫光激光器。
可选地,所述光源还包括收集透镜单元、第一匀光透镜单元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所述收集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且位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所述收集透镜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所述第一匀光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之间,所述第一匀光透镜单元用于将所述发光单元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至所述光束引导单元;所述第二匀光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荧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第二匀光装置用于对所述荧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
本申请提供的光源包括:发光单元,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束转换单元,设置于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束转换单元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光循环单元,设置于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循环单元用于将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以使光束转换单元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设置光循环单元,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以使光束转换单元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减少了光能量的损失,提升了光源的荧光转换效率;同时设置光循环单元能够提升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汇聚效果,进一步减少了光能量的损失。
本申请的这些方面或其他方面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会更加简明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束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照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1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源10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10包括发光单元11、光束转换单元12以及光循环单元13。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1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发光单元11包括但不限于蓝光发光二极管、蓝紫光发光二极管、蓝光激光器或者蓝紫光激光器,且发光单元可以为单颗蓝光发光二极管或蓝紫光发光二极管、多颗或多组蓝光发光二极管、多颗或多组蓝紫光发光二极管、一个蓝光激光器或蓝紫光激光器以及一组蓝光激光器或蓝紫光激光器。
进一步地,光束转换单元12设置于发光单元11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荧光光束以及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作为第二激发光光束输出至光循环单元13。其中,光束转换单元12含有均匀分布的受激发产生红、黄、绿色、红外或任意组合光的荧光粉颗粒,在蓝光激发光光束、紫光激发光光束或波长小于其波长的其它任意激发光光束的激发下发出荧光光束。
可选地,设置于第二激发光光束光路上的光循环单元13用于将接收到的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收集并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1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12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即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被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12进行转换。光束转换单元12将至少部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此时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被再次输出至光循环单元13,从而被光循环单元13收集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12进行荧光转换。基于此,实现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循环导入至光束转换单元12进行荧光转换,提升了第一激发光光束的荧光转换效率,且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不会回到发光单元11,减少了光源10的散热性能,提升了光源1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光源10可被用于照明、投影显示及汽车车灯等应用场景,即本申请的光源10可被设置于舞台灯、激光荧光电视、激光荧光投影、汽车前灯等产品中。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0还可包括光束引导单元14,该光束引导单元14设置于发光单元11和光束转换单元12之间,且光束引导单元14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12的第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循环单元13亦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12的第一侧,且光循环单元13位于发光单元11与光导单元之间。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循环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光循环单元13为具有通孔131的曲面反射镜132。
可选地,当光源10中的发光单元11从第一方向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第一激发光光束透过光循环单元13的通孔131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14。光束引导单元14用于将第一方向输入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12,且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光束转换单元12用于将光束引导单元14从第二方向导入的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将荧光光束以及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反射回光束引导单元14。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为第二激发光光束,即光束转换单元12沿第三方向将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14,且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光束引导单元14接收到从第三方向输入的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后,将荧光光束透射输出,并将第二激发光光束沿第四方向引导至光循环单元13与发光单元11相背的一侧,且第四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光束引导模块单元14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45度角进行设置,且光束引导模块单元14可以通过镀膜工艺设置为二向色片,二向色片能够选择性地通过一小范围颜色的光并反射其它颜色的光。至少部分第一颜色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被光束转换单元12转换为第二颜色的荧光光束时,通过使用为二向色片的光束引导单元14能够对接收到的第二颜色的荧光光束以及第一颜色的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光束分离,光束引导单元14能够透射输出第二颜色的荧光光束,并对第一颜色的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反射。
可选地,光循环单元13与发光单元11相背的一侧设置有反射膜,为的曲面反射镜132,曲面反射镜132将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汇聚并反射回光束引导单元14。光束引导单元14将光循环单元13汇聚反射的第二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12,以使光束引导单元14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荧光转换。
可选地,光循环单元13的曲面反射镜132上的反射膜可以为反射率较高的高反铝、反射镜或反光碗,在此不做限制。基于光束引导单元14沿第四方向引导至光循环单元13的第二激发光光束中存在大角度的光线,若用于实现光循环的光循环单元13为平面镜,大角度的光线易被平面镜收集反射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14的边界外,无法被光束引导单元14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12。通过设置光循环单元13的曲率大小,能够对第二激发光光束中至少部分大角度的光线进行汇聚反射,减小大角度的光线反射回光束引导单元14的光束角度。基于此,光循环单元13能够将第二激发光光束中至少部分大角度的光线反射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14的边界内,以被光束引导单元14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12,提升了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循环效果,从而提高了第一激发光光束的荧光转换效率。
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束转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光束转换单元12包括荧光层121以及反射层122。其中,荧光层121被设置于反射层122与光束引导单元14之间,荧光层121上含有均匀分布的荧光粉颗粒,荧光层121用于将光束转换单元12接收到的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荧光光束。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被反射层122沿第三方向反射回光束引导单元14。
可选地,光束转换单元12还可以包括修色层123,修色层123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12出射荧光光束的一侧,即修色层123设置于荧光层122与光束引导模块单元14之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修色层123用于在光束转换单元12输出荧光光束时对荧光光束中的杂光进行过滤,提高光源10输出的荧光光束的质量。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光单元11产生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中可能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光,这些具有极高能量的短波光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从而引起视力损伤。如此,通过在光束转换单元12中设置的修色层123对短波光进行过滤,能够避免短波光对人体造成伤害。
可选地,光源10还可包括收集透镜单元15,收集透镜单元15设置于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且位于光束引导单元14与光束转换单元12之间,收集透镜单元15用于将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至光束转换单元12。
可选地,光源10还可包括第一匀光透镜单元16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17。其中,第一匀光透镜单元16设置于发光单元11与光束引导单元14之间,第一匀光透镜单元16用于将发光单元11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14。第一匀光透镜单元16可以为散色片或复眼透镜,在此不做限制,第一匀光透镜单元16用于对发光单元11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束角度进行调整,实现对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匀光处理,提高输入至光束引导单元14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匀光透镜单元17设置于荧光光束的光路上,且第二匀光透镜单元17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14背离光束转换单元12的一侧,第二匀光装置用于对荧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提升光源10出射光的均匀性。其中,第二匀光透镜单元17可以为散色片或复眼透镜,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的光源10包括:发光单元11,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束转换单元12,设置于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束转换单元12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光循环单元13,设置于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光循环单元13用于将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1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12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如此,通过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设置光循环单元13,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1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12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提高了光源10的荧光转换效率,同时提升了光源10的输出光亮度;通过提高设置光循环单元13的曲率,能够提升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汇聚效果,减少光能量的损失;同时仅通过在光源10中进行光循环单元13的设置,能够实现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过改变光束转换单元12的结构,能够改变光源10中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进而可改变光循环单元13的结构与在光源10中的位置设置,使得光循环单元13的位置与结构不受限。
请参照图4,图4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4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源20进行详细阐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20包括发光单元21、光束转换单元22以及光循环单元23。
可选地,发光单元21用于从第一方向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源20还包括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22的第一侧的光束引导单元24,光束引导单元24用于将第一方向输入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22。光束转换单元22用于将光束引导单元24从第二方向导入的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
在本实施例中,光束转换单元22包括透明荧光层221。透明荧光层221可以为荧光陶瓷或者掺杂有荧光粉颗粒的玻璃,在此不做限制。透明荧光层221用于将光束转换单元22接收到的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荧光光束,并将第二激发光光束透射至光循环单元23。
可选地,透明荧光层221上的荧光粉颗粒将光束引导单元24从第二方向导入的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荧光激发。由于荧光粉颗粒的散射作用,部分荧光光束沿第三方向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24,第二激发光光束以及另一部分荧光光束沿第二方向透射输出至光循环单元23,以使光循环单元23对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反射。
在本实施例中,光循环单元23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22的第二侧。光循环单元23为曲面反射镜,用于将光束转换单元22透射输出的第二激发光光束以及荧光光束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2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22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并输出荧光光束至光束引导单元24。其中,通过设置光循环单元23的曲率,能够调整第二激发光光束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22的光束角度,提升光束转换单元22对第二激发光光束的收集效果,从而提升光源20的荧光转换效率,且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不会回到发光单元21,减少了光源20的散热性能,提升了光源20的可靠性。
可选地,光束引导单元24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45度角进行设置,且本实施例中光束引导单元24为二向色片。通过使用为二向色片的光束引导单元24能够将发光单元21从第一方向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反射输出至光束转换单元22,并能够将光束转换单元22沿第三方向输出的荧光光束进行透射输出。
可选地,光源20还可包括收集透镜单元25、第一匀光透镜单元26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27。收集透镜单元25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24与光束转换单元22之间,收集透镜单元25用于对光束引导单元24沿第二方向输出至光束转换单元22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汇聚,以减少光束转换单元22接收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荧光激发时的光能量损失,同时通过减小光束引导单元24、收集透镜单元25以及光束转换单元22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减少荧光光束的光能量损失,提高荧光光束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第一匀光透镜单元26设置于发光单元21的出光处,第一匀光透镜单元26用于将发光单元21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24,提高输入至光束引导单元24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均匀性。第二匀光透镜组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24背离光束转换单元22的一侧,第二匀光装置用于对荧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提升光源20出射荧光光束的均匀性。其中,第一匀光透镜单元26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27可以为散色片或复眼透镜,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设置光循环单元23,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2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22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减少光能量的损失,提高了光源20的荧光转换效率,同时提升了光源20的光效;并且,通过改变光束转换单元22的结构,使得光循环单元23在光源20中的位置与结构可跟随改变。
请参照图5,图5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下面将结合图5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源30进行详细阐述。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光源30包括发光单元31、光束转换单元32以及光循环单元33。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单元31用于从第一方向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光源30还包括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32的第一侧的光束引导单元34。其中,光束引导单元34可以为平面反射镜,光束引导单元34分别与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呈45度角进行设置,光束引导单元34用于将第一方向输入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32。
进一步地,光循环单元33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32的第一侧,且光循环单元33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34与光束转换单元32之间,光循环单元33为具有通孔331的曲面反射镜332。其中,当光束引导单元34将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光束转换单元32,第一激发光光束透过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34与光束转换单元32之间的光循环单元33的通孔331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34。
在本实施例中,光源30还包括设置于光束引导单元34与光循环单元33之间的收集透镜单元35,收集透镜单元35可以为中间较厚、周边较薄的正透镜,收集透镜单元35用于对光束引导单元34沿第二方向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输出至光循环单元33的通孔331,提升输入至光循环单元33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汇聚程度,使得光循环单元33的通孔331能够透过更多的第一激发光光束。
可选地,本实施例的光束转换单元32包括荧光层321以及分光层322。其中,分光层322设置于荧光层321与光循环单元33之间,分光层322用于透射输出小于预设角度的光束以及反射大于预设角度的光束。被收集透镜单元35汇聚后透过光循环单元33的通孔331,进而输入至光束转换单元32的分光层322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束角度小于预设角度,分光层322透射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至荧光层321。荧光层321用于将至少部分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荧光光束,荧光光束沿第三方向输出。
可选地,光束转换单元32还可以包括修色层323,修色层323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32出射荧光光束的一侧,修色层323用于在光束转换单元32输出荧光光束时对荧光光束中的杂光进行过滤,提高光源30输出的荧光光束的质量。
进一步地,由于荧光层321上涂布着的荧光粉颗粒的散射作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作为第二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散射回分光层322。光束角度大于或等于预设角度的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被分光层322反射回荧光层321,以使荧光层321将该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激发为荧光光束;光束角度小于预设角度的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被分光层322透射输出至光循环单元33。
在本实施例中,光循环单元33与光束引导单元34相背的一侧设置有反射膜,为曲面反射镜332,光循环单元33的曲面反射镜332将分光层322透射输出的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汇聚并反射回光束引导单元34,以使光束转换单元32对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基于此,光循环单元33对分光层322透射输出的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汇聚反射时,能够将至少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束角度调整至小于预设角度,分光层322透射输出该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至荧光层321,以使荧光层321将该部分第二激发光光束激发为荧光光束,提升了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循环效果,从而提高了对第一激发光光束的荧光转换效率。
可选地,光源30还可包括第一匀光透镜单元36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37。第一匀光透镜单元36设置于发光单元31的出光处,第一匀光透镜单元36用于将发光单元31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至光束引导单元34,提高输入至光束引导单元34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均匀性。第二匀光透镜组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32的第二侧,第二匀光装置用于对光束转换单元32输出的荧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提升光源30出射荧光光束的均匀性。其中,第一匀光透镜单元36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37可以为散色片或复眼透镜,在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光源30还可包括第二收集透镜组38,第二收集透镜组38设置于光束转换单元32与第二匀光透镜组之间,第二收集透镜组38用于对光束转换单元32输出的荧光光束进行发散,以避免输入至第二匀光透镜组的荧光光束存在光斑,导致光源30出射的荧光光束不均匀。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设置光循环单元33,将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光束转换单元32,以使光束转换单元32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提升了对未转换的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循环效果,从而提高了对第一激发光光束的荧光转换效率,减少光能量的损失。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单元,用于输出第一激发光光束;
光束转换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转换成荧光光束,并输出所述荧光光束以及第二激发光光束,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为未转换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
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光循环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收集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还包括光束引导单元,所述光束引导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和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
所述发光单元用于沿第一方向输出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
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沿第二方向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为用于透射输出所述荧光光束的二向色片,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一侧,且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之间,所述光循环单元为具有通孔的曲面反射镜;
所述光循环单元的所述通孔用于透过所述第一方向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至所述光束引导单元;
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反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反射回所述光循环单元;
所述曲面反射镜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所述光束引导单元;
所述光束引导单元用于将所述光循环单元汇聚反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沿所述第二方向引导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荧光层以及反射层;
所述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
所述反射层用于将所述荧光光束以及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沿第三方向反射回所述光束引导单元,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一侧,且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所述光循环单元为具有通孔的曲面反射镜;
所述光循环单元的所述通孔用于透过所述光束引导单元导入的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
所述曲面反射镜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反射回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汇聚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荧光层以及分光层:
所述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
所述分光层设置于所述荧光层与所述光循环单元之间,所述分光层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反射回所述荧光层,以使所述荧光层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为用于透射输出所述荧光光束的二向色片,所述光循环单元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的第二侧,所述光循环单元为曲面反射镜,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包括透明荧光层;
所述光循环单元用于将所述光束转换单元透射的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以及所述荧光光束反射回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以使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对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转换;
所述透明荧光层用于将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激发为所述荧光光束,且用于将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透射至所述光循环单元,以使所述光循环单元对至少部分所述荧光光束以及所述第二激发光光束进行反射。
8.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还包括修色层,所述修色层设置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出射所述荧光光束的一侧,所述修色层用于在所述光束转换单元出射所述荧光光束时过滤所述荧光光束中的杂光。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蓝光发光二极管、蓝紫光发光二极管、蓝光激光器或者蓝紫光激光器。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还包括收集透镜单元、第一匀光透镜单元以及第二匀光透镜单元;
所述收集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的光路上,且位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与所述光束转换单元之间,所述收集透镜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激发光光束汇聚至所述光束转换单元;
所述第一匀光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光束引导单元之间,所述第一匀光透镜单元用于将所述发光单元输出的第一激发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后输出至所述光束引导单元;
所述第二匀光透镜单元设置于所述荧光光束的光路上,所述第二匀光透镜单元用于对所述荧光光束进行匀光处理。
CN202320996935.4U 2023-04-26 2023-04-26 光源 Active CN219995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6935.4U CN219995166U (zh) 2023-04-26 2023-04-26 光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996935.4U CN219995166U (zh) 2023-04-26 2023-04-26 光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95166U true CN219995166U (zh) 2023-11-10

Family

ID=88619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996935.4U Active CN219995166U (zh) 2023-04-26 2023-04-26 光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951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57752B (zh) 光源***及投影装置
US11592159B2 (en) Light source system and lighting apparatus
EP3792690A1 (en) Light source system, projection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CN217034495U (zh) 激光光源***和投影设备
CN110389486B (zh) 光源装置及显示设备
US11153545B2 (en) Projection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thereof
CN116430662A (zh) 一种光源***及投影设备
CN111176063A (zh) 一种激光光源模组
WO2021139501A1 (zh) 光源结构、色轮及投影装置
CN219995166U (zh) 光源
CN217639785U (zh) 一种多光源激光光源装置及投影***
CN218480555U (zh) 一种激光合光装置以及光源
CN113494685A (zh) 照明装置
CN214840175U (zh) 一种大功率白光激光模组
CN110865502A (zh) 一种激光光源装置及激光投影***
CN111198475A (zh) 一种蓝光产生方法及照明***
CN211403089U (zh) 一种激光光源模组
CN106681090B (zh) 光源模组和投影设备
WO2020151628A1 (zh) 光源***及包括该光源***的照明装置
CN218480476U (zh) 一种基于光转换材料的发光光源
CN218863999U (zh) 一种照明装置及照明灯具
CN219831602U (zh) 一种光源***及投影设备
CN212987113U (zh) 一种高亮度照明装置
CN218441864U (zh) 一种反射式大功率激光照明模组
CN214335376U (zh) 一种激光照明装置的光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