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9491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9491U
CN219959491U CN202321109924.6U CN202321109924U CN219959491U CN 219959491 U CN219959491 U CN 219959491U CN 202321109924 U CN202321109924 U CN 202321109924U CN 219959491 U CN219959491 U CN 2199594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in
connection terminal
elastic contact
cavity
electrical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992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宗明
陈益斌
肖大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CCP Contact Prob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992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94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9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94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及装配于绝缘基座的第一电连接端子、第二电连接端子和中间导电转接片。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各具有对外显露的外接端及内置于绝缘基座中的内接端;中间导电转接片包含转接片体及设于转接片体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第一弹性触脚朝靠近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第二弹性触脚朝靠近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以确保第一电连接端子与第二电连接端子之间导电稳定性,并具有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电器连接器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通过电器连接器而实现电子元器件与电子元器件之间的电性连接,满足充放电或数据传输的要求。
目前,在现有的电器连接器中,它包含绝缘基座及装配于绝缘基座的FPC、实心探针和弹性探针,实心探针和弹性探针各具有分别从绝缘基座的不同平面露出绝缘基座的外接端及内置于绝缘基座的内接端,内接端伸向FPC并与FPC焊接固定,由FPC实现实心探针和弹性探针的导电连接。
但是,由于实心探针与弹性探针之间用FPC进行转接,且FPC需要与实心探针和弹性探针焊接,这样存在成本高、装配复杂且无法根据需要使FPC分别与实心探针和弹性探针断开的缺陷。
因此,急需要一种电连接器来克服上述的一个或多个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本低且导电稳定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及装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电连接端子、第二电连接端子和中间导电转接片。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各具有对外显露的外接端及内置于所述绝缘基座中的内接端;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包含转接片体及设于所述转接片体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所述第一弹性触脚朝靠近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所述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触脚朝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所述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触脚远离所述转接片体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触脚远离所述转接片体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弹性抵接。
较佳地,所述转接片体开设有首尾呈敞开布置的第一分隔环槽和第二分隔环槽,所述转接片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分隔环槽中的第一悬置部及位于所述第二分隔环槽中的第二悬置部,所述第一悬置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悬置部与所述第二弹性触脚固定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触脚相对所述第一悬置部倾斜布置,所述第一弹性触脚还沿该第一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悬置部彼此面对,所述第二弹性触脚相对所述第二悬置部倾斜布置,所述第二弹性触脚还沿该第二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悬置部彼此面对。
较佳地,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与所述第一悬置部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触脚与所述第二悬置部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外接端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面对外显露,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外接端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面对外显露,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沿所述第一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相隔开,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于所述转接片体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两者的内接端之间。
较佳地,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与所述绝缘基座可拆卸的装配连接。
较佳地,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可沿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所述绝缘基座或从所述绝缘基座取出。
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包括模块座,所述转接片体装配于所述模块座,以使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与所述模块座共同组成一弹片模组,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两者从所述模块座的侧向对外显露,所述绝缘基座开设有供所述弹片模组沿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或取出所述绝缘基座的装配腔,所述装配腔贯穿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布置,所述第三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布置,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位于所述装配腔内。
较佳地,所述装配腔包含与所述模块座配合的主配腔、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配合的第一分配腔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触脚配合的第二分配腔,所述主配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分配腔和第二分配腔连通,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位于所述第一分配腔,所述第二弹性触脚位于所述第二分配腔,所述模块座位于所述主配腔,所述模块座的侧壁上设有凸出该侧壁并与所述主配腔之腔壁相抵接的凸筋,所述凸筋在所述模块座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中间导电转接片包含转接片体及设于转接片体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第一弹性触脚朝靠近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第二弹性触脚朝靠近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使得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通过顶推中间导电转接片的第一弹性触脚做靠近转接片体的方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一弹性触脚弹性抵接,使得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通过顶推中间导电转接片的第二弹性触脚做靠近转接片体的方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二弹性触脚弹性抵接,从而使得中间导电转接片分别与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的接触更稳定,进而确保第一电连接端子与第二电连接端子之端导电稳定性,此外,还避免采用FPC作为转接以及作为转接时需要焊接操作,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还具有成本低及装配简单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在弹片模组移出绝缘基座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沿箭头B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图4是沿图3中C-C线段剖切后的内部图。
图5是图3在隐藏弹片模组后的平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的弹片模组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弹片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弹片模片沿模块座内的箭头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中的中间导电转接片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中间导电转接片在另一角度时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中间导电转接片沿其内的箭头所指方向观看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基座10及装配于绝缘基座10的第一电连接端子20、第二电连接端子30和中间导电转接片40。第一电连接端子20具有对外显露的外接端21及内置于绝缘基座10中的内接端22,第二电连接端子30具有对外显露的外接端31及内置于绝缘基座10中的内接端32,较优的是,于图1至图5中,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外接端21从绝缘基座10的第一侧面12对外显露,例如,将外接端21做成与第一侧面12平齐而对外显露,状态见图4所示,当然,也可以将外接端21做成凸出第一侧面12或相对第一侧面12内缩而对外显露,故不以图4所示为限;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外接端31从绝缘基座10的第二侧面13对外显露,例如,将外接端31做成伸出第二侧面13而对外显露,状态见图4所示,当然,也可以将外接端31做成与第二侧面13平齐或相对第二侧面13内缩而对外显露,故不以图4所示为限;另,第一侧面12与第二侧面13相对布置,即在图4中,第一侧面12为绝缘基座10的左侧面,而第二侧面13为绝缘基座10的右侧面,下面提及的第三侧面14为绝缘基座10的上侧面,但不以图4所示为限。
同时,于图4和图11中,中间导电转接片40包含转接片体41及设于转接片体41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第一弹性触脚42朝靠近第一电连接端子20之内接端22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41并与该内接端22弹性抵接,第二弹性触脚43朝靠近第二电连接端子30之内接端32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41并与该内接端32弹性抵接;具体地,于图4和图11中,第一弹性触脚42远离转接片体41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第一电连接端子20之内接端22的第一弯曲部421,第一弯曲部421与第一电连接端20的内接端22弹性抵接,以借助第一弯曲部421,使得第一弹性触脚42沿箭头A所指方向与第一电连接端20的内接端22之间的弹性抵触更稳定可靠;第二弹性触脚43远离转接片体41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第二电连接端子30之内接端32的第二弯曲部431,第二弯曲部431与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32弹性抵接,以借助第二弯曲部431,使得第二弹性触脚43沿箭头A所指相反方向与第二电连接端30的内接端32之间的弹性抵触更稳定可靠。更具体地,如下:
如图7、图9及图10所示,转接片体41开设有首尾呈敞开布置的第一分隔环槽411和第二分隔环槽412,较优的是,于图9和图10,第一分隔环槽411和第二分隔环槽412两者的敞开处朝上布置,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分隔环槽411和第二分隔环槽412两者的敞开处朝向还可为其它,故不以图9和图10所示为限;转接片体41具有位于第一分隔环槽411中的第一悬置部413及位于第二分隔环槽412中的第二悬置部414,第一悬置部413与第一弹性触脚42固定连接,第二悬置部414与第二弹性触脚43固定连接,以借助第一悬置部413,使得第一电连接端子21的内接端22更容易地顶推第一弹性触脚42做靠近转接片体41的弹性变形,从而使得第一弹性触脚42与内接端22之间的弹性抵接更稳定,故导电更稳定并抗振。具体地,于图4、图9及图10中,第一弹性触脚42相对第一悬置部413倾斜布置,第一弹性触脚42还沿该第一弹性触脚42的凸出方向(即箭头A所指方向)与第一悬置部413彼此面对,第二弹性触脚43相对第二悬置部414倾斜布置,第二弹性触脚43还沿该第二弹性触脚43的凸出方向(即箭头A所指相反方向)与第二悬置部414彼此面对,这样设计一方面增加第一弹性触脚42与内接端22之间弹性抵接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弹性触脚43与内接端32之间的弹性抵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当中间导电转接片40与绝缘基座10做与可拆卸时,此时便于中间导电转接片40在装入绝缘基座10的过程中使得内接端22相对地沿着第一弹性触脚43滑移至与第一弯曲部421相抵接的位置,以及使得内接端32相对地沿第二弹性触脚43滑移至第二弯曲部431相抵接的位置,状态见图4所示。更具体地,于图9和图10中,第一弹性触脚42与第一悬置部413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第二弹性触脚43与所述第二悬置部414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以确保中间导电转接片40能由同一板材通过冲切折弯工艺制造而成,避免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一弯曲部421之间及第二弹性触脚43和第二弯曲部431之间采用焊接、铆接等进行固定,故简化了中间导电转接片40的制作过程。
如图4所示,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内接端22沿第一弹性触脚42的凸出方向与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内接端32相隔开,此时,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于转接片体41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且中间导电转接片40位于第一电连接端子2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两者的内接端22(32)之间,状态见图4所示,以使得中间导电转接片40从相对的两侧分别与内接端22和内接端32弹性抵接,确保中间导电转接片40导电稳定性及弹性抵触受力的均匀性。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4展示了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外接端21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外接端31分别从绝缘基座10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对外显露,但是,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使外接端21和外接端31从绝缘基座10的同一侧面(例如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或下面描述到的第三侧面14)对外显露,此时,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则在转接片体41上呈同侧布置;另,也可以将外接端21和外接端31从绝缘基座10相邻的侧面对外显露,例如,外接端21从第一侧面12对外显露,此时,外接端31可从第三侧面14对外显露,对应地,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于转接片体41上呈相邻的异侧布置,故不以图4所示为限。
如图1至图4所示,中间导电转接片40与绝缘基座10可拆卸的装配连接,以便于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后续的维修、拆卸换装等操作。具体地,于图1、图2及图4中,中间导电转接片40可沿与第一弹性触脚42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绝缘基座10或从绝缘基座10取出,例如,当要将图1中的中间导电转接片40从绝缘基座10取出时,此时沿图1中的箭头B所指相反方向将中间导电转接片40连同下面描述到的模块座50一起拔出即可,拔出后的状态见图2所示;当要将图2所示的中间导电转接片40连同模块座50一起装入绝缘基座10时,此时沿图2中的箭头B所指方向使模块座50连同中间导电转接片40一起***绝缘基座10即可,装配后的状态见图1所示。
其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为了进一步提高中间导电转接片40装入或从绝缘基座10取出操作的便捷性,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还包括模块座50,转接片体41装配于模块座50,以使中间导电转接片40与模块座50共同组成一弹片模组100a,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两者从模块座50的侧向对外显露;绝缘基座10开设有供弹片模组100a沿与第一弹性触脚42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或取出绝缘基座10的装配腔11,装配腔11贯穿绝缘基座10的第三侧面14,第三侧面14分别与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相邻布置,第一电连接端子2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内接端22(32)位于装配腔11内。具体地,如图1至图5所示,装配腔11包含与模块座50配合的主配腔111、与第一弹性触脚42配合的第一分配腔112及与第二弹性触脚43配合的第二分配腔113,主配腔111分别与第一分配腔112和第二分配腔113连通,较优的是,当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内接端22沿箭头A所指方向与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内接端32相隔开时,此时,第一分配腔112以主配腔111为中心与第二分配腔113呈相对的异侧布置,即是说,第一分配腔112、第二分配腔113及主配腔111三者的位置关系是由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内接端22与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内接端32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第一弹性触脚42位于第一分配腔112,第二弹性触脚43位于第二分配腔113,模块座50位于主配腔111,模块座50的侧壁51上设有凸出该侧壁51并与主配腔111之腔壁1111相抵接的凸筋52,状态见图3所示,且凸筋52在模块座50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状态可见图6至图8所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避免模块座50四周的侧壁51各与主配腔111的腔壁1111紧密配合,一方面可降低模块座10的侧壁51精度要求,并便于侧壁51的制造加工,另一方面还使得弹片模组100a于装配腔11的装配或拆卸操作更顺畅。
另,为使得中间导电转接片40与模块座50之间也可拆卸,于图6和图7中,模块座50开设有沿第一弹性触脚42的凸出方向贯穿模块座50的避让空间53,避免空间53还向上贯穿模块座50,模块座50还开设有位于避让空间53的相对两侧旁并与避让空间53相通的嵌设空间54,转接片体41插置于嵌设空间54内,且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位于避让空间53处,状态见6所示。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中间导电转接片40包含转接片体41及设于转接片体41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42和第二弹性触脚43,第一弹性触脚42朝靠近第一电连接端子20之内接端22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41并与该内接端22弹性抵接,第二弹性触脚43朝靠近第二电连接端子30之内接端32的方向悬空地凸出转接片体41并与该内接端32弹性抵接,使得第一电连接端子20的内接端22通过顶推中间导电转接片40的第一弹性触脚42做靠近转接片体41的方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一弹性触脚42弹性抵接,使得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内接端320通过顶推中间导电转接片40的第二弹性触脚43做靠近转接片体41的方向弹性变形而与第二弹性触脚43弹性抵接,从而使得中间导电转接片40分别与第一电连接端子2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的接触更稳定,进而确保第一电连接端子20与第二电连接端子30之端导电稳定性,此外,还避免采用FPC作为转接以及作为转接时需要焊接操作,故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0还具有成本低及装配简单的优点。
值得注意者,虽然附图所展示的第一电连接端子2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各为沿箭头D所指方向间隔排列的3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而为其它数量,故不以附图为限;另,虽然附图所展示的第一电连接端子20为直形的实心探针而第二电连接端子30为直形的弹性探针,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第一电连接端子20和第二电连接端子30还可为其它结构。此外,于图11中,第一弯曲部421与转接片体41相隔开以形成第一缺口44,以借助第一缺口44,使得第一弹性触脚42与转接片体41单边连接,为内接端22顶推第一弹性触脚42朝靠近转接片体41做弹性形变时提供空间,更利于内接端22顶推第一弹性触脚42朝靠近转接片体41做弹性形变;第二弯曲部431与转接片体41相隔开以形成第二缺口45,以借助第二缺口45,使得第二弹性触脚43与转接片体41单边连接,为内接端32顶推第二弹性触脚43朝靠近转接片体41做弹性形变时提供空间,更利于内接端32顶推第二弹性触脚43朝靠近转接片体41做弹性形变。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及装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各具有对外显露的外接端及内置于所述绝缘基座中的内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装配于所述绝缘基座的中间导电转接片,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包含转接片体及设于所述转接片体上的导电的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所述第一弹性触脚朝靠近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所述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触脚朝靠近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方向悬空地凸出所述转接片体并与该内接端弹性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远离所述转接片体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第一弯曲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弹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触脚远离所述转接片体的位置具有悬空且凸向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之内接端的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二弯曲部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弹性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片体开设有首尾呈敞开布置的第一分隔环槽和第二分隔环槽,所述转接片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分隔环槽中的第一悬置部及位于所述第二分隔环槽中的第二悬置部,所述第一悬置部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悬置部与所述第二弹性触脚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相对所述第一悬置部倾斜布置,所述第一弹性触脚还沿该第一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一悬置部彼此面对,所述第二弹性触脚相对所述第二悬置部倾斜布置,所述第二弹性触脚还沿该第二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悬置部彼此面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与所述第一悬置部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弹性触脚与所述第二悬置部共同形成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外接端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面对外显露,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外接端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面对外显露,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沿所述第一弹性触脚的凸出方向与所述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相隔开,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于所述转接片体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位于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两者的内接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与所述绝缘基座可拆卸的装配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可沿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所述绝缘基座或从所述绝缘基座取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模块座,所述转接片体装配于所述模块座,以使所述中间导电转接片与所述模块座共同组成一弹片模组,所述第一弹性触脚和第二弹性触脚两者从所述模块座的侧向对外显露,所述绝缘基座开设有供所述弹片模组沿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之凸出方向相交的方向装入或取出所述绝缘基座的装配腔,所述装配腔贯穿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三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相对布置,所述第三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邻布置,所述第一电连接端子和第二电连接端子的内接端位于所述装配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腔包含与所述模块座配合的主配腔、与所述第一弹性触脚配合的第一分配腔及与所述第二弹性触脚配合的第二分配腔,所述主配腔分别与所述第一分配腔和第二分配腔连通,所述第一弹性触脚位于所述第一分配腔,所述第二弹性触脚位于所述第二分配腔,所述模块座位于所述主配腔,所述模块座的侧壁上设有凸出该侧壁并与所述主配腔之腔壁相抵接的凸筋,所述凸筋在所述模块座上呈相对的异侧布置。
CN202321109924.6U 2023-05-09 2023-05-09 电连接器 Active CN219959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9924.6U CN219959491U (zh) 2023-05-09 2023-05-09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9924.6U CN219959491U (zh) 2023-05-09 2023-05-09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9491U true CN219959491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442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9924.6U Active CN219959491U (zh) 2023-05-09 2023-05-09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94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2860B2 (en) Connector
CN101820125B (zh) 具有转换功能的表面安装同轴连接器
EP3660985A1 (en) Connector
JP2000223216A (ja) 小型コネクタ
KR20060039930A (ko) 커넥터
US20140302723A1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US8137138B2 (en) Housing base for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683929B (zh) 射频连接器
CN114207950B (zh) 电插塞式连接器
CN219959491U (zh) 电连接器
CN110391562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10635328B (zh) 一种转接连接器以及包含该转接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US6217352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s having dual biased contact pins
CN116544700A (zh) 电连接器
CN111326878A (zh) 电连接器
CN217036067U (zh) 一种连接器的接线端子和连接器
CN211404810U (zh) 用于高压连接器的高压互锁机构
CN220122156U (zh) 印刷电路板组件和连接器组件
CN101162807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20086442U (zh) 一种连接器母端端子结构
CN111106478A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2626388U (zh) 电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17788923U (zh) 一种ssmp浮动转接器
CN219067274U (zh) 连接器组件
EP4235975A1 (en) Plug, connector, and recepta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