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55257U -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55257U
CN219955257U CN202321103290.3U CN202321103290U CN219955257U CN 219955257 U CN219955257 U CN 219955257U CN 202321103290 U CN202321103290 U CN 202321103290U CN 219955257 U CN219955257 U CN 2199552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ace
array module
heat conduction
heat s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329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易仑
莫德仪
苏晓
唐昌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lin Zhish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329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552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552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552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及灯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散热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背;所述第一端面用于安装待散热器件;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一散热体排列而成的第一导热阵列模块,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均存在有间隔,以实现四面通风。该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突出,有利于快速导热,使得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平均,有利于改善局部积热的情况。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背景技术
影视灯等大功率灯具在工作时,需要利用散热器对灯珠进行散热,避免因灯珠过热出现无法正常工作或使用寿命缩减的情况。
现在的散热器采用散热鳍片增加散热面积,散热鳍片都是朝向同一方向延伸,这就导致下风口的位置会出现过热的情况,继而影响到散热的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散热器及灯具,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散热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背;
所述第一端面用于安装待散热器件;
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一散热体排列而成的第一导热阵列模块,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均存在有间隔,以实现四面通风。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风扇,其中,
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端齐平,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面,所述安装腔的侧面被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所包围,其中,所述散热风扇为无框风扇;或
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且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位于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当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腔,采用无框的散热风扇并安装于安装腔内,可以有效地缩小散热体整体的大小;
当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散热风扇,且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位于散热风扇与第二端面之间,这使得散热风扇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提升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散热效率。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二散热体排列而成的第二导热阵列模块,所述第二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二散热体之间均存在有间隔;
所述第二散热体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连。
散热风扇配合散热器上的第一散热体和第二散热体实现合理布局,利用第二散热体使得散热风扇与主体的端面保持间隔,实现可对散热风扇的离心风力和轴流风力的充分利用,避免出现传统散热器中因风扇直接紧靠主体端面,而使得风扇的轴流风力扩散变成了离心的压力导致噪音过大的问题。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体和所述第二散热体均与所述第二端面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体与所述第二端面平行,所述第二散热体与所述第二端面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与所述待散热器件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导热管安装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导热管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待散热件相连;
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接触面,所述待散热器件与所述接触面相接触,其中,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端面齐平;
所述导热管有多根,多根所述导热管的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端面上分散布置,且所述连接部彼此相对靠拢。
通过导热管将待散热器件的热量导向主体的边缘,由此提升散热的效率。导热管有多根,可以使得待散热器件的热量分别传递至不同的导热管上,由此提高导热的效率。多根导热管的延伸部在第一端面上分散布置,可以使得导热管上的热量向不同的方向扩散,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连接部彼此相对靠拢,使得各导热管的连接部都能够与待散热器件相接触。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体为片状结构,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穿透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各所述第一散热体;
所述立柱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并与所述待散热器件相接触。
通过立柱将待散热器件的热量导向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由此提升散热的效率。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面包括凸起部和导流面;
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几何中心,所述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凸起;
所述导流面自所述凸起部向所述主体的外侧边缘倾斜设置。
通过设置导流面能够加速气流的流动,从而快速带走待散热器件所产生的热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珠和如上所述的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灯珠安装于导热基板上,所述导热基板的导热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贴合,其中,所述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
通过导热基板将灯珠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的第一端面,从而实现了对灯珠的散热。导热基板的导热面的面积越大,导热效果越好,但如果导热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端面的面积,则会影响到导热基板与散热体之间热量的传递,继而影响到灯珠的散热效果,为此,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端面的面积,其中,优选地,导热面的面积等于第一端面的面积。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包括:
待散热器件产生的热量经主体的第一端面、第二端面传递给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由此提升了散热的面积。
由于任意相邻两第一散热体之间都存在有间隔,所以,当空气流动时,能够通过间隙流向不同的方向,并向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四周排出,由此便可以有效地提高散热的效率,避免散热体上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
该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突出,有利于快速导热,使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效果更平均,有利于改善局部积热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实施例一中一种散热器的第一轴侧图;
图2示出了图1中散热器的第二轴侧图;
图3示出了图1中主体的第一轴侧图;
图4示出了图1中主体的第二轴侧图;
图5示出了一种散热风扇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一种导热管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实施例二中一种散热器的第一轴侧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散热器的第二轴侧图;
图9示出了图7中散热器的第三轴侧图;
图10示出了图7中主体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实施例三中一种散热器的正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主体;101-第一端面;102-第二端面;1021-凸起部;1022-导流面;103-第一散热体;104-散热风扇;105-连接柱;106-连接臂;107-第二散热体;108-导热管;109-灯珠;110-导热基板;111-凹槽;112-连接部;113-延伸部;114-接触面;115-立柱;116-垫圈;117-螺纹连接件;118-沉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传统散热器的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方向单一,对于散热器上没有正对于风扇排气方向的一些部位,风扇对其的散热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影响到散热器整体的散热效果。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升散热效果,会对风扇进行增压以提升风扇的工作功率,使得风扇的转速变快,从而产生更强劲的气流以带走散热器上的热量。但随之风扇转速的增加,风扇所产生的噪音也会越大。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散热器,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施例一
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散热器,包括主体100,主体100包括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其中,第一端面101与第二端面102相背。
主体100可采用铝等材料制成。主体100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长方体形、圆柱体形等。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主体100采用了长方体形的结构,其中,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相互平行,且第一端面101和第二端面102分置于主体100厚度方向的两侧。
如图1所示,主体100的第一端面101用于安装待散热器件。
如图2所示,主体100的第二端面102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一散热体103排列而成的第一导热阵列模块。其中,任意相邻的两第一散热体103之间均存在有间隔,以实现四面(具体的为在平行于第二端面102的平面上的四面)通风;这使得气流可以更加顺畅的流动,同时气流可以流经更多的第一散热体103并带走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体103可采用柱状的结构,且第一散热体103与第二端面102垂直。第一散热体103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第一散热体103的底部与第二端面102相连,其中,各第一散热体103之间可相互平行。第一散热体103与主体100可为一体式结构,例如,可采用铸造等工艺使得主体100和第一散热体103一体式成型。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无框的散热风扇104。散热风扇104的风扇旋转轴与主体100的第二端面102垂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未设置有安装腔,其中,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散热风扇,且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位于散热风扇与第二端面之间,该散热风扇可以采用有框风扇或无框风扇,且散热风扇可安装于灯具的外壳等结构上。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散热体103排列形式没有特定的要求,但需要保证第一散热体103所组成的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能够形成有可容纳散热风扇104,并使散热风扇104与主体100之间具有间隔空间的安装腔。散热风扇104并不限定安装于安装腔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风扇104可位于安装腔外部且正对与安装腔。
由于采用无框的散热风扇104,所以,在平行于和垂直于风扇旋转轴方向上,散热风扇104都能够产生气流,由此使得气流可以覆盖到主体100及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上更多的部位,从而提升了散热器的散热效果。散热器在进行使用时,可以在不额外提升散热风扇104的工作功率的前提下,就能到达所需的散热效果,并且避免因扇叶转速过快而出现噪音过大的问题。
无框的散热风扇104体积更小,且安装于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中部的安装腔,如此,使得散热器整体的结构更加小巧。散热风扇104的导线可从散热风扇104的顶部向外引出,由此与电源相连。
如图3所示,主体100的第二端面102上可设置连接柱105,连接柱105有多个可呈环形阵列分布,连接柱105与第二端面102垂直。连接柱105上设置有螺纹孔。
如图5所示,散热风扇104的底部可设置有连接臂106,连接臂106与连接柱105一一对应。其中,连接臂106上设置有安装通孔。散热风扇104方向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即出风方向可正对于主体100或背向与主体100。
对主体100与散热风扇104进行组装时,调整主体100与散热风扇104之间的相对位置,使得连接臂106与对应的连接柱105相接触,同时,还使得连接臂106上的安装通孔与该连接柱105上的螺纹孔对齐,之后,将螺丝经安装通孔旋入至螺纹孔内,由此将散热风扇104固定于主体100上。需要注意的是,螺丝的尺寸应适宜,不得对扇叶的转动产生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腔的顶面与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端齐平,安装腔的底面与第二端面102共面,安装腔的侧面被第一导热阵列模块所包围,其中,散热风扇104的扇叶位于安装腔的内部。
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端为远离第二端面102的一侧。
由于扇叶位于安装腔的内部,所以当散热风扇104启动后,散热风扇104所产生的垂直于风扇旋转轴的气流都会吹向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由此该方向上的气流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从而起到提升散热效果的作用。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导热及散热的效果,安装腔的底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二散热体107排列而成的第二导热阵列模块,第二导热阵列模块位于安装腔内部,且第二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散热风扇104。第二导热阵列模块不与散热风扇104的扇叶接触。
为了使气流更加顺畅地流经第二导热阵列模块,任意相邻的两第二散热体107之间均存在有间隔。当气流流向第二导热阵列模块时,气流可以通过第二散热体107之间间隔流经更多的第二散热体107,由此带走更多第二散热体107上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体107的顶部朝向于散热风扇104,第二散热体107的底部与第二端面102相连。
第二散热体107可与主体100可为一体式结构,其中,第二散体体与主体100可通过铸造等工艺一体式成型。
第二散热体107可设置为柱状结构。第二散热体107的横截面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第一散热体103可与第二散热体107平行,且均与第二端面102垂直。其中,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高度大于第二导热阵列模块的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二端面102的投影上,第一散热体103和第二散热体107整体呈矩形阵列排布。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散热体103和第二散热体107还可以根据需要以其他形式进行排列。
如图1所示,为了使待散热器件所产生热量更加高效地传递至散热器上,第一端面101上可设置有导热管108,其中,导热管108与待散热器件相连。
待散热器件可以是灯珠109、处理器等。其中,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待散热器件可以以灯珠109为示例进行说明。
导热管108可采用铜管等。
如图4所示,为了对导热管108进行安装,第一端面101上设置有凹槽111,其中,导热管108安装于凹槽111内。导热管108可通过嵌入或者导热胶粘接等方式安装于凹槽111内。
如图6所示,为一种导热管108的示意图。导热管108包括连接部112和延伸部113,连接部112与待散热件相连。其中,延伸部113的一端与连接部112相连,另一端延伸至第一端面101的边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安装位置的缘故,不同导热管108的尺寸及形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导热管108可为对称结构,其中,延伸部113共两个且对称设置于连接部112的两端。
在进行安装时,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可通过螺丝连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端面101上,其中,连接部112可通过接触的方式与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相连。当灯珠109工作时,灯珠109产生的热量通过导热基板110传递给连接部112,其中,连接部112上热量通过延伸部113传递至第一端面101的边缘,使得热量向散热体的边缘扩散,由此提高散热的效率。
为了方便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与连接部112相贴合,导热管108的连接部112上可设置有接触面114,其中,接触面114用于与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相接触。导热基板110可采用铝材等金属材料制成。
为了提升导热的面积,接触面114与第一端面101齐平,如此,导热管108的接触面114和主体100的第一端面101均能够与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相接触。当灯珠109启动后,灯珠109产生的热量会通过导热基板110传递给导热管108和主体100,由此提高导热的效率,提升了灯珠109的散热效果。
进一步地,接触面114和第一端面101与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之间可设置有导热硅胶。
为了提高导热效率,导热管108设置有多根,其中,这些导热管108的延伸部在第一端面101上分散布置,且连接部112彼此相对靠拢。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灯具,包括灯珠109和上文中的散热器。
灯珠109安装于导热基板110上,导热基板110的导热面与第一端面101相贴合,其中,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端面101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导热面的中心位于第一端面101的中心轴线上。其中,第一端面101的中心轴线,为经过第一端面101的几何中心且垂直于第一端101的直线。
通过导热基板110将灯珠109的热量传递至散热器的第一端面101,从而实现了对灯珠109的散热。导热基板110的导热面的面积越大,导热效果越好,但如果导热面的面积大于第一端面101的面积,则会影响到导热基板110与散热体之间热量的传递,继而影响到灯珠109的散热效果,为此,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第一端面的面积.
优选地,导热面的面积等于第一端面101的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当导热面的面积小于第一端面101的面积时,在垂直于第一端面101进行投影时,导热基板110完全位于第一端面101以内;当导热面的面积等于第一端面101的面积时,在垂直于第一端面101进行投影时,导热基板110与第一端面101相重合。
实施例二
参阅图7-图1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散热体103采用片状结构,且第一散热体103与第二端面102平行。其中,第二散热体107仍与第二端面102垂直。
如图7所示,第一散热体103自上而下平行排列,由此组成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设置有贯通孔,贯通孔贯穿所有第一散热体103且止于主体100的第二端面102,其中,该贯通孔便为安装腔。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02上设置有若干根立柱115,立柱155可采用铜、铝等导热率高的材料制成。其中,立柱115***并穿透过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各个第一散热体103,由此实现对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安装。
立柱115与第二端面102垂直。立柱115与主体100可为一体式结构,或立柱115与主体100可通过螺纹连接、插接等方式相连。
如图8所示,为了保障相邻第一散热体103之间的间隙,立柱115上可套设有垫圈116。其中,在立柱115上,任意相邻的两第一散热体103之间均可设置有垫圈116。
当完成最顶部的第一散热体103的安装后,可在立柱115的顶部旋拧上螺纹连接件117,由此实现对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固定。其中,螺纹连接件117可采用螺母或螺帽。
在其他实施例中,立柱115还可延伸至第一端面101,并与待散热器件相接触。如此,待散热器件的热量便可通过立柱115传递至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上。
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101上可设置有内凹的沉槽118,其中,灯珠109的导热基板110可螺纹连接于沉槽118的底面上。
沉槽118的形状可设置有圆柱体形。具体的,沉槽118的形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长方体形等。
散热器,不限于只有一个第一导热阵列模块和一个第二导热阵列模块、一个安装腔和一个风扇,其中,在一个主体上设置多组第一、第二导热阵列模块及风扇均在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一和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二端面的结构。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二端面均为平面。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为非平面结构。
参照图11,第二端面102包括凸起部1021和导流面1022。凸起部1021位于第二端面102的几何中心,凸起部1021朝向远离第一端面101的一侧凸起,其中,导流面1022自凸起部1021向主体100的外侧边缘倾斜设置。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观察,图11中将第二端面102被第一散热体103所遮挡的部分用实线补齐。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主体100具有四个侧面,为了避免产生扰流,第二端面102可包括四个依次相连的导流面1022,每个导流面1022对应主体100的一个侧面,其中,相邻导流面1022之间通过曲面等结构平滑过渡相连。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面1022的数量可根据主体100的形状等其他因素进行设置,例如,导流面1022即为第二端面,且为球面的一部分。
导流面1022可以采用平面,也可以采用朝向第二端面102内凹的曲面。
散热器工作时,将风扇启动,当风扇产生的气流经过第二端面102时,气流会沿导流面1022流动,并经过主体100的外侧边缘后向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外部排出。导流面1022能够快速导出风扇产生的气流,实现对灯珠或其他安装于第一端面101上的待散热器件的快速降温,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散热的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面102的结构具有快速排出风扇产出的气流的功能,其中,在气流不断地排出的同时,能够快速地带出待散热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实现了对散热器温度的控制,同时也为待散热器件提供了合适的工作温度,有效地提高了待散热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其中,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背;
所述第一端面用于安装待散热器件;
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一散热体排列而成的第一导热阵列模块,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体之间均存在有间隔,以实现四面通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还包括散热风扇,其中,
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中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散热风扇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的顶面与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端齐平,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面,所述安装腔的侧面被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所包围,其中,所述散热风扇为无框风扇;或
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且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位于所述散热风扇与所述第二端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的底面上设置有由多个第二散热体排列而成的第二导热阵列模块,所述第二导热阵列模块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其中,任意相邻两所述第二散热体之间均存在有间隔;
所述第二散热体的顶部朝向于所述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体的底部与所述第二端面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和所述第二散热体均与所述第二端面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与所述第二端面平行,所述第二散热体与所述第二端面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导热管,所述导热管与所述待散热器件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导热管安装于所述凹槽内;
所述导热管包括连接部和延伸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待散热器件相连;所述延伸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的边缘;
所述连接部上设置有接触面,所述待散热器件与所述接触面相接触,其中,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端面齐平;
所述导热管有多根,多根所述导热管的所述延伸部在所述第一端面上分散布置,且所述连接部彼此相对靠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体为片状结构,所述第二端面上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穿透所述第一导热阵列模块的各所述第一散热体;
所述立柱延伸至所述第一端面,并与所述待散热器件相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面包括凸起部和导流面;
所述凸起部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几何中心,所述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一侧凸起;
所述导流面自所述凸起部向所述主体的外侧边缘倾斜设置。
10.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灯珠和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器;
所述散热器包括第一端面,所述灯珠安装于导热基板上,所述导热基板的导热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贴合,其中,所述导热面的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
CN202321103290.3U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Active CN2199552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3290.3U CN2199552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3290.3U CN2199552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55257U true CN219955257U (zh) 2023-11-03

Family

ID=88553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3290.3U Active CN219955257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552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73139B (zh) 散热***及具有散热***的飞行器
CN211502460U (zh) 一种灯具
CN219494027U (zh)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CN219955257U (zh) 一种散热器及灯具
CN213367586U (zh) 驱动一体机
JP2001015969A (ja) 冷却装置
CN214477403U (zh) 一种散热装置
JPH07234035A (ja) 放熱器
CN215769316U (zh) 一种散热机构及投影仪
CN212344334U (zh) 用于功率器件的散热装置
CN213178891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制冷设备
CN210567659U (zh) 一种灯具
KR200319226Y1 (ko) 방사형 방열핀을 갖는 히트파이프용 방열판
CN210349818U (zh) 一种低流阻鳍片散热器
CN219016925U (zh) 一种cpu散热装置
JPH1131770A (ja) 発熱体冷却装置
CN219600912U (zh) 一种机器人腿部散热结构以及足式机器人
JP2003258473A (ja) ヒートシンクを備えた冷却装置
CN214522287U (zh) 一种纸杯成型机的散热装置
CN221076307U (zh) 一种具有光源固定结构的舞台灯
CN215872380U (zh) 一种散热结构以及散热器
CN215863208U (zh) 面接触式散热的led汽车灯
CN216852949U (zh) 一种散热片
CN219775660U (zh) 具有高散热性能的灯具
CN215379665U (zh) 一种螺旋型复合鳍片散热器结构及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