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34112U -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34112U
CN219934112U CN202321116558.7U CN202321116558U CN219934112U CN 219934112 U CN219934112 U CN 219934112U CN 202321116558 U CN202321116558 U CN 202321116558U CN 219934112 U CN219934112 U CN 219934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supply
supply fan
air inlet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1655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宏亮
李向阳
刘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1655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34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34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341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内机包括:机壳组件、室内换热器和两个送风风机,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机壳组件内;两个送风风机安装于机壳组件内,且处在室内换热器背向进风口的一侧,各送风风机均包括后蜗舌和前蜗舌,后蜗舌和前蜗舌之间限定出风道,两个送风风机中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沿左右方向上,第一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G,第二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F,0<G‑F<80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解决现有的双贯流空调器两侧出风不均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双送风风机的空调器,采用的是将两个送风风机对称的方式设置,但是由于一侧的送风风机旁设置有笛形管和滤网拉手,从而会影响这侧的送风风机的进风,从而导致两个送风风机的进风面积的不一样,进而会导致风道异音,喘振,左右出风不均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的双贯流空调器两侧出风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内机,包括:
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所述进风口与两个所述送风口呈贯通设置;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组件内;以及,
两个送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机壳组件内,且处在所述室内换热器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各所述送风风机均包括后蜗舌以及前蜗舌,所述后蜗舌和所述前蜗舌之间限定出风道,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两个所述送风风机中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
其中,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G,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F,-80mm<G-F<80mm。
可选地,60mm<G<150mm,和/或,60mm<F<150mm。
可选地,65mm<G<135mm,和/或,65mm<F<135mm。
可选地,-20mm<G-F<20mm。
可选地,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设置。
可选地,在前后向上,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风轮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0<H<60mm。
可选地,所述机壳组件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进风格栅上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格栅围设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所述进风格栅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可选地,D1≤100mm,且D2≤100m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文中所述的空调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调整两个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削弱了现有的双送风风机空调的左右出风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内机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送风风机对应的风速分布和风速分布特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五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 机壳组件 3 分风部
11 进风格栅 31 导向斜面
12 机壳 4 室内换热器
2 送风风机 100 空调内机
21 第一送风风机 22 第二送风风机
6 后蜗舌 5 前蜗舌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目前,现有的双送风风机的空调器,采用的是将两个送风风机对称的方式设置,但是由于一侧的送风风机旁设置有笛形管和滤网拉手,从而会影响这侧的送风风机的进风,从而导致两个送风风机的进风面积的不一样,进而会导致风道异音,喘振,左右出风不均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内机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送风风机对应的风速分布和风速分布特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一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二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三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四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内机第五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请参阅图1至图7,所述空调内机100包括:机壳组件11、室内换热器4和两个送风风机2,所述机壳组件11的后侧端贯设有进风口,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所述室内换热器4设置于所述机壳组件11内;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安装于所述机壳组件11内,且处在所述室内换热器4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各所述送风风机2均包括后蜗舌6以及前蜗舌5,所述后蜗舌6和所述前蜗舌5之间限定出风道,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两个所述送风风机2中包括第一送风风机21和第二送风风机22;
其中,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G,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F,-80mm<G-F<80mm。
需要说明的是,因遮挡部设置的位置不一定设置在右侧,如果在遮挡部设置在左侧时,G小于F设置,也就是-80mm<G-F<0mm,调大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调小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进风量,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
如果遮挡部设置在右侧,也就是靠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设置,G大于F,也就是0mm<G-F<80mm,此时,调大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进风量,调小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以遮挡部设置在右侧为例,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G,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F,0<G-F<80mm,从而让靠近挡风件设置的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比远离挡风件设置的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大0~80mm,从而调大了靠近挡风件设置的第一送风风机21的进风量,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削弱了现有的双送风风机2空调的左右出风不均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送风风机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送风风机2的进风量,因此,将靠近挡风件设置的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可以增大其进风量,从而缩小两个所述送风风机2之间进风量的差距。并且,两个所述送风风机2可以是对称设置的,也可以是非对称设置的,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小,否者进风量不足,风机的能效较低,而且间距太小会形成卡住进风的咽喉,因此,G大于60mm,从而避免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太小,形成卡住进风的咽喉,影响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能效。
而现有的室内机的宽度一般就只有400mm~500mm,因此,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大,太大留给室内换热器4安装的空间较小,导致其不能有效的换热,因此,G小于150mm。
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小,否者进风量不足,风机的能效较低,而且间距太小会形成卡住进风的咽喉,因此,G大于60mm,从而避免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太小,形成卡住进风的咽喉,影响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能效。
而现有的室内机的宽度一般就只有400mm~500mm,因此,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大,太大留给室内换热器4安装的空间较小,导致其不能有效的换热,因此,G小于150mm。
可以理解的是,60mm<G<150mm和60mm<F<150mm,可以是择一设置,也可以是两者都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65mm<G,和/或,65mm<F,从而确保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同时为了确保留有足够的空间安装其他的部件,G<135mm和/或,F<135mm。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F的取值为70mm,G的取值为78mm,如此设置,能够在保证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能效的前提下,将两个所述贯流风轮的进风量调整为大概一致。
在进一步的,两个所述贯流风轮的后蜗舌6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4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的差值不能太大,不然两者之间的进风量调整幅度太大,可能会影响其能效,因此,-20mm<G-F<20mm,从而在保证两个所述贯流风轮的能效的前提下,将两个所述贯流风轮的进风量调整为大概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因遮挡部设置的位置不一定设置在右侧,如果在遮挡部设置在左侧时,G小于F设置,也就是-20mm<G-F<0mm,调大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调小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进风量,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
如果遮挡部设置在右侧,也就是靠近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设置,G大于F,也就是0mm<G-F<20mm,此时,调大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进风量,调小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进风量,减小了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两者之间的进风量的差距。
所述机壳组件11包括进风格栅11,所述进风进风格栅11上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格栅11围设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所述进风格栅11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需要说明的是,因遮挡部设置的位置不一定设置在右侧,如果在遮挡部设置在左侧时,D2的距离值小于D1设置,则将D2-D1的差值控制在大于等于-60mm时也能达到上述的效果。因两个所述送风风机的在前后向上错开设置,因此D2-D1的差值不包括等于0的方案。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送风风机包括后蜗舌6和风轮,所述后蜗舌6形成有风道,所述风轮设于所述风道的进风端,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风轮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风轮的后侧设置,两个所述后蜗舌6关于所述机壳组件1的中心线呈非对称设置。因所述送风风机2的噪音量和送风效果等各项技术指标参数与所述风轮的位置和所述后蜗舌6围合的所述风道的形状等相关,为了保证各所述送风风机2的正常送风效果,两个所述后蜗舌6关于所述机壳组件1的中心线呈非对称设置,使得各所述后蜗舌6能够与对应的所述风轮的位置相匹配。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制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的挪动距离,在所述送风风机设置为其它类型的风机时,其进风量最大处可能处于其它的位置,相应地,可将送风风机可以与遮挡部错开至合适的位置,保证该类型风机的进风风速最大的区域不被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风机2的主要特点是叶轮呈圆筒状,通过风机的气流从转子一侧的叶栅进入叶轮,然后穿过叶轮的内部,第二次通过转子的另一侧排出,气流的方向始终与转子轴线垂直。进出口气流组织在较大的送回风平面内很均匀,在小功率的情况下仍保持较高的效率,噪音较低,请参阅图2,现有双贯流柜机是两侧风速大,中间风速小,且贯流风轮风速沿着贯流风轮圆弧位置不同,速度就会有所不同,大概在贯流风轮外1/3处的风速最高,而在现有技术中,该处正是对应过滤网的拉手和蒸发器笛形管的位置,从而导致进风口受限变小,并且在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一定时,将进风口的面积变少后,进风量和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不匹配,使得送风风机2,易产生气流噪声。
与此同时,所述第一送风风机21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22的后侧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壳组件11包括设置在后侧端的进风格栅11,所述机壳组件11的前侧端贯设有两个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在左右向上间隔布设,各所述送风风机2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格栅11的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中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位于另一所述送风风机2的后侧设置,通过将用于靠近滤网拉手一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向后挪动一段距离,使得该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与换热器的输入输出管和过滤网拉手错开,在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风速最大的地方不受阻挡,保证该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量,使得进风量能与所述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能够适配,避免所述空调内机100产生异音、啸叫、左右风速不均。
还需要说明的是,因进风格栅11设置为框架式的造型,除了安装边框,在安装边框的内侧设置有多个阵列排布的进风口,进风格栅11的尺寸直接影响着进风口的尺寸大小。由于一送风风机2向后挪动后,相应的,进风格栅11的进风口的开度也需要进行适度的调节,以保证左右送风风机2的进风面积均能够保持与所述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进行匹配。因送风风机2安装于空调内机100的主机壳12上,所述进风格栅11的安装位置也会受其它的零部件位置、重心、安装工艺等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影响,在位于后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与所述进风格栅11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与在位于前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与所述进风格栅11的一个端部之间的距离的差值控制在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60mm时,不仅能够保证安装的工艺的顺利进行,并且也进一步地保证了进风量能与所述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能够适配。
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风轮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0<H<60mm。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空调内机100的前侧一般理解为朝向用户的一侧,后侧理解为背离用户的一侧,左侧为用户面对所述空调内机100时左手的一侧,左侧为用户面对所述空调内机100时右手的一侧。
具体地,一般选择送风风机2的型号的风轮直径的尺寸为100mm,因送风风机2蜗壳和前蜗舌5外周侧的空气会被带动至送风风机2的风轮内,为了使得位于前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和位于后侧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都能够保证,请参阅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D1≤100mm,且D2≤100mm。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进风格栅11的端部可以位于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轴线的前侧设置,也可以位于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的轴线的后侧设置,如此,经所述送风风机2的前蜗舌5的角度和开度的合理设置后,在上述范围内,保证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不仅能够将位于后侧和旁侧的空气能够充分的进入至风轮内,而且能保证位于风轮中心前侧的空气进入至风轮内。
可以理解的是,D1和D2的范围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当D1和D2的取值过大时,所述进风格栅11的进风口的前侧缘处距离送风风机2的涡流中心过远,对于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并无影响,反而增加了制造成本以及生产和组装难度。
优选地,因所述送风风机2的风轮直径的尺寸一般选择设置为100mm,D1和D2设置为小于等于50mm时,不仅能达到实际进风的风量和进风角度的需求,所述进风格栅11的制造成本也较低。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所述进风格栅11的美观性和制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风格栅11沿前后向延伸的对称轴呈对称设置,如此,所述进风格栅11的外观为轴对称形状,不仅符合大众的一般审美,并且在制造和开模脱模时,都较为便利。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壳组件11还包括机壳12,所述机壳12的后侧端开设有安装口,所述进风格栅11一体成型设置,所述进风格栅11罩设于所述安装口。如此,无需对应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分别设置不同的进风格栅11,只需要设置安装一个所述进风格栅11,使得所述进风格栅11上的进风口同时能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连通,如此设置,便于安装。
具体地,为了使得用户在使用空调时,能够感受到两个送风口的风量和风速一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相当。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与风轮叶片数、风轮直径、蜗壳和前蜗舌5围合形成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以及进风和出风的角度等参数都一一相关,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并不具体限定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风轮叶片数、风轮直径、蜗壳和前蜗舌5围合形成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大小、以及进风和出风的角度的具体参数,只要是最终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或是送风的能效能达到基本一致即可。
如此,将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送风量设置为相当,在布置其它的相关部件时,可以采用相同的型号的零部件,也可以在计算出其中一个所述送风风机2的相关参数后,另一个所述送风风机2可以借鉴和参考该相关参数。
进一步地,为了在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处就能够形成区域化的进风气流,在本实施例中,各所述送风风机2内形成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内进风口和内出风口;所述进风格栅11上形成有两个过风区域,每一所述过风区域与一所述风道的内进风口对应设置,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过风面积相当。如此,当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面积基本相当时,使得初步流至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风量基本一致。
为了使得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面积相当,可以将所述进风格栅11上多个进风孔对应各所述送风风机2的进风端的大小、数量和位置进行设置,使得最终所述进风格栅11的部分进风孔的总面积与另外一部分的进风孔的总面积一致即可。
具体地,为了达到两个所述过风区域的面积相当的目的,并且便于生产和制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内机100还包括分风部3,所述分风部3设于所述进风格栅11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之间的进风流路上,用于将所述进风格栅11的进风口进入的气流分流至两个所述风道的进风端。如此,在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同时工作时,位于所述进风格栅11***的空气通过所述分风部3进行导流分区,所述分风部3将所述进风格栅11和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之间的进风通道分隔为两个独立的进风区间,使得空气的流动更具有方向性。
具体地,因所述两个送风风机2的后蜗舌6部分距离所述进风格栅11较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风部3包括两个导向斜面31,所述两个导向斜面31均在所述进风格栅11在其周向上的中部位置,朝各自对应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后蜗舌6延伸。更为具体地,所述两个导向斜面31的后端与设于所述进风格栅11前侧的室内换热器4靠近或抵持设置,且所述两个导向斜面31朝各自对应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后蜗舌6部分延伸,使得空气能够自所述进风格栅11的内侧逐步导入至对应的所述送风风机2的前前蜗舌5和后蜗舌6之间的进风口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面包括圆弧面,所述圆弧面朝向所述进风格栅11设置。如此,使得气流能够有效的顺滑导流,降低噪音。所述圆弧面的半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其具体数值大小在本实用新型中不作限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内机100和室外空调机,所述室内空调机内的室内换热器4和所述室外空调机的室外换热器处于同一个冷媒回路上,形成换热***,因所述空调器包括所述空调内机100,该空调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的空调内机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的后侧端贯通设置有进风口,前侧端贯通设置有两个送风口;
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组件内;以及,
两个送风风机,安装于所述机壳组件内,且处在所述室内换热器背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各所述送风风机均包括后蜗舌以及前蜗舌,所述后蜗舌和所述前蜗舌之间限定出风道,用于将气流自所述进风口送至对应的所述送风口,两个所述送风风机中包括第一送风风机和第二送风风机;
其中,沿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G,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蜗舌的后端部与所述室内换热器上邻近的换热段之间的间距为F,-80mm<G-F<80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60mm<G<150mm,和/或,60mm<F<15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65mm<G<135mmmm,和/或,65mm<F<13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20mm<G-F<20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位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后侧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前后向上,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风轮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H,其中,0<H<6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组件包括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上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进风格栅围设于所述两个送风风机的***,所述进风格栅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送风风机和所述第二送风风机设置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在前后向上,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一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1,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送风风机的风轮轴线的距离为D2,其中,-60mm≤D1-D2≤60mm。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D1≤100mm,且D2≤100m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格栅沿前后向延伸的对称轴呈对称设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内机。
CN202321116558.7U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Active CN219934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6558.7U CN21993411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16558.7U CN21993411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34112U true CN219934112U (zh) 2023-10-31

Family

ID=88501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16558.7U Active CN219934112U (zh) 2023-05-09 2023-05-09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341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06855B1 (en) Method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by air supply apparatus of air conditioner
EP2719957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1157529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CN105674399A (zh) 一种混合出风空调室内机
CN104566636A (zh) 风管机及具有该风管机的空调器
EP3006838B1 (en) Vertical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supply device thereof
CN109340915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0671746A (zh) 风道结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934112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0801396U (zh) 风机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913237U (zh) 一种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1771517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19934113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CN215490035U (zh) 风机组件和空调器
JP7280063B2 (ja) 吹出ボックス装置
CN210463252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EP3006851B1 (en) Air-conditioner with air supply apparatus
CN211290302U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0141648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9934114U (zh) 空调内机和空调器
WO2017049447A1 (zh) 一种空调混合出风室内机
CN208238071U (zh) 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7806446B (zh) 导流结构、风机及空调
CN110762636A (zh) 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7715175U (zh) 立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