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686U - 液冷温控机组 - Google Patents

液冷温控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686U
CN219913686U CN202321269050.0U CN202321269050U CN219913686U CN 219913686 U CN219913686 U CN 219913686U CN 202321269050 U CN202321269050 U CN 202321269050U CN 219913686 U CN219913686 U CN 2199136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heat exchanger
space
plate
liquid coo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905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帅
郭强
崔文福
司传岭
焦涛
刘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Network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905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6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6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6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温控机组,包括壳体、隔板、冷媒换热器、压缩机、风机、板式换热器、水泵以及送水管;隔板将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二空间的上侧;冷媒换热器设置于第一空间内;压缩机设置于第一空间内;板式换热器设置于第二空间内,通过连接管路与冷媒换热器和压缩机相连通,用于与进入第二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板式换热器上设置有进水口;冷媒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媒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中进行循环;水泵设置于第二空间内,与外接水源相连通,水泵上开设有送水口,送水口和进水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送水管连接于进水口和送水口之间,用于将水泵泵入的水流输送至板式换热器内。

Description

液冷温控机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温控机组。
背景技术
目前的应用于储能行业的液冷温控机组基本上为整体式,氟***和液冷***无明显的区分,结构形式比较单一,且基本上为数控加工,整机的重量较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液冷温控机组,通过重新布局液冷温控机组,将氟***和液冷***分别设置在液冷温控机组的上下侧,中间通过氟***的蒸发管路和冷凝管路将扶***和液冷***连接在一起,成本较低,具有结构形式简单、成本优势大和占地面积小的优点。
根据本申请的液冷温控机组,包括:壳体、隔板、冷媒换热器、压缩机、风机、板式换热器、水泵以及送水管;壳体内形成有安装空间;顶板和底座,分别设置于壳体的顶部和底部,顶板和底座之间的壳体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隔板设置于安装空间内,隔板将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空间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二空间的上侧;冷媒换热器设置于第一空间内,用于与进入第一空间内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压缩机设置于第一空间内,且与冷媒换热器相连通;风机设置于第一空间内,用于驱动外部空气与冷媒换热器进行热交换;板式换热器设置于第二空间内,通过连接管路与冷媒换热器和压缩机相连通,用于与进入第二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板式换热器上设置有进水口;冷媒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媒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中进行循环;水泵设置于第二空间内,与外接水源相连通,水泵上开设有送水口,送水口和进水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送水管连接于进水口和送水口之间,用于将水泵泵入的水流输送至板式换热器内。
本申请在液冷温控机组内设置有上下设置的氟***和液冷***,在常规的空调室外机的基础上快速改造为液冷温控机组,具体为将液冷温控机组的整体***分为两部分,分为氟***和液冷***,氟***和液冷***分别设置在机组的上下侧,上侧为氟***,下侧为液冷***,中间通过氟***的蒸发管路和冷凝管路将两个***连接在一起,具有整机重量轻、结构形式简单、成本较低且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同时将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和水泵的送水口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使得送水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减少了管路的折弯数量,降低管路内的流阻,降低流量损失,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上开设有出水口,液冷温控机组包括出水管,出水管的一端与板式换热器相连通,出水管的另一端穿设于出水口,并向远离壳体的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温控机组还包括连接于水泵的回水管和膨胀水箱,膨胀水箱通过供水管连接于回水管上。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温控机组包括排液阀,排液阀设置于出水管上,且排液阀设置于出水管上靠近底座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液冷温控机组包括注液阀和水温传感器,注液阀和水温传感器设置于回水管上靠近出水口的一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水口设置于板式换热器上靠近水泵的一侧,且进水口靠近顶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送水口设置于水泵上靠近顶板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冷温控机组包括自动排气阀,自动排气阀设置于送水管上,且自动排气阀设置于送水管上靠近顶板的一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方向连接于顶板的两侧,板式换热器靠近第一侧板设置,水泵靠近第二侧板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壳体的两侧,水泵靠近第一侧板设置,板式换热器靠近第二侧板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穿线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第二空间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液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液冷***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水管路的结构示意图1;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水管路的结构示意图2;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液冷温控机组的水管路的结构示意图2;
以上各图中:壳体1;顶板11;底座12;面板13;第一面板13a;第二面板13b;侧板14;第一侧板14a;第二侧板14b;背板15;出风口16;隔板2;第一空间21;第二空间22;穿线孔23;冷媒换热器3;压缩机4;风机5;板式换热器6;连接管路61;进水口62;水泵7;送水口71;膨胀水箱8;水管路9;送水管91;回水管92;出水管93;供水管94;水温传感器101;水压传感器102;排液阀103;自动排气阀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参照图1-4,本申请提供一种液冷温控机组,包括壳体1、隔板2、冷媒换热器3、压缩机4、风机5、板式换热器6、冷媒循环回路、水泵7以及送水管91。
壳体1的前侧为液冷温控机组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壳体1的后侧为与壳体1的前侧相对应的一侧。
壳体1包括顶板11、底座12、面板13、背板15和侧板14,面板13设置于壳体1的前侧,背板15设置于壳体1的后侧,顶板11设置于面板13和背板15的顶端,底座12设置于面板13和背板15的底端,侧板14包括第一侧板14a和第二侧板14b,第一侧板14a和第二侧板14b分别连接于面板13的左右两侧。
顶板11和底座12之间的壳体1的高度方向为第一方向。
第一侧板14a和第二侧板14b之间的壳体1的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
顶板11、底座12、面板13、背板15和侧板14之间相互连接形成有安装空间,在壳体1内设置有隔板2,隔板2沿第一方向横向设置于安装空间内,且将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21和第二空间22。
第一空间21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二空间22的上侧,在液冷温控机组内设置有氟***和液冷***,氟***和液冷***通过连接管路61相连通。
第一空间21为液冷温控机组的氟***的安装侧,第二空间22为液冷温控机组的液冷***的安装侧。
第一空间21内设置有压缩机4、连接管路61、冷媒换热器3和风机5等元器件。
第二空间22内设置有水泵7、板式换热器6、水管路9和膨胀水箱8等元器件。
由于目前应用于储能行业的液冷温控机组基本上为整体式,氟***和液冷***无明显的区分,结构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为数控加工,且整机重量较重。
因此,本申请将现有的用于,在现有的空调室外机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空调室外机的液冷***结构,快速的形成一种应用于储能行业的液冷温控机组,将整机设置为上侧为氟***侧、下侧为液冷***侧的结构,并且通过连接管路61将氟***和液冷***进行连接,成本更低,具有结构形式简单、占地面积小以及整机重量较轻的特点。
同时将液冷***内的板式换热器6的进水口62和液冷***的送水口71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减小连接于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之间的水管路9的折弯数量,降低管路内的流阻,降低流量损失,提高了换热效率。
冷媒换热器3设置于第一空间21内,用于与进入第一空间21内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压缩机4设置于第一空间21内,且与冷媒换热器3相连通,用于为制冷剂提供动力。
风机5设置于第一空间21内,用于驱动外部空气与冷媒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
板式换热器6设置于第二空间22内,且板式换热器6通过连接管路61与冷媒换热器3和压缩机4相连通,用于与进入第二空间22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压缩机4、冷媒换热器3、板式换热器6和节流装置相互连接形成有冷媒循环回路,冷媒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4、冷媒换热器3、节流装置和板式换热器6中进行循环。
对应的,在隔板2上开设有若干个穿线孔23,连接于氟***内的冷媒换热器3和压缩机4的连接管路61从穿线孔23穿出连接于液冷***的板式换热器6上。
参照图5-7,在面板13上开设有出风口16,在壳体1上开设有与出风口16相连通的进风口,出风口16和进风口相连通形成有风道,冷媒换热器3、风机5和压缩机4均设置于风道内。
壳体1上安装有出风罩,出风罩固定安装于出风口16处,且出风罩设置于出风口16的外侧,用于柔和出风。
面板13包括第一面板13a和第二面板13b,第一面板13a和第二面板13b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壳体1的上侧和下侧,同样的背板15包括第一背板15和第二背板15,第一背板15和第二背板15分别沿第一方向设置于壳体1的上侧和下侧。
出风口16形成于第一面板13a上。
第一面板13a和第一背板15与第一空间21对应设置,第二面板13b和第二背板15与第二空间22对应设置。
在第二空间22内设置有液冷***,液冷***包括水泵7、板式换热器6、水管路9和膨胀水箱8等。
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在第二空间22内相对设置,且通过水管路9相连接。
第一侧板14a和第二侧板14b沿第一方向竖向设置于壳体1的两侧。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板式换热器6靠近第一侧板14a设置,水泵7靠近第二侧板14b设置。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水泵7靠近第一侧板14a设置,板式换热器6靠近第二侧板14b设置。
在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上分别设置有进水口62和送水口71,且进水口62和送水口71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将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相对设置,且将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设置于第二空间22内的两侧,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机组的内部空间。
同时板式换热器6上的进水口62设置于板式换热器6的侧部,且进水口62靠近壳体1的顶板11设置,水泵7上的送水口71设置于水泵7的顶部,且送水口71靠近壳体1的顶板11设置。
板式换热器6上的进水口62和水泵7上的送水口71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水泵7上连接有换热水供水水源,水泵7用于将换热水泵入板式换热器6内进行换热。
水管路9包括送水管91,送水管91连接于进水口62和送水口71之间,用于将水泵7泵入的换热器输送至板式换热器6内。
送水管91的一端连接于水泵7的送水口71,且送水管91的另一端设置为向靠近壳体11的顶板11的方向延伸后又向靠近板式换热器6的进水口62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结构。
送水管91的至少部分沿第一方向竖向设置,且送水管91的至少部分沿第二方向横向设置。
进水口62设置于板式换热器6上靠近水泵7的一侧,且进水口62靠近壳体1的顶板11设置,送水口71设置于水泵7上靠近板式换热器6的一侧,且送水口71靠近壳体1的顶板11设置。
进水口62设置于板式换热器6的侧部、送水口71设置于水泵7的顶侧,且将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设置于第二空间22内的两端,可以充分利用第二空间22。
将进水口62和送水口71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可以使得连接于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之间的水管路9处于同一平面内,即使得送水管91处于同一平面捏,使得水管路9无空间角,且减小水管路9的折弯数量,降低水管路9内的流阻,降低流量损失,提高换热效率。
同时将送水管91的一部分设置为直线管路,方便在第二空间22内布置过滤器等元器件,直线管路的长度最短,还可以节省成本,起到在充分利用安装空间的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的目的。
参照图8-10,在液冷***内的水管路9上还设置有水温传感器101、水压传感器102、Y型过滤器、排液阀103和出液阀等元器件。
水管路9包括连接于板式换热器6和水泵7之间的送水管91、连接于板式换热器6的排水口的出水管93以及连接于水泵7的回水口的回水管92等。
在底座12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出水口,出水管93和回水管92的一端均向靠近底座12的方向倾斜设置,且穿过出水口,最终向远离壳体1的方向延伸。
在出水管93上和回水管92上均设置有水温传感器101和水压传感器102,用于实时检测水管路9内的水温情况以及水压情况。
在水管路9上设置有自动排气阀104,自动排气阀104设置于水管路9的最高处,即自动排气阀104设置于送水管91上靠近壳体1的顶板11的一侧,通过设置自动排气阀104,可以排出水管93路9内残余的气体。
将自动排气阀104设置于水管路9的最高处,由于空气是上升的,因此将自动排气阀104设置于最高处,便于气体彻底排出。
排液阀103设置于出水管93上,且排液阀103设置于出水管93上靠近底座12的一侧,即排液阀103设置于出水管93上的最低端,将排液阀103设置于出水管93的最低端,方便将水管路9内的液体排干净,防止有液体存留在出水管93内,影响板式换热器6的正常使用。
液冷***内设置有膨胀水箱8,在膨胀水箱8的顶部连接有供水管94,供水管94的另一端连接于回水管92上,用于适应整体水管路9内的压力变化,补充液冷***中因板式换热器6的蒸发和泄漏而损失的水量。
在上述的液冷温控机组中,制冷剂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4、冷媒换热器3、节流装置以及板式换热器6中进行循环。
在制冷时,压缩机4由板式换热器6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将低温低压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制冷剂气体,并将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排至冷媒换热器3中。
冷媒换热器3将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冷凝成液相制冷剂,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内,风机5驱动风道内的空气与冷媒换热器3进行热交换,进而带走冷媒换热器3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
节流装置使在冷媒换热器3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节流为低温的液相冷媒,板式换热器6蒸发在节流装置中节流的制冷剂,使其变为低温低压状态的冷媒气体,并使其流回至压缩机内,在板式换热器6中可以通过制冷剂的蒸发吸热与换热水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冷却换热水的效果。
在液冷温控机组的制冷状态下,冷媒换热器3作为冷凝器,板式换热器6作为蒸发器,液冷温控机组作为制冷模式的冷却器,在液冷温控机组的制热状态下,冷媒换热器3作为蒸发器,板式换热器6作为冷凝器,液冷温控机组作为制冷模式的加热器。
第一空间21内设置有挡板,挡板沿第一方向竖向设置于第一空间21内,用于将第一空间21分隔为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第一侧板14a对应于第三空间设置,第二侧板14b对应于第四空间设置,对应的,将冷媒换热器3和风机5设置于第三空间内,将压缩机4和电器盒等元器件设置于第四空间内。
综上,本申请在液冷温控机组内设置有上下设置的氟***和液冷***,在常规的空调室外机的基础上快速改造为液冷机组,具体为将液冷温控机组的整体***分为两部分,分为氟***和液冷***,氟***和液冷***分别设置在机组的上下侧,上侧为氟***,下侧为液冷***,中间通过氟***的蒸发管路和冷凝管路将两个***连接在一起,具有整机重量轻、结构形式简单、成本较低且占地面积小的特点;同时将板式换热器的进水口和水泵的送水口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使得送水管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减少了管路的折弯数量,降低管路内的流阻,降低流量损失,提高了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内形成有安装空间;
顶板和底座,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顶部和底部,所述顶板和所述底座之间的壳体的宽度方向为第一方向;
隔板,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隔板将所述安装空间分隔为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的上侧;
冷媒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用于与进入所述第一空间内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
压缩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且与所述冷媒换热器相连通;
风机,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内,用于驱动所述外部空气与所述冷媒换热器进行热交换;
板式换热器,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通过连接管路与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相连通,用于与进入所述第二空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板式换热器上设置有进水口;
冷媒循环回路,使制冷剂在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媒换热器和所述板式换热器中进行循环;
水泵,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内,与外接水源相连通,所述水泵上开设有送水口,所述送水口和所述进水口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送水管,连接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送水口之间,用于将所述水泵泵入的水流输送至所述板式换热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液冷温控机组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板式换热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出水口,并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温控机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水泵的回水管和膨胀水箱,所述膨胀水箱通过供水管连接于所述回水管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温控机组包括排液阀,所述排液阀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且所述排液阀设置于所述出水管上靠近所述底座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温控机组包括注液阀和水温传感器,所述注液阀和所述水温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回水管上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设置于所述板式换热器上靠近所述水泵的一侧,且所述进水口靠近所述顶板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水口设置于所述水泵上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温控机组包括自动排气阀,所述自动排气阀设置于所述送水管上,且所述自动排气阀设置于所述送水管上靠近所述顶板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顶板的两侧,所述板式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所述水泵靠近所述第二侧板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温控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侧,所述水泵靠近所述第一侧板设置,所述板式换热器靠近所述第二侧板设置。
CN202321269050.0U 2023-05-23 2023-05-23 液冷温控机组 Active CN2199136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9050.0U CN219913686U (zh) 2023-05-23 2023-05-23 液冷温控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9050.0U CN219913686U (zh) 2023-05-23 2023-05-23 液冷温控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686U true CN219913686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9050.0U Active CN219913686U (zh) 2023-05-23 2023-05-23 液冷温控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6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7867B2 (en) Heat source unit
RU2631192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циркуляцией текучей среды, имеющей постоянную температуру
KR20120135771A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180207B1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US10955173B2 (en)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US20060117776A1 (en)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854410B (zh) 低压冷却器
KR20080020767A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JP366933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空調ユニット
KR101281230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CN219913686U (zh) 液冷温控机组
KR101952431B1 (ko) 실내외기 일체형 수냉식 냉방장치
KR20080020771A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CN112762641B (zh) 回热器及具有其的制冷***
CN213564311U (zh) 多温冷水机组
KR101205561B1 (ko) 수냉식 공기조화기
JP295345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268387A (zh) 热泵***
KR101758068B1 (ko) 오일 쿨러
CN220287814U (zh) 室外机及空气能热泵***
CN219919577U (zh) 空调制冷机房机组
KR102174514B1 (ko) 공기조화 시스템
CN213480646U (zh) 热泵***
CN220453832U (zh) 一种风冷式中央空调机组
US20240074096A1 (en) Electronics Cooling in an Environmental Control Un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