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41834U - 换热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41834U
CN219841834U CN202320882676.2U CN202320882676U CN219841834U CN 219841834 U CN219841834 U CN 219841834U CN 202320882676 U CN202320882676 U CN 202320882676U CN 219841834 U CN219841834 U CN 2198418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ntact surface
heat exchanger
compresso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267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东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Zhejiang Liankong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8267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418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418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418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及车辆。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以及位于压缩机一侧的换热器。压缩机设有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换热器设有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依次连通,以供第一换热介质穿过以把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换热器。压缩机设有第一接触面,换热器设有第二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接触,以把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换热器,增强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同时,缩短了压缩机与换热器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热量消耗,进一步增强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压缩机和换热器构成的换热装置是车辆热管理***中的重要部分。压缩机的高温冷媒与换热器中的低温冷却液产生热交换,冷媒的热量传递至冷却液。经过热交换的冷媒和冷却液之后进入热管理***的其它部分,进行空调的制冷制热或者机舱的散热。目前,换热器与压缩机之间换热效果较差,导致车辆的热管理***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换热装置及车辆。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效果好的换热装置及车辆。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以及位于所述压缩机一侧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有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所述换热器设有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依次连通,以供第一换热介质穿过以把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换热器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以把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换热器。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一端超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端超出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面呈外凸的弧形,所述第二接触面呈内凹的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表面的末端向所述压缩机内的方向延伸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末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包括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表面的末端向靠近所述压缩机的方向延伸有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三过渡部的末端沿第一方向延伸有第五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板,所述多个换热板沿第二方向依次堆叠,所述多个换热板钎焊固定,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壳体,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由铝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上还设有连通的第三入口与第三出口,所述第三入口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出口用于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入口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所述第三出口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换热装置。
本申请通过在压缩机上设置第一接触面,在换热器上设置第二接触面,并使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面相接触。能够通过接触进行热量传递,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与此同时,缩短了换热器与压缩机的距离,降低了热量的散失,进一步增强了换热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说明书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说明书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换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2中换热器另一视角下的立体图。
附图标号说明:压缩机、10;第一壳体、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一入口、14;第一出口、15;第一接触面、100;第一表面、101;第一过渡部、102;第二表面、103;第二过渡部、104;第三表面、105;换热器、20;第二壳体、21;第三端、22;第四端、23;第二入口、24;第二出口、25;第三入口、26;第三出口、27;换热板、28;第二接触面、200;第四表面、201;第三过渡部、202;第五表面、203;第四过渡部、204;第六表面、205。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接下来对本说明书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本申请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10以及位于压缩机10一侧的换热器20。压缩机1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一入口14以及第一出口15。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相对设置。
换热器20包括第二壳体21、第三端22、第四端23、第二入口24、第二出口25、第三入口26以及第三出口27。第三端22与第四端23相对设置。第一入口14、第一出口15、第二入口24及第二出口25依次连通,以供第一换热介质穿过以把压缩机10的热量传导至换热器20。
第三入口26与第三出口27相连通。第三入口26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换热器20。第三出口27用于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换热器20。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产生热量交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介质为冷媒,第二换热介质为冷却液。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介质可为其它任何能够产生相变的物质。第二换热介质可为其它任何能够起降温作用的物质。
压缩机10上设有第一接触面100。第一接触面100设置于第一壳体11。换热器20上设有第二接触面200。第二接触面200设置于第二壳体21。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接触,把压缩机10的热量传导至换热器20。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21由铝制成,重量轻、成本低、传热效果好。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可以仅为接触的部分由铝制成,其余部分可为铁、铜等其它金属材料,也可以整体由铝制成。
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相接触设置。在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之间的接触传热、以及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的介质传热的共同作用下,极大提高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与此同时,缩短了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之间的距离,减少了热量消耗,进一步增强了换热装置的换热效果。
第一接触面100呈外凸的弧形。第二接触面200呈内凹的弧形。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的形状相配合。第一接触面100贴合至第二接触面200。增加了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换热效果。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00可为外凸的方形,第二接触面200为内凹的方形。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也可为其它任意形状,二者形状相配合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00包括第一表面101、第一过渡部102、第二表面103、第二过渡部104以及第三表面105。相应的,第二接触面200包括第四表面201、第三过渡部202、第五表面203、第四过渡部204以及第六表面205。
第一表面101与第四表面201接触、第一过渡部102与三过渡部202接触、第二表面103与第五表面203接触、第二过渡部104与第四过渡部204接触、第三表面105与第六表面205接触。换热器20与压缩机10的接触面形状适配,增加了接触面积,同时起到了限位的作用。
将与第一端12至第二端13的方向平行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第一表面101沿第一方向延伸,其末端向压缩机10内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一过渡部102。第一过渡部102的末端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表面103。第二表面103的末端向压缩机10内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过渡部104。第二过渡部104的末端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表面105。
第四表面201沿第一方向延伸,其末端向压缩机10内的方向延伸,形成第三过渡部202。第三过渡部202的末端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五表面203。第五表面203的向靠近压缩机10内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四过渡部204。第四过渡部204的向靠近压缩机10内的方向延伸,形成第六表面205。台阶式的接触方式,能够在第一方向上起到一定的限位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00可只包括第一表面101、第一过渡部102与第二表面103。相应地,第二接触面200只包括第四表面201、第三过渡部202与第五表面203。简化了结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
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直接接触。通过较高的加工精度,能够增加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紧密贴合。在其它的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面100与第二接触面200之间可以添加一定的导热材质,包括导热膏、导热油等,增强接触传热的效果。
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可为螺接等,拆装简便。换热器20安装在压缩机10上,进一步减小了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之间的距离。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换热器20可安装在车辆内的其它位置或部件上,使得压缩机10与换热器20相接触即可。
第一入口14设置在第一端12上。第一出口15设置在第二端13上。将第一入口14与第一出口15设置在压缩机10的两端,延长了第一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内的流通长度,提高了第一换热介质传热量。
第一端12超出第三端22。第二端13超出第四端23。第一接触面100位于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第二接触面200位于第三端22与第四端23之间。第一换热介质在压缩机10内、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产生相变。因此,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是压缩机10温度较高的部分。因此,将第一接触面100设置于第一端12与第二端13之间,相应的,第二接触面200位于第三端22与第四端23之间,能够获得较佳的传热效果。
如图3所示,第二入口24与第二出口25靠近第三端22设置。第三入口26与第三出口27靠近第四端23设置。第二入口24靠近第二接触面200设置。第二出口25远离第二接触面200设置。
第三入口26远离第二接触面200设置,第三出口27靠近第二接触面200设置。第三出口27靠近第二接触面200设置,使得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流动时,部分第二换热介质能经过第二接触面200进行热传递,提高换热器20的换热效果。
图3中,虚线为第一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向示意图,实线为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的流向示意图。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器20内均呈顺时针流动。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也可均呈逆时针流动,也可一个为顺时针、另一个为逆时针流动。
如图4所示,换热器20为板式,包括多个换热板28。多个换热板28沿第二方向依次堆叠,第二方向与第三端22至第四端23的方向垂直。多个换热板28钎焊固定。换热板28之间形成流体通道,并通过换热板28进行传热。第一换热介质与第二换热介质在换热板28的阻隔之间形成并流或者逆流,增强传热效果。换热板28的材质为铝,重量轻、成本低、传热效果好。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换热装置。在其它的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换热装置还可应用在其它产品上,包括冰箱、空调等,具体应用的产品不限。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压缩机以及位于所述压缩机一侧的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有第一入口与第一出口,所述换热器设有第二入口与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入口、第一出口、第二入口及第二出口依次连通,以供第一换热介质穿过以把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换热器,所述压缩机设有第一接触面,所述换热器设有第二接触面,所述第一接触面与所述第二接触面接触,以把所述压缩机的热量传导至所述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换热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与第四端,所述第一端超出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二端超出所述第四端,所述第一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第二接触面位于所述第三端与所述第四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呈外凸的弧形,所述第二接触面呈内凹的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面包括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端至所述第二端的方向平行,所述第一表面的末端向所述压缩机内的方向延伸有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末端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第二表面;所述第二接触面包括第四表面,所述第四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四表面的末端向靠近所述压缩机的方向延伸有第三过渡部,所述第三过渡部的末端沿第一方向延伸有第五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板,所述多个换热板沿第二方向依次堆叠,所述多个换热板钎焊固定,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三端至所述第四端的方向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壳体,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一接触面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由铝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与所述换热器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上还设有连通的第三入口与第三出口,所述第三入口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入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出口用于供第二换热介质流出所述换热器,所述第三入口远离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所述第三出口靠近所述第二接触面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2320882676.2U 2023-04-19 2023-04-19 换热装置及车辆 Active CN2198418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2676.2U CN21984183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换热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82676.2U CN21984183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换热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41834U true CN219841834U (zh) 2023-10-17

Family

ID=88298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2676.2U Active CN219841834U (zh) 2023-04-19 2023-04-19 换热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418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88933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 having integrated thermoelectric devices
WO2002048516A1 (en) High/low temperature water cooling system
JP2010532859A (ja) 熱交換器を有する熱交換装置、および熱交換装置の製造方法
US20040206482A1 (en) Integrated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774740A (zh) 板式水冷显卡散热器
CN109640601A (zh) 一种用介质冷却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WO2004093519A2 (en) Heat exchanger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11347929B (zh) 集成式换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841834U (zh) 换热装置及车辆
JP6283773B1 (ja) 積層プレート熱交換器
CN211376878U (zh) 电池配电装置、电池组
JP2006093293A (ja) 冷却器
KR100389699B1 (ko) 수냉식 열교환기
CN210399594U (zh)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CN209861429U (zh) 一种用介质冷却的散热器,以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空调变频器、电子设备
US20030015310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a thermal coupling
SU1643881A1 (ru) Кондиционер дл охлаждени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ной аппаратуры
CN216694102U (zh) 一种空调冷凝器用油冷却器
CN220359632U (zh) 一种液冷变频器组件、制冷***和空调机组
CN220083208U (zh) 一种微纳米蒸发制冷***装置
CN221374103U (zh) 一种紧凑型先导控制阀组
CN218998666U (zh) 焊接式热交换器
CN110856418B (zh)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8957132U (zh) 塔式无泵液冷散热器
CN221448950U (zh) 应用于模块内部封闭式制冷的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