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824866U -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824866U
CN219824866U CN202320144204.7U CN202320144204U CN219824866U CN 219824866 U CN219824866 U CN 219824866U CN 202320144204 U CN202320144204 U CN 202320144204U CN 219824866 U CN219824866 U CN 2198248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channel
contact
pipe
adjust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4420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志
王传博
方绍君
梁富
高智博
曾冠铭
茶光伟
高见
张汉聪
贾壮壮
陈志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Eighth Engineering Divi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4420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8248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8248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8248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用于在所述河道的上方支撑模板,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结构包括:位于河道两侧且相对设置的结构桩;固定于河道的底部且位于两个所述结构桩之间的承台;固定于所述承台的顶部且竖直设置的若干支撑柱;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的连接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并供支撑模板的调整架。

Description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桥梁常做为跨河、跨道路的一种方式,而在跨道路的实施方式中,常采用满堂支架法:采取按一定间隔,密布搭设,起支撑作用的脚手架的施工方法。满堂支架法施工是一种长期被采用的方法,但在涉水空间时进行施工,考虑到防汛、空间和没有足够的立足点等问题,满堂支架法不能很好的施展,且在施工时需要大量的模板支架,在施工用的支架模板消耗量大、工期长,所以在进行涉水空间上方的浇筑桥梁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先在河道的底部设置承台作为支架结构的支撑点,再竖直设置支撑柱,通过将支撑柱将支架结构的顶部抬高至合适的高度,并在支撑柱的顶部设置连接架和调整架,通过调整架来调整支架结构的坡度,随后在调整架的顶部设置模板并浇筑,以形成桥梁。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用于在所述河道的上方支撑模板,所述支架结构包括:
位于河道两侧且相对设置的结构桩;
固定于河道的底部且位于两个所述结构桩之间的承台;
固定于所述承台的顶部且竖直设置的若干支撑柱;
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的连接架;以及
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并供支撑模板的调整架。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架包括:
水平且纵向的铺设于连接架的顶部的若干铺设管;以及
竖直且间隔设置于所述铺设管的顶部的若干高度不同的调整管,所述调整管的顶面形成坡面与桥体设计的坡面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铺设管对应所述连接架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铺设管通过所述安装槽卡设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调整管的侧壁且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铺设管的顶部的斜撑。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包括:
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若干桁架,所述桁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相对的侧部;以及
固定两个所述桁架之间的若干加固组件。
进一步的,所述桁架包括:
若干对接连接的贝雷架,所述贝雷架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组件,所述贝雷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调整架。
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水平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桁架的侧部的第一接触管;
与所述第一接触管平行且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桁架的侧部的第二接触管;
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接触管和所述第二接触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管的中间位置的第三接触管;以及
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管另一端斜向连接于所述桁架的第四接触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接触管设置有两个,所述第四接触管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接触管的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横向连接处于同一直线的若干所述支撑柱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管对应所述支撑柱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管通过所述限位槽卡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先在河道的底部设置承台作为支架结构的支撑点,再竖直设置支撑柱,通过将支撑柱将支架结构的顶部抬高至合适的高度,通过所述支撑管开设的限位槽,以保证支撑柱不会晃动,所述并在支撑柱的顶部设置连接架和调整架,通过调整架来调整支架结构的坡度,随后在调整架的顶部设置模板并浇筑,以形成桥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的截面结构图。
图例说明:1、承台;2、支撑柱;3、加固组件;4、桁架;5、铺设管;6、调整架;7、模板;8、结构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和图2,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用于在所述河道的上方支撑模板,所述支架结构包括:位于河道两侧且相对设置的结构桩8;固定于河道的底部且位于两个所述结构桩8之间的承台承台1;固定于所述承台1的顶部且竖直设置的支撑柱2;设置于所述支撑柱2的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8的相对设置的侧部的连接架;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的调整架6。在所述调整架6的顶部设置模板,较佳的,在所述模板和所述调整架之间还设置有木方。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是:在河道的两侧浇筑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结构桩8,在河道中采用草袋围堰堆砌在河道内形成于若干小岛,并非汛期在小岛处浇筑形成所述承台1,较佳的,所述承台1的顶部预埋有连接钢板,所述支撑柱2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连接钢板,将所述连接架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支撑柱2的顶部且所述连接架的两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结构桩8的侧壁,根据现场的实际需求设置所述调整架6,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后续桥梁的排水方便,所述调整架6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在所述调整架6的顶部设置模板7,并在模板7内部进行浇筑桥梁,待桥梁稳定后,拆除下方模板7。
进一步的,所述调整架6包括:水平且纵向的铺设于连接架的顶部的若干铺设管5;以及竖直且间隔设置于所述铺设管5的顶部的若干高度不同的调整管,所述调整管的顶面形成坡面与桥体设计的坡面相匹配。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调整管由低到高从所述铺设管的端部排列至所述铺设管的中间位置,以使得所述调整架的竖截面为人字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是:所述铺设管5和所述调整管为工字钢所制成,按照原先规划的结构,对所述调整管进行裁剪,并通过焊接将所述调整管固定于所述铺设管5的顶部。
进一步的,所述铺设管5对应所述连接架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铺设管通过所述安装槽卡设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为了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处于下方的连接架晃动,将所述连接架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通过焊接进一步的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调整管的侧壁且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铺设管5的顶部的斜撑。所述斜撑加固所述调整管并避免调整管在后续的安装或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或支撑力不足。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架包括: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若干桁架4,所述桁架4固定于所述支撑柱2的顶部且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8相对的侧部;以及固定两个所述桁架4之间的若干加固组件3。所述加固组件3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桁架4的侧部,所述加固组件3保证桁架4不会发生偏转并保证结构的牢固度。
进一步的,所述桁架4包括:若干对接连接的贝雷架,所述贝雷架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组件3,所述贝雷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调整架6。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证桁架4的整体牢固度,三个所述贝雷架相贴合,并通过焊接固定成一个整体,处于两侧的贝雷架的侧部固定所述加固组件3。
进一步的,所述加固组件3包括:水平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桁架4的侧部的第一接触管;与所述第一接触管平行且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桁架4的侧部的第二接触管;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接触管和所述第二接触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管的中间位置的第三接触管;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管另一端斜向连接于所述桁架4的第四接触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接触管设置有两个,所述第四接触管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接触管的两侧。
进一步的,还包括:横向连接处于同一直线的若干所述支撑柱2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管对应所述支撑柱2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柱2卡设于所述限位槽。通过将所述支撑柱2卡设于所述限位槽了,保证了所述支撑柱2不会晃动。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的使用过程进行说明。
在河道的两侧浇筑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结构桩8,在河道中采用草袋围堰堆砌在河道内形成于若干小岛,并非汛期在小岛处浇筑形成所述承台1,较佳的,所述承台1的顶部预埋有连接钢板,所述连接钢板和所述承台1的顶部表面平齐,在安装所述支撑柱2前,通过水平仪测量所述连接钢板,并对所述连接钢板进行抄平,将所述支撑柱2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连接钢板,确认竖直安装的所述支撑柱2的顶部标高一致,若高度不一致,对所述支撑柱2的高度进行统一处理;将同一横向位置的所述支撑柱2的顶端卡设于所述支撑管的所述限位槽内,并通过焊接将所述支撑柱2和所述支撑管固定;将三个贝雷架叠合至一起以形成厚度叠加的大贝雷架,通过将若干大贝雷架首尾相接并通过螺栓固定并形成所述桁架4,使得所述桁架4的长度和河道的宽度相适配,通过焊接将所述钢架固定于若干横向设置的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在所述桁架4之间设置若干加固组件3,保证桁架4在后续安装时不会发生偏移;将所述桁架4卡设于所述安装槽内,并通过焊接固定所述桁架4和所述铺设管5,在纵向设置的所述铺设管5的顶部布设所述调整管,处于最外侧的所述铺设管5的所述调整管的长度最低,而处于中间位置的所述铺设管5的所述调整管的长度最高,将所述模板7安装于所述调整管的顶部并进行浇筑,待桥梁稳定后,拆除下方模板7和支架结构。
以上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河道支架结构,用于在所述河道的上方支撑模板,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结构包括:
位于河道两侧且相对设置的结构桩;
固定于河道的底部且位于两个所述结构桩之间的承台;
固定于所述承台的顶部且竖直设置的若干支撑柱;
设置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的连接架;以及
设置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并供支撑模板的调整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调整架包括:
水平且纵向的铺设于连接架的顶部的若干铺设管;以及
竖直且间隔设置于所述铺设管的顶部的若干高度不同的调整管,所述调整管的顶面形成坡面与桥体设计的坡面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铺设管对应所述连接架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所述铺设管通过所述安装槽卡设于所述连接架的顶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一端连接于所述调整管的侧壁且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铺设管的顶部的斜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接架包括:
间隔且相对设置的若干桁架,所述桁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结构桩相对的侧部;以及
固定两个所述桁架之间的若干加固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桁架包括:
若干对接连接的贝雷架,所述贝雷架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加固组件,所述贝雷架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调整架。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水平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桁架的侧部的第一接触管;
与所述第一接触管平行且连接两个相邻的所述桁架的侧部的第二接触管;
竖直固定于所述第一接触管和所述第二接触管且位于所述第一接触管的中间位置的第三接触管;以及
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接触管另一端斜向连接于所述桁架的第四接触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第四接触管设置有两个,所述第四接触管对称设置所述第三接触管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还包括:横向连接处于同一直线的若干所述支撑柱的支撑管,所述支撑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河道支架结构,其特征是:所述支撑管对应所述支撑柱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管通过所述限位槽卡设于所述支撑柱的顶部。
CN202320144204.7U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Active CN2198248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4204.7U CN219824866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44204.7U CN219824866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824866U true CN219824866U (zh) 2023-10-13

Family

ID=88281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44204.7U Active CN219824866U (zh) 2023-02-07 2023-02-07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8248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74319B (zh) 一种下承式系杆拱桥结构单元及拱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2482202A (zh) 一种拉杆式多用途钢栈桥桥台及其施工方法
CN105133484B (zh) 一种部分地锚高低塔斜拉桥结构
CN111395192A (zh) 利用下部钢箱梁承载进行上层构件施工的支架及施工方法
CN211113217U (zh) 曲面支架
CN219824866U (zh) 一种河道支架结构
CN111622091B (zh) 一种预制桥墩的受力试验方法
CN212561184U (zh) 利用下部钢箱梁承载进行上层构件施工的支架
CN211368652U (zh) 一种基于厚抛石基础的桩柱平台结构
CN108755669B (zh) 跨隧道型钢混凝土灌注桩、转换梁施工方法
CN112031495A (zh) 预制舱变电站拼装式钢结构基础及其施工拼接方法
CN111501531A (zh) 一种v型薄壁墩及0#块主梁支撑体系施工方法
CN218813196U (zh) 一种水上变截面现浇连续箱梁支模架
CN221142491U (zh) 一种组合式大跨径跨河现浇连续箱梁支撑架体
CN215164713U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拱施工平台的支撑及调平结构
CN221167505U (zh) 一种模块化支撑的桥梁加固装置
CN219930752U (zh) 涵洞通道墙体无拉杆浇筑模板
CN217896260U (zh) 一种跨河道现浇箱梁系杆式支架结构
CN221297633U (zh) 一种盖梁拆除上部顶升结构
CN213540425U (zh) 一种过河段穿桥桩隧道注浆支护结构
CN220767747U (zh) 大斜跨纵坡地下双并行结构的铁路提篮拱桥施工结构
CN216427866U (zh) 一种山区公路拼接结构
CN215366840U (zh) 一种铁路桥下挡砟和截水装置
CN211057597U (zh) 一种结构牢靠的预制桥梁承载盖梁
CN211772934U (zh) 一种大桥的零号块支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