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71452U - 电梯控制柜 - Google Patents

电梯控制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71452U
CN219771452U CN202321176214.5U CN202321176214U CN219771452U CN 219771452 U CN219771452 U CN 219771452U CN 202321176214 U CN202321176214 U CN 202321176214U CN 219771452 U CN219771452 U CN 2197714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ard
layer structure
module
control cabi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7621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腾飞
严彩忠
杨书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Winone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Winone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Winone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7621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714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714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714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梯控制柜,包括壳体、第一功能板、第二功能板、第三功能板及第四功能板,其中,第一功能板构成第一层结构,第二功能板构成第二层结构,第三功能板构成第三层结构,第四功能板构成第四层结构,第二层结构位于第一层结构背离底板的一侧,第三层结构位于第二层结构背离底板的一侧,第四层结构位于第三层结构背离底板的一侧。本申请实施例将各功能板于壳体内分层排布,有利于实现壳体内于垂直于底板方向的空间利用率更大化,进而缩减控制柜的体型。

Description

电梯控制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梯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控制柜。
背景技术
电梯已经日益普及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在高层建筑中,电梯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保证电梯正常运行,电梯一般配备有电梯控制***,电梯控制***集成在控制柜中。
相关技术中,控制柜因内部各器件的分布较为分散,控制柜内的空间率利用率低,造成控制柜的体型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控制柜,用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控制柜因内部各器件的分布较为分散,控制柜内的空间率利用率低,造成控制柜的体型较大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控制柜,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底板;
第一功能板,所述第一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功能板构成第一层结构;
第二功能板,所述第二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功能板构成第二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第三功能板,所述第三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三功能板构成第三层结构,所述第三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第四功能板,所述第四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四功能板构成第四层结构,所述第四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
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板;及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电源模块相互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板及电容板,所述驱动板与所述电容板相互电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板构成第一层结构,所述电容板构成第二层结构,所述电源板构成第三层结构,所述控制板构成第四层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UCMP板,所述UCMP板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第四层结构之间。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的模块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及所述模块板相互电连接,所述模块板设置有整流器及逆变器,
其中,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均位于所述模块板的同侧,所述模块板跨越所述第一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所述第三层结构及所述第四层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板背离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区间,所述整流器与所述逆变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电梯控制柜还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区间;
第一散热风扇,所述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区间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散热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断路器,所述断路器与所述驱动板电连接,所述断路器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底板的板面包括第一区域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及所述UCMP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断路器于所述底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控制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的板面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
第一子区域,所述驱动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
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二子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电容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及所述第二子区域。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电梯控制柜还包括:
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且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壳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人机交互模块,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及所述驱动模块相互电连接,所述人机交互模块构成第五层结构,所述第五层结构位于所述第四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及所述UCMP板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
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控制柜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沿平行于所述底板的板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控制板的相对的两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罩板,所述罩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罩板罩设于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有多个接口端子,所述罩板形成有与各所述接口端子对应的窗口。
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梯控制柜,将各功能板于壳体内分层排布,可以实现壳体内于垂直于底板方向的空间利用率更大化,进而缩减控制柜的体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示出的电梯控制柜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示出的电梯控制柜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中驱动板与模块板连接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第三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中模块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中模块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中模块板的单管IGBT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第四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示出的电梯控制柜的另一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9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于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第五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的底板的板面区域分布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第六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于另一视角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3示出的电梯控制柜于又一视角下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第七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中控制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第八种实施例提供的电梯控制柜中控制板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电梯控制柜;
1、驱动模块;11、驱动板;111、第一电连接端子;1111、第一引脚部;1112、第一连接部;12、电容板;13、模块板;131、整流器;132、逆变器;1321、单管IGBT组件;1322、单管IGBT;1323、主体;1324、引脚;1325、固定座;1326、第一端面;1327、第二端面;1328、第一安装槽;1329、连接件;133、第一板面;134、第二板面;135、第二电连接端子;1351、第二引脚部;1352、第二连接部;136、基板;1361、第二安装槽;14、第三电连接端子;
2、控制模块;
21、控制板;211、第一电路板;212、第二电路板;213、第一接口端子;2131、第一接口端面;2132、第一背面;214、第二接口端子;2141、第二接口端面;2142、第二背面;
22、UCMP板;
3、电源模块;31、电源板;
41、壳体;411、容纳腔;412、第一区间;4121、第一散热通道;413、第一进风口;414、第一出风口;415、底板;4151、第一区域;4152、第二区域;4153、第一子区域;4154、第二子区域;4155、第一子部;4156、第二子部;416、侧板;417、盖板;4171、操作窗口;418、第二进风口;419、第二出风口;
51、散热器;511、第一散热器;512、第二散热器;52、第一散热风扇;
61、第一安装支架;611、第一板;6111、第一通孔;6112、第二通孔;6113、延伸臂;6114、第一臂;6115、第二臂;612、第二板;6121、支撑板;613、第三板;62、第二安装支架;63、罩板;631、第一窗口;632、扎线孔;633、第二窗口;635、第一板体;636、第二板体;637、第三板体;638、第四板体;
7、人机交互模块;
81、断路器;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梯控制柜10,电梯控制柜10包括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相互电连接。
参阅图2和图3,驱动模块1包括驱动板11、电容板12及模块板13,驱动板11、电容板12及模块板13相互电连接,模块板13设置有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将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设置于模块板13,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整流器及逆变器设置于驱动板、电容板而言,设置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的模块板13上的电子器件的数量相对较少,如此,模块板13上电子器件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利于热量散失,避免热量较高影响整流器131、逆变器132的正常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均可以为相关技术中控制柜内的整流器及逆变器,且相对于相关技术,仅有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设置载体不同的改变而没有电路上的改变;例如,整流器131的输入端可以接交流市电,整流器131的输出端可以接逆变器132,整流器131用于将交流市电转换成直流电压后输出至逆变器132;而逆变器132的输出端接电梯曳引机,逆变器132用于将直流电压转换成交流电压后输出至电梯曳引机,进而带动电梯轿厢运行。
进一步地,整流器131的输入端可以经驱动板11接交流市电,整流器131的输出端可以经电容板12接逆变器132,而逆变器132输出的交流电压可以再次流经驱动板11,经驱动板11接电梯曳引机。如此,可以实现驱动模块1的驱动电路于驱动板11、电容板12及模块板13三者上分布,而非集中于一电路板或两电路板,可以提升驱动模块1的散热性能。其中,整流器131的输出端接电容板12,电容板12可以在电梯控制柜10启动时对整个回路起保护作用、可以通过放电来减少电压的波动、降低谐波。
进一步地,模块板13相对于驱动板11、电容板12中的至少一者呈夹角设置,使得模块板13的设置能够合理的利用电梯控制柜10的内部空间,提升电梯控制柜10的内部空间利用率,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
需要说明的是,模块板13相对于驱动板11、电容板12中的至少一者呈夹角设置,可以为模块板13相对于驱动板11、电容板12中的至少一者呈所夹的锐角为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的夹角设置,例如,所夹的锐角可以为40°、50°、60°、70°、80°、90°等等,可以结合电梯控制柜10的内部空间余量合理设计,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模块板13相对于驱动板11呈夹角设置且模块板13相对于电容板12呈夹角设置。其中,驱动板11与电容板12相对且间隔设置。具体地,驱动板11与电容板12大致平行,模块板13相对驱动板11大致垂直且模块板13相对电容板12大致垂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电路板(例如,模块板13)与另一电路板(例如,驱动板11、电容板12中的至少一者)呈夹角设置,可以为,一电路板的板面与另一电路板的板面呈夹角设置。而电路板大多呈薄板状,电路板的多个表面中,侧表面较为细窄,因此,可以将电路板的板面大致看作为其多个表面中除侧表面外的剩余表面,如此,各电路板可以大致看作为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各电路板的两个板面中的至少一个板面可以设置有电子元件等等。各电路板的两个板面可以大致平行。
其中,驱动板11与模块板13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可以为相关技术中任意的电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板11设置有第一电连接端子111,模块板13设置有第二电连接端子135,第二电连接端子135的制备材料以及第一电连接端子111的制备材料可以优选为铜,当然,根据实际需求,第二电连接端子135的制备材料以及第一电连接端子111的制备材料也可以为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导电性能较强的材料。
参阅图4,第一电连接端子111包括第一引脚部1111以及第一连接部1112,第一连接部1112与第一引脚部1111连接,第二电连接端子135包括第二引脚部1351以及第二连接部1352,第二连接部1352与第二引脚部1351连接。
第一连接部1112用于与第二连接部1352接触,且用于与第二连接部1352可拆卸连接,以实现第二引脚部1351与第一引脚部1111的电连接。第一连接部1112与第二连接部1352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卡接、卡扣锁合、螺钉连接等可拆卸连接方式连接。
第一引脚部1111与第一连接部1112可以一体成型,第一引脚部1111与第一连接部1112也可以分别成型后,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拼接。第二引脚部1351与第二连接部1352可以一体成型,第二引脚部1351与第二连接部1352也可以分别成型后,通过焊接、铆接或螺纹连接等方式进行拼接。第一电连接端子111与第二电连接端子135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第一电连接端子111及第二电连接端子135实现驱动板11与模块板13之间的电连接时,可以将第二引脚部1351通过焊接等方式与模块板13电连接,将第一引脚部1111通过焊接等方式与驱动板11电连接,当第二连接部1352与第一连接部1112接触时,即可实现驱动板11与模块板13的电连接,从而可以较为方便的实现两个电路板之间的大电流连接,并且即使驱动板11与模块板13之间的安装空间较小时,可以将第二电连接端子135和第一电连接端子111的整体体积设计得较小,不需要将第二电连接端子135和第一电连接端子111进行弯折,从而可以解决线缆不方便进行弯线操作会影响电路板在壳体41中的安装的问题。
其中,电容板12与模块板13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可以为相关技术中任意的电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参阅图5,电容板12与模块板13之间经第三电连接端子14电连接,其中,第三电连接端子14包括与电容板12的板面平行且与电容板12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段、与模块板13的板面平行且与模块板13电连接的第二电连接段、及连接于第一电连接段与第二电连接段之间且与第一电连接段及第二电连接段均电连接的第三电连接段,其中,第三电连接段可以为沿一直线方向延伸,也可以沿折线方向延伸等等,对此不做限定。
第一电连接段与电容板12的板面平行,便于第一电连接段与电容板12电连接及安装固定;第二电连接段与模块板13的板面平行,便于第二电连接段与模块板13电连接及安装固定。第三电连接段与第一电连接段和/或第二电连接段之间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参阅图6至图8,模块板13上的逆变器132包括一个或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
单管IGBT组件1321包括单管IGBT1322、固定座1325及连接件1329,单管IGBT1322设置于固定座1325,固定座1325连接连接件1329,连接件1329用于将单管IGBT组件1321连接在模块板13的基板136。本申请实施例采取将单个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进行组装,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将封装好的IGBT模块与基板进行组装而言,各单管IGBT组件1321的布置更加灵活,可以根据使用需求灵活增减,使用前景更广。
本申请实施例在单管IGBT组件1321上设置用于连接基板136的连接件1329,在组装单管IGBT组件1321及基板136时,可以在单管IGBT1322与基板136电连接之前将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连接,实现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的预固定;而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预固定后在进行单管IGBT1322与基板136的电连接,可以提升单管IGBT1322与基板136电连接时的平稳性及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单管IGBT1322包括主体1323及多个引脚1324,主体1323设置于固定座1325,多个引脚1324的至少部分外漏于固定座1325,用于与基板136电连接。其中,引脚1324可以为直引脚也可以为弯折引脚,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设计。
单管IGBT1322设置于固定座1325可以为:固定座1325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328,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安装槽1328,单管IGBT1322的引脚1324外露于第一安装槽1328。将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设置于固定座1325的第一安装槽1328,相较于单管IGBT1322与固定座1325之间经粘接、焊接等连接方式连接而言,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连接,连接更为方便。
其中,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与第一安装槽1328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以提升单管IGBT1322与固定座1325之间的安装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与第一安装槽1328之间也可以为过盈配合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固定座1325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326及第二端面1327,第一端面1326设置有第一安装槽1328,第二端面1327连接连接件1329。即,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与连接件1329大致分布于固定座1325的相对的两侧,使得单管IGBT1322与固定座1325的组装、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的组装不会相互阻碍,可以灵活调整组装先后顺序。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首先将连接固定座1325的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进行组装,由于在此组装过程还未涉及到单管IGBT1322,无需考虑单管IGBT1322的引脚1324与基板136上的连接位是否对准,因此,可以提升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之间的组装效率;而在连接件1329及固定座1325与基板136组装后,可以再将单管IGBT1322与固定座1325组装,并使单管IGBT1322的引脚1324与基板136上的连接位对准。若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与第一安装槽1328之间为间隙配合,则在单管IGBT1322的引脚1324与基板136上的连接位对准的过程中,还可以微调单管IGBT1322的主体1323于第一安装槽1328的位置,提升组装精度。
基板136设置有第二安装槽1361,连接件1329位于第二安装槽1361,将连接件1329设置于基板136的第二安装槽1361,相较于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之间将粘接、焊接等方式连接而言,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即可连接,连接更为方便。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槽1361与连接件1329相适配。第二安装槽1361与连接件1329相适配可以为:第二安装槽1361的横截面与连接件1329的横截面大致相同,以提升连接件1329于第二安装槽1361内的安装稳定性。例如,在连接件1329包括连接部及连接连接部的部分且外凸于连接部的限位部时,第二安装槽1361可以包括与连接部对应的第一槽体及与限位部对应的第二槽体,连接部位于第一槽体,限位部位于第二槽体。
其中,第二安装槽1361与连接件1329之间可以为间隙配合,连接件1329置于第二安装槽1361内,主要实现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的预固定,利于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电连接。当然,第二安装槽1361与连接件1329之间也可以为过盈配合,对此不作限定。
连接件1329置于第二安装槽1361内后,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之间可以不再采取其他方式连接,而在单管IGBT组件1321的引脚1324与基板136电连接后实现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的固定。
模块板13可以包括一个单管IGBT组件1321,也可以包括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在模块板13包括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时,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可以用于沿第二方向y和/或第三方向z呈阵列式排布,第一端面1326及第二端面1327可以沿第一方向x相背设置,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使得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布置整齐,合理利用基板136的板面空间。
进一步地,在模块板包括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时,参阅图6和图7,至少相邻两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固定座132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以减少多个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之间的组装工序,提升组装效率。例如,相邻两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固定座1325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当然,相邻三个、四个、五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固定座1325也可以设计为一体式结构,对此不作限定。
更进一步地,固定座1325为一体式结构的至少两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连接件1329共用同一连接件1329,相较于各单管IGBT组件1321均设有一连接件而言,可以减少连接件1329的数量,降低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的对准难度,提升连接件1329与基板136的组装效率。若至少两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连接件1329共用同一连接件1329,共用的连接件1329可以位于至少两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中间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相邻的至少三个单管IGBT组件1321的固定座1325为一体式结构时,该至少三个单管IGBT组件1321可以共用同一连接件1329,也可以共同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件1329等等。其中,在至少三个单管IGBT组件1321共用间隔设置的两个连接件1329时,可以提升该至少三个单管IGBT组件1321与基板136之间的连接平稳性。
请再次参阅图2至图5,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壳体41、散热器51及第一安装支架61,壳体41形成有容纳腔411,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电源模块3、散热器51及第一安装支架61均位于容纳腔411。
模块板13(基板136)具有相对的第一板面133及第二板面134,驱动板11及电容板12均位于模块板13的第一板面133所在的一侧,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均位于模块板13的第二板面134所在的一侧,模块板13的第二板面134与壳体41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区间412,散热器51位于第一区间412。于模块板13设置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的一侧形成第一区间412,且第一区间412设置有散热器51,使得散热器51能够针对性的对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进行散热,提升模块板13的散热性能。同时,第一区间412位于电梯控制柜10的侧边,更节省模块板13散热所需区间,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尤其是电梯控制柜10厚度方向(图示第三方向z)的体型。
进一步地,参阅图9和图10,第一安装支架61安装于壳体41,第一安装支架61包括第一板611,第一板611位于第一区间412,模块板13及散热器51沿第一方向x安装于第一板611的相对的两侧,第一方向x为第一板面133至第二板面134所确定的方向,第一板611形成有第一通孔6111及第二通孔6112,整流器131对应第一通孔6111设置,逆变器132对应第二通孔6112设置。第一板611为模块板13及散热器51的安装载体,便于模块板13及散热器51于壳体41内的安装固定,第一板611形成与整流器131对应的第一通孔6111及与逆变器132对应的第二通孔6112,便于整流器131产生的热量直接经第一通孔6111到达散热器51、逆变器132产生的热量直接经第二通孔6112到达散热器51,提升散热效果。
其中,散热器51可以同时对应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设置,以便及时将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产生的热量导出。散热器51可以包括第一散热器511及第二散热器512,其中,第一散热器511对应整流器131设置,主要用于对整流器131进行散热,第二散热器512对应逆变器132设置,主要用于对逆变器132进行散热。
模块板13上的整流器131可以整体置于第一板611面向模块板13的一侧,整流器131的部分也可以置于第一通孔6111,以拉近整流器131与第一散热器511之间的间距,便于散热,且提升模块板13、第一板611及第一散热器511的排布紧凑性,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整流器131的部分穿过第一通孔6111且突出于第一板611,以进一步地提升模块板13、第一板611及第一散热器511的排布紧凑性。此时,为便于散热器51于第一板611的安装,第一安装支架61还包括对应第一通孔6111设置的延伸臂6113,延伸臂6113包括第一臂6114及第二臂6115,第一臂6114对应第一通孔6111的边缘设置,第一臂6114的一端连接第一板611,第一臂6114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臂6115的一端连接第一臂6114远离第一板611的一端,第二臂6115的另一端沿与第一板面133相平行的方向延伸,第一散热器511对应整流器131设置且安装于第二臂6115。将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一板611的安装转换成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一通孔6111处的延伸臂6113的安装,安装较为方便。其中,第一散热器511与第二臂6115之间可以经螺钉等方式连接,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臂6114沿第一方向x的延伸长度大于或等于整流器131沿第一方向x突出于第一板611的长度,使得整流器131不会阻碍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二臂6115的安装。
其中,第一臂6114可以大致呈薄板状,以提升第一臂6114与第一板611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臂6114连接第一板611的一端可以沿着第一通孔6111的边缘设置,第一臂6114可以与第一板611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可以经一块板弯折成型等,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二臂6115可以大致呈薄板状,第一散热器511可以与第二臂6115的板面连接,以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面积,提升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第二臂6115与第一臂611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可以经一块板弯折成型等,对此不作限定。第二臂6115于第一板611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通孔6111内,也可以位于第一通孔6111外,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调整。
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支架61可以设有两个延伸臂6113,两个延伸臂6113可以分别位于第一通孔6111的相对的两侧且均与第一板611及第一散热器511连接,以提升第一散热器511于壳体41内的安装稳定性。其中,两个延伸臂6113的第二臂6115可以大致平行。
模块板13上的逆变器132可以整体置于第一板611面向模块板13的一侧,逆变器132的部分也可以置于第二通孔6112,以拉近逆变器132与第二散热器512之间的间距,便于散热,且提升模块板13、第一板611及第二散热器512的排布紧凑性,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逆变器132未突出于第一板611背离第二板面134的一侧,第二散热器512对应逆变器132设置且安装于第一板611。将第二散热器512直接安装于第一板611,可以简化第一安装支架61的设计难度,降低设计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电梯控制柜10的容纳腔411大多呈规则形状,例如,电梯控制柜10的容纳腔411大多呈长方体形,模块板13可以大致对应长方体形的一侧壁设置,使得模块板13与壳体41之间形成的第一区间412大致呈长方体形,第一区间412的各个部位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致相等,如此,整流器131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大于逆变器132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则可以设计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小于第二散热器512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使得整流器131和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之和,大致与逆变器132和第二散热器512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之和相等,实现第一区间412的合理且充分利用。同时,整流器131和第一散热器511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之和,与逆变器132和第二散热器512于第一方向x的长度之和相等,还可以实现第一散热器511远离模块板13的一端与第二散热器512远离模块板13的一端大致平齐。
其中,散热器51、第一散热器511、第二散热器512可以为热管、均热板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具体地,以散热器51为例,散热器51可以具有蒸发端及冷凝端,散热器51内设置有冷却剂,蒸发端相对于冷凝端靠近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设置,电梯控制柜10工作时,蒸发端受热,冷却剂可以由液相转变成气相,且冷却剂的气相经由冷凝端散热后可再次转变为液相并流回至蒸发端。其中,在冷却剂吸热气化后将携带热量,气化的冷却剂的流动更加灵活,从而能够更加快速的到达冷凝端,并使热量向外散出,如此循环往复,散热器51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外扩散热量。其中,冷却剂可以选用氟化液,氟化液两相相变换热的形式使热传导效率变得更高,利于提升散热器51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再次参阅图2,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52,第一区间412包括第一散热通道4121,第一散热通道4121形成于第一板611背离第二板面134的一侧,壳体41还形成有与第一散热通道4121连通的第一进风口413及第一出风口414,第一散热风扇52对应第一出风口414设置且安装于壳体41。结合上述记载,散热器51置于第一散热通道4121,如此,于第一出风口414处设置第一散热风扇52,可以通过外界气流带走散热器51吸收的热量,提升第一散热通道4121内的热量散发速度。
其中,第一出风口414与第一进风口413可以分别位于散热器51的相对的两侧,使得第一散热风扇52工作时,经第一进风口413进入的气流能够充分流经散热器51后经第一出风口414吹出,提升散热效果。具体地,第一出风口414与第一进风口413沿第二方向y分别位于散热器51的相对的两侧,其中,第二方向y与模块板13的第二板面134及驱动板11的板面均平行,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
进一步地,散热器51可以形成有至少一散热流道,散热流道的两端分别对应第一进风口413及第一出风口414设置,以提升散热器51的散热面积,提升散热性能。其中,散热器51可以包括多散热翅片,相邻两散热翅片之间可以形成散热流道,对此不作限定。各散热翅片内可以形成有供冷却器流通的腔室,各散热翅片内的腔室可以相互连接,也可以相互独立,对此不作限定。
第一安装支架61还包括第二板612,第二板612的一端连接第一板611,第二板612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延伸,驱动板11及电容板12均安装于第二板612。即,安装模块板13的第一板611与安装驱动板11及电容板12的第二板612呈夹角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壳体41的内部空间,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而第二板612的另一端沿第一方向x的反方向延伸,可以使得第一板611与壳体41之间形成的第一散热通道4121相对独立,对与第一散热通道4121连通的整流器131及逆变器132的散热效果更佳。
第二板612相对于驱动板11及电容板12可以靠近壳体41的底板415设置,以便第二板612与壳体41连接固定。具体地,第二板612的边缘设置有翻边,第二板612经设置于其边缘的翻边与壳体41连接固定。进一步地,第二板612上的翻边可以与壳体41的侧板416经螺钉等方式连接固定,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均安装于第二板612,第二板612相对于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靠近壳体41的底板415设置。如此,在进行电梯控制柜10的组装时,可以首先将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等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支架61后,再一同安装于壳体41的容纳腔411内,组装方便。
参阅图11,控制模块2包括控制板21及UCMP(Unintended car movementprotection system,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板22,电源模块3包括电源板31。电源模块3用于从驱动板11取电,然后转化成各个电压等级的电源来给各用电器件供电。控制模块2通过线束从电源模块3取电;控制模块2中的控制板21是控制模块2的核心,通过控制驱动模块1来带动电梯曳引机工作,进而实现电梯轿厢上升、下降、停止开门及其减震等控制功能;控制模块2中的UCMP板22通过线束与电梯轿厢相连接来实现提前开门和检测门锁短路功能;控制模块2内的控制板21和UCMP板22通过线束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板21、UCMP板22及电源板31均可以为相关技术中控制柜内的控制板、UCMP板及电源板,且相对于相关技术,仅有于壳体41内的设置位置的改变而没有电路上的改变。
本申请实施例中,电梯控制柜10内的各功能板可以至少构成四个层结构,即,至少部分功能板(如第一功能板)构成第一层结构,至少部分功能板(如第二功能板)构成第二层结构,至少部分功能板(如第三功能板)构成第三层结构,至少部分功能板(如第四功能板)构成第四层结构等等,第二层结构位于第一层结构背离底板415的一侧,第三层结构位于第二层结构背离底板415的一侧,第四层结构位于第三层结构背离底板415的一侧,使得各功能板于壳体41内的排布合理。
可选地,驱动板11构成第一层结构,电容板12构成第二层结构,电源板31构成第三层结构,控制板21构成第四层结构,其中,UCMP板22可以位于第二层结构与第四层结构之间,例如,UCMP板22可以位于第三层结构等等,对此不作限定。本申请实施例根据各电路板的尺寸设计各层结构内所包含的电路板的数量,例如,UCMP板22的尺寸相对较小,将其与电源板31同层结构设计,相较于UCMP板22单层结构设计而言,可以实现壳体41内于各层结构处的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进而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
进一步地,参阅图11和图12,底板415的板面包括第一区域4151及连接第一区域4151的第二区域4152,驱动板11、电容板12、电源板31及UCMP板22于底板415的投影均位于第一区域4151,即,第一层结构、第二层结构及第三层结构均避开第二区域4152设置,如此,可以在容纳腔411内于第二区域4152处预留出一定的安装空间。该安装空间内可以设置有断路器81,断路器81与驱动板11电连接,断路器81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二区域4152,将断路器81置于电梯控制柜10内,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断路器外置于控制柜而言,可以直接在电梯控制柜10出售之前完成断路器81与电梯控制柜10内驱动板11等电子元件的接线,减轻操作人员的接线负担,提升电梯控制柜10的产品竞争力。具体地,驱动板11可以经断路器81接交流市电等,例如,经断路器81上的R接口、S接口、T接口及N接口接交流市电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断路器81可以为相关技术中控制柜连接的断路器,且相对于相关技术,仅有断路器81的设置位置的改变而没有电路上的改变。
断路器81位于第二板612背离底板415的一侧且安装于第二板612,使得断路器81可以同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一样,在安装于第一安装支架61后,再一同安装于壳体41的容纳腔411内,组装方便。其中,断路器81可以跨越第一层结构、第二层结构及第三层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断路器81也可以仅跨越第一层结构及第二层结构,或者,仅跨越第二层结构及第三层结构等等,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进一步地,第一区域4151包括第一子区域4153及连接第一子区域4153的第二子区域4154,驱动板11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及第二子区域4154。如此,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将相对于驱动板11错开,使得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与第二板612之间可以留有较大的第一间隙,而电容板12对应第一子区域4153的部位与驱动板11之间留有较小的第二间隙,如此,可以将电容板12上的电子器件主要布置于电容板12面向底板415的板面,且将电容板12上较大的电子器件设于上述较大的第一间隙处,电容板12上较小的电子器件设于上述较小的第二间隙处,实现电容板12上电子器件的合理分布,提升容纳腔411内于第一层结构及第二层结构处的空间利用率,缩减电梯控制柜10的体型。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与第二板612之间可以留有较大的第一间隙,因此,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安装于第二板612可以转换成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安装于第二板612上的支撑板6121,其中,支撑板6121的一端连接第二板612,另一端沿背离底板415的第三方向z延伸,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两两垂直,支撑板6121远离第二板612的一端设置有翻边,电容板12与支撑板6121之间可以经翻边连接。电容板12对应第二子区域4154的部位安装于支撑板6121,相较于安装于第二板612而言,安装路径更短,安装稳定性更好。而电容板12对应第一子区域4153的部位与驱动板11之间留有较小的第二间隙,因此,电容板12对应第一子区域4153的部位安装于第二板612可以转换成电容板12对应第一子区域4153的部位安装于驱动板11。
再次参阅图1和图2,壳体41还设有相对的第二进风口418及第二出风口419,第二进风口418及第二出风口419均与上述较大的第一间隙连通,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设于第二出风口419处的第二散热风扇53,以散发第一间隙处产生的热量。
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第一子区域4153与第二区域4152沿第二方向y分布,第二子区域4154包括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第一子部4155与第一子区域4153沿第一方向x分布,第二子部4156与第二区域4152沿第一方向x分布,其中,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例如图3所示;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也可以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及第一子部4155,例如图5所示,可以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调整。
进一步地,位于第三层结构的UCMP板22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位于第三层结构的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二子区域4154,以实现第三层结构的UCMP板22与电源板31的分区设置,合理利用容纳腔411内于第三层结构处的空间。
其中,UCMP板22于底板415的投影及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均可以位于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内。如此,UCMP板22安装于第二板612可以转换成UCMP板22安装于电容板12,电源板31安装于第二板612可以转换成电源板31安装于电容板12,相较于UCMP板22及电源板31均安装于第二板612而言,UCMP板22及电源板31与电容板12之间的连接路径更短,安装稳定性更好且安装难度更低。
UCMP板22上的电子元件可以设于UCMP板22背离电容板12的板面,电容板12上的电子元件可以设于电容板12背离UCMP板22的一侧,使得UCMP板22与电容板12之间不再设置电子元件,从而可以缩小二者之间的间距,缩短二者之间的连接路径,且避免热量于UCMP板22及电容板12之间聚集。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UCMP板22面向电容板12的一侧也可以设有电子元件,电容板12面向UCMP板22的一侧也可以设有电子元件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电源板31上的电子元件可以设于电源板31背离电容板12的板面,电容板12上的电子元件可以设于电容板12背离电源板31的一侧,使得电源板31与电容板12之间不再设置电子元件,从而可以缩小二者之间的间距,缩短二者之间的连接路径,且避免热量于电源板31及电源板31之间聚集。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电源板31面向电容板12的一侧也可以设有电子元件,电容板12面向电源板31的一侧也可以设有电子元件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也可以仅位于第一子部4155。若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则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也可以仅位于第一子部4155,以便电源板31安装于电容板12;若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及第一子部4155,则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子部4155,以便电源板31安装于电容板12。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11,若电容板12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子区域4153及第一子部4155,电源板31于底板415的投影也可以位于第一子部4155及第二子部4156,此时,电源板31对应第一子部4155的部位可以安装于电容板12,电源板31对应第二子部4156的部位可以安装于支撑板6121。
控制板21于底板415的投影位于第一区域4151及第二区域4152,以提升容纳腔411于第四层结构的空间利用率。其中,控制板21上的电子元件可以设于控制板21背离UCMP板22及电源板31的一侧,使得控制板21上的电子元件与UCMP板22及电源板31上的电子元件相背设置,不会相互干扰,利于组装顺利进行。
其中,第一层结构、第二层结构、第三层结构及第四层结构沿第三方向z依次分布。本申请实施例中,各电路板(例如,驱动板11、电容板12、UCMP板22、电源板31、控制板21)位于某一层结构,是指该电路板的基板位于某一层结构,而该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与相邻层结构的电路板上的电子元件于模块板13的投影可以位于同一与第二方向y相平行的直线上。
进一步地,驱动板11、电容板12、UCMP板22、电源板31及控制板21均位于模块板13的第一板面133所在的一侧,模块板13跨越第一层结构、第二层结构、第三层结构及第四层结构,使得位于单侧的模块板13能够充分利用容纳腔411于第一层结构至第四层结构的空间。
第一安装支架61还包括第三板613,第二板612与第三板613沿第一方向x位于第一板611的相对的两侧,第二板612与第三板613沿第三方向z位于第一板611的相对的两侧,第三板613连接第一板611,使得第一安装支架61安装于壳体41后,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一板611、第三板613及壳体41的底板415、侧板416之间可以大致形成第一散热通道4121。
参阅图13至图15,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第二安装支架62,第二安装支架62位于容纳腔411,第二安装支架62连接壳体41,第一安装支架61与第二安装支架62沿第三方向z分布,驱动板11、电容板12、UCMP板22、电源板31及控制板21均位于第一安装支架61与第二安装支架62之间,驱动板11、电容板12、UCMP板22、电源板31均安装于第一安装支架61,控制板21安装于第二安装支架62。将控制板21安装于第二安装支架62,相较于控制板21安装于靠近底板415的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二板612而言,控制板21与第二安装支架62之间的安装路径更短,安装更为平稳。同时,控制板21安装于第二安装支架62,相较于安装第二板612或者安装于第二板612的驱动板11、电容板12、UCMP板22及电源板31而言,可以减少第二板612的承重量,避免第一安装支架61发生弯曲变形等问题。
进一步地,第二安装支架6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安装支架62沿第一方向x分别位于控制板21相对的两侧,两个第二安装支架62中,邻近模块板13的一第二安装支架62与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三板613连接。通过设置两个第二安装支架62,可以提升控制板21于壳体41内的安装平稳性,其中,邻近模块板13的一第二安装支架62与第一安装支架61的第三板613连接,相较于与壳体41的侧壁连接而言,可以降低该第二安装支架62的设计成本。
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罩板63,罩板63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支架62之间且连接第二安装支架62,罩板63罩设于控制板21,控制板21设有多个接口端子,罩板63形成有与各接口端子对应的窗口。罩板63可以对控制板21进行遮挡,解决安规问题。其中,罩板63可以采用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6,控制板21包括第一电路板211、第二电路板212、第一接口端子213及第二接口端子214。
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呈夹角设置,第二电路板212安装于第一电路板211,第二电路板212与第一电路板211电连接;第一接口端子213安装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一电路板211电连接;第二接口端子214安装于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第二接口端子214与第二电路板212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电路板(例如,第一电路板211、第二电路板212)大多呈薄板状,电路板的多个表面中,侧表面较为细窄,因此,可以将电路板的板面大致看作为其多个表面中除侧表面外的剩余表面,如此,电路板可以大致看作为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板面,电路板的两个板面中的个板面可以设置有接口端子、电子元件等等。电路板的两个板面可以大致平行。
接口端子(例如,第一接口端子213、第二接口端子214)用于与控制板21外的设备连接。控制板21可以包括一个第一接口端子213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接口端子213,控制板21可以包括一个第二接口端子214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接口端子214,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将控制板21设计成包括第一电路板211及安装于第一电路板211的第二电路板212,第一电路板211设置有第一接口端子213,第二电路板212设置有第二接口端子214,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控制板仅包括单块电路板使得接口端子仅设于单块电路板而言,可以提升控制板21上可供接口端子设置的面积。
其中,第一电路板211可以为主电路板,第二电路板212可以为扩展电路板,第一电路板211可以相当于相关技术中的仅包括单块电路板的控制板。第一电路板211的尺寸大于第二电路板212的尺寸。
将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呈夹角设置,便于对第二电路板212与第一电路板211进行区分,进而便于对第一电路板211上的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电路板212上的第二接口端子214进行区分,利于接线工作开展且便于查线。
例如,第一接口端子213可以为强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可以为弱电接口端子,即,在第一电路板211布置强电接口端子,在第二电路板212布置弱电接口端子,以对强电接口端子与弱电接口端子的设置区域进行区分,降低接线过程中的出错风险,降低强弱电干扰。其中,强电接口端子用于接强电器件,弱电接口端子用于接弱电器件,强电器件与弱电器件可以大致以器件工作时的电压信号大小进行区分;如,强电器件可以对应工作时电压信号大于或等于48v且小于或等于220v的器件,弱电器件可以对应工作时电压信号小于48v的器件,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强电接口端子的设置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强电接口端子可以仅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与第二电路板212中的第一电路板211(即,第一接口端子213包括强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不包括强电接口端子)、强电接口端子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与第二电路板212中的第二电路板212(即,第一接口端子213不包括强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强电接口端子)、或者强电接口端子可以既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又设置于第二电路板212(即,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强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强电接口端子)。
需要说明的是,弱电接口端子的设置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形式,弱电接口端子可以仅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与第二电路板212中的第一电路板211(即,第一接口端子213包括弱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不包括弱电接口端子)、弱电接口端子也可以仅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与第二电路板212中的第二电路板212(即,第一接口端子213不包括弱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弱电接口端子)、或者弱电接口端子既设置于第一电路板211又设置于第二电路板212(即,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弱电接口端子,第二接口端子214包括弱电接口端子)。
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中,对应强电接口端子的接口可以大于对应弱电接口端子的接口,以能够通过接口端子的接口尺寸对强电接口端子与弱电接口端子进行区分,降低强电接口端子与弱电接口端子在接线时的接错风险。其中,强电接口端子的接口大于弱电接口端子的接口,强电接口端子对应的强电线的接头也将大于弱电接口端子对应的弱电线的接头,使得强电线的大接头与强电接口端子的大接口连接,弱电线的小接头与弱电接口端子的小接口连接。
第一接口端子213的接口朝向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朝向相同,以便第一接口端子213与其对应的电线连接时的插接方向与第二接口端子214与其对应的电线连接时的插接方向一致,便于在控制板21的同一方位完成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线,操作更为方便。
其中,第一接口端子213具有第一接口端面2131及与第一接口端面2131相背的第一背面2132,第一接口端子213的接口设于第一接口端面2131,第一接口端子213的接口朝向大致为第一背面2132至第一接口端面2131所确定的方向。第二接口端子214具有第二接口端面2141及与第二接口端面2141相背的第二背面2142,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设于第二接口端面2141,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朝向大致为第二背面2142至第二接口端面2141所确定的方向。
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朝向可以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平行,也可以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呈夹角设置,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朝向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平行,电线的接头可以以平行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的方向与第一接口端子213及第二接口端子214插接,可以提升控制板21于平行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方向的空间利用率。
若控制板21包括多个第一接口端子213,多个第一接口端子213对应的第一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投影的同侧,和/或,若控制板21包括多个第二接口端子214,多个第二接口端子214对应的第二投影可以位于第一投影的同侧,可以实现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分层排布,更有利于区分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方便接线。具体地,第一投影可以位于靠近第一电路板211的一侧,第二投影可以位于第一投影远离第一电路板211的一侧。
其中,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呈夹角设置具体为: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180°。进一步地,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之间所夹的锐角可以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0°,例如,60°、65°、70°、75°、80°、85°、90°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大致垂直,即,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与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为90°,相较于第二电路板212的板面相对第一电路板211的板面倾斜而言,便于第二电路板212与第一电路板211的安装固定。
具体地,第二电路板212与第一电路板211之间的安装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胶接、卡合连接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参阅图17,罩板63可以包括第一板体635、第二板体636、第三板体637及第四板体638,第一板体635位于第二电路板212远离第一电路板211的一侧,第一板体635用于罩设第二接口端子214,第二板体636位于第一接口端子213背离第一电路板211的一侧且第二板体636位于第一板体635与第一电路板211之间,第二板体636用于罩设第二接口端子214,第三板体637连接于第一板体635与第二板体636之间且位于第二接口端子214的接口端面所在的一侧,第三板体637设有第二窗口633,第四板体638位于第二板体636与第一电路板211之间且连接第二板体636,第四板体638位于第一接口端子213的接口端面所在的一侧,第四板体638设有第一窗口631。通过罩板63的阶梯设计实现对第一接口端子213与第二接口端子214罩设,使得控制板21与罩板63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缩减电梯控制柜1的体型。
其中,第一板体635可以与第二板体636平行,第一板体635可以与第三板体637及第四板体638垂直。
其中,罩板63的第一板体635、第二板体636、第三板体637及第四板体638可以通过一块板体弯折成型、通过注塑等工艺一体成型、或者通过各个分板焊接成型等等,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罩板63可以设有至少一扎线孔632,扎线孔632用于固定扎带,进而能够通过扎带对接口端子221连接的电线进行固定。
再次参阅图1和图2,电梯控制柜10还包括人机交互模块7,人机交互模块7与驱动模块1、控制模块2及电源模块3相互电连接。具体地,人机交互模块7包括急停按钮、转换开关、按钮板卡,人机交互模块7通过线束从电源模块3取电,人机交互模块7中的急停按钮通过线束与电梯安全回路相连接来实现电梯紧急状态的停机,人机交互模块7中的转换开关通过线束与电梯安全回路相连接来实现电梯不同工作状态的转换,人机交互模块7中的按钮板卡通过排线与控制模块2中的控制板21相连接,以实现人机交互指令的执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人机交互模块7可以为相关技术中的人机交互模块,且相对于相关技术,仅有于壳体41内的设置位置的改变而没有电路上的改变。
具体地,人机交互模块7构成第五层结构,第五层结构位于第四层结构背离底板415的一侧。即,人机交互模块7位于第一层结构至第五层结构中,最远离底板415的一层结构,便于操作人员操作。
进一步地,壳体41还包括与底板415相对的盖板417、连接于底板415靠近盖板417一侧的侧板416,盖板417与侧板416之间为可活动连接,第五层结构相较于其它层结构而言,邻近盖板417设置,将盖板417设计成与侧板416可活动连接,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改变盖板417相对于侧板416的位置来操作第五层结构的人机交互模块7。其中,盖板417与侧板416之间的可活动连接可以为可转动连接、可移动连接等等,对此不做限定。
盖板417上可以形成有操作窗口4171,人机交互模块7可以对应操作窗口4171设置,使得操作人员无需打开盖板417即可操作人机交互模块7,方便调试及维护。进一步地,人机交互模块7的部分可以伸入操作窗口4171内,且与盖板417的外表面平齐,以提升电梯控制柜10的结构规整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梯控制柜10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控制柜而言,通过上述对各电路板于壳体41内的分布进行优化设计等操作后,体积可以缩减50%左右,应用前景广阔。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等。“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壳体具有底板;
第一功能板,所述第一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功能板构成第一层结构;
第二功能板,所述第二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功能板构成第二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第三功能板,所述第三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三功能板构成第三层结构,所述第三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第四功能板,所述第四功能板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四功能板构成第四层结构,所述第四层结构位于所述第三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板;
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电源模块包括电源板;及
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驱动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及所述电源模块相互电连接,所述驱动模块包括驱动板及电容板,所述驱动板与所述电容板相互电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板构成第一层结构,所述电容板构成第二层结构,所述电源板构成第三层结构,所述控制板构成第四层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
UCMP板,所述UCMP板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第四层结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模块还包括位于所述容纳腔的模块板,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及所述模块板相互电连接,所述模块板设置有整流器及逆变器,
其中,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均位于所述模块板的同侧,所述模块板跨越所述第一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所述第三层结构及所述第四层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板背离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区间,所述整流器与所述逆变器均位于所述第一区间,所述电梯控制柜还包括:
散热器,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第一区间;
第一散热风扇,所述壳体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区间连通的第一进风口及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及所述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散热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一出风口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断路器,所述断路器与所述驱动板电连接,所述断路器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底板的板面包括第一区域及连接所述第一区域的第二区域,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及所述UCMP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断路器于所述底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区域,所述控制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板面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
第一子区域,所述驱动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
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二子区域连接所述第一子区域,所述电容板于所述底板的投影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子区域及所述第二子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口及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电梯控制柜还包括:
第二散热风扇,所述第二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容纳腔且位于所述第二层结构与所述底板之间,所述第二散热风扇对应所述第二出风口设置且安装于所述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人机交互模块,所述人机交互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及所述驱动模块相互电连接,所述人机交互模块构成第五层结构,所述第五层结构位于所述第四层结构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及所述UCMP板均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
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位于所述容纳腔,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背离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驱动板、所述电容板、所述电源板、所述UCMP板及所述控制板均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控制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控制柜包括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沿平行于所述底板的板面的方向分别位于所述控制板的相对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控制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罩板,所述罩板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安装支架之间,所述罩板罩设于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设有多个接口端子,所述罩板形成有与各所述接口端子对应的窗口。
CN202321176214.5U 2023-05-15 2023-05-15 电梯控制柜 Active CN2197714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6214.5U CN219771452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电梯控制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76214.5U CN219771452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电梯控制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71452U true CN219771452U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375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76214.5U Active CN219771452U (zh) 2023-05-15 2023-05-15 电梯控制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714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64365B2 (ja)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US20150163961A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CN115833612A (zh) 变频控制模组以及电梯变频控制柜
CN111385985A (zh) 电动车集成控制器
CN219771452U (zh) 电梯控制柜
CN220108321U (zh) 电梯控制柜
WO2024124891A1 (zh) 变频器机芯及变频器
CN116620978A (zh) 电梯控制柜
CN116528472A (zh) 电梯控制柜
CN219778876U (zh) 单管igbt组件、模块板及电梯控制柜
CN219372288U (zh) 变频控制模组以及电梯变频控制柜
WO2023016253A1 (zh) 接线座、电控盒及空调器
EP4301101A1 (en) Motor controller and vehicle having same
CN217486729U (zh) 散热模块及工业电源
WO2022218249A1 (zh) 集成式车用逆变器总成和车辆
CN115955811A (zh) 电梯控制驱动设备以及电梯设备
US20240223100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219771451U (zh) 固定结构及电梯控制柜
CN211128745U (zh) 电机控制器
CN219437410U (zh) 电梯控制驱动设备以及电梯设备
WO2024119890A1 (zh) 变频控制模组、电梯变频控制柜以及电梯设备
CN214480301U (zh) 驱控一体机及控制柜
CN111800989A (zh) 控制器及应用其的空调
CN219771450U (zh) 电梯控制柜
CN211058980U (zh) 空压机电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