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38857U -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38857U
CN219738857U CN202223123810.5U CN202223123810U CN219738857U CN 219738857 U CN219738857 U CN 219738857U CN 202223123810 U CN202223123810 U CN 202223123810U CN 219738857 U CN219738857 U CN 2197388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section
contactor
moving contact
arc extingu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12381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吉升
孙昊书
赵福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12381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388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388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388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c-Extinguishing Devices That Ar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接触器包括灭弧装置、电磁装置、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动触头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静触头位于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灭弧装置包括两个灭弧室,两个灭弧室位于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灭弧室的一部分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位于灭弧室内,一个静触头与一个灭弧室位于动触头的一端的相对两侧,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灭弧室内,另一个静触头与另一个灭弧室位于动触头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灭弧室内,电磁装置可驱动动触头运动,以使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者分离。本申请能够减小产品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接触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背景技术
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而在电气设备小型化需求的影响下,电气设备的体积正在向小型化发展,因此设备内部的可利用空间逐渐变少,也就要求电气设备内部的零部件尽可能的减小其体积,以减小设备的体积适应市场的需求。
作为电气设备的重要开关部件,现有的接触器空间布局不佳,导致其体积较大,不能满足产品需求。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充分利用内部空间使得零部件布局紧凑的接触器,将成为接触器设计的方向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能够使得接触器的结构布局紧凑,有利于实现接触器及使用接触器的设备的小型化。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包括触头装置、灭弧装置和电磁装置;触头装置包括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动触头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静触头分别位于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静触头的一部分分别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灭弧装置包括两个灭弧室,两个灭弧室分别位于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灭弧室的一部分分别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动触头在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位于灭弧室内;一个静触头与一个灭弧室分别位于动触头的一端的相对两侧,且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灭弧室内;另一个静触头与另一个灭弧室分别位于动触头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且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灭弧室内;电磁装置用于驱动动触头运动,以使动触头与两个静触头接触或者分离。
本方案通过两个静触头置于动触头的两侧、两个灭弧室置于动触头的两侧以及两个静触头与两个灭弧室呈交叉布置的设计,能够减小灭弧装置对结构空间的占用,从而合理利用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空间,使得结构布局紧凑,有利于接触器的小型化。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静触头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第二段连接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具有夹角,第二段和第三段具有夹角,且第一段和第三段位于第二段的相对两侧;第一段用于与动触头接触或者分离;一个静触头的第二段与第三段,与另一个静触头的第二段与第三段,分别位于动触头的相对两侧。本方案通过设计静触头的具体结构,能够以较为简单的结构设计实现交叉设置的布局,从而合理利用空间,使布局紧凑,有利于接触器的小型化
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动触头的延伸方向与两个静触头的延伸方向垂直。本方案通过限定静触头与动触头的位置关系,能够较为合理地利用接触器内部的空间,有利于接触器的小型化。
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头装置包括弹簧和支撑架,动触头穿过支撑架,弹簧位于支撑架内,弹簧用于向动触头提供弹形支撑力以使动触头与支撑架的内壁接触;电磁装置包括线圈和动铁芯,动铁芯与支撑架相连接;线圈用于驱动动铁芯移动,动铁芯用于带动支撑架和动触头移动,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本方案通过限定弹簧与动触头和支撑架的位置,使得动铁芯驱动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或分离时,弹簧可以利用弹形支撑力使动触头与支撑架的内壁接触。
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支撑架有连接孔,连接孔位于弹簧背离动触头的一侧;动铁芯的端部有连接结构;连接结构与连接孔连接。本方案通过设计一种电磁装置与触头装置的连接方式,能够保证电磁装置与触头装置可靠连接。
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头装置还包括微动开关,微动开关与动触头相邻;微动开关具有微动触头,微动触头用于与支撑架的外表面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微动开关用于将微动触头的弹性形变转换为电信号。本方案通过限定微动开关与支撑架的关系,能够以较为简单的方式保证接触器工作的可靠性。
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接触器还包括壳体,触头装置与灭弧装置均收容于壳体内,壳体将触头装置与电磁装置隔开。本方案通过限定触头装置、灭弧装置与壳体的收容关系,不仅有利于固定触头装置与灭弧装置,而且能够较为合理地利用空间布置各部件。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储能***,包括直流-直流模块、断路器、电池模块和上述任一项的接触器;直流-直流模块、接触器、断路器与电池模块依次相连。本方案通过合理利用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空间,使得接触器结构布局紧凑,能够减小接触器占用的结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储能***的小型化。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桩,包括交流直流模块、直流-直流模块、开关矩阵、分流器、充电枪和上述接触器;交流-直流模块、直流-直流模块、开关矩阵、分流器、接触器和充电枪依次相连,开关矩阵包括至少两个接触器。本方案通过合理利用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空间,使得接触器结构布局紧凑,能够减小接触器占用的结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充电桩的小型化。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载***,包括熔断器、车载用电设备和上述任一项的接触器;接触器、熔断器和车载用电设备依次相连。本方案通过合理利用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空间,使得接触器结构布局紧凑,能够减小接触器占用的结构空间,从而有利于实现车载***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的框架性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桩的框架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的框架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磁装置和触头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本实施例中触头装置和灭弧装置在俯视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的电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的壳体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的触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施例的动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施例的保持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施例的微动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例的静触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例的灭弧室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施例的灭弧室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灭弧室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施例中电磁装置、触头装置和灭弧装置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磁装置和触头装置连接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21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磁装置和触头装置连接的另一局部剖视图;
图22是图7中的结构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接触器的局部组装示意图;
图24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弧在图22所示结构中移动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弧在图22所示结构中移动的另一示意图;
图26是本实施例中表示电弧在图22所示结构中移动的另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垂直:本申请所定义的垂直不限定为绝对的垂直相交(夹角为90度)的关系,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的垂直相交的关系,允许存在小角度范围的误差,例如80度至100度的范围的组装误差范围内,都可以被理解为是垂直的关系。
平行:本申请所定义的平行不限定为绝对平行,此平行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基本平行,允许在组装公差、设计公差、结构平面度的影响等因素所带来的不是绝对平行的情况,这些情况会导致第一连接部的中心轴和第二连接部的中心轴不是绝对的平行,但是本申请也定义为这种情况是平行的。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可用在电气设备中,用于接通和分断电气设备的电路。该电气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储能***、充电桩或车载***等。
例如,图1示意了一种储能***,储能***可包括相连接的直流-直流模块、接触器、直流塑壳断路器与电池模块。其中,示意性的,直流-直流模块的输入端可接收直流电(该直流电例如可来自光伏发电装置、其他直流电源等),直流-直流模块可对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变换,并通过其输出端输出。接触器起到开关的作用。直流塑壳断路器可在出现电流过载、失压等故障时自动切断电流以保护电路。电池模块用于接收并储存电能。示意性的,在本实施例中储能***使用的是直流塑壳断路器,但并不是在限定断路器的具体类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其他断路器。
图2示意了一种充电桩,如图2所示,充电桩可以包括依次相连接的交流-直流模块、直流-直流模块、开关矩阵、分流器、接触器和充电枪。其中,示意性的,交流-直流模块的输入端可接收交流电(该交流电例如可来自交流电网)。交流-直流模块可对输入的交流电变换,并通过其输出端输出直流电。直流-直流模块可对前级交流-直流模块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变换,并通过其输出端输出。开关矩阵包括多个呈矩阵分布的接触器,若干接触器一起组成共享开关矩阵。分流器用于检测回路中电流的大小,例如通过检测电阻两端在通电时电压的大小来检测电流的大小。接触器可以控制单个充电枪的通断。
图3示意了一种车载***,如图3所示,车载***可以包括相连接的接触器、熔断器和车载用电设备。其中,示意性的,接触器可以接在充电枪和熔断器之间,用以控制车上回路的通断。熔断器在出现电流超过阈值时熔断,通过分断电路的方式保护车载用电设备不被损坏。车载用电设备是指安装于车辆上的需从汽车电源取电的用电设备,例如电池、空调等设备。
在实际的工作中,接触器主要的作用表现为接通和分断高电压、大电流的电气设备,而受电气设备的小型化需求的影响,电气设备内部的可利用空间渐渐变少,因此也就要求电气设备内部的零部件应该尽可能减小其体积,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而作为电气设备的重要开关部件,现有的接触器空间布局不佳,导致其体积较大,不能满足产品需求。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可充分利用内部空间使得零部件布局紧凑的接触器,将成为接触器设计的方向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触器布局方式,该布局方式可以减小接触器的整体体积,有利于实现接触器的小型化。下面将进行详细描述。
图4和图5是本实施例的接触器的外部和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接触器可以包括电磁装置1、壳体4、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其中,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均收容于壳体4内部,壳体4与电磁装置1可以呈上下布置,其中,壳体4可以位于上部,电磁装置1可以布置于下部。可以理解的是,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只是示意性的表达接触器的基本形态,并不是在限定接触器的具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接触器的结构设计。
图6和图7是本实施例中电磁装置1与触头装置2、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6是图5中的电磁装置1与触头装置2的C向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的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的D向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和图7所示,电磁装置1可以包括线圈11和动铁芯12,触头装置2可以包括动触头21、保持架22、一对微动开关23和一对静触头24,灭弧装置3可以包括两个灭弧室31。
在图6视角下,电磁装置1与触头装置2可以呈上下布置,其中,触头装置2可以位于上部。电磁装置1可以布置于下部。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利用接触器的整机空间,使得接触器的结构布局紧凑。
在图7视角下,将动触头21的延伸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将第二方向定义为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如图7所示,两个微动开关23可以布置于第二方向,保持架22可以布置于两个微动开关23之间。两个静触头24可以布置于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即可以大致认为两个静触头24位于两个对角的象限内。两个灭弧室31可以布置于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即可以大致认为两个灭弧室31位于两个对角的象限内。这样的设计使得布置于电磁装置1一侧(如图6视角中的上侧)的结构呈交叉布置,从而能够合理利用接触器的结构空间,使得结构布局紧凑,具体将在下文继续说明。图8是本实施例的电磁装置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磁装置1可以包括线圈11和动铁芯12。动铁芯12的一端外露于电磁装置1的外表面,动铁芯12的外露端可以具有连接结构121。线圈11通电时,动铁芯12可以向外运动;当线圈11断电时,动铁芯12可以向内运动。本申请实施例中,图8所示的电磁装置1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其基本形态,并未限定电磁装置1具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电磁装置1进行设计。
图9是本实施例的壳体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壳体4可以包括第一壳体41、第二壳体42和消游离板46。其中,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可以组装在一起,并将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收容在内。
如图9所示,第一壳体41可以设有第一排气道43,第一排气道43可以布置于第一壳体41的侧壁上,第一排气道43可以贯穿第一壳体41的侧壁。第二壳体42可以具有第二排气道44,第二排气道44例如可以布置于第二壳体42的侧壁上,第二排气道44可以贯穿第二壳体42的侧壁。第一排气道43和第二排气道44的距离可以较近,二者的开口的朝向可以一致。第三排气道45可以贯通第一壳体41的侧壁和第二壳体42的侧壁。第三排气道45的开口,可以与第一排气道43的开口的朝向一致。
如图9所示,消游离板46可以安装于第三排气道45的开口处。消游离板46可以冷却被电离的高温气体以及抑制气体中的游离态颗粒。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9所示的壳体4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其基本形态,并未限定壳体4的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壳体4进行设计。例如,如图10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排气道43、第二排气道44布置于壳体4的一侧,将第三排气道45设于壳体4的另一侧。
图11所示是本实施例的触头装置2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触头装置2可以包括动触头21、保持架22、一对微动开关23和一对静触头24。
如图12所示,动触头21可以包括动触头横杆211、两个动触点212和两个第一引弧块213。动触头横杆211可以呈长条状。两个动触点212可以位于动触头横杆211的两端,两个第一引弧块213可以分别位于动触头横杆211的两侧,且可以一个第一引弧块213可与一个动触点212对应地邻近。第一引弧块213的截面可以呈三角状,且从靠近动触点212的一侧向远离动触点212一侧倾斜。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引弧块213的截面形状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并不是在限定第一引弧块213具体的截面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第一引弧块213的截面形状的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2所示的动触头21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其基本形态,并未限定动触头21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动触头21进行设计。
如图13所示,保持架22可以包括支撑架221、弹簧222、托架223。支撑架221的中间有一贯穿的通孔221a。示意性的,通孔221a可以呈矩形状,也可以呈其他闭合环状。支撑架221的外表面221b大致可以呈弯曲状,例如为弧形状或者其他光滑曲线形状。
如图13所示,支撑架221的内部还可以设有连接孔221c,该连接孔221c可以布置于通孔221a的下方,且连接孔221c的延伸方向与通孔221a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弹簧222安装于支撑架221的通孔221a内,且弹簧的弹力方向与连接孔221c的延伸方向相同。弹簧222的一端与通孔221a的端面相连接,弹簧222的另一端与托架223相连。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3所示的保持架22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其基本形态,并未限定保持架22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保持架22进行设计。
如图14所示,微动开关23具有微动触头231,微动触头231受力时可以摆动并偏离初始位置,受力消失后可以恢复至初始位置。微动开关23可以将微动触头231的位移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用于指示保持架22的行程,进而检测触头装置的吸合状态。该原理将在下文继续说明。
如图15所示,静触头24可以包括第一段241、第二段242、第三段243、静触点244和第二引弧块245。第一段241和第三段243可以平行设置。第二段242可以将第一段241与第三段243连接,第一段241与第三段243位于第二段242的两侧,且第二段24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一段241的延伸方向和第三段243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第一段241的表面上有一个静触点244,静触点244可以位于第一段241与第二段242所围的空间内。第二引弧块245可以布置于第一段241中的远离第三段243的端面上,且第二引弧块245与第二段242相对。第二引弧块245靠近静触点244。第二引弧块245的截面可以呈三角状,从靠近静触点244一侧向远离静触点244一侧倾斜。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引弧块245的截面形状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并不是在限定第二引弧块245具体的截面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第二引弧块245的截面形状的设计。
本申请实施例中,图15所示的静触头24只是示意性的表达其基本形态,并未限定静触头24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对静触头24进行设计。
结合图11至图15,动触头21的动触头横杆211可以布置于支撑架221的通孔221a与托架223之间,且保持架22可以大致位于动触头21的中间位置。动触头横杆211置于通孔221a与托架223之间时,弹簧222被压缩,从而使得动触头21可以与保持架22紧密接触。动触头21上的动触点212与保持架22的弹簧222位于动触头横杆211的两侧,即动触点212与弹簧222相背设置。一对微动开关23相对布置于保持架22的外表面221b的外侧,且微动开关23的微动触头231可以与支撑架221的外表面221b接触。
结合图11至图15,两个静触头24位于动触头21的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且两个静触头24的一部分分别位于动触头横杆211延伸方向的两侧。具体的,静触头24的第一段241与动触头21相靠近,动触头横杆211的端部位于两个静触头24的第一段241和第三段243所围成的空间内,两个静触头24的第二段242与第三段243位于动触头横杆211延伸方向的两侧。动触头21上的动触点212与静触头24的静触点244位于第一段241的同侧,且两静触点244与两动触点212分别相对设置。动触头横杆2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段241的延伸方向和第二段的延伸方向基本垂直。两个静触头24的第二引弧块245与动触头21的两个第一引弧块213分别相对设置,且沿相互远离一侧延伸。即两静触头24的第一段241位于动触头横杆211的同侧,两静触头24的第二段242与第三段243分别位于动触头横杆211的相对的两侧。也即两静触头24可以关于动触头21中心对称。
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图11至图15所得的触头装置2只是示意性的表达触头装置2的基本形态,并不是在限定触头装置2具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触头装置2结构设计,例如将动触头布置于静触头的上侧(以图11所示视角的上侧为上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灭弧装置3包括两个灭弧室31。如图16至图18所示,其中,图16是灭弧室31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灭弧室3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中的灭弧室的B-B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灭弧室31可以包括固定板组311、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第三栅片组315、第一引弧片316和第二引弧片314。
结合图16至图18,固定板组311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311a和第二固定板311b。第一固定板311a上可以有一缺口311c。缺口311c可以由第一固定板311a的若干个侧面依次弯折连接形成(例如图16中的第一固定板311a的三个侧面依次弯折连接形成缺口311c),弯折角例如可以为90度。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第三栅片组315、第一引弧片316和第二引弧片314可以固定于第一固定板311a和第二固定板311b之间。
如图18所示,第一栅片组312与第二栅片组313沿X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栅片组312与第二栅片组313可以布置于缺口311c的两侧。第一栅片组312与第三栅片组315沿Y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栅片组313与第三栅片组315沿Y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和第三栅片组315均可以包括沿X方向间隔设置的栅片。
结合图16至图18,第一引弧片316可以位于第一栅片组312与第三栅片组315之间,且第一引弧片316可以将第一栅片组312中的远离第二栅片组313端的第一栅片与第三栅片组315中的远离第二栅片组313端的第一栅片电连接。第二引弧片314可以位于第二栅片组313与第三栅片组315之间,且第二引弧片314可以将第二栅片组313中的远离第一栅片组312端的第一栅片与第三栅片组315中的远离第一栅片组312端的第一栅片电连接。
结合图16至图18,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以及第三栅片组315中的靠近第一栅片组312的部分端部可以与第二固定板311b围成一容纳空间31a。该容纳空间31a与第一固定板311a的缺口311c位置相对。
可以理解的是,图16至图18所示的灭弧室31的结构只是示意性的表达灭弧室31的基本形态,并不是在限定灭弧室31的具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灭弧室31的结构设计。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器中电磁装置1、触头装置2和灭弧装置3的具体结构。下文将结合图19至图22描述接触器中电磁装置1、触头装置2和灭弧装置3的组装结构。其中,图19是电磁装置1、触头装置2和灭弧装置3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0是电磁装置1和触头装置2连接的局部剖视图,图21是电磁装置1和触头装置2连接的另一局部剖视图,图22是图7中结构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为更加清楚的表达出在灭弧室31内部动触头21、静触头24与灭弧室31的连接关系,对图7所得的剖视图内的无关结构进行了部分删减。
如图19至图21所示,组装完成时,电磁装置1位于触头装置2和灭弧装置3的下方,且电磁装置1的动铁芯12与触头装置2的保持架22相连接。具体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动铁芯12外露端的连接结构121与支撑架221的连接孔221c相连接。这使得保持架22可以固定于动铁芯12上,进而固定保持架22上的动触头21。
如图7、图19、和图22所示,部分动触头21与部分静触头24于第一固定板311a和第二固定板311b之间,且静触头24中的第一段241与第一栅片组312电连接,动触头21中的动触头横杆211与第二栅片组313电连接。两灭弧室31分别位于动触头21在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且两灭弧室的一部分分别位于动触头延伸方向的两侧。具体的,动触头21中的动触头横杆211的两端部穿过分别两个灭弧室的缺口311c,使得动触头横杆211的一部分端部位于灭弧室31内部,且动触头横杆211上的动触点212位于容纳空间31a内。两灭弧室31的一部分与两个静触头24的一部分分别相对设置于动触头横杆211的两侧,且静触头24中的部分第一段241位于与其相近的灭弧室31的容纳空间31a内,且第一段241上的静触点244位于容纳空间31a内。位于同一容纳空间31a内的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相对设置。位于同一容纳空间31a内的第一引弧块213与第二引弧块245相对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静触头24的部分第一段241位于灭弧室31的容纳空间31a内,而第二段242与第三段243可以位于灭弧室31的外侧,这样的设计能够较为简单地实现静触头24与灭弧室31的交叉设置,从而合理利用空间,使布局紧凑,有利于接触器的小型化。
如图4和图23所示,触头装置2与灭弧装置3均收容于壳体4内部,且第三栅片组315布置于灭弧室31靠近壳体4的消游离板46的一侧,静触头24的第三段243布置于远离消游离板46的一侧。壳体4与电磁装置1可以呈上下布置,其中,壳体4可以位于上部,电磁装置1可以布置于下部。电磁装置1中的动铁芯(图未示)可以穿过壳体4与触头装置2的支撑架221连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器中的组装结构。下文将描述接触器的工作原理。
如图19至图22所示,当电磁装置1中的线圈11通电时,电磁装置中的动铁芯12在磁力作用下,可以相对线圈11向外运动。动铁芯12可以驱使与其外露端连接的保持架22向远离电磁装置1的一侧移动,从而使得固定于保持架22上的动触头21向远离电磁装置1的一侧移动。动触头21移动一定距离后,位于动触头横杆211两端的动触点212与两个静触头24上的静触点244可以在灭弧装置3的容纳空间31a内接触。当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接触时,电气设备的电路导通。
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在保持架22移动过程中,布置于保持架22两侧的微动开关23的微动触头231可以与保持架22的外表面221b相接触,从而使得微动触头231受力并偏离初始位置。微动开关23将微动触头231的位移量转换成电信号。该电信号可用于检测触头装置2中的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是否处于吸合状态。线圈11接通状态下,若保持架22所移动的位移不足以使得动触点212和静触点244贴合,则根据微动开关23反馈的电信号可以确定触点未吸合。若保持架22所移动的位移足以使得动触点212和静触点244贴合,则根据微动开关23反馈的信号可以确定触点已吸合。
结合图19至图21。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过程中,接触器中的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可能会出现磨损。为了保证磨损后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依然能够可靠接触,动铁芯12需要超程(超程指触点完全接触时,假设将静触头移开,在动铁芯12的驱动下,动触头所能继续移动的距离。超程能够保证磨损后触点仍能可靠接触,保证触头压力的最小值)。在超程时,动铁芯12驱动保持架22向上移动,使得动触点212与静触头24接触。此时,支撑架221内的弹簧222可以发生弹性形变,弹簧222的弹力挤压动触头横杆211,使得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可靠、充分地接触。另外,弹簧222也可以在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之间产生冲击力时起到缓冲作用。
如图19至图22所示,当断开线圈11的电源时,线圈11进入失电状态,电磁装置1的电磁力消失,动铁芯12可以相对线圈11向内运动。动铁芯12带动保持架22与动触头21向靠近电磁装置1一侧移动。动触头21上的动触点212与静触头24上的静触点244在灭弧装置3的容纳空间31a内分离。
结合图19至图21所示,当保持架22向电磁装置1一侧移动,动触头21向电磁装置1一侧移动,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转换至分离状态时,微动开关23的微动触头231受到来自保持架22外表面221b的力逐渐减少,微动触头231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初始位置移动,直至受力消失后恢复至初始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动触头布置于静触头的上方(例如图21视角中的上侧),此时,电磁装置可以布置于触头装置的上侧(例如图21视角中的上侧),使得电磁装置,动触头可以向下(例如图21视角中的下方)移动并与静触头接触;电磁装置失电时,动触头可以向上(例如图21视角中的上方)移动并与静触头分离。
图24、图25和图26为动触头21与静触头24分离时,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所产生的电弧在图22所示结构中移动的示意图。当触头装置2中的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在容纳空间31a内分离时,动触点212与静触点244之间会产生电弧。该电弧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以及动触头21上的第一引弧块213和静触头24上的第二引弧块245的引导下,向灭弧室31的内部扩散。当电弧与第一引弧片316与第二引弧片314接触时,电弧会进入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和第三栅片组315。电弧进入第一栅片组312、第二栅片组313和第三栅片组315后,被沿X方向间隔布置的栅片且割成小电弧,小电弧在洛伦兹力的作用下沿着栅片向外移动,最终小电弧被吹走或熄灭。
结合图4、图9、图23和图26。电弧所产生的高温气体以及处于游离态的颗粒,从各栅片组排出后要进行冷却和消游离。经第一栅片组312和第二栅片组313排出的气体可以利用壳体4的内部结构冷却和抑制游离态颗粒,且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的内部结构可以分别引导第一栅片组312和第二栅片组313排出的气体从第一排气道43和第二排气道44排出接触器。从第三栅片组315排出的气体经过布置于第三栅片组315一侧的消游离板46冷却以及消游离后,经第三排气道45排出接触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头装置2中的两个静触头24置于动触头21的两侧,灭弧装置3中的两个灭弧室31置于动触头的两侧,两个静触头24与两个灭弧室31呈交叉布置的方式位于动触头21的两侧,动触头21的动触点212与静触头24的静触点244布置于灭弧室31的容纳空间31a内。这样的设计只需在对角上设计两个灭弧室31,无需在各个方向上都设置灭弧室,能够减小对结构空间的占用。通过对灭弧室31进行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触点在分离时产生的电弧向灭弧室31的方向移动,从而针对接触器内的一对动触点与静触点仅需要设计两个灭弧室即可。另外,交叉布置的布局,能够合理利用接触器的内部结构空间,使得结构布局紧凑。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申请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0)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器包括触头装置、灭弧装置和电磁装置;
所述触头装置包括动触头和两个静触头;所述动触头沿第一方向延伸;两个所述静触头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所述静触头的一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相对两侧;
所述灭弧装置包括两个灭弧室,两个所述灭弧室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两个所述灭弧室的一部分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相对两侧;
所述动触头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位于所述灭弧室内;一个所述静触头与一个所述灭弧室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一端的相对两侧,且所述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灭弧室内;另一个所述静触头与另一个所述灭弧室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且所述静触头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灭弧室内;
所述电磁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动触头运动,以使所述动触头与两个所述静触头接触或者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触头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所述第二段连接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段和所述第三段具有夹角,且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三段位于所述第二段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一段用于与所述动触头接触或者分离;一个所述静触头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三段,与另一个所述静触头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三段,分别位于所述动触头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动触头的延伸方向与两个所述静触头的延伸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装置包括弹簧和支撑架,所述动触头穿过所述支撑架,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支撑架内,所述弹簧用于向所述动触头提供弹形支撑力以使所述动触头与所述支撑架的内壁接触;
所述电磁装置包括线圈和动铁芯,所述动铁芯与所述支撑架相连接;所述线圈用于驱动所述动铁芯移动,所述动铁芯用于带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动触头移动,使得所述动触头与所述静触头接触或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弹簧背离所述动触头的一侧;所述动铁芯的端部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与所述连接孔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头装置还包括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与所述动触头相邻;所述微动开关具有微动触头,所述微动触头用于与所述支撑架的外表面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所述微动开关用于将所述微动触头的弹性形变转换为电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2、5或6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触头装置与所述灭弧装置均收容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将所述触头装置与所述电磁装置隔开。
8.一种储能***,其特征在于,
包括直流-直流模块、断路器、电池模块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所述直流-直流模块、所述接触器、所述断路器与所述电池模块依次相连。
9.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
包括交流直流模块、直流-直流模块、开关矩阵、分流器、充电枪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接触器;所述交流-直流模块、所述直流-直流模块、所述开关矩阵、所述分流器、所述接触器和所述充电枪依次相连,所述开关矩阵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接触器。
10.一种车载***,其特征在于,
包括熔断器、车载用电设备和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所述接触器、所述熔断器和所述车载用电设备依次相连。
CN202223123810.5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Active CN2197388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3810.5U CN21973885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123810.5U CN21973885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38857U true CN219738857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78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123810.5U Active CN219738857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388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87365B (zh) 直流继电器
CN101252063B (zh) 漏电断路器的漏电脱扣装置
JP5093015B2 (ja) 電磁継電器
US8901445B2 (en) Magnetic contactor
EP2887375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112309775A (zh) 一种直流接触器、配电盒、动力电池总成与车辆
CN219738857U (zh) 一种接触器、储能***、充电桩及车载***
CN101599392B (zh) 无需工具的接触块
US3382469A (en) Electric control device and supplemental pole unit
US11594383B2 (en) Circuit interrupter
CN215418299U (zh) 一种蓄电池
KR102318852B1 (ko) 릴레이의 보조접점장치
KR101410031B1 (ko) 절연유를 이용한 아크 소호수단을 갖는 전자접촉기
US4636596A (en) Power switch for a battery
CN115836374A (zh) 与预充电***集成的继电器开关设备
CN216719791U (zh) 一种触点开关
EP3624156A1 (en) Improved contactor device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auxiliary switch
CN220933941U (zh) 一种灭弧室及直流接触器
CN217426594U (zh) 一种安全稳定的接触器
CN210575747U (zh) 一种交流接触器的灭弧装置
CN111755267B (zh) 一种用于充电机直流回路的器件
CN213781937U (zh) 一种高压直流接触器
US20210043405A1 (en) Pluggable connecting device for contactors and a contactor
CN217822460U (zh) 一种高效灭弧磁保持继电器
CN219873234U (zh) 一种灭弧装置以及接触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