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8348U -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8348U
CN219728348U CN202321369878.3U CN202321369878U CN219728348U CN 219728348 U CN219728348 U CN 219728348U CN 202321369878 U CN202321369878 U CN 202321369878U CN 219728348 U CN219728348 U CN 2197283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tank
beams
vehicle body
headlight
colli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6987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文博
高阳
张家睿
陈强
武文波
何乃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6987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83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83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机舱;前机舱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在各侧前机舱纵梁上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侧前减震塔上的前轮罩边梁,以及通过吸能盒与两侧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两侧前轮罩边梁的前端均连接有大灯横梁,两侧大灯横梁之间设有水箱上横梁,水箱上横梁上设有水箱安装板;水箱安装板设置在水箱上横梁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位于前防撞梁的后上方,且水箱上横梁安装板和前防撞梁之间连接有上连接板。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既便于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中的布置,也能够在碰撞时通过前防撞梁的变形吸能保护前端模块,进而有助于提升整车安全性。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车身前部结构是车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包括前机舱框架结构,以及布置在前机舱框架结构处的诸如水箱等前端模块,并且在受到碰撞时,车身前部结构也起到吸能,以防护前端模块及车身中后部结构的作用,确保整车安全性。
但是,现有的车身前部结构中仍存在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前部位置布置不便,以及车身前部结构刚度与碰撞性能依然存在不足的问题,不利于车辆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以可利于前端模块的布置,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机舱;
所述前机舱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连接在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上的前减震塔,连接在各侧所述前减震塔上的前轮罩边梁,以及通过吸能盒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
两侧所述前轮罩边梁的前端均连接有大灯横梁,两侧所述大灯横梁之间设有水箱上横梁,所述水箱上横梁上设有水箱安装板;
所述水箱安装板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横梁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前防撞梁的后上方,且所述水箱安装板和所述前防撞梁之间连接有上连接板。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安装板上设有弱连接结构,所述上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弱连接结构上;和/或,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水箱安装板之间,以及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前防撞梁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上均设有连接立柱;各侧所述连接立柱的底部连接在同侧所述前机舱纵梁上,各侧所述连接立柱的顶部支撑在同侧的所述大灯横梁与所述水箱上横梁的下方;各侧所述连接立柱将所述水箱上横梁和同侧的所述大灯横梁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大灯横梁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所述水箱上横梁整体呈向车身前方拱出的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立柱采用压铸铝制成;沿整车上下方向由下至上,各侧所述连接立柱沿整车左右方向的宽度均渐大设置,且各侧所述连接立柱的上部均为随形于所述水箱上横梁以及同侧所述大灯横梁设置的弧形。
进一步的,各侧所述连接立柱的底部均形成有连接槽,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至少部分嵌设在同侧的所述连接槽内;和/或,各侧所述连接立柱均包括内部形成有空腔的壳体,以及成型在所述空腔内的呈网状设置的加强筋。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上横梁和所述大灯横梁与所述连接立柱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立柱和与所述前机舱纵梁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和/或,所述大灯横梁和所述水箱上横梁中的至少一个采用挤压铝制成。
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的前方均设有所述上连接板;各侧所述连接立柱、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所述上连接板和所述水箱安装板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各侧所述连接立柱、所述大灯横梁、所述前轮罩边梁、所述前减震塔和所述前机舱纵梁连接形成第三环形结构。
进一步的,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前机舱底部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副车架纵梁,以及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端通过连接臂连接在同侧所述前机舱纵梁上,所述副车架纵梁和所述前防撞梁之间连接有下连接板;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前方均设有所述下连接板,且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所述连接臂、所述前机舱纵梁、所述吸能盒、所述前防撞梁、所述下连接板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水箱上横梁、水箱安装板以及上连接板的设置,可便于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中的布置,并且在碰撞时也能够通过前防撞梁的变形吸能保护前端模块,有助于提升车身前部结构的安全性。
此外,上连接板连接在弱连接结构上,可在碰撞时利于上连接板与水箱安装板之间断开,有助于减少对水箱等前端模块的伤害。上连接板与水箱安装板以及前防撞梁通过螺接结构相连,可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通过连接立柱的设置,可增加大灯横梁与水箱上横梁的Z向刚度,能够提升大灯横梁和水箱上横梁使用的可靠性。
两侧大灯横梁与水箱上横梁整体为向前拱出的弧形,可增加三者所构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并且有利于水箱上横梁处的碰撞力向两侧的前轮罩边梁传递。连接立柱采用压铸铝制成,可保证其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其轻量化设计。使得连接立柱的宽度由下至上渐大,可保证对大灯横梁及水箱上横梁的支撑效果,并且连接立柱上部随形设置成弧形,能够更好地与大灯横梁和水箱上横梁连接,也可避免对整车外部造型的设计造成影响。
其次,连接立柱的底部设置连接槽,可便于连接立柱与前机舱纵梁之间的连接,也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连接立柱由形成有空腔的壳体,以及位于空腔内的加强筋构成,可利于连接立柱的压铸成型,同时也能够保证其结构强度,保障连接立柱的使用效果。
水箱上横梁和大灯横梁与连接立柱之间,以及连接立柱和与前机舱纵梁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同样可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大灯横梁和水箱上横梁采用挤压铝制成,可便于两者的制备,能够保证两者的结构强度,并且同样有利于两者的轻量化设计。
另外,通过在两侧均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三环形结构,可利用环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车身前部位置的刚度,并且也能够利于碰撞力在车身前部位置的传递分散,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通过第二环形结构的设置,可在设置前副车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车身前部位置的刚度,同时也能够在车身前部位置进一步增加碰撞力传递通道,而利于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车身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的车身中设有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可利于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中的布置,并可形成对前端模块的保护,以利于车身前部结构安全性的提升,进而可提升整车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图4为图1所示结构的其他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水箱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上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侧连接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前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机舱纵梁;2、前减震塔;3、前轮罩边梁;4、吸能盒;5、前防撞梁;6、大灯横梁;7、水箱上横梁;8、水箱安装板;9、上连接板;10、下连接板;11、螺栓;12、连接立柱;13、副车架纵梁;14、副车架防撞梁;15、连接臂;16、前风挡下横梁;17、A柱;18、门槛梁;
801、弱连接结构;
1201、连接槽;1202、空腔;120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车身前部结构所在的车辆为例,在实施例中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是以车辆的上下方向(亦称高度方向、或整车Z向)、左右方向(亦称宽度方向、或整车Y向)和前后方向(亦称长度方向、或整车X向)为基准进行定义的。“内、外”是以相应部件的轮廓为基准定义的,例如以车辆轮廓为基准定义的“内”和“外”,以车辆轮廓的靠近车辆中部的一侧为“内”,反之则为“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配合部件之间采用本领域常规连接结构进行连接便可。而且,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利于水箱等前端模块的布置,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碰撞安全性。
整体结构上,如图1至图10所示的,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前机舱,前机舱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连接在各侧前机舱纵梁1上的前减震塔2,连接在各侧前减震塔2上的前轮罩边梁3,以及通过吸能盒4与两侧前机舱纵梁1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5。
其中,两侧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均连接有大灯横梁6,两侧大灯横梁6之间设有水箱上横梁7,水箱上横梁7上设有水箱安装板8。水箱安装板8设置在水箱上横梁7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位于前防撞梁5的后上方,且水箱安装板8和前防撞梁5之间连接有上连接板9。
基于上述的整体介绍,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性结构,如图5所示,水箱安装板8上设有弱连接结构801,上连接板9连接在弱连接结构801上,以在碰撞时能够利于上连接板9与水箱安装板8之间的断开,有助于减少对水箱等前端模块的伤害,进而确保车身前部结构的安全性。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弱连接结构801也即易于断裂的结构、减弱连接刚度的结构,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弱连接结构801便可被撕裂,以断开上连接板9和水箱梁安装板之间的连接。
例如,在具体实施时,仍如图5中所示的,本实施例的弱连接结构801可设置为由水箱安全板的前侧边沿向下延伸成型的连接翻边,上连接板9连接在该连接翻边上,由此可在碰撞时,使得上连接板9和连接翻边(也即弱连接结构801)之间容易在碰撞力的作用下断开。
当然,需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弱连接结构801优选设置为沿整车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以使水箱安装板8通过两个上连接板9与前防撞梁5相连,由此,既可利用弱连接结构801来确保车身前部结构的安全性,又可通过两个上连接板9来确保对水箱安装板8的支撑性能及安装稳定性。
同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中,上连接板9与水箱安装板8之间,以及上连接板9与前防撞梁5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如此,能够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此处所提及的螺接结构,在具体实施时,例如可在上连接板9与水箱安装板8上均设置连接孔,上连接板9与水箱安装板8通过穿设在各连接孔中的螺栓11连接。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及图4所示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两侧前机舱纵梁1上均设有连接立柱12。各侧连接立柱12的底部连接在同侧前机舱纵梁1上,各侧连接立柱12的顶部支撑在同侧的大灯横梁6与水箱上横梁7的下方。各侧连接立柱12将水箱上横梁7和同侧的大灯横梁6连接在一起。
通过连接立柱12的设置,能够增加大灯横梁6与水箱上横梁7的Z向刚度,进而提升大灯横梁6和水箱上横梁7使用的可靠性。
其中,具体设置时,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如图3所示的,本实施例中,两侧大灯横梁6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水箱上横梁7整体呈向车身前方拱出的弧形。如此设置,能够增加三者所构成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并且有利于水箱上横梁7处的碰撞力向两侧的前轮罩边梁3传递。
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连接立柱12采用压铸铝制成,以可保证其结构强度,同时也利于其轻量化设计,进而利于整车轻量化。
同样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参见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沿整车上下方向由下至上,各侧连接立柱12沿整车左右方向的宽度均渐大设置,且各侧连接立柱12的上部均为随形于水箱上横梁7以及同侧大灯横梁6设置的弧形。
能够理解的是,此处使得连接立柱12的宽度由下至上渐大,可保证对大灯横梁6及水箱上横梁7的支撑效果,并且连接立柱12上部随形设置成弧形,能够更好地与大灯横梁6和水箱上横梁7连接,也可避免对整车外部造型的设计造成影响。
本实施例中,具体而言,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仍如图7所示,各侧连接立柱12的底部均形成有连接槽1201,各侧前机舱纵梁1至少部分嵌设在同侧的连接槽1201内,以便于连接立柱12与前机舱纵梁1之间的连接,也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并且,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结合图8所示的本实施例中,各侧连接立柱12均包括内部形成有空腔1202的壳体,以及成型在空腔1202内的呈网状设置的加强筋1203。此处,连接立柱12由形成有空腔1202的壳体,以及位于空腔1202内的加强筋1203构成,能够利于连接立柱12的压铸成型,同时也能够保证其结构强度,保障连接立柱12的使用效果。
当然,本实施例的加强筋1203在具体设置时,除了设置为网状外,也可根据连接立柱12实际的结构加强需求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调整,例如设置为沿整车Y向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各加强筋1203均沿整车Z向延伸布置等。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由于左侧连接立柱12和右侧连接立柱12结构相似,且二者之间可视作互为镜像,故图7和图8中仅示出了左侧连接立柱12的结构示意。
此外,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本实施例中,水箱上横梁7和大灯横梁6与连接立柱12之间,以及连接立柱12和与前机舱纵梁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如此,同样可便于后期的维修更换,有利于降低维修成本。
在实施时,具体可结合图2中所示,水箱上横梁7与连接立柱12之间,以及大灯横梁6与连接立柱12之间均通过螺栓11进行连接,以形成上述螺接结构,达到便于维修更换的目的,同理,连接立柱12和与前机舱纵梁1之间也通过螺栓11进行连接,以实现二者的便捷维修及更换。
与此同时,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大灯横梁6和水箱上横梁7均采用挤压铝制成,以便于两者的制备,能够保证两者的结构强度,并且同样有利于两者的轻量化设计。
当然,在具体设置时,除了大灯横梁6和水箱上横梁7均采用挤压铝制成外,也可基于结构强度及轻量化需求,仅将大灯横梁6采用挤压铝制成,或水箱上横梁7采用挤压铝制成。
而本实施例中,也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形式,参见图4及图6中所示的,各侧前机舱纵梁1的前方均设有上连接板9。其中,各侧连接立柱12、前机舱纵梁1、吸能盒4、前防撞梁5、上连接板9和水箱安装板8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各侧连接立柱12、大灯横梁6、前轮罩边梁3、前减震塔2和前机舱纵梁1连接形成第三环形结构。
由此,能够通过在前机舱两侧均形成第一环形结构和第三环形结构,以可利用环形结构强度大的特点,增加车身前部位置的刚度,并且也能够利于碰撞力在车身前部位置的传递分散,有助于提升碰撞安全性。
另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一种优选的示例性结构,结合图1、图9和图10中所示的,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连接在前机舱底部的前副车架。其中,前副车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副车架纵梁13,以及与两侧副车架纵梁13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14。
各侧副车架纵梁13的前端通过连接臂15连接在同侧前机舱纵梁1上,副车架纵梁13和前防撞梁5之间连接有下连接板10。各侧副车架纵梁13的前方均设有下连接板10,且各侧副车架纵梁13、连接臂15、前机舱纵梁1、吸能盒4、前防撞梁5、下连接板10和副车架防撞梁14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第二环形结构的设置,可在设置前副车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车身前部位置的刚度,同时也能够在车身前部位置进一步增加碰撞力传递通道,而利于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仍值得提及的是,本实施例的下连接板10必要时,可通过设置加强结构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第二环形结构乃至车身前部结构的结构强度,以及提升碰撞安全性,加强结构具体可如图10中所示的,由下连接板10的板体向一侧凸出的凸起结构。
同时,本实施例车身前部结构中未提及的相关结构部分,均可参照常见车身结构中的各结构,例如车身前部结构还包括位于前机舱后端的与同侧的前机舱纵梁1及前轮罩边梁3均连接的A柱17,连接在各侧A柱17后方的门槛梁18,以及连接在两侧A柱17之间的前风挡下横梁16等。
本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水箱上横梁7、水箱安装板8以及上连接板9的设置,可便于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中的布置,并且在碰撞时也能够通过前防撞梁5的变形吸能保护前端模块,有助于提升车身前部结构的安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该车辆的车身中设有实施例一中的车身前部结构。
本实施例的车辆通过设置实施例一中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利于水箱等前端模块在车身中的布置,同时,也能够形成对前端模块的防护,提升车身前部结构的碰撞安全性,从而可提升整车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前机舱;
所述前机舱中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前机舱纵梁(1),连接在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的前减震塔(2),连接在各侧所述前减震塔(2)上的前轮罩边梁(3),以及通过吸能盒(4)与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的前端连接的前防撞梁(5);
两侧所述前轮罩边梁(3)的前端均连接有大灯横梁(6),两侧所述大灯横梁(6)之间设有水箱上横梁(7),所述水箱上横梁(7)上设有水箱安装板(8);
所述水箱安装板(8)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横梁(7)靠近车头的一侧,并位于所述前防撞梁(5)的后上方,且所述水箱安装板(8)和所述前防撞梁(5)之间连接有上连接板(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安装板(8)上设有弱连接结构(801),所述上连接板(9)连接在所述弱连接结构(801)上;和/或,
所述上连接板(9)与所述水箱安装板(8)之间,以及所述上连接板(9)与所述前防撞梁(5)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均设有连接立柱(12);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的底部连接在同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的顶部支撑在同侧的所述大灯横梁(6)与所述水箱上横梁(7)的下方;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将所述水箱上横梁(7)和同侧的所述大灯横梁(6)连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两侧所述大灯横梁(6)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所述水箱上横梁(7)整体呈向车身前方拱出的弧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立柱(12)采用压铸铝制成;
沿整车上下方向由下至上,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沿整车左右方向的宽度均渐大设置,且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的上部均为随形于所述水箱上横梁(7)以及同侧所述大灯横梁(6)设置的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的底部均形成有连接槽(1201),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至少部分嵌设在同侧的所述连接槽(1201)内;和/或,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均包括内部形成有空腔(1202)的壳体,以及成型在所述空腔(1202)内的呈网状设置的加强筋(1203)。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箱上横梁(7)和所述大灯横梁(6)与所述连接立柱(12)之间,以及所述连接立柱(12)和与所述前机舱纵梁(1)之间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和/或,
所述大灯横梁(6)和所述水箱上横梁(7)中的至少一个采用挤压铝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各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的前方均设有所述上连接板(9);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所述前机舱纵梁(1)、所述吸能盒(4)、所述前防撞梁(5)、所述上连接板(9)和所述水箱安装板(8)连接形成第一环形结构;
各侧所述连接立柱(12)、所述大灯横梁(6)、所述前轮罩边梁(3)、所述前减震塔(2)和所述前机舱纵梁(1)连接形成第三环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在所述前机舱底部的前副车架;
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副车架纵梁(13),以及与两侧所述副车架纵梁(13)前端连接的副车架防撞梁(14);
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13)的前端通过连接臂(15)连接在同侧所述前机舱纵梁(1)上,所述副车架纵梁(13)和所述前防撞梁(5)之间连接有下连接板(10);
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13)的前方均设有所述下连接板(10),且各侧所述副车架纵梁(13)、所述连接臂(15)、所述前机舱纵梁(1)、所述吸能盒(4)、所述前防撞梁(5)、所述下连接板(10)和所述副车架防撞梁(14)连接形成第二环形结构。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的车身中设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CN202321369878.3U 2023-05-31 2023-05-31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7283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9878.3U CN219728348U (zh) 2023-05-31 2023-05-31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69878.3U CN219728348U (zh) 2023-05-31 2023-05-31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8348U true CN219728348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54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69878.3U Active CN219728348U (zh) 2023-05-31 2023-05-31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83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782647U (zh) 一种汽车水箱框架结构
CN106143626A (zh) 电动汽车前部下方车身结构
CN106143646A (zh) 电动汽车车身下部结构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13998009A (zh) 汽车及其后地板骨架总成
CN215527838U (zh) 电池包的下壳体总成、电池包及车辆
CN211731556U (zh) 前副车架总成
CN219728348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1195824U (zh) 一种汽车动力电池的连接支撑结构
CN215883812U (zh) 机舱前纵梁及汽车
CN216153859U (zh) 机舱纵梁前端连接结构
CN219601386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7100187U (zh) 前机舱结构
CN216916033U (zh) 车身传力结构和车辆
CN217100172U (zh) 后防撞梁及车辆
CN219806797U (zh) 车身前部行人保护结构与车辆
CN218858529U (zh) 车身后部桁架结构及汽车
CN115214800B (zh) 电池包碰撞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9406618U (zh) 车辆前部结构及车辆
CN219728346U (zh) 前机舱纵梁及车辆
CN219806875U (zh) 前副车架和设有其的车辆
CN219382612U (zh) 车身前部结构和设有其的车辆
CN216833937U (zh) 汽车减振塔总成及汽车
CN221049776U (zh) 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7778770U (zh) 前端模块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