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3985U -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3985U
CN219673985U CN202321062267.4U CN202321062267U CN219673985U CN 219673985 U CN219673985 U CN 219673985U CN 202321062267 U CN202321062267 U CN 202321062267U CN 219673985 U CN219673985 U CN 2196739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negative pressure
collecting box
valve
liquid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622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爱明
杨莹
王友全
付麟
杜浩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Huadian Xiangyang Gas Turbine Thermal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Huadian Xiangyang Gas Turbine Therm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Huadian Xiangyang Gas Turbine Thermal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Huadian Xiangyang Gas Turbine Thermal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0622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39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39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39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包括集液箱、进液管、气压平衡管和进液阀,进液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气压平衡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进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所述集液箱通过所述气压平衡管与所述积液区连通,使得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从而使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进液管被引出至集液箱进行收集,以避免负压容腔内积液过多而影响所述负压容腔的正常使用;并且所述集液箱的尺寸不受所述负压容腔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安装使用都比较简单。

Description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积液排出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一些管道和设备有效容积内由于蒸汽凝结或其它原因会产生积液,如果不及时排出,可能会引起设备的运行异常,甚至会产生经济损失。比如汽轮机轴封加热器排汽风机因为蜗壳内积水,启动时力矩过大而过流跳闸;还比如燃气轮机压气机进口积水被气流带至精滤滤芯导致滤芯失效过快等。这些容器由于***运行时处于负压环境,管道或设备有效容积内气压低于大气压,积液无法顺利排出,设计的直排排水口不仅不能排出积液,反而导致漏风进入到容器内。
申请号为201810141236.5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负压式自动放水装置,包括集水箱,所述集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进水口且其侧面设置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的外侧连接有开口朝上设置的U型排水管,且所述U型排水管的高度需要保证其产生的负压大于抽放管路内部的负压。
虽然,上述方案能够利用U型排水管内的液柱高度差来克服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负压环境与大气间的压强差从而实现连续不断的自动排液,但当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的负压较大时,需使U型排水管的高度达到几米甚至更高的高度,此时受安装环境的高度影响就无法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负压式自动放水装置在当抽放管路或集水箱内的负压较大时,需使U型排水管的高度达到几米甚至更高的高度,此时受安装环境的高度影响就无法使用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所述负压容腔包括积液区和有效容积区,其包括:
集液箱;
进液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
气压平衡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
进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
排液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集液箱的底部;
排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排液管上;
三通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气压平衡管上,所述三通阀的一个开口与大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负压容腔内的第一液位开关,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进液阀及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液箱内壁的第二液位开关,所述排液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二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
进一步的,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所述三通阀、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及所述第二液位开关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均为电磁阀。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和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为浮球液位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积液区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
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中,所述集液箱通过所述气压平衡管与所述积液区连通,使得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从而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所述进液管被引出至所述集液箱进行收集,以避免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过多而影响所述负压容腔的正常使用;并且所述集液箱的尺寸不受所述负压容腔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安装使用都比较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在收集积液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在排放积液时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所述负压容腔包括积液区和有效容积区,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集液箱1、进液管2、气压平衡管3和进液阀4,其中,所述进液管2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所述气压平衡管3的一端与所述集液箱1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1与负压容腔100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1与负压容腔100内的气压相当;所述进液阀4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2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2。
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中,所述集液箱1通过所述气压平衡管3与所述积液区连通,使得所述集液箱1与负压容腔100内的气压相当,从而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所述进液管2被引出至所述集液箱1进行收集,以避免所述负压容腔100内积液过多而影响所述负压容腔100的正常使用;并且所述集液箱1的尺寸不受所述负压容腔100内的压力大小控制,安装使用都比较简单。
具体的,为了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通过所述进液管2自动地被收集在所述集液箱1中,而无需借助动力装置(如泵)的动力,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集液箱1位于所述积液区的下方,使得所述进液阀4开启时,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受重力自动流入所述集液箱1中。
为了能够将所述集液箱1内收集的积液排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排液管5、排液阀6和三通阀7,其中,所述排液管5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集液箱1的底部;所述排液阀6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排液管5上;所述三通阀7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气压平衡管3上,所述三通阀7具有三个开口,其中,所述三通阀7的一个开口与大气相通,另外两个开口与所述气压平衡管3对接连接。作为具体的实施例,为了提高所述进液阀4和所述三通阀7的可操控度,所述进液阀4和所述三通阀7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当需要将所述集液箱1内收集的积液排出时,先关闭所述进液阀4,然后操控所述三通阀7以使所述集液箱1与大气相通,最后打开所述排液阀6,所述集液箱1内收集的积液即能够顺着所述排液管5排出。
请继续参照图1,为了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被自动引出至所述集液箱1,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负压容腔100内的第一液位开关8,所述进液阀4和所述三通阀7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与所述进液阀4及所述三通阀7电性连接。
为了能够使所述集液箱1内收集的积液自动排出,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液箱1内壁的第二液位开关9,所述排液阀6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分别与所述进液阀4、所述排液阀6和所述三通阀7电性连接;具体的,所述进液阀4、所述排液阀6和所述三通阀7均为电磁阀,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和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为浮球液位开关。
进一步的,为了能够使所述积液区的积液能够一次性被收集在所述集液箱1内,所述集液箱1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下方的容积。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集液箱1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下方的容积,使得所述进液阀4每开启一次,所述负压容腔100内的积液能够完全被收集在所述集液箱1内,从而能够提高所述负压容腔运行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控制精度,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还包括电控箱10,所述电控箱10分别与所述进液阀4、所述排液阀6、所述三通阀7、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及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电性连接。
为了方便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图1-图3对本方案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工作时,积液聚集在所述负压容腔100的积液区;
收集积液时,请参照图2,所述积液区的积液页面达到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的安装高度,所述第一液位开关8将第一液面信号传递至所述电控箱10,所述电控箱10传递电信号至所述进液阀4和所述三通阀7,所述三通阀7开启将所述集液箱1和所述负压容腔100连通,使得所述集液箱1与负压容腔100内的气压相当,所述进液阀4开启,此时所述积液区的积液顺着所述进液管2被引出至所述集液箱1进行收集;
排放积液时,请参照图3,所述集液箱1内的液面达到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的安装高度,所述第二液位开关9将第二液面信号传递至所述电控箱10,所述电控箱10传递电信号至所述进液阀4、所述排液阀6和所述三通阀7,所述进液阀4关闭,所述三通阀7关闭使得所述集液箱1与大气相通,所述排液阀6开启,此时所述集液箱1内的积液顺着所述排液管5排出。
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所做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所述负压容腔包括积液区和有效容积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液箱;
进液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积液区连通;
气压平衡管,其一端与所述集液箱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有效容积区连通,用于平衡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的压力,以使所述集液箱与负压容腔内的气压相当;
进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进液管上,用以开启或关断所述进液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排液管,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集液箱的底部;
排液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排液管上;
三通阀,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气压平衡管上,所述三通阀的一个开口与大气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负压容腔内的第一液位开关,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与所述进液阀及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液箱内壁的第二液位开关,所述排液阀为电控阀门,所述第二液位开关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大于所述积液区位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下方的容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箱,所述电控箱分别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所述三通阀、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及所述第二液位开关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阀、所述排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均为电磁阀。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液位开关和所述第二液位开关为浮球液位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箱位于所述积液区的下方。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阀和所述三通阀安装在同一高度位置。
CN202321062267.4U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Active CN2196739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2267.4U CN219673985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62267.4U CN219673985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3985U true CN219673985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5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62267.4U Active CN219673985U (zh) 2023-04-28 2023-04-28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39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80386U (zh) 一种带中间隔板的自动疏水箱
CN107830742A (zh) 一种为热电厂凝汽器保持真空的***成套装置
CN219673985U (zh) 一种负压容腔内积液排出装置
CN208849630U (zh) 一种采用高位水箱运行的发电机定子冷却水***
CN201826386U (zh) 真空排水***集水界面单元装置
CN213314895U (zh) 一种自动倒液的缓冲釜***
CN210853745U (zh) 真空自动排液罐
CN210980373U (zh) 应用于壁挂炉上的雨水收集装置
CN207999644U (zh) 一种蒸汽疏水装置
CN201834796U (zh) 一体式烟气冷凝水分离器
CN219232391U (zh) 低气压湿热试验箱溢流***
CN101962970B (zh) 真空排水***集水界面单元装置
CN215176153U (zh) 溴化锂制冷机排水装置
CN215979793U (zh) 一种零气耗排水阀
CN212107847U (zh) 一种优化压缩空气带水量的装置
CN214840739U (zh) 一种垃圾发电厂低压加热器疏水***
CN221348765U (zh) 一种安全型疏水器
CN209925737U (zh) 一种负压浮球排水阀
CN215216190U (zh) 一种管道疏水***
CN217188783U (zh) 一种造纸除湿负压重力排水机构
CN204345235U (zh) 一种疏水阀
CN216665860U (zh) 冷却水自动排放***
CN215665124U (zh) 一种分离器自动排污***
CN220017741U (zh) 一种具备烟气液封功能的冷凝水盒及锅炉
CN213451843U (zh) 一种液位控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