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5329U -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5329U
CN219635329U CN202321265912.2U CN202321265912U CN219635329U CN 219635329 U CN219635329 U CN 219635329U CN 202321265912 U CN202321265912 U CN 202321265912U CN 219635329 U CN219635329 U CN 219635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reinforcement
plate
column
reinfor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6591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吉多
王粤华
程晨
魏有昀
刘腾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6591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5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A柱加强组件包括:A柱内板;A柱加强板;A柱侧围外板,A柱侧围外板分别与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连接并形成A柱,A柱具有第一区域;加强支撑件,加强支撑件设在A柱加强板上,且加强支撑件在A柱加强板的位置与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加强支撑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集成设置,以形成一体化结构,加强支撑件分别与A柱内板、A柱加强板和A柱侧围外板连接。本实用新型的A柱加强组件,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

Description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的A柱结构简单,A柱上铰链位置处只设置了一个加强板,导致A柱结构强度较弱,在车辆发生碰撞时,A柱容易发生较大变形,影响驾驶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的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A柱结构强度较弱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A柱加强组件,包括:A柱内板;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A柱侧围外板,所述A柱侧围外板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的背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且所述A柱侧围外板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并形成A柱,所述A柱沿车体延伸且用于连接门槛,所述A柱在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门槛的位置具有第一区域;加强支撑件,所述加强支撑件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上,且所述加强支撑件在所述A柱加强板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加强支撑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集成设置,以形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加强支撑件分别与所述A柱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侧围外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为匚形板体,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片形板体,所述加强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具有凹陷腔体的结构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所述加强支撑件的底壁,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侧围外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侧壁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周沿分别设有翻边。
可选地,所述A柱上具有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在朝向所述门槛的方向上依次间隔开,所述A柱对应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加强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A柱对应于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加强支撑组件,所述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包括: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螺母板,所述螺母板与所述第三加强件连接;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加强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门槛,所述门槛与所述A柱加强组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门槛包括门槛内板和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加强板连接,在第一方向上,所述A柱加强组件的A柱加强板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延伸,且所述A柱加强板的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的端面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底壁持平,以形成全包式搭接。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A柱加强组件的A柱内板朝向所述门槛内板延伸,且所述A柱内板的朝向所述门槛内板的端面延伸至所述门槛内板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半包式搭接。
可选地,在第二方向上,所述门槛加强板凸出于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门槛内板凸出与所述A柱内板。
可选地,所述门槛还包括:前接板和前封板,所述前接板设在所述门槛内板的凸出所述A柱内板的位置处,所述前封板设在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凸出所述A柱加强板的位置,且所述前封板分别与所述前接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A柱加强组件,在A柱加强板的第一区域处设置有加强支撑件,A柱的第一区域对应于A柱上铰链位置。加强支撑件为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形成的一体化结构,将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设计成一个结构件,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与门槛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板与门槛加强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与门槛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板与门槛加强板的搭接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内板与门槛内板的搭接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强度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螺母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A柱内板10;
A柱加强板20;
加强支撑件30;第一加强件31;第一支撑件32;翻边33;
第二支撑件41;第二加强件42;
第三加强件51;螺母板52;第三支撑件53;
门槛内板61;门槛加强板62;
前接板71;前封板72。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若涉及到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涉及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涉及到的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组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组件包括A柱内板10、A柱加强板20、A柱侧围外板和加强支撑件30。
具体而言,A柱加强板20与A柱内板10连接。A柱侧围外板设在A柱加强板20的背向A柱内板10的一侧,且A柱侧围外板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并形成A柱,A柱沿车体延伸且用于连接门槛,A柱在高度方向上远离门槛的位置具有第一区域。加强支撑件30设在A柱加强板20上,且加强支撑件30在A柱加强板20的位置与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加强支撑件30包括: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集成设置,以形成一体化结构,加强支撑件30分别与A柱内板10、A柱加强板20和A柱侧围外板连接。
换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组件主要由A柱内板10、A柱加强板20、A柱侧围外板和加强支撑件30组成。其中,参见图1,A柱加强板20与A柱内板10连接。A柱侧围外板设在A柱加强板20的背向A柱内板10的一侧,A柱侧围外板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并形成A柱。A柱可以沿车体延伸,并A柱的下段部分能够直接延伸至门槛,使A柱与门槛形成连接。A柱在高度方向上远离门槛的位置具有第一区域(图2中虚线框a大致为第一区域)。第一区域大致位于A柱上铰链位置处。
如图2所示,加强支撑件30设置在A柱加强板20上,并且加强支撑件30在A柱加强板20的位置与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通过加强支撑件30能够对A柱的上铰链区域起到结构加强和支撑的双重作用。加强支撑件30包括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参见图6,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集成设置,将加强支撑件30设计成一体化结构。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通过一体化设计,将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构造成一个独立结构。加强支撑件30分别与A柱内板10、A柱加强板20和A柱侧围外板连接,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A柱位于车辆中的具***置以及A柱在车辆中所起的作用是能够理解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详细赘述。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组件,在A柱加强板20的第一区域处设置有加强支撑件30,A柱的第一区域对应于A柱上铰链位置。加强支撑件30为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形成的一体化结构,将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设计成一个结构件,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加强件31为匚形板体,第一支撑件32为片形板体,加强支撑件30通过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形成具有凹陷腔体的结构件。
也就是说,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加强件31大致为匚形板体,第一支撑件32可以设置成片形板体,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一体化形成大致为具有凹陷腔体或碗状结构的加强支撑件30。通过凹形或碗状结构的加强支撑件30连接A柱加强板20、A柱内板10和A柱侧围外板,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支撑件32形成加强支撑件30的底壁,第一支撑件32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侧围外板连接,第一加强件31与A柱内板10连接,第一加强件31的侧壁与A柱加强板20连接。
换句话说,参见图2和图6,第一支撑件32可以作为加强支撑件30的底壁,第一支撑件32分别通过螺栓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侧围外板连接,同时,第一支撑件32可以通过焊点与A柱加强板20进行焊接。第一加强件31的朝向第一支撑件32的一侧与A柱内板10通过焊点连接。第一加强件31的连接第一支撑件32的三个侧壁可以分别通过焊点与A柱加强板20连接,实现对A柱上铰链区域强度的增强,同时对A柱结构上段起到支撑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支撑件32和第一加强件31的周沿分别设置有翻边33。通过设置翻边33,便于加强支撑件30与A柱内板10、A柱加强板20和A柱侧围外板等结构的连接,增大加强支撑件30与周边连接结构的搭接面积,保证加强支撑件30与周边连接结构的稳固连接。
当然,加强支撑件30的具体形状还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计,只要能够满足对A柱的结构加强和支撑作用的设计,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A柱上具有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在朝向门槛的方向上依次间隔开,A柱对应于第二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加强支撑组件,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A柱对应于第三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加强支撑组件,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
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A柱上具有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图2中虚线框b大致为第二区域,虚线框c大致为第三区域),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大致在朝向门槛的方向上依次间隔开,通过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大致将A柱在高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A柱在高度方向上延伸以与门槛连接)分成上、中、下三个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为A柱的上段区域,第二区域为A柱的中段区域,第三区域为A柱的下段区域。
如图2和图3所示,A柱对应于第二区域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加强支撑组件,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A柱对应于第三区域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加强支撑组件,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通过加强支撑件30、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和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在A柱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处将A柱形成三段式加强结构,进一步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使A柱能够从上到下提升X向和Y向的支撑强度。在本实用新型中,X向可以理解为车身的长度方向,Y向可以理解为车身的宽度方向。在A柱受到小偏置碰撞时,能够更好地将由门槛传递到A柱下段的能量,传递到A柱上段,避免因A柱结构变形,导致驾驶舱内乘员受伤,提升驾驶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支撑件41和第二加强件42,第二支撑件41与A柱加强板20连接。第二加强件42与A柱内板10连接。
换句话说,参见图2、图3、图7和图8,第一加强支撑组件主要由第二支撑件41和第二加强件42组成,其中,第二支撑件41与A柱加强板20连接。第二支撑件41可以设置成撑板,第二支撑件41可以设置在A柱加强板20的腔体内,第二支撑件41与A柱加强板20可以通过焊点连接。第二加强件42与A柱内板10连接。第二加强件42可以设置成加强板,第二加强件42可以设置A柱内板10的腔体中,第二加强件42可以与A柱内板10通过焊点连接。通过设置第二支撑件41和第二加强板可以有效提升A柱在第二区域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当然,对于第二支撑件41、第二加强板具体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不同车型进行具体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详细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包括第三加强件51、螺母板52和第三支撑件53。第三加强件51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螺母板52与第三加强件51连接,第三支撑件53与第三加强件51连接。
也就是说,如图2、图3、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二加强支撑组件主要由第三加强件51、螺母板52和第三支撑件53。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大致位于A柱的下铰链安装位置处,第三加强件51分别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第三加强件51可以设置成加强板,第三加强件51可以分别通过焊点与A柱加强板20和A柱内板10连接。螺母板52与第三加强件51连接,第三加强件51可以通过焊缝与第三支撑件53连接。通过设置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可以有效提升A柱在第三区域位置处的结构强度。当然,对于第三支撑件53、第三加强板和螺母板52的具体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不同车型进行具体设计,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详细赘述。
本实用新型通过加强支撑件30、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和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在A柱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处将A柱形成三段式加强结构,进一步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使A柱能够从上到下提升X向和Y向的支撑强度,在A柱受到小偏置碰撞时,能够更好地将由门槛传递到A柱下段的能量,传递到A柱上段,避免因A柱结构变形,导致驾驶舱内乘员受伤,提升驾驶安全性。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组件,在A柱加强板20的第一区域处设置有加强支撑件30,A柱的第一区域对应于A柱上铰链位置。加强支撑件30为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形成的一体化结构,将第一加强件31和第一支撑件32设计成一个结构件,既能保证A柱上铰链区域的强度,又能起到支撑A柱结构上端的作用,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有利于A柱传递碰撞能量,降低A柱遭受碰撞发生大变形的风险。同时通过在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处分别设置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和第三加强支撑组件,使A柱形成三段式加强结构,进一步提升A柱的整体结构强度,使A柱能够从上到下提升X向和Y向的支撑强度,在A柱受到小偏置碰撞时,能够更好地将由门槛传递到A柱下段的能量,传递到A柱上段,避免因A柱结构变形,导致驾驶舱内乘员受伤,提升驾驶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A柱加强组件和门槛,其中,门槛与A柱加强组件连接。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A柱加强结构组件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在小偏置或其他类型的碰撞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能量经过门槛传递到A柱时,能够有效防止A柱结构变形,避免驾驶舱内乘员受伤,提升驾驶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参见图1至图5,门槛包括门槛内板61和门槛加强板62,门槛内板61与门槛加强板62连接,在第一方向上,A柱加强组件的A柱加强板20朝向门槛加强板62延伸,且A柱加强板20的朝向门槛加强板62的端面与门槛加强板62的底壁持平,以形成全包式搭接。
也就是说,参见图1,门槛主要由门槛内板61和门槛加强板62组成,门槛内板61与门槛加强板62连接,在第一方向上,A柱加强组件的A柱加强板20朝向门槛加强板62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可以理解为车身的高度方向。A柱加强板20的朝向门槛加强板62的端面与门槛加强板62的底壁或底面持平,以形成全包式搭接。具体来说,如图1和图2所示,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可以使用焊点连接,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的上止口处可以采用一排焊点连接,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的斜面搭接处,可以采用两排焊点连接,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的垂直搭接处,可以采用两排焊点连接,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的下止口处,可以采用一排焊点连接。
如图4所示,通过将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设置成全包式搭接,可以提升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的连接强度,保证A柱与门槛的连接处受到撞击时,不易发生焊点撕裂,导致A柱与门槛断开连接,召唤出能传力不稳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一方向上,A柱加强组件的A柱内板10朝向门槛内板61延伸,且A柱内板10的朝向门槛内板61的端面延伸至门槛内板61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半包式搭接。
换句话说,参见图5,在车身的高度方向上,A柱加强组件的A柱内板10朝向门槛内板61延伸,且A柱内板10的朝向门槛内板61的端面大致延伸至门槛内板61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半包式搭接,保证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搭接一半以上宽度。具体地,A柱内板10的下端向下延伸,使A柱内板10的下端与门槛内板61搭接一半以上宽度,A柱内板10的下端与A柱加强板20的下端的左右两侧基本持平。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使用焊点连接。其中,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的上止口处可以采用一排焊点连接,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的斜面搭接处,可以采用一排焊点连接,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的垂直搭接处,可以采用两排焊点连接。传统的A柱与门槛搭接范围,一般只搭接门槛宽度的三分之一左右,A柱与门槛连接不够稳固。
在本实用新型中,A柱加强板20与门槛加强板62采用全包形式搭接,A柱内板10与门槛内板61采用半包形式搭接,使得A柱与门槛连接处受到撞击时,不易发生焊点撕裂,防止A柱与门槛断开连接,造成传力不稳的现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门槛加强板62凸出于A柱加强板20,门槛内板61凸出与A柱内板10。
也就是说,参见图1至图5,在车身的长度方向上,门槛加强板62可以朝向车辆前轮方向凸出于A柱加强板20,门槛内板61可以朝向车辆前轮凸出与A柱内板10,将门槛设计成门槛前凸的结构形式。其中,门槛前凸可以理解为A柱加强板20、A柱内板10、门槛加强板62和门槛内板61在门槛搭接处沿车身长度方向向前延伸,使门槛的前端结构比A柱在X向上凸出20mm以上。通过设置门槛前凸结构,可以保证车辆碰撞能量主要通过门槛传递,进而将部分能量传递给A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门槛还包括前接板71和前封板72,前接板71设在门槛内板61的凸出A柱内板10的位置处,前封板72设在门槛加强板62的凸出A柱加强板20的位置,且前封板72分别与前接板71和A柱加强板20连接。
换句话说,如图1至图5所示,门槛还可以设置有前接板71和前封板72,其中,前接板71设置在门槛内板61的凸出A柱内板10的位置处,前封板72设置在门槛加强板62的凸出A柱加强板20的位置,并且前封板72分别与前接板71和A柱加强板20连接。通过设置前接板71和前封板72,加强了门槛前端结构的强度,使得小偏置碰撞时,该处收点与车轮接触,确保碰撞能量主要通过门槛传递至门槛的后段,只有部分能量传递给A柱,有效避免A柱断裂变形。
当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车辆的其他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够实现的,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详细赘述。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优化了A柱和门槛的结构强度,在小偏置或其他类型的碰撞时,碰撞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能量可以通过门槛传递至门槛的后段,只有部分能量传递给A柱,有效避免A柱断裂变形,避免驾驶舱内乘员受伤,提升驾驶安全性。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2)

1.一种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A柱内板;
A柱加强板,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
A柱侧围外板,所述A柱侧围外板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的背向所述A柱内板的一侧,且所述A柱侧围外板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并形成A柱,所述A柱沿车体延伸且用于连接门槛,所述A柱在高度方向上远离所述门槛的位置具有第一区域;
加强支撑件,所述加强支撑件设在所述A柱加强板上,且所述加强支撑件在所述A柱加强板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加强支撑件包括:第一加强件和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集成设置,以形成一体化结构,所述加强支撑件分别与所述A柱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侧围外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为匚形板体,所述第一支撑件为片形板体,所述加强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加强件和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具有凹陷腔体的结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形成所述加强支撑件的底壁,所述第一支撑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侧围外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第一加强件的侧壁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一加强件的周沿分别设有翻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A柱上具有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在朝向所述门槛的方向上依次间隔开,所述A柱对应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加强支撑组件,所述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A柱对应于所述第三区域的位置处设有第二加强支撑组件,所述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支撑组件包括:
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支撑组件包括:
第三加强件,所述第三加强件分别与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A柱内板连接;
螺母板,所述螺母板与所述第三加强件连接;
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三支撑件与所述第三加强件连接。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A柱加强组件;
门槛,所述门槛与所述A柱加强组件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包括门槛内板和门槛加强板,所述门槛内板与所述门槛加强板连接,在第一方向上,所述A柱加强组件的A柱加强板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延伸,且所述A柱加强板的朝向所述门槛加强板的端面与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底壁持平,以形成全包式搭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向上,所述A柱加强组件的A柱内板朝向所述门槛内板延伸,且所述A柱内板的朝向所述门槛内板的端面延伸至所述门槛内板的中部位置,以形成半包式搭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所述门槛加强板凸出于所述A柱加强板,所述门槛内板凸出与所述A柱内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还包括:前接板和前封板,所述前接板设在所述门槛内板的凸出所述A柱内板的位置处,所述前封板设在所述门槛加强板的凸出所述A柱加强板的位置,且所述前封板分别与所述前接板和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
CN202321265912.2U 2023-05-23 2023-05-23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Active CN219635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5912.2U CN219635329U (zh) 2023-05-23 2023-05-23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65912.2U CN219635329U (zh) 2023-05-23 2023-05-23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5329U true CN219635329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6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65912.2U Active CN219635329U (zh) 2023-05-23 2023-05-23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5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065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486337B2 (ja) 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US20180148102A1 (en) Central part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211519681U (zh) 车辆底盘、车身结构及车辆
US20230072159A1 (en) Vehicle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CN112109811B (zh)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CN210284380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围板横梁及中通道结构
CN219635329U (zh) A柱加强组件及车辆
EP3730387B1 (en)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CN218703539U (zh) 门槛梁总成及汽车
US20230202578A1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12043317B2 (en) Lowe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116513322A (zh) 车身后部构造
CN110816662A (zh) 车辆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20549101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6269537U (zh) 车辆的侧围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20764513U (zh) B柱总成、车身框架及车辆
CN217804950U (zh) 车身侧部结构
CN113335389B (zh) 一种后地板连接结构及汽车
CN217260329U (zh) 地板横梁构造、及具有地板横梁构造的车辆
JP7474885B1 (ja) 車体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