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4909U - 电驱动桥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电驱动桥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4909U
CN219634909U CN202320544323.1U CN202320544323U CN219634909U CN 219634909 U CN219634909 U CN 219634909U CN 202320544323 U CN202320544323 U CN 202320544323U CN 219634909 U CN219634909 U CN 219634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gear set
electric drive
flange
differen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432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浩然
杨玉龙
龚丽萍
付龙
任广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Xuanf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432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4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4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4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驱动桥以及车辆,所述电驱动桥,包括:电机和电机壳,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复合行星排和减速器壳,所述复合行星排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复合行星排包括减速齿轮组和差速齿轮组,所述转子与所述减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组与所述差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差速齿轮组分别与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动力连接,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可拆卸地相连。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利于减轻电驱动桥结构总重量,减少润滑油泄漏点,同时,提升了整体结构刚度,使受载变形小,且可实现电机壳与减速器壳的分别拆装,进而可分别对电机与减速器养护、维修,节约耗时,使用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电驱动桥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驱动桥及具有该电驱动桥的车辆。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需要使用包含电机、减速器与差速器的电驱动桥来驱动车辆行驶。电驱动桥又分为电机与连接车轮的半轴平行布置的平行轴电驱动桥,及电机与连接车轮的半轴同轴布置的同轴电驱动桥两种。通常,同轴电驱动桥由电机产生动力,并将该动力传输给与之相连的复合行星排,由复合行星排通过与之相连的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带动车辆行驶。现有的同轴电驱动桥采用三段式壳体设计,由减速器壳、电机主壳以及电机副壳组成,其结构重量大,且三壳体间存在两个壳体密封面,润滑油泄漏点多,同时,多连接处的设计,使得同轴电驱动桥整体刚度低,受载变形大,降低了总成可靠性,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驱动桥,其具有结构重量轻、润滑油泄漏点少、结构刚度高等特点,且可便于拆卸,以节约养护、维修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包括:电机和电机壳,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复合行星排和减速器壳,所述复合行星排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复合行星排包括减速齿轮组和差速齿轮组,所述转子与所述减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组与所述差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差速齿轮组分别与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动力连接,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通过对电机与减速器分别设置电机壳与减速器壳,以减轻电驱动桥结构总重量,减少润滑油泄漏点,同时,提升了整体结构刚度,使受载变形小,提高电驱动桥可靠性,实现电机壳与减速器壳的分别拆装,进而可分别对电机与减速器养护、维修,节约耗时,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效果更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一电机法兰,所述减速器壳设有第一减速器法兰,所述第一电机法兰与所述第一减速器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电机壳内形成有容纳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腔,所述减速器壳内形成有容纳所述复合行星排的减速器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与所述减速器安装腔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用于将所述电机安装腔与所述减速器安装腔密封隔开的第一电机油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减速器壳与所述差速齿轮组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油封,所述转子与所述差速齿轮组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和/或,所述定子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腔内,所述转子构造为轴管状,所述转子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电机壳的端部,所述转子的另一端可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电机壳与所述转子之间设有第二电机油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还包括:第一轴管和第二轴管,所述第一轴管与所述减速器壳背离所述电机壳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第一轴管空套于所述第一半轴外,所述第二轴管与所述电机壳背离所述减速器壳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第二轴管空套于所述第二半轴外,所述第一轴管和所述第二轴管适于与车架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减速器壳设有第二减速器法兰,所述第一轴管设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二减速器法兰与所述第一连接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二电机法兰,所述第二轴管设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二电机法兰与所述第二连接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三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还包括: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差速齿轮组和所述复合行星排分别安装于所述行星架的两侧,且所述差速齿轮组和所述复合行星排同轴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复合行星排包括太阳轮、复合行星轮、齿圈,所述齿圈固定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太阳轮与所述转子相连,所述复合行星轮与所述行星架可转动地相连;其中,所述复合行星轮包括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同轴固连,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行星齿与所述太阳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传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驱动桥,所述差速齿轮组包括多个差速齿轮和两个半轴齿轮,多个所述差速齿轮围绕在所述半轴齿轮的转动轴线分布,所述差速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行星架,两个所述半轴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和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半轴齿轮相对安装分别啮合于多个所述差速齿轮的径向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桥。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电驱动桥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的剖面图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的剖面图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行星排的剖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行星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电驱动桥100,
电机1,定子11,转子12,电机壳2,第一电机法兰21,第二电机法兰22,电机安装腔23,电机盖板24,电机盖板安装座25,连接件26,
复合行星排3,减速齿轮组31,太阳轮311,复合行星轮312,第一行星齿轮3121,第一行星齿轮垫片3122,第二行星齿轮3123,第二行星齿轮垫片3124,复合行星轮轴承3125,复合行星轮销轴3126,复合行星轮安装座3127,齿圈313,差速齿轮组32,差速齿轮321,差速齿轮垫片3211,差速齿轮安装座3212,半轴齿轮322,半轴齿轮垫片3221,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半轴齿轮堵盖3223,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
减速器壳4,第一减速器法兰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减速器法兰43,减速器安装腔44,支撑板45,第一电机油封46,
第一半轴5,第二半轴6,第一轴管7,第一连接法兰71,第二连接件72,第二轴管8,第二连接法兰81,第三连接件82,
行星架9,第一电机轴承91,第一电机轴承座911,第二电机轴承92,第二电机轴承座921,第一减速器轴承93,第一减速器轴承座931,第二减速器轴承94,第二减速器轴承座941,限位套95,第二电机油封96,第一差速器油封97,行星架支柱9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100,其具有结构重量轻、润滑油泄漏点少、结构刚度高等特点。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100,包括:电机1、电机壳2、复合行星排3和减速器壳4。
电机1安装于电机壳2内,电机1包括定子11和转子12,复合行星排3安装于减速器壳4内,复合行星排3包括减速齿轮组31和差速齿轮组32,转子12与减速齿轮组31动力连接,减速齿轮组31与差速齿轮组32动力连接,差速齿轮组32分别与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动力连接,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可拆卸地相连。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电驱动桥100的壳体部分由电机壳2和减速器壳4两个主要构件组成,且电机壳2和减速器壳4均可分别拆卸,电机1外部为圆筒状的定子11,定子11通过螺栓连接或过盈连接方式固连在电机壳2体内壁上,电机1中心设有与定子11同轴的转子12,转子12的两端各通过第一电机轴承座911与第二电机轴承座921安装有第一电机轴承91与第二电机轴承92,以对转子12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复合行星排3的两端各通过第一减速器轴承座931与第二减速器轴承座941安装有第一减速器轴承93与第二减速器轴承94,以对复合行星排3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
当车辆工作时,电机1产生动力,转子12与减速齿轮组31动力连接,减速齿轮组31与差速齿轮组32动力连接,差速齿轮组32分别与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动力连接,故电机1可将动力通过复合行星排3传递至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从而带动车辆行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驱动桥100,通过对电机1与减速器分别设置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以减轻电驱动桥100结构总重量,减少润滑油泄漏点,同时,提升了整体结构刚度,使受载变形小,提高电驱动桥100可靠性,实现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的分别拆装,进而可分别对电机1与减速器养护、维修,节约耗时,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机壳2设有第一电机法兰21,减速器壳4设有第一减速器法兰41,第一电机法兰21与第一减速器法兰41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一连接件42可拆卸地相连。
具体的,电机壳2轴向靠减速器的一端同轴设有第一电机法兰21,第一电机法兰21与电机壳2为一体成型制造,减速器壳4轴向靠电机1的一端同轴设有第一减速器法兰41,第一减速器法兰41与减速器壳4也为一体成型制造,第一电机法兰21与第一减速器法兰41的连接面相对贴合,第一电机法兰21与第一减速器法兰41通过第一连接件42进行连接,第一连接件42可以设置为螺栓等,通过第一电机法兰21与第一减速器法兰41连接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使密封面仅有一个,降低了润滑油泄漏可能性,同时壳体刚性好,减小了壳体受载后的变形量,提高了电驱动桥100整体的可靠性,且通过第一电机法兰21与第一减速器法兰41将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连接在一起,也可便于维修、拆卸等,节约维护时间。
同时,电机壳2轴向远离减速器的一端同轴设置有电机盖板安装座25,电机盖板安装座25的外侧与电机盖板24内侧设置的安装止口相配合,并通过连接件26固连在一起,该连接件26可以设置为螺栓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机壳2内形成有容纳电机1的电机安装腔23,减速器壳4内形成有容纳复合行星排3的减速器安装腔44,电机安装腔23与减速器安装腔44之间设有支撑板45,支撑板45设有用于将电机安装腔23与减速器安装腔44密封隔开的第一电机油封46。
具体的,在电机安装腔23与减速器安装腔44之间设有支撑板45安装座,即在第一电机法兰21以及第一减速器法兰41之间同轴设有支撑板45安装座,在支撑板45安装座上同轴安装有支撑板45,支撑板45通过螺栓等连接件26与电机壳2固连在一起,同时,支撑板45的轴向中心由靠近电机1的一侧到靠减速器的一侧依次同轴设置有第一电机油封46安装座、第一电机轴承座911及第一减速器轴承座931,第一电机油封46安装于第一电机油封46安装座上并与转子12的外径相配合,密封电机安装腔23靠内侧一端,并与第一电机油封46共同形成密闭的电机安装腔23。
且第一电机轴承座911内同轴安装有第一电机轴承91,第一电机轴承91可定位转子12靠近减速器的一端,第一减速器轴承座931内同轴安装有第一减速器轴承93,第一减速器轴承93可定位复合行星排3靠电机1一端,通过上述第一电机轴承91以及第一减速器轴承93可分别对转子12以及复合行星排3在轴向上进行定位,保证内部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速器壳4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油封97,转子12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和/或,定子11固定安装于电机安装腔23内,转子12构造为轴管状,转子12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壳2的端部,转子12的另一端可转动支撑于支撑板45,电机壳2与转子12之间设有第二电机油封96。
也就是说,减速器壳4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油封97,转子12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同时,定子11固定安装于电机安装腔23内,转子12构造为轴管状,转子12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壳2的端部,转子12的另一端可转动支撑于支撑板45,电机壳2与转子12之间设有第二电机油封96,或者,仅减速器壳4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油封97,转子12与差速齿轮组31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或仅定子11固定安装于电机安装腔23内,转子12构造为轴管状,转子12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壳2的端部,转子12的另一端可转动支撑于支撑板45,电机壳2与转子12之间设有第二电机油封96。
具体的,定子11固定安装于电机安装腔23内,且电机1中心设有与定子11同轴的转子12,转子12构造为轴管状,且转子12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电机壳2远离减速器一端的端部,另一端可转动的支撑于支撑板45且至少部分伸至减速器安装腔44内以与减速齿轮组31动力连接,转子12的两端各通过第一电机轴承座911与第二电机轴承座921安装有第一电机轴承91与第二电机轴承92,以对转子12进行轴向和径向定位,减速器远离电机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差速器油封97,两半轴齿轮堵盖3223、两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第一差速器油封97及第一电机油封46共同形成密闭的减速器安装腔44,使减速器安装腔44与电机安装腔23以及外界相隔绝,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减速器,污染减速器润滑油,使减速器齿轮、轴承与油封的可靠性好,不易产生轴承失效及油封漏油等问题,
同时,电机盖板24轴向靠电机壳2内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油封96,该第二电机油封96与转子12远离减速器的一端配合,以密封电机壳2远离减速器的一端泄漏,且第一电机油封46安装于第一电机油封46安装座上并与转子12的外径相配合,同时,第一电机油封46密封套设于转子12外以密封电机安装腔23靠减速器的一端,并与定子11共同形成密闭的电机安装腔23,以防止外界杂质与水汽进入。
第一差速器油封97、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与第一电机油封46使得减速器壳4内形成与大气相隔离的独立腔体,腔体内润滑油清洁度不受外界,如半轴上和轴管内杂质的影响,同时油封性能受半轴跳动的影响小,润滑油不易从油封处泄漏,从而提升了相关齿轮、轴承、油封的可靠性。
当车辆工作时,电机1产生动力,转子12与减速齿轮组31动力连接,减速齿轮组31与差速齿轮组32动力连接,差速齿轮组32分别与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动力连接,故电机1可将动力通过复合行星排3传递至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从而带动车辆行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驱动桥还包括:第一轴管7和第二轴管8。
第一轴管7与减速器壳4背离电机壳2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第一轴管7空套于第一半轴5外,第二轴管8与电机壳2背离减速器壳4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第二轴管8空套于第二半轴6外,第一轴管7和第二轴管8适于与车架相连。
具体的,第一轴管7与第二轴管8内各同轴安装有第一半轴5与第二半轴6,且第一轴管7和第二轴管8适于与车架相连,即第一轴管7空套于第一半轴5外,第二轴管8空套于第二半轴6外,且第一轴管7与第二轴管8与同轴电驱动桥100同轴,同时,第一轴管7与减速器壳4背离电机壳2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第二轴管8与电机壳2背离减速器壳4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该连接方式便于电驱动桥100的拆卸,第一半轴5与第二半轴6的内侧一端分别通过外花键与电驱动桥100中的复合行星排3连接在一起,电机1将动力传递至复合行星排3,复合行星排3进而将动力通过第一半轴5与第二半轴6传递至车辆两侧的车轮,从而带动车轮行驶,同时第一轴管7与第二轴管8均可通过如板簧等弹性元件与车辆车架直接连接,以承担车辆的垂直载荷,保护第一半轴5与第二半轴6的同时还可以提高第一半轴5与第二半轴6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寿命。
其中,如图1所示,该电驱动桥连接有第一轴管7和第二轴管8,即整体桥形式,如图2所示,该电驱动桥为未连接有第一轴管7和第二轴管8,即非整体桥形式,以上两种电驱动桥分别为两种实施例,可适用于不同的车辆中,进而满足不同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减速器壳4设有第二减速器法兰43,第一轴管7设有第一连接法兰71,第二减速器法兰43与第一连接法兰71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二连接件72可拆卸地相连,电机壳2设有第二电机法兰22,第二轴管8设有第二连接法兰81,第二电机法兰22与第二连接法兰81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三连接件82可拆卸地相连。
具体的,减速器壳4轴向远离靠电机1的一端同轴设有第二减速器法兰43,第二减速器法兰43与减速器壳4为一体成型制造,第一轴管7靠近减速器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法兰71,第一连接法兰71与第一轴管7可为一体成型制造或分体制造同轴固连,电机壳2轴向远离减速器的一端同轴设有第二电机法兰22,第二电机法兰22与电机壳2为一体成型制造,第二轴管8靠近电机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法兰81,第二连接法兰81与第二轴管8可为一体成型制造或分体制造同轴固连,第一连接法兰71与第二减速器法兰43以及第二连接法兰81与第二电机法兰22之间的连接面相对贴合,第一连接法兰71与第二减速器法兰43通过第二连接件72进行连接,第二连接法兰81与第二电机法兰22通过第三连接件82进行连接,第二连接件72以及第三连接件82可以设置为螺栓等。
以上连接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减速器壳4以及电机壳2与电驱动桥100桥体外界的密封性,降低了润滑油泄漏的可能性,同时壳体刚性好,减小了壳体受载后的变形量,提高了电驱动桥100整体的可靠性,且通过连接件26使第一轴管7与减速器壳4以及第二轴管8与电机壳2可拆卸的连接在一起,也可便于维修、拆卸等,节约维护时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电驱动桥100还包括:行星架9。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行星架9设置为一体式笼式结构,行星架9可转动地安装于减速器壳4内,差速齿轮组32和复合行星排3分别安装于行星架9的两侧,且差速齿轮组32和复合行星排3同轴布置,复合行星排3由行星架9、减速齿轮组31、差速齿轮组32以及同轴安装在行星架9两端的第一减速器轴承93和第二减速器轴承94等组成,且行星架9内设置有行星架支柱98,该行星架支柱98沿圆周方向分布,且可均布也可非均布,其设置于行星架9靠第二减速器轴承座941的一端,通过行星架9对复合行星排3提供了支撑和定位,使复合行星排3可在减速器安装腔44内进行运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复合行星排3包括太阳轮311、复合行星轮312、齿圈313,齿圈313固定安装于减速器壳4内,太阳轮311与转子12相连,复合行星轮312与行星架9可转动地相连;其中,复合行星轮312包括第一行星齿轮3121和第二行星齿轮3123,第一行星齿轮3121和第二行星齿轮3123同轴固连,且第一行星齿轮312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行星齿轮3123的径向尺寸,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太阳轮311啮合传动,第二行星齿轮3123与齿圈313啮合传动。
具体的,太阳轮311设置于复合行星排3轴向靠近电机1一侧,转子12靠近减速器的一端与复合行星排3沿轴线设置的太阳轮311固连,连接方式可采用光孔过盈连接或花键等连接方式,太阳轮311远离电机1一侧设置有挡圈槽,该挡圈槽内安装有太阳轮挡圈,太阳轮挡圈可与太阳轮311靠近电机1一侧的转子12上安装的限位套95共同限制太阳轮311在转子12上的轴向移动,保证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复合行星轮312其两侧分别设置有圆盘状的复合行星轮安装座3127,多个复合行星轮312在圆周方向与行星架支柱98间隔装配,且与行星架支柱98数量相同,复合行星轮312轴向两端面分别同轴分别安装有复合行星轮垫片,以减少复合行星轮312旋转时对复合行星轮安装座3127端面的磨损,同时对复合行星轮312轴向进行支撑,复合行星轮垫片在复合行星轮312两侧可以分别安装一个或同轴安装多个,复合行星轮安装座3127沿圆周方向与复合行星轮312同轴设置有相同数量的复合行星轮销轴孔,每个复合行星轮销轴孔内同轴压装有复合行星轮销轴3126,并在复合行星轮销轴3126外圆面同轴安装有复合行星轮轴承3125,复合行星轮轴承3125的外侧与复合行星轮内孔配合,对复合行星轮312径向起支撑作用。
同时,齿圈313固定安装于减速器壳4内,且齿圈313径向外侧设置有外花键齿,减速器壳4内壁在轴向中部设有内花键齿并在所述内花键齿内侧轴向中部设有挡圈槽,内花键齿与设于复合行星排3的齿圈313径向外侧的外花键齿配合,以固定齿圈313防止其转动,且挡圈槽内安装有齿圈313挡圈,齿圈313挡圈同时与设于所述齿外花键齿中部的挡圈槽配合,以固定齿圈313防止其沿轴向移动。
复合行星轮312与行星架9可转动地相连,且复合行星轮312由同轴设置的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第二行星齿轮3123构成,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第二行星齿轮3123同轴固连,即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第二行星齿轮3123可使用一体成型工艺制造,或通过轴孔过盈连接,还可通过焊接连为一个整体,第一行星齿轮3121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行星齿轮3123的径向尺寸,其中,复合行星轮312可设置为多个,故多个复合行星轮312的第一行星齿轮3121同时和太阳轮311啮合传动,多个复合行星轮312的第二行星齿轮3123同时和齿圈313啮合传动。
同时,复合行星轮312轴向两端面分别同轴安装有第一行星齿轮垫片3122以及第二行星齿轮垫片3124,以减少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第二行星齿轮3123旋转时对复合行星轮安装座3127端面的磨损,同时对第一行星齿轮3121与第二行星齿轮3123进行轴向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差速齿轮组32包括多个差速齿轮321和两个半轴齿轮322,多个差速齿轮321围绕在半轴齿轮322的转动轴线分布,差速齿轮321可转动地安装于行星架9,两个半轴齿轮322分别与第一半轴5和第二半轴6固定连接,且两个半轴齿轮322相对安装分别啮合于多个差速齿轮321的径向两侧。
具体的,行星架的差速器壳部分轴向从靠近电机1一侧分别相对设有两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两半轴齿轮322分别同轴安装于两个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中,且两半轴齿轮322还设置有半轴齿轮垫片3221,半轴齿轮垫片3221可防止半轴齿轮322在旋转时对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端面磨损,同时可对半轴齿轮322轴向和径向进行支撑定位,其中,两半轴齿轮322为锥齿轮,其具有相同的齿数和齿轮参数,两半轴齿轮322轴向靠近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处同轴设置有内花键,可分别与第一半轴5靠近减速器一端以及第二半轴6远离电机1的一端所设置的外花键相连,以将动力传递到与第一半轴5及第二半轴6相连的车轮上,带动车辆行驶。
同时,两半轴齿轮322轴向远离半轴齿轮安装座3222处同轴设置有半轴齿轮堵盖3223,且靠近电机1一侧的半轴齿轮322轴向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内唇口与转子12靠减速器一端外径配合,且减速器远离电机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差速器油封97,两半轴齿轮堵盖3223、两第二差速器油封3224、第一差速器油封97及第一电机油封46共同形成密闭的减速器安装腔44,使减速器安装腔44与电机安装腔23以及外界相隔绝,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减速器,污染减速器润滑油,使减速器轴承与油封的可靠性好,不易产生齿轮、轴承失效及油封漏油等问题。
进一步的,差速器壳内还相对设有两个轴线与复合行星排3轴线垂直的差速齿轮安装座3212,两个差速齿轮安装座3212内表面呈球面,由外向内分别依次安装有呈球面的差速齿轮垫片3211和差速齿轮321,两差速齿轮321为锥齿轮且齿数及齿轮参数相同。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任一项的电驱动桥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该车辆设置有电驱动桥100,且该电驱动桥100通过对电机1与减速器分别设置电机壳2与减速器壳4,以减轻电驱动桥100结构总重量,减少润滑油泄漏点,同时,提升了整体结构刚度,使受载变形小,提高电驱动桥100可靠性,适用范围更广,使用效果更好。
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和电机壳,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壳内,所述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
复合行星排和减速器壳,所述复合行星排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复合行星排包括减速齿轮组和差速齿轮组,所述转子与所述减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减速齿轮组与所述差速齿轮组动力连接,所述差速齿轮组分别与第一半轴和第二半轴动力连接,所述电机壳与所述减速器壳可拆卸地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一电机法兰,所述减速器壳设有第一减速器法兰,所述第一电机法兰与所述第一减速器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内形成有容纳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腔,所述减速器壳内形成有容纳所述复合行星排的减速器安装腔,所述电机安装腔与所述减速器安装腔之间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设有用于将所述电机安装腔与所述减速器安装腔密封隔开的第一电机油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壳与所述差速齿轮组之间设有第一差速器油封,所述转子与所述差速齿轮组之间设有第二差速器油封;
和/或,所述定子固定安装于所述电机安装腔内,所述转子构造为轴管状,所述转子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电机壳的端部,所述转子的另一端可转动支撑于所述支撑板,所述电机壳与所述转子之间设有第二电机油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轴管和第二轴管,所述第一轴管与所述减速器壳背离所述电机壳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第一轴管空套于所述第一半轴外,所述第二轴管与所述电机壳背离所述减速器壳的一端可拆卸地相连,且所述第二轴管空套于所述第二半轴外,所述第一轴管和所述第二轴管适于与车架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速器壳设有第二减速器法兰,所述第一轴管设有第一连接法兰,所述第二减速器法兰与所述第一连接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二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电机壳设有第二电机法兰,所述第二轴管设有第二连接法兰,所述第二电机法兰与所述第二连接法兰相对贴合且通过第三连接件可拆卸地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差速齿轮组和所述复合行星排分别安装于所述行星架的两侧,且所述差速齿轮组和所述复合行星排同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行星排包括太阳轮、复合行星轮、齿圈,所述齿圈固定安装于所述减速器壳内,所述太阳轮与所述转子相连,所述复合行星轮与所述行星架可转动地相连;
其中,所述复合行星轮包括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所述第二行星齿轮同轴固连,且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的径向尺寸,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与所述太阳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与所述齿圈啮合传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驱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齿轮组包括多个差速齿轮和两个半轴齿轮,多个所述差速齿轮围绕在所述半轴齿轮的转动轴线分布,所述差速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行星架,两个所述半轴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半轴和所述第二半轴固定连接,且两个所述半轴齿轮相对安装分别啮合于多个所述差速齿轮的径向两侧。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驱动桥。
CN202320544323.1U 2023-03-14 2023-03-14 电驱动桥和车辆 Active CN219634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4323.1U CN21963490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电驱动桥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4323.1U CN21963490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电驱动桥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4909U true CN219634909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3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4323.1U Active CN219634909U (zh) 2023-03-14 2023-03-14 电驱动桥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49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9640B (zh) 一种同轴式独立电驱桥及电动汽车
EP3395599B1 (en) Bogie axle system
CN207634644U (zh) 一种用于独立悬挂的主减速器带差速器总成
CN219634909U (zh) 电驱动桥和车辆
CN110671472A (zh) 轮边减速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15980767U (zh) 一种小型化轻量化的二级行星减速机
CN112762146A (zh) 一种行星减速传动的电动驱动轮
CN213360988U (zh) 变速箱
CN209781629U (zh) 一种新型回转减速器
CN209100608U (zh) 一种重型工程机械的行走减速机
CN209100607U (zh) 一种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行走减速机
CN214743071U (zh) 一种行星减速传动的电动驱动轮
CN216407631U (zh) 行星轮减速器
CN201836234U (zh) 差速器主齿轴承支撑座
CN216812716U (zh) 带有二级行星齿轮传动的变速箱
CN220850668U (zh) 一种分体输入轴全密封式rv减速器
JP6065928B2 (ja) 車両の駆動装置
CN109099138A (zh) 一种超大型液压挖掘机的行走减速机
CN215806234U (zh) 轮边减速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CN216895566U (zh) 一种螺旋减速机组成设备
CN215751917U (zh) 一种后桥减速箱
CN201836235U (zh) 差速器主齿轴承座
CN114458746A (zh) 差速器、减速器总成及汽车
CN216242127U (zh) 一种新型拖拉机前驱动桥一体式差速器结构
CN220646642U (zh) 一种斜齿行星减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