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9597U - 穿戴式遥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穿戴式遥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9597U
CN219609597U CN202321313900.2U CN202321313900U CN219609597U CN 219609597 U CN219609597 U CN 219609597U CN 202321313900 U CN202321313900 U CN 202321313900U CN 219609597 U CN219609597 U CN 2196095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ntrol
remote control
touch
wearable remote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1390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英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ta Bound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eta Bound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ta Bounds Inc filed Critical Meta Bounds Inc
Priority to CN20232131390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95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95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95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人机交互领域,公开了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用于控制显示设备,其包括穿戴主体、主板和第一触控件,穿戴主体包括主体部和穿戴部,穿戴部包括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分别连接于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并与主体部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主板和第一触控件都设于主体部,且第一触控件和主板电连接,第一触控件用于控制显示设备,主板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由于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均为柔性材质,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不但可提高佩戴舒适度,而且,还可以改变佩戴空间的大小,从而适配不同的手部大小,提高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穿戴式遥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人机交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
背景技术
显示设备,如基于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衍生出的AR产品,以及基于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衍生出的VR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目前用于控制AR产品、VR产品等的设备其穿戴不够舒适,且不能适配不同的人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其旨在解决目前用于控制AR产品、VR产品等的设备其穿戴不够舒适,且不能适配不同的人群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是:
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用于控制显示设备,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包括:
穿戴主体,所述穿戴主体包括主体部和穿戴部,
所述穿戴部包括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所述第一柔性支臂和所述第二柔性支臂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体部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
主板,所述主板设于所述主体部,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显示设备;
第一触控件,所述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件用于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柔性金属条,所述柔性金属条设于所述第一柔性支臂和所述第二柔性支臂中的至少一者内。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主体,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沿第一方向,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沿第二方向,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沿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天线,所述天线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通讯连接;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天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控件的相对两侧。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一触控件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并部分凸露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穿戴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第一触控件包括本体部和控制部,所述本体部安装于所述主板,并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穿戴主体;
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滚动以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沿第一方向,所述主板朝向所述本体部的一面凸设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所述触发部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所述主板发出触发信号。
在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触发部的一面;
所述弹性件用于当所述控制部受到外力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所述触发部;所述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并驱动所述控制部回至原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通过设置主体部和穿戴部,并使穿戴部中的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与主体部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以使穿戴式遥控设备穿戴在人体的手部。并通过设置主板使得穿戴式遥控设备能够与显示设备建立信号连接,通常,主板能够处理从第一触控件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以实现第一触控件对显示设备的控制。由于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都为柔性材质,不仅可提高佩戴舒适度,而且,用户既可以使用外力掰动第一柔性支臂或第二柔性支臂,或者同时掰动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以改变佩戴空间的大小。也可以利用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的自身柔性,当将穿戴部在穿戴于人手部时,穿戴部能根据人手部的大小,自适应调整第一柔性支臂与第二柔性支臂之间的间距,来改变佩戴空间的大小。从而适配于不同的手部大小,进而适配不同的人群,提高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去除穿戴主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去除穿戴主体后在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去除穿戴主体后在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穿戴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中第二触控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穿戴式遥控设备;100、穿戴主体;110、主体部;111、上壳;112、下壳;113、收容腔;114、穿孔;115、围板;120、穿戴部;121、第一柔性支臂;122、第二柔性支臂;123、佩戴空间;200、主板;210、接口;220、触发部;300、第一触控件;310、本体部;320、控制部;400、电池;500、第二触控件;510、第一触控板;520、第二触控板;530、显示缺口;540、延伸板;600、天线;700、充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还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居中元件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中,操控AR眼镜的方式通常有以下两种:(一)触摸操作:触摸AR眼镜的镜腿上的按键;(二)按键操作:点击由AR眼镜上设置的摄像头在人眼前方投影出的虚拟按键。但是,基于AR眼镜,衍生出的用来操控AR眼镜的设备穿戴不够舒适,且不能适配不同的人群。
有鉴于此,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10,其用于控制显示设备(未标示)。其中,显示设备可为手机、AR眼镜等具备显示功能的设备,如当显示设备包括手机和AR眼镜时,穿戴式遥控设备10和手机建立通讯,手机和AR眼镜建立通讯,穿戴式遥控设备10通过控制手机来控制眼镜。例如,穿戴式遥控设备10和手机建立通讯后,通过控制手机使手机界面上的页面进行滑动翻页,同时,手机同步信息到AR眼镜端,此时AR眼镜端同步显示翻页。实际上,穿戴式遥控设备10可以直接和AR眼镜建立通讯,来直接控制AR眼镜。本申请的实施例以穿戴式遥控设备10直接和AR眼镜建立通讯为例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通过设置主体部110和穿戴部120,并使穿戴部120中的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与主体部110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123,以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穿戴在人体的手部,既能够提高佩戴舒适度,而且由于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均具有柔韧性,这样,在佩戴时,可以通过使用外力掰动第一柔性支臂121和/或第二柔性支臂122,或者利用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的自身柔性,使得穿戴部120在穿戴于人手部的同时,能根据人手部的大小,自适应调整第一柔性支臂121与第二柔性支臂122之间的间距,使得佩戴空间123的大小得以改变,从而适配于不同的手部大小,适配不同的人群,进而提高适用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包括穿戴主体100、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穿戴主体100包括主体部110和穿戴部120,穿戴部120包括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分别连接于主体部110的相对两侧,并与主体部110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123。当佩戴时,人体手部(如手指或手腕)穿过佩戴空间123。由于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都为柔性材质,能具有弹性形变能力,可提高佩戴舒适度,而且,用户还可以利用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的自身柔性或通过使用外力掰动第一柔性支臂121或第二柔性支臂122,以改变佩戴空间123的大小,从而适配于不同的手部大小,如适配不同的手指、手腕大小。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都设于主体部110,且第一触控件300和主板200电连接,第一触控件300用于控制显示设备,主板200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如主板200与AR眼镜建立通讯连接。
可以理解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中,通过设置主体部110和穿戴部120,并使穿戴部120中的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与主体部110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123,以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穿戴在人体的手部。并通过设置主板200使得穿戴式遥控设备10能够与显示设备,如与AR眼镜建立信号连接,通常,主板200能够处理从第一触控件300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以实现第一触控件300对显示设备的控制。由于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都为柔性材质,不仅可提高佩戴舒适度,而且,用户既可以使用外力掰动第一柔性支臂121或第二柔性支臂122,或者同时掰动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以改变佩戴空间123的大小。也可以利用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的自身柔性,当将穿戴部120在穿戴于人手部的同时,穿戴部120能根据人手部的大小,自适应调整第一柔性支臂121与第二柔性支臂122之间的间距,来改变佩戴空间123的大小,从而适配于不同的手部大小,进而适配不同的人群,提高适用范围。
另外,当使用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来操控AR眼镜时,第一触控件300为实体,用户可以直接观察并感受到有对第一触控件300进行操作。相比于直接触摸AR眼镜上的按键或者点击由AR眼镜投影出的虚拟按键这两种方式,能有效降低误触误操作的现象发生概率。
如图2和图6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柔性金属条(未标示),柔性金属条设于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中的至少一者内。例如,在第一柔性支臂121或第二柔性支臂122内设有柔性金属条,或者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内都设有柔性金属条,以提高穿戴部120的柔韧度,从而提高佩戴舒适度。其中,柔性金属条可以是记忆钢丝。第一柔性支臂121和第二柔性支臂122内可形成空腔或设有凹槽,以便于安装柔性金属条。
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柔性支臂121远离主体部110的一端与第二柔性支臂122远离主体部110的一端形成间隔,这样,穿戴部120可以夹设在人的手指或手腕,穿戴式遥控设备10可以设计成指夹或腕夹形态。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柔性支臂121远离主体部的一端与第二柔性支臂122远离主体部的一端相连,这样,穿戴部120呈封闭环形,这样,穿戴式遥控设备10可以设计成指环、手环或腕带等形态。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电池400,电池400设于主体部110,并与主板200电连接。沿第一方向,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沿第二方向,电池400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在主板200、电池400和第一触控件300都设于主体部110的实施例中,主体部110能够支撑主板200、第一触控件300和电池400,从而提高结构稳定性。示例性的,电池400为异形电池。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时,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第一触控件300的左右方向,这样,主板200设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底部,电池400设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左侧。
可以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穿戴式遥控设备10通过在第一方向上将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同时在第二方向上将电池400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使得电池400和主板200分别使用了第一触控件300侧边和底边的空间,合理使用第一触控件300周围的空间,提高了电池400、主板200和第一触控件300之间的结构紧凑性,从而提高了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结构紧凑性。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第二触控件500,第二触控件500设于主体部110,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和电池400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设于电池400的顶部,使得第二触控件500和电池400之间的结构紧凑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穿戴式遥控设备10整体的结构紧凑度。示例性的,第二触控件500的部分或者全部沿第一触控件300的左右方向延伸,并覆盖于电池400的至少部分,以形成第一触控板510,第一触控板510可以覆盖在电池400的部分,或者完全覆盖在电池400的顶部。第一触控板510可以是能在其表面进行滑动触摸、点击等操作的触控板。第二触控件500与主板200电连接,第二触控件500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显示设备,例如在第二触控件500上进行滑动触摸操作,可以理解,用户可以通过滑动触摸第二触控件500的表面来控制显示设备,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如点击第二触控件500的表面来对显示设备进行控制。主板200能够处理从第二触控件500传递过来的信号数据,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以实现第二触控件500对显示设备的控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已有第一触控件300的基础上,加设第二触控件500,可以增加交互方式,从而当将穿戴式遥控设备10应用在控制AR眼镜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通过触摸操作或按键操作以控制AR眼镜时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第二触控件500,第二触控件500设于主体部110,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沿第三方向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第三方向为第一触控件300的前后方向,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前侧,使得第二触控件500和第一触控件300之间的结构紧凑度得到提升,从而提高穿戴式遥控设备10整体的结构紧凑度。示例性的,沿第三方向,第二触控件500的部分或者全部以其与第一方向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的趋势至上而下倾斜延伸,并置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前侧,以形成第二触控板520。第二触控板520可以是能在其表面进行滑动触摸、点击等操作的触控板。第二触控件500与主板200电连接,第二触控件500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显示设备,例如在第二触控件500上进行滑动触摸操作。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并结合图5,在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和电池400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的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另一部分沿第三方向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第三方向为第一触控件300的前后方向,这样,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位于电池400的顶部,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另一部分位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前侧,使得第一触控件300、第二触控件500和电池400之间的结构更紧凑,从而提升穿戴式遥控设备10整体的结构紧凑度。示例性的,第二触控件500的一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并覆盖于电池400的至少部分,以形成第一触控板510,第二触控件500的另一部分以其与第一方向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的趋势至上而下倾斜延伸,以形成第二触控板520,第一触控板510和第二触控板520之间围成显示缺口530,以显露出第一触控件300。同时,第二触控板520的底部向上弯折后又沿第三方向延伸形成延伸板540,以连接于主板200底部的接口210,从而实现第二触控件500与主板200的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板510和第二触控板520均可以结合相关技术设计成能在其表面进行滑动触摸和点击操作的触控板。
如图1、图3和图4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天线600,天线600设于主体部110,并与主板200通讯连接,天线600用于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和显示设备建立信号连接,且天线600的设置可以扩大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信号覆盖范围,如当显示设备与穿戴式遥控设备10相距两米时仍可连接。而且,天线600的设置,可以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能被显示设备主动搜索以建立信号连接,具体的,显示设备可搜索天线600并发送信号给天线600,由天线600反馈信号给主板200,主板200处理后控制天线600与显示设备建立通讯连接。其中,天线600可以是FPC天线或者陶瓷天线。结合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沿第三方向和第一触控件300相邻设置的实施例,沿第三方向,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和天线600分别位于第一触控件300的相对两侧,当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时,第二触控件500的至少部分和天线600分别位于第一触控件300的前侧和后侧,能提高第一触控件300、第二触控件500和天线600之间的结构紧凑性。在第二触控件500包括第一触控板510和第二触控板520的实施例中,天线600的局部与第一触控板510的部分外周侧进行一体成型连接,以简化制作工艺,降低制造成本。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还包括充电部700,充电部700设于主体部110内,并与主板200电连接,充电部700可以实现对穿戴式遥控设备10进行充电。其中,充电部700为无线充电线圈。沿第一方向,充电部700位于主板200远离第一触控件300的一面,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第一触控件300和充电部700分别位于主板200的顶部和底部,提高了第一触控件300、主板200和充电部700之间的结构紧凑性。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板200和电池400均收容于主体部110内,第一触控件300收容于主体部110内,并部分凸露于主体部110。穿戴部120沿第一方向连接于主体部110的侧面,以从侧面穿戴于人体手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设置主体部110来安装主板200、电池400和第一触控件300,并设置穿戴部120来佩戴在用户手部,这样,既不影响用户的穿戴,也能够把主板200、电池400和第一触控件300等这些部件集中安装在主体部110上,提高了结构紧凑性。在一个实施例中,主体部110包括上壳111和下壳112,上壳111连接于下壳112并盖合下壳112,且二者围合形成收容腔113,主板200和电池400均收容于收容腔113内,部分第一触控件300收容于收容腔113内,穿戴部120连接于下壳112的底部。上壳111设有穿孔114,以显露出第一触控件300的部分,上壳111朝向下壳112的一面沿第一方向往下延伸有围板115,围板115围设于部分第一触控件300的四周,以提高第一触控件300的安装稳定性。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触控件300包括本体部310和控制部320,本体部310安装于主板200,并收容于主体部110内,控制部320可转动地连接于本体部310,且控制部320的至少部分凸出于主体部110,控制部320能相对于本体部310并在本体部310的表面转动,控制部320的一部分收容在主体部110内,另一部分凸出于主体部110的表面,以便于用户操作控制部320。本体部310与主板200电连接,控制部320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本体部310滚动以控制显示设备,通常可结合相关技术,在本体部310内布设四个感应磁轴(未标示),四个感应磁轴两两相对设置并围设于控制部320的底部四周,控制部320呈球状,同时在主板200上对应四个感应磁轴的位置各设置一个感应元件(未标示),如霍尔元件。这样,当促使控制部320在一个方向上滚动时,例如使其原地往上滚动时,也即在其球心位置不变的状态下滚动时,会触发对应位置的感应磁轴转动,最后使对应的感应元件感应到感应磁轴转动,从而得知控制部320滚动的方向,并产生信号传输给主板200,从而本体部310能够感应到控制部320滚动的方向,并进行信号的传输,最终传递给主板200,由主板200进行处理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件300为轨迹球,控制部320则为轨迹球中的可滚动的球体。这样,用户可通过手指带动球体滚动从而带动显示设备投影出的虚拟屏幕上指针的移动,操作方式简单。而且,球体在各方向上都能滚动,如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的滚动,轨迹球识别球体的这种空间路径上的滚动,以令用户能滑动在虚拟屏幕上不同的虚拟画面,提升交互体验感和沉浸式体验感。当显示设备为AR眼镜时,由于轨迹球的球体能够在不同方向上滚动,往前转动属于操控AR眼镜中交互方式的一种,往后转动也属于操控AR眼镜中交互方式的一种,由此,可增加交互方式,解决相关技术中操控AR眼镜交互方式单一的问题。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控制部320还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本体部310往靠近或远离主板200的方向移动,当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时,控制部320可以相对于本体部310进行上下移动。沿第一方向,主板200朝向本体部310的一面凸设有触发部220,触发部220用于当控制部320相对于本体部310往靠近触发部220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主板200发出触发信号,主板200能对触发信号进行处理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这样,在显示设备为AR眼镜的实施例中,当用户需要实现选中点击虚拟屏幕上的画面时,可通过施加促使控制部320下移的作用力以使控制部320向下移动,从而触发触发部220。示例性的,触发部220为按键。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一触控件300还包括弹性件(未标示),沿第一方向,弹性件设于本体部310朝向触发部220的一面,弹性件用于当控制部320受到外力并相对于本体部310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触发部220,从而使触发部220被按压触发。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也即回至未被控制部320下压的位置,同时,弹性件驱动控制部320回至原位,也即回至未被下压的位置。示例性的,弹性件为铜片或钢片,以使弹性件具有弹力。具体地,弹性件包括摆动部(未标示)和抵压部(未标示),摆动部连接于本体部310朝向主板200的一面,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弹性部以与竖直方向之间的间距逐渐增大的趋势自上而下倾斜延伸,抵压部连接于摆动部远离本体部310的一端,并抵顶控制部320,以托举控制部320。当控制部320下压抵压部以使抵压部下移时,弹性部绕其与本体部310的连接处为支点摆动。
示例性的,本体部310包括主支架(未标示)、承载架(未标示)和收容架(未标示),在将第一触控件300水平放置的实施例中,沿竖直方向,主支架罩设于收容架的外表面,且收容架的部分凸露于主支架的上端面,承载架连接于主支架的底部。控制部320安装于收容架内,且控制部320的底部被承载架上的弹性件承拖,感应磁轴位于控制部320的底部四周,并被控制部320和承载架夹持,且感应磁轴的部分从承载架中显露出。控制部320的部分从收容架的上端面凸露出,以便于用户触摸控制部320。当弹性件的弹力驱使控制部320上移时,收容架因罩住控制部320,且控制部320仅顶部凸露出收容架的上端面,使得收容架能对控制部320进行限位,以使控制部320不脱离本体部310,而回落至未被下压的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主板200包括电路板和主控芯片(未标示),主控芯片设于电路板,主控芯片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显示设备,第一触控件300和主控芯片都与电路板电连接,从而通过电路板把数据传递给主控芯片进行处理。其中,主控芯片可以是蓝牙芯片,蓝牙芯片既具有蓝牙功能,以通讯连接显示设备,又具有数据处理功能,以处理第一触控件300和第二触控件500传递过来的数据。
如图1和图2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电路板设有测量部件(未标示),测量部件用于识别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位姿状态,包括识别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置和姿态,以便于根据穿戴式遥控设备10当前的位姿状态来控制显示设备,测量部件与主控芯片电连接,以便于主控芯片处理测量部件传递来的数据,并发出指令给显示设备。
示例性地,测量部件包括陀螺仪(未标示)、磁力计(未标示)和加速度传感器(未标示)中的至少一种,陀螺仪、磁力计和加速度传感器均与主控芯片电连接。陀螺仪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倾斜角度,磁力计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是否有戴正,加速度传感器用来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移。在一个实施例中,测量部件包括陀螺仪、磁力计和加速度计,三者相配合感应穿戴式遥控设备10当前的位姿状态。例如,当用户佩戴好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于手部时,晃动手部,手部由静止到具有速度,测量部件可感应到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产生加速度并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获知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姿发生了改变。可以理解,通过改变手部动作可以改变穿戴式遥控设备10的位姿状态,从而控制显示设备,增加交互方式,增强交互体验感。又如,还可以通过敲击穿戴式遥控设备10,使其产生振动,从而使穿戴式遥控设备10产生加速度以及产生轻微位移,而被加速度传感器识别,也可控制显示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穿戴式遥控设备,用于控制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包括:
穿戴主体,所述穿戴主体包括主体部和穿戴部,
所述穿戴部包括第一柔性支臂和第二柔性支臂,所述第一柔性支臂和所述第二柔性支臂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主体部围成环绕人体手部的佩戴空间;
主板,所述主板设于所述主体部,并至少用于通讯连接所述显示设备;
第一触控件,所述第一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一触控件用于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柔性金属条,所述柔性金属条设于所述第一柔性支臂和所述第二柔性支臂中的至少一者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电池,所述电池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
沿第一方向,所述主板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沿第二方向,所述电池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电池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第二触控件,所述第二触控件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沿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触控件相邻设置;
所述第二触控件至少用于当其被触摸时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均处于同一水平面上,且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戴式遥控设备还包括天线,所述天线设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板通讯连接;
沿所述第三方向,所述第二触控件的至少部分和所述天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触控件的相对两侧。
7.如权利要求3-6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和所述电池均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一触控件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并部分凸露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穿戴部沿所述第一方向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侧面。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件包括本体部和控制部,所述本体部安装于所述主板,并收容于所述主体部内,所述控制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且所述控制部的至少部分凸出于所述主体部;
所述本体部与所述主板电连接,所述控制部至少用于在外力作用下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滚动以控制所述显示设备。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方向,所述主板朝向所述本体部的一面凸设有触发部,所述触发部用于当所述控制部相对于所述本体部往靠近所述触发部的方向移动时被触发,并向所述主板发出触发信号。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穿戴式遥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件还包括弹性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本体部朝向所述触发部的一面;
所述弹性件用于当所述控制部受到外力并相对于所述本体部沿第一方向移动时被压抵,以接触所述触发部;所述弹性件用于当外力撤除时回弹至原位,并驱动所述控制部回至原位。
CN202321313900.2U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Active CN2196095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3900.2U CN219609597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13900.2U CN219609597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9597U true CN219609597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55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13900.2U Active CN219609597U (zh) 2023-05-25 2023-05-25 穿戴式遥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95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1081B2 (en) Tactile switch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CN210573659U (zh) 计算机***、头戴式设备、手指设备和电子设备
EP3776144B1 (en) Electronic finger devices with charging and storage systems
JP6566081B2 (ja) 端末装置、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7678542B (zh) 一种指环类可穿戴设备及人机交互方法
US20130069883A1 (en) Portab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rminal
JP3176588U (ja) リモートタッチ回路およびアタッチメント
JP2015005182A (ja) 入力装置、入力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電子機器
WO2021061436A1 (en) Finger-mounted input devices
CN114631672A (zh) 一种智能戒指及其控制方法
CN219609597U (zh) 穿戴式遥控设备
EP3513272B1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an input device
CN219936386U (zh) 穿戴式遥控设备
CN215268253U (zh) 智能指环以及指环和眼镜配合的穿戴设备
CN217408024U (zh) 一种智能戒指
Headon et al. Supporting gestural input for users on the move
CN118076940A (zh) 基于用户佩戴的腕式可穿戴设备的侧倾值来不同地解释用户的手指对手指手势的***及其使用方法
CN112817224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7982318U (zh) 穿戴式交互控制器
JP2006050512A (ja) データ入力方式
CN110633030B (zh) 一种主动式触控标识器
CN217408025U (zh) 一种智能戒指
CN220730769U (zh) 多功能的小键盘
JP7339470B2 (ja) 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コンピュータ
CN115933911A (zh) 触控组件、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