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89046U - 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89046U
CN219589046U CN202223330334.4U CN202223330334U CN219589046U CN 219589046 U CN219589046 U CN 219589046U CN 202223330334 U CN202223330334 U CN 202223330334U CN 219589046 U CN219589046 U CN 219589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passing
supply pipe
air supply
pass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03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阮宜
周剑波
陈森群
王子昂
陈常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Green 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2233303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89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89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和第二过风部;送风管,送风管与第一过风部连通,送风管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第三过风部位于第二过风部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具有预设高度差;其中,空调装置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二过风部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三过风部排出。本实用新型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设置在房间顶部的天井机通常会搭配面板进行使用,面板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气体经由进风口进入至天井机内与蒸发器进行换热并从出风口排出,以实现天井机的制冷或制热功能。
然而,由于进风口和出风口较近,导致天井机运行时容易出现回流现象,即部分换热后的冷风或热风经由出风口流出后再次经由进风口进入至天井机内换热,影响天井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和第二过风部;送风管,送风管与第一过风部连通,送风管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第三过风部位于第二过风部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具有预设高度差;其中,空调装置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二过风部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三过风部排出。
进一步地,送风管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墙面上;或者,送风管的至少部分位于墙体内。
进一步地,第一过风部为一个,送风管为一个或多个,当送风管为多个时,多个送风管围绕第二过风部间隔设置;或者,第一过风部为多个,多个第一过风部沿天井机的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送风管为一个或多个,送风管为一个时,送风管与至少一个第一过风部连通;送风管为多个时,多个送风管与多个第一过风部一一对应地连通。
进一步地,送风管为多个,至少两个送风管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墙体或者墙面上。
进一步地,送风管包括:第一送风管段,与第一过风部连通;第二送风管段,与第一送风管段连通且与第一送风管段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三送风管段,与第二送风管段连通且与第二送风管段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送风管段和第三送风管段位于第二送风管段的同一侧;其中,第三送风管段与地面之间的距离L满足:30cm≤L≤60cm。
进一步地,第三送风管段远离第二送风管段的一端为第三过风部,第三过风部的送风方向与地面之间呈第三夹角A设置且满足:A≤60°。
进一步地,第二过风部的进风风向或者出风方向沿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送风管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为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
进一步地,天井机包括:天井机本体,天井机本体具有第一过风部和安装口;导风组件,设置在安装口处且位于天井机本体的下方,导风组件具有第二过风部,第二过风部的进风方向或者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
进一步地,导风组件包括:壳体,具有与安装口连通的安装孔;导风板,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导风板的板面与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壁围绕形成第二过风部;驱动装置,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内且与导风板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导风板转动;其中,导风板为多个,多个导风板沿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三过风部处;和/或,格栅,设置在第三过风部处。
进一步地,空调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控制模块,与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和/或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控制投入使用的送风管的数量。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和送风管,天井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和第二过风部,送风管与第一过风部连通且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第三过风部位于第二过风部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具有预设高度差。这样,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下,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二过风部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三过风部排出,第二过风部和第三过风部之间的预设高度差能够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内,以确保全部冷风或者热风能够进入至室内并对室内气体进行降温或者加热,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回风口均设置在面板上的天井机相比,本申请中空调装置的第二过风部设置在天井机上,第三过风部设置在送风管上,以确保第二过风部和第三过风部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差,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内,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同时,位于高处的第二过风部使得制冷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瀑布式制冷”,相对较低的第三过风部使得制热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装置的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空调装置的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装置的安装在墙体内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下的气流流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装置的导风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天井机;11、第一过风部;12、第二过风部;13、天井机本体;14、导风组件;141、壳体;142、导风板;20、送风管;21、第三过风部;22、第一送风管段;23、第二送风管段;24、第三送风管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调装置。
如图1至图6所示,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10和送风管20,天井机1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11和第二过风部12。送风管20与第一过风部11连通,送风管20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21,第三过风部21位于第二过风部12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12具有预设高度差。其中,空调装置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21、第一过风部11从第二过风部12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12、第一过风部11从第三过风部21排出。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10和送风管20,天井机1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11和第二过风部12,送风管20与第一过风部11连通且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21,第三过风部21位于第二过风部12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12具有预设高度差。这样,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下,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21、第一过风部11从第二过风部12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12、第一过风部11从第三过风部21排出,第二过风部12和第三过风部21之间的预设高度差能够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10内,以确保全部冷风或者热风能够进入至室内并对室内气体进行降温或者加热,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回风口均设置在面板上的天井机相比,本实施例中空调装置的第二过风部12设置在天井机10上,第三过风部21设置在送风管20上,以确保第二过风部12和第三过风部21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差,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10内,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同时,位于高处的第二过风部12使得制冷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瀑布式制冷”,相对较低的第三过风部21使得制热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预设高度差指的是第三过风部21的中心面与第二过风部1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二过风部12为出风口,第三过风部21为进风口;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二过风部12为进风口,第三过风部21为出风口。
具体地,天井机10内设置有风机和换热器,风机用于带动天井机10内的气流流动,换热器用于与经由第一过风部11或者第二过风部12进入至天井机10内的气流进行换热。
具体地,风机包括电机和风叶,电机的驱动轴与风叶驱动连接,风叶为可逆式轴流风叶。这样,上述设置能够通过改变电机转向以改变风机的送风方向,当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时,电机驱动风叶朝向第一预设方向转动,以将天井机10内的冷风经由第二过风部12输送至室内;当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电机驱动风叶朝向第二预设方向转动,以将室内气体经由第二过风部12抽吸至天井机10内。
可选地,送风管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墙面上;或者,送风管20的至少部分位于墙体内。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送风管20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全部送风管20均位于墙体内。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送风管20隐蔽在墙体内,以使得室内墙体更加整洁、美观,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送风管的一部分设置在墙面上,送风管的另一部分位于墙体内。
可选地,第一过风部11为一个,送风管20为一个或多个,当送风管20为多个时,多个送风管20围绕第二过风部12间隔设置;或者,第一过风部11为多个,多个第一过风部11沿天井机10的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送风管20为一个或多个,送风管20为一个时,送风管20与至少一个第一过风部11连通;送风管20为多个时,多个送风管20与多个第一过风部11一一对应地连通。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过风部11和送风管20的设置数量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风部11为四个,四个第一过风部11沿天井机10的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送风管20为四个,四个送风管20与四个第一过风部11一一对应地设置,以增大空调装置的进风量或者出风量,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效率或者制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过风部11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过风部11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六个、或七个、或多个。
需要说明的是,送风管20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送风管20为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五个、或六个、或七个、或多个。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过风部为一个,送风管为多个,多个送风管围绕第二过风部间隔设置。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过风部为一个,送风管为一个,送风管与第一过风部连通。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过风部为多个,送风管为一个,一个送风管与至少一个第一过风部连通。
可选地,送风管20为多个,至少两个送风管2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墙体或者墙面上。这样,上述设置能够确保房间内的至少两个墙体或者墙面上设置有送风管20,以确保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从至少两面墙体或者墙面上向房间内输送热风,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20为四个,四个送风管20分别设置在四面墙体或者墙面上。这样,处于制热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从四面墙体或者墙面上向室内内输送热风,不仅提升了空调装置的热风输送量,也使得热风分布地更加均匀,进一步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热效果。
如图1至图6所示,送风管20包括第一送风管段22、第二送风管段23及第三送风管段24,第一送风管段22与第一过风部11连通。第二送风管段23与第一送风管段22连通且与第一送风管段22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第三送风管段24与第二送风管段23连通且与第二送风管段23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第一送风管段22和第三送风管段24位于第二送风管段23的同一侧。其中,第三送风管段24与地面之间的距离L满足:30cm≤L≤60cm。这样,上述设置确保第三送风管段24的送风高度与地面间的距离较为合适,以确保空调装置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同时,上述设置确保第三送风管段24能够与第一过风部11连通,提升了送风管20的送风可靠性,也使得送风管20的结构更加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送风管20的加工成本和加工难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均为90°,以使得送风管20的形状和房间墙体的形状相适配。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夹角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一夹角为80°、或85°、或95°、或100°、或105°、或1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夹角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二夹角为80°、或85°、或95°、或100°、或105°、或11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送风管段24与地面之间的距离L指的是第三送风管段24的中心面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中心面与第三送风管段24的上管壁和下管壁之间的距离相同,经由第三送风管段24送出的热风在自身浮力的作用下自下而上地流经室内空间,以增大室内温度。这样,上述设置能够确保热风在流经足够大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面对热风热量的吸收,以增大室内的升温速度,实现空调装置的地毯式制热。
具体地,若第三送风管段24送出的热风与地面间的距离过大,则会导致位于第三送风管段24以下的室内空间升温缓慢;若经由第三送风管段24送出的热风与地面间的距离过小,则会导致热风中的大量热量被地面吸收,室内整体升温缓慢。
需要说明的是,距离L的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距离L的取值为30cm、或35cm、或40cm、或45cm、或55cm、或60cm。
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三送风管段24远离第二送风管段23的一端为第三过风部21,第三过风部21的送风方向与地面之间呈第三夹角A设置且满足:A≤60°。这样,上述设置能够确保第三送风管段24的送风角度较为合适,进一步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热效果,以确保空调装置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上述设置使得第三夹角A的取值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夹角A的大小为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夹角A取值不限于此,可根据工况和使用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第三夹角A的大小为-15°、或15°、或30°、或45°、或60°。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过风部12的进风风向或者出风方向沿竖直方向。这样,沿竖直方向经由第二过风部12流出的冷风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竖直方向继续加速流动,以增大冷风的流动速度,进而提升了房间的降温速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地,冷风的密度相对于房间内的气体密度较大,以使得冷风能够沿原流动方向(竖直方向)做加速运动,进而增大了冷风的流动速度,以实现空调装置的“瀑布式制冷”。
可选地,送风管2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为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这样,上述设置使得送风管20横截面的形状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送风管20的横截面为矩形。
如图1至图6所示,天井机10包括天井机本体13和导风组件14,天井机本体13具有第一过风部11和安装口。导风组件14设置在安装口处且位于天井机本体13的下方,导风组件14具有第二过风部12,第二过风部12的进风方向或者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这样,设置在安装口处的导风组件14能够对进入至天井机本体13或从天井机本体13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以对第二过风部12的送风方向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导风组件14包括壳体141、导风板142及驱动装置,壳体141具有与安装口连通的安装孔。导风板142可活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导风板142的板面与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壁围绕形成第二过风部12。驱动装置设置在壳体141内且与导风板142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导风板142转动。其中,导风板142为多个,多个导风板142沿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导风板142转动能够改变第二过风部12的进风方向或者出风方向,不仅提升了导风组件14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了用户的操作难度,也能够满足用户不同出风方向的需求。同时,上述设置使得导风板142的个数选取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和使用需求,也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加工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42为十三个,十三个导风板142沿安装口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这样,上述设置能够提升了导风组件14对气流的导向作用,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送风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板142的个数不限于此,可根据使用需求和工况进行调整。可选地,导风板142为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或五个、或六个、或多个。
具体地,导风组件14还包括传动组件,导风板142具有转轴,导风板142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设置在安装孔内,传动组件包括多个齿轮和齿条,各个导风板142的转轴和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上均套设有齿轮,各齿轮与齿条配合,以通过驱动装置驱动齿轮转动,从而带动齿条运动,进而带动各个转轴上的齿轮转动,以改变导风板142的转向。
可选地,空调装置还包括过滤装置和格栅,过滤装置设置在第三过风部21处;和/或,格栅,设置在第三过风部21处。这样,过滤装置能够对经由第三过风部21流出或流入的气体进行过滤,一方面能够避免气体中的细小杂质通过送风管20进入至天井机中而影响天井机的运行稳定性,进而延长了空调装置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提升了气体的洁净度,进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格栅能够对经由第三过风部流出或流入的气体进行导向,以提升第三过风部的送风稳定性。
可选地,空调装置还包括温度监测装置和控制模块,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控制模块与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以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和/或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控制投入使用的送风管20的数量。这样,投入使用的送风管20越多则空调装置的制热或制冷效率也越高,进而可实现快速制冷、制热,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同时,若无需全屋制冷或制热时,可将目标温度值调低,此时根据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差值减小投入使用的送风管20数量,此时天井机内的全部气流均通过投入使用的送风管20数量送出,以进行局部换热,提升了空调装置的智能化程度。
具体地,温度监测装置设置在房间内,各送风管20上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与控制模块电连接。这样,控制模块根据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和/或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控制各个控制阀的开关状态,以控制投入使用的送风管20的数量。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空调装置包括天井机和送风管,天井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和第二过风部,送风管与第一过风部连通且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第三过风部位于第二过风部的下方且与第二过风部具有预设高度差。这样,在空调装置处于制冷模式下,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三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二过风部排出;在空调装置处于制热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第二过风部、第一过风部从第三过风部排出,第二过风部和第三过风部之间的高度差能够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内,以确保全部冷风或者热风能够进入至室内并对室内气体进行冷却或加热,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天井机出风口处的气流容易回流的问题,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效果或者制热效果。
与现有技术中进风口和回风口均设置在面板上的天井机相比,本申请中空调装置的第二过风部设置在天井机上,第三过风部设置在送风管上,以确保第二过风部和第三过风部之间具有预设高度差,避免换热后的冷风或者热风回流至天井机内,进而提升了空调装置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同时,位于高处的第二过风部使得制冷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瀑布式制冷”,相对较低的第三过风部使得制热模式下的空调装置能够实现“地毯式制热”,较大程度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天井机(1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过风部(11)和第二过风部(12);
送风管(20),所述送风管(20)与所述第一过风部(11)连通,所述送风管(20)具有与室内连通的第三过风部(21),所述第三过风部(21)位于所述第二过风部(12)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二过风部(12)具有预设高度差;
其中,所述空调装置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所述制冷模式时,室内气体依次经由所述第三过风部(21)、所述第一过风部(11)从所述第二过风部(12)排出;在所述空调装置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所述室内气体依次经由所述第二过风部(12)、所述第一过风部(11)从所述第三过风部(21)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20)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墙面上;或者,所述送风管(20)的至少部分位于墙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过风部(11)为一个,所述送风管(20)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送风管(20)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送风管(20)围绕所述第二过风部(12)间隔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过风部(11)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过风部(11)沿所述天井机(10)的机壳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管(20)为一个或多个,当所述送风管(20)为一个时,所述送风管(20)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过风部(11)连通;所述送风管(20)为多个时,多个所述送风管(20)与多个所述第一过风部(11)一一对应地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20)为多个,至少两个所述送风管(20)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所述墙体或者所述墙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20)包括:
第一送风管段(22),与所述第一过风部(11)连通;
第二送风管段(23),与所述第一送风管段(22)连通且与所述第一送风管段(22)之间呈第一夹角设置;
第三送风管段(24),与所述第二送风管段(23)连通且与所述第二送风管段(23)之间呈第二夹角设置,所述第一送风管段(22)和所述第三送风管段(24)位于所述第二送风管段(23)的同一侧;其中,所述第三送风管段(24)与地面之间的距离L满足:30cm≤L≤60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送风管段(24)远离所述第二送风管段(23)的一端为所述第三过风部(21),所述第三过风部(21)的送风方向与地面之间呈第三夹角A设置且满足:A≤6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风部(12)的进风风向或者出风方向沿竖直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20)的横截面为多边形、或圆形、或椭圆形、或为直线段和曲线段围绕形成的图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井机(10)包括:
天井机本体(13),所述天井机本体(13)具有所述第一过风部(11)和安装口;
导风组件(14),设置在所述安装口处且位于所述天井机本体(13)的下方,所述导风组件(14)具有第二过风部(12),所述第二过风部(12)的进风方向或者出风方向可调整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14)包括:
壳体(141),具有与所述安装口连通的安装孔;
导风板(142),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导风板(142)的板面与所述安装孔的至少部分孔壁围绕形成第二过风部(12);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141)内且与所述导风板(142)驱动连接,以用于驱动所述导风板(142)转动;
其中,所述导风板(142)为多个,多个导风板(142)沿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间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
过滤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三过风部(21)处;和/或,
格栅,设置在所述第三过风部(21)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装置还包括:
温度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室内温度;
控制模块,与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装置的温度检测值和/或所述温度检测值与目标温度值之间的差值,控制投入使用的所述送风管(20)的数量。
CN202223330334.4U 2022-12-09 2022-12-09 空调装置 Active CN219589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0334.4U CN219589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空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0334.4U CN219589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空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89046U true CN219589046U (zh) 2023-08-25

Family

ID=87690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0334.4U Active CN219589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89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133039U (zh) 一种空调器
CN206222482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225072A (zh) 空调***及其换热结构
CN107327929A (zh)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762619A (zh) 一种可逆送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202730A (zh)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10978070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589046U (zh) 空调装置
CN101581472A (zh) 空调器
CN100387906C (zh) 空调机
CN112325381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01110602Y (zh) 一种采用新型风道***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15570832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286997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84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5164280A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1957031A (zh) 一体式空调
CN115789782A (zh) 空调装置
CN209672466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86998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7940564B (zh) 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330026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23074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