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65288U -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 Google Patents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65288U
CN219565288U CN202320822053.6U CN202320822053U CN219565288U CN 219565288 U CN219565288 U CN 219565288U CN 202320822053 U CN202320822053 U CN 202320822053U CN 219565288 U CN219565288 U CN 219565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ont wheel
baffle
guide
right direction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2205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然
詹佳
赵智超
那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J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82205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65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65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所述前轮导流板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本体,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自中部向左右两侧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使用时,气流自前向后流至导流面的前端时,气流经过导流面后会在导流面的引导作用下分为三股气流,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前轮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气流在前轮导流板处产生高压区,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

Description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数的快速增长,汽车实际行驶的平均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燃油车来说,在中高速行驶时,空气阻力对油耗的“贡献量”非常巨大。相比其他节油措施,降低风阻可谓性价比极高。对于纯电汽车而言,降低汽车风阻可显著提升续航里程。
针对气流直接冲击车轮,导致车轮正面形成高压区,该高压区导致风阻增加。相关技术中,采用在前轮处设置前轮阻风板,利用前轮阻风板阻止气流直接冲击车轮。其中,前轮阻风板为平板结构,只可以避免气流直接冲击车轮,但是前轮阻风板的表面仍然会产生高压区,该高压区仍然会导致风阻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前轮导流板,以减小车辆的风阻。
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本体,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自中部向左右两侧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为弧形面。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被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线为曲线,所述导流面被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所截的截线为曲线。
可选地,所述导流面包括平滑连接的主体部分和延伸部分,所述导流板本体具有用于避让前轮的避让口,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避让口的前侧,所述延伸部分设于所述避让口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延伸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缩小。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80mm~400mm;和/或所述主体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180mm~200mm,所述导流面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75mm~395mm。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扩散面,所述扩散面设于所述导流面的前侧,所述扩散面为平面。
可选地,所述扩散面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扩散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导流面的倾斜角度;和/或所述扩散面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扩散面的前端和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布置,且所述扩散面的前端相对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更邻近所述延伸部分设置。
可选地,所述扩散面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扩散面的前端和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布置;所述扩散面的前端与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为45mm~55mm。
可选地,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30mm~40mm。
可选地,所述前轮导流板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或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导流板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与底护板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导流板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边缘,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与前轮罩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前轮导流板的车辆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护板包括底护板本体和前轮导流板,所述前轮导流板与所述底护板本体连接,所述前轮导流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前轮导流板。
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使用时,气流自前向后流至导流面的前端时,气流经过导流面后会在导流面的引导作用下分为三股气流,三股气流分别位于导流面左侧、导流面的右侧和导流面的下侧。位于导流面左侧和后侧的气流最终分别从前轮的左右两侧流过,位于导流面下侧的气流从前轮的底部流过。由此,导流面的设置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前轮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气流在前轮导流板处产生高压区,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正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断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护板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底护板的正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轮导流板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
100、车辆底护板;
10、前轮导流板;
1、导流板本体;11、导流面;12、扩散面;13、避让口;14、主体部分;15、延伸部分;
2、第一连接板;21、加强筋;22、第一连接孔;
3、第二连接板;31、第二连接孔;
20、前轮罩;
30、底护板本体;
40、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轮导流板1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本体1,导流板本体1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导流面11,导流面11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且导流面11沿自中部向左右两侧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轮导流板10使用时,气流自前向后(图7中的箭头a的方向)流至导流面11的前端时,气流经过导流面11后会在导流面的引导作用下分为三股气流,三股气流分别位于导流面11左侧、导流面11的右侧和导流面11的下侧,其中,位于导流面11左侧的气流沿图7中的箭头b的方向流动,位于导流面11的右侧的气流沿图7中的箭头C的方向流动,位于导流面11下侧的气流沿图8中的箭头d的方向流动。位于导流面11左侧和后侧的气流最终分别从前轮40的左右两侧流过,位于导流面11下侧的气流从前轮40的底部流过。
由此,导流面11的设置在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前轮40的同时,还可以避免气流在前轮导流板10处产生高压区,从而可以有效减小车辆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流面11为弧形面。
通过将导流面11设为弧形面,可以有效减小导流面11对气流的阻力,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导流面11与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曲线。
例如,导流面11与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自前先后逐渐向下倾斜的曲线。
导流面11的上述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导流面11对沿前后方向流动的气流的阻力,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导流面11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曲线。
例如,导流面11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向下凸起的凸曲线。其中,凸曲线可以满足以下公式:y=-0.007x2+0.3293x-0.2921。
导流面11的上述设计可以有效减小导流面11对沿左右方向流动的气流的阻力,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如图3所示,导流面11包括平滑连接的主体部分14和延伸部分15,导流板本体1具有用于避让前轮40的避让口13,主体部分14设于避让口13的前侧,延伸部分15设于避让口13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例如,如图3所示,延伸部分15设于避让口13的右侧,此时,当导流板本体1安装在车身上使用时,前轮40位于延伸部分15的左侧,且位于避让口13内。
由此,主体部分14可以对前轮40前侧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延伸部分15可以对前轮40左右方向一侧的气流起到引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导流面11的导流效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部分1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延伸部分15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缩小。
例如,如图3所示,主体部分14大体呈等腰梯形,延伸部分大体呈三角形。
通过对导流面11进行上述设计,可以将位于导流面11左侧的气流逐渐向前轮40的左后侧引导、将位于导流面11右侧的气流逐渐向前轮40的右后侧引导,避免气流直接吹到汽车悬架上,降低气流对汽车悬架的风阻,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部分14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80mm~400mm。例如,主体部分14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L1,L1大于等于380mm且小于等于400mm。
通过将主体部分14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设为380mm~400mm,既可以保证将导流面11左右两侧的气流分别引导至前轮40的左右两侧,且主体部分1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不至过大,从而在保证前轮导流板10较好的导流效果的情况下,降低前轮导流板10的材料量。
可选地,如图3所示,主体部分14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180mm~200mm,导流面1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75mm~395mm。例如,主体部分14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L2,L2大于等于180mm且小于等于200mm;导流面1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L3,L3大于等于375mm且小于等于395mm。
可以理解的是,导流面11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和主体部分14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的差值即为延伸部分15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如图3和图7所示,前轮导流板10在使用时,延伸部分15靠近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设置,通过对导流面11进行上述设计,一方面,主体部分14可以将位于导流面11下侧的气流逐渐向前轮40的底部引导,另一方面,延伸部分15可以将靠近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处的气流引导至前轮40的后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导流面11的导流效果,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导流板本体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扩散面12,扩散面12设于导流面11的前侧,扩散面12为平面。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相关技术中,电动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通常为平板状,通过将扩散面12设为平面,方便使得前轮导流板10与电动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适配,从而使得底护板本体30可以应用在电动车辆上,提高电动车辆的续航里程。
可选地,如图5所示,扩散面12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且扩散面12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导流面11相对水平面的倾斜角度。
由此,扩散面12也可以对气流起到向下的引导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导流板本体1的导流效果,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扩散面12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扩散面12的前端和导流面11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布置。扩散面12的前端相对主体部分14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更邻近延伸部分15设置。
例如,如图3所示,延伸部分15设于避让口13的右侧,扩散面12的前端设于导流面11的前端的右侧。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7所示,前轮导流板10在使用时,导流面11的设有延伸部分15的一侧与导流面11的设有避让口13的一侧相比,更靠近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设置,通过对导流面11进行上述设计,使得扩散面12更靠近电动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从而更利于使前轮导流板10与电动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的适配。
可选地,扩散面12的前端与导流面11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为45mm~55mm。例如,如图3所示,扩散面12的前端与导流面11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为L4,L4大于等于45mm且小于等于55mm。
通过对扩散面12和导流面11的上述设计,一方面,使得扩散面12在前后方向上尺寸较大,从而较好的与电动车辆的底护板本体30适配;另一方面,扩散面1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不至过大,使得导流板本体1在前后方向上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导流面11的尺寸可以设置的较大,以保证导流板本体1的导流效果。由此,使得前轮导流板10可以有效地降低电动车辆的风阻。
可选地,如图5所示,导流板本体1的下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30mm~40mm。例如,如图5所示,导流板本体1的下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d,d大于等于30mm且小于等于40mm。
通过对导流板本体1进行上述设计,可以将位于导流面11下侧的气流逐渐向前轮40的底部引导,提高对导流面11下侧的气流的导流效果,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车辆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图7所示,前轮导流板10还包括第一连接板2,第一连接板2与导流板本体1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板2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边缘,第一连接板2用于与底护板本体30连接。
例如,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2呈U形,第一连接板2分为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第一部分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左边缘,第二部分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前边缘,第三部分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右边缘。底护板本体30设有与第一连接板2匹配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板2和第一连接部上下层叠设置并连接。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板2,方便前轮导流板10与底护板本体30连接。
可选地,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板2上设有供紧固件穿过的第一连接孔22。
相应的,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第一固定孔,第一连接板2和第一连接部上下层叠放置后,使得第一连接孔22与第一固定孔对齐,紧固件穿过对齐的第一连接孔22和第一固定孔,实现前轮导流板10与底护板本体30的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钉或铆钉。
可选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板2上设有加强筋21。
例如,第一连接板2的上表面设有加强筋21。
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连接板2的结构强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前轮导流板10与底护板本体30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前轮导流板10还包括第二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3与导流板本体1一体成型,第二连接板3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边缘,第二连接板3用于与前轮罩20连接。
例如,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连接板3设于导流板本体1的后边缘,且第二连接板3与导流板本体1相交。前轮罩20设有与第二连接板3匹配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部前后层叠设置并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板3,方便前轮导流板10与前轮罩20连接。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连接板3上设有供紧固件穿过的第二连接孔31。
相应的,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固定孔,第二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部前后层叠放置后,使得第二连接孔31与第二固定孔对齐,紧固件穿过对齐的第二连接孔31和第二固定孔,实现前轮导流板10与前轮罩20的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栓、螺钉或铆钉。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底护板100包括底护板本体30和前轮导流板10,前轮导流板10与底护板本体30连接,前轮导流板10为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前轮导流板10。
其中,车辆可以为纯电动车、燃油车或油电混合动力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轮导流板10,可以将来流气流分配到前轮的左右两侧和下侧,不仅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前轮轮胎,同时避免气流在前轮导流板10前形成高压区,而且可以使得后部悬挂避免气流直接冲击,更能降低车辆风阻。车辆风阻可以降低0.02,车辆续航里程可以提升10km。
具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底护板100的车辆具有风阻小、油耗低和续航里程长等优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导流板本体,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导流面,所述导流面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自中部向左右两侧的方向逐渐向上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为弧形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面与垂直于左右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曲线,所述导流面与垂直于前后方向的平面之间形成的交线为曲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面包括平滑连接的主体部分和延伸部分,所述导流板本体具有用于避让前轮的避让口,所述主体部分设于所述避让口的前侧,所述延伸部分设于所述避让口的左右方向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
所述延伸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分在左右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80mm~400mm;和/或
所述主体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180mm~200mm,所述导流面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375mm~395m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扩散面,所述扩散面设于所述导流面的前侧,所述扩散面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面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向下倾斜,所述扩散面的倾斜角度小于所述导流面的倾斜角度;和/或
所述扩散面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扩散面的前端和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布置,且所述扩散面的前端相对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更邻近所述延伸部分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面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沿自前向后的方向逐渐增加,所述扩散面的前端和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布置;
所述扩散面的前端与所述主体部分的前端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为45mm~5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下表面的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为30mm~4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轮导流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导流板还包括: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导流板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边缘,所述第一连接板用于与底护板本体连接;和/或
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导流板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导流板本体的边缘,所述第二连接板用于与前轮罩连接。
12.一种车辆底护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护板本体;和
前轮导流板,所述前轮导流板与所述底护板本体连接,所述前轮导流板为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前轮导流板。
CN202320822053.6U 2023-04-13 2023-04-13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Active CN219565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2053.6U CN219565288U (zh) 2023-04-13 2023-04-13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22053.6U CN219565288U (zh) 2023-04-13 2023-04-13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65288U true CN219565288U (zh) 2023-08-22

Family

ID=87661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22053.6U Active CN219565288U (zh) 2023-04-13 2023-04-13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65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309652A1 (en) Air Guiding Device
US10787206B2 (en) Floor undercover and electric vehicle equipped with the floor undercover
US6435298B1 (en) Vehicle rear underside structure
CN209776593U (zh) 汽车前舱下护板及电动汽车
WO1980001672A1 (en) Device for enhancing safety of pneumatic characteristic of vehicle
US8579358B2 (en) Rounded air dam for maximum aerodynamics and cooling performance
JPS62283075A (ja) 自動車特に乗用車
EP2849989B1 (en) Vehicle front part structure with spats to restrain wind flow in front of the front wheel
JP5233927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US11008053B2 (en) Aerodynamic component for automobiles
WO2014092018A1 (ja) 車体後部構造
US20040155485A1 (en) Deflector for the air-flow in a motor-vehicle
CN219565288U (zh) 前轮导流板和车辆底护板
US5934740A (en) Air guiding device
CN206797494U (zh)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11055934B (zh) 一种汽车下导流板组件
US11731711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201198328Y (zh) 一种汽车驾驶室侧后导流板
TWM633048U (zh) 貨車車頂導流板改良結構(二)
CN220096486U (zh) 车身下护板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821352U (zh) 一种底护板降阻结构
CN220764288U (zh) 车辆的底护板和车辆
CN218929618U (zh) 护板结构及汽车
EP3793888B1 (en) Twist beam air guided tunnel diffuser
CN221438174U (zh) 车辆的备胎盆前护板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