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3468U -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3468U
CN219433468U CN202320112534.8U CN202320112534U CN219433468U CN 219433468 U CN219433468 U CN 219433468U CN 202320112534 U CN202320112534 U CN 202320112534U CN 219433468 U CN219433468 U CN 219433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exchanger group
heat
sp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1253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新建
张翔
白智帆
张金斗
王佳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32011253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3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3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3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和空调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组和第二换热器组,第一换热器组和第二换热器组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换热器组与第二换热器组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换热器组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换热器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根据本申请的换热装置和空调器,能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为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屋顶机在生产完成后,需经长途转运才能抵达市场进行销售,由于屋顶机为整体机,体积较大,因此转运一直是屋顶机的痛点问题,减小屋顶机的体积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但是,在现有技术下,屋顶机的体积与换热器大小呈正相关,减小屋顶机体积会使换热器同步减小,进而难以达到销售地的能力和能效规定。因此,如何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对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的换热装置和空调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和空调器,能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组和第二换热器组,第一换热器组和第二换热器组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换热器组与第二换热器组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换热器组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换热器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组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组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换热器组分别位于第二换热器组的两侧。
进一步地,换热装置包括分隔结构和壳体,分隔结构设置于壳体内,以将壳体内分隔为第一换热空间和第二换热空间;第一换热器组设置于第一换热空间内;第二换热器组设置于第二换热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空间和第二换热空间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分隔结构具有凸出部分,凸出部分自第二换热空间向第一换热空间的方向凸出;凸出部分在第二换热空间内形成凹陷区,第二换热器组设置于凹陷区内;凸出部分在第一换热空间内形成凸出区,第一换热器组围绕凸出区的周向延伸;凸出区与第一换热器组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设置,以使得第一换热器组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还包括侧分隔部,侧分隔部与凸出部分可拆卸连接;侧分隔部和凸出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
进一步地,电机支架设置于凸出部分上,且电机支架位于第一换热空间内。
进一步地,凸出部分上开设有检修口;检修口连通凹陷区;检修口处设置有检修门。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上设置有过线结构和/或固线结构。
进一步地,分隔结构包括隔板和分隔壳,隔板上设置有安装口,分隔壳具有开口,开口与安装口的尺寸和形状相适配,分隔壳通过开口安装在安装口处,分隔壳形成凸出部分;分隔壳位于所第一换热空间内,以形成凸出区,分隔壳内部形成凹陷区。
进一步地,气体在第一方向上流动,第二换热器组将凹陷区分隔为在气体的流动上依次布置的进风区和出风区;进风区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出风区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空间包括相互连通的本体区和凹陷区;本体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条形区域;凹陷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换热器组和第二表面在气体流动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表面与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A;第二表面与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B。
进一步地,A=30°-90°;和/或,B=30°-90°。
进一步地,在第二方向上,凸出区的高度为L1;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表面与第二换热器组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表面与第二换热器组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3;其中,L1>0;和/或,L2/L1≥0.1;L3/L1≥0.25;和/或,凸出区与第一换热器组之间具有距离。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风口;第一风口与第二换热空间连通,并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内设置有回风风机。
进一步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风口;第二风口与第一换热空间连通,并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能够引导室外的空气进入第二风道,再吹入室内。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为上述的换热装置。
本申请提供的换热装置和压缩机以及空调器。本申请能够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分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分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的分隔结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壳体;11、第一换热空间;12、第二换热空间;13、第一风口;14、出风区;15、回风区;2、第一换热器组;3、第二换热器组;4、分隔结构;41、隔板;42、凸出部分;421、侧板;422、顶板;423、检修口;424、检修分;43、侧分隔部;441、过线结构;442、固线结构;5、导流结构;51、导流圈;52、风叶;6、回风风机;7、电器元件;71、元件管路;8、电器盒组件;91、内电机;92、离心风机;93、外电机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10所示,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换热器组2与第二换热器组3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且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3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第一换热器组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组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即在本申请中,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部分重叠,比如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在高度方向上依次布置,二者具有部分在同一高度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二方向为竖直方向。即本申请中第一换热器组2与第二换热器组3在水平方向上依次布置,且二者在竖直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换热器组2与第二换热器组3在水平方向上有距离,第一换热器组2与第二换热器组3在竖直方向上,有部分位于同一高度范围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空间利用率;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布置尽可能大的换热器。本申请可以增加换热器即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的尺寸,改善性能,提换热装置的空间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控制空调器的尺寸,提高装柜量,降低运输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上,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处垂直。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也可以为与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总而言之,在本申请中,该换热装置可以竖着放、横着放,也可以斜着放。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换热器组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分别位于第二换热器组3的两侧。
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可以为直板型换热器,也可以为弯曲形状换热器;当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为弯曲形状换热器时,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相对设置,即弯曲方向相对设置。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换热装置包括分隔结构4和壳体1,分隔结构4设置于壳体1内,以将壳体1内分隔为第一换热空间11和第二换热空间12;第一换热器组2设置于第一换热空间11内;第二换热器组3设置于第二换热空间12内。该分隔结构4上具有让位结构,以使得第二换热空间12和第一换热空间11在第二方向上有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进而使得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3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第一换热空间11为室外腔,第二换热空间12为室内腔。室内腔要保证密封性,确保室外腔内和外面的雨水无法进入。即当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为弯曲形状换热器时,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围合的内部形成室外腔。在室内腔设计分布有出风区14和回风区15。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一换热空间11和第二换热空间12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分隔结构4具有凸出部分42,凸出部分42自第二换热空间12向第一换热空间11的方向凸出;凸出部分42在第二换热空间12内形成凹陷区,第二换热器组3设置于凹陷区内;凸出部分42在第一换热空间11内形成凸出区,第一换热器组2围绕所述凸出区的周向延伸;凸出区与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在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设置,以使得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与第二换热器组3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这样可以使得在保证第一换热空间11封闭的情况下,将第二换热空间12的凸出部分42伸入第一换热空间11内,实现第二换热空间12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增加;当第二方向为高度方向时,第一换热空间11位于第二换热空间12的上方,第一换热空间11和第二换热空间12通过分隔结构4分隔开;保证第一换热空间11封闭的情况下,将第二换热空间12的凸出部分42伸入上方的第一换热空间11内,实现第二换热空间12的高度增加。这样还可以使得在不减小第一换热器组2体积的情况下,减小第一换热空间11的体积;同时增大第二换热空间12的体积,进而能够加大第二换热器。即该分隔结构4的凸出部分42能够使得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分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空间11和第二换热空间12内。最终,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在水平高度部分重叠,在不加高整机的条件下增加第一换热器组2高度。凸出部分42可以充分利用到室外腔中间空白区域。可以保证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达到扩大第二换热器组3面积的目的。
在室外腔放置有各个元器件以及各个元器件之间的管路,各个元器件的放置在凸出部分42的左右两边,室外腔的上方放置有外风机支架部件。室内腔的出风区域放置有离心风机92和内电机91;室内腔的回风区域放置有电器盒部件。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分隔结构4还包括侧分隔部43,侧分隔部43与凸出部分42可拆卸连接;侧分隔部43和凸出部分42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侧分隔部43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侧分隔部43分别设置于凸出部分42的两侧,且侧分隔部43与凸出部分42可以通过螺钉固定;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也可以通过凹凸结构连接。侧分隔部43的尺寸和结构具有多种,凸起可选择地与其中一种侧分隔部43可拆卸连接,以使得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靠近出风口和回风口布置;比如当增第一换热器组2的面积时可以调整隔板组件1和隔板组件3的结构和安装布局,让它们向靠近出风口和回风口布置。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整体布局两侧空白的区域,来达到不增加整体尺寸的前提下增加第一换热器组2的面积;且可以增加1个第一换热器组2即总共两个第一换热器组2。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电机支架设置于凸出部分42上,且电机支架位于第一换热空间11内。该电机支架为外电机支架93。凸出部分42能够对外电机支架93起到支撑作用,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减少外电机支架93部件的振动,减少噪音,同时也增加了外电机支架93部件固定的可靠性。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凸出部分42上开设有检修口423;检修口423连通凹陷区;检修口423处设置有检修门424。在需要维修第二换热器组3时,屋顶机可以在室外腔打开异形隔板组件上的检修门424,十分方便的检查和维修第二换热器组3。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分隔结构4上设置有过线结构441和/或固线结构442。方便整机电线分布于室内腔和室外腔。固线结构442用于固定整机里面的电线。
过线结构441包括过线孔,室外腔的元器件的管路和电线就非常方便可以通过过线孔连接到室内腔元器件,进一步地,过线结构441还包括过线胶圈,过线胶圈设置于过线孔内,可以在过线的同时,对过线孔进行有效的密封;固线结构442包括固线钩,该固线钩用于固定电线。由于分隔结构4凸出部分42放置在室外腔中间,室外腔的元器件靠近左右两边放置,所以元件管路71和电线就非常方便可以通过侧分隔部43上的过线胶圈连接到室内腔元器件,既方便了各元器件的管路和电线布置,又大大缩短了管路和电线的长度,进一步的降低成本。侧分隔部43包括第一侧分隔部和第二侧分隔部。第一侧分隔部上设置有固线结构,第二侧分隔部和凸出部分42上均设置有固线结构和过线胶圈。同时该空间布局结构优化了各个电器元件7电线布置的路径,大大减少了各个电器元件之间电线布置的长度。空间内还具有电器盒组件8;内电机91、离心风机92。
且本申请中的空间布局结构在室外腔中间预留的空白区域,也方便后续售后维修在室外腔进行操作。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分隔结构4包括隔板41和分隔壳,隔板41上设置有安装口,分隔壳具有开口,开口与安装口的尺寸和形状相适配,分隔壳通过开口安装在安装口处,分隔壳形成凸出部分42;分隔壳位于所第一换热空间11内,以形成凸出区,分隔壳内部形成凹陷区。
该开口为通孔,该通孔开设于隔板41上,分隔壳的开口安装在该通孔处,以使得第二换热器组3能够通过该通孔伸入分隔壳内。分隔壳由侧板421和顶板422围合而成,开口与顶板422相对设置,侧板421与顶板422连接,为侧板421围合成环形结构,且与顶板422的边缘连接。侧板42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多个侧板421之间,侧板421和顶板422之间、开口与安装孔之间均可以为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顶板422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通孔设置在隔板41的中心位置(不为边缘位置均可以为中心位置);即本申请分隔壳可以根据选择灵活拆卸,可以全部拆下也可以只拆侧板421或顶板422,维修十分方便。这样,本申请的换热装置可以在维修时根据选择灵活拆卸,维修便捷高效。通过设计分隔壳结构,可以增加换热装置的换热器尺寸,改善性能,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还能够控制换热装置的尺寸,提高装柜量,降低运输成本,在同级别的屋顶机中取得成本优势。同时,这种让位结构还能够改善风场,拆卸十分方便。本申请分隔结构4制造简单、装配方便、密封性良好。
壳体1可以分为上壳体1和下壳体1,上壳体1与分隔结构4可拆卸连接,分隔结构4的隔板41与分隔壳可拆卸连接;分隔壳的侧板421之间相互可拆卸连接,每个侧板421与顶板422均为可拆卸连接,上壳体1与分隔结构4之间形成第一换热空间11;下壳体1内部为第二换热空间12,第一换热器组2设置于第二换热空间12,第一风口13设置在下壳体1上,回风风机6设置在下壳体1内。导流结构5设置在第一换热空间11内。在需要维修时,既可以整体拆卸分隔结构4。也可以拆卸上壳体1和下壳体1,还可以打开顶板422,拆卸分隔壳。根据需求不同,维修人员可以有针对性的选取需拆卸的零部件,十分方便快捷。顶板422可以作为单独的零件,也可以与分隔结构4的侧板421连成一体。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气体在第一方向上流动,第二换热器组3将凹陷区分隔为在气体的流动上依次布置的进风区和出风区;进风区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增大;出风区14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可以使得的风场不会受到阻碍,各路风场均匀,改善风场使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的换热均匀。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可以完全发挥其性能。
第一换热器组2位于第一换热空间11内;第二换热器组3位于第二换热空间12内,且第二换热器组3***分隔壳中,第一换热器组2坐落在分隔结构4上,围绕分隔壳设置。由此,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在高度方向上存在部分重叠,从而在屋顶机整体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换热器尺寸。
第一换热器组2中第一换热器的数量和形状可以改变。第一换热器还可以为1件,三面围绕分隔结构4。第一换热器组2中第一换热器的数量可为2个甚至多个。第一换热器的形状可为L型,U型,G型等多种。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第二换热空间12包括相互连通的本体区和凹陷区;本体区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条形区域;凹陷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第二换热器组3和第二表面在气体流动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表面与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A;第二表面与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B。这样可以使得气体的流动受到阻碍,改善风场。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A=30°-90°;和/或,B=30°-90°。可以有效的改善风场,使得换热均匀,防止风场变差,换热不均匀。进一步地,A=46°-76°;和/或,B=54°-84°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在第二方向上,凸出区的高度为L1;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表面与第二换热器组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表面与第二换热器组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3;其中,L1>0;和/或,L2/L1≥0.1;L3/L1≥0.25;和/或,凸出区与第一换热器组2之间具有距离。这样进一步地改善风场,使得换热均匀。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风口13;第一风口13与第二换热空间12连通,并形成第一风道,第一风道内设置有回风风机6。导流圈51、风叶52位于第一换热空间11内,第一换热空间11内的空气经风叶52、导流圈51吹到外环境中;第一风口13位于第二换热空间12内,使室内空气回到第二换热空间12中;离心风机即回风风机6位于第二换热空间12内,可将经过第二换热器组3换热后的空气吹出,经风管回到室内。
空气通过外部吸入第一热空间,经第一换热器换热后通过风叶52、导流圈51吹出;内部空气通过第一风口13进入第二换热空间12,经第二换热器组3换热后通过离心风机即回风风机6吹出。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些实施例,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风口;第二风口与第二换热空间12连通,并形成第二风道,能够引导室外的空气进入第二风道,再吹入室内。本申请成本低廉。本申请第一换热器空间11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经第一换热空间11换热后从导流结构5中吹出。第二换热器空间12的空气从室内吸入,经第二换热空间12换热后从第二换热器空间12的风机吹出。
在后续整机运行过程中封闭第一上盖板,第二上盖板和第三上盖板,外部空气被吸入回风区域,同时吸入的空气也可以对放置在回风区域的电器盒部件进行风冷散热,降低电器盒内部元件的温度。然后外部空气经蒸发器部件换热后通过离心风机92吹出;本申请的空间布局结构使整体结构变得紧凑,蒸发器部件完全位于整机风场中,风场且不会受到阻碍,各路风场均匀,可以完全发挥蒸发器即第二换热器组3和冷凝器即第一换热器组2的性能。
该换热装置为屋顶换热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换热装置,换热装置为上述的换热装置。空调器为屋顶机。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换热器组(2)和第二换热器组(3),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换热器。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分隔结构(4)和壳体(1),所述分隔结构(4)设置于所述壳体(1)内,以将所述壳体(1)内分隔为第一换热空间(11)和第二换热空间(12);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内;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和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分隔结构(4)包括凸出部分(42),所述凸出部分(42)自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向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的方向凸出;所述凸出部分(42)在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内形成凹陷区,第二换热器组(3)设置于所述凹陷区内;所述凸出部分(42)在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内形成凸出区,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围绕所述凸出区的周向延伸;所述凸出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对应设置,以使得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的部分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的部分的位置相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4)还包括侧分隔部(43),所述侧分隔部(43)与所述凸出部分(42)可拆卸连接;所述侧分隔部(43)和所述凸出部分(4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支架设置于所述凸出部分(42)上,且所述电机支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内。
7.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分(42)上开设有检修口(423);所述检修口(423)连通所述凹陷区;所述检修口(423)处设置有检修门(424)。
8.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4)上设置有过线结构(441)和/或固线结构(442)。
9.根据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4)包括隔板(41)和分隔壳,所述隔板(41)上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分隔壳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安装口的尺寸和形状相适配,所述分隔壳通过所述开口安装在所述安装口处,所述分隔壳形成所述凸出部分(42);所述分隔壳位于所第一换热空间(11)内,以形成所述凸出区,所述分隔壳内部形成所述凹陷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气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流动,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将所述凹陷区分隔为在气体的流动上依次布置的进风区和出风区;所述进风区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增大;所述出风区在气体的流动方向上的截面积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包括相互连通的本体区和所述凹陷区;所述本体区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条形区域;所述凹陷区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和所述第二表面在气体流动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A;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本体区之间具有夹角B。
12.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A=30°-90°;和/或,B=30°-90°。
13.根据权利要求11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凸出区的高度为L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2;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3)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3;其中,L1>0;和/或,L2/L1≥0.1;L3/L1≥0.25;和/或,所述凸出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2)之间具有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风口(13);所述第一风口(13)与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连通,并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内设置有回风风机(6);室内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第一风口(13)进入所述第二换热空间(12)内再吹出。
15.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风口;所述第二风口与所述第一换热空间(11)连通,并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内设置有导流结构(5),所述导流结构(5)能够引导室外的空气进入所述第二风道,再吹入室内。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为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2320112534.8U 2023-01-17 2023-01-17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Active CN219433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534.8U CN2194334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12534.8U CN2194334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3468U true CN219433468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12534.8U Active CN219433468U (zh) 2023-01-17 2023-01-17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3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7608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EP0985889B1 (en) Ceiling embedded type indoor unit
CN201973812U (zh) 一种变频空调室外机
JP5870553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2933570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6949557B (zh) 壁挂式空调一体机
CN219433468U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6086008A (zh) 换热装置和空调器
CN207094817U (zh) 空调器
CN213872910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1153424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1119714U (zh) 一种热泵空调器室外机
CN212179049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10373823U (zh) 电器盒散热结构、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0951561U (zh)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20335U (zh) 室内机和空调
CN212390503U (zh) 空调器
CN218410150U (zh) 一种新型冷风机
CN217303007U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组和空调器
CN213119324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前面板
CN221301462U (zh) 一体式空调
CN220059952U (zh) 离心风机及风冷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